情境拓展(共7篇)
情境拓展 篇1
《语文课程标准》把听说整合为一个整体, 使听和说的目的性更强, 更具有可操作性。那么如何贯彻《语文课程标准》精神, 上好口语交际课, 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呢?
一、把握教材要准确
1. 要把握好教材的导向性。
教材中所举的例子, 只是教学的出发点, 是引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内容的出发点, 教师应认识到这些例子在教学中只起着导向作用。如一年级的第一册《自己喜欢做的事》口语交际训练内容, 主要是由一幅图和两个问题组成。就图画来说, 画中的文文、乐乐、兰兰等同学在一起兴奋地谈论着, 教学时应引导学生从正面内容入手, 让学生明确本次口语交际的话题。交际中让学生选择画面上有的、自己喜欢的事与同学交流, 同时引导学生不拘泥于画面, 可以从画面外的, 自己喜欢的所有事说开来。
2. 要把握好教材的达标度。
教师要深入研读每次口语交际的训练提示, 把握好教材对口语交际提出的基本要求, 把准教材的重难点和关键点, 弄清哪些是学生通过训练必须达到的目的和要求。如教一年级第一册《我给星星打电话》口语交际训练, 教材在图画下提出两点要求:一是如果你给星星打电话, 你会说什么?星星又会说些什么呢?请把你想到的和要说的话说给同学听。二是和同学演一演, 增强思考、倾听、交往等能力, 评出你和星星对话最精彩的想象片断。为此, 在教学中必须把握好实际的基本要求。
二、制定目标要实在
口语交际训练是一种综合素质培养。在制定口语交际的教学目标时, 应该做到:一要依据课程标准立足教材要求, 实实在在地体现三个维度的整合, 突出目标的全面性。二是立足学生实际, 既不提高要求, 也不降低标准, 突出目标的可行性。如《神奇的手》口语交际训练目标可制定为:引导学生学会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或自己的发现, 主动与他人交流, 要有大胆交际的能力。通过多向互动, 引导学生养成多向思考、清楚表达、仔细倾听的口语交际习惯。以上目标的制定关注到学生交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懂得交际时要有礼貌;关注到交际的过程和方法能把话听清楚, 说明白, 话语简洁;关注到交际的知识能力培养, 能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主动与他人交流, 并且要大胆, 有勇气。这样的目标制定有利于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全面和谐发展。在进行《不会安慰》口语交际训练时, 应制定以下目标———
1. 通过教学, 使学生会通过留心观察和询问了解他人遇到的不顺心事, 并用同情、委婉动情、鼓励的话安慰他人,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应变能力。
2. 在具体的交际活动中, 培养学生关心他人的良好品质。
这样的设计, 符合教学内容的特点, 符合学生的实际, 便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教学双方积极互动, 使教学活动产生良好的效益。
三、巧妙创设情境
1. 情境创设要依据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进行。
如实物情境、音像情境、问题情境、回忆情境、表演情境等激发学生的交际欲望, 使学生自觉走进课堂, 参与训练。如教《校园里的花》时, 可以带着孩子们来到学校的花坛里观察, 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获得有关花的感性知识。有条件的话可把一束五彩缤纷的鲜花带到教室里, 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想象、说话。仔细地观察花的样子、颜色, 闻闻花的香味, 再说说这些花美在哪里, 为什么那么喜欢它们, 然后展开想象的翅膀, 把自己的发现、体验和充满诗意的创造, 变为口头语言与大家一起分享, 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 情境的创设要根据教材内容要求进行, 不同的教材内容要设置不同的情境。
教学时, 教师要善于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置不同的教学情境, 实现教学的最优化。在进行《我给星星打电话》口语交际训练时, 可凭借教材创设以下情境:首先由教师或学生扮演记者采访学生:你会打电话吗?该怎样打电话?学生一一回答后, 再以图入手, 引出问题:你想想, 乐乐和星星会在电话里说些什么?这样的发问, 激发了学生表达的欲望, 宽松的气氛中, 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 就会七嘴八舌地抢着发言。
四、巧妙地拓展口语训练
在口语交际教学中, 教师凭借交际话题, 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语文教育资源, 巧妙地拓宽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 促使学生在广阔的语言时空里学习语文, 在语文的实践中不断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运用的能力。如:在口语交际课上, 引出学生较感兴趣的动物的话题, 让学生在课后从报纸杂志上、广播里、电视上、网上搜集相关的资料并组织大家展开讨论寻找答案, 暂时没找到答案的, 鼓励学生继续在课后寻找答案, 这样既可以拓展学生渴求知识、探索求胜的途径, 又适当地延伸了教学过程, 旨在鼓励学生在更大背景下展开口语交际训练, 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五、鼓励评价
口语交际教学设计要根据教学内容, 学生特点设计好鼓励、评价活动, 一方面要充分估计学生和行为表现, 抓住学生的成功与进步, 进行肯定、表扬、指导、点拨;另一方面要设计多元评价方式, 让教师评, 学生自评, 同学互评融入其中。教师要注意通过自己的评价诱导学生打开思路, 激活思维, 又注意引导学生从多个方面对同学的发言进行互评、共评, 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不断完善自己的口语交际。只有这样, 才能使口语交际教学的鼓励、评价具有实效性、充满艺术性。
创设写作情境 拓展作文思路 篇2
【关键词】创设 生活情境 写作动机 想象情境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习作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并且抵制抄袭行为。”这就要求教师“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的条件和广阔的空间,减少对学生习作的束缚,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应该为学生创设宽松的习作环境,精心选择或创设能突出作文主题的情景,激发他们习作的兴趣,让他们畅所欲言,真正体验到学生习作的情趣,表达出他们内心的真情实感,充分展示他们的个性风采。
一、创设观察的生活情境,激发作文兴趣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创设观察生活情境内容,激发儿童满腔热情地对待生活。观察生活情境教作文,符合儿童的思维特点,从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逐渐发展到以抽象的逻辑思维为主的规律。儿童的阅历浅,他们常用好奇的目光看着这个精彩的世界。儿童眼中的世界犹如童话一般。在儿童的眼里,花呀,树呀,太阳,月亮,周围世界的一切都是活的,会说也会笑,会跑也会飞。老师带领孩子去观察世界,他们会兴致高昂地满腔热情地跟着老师去观察这美丽的世界。当儿童在观察事物的时候,看到周围世界某一形象,就会立刻想到相对应的词,从而促进了事物与词之间的联系。作为教师,平时就应该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接触自然,接触社会的条件。要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提高儿童捕获习作素材的能力,因此教师要十分重视学生感受生活的过程,让他们精神饱满地参与生活——劳动、参观、游玩、采访、布置会场、家庭游戏等。当学生们在一起充满激情地感受生活时,他们动脑、动口、动眼、动手、动腿地观察生活中的事物时,生活也馈赠给他们写作的灵感,在他们的内心世界掀起波澜。那么写作的兴趣和冲动将自然而然地滋生于学生的内心。
二、触发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发习作动机
事实证明,要使学生拓展思路,放开手脚,无拘无束地写出见闻和感受,体验现实生活,激起习作的表达欲望至关重要。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对生活产生意识情感,才会唤起学生急于表达,乐于作文的动机。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如欣赏大自然的美丽风光,安排学生在母亲生日时做一张贺卡,体味母子在情感上的交流,开设社会调查,感受家乡的巨大变化。尽可能扩展学生的生活空间,为学生写作开辟鲜洁的,永不枯竭的源泉,让学生在生活这片芳草地上,像蜜蜂一样快乐,自由地采集蜜源,触发学生的生活体验,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景物映入学生的脑海中,丰富学生多彩的素材库,在平凡中发现不凡,在平淡中寻找新奇,在现实生活中经“风雨”见世面,切实体验生活的方方面面,酸甜苦辣。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和体验加深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增进了,自然产生了一种急于想表达的欲望,作文才能开花结果 ,才能做到有物可写,有事可叙,有人可赞,有情可抒。
三、感受生活意境,拓展作文思路
走出课堂,深入生活实践,感受生活情趣,不仅是学生充实和丰富作文“材料库”的源泉,也是诱导和激发学生有感而发,解决作文“写什么”“为什么写”“怎么写”等问题并开拓学生作文思路的最有效途径。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是一个最真实的、活生生的实践场景。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要善于发现和创设生活情景并有意识、有目的地安排学生直接接触大自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不同方面、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客观事物,并在关键处作必要的启迪、引导,培养他们有意观察的习惯,诱导学生想象。例如:冬季引导学生赏雪景,“皑皑白雪,银装素裹,分外妖娆”的自然美景,可以诱导学生赞美祖国大好河山。又如要求学生完成一篇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作文,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在炎热的夏季,烈日下到田野里去体验生活,使学生真正感受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艰辛。在这种艰苦的情景中诱发学生发自内心的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对来之不易的果实的珍惜,进而思考自己的责任。这样学生的作文思路就开阔明朗了。
四、创设想象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作文是拓宽学生思路的有效形式。作文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让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乐写的文章,把自己见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无所顾忌地用各种写法表达出来,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例如写想象作文《二十年后的我》,因为在学生心灵世界里都蕴藏着一个个美好的愿望,而每个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兴趣爱好不同,所想象的内容也就丰富多彩了。课堂上教师应尽量避免过多的限制,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的思想,给学生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让学生敞开心怀说出自己的幻想或愿望。学生有的说自己想当一名考古学家;有的说自己想当一名宇航员;有的说自己想当一名科学家;还有的说自己想当一名探险家……此时学生思维活跃,畅所欲言,无拘无束地进行想象、构思。学生的发言生动形象,风趣幽默,用儿童的语言来表达他们的内心感受,说出了真情实感,课堂上营造出一种和谐、民主平等的氛围。这样不但便于学生发挥想象力,保证抒发真情实感,使文章内容充实,更重要的是可以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
创设多元情境拓展英语阅读 篇3
一、播放视频,激发阅读兴趣
小学生一开始接触英语阅读,很容易产生疲乏的心态,进而对之后英语的学习丧失兴趣。这是教师应极力避免的。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教授课时要求的单词,带领学生熟读并理解文中的句型,有了这样的基础后,再带领他们观看简短的英语视频,激发学生完成阅读的兴趣。
比如,我在讲解译林版小学五年级英语《Our animal friends》一课时,先学习课文中要求的“arm”“body”“foot”等单词,在此基础上了解文中句型,如“I have two animal friends.”“One is…and the other is…”“It can…”“It has…”“It is…”等等。之后,我给学生播放了一些简单易懂的英语电影选段,比如,《The lion king》中小辛巴与同伴们在一起快乐追逐玩耍时的情形,还有新电影《Crazy animal City》中主人公朱蒂与小狐狸胡尼克对话的情形,还要求学生们细细感悟电影中一些点明电影主题的句子,如“All right,get in here.You bunnies,so emotional.”“No matter what type of animal you are,change starts with you.”等。
通过观看这些电影片段,让学生感悟视频中的大致意思。即使视频是英语的,他们还是很快就领悟了电影的大意,并能够积极主动思考电影内容的主旨。
二、组织游戏,感知阅读内容
教师可以在电教授课激发学生们阅读兴趣的基础上,在讲授阅读理解的过程中,把阅读内容与游戏教学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告别以往学习阅读理解时陈旧生硬的学习方法,在欢快的氛围中理解大意。
比如,我在讲解译林版小学三年级英语《Hello》一课时,先教了学生一些日常打招呼的用语,如“Hi,I am…”“Hello,my name is 6”“Good morning,I am…”等。学生们学会了朗读这些简单的问候语后,我组织学生们通过玩“掷骰子读句子”的游戏来完成简单的阅读理解。游戏所需的道具为一篇简单的阅读理解短文和三个骰子。学生们分成三个小组。三个小组的学生分别投骰子。假若投到数字3后,将阅读理解文章中第3个句子读出来,正确读出句子加1分,若既能够读出句子,又能准确的翻译出句子的意思,再加一分。规定时间2min内得分最高的小组获胜。明确了游戏规则后,学生们立即开始熟读课文中的句子,期望在游戏中拿到更高的分数。
将要讲授的英语内容转变成游戏的方式,让学生以游戏的方式理解阅读中的大意,不仅增强了学生学习阅读理解的兴趣,还可以让他们在游戏中感知阅读理解的内容,也能进一步鼓励他们多阅读一些课外的英语书籍,拓展英语知识,进一步拓宽视野。
三、故事讲述,了解阅读主题
小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阅读理解的完成往往是比较困难的。在阅读理解时,看到较长的文章,往往会手足无措,不知道从何下手,尤其是阅读理解的内容较为复杂时。将阅读理解的内容以故事讲述的方式给学生讲解,学生更容易将自身融入角色当中,更好地理解阅读主题。
比如,我在讲解译林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英语《The lion and the mouse》一课时,要求学生们阅读短文后完成Grammar部分的问题。首先,带领学生学习课文教学中要求的单词,如“mouse”“large”“strong”“walk by”“bite”等,以使学生能够在完成阅读时进一步理解文章大意。在此基础上,将课文中的阅读以讲故事的方式进行了讲解。比如,“One day,a mouse walked by and woke the lion up.The lion was very angry and wanted eat the mouse…”通过讲故事,学生被故事情节所吸引。由此可见,通过故事讲授的方法,不仅能够吸引学生主动学习阅读理解,而且能够带领他们进入情境,在情境中感悟内容的大意。
四、第二课堂,形成阅读习惯
小学生想要学好英语,不能仅靠课堂上学习的那一点知识,也不能仅靠学校中的英语教学,还要通过第二课堂来进一步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内容。在第二课堂教学中,英语教师要告别以往“教师”的身份,融入到学生中去,从一名知识的传授者变成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一起完成学习任务。
情境拓展 篇4
古诗词是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从小学开始教学生学习古诗,对于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陶冶他们的情操都是大有裨益的。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目标主要在于帮助学生掌握基本语文知识,为进入高一阶段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主要侧重于对字、词、句、段的教学,古诗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感受到语言之美,更要让他们体会古诗的意境之美、韵律之美,提高其鉴赏能力。很长时间以来,我国的小学古诗教学模式都是比较单一的,往往是教师先将古诗翻译一遍,然后再让学生朗读、背诵,这种枯燥的模式之下,学生很难喜欢古诗,甚至会对古诗学习产生厌烦之感,这样一来,古诗教学的效率也就微乎其微了。
二、提高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效率的策略
古诗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古诗更是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因为古诗自身的诗词内涵等诸多原因,失去学习的兴趣。虽说,学生从幼儿园就开始学习古诗,小学阶段的古诗数量不多,但却是小学语文必不可少的部分,日前古诗的教学效率仍不容乐观,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教学的效率,培养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提高其文化素养,是当前小学阶段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一)创设情境,感受韵味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直观地告诉了我们兴趣是引发学习热情的导火线。在小学古诗教学的时候更是如此,因为低年级的学生更倾向于学习自己喜欢的东西。
首先,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诵读欲望,“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只有学生愿意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才能掌握古诗的节奏、声调,体会到古诗的内涵和意蕴,进而在自己的头脑中会出现与之相应的意境,与诗人产生共鸣。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诵读的时候一边打拍子一边诵读,让他们和着均匀的节奏进行朗读,也可以让学生配上适当的背景音乐。此外,学生自主诵读古诗还能有效解决当前学生只想依靠教师的讲解来理解古诗意思的不良现状,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其次,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时候,要给学生创造一个情境,情境教学法也是新课改所提倡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情境教学法能夠将古诗所描述的意境利用多媒体技术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小学生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中获得生动、直观的知识,进而帮助学生更进一步理解古诗的内容及其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因为小学生的年龄小、阅历低,抽象思维欠缺,直观思维占主导地位,所以单凭教师的语言讲解很难理解古诗所描绘的意境。比如在进行《望庐山瀑布》这首古诗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先问问学生有没有见过瀑布,若见过可描述一下,然后再给学生呈现相应的情境,教师在情境教学之后,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望庐山瀑布》这首古诗的理解画出相应的意境,体味古诗的意境之美,进而提高古诗教学效率。
(二)激发想象
想象也是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之一,小学生的想象力也是很丰富的。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小学生的这一特点。想象是诗歌的翅膀,古诗的语言精练而又富有深意,给读者留下了很多想象空间,而且小学书本上的古诗往往配有插图,因此,教师在进行古诗教学的时候可以据此逐步引导学生去想象,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想象给古诗的画面补充情节,实现文本和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这样有利于帮助学生与诗人产生共鸣。比如在进行《春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给书本插图的空白处作画,如作者早上起来的动作,站在船前看到的景象、听到的声音等等;再如,在进行《登高》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想象“独在异乡为异客“这句诗的情境:离家两年之久,没有父母兄弟的陪伴,他是怎样的感觉?进而让学生感受到诗人王维的孤独和无奈。
(三)引导领悟
诗歌不仅给读者以意境美、韵律美、语言美,而且还寄托了作者的所思所想所感,可以说,诗歌的灵魂就蕴含在其情感之中。在古诗教学中引导学生领悟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实现学生与诗人在情感上的共鸣,逐步陶冶学生,是古诗教学的目标之一。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领会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可以通过抓住古诗所呈现出来的意象来实现,比如《滁州西涧》里面的山涧、幽草、渡口、孤舟、黄鹂等意象共同构建出了一个幽寂凄凉的意境,抒发了诗人孤独之感。其次,教师要教会学生古诗里面常用的抒情方法——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以及表现手法——夸张、对比、想象等,比如李白的《赠汪伦》就是典型的直接抒情,抒发了诗人和汪伦之间深厚的友情;《山行》就是间接抒发了诗人对秋景的热爱之情。
(四)延伸拓展,学以致用
除了以上三个方面,高效的古诗教学还应是课内外有机结合的,让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开放而富有活力。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古诗教学的时候,还应有目的地将课堂引向课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巩固新知之效。比如在学习了李白的《赠汪伦》这首诗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想一想以前学过的使用直抒胸臆这一抒情方式的古诗和课文,并让学生表达出所说古诗或课文所反映出来的情感;再如,在学习了想象、夸张等表现手法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想象、夸张的表现手法说一句话或举个以前学过的同样具有想象或夸张表现手法的古诗或课文。
三、结束语
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都有不可否认的作用。小学语文教师应意识到古诗教学的作用,通过有效途径提高古诗教学的效率。
情境拓展 篇5
关键词:初中英语,情感教育,情境拓展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提出了“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维整体发展的课程总目标, 可见, 初中英语教学过程既是提高学生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的过程, 又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在二语学习中学会学习的过程, 更是培养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 确立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审美价值观的过程。下面结合牛津版初中英语教学实践, 就英语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挖掘和拓展作一探讨。
1初中英语情感教育的内涵
初中英语的情感教育是指寓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于日常的英语教学中, 把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融入英语教学中。新课标指出:“积极的情感态度有利于促进主动学习和持续发展。”所以, 教师应贯彻落实新课标理念, 在英语教学中不断激发并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逐渐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 促使学生树立自信心, 锻炼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 乐于与他人合作, 养成积极向上的品格, 并通过英语学习, 增强学生的祖国意识, 拓展国际视野。
2寓情感教育于英语教学中
“寓思想教育于学科教学中”是教育学的基本原则之一, 所以, 要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融入英语学科教学中, 这也是英语新课标强调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宗旨。我国著名学者朱小蔓教授认为:“情绪、情感是人类精神生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是人类经验中最亲近的体验。”可见, 情感因素在学习活动中具有与智力因素同等重要的地位, 情感教育有利于调整学生的学习心态, 激活学生学习英语的潜能, 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健康发展。笔者认为, 要有效实现新课标的情感态度目标, 教师首先要不断加深对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的理解与认识, 运用教育理论, 根据英语教学特点和学生实际, 探索和优化英语教学的客观规律。其次要灵活利用英语教学资源, 对教材进行二度创造, 充分挖掘教材的教育内涵, 拓展情感教育的情境和方法。再次要优化教学方式, 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在语言交流的情境中, 在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活动中, 亲身体验学习过程和方法, 潜移默化地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最后要在实践与反思中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以自己的个人魅力和教学激情来感染学生, 以自己的教学智慧来引导学生, 在师生互动和情感交流中, 与学生共同成长发展。
3牛津版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情境挖掘与拓展
在牛津版初中英语教学实践中, 笔者具体归纳了如下教学策略, 以拓展情感教育的情境。
7A第三单元Let’s celebrate!可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的节日和庆祝方式, 从而了解不同的文化知识, 以利于学生对有关英语知识的理解和使用。
7A第四单元Food, 可引导学生说说healthy food and unhealthy food, 因初中生正处于长身体的阶段, 饮食对于身体发育当然很重要。Fast food, instant noodles and cola are bad for their health.Sweet snacks are bad for their teeth.还可教一句有关食物的谚语: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
7B第四单元Amazing things.可通过学习一些神奇的事情, 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8 A第一单friends, 可讲讲和什么样的人交朋友。俗话说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 朋友不一定外貌要怎么样, 但是要true、honest、keep secrets、kind、generous, 当然humorous可根据个人喜好而定。还可教一句谚语: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
8A第四单元Wild animals, 第五单元Birdwatchers, 在学习这两个单元时, 可和同学们说说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野生动物是地球大家庭中的一员, 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由于人类的乱捕滥猎, 导致环境恶化, 很多野生生物正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生存威胁。近百年来, 物种灭绝的速度已超过其自然灭绝速度的100倍, 现在每天都有100多种生物从地球上消失。我国也已有10多种哺乳类动物灭绝, 还有20多种珍稀动物濒临灭绝。而它们的灭绝会减少生物多样性, 其损失是人类永远无法挽回的。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和社会生活实际, 引导学生承担起保护野生生物的责任, 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进而影响身边的家人和亲友。
8A第六单元Natural disasters, 可和学生一起探究因破坏环境而导致的一些自然灾害。环境污染会直接影响和破坏生态系统, 给人类社会造成危害。环境污染造成的间接环境效应比直接危害更大, 也更难消除。例如, 温室效应、酸雨和臭氧层破坏就是由大气污染而衍生出的环境效应。环境污染的最直接、最容易被人所感受的后果是使人类生存的质量下降, 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身体健康和生产活动。例如雾霾就是由于空气污染造成PM2.5超标, 导致空气污浊, 人们的发病率上升等;水污染致使水环境恶化, 饮用水源的质量下降, 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由于污染引起的人群纠纷和冲突逐年增加。
在课后或主题班会上可围绕全球10大环境问题: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酸雨蔓延、森林锐减、土地荒漠化、大气污染、水体污染、海洋污染、固体废物污染, 引导学生搜集材料, 展开讨论。青少年既是生态环境道德教育的对象, 也是生态环境道德建设的促进者。让广大青少年率先行动起来, 在热爱自然、保护生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中, 发挥其生力军的作用。可结合身边的一些例子进行现实说法, 让学生深切体会到珍爱生灵、节约资源, 植绿护绿、保护环境的重要。
8B第二单元Travelling, 可结合介绍一些国内外的风景名胜,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做旅行计划的体 会。Where are you going?How are you going there?What are you going to take with you?Should we take everything with us?We can take:water and food, money, umbrellas, maps, mobile phones, some medicine, cameras, comfortable clothes and shoes...What will you do there?还有旅行途中应注意的事项, 可教一些signs:Protect the environment.保护环境。Don’t talk loudly in public.不当众喧哗。Don’t spit freely.不随地吐痰。No littering.不乱丢垃圾。Don’t harm the trees or fl owers.勿折花草。Keep off the grass.请勿践踏草坪。No smoking.不在公共场所抽烟。Protect the cultural relics.保护文物。Don’t hit or feed the animals.不伤害喂食动物。Don’t have risk behaviors.不做冒险行为。我国旅游业的迅速发展, 要求人们文明旅游, 结合本单元的学习, 让学生接受正面教育, 并由此影响家长及周围民众, 进而提高全民的旅游素质。
8B第四单元A charity show, 第五单元International charities, 第六单元A charity walk都涉及慈善。可引导学生了解:慈善不是偶尔的施舍和恩赐, 而是每个人从内心深处发出的对他人的同情与关爱。帮助别人是一种快乐, 行善可获得心灵的愉悦, 可谓赠人玫瑰, 手留余香。慈善活动不仅仅是直接的捐钱捐物, 还包括一些自愿参加、奉献爱心的慈善行为。例如义工、志愿者、义演、义卖活动等为他人、为困难群体、为社会进行扶助的行为。志愿精神能使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志愿就是奉献, 现在的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 通过学习让他们能多为他人着想, 培养团结互助、关爱他人的思想情感。
9A第三单元Teenage problems。很多学生都会有这样那样的一些烦恼, 通过学习这单元, 可让学生学会遇到烦恼时, 应怎样正视问题, 怎样向家长、老师、同学和朋友咨询解决问题的方法。
9B第三单元Asia, 身为亚洲人, 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些亚洲的知识。
9B第四单元Great People, 可了解一些世界上的伟人, 以从他们身上受到启发, 学到一些乐于助人, 坚持不懈, 勇于探索等优秀品质。
牛津版初中英语练习中的完形填空和阅读理解文章, 很多也具有情感教育意义, 教师除了用来考核评价学生外, 还可和学生一起探究其中的道理。
4结束语
把情感教育寓于日常的英语教学中, 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都具有深远意义。我们需要物质文明, 但我们更需要精神文明。人文素养的提高将使学生知耻, 守信, 有操守, 感恩;能遵循最基本的社会道德规范, 敬伦尽职, 敬业守信;能增强应对环境的能力, 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 贡献于社会。教师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同时, 也一定会促进自己的专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Kent, Joanne Claire.王守仁, 何锋.牛津初中英语7A-9B共6册 (第2版) [M].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7.
情境拓展 篇6
关键词:几何概型,古典概型,概率
有幸参加市“青年教师优质课”活动, 在活动周上, 我上了一节名为“几何概型”的公开课. 在本节课的备课、上课、评课过程中, 学习到很多同行的宝贵经验, 并在教学设计上做了一些创新和探索.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概率的统计定义和古典概型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拓展, 因此学生很容易将这节课的内容与古典概型进行比较, 这是积极因素, 教师应该因势利导, 但是几何概型与古典概型又有本质的区别, 加上学生的抽象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由古典概型向几何概型的演变和将实际问题建构成几何概型, 以及引发事件的变量的维数的确定和测度的计算, 会遇到一定的困难和疑惑, 这就需要教师恰当的引导、合理的解释和明确的辨析.
针对这些问题, 我的教学设计如下:
一、创设情境, 引入课题
问题1:把形状、大小相同, 颜色分别为黄、红、白的3支粉笔放在一不透明容器中, 从中任取1支, 求取到红色粉笔的概率.此概率模型是否为古典概型? 古典概型的概率公式是什么? 古典概型的特征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的例子复习古典概型的相关知识, 为类比建构几何概型奠定基础.
问题2:如果用胶水把3支粉笔连接起来成一整条, 在任意位置剪断, 求刀口落在红色部分的概率.
问题3:把一块长方形木板平均分成四部分, 小球随机地掉到木板上, 求小球掉在阴影区域内的概率.
问题4:有一个苹果, 里面有一条小虫子, 虫子的大小可以忽略不计, 如果我要估计我咬一口苹果吃到虫子的可能性大小, 需要哪些数据? 与动口的位置有没有关系?
设计意图: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事物为例说明几何概型的特点,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问题5:几何概型的概念, 几何概型中概率的计算公式.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和概念的归纳、总结能力.
问题6:古典概型和几何概型的比较.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几何概型与古典概型的区别与联系, 进一步掌握几何概型的特点.
二、例题讲解, 新知应用
例1 (一维几何概型) 某人午觉醒来, 发现表停了, 他打开收音机, 想听电台报时, 求他等待的时间不多于10分钟的概率.
设计意图:在实际问题中建立一维几何概型.
例题分析: 与长度有关的概率问题, 可以将每个事件理解为从某个特定的几何区域内随机地取一点, 该区域内每一点被取到的机会都一样, 而一个随机事件发生则理解为恰好取到上述区域内的某个区域的点, 这样的概率模型可以用几何概型解决.
学情分析: (1) 学生较难分析此题为几何概型; (2) 解题的思路单一, 此题可以从多种角度分析.
例2 (二维几何概型) 假设你家订了报纸, 送报人可能早上6:30至7:30间送到你家, 你父亲离开家去工作的时间在7:00到8:00之间, 问:你父亲在离开家前能收到报纸的概率是多少?
设计意图:给出在实际问题中建立二维几何概型的范例.
例题分析:“会面问题”解题的关键是把两个时间分别用x, y两个坐标 表示 , 构成平面 内点 (x, y) , 从而把时间是一段长度问题转化为平面图形的二维面积问题, 利用面积型几何概型求解.
学情分析: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 (1) 应该是1/ 2 , 送报人在6:30至7:00之间到, 父亲一定能收到报纸. (2) 应该是2 /3 , 送报人在6:30至7:00之间和父亲在7:30至8:00之间离开家这两种情况下父亲一定能收到报纸.
三、问题研讨, 深层思索
问题1:问题2~4能否转化为古典概型?
问题2:概率为0的事件一定是不可能事件吗? 概率为1的事件, 一定是必然事件吗?
问题3:你能用古典概型的方法解决本节课的两个例题吗?
四、高考再现, 拓展练习
以几何概型的定义和公式为依据, 重在掌握常见的两种几何度量———长度, 面积, 主要考查几何概型的理解和概率的求法, 多以选择题和填空题的形式出现.
1. (2010 年湖南) 在区间[-1, 2]上随机取一个数 x, 则|x| ≤ 1 的概率为______.
2. (2012年北京) 设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为D, 在区域D内随机取一个点, 则此点到坐标原点的距离大于2的概率是_______ .
五、总结反思, 凸显本质
在我的教学设计中和课堂教学中, 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做得比较成功.
1. 以问题激活学生思维, 驱动学生逐层思考
以问题为中心的课题教学是目前数学教学的一个热门话题, 数学问题的解决离不开思维活动, 思维过程中最富有创新的是对问题的研究. 因而在数学教学研究中, 引领学生课题思维和互动的最基本而最有效的策略就是设置合适的问题. 有了问题, 学生就有了思考和讨论的载体, 就有了展示、交流的机会, 课题也会动起来.
2. 遵循学生思维路线, 营造学生自主探究过程
情境拓展 篇7
1. 利用地理因素的时间规律性考查人类社会活动的时间性
例1 (2000年全国文综卷Ⅰ)宋代海上(贸易)往来大多是三、四月从日本驶往中国的江浙沿海,五、六月间从江浙沿海驶向日本。这样选择航行时间主要是为了
A.避开倭寇的活动
B.遵守朝廷有关海禁的规定
C.利用海洋回流
D.利用季风
答案:D
例2 (2004年全国文综卷Ⅰ)当时(元代)从温州航海前往真腊的较佳时间是
A.11~12月B.3~4月
C.5~6月D.7~8月
答案:A
例3 (2008年广东历史卷)符合上图所示农业生产分布状况的朝代是
A.西周B.西汉
C.晋
D.宋
答案:D
例4 (2009年山东文综卷)一位同学查阅《申报》时看到以下报道:“口路方面消息,沪平通车昨日起北上车暂以济南为终点,南下车亦由济南开出,惟津浦客车则仍开至沧州,其以北之情形□不明□。南下各次车抵沪时,均甚拥挤。”(注:□表示字迹不清)该报道的背景是
A.红军转战陕北,国共军事对峙
B.日本全面侵华,平津局势紧张
C.内战全面爆发,华北战事频繁
D.三大战役结束,长江以北解放
答案:B
解法指导:例1、例2两道题题干是典型的历史情境,其备选项则是以历史情境与地理情境混杂或单一的地理情境来迷惑考生,是较好的史地综合类历史试题。由于时间、季节的变化,区域地理自然现象的特性也随之发生改变,人类的社会活动就是根据这些特性的变化,或躲避或利用。因此,无论是宋代海上贸易的往返时间还是元代前往真腊(柬埔寨)的时间,都是依据区域地理因素变化规律而定的。处于温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中的东亚地区,风向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利用风力作为动力的帆船航行时人们就据此选择时间。故例1、例2的正确答案分别为D和A。例3主要要求考生依据地理知识中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对图中历史活动(古代农业或主要经济活动中心南移)分布情况进行判断,从而得出历史现象或活动存在的时间,故答案为D。例4主要考查考生提炼材料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由题干文字材料“沪平通车……暂以济南为终点”,“津浦客车则仍开至沧州”,“南下各次车抵沪时,均甚拥挤”等,获取当时平津形势紧张的信息;然后依据信息用排除法逐项筛选选项,最后得出答案B。此题抓住人类活动时空结合的特点,要求考生综合运用史地知识,准确答题。
启示:这类题是以理解特定的地理因素的时间规律性为先决条件,进而依据地理因素的时间规律性对相关历史现象进行阐释、说明或归纳,最终解答相关问题。中外历史上历史现象的历史地理沿革特点及相关认识,是高考历史命题的亮点,考生要高度重视。
2. 利用地理因素的空间规律性考查人类社会活动的空间性
例1(2002年全国文综卷Ⅰ)当时(北宋)经汴河运往东京的稻米主要产自
A.华北平原
B.汉中平原
C.太湖平原
D.江汉平原
答案:C
例2 (2008年山东文综卷)地圆说的流行是新航路开辟的重要条件之一。如图是新航路开辟不久一位德国人绘制的世界地图,它反映出
A.世界各国的封闭状态被打破
B.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C.人们对世界尚缺乏全面了解
D.中国与西方的贸易日渐频繁
答案:C
例3 (2008年北京文综卷)下图是一张未完成的中国古代对外交通路线示意图。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判断与该图对应的朝代是
A.西汉
B.唐朝
C.明朝
D.清朝
答案:B
例4 (2009年广东历史卷)1494年,西班牙和葡萄牙在教皇仲裁下,划定了一条如下图所示的分界线。这意味着
A.两国当时的航海成果得到承认
B.大西洋是两国争夺的焦点
C.其他国家被永远排除在殖民争夺之外
D.开辟新航路的目的是传播基督教
答案:A
例5 (2009年江苏历史卷)新航路开辟前,人类文明尚未超出地域的发展,不同区域文明之间的交流少、相互影响小。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人类对世界尚缺乏整体的了解
B.不同文明的交往存在观念差异
C.人类技术水平难以克服地理障碍
D.缺少富有冒险精神的伟大航海家
答案:C
例6 (2009年北京文综卷)图中数字符号标明的地点,都是抗日战争时期著名战役的发生地,其中能为八路军提供实地资料的是
A.①B.②C.③D.④
答案:D
例7 (2009年福建文综卷)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八路军主力从集结地开赴华北战场协同友军作战,途中需要
A.东渡黄河B.北渡长江
C.跨越陇海线D.挺进大别山
答案:A
例8 (2009年福建文综卷)古代有“闽人以海为田”之说,这种说法突出反映了福建人
A.临海而居的居住方式
B.围海造田的生产方式
C.靠海谋生的生存方式
D.四海为家的生活方式
答案:C
例9 (2009年重庆文综卷)读图,除北京外,在A、B、C、D四个城市中,当时全国性的商贸城市还有
答案:A
解法指导:例1题干是历史知识而选项明显是地理概念,同时题干强调了“水路”运输,这样,考生既要根据一定的历史事实(如京杭运河连通淮河与长江;宋代太湖流域的稻米产量最高),又要熟悉地理因素中的河网水系(汴河经运河与淮河、长江相连,又经运河中的江南河与太湖流域相通),才能得出正确答案C。例2题干材料为利用地理知识绘制的地图即德国人眼中的世界,从所绘地图可以看出这幅地图是不完整的,没有北美洲、非洲大陆、大洋洲等,时间又是新航路开辟不久,故选C。可以说,此题解答的关键在于根据所给信息找出问题的切入点,即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从而领会本题的立意即以全球史观考查考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综合运用信息的能力。例3的解答,首先要利用地图知识仔细阅读题干“未完成的中国古代对外交通路线示意图”,找出当时的“交通路线”和“未完成路线”等信息,并结合当时的历史地理沿革诸如“天竺”、“大食”等地名对这些信息进行判断,得出答案B。同样,考生具备并运用地理识图能力、地理分析能力,将有助于以下各题的解答。例4考查新航路开辟的目的及影响,题中B项大西洋是两国争夺的焦点不准确,C项其他国家被永远排除在殖民争夺之外说法错误,D项开辟新航路的目的是传播基督教明显错误,故答案为A。例5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客观条件,新航路的开辟是在具备了一定的客观条件之后才进行的,如造船技术、航海技术、地圆学说等技术和理论上的突破,所以在新航路开辟前人类文明未超出地域限制主要是因为不具备跨区域交往的客观条件,答案为C。例6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等限定语对选项进行辨析,①史实是1933年察哈尔抗日同盟军收复多伦,但不属于抗战时期;②是国民党29军夺回宛平的史实;③是1938年国民党将领李宗仁指挥的台儿庄战役;④是八路军一一五师在平型关伏击日军的史实,故D项是正确选项。例7立意新颖:长征胜利后,中共领导的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其主要集结在陕北,要开赴华北战场协同友军作战必须东渡黄河进入晋察冀一带。B、D容易排除,C项陇海铁路是中国东西向的主要铁路干线之一,它横贯江苏、安徽、河南、陕西、甘肃五省,而八路军在华北战场活动和控制的地域西起同蒲线,东至津浦线,北抵正太路和沧石线,南临黄河和陇海线,因此八路军无须跨越陇海线。故答案为A。例8要求考生依据福建临海的地理特点,判断出福建人具有靠海谋生的优势,故答案为C。例9主要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根据图中城市的地理位置并结合所学知识明清时期工商业发展的特点,可知当时全国性的商贸城市还有南京,故选A。
启示:人类社会活动的空间范围,受地理因素中地形、交通等因素的制约。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就会使人们的活动区域扩大,反之就会缩小。这就使历史和地理密切结合起来。在解答历史与地理知识相结合的考题时,要尽量利用地理知识属性对历史现象进行分析和思考,顺利解答相关问题。相关这部分内容知识考点的考题频繁出现,足以说明空间背景下的时间关系是人类活动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历年高考命题专家青睐的主要缘由。
3. 利用地理因素的某些特性考查人类社会独特的生产与生活方式
例1 (2008年山东文综卷)明清时期的山水画和19世纪中期的英国风景画,通常都以自然风景为主要描绘内容。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中西文化交流使两国的绘画风格相互交融
B.相似的社会环境使两国绘画主题趋于一致
C.明清山水画是商品经济发展在艺术上的反映
D.英国风景画的出现是工业革命影响的结果
答案:D
例2 (2008年北京文综卷)某古代水利工程“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后来,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征丁千二百人护之”。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是
A.都江堰B.郑国渠C.灵渠D.芍陂答案:A
例3 (2009年海南历史卷)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写到,研究世界历史“就如一位栖身月球的观察者从整体上对我们所在的星球进行考察时形成的观点,因而与居住在伦敦或巴黎、北京和新德里的观察者的观点迥然不同”。斯塔夫里阿诺斯在此处所强调的是,研究世界历史应
A.突出对于各国历史的研究
B.超越地区和民族的界限
C.特别关注东方民族的历史
D.侧重对大国历史的考察
答案:B
例4 (2009年上海历史卷)下列地图中表示草原文明的是
答案:B
例5 (2009年重庆文综卷)隋唐时期,淮水以北新增的有利于农田灌溉的水利工程是
A.郑国渠B.芍陂
C.通济渠D.邗沟
答案:C
解法指导:例1以中国、英国特定的“自然风景”即相关的地理知识为切入点,要求考生着力理解“自然风景”的地理内涵,并结合不同的时代(人类社会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进行描述,这样,这里“山水画”与“风景画”自然就有了不同的特色,故答案为D。例2要求考生运用基本地理知识去了解题干中的地理术语“旱”、“雨”、“水旱”等的含义,再结合人类特有的生产生活方式下的具体活动如“引水浸润”、“杜塞水门”、“水旱从人”、“征丁……护之”等,最后从三国时期诸葛亮的地理活动空间“蜀”得出答题的关键信息,正确答案为A。例3斯塔夫里阿诺斯以天文地理基本知识为切入点,对这些天文地理知识的引申含义进行深化理解。他主要强调研究世界历史要站在历史的高度、对历史进行“整体的”研究的道理,实际上是强调用整体史观去研究历史,而不是站在某一地区和国家的角度去研究历史。故答案为B。例4选项中,A项是大河文明,C、D项是海洋文明,只有B项是草原文明,而题干要求的是“草原文明”,故答案为B。这道题较好地反映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凸显了人类文明不同的呈现方式。例5的解答,首先是抓住关键词“淮水以北”、“水利工程”,可将此看做地理概念,降低解题的难度。然后联系所学隋朝大运河的相关知识逐项分析,答案为C。
启示:地理环境中的地带性差异,不仅影响了人类社会不同区域的生产力水平,同时也影响了社会经济类型和生活方式的差异,从而形成了不同区域的经济、文化特色。在此类试题中,凸显了上述地理因素如地理环境的特有属性,答题时,考生要思路明确,链接相关地理知识,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利用地理物质资源的某些特性考查人类社会的物质活动
例1 (2003年上海文科使用综合卷)这是巴黎凡尔赛宫典型法国式花园的照片。照片近景部分地面是由细砂石铺就的,你认为细砂石铺地具有
A.排水作用:方便雨水下渗,不必铺下水道
B.防水作用:万一发生火灾,可以就地取材
C.防御作用:可以通过骑兵,阻碍炮车通车
D.环保作用:吸收空气降尘,避免尘土飞扬
答案:A
例2 (2008年重庆文综卷)如下图为中国古代著名军事要塞,与之相关的正确表述是
①为防御匈奴军队进扰而建②为防御蒙古骑兵南下而建③张骞通西域时由此出关④吴三桂引清军由此入关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
答案:D
例3 (2009年宁夏、辽宁文综卷)据《东京梦华录》等记载,宋代都城多见“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出售凉食和专向客商出租铺席宅舍等现象。这反映了
A.生活习俗改变B.经商方式不受限制
C.官府鼓励经商D.城市商业功能增强
答案:D
例4 (2009年山东文综卷)16世纪晚期,山东某地开始出现“地多烟草、木棉,转卖四方,五谷之利不及其半”的情况,这说明当时该地
①农业经济衰退②农业结构发生变化③商品经济发展④农产品加工业兴起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
答案:B
解法指导:例1,题中所述作为地理物质资源的细砂石,其具有较强的透水渗水性,因而,用其铺地可以防止雨天积水造成交通不便,它能起到很好的排水作用。因此,正确选项为A。例2的解答,考生首先要明确山海关的地理位置优势:山海关是明代万里长城东部的一个重要关隘,也是中国华北与东北交通必经的关隘。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大将徐达选中设山海卫。“枕山襟海,实辽蓟咽喉,乃移关于此,连引长城为城之址”,被称为“天下第一关”。由此,依据题中选项所述并结合史实分析,得出答案D。例3为最佳选择题,考生从题干所给材料“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易误选B项,但通过全面的材料分析并再现宋朝商业发展特色,可知D项才符合题意。这道题较好地彰显了地理因素中的商业特性及其社会功能。例4难度偏大,主要考查考生阅读题干材料提炼有效信息并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此题的解答,可运用地理相关知识如农业结构问题等加以思考。据题干材料信息“16世纪晚期”、“地多烟草、木棉”、“转卖四方”等分析可知,①④说法材料并未显示,予以排除。故答案为B。
启示:人类的生产生活离不开自然界,自然界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资源,但人类对这些物质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不是盲目的,而是根据这些物质资源的不同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进行有针对性的开发和利用。所以我们通过对某些地理物质资源特性的分析,来判定人类对其利用的原因和规律。人类活动的遗迹或遗址也是人类活动长期作用于地理环境因素的产物,对相关知识的考查是近几年高考命题的新亮点。对此,考生在备考中要高度重视。
5. 利用地理环境变化中的相对稳定性考查人类社会的现实问题
例(2008年重庆文综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炀帝)大业八年,天下旱,百姓流亡。时发四海兵,帝亲征高丽,六军冻馁,死者十八九。十三年,天下大旱。时郡县乡邑,悉遣筑城,发男女,无少长,皆就役。
——《隋书》
贞观十一年七月一日……洛水暴涨,漂六百余家。……十三日,诏日:“暴雨为灾,大水泛滥……诸司供进(进奉的财物),悉令减省。凡所力役,量事停废。遭水之家,赐帛有差。”……九月,黄河泛滥……太宗幸白马坂以观之。
——《旧唐书》
材料二凡有水旱,(清朝统治者)略不怜恤,坐视其饿莩流离,暴露如莽……又纵贪官污吏,布满天下。使剥民脂膏。
——杨秀清《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
材料三鸦片战争后十年间,民变迭起,各族人民的起义和暴动达100余次,以广西、广东、湖南三省声势最盛。
——摘编自王文泉《中国近代史》
材料四1933年5月,国会通过了《联邦紧急救济法》,成立了联邦紧急救济署。1935年8月通过的《社会保险法》,改变了过去由民间团体自助自救或由慈善团体提供救助的传统,开始了美国的“福利主义”试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经济与社会矛盾都演变到极其严重的地步。为了摆脱困境,寻求发展,工党政府采用“福利国家”政策,实施社会改革,可谓顺乎历史潮流的明智选择。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
(1)根据材料一,说明灾害发生后隋炀帝、唐太宗对待百姓的态度,概括唐太宗应对灾害的举措。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太宗采取上述态度和举措的原因。
(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状况,与材料三所反映的史实有何内在联系?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太平天国在哪些方案中提出了改善百姓生活的办法,各举一条相关内容。
(3)根据材料四,说明美英两国社会福利改革各处于什么发展阶段,归纳美国社会福利改革的主要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措施对当时美国社会有何积极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要点:(1)隋炀帝置百姓于不顾,仍然征发兵役、徭役;唐太宗关心民间疾苦,重视赈灾。减省诸司进奉(戒奢从简);减轻徭役;救济灾民;亲临灾区了解灾情。吸取隋亡教训;具有“存百姓”的思想。(2)清朝统治者漠视民生,放纵贪官污吏搜刮百姓;这是造成社会动荡不安,各族人民纷起反抗的重要原因之一。《天朝田亩制度》,平均分配土地,或实行圣库制度等;《资政新篇》,兴办保险事业,或兴办医院和慈善机构等。(3)美国开始“福利主义”试验;英国实行“福利国家”政策。颁布相关法令;成立专门机构。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国家稳定。(4)略。
解法指导:此题为材料解析题,其材料的中心内容为“隋朝以后,中外自然灾害或人为灾害出现的原因、影响及对策”,而这些材料在教材中是没有的。考生运用所学现代地理知识或方法对题干材料进行分析并得出正确的结论:历代统治者应对灾害的政策、措施虽有不同,但灾害出现后人们抗灾救灾的主题思想是相同的,现代社会与古代、近代人们的合理的做法相似,即以民为本,抗灾救灾,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