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串(共7篇)
情境串 篇1
情境之于知识, 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 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融入情境之中, 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创设一系列有关联的情境, 即情境串, 较之单个的情境创设来说, 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学习需要, 还为学生的定向学习活动提供了直接的外部诱因。因而, 情境串更能持续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 促进学生主动、快乐地学习。
一、故事情境串
小学低、中年级的学生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因此, 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都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和趣味性, 让他们感到学习数学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 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而创设故事情境串就是一种非常适合的形式。
1.童话故事串。小学生对童话故事特别感兴趣, 对善良的小羊、可爱的小猫、顽皮的猴子、憨厚的老牛、狡猾的狐狸等动物之间发生的故事百听不厌。因此, 这些都可成为创设童话故事串时丰富的教学资源。
例如:在教学《0的减法》一课时, 教师以“小猴子下山”为主题, 创设了这样的童话故事串:
A.小猴摘桃 B.小猴捉青蛙
C.小猴捕蝴蝶 D.小猴掰玉米
在童话故事串里, 有的学生还自己接着续编了小猴逮兔子的故事。生动的童话故事串, 不但让学生学得主动, 还获得了全新的学习体验:数学好玩, 数学有趣, 数学有用。
2.自编故事串。在教学一年级“同学们排队做操, 小明的前边有6个人, 后边有5个人, 小明站的这排一共有几个人?”活动课时, 教师创设了“骑驴数驴”的自编故事串:
A.古时候, 一个老爷爷赶着6头驴去卖。他走累了, 就骑在其中的一头驴上。他一数驴, 发现少了一头, 下来数, 又变成了6头, 骑上去数, 又是5头。他吓坏了。
B.小精灵的解疑帮忙, 你从中学到了什么?
C.第二次, 这个老爷爷又赶着9头驴去卖。他骑在驴上, 又出现了另一件怪事。他发现从前往后数, 他在第7头驴上, 从后往前数, 他在第3头驴上, 怎么多了1头驴。
D.你能代替小精灵帮助解疑吗?
这样, 将数学知识融入趣味性的自编故事串之中, 并在故事中设计与学生交流互动。这样, 不但能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 还引发了学生的高度注意。采用这种方式, 学生学得既生动有趣, 又主动深刻。
二、生活情境串
客观生活是数学赖以生存、发展的源头和归宿。因此, 小学数学必须从抽象、严肃的形式中解放出来, 走向生活, 使其生活化, 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因此, 生活情境串的创设应成为每一位数学教师的自觉追求,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三年级《生活中的搭配》时, 教师创设了这样的生活主题串:
A.播放家乡传统、经典的风光, 你想参观了解发展变化中的新家乡吗?
B.参观火车站, 联系站长的讲解、介绍, 他的电话号码后三位数是由1、2、3三个数字组成的。
C.来到广场, 观看时装表演, 帮助王奶奶搭配出所有的演出服装。
D.来到新工业区参观, 碰上2个外国小朋友, 要是你和老师分别和他们单独合影留念, 一共要拍几张照片。
E.参观新落成的体育馆正在举行的城区小学乒乓球比赛, 4个队, 每两队赛一场, 一共要赛多少场。
F.从体育馆经过水东桥回学校, 一共有多少条不同的线路。
整个教学过程都在“参观新家乡”这一生活主题情境串中, 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主动学到了排列、组合的知识, 还增进了对家乡的了解, 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三、活动情境串
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 必须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和掌握, 而不是单纯地依赖教师的讲解去获得。教学中, 创设活动情境串, 就是让学生投身到活动中去, 让学生在口说、手做、耳听、眼看、脑想的过程中, 主动学习, 增长知识、智慧, 提高能力。
1.游戏活动串。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说:“游戏是由愉快促动的, 它是满足的源泉。”游戏是儿童的天堂。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材内容, 设计各种游戏、创设游戏活动串, 以满足学生爱动好玩的心理, 并产生一种愉快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主动学习, 从而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
教学《8、7、6加几》 (用数学) 时, 教师结合时令特点, 以“迎新年”为主线, 创设了这样的游戏活动串:
A.布置教室:挂灯笼、挂气球。比一比哪个小组说出的算式多。
B.争取庆祝会入场券, 口算答对即可入场。
C.猜谜, 以抢答的方式决定猜谜人选。
D.钓鱼, 按得数多少, 比一比谁是钓鱼小能手。
E.唱歌, 先通过算式和得数找到自己的好朋友, 再手挽手齐唱《新年好》。
这样的设计, 把数学知识蕴藏在常见的游戏中, 无疑是让学生乐学、爱学的最佳途径。学生在玩中学, 学中玩, 学得有趣, 学得愉快, 学得主动, 既达到了巩固知识的目的, 又把学习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2.操作活动串。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 小学数学知识虽属数学学科体系中最基本、最简单的内容, 但对于仍处在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来说, 仍然是很抽象的。而动手操作恰好可以在抽象的数学知识和小学生的思维形式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要创设一些必要的操作活动串, 通过一系列具体的操作活动, 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 发展数学思维, 促进主动学习。
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 可以通过一连串的操作活动来学习:
A.把各自制作的长方形框架沿着对角线拉成越来越扁的平行四边形框架, 想一想: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能否用“邻边相乘”的方法?
B.能不能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 (正) 方形?用平行四边形纸片剪剪拼拼, 试试看。说一说: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为什么?
C.同桌合作量出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再计算出它的面积。
D.以小组为单位, 找一个平行四边形物体, 测量出所需条件, 再计算出它的面积。
这一活动串通过学生的系列操作, 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入手, 先排除最容易发生的用“邻边相乘”的方法来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错误, 再正面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最后内化应用, 动手测量数据、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操作活动可谓一环扣一环, 环环相连, 既展现了学生对这个重点知识的建构过程, 也凸显了学习数学的方法, 体现了数学的魅力。
情境串教学的实质, 是根据儿童的学习心理和学科特点创设的一系列相关联的情境, 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 使数学的工具作用得以发挥, 让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主动学习。这样的教学, 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的价值, 更愿意积极投身于数学学习中, 形成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进一步提高了数学学习的质量。
情境串 篇2
[关键词]情境问题串生生合作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40110
新课改倡导合作探究学习,改变了强调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传统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但由于高考指挥棒的导向作用和学科地位影响,高中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不足,内驱力欠缺,在学习过程中被动应付,不愿意合作探究。那么在生物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合作探究呢?
笔者发现利用“情境—问题串”教学,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觉地进行合作探究,进而顺利达成教学目标。一个好的情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为探究环节提供情感动力。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一些学生“跳一跳,够得到”的问题串,便可为学生的学习指引方向,提供抓手,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促使学生合作探究。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合作在课前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前预习可以提高学生听课的针对性和效果,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品质。
例如,在学习“果酒果醋制作”这一部分内容前,我先播放蒋大为的《敬酒歌》,在欢快的歌声中,学生兴趣盎然,我趁机提问:谁家里自酿果酒?学生纷纷举手回答。接着设置问题串:你知道果酒酿制的过程吗?果酒酿制主要依靠谁起作用?酿制果酒过程中有哪些注意事项?你能让果酒变成果醋吗?对于这一系列问题,没有学生能清楚解答,于是我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预习、讨论、咨询家长,并要求每组带一份自家酿的果酒让大家进行品酒,同时分享对上述问题的认识。学生们对这节新课表现得很期待,每个小组都不甘落后,纷纷带着问题相互探讨交流,为这节课做充分的预习准备。
二、合作在课中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课改理念实施的主渠道,在课堂上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合作探究。
1.用在学生疲劳懈怠时
例如,在“细胞呼吸”这一课教学中,学生在学习了有氧呼吸后已经比较疲劳,注意力开始涣散。这时我给学生展示了罐头瓶和火腿肠,让学生找到上面的警示语:瓶盖凸起的请不要购买、胀袋禁食。学生很兴奋与惊奇,因为吃了那么多年的罐头与火腿肠,但从来没有注意过这些问题,这时我进行提问:1.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警示语?2.这是不是微生物有氧呼吸造成的?3.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有什么异同点?这些问题,重新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2.用在突发情况时
例如,在“反射和反射弧”的教学进行中,天空突然打了一个响雷,并下起雨来,正常的教学秩序立即被打断。几乎所有学生的目光都投向了窗外,还有的发出了喊叫声,有的急忙翻起书包,并大叫“惨了,没带伞”……
我没有制止学生,只是静静地走过去让坐窗边的学生把窗户掩上。待学生安静下来后,我要求学生以刚才发生的意外事件为话题,讨论他们刚才的反应是否是反射,如果是,分析出反射弧的几个组成部分,看哪个小组回答得最好。这样,一场意外的降雨,不仅没有造成麻烦,反而生成了反射实例的情境资源,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三、合作在课后
例如,在学习“果酒和果醋的制作”后,我鼓励学生回家尝试制作果酒果醋,当时有些小组的学生提出问题:现在是春夏之交,葡萄没有大量的上市,且价格非常贵。我们可不可以用现在出产的水果——樱桃,来做果酒和果醋呢?我借机让他们从果酒制作的原理、步骤、条件、注意事项等方面探讨用樱桃制作果酒是否可行,并鼓励他们试一试。结果十多天后,他们果然做出了樱桃酒,味道还不错。
教育家克莱贝德福特说过:“你一天可以为学生上一节课。但是如果你用激发好奇心教他学习,他终生都会不断地学习。”综上可知,巧用“情境—问题串”教学,可以营造宽松、愉悦、乐学的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体验到学习成功的乐趣,增加团队合作和竞争意识,感受创新的快乐。
[参考文献]
[1]李映雪. 给学生一个展示的平台[J].中学生物教学, 2007(5).
[2] 盛兰柱.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J].中学生物教学, 2012(6).
[3] 杨苇娟. 培养学生交流合作能力的途径[J].生物学教学,2004(2).
“情境串教学”让数学课堂更高效 篇3
一、在新课导入时创设“问题情境串”,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把教学的知识点利用数学自身内在的问题链条“串”起来, 让学生在一个紧接一个的问题中学习探究数学知识、掌握数学知识、提高数学素养, 这就是创设“问题情境串”。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儿童认识需要的情趣表现, 是儿童主动探索知识的心理基础。学生的全部学习活动都伴随着他们情感的参与, 积极的情感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想方设法创设情境, 把学生的心理调节到最佳状态,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思维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中。
教学《找规律》时, 教师运用多媒体创设“喜羊羊参观我校”的情境导入新课。
情境导入:“六一”儿童节快到了, 喜羊羊要来我们学校参观, 大家欢迎吗?
【情境一】看一看。
喜羊羊来到一年级 (1) 班教室。一年级 (1) 班的学生正在布置教室。看, 他们用了哪些东西布置教室?从布置教室的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情境二】猜一猜。
1.出示红黄相间的两面彩旗, 说说这两面彩旗是怎么排列的?再出示和前面一样的红黄相间的两面彩旗, 说说它们又是怎么排列的?猜猜后面的彩旗又会怎么排列?学生猜后, 教师出示后面的彩旗, 问:谁来说一说它们是怎么排列的?猜猜下一面彩旗应该是什么颜色的?
2.出示6朵一组的彩色花, 问:有几朵?是怎样排列的?再出示与前面一样的6朵, 再问:谁能找出这一串彩色花排列的规律?猜一猜, 下一朵应该是什么颜色?
3.出示灯笼, 问:说一说, 灯笼是怎么排列的?猜一猜, 后一个灯笼应该是什么颜色的?
通过以上三个问题情境的创设, 层层设疑, 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 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
二、在探究新知时创设“操作情境串”,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操作是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的活动, 是学生基于经验基础上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 操作是为了引导学生比较、分析、综合, 是为了在感知的基础上抽象概括。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 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 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低年级小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强, 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 就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思维材料, 让学生动手操作, 使学生借助已有知识、技能调动多种感官, 主动参与新知的探究, 从而亲手发现新知, 亲身感受学习的乐趣。
本节课在探究新知教学时, 教师创设了以下一系列操作情境。
【情境一】涂一涂。
喜羊羊又来到一年级 (2) 班教室, 同学们正在举行“六一”儿童节绘画比赛。
1.出示涂有颜色的正方形, 问:他们排列的规律是什么?两个没涂完的应该涂上什么颜色?
2.出示涂有颜色的三角形, 问:三角形的排列规律和正方形的有什么不同?接下去的三个应该涂上什么颜色?
3.看看每组图形的规律是什么?没涂的图形应该涂上什么颜色?
【情境二】摆一摆。
喜羊羊要来我们班参观了, 我们来摆一组有规律的图形, 对喜羊羊的到来表示欢迎。
1.想一想:几个一组?怎样排列?
2.摆一摆:学生摆有规律的图形。
3.说一说:你的作品是几个一组?按什么规律排列?
学生通过涂一涂、想一想、摆一摆、说一说等一系列操作活动, 通过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和动脑思维的自主探究获取新知识, 同时, 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锻炼。
三、在巩固新知时创设“游戏情境串”,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低年级学生集中注意的时间不长, 持久性差, 注意的范围也有局限性。根据他们的这种心理特点, 经常在巩固练习中采用游戏教学, 可使他们学习兴趣浓厚。因为游戏是低年级学生的主要活动之一, 是低年级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有效方式, 它最适宜低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正如福禄贝尔所说:“游戏是儿童的最高阶段, 是这一时期人类发展的最高阶段, 因为游戏是内部存在的自我活动的表现。”因此,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恰当运用数学游戏, 将游戏贯穿于低年级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始终, 既能避免数学学习的单调与枯燥, 又能增强数学学习的愉悦性与趣味性。
在教学《找规律》的巩固环节, 教师创设了以下游戏表现情境串:
喜羊羊就要回家了, 临别前, 它们要送“六一”儿童节礼物给我们。
【情境一】站一站。
每个小组的同学手持礼物有规律地站好。
【情境二】说一说。
全体同学和喜羊羊再见, 说上有规律的口号:喜羊羊再见!儿童节快乐!喜羊羊再见!儿童节快乐!
【情境三】做一做。
站着有规律的队伍, 说上有规律的口号, 配上有规律的动作, 为喜羊羊送行。
【情境四】记一记。
喜羊羊回去之前, 留下了它的电话号码:618661866186。想一想, 该怎么记住它的电话号码?
以上“游戏情境串”的创设, 将数学知识融入游戏中, 既可满足低年级学生的游戏需要, 又可培养低年级学生的数学能力。“游戏中产生的问题必将进一步引导着低年级学生深化数学知识。”将数学活动与游戏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生活和游戏的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 让低年级学生逐渐形成数学感知和数学意识, 体验到数学的重要性和学习数学的意义, 在不断遇到各种挑战和不断成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自信, 感受和体验其中的乐趣, 获得主动的发展。同时, 也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轻松愉快。
情境串 篇4
某校举行由学生把所学课文改编成独幕剧的演出晚会。下面是演出的节目单:
晚会节目单
1.《孔雀东南飞》 (原作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 演出:高一 (2) 班
2.《雷雨》 (原作曹禺《雷雨》) 演出:
高二 (5) 班
(其他略)
节目主持人在主持节目时常常需要在节目之间加上一些衔接的话, 以增强晚会的整体感。请你在《孔雀东南飞》与《雷雨》之间, 为主持人设计一段这样的话。要求:所写内容与串联的节目密切相关, 衔接自然, 不少于60字。
二、总体感知
语言运用题被称为“高考试验田”, 言下之意是这类题目求新、求活。纵观近几年高考考查的重点, 我们不难发现高考命题人员对“节目串台词”考查情有独钟。2010年广东卷“晚会节目单”题型就是典型一例。
其实, 说到此类题目的考察, 最早可以追溯到2004年高考湖南卷第24题。题目不长, 不妨简单来看一下:
用饱含激情、简洁有力的语言, 为“青春万岁”大型文艺晚会的主持人写几句串台词, 引出下面的节目。 (不超过60个字)
在这之后的几年间, 不同省份多有尝试。需要指出的是, 实用性、开放性、综合性是这类题目的最大亮点, 也是其长盛不衰的秘诀所在。语言材料来源于现实生活, 试题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 考察语言表达能力。这一切都需要我们在做题之间把握“情境”二字。
所谓“情境”, 《现代汉语词典》 (第5版) 解释为:“情景;境地。”要求答题者在题目创设的情景中, 准确、规范、富有创意地回答。结合一定的生活情景, 考查学生在具体的生活境地之下合理使用语言的能力。而这一点, 是与《新课程标准》中关于“学生的语言表达运用能力”的描述——“学生应具备在各种生活环境下, 合理准确地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相符合的。应当说, 生活情境化是高考“语文生活化”趋势的具体落实与回应, 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高考命题人对此进行考查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我们在备考中一定要树立强烈的“情境”意识, 心中时时有“情境”。把握“情境”是做好语言表达题的前提, 也是关键。我们必须认真审读题干要求, 分析题目提供的生活场景, 进而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 写出合乎“情境”的答案。
三、备考要点
1.总体感知
串台词在文艺演出中的主要作用是上串下联, 承上启下。虽然只有短短几句话, 却穿针引线, 画龙点睛, 在突出晚会主题, 把握基调, 增强信息量和调动观众情绪等方面, 都有着无法替代的巨大作用。串台词如果运用得体, 就会增加节目的韵味, 写得糟糕则会影响节目的表演效果。
2.类型归纳
一是串节目与主题, 此类串台词大多出现在文艺节目的开头和结尾, 也就是我们平时熟知的开场白和结束语;二是串节目与主体, 主体是指与节目或事件相关的个人或单位, 也可以是一般的听众;三是串节目与节目, 这类串台词在最近几年一直是高考的重点。主要出现在节目进行中, 以便演员上下或节目换场, 或者是播出内容的转换衔接。
3.写法要求
(1) 简短扼要, 亲切生动。
串词, 主要是串联, 起到的是辅助过渡的作用, 如果冗长繁琐, 就会产生喧宾夺主的负面效果。在极强的现场感的氛围下, 用简短的句子, 大众化的语言, 使观众听众听得清楚, 听得明白, 易于接受, 并感到亲切生动。切不可用高深莫测的警句和过于华丽的词藻使主持人居高临下, 失去了亲切感。
(2) 巧妙自然, 天衣无缝。
串词的应用是为了节目与节目间的和谐, 好的串词能使节目的前后衔接巧妙自然、天衣无缝。要善于发现前后的衔接点、连接点, 内容的相关处或者是形式上的一致性;还要保证做到不生硬、不做作, 不给人突兀的感觉。力求语言精辟有力, 内涵深刻, 上下贯通。如果牵强附会、生拉硬扯, 就是画蛇添足, 还不如不要串词。
(3) 调动情绪, 提高品位。
需要指出的是, 串词大都出现在轻松愉快的场合中。根据具体语境场合, 有时需要诙谐幽默, 用来活跃气氛、调动情绪;有时需要典雅诗意, 从而提高文化品位。
4.注意事项
写串台词, 一要审清题意, 二要把握节目的内容和性质, 三要有较强的语言组织能力。写作时, 不仅要“承上”, 还需考虑“启下”, 可以通过对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 使语言饱含激情而又简洁有力, 文采斐然而又通俗易懂。千万不可故作高深, 令人费解。有些高中生受时下文艺舞台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影响, 也喜欢弄一些庸俗搞笑、低级趣味的内容, 以致语言格调低下, 这是要避免的。还需指出的是, 强烈的感染力、出色的语言技巧是串台词不可或缺的元素。不假思索、用语平淡往往是串台词的大忌。
写作时要善于总结, 此类题目越来越开放, 生活化、人文性越来越强, 难度也越来越大。我们必须善于抓住节目特点, 写出特色。语言要精辟有力, 文采斐然, 内涵深刻, 亲切自然, 上下贯通。不过, 需要提醒学生的是, 除了广泛阅读、课堂训练之外, 更重要的是走出课堂, 深入生活, 勤看报刊, 多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节目。
情境串 篇5
(一) 人物 (或拟人) 式
即用一个或者多个人物贯穿始终, 把几个情境串起来.如“7的乘法口诀”的教学, 就是用“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作为主要人物串联情境.
(二) 镶嵌式
即大情境套小情境.如在教学“分桃子 (分一分与除法) ”时, 可设置小熊乐乐过生日请客的大情境, 之后设置小猴分桃、小猫钓鱼、小狗分骨头等小情境, 让小朋友用学具代替桃、鱼、骨头帮助小动物们分一分.整节课中把几个小情境都设置在一名学生感兴趣的大情境“小熊过生日”中, 使得枯燥的数学课堂变得富有趣味性和连贯性.
(三) 承接式
即按照事物发展的逻辑顺序链接情境.如在教学“整理房间时”, 学生先模拟整理小叮当房间;然后, 小叮当为了感谢大家, 拿出许多动物玩具给大家玩, 引出动物图, 学生把会飞的动物涂上颜色.接着, 小叮当还拿出许多水果蔬菜来招待大家, 引出水果蔬菜图, 学生在水果下面画√, 蔬菜下面画○.
这样按照事物的发展逻辑串联情境, 学生学习的劲头很高, 没有枯燥的感觉.
二、“情境串”的获取途径
(一) 用生活情境串起数学知识, 让学生体会学有用的数学
教材处理的核心总是从学科世界走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当数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 数学才是鲜活生动的, 富有生命力的, 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 (不进位) 》时, 教材中呈现的两个例题材料分别是大象运木头和小猴摘桃子, 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一定的距离.本节课, 教师对教材进行大胆处理.上课伊始, 创设情境引入“关注失学儿童, 奉献一片爱心”这一主题, 并以此为主线, 串起了“捐款”、“捐书”, “买学习用品捐赠”这一系列活动, 数学课堂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味, 学生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重组后的教学内容, 给人一种亲切感,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是真实的、有趣的和富有现实意义的.
(二) 用故事情境串起数学知识, 让学生在故事情节中学习数学
教学中, 单纯的知识教学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故事是儿童最感兴趣的学习素材, 以故事的形式演绎主题图情境, 会引发学生新鲜、好奇、亲近的儿童情趣, 有利于产生积极的情感, 帮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顺利掌握新的学习内容.我听一位老师这样上“0的认识”.
师:今天是小猴的生日, 猴妈妈要送给猴宝宝一件礼物, 你们猜这件礼物是什么?
(学生很有兴趣地猜)
师: (展示盘里有2个桃) 盘里有几个桃?可以用什么数字表示?
师: (演示小猴吃桃) 现在盘里还有几个桃子?又可以用什么数字表示?
师: (继续演示小猴吃桃) 小猴可喜欢吃桃子了, 一下子就吃完了.现在盘里剩几个桃子?还可以用什么数字表示?同学们你们知道吗?
老师在这节课上用小猴子过生日的故事串起了三幅图, 吸引学生极有兴趣地学习, 使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深刻理解了0的含义.
(三) 用动画情境串起数学知识, 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乐趣
教材的图是静态的, 而学生的思维是“动态”的, 为了展示学生思维的“动态”, 有时就得处理主题图, 让主题图动起来.如教学“乘船”时, 学生解决“还有多少人不能上船”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第一种是先算两艘船一共能坐多少, 再算还有多少人不能上船;第二种是先让44人上大船, 然后让26人上小船, 再算出还有多少人不能上船;第三种则是先让26人上小船, 然后44人上大船, 再算出还有多少人不能上船.随着学生的汇报, 可及时通过课件闪烁和移动动态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 并结合学生所想及课件展示马上进行竖式教学, 帮助学生理顺“解题策略”与“竖式计算”之间的关系通过主题图有效牵引, 学生自主实现了“策略多样”与“算法多样”的有效转化, 主题图起到了“搭桥铺路”之功效.
(四) 将主题用情境串起来, 让学生有序地学习数学
挖掘出主题图中的隐含数学问题是数学学习的关键, 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 如果将学生一下子置于非常复杂的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 会让他们东拉一句西扯一句, 无所适从.
如五年级上册“小数加法和减法”主题图包含了“两位小数加一位小数”、“两位小数减一位小数”、“一位小数减两位小数”、“整数减两位小数”等知识点.我在教学中通过购买文具用品, 要求学生进一步计算加减法问题, 教师可以按知识点序列分别出示.在这个过程中, 由于老师的合理安排, 主题图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整节课通过问题的合理排列, 引导学生有序地探究问题, 激励学生探究的热情, 促使学生生活经验不断数学化.
情境串 篇6
“情境串”教学法就是把学生现实生活中的鲜活事例与具体的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让整节课都围绕一个主题组织教学, 一个个相关联的情境有序地组合出现, 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探索新知并巩固应用。通过连续性的“情境串”引出“问题串”, 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串”中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并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在解决“情境串”中的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交流合作, 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
该教学法倡导用两条线贯穿整堂课。一条是情境线, 一条是探索线。情境线表现在课堂教学的外在形式上, 让学生在解决由连续情境产生的一连串问题的过程中, 学习新知, 掌握技能。而探索线则是课堂教学的实质, 通过一连串问题的解决, 把一课的知识点串起来。在使用“情境串”教学法的过程中, 解决问题的过程一般遵循以下基本流程:创设情境, 呈现信息—梳理信息, 提出问题—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引导建构, 解决问题—回归情境, 拓展应用。
该教学方法若运用于政治课教学中, 则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提高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下面以《新时代的劳动者》一课为例谈谈自己的运用和体会。
一、“新时代的劳动者”教学课例综述
情境和探究活动一:“小王要打工篇” (小王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劳动者, 千万农民工中的一员要进城务工挣钱) , 小王认为:进了城, 除了干活赚钱没有别的意义。从整个国家社会来看, 小王进了城除了干活赚钱就真的没有别的意义了吗?让学生思考, 各抒己见。教师评析并引导出“就业的意义”。
情境和探究活动二:“小王进城求职的困惑篇” (小王进了城找不到工作) , 小王:快来帮俺想想办法, 怎样才能找到工作?教师引出“我国的就业形势如何?怎样解决就业问题?”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进行思考、分组讨论、交流;教师深入到学生中了解情况, 及时点拨、鼓励;学生充分讨论后, 教师让部分学生回答问题;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 教师进行启发诱导, 对学生正确的看法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对不全面的观点及时指出, 共同改进;同时, 注重激发学生的热情。
情境和探究活动三:“小王的麻烦事篇”, 小王打了几个月的工, 老板竟然不给工资。小王遇到了麻烦, 怎样帮小王解决麻烦呢?教师引导出问题: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 如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学生分析回答, 教师归纳总结。
情境和探究活动四: (活动设计) “小王打工结束篇”, “小王打工挣到了钱, 有了积蓄, 还需同学们帮帮他如何更好地理财呢?”为下一课的内容作了铺垫。
二、通过课例看“情境串”教学法
1. 实现了课程教学从教到学的根本转变, 促进了学生发展。
传统教学观的主要特征是师教生学, 教师关注的主要是教。新课程教学观的实质是师生交流互动, 教师关注的是学生的学。教师由传授者、权威者向设计者、引导者转变;学生由被动接受者、服从者向主动参与者和求学者转变。教学中师生角色转变, 是实现课堂教学转变的重要前提。该教学法的关注点是学生的学, 以小王打工的经历为实例, 设置情境问题, 把该课的知识点串起来, 把理论知识和生活中的事例结合起来, 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是点拨、启发、诱导, 学生始终处于思考、交流、分享之中。这样, 课程教学就从关注学科、关注教转为关注学生、关注学, 因而运用该教学法从根本上实现了从教到学的转变, 促进了学生发展。
2. 经历探究活动, 实现了三维目标。
通过把“内容活动化, 活动内容化”, 让学生经历探究活动, 回归现实生活, 注重学生情感体验, 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锻炼多方面的能力, 从而实现三维目标。该案例根据教学内容, 结合现实生活, 以“小王的故事”为例, 设计了四个探究活动, 贯穿全课。学生在这些活动中, 经历了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了解了知识和知识运用的条件, 培养了分析归纳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等, 体验了学习的乐趣、交流的愉快。
3. 以情境串知识,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
这种教学法是一种根据学生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的特定需要, 创设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串, 将要学习的内容设计后融入到情境串中, 拉近了知识与学生的距离。情境串成为知识的载体, 成为学生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 它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主动参与的平台, 也架设了一座联系“知识”与“生活”的桥梁;不仅有利于学生循着知识产生的脉络准确把握学习内容, 而且帮助学生实现知识迁移和应用,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情感。情境串让学生在课前有一种期待, 课中有一种满足, 课后有一种留恋, 是支撑和激励学生学习的源泉, 从而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情境串 篇7
一、预设问题情境,为数学学习架设思维载体
教材采用了大量的卡通、漫画、图片、表格等形式并有简短文字的情境图呈现给学生。这些丰富多彩的图画与情境图,多来源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以及数学内部情境,非常贴近学生的认知经验,很容易与学生已有认知产生共鸣。由情境联想,迸发出一个个问题,为学习数学架起一道道桥梁,让学生思维的火花旺盛绽放。
情境图可以是单一图形,也可以是几幅图有机组合的;可以是教材上编排的,也可以是根据教学内容教师自己创设的。
如“探索与发现:三角形内角和”一节。教材预设的情境图是学生非常喜欢的一幅卡通画,并创设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情境:大小不同的两个三角形对其内角和的争论,体现了学生现有的不同认知水平。这个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数学思考,也引出了学生对三角形内角和的探索活动。
再如“图形分类”一节。教材的情境图是一组学生已经认识的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并给出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三次分类的组图,而且配上带有思考性的文字:第一次分类,教科书提示“这是按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分的”;第二次分类,教科书给出富有思考性的文字“这是按……”,“这是按什么分类?”;第三次分类,教科书没给文字提示,但学生会根据前面的提示很自然地提出“这是按什么分类”。像这样的组图情境,循循善诱,学生学习数学思有方向、学有方法,激发了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二、生成数学问题,为数学学习插上思维翅膀
所谓生成数学问题,就是组织学生围绕情境图提出自己思考发现的数学问题,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参照教材设计的问题,再根据本班学生实际,按照一定结构筛选出一组数学问题。通过一个个数学问题指向数学知识、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等发展过程,引导学生调动手、口、眼、耳、脑等多种感官参与数学知识的思考与认知、数学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培养与训练,为学生学习数学插上思维的翅膀。
那么在具体的教学中,如何利用预设的数学情境引导学生提出学习所需要的问题呢?这是“情境+问题串”教学模式的关键。
1. 引导学生将生活情境转化为一组数学问题。
例如,在教学“小数的意义(一)”时,可以把学生熟悉的分苹果的情境转化为数学问题。教师出示水果,要求学生用数字表示水果的数量。取出5个苹果:“这里有几个苹果?用什么数来表示?”拿走1个苹果:“有几个苹果?用几来表示?”将1个苹果切成两半:“假设这两半块苹果是相等的,那么这里的半块苹果,可以用什么数来表示?”这样循序渐进,就把生活情境转化成数学问题了。
2. 鼓励学生大胆用假设、猜想或动手操作等提出数学问题。
例如,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先由学生测量不同形状三角形的所有内角的度数,并求出它们的和是多少度。考虑到测量时会有误差,因而学生容易猜想到三角形的内角和为多少度(180度)。有什么方法能验证你们的想法呢?学生会很自然地主动地学习课本上介绍的两种操作验证方法。这样,通过这组问题串,不仅使学生认知了“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这一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数学推理能力,掌握了学习数学的方法。
3. 运用已有数学知识提出数学问题。
例如,教学“认识方程——等量关系”一节时,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速度时间路程关系式、单价数量总价关系式等来提出等量关系的问题,从而学会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也大大增强了学生思考问题的抽象性,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又上了一个台阶。
三、“预设”与“生成”有机整合,创设生动的富有数学意义的课堂
根据数学情境提出的数学问题可以是在已有知识结构中存在的常规问题,也可以是在已有知识结构以外的非常规探究性问题。正是因为数学问题纷繁复杂、千变万化,又因为课堂教学面对的学生群体中的差异,对同一数学情境,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和不同的学生可以提出许多不同的问题,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需要引导学生提出与学习目标有密切关系的,并且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数学问题,使数学课堂成为生成的适合本班全体学生的富有生命的课堂。
例如,教学“小数点搬家(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一节,教师要读懂情境图,其一,要读懂情境图反映了怎样的学习内容;其二,这个情境图给了我们哪些信息,对教学起什么作用,学生会从中提出哪些问题;其三,还要挖掘情境图中蕴含的促进学生成长的载体功能。这一课中,教师首先呈现了卡通动物开餐馆的情境,选取了1、0.1、0.01这样的计数单位的数作为快餐店的价钱,这样便于学生观察、探索、理解小数点移动的规律。
结合情境,教科书安排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结合具体情境,借助学生熟悉的元、角、分现实模型和小数的数位顺序表,探索发现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第二个问题是借助小数的面积模型,探索发现小数点想做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第三个问题是通过举例进一步验证上述发现的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教学要分别围绕这三个主要问题展开,在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的基础上,组织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学生也可能提出与本节课教学目标相符的问题,教师要有机地予以精选。教师提出的引导问题要具体,给学生思维定向,学生就会少走弯路,认知就会直指学习目标。比如,提问:“请观察这组数,小数点的位置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小数的大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追问:“一个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得到的数是它的几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二位呢?”这样学生的思考就会少偏离认知方向,大大提高学习效果。
总之,用好“情境+问题串”模式,可以让数学课堂在预设与生成中得到有机整合,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中更多地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从自己的角度去思考,用自己的方式去学习,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经验去发现,数学课堂就会焕发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