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动情境

2024-08-13

生动情境(精选12篇)

生动情境 篇1

《语文课程标准》就阅读教学对7~9年级学生提出要求 : “阅读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并能运用合作方式, 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这就要求教师重视学生的自身经验和自身发展,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引导他们围绕一定主题开展探究, 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问题情境的创设要以课堂为舞台, 以语文教材及相关材料为载体, 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创建适合学生探究的学习环境。

创设问题情境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尊重主体, 张扬学生, 激发主动性

教育家陶行知指出:“行动是中国教育的开始, 创新是中国教育的完成。”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善于发现和开发学生的才、情、志、趣, 尊重他们的智、能、长, 发掘他们内在的潜能, 采取多种形式为学生创造积极主动参与问题情境的机会, 启发他们创造性地学习。

1.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 营造民主氛围。21世纪呼唤创造型人才, 如何有效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 发展其创造能力, 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 就是充分相信学生, 千方百计地使学生成为问题情境的主人。例如, 我在教《天上的街市》一课时, 先布置学生认真阅读作品, 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探究质疑。学生提出了:“诗人由‘远远的街灯’想到了什么,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联想? 在民间传说中, 天河是怎样的一条河, 牛郎织女的命运又是怎样的? 诗人为什么要在诗中做改变? ”等问题, 我鼓励学生围绕各自提出的问题进行学习小组讨论。在讨论中, 我有意识地把自己当做学生的一员, 参与他们的讨论, 从而缩短自己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 消除他们在即将进行的课堂交流中可能出现的胆怯、害羞心理, 进而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完成问题情境的创设。可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 应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就意味着学生主动地参与及自身发展, 以达到他们主体性充分发展的目的。

2.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 张扬学生个性。个性发展教育是落实素质教育的真正体现, 它既强调面向全体学生, 又强调个体发展的自主性、差异性。这就要求在教育活动中, 创设轻松、自由的问题情境, 张扬学生的个性, 使学生在接受知识、发现问题的过程中, 相信自己对问题有独特的认识和见解, 培养出独立、完满的主体人格。我在教学《愚公移山》一课时, 要求学生针对愚公移山发表看法。某些学生认为愚公坚持到底的精神值得肯定和发扬, 某些学生认为, 愚公移山的做法并不聪明, 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当面对困难不能解决时, 搬家不失为明智之举。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 我淡化自己说教者和评判者的角色, 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创造性答案, 用适度的宽容, 调用一切手段, 为每个学生创造机会, 让他们在问题情境的创设中学会动脑、学会创造, 让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 在接受知识和发展智力的过程中, 逐步培养独立、完满的主体人格。

3.发展学生的问题能力 , 激发主动热 情。对学生而言 , 要使自己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展, 使自己成为教育活动和自身发展的真正主体, 就需要自身具有与之相适应的问题能力。教师应尽一切方法发展学生的问题能力。鉴于此, 在阅读教学中, 要进一步解放思想, 放开手脚。我在教学《皇帝的新装》一课时,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有学生提出可以以课本剧的形式深入探究课文。我在综合了学生的要求后布置了 活动内容:以《皇帝的新装》为脚本, 进行了一次课本剧排演, 至于活动的道具、活动的形式等, 完全由同学自主选择。学生热情高涨, 思维保持在积极兴奋的状态之中, 在确定组织、筹划人选时, 不少学生主动请缨。我及时抓住切口, 引导他们进入问题情境中, 经过讨论, 他们设问: (1) 皇帝赐封骗子“御聘织师”时, 两个骗子的心理活动怎样? (2) 骗子行骗后逃之夭夭, 当皇帝去大街游行时, 如果两个骗子也混在人群里偷看, 他们之间将有一段怎样小声而得意的对话? (3) 在根本不存在的“新装”面前, 皇帝、大臣及老百姓一开始说假话的心理是怎样的呢? 经过问题情境洗练的课本剧, 给了学生创新的空间, 在愉悦的教学氛围中, 学生思维绽放出灵感的火花。两天后, 一出自编自演的《皇帝的新装》上演了, 一篇阅读课文的主题在绘声绘色的表演中水到渠成地凸显了出来。

二、激励兴趣, 激活教材, 强化感受性

兴趣是学习的先决条件, 是获得知识、开阔眼界、丰富心理活动最重要的推动力。在语文课上, 特别是在阅读教学中, 强化主体的感受性, 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索教材, 引疑设问, 是学生自觉学好语文的动力。

1.于平淡无 奇处引疑。 有些课文乍看起来 , 似乎一目了然、平淡无奇, 学生浮光掠影地读读, 不知其中奥妙, 常觉兴味索然, 如教师引导学生寻根究底, 见其自读之未见, 闻其自学之未闻, 学习兴趣定然激增。这就需要教师于平淡无奇处创设问题情境。如《纪念白求恩》中有这么一段:“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 没有一个不佩服, 没有一人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晋察冀边区的军民, 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 无不为之感动。每一个共产党员, 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精神。”学生认为这一段话再浅显不过了, 遣词造句普普通通, 毫无惊人之处, 难道其中还有什么学问值得探究吗? 此时我引领学生进入问题情境:“这里共三句话, 所讲的内容都和白求恩有关, 为什么对他的称呼不同呢? ”学生被这个疑问激起极大的求知兴趣, 觉得这些好像信手拈来的文字其实是挺讲究的。经过探究后懂得:作者转述前线回来的人讲的话时称“白求恩”;就从事医疗工作者而言, 作者用了人们通称的“白求恩医生”;作为共产党员, 作者按照革命内部通行的称呼, 因而称“白求恩同志”。三种不同的称呼, 是从三个不同角度来写的, 同时体现了人物的身份。引疑探究, 使学生体会到即使平凡普通的语言也是讲究的, 需要深入理解,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2. 于深层蕴意处 设疑。典范文章中常常有许多曲笔 、奇笔、神笔, 或含蓄丰厚, 或结构精巧, 或韵味优美, 或饱含哲理, 老师精心地引领设疑, 将会增强学生的主观感受性, 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索文章主旨。如在《变色龙》教学中, 学生都理解了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善变, 且变得快, 变得愚蠢、可笑, 逻辑荒谬, 我抓住这点巧妙设疑:奥楚蔑洛夫多变、善变的性格中到底有没有不变的因素? 这样一问, 同学们迅速进入了积极的思维状态之中, 再联系奥楚蔑洛夫听说的是将军的狗或不是将军家的狗时的表现, 明白奥楚蔑洛夫变来变去都是为了讨好将军, 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由此弄清了变色龙的实质, 掌握了课文的深层意蕴。

3.于课文关键处解疑。关键就是课文的重点, 即能表现主题或线索的词语及段落。抓住关键引疑, 能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牵一发而动全身, 全面透彻地理解课文。如在教学《背影》一课时, 我要求学生围绕“背影”设疑, 经过讨论, 他们提出了:课文写了几次背影?写法有什么异同?哪次背影写得最详, 为什么?“我”为什么望父亲的背影流泪?等疑问, 问题一提出, 学生便活跃起来, 仔细读课文, 认真思考, 相互讨论, 甚至情绪高昂地争辩起来, 通过这么一设疑, 课文读得细, 内容理解得深, 再经过答辩, 答案很快统一起来。课文四次写背影, 两次实写, 两次虚写, 分别从四个角度写背影:思背影、望背影、找背影、忆背影, 其中详写的是第二次背影, 也就是父亲爬上月台买橘子的背影。在家境惨淡、祖母去世、奔走谋职之时, 父亲还不辞辛苦, 不管自己年高体胖, 行动蹒跚, 艰难地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 此情此景, 令人感动得流泪, 字里行间渗透着眷眷深情。由于教学设计时紧紧抓住了“背影”这一关键创设问题情境, 既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热情, 又在解疑的过程中理解了课文主旨。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精心创设问题情境, 巧妙引疑, 一石激起千层浪,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则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与日俱增, 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生动情境 篇2

对低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容易接受,乐于接受。同时使学生身上孕育的创造力充分释放出来。

1、创设生活情境

美术课程改革中强调将美术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从学生角度出发,去发现和挖掘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在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生活实际中找到合适的切入点,使学生产生共鸣,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在教《美丽的丝巾》时,我特地挑选了好几件教具,有乌镇的蓝印花布、贵州的蜡染服装、在云南大理购得的扎染桌布及自己用宣纸染制的方形手帕,布置在教室黑板上,身上还穿了一套蓝印花布做的衣服,手提蓝印花布做的袋子,这就立刻吸引了学生们注意的目光。有的跑到跟前仔细观看,有的迫不及待地向我询问是哪里买来的。上课时大家都非常认真,很多学生在完成了我布置的任务量之后还继续要求“再染一次”。,同学们的单色染纸、彩色染纸及用染纸制作的团花、帽子、衣服等作品琳琅满目、异彩纷呈,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创设问题情境

古语云:“学贵有疑,小疑小进,大疑则大进。”设置疑问,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也是启发式教学的核心。

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应该是学生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愉快地参与教学活动,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使他们的个性、特长得到发展的课堂。

如一位老师在教《热带鱼乐园》一课时,提出让学生“考老师”,请学生随意说出一种形状,只要老师添上几笔,就能画出一条神奇的鱼来。学生被这句“考老师”的言语所激励,引起他们极大的兴趣,都想以自己的绝招来难倒老师。于是学生就纷纷举手说各种形状,但都被老师一一添上了,使这些图形巧妙地变成了“方形的鱼”、“圆形的鱼”、“窄长的鱼”、“三角的鱼”等等。学生感到非常有趣。通过学生和老师的共同活动,加强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使课堂的教学气氛宽松和谐,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了,人人投入,并学会了抓住各种鱼类的形象特征来作画的方法。

3、创设故事情境

低年级的学生刚刚走出幼儿期,仍未摆脱稚气,对于故事情境有着极强的向往,因而在课堂中我们可以选择学生喜欢的神话传说,童话故事等创设情境进行教学。

如一位教师在教《指印联想》时,就以故事引入:“在一个美丽的地方,有一个指纹王国,那里住着许多指纹小人。这些指纹小人的头呀、手呀、脚呀都是指纹组成的,就连鞋子、裙子、项链、武器等也都是用指纹做成的,当然,指纹王国里的国王、王后、公主、王子、士兵、、国民、厨师也都是指纹啦!小朋友,你能把这个有趣的指纹王国画下来吗?比如:画一个好老好老的指纹国王,画一个漂亮的指纹公主或者帅气的指纹王子、士兵,试一试,一定很有趣!”刚讲完,有很多小朋友就跃跃欲试了。再让小朋友们回忆一下曾在小人书中看到过的国王、王后等人物的形象,然后将指纹与人物形象进行联想,画出生动有趣的“指纹小人”。这个方法还真不错,小朋友们一个个握着笔,歪着头,一幅全神注的模样,静悄悄的描绘着他们的“指纹王国”。

又如《奇特的梦》的教学,设计了小朋友梦见自己得到一双会变的鞋子,穿着这双神奇的鞋子,到处历险的离奇遭遇,听完故事请小朋友续编片段,果然各种各样的创想,随续编的故事一起越来越精彩、离奇。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学生的思维活跃,幻想出许多离奇有创意的场面构想。

4、创设游戏情境

陈鹤琴先生说过,“游戏是儿童的心理特征,游戏是儿童的工作,游戏是儿童的生命。游戏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让儿童“玩”,而是在于引发、支持与促进儿童的学习活动。做游戏可以满足他们爱动好玩的心理,使注意力不但能持久、稳定,而注意的紧张程度也较高。在美术教学中,把教学内容渗透在游戏中,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

如在教《吹泡泡》这一课时,我和学生们一起做游戏“吹泡泡”。学生非常高兴,一遍一遍反复地蘸肥皂皂液,为的是一次比一次吹的大,吹的多。他们努力地扇起泡泡,希望泡泡在空中存在的时间长一些。欣赏着透明的泡泡在阳光的照耀下,呈现出赤、橙、黄、绿、青、蓝、紫等不断变幻的色彩。全班同学在尽情的游戏中,体验到蘸肥皂液、吹、扇等生动的人物动态。感受游戏,画游戏场面,学生从开始游戏到选材、构思、以至无拘无束的完成作业,整个课堂活泼自由,激发了他们表现形象的灵感。培养了学生对美术课的情感,轻松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5、创设竞赛情境

儿童的好奇心自尊心强,爱表现自己。根据这一特点。有意引进竞争意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根据学生的好胜心,比赛最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面向大多数学生,为学生创设一个竞争和成功的机会,恰当地开展一些有益的比赛活动,用竞争来激怒学生的绘画兴趣,如:常有的每节课的总结,我将优秀作品挑选出,及时给予表扬,并将其中一部分作品贴于学校的橱窗内,让他们获得成功感。常此这样,学生们绘画积极性提高了,暗地里较上了劲,比比谁画得好,画得好的就可帖于橱窗给全校师生欣赏了,都好呀!良性循环,学生越画越起劲,越来越感兴趣。

6、创设音乐情境

创设情境,构建生动的历史课堂 篇3

【关键词】初中历史;情境创设;生动课堂

情景教学法即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而历史课的情景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各种教学媒体再现历史情境或创设历史情境,帮助学生通过具体形象的感知,形成历史表象,掌握历史知识,并通过具体场景的体验,激起积极的情感,进而达到培养历史思维和科学创新能力的目的的教学方法。那么,作为历史教师的我们,如何创设情境,从而构建生动活泼的历史课堂呢?下面本人谈谈自己在教学在的几点尝试:

一、利用材料,想像场景

历史教材中有大量小字部分和史料,对于正文所涉及到的具体人物或史实都做了较生动的描述和补充。比如《元朝的统治》中引自《蒙古秘史》中的“星天旋转,诸国战争……没有逃避地方,只有冲锋打仗。没有平安幸福,只有互相杀伐。”就形象地表现出了当时蒙古诸部互相混战、社会动荡不安的情景。教材中还有大量的名人名言,都是很好的素材。

如“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从中学生体会到了戚继光平息倭患的决心和不羡功名利禄的高尚品德;“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则体现了林则徐禁烟的决心以及全心为国的勇气……这些名人名言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人物崇高的思想境界和道德风貌,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和感染力。另外,教材中许多实物图都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成就,可以指导学生观看并做生动的说明。

二、创设问题,引领情境

如何选择恰当和有用的情境例子,是个颇为棘手的问题,而情境例子最后是否成功,关系到学习目标是否能顺利达成。我们的老师为了应用情境而常常选用了不合适或不恰当的例子,常常适得其反。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认知内驱力,使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最终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如讲八年级上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课中“红军不怕远征难”内容时,可以先用多媒体课件播放flash革命歌曲《十送红军》,创设问题情境:(1)这首歌反映了哪一历史时期的什么历史事件?(2)红军为什么长征?(3)你知道长征途中哪些英雄故事?(4)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一次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然后,我再播放电视剧《长征》中的“飞夺泸定桥”和“过草地”片段等,通过这些多媒体课件,形象地再现了当时的历史情境,让学生既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使以前的被动学习变成主动、愉快的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说:“当学生体验到一种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

三、创设角色,体验情境

所谓角色情景,是透过历史史实和问题情景的设计,没有舞台限制、不必经过排演,让学生在设身处地的情况下尝试扮演历史中的人物,然后经由全班同学的共同讨论,再次尝试不同的处理方式和行为模式,以增进学生洞察历史环境、解决各种问题、适应生活的能力。应用这一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不再是单方面的被动接受,不再是被迫的思考,而是在扮演和观看表演的过程中,主动的思考问题,自行解决问题,并从角色扮演的活动中获得学习历史的兴趣,引发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这符合“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因此,在整个过程中,课堂气氛非常的活跃,演员演的也非常投入。表演中,观众中不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扮演者已经把自己的感情溶入到历史当中去了。同学都认为这种形式很好,一改历史课堂上死气沉沉的面貌,能够激发自己对历史的兴趣。

例如《稀疏的资本主义萌芽》讲到,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这个问题在本课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学生不易掌握。我们可以将书上提到的明朝小说《醒世恒言》中一个小手工业者发展成为机户的故事作为材料,让学生自编自演。看完短剧后,教师提出问题,先使学生对于什么是机户、机工,以及两者产生的背景和两者间的关系有个明确的认识;然后比较机户和地主,机工和农民的异同。这样就使学生真正理解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而且因为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所以学生回答问题比平时要积极,准确率也相当高。

四、运用媒体,创设场景

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调动视听,创设情景。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有些内容可以巧妙地利用音(录音)像(CAI课件、电影、投影、幻灯)等手段,生动具体地再现当时的历史场景,把学生带入历史之中,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如有一位老师在教学前先播放电影《我的一九一九》片段“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的发言”。电影上顾维钧的扮演者用极富感染力的表演,再现了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据理力争、要求收回山东主权的历史情景,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共鸣,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基本史实。

接着再围绕着电影片段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探讨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这些问题分别是“影片再现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巴黎和会是什么会议?”、“山东问题的来由是什么?”、“巴黎和会为什么没有接受中国代表的正义要求?说明了什么问题?引起什么后果?”问题的设计由浅入深,引导学生步步深入探究原因。

我们的教育是充满感情、充满爱的事业,没有感情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教育。单纯的知识传授不能造就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健全的国民。情景教学的好处是把教材教活了,把课堂教活了,把学生教活了,把教学过程的育人功能充分地体现出来了,因此“情景教学——情景教育”是对素质教育的一种有效的探索。教学是一门艺术,对艺术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相信,经过不断的尝试和革新,情景教学法将会有更多的突破,它的运用将会给历史教学注入持久的活力,从而构建生动的历史课堂。

【参考文献】

[1]张仕卿.《情境教学在初中历史课堂的创设和构建》.《科教导刊》,2013年18期

创设生动情境构建灵动课堂 篇4

一、创设活动情境, 给学生愉悦的空间

皮亚杰说得好:“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教师可以把符合初中生生理、心理特点的活动引进课堂, 将新知寓于活动之中, 让学生带着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在玩中探求和应用新知.如教学“两个数的平方和与平方差”, 教师可与学生开展形如“a2±b2”的计算竞赛活动, 活动中教师总是领先与学生, 于是对老师的“高速”充满了无限的好奇与向往.在愉悦身心的同时, 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的迫切心情, 激活了学生求知的内驱力, 使学生真正切入“玩中学、学中玩”的境界.

二、创设操作情境, 给学生动手的空间

现代教学论主张“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 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教学中, 教师要精心创设直观操作情境, 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 使学生在观察操作过程中形成表象, 靠已经形成的表象作为进行抽象、概括的支点, 理解记忆知识, 并用语言把思维过程表达出来, 促进感知, 有效地转化为内部的智力活动, 从而深化理解知识的本质意义.如教学“立体图形的展开图”, 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度, 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 教师则只须组织学生讨论与交流.这样更能锻炼学生动手、合作交流、观察事物、分析问题的能力, 充分让学生探索、发现, 给学生提供了活动的空间, 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性的学习方式, 变学生的“要我学”为“我要学”.

三、创设故事情境, 给学生想象的空间

学生对故事都很感兴趣, 百听不厌, 好的故事还可以让学生从中得到更多的数学启示.如教学“无理数”时, 给学生讲述“2000多年前希巴斯因发现无理数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的故事, 不但可以激起学生学习无理数的热情, 更可以充分体现数学的科技价值和人文价值, 有效实现数学教学的价值目标.再如教学“乘方”时, 可以先讲述故事“棋盘上的学问”, 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好奇心和主动学习的愿望, 再引出问题:国王有那么多的米吗?学生此时感到非常好奇, 注意力特别集中, 课堂气氛异常活跃.通过这样的故事情境, 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不仅学到了知识, 而且感受的到了数学的无限神奇和乐趣.

四、创设生活情境, 给学生自己的空间

数学源于生活, 用于生活.从生活中来的数学肯定是“活”的数学, 运用于生活的数学肯定是“有意义”的数学.过去的数学教育更多的是强调“应试”, 大多是就题论题和纸上谈兵, 学生碰到现实中的数学问题时往往束手无策.新课程强调数学知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教师须认真钻研教材, 把握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的有机结合, 挖掘数学资源, 创设生活或者准生活情境, 让学生在自己的空间里学习和应用数学, 使“数学成为生活的数学、生活成为数学的生活”.如教学“平面直角坐标系”, 在得出了横轴、纵轴、横坐标、纵坐标等概念后, 以班级座位的某一排为x轴, 某一列为y轴, 并且分别规定它们的正方向, 随着x轴和y轴的不断变化, 让学生找自己的位置, 并说出自己所代表点的坐标.事实证明, 这种做法比单纯出题让学生解答的效果明显好很多.

五、创设问题情景, 给学生研究的空间

“要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 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 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数学课程标准》的这一理念可以使我们从中体会到问题的重要性.学启于思, 思源于问,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而数学又是思维的体操, 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 在充满问题的数学课堂教学中, 学生总是围绕着“问题”参与学习活动.因此, 教师要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围绕情境中的问题展开思维或围绕情境提出问题, 并利用和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独立地解决问题.例如给学生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将一个长50米、宽30米的矩形空地改造成为花坛, 要求花坛所占的面积, 恰为空地面积的一半.试给出你的设计方案, 要求是:美观, 合理, 实用, 给出设计效果图, 并附设计说明和详细数据.”这是应用数学的典型实例, 学生必须整合所学知识并融入个人的独特见解, 既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又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思维.

六、结束语

除了上述各种情境, 教师还可根据需要创设其他情境, 诗画、音乐、游戏、实验、任务等都可以成为创设情境的资源.把一些对于学生来说是现实的, 同时又与所学知识相关的素材, 采用多种方式呈现给学生, 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在与现实相一致或相类似的情景中得到发展.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业已表明, 学生对学习具有如下三个显著倾向: (1) 对处于自己“最近发展区”的知识最感兴趣; (2) 对掌握主动权的学习很感兴趣; (3) 对学习有鲜明的情感.我们在创设教学情境时, 要关注学生的这三个倾向, 要使学生在教学情境中, 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处于一种自主探索知识的状态, 让他们体验到“跳一跳”就能够“摘得果子”的成功之感, 产生一种满足、快乐、自豪的积极情绪体验, 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 提高学习兴趣, 产生自我激励、自我要求上进的心理, 使其成为进一步学习的内部动力.另外, 教学情境的创设, 是为了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 但要注意情境事实的真实性、科学性、趣味性和数学美, 切不可人为编造虚假事实.生动的教学情境应该追求以下的价值目标:

1. 应该让学生明白将要学到什么或将要具备什么能力, 这是对学生学习新知的最好“诱惑”.

2. 应该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 产生冲破认知不平衡的心理欲望.

3. 应该为学生所熟知且难度适宜, 切忌虚幻莫测或高不可攀.

4. 应该体现数学美, 具有人文价值, 能让学生形成一定的数学思想.

弗赖登塔尔说过, 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就是实行“再创造”, 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实践证明, 教师找准知识的切入点, 结合教学实际, 为学生创设体现科学性和数学美的生动情境, 构建灵动的数学课堂, 可以引领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 实现由“带着知识走向学生”到“带着学生走向知识”的转变, 并最终实现新课程所倡导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摘要:新课程力求使枯燥的数学知识同学生熟悉的生活融为一体, 使学生对数学具有亲切感, 拉近数学与学生的距离.教师必须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 想方设法将数学教学内容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有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 使他们产生积极尝试、探索创新的愿望和对数学的无限向往, 实现新课程赋予我们的使命.

生动情境 篇5

使之在兴趣的驱动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一个优质的情境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一、创设实际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数学。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是数学教学活动产生和维持的基本依托;是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起点和原动力;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

现代社会,知识不是单一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一定的情境)下,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因此,情境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因素。教学情境,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具体的现实环境。知识具体情境性,是在情境中通过活动而产生的。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重要保证;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充分调动学生的既有经验,使之在兴趣的驱动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一个优质的情境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一、创设实际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数学。因此,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中创设教学情境,让数学走进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接触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在教学《分类》时,我首先让学生拿出课前已准备的自己最喜爱的东西[玩具(汽车、火车、坦克、手枪„„),图片(奥特曼、机器人、孙悟空、哪吒„„),水果(苹果、梨子、香蕉、桔子„„)],提问:“同学们都带来了这么多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应该怎样分类摆放呢?”学生兴趣盎然,各抒己见。生1:把这些东西都放在一起。生2:摆整齐。生3:把好玩的放在一起,好看的放在一起,好吃的放在一起。生4:把同样的东西放在一起。教师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导入课题,探求新知。然后通过小组合作把学生带来的东西进行分类,并说明分类理由,总结分类的方法。各小组操作完后,小组代表汇报结果,生1:我们组整理玩具有:汽车、火车、手枪„„生2:我们组整理图片有:奥特曼、机器人、哪吒„„生3:我们组整理水果有:苹果、梨子、香蕉„„(学生回答分类理由和方法时,教师适时引导,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评价。)师:各小组再按不同标准把东西分类细化。各小组操作完后,小组代表汇报结果,生1:我们把汽车放一起,把火车放一起„„生2:我们把奥特曼放一起,把机器人放一起„„生3:我们把梨子放一起,把苹果放一起„„这样将知识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放飞了学生的思维,学生把自己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验,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发展过程,理解掌握了分类的思想方法,获取了学习数学的经验,成为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探索者、发现者、创造者,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创设质疑情境,引发自主探究。

创设质疑情境,就是在教师讲授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搭建一座“桥梁”,将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思维的动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在上课时,对老师提出的质疑情境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根据这一特点,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启发学生创新思维,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十几减8》时,我一开始就给学生制造一个悬念:“徐老师昨晚做了一个梦,你们想知道老师做的是什么梦吗?”学生们异口同声回答:“想!”这样通过激趣诱思,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紧接着就讲述我的梦,“老师梦见齐天大圣孙悟空对我说,他在蟠桃树上摘了8个仙桃,树上还剩几个仙桃呢?梦里的问题老师怎么也解决不了,你们谁能帮一帮老师?”低年级孩子乐于帮助他人,乐于尝试解决困难,乐于展示自己的才能,一下子全都有了解决问题的欲望,全都想帮帮老师。于是,有的学生提出:如果树上原来有11个仙桃,那么还剩下3个仙桃,算式是11-8=3(个);有的学生提出:如果树上原来有12个仙桃,那么还剩下4个仙桃,算式是12-8=4(个)„„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这些内容应该有利于学生主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必须由学生在实践中理解、感悟、发展,而不是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去获得。”知识只有经过学生自主探究、验证、总结,才能深刻理解,牢固掌握;才能灵活地、创造性运用于实际,体现数学的价值。从表面上看,这个质疑情境是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实际上是由学生提出问题并自己去解决问题,这样创设更好地调动了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

三、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玩中学”、“学中玩”。

创设情境,让语文课生动高效 篇6

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如何创设教学情境呢?下面我以《四季》一课为例,谈一谈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运用。

一、导入新课,诱发学习动机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了一半。有经验的教师十分讲究课堂导入语。好的导入语犹如乐曲的前奏、戏剧的序幕,能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引入情境,是变“被动接受”为“自主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关键。如在教学《四季》一课时,我先利用多媒体出示多幅关于四季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知四季,听听四季的声音,在听的过程中概括四季的特点,为以后的教学活动的展开奠定基础。

二、品读课文,快乐识字

新课程提倡用听读识字法进行教学,即让学生在听、说、读的过程中尽快地认识并掌握生字。于是,我相机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教给他们四步读书法。

初读:读准字音,慢速地、大声地读课文。

再读:整体感知,读通句子,速度稍微加快。

三读:把课文要求识记的生字圈出来。

四读:把课文通顺、流利、有感情地读出来。

通过以上训练,学生对课文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对生字也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低年级学生学得快,忘得也快,为了帮助他们加深印象,我又为他们设计了一个有趣的“选花朵,认生字”的识字游戏:一朵花儿对应一个课文要求认识的生字,学生选自己喜欢的花,并快速地读出生字。

课件出示花朵。

师:孩子们,这些花后面都有秘密。你们比较喜欢哪种花呢?记住要把后面的秘密告诉大家。

在整个游戏过程中,我给予学生充分选择的时间和机会,拓展了他们的课外知识,让生字和他们多次见面,使他们在愉悦的氛围中识字,达到记忆汉字的目的。

三、锤炼语言,描绘情境

《四季》这一课对季节的描绘是成功的,段落结构简单,语言简练优美,对一年级小学生的口语水平的提高有一定的作用。在我的启发下,学生得到情的激发、智的启迪、美的熏陶,通过对春天的草芽、夏天的荷叶、秋天的谷穗和冬天的雪人这几种有代表性的事物的描述,表现四季的特征。接着,我又设计了一个拓展环节:模仿课文说话。我先请学生回忆每个季节最有代表性的事物,然后给出说话的格式:“

,它 说:‘我是

天。’”

我本想请一两个孩子说说就结束这个环节,没有想到孩子们的积极性特别高,话匣子一打开就关不住了,一只只小手举得高高的。我不想打消孩子的积极性,就给他们说的机会。他们的小脑袋瓜里想出来的话语还挺有意思的。

(燕子飞来),它(对小朋友)说:“我是(春)天。”

(冰淇淋甜甜的),它(对太阳公公)说:“我是(夏)天。”

(苹果圆圆的),它(红着脸)说:“我是(秋)天。”

听了孩子们精彩的回答,看着他们专注的神情,我知道这节课成功了。我神采飞扬地大声说:“同学们说得真棒!只要用心观察,你们会发现每一个季节的景色都非常美丽。让我们一起用最悦耳的声音朗读这首优美的诗!”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灵活地创设各种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情境越贴近生活,对比越强烈,学生的注意力就越容易被吸引,学习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激发好奇心和探索的强烈愿望。因此,教师应该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恰当地运用各种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整个课堂气氛,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智力。

生动情境 篇7

一、以趣激趣, 萌发求知欲望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时, 也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所以, 我首先通过设置趣味问题、数学趣题等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好奇性和求知欲.在教学过程中, 总是及时、尽量给学生展示各种奇妙有趣的问题.

恰当的比喻, 使学生与老师之间产生了知识与心理情感的共鸣, 自然地使教和学融合成一个辩证的统一体, 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一鸟入林”, 学生“百鸟无声”的僵化局面。

教学过程中, “以趣激趣”的良好效果, 使我经常寻找机会为学生提供数学趣题情境。数学趣题情境的创设, 使同学们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更加浓厚, 课余时间许多学生还喜欢找一些趣味数学问题与同学、老师一起探讨。这样全班同学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油然而生。创设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让学生进入学习探索的阶段, 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从而激发起学习兴趣, 萌发出积极主动探索的求知欲望。

二、以做助学, 注重手脑并用

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方式, 欧、美等国提倡学生在“做数学”中学数学, 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 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教育理念。新课程标准下的新教材非常重视学生活动的开展, 在“整式乘法”教学中, 我有意识、有计划地让学生事先准备多个长方形和正方形卡片以备用。

例准备多个长方形和正方形卡片:

(1) 教师任意写出一个关于a和b的二次式, 此二次式能够分解成两个一次因式的乘积, 且各项系数都是正整数, 如a2+2ab+b2, 4a2+4ab+b2, 2a2+5ab+2b2等;

(2) 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二次式 (任选一式) , 选取相应的种类和数量的卡片, 尝试拼成一个矩形;

(3) 如果要拼一个长为 (2a+b) , 宽为 (a+b) 的矩形。则需要A类卡片张, B类卡片张, C类卡片张, 请你在的大矩形中画出一种拼法。学生在这一活动中, 将体会代数与几何之间的联系, 感受数学的整体性, 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上述问题以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图形为背景, 使学生再次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解决问题的过程, 这样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有利于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 因为它具备知识综合性强、趣味性强、容量大等特性, 让学生在多样化的“做数学”中体验数学。

三、以用导学, 提高应用意识

贴近生活, 特别是贴近生活中的数学是新课程中最鲜明的一个特点。应用学生熟悉的东西讲数学, 多举生活事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会让你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存折的密码安全吗?

你到银行存款, 要自己设定一个六位数的密码, 以防止别人冒领存款。

(1) 不同的六位数密码有多少个?

(2) 假如每30秒钟填写、核对一个密码;昼夜不停地工作, 把所有密码都填写、核对一遍, 需要多长的时间?

(3) 根据 (1) 、 (2) 计算出的结果, 想想看, 这种六位数的密码为什么能够保密。

当得知不同的密码有106个, 把所有的密码核对一次, 大约需要347天时, 学生们个个无不惊叹:原来是这么回事!这个问题既解答了学生心中的疑问, 又增强了学生应用数学的信心和意识.

从生活中的问题出发创设问题情境, 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借助生活经验获取新知, 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原来就来自我们身边的现实世界, 是认识和解决我们生活和工作问题的有效途径, 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会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碰到的问题, 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

生动情境 篇8

一、语法学习可融入生活因素

英语本来就是交际工具, 需要在比较真实的情境中进行训练, 学生才能融知识于实际生活中。所以, 英语的学习要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利用学生的生活素材创设比较恰当的生活情境, 强化学生的切身体验, 从而加强学生对语法知识的理解。学生在比较真实的生活场景中, 运用英语进行表达可以唤起学生的共鸣, 使枯燥的语法知识融入日常交流表达中。

如苏教译林7B Unit2 的语法知识为“一般将来时的表达”, 句子表达的是将来某个时间要发生的动作或者存在的状态, 常用的表达结构为shall/will/be going to+do。当人称为第一人称I, we时, 要用shall+ 动词原形来表示。老师可以提示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状态造句子。学生最激动的事情是又到周末了, 造出的句子为“Tomorrow will be Saturday, we shall go to the amusement park.”一个句子就包含了shall和will的用法。需要注意的是有部分动词可用现在进行时表示将要发生的动作, 如常用的有“go, come, leave, arrive.”老师还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 想一想将来要做的事情, 用shall/will来说句子。学生在说自己身边事时, 有大量的素材可以选择, 所以说的时候兴致盎然。学生在表达自己意愿的同时把语法知识也熟记在心, 所以语法学习要走入学生生活。

二、语法学习可借助实物展示

运用实物创设教学情境, 可以给学生更加真实的感知。如在学习水果食物类英语单词时就可以把实物摆出来, 让学生观其形, 嗅其味, 并用英语命其名。这样, 学生的认知由抽象到具体, 缩短了认知的过程, 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兴趣, 学习活动变得生动有趣。英语语法的运用也成了自然的课堂程序。学生在课堂上, 变“学习”为“识物”, 学习的兴趣更加高涨。

如苏教7B Unit4 语法知识为冠词的用法, 老师可以用实物展示。像最简单的名词在句子中的用法, 面包bread在句子中不可以加冠词“a”, 只能用“some/any”, 如果学生看着一块不可数的面包, 对这个语法理解就比较清晰。而苹果apple就是可数的, 这样学生在大脑中有了“可数”的具体形象, 在做练习题的时候就不至于分不清楚。在冠词的用法中还有“零冠词”的用法, 需要老师举出实例, 一般是专有名词或不可数名词或者是固定短语等。

三、语法学习可利用课堂活动

初中的学生依然热衷于课堂活动, 在角色朗读或角色扮演时参与的热情更高。尤其是课本剧表演, 学生站在角色立场上理解句型, 模仿课文角色的语气语调, 让学生感受到英语学习的乐趣。角色扮演要想更加形象到位, 必须先进行熟练朗读, 让学生感知句型对话中的语法应用, 然后再以小组为单位安排学生进行表演。学习英语就是为了最基本的交流, 学生在活动中进行交流实践, 可以把所学习的内容在实践中进行有效练习, 有利于学以致用,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如苏教7B Unit4 语法知识是方位介词的区别应用。对于方位介词以及其意义用法, 老师在课堂中已经做出明确的讲解, 但是学生的认知还需要进一步强化。老师可以把活动权力下放到小组中, 学生可以创编出更多的表示方位的句子或着童话故事, 只要能够用上本单元所学的方位介词即可, 像“across, along, over”等。学生思维非常活跃, 利用学过的动物类单词和植物类单词在小组内创编出合理的故事情节, 把方位介词非常恰当地嵌入句子中, 进行有效训练。根据自己创编的故事情节, 学生对所学的方位单词分得清, 记得牢, 效果非常显著。所以, 老师要把学习的权力交给学生, 让学生自创情境, 自编情节, 自演故事, 有效促进英语语法的学习。

生动情境 篇9

在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 教师要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催生学习情感、教会学习方法为出发点, 以整合教学内容、拓展教学资源、创设教学情境、搭建教学平台为落脚点, 创设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喜爱数学、探索数学、感知数学, 积极主动地去发现、去钻研、去感悟、去体会, 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情境中提高认知能力, 掌握数学技能, 促进教学效率不断提升。

一、增强履职能力, 强化学法指导, 创设亲师信道的教学情境。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利用现代媒介学习前沿教学理念、教学方法, 认真领会课标与教参内容, 把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联系起来, 对教材内容进行拓展延伸, 拓宽教学空间, 增强数学的趣味性、生动性, 把握教学深度, 发散学生思维, 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我在教学中, 注重引导学生贴近生活知识学习数学, 在生活情境提出问题, 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如, 我在教学“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内容时, 在学生了解、掌握全等图形和全等三角形的基础上, 让学生学会识别“边角边”全等三角形, 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角边角”的条件或“角角边”、“角边角”的条件或“角角边”来判别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领悟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使学生感受数学既来源于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的事实,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事物、分析问题。

二、把握认知规律, 催生学习情感, 培养学生积极的探究精神。

在数学教学实践中, 教师要走进学生中间, 与学生进行对话交流, 了解、掌握学生的数学基础、认知能力, 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 引导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双边活动中完成学习任务, 把学习过程作为发现、提出、分析、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掌握数学知识的发展过程, 培养创新意识、创造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挖掘数学的“抽象美”, 在推理、运算、讨论中挖掘数学的“严谨美”, 培养数学意识。我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信心。如, 我在教学勾股定理内容时, 针对勾股定理是初中数学重点内容之一, 是直角三角形的重要性质, 它把三角形有一个直角的“形”的特点, 转化为三边之间的“数”的关系, 教学初, 我以与勾股定理有关的历史知识为背景导入教学活动, 以古今中外发展史为主线贯穿课堂始终, 介绍古代在勾股定理研究和运用方面的成就,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祖国悠久文化的情感, 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指导学生对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作讨论,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利用面积割、补法探索勾股定理, 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推理能力, 顺利达到了教学目标, 提升了课堂教学的质效。

三、引导自主学习, 倡导合作交流, 搭建师生互动的教学平台。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创设生动活泼、情景交融、师生互动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体验学习的快乐, 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质疑探索的意识, 发挥电教媒介在教学中的辅助作用, 营造形象直观的教学氛围。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探讨交流, 结成互帮互助对子, 共同学习, 互相交流, 取他人之长补自己所短, 发散思维, 对数学知识、条件结论、解题方法大胆质疑, 共同探究, 并合作、探究、交流, 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思维空间, 把静态的学习过程转化成动态过程, 通过环环紧扣的问题, 引发学生层层深入学习、探究数学知识, 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不断提高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数学教学内容比较抽象, 有些教学内容学生一时难以掌握, 就形成了教学的难点, 而重点、难点问题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 对提高学生的解题技巧、数学素养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要有效发挥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 将口头不易表述的内容用多媒体“清晰、形象、生动”地展示给学生。如, 我在教学“二次函数的移动关系”内容时, 为突破教学难点, 把两个二次函数图像通过移动能够重合, 并按顺序标出每个顶点的变化, 让学生直观、清晰地看到函数图像的变化, 突出观察的重点, 降低了教学难度, 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整合教学资源, 拓展思维空间, 提高数学学习的质效。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 整合教学内容, 引导学生运用“换元法、消元法、面积法、参数法”等方法解决数学问题, 要防止学生在学习中, 对数学问题理解、数学知识应用产生思维定势, 引导和点拨学生克服思维定势。针对解题思路不活的问题, 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实物、模型, 并根据模型画图, 让学生有直观的感知, 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增强数学的吸引力, 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获得成功的喜悦, 体会学习的快乐。如, 我在教学平面几何“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一定平行”、“过一点可以作, 并且只能作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的内容时, 由于图形比较复杂, 学生空间想象力较弱, 需要借助模型帮助学生理解这个定理的证明, 对学生理解和解决问题起到了较大帮助, 加深了学生对知识和方法的理解掌握, 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如, 我在教学“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内容时, 让学生通过两种变式涵盖了“两点式”和“一点平行式”的求一次函数解析式的方法, 一方面知道了求一次函数解析式的题型, 另一方面掌握了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的方法, 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心智、技能的发展。

生动情境 篇10

一、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观察方法, 全方位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素描技能学习在美术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是绘画学习的基础。教师要走进学生中间, 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 了解、掌握学生对结构、比例、透视、个性等方面的认知能力的不同, 创设一种“宽松、民主、愉悦、和谐”的艺术氛围, 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深入思考, 使学生始终保持对艺术的灵气、对艺术的挚爱。在教学中, 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会立体观察自然界中的事物, 引导学生用几何形体来概括、描绘事物, 用手中的笔描绘事物的形体空间位置, 认识物体的深度, 用透视的眼光观察物体, 掌握透视的变化规律, 用透视眼光确定物体的空间体积, 引导学生由简及繁学习素描知识, 用一些简洁明了、对象较少的静物训练学生的观察力, 让学生在单纯中发现物体的内在变化, 把握画面的细节特征, 掌握正确的构图、处理画面的方法, 提高学生对画面的组织能力, 感受事物对象的特征, 使学生逐步掌握素描的学习方法。通过构图、透视等方式, 不断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 拓宽学生的思维渠道。

二、创新教学策略, 优化教学过程, 广角度引导学生深钻细研

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研究和表现形体结构为宗旨, 引导学生学会准确描绘、分析结构、明暗表现的方法, 训练学生以线的形式表现形体的构成关系, 采用明暗方法、透视原理表现形体空间因素及主要特征, 让学生从多方向、多角度、全方位地观察, 达到心中有物、胸有全貌, 掌握形体的造型规律、平面意象、纹理组织、意象构成、形体变形。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欣赏、临摹一些优秀作品和大师名作, 加深学生对造型的理解和认识, 让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过程中, 欣赏、探究名家大师的用线种类、组织方法、画面安排、表达内容等, 尝试亲身感受、体验线条的内在表现, 通过线条去表现内心愿望。实践中, 我将结构视作素描的根本, 将结构研究贯穿教学过程之中, 发挥结构的形体作用, 找准本质的空间形体。如, 笔者在石膏像的教学中, 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学习基础的不同, 针对多数学生对观察分析不深, 对体块认识模糊的特点, 以及在素描学习中受制于石膏像的表面细节, 急于想将眼中所见表现出来, 画面层次较弱、画面流于形式、整体感觉不高的实际, 因需而导, 因材施教, 在与学生研剖问题的同时, 从增强感官理解入手, 引导学生理解眼前形体的表象特征、内在结构、光色领域, 增强学生的感知, 提高教学成效。

三、衔接生活实践, 注重个性发挥, 多渠道提升学生造型能力

生动情境 篇11

【关键词】数学教学 创设 情境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中做了明确要求:数学课堂上,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开展数学教育活动,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意识,促进开发创新能力,有效地调动学习兴趣和思维积极性。

新形式的教育,舍弃单纯教师传授的形式,提倡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再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在思维组织和逻辑推理过程中获得新知。因此,情境组织在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情境教学,是学生直接参与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有指向性的现实情境,把基础知识融于情境中,在情境中通过活动而产生启迪。合理的教学情境可以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之在兴趣的驱动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优质的情境?

一、质疑情境导入,激发自主探究意识。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是容易掌握其中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质疑情境,是教师讲授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常用的一座“桥梁”,把学生思维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问题是知识的心脏,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思维的动力。学生在上课时,老师的质疑很容易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励学生从质疑角度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启发学生创新思维,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知识只有经过学生自主探究、验证、总结,才能深刻理解,牢固掌握;才能灵活地、创造性运用于实际,体现数学的价值。如:《船有触礁的危险吗》,我先在班中提问哪些同学愿意当海军,学生们的思想很快被调动起来。我接着说到:现在选择一名船长,这位船长应该不要象泰坦尼克号的船长一样,要有很强的预见意识,看哪位海员合格?接着进入正题:现在利用所学知识,看在一片有暗礁的海域,是否能让货轮安全度过?这样学生的思维就进入了教学环境中,从而感受了三角函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表面上看,质疑情境是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实际上真正的问题是由学生自己发现并自己解决。这样创设更好地调动了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

二、生活情境写实,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充满数学 ,可以利用生活实际反馈教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这些内容应该有利于学生主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必须由学生在实践中理解、感悟、发展,而不是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去获得。”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也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了实际。”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创设教学情境,让数学走进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接触数学,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如:讲七年级的《有序实数对》时,我拿出来一些火车票和电影票。让学生利用他们的生活经验回答,是否可以随意坐,为什么不可以?随意坐的麻烦有哪些?如何能准确的找到我的座位?有没有可能这个座位上有人?这一连串的问题,调动了学生回答得积极性。让学生在头脑中搜索到了许多和这一节内容有关的生活实际,正是这些亲身生活,给学生们的学习进行了定位,使复杂的位置问题变的简单而且一目了然。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导入课题,探求新知。然后通过小组合作把学生认识的同类现象进行分类、总结,拓宽考察范围。这样将知识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放飞了学生的思维,学生把自己身边的事情,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验,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发展过程,获取了学习数学的经验,成为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探索者、发现者、创造者,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问题情境设置,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也就成了负担。”创设一个与学生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又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主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策略去体验和理解知识,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探索,使学习活动生动有效、事半功倍。《二次函数y=ax2+bx+c》,为了便于引导,我先提到一元二次方程,让学生构思对比,自己组织二次函数的定义,并想想注意事项,继而联系一次函数,设计生活的这类现象,感受它可能有什么样的性质。然后引导一元二次方程的根是二次函数什么时候的情况,引导学生认识函数与坐标轴的交点。再由一元二次方程得求根公式来强化a,b,c的重要性。这样就系住了学生们的思维,引导了开发的方向,便于对称轴和顶点坐标的获得。

生动情境 篇12

一、结合生活现实创设教学情境

思想政治学科的内容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然而, 思想政治教材中的知识都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抽象化的提炼, 再加上单一化的教学形式的限制, 使得思想政治的学科内容看起来与学生存在一定的距离感, 这也是很多学生认为学习思想政治无用的主要原因。作为教师, 我们可以利用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来弥补这一不足, 把教材知识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努力结合学生的生活现实来创设教学情境, 这样既能够符合学生的实际, 又能够通过一定的现实情境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现实生活, 把知识和生活体验很好地融为一体。由于案例中的情境每个人都可能遇到过, 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 因此, 很快引起了学生的兴趣, 有些学生表示自己曾经就有过类似的经历, 还有的学生说自己虽然没有, 但是自己的妈妈、姐姐常常会买回来一堆没用的东西而后悔不已。就这样, 通过这种贴近现实生活情境的营造, 很快就激起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得学生开始探求到底什么样的消费观念才是科学的, 在现实生活中应该如何正确消费等等问题。

二、利用多媒体创设模拟情境

课堂教学是开展高中政治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 课堂教学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率、便于组织调控的教学方式, 然而, 课堂教学形式也存在一个重要的局限性, 那就是教学场所的封闭性。很多时候, 学生的生活都比较单一, 缺乏一定的生活体验、经历, 仅仅坐在课堂上, 学生往往很难理解和想象课堂以外的事物。为了弥补课堂教学的封闭性和学生经验的不足, 教师经常会在课堂上为学生营造一个虚拟的场景, 使得学生能够在情境的感染下更好地感受到课堂以外的现实, 形成学习的情绪。在营造虚拟场景的时候, 情景越真实往往就起到越好的教学效果。因此, 很多教师在政治课堂上经常会利用多媒体工具给学生营造一个接近于真实的场景, 使得学生在这种模拟的情境中犹如身临其境。例如, 笔者在给学生讲到“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时, 就在上课的时候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了一段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视频片段, 在视频中, 来自各行各业的代表们自由的发表自己的意见, 对自己所关注的事物提出看法。在视频的引领下, 学生感到自己仿佛就坐在人民大会堂之上, 这种模拟的情境使得学生的情绪受到了明显的感染, 从而让学生很快地进入了学习状态。

三、利用实物创设直观情境

我们常常说, 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人们从心理上更愿意相信发生在眼前的客观事实, 因此, 利用直观的实物可以使得一些道理、知识显得更有说服力, 相较于语言, 一些实物也更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力。在课堂上, 教师也会经常利用一些实物来给学生创设一些直观的情境, 通过实物的展示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例如, 笔者在给学生讲到信用卡时, 就在上课的时候给学生拿出了一打信用卡, 包括长城卡、牡丹卡、龙卡、金穗卡等, 然后把这些信用卡发给学生让学生相互传看,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些信用卡, 看一看每种卡有什么基本的特征, 找一找他们之间的共同点。就这样, 学生一边互相传看一边互相讨论, 对信用货币产生了更加直观深刻的认识。通过以上实物情境的营造, 也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地激发了起来, 从而有效引起了学生接下来的学习兴趣。

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 可以使得知识的呈现方式变得更加多样化, 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我们会发现, 除了语言, 还有很多的方式也是传递知识的很好的途径, 很多时候, 这些非语言的方式往往效果更好。理论性较强一直是思想政治学科较为突出的特征, 这样一门学科更需要灵活多样的教学情境来对这些理论知识进行溶解, 把理论融于各种情境中, 才能让学生更加有效的掌握这些知识的实质。因此, 作为一名高中政治教师, 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之前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有效的教学情境, 通过有效情境的创设来实现政治学科的素质教育目标。

摘要:在思想政治课堂上, 通过创设灵活的教学情境, 不但可以一改政治学科枯燥乏味的问题, 还能够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更好地发现知识的本质, 掌握把理论运用于实际的能力。因此, 如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成为了很多政治教师开展关注的问题。在本文中, 笔者就结合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的实践经验, 简单总结了几种常见的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 希望政治学科能够在灵活的情境下也表现出其生动有趣的一面, 更有效的实现新课改对于政治学科提出的要求。

关键词:高中政治,教学情境,生动有趣

参考文献

[1]张国军, 牟秀贞.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政治教学情境创设的探究与运用[J].文教资料, 2011年第15期.

[2]左宪军.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情境美[J].黑河教育, 2008年02期.

上一篇:护理教学管理下一篇:名人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