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动教学

2024-07-25

生动教学(精选12篇)

生动教学 篇1

一堂快乐生动的历史课, 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在提高40分钟课堂有效性上做文章。

一、优化导语设计, 激发求知欲望

初中生相对于小学生心理状态更为成熟, 好奇心和探索心更为强烈, 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 在课堂的导入环节一锤定音, 牢牢地拴住学生的心弦, 吸引学生的注意, 为整堂课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 教师的导语设计十分考究, 既不能过火又不能欠火, 必须迎合学生的心理需求, 达到激趣生疑的效果, 这样教师就能顺水推舟地引入新课教学, 带领学生在历史长河中遨游。导语设

计的形式应当灵活多样, 可以利用故事、谜语导◎入, 可以利用古诗、名言导入, 可以利用风土人情杨导入等, 要让学生产生一种捉摸不透的感觉, 这样

才能激起求知的动力。如教学《红军不怕远征难》一课, 我利用学生小学阶段学习毛泽东亲笔创作的《七律·长征》这首诗进行导入, 让学生背一背诗的内容, 说一说诗的大意, 想一想诗的画面, 提一提还想知道的问题, 然后自然而然地进入新课教学, 学生在问题的驱使下, 快乐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很好的调动。

二、创设故事情境, 活化教学内容

历史本身是由一个个生动感人的真实故事构成的, 而学生却对以文字形式呈现出来的历史知识并无多大的兴趣, 他们认为上历史课好比听老和尚念经, 记历史知识好比痛苦的煎熬, 因此对历史学科

产生抵触情绪也在情理之中。关注以上细节后我们不禁发现责任依然在于教师, 教师的课堂使历史丧失了丰富的色彩, 教师的教学扼杀了学生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其实我们不妨还原历史的本质, 将历史知识故事化, 将课堂教学情境化, 将教学内容分解成一个个动人心弦的真实故事和一波三折的真实情节, 这样知识被活化, 教学被易化, 学习变轻松, 效果更明显, 历史课堂也因此成为了学生乐而忘返的天地。如教学《战略大决战》一课, 我精心设计课堂, 将本课所涉及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还原成三个真实感人的故事, 即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在娓娓动听的故事中, 学生不仅对本课教学的内容有了全面的了解, 同时对史实中的重要情节有了深刻的印象, 欣赏故事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快乐学习的过程, 创设故事情境, 教学内容不再乏味。

三、改善师生关系, 提升互动效果

新课程再度指出, 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对于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意义, 尤其是对于历史学科而言, 由于课时分配相对较少, 教学任务相对较重, 教学班级相对较多, 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了解也相对较难, 甚至出现这样一种情况:许多老师一学期甚至一年教下

来, 班上有些学生的姓名都辨不清, 试想建立在这尝证?课堂互动活动如何正常开展样的师生关系基础上, 课堂教学效?因此, 教师一果如何得到保试方面要充分利用课堂40分钟努力建立良好的师生快关鼓励系、, 多培赏养识积、极多的包师容生、情多感信, 任对等学;生另多一帮方助面、教多师乐以奠定良好的课堂互动基础要争取课下时间与学生多接触, 增、多沟通强课堂互、多交流动效果。, 教教学《春秋战国的纷争》一课, 课上我让一位学生学陈述七雄争霸的史实过程和结果, 这位学生结结巴

巴引得全班一片哗然, 这时我以信任、鼓励的眼神示意他继续介绍, 并出示七雄争霸图, 提供必要的语言指导, 终于这位学生开窍了, 历史过程和结果打是教师的胸怀和介绍得有条不紊, 智慧成就了他瞬间的辉煌最终博得全班同学的热烈, 同时掌声。也造让他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生四、挖掘快乐源泉, 实现自主教育古人云:“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新课程动有比知识更理念也认为, 重要的东西教是为了不, 那教, 就是学会学习课堂教学给予, 获得求学生的课知的能力。自主教育作为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 提堂倡学生自我发展, 即自己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研

究问题, 解决问题, 应用问题解决后的新知, 从而实现学生的生命发展。自我教育的重要基础在于学生从内心深处感觉到学习是一种快乐的生命体验, 快乐是自我教育的灵魂, 因此挖掘学生学习的快乐源泉对于学生的生命发展具有非凡的意义, 而快乐本身作为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会陪伴影响学生一生。如上活动课《历史短剧──文成公主入藏》, 课前可以让学生为短剧表演做好精心准备, 可以分组进行排练, 扮演喜欢的角色, 可以将自己对人物的认识和评价融入表演之中。课上汇报表演时, 教师可以一同参与其中, 协助完成任务,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 大胆创新, 打造亮点, 课后还要针对学生们的表演评选“最佳演员”。这样让学生在快乐的表演活动中, 自觉地实现自我教育和发展。

总之, 只要我们教师乐于用真心付出, 以真情投入, 我们的历史课堂完全可以打破传统教学的囚笼, 在新课程理念的正确指引下赢来黎明的曙光和希望。课堂教学本来就是不分学科界限的, 谁说历史课堂不能像语文、数学、英语课堂一样精彩?正所谓“成事在天, 谋事在人”, 只要把握好学科特点和性质, 遵循学生的心理需要和规律, 大胆尝试快乐教学, 努力打造生动课堂, 何愁历史教学不生机盎然?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折桂中学)

生动教学 篇2

发布日期:2010-04-30

浏览次数:

356

字号:[ 大 中 小 ]

《让童谣教学更为生动》专题研讨

一: 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喜欢儿歌这样的一个文学形式,而童谣就是儿歌的一部分。本次理论学习的内容是网络上崇明县建设幼儿园老儿歌促中班幼儿语言发展的实践研究》的经验文章。儿歌中包括了童谣,而这篇文章中作者例举的儿歌也都是我们经常传唱的童谣要拿出来大家一起学习、研讨一下。让我们了解一下该园在儿歌教学研究中的一些过程、方法,借鉴他们在实践工作积累的一些有后能更好的开展童谣专题研究活动予以帮助。

研究背景

期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幼儿园根据各年龄段幼儿语言发展的特点,采用多种手段,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幼儿园相对于其他最大的特点是教师的口语使用特别多,这是由于幼儿阶段独有的特点决定的。幼儿基本上不识字或识字不多,他所接受的一切教育基本上都是来自于成年人的口耳相传。因此,在幼儿园教育中,语言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幼儿的思维正在不断发展,他们的词汇开始丰富,能清晰地谈话,喜欢与亲近的同伴交谈,说话连贯性的比例逐渐上升,但还不稳事物之间的关系,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能够独立地叙述日常生活的各种事物,其语言发展正处于关键期。,曾给我们的童年带来了多少欢乐,哪能忘得掉!在孩子还年幼的时候,时常教他们念儿歌,对幼儿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不仅对重要的作用,对幼儿的身心发展也有其独特而重要的意义。,儿歌朗朗上口、合辙押韵、短小精悍,幼儿爱听,便于记忆,容易获得学习的成功感,因此,能增强幼儿学习语言的自信心与兴趣的内容贴近幼儿的生活、不少儿歌诙谐幽默,能使幼儿产生愉悦的心情,快乐的学习语言;第三,儿歌的内容,丰富多样。儿童可获取新的经验和知识,使幼儿学会使用形象语言,描述各种事物的特征,从而促进幼儿更好地表述自己的意愿,提高幼儿的语言水平有创编的空间,能激发幼儿的想象,尝试创编,从而激发幼儿表述的愿望。

我们的儿歌教学是比较呆板、枯燥的,往往采用死记硬背、填鸭灌输的方式来让幼儿学习,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没更别提快乐的体验了。虽然二期课改以后教师的观念有所转变,学习的方式越来越趋向于多元化,但是还是难以脱离儿歌学习“无趣界。

题旨在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策略和手段,是儿歌教学变得生动、活泼,让幼儿快快乐乐学儿歌,从而促进其语言的发展。研究概况

研究时间

年9月——2008年6月

研究对象

班34名幼儿

研究目标

歌学习为切入点,使幼儿在愉快的气氛中快乐的学习儿歌,获得语言的发展。

研究内容)调查幼儿园儿歌教学的现状,对此进行分析和研究。)了解幼儿语言发展的实际状况,幼儿的兴趣爱好,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及时调整教学思路。)收集适合幼儿语言发展的儿歌内容,在各种情境中,让幼儿感受儿歌的魅力,体验语言学习的快乐。)探索快乐学习儿歌的教学策略和手段。

研究方法)文献法:借鉴国内外教育理论,为自己实施这一课题研究指明方向。)行动研究法:教师在教育的实践中边研究边修正,观察和收集材料,了解幼儿的活动表现,不断调整教师教育行为,完善幼儿儿歌

研究的主要成果)选择适宜的儿歌作品作为幼儿学习的内容

要》中指出:“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作品中的一种形式,同时,儿歌是儿童最早接触的文学样式,语句简短、结构单纯、内容生动、想象丰富,有优美的节奏,适合幼学习,并为幼儿进一步发展语言奠定基础。幼儿选择作品的时候,要充分考虑以下因素:

要符合幼儿的语言水平。

4、5岁的儿童已能清晰地谈话,词汇开始丰富,能够独立地讲故事或叙述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事物,但有时讲此,教师要选择一些篇幅短小,字词简单,通俗易懂的内容,便于幼儿的理解与学习。

注重生活化和儿童化。幼儿的学习是跟他的生活紧密相连的,他们的经验来自于他们的生活,生活化、儿童化的儿歌使幼儿觉得亲切接受。如:儿歌《饼干圆圆》:饼干圆圆,像个太阳,啊呜一口,变成小船,啊呜一口,小船没了。贴近幼儿生活,易于他们接受又适合孩子进行想象仿编。

抓住幼儿的兴趣与热点。孩子们感兴趣或关注的热点要更多的引起教师的重视,抓住幼儿的兴趣和热点为幼儿选择喜欢的儿歌更能激,幼儿学习起来更轻松、更快乐。中班的幼儿对动物十分感兴趣,我们就在选择儿歌素材时,选择了许多动物题材的儿歌,有《虎看电视》„„又比如,孩子们对植物角的含羞草十分感兴趣,常常会有小朋友拿小手去碰,一碰咯咯咯的笑,于是我们跟孩子们一儿歌。

注重趣味性。一些诙谐幽默的儿歌,更加能激发幼儿的兴趣,他们往往在欢笑声中就轻松学会了,并且会边笑边跟朋友们、大人们说倒歌》、《打喷嚏》、《老虎坐上火箭炮》等儿歌,孩子们在念《老虎坐上火箭炮》中的句子时,哈哈哈的笑个不停。

选择的儿歌形式要丰富多样。儿歌的种类、样式极为丰富,除了平常所见的儿歌外,还有好几种特殊形式的儿歌:《摇篮曲》、《游》、《数数歌》等,这些多变的形式能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在考虑本班幼儿的现有经验、实际水平和兴趣等方面的情况下注重以下几点:有交流、有结果、可表演、有创造。)快乐学语言的教学策略

儿歌渗透日常生活教育

班的孩子刚入园时,对大人特别依恋,大人对孩子也特别的宠爱,每天都有很多孩子是由大人抱着进幼儿园的,我们对幼儿进行过然没有起多大的作用,因为还是有很多孩子不愿意自己走进教室,这时,我就采用儿歌教学,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我在晨间谈话念了“小鸡,跟着妈妈。走走走;小鸭,跟着妈妈。游游游;小兔,跟着妈妈。跳跳跳;小袋鼠,它要妈妈抱。羞羞羞!”通过儿歌来园时,能够自己走进教室,从而慢慢培养孩子独立的能力,接下来的几天,自己走进来的孩子的人数明显增多了。

饭的时候,有些幼儿会出现挑食的情况,还有的孩子吃得特别少,教师和大人怎么说也没起多大的效果,这时,《吃饭咯》这首儿用,每当开放的时候,孩子们都会说“吃饭咯,吃饭咯,大家吃饭咯。一大口,一大口,饭菜吃完咯。你高啦,我高啦,大家长高特别高兴,饭菜也会吃的特别香。

孩子一起把生活情节中的内容也尝试放进儿歌里,如:漱口、洗手等一些常规的生活行为,孩子们能在做这些事情的同时,一边念歌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这样,不仅孩子们轻松的学习了儿歌,还养成了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一举两得。儿歌与游戏相结合

是幼儿快乐自主的一项实践活动,在游戏中,幼儿自由支配自己的行动,愉快地与同伴交流,作为思维工具的语言,始终伴随着游戏儿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最佳途径,他们在游戏中学习到的本领记忆最深刻。例如玩活动性游戏时,《手指谣》“食指拇指碰碰,叽叽,叽叽叽。„„”一开始,玩这个游戏的时候,孩子们很喜欢,但是多玩了几次,他们就腻了,于是,我让孩子们想想怎么样得更加有意思一些,他们就开始开动脑筋,让自己的手指变出了各种各样的东西,又过了一段时间,孩子们觉得自己一个人玩没劲始找朋友一起玩,越玩越起劲。他们不仅体验到了游戏的快乐,也体验到了创编儿歌的快乐。这样不仅丰富了游戏情节,达到了动了幼儿的口语能力。

室里,我们为孩子们创设了语言区,在其中投放了各种用来学习儿歌的图片、磁带、还有一些手偶,给孩子们自由说话和讲述的空语言环境里,不仅避免了机械单调的语言学习,而是在宽松愉快的游戏环境中,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思维的发展。

在情景中进行儿歌学习的幼儿园还是以具体形象性思维为主,并且活泼、好动富于想象,他们喜欢在情景中进行学习,且轻松、活泼、愉快的氛围能更好。在学习儿歌《春天到》的时候,我先让孩子们找春天,并且将自己找到的春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与同伴们分享,然后在,在接下来的仿编活动中,我把孩子们带到户外,让他们在春暖花开、鸟语花香的情景中进行创编活动,果然孩子们的思维非常活,创编出了许多精彩的儿歌。

利用各种游戏情景让孩子们学习儿歌,在做操排队的时候,我让孩子们学习儿歌《排好,排好》,孩子们将自己排队的经验迁移到将儿歌的经验用到生活中,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多媒体的运用

社会的进步,电脑的多媒体技术越来越渗入各个领域,成为了人们不可缺少的工具。我也将多媒体运用到儿歌教学中,提高活动的,如果它的内容并不容易让孩子联想和模仿,我们就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比如儿歌《比尾巴》中那么多动物的尾巴,有的孩子见也容易孩子们理解,于是我将儿歌中提到的各种动物先找好,利用PPT制作好课件,给孩子一个新鲜的感觉,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在朋友》中,我就利用了一个FLASH,孩子们觉得有趣极了,在与多媒体的互动中,感受了儿歌中的有趣情景,也掌握了儿歌,在活动我一直看到孩子们在模仿儿歌中的情节。

体特性是色彩鲜艳、动态性强,相信孩子有了兴趣才会更好得学习儿歌。

家长资源的利用

资源以其独特的优势极大地丰富了幼儿园的教学资源,家长不仅是幼儿园重要的教学资源,更是儿童的教育者,家长资源与幼儿园动能有效地促进教师、家长和儿童的共同成长。在幼儿的儿歌学习过程中,家长的地位和作用是相当重要的。我们及时将幼儿园里、磁带提供给家长,并将一些游戏儿歌的玩法教给家长,鼓励家长们回家以后跟孩子们玩相关的游戏,我们也鼓励家长将一些好的们的幼儿园,也会用“请进来”的办法让家长参与幼儿园的儿歌教学活动。有几个家长将自己小时候的儿歌“笃笃笃,买糖粥,三你的肉,还你的壳„„”等儿歌带到幼儿园里来,孩子们学着父母小时候的儿歌觉得有自豪感,感到快乐、有趣,他们常常会与同爸妈妈教的儿歌,他们之间会有良好的互动,你学学我的,我学学你的。在幼儿园与家庭的有效互动中,孩子们的进步是明显的。)幼儿在儿歌学习中语言水平得到了发展

儿歌学习促进了幼儿良好的听说习惯的发展

短小精悍,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幼儿全神贯注、聚精会神地聆听才能知道儿歌的内容,并理解儿歌的意思。倾听是语言学习的第一程帮助幼儿学会安静地倾听他人的谈话,不打断别人的讲话,养成主动积极、集中注意、耐心的倾听习惯,并且在倾听的过程中迅主要内容,及时捕捉有效的语言信息。

儿歌学习促进了幼儿使用恰当的语言进行交往

在选材的时候充分考虑了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热点以及儿歌的生活化的特点。幼儿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他们的语言发展,包括适应力、理解力和运用力。中班的幼儿正确运用语言进行交往的能力较差,不善于主动地与人交谈并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态不同的情景运用恰当的词、句向对方做出应答,解决问题。通过儿歌的学习,尤其是一些生活化的儿歌,让孩子们学会了很多礼貌请”、“谢谢”等,也让孩子们在互动性的儿歌游戏中,进一步提高语言交往能力。

儿歌学习促进幼儿创造性地运用语言 的类型丰富多样,有许多儿歌是留有仿编和创编的空间的,孩子们在此类儿歌的学习中往往是对仿编、创编的部分非常感兴趣的,些让大人们吃惊的内容。在进行儿歌《吹泡泡》的仿编的时候,孩子们根据句式编出了“房子是砖头吹的泡泡”“白云是天空吹的泡将儿歌里学到字、词、句子运用在讲述活动或自己的生活中,为幼儿语言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结论与反思

实践证明: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只要选择了合适的主题,恰当的方法,不仅能引发孩子的兴趣,还能有效地激发孩子的兴趣,并促。教学必须合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条件、机会、环境“以幼儿发展为本”。重视孩子对生活体验的反映。

幼儿的学习态度明显的发生了转变,他们在儿歌的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了快乐,常常会与同伴一起说一些《问答歌》、《数数歌》,一让他们开心的是进行一些儿歌的游戏。

整个课题研究改变了教师的儿童观、教学观、评价观,提高了教师教育研究、教育科研的能力。

二、针对理论学习展开研讨活动

:我觉得童谣是儿歌中的经典部分,所以开展这样的童谣教学不但可以让孩子们了解和学习我们的民间文化,还能丰富孩子生活。有子行为,通过学习也是对孩子进行常规教育的一个手段和方法,所以在孩子们中间开展童谣教学是很有意义的。

:恩,现在好的童谣有很多,民间的、当代的,孩子们都很喜欢的,我在班级管理中的很多地方也都使用童谣,觉得效果还不错。

:那这么多好的童谣我们怎么知道哪些适合我们呢?

:这个是由孩子的年龄特点和班级实际情况觉定的。班级里的孩子的兴趣点是什么,或者他们需要哪方面的知识或技能,又正好有就可以选择合适的来进行教学。

:我同意支老师的见解。有的谣我们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选好了童谣就可以开始进行教学了,那在组织策略方面大家学习什么想法和意见。

:我们现在的童谣教学用的比较多的就是图片、课件什么的。

而且很多童谣都有特殊的游戏性,所以我们在活动中结合童谣进行游戏的方法用的也很多。

:我们小班,情境创设氛围一定要充分,这样小班的孩子就会更投入。

:图片、课件、游戏、情景创设我们都想到了,有了这些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孩子们才能快乐的学习童谣,感受童谣的其他的孩子们喜欢的形式吗?或者说我们在那么样充分的利用这些教学形式,发挥这些教学形式的功能,让孩子们学得更快乐呢:这样的话我觉得就是一个度的问题了,不管用什么,都要用的合适、用的到位,这样才能发挥出他们的效果。

:如果说还有没有其它形式的话我觉得就要在每个手段的表现形式中做文章:比如说游戏,我们可以设计更多的游戏方法来吸引孩子:恩,大家讲的很好,“度”的问题我觉得就要求我们在一课多研的活动中细心观察,通过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高我的有效性。为了让孩子们在童谣教学中体验更多的快乐,快乐学童谣,形式的改变也是至关重要的,在以后的教研活动中我们一起,让我们的童谣活动更有效、更快乐!

三:布置下一次教研活动的任务:

合专题要求,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选取一首童谣,在三个班内开展教研活动,探索在中班年龄段,快乐童谣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运用故事教学 生动课堂教学 篇3

关键词:故事教学法;兴趣;复习课

一、案例背景

近些年来,通过英语小故事对小学生进行英语教学的方法已被广泛接受和采纳。小学生学好英语的关键首先是对英语产生兴趣,生动、有趣的故事很容易将小学生带入英语语言的氛围之中;同时,故事中善与恶、美与丑等思想内容的强烈对比也能激发小学生的情感,对其全面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正面引导作用。英语复习课中的知识零散,又是旧知,教师如果运用简单的“昨日重现”,或是繁重的“题海战术”,学生无法产生兴趣,这时故事教学无疑是一剂良药。

学完5B Unit 4后,我发现学生对一般现在时还是半知半解,所以进行了巩固复习,我创编了一个故事教学Uncle Bears birthday,把复习及练习贯穿其中。

二、案例过程

[

[Part 1:

T:Look at the picture. Do you like it?

T:Where is it? S:Its a park.

T:Yes,its spring now. What do you often do in the park in spring(春天)?

S:I ... in the park. I dont ... in the park.

Part 2:

T:Its spring now. Animals play in the forest(森林) in spring.

T:Uncle Bear lives in the forest (森林). He makes a bridge(桥) for the animals.

T:He sleeps happily. Suddenly,(突然) someone knocks at the door. Uncle Bear gets up and goes to the door. He opens the door. He looks around. He doesnt see anyone. He goes back to his house. He closes the door.

T:What does he do then?

What does Uncle Bear do next?]

\&

[屏幕呈现故事画面,让学生感知春天来了,这也是故事的背景。在故事讲述之前,先让学生free talk,What do you often do in the park in spring(春天)?I often ... 学生对本节课复习的知识点也有所感知。

屏幕呈现动物们在森林里的图片,并呈现故事的主人公Uncle

Bear。这里的lives和makes中的s用红色加深,让学生理解。

屏幕呈现故事情节,在所有的动词加了s后的读音要重点教学生如何去读。特别是 closes]

\&]

续表

[

[T:He ________ (not sleep) again.

He ________ newspapers(read).

T:Someone knocks at the door again.

后面出示:他打开门发现一个盒子在门口的图片,让学生续编故事的结尾

Part 3. Sing a song

呈现动物们为Uncle Bear过生日的画面]

\&

[让学生根据所给动词填出适当形式。

故事也要让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猜一猜故事发展的情节,也激发学生的兴趣。]

\&]

三、案例分析

1.复习引入,感知体验

我结合所学内容呈现春天的场景,让学生复习自由说:What do you often do in the park in spring(春天)?从而引入春天森林里小动物们发生的故事。

2.故事文本推进,关注整体理解

在故事教学部分,首先呈现的是故事的主人公Uncle Bear。在故事的讲述中,更关注了学生的参与,如:让学生猜测故事情节,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大致了解了故事后,让学生进行动词的填空,也是对这一语法点的巩固。学生猜测续编故事结局则是对学生思维的拓展。

3.语篇推进,加强过程指导

故事在Uncle Bear 听到敲门声去开门,再关门,然后再开门的情境中推进。在语篇推进中,我把语言的训练与语言学习的过程性体验和整体理解有机结合,力求使学习过程有趣又有意义。

小学生由于年龄特点对事物的关注都是短暂的,对于旧的知識大都自以为是认为都掌握了,关注度也不高,如何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就需要靠兴趣。故事的趣味性特点恰好能促进学生积极性学习动机的形成,并使之不断地得到巩固和支持。

总之,小学英语复习课是把平时英语教学中的知识点,以再现、整理、归纳等方法串起来,达到帮助学生牢固掌握英语知识的目的。复习课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在新的情景中高层次的再现。复习课的教授方法也很多,故事型教学法是让学生在新的故事中温“故”而知新,激发学生兴趣,系统地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创设问题情境,生动阅读教学 篇4

创设问题情境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尊重主体, 张扬学生, 激发主动性

教育家陶行知指出:“行动是中国教育的开始, 创新是中国教育的完成。”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善于发现和开发学生的才、情、志、趣, 尊重他们的智、能、长, 发掘他们内在的潜能, 采取多种形式为学生创造积极主动参与问题情境的机会, 启发他们创造性地学习。

1.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 营造民主氛围。21世纪呼唤创造型人才, 如何有效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 发展其创造能力, 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 就是充分相信学生, 千方百计地使学生成为问题情境的主人。例如, 我在教《天上的街市》一课时, 先布置学生认真阅读作品, 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探究质疑。学生提出了:“诗人由‘远远的街灯’想到了什么,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联想? 在民间传说中, 天河是怎样的一条河, 牛郎织女的命运又是怎样的? 诗人为什么要在诗中做改变? ”等问题, 我鼓励学生围绕各自提出的问题进行学习小组讨论。在讨论中, 我有意识地把自己当做学生的一员, 参与他们的讨论, 从而缩短自己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 消除他们在即将进行的课堂交流中可能出现的胆怯、害羞心理, 进而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完成问题情境的创设。可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 应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就意味着学生主动地参与及自身发展, 以达到他们主体性充分发展的目的。

2.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 张扬学生个性。个性发展教育是落实素质教育的真正体现, 它既强调面向全体学生, 又强调个体发展的自主性、差异性。这就要求在教育活动中, 创设轻松、自由的问题情境, 张扬学生的个性, 使学生在接受知识、发现问题的过程中, 相信自己对问题有独特的认识和见解, 培养出独立、完满的主体人格。我在教学《愚公移山》一课时, 要求学生针对愚公移山发表看法。某些学生认为愚公坚持到底的精神值得肯定和发扬, 某些学生认为, 愚公移山的做法并不聪明, 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当面对困难不能解决时, 搬家不失为明智之举。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 我淡化自己说教者和评判者的角色, 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创造性答案, 用适度的宽容, 调用一切手段, 为每个学生创造机会, 让他们在问题情境的创设中学会动脑、学会创造, 让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 在接受知识和发展智力的过程中, 逐步培养独立、完满的主体人格。

3.发展学生的问题能力 , 激发主动热 情。对学生而言 , 要使自己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展, 使自己成为教育活动和自身发展的真正主体, 就需要自身具有与之相适应的问题能力。教师应尽一切方法发展学生的问题能力。鉴于此, 在阅读教学中, 要进一步解放思想, 放开手脚。我在教学《皇帝的新装》一课时,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有学生提出可以以课本剧的形式深入探究课文。我在综合了学生的要求后布置了 活动内容:以《皇帝的新装》为脚本, 进行了一次课本剧排演, 至于活动的道具、活动的形式等, 完全由同学自主选择。学生热情高涨, 思维保持在积极兴奋的状态之中, 在确定组织、筹划人选时, 不少学生主动请缨。我及时抓住切口, 引导他们进入问题情境中, 经过讨论, 他们设问: (1) 皇帝赐封骗子“御聘织师”时, 两个骗子的心理活动怎样? (2) 骗子行骗后逃之夭夭, 当皇帝去大街游行时, 如果两个骗子也混在人群里偷看, 他们之间将有一段怎样小声而得意的对话? (3) 在根本不存在的“新装”面前, 皇帝、大臣及老百姓一开始说假话的心理是怎样的呢? 经过问题情境洗练的课本剧, 给了学生创新的空间, 在愉悦的教学氛围中, 学生思维绽放出灵感的火花。两天后, 一出自编自演的《皇帝的新装》上演了, 一篇阅读课文的主题在绘声绘色的表演中水到渠成地凸显了出来。

二、激励兴趣, 激活教材, 强化感受性

兴趣是学习的先决条件, 是获得知识、开阔眼界、丰富心理活动最重要的推动力。在语文课上, 特别是在阅读教学中, 强化主体的感受性, 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索教材, 引疑设问, 是学生自觉学好语文的动力。

1.于平淡无 奇处引疑。 有些课文乍看起来 , 似乎一目了然、平淡无奇, 学生浮光掠影地读读, 不知其中奥妙, 常觉兴味索然, 如教师引导学生寻根究底, 见其自读之未见, 闻其自学之未闻, 学习兴趣定然激增。这就需要教师于平淡无奇处创设问题情境。如《纪念白求恩》中有这么一段:“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 没有一个不佩服, 没有一人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晋察冀边区的军民, 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 无不为之感动。每一个共产党员, 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精神。”学生认为这一段话再浅显不过了, 遣词造句普普通通, 毫无惊人之处, 难道其中还有什么学问值得探究吗? 此时我引领学生进入问题情境:“这里共三句话, 所讲的内容都和白求恩有关, 为什么对他的称呼不同呢? ”学生被这个疑问激起极大的求知兴趣, 觉得这些好像信手拈来的文字其实是挺讲究的。经过探究后懂得:作者转述前线回来的人讲的话时称“白求恩”;就从事医疗工作者而言, 作者用了人们通称的“白求恩医生”;作为共产党员, 作者按照革命内部通行的称呼, 因而称“白求恩同志”。三种不同的称呼, 是从三个不同角度来写的, 同时体现了人物的身份。引疑探究, 使学生体会到即使平凡普通的语言也是讲究的, 需要深入理解,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2. 于深层蕴意处 设疑。典范文章中常常有许多曲笔 、奇笔、神笔, 或含蓄丰厚, 或结构精巧, 或韵味优美, 或饱含哲理, 老师精心地引领设疑, 将会增强学生的主观感受性, 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索文章主旨。如在《变色龙》教学中, 学生都理解了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善变, 且变得快, 变得愚蠢、可笑, 逻辑荒谬, 我抓住这点巧妙设疑:奥楚蔑洛夫多变、善变的性格中到底有没有不变的因素? 这样一问, 同学们迅速进入了积极的思维状态之中, 再联系奥楚蔑洛夫听说的是将军的狗或不是将军家的狗时的表现, 明白奥楚蔑洛夫变来变去都是为了讨好将军, 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由此弄清了变色龙的实质, 掌握了课文的深层意蕴。

3.于课文关键处解疑。关键就是课文的重点, 即能表现主题或线索的词语及段落。抓住关键引疑, 能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牵一发而动全身, 全面透彻地理解课文。如在教学《背影》一课时, 我要求学生围绕“背影”设疑, 经过讨论, 他们提出了:课文写了几次背影?写法有什么异同?哪次背影写得最详, 为什么?“我”为什么望父亲的背影流泪?等疑问, 问题一提出, 学生便活跃起来, 仔细读课文, 认真思考, 相互讨论, 甚至情绪高昂地争辩起来, 通过这么一设疑, 课文读得细, 内容理解得深, 再经过答辩, 答案很快统一起来。课文四次写背影, 两次实写, 两次虚写, 分别从四个角度写背影:思背影、望背影、找背影、忆背影, 其中详写的是第二次背影, 也就是父亲爬上月台买橘子的背影。在家境惨淡、祖母去世、奔走谋职之时, 父亲还不辞辛苦, 不管自己年高体胖, 行动蹒跚, 艰难地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 此情此景, 令人感动得流泪, 字里行间渗透着眷眷深情。由于教学设计时紧紧抓住了“背影”这一关键创设问题情境, 既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热情, 又在解疑的过程中理解了课文主旨。

构建生动的课堂教学 篇5

广元市利州区民族小学:李玉莲

何为有效课堂教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认为,课堂内外,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全员参与,全程参与,有效参与,就是有效的课堂教学;学生的参与度越高,教学越有效。简而言之,有效课堂教学就应该是“学生在动”的课堂教学。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学生在动”是让课堂充满活力的前提,也是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的体现,更是有效教学的基础和保障。陶行知先生也告诫我们:“不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十八岁的老翁,而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八十岁的青年。”那么如何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为八十岁的青年,让教育充满活力,让学生永葆青春呢?

一、教师的情感是前提。

尽管课程改革淡化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但教师仍然扮演着一个相当重要的角色:课堂教学的引领者。因此,教师的情绪对学生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回想一下,如果你对着高山大声地笑,它是不是也会回应你爽朗的笑声?假如你对着高山伤心地哭,回应你的也会是同样悲凄的哭声,对不对?高山亦如此,更何况我们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呢?如果你满怀激情地走进教室,相信你的学生也会被你感染,满怀激情地上好这堂课的。

二、教学活动是主体。

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一堂完整的课是由好几个活动或环节串起来的,“活动”体现于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实现于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师生是“学习共同体”,教学相长,抱成一团,滚动发展。只要教师不仅自己动,还引导学生动,与学生互动,教学任务就会顺利完成,教学效率就会明显提高。

(一)、课堂引入环节

“引入”的重要性,我们都知道,但还是有很多人“引”不好,自然就会或多或少地影响这堂课的效率。“引“的方法很多,笔者认为,可以大致分为这样几种:(1)创设情境,通过谈话导入;(2)复习旧知,通过联系导入;(3)游戏热身,通过体验导入;(4)明示学习内容,开门见山直接导入;(5)情感沟通,产生心灵共鸣再导入。我们应该根据本堂课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最适合的引入方式。我在教学《称赞》一课时,特地穿了一身新衣服,走进教室后问学生:你们觉得老师今天和以往有什么不同吗?你想对我说些什么吗?学生称赞了我,我肯定非常开心,孩子们也很开心。趁热打铁,我赶紧检查他们的预习情况——认读生字。学生在老师没有教的情况下,通过自学,小老师教等方法,认了很多的字,于是,我又来称赞他们,让他们也感受到被称赞的喜悦。这样,师与生、生与生,人与文产生了情感共鸣,既为学习新课做了铺垫,又学到了知识,检查了预习情况,还享受到了称赞带来的乐趣,明白了称赞的作用,真是一举多得啊!

(二)、课堂学习环节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应该充满活力。它需要入情入境的体验,需要积极的思考、创新的思维,需要活跃而热烈的氛围。如果教师能搞好师生关系,提高教学的亲和度;能还学生身心自由,提高教学的自由度;能把知识整合并具体化为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探究发现,提高教学的整合度;能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发动学生,发挥他们的智慧与创造力,提高教学的参与度;能建立师生互动的课堂机制,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提高教学的练习度;能让学生学会联系新旧知识、联系不同学科知识、联系文化知识与生活实际,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提高教学的延展度„„这样的课堂一定是充满活力的课堂。

(三)、课堂总结环节

有总结,才会有发展和创新。课堂总结与课前引入一样重要。总结可以是教师总结,也可以是学生自己总结;总结可以是一两句简短的话语,可以是一句经典的名言警句,也可以是一个意义深刻的人生哲理;总结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重建知识结构,提高思想认识,升华精神情感。

(四)、课堂延伸环节

知识是在不断延伸的,在不断延伸的过程中,我们还能获得更多更新的知识。课堂延伸既是对所学知识的总结和运用,又是对知识进行再创造的过程。我们可以通过资料搜集整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积累好词佳句、续编故事、排演课本剧、写课后随想等方式和途径来对 课堂进行延伸,对知识进行整合、运用和加工、创造。

三、学会提问是关键

陶行知先生讲:“学问千千万,关键在于问”。美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没问题的学生教成有问题。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都回答不了,那算是非常成功。所以,美国的学生年级越高,越富有创意,越会突发奇想。因此,教学的成功不仅在于解决了多少问题,而是在于产生了多少问题。

著名的教育改革家魏书生是教育局长、是校长,还要担任一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他用最少的时间,让学生获得最多的知识,这样的教学不是有效教学是什么呢?他很早就开始让学生自己出考试题,互相考,互相评卷。他与全班学生商定出题的范围、题型、分值后,人人都出一份,写出评卷答案及评分标准。在出题的过程中,学生翻遍全书,反复思考,学生不再是为了考试而学习了,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与成就感,变得更加积极、主动、乐学。在整个过程中,老师也省了很多事,落个一身轻松,何乐而不为呢?

要构建生动的教学课堂,引导学生提问是相当重要的。教师的主要职能是创设情境,而不是直接提出问题,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教师应该把提问权还给学生,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我对学生的预习有一个要求: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或不清楚的?在出示课题时,我也常会要求学生想一想:你读了课题,想知道什么?有什么问题要问吗?在学完课文,弄清之前的问 题后,我还会问一问:你现在还有什么想问的吗?我印象最深的是教学《称赞》时,学生读完课文提出了很多问题:谁称赞了谁?为什么要称赞?是怎么称赞的?称赞之后别人有什么样的感受,自己又有什么感受?听了别人的称赞,他又会怎么做?学完课文之后,有个别同学又提出了一些问题:如果小刺猬没有称赞小獾,而是笑话它,又会怎样?如果是其他的小动物看到小獾做的凳子,会称赞它吗?我不知道怎么去称赞别人,该怎么办呢?一群农村二年级的孩子能提出这些问题,我感到很欣慰,而这堂课我们也紧紧围绕这些问题展开学习,效果相当不错。

当然,一堂课也不可能完全没有教师的提问,那样的话,课堂可能会成为一团乱麻或陷入死角。教师也一定要有问题,只是问题的质量一定要高,要提出能带动教学全局的、具有冲击力的问题。因为问题对于学生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是学生产生问题意识、进行探究学习的关键。弱智的问题必然导致弱智的回答。所以,教师的问题必须要让学生“跳起来答”,但一定要“跳”起来之后就能“答”到。

四、适时煽情是点睛之笔。

世界是刺激与反应的世界,学习的过程也是刺激与反应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刺激越强烈,反应越明显。教师不失时机的恰如其分的煽情就犹如点睛之笔,激起学生更强烈的情感反应,产生共鸣,达到共情,从而更快、更好、更准地掌握知识。

(一)、煽情的朗读

我在教学《风筝和纸船》时,学生在基本读懂课文,完成知识目 标后,我发现学生的思想认识只局限于课文文本,还没有深入到“人文”的感悟。于是,我让同学们牵着同桌的手,想象自己就是松鼠,同桌就是小熊,然后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课文。(我喜欢让孩子们闭上眼睛听我读课文,因为闭眼后会抛除所有的杂念,完全跟着我朗读的节奏走,情感随着我的语气而变化。)孩子们在我煽情的朗读中,经历着他们做朋友时的愉快、幸福,吵架时的伤心、不满,吵架后的后悔、矛盾,松鼠主动和好的勇敢、担忧,朋友和好时的激动、兴奋等一系列的情感体验。由于自己太过投入,读完之后,我的眼眶湿润了;很多的孩子睁开眼的第一句话都是:“太感人了,我都想哭了。”此时,孩子们的眼中已经含有泪花,我还需要说什么呢?孩子们自己一定也知道了友情是怎么回事儿了,自己该怎么交朋友了。

(二)、煽情的语言、动作和表情

还是讲友情的,一位老师借班上作文课——诗歌练习:《朋友》时,那煽情的语言、动作和表情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沉浸其中,令各位老师叹服。“是啊,朋友就是考试时递过来的那块橡皮,在你有困难时帮助你的人。”“是啊,朋友就是窗外射进来的那一缕阳光,帮你扫除阴霾的人。”“是啊,朋友就是夜晚那轮圆圆的明月,在你前进路上为你照明引路的人。”„„在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之后,她总能用上优美的语言、丰富的表情,给学生不少的启示。特别是在发现这里还有自己的一位几年不见的学生时,她的惊喜,她的拥抱,她的话语,让很多人为之动容。整堂课,学生都在激情中演绎着自己对朋友的认识。

(三)、煽情的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很重要,一个合理的、激励性的、煽情的评价会让学生更好地找到自己的位子,确立努力的方向。

生动语文教学方法探究 篇6

【关键词】生动 语文 教学 方法 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7-0053-01

高中阶段,学生已经具备较高的自学能力和自主的学习方法,这个阶段是语文水平提升的关键时期。而高中生大抵思想活跃、精力充沛,常规的死板的教学方法只能让学生产生厭烦心理,所以高中语文教学也要适应学生的这种情况变得更加生动活泼。接下来,我就自己的经验提出了几种生动教学的方法,和大家共同探讨。

一、提升人文气息,提高人生感悟

语文本身就是一门关注人文的学科,在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让这些精神同化学生,进而内化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品德修养、气质个性和人际交往中获得提升。高中语文在教学内容上就具有极强的人文性特征,很多都是人类优秀思想的成果,对高中生的品德修养、气质修为具有一定的熏陶作用,可以滋润学生的心田。语文教学应该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突出人文精神的宣传,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精神,突出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给学生一定的精神洗礼。具体来说就是要教师在教学中认真的研究教材,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素材,并且把这些所谓的人文教材通过适当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内化到学生的心灵,让学生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和感悟,体会到真善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健全学生的人格,让学生具备健康的身心。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认真的整合教材和学情之间的关系,让自己的语文课堂充满人文精神,实现新课改提出的三维教学目标。使学生拥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展现“仰天大笑出门去”的豪情,树立“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的信念,获得“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的感悟,确立“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愁苦而终穷”的高尚人格。

二、 增加情感因素,促进情感升华

语言是表达情感作重要的方法,语文教学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去表达情感。语文教学的过程其实就是师生之间交流情感和探究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了解作者,感悟作者写作意境的过程,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释放文章中的情感味道,增加课堂教学的人情味,升华学生的情操,激活他们的情感,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环境下成长和成才。课堂中,人情味的注入需要教师认真的研究教材,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并且能通过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能给学生宣传某些思想情感,并且能让学生做出一定的反思和情感的内化。高中语文教材中牵涉到很多的情愫,有爱国情怀、有浓厚的亲情、眷念故土、珍爱青春、感恩亲情和悲天悯人的情感,这些情愫的表达恰恰可以帮助教师实现课堂教学的人情味。比如在学习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这篇文章时,恰恰可以帮助学生能进一步的了解和感悟父亲的形象,了解自己父亲对自己的期望和关爱,引导学生学会理解父母,孝敬父母,进而实现人情味的教育,实现情感的共鸣。

三、提高文学修养

文学是语文的最终归属和最根本来源,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提高文学修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不难看出,在对文章的选择上出现了多元化的局面,有诗歌、有古诗词、有小说、有童话故事、有科技散文等等,这些都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向学生讲授了不同文学载体的赏析、鉴别和创作的方法,如果学生能有效的掌握这些资料,学生的文学素养就会有一个质的提升,那他们的文学素养自然也就提高了。据统计,现行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中,文学类作品所占的比例都在60%以上。由此可见,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让语文教学实现“诗化”,对于中学语文教学是多么重要。高中语文学习的目的就是能让学生学习之用,通过学习的知识能进行文学创作,语文课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文学基本功夯实的过程,通过一点一滴的文学素养的积累,最后能让学生创作出充满文学色彩的文章,这就是说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需要高中语文课堂中给与知识的普及和写作方法的指导。

四、增加时事教学,联系生活

构建“生动”的生物课堂教学 篇7

生物学科课堂教学“活动化”是生物学科本身教学特点的需要。生物学本身就是一门实验性科学, 大量的实验、观察、操作、思考、探究, 讨论意味着生物学习过程的活动性, 学生要获得生物学知识, 既要动手, 还要动脑。活动寓生物学知识于游戏之中, 既体现了生物学知识的科学性, 又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 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生命科学的兴趣。生物学科课堂教学“活动化”同时也是初中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初中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 喜欢探索, 不满足, 活动符合他们的兴趣和动机, 也可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初中生物课堂活动教学旨在让学生生动活泼、愉快学习, 德、智、体协调发展。根据初中生物教材内容、教学目的及初中生的心理特点, 可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设计以下几类活动:

1.游戏类。人们对喜欢的东西学得最快。学生对于游戏有很强烈的兴趣。陶行知说:“学生有了兴趣, 就会用全副精力去做事。所以, 学与乐是不可分离的。”游戏活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 使其思维和情感需求得到和谐发展, 在游戏中, 学生快乐学习, 快乐发展。教学中, 笔者常采用拼图游戏、竞猜游戏、填字游戏、角色扮演游戏等。如采用人体骨骼拼图, 消化系统拼图;编制食物网, 听声音比赛, 神经调节系列活动, 等等。通过各种活动, 变具体为抽象, 寓知识于游戏中,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欲望, 充分调动了每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学生自己体会, 让他们真正感受到生态系统的各种因素是相互依存, 相互影响的;人类如果不遵照客观规律, 按规律办事, 破坏环境, 最终会遭到环境的报复, 影响人类自己的生存, 因此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如在初一《营养物质》的教学中, 笔者设计了《医生与病人》的游戏活动, “医生”背对黑板, “病人”面向黑板。当教师投影出某种营养物质缺乏的疾病名称时, “病人”说出该病的主要症状, 请“医生”诊断, 并提出合理建议。课堂气氛非常好, 学生们踊跃参加。通过“医生与病人”的扮演活动, 学生们轻松、愉快地掌握了所学知识。

2.制作类。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意思是说, 儿童多动手操作会促进智力的发展。从脑的结构看, 人的大脑皮层的各种感觉和运动部位中, 管手的部位所占面积很大, 所以手的运动能使大脑的很多区域得到训练。俗话说:心灵手巧。训练手就是训练脑, “十指连心”手巧才会促进心灵。在课堂上, 多设计制作活动, 如细胞模型、人体骨骼模型、耳模型、骨骼肌的模型制作, 环境污染课件、手抄报, 等等, 从而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 同时也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如在学习生态系统时, 笔者设计《跟我做生态球》的活动, 目的在于使学生在制作“生态球”的过程中观察、认识生态系统, 理解生态平衡的真正含义。通过实验提高学生学习生态环境知识的兴趣, 培养其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树立环境观念, 提高环境意识。首先, 教师通过展示各种各样的生态球图片和自制生态球, 吸引学生兴趣, 再利用FLASH动画引导学生分析瓶中生态系统组成成分, 通过讨论、提出假设、设计方案、制作生态球, 观察、记录, 分析讨论。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其中, 学生思维活跃, 气氛热烈。如果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直接体验与感悟, 是难以充分发挥活动教学的特殊功能与价值的。

3.探究实验类。如种子结构和成分的探究, 种子萌发的条件探究、探测脉搏与运动关系, 探究反应速度等实验。如在探究鱼鳍作用、观察鱼呼吸时, 笔者没有完全照搬教材, 而是在实验材料、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根据实际做了相应改变。在课堂上, 给予学生极大的自由空间, 教师只适当介绍实验内容、目的, 实验器材, 提出纪律要求, 然后让学生根据所给材料自己设计方案, 自己开展实验。实验时, 因为当时季节问题, 鲫鱼比较少, 价格较贵, 所以改选用小金鱼, 实验时发现金鱼比鲫鱼灵活很多, 在观察红墨水由口入、从鳃出的时候, 按照教材方法将红墨水滴在鱼嘴前方时, 整杯水马上变红, 无法观察水进出的方向。怎么办?当时教师做了适当引导:“你们可以抓住鱼直接滴在口中观察, 也可以尝试在不伤害小鱼生命情况下采用其他方法。”最后每个小组都找到相应方法观察到实验现象: (1) 让鱼在染了红墨水的烧杯里游一会, 再放回清水; (2) 将鱼放在桌上蜡盘, 因为蜡盘面积大, 水浅; (3) 用手挡住鱼不让游动; (4) 用桌上绑鱼鳍的塑料片拦住鱼; (5) 用手抓住鱼, 直接往鱼口滴墨水; (6) 减少水, 使鱼游速减慢。另外, 学生还对老师介绍的方法提出意见, 认为直接滴墨水方法太粗鲁, 容易伤害小鱼。学生的创造潜能是巨大的。开放性的活动为学生创造力培养提供了自由空间, 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积极观察、思考能力和合作精神,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珍惜生命的良好品德以及不盲从, 敢于向老师、权威挑战的科学探究的精神。

4.设计与创作类。教学中可以开展生物园设计、宠物条件反射建立设计、新的动物运动方式设计与制作、动物通讯方式探究方案设计、营养食谱设计等设计活动, 此外还有调查、分析讨论, 等等。

以上的各种活动过程需经历亲身实践、记录数据、分析归纳、得出结论等综合过程, 眼、脑、手、全身并用才能完成。其中, 动手实践是个核心环节, 体现了活动的本质特点, 离开这一环节即失去了活动的特点。

让历史课堂教学生动起来 篇8

一、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学习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它要求学生必须全身心地参与。教学过程必须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历史教学中最佳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历史知识自身所具备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对它的兴趣,照本宣科,只能导致整个课堂在教师的“一言堂”中死气沉沉地进行下去,学生一开始就会进入休眠状态,更谈不上积极主动地配合老师,从中汲取营养。再者,历史的叙述不全现诸正史,流散于民间的野史也不乏具备参考性,课本内容也不全是整个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再现。因此,讲历史,补充一些历史课本以外的知识,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如,讲唐代“玄武门事件”时,教师可结合《隋唐演义》中的片段,模拟评书表演者的口吻,讲一段评书,一开场,便能以诙谐幽默的气氛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使学生在饶有兴致的余味中去探索事情的始末。又如讲“唐代艺术——唐诗”时,教师可先背诵几首很具代表性的唐诗,然后巧设疑问:这是谁的作品?诗作有何特色?使学生带着疑问进入角色。

二、充分利用活动课,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现有的历史课本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其中设置的实践课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而学生在动手动口这一点上显得力不从心,甚至懒于动手。作为教育,要调动学生的“动”机,需用“动、乐、爱”的教法去影响学生,动的方法,乐的原则,爱的思想。动就是动手写、画、游戏、动口说;“乐”就是在动的过程中体会快乐、趣味;“爱”就是产生情感共鸣。八年级历史上册有一堂活动课——“动手绘图”。课堂上,我要求学生选出自己喜欢的图示模仿去画,学生饶有兴致地去做这项工作,结束时检查核对,发现问题百出,没有注意比例尺的,图示不明确的,丢失国土的,弊病全出来了。问题看似简单,实际操作起来很难,一向对地图“视而不见”的孩子们一下在绘图面前“束手无策”,通过实践,孩子们意识到历史图画的重要性,一种对编书绘图设计者所具备的慎重态度的敬意油然而生。

学生的表达能力不是很好,但对演讲很感兴趣,学生在搜集资料的过程本身就是动手的过程,同学之间互相交换信息,整理成自己所需要的材料,并把它们编为各种各样、乐于表达的内容,如通过讨论、演讲、故事、歌曲等形式表达出来。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参与很积极,课堂气氛很活跃,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创新意识,增加了对这门学科的热爱之情。

三、充分挖掘和利用身边的课程资源

在课堂上运用一些实物,让学生从生活走进历史,尊重史实,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如讲授秦汉文化时,谈到甲骨文,我先详细交代了甲骨文的构成材料(刻在龟甲和兽骨上),学生出奇意想,在鸡骨上刻上文字,并称其为“鸡骨文”,这个活动加深了学生对这种古老文字的印象。

在讲述古代史文化的时候,有个问题是关于秦长城的遗址,据说在定西三十里墩一带有长城遗址,我鼓励学生利用周末去找寻,学生们后来虽然没有找到,却从此萌发了对这一问题探究清楚的念头,增_加了学习历史的兴趣。

口耳相传的民间故事也是农村课程资源的一大特色,那些流传于民间的评书、演义以及家族、家谱等都是很好的资料。在教授中国现代史《文化大革命》这一课后,我让学生做小记者,采访他们的爷爷奶奶,收集一些“文革”时期的资料。结果,几乎每位同学都带来了他们收集的资料,从他们收集到的资料中学到了不少课本以外的历史知识,同时,学生也在交流自己的作品时收获了不少。

生动教学 篇9

一、运用现代教学手段, 提升演示生动形象效果

一直以来, 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学手段信息化程度不高, 对教师临场的发挥以及教学生动形象程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容易导致政治教学枯燥乏味, 学生学习兴趣不足。以《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一课教学为例, 笔者在教学中, 将信息化手段的作用发挥出来, 教学设计中安排了一段教学视频资料, 以欧洲空中客车公司介绍短片为素材, 向学生播放介绍了这样一个有着20多万员工的大型公司在法国、德国、西班牙以及荷兰等多个国家生产与组装基地的场景, 让学生明白, 现在的世界经济已经逐步打破了国家这一地域的限制, 以经济活动为纽带, 将遍及全球的经济体有效连接起来, 这就是典型的经济全球化例证。在这一课的教学中, 笔者如果还是采用口头讲解的方式, 学生不仅听起来枯燥乏味, 并且也难以直观地产生感知印象, 对于教学内容的深刻理解难度较大。现在有了多媒体手段的帮助, 能够增强学生的形象感知, 教学成效明显得到提升。

二、给予学生自主空间, 培养学生综合学习能力

高中生在政治学习中已经具备了较强的学习能力, 对于这一点, 部分高中政治教师并没有引起高度重视, 还是按照自己的老一套教学方法组织教学活动, 习惯于进行单向讲授, 学生在听讲过程中属于被动接受知识, 自己的思维观点没有表达的机会, 与其他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也无法实现, 这样的教学活动难以取得深入的效果。为了提高高中政治教学成效, 培养学生综合学习能力, 教师应当以新课程改革要求为依据, 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 可以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师生互动的方式进行教学, 让学生在政治学习中不仅学到知识, 还能够提高能力, 实现全面发展。笔者在《面对经济全球化》这一章节的教学中, 结合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专门设计了一组探究题, 在教学过程中揭示出来作为教学的线索,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1) 经济全球化的概念是什么? (2) 促进经济活动向全球化方向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3) 经济全球化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载体是什么? (4) 经济全球化对生产生活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与影响?”通过这样的探究提纲, 学生在学习小组里面能够有效开展分析研究活动, 逐步实现学习目标, 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为了帮助提高自主学习效果, 笔者在教学中还针对学生小组学习的进度与难点, 适当给予难点思维方面的点拨, 对于提高学生学习成效帮助较大, 通过这样的师生互动模式促进教学成效提升, 对于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提高也有较大帮助。

三、搭建思维碰撞平台, 提高学生理解掌握深度

高中生已经具有了相对独立的思维, 他们在政治学习中会有自己的观点与看法, 教师不能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 对于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不同观点也不能简单地进行评判, 最为恰当的方式是搭建交流沟通的平台, 让学生进行各自观点的阐述, 在思维交锋中实现明晰道理的目标。笔者在教学中注重抓住这样的契机, 引导学生进行辩论, 通过这样直接的方式, 既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活跃课堂教学氛围, 同时也能够增强学生理解的效果, 实现纠正偏颇的效果。如针对经济全球化的利弊问题, 学生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有的学生认为经济全球化能够促进更大范围内经济的快速发展, 支持经济全球化;也有的学生认为经济全球化实际上是弱肉强食, 对于欠发达国家是不公平的, 反对经济全球化。对于学生这样截然不同的观点, 笔者要求学生进行辩论, 从经济全球化对于生产力的作用、主导是谁、对经济稳定性影响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 提出自己的观点。经过学生逐步深入的辨析, 逐步明白了经济全球化属于一柄双刃剑, 既能够推动生产力发展, 为各个国家经济增长拓展空间, 但是由于发达国家居于主导地位, 也是两极分化逐步加重的重要原因, 同时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也容易出现“一人感冒, 全家咳嗽”这样的连锁反应, 对于经济安全产生了影响。通过这样的辩论活动, 学生对于经济全球化的作用与消极影响具有了更为全面和客观的认识, 明白了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消极抵制不能阻挡发展的潮流, 只有强化机遇、积极参与, 并趋利避害、防范风险, 才能够化被动为主动,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立于不败之地。

四、拓展政治教学空间, 构建内外结合教学体系

高中政治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延伸课堂教学空间, 不能局限于单纯的课堂教学活动, 而是应当将教学向课外延伸, 通过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提高教学成效。笔者在政治教学中, 首先要求学生在课前借助于网络等手段, 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 熟悉教材, 加深理解, 如在《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这一章节的教学中, 布置学生在课前搜集有关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及其影响等方面的数据与资料, 在课堂上进行交流, 较好地丰富了教学内容。这样的活动能够为教学的有效开展奠定良好基础, 是政治教学成效提升的重要帮手。除此之外, 笔者还组织学生针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怎样理解改革开放的利弊以及如何提高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进行了专题研究, 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对于学生加深学习理解起到了促进作用。

浅谈历史教学的生动与真实 篇10

再现历史形象的方式很多,大致如下:

具有感染力的语言。历史是一门描述性学科,要生动再现已逝的历史,离不开教师的描述。生动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语言的感染力,尤其体现在语言的优美性上。

例如,在讲述蒙古族的兴起时,教师可投影播放《蒙古包》,配之悠扬舒展的蒙古族音乐,然后作这样的描述:“我国北方的大漠地区,远古以来一直是游牧民族活动的舞台,他们兴衰更替,相继称雄,在茫茫草原上演出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话剧。公元13世纪,一个虎虎生威的古老民族崛起于漠北,她就是产生了‘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蒙古族……”通过这样的描述,可以紧扣住学生的心, 将之引入鲜活的历史情境之中。

合理的补充。历史教材囿于篇幅,历史人物的出现往往是“闪现式”的,这容易使历史人物形象显得单薄。如果在教学中作合理的补充,不仅能使人物形象丰满,而且能增添历史教学的生动性。

例如,讲到林彪,提及战争年代他受过伤,因此,建国后一直在家养病,直到庐山会议后,才出任国防部长的职务。这时学生很想知道林彪是怎么受伤的?教师作这样的补充:平型关大捷后,林彪发了“洋财”,得到了两样战利品———一件黄呢军大衣和一匹丰神健骨的骏马。1938年3月,林彪率部到达吕梁山和太岳山脉,开辟晋西南抗日根据地,与阎锡山的部队为邻,国共双方协同抵御日军的扫荡。一天清晨,突降大雾。林彪不听警卫员的劝说,独自一人到村外遛马,不知不觉进入了阎锡山部队的防区。由于阎锡山部正和日本人打仗,在防区边缘布置了警戒线,安放了流动哨。防区外的蹄声和马嘶引起了士兵的注意,带队的班长从浓雾中看见一个军官模样的人身穿黄呢大衣,骑着一匹洋马飞驰而来,认定是日军军官无疑,下令开枪。林彪应声倒地,子弹从他的前胸打入,洞穿右肺叶。等阎军士兵认出林彪时,大惊失色———他失血过多昏死过去。闻讯赶来的警卫员赶紧把林彪抬回115师急救,由于战时医疗条件太差,开刀取弹头的危险性太大,没人敢动这个手术,仅做了应急处理。这样,命虽然保住了,但林彪的身体也从此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细想起来十分窝囊,不过林彪却表现出儒将的宽宏大量和坦荡之心,他没有同意阎锡山提出的枪毙肇事者的意见,宽恕了打枪的班长和士兵。通过这样的描述,能让学生产生历史的真切感。

曲折的情节。教师可以通过曲折的情节描述来增添历史课的生动性。例如,讲述拿破仑战争时,可作这样的描述:拿破仑在军事上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胜利,在1810年,拿破仑帝国的疆域达到了顶峰,然而,其战争的性质也由革命性转变成了侵略性。1812年,拿破仑带领60多万大军,远侵俄国,俄军却不顾一切地后退,不给拿破仑以围歼的机会。9月14日,拿破仑军队开进莫斯科,但那里几乎是一座空城,拿破仑只得撤军。撤退中,法军遭到俄军的袭击,冻死、饿死和被杀的士兵难以计数。远侵莫斯科使拿破仑损失惨重,回国时只剩下2万多人。但拿破仑不愧为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丝毫没有灰心之意,一回到巴黎就立即组织新的大军,因为他预料到,比以前规模更大的反法联盟武装力量将向法国扑来。1813年,拿破仑与第六次反法同盟的武装在莱比锡交战失败。1814年,他被囚禁在地中海的厄尔巴岛上。拿破仑一生打了那么多仗,把大部分精力消耗在战场上。厄尔巴岛,本应是他理想的归宿———一个失败者最好的隐居地,但这不符合他的性格。研究拿破仑的专家认为,拿破仑有三次不合常理的行动,第一次是1799年在埃及“弃军而逃”,第二次是1812年兵败莫斯科后只身返回巴黎,第三次就是囚禁厄尔巴岛后做出的历史上罕见的举动———逃离小岛,渡过大海,在法国南部海岸上岸,不费一枪一弹,再次成为皇帝,赢得了整个法兰西,从而演出了惊心动魄、威武雄壮的一幕。当俄、英、奥、普等四强国在维也纳争吵不休时,听到拿破仑逃出来的消息,十分震惊,急忙组织第七次反法联军对付拿破仑。直到1815年,拿破仑再次兵败滑铁卢,最后囚禁在圣赫勒拿岛。

引入历史材料。在讲袁世凯称帝时,可引入一些对联增加教学的生动性。例如,前清翰林王闿运给总统府撰写了一幅对联:“民犹是也,国犹是也,何分南北;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是东西”,横批是“旁观者清”。这是一幅嵌入联,意即民国何分南北,总统不是东西。袁世凯复辟称帝时,有人写了一幅上联,公开征求下联。上联是“或在園中,拖出老袁还我國”,征得的下联是:“余临道上,不堪回首话前途”。这是拆字联,语意双关。“園”字去“袁”,加进“或”字即成“國”字,其意为打倒袁世凯,还我“中华民国”;“道”字去掉“首”,加进“余”即成“途”字,意思是袁世凯复辟称帝,倒行逆施,使人担扰国家前途。袁世凯复辟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不久就在唾骂声中死去,有人写了一幅隐喻讥讽联:“起病六君子,送命二陈汤”。“六君子”和“二陈汤”都是中药汤头名,从字面看,是说袁世凯服错药而死去,实喻为,“六君子”指为袁世凯复辟帝制出谋划策的筹安会六人———杨度、孙毓筠、胡瑛、李燮和、刘师培、严复,“二陈汤”则是开始极力拥护袁世凯称帝,后见大势已去,又起来反袁的陈树藩、陈宧、汤芗铭。“六君子”发起复辟帝制,将袁世凯推上灭亡之路,“二陈汤”使袁世凯众叛亲离,最终败死。袁世凯死后,有人写了一幅挽联:“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有人问“袁世凯”三字怎么和“中国人民”四字相对,不合对联要求。写对联的人说,“袁世凯就是对不住中国人民”。围绕对联,教师可以提问,上述对联说明了什么?如何评价袁世凯?

合理的虚构与想象。有时为了生动,吸引读者,把零星材料串成故事,历史学家常常会“失足”,甚至忘记自己不在场。司马迁在叙述“鸿门宴”的过程中,不少细节就是靠推理、想象来完成构建的。虽然作者不在场,但通过合理的想象和推理,让后人读来如临其境。

例如,翦伯赞先生在《秦汉史》中,依据《史记》为“霸王别姬”创设了这样的历史情景:“夜已深沉了,在项羽的军幕中,点燃了巨大的蜡烛。四面皆有楚歌之声,于是这位三十岁左右的少年英雄,开始结束他自己光辉灿烂的历史。虞姬在侧,骏马在门,项羽在痛饮美酒。酒酣,项羽慷慨悲歌,虞姬和之。其歌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的眼泪滴下来了,卫士们都垂下了头。楚歌的声音更逼近了,蜡烛快熄灭了,骏马在长嘶,卫士们都拔出了雪亮的刀剑。大概就在这个紧急的时刻,虞姬就与项王永别了。同时,项王也跃上了他的战马,带了八百骑士,冲出了千军万马的重围。在项王军帐中留下的,是酒、是泪,是血,是美人的幽灵,是英雄的歌声。”通过情景的合理创设,可以使人感受到生动鲜活、充满张力的历史场景。

如何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篇11

关键词 小学生 体育锻炼 教学情境

体育教师健壮的体魄、富于幽默的谈吐、洪亮的口令以及精明的组织才能,对专业的高度热情、良好的运动能力等等,这一切不仅使体育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形成一个富有感染力的形象,而且使学生具体生动地看到了体育锻炼的效果,产生模仿的愿望,从而引发学生努力上好体育课的热情和兴趣。

一、增强体育教学的游戏性

好玩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老师的任务就是保护和发展他们的体育兴趣。而体育游戏作为一种体育活动形式,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趣味性强,生动而活泼,还能锻炼身体,培养学生坚毅品质和团结合作精神,孩子们都非常喜欢。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经常运用竞赛和游戏的方法,适当地编排一些竞赛性游戏去练习,活跃课堂气氛,增强教学趣味性,又能创造热烈的体育氛围。丰富多彩的课堂游戏避免了动作练习的枯燥感和单调感,从而激发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使学生增添了其乐无穷的新鲜感,从而达到累而想练,疲而不厌,爱好体育活动学习的兴趣。

在具体指导学生进行锻炼时,我还经常把体育锻炼和游戏娱乐结合起来。比如一边练跳绳,一边教小学生们唱儿歌:再如在教学“前滚翻”时,我由一个滚动练习的游戏开始,首先让学生认识正确动作的重要性,然后进入学习部分,大部分学生一开始就被游戏吸引而注意力集中了,兴趣也就激发了。

在体育课程中我还经常采用竞赛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如在教学100米跑时,我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然后以接力赛跑的形式进行比赛,得第一的小组奖励他们一面竞赛小红旗。这样就把学生就对跑产生了强烈的兴趣,而且培养了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结合作精神,很多不擅长跑步的学生也都鼓足了劲,尽自己的最大努力为小组争光。这样的锻炼会使孩子感到满身喜悦,可以很快唤起学生热烈、高昂的欢快情绪,产生愉悦心理,使学生在“玩”中掌握知识技能,体验到知识之乐,身心都得到锻炼。

二、教学方法要创新

长期以来,我国小学体育教学一直是“教师:讲解——示范,学生:听看--练习”的传统教学模式。这种死板、单调、成人化的教学方法,严重抑制了小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突出表现为喜欢上体育课的小学生正在随着年龄的增大而逐渐减少。因而,在目前的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急需改进陈旧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小学生生理、心理的需要,努力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有趣味的活动中,既能锻炼身体,又能在不知不觉间完成学习任务,这已成为广大小学体育教育工作者普遍关心的问题。那么,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教学情境呢?

(一)小学体育教学中创设情境的基本手段

一是运用语言描述创设情境。通过教师声情并茂,妙趣横生的教学语言,描述活动情节、过程,以及角色对话等,使学生如临其境,尽情参与。二是运用图画显示创设情境。三是运用歌谣口诀创设情境。从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水平出发,把技术动作要领编写成通俗易懂的歌谣口诀,使朗诵与意念相结合,学习与锻炼相结合,尽快领会动作要领。四是运用动作模仿创设情景。即把各种派生的角色,通过形象的动作表现出来。五是运用声像工具和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利用电影、电视、录音和多媒体等工具创设情境,能增强学习的效果。当我们学习比较复杂的技术动作时,有条件时常常观看技术电影及录相,分析动作要领,观后使学生直接感受技术要点。六是运用大自然中的景象创设情境。创设一个在大自然中娱乐的情境,能使学生在动中有趣、动中有情、动中有练,通过意境情绪的驱使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

(二)小学体育教学中“情境”运用的时机

一是在课的准备部分运用。通过模仿各种劳动、运动、生物活动等,达到身体由相对安静状态向运动状态过渡的目的。二是在课的基本部分运用。基本部分的教学,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教师要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学方法的运用上,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预设有一定情趣的教学方法。三是在课的结束部分运用。为了使运动中所造成的疲劳能尽快消除,使高度兴奋的精神状态得到适当抑制,使身体由紧张的运动状态逐渐地过渡到相对静止状态,这部分教学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

总之,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结合课堂教学的三大环节,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也使教学任务在教师预设的教学情境中较好地完成,切实达到了学生在愉快中锻炼、发展的目的,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让体育课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小学生活泼可爱、有进取心、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参与意识。在教学中,学生的需要获得满足或获得一定程度的满足,能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理反应。学生在学习体育课的过程中,他们特别希望得到老师的赞美与关注,我们如能及时准确地抓住学生在不同情况下的不同心理需要,适时进行教育,给予及时的赞赏,给予适当鼓励和表扬,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使他们对自己有足够的信心,学生的心理就能够健康地发展,而且对体育课的兴趣自然会提高,这样我们的课堂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小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自制力较差,做错事的现象是难免的。这时,我们就要运用表扬、批评相结合的方法来教育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表扬时,我经常用点头或赞许的目光和喜悦的面部表情来显示,这样学生不会感到面红耳赤,又会觉得自豪、高兴。对学生的错误,我会根据每一个学生的特点,根据错误的性质、影响大小给予批评或采用暗示的方法。以我满腔的热情、善意的语言,讲清道理,使学生乐意接受我的教诲,通过动之以情,达到晓之以理。

生动教学 篇12

在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 教师要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催生学习情感、教会学习方法为出发点, 以整合教学内容、拓展教学资源、创设教学情境、搭建教学平台为落脚点, 创设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喜爱数学、探索数学、感知数学, 积极主动地去发现、去钻研、去感悟、去体会, 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情境中提高认知能力, 掌握数学技能, 促进教学效率不断提升。

一、增强履职能力, 强化学法指导, 创设亲师信道的教学情境。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利用现代媒介学习前沿教学理念、教学方法, 认真领会课标与教参内容, 把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联系起来, 对教材内容进行拓展延伸, 拓宽教学空间, 增强数学的趣味性、生动性, 把握教学深度, 发散学生思维, 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我在教学中, 注重引导学生贴近生活知识学习数学, 在生活情境提出问题, 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如, 我在教学“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内容时, 在学生了解、掌握全等图形和全等三角形的基础上, 让学生学会识别“边角边”全等三角形, 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角边角”的条件或“角角边”、“角边角”的条件或“角角边”来判别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领悟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使学生感受数学既来源于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的事实,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事物、分析问题。

二、把握认知规律, 催生学习情感, 培养学生积极的探究精神。

在数学教学实践中, 教师要走进学生中间, 与学生进行对话交流, 了解、掌握学生的数学基础、认知能力, 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 引导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双边活动中完成学习任务, 把学习过程作为发现、提出、分析、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掌握数学知识的发展过程, 培养创新意识、创造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挖掘数学的“抽象美”, 在推理、运算、讨论中挖掘数学的“严谨美”, 培养数学意识。我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信心。如, 我在教学勾股定理内容时, 针对勾股定理是初中数学重点内容之一, 是直角三角形的重要性质, 它把三角形有一个直角的“形”的特点, 转化为三边之间的“数”的关系, 教学初, 我以与勾股定理有关的历史知识为背景导入教学活动, 以古今中外发展史为主线贯穿课堂始终, 介绍古代在勾股定理研究和运用方面的成就,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祖国悠久文化的情感, 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指导学生对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作讨论,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利用面积割、补法探索勾股定理, 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推理能力, 顺利达到了教学目标, 提升了课堂教学的质效。

三、引导自主学习, 倡导合作交流, 搭建师生互动的教学平台。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创设生动活泼、情景交融、师生互动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体验学习的快乐, 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质疑探索的意识, 发挥电教媒介在教学中的辅助作用, 营造形象直观的教学氛围。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探讨交流, 结成互帮互助对子, 共同学习, 互相交流, 取他人之长补自己所短, 发散思维, 对数学知识、条件结论、解题方法大胆质疑, 共同探究, 并合作、探究、交流, 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思维空间, 把静态的学习过程转化成动态过程, 通过环环紧扣的问题, 引发学生层层深入学习、探究数学知识, 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不断提高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数学教学内容比较抽象, 有些教学内容学生一时难以掌握, 就形成了教学的难点, 而重点、难点问题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 对提高学生的解题技巧、数学素养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要有效发挥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 将口头不易表述的内容用多媒体“清晰、形象、生动”地展示给学生。如, 我在教学“二次函数的移动关系”内容时, 为突破教学难点, 把两个二次函数图像通过移动能够重合, 并按顺序标出每个顶点的变化, 让学生直观、清晰地看到函数图像的变化, 突出观察的重点, 降低了教学难度, 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整合教学资源, 拓展思维空间, 提高数学学习的质效。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 整合教学内容, 引导学生运用“换元法、消元法、面积法、参数法”等方法解决数学问题, 要防止学生在学习中, 对数学问题理解、数学知识应用产生思维定势, 引导和点拨学生克服思维定势。针对解题思路不活的问题, 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实物、模型, 并根据模型画图, 让学生有直观的感知, 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增强数学的吸引力, 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获得成功的喜悦, 体会学习的快乐。如, 我在教学平面几何“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一定平行”、“过一点可以作, 并且只能作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的内容时, 由于图形比较复杂, 学生空间想象力较弱, 需要借助模型帮助学生理解这个定理的证明, 对学生理解和解决问题起到了较大帮助, 加深了学生对知识和方法的理解掌握, 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如, 我在教学“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内容时, 让学生通过两种变式涵盖了“两点式”和“一点平行式”的求一次函数解析式的方法, 一方面知道了求一次函数解析式的题型, 另一方面掌握了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的方法, 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心智、技能的发展。

上一篇:《论语》翻译下一篇:成长辅导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