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教学教学法

2024-05-23|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问题教学教学法(共12篇)

问题教学教学法 篇1

阅读教学, 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通过设置有效问题调动学生课堂参与性和学习的积极性。

一、分析高中阅读教学现状, 提出问题教学的重要

语文学习是听说读写相结合的学习, 而阅读是我们获得知识与信息, 从各种类型作品中汲取精神养料, 提高和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 而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主要是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现状如何呢?

1. 重知识轻能力, 重内容轻方法。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掌握字词的识记, 朗读方法, 感悟语言, 分析层次是必须的;另一方面, 我们的语文教学还是按部就班地按照教材进行, 虽然教材都是名家经典的作品, 但是我们要知道它们只是一种媒介, 只是一种训练和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平台。如果我们不能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感悟, 那么, 学生习得地阅读方法, 是不会举一反三的变通运用。

2. 重结果轻过程, 重课内轻拓展。

一些高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 往往是把一些专家或参考书上的结论, 或是自己对这一阅读材料的见解“填”给学生, 学生没有自己思考所得, 没有个性阅读感悟, 只记住定性的分析。如此, 他们还是不会阅读与分析的。学习的主体是学生, 要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与作者、作品进行交流与沟通, 但是这一教学过程往往被老师代劳了。这样, 课内阅读得不到有效地扩展与延伸;因而, 学生的阅读体验和阅读能力有限。

我们需要精心设计问题, 引领学生学会思考、解答, 自主地获得阅读能力和技巧。

二、思考问题教学作用, 探寻问题教学方法

问题教学法就是在阅读教学中以问题为载体贯穿教学过程, 通过环环相扣、逐层深入的问题的提出、质疑、解答, 使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 养成自主阅读的能力和习惯, 获得自己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采用问题导入,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我们的学生有着一定的好奇心和好胜心。我们在课堂教学中, 要注意导入的新颖性、趣味性和启发性。也就是让学生产生阅读兴趣。如杨绛的《老王》教学时, 我们可以用多媒体出示一组人们在艰难处境中的画面, 让他们看看底层劳动者的艰辛, 谈谈他们的品质——这些人往往乐观地面对生活, 淳朴而善良。于是, 我们设计问题:在“底层的光辉”这一专题里, 选了《老王》这篇课文, 那么, 老王是什么样的人呢?他的生活状态怎样, 他又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呢?于是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再来阅读课文, 围绕问题进行概括和提炼, 从而提高阅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 借助问题深入, 提高学生分析能力。

我们的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学会质疑、习得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我们在阅读教学活动中, 要注意推进问题探讨, 通过让学生由浅入深的解决问题而获得阅读能力的不断提高。如教学《史记选读》中的《魏公子列传》一文, 我们要改变文言文教学的传统方法, 让学生带着问题整体把握信陵君的“礼贤下士”品质。文中信陵君调转车来向侯嬴问计之后, 侯嬴向信陵君表明心迹:“……请数公子行日, 以至晋鄙军之日, 北乡自刭, 以送公子。”富有深意, 我们可以设置问题: (1) 侯嬴在魏公子面前提出要“北乡自刭”, 那么, 信陵君有没有阻止, 阻止或是没有阻止的理由各是什么? (2) 侯嬴为什么要“北乡自刭”, 不自杀行不行, 为什么?对这些问题的探讨, 学生能感受到“士为悦己者死”以及“壮举”的可贵。从而能获得深层阅读能力, 获得分析能力的提高。

3. 强化合作探究学习, 训练多项阅读思维。

我们的教学活动要以“问题”为线索, 基于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探索中掌握技能, 学会思考创新, 合作探究解决发散性问题, 有利于学生各种必备阅读能力的提高。如苏教选修刘鸿伏的《父亲》学习时, 我们围绕“父与子”之间的情感变化这一主问题, 让学生学会从细节处分析人物的情感和品质, 通过对“父亲为什么辛劳大半辈子, 仍然贫穷?”这一问题的讨论, 让学生学会从时代的角度看问题, 从人物的性格分析人物的品质。

总之, 我们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采用问题教学法, 要注意问题的针对性, 提问时机的适当, 问题的启发性和探究性。只要我们注意用问题引领课堂, 让问题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思维, 那么, 他们的阅读能力就会逐渐提高, 语文素养也会得到提升。

摘要: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主线。素质教育要求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采用互动教学法, 通过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素养和能力。互动需要问题的引领, 从而通过破解问题,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就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谈高中语文课堂教学采用问题教学法的必要性和有效开展的途径, 达到提高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的问题。

关键词:高中语文,问题教学法,阅读教学,高效运用

参考文献

[1]贾晓霞.浅谈“问题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2010 (02) .

[2]张伟平.创设问题情境, 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问题教学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运用[J].青年文学家.2012 (20) .

问题教学教学法 篇2

答:小学数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我们先来看看教材的编排。《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教学片段:

1、从主题图中学校大门前的两个花坛(一个长方形,一个平行四边形)引入一个实际问题:两个花坛哪一个大?也就是要计算它们的面积各有多大。长方形的面积学生已经会计算,从而提出如何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问题。(揭示课 题)

2、用数方格的方法数一数,并填写下表: 底平行四边形 长 长方形 然后让学生交流一下是怎样数的和数的结果。师: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交流汇报)

4、师引导学生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学生动手操作)(1)交流操作情况,介绍转化方法。(2)讨论:为什么沿高剪开?

5、师:观察拼出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小组合作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分析:这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教学流程,许多老师都是这样教的。但我就在思 考这样一个细节问题:完型表格的直接呈现,已经向学生暗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它的底和高“有关系”,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底、高与长方形的长、宽“有关系”。为什么探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只考虑它的底和高的关系,而不是其他因素呢?我觉得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让学 生知其所以然。由于一些因素的限制,教材中许多思维价值丰富的知识过程被简化,只能保留精炼、本质的逻辑结构。为此,我在教学这节课时,对教材进行了 二度开发和合理应用,把探究空间变小为大,让探究活动更有挑战性。我是这样 教学的:

1、猜想 师:猜一猜,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能是怎样计算的?你是怎样想的? 宽 面积 高 面积

生 1:5×6+4(底×邻边+高)生 2:5×6(底×邻边)生 3:4×6(底×高)

2、排除以上哪些方法是不可能的?为什么?能说说你的理由吗?(排除掉第一种方法)

3、验证(1)通过拉动平行四边形学具,验证第二种方法是不可能的,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不能用底×邻边这个方法计算。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 从实验中明白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它的底和高有关系,这也进一步促进学生继续 往下探究二者之间的关系。(2)学生动手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后,观察拼出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你发现了什么?这是本课教学的关键,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有些学生可能不知怎样去思考。于是我出示一份实验报告,学生通过填写实验报告,小组合作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实验报告

发现:

1、通过剪拼,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了剪拼后图形的形状,面积大小。

2、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长方形的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

推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 本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几何初步知识、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以及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认识基础上安排的。长方形面积计算是平行四边形 面积计算的

基础,而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又是后面学习三角形和梯形面积计算的 依据。因此这节课的内容在整个教材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 算公式,能正确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通过操作、观察、比较活动,初步认识转 化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推导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与价值目标:通过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 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体验数学价值。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会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和方法。

如何避免问题教学中的教学问题? 篇3

[关键词]问题教学;教学问题;问题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2384(2009)07-0030-02

所谓问题教学,是指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它是把教学内容化作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解决问题从而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培养道德品质。问题教学的核心在于问题的设计,如果问题设计得好,教师引导得好,那么既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否则,问题教学就会沦为为问题而问题,从而使问题教学变成教学问题。

综观当前的问题教学,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问题完全由教师设计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发挥。(2)问题缺乏伸展性,是非问、选择问居多。比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我的“傻瓜”妈妈》时提出了这样两个问题:课文中总共写了几个人物?你认为“傻瓜”妈妈真的傻吗?学生只要认真阅读课文都能轻易地回答出这两个问题,这样的问题缺少思维内涵,没有价值。(3)问题缺乏系统性,问题之间既缺乏联系,又缺少整合。(4)问题多而密,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时间。(5)问题脱离学生实际,脱离教学情境。(6)问题过于宽泛,学生难以把握。如有的教师喜欢问:读完这篇课文,你们想到了什么?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极易导致课堂失控。

笔者以为,要避免问题教学成为教学问题,须做到以下3点。

研究问题的来源

问题的来源有3个:(1)从教参中得来。教参往往是教材编写者所撰,编者在教参中创设的一些问题,既有层次深度,也能前后呼应,有的就是理解文章的大问题、主问题、关键问题。对这些问题,一线教师要认真研读,理解编者意图,然后为课所用。(2)从自己的思考中得来。教师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法,还要根据自己的经验和体会,推断学生在学习时可能遇到的问题,一据此设计课堂问题。(3)从学生的发现中得来。直接从教参中得来或者教师仅从自身的角度提出的问题;往往与学生的实际有一定的距离。教师要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然后,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整合,引导问题探讨不断深入。

遵循问题设计的原则

1、问题设计要符合学情

问题设计既要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又要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让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得着”。这样的问题既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又能让学生体验问题解决后的愉悦。比如:在上杨绛的《老王》一课时,广东深圳市倪岗老师在导入环节设置的问题就很巧妙。

师:生活中称呼他人,有叫“老王”也有叫“王老”的,这两者有什么区别呢?

生(思考):“王老”有尊重的意味,而“老王”显得更亲热。

师:作者杨绛是著名学者,而老王只是一个拉车的,作者为什么用“老王”这样亲热的口吻称呼他呢?

细细推敲,就会发觉这两个问题既扣住了文中平等对待、热切关心普通劳动者的主旨,又非常贴近学生的经历和阅历,创设了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的因子。

2、问题设计要兼顾“三维目标”

以下是笔者在教《荷塘月色》时的教学片段。

师:今年7月份,老师到北京参加论文颁奖活动,出于对朱自清先生的敬慕,我来到清华园,见到的荷塘是翠叶满眼、生机勃勃,为什么?

生1:老师去领奖,心情好,所以看到的是翠叶满眼、生机勃勃。

师:那朱先生是怎样的心情?

生1:淡淡的。

师:文中有提示的信息吗?

生2:在第一节,“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宁静”是非常安静,前面加上“颇不”,说明作者的情感是淡淡的。

师:作者为什么“颇不宁静”?文中有没有提示?

(学生看书、寻找)

生3:找到了,是文章的补记:1927年7月,北京清华园。

师:那时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什么事件?

生3:在那之前三个月,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几个连贯的问题,使景到情的过渡显得很自然,既激发了学生思考的热情,又突破了难点。如果教师直接问“作者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写这篇文章的”,那就无法激发学生深层的情感体验。

3、问题设计要统领文本

问题设计应该统筹全局,具有明确的方向性。教师要在多角度研读教材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实际,提炼出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问题,使整堂课的教学形成一条在内容上贯串全文、在教学上贯串始终、各个环节有机联系的动态发展的主线,这样就可避免零碎散乱、没有主线和主旨的低效教学。比如特级教师孙双金教《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时,整节课引导学生探究“什么样的林冲”、“什么样的洪教头”这两个问题,拉动丰富的语言材料。学生从课文的形象、细节出发,对人物形象进行多元思考,读出了林冲的足智多谋、智勇双全、讲义气等,一个立体的、丰满的林冲形象就出来了。

4、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梯度

问题要有系统性,要考虑到文路、编路、教路、学路的“四路”统一,将主问题层层分解,形成脉络清晰、层次分明、梯度推进的问题群。比如:有位教师在教《风筝》一文时,设计了如下问题:“我”毁风筝为什么不对?“我”毁坏的仅仅是风筝吗?“我”为什么要毁坏?“我”自省后想到补救,为什么还感到悲哀?这几个问题以“毁”为核心,对文本进行深入挖掘,层层推进,环环相扣,直指文章主旨。这样的问题设计,符合学生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学生从一个问题的思考引发另一个问题的思考,形成“追问式”研读的思维模式,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更能训练其思维的严密性和逻辑性。

5、问题以预设为主,兼顾生成

课堂生成对教师的要求很高,完全依靠课堂生成是不现实的。笔者以为,问题应以预设为主,兼顾生成。特别是主问题以及由此衍生的问题群,教师必须在课前充分准备,然后在课堂上再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从教参中或自己思考中得来的问题多为预设的问题,而源于学生的问题既可以在课堂上动态生成,也可以在课前通过收集、筛选学生预习中的问题提前做好准备。

6、问题要有拓展性

问题的设计不仅是为了解决文本知识的重点、难点,还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因此,要关注问题的开放性和拓展性,跳出文本甚至学科设置一些综合性问题。比如:《故乡》中“我”和中年闰土重逢时有这样一段精彩的描写:“他站住了,脸上显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做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地叫道:‘老爷!……”可提问学生:假如你是闰土,你能补写出省略号中的内容吗?这样的问题具有开放性,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此外,问题设计要具体而明确,要重质而不是重量,这样才能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空间。

把握问题设计的切入点

从文本的角度看,问题的切入点有文章的重点、难点、矛盾点,课文的题目、文眼、留白处等;从学生的角度看,问题的切入点有学生新旧知识的衔接点、认知的冲突点等。在具体设计问题时,应该将两方面有机结合。例如:李镇西老师在上《孔乙己》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小说的结尾说,“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既是“大约”又是“的确”,是否自相矛盾?这个问题既涉及文章的主旨,又指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的现有认知活动与原有认知经验产生矛盾,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问题教学教学法 篇4

一、问题教学法的程序

问题教学法的关键是问题设计, 基本形式是讨论, 核心是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其程序如下:创设情境→启发发现→讨论探究→网络设计→迁移应用。

这些问题一般要能体现基础性、启发性、多样性等特点。要把教学目标具体化, 使之成为师生可以共同检查测定的指标, 要体现重点难点, 要适合学生一般发展水平和层次差异。

二、问题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问题教学法的核心是问题情境。它包括: (1) 问题情境及其主要成份 (2) 问题情境的分类 (3) 问题情境的设置。问题教学法的创立者总结出一条作为主要的教学原理的问题情境的基本途径:使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激化, 从而产生问题情境。

三、问题情境设置的基本原则

1. 必须有概括性的新颖的和未知的东西, 这是问题情境的难度标志。

要使问题具有新颖性, 就不能简单地根据答案直接提问, 必须换个角度, 换个方法, 才能设计出新颖的问题。

2. 必须能够激起学生学习新东西的愿望和需要。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问题教学法的意义

1. 它有利于学生重视课本, 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

2. 它有利于彻底改变教师满堂灌, 学生被动学的状态, 变被动

地听为主动地学, 变机械地记忆为主动地思考, 从而使学生学得积极、有成效。

总之, 只要教师遵循问题情境设置的原则, 讲究问题设置的方式, 在教学实践中勤于摸索, 就会使问题教学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焕发出它独有的艺术魅力, 促进中学历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参考文献

吴宝瑞.高等教育心理学[M].河北人民出版, 2009, 11.

问题教学法 篇5

【摘要】在新课改实践中,探索研究产生了贯彻新课改理念的问题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其主要特点就是把知识点转化为一系列的问题,用问题来组织教学,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对教学概念和知识的认识,从而养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科学运用问题教学法有助于学生获得终身学习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本文从我校计算机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叙述应用问题教学法的实践经验以及在应用问题教学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和解决办法。

【关键词】 问题教学法计算机教学应用

芮城县第一职业学校在新课改实践中, 探索研究形成了贯彻新课改理念,适宜于新课程实施的新型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一、问题教学法的定义和特点

问题教学法,其主要特点就是把知识点转化为一系列的问题,用问题来组织教学,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对教学概念和知识的认识,从而养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并加深对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以及知识结构和运用规律的理解。

问题教学法的核心环节是创造问题情景,以问题带动学生,启发学生思维,同时也为学生提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途径。问题教学法强调把对问题的质疑权交给学生,利用其好奇与探索的心理,调动他们的思维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他们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挖掘学生综合潜能和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应用问题教学法的必要性

在信息社会的今天,培养学生在专业领域和相关工作中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已成为2l世纪素质教育的必备环节。要想成为具有开拓意识和竞争精神的人才,必须加强计算机教育,掌握计算机相关技术。而传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恰恰忽略了学生创新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学生普遍缺乏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面对未来社会的竞争和挑战,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采用“问题教学法”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

问题教学法有其自身优势:强调过程而不是结果;通过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促进学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以问题驱动为主导,可以引发比传统教学更深入的思考;通过问题探讨模式可以促进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高;问题教学法可以提升学生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整体学习水平的提高。

三、应用问题教学法的可行性

计算机教学中所应用的“问题”教学法,就是将学生置于复杂但有意义的计算机问题情景下展开教学活动,并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共同讨论解决复杂性、实用性的计算机问题,在实施和完成计算机教学任务过程中,以培养学生认知、分析、应用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能力。在问题教学过程中,学生会因为学到了知识而获得成就感,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以此为开端,逐步形成一个感知——认知——求知的良性循环学习系统,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探索、勇于创新的能力。大量的计算机实践教学证明,问题教学方法的应用,优化了课堂教学,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效果。我们计算机专业课教师,在基础教学实践中,转变了教学观念,通过设计联系实际应用的计算机问题,吸引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吸收新知识,获得新技能,培养新能力。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的问题教学实践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五个环节: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问题是主线,学生是主体,创新是原则。

四、问题教学方法应用分析

(一)问题教学以全体学生为核心

问题设置要适时适度,因人循序。在运用问题教学法启发学生思维时,“问题”的难易程度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问题”过易,学生浮于问题表面,不去深思,不利于认知结构的构建;“问题”过难,学生难以探究其本质,影响学习的自信心和解决问题的勇气。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性,启发思维的重点难点、方式方法等都会不同。

我们教师在提出问题时,以学生自身特点和学生经验为基础,既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使问题以阶梯方式由易到难呈现给学生,又遵循有关的认知理论,理清知识间在内在逻辑,按知识的递进关系逐一向学生展示。比如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这一节内容的教学中,创设问题为

1、什么是媒体?

2、什么是多媒体?

3、什么是多媒体技术?

4、什么多媒体计算机?这些问题都比较简单,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就能得到答案,可要真正理解这些概念,还得弄清以下问题:

1、什么是信息?

2、什么是载体?

3、多媒体技术的集成性、交互性、实时性,指的是什么?这是第二梯度的问题。第一梯度的问题可以让思维差点的同学回答,回答出来以后要及时给以肯定鼓励,紧接着第二梯度的问题让思维好一点的同学回答。第三梯度的问题是:

1、什么是微电子技术?

2、计算机技术是什么?

3、通信技术是指什么?这类问题因为涉及到比较多的知识,需要学生博览群书,并且留意收集相关的信息才能回答,所以这类问题就由平时思维活跃,勤于思考,精于阅读的同学回答。

(二)问题教学以教学目标为依据

问题教学以问题为主线,教学过程围绕着问题的解决展开,而教学目标蕴含于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因而,我们的教学问题特性是由教学目标所决定的,即问题的设置是用于完成教学目标的。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目标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第一,知识目标。通过中职计算机基础相关课程的学习,让广大学生了解最基础、日常应用最广泛的计算机知识,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现状,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状况,以及对日常生活的深刻影响。第二,能力目标。通过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技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传输信息的能力,进而提升他们运用信息技术学习其它知识以及人际交流沟通的能力等。第三,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浓厚兴趣,教育学生正确认识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社会等问题,使得计算机技术学有所用。

(三)问题教学以实践操作为重点

中职计算机专业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计算机课程中用“纸上谈兵”的方法教学是不可行的,可谓“百看不如一练”,学生上机动手操作的效果比老师示范效果更加印象深刻。我们教师在设置计算机“问题”时,特别注重了“问题”的可操作性。教师在上机实践教学中不但注重引导学生去验证课堂教学中所提出的问题,特别是有争议的问题,更注重引导学生享受主动探索和与他人交流合作的学习过程。比如在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中“应用程序的退出方法”时,通过课堂教学,学生知道有三种不同的退出方法,上机实践时,首先引导学生用三种不同的方法退出应用程序,接着我们告诉学生,除了刚才的方法,还有另外的,大家都动手试试看,看谁还能找

到别的方法吗?然后引导学生去探索,学生找到后让他们互相交流,看看都找到什么?最后让学生总结,退出应用程序共有哪几种方法?除了课堂上所学习的三种方法外,学生在上机实践中,通过探索学习,又掌握了另外的四种方法。这样,学生不仅在实践中形成了计算机技能,同时还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学习的创新精神和与他人交流合作的团队精神。

(四)问题教学以能力提高为目的在“问题”设置时,我们注意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防止思维的绝对化和僵硬化。在计算机专业课问题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推理及判断,以突破思维定式的限制。同时,积极做到不把思想方法作为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在其领会过程中重在“渗透”和“潜移默化”。在问题教学过程中,我们把学生置身于完成“问题”的全过程之内,注重理清问题的来龙去脉,注重思路的讲解,不知不觉地将处理问题的基本方法渗透给学生。在学生掌握基本方法之后,注重举一反三,力求使他们能够触类旁通,对于类似“问题”的处理可以驾轻就熟,产生尽可能多地学习迁移。在设置“问题”时,我们还注重多给学生预留充分的独立思考时间,以培养学生自我探究的能力。

(五)问题教学以创设情境为亮点

在计算机专业课问题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带着真实的“问题”进入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学习情境,可使学生计算机知识的学习更加直观性和形象化。因此,在计算机专业课的“问题”教学中,我们充分发挥计算机本身所具有的综合处理图像、动画、视频、声音、文字、符号等各种信息的功能,创设出具有某种“情境”的学习“问题”。含趣味性的问题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学习动机。

(六)问题教学以小组协作为载体 在问答式的课堂教学中,老师提出问题时,经常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一是不思考;二是结果完全错误或结果正确但方法单一。

小组合作学习,可使思考结果不正确的学生及时得到纠正;不愿思考的学生在小组学习的氛围中不得不去思考、讨论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组内的每一个学生都树立起集体中心意识,增强学生为捍卫集体荣誉而学习的强烈动机,这种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正是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具体体现。改变传统的问答式教法,让学生通过讨论,善于发现问题,提出疑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组织学生在讨论中大胆质疑。实践证明,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讨论问题

→解决问题,他们的求知欲更为强烈,他们迫切希望能从学习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从而从被动的去学转变为主动地去学。

五、问题教学方法评价分析

(一)评价功用。问题教学学习过程和课程内容是同等重要的,教学评价不只是一种测试学习效果的方法,还是一种促进个人及小组学习的工具。

(二)评价主体。计算机专业课问题教学多将学习者置于真实的学习情景之中,因此,该教学模式的学习效果检测必将置于实际的学习评价情境之中,由传统的老师权威评价主体转变为教师、同学与自我相结合的多元评价主体,从多个层面综合性的评定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情况。

(三)评价方式。问题学习的开放性使得不能采用标准化的问题教学评价方式,因此,我们综合应用书面考试、上机考试、现场考试、口头陈述等多种评价方式。

(四)评价内容。在评价内容方面,主要包括能力提高、知识获取、合作情况、学习态度、最终作品这五个部分。

能力提高可从动手实践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决策能力、创新能力等几个方面来评价。知识获取可从信息收集分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三个方面来评价

合作情况的评估可从任务分工、任务配合、任务完成情况三方面来评价。

学习态度则从准备工作、参与情况、课堂学习、研究态度四个方面来评价。

最终作品可从作品形式、书面报告、口头报告、作品价值四个方面进行评估。

六、应用问题教学法取得的成绩

问题驱动教学模式,充分尊重和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增强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合作精神,有助于他们思维提升,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激发学生思考,发展和挖掘学生的各种潜力,使其一生受用。

问题驱动教学模式,促进了教师发展。该法唤醒了教师专业成长的欲求,丰富了教师发展的视角,引导教师主动“课标”,“煮”教材,“磨”课件,完善学案内容,优化教学流程,反思教学实践,使计算机专业课教学过程真正成了课程资源的构建、生成过程和教师专业技能持续提升的过程。

在2010年全省中职院校技能大赛中,我校取得了ppt一等奖;在2011年全省中职院校技能大赛中,我校取得了word一等奖、excel一等奖的好成绩。

在2010年和2011年对口升学考试中,我们计算机专业数名同学被陕西科技大学、山西大学录取。

七、实施问题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一)学生没有问题。往往是教师创设问题引导学生进入自主学习后,让学生提出问题,很多时候学生提不出问题或者不会提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善于启发引导学生。

(二)问题杂乱无章。有时候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差甚远,有些问题更是与良好品格相悖,比如在学习计算机信息安全这一节内容时,“黑客”是危害计算机信息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有的学生提的问题是:怎样做“黑客”?对于这类问题,我们必须将学生的思想往健康方面引导。

八、解决方案

“问题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合作、探索、发展的平台,教师要通过不断地学习,努力在教学中“唤醒”学生内在参与学习中的“问题意识”,具有探究心;“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能更好的发现问题;“启发”认知冲突,大力发掘创造潜能;“点拔”问题的关键处,引导学生提出深层次的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积极发现新问题;“引导”问题定向,在自主探究中分析、解决问题和拓展问题,更深刻地理解问题。

问题教学教学法 篇6

【关键词】问题式教学;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问题式阅读教学模式,即教师在教学前设置一些相关的问题,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学生通过阅读来解决教师的问题。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地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学习空间,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自主解决阅读中遇到的问题,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一、问题式阅读教学模式的意义

问题式阅读教学模式,主要是以教师提出问题为前提,学生自主思考为主要手段,进而促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与自主思考的双重作用下获取新的知识。这一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种教学模式符合我国教育制度改革的要求,受到了广大教师的喜爱。

学生的初中学习阶段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初中的教学课程不仅仅是对小学课程的深化与提升,也是帮助学生更好适应今后高中学习的基础。把握好这一阶段的教学过程,使用适宜的教学方式,是教育工作者们主要探讨的问题之一。初中语文教学是一门创造性与逻辑性比较强烈的课程之一,它要求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更要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帮助学生建立一套发散性的思维模式。问题式教学模式可以帮助教师完成以上教学任务。

二、问题式教学模式的情境创设

在教师进行问题情境创设的时候,应该注意以下两个方面:教师在进行问题的创设时应该富有新意;在实际的学习和阅读过程中,学生应该对教师所提的问题表现出充分的好奇心,并且能够享受教师所创设的情境。在实际的问题创设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在遇到需要依靠理论来解决的问题时,教师应该将理论运用在实际的事件中向学生解释。第二,积极鼓励学生使用对比、规划等已经掌握的学习手法和思维模式进行思考。第三,结合学生所掌握的知识,选择合适的教学问题,使得学生能够利用现有的知识解决问题,以充分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问题式教学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一)提出教学问题

根据我国新课改的要求,教师可以使用设置问题的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的阅读。这时教师要有所保留,不能将所设置的问题提前告诉学生,要将问题的解释权适当地转交给学生,教师要从旁引导,以避免学生的思维偏离教学的主体,这样就能够有效地保持问题式教学模式的针对性。例如:教师在讲解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程时,就需要合理为学生们创建教学情境,提出教学问题,如课文内容中一共提到了几件事情?然后将学生划分成若干小组进行探讨,鼓励学生们应用对比等方法思考作者描写这些事情的意义,并且结合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文章的内涵。经过实践表明,这种问题式教学模式在实际的课堂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

(二)阅读教学文本

经过对传统的初中阅读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分析发现,多数教师为了维持课堂中的教学秩序,多数采用让学生进行默读的方式。但是在新的教育模式改革的要求之下,这种阅读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教师应该选择多种多样的阅读教学模式,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进行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应该始终站在引导学生的位置,学生要通过自主阅读或者小组共同阅读,进行自主的思考或者小组之间的交流,来解决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中的主要任务是引导,要引导学生掌握文中的重点难点,并在学生掌握基础词汇和句型上将文章熟读。教师还可以布置课前预习作业,让学生在课堂开始之前对文章有一定的了解,以便使得学生更快地融入课堂,跟上教师的教学脚步。以上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程为例,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行进行朗读,然后依据文章中的内容,提到的事情,选出几名学生分块进行朗读,校正学生们的字音、语气等,为学生后续深入学习夯实基础。

(三)问题式教学的实际案例

以初一课本中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为例。在授课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充分地利用问题式阅读教学模式,将课文的内容和意义进行层层的推进,使得学生在不认同的层面都能够比较良好地完成对这篇文章的学习任务。在课堂教学活动开始的时候,教师可以先请同学分享一下其对鲁迅先生以及其作品《朝花夕拾》的了解。为学生提供一个比较完善的作者写作的背景,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之后,教师向同学们讲解这篇文章的大体情节和大体意思,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随着课堂教学的不断深入,以及学生对文章的深入了解,教师可以向同学们提出:怎样看待三味书屋中的先生?文中插叙美女蛇的故事有什么作用?课文中的百草园有哪些乐趣?学生通过仔细地阅读文章去解决这一问题,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文章中的深层寓意,使得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在课堂快结束的时候,教师还可以留下几个扩展性的问题,例如:通过阅读和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能了解到什么;作者是通过什么样的写作手法来表现出童年的快乐等。学生在课下对这些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思考与讨论,可以使得学生更加整体地掌握文章的核心思想。

四、结语

在初中语文阅读的教学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应该不断地改革和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将问题式教育模式更加有效地融入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之中。并且还要鼓励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思考,将课堂的主动权适当地交给学生。

参考文献

[1]龚邵英.“问题式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中旬),2014(2).

[2]李峰.有关初中语文问题式阅读教学方法的探究[J].新课程学习,2013(5).

[3]王立华.浅议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问题式教学[J].祖国:教育版,2013(6).

问题教学教学法 篇7

问题化教学, 要在备课时对课本知识认真分析, 弄清哪些知识可以用来回来“是什么”, 哪些知识可以用来回答“为什么”, 哪些知识可以用来回答“怎么样”, 在课堂实施中依课本知识顺序层层展开问题, 引领学生逐渐深入, 师生共同思考, 根据问题要求理解、掌握知识, 学会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问题化教学, 是师生在教学中对教材的再加工, 使课本知识由静态转化为动态, 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层层展开的问题, 吸引着学生认真做好课堂笔记。因为是自己主动参与思考的, 有条理地做笔记便成为学生的一种享受, 他们很有成就感, 而且课后复习时再阅读课堂笔记很有亲切感。课堂笔记是师生课堂教学成果的载体, 凝结着师生的教学智慧, 使得问题化教学得以在学生的课后学习中延续、提升。

上周我参加了以“问题化教学”为主题的校本教研活动。在这次活动中, 梁老师为我们展示了一堂“问题化教学”模式的政治观摩课, 课后又和与会教师聆听了杜老师“问题化教学”的专题讲座, 收获多多, 感触多多。

梁老师为我们展示的是《“上帝”的权利》, 整体看来这是一堂成功的“问题化教学”模式下的复习课, 在以下几个方面很好地体现了“问题化教学”的理念。

一、用“问题”组织教学

在本节课中, 教师把教学知识点转化为一定形式的有价值的问题,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再次感知知识、领会知识、运用知识, 最终完成自我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师让学生摆脱消极被动地接受书本知识, 把教学过程变成学生独立自主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 从而让一切学习活动回归学习的本质。

二、问题设置具有目的性与针对性

问题教学法的重点是“问题”, 核心也是“问题”。因此, 所有的问题都必须有针对性, 要点到“点子”上, 才可能围绕教学目标, 步步深入, 最后达成教学目标。梁老师把本课的学习目标分解为知识目标:了解消费者应该享有的九项权利, 理解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必要性;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依法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 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 增强学生的维权意识。教学目标具体、明确, 并且通过导学案的形式展示出来。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提问, 在师生问答互动中通过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回顾、运用来帮助学生对本课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总结、提升, 逐步落实学习目标。

三、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

创设宽松的课堂气氛是实施“问题教学”的前提。因此, 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 首先做的工作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营造民主的气氛。在本节课中, 梁老师先用多媒体呈现3.15的图片。一看到图片, 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了过来。然后提出问题:“3月15日这一天, 我们会看到各大商场、超市有这样的标语‘天天3.15’‘顾客就是上帝’。可是, 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每天的消费真的是‘天天3.15’吗?我们每一次消费享受的都是‘上帝’的待遇吗?作为‘上帝’, 我们到底享有哪些权利呢?”引起学生的思考, 导入课题, 出示教学目标和学习提纲, 水到渠成地引导学生探究消费者应该享有的权利。这样的导入自然、贴切, 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调动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另外, 课堂上教师还通过面部表情、手势动作以及充满赞赏的话语等方式创造学生喜爱的环境, 自觉地、积极地营造一种平等、和谐、宽松、民主的课堂气氛, 消除学生害怕被教师批评的心理障碍, 从而使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

但对作为“问题化教学”模式的本节课, 我还存在一些困惑:“问题教学”里所谓的“问题”是否还应该有更多更广的含义?

一、由教师提问为主, 转到以学生提问为主

本节课中只有教师“满堂问”, 把一个个问题抛给了学生, 而没有学生主动的质疑。

问题教学, 应该是教师利用一定的问题情境, 逐步引导学生自己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特别是针对教材提出疑问, 并通过学生的多方面的思考、讨论来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

由教师提出问题, 意味着“发现问题”这一环节是由教师完成的, 不是学生自己完成的, 如果老是停留在教师提出问题这样的水平上, 问题在教学中的功能发挥就受到很大的限制。

那么究竟怎么做才可以使教学中的问题设置从单一的教师提问到学生自己质疑?我认为教学的着力点应更多地放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来。要能做到这一点, 关键在于如何促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生疑”。

二、设计的问题要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本节课中几乎所有的问题都是“标准化”的问题, 答案唯一, 思路唯一。学生在分析和解决过程中只能往教师的思路去想, 去解决问题, 千人一法, 无疑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相反, 开放性的问题, 要求学生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和回答问题。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 得出的答案亦不尽相同, 这有利于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品质。一个人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标志, 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我们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因此, 教学中设计的问题应尽可能注意开放性。

三、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问题化教学”理念下的课堂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问题化教学”所体现的是学生的一种参与意识, 体现的是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的一种教育观念, 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一种教学理念。

在这节观摩课上, 教师提问题, 学生去思考、讨论、回答, 效果很不错。教师的教学方式由串讲式变为问答式, 学生参与课堂的机会多了。但仔细想想不难发现:在本节课中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在教师控制下的学生活动, 看不到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而且, 在某些环节有教师包办代替现象:比如教师代替学生朗读学生习作。这种“问题化教学”的主动权仍然掌握在教师手里, 整个教学过程仍然是学生围绕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而进行着貌似热烈的思考或讨论, 而这种讨论在本质上却是被动的, 学生的学习仍然处于被动地位, 学生的主体作用并未得到充分发挥, 结果仍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摘要:问题是教学的心脏, 高质量的教学问题对学生起着启其心扉、促其思维的作用。因此,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 教师应提高问题意识, 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 设置有意义的问题, 引发认知冲突,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探究新知识活动, 启迪思维, 在探究、研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有效教学之问题教学法初探 篇8

一、对问题教学法与初中数学教学的关系的认识

数学问题是数学科学发展的动力, 数学知识是数学问题的结果, 数学知识和数学能力也都是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的。

(一) 对数学教学有效性的认识。

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是指教师遵循数学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 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 取得尽可能好的数学教学效果。因而, 教学有效性的核心就是追求更好的教学效益。由于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 所以教学是否有效益, 应该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针对教师和课堂教学, 二是针对学生和课堂学习。将数学教师有效的数学教学行为与学生有效的数学学习行为结合起来, 才能对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形成、心理品质的养成起到有效作用。

(二) 对问题教学法的认识。

什么是问题教学法呢?马赫穆托夫认为, 问题教学是一种“发展性教学, 在这种教学中学生经常性的独立探索活动同他们学习现成的科学结论结合在一起……问题教学是现代发展性教学体系的主导因素”。因此, 问题教学法是把教材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 让学生联系学习过的旧知识, 通过寻求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来获取新知识, 进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促进其知识、智力和技能的发展。

(三) 数学有效性教学与问题教学法的统一。

问题教学法就是一种具有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的科学方法。所以, 数学有效性教学和问题教学法是统一的。这一点, 我们还可以从问题教学法多方面的重要功能, 及其在教学中体现出来的种种有效性来进一步理解。 (1) 问题教学法有效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问题教学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对问题的探究, 在这种探究活动中, 学生的探究能力逐步得以发展。鉴于初中各个学科之间的不同知识特点和逻辑思维结构, 初中数学学科应当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 问题教学法有效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事实表明, 作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都有着对科学的执着追求的, 而且, 这些科学家取得的一些卓越成就始终与一个在常人眼里并不起眼的问题联系在一起。实施问题教学法, 充分锻炼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这也是一种敏锐的具有创新性的科学精神的早期锻炼。 (3) 问题教学法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解决问题是问题教学的核心, 同时也是思维的核心。学生对一个问题多方面、多角度、不依常规的分析、思考与探究, 对问题现有观点和做法的批判, 体现出他们思维的创造性。 (4) 问题教学法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问题教学要求学生自己去探索解决问题, 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学生探索活动的成功, 强化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从而为学生不断的学习活动提供源源不断的推动力。

显然, 问题教学法已经成为数学有效性教学的重要方法。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指导和目标要求下, 问题教学法对数学学科实施有效性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二、问题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问题教学法对数学学科实施有效性教学非常重要。那么, 初中数学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如何运用问题教学法呢?

1.在培养学生独立人格方面运用问题教学法。学生在旧的教育方式的束缚下形成了依附型人格。实施问题教学, 就是将依附型人格转变为独立型人格, 因此, 教师在教学目标的确定上给学生一定自主权, 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和兴趣, 让学生参与部分教学内容的选择过程, 使学生学习活动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由自己决策, 这有助于学生独立人格的培养, 从而达到更有效的教学效果。

2.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方面运用问题教学法。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的内部因素, 为了使学生有积极良好的学习动机, 就要运用问题教学来创设问题情境, 从而吸引学生, 抓住学生,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积极性。在采用问题教学法时, 教师要改变以往的角色, 不再以组织者、领导者的身份控制课堂教学活动过程, 而是以一个引导者的身份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探索和研究问题的欲望和动力, 让学生在充满“研究”“学习”氛围的环境中成长, 科学探究的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协调的能力就会不断提升。

3.在有效开展开放性、多样性学习方面运用问题教学法。开放性、多样性的学习为学生提供的条件不完备, 需要在求解过程中不断充实和增添假设, 解决问题的思路和途径也因人而异。同时, 开放性问题的相对宽松的解题环境和答案的多样性, 更容易驱使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知识水平、认知能力, 按自己的意愿选择思维路线来解决问题。这样, 不同的学生可以获得不同的学习体验, 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均会有收获, 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享受”成功的乐趣, 增强学习的信心。

问题教学教学法 篇9

一、巧设问题串, 深化数学概念

数学概念是反映数学对象的本质属性和特征的思维形式, 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逻辑起点和认知基础, 只有正确理解概念, 掌握概念, 才能灵活运用概念解决各种数学问题。在高中数学教学中, 有些数学概念较为抽象, 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 因而难以把握, 这时教师可以灵活运用“问题串”教学法, 在引入概念后, 针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巧设问题串, 启发学生的思维,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与解决, 深化数学概念, 加强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把握。

如在学习双曲线的定义时, 教师可以根据“平面内与两定点F1、F2的距离的差的绝对值等于常数 (小于|F1F2|) 的点的轨迹叫做双曲线”这一基本定义, 即||MF1|-|MF2||=2a (2a<|F1F2|) 设计下列问题串:

问题1:若将定义中的“2a<|F1F2|”改成“2a=|F1F2|”, 其余保持不变, 那么动点的轨迹是什么?

问题2:若将定义中的“2a<|F1F2|”改成“2a>|F1F2|”, 其余保持不变, 那么动点的轨迹是什么?

问题3:若令定义中的常数2a=0, 那么动点的轨迹是什么?

问题4:若去掉定义中的条件“小于|F1F2|”, 其余保持不变, 那么动点的轨迹是什么?

问题5:若去掉绝对值, 其余仍保持不变, 那么动点的轨迹是什么?

通过这样的问题串,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分析, 深化学生对双曲线概念的理解, 把握双曲线概念的内涵, 掌握双曲线概念的本质属性, 进而实现知识的自主建构。

二、巧设问题串, 突破教学难点

在高中数学中, 有些难点知识较为抽象, 加之学生的知识储备少, 迁移能力薄弱, 教师若一味地对这些难点内容进行直白地讲解, 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不能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而巧设疑难问题的问题串教学, 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突破数学难点, 启发学生的思维, 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培养观察、联想和创造能力。因此, 在实际数学教学中, 教师可针对教学难点, 设计一些阶梯式的问题串, 将难点知识细分成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一系列小问题,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层层深入, 让学生在排疑解难的过程中, 培养探究能力, 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三角函数图象的平移教学为例, 在学习由y=sinx的图象如何得到y=Asinx (ωx+θ) (θ>0) 的图象时, 为了帮助学生突破“先平移后伸缩”与“先伸缩后平移”这一重点内容, 把握其区别, 并加以灵活运用, 教师可借助“问题串”教学, 设计以下问题串:

问题1:由y=sinx的图象如何变换才能得到y=sinω的图象?

问题2:由y=sinωx的图象如何变换才能得到y=sin (ωx+θ) 的图象?

问题3:由y=sinωx的图象变换得到y=sinx (ωx+θ) 的图象与由y=sinx (x+θ) 的图象变换得到sinx (ωx+θ) 的图象有何不同之处?

通过这样的问题串, 不仅可以让学生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中顺利渡过难关, 由浅入深地逐步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而且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巧设问题串, 探究数学规律

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学会认识数学问题的本质, 学会发现、探究、总结数学规律, 掌握解决数学问题的思想方法, 进而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分析、归纳、推理、联想来解决问题的能力。许多数学问题存在着一定的数学规律, 因此, 在高中数学中, 教师可以借助“问题串”教学方式, 通过巧妙地设置问题串, 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寻求规律, 进而掌握规律、运用规律去解决数学问题, 学会对所学知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提高学生探索、推理、发现问题规律的能力。如在学习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时, 教师可设计以下问题串:

问题1:若a1=1, an+1=2an (n∈N+) , 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问题2:若a1=1, an+1=2an+1 (n∈N+) , 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问题3:若a1=1, an+1=2an+n (n∈N+) , 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问题4:若a1=1, an+1=2an+kn+b (其中k, b均为常数, n∈N+) , 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问题教学的问题与对策 篇10

一.问题偏离了学科本体

《海底世界》这篇课文, 以科学的态度、赞美的情感介绍了海底“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特点, 旨在让学生了解海底世界, 探究海底世界, 描述海底世界。有位教师施教这篇课文时, 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阳光能射到海底吗?海底有多少种动物?海底的植物有哪些色彩?海底为什么有山、峡谷、森林和草地?海底为什么很平静?

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不是语文问题, 而是科学问题。《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的基本特征。”语文教学中采用的问题教学法要以“语文问题”为教学的中心, 让语文充满生活的源头活水, 围绕生活情境设置问题, 围绕课文观照问题, 围绕思维演绎问题, 这样组织的教学才不会“走题”, 也才不会让语文背上不该背的学习包袱, 使语文课获得个性化的“本体感”。

二.问题讨论偏离了本体的价值取向

《狼和小羊》旨在表达狼的阴险凶恶, 一位老师施教时出现了这样的对话———

师:你对狼和小羊有怎样的评价?

生1:狼聪明, 羊愚笨。我要向狼学习, 发挥聪明才智。

生2:狼狡猾, 羊老实, 老实是要吃大亏的。

生3:狼凶恶, 羊善良, 狼可恨, 羊可怜。

师:发表自己的独特理解, 这是我们语文学习中要极力倡导的事, 希望大家今后放大胆子去想, 去说, 这样, 自己的创造性阅读能力才能提高。很显然, 学生对狼的认知偏离了课文的价值取向。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 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 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同时也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价值取向”是教师引领学生走进作品, 接近作者的语言文字和思想观点;“独特体验”是学生自己走出作品, 对作者的语言文字和思想观点所做的判断和估量。“价值取向”是思维的集中, “独特体验”是思维的发散。“价值取向”具有客观规定性, “独特体验”具有主观能动性, 只有把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结合起来, 才能把文学作品的阅读创新落到实处, 并卓有成效。

三.教师的作用有所缺失

问题教学强调解决“学生的问题”, 有的教师因此不注重充分发挥自己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缺乏充分的预设和临场的有效引导, 甚至不敢干预学生的讨论, 致使课堂常常处于无序状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所谓“组织”, 字典意义是“有目的、有系统、有秩序的结合”。基于语文问题的教学, 要求教师有目的地选择问题, 有系统地排列问题顺序, 有秩序地进行课堂活动;所谓“引导”, 强调教师示范性地“教导”, 注重教师循序渐进地“诱导”, 珍视教师有耐心地“辅导”。

四.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

在实施“基于问题的语文教学模式”课堂中, 不难发现, 少数学生因缺乏必要的知识基础, 综合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交流能力比较薄弱, 对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感到不适应, 学习效果不够理想。这种情况如果不引起教师的重视, 两极分化将愈来愈严重, 这就与新课程的精神相悖。为此, 教师要尽量从学生的学情实际出发, 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精选学习内容, 因材施教。针对学困生学情, 对内涵深刻、意蕴丰富的作品, 应采取合适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放慢教学进度;在容易产生分歧和不同理解层面的关键处因势利导, 及时提醒和点拨, 使他们不掉队, 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同时, 教师要积极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优秀生的潜能, 与学困生结对帮扶, 给学困生更多的关爱, 把他们看作教学活动不可或缺的资源, 给他们必要的支持和鼓励, 选择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或擅长的技能, 让他们也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品尝成功的喜悦。

摘要:近年来, 随着语文问题教学理念的逐步推展, 沉闷的语文课堂教学出现了勃勃生机, 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就此谈些看法。

应用“问题教学”实施有效教学 篇11

关键词:课堂;提问;问题教学;信息技术

一、引言

问题既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的动力。亚里士多德就曾说过,思维自惊奇和问题开始。认知心理学认为“问题”是思维活动进行的原动力和牵引力。一堂信息技术课,无论教什么内容,无论使用何种教学媒体,要使课堂生动有效,关键是看教师如何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从而发现问题、生成问题、解决问题。

因此,教师应重视问题教学,以启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灵感,触发学生的想象,挖掘学生的潜能,开启学生的智慧。其中,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能力,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以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二、问题教学方法的基本内涵

问题教学是以问题切入主题,以问题作为主线,以问题促进创新,激励学生由小及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去提出、分析、解决一个个问题。问题教学的程序框架如下:

三、目前高中信息技术“问题教学”存在的问题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一点,对于教师的课堂教学也如此,课堂提问的成功与否,对于教学的成败往往有着重要的影响。长期以来,一些信息技术教师对课堂提问的认识不足,对课堂提问策略和原则思考研究不够。目前,在信息技术课堂中低效甚至是无效提问仍然普遍存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问题设计不妥,忽略学生群体参与

许多教师对信息技術课堂教学的研究不够、实践不多,没有形成一套科学、有效、易操作、体现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方法,所提的问题不具有代表性、不能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促进所有学生积极地体验参与。

2.问题设计不当,忽视创新能力培养

许多课堂问题设计线索很清晰,“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环环相扣,教学任务似乎都得到了落实,却毫无亮点,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缺少反思性提问,使学生顺从于习惯思维,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3.问题数量过多,教师提问过于频繁

有些教师误认为问题设置越多,学生的参与程度越高,学生的学习就越努力,学会的东西也就越多,教学质量也就越高,没有意识到“问题”只是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一种方式,而不是唯一的方式。过多过细的问题缺乏张力和弹性,同时也堵塞了教学文本的每一个空间,最终是教师的理解代替了学生的理解,教师的解读代替了学生的解读。

4.问题过易或过难,设问缺少思维梯度

忽视问题的精心设计与组织,缺少质疑和认知冲突。问题仅停留在知识记忆与理解的层面,几乎都只有唯一标准答案,学生根本不用思考就可以回答,或者只要打开课本一看就能回答。这种提问导致课堂表面热热闹闹,实则流于表象、浅尝辄止。反之则是问题过难,超出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与知识范围,学生苦思冥想仍不得要领。

四、“问题教学”法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应用

“问题教学”课指在一定的学习范围或主题内,围绕一定目标或某一中心问题,按照一定逻辑结构精心设计的一组彼此关联的多个问题。基于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寻求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进而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以“图片合成”的教学为例,说明应用“问题教学”的教学过程。

五、高中信息技术课堂应用“问题教学”应注意的方面

1.问题的设计应基于学生的水平

问题教学中的问题设计要以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结构和思维发展状况为基础。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储备、学习经验是不尽相同的,因此课堂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因人施问”。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针对性地提出指向性强、可操作的问题,既要有相应的难度,又要让学生力所能及,通过引发学生对问题的积极思考,将学生的学习行为引向前期的预设,使潜在的学习期待转化为实际的学习动机。切忌照本宣科或者过于肤浅以及简单化问题的出现。

2.问题的设计应基于教材的内容

问题教学中问题的设计要基于教材的内容,使问题设计具有合理的程序和恰当的层次。问题的设计要紧扣教材内容,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问题与问题之间要基于对教材的理解,构建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必然的因果关系,把一个复杂的、难度大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相互联系的小问题,便于学生有效把握,从而引发其对教材内容更深层次的思考。

3.问题的设计应基于教学的重点

教师应根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来设计问题,以有效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完成学习任务,这是一线教师每节课都应刻意追求的目标。教学重点是课堂教学要解决的主要内容,也是课堂教学要完成的主要任务。抓住了教学重点,也就等于抓住了教学的主要矛盾,这样教学活动就会有的放矢;教学难点则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易解决而教学上又必须落实的知识要点,属于教学过程中的“拦路虎”,解决了“焦点”问题,也就完成了教学任务。为此,基于教学重点与难点设计的问题必须符合知识含量高,具有思考价值的基本原则。因为这样的问题会一语中的,切中要害,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知识探究与灵活运用能力。

4.问题的设计应基于动态的生成

不论教师以何种形式提出问题,一定要引导学生生成自己的理解与认识,促使新的、有意义的内容出现。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提问要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和锻炼。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互动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有规律可循,又有灵活性和不可预测性。在师生互问、生生互问的过程中,随时都会产生许多教师事先无法预测的东西,这些都是教学中生成的新的教学资源。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个过程,教与学是矛盾的两个方面。课堂的实质就是多种思想的碰撞,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生本之间进行交流与对话。让我们通过精心、巧妙的提问,以恰当而富有吸引力的问题,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奏响波澜四起却和谐动人的教学之曲,高效达成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李静雅.“问题教学”策略初探[J].教学月刊:中学版,2012(4):31.

[2]李秋燕.应用“问题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6(6):32.

[3]袁福.课堂提问小技巧[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2(12).

[4]裘亚青.对课堂“问题设计”有效性的缺失及对策的思考[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6(12):30.

[5]何兰芳,王秀茹.“问题解决教学”中问题设置的误区[J].成功之路,2008(20).

[6]陈俭贤.论英语课堂教学提问的有效性[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1(1):25.

[7]赵绪昌.精心设计问题 提高课堂效益[J].教学月刊:中学版,2014(10):48.

问题教学教学法 篇12

一、在观念上, 充分相信学生

当代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 每个人都同时拥有九种智力, 只是九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存在, 每个人的智力都各具特色。因此, 世界上并不存在谁聪明、谁不聪明的问题, 而是在哪一方面聪明以及怎么样聪明的问题。在法学教育中, 不存在所谓的差生,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 都有自己出色的一面。作为教师来说, 我们应该引导学生积极发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 发现并发展学生的潜能。法学是一门以权力和义务为核心范畴的学科, 主体性与法学核心范畴密切相关, 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大讲权利和义务、法律关系的主体和客体、人权及保障, 而在现实教学过程中却没有引导学生自由发展, 无视学生的需求、学生的思考、学生的主体性, 则不利于学生学习和研究积极性的调动, 不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塑造。

二、引导前, 做好设计工作

法学教学的教学设计非常重视从生活中引导出问题, 注重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联系, 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沟通。如果教学内容离学生太远, 就要想办法对学习内容进行处理, 贴近学生的生活。如物权法中的物权取得时效概念较为抽象, 比较难以理解, 基于此, 笔者可以结合2009年2月在法国发生的拍卖中国圆明园兔首鼠首事件引导学生对此问题进行探讨。在引导过程中, 一方面通过教学内容的来源与现实生活联系。要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和实际情况引导学生体验到法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通过教学内容在生活中的应用和现实生活相联系。如在民法的教学过程中, 结合民法典起草和大家日常生活的问题进行引导讨论:人格权法的地位、民法典的人身权范围是否应包括隐私权、住宅权、环境权、信用权等、夫妻间的隐私权和知情权、人身权重是否规定性自主权和性骚扰权、婚内侵权、网络隐私权问题, 这些问题常常出现在学生们的生活之中, 但是学生们往往没有从法学角度进行思考与讨论。通过教学内容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使教学内容的学习与学生现实已有经验联系起来, 引导学生理解所学法律知识的重要意义。

三、引导时, 贵在方法妙用

教育是实践性的科学, 必须有规可循, 有章可依。教师要在法学教育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优势和教学特点, 探索、创新适合于自己教学的方式方法, 逐渐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笔者认为, 丰富的课堂教学方式是问题导引教学的内在要求之一。在传统的法学教学教学中, 大多数情况下是单纯的教师讲解———学生记忆的教学方式, 而缺少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学生的参与。在问题导引教学过程中, 要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 特别是要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通过课堂教学方式的拓展创设的教学课堂。在这其中, 因材施教的具体操作模式需要我们选择。

自主合作是问题导引教学可以选择的模式之一。在这一模式之下, 学生在教师的适度指引下, 通过查找、思考等方式进行学习, 在此基础上利用小组竞赛、小组辩论、小组调查等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分工合作、成果共享, 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合作精神和集体意识。也可以采用演讲比赛、专题报告等形式使学生能够积极运用已有的法学知识结合生活实际, 通过资料的准备和运用, 一方面使得所学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具体的运用, 另一方面又可以使得学习的方式不再局限于枯燥的传统课堂讲授, 而这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也是不无裨益的。在课堂中比较常用的便是模拟法庭形式。在模拟法庭中, 教师选择一个案例, 并且将学生按照原告方、被告方、审判方、庭审保障方进行分组, 让学生在组内自主选择角色, 分别担任法官、书记员、律师、证人、当事人、法警等等, 从模拟角色出发来运用法律知识和发挥相应的能力。学生结合教师给出的案例情节, 根据法律规定和法理来对案件事实认定、案件性质判断、争议焦点提炼、法理适用分析、法理阐述论证的综合性进行训练, 这种针对个案的模拟体验引导教学, 往往能够加深学生对具体问题的发现和分析能力培养, 获得对专业知识直观认识, 并且为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在法学教学中采用的问题导引教学法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创新, 其具有显著的优势。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 任何教学方法的建立与运行都是与现实情况分不开的, 问题导引教学方法实践过程也说明了这一点。因此, 我们在借鉴这一高效教学模式的时候也要考虑到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和法学学科的特点, 在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大原则之下进行灵活地运用。

参考文献

[1]唐秋玲.&lt;国际法&gt;问题导引教学法的探索与实践[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0.7.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纠偏系统论文下一篇:法律专业

付费复制
期刊天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8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