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情景教学法

2024-07-30

问题情景教学法(精选12篇)

问题情景教学法 篇1

中等卫生职业学校是培养卫生专业技能型人才的摇篮。但随着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入, 中等卫生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教育教学理念、教材体系、教学内容、评价体系、生源结构、生源质量都随之发生了变化, 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 特别是德育课程 (即传统意义上的政治课) 的教学方法, 更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德育课程的传统教学方法多数是说教式的讲概念、讲道理、讲特点, 是远离生活实际的、空洞枯燥的定义、理论的堆积, 学生则是用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学习。传统教学法只是强调课程本身的逻辑性、抽象性, 忽略了它的实际应用性, 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有教育理念、教育评价体系、教材的编写、学生的认识等, 但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是德育教师在教学中采取的从定义到定义、从理论到理论的传统教学方法, 使学生感到德育课程空洞、乏味。要改变这种现状, 就要求教师在德育课程教学中, 打破传统教学模式, 引进新的、适合职业学校培养目标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

教育家弟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 不在于传授知识的多少,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问题就是我们发现、研究、探索之源。基于此, 在教学中, 创设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关注的问题情景, 通过问题情景, 使学生体会生活中的政治, 感受到政治不是课本中条条框框的知识, 政治源于生活, 生活中处处有政治。通过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去分析、思索、揭示问题中隐含的深刻道理, 并发现不懂的理论, 或无法解释的现象, 从而形成探索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提高学习兴趣、获取新知识的动力, 进而达到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

所谓问题情景, 是指具有一定难度, 需努力克服, 学生经过努力又是能克服的一种学习情景。问题是教学的核心, 在教学过程中, 通过创设问题情景, 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其智力活动达到最佳状态;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诱发思维、引导思维, 培养其思维能力, 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情景教学法就是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景,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分析、思考, 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从而生成知识、形成技能、培养能力, 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而完成教学任务的方法。

在教学中, 无论是讲授新课还是复习旧课, 都有一个如何导入的问题, 好的问题导入就像是一块无形的“磁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调动学生的情绪, 激发学生的欲望。一个好的问题, 如同向平静的湖面扔入一块石头, 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设疑, 通过设疑创设问题情景, 让学生感到新奇、有吸引力, 进而随着教师设置的疑点不断地探索下去, 自己去找出答案[1], 或向教师求证答案。因此, 如何创设问题情景, 对提高教学效果是十分关键的。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谈几点体会。

1 坚持5个原则

1.1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是教学的永恒追求, 没有参与就没有教学[2]。在问题情景的设置过程中, 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给学生提供思考、探究、实践、交流的机会, 让每一位学生都主动去感知、去探求知识。教师作为引导者, 参与合作, 并给予适当的组织和指导。这样, 学生在做中学, 在学中做, 通过体验获得知识, 理解最为深刻。

1.2 坚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原则

在问题情景设置及问题的探究过程中, 要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要尊重学生、鼓励学生、信任学生, 哪怕探究的方法不正确, 探究出的结论不够全面, 甚至是错误的, 教师都要充分肯定、鼓励他们, 同时, 还要不失时机地指出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这样, 才能真正激活学生的原动力, 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问题的解决和知识的探究中去。

1.3 坚持启发性原则

通过设置启发性问题来创设问题情景, 启迪学生的思维, 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既有应当解决的问题, 又蕴涵着让学生自己回味、追溯、思考的问题, 具有意味无穷的境界。教师通过启发学生, 使学生联系已有知识来思考问题, 可以有效激发学生解决问题、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实现以已知推断出未知。

1.4 坚持目的性原则

在问题情景的创设中, 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明确的目的, 要紧扣探究的结果。因此, 选择问题难易要适中, 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问题的数目要适量, 符合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引导要及时, 给予学生适当的支持;探究出结果的时机要适时。

1.5 坚持社会性原则

因德育课程本身就是各种社会现象本质的反映, 各种社会现象都隐含着深奥的原理, 它不同于自然科学类课程。因此, 在设置问题情景时, 应充分体现问题的社会性, 让学生能够充分参与, 并能很好地合作与交流。

2 运用4种方法

2.1 从课程内容与生活现象的结合点入手创设问题情景

德育知识来源于生活, 社会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用现实生活中的现象来创设教学问题情景, 既可以使学生体会到学习德育知识的重要性, 又有助于学生运用德育知识来认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2.2 从课程内容与社会问题的结合点入手创设问题情景

现实社会离不开德育知识, 德育知识与社会息息相关, 紧密相连。只有将学习内容与社会问题结合起来, 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社会问题时, 学习才有意义, 所拥有的知识才能得到应用[2]。只有在真实情景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 才能更好地掌握和理解, 更能用于解决实际社会问题。

2.3 利用认知矛盾创设问题情景

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惯性思维和科学原理之间的矛盾、生活常识与客观规律之间的矛盾等, 都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通过认知矛盾来创设问题情景, 引导学生分析、解决矛盾, 积极讨论、探究, 可以使学生获得新知识、提高认知水平, 促进学生的发展。

2.4 利用发生的重大事件设置问题情景

偶然发生的重大事件, 其背后都隐含着一定的规律, 在教学中, 有意识地导入偶发的重大事件, 能激起学生关注、思考的热情, 让学生探究它的必然性, 寻找内在规律。

综上所述, 问题情景对学生来说, 是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条件和手段[3]。运用问题情景教学法, 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交流能力、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培养了学生不断探究知识的精神, 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提高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靳玉乐.探究学习[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5.

[2]李晓文, 王莹.教学策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3]张正英.创设问题情景优化化学教学[J].卫生职业教育, 2009, 27 (13) :66.

问题情景教学法 篇2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问题情景相联系的。在问题情景下学习可以使个体对客观情景获得具体的感受,激起积极的情绪,促进学生的潜能发展,从而使学习者更好地利用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对当前所学的知识进行“同化”“顺应”,从而达到一定意义上的建构[1]。对课堂教学而言,就是教师通过创设一种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做出一定努力才能完成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处于急切想要解决所面临的疑难问题的心理困境中。学生要摆脱这种处境,就必须进行创造性的活动,运用以前未曾使用过的方法解决所遇到的问题,从而使学生的问题性思维获得富有成效的发展。

在化学新课程教学中创设问题情景要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诱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观察、感受为基础,强化学生学习的探究性;以发展学生的思维为中心,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以陶冶学生的情感为动因,渗透教育性;以解决问题为手段,贯穿实践性。化学新课程创设的问题情景通常有以下几种途径:

一、利用生活经验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双边参与的动态变化过程,学生和教师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上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人,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原有经验。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他们在生活中的常识、经验是他们学习的基础,生活离不开化学,化学同样也离不开生活。

【案例1】 “金属的防护”[2]

教师:全世界每年生产的金属制品约有十分之一因腐蚀而完全报废。金属机械设备腐蚀所造成的损失远远超过了金属本身的价格。据不完全统计,由于金属腐蚀造成的损失,英国每年为13.65亿英镑,美国为700亿美元,日本为6.25亿日元,我国相当于损失了一个年产300万吨的钢厂。所以金属的防腐蚀意义相当重大,大家都能列举出哪些日常生活中防止金属腐蚀的方法呢?

[通过事实案例引入问题,引发学生讨论]

学生:金属制品外面涂上油漆。

学生:在衣架和电线外层加上塑料保护。

学生:还可以在金属外面镀上其他的金属。

学生:机器的转轴上面涂油也可以防锈。

教师:大家回答得都很好,这些问题,就是本节课要探究的问题……

化学与生活联系紧密,生活中处处涉及化学,从化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入手来创设情景,既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又有助于学生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利用化学实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景可以模拟或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新课程倡导在实验中学习化学知识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实验探究兴趣,有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认识和理解化学科学知识,使学生体验化学与社会的密切联系,感受化学的重要性。

【案例2】 “饮料的研究”[3]

教师:我们大家应该都喝过果汁吧,有些品牌果汁声称其中的维生素C含量高达1000mg,大家有没有办法验证呢?

[引起认知矛盾,学生议论纷纷,但是都表示没有办法证明]

教师:大家注意,我现在有一份×××牌的果汁,广告说其维生素C含量超过1000mg,今天我们用酸碱滴定法来测定其维生素C的含量。

[组织实验]请用自己实验台上的试剂进行实验。取20mL饮料,移入锥形瓶中,加30mL新煮沸并冷却的蒸馏水稀释(提示:要使饮料转移完全),加入10mL 6mol/L HAc及3mL0.5%淀粉溶液,立即用酸式滴定管中的0.05mol/L 标准溶液滴定至呈稳定的蓝色。计算一瓶果汁中维生素C的含量。

[提出问题]

(1)你的研究结果和产品说明的标注一致吗?(2)向溶液中滴加HAc:有何作用?

中学生对化学实验有着浓厚的兴趣,基于这一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运用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化学实验来创设教学情景。教学实践表明,通过学生亲自进行的化学实验所创设的教学情景,其教学效果要比单纯的教师讲授要有效得多。

三、利用生动故事

浓厚的学习兴趣,能使学习者产生探究的动机,并以渴望和愉快的心情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和手段很多,如生活中与所学知识有关的趣事,有趣味的化学故事、夸张的卡通图片或动画、生动的化学史料、适合学生言语习惯的文字对白等,都能吸引学生自觉融入学习活动。

【案例3】 “维生素C的作用”[2]

几百年前,远洋轮船上没有冷藏设备,船员们只能吃面包、饼干、咸肉等食物,几个月甚至一两年吃不上新鲜蔬菜和水果。航行期间船员们经常病倒,症状是脸色暗黑、牙龈不断渗血、浑身出现青斑,许多船员甚至因此而死亡。探险家哥伦布的船队在航行途中也有船员患上这种病。患病的船员留在了途经的一个荒岛上,他们采摘红红绿绿的野果调节口味并用以充饥。过了几日,奇迹出现了,这些船员不但没有死去,反而恢复了健康。

你知道船员们患的是什么病吗?野果为什么能使他们恢复健康呢?请阅读教材回答以上问题。

上述教学情景的设计,引起学生对“野果”成分的好奇,导引学生对维生素C的结构、功能及对人身体健康有何益处探究的好奇心。从故事或其他途径创设问题情景,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好奇心,而学生的认知好奇心一旦被激发出来,就会产生学习的内部动机。这种动机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最持久、最稳定的动力。

四、利用认知矛盾

新、旧知识的矛盾,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的矛盾,直觉、常识与客观事实的矛盾等,都可以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学习愿望,形成积极的认知氛围和情感氛围,因而都是用于设置教学情景的好素材。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积极地进行思维、探究、讨论,不但可以使他们达到新的认知水平,而且可以促进他们在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发展。

【案例4】 “燃烧的条件”

教师:大家都知道,水是能灭火的,但是有同学见过能在水里面燃烧的物质吗?

[与学生以往常识相矛盾,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学生:没有见过。

教师:今天我和大家一起来做一组实验,让大家见识一下能在水里面燃烧的物质。

[组织实验]白磷在水中燃烧的对照实验

实验分三组进行:第一组实验:白磷在冷水中,通入氧气,并不燃烧;第二组实验:白磷在热水中,不通入氧气,也不燃烧;第三组实验:白磷在热水中,通入氧气,白磷燃烧。

教师:现在大家都看到了白磷能在水中燃烧,谁能解释实验1和2中白磷为什么没有燃烧?谁能通过以上实验和教材知识总结出燃烧条件?

上述情景的设计,利用了学生认知因素之间的不协调,创设了一个有趣的情感环境和良好的认知环境来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只有当认知结构与外界刺激发生不平衡时才能引起学习的需要。因此,创设问题情景就是为了引起认知矛盾,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个多疑、好奇的境界,从而让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五、利用化学史料

我国著名化学家傅鹰先生说过:“化学可以给人以知识,化学史更可以给人以智慧。”

【案例5】 “苯分子结构”[4] 德国化学家凯库勒是一位极富想象力的学者,对苯的结构,他分析了大量的实验事实之后认为:这是一个很稳定的“核”,6个碳原子之间的结合非常牢固,而且紧凑。于是他集中精力研究了这6个碳原子的“核”,在提出了很多结构式之后又被他的实验一一否定了。直到1865年,那时他在比利时的根特大学任教时,一天晚上,他在书房里打瞌睡,眼前又出现了旋转的碳原子。碳原子的长链像蛇一样盘绕卷轴,忽然蛇咬住了自己的尾巴,并旋转不停。他像触电一样猛醒过来,整理苯环结构的假说又忙了一夜。对此,他说:“我们应该会做梦!那么我们就可以发现真理,但不要在清醒地理智检验之前,就宣布我们的梦。”

在化学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利用化学史料创设问题情景,不仅可以使教学不再局限于现成知识本身的静态效果,而且可以追溯到它的来源和动态演变的过程,揭示出反映在认识过程中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思想,使学生学到形成知识和运用知识的科学方法。

六、利用热门话题、新闻事件

萨其曼探究教学模式认为:探究学习的首要条件就是要有一个能集中学生注意的焦点,最好是一个能引起学生惊异的事件或现象。

【案例6】 “硫和硫的氧化物”[5]

教师:每天我们在阅读报纸、收听广播或者收看电视节目时,经常可以获得关于空气质量的信息。在空气质量报告的各项指标中,有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的指数。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是什么?它们是从哪里来的?空气中有多种物质,为什么要选择这两种污染物的指数来报告?它们有什么危害?

在化学课教学中,从一个惊异事件或现象开始教学,会使学生充满探究的欲望。环保知识、能源危机、新材料和新科学等热门话题既是社会热点问题,也是学生关心的话题,以此创设问题情景可以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兴趣[6]。

“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而开展的“问题情景设计研究”,使学生由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主体、学生依附从属教师的地位转换成了课堂学习的主体,思维和学习的主人,学生在参与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独立思考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了充分培养与发展。在设置问题情景时,教师绘声绘色、富有感情的描述十分重要。而现代教学媒体,特别是以计算机为中心的现代化教学媒体,能把生动的图像、清晰的文字和优美的声音有机地集成并显示在屏幕上,能抛开某些表面的、次要的和非本质的因素,将内在的、重要的和本质的东西凸现出来,能在屏幕上实现微观放大、宏观缩小、动静结合、跨越时空限制,从而高效率地激发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优化教学情景,增强其效果。现代信息技术给教学情景设置提供了新型的表现手段,在设置教学情景时,也应该注意发挥多媒体技术的特殊功能。

浅议高中政治教学的问题情景 篇3

建构主义的代表人物皮亚杰曾指出:“孩子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因此,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尽量创设略高于学生已有认知水平与能力的疑难问题情境,使其处于一种知识上的“困窘”,唤起学生解开谜团的“求知欲望”,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原动力”。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创设的问题情境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存在型问题情境

就是将现成的问题提供给学生思考的问题情境。教师利用一个或几个典型事例,设计出具体问题让学生思考,以达到理解某个概念或观点的目的。这是教师常用的一种设疑方法,多用来理解某一知识、概念、观点等。

例如,在学习“商品的概念”时,教师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教室里的电视机是不是商品?”这一疑问立即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他们迫不及待地查看教材,从中寻找理论依据,并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在学生们争论得面红耳赤,有了急于解决问题的愿望时,教师给予点拨:“判断一种劳动产品是不是商品,关键看什么呢?”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的讨论和探究。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结论:判断一种劳动产品是不是商品,关键看它用不用于交换。买回来的东西,只要不再用于交换,就不是商品,因为它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已经分离了。但是由于呈现型问题情境所提供的创造性思维空间有限,设疑不能只停留在这类问题情境上。

二、发现式问题情境

就是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而不是教师向学生提供问题。如要求学生阅读教材后,提出个人要学习的目的,将学习内容转化为学生内在需要;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和学习后质疑、标新立异等。这类问题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和深刻性。

例如学习《企业经营者的素质》这一框内容时,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有学生提出:“作为国有企业经营者,应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请问,其他类型的企业经营者,要不要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教师不要急于做出回答,可以把这样的好问题抛给全体学生,给予学生讨论探究和交流的时间和空间,来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和深刻性。

三、应用型问题情境

就是由教师或学生提出一些现实社会问题,让学生分析解决;或有目的地制造疑问,将学生置于疑问的“徘徊路口”,来激发其求知欲望,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全面地、辩证地分析问题来解决,从而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应用型问题情境的特点是:理论联系实际,达到学以致用。

例如,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有关银行、货币、利率等方面知识,笔者组织学生在班里进行一次“银行利率的提高对遵义房地产的影响”的实际操作,结果同学们的分析观点既切合实际又显示出国家宏观调控对市场经济的重大影响等。通過这样的实践活动,使学生把书本知识转变为实际的运用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又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创新型问题情境

这是指让学生不仅仅满足于教材中的问题的答案,而是鼓励学生运用求异思维,做新的探索、补充新的见解,展开想象。

例如在学完《价值规律的作用》这一框内容之后,教师可设计新的问题情境:如“温州某皮鞋厂,在20世纪80年代,产品在市场上具有竞争能力,企业效益良好。90年代以来,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同一行业的许多企业赶了上来,而该厂由于忽视采用先进技术等多种因素,致使产品逐渐失去了市场,企业连年亏损。如果你是该厂厂长,准备采取什么措施使皮鞋厂扭亏为盈?”等问题,这类问题情境能够鼓励学生积极寻找现实的、具有可行性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谈化学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景 篇4

一、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

化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源于生活的化学问题,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有兴趣产生疑问, 有疑问使学生产生好奇心, 从而引发其积极思考, 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例如, 学习“物质的溶解”一节时, 先提供以下情景。我们都知道寒冷的冬季, 为了使冰雪很快融化, 人们常向公路上的积雪撒些盐。根据以上情景, 学生自然会产生问题:冰雪上撒些盐, 为什么很快融化?盐的水溶液凝固点比水低吗?其他的物质溶于水是否也有类似的性质?学生带着疑问进入新内容, 定会积极参与, 主动探究。

二、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即在实验活动中, 激发学生去发现问题, 思考问题。例如, 在学习“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时, 点燃白色蜡烛, 用一块玻璃片放在其火焰上方, 结果有黑色物质生成。那么, 石蜡燃烧为什么形成黑色物质?黑色物质是炭黑吗?如果是, 能证明石蜡中含有C元素吗?又怎样证明它含有H元素呢?能否证明它含有O元素呢?这样, 一个个问题层层推进, 引领学生一步步去探究石蜡的元素组成。

三、通过化学史实创设问题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 进行化学史的教育, 不仅是学生认识到物质的特性, 还可以追溯到它的发现、发明的演变过程, 揭示出人类在认识发展过程中反映出的科学过程、科学方法, 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精神。

例如, 讲“溶液的酸碱性”一节, 讲述酸碱指示剂的发现过程。英国著名化学家、近代化学的奠基人波意耳, 有一天, 他把刚采来的一束美丽的紫罗兰插在实验室的花瓶里, 开始做实验。可是, 他一不小心把几滴盐酸滴到了紫罗兰的花朵上。他赶忙用清水去清洗, 就在此时, 波意耳看到紫罗兰花竟然变成了红色花!紫罗兰为什么会变红?其他的酸也能使紫罗兰花变红吗?那么它能不能用来检验碱液呢?能不能用一种试剂既能测酸性又能测碱性呢?这样一步步的探索, 波意耳于1646年终于发现了石蕊这种广泛用于检验溶液酸碱性的试剂。直到几百年后的今天, 仍在普遍使用。我们在感谢波意耳的同时, 应学习他善于观察, 勤于思考, 勇于探求真理的精神。

四、以直观教具为媒体, 创设问题情境

化学不仅研究宏观物质之间的反应, 而且对微观世界也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在教学中, 如果能恰当的使用直观教具 (模型) 等把微观世界 (分子、原子等) 所进行的变化巧妙地模拟出来, 就能使难以想象的微观世界模型化、形象化。

运用创设问题情景进行启发式教学 篇5

“教无定法”。但最关键的问题是要形成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指导思想正确了,才能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有所创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就是现代教学的指导思想。如何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关键是学生能否有学习积极性,而学习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有直接关系。则要在全课教学中进行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能力。

什么是启发式教学?

所谓启发式教学,就是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启发诱导办法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促进身心发展。

这里要着重说明,启发式教学不仅是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学思想,是教学原则和教学观。当代世界各国教学改革无一不是围绕着启发式或和启发式相联系。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就很重视启发式教学。他曾论述:“不愤不启,不悱不启。”这里“愤”意为发愤学习,积极思考,然后想把知识表达出来;“发”意为开其意、指导;“悱”意为积极思考后要表达而表达不清,则要求老师予以答其词,使其清楚。不过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很强调学生有否“愤”和“悱”的心理要求的前提,若无此要求,则教师不必“启”和“发”--内因绝对论。而现代教学则强调内外因的统一性。对教师来讲,通过自己的外因作用,调动起学生的内因的积极性。即学生有“愤”和“悱”,给予“启”和“发”,当学生无“愤”和“悱”时,也要通过“启”和“发”,使其“愤”“悱”起来,再予其进一步的“启”、“发”。不是把“愤”和“悱”作为前提,而是把“愤”和“悱”作为教学任务。

启发式教学,对于教师的要求就是引导转化,把几千年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具体知识,再进一步把学生的具体知识转化为能力。教师的主导作用就表现在这两个转化上。(已知知识→学生具体知识→能力)。这里引导是转化的关键。

教学,是要通过教师的工作使学生爱学、会学。学生的学习是否有学习积极性非常重要,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就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积极性就是强烈的求知欲,(它表现为兴趣、信念、愿望和焦虑)。而求知欲就是学习需要。学习需要是学生在学习时感到对某种知识欠缺不足,而力求获得提高满足的一种心理状态。

依据巴甫洛夫的观点,学习需要这种心理状态起源于生物适应环境的客观要求,其原始形式乃是一种定向探究反射。人的好学精神、求知欲就是在这种反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条件性定向探究反射。巴甫洛夫指出:“在我们这里,这种反射已向前走得异常远了,最后它终于表现为一种好学求知精神。这种精神帮助我们建立了至高无上地、无穷无限地了解周围世界的科学。”我们的求知欲就是从这种定向探究反射中发展起来的,它是这种反射的继续和扩大。

马克思说:“无需要就无生产,生产同时也会在生产者身上引起追求一定目标的需要。”

学习需要是学习动机最重要的组成因素。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以达到某种目的的心理动因。学习积极性与学习需要有直接关系,受制于学习动机。

学习和其他活动一样,要完成实现这种活动,仅有需要和感性体验(愿望、意向)是不够的。为了实现学习,不仅要有学习需要,还要有一事实上的激起这种需要的条件--诱因,以使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转为活跃状态。

启发式教学的目的就在于利用一定的“诱因”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转入活跃状态,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或意向--学习积极性,成为实际学习活动的动力。动机的激发,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为完成当前的学习任务创造有利的条件,而且可以使形成了的学习需要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有利于今后的学习。

动机的激发,往往起源于教学的开端,但它不限于教学的起始,而应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

如何实施启发式教学?途径一般如下:1、创设问题情景;2、启发式提问;3、演示启发(包括实验);4、讨论与议论;5、利用知识的迁移等。这些方法,在教学中往往交织在一起。本文主要对运用创设问题情景进行启发式教学进行探讨。

什么是创设问题的情景?它的心理依据是什么?教学中如何实施?

心理学家认为:当一个指定的实验情景已经得到完全的适应,一个人已经全部了解了这个事件时,它就不再是有兴趣的。或当一个完全新的经验,由于它和一个人的知识结构毫无关联因而毫无意义时,也同样是没有兴趣的。而当感性输入和现有认识结构之间具有中等程度不符合时,人的兴趣最大。即当已有的图式(认知、结构)和新的经验(当前经历的事物)既具有和谐(适应)的,也有不和谐的因素时,这种不平衡性就引起克服不和谐性的努力,而使其建立起新的平衡。因此,此时的兴趣的水平是最高的。

我们所说的问题情景,正是这种感性输入和现有认知结构之间具有中等程度的不符合的情景。也就是所谓既有和谐的,也有不和谐的因素的那种不平衡性。

所谓问题情景,简言之,是一种具有一定困难,需要学生通过努力去克服,(寻找达到目标的途径),而又力所能及的学习情景。(学习任务)实践证明,任何学习愿望总是在一定的情景中发生的。只有具有这种问题性的情景,对学生才能有强大的吸引力,而对学习需要才具有强烈的激动作用。

从心理学上讲:“思维活跃于疑路的交叉点。“即思维活跃在有了问题亟待解决之时。人的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人的思维活跃在新的有趣的问题亟待解决之时,表现出高度集中、高度振奋。学生在问题情景中学习,可提高注意力。只有把知识和情景结合起来,才有学习的积极性,即使知识带有情绪色彩。

问题情景教学法 篇6

关键词:情景模拟教学问题对策

一、前言

情景模拟教学法源于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情境认知理论,是实践教学中体验式教学的主要形式,它通过有针对性地创设模拟教学情景,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取知识和提高能力。情景模拟教学的基本流程是由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制订模拟教学方案,创设情景,设计任务,然后学生根据角色要求进行模拟表演,最后由学生和教师进行自评和点评。笔者近年来在讲授《商务谈判》、《推销理论与技巧》和《分销管理》等课程时,对情景模拟教学法进行了一定的实践和探索。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运用情景模拟教学能较好地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素质教育与社会需要脱节的问题,在传授知识、培养分析力和提高人际技巧等方面,情景模拟教学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与此同时,笔者感受到实施情景模拟教学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要使情景模拟教学取得应有的效果,必须正视情景模拟教学面临的问题,探讨完善情景模拟教学的方法。

二、情景模拟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1.模拟教学情景的设计过于“虚假”,缺乏趣味性和挑战性。情景设计是情景模拟教学的前提和基础,甚至可以说是情景模拟教学的灵魂,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设计模拟教学情景,犹如创设一个剧本,关乎整个剧情演出的质量。若情景设计工作没做到位,会使情景模拟教学变形和失真,直接影响情景模拟教学的效果。情景模拟教学法要求从现实生活中去观察、发现、攫取适合教学的场景,而不能人为编制一些不切合生活实际的情景,而且要求设计的情景要有人物,有情节,有矛盾冲突,有疑难问题等,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情景设计过程中通常会出现情景设计过于“虚假”、形式较为单一,缺乏趣味性和挑战性的问题,难以达到增强学生的社会生活体验的目的。

2.情景模拟教学形式较为单一。情景模拟教学法要求根据课程性质与教学进程,采用灵活多样的情景模拟教学形式,如角色扮演、模拟谈判、小组讨论、即兴发言、公文处理、营销游戏、团队辩论、现场推销、系统仿真模拟等。但在情景模拟教学过程中,有的课程采用的情景模拟教学形式过于单一,如通常自觉不自觉地把角色演练当成主要甚至是唯一的形式,忽略运用其他重要的教学形式,造成情景模拟教学功效弱化和退化。

3.表演者与观摩者的关系处理不当。在情景模拟教学中,由于受到教学时间和情景模拟内容的限制,难以保证每位同学都有机会上台表演,没有表演角色的学生只能在台下作为观摩者。这些观摩的同学往往对情景模拟活动的参与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影响了整个情景模拟教学活动的效果。

4.教师的角色定位失当。在情景模拟教学中,教师如何发挥作用至关重要。教师要做的是引导学生,把知识融于情景模拟的过程之中,让学生通过情景表演来理解和掌握知识,提升能力。在情景模拟教学中,教师常犯的错误是:要么事必躬亲,不分巨细地投入到学生的情景剧准备、排练、表演之中;要么听由学生,做甩手掌柜,成为局外人。

5.情景模拟教学与其他教学模式的契合度有待提高。现在的教学还离不开主要由教师理论讲授的传统教学模式,要把情景模拟教学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这便产生了情景模拟教学与其他教学模式如何兼容和契合的问题。如何将理论讲授与情景模拟对接、吻合,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既充分讲授基本的理论知识,又安排适度的情景模拟,这是在情景模拟教学中碰到的棘手问题。

三、处理情景模拟教学问题的对策

1.创设高度仿真的、有针对性、趣味性和实效性、多样化的模拟教学情景。教师要对模拟教学情景的设计进行全方位的考量。设计的情景或方案要贴近实际,要保证学生能担任适宜的角色,要能让学生按照所扮演的角色要求,提出观点或解决方法,使学生在高度仿真的环境中得到锻炼;设计的模拟教学情景要与课程教学内容密切相连,能够突出重点和难点;情景的设计要有一定的新颖性和趣味性,易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设计的情景要有可操作性,所设情景要与学生水平相适应,能让学生快速领悟并能恰当地表演出来,同时模拟表演所需要的道具成本不能太高。

2.根据课程性质与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情景模拟教学形式。如就《商务谈判》课程来说,除了模拟谈判外,还可以配合使用以下教学方式:举办商务礼仪大赛、专题辩论赛;组织学生到卖场观察顾客与店员如何讨价还价;安排学生开展促销活动;和一些实习单位加强合作,使学生能够跟随采购、销售等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实习,见识或参与到真正的商务谈判中去;还可以借鉴职业教育中“模拟公司”的教学模式,以弥补情景模拟无法完全模拟现实的不足。

3.协调好表演者与观摩者的关系,调动观摩者的积极性。为提高情景模拟演练的效果,教师要创造条件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要对演练所要求的角色进行合理分工,以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对确实没有机会参与表演的同学,要想方设法让他们积极协助参与表演的同学进行演练,如共同分析情景案例、设计情节、撰写方案等,在评价交流阶段,要多让观摩学生对场上表演者的表现或模拟演练的效果发表看法,通过多环节的相互协作来提高观摩同学参与模拟演练活动的热情,达到锻炼学生的协作能力、增强团队合作精神的目的。

4.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情景模拟教学中,学生是主演,教师则扮演着“导演、顾问、伙伴”的角色,引导模拟教学全过程。在活动开始前,教师要给学生强调情景模拟教学的意义,使学生从内心接受,激发学生参与情景模拟活动的兴趣;在创设情景,分配情景模拟任务后,要引导学生研究、分析案情,进行角色设计;当情景模拟活动出现困境时,教师要向学生及时加以指导;在评价交流阶段,要指导学生对整个情景模拟活动进行自评、互评。

5.将情景模拟教学与其他教学方式有机结合。理论教学与能力培训是相辅相成的,要坚持理论教学与模拟演练的统一。如果学生缺少扎实的理论知识,就难以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模拟活动也就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因此,理论知识的学习是情景模拟成功的基础。教师应先通过理论讲授、案例讨论等让学生熟悉、掌握情景模拟的知识点,然后让学生分角色进行情景模拟,这样才能达到掌握理论和习得技能的效果。

四、结语

情景模拟教学开辟了互动与创新教学的新途径,架起从学校学习到社会实践的桥梁,为知识向能力的转化铺设了通道。只有正视情景模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才能使情景模拟教学在知识传授和能力提高方面发挥应用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董琼华, 情景模拟教学中的若干问题[J].纺织教育, 2008(3):42-44.

[2]尹子民,孙 辉魏颖辉.情景模拟教学法的初探[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91-93.

[3]李玮.情景模拟教学法对管理学教学的启示[J].教育探索,2008(7):63-64.

问题情景教学法 篇7

一、情景与问题的关系

“情景—问题”教学法是情景教学与问题教学的融合。如何处理好情景问题的关系是“情景—问题”教学法的关键所在。

首先要搞清楚谁主谁次。在情景问题教学法中, 情景是导入, 是渲染, 是激趣, 是引入问题的关键所在, 但是问题才是核心, 才是重点, 因为在“情景—问题”教学法中, 教学的内容是通过问题的方式呈现出来的, 所以情景与问题的关系是一主一辅的关系。其次, 情景与问题的关系又是血与肉关系。如果问题缺少情景的辅助, 问题就像只有假山而没有水, 显得干瘪无力, 问题教学必须有情景的导入, 情景的渲染, 情景的激趣。情景与问题还是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的关系, 因为教学中每一个问题的提出都必须伴随着情景的导入。“情景—问题”的核心是让学生自主学习。学生要自主学习, 首先是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 这就是情景的功效, 但是学什么, 怎么学, 又必须要问题来支撑。

二、情景的分类

(一) 语言描述情景

语言有时有一种神奇的力量, 它可以让你热血沸腾, 也可以让你黯然神伤。这中间的奥妙就在于你如何去组合语言, 如诗一样的语言, 叙事的语言, 排比的句式。比喻的句式常常都能够使你描述的对象活灵活现, 鲜活生动。由此激趣, 由此导入问题, 学生自然学起来轻松自如。比如, 在学习《再别康桥》时, 我们可以这样来导入:“离别是什么?离别是一杯浓烈的酒, 离别是一声再见中的苦涩, 离别是频频回头的不舍, 谁不知道刘备送徐庶的故事呢?谁不知道汪伦送别李白的故事呢?这些都是人与人的离别, 但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诗却是人与物的道别, 诗人与康桥的道别。让我们走进诗人, 走进《再别康桥》, 看看作者是如何与康桥道别的。”这样的导入, 学生一下子就对诗文感兴趣了。

(二) 生活展现情景

生活展现情景就是通过生活的体验来展现课文中的情景。再如离别, 学生或多或少都经历过离别的场景。虽然, 很多学生没有经历过那种刻骨铭心的生离死别场景, 但是, 这种千百年来不变的离愁别绪之感, 学生是可以体会得到的。如荆轲的易水离别, 白居易的浔阳江头送别, 柳永的长亭送别……这些都可以通过学生的生活体验去展现情景, 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 音乐渲染情景

音乐是抽象的艺术, 是唯美的艺术。我们在教学中, 通过播放学生耳熟能详的一些歌曲来导入问题或者升华对问题的理解是一条有效教学的路径, 不但有效, 甚至高效。特别是哪些古诗词, 很多都可以配以音乐, 让学生在静静听音乐中, 体会诗歌的意境与情感;让学生在静静听音乐中, 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愿意思考和回答。

(四) 画面再现情景

图画再现情景, 顾名思义就是通过画面重现课文中的情景。画面是最直观的视觉感受。学生通过画面的重现去体会课文中的“此情此景”, 这样, 学生身临其境, 对那些久远的作品产生共鸣, 那么, 学习课文还有什么困难呢?例如, 在教学《汉家寨》时, 学生对汉家寨的粗犷、苍凉、孤独无援是无法用生活经验去体会的。这时, 我们就可以展现一组汉家寨的画面。学生在欣赏画面的同时体会了汉家寨的粗犷、苍凉与孤独无援。

三、问题教学法

(一) 问题的宏观性

“情景—问题”教学法设置情景的效果与问题的提出有直接的关系。但是, 如果问题设置不好, 那就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如何设置问题呢?我们不要设置零碎的问题, 设置的问题要有宏观性, 整体性。这样, 学生能一下子把握住文本的要害, 直奔课文的精髓, 从而走进文本的纵深处。

(二) 问题的分布性

所谓问题的分布性就是我们提出的问题要从多方面考虑, 不能只考虑一个方面。比如, 诗歌的阅读教学就要从诗歌的内容、情感和艺术形式等方面设置问题。又如, 小说的教学, 不能只设置赏析人物形象问题, 还需要有小说的情节、主题等等多方面的问题的设置。只有这样, 我们的教学才能落到实处, 才能使学生全面解析文本。

(三) 问题的针对性

问题教学法的关键就是问题的有效性。要想做到有效, 需要问题有针对性。第一, 教师需要解读课程标准, 明确本册书要求完成些什么内容。其次, 教师需要解读本单元的单元提示, 明白本单元要求提升学生的什么能力。最后, 教师需要看看课后的练习, 明确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些什么东西。只有针对性强的问题, 才是对本文有效的问题。

(四) 问题的层次性

问题的层次性, 就是我们在提出问题时应该遵循一定的认知规律, 即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等。我们提出的问题, 不能一开始就给学生当头一棒, 让他们摸不着头脑, 要做到层次分明, 就像画一幅画, 有远山, 也有近景, 即使是人物画, 同样要有层次感, 只有这样, 才有立体感。例如, 在小说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先针对小说的情节内容设置一个问题, 然后针对小说的人物形象设置问题, 接着是小说的主题、艺术特色等等。这样充分体现了层次分明、由易到难。又如, 诗歌教学, 教师应先让学生学习诗歌的内容, 然后了解诗歌的情感、艺术手法等等。

(五) 问题的准确性

准确, 顾名思义就是精准, 确切。我们的提问, 不能模棱两可, 不能含糊不清, 不能像文学语言一样含蓄。我们需要准确的语言, 科学的语言, 让学生一看到问题就知道你的意图, 绝对不能“犹抱琵琶半遮面”。

(六) 问题的新颖性

小说中赏析人物形象通常从直接描写 (如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等) 、间接描写来完成的, 但是, 这种赏析人物的方法会落入俗套, 没有新意, 学生的兴趣也不大。如果我们换一种提问的方式, 如《林黛玉进贾府》一文, 我们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文中, 作者对两个似乎寻常的字情有独钟, 反复使用, 很能表现人物特点, 你能找出来吗?”学生会在一阵惊愕、沉默之后, 饶有兴趣的注意到“忙”与“笑”, 然后围绕这两字, 寻找哪些人在“忙”, 哪些人在“笑”, 为何“忙”, 为何“笑”。这样来分析人物形象, 效果自然与常规的分析方式大不一样。

四、“情景—问题”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问题情景教学法 篇8

一、创设问题情景应注意的问题

考虑到初中学生认知的心理特点, 教师在创设问题情景时, 应根据特定的教学目标, 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将要学习的知识联系起来, 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 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创设问题情景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在创设问题情境时, 一定要保证所设情境能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研究表明, 那些和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有一定的联系, 但是凭学生已有的知识又不能完全解决的问题, 也就是说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上产生的问题, 最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最具有启发性, 最能使学生有目的地积极探索。因此, 问题情境的创设, 必须基于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教材内容的全面、科学的分析, 这样才能找到“结合点”, 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2、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难易适度, 必须根据特定的知

识内容以及教学目标, 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将要学习的知识联系起来。如果问题过于简单, 学生不需要思考就能得到答案, 这样容易使学生形成一种不爱深入思考问题和不爱从复杂的联系中思考问题的不良习惯;问题过于深奥, 在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上不能解决, 这样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是不利的。什么样的问题才是难易适度的呢?那些有助于学生形成“心求通而未得”的认知冲突的问题, 那些与学生的知识经验有密切联系, 具有一定的思维容量和思维强度, 需要学生经过努力思考才能解决的问题, 才是创设问题情境的最适度的问题。

3、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 对于那些具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内容, 应尽可能设计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

既要考虑好问题间的衔接和过渡, 用组合、铺垫或设台阶等方法来提高问题的整体效益, 还要避免将问题设计得太过具体、琐碎。这就要求教师认真分析教材,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 设计出科学的、有层次的问题组, 并且及时引导学生把问题讨论的结果进行有机整合, 形成系统的认知结构。

二、创设问题情境的途径

思维的本源在于问题情境, 那么怎样才能创设出恰当的问题情境, 进而引起学生积极思考呢?根据初中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和我们的教学实践, 创设问题情境有以下做法:

1、运用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精心设计的化学实验在带给学生惊奇、不解和矛盾的同时, 更能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学生在由实验产生的问题情境中, 形成对新的未知知识的需要和探索。

例.在学习“燃烧的条件”时, 教师可先用小实验来导入:先划一根火柴, 使火柴头朝上, 然后又划燃一根火柴, 使火柴头朝下。引导学生观察, 前者很快熄灭, 而后者能继续燃烧, 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火柴头朝上熄灭;而火柴头朝下能燃烧?”学生们听了, 交头接耳, 好奇心理立刻变成强烈的探究的原动力。

2、通过精心设计的启发性问题创设问题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针对某些内容精心设计出能启发学生联系已有知识来思考的问题, 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 这是创设问题情境的重要方法之一。

例.在学习“一氧化碳”时, 教师可开门见山地向学生提出问题:“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是否具有相同的分子结构?能否根据它们结构上的差异推测一氧化碳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学生自然就会联想到一氧化碳有从氧气或氧化物那里夺氧变成二氧化碳的可能, 从而推出一氧化碳可能具有可燃性和还原性。

3、利用多媒体和其它技术创设问题情景。

在化学教学中广泛地运用多媒体课件、视频音频、模型、录像、照相等技术手段, 不仅使课堂声图并茂, 而且趣味性、直观性强, 尤其能真实、形象、生动地再现化学中的微观世界, 还能帮助学生积极思考, 提高教学效率, 增强了学生的接受能力。

例.在探究“原子内部的奥秘”时, 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 从内到外依次演示原子内部的原子核、质子、中子、核外电子各个部分, 并模拟“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 然后提出问题:“原子的内部结构是什么样?你能描述一下吗?”

4、通过化学发现-发展史创设问题情境。

化学家在科学发现的过程中所运用的研究方法以及遇到的系列问题, 对学生的学习有着巨大的激励作用和潜移默化的影响, 为教学提供了生动的素材, 是创设问题情境的一种有效途径。

例如在学习“空气的组成”时, 通过讨论拉瓦锡测定空气成分实验的思路、原理, 分析他所用的实验装置, 在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之后, 教师抓住时机提出问题:“如果我们要在现有的实验条件下重复科学家的探究之路, 有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呢?”在学生讨论分析之后紧接着提供一些仪器、药品, 再提出问题:“大家能否用提供的仪器、药品装配出测空气成分的装置?看谁的思路最巧妙?”如此一来, 学生马上就会积极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去。

5、趣味故事创设问题情景。

教学中适当引用奇闻趣事, 也能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例如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时, 教师可以通过讲述“福尔摩斯称烟”的故事引起学生对化学反应前后物质质量变化的关注, 再提出问题:“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变不变?怎样用老师提供的仪器、药品去设计实验加以证明?”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结束并得出相应的结论之后, 还可以继续借助这个故事引导学生评析:“福尔摩斯称烟的方法是否正确?”, 让学生发现故事中福尔摩斯没有就计算氧气的质量, 以此作为学生学习“质量守恒定律”的拓展应用。

6、新闻报道创设问题情景。

问题情景教学法 篇9

一、问题教学体现了发现学习的理念

所谓发现学习,就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问题提出后,教师不给出答案,而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思考、分析和综合。激烈的发问和争议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加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二、问题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创造发展的空间

教师在精心创设的情景中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点燃了创造的火花。例如在教学牛津版Module 7中的“The effects of the Internet on our lives”部分时,文中提到了一些Advantages和Disadvantages。笔者鼓励学生开拓思维,探索其他的优缺点。学生讨论热烈、踊跃发言,补充了“It can save a lot of time and money.”及“It is bad for students to spend too much time on chatting or playing games.”等其他优缺点。学生在疑问中思考,在教师的启发下自主探索并解决了问题,获得了成就感,同时又增强了学习兴趣。

三、问题教学是重视学习过程的一种表现

问题教学的核心是一个“思”字。孔子曰:“学而不思则惘。”韩愈也说过“行成于思”。任何事情离开了思考,也就成了空中楼阁。问题教学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发现有创意的问题,并在积极思索的过程中尝试解决问题。问题教学重视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索过程。思维自问题始。一个好的问题能引发兴趣,激发思考,进而达成教学目的。而一个差的问题只能让课堂变得空洞,浪费了学生的宝贵时间,对学生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提升毫无帮助。而现实中,类似这种低效或无效的问题极为普遍,机械的对答已成为阻碍学生思维发展的一大障碍。这是教育工作者的大忌。

阅读一首唐诗时,人们常常会被诗歌创设的美妙意境而感染。情与景和谐交融,洋溢着一种灵动的美感,给人一种潜在的、无以言表的心灵享受。英语教学也该如此,尤其是问题教学。如何发问是一门艺术。用优化教学情景来打开信息通道是一条重要且必要的有效途径。以情景的设置为切入口,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感,将学生引入新天地。数年的实践尝试证明,设置情景对提高学生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均有成效。在英语课堂教学的进程中设置情景,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是从以下几方面设置情景的。

一、课前创设情景,融情于景

利用课前两分钟时间播放英文歌曲、日常交流会话,或其他素材,让学生充分进入角色。通过听英语录音,学生能集中思维和情趣,使作为信息源的教师和作为信息归宿的学生摆脱课前的“隔情”状态,融合到一处。通过播放英语录音的方式,教师可借助其恰当的教具和独具情韵的语言,使学生沉浸在这一特定的情景中,启发学前思维,激发情感,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

二、课中调控情景,情景相生

情景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的课型应采取不同的情景设置方式,利用多种手段来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达到情景相生的目的。

1. 课文的讲解上

在中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这些重大事件与课堂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课文内容创设话题,用课本知识去分析当今国内外所发生的重大事件的原因和背景。

2. 词汇和句型的讲解上

单纯的词汇教学是很枯燥的。笔者在教词汇和句型时注意创设一些简单的情景,充分发挥学生求新、求异、求奇的创造欲望,把机械性的操练融于有意义的情景之中,效果也颇佳。例如在教学牛津高中英语Mod-ule 7 Unit 3时,把一些重要的单词以对话填空的形式先让学生猜,然后再揭晓答案。这样他们既觉得上课生动有趣,又能把单词记得牢固。

3. 语法的讲解上

有了准确的语法知识,学生才能正确地运用语言。因此,教师要采用灵活的教学策略,以学生为中心,创设活泼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他们才能积极地参与课堂学习活动,使语法教学生动活泼,为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课后渲染情景,寓情于景

课堂教学并非教学的终结。课外的有机训练恰恰为巩固和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提供了广阔背景。在认真安排好学生课外作业训练之外,笔者选择了一个合适的场所,建立了英语角。在英语角,笔者会给出几个学生感兴趣的热门话题供选择讨论,每位学生必须用英语会话,把各自谈论的观点和例子用笔录的方式记下来,作为下一次作文课的要点进行讲评。这样,既达到了锻炼口语的目的,又为作文课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物理教学中的情景类问题求解策略 篇10

同学们在求解时, 可通过阅读、理解、思考和分析从中筛选出有用的信息, 把实际问题抽象出物理过程, 建立物理模型, 然后应用题干条件进行求解.

1.对交通运输类问题, 应区别不同运输工具的工作原理, 并能构建相应的物理模型, 利用所学知识, 依据对应的物理规律列式求解.

2.解决体育类问题用到的主要有:牛顿运动定律及运动学公式、功能关系等, 将复杂的实际问题简化, 构建相应的物理模型是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3.天体运动问题要搞清飞船发射、调姿、环绕、返回过程的加速、减速过程, 向心力和万有引力的关系等.

4.对于各类传感器要搞清并理解其基本原理.

5.电磁产品类问题, 要搞清常见的产品设计的物理原理, 如速度选择器、质谱仪、磁流体发电机、电磁流量计等.

6.生产生活中的光学知识涉及到的物理知识主要有:光的反射、折射 (全反射) 、干涉、衍射、光电效应等.

例1莫斯科夏令时2003年6月30日18时14分, 俄罗斯“轰鸣”号运载火箭携带9颗卫星从俄罗斯普列谢茨克航天发射场顺利升空, 在接下来的1个多小时内火箭陆续将9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其中加拿大宇航局的“MOST”卫星, 是迄今最小的一个卫星式太空望远镜, 它的任务是对宇宙深处的遥远星体进行长期观测.

假设该卫星式太空望远镜H位于离地球表面高h的圆形轨道上运转, 若干年以后一组太空人乘太空穿梭机S, 前去修理此望远镜H.机组人员使穿梭机S进入与H相同的轨道并关闭推动火箭, 而望远镜则在穿梭机前方数公里处, 如图1所示.设G为引力常数、M为地球质量、R为地球半径.

(1) 在穿梭机内, 一质量为70kg的太空人的视重是多少?

(2) 计算轨道上的重力加速度值及穿梭机在轨道上运行的速度和周期.

(3) 穿梭机须首先螺旋进入半径较小的轨道, 才有较大的角速度追上前面的望远镜.试判断穿梭机当进入较低轨道时的速度是大于还是小于其原有速率, 解释你的答案.

解析 (1) 在穿梭机内, 一质量为70kg的太空人的视重为0

(2) 因为mg'=GMm/ (R+h) 2, 所以g'=GM/ (R+h) 2

地球对穿梭机的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 即有:GMm/ (R+h) 2=mv2/ (R+h) ,

因引力做正功, 动能增加, 低轨道环绕速度v'大于原轨道环绕速度v, 又因为v=ωr, v'>v, r'ω, 从而获得较大的角速度, 则可能赶上卫星式太空望远镜H.

例2柯受良驾驶汽车飞越黄河, 汽车从最高点开始到着地为止这一过程的运动可以看作平抛运动.记者从侧面用照相机通过多次曝光, 拍摄到汽车在经过最高点以后的三副运动照片如图2所示, 相邻两次曝光时间间隔相等, 均为Δt, 已知汽车的长度为l, 则 ()

A.从左边一幅照片可推算出汽车的水平分速度的大小

B.从左边一幅照片可推算出汽车曾经到达的最大高度

C.从中间一幅照片可推算出汽车的水平分速度的大小和汽车曾经到达的最大高度

D.从右边一幅照片可推算出汽车的水平分速度的大小

解析首先应动态地看照片, 每幅照片中三个汽车的像是同一辆汽车在不同时刻的像, 根据题目的描述, 应是由高到低依次出现的, 而且相邻两像对应的时间间隔是相等的, 均为已知的Δt.

题目中“汽车的长度为l”这一已知条件至关重要, 我们量出汽车在照片中的长度, 就能得到照片与实际场景的比例, 这样照片中各点间的真实距离都能算出.

物理知识告诉我们, 汽车在通过最高点后的运动, 可抽象为质点的平抛运动, 因此水平方向为匀速运动, 竖直方向为自由落体运动.

关于水平速度, 由于汽车在空中相邻的两个像对应的真实距离能算出, 这段运动对应的时间Δt已知, 因此由左、中两幅照片中的任意一幅都能算出水平速度.至于右边的一幅, 因为汽车在空中的像只有一个, 而紧接着的在地上的像不一定是刚着地时的像 (汽车刚着地时, 可能是在两次拍摄之间) , 因此在这个Δt内, 可能有一段时间做的已经不是平抛运动了, 水平方向不是匀速的.所以用该照片无法计算出水平速度.

关于最大高度, 应分析竖直方向, 同时对不同照片进行比较.左边一幅, 没拍到地面, 肯定不能计算最大高度.右边一幅, 空中只有一个像, 无法分析其自由落体运动.中间一幅, 相邻像的两个真实距离均能知道, 借用处理纸带的方法, 能算出中间那个像对应的速度, 进而由自由落体运动的公式算出最高点这个位置的高度, 再加上这个位置的离地高度即可得到汽车离地的最大高度.因此该题选A、C.

摘要:情景类问题, 有人又称为信息类问题, 它是一种以一定的新情景或背景为素材的试题, 这类试题的题设情景充满了时代气息, 题目或以文字为载体, 或以图文、图片、数据为条件, 介绍物理过程, 设置物理情景, 从而达到对考生的综合能力的考查.

问题情景教学法 篇11

【关键词】高中数学 问题情景 创设与解决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2-0126-01

引言

高中数学的知识点由于有三年的基本学习过程,使得高中学子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多,知识框架复杂,需要理解学习并灵活运用的关键知识多,相互之间的联系弱,让高中数学的学习难度加大,老师在日常的课程教学安排上需要下更多的功夫,才能让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掌握知识,在课后运用知识,在考试中解决知识。而其中重要的就是对于问题情景的创设,可以让学生深入到问题分析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可以牢固的掌握知识。

一、问题情景创设的基本要求

1)针对性:任何问题的创设都是为了让学生可以更好的掌握知识点,都是为了推进课堂教学内容而服务的,问题本身是不具备任何意义的,重要的是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以及思维过程,因此要求在问题的创设中问题的本身是要具备针对的性,不仅可以是针对某一个知识点的讲解,也可以是对于某一个知识框架的实际运用,总之就是问题的创设就是要为教学目的所服务的,要和教学效果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2)整体性与连续性:任何章节的教学都是需要一定的时间才可以将整个知识框架讲解清楚,而整个知识的框架性思维完全是可以针对某一个具体的问题进行完全解读的。由此在教学之初,老师在问题的创设中,需要提出一个可以总领整个知识框架的问题,所有的问题的细节化呈现都要围绕这样一个总领性的问题,保障整个问题创设的整体性与连续性,不能今天一个问题形式,明天一个问题形式,增加了问题的多样性,却没有办法保证问题的实际使用效用。

3)现实性:数序本身就是抽象性的数据信息与信息加工的方式的集合,由于本身学科特点,使得数学可以解决更多的现实生活的问题。由此老师在问题的创设应该积极的把握将生活上的问题转换成为数学问题进行解决,并巧妙的结合知识点的讲解,这样的生活化的问题,加上数学思维的联系,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点,提高学习知识的兴趣。

二、问题情景的创设与控制

1)问题情景数量上的创设与控制:任何的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创设后,都需要进行问题的分析与解决,如果问题的数量过多,不仅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来解决这些问题,同时也减弱问题的代表性,只是单纯上的数量的上的增加,并不能强化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灵活掌握。因此在问题情景的创设中需要积极把控数量,必须要做到,数量合适,而这些问题本身是具有代表性,是有针对性的。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时所花费的时间是适中的。同时对于数量上的把控也要根据学生的课堂反应情况与知识点本身的难易程度来确定,对于难度较大的知识点和学生不容易掌握的知识点,老师应当在数量上进行增加,让学生对于该类问题有足够的认识理解并可以充分的解决。

2)问题情景难易程度上的创设与控制:只要是问题,就具备一定的难度,让无论是让学生解决还是老师引导,都要受到问题的难易程度的影响。而对于不同的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来说,问题的难易程度也直接影响他们对于知识点的掌握。由此老师在问题的创设中,首先有积极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接受能力,在了解学生的情况之后,需要积极的创设符合最多学生的问题情景。同时针对实际不同的学习情况,老师需要准备至少三种类型的问题情景。对于学习成绩特别优异的学生准备难度较高的问题情景,针对一般的成绩的学生准备常规的问题情景,对于相对落后的学生准备相对简单的问题情景,做到每个学生都可以在不同的问题情景中找到自己可以解决的问题类型。在教学的安排上,一定要做到因人而异,不能一概而论,同时也要关心相对落后学生的心理,鼓励他们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老师在问题的创设上不仅要考虑到知识点的难易程度,更要考虑到学生接受问题的难易程度。

3)问题情景时间上的创设与控制:由于问题提出与解决都需要花费时间,而数学的教学过程中的时间上是相对有限的,对于问题情景的创设需要严格的控制时间。首先每一个问题情景从引入、分析、整理、解决的全过程所花费的时间不应该太多,否则会严重的拖累整个教学进度。同时对于问题情景的引入,是在课程之前、课程之中、还是课程之后,都需要老师进行积极的把控,将知识点与学生的情况结合起来,恰当时间引入问题情景,才能更好的利用问题情景本身。

同时老师在整个问题创设与解决的过程中,更多的是需要扮演一个引导者的身份,问题本身是不具备任何意义的,重要的是学生可以通过问题的解决来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相关的知识要点。而问题不仅可以通过老师来直接定义,同时也可以让学生自己通过自己的认知来主动提出问题。在提出问题之后,需要积极的引导学生对问题一直条件进行分析,让后找出解决问题东风恶逻辑关键点,然后结合学习的知识要点,解决问题,期间获得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过程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需要学生对于已经掌握的问题的解决方法以及思维方式积极的进行巩固与复习,这期间同样可以引进问题情况的创设,对于总结性的巩固,解决实际问题会更加简单、直接、有效果的。总是问题情景的创设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需要进行积极的谋划与严格的控制,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问题创设的实际效果。

结束语

高中数学本身就是一个分散性的知识框架,知识点多、难度大、抽象性强。而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采用通过问题情景的创设来实现知识点的讲解,对此老师应当积极的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充分挖掘知识点的代表性,将知识点与问题情景结合起来,然后引导学生积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这样的过程中实现对于整个知识框架的运用,同时锻炼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方式,最后在高考考核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参考文献:

[1]张晓斌.《创设问题情景唤起学生的创新性思维》[J]数学通报,2003.2

[2]夏小刚,汪秉彝.《数学情景的创设与数学问题的提出》[J]数学教育学报,2003.12

[3]梁东焰.《创设问题情景、唤起学生思维》[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1991.2

问题情景教学法 篇12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景创设,认知程度,局限性,生活

一、创设问题情境对于促进学生思维培养的重要性

启发学生的逻辑思维是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在此生内心产生问题需求,从而建立获取策略体验的起点.例如,教师教学“加法应用题”解题策略时,教者紧扣住学生对实际问题充满兴趣的特点,抓住工程类问题的内涵特点,设计出“小明和小王到商店买铅笔,小明买了5支铅笔,小王买了9只铅笔,他们两个人一共买了多少支铅笔?”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生活性问题情境,让学生进行问题内容的感知,获知问题解答的要求和目的,学生在感知问题过程中,学习内在潜能得到有效激发,更加主动投入到问题解答方法和探究之中,通过解题思考,从而深刻了解和掌握简单加法应用题的解题策略要领,促进问题解答策略感知体验的深入推进.

二、注重问题教学引导,逐层推进,深化感知体验成果

众所周知,讲授解题策略的目标就是让学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而这是一个逐步推进,逐步发展的过程.体验不只是学生对问题的表象感知,更是一个将学生对解题策略的体验不断引向深入,在运用解题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逐步在思考中、使用中,感知出这种策略的原因、如何使用、有什么好处、在什么情况下使用,通过从感性到理性的引导过程中,促进解题策略的正确掌握,有效提升体验的深刻性和丰富性.

例如,在运用“加减法应用题”解题策略解决问题教学中,教师采用逐层推进,步步为营的方式,先向学生设置“学校有图书120本,现在从新华书店又买了80本,现在一共由多少本?”的数学问题.在学生解答后,教师引导学生并向学生提出“同学们能不能在问题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提出不同的问题,在进行问题的简答活动?”这时,教师让学生开展问题分析、添加活动,学生纷纷说出可以添加“新买的图书比原来的图书少多少本?”、“原来的图书比买来的图书多多少本?”、“如果现在学校要求有300本图书,还差多少本图书?”等不同问题,这时,教师根据学生所添加的问题内容,进行相应的问题解答活动,并找出添加问题的途径,在对添加问题解答后,教师向学生提出:“能否再提出其他的问题内容?”学生这时再次探究思考,体验问题内涵,最后教师指出上述问题解答的实质就是“运用加减法进行问题的解答”,教师通过逐层推进的方式,将“加减法”解决问题的策略渗透到了问题解答过程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体验到了解题策略的内涵要求,同时也使学生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增强了运用解决策略的自觉性,体会到策略的真正价值.

三、丰富问题教学外延,适度拓展,提升感知体验实效

深化策略的体验,要让学生领略策略的价值和意义,使学生能够“由此及彼”,明白解题策略背后所具有的深刻现实意义.在教学解题策略时,可以引领学生阅读有关策略的知识,通过适度拓展,让学生在寻求策略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的多姿多彩,感受策略存在的价值,有效培养学生发展数学价值观.同时,要紧扣学科内容的内在丰富特性,设置一些具有探究性的数学问题,让学生结合解题策略内容,开展拓展性的巩固练习,引导学生在运用解题策略进行巩固练习环节中,加深对解题策略的深层次理解,提升策略运用的实效.

如,在运用“分析法”解题策略解决一般复合实际问题教学时,教师在讲解、练习“分析法”解答问题策略基础上,结合教学内容以及学生解题实际,设置了“装配车间计划装配机器,前2天平均每天装配50台,后6天每天加工30台,这批机器一共多少台?”的巩固练习,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活动,感知和体验“分析法”解题策略的深刻含义,深刻体味到“分析法”解题策略的价值和意义.

上一篇:亚洲篮球锦标赛下一篇:人才关系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