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问题教学

2024-10-25

初中问题教学(精选12篇)

初中问题教学 篇1

在注重素质教育的新型教育体制下, “问题解决”的教学形式已经开始走进初中数学课堂.由于初中数学教学在大部分学生的终身学习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意义.因此, 深层次的“问题解决”教学形式就显得十分必要.由于数学抽象性、逻辑性和概括性及理性思维要求较高等特点, 很多学生难以接受和适应, 进而学不好数学, 成绩下滑, 却依然得继续痛苦地学习数学.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本文旨在说明“问题解决”的教学方式对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性.下面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谈对“问题解决”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初中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的重要性

我们知道, 在以往的初中数学教学中, 教师是主体, 学生只是被动地听从教师的安排并且中规中矩地完成教师布置的所有任务.随着时间的推移, 初中数学的课堂越来越沉闷无味, 教师的教学激情慢慢地在减退,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早已荡然无存.“问题解决”教学不仅注重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 更注重学生自己找出问题以及通过与他人讨论最终得出答案的过程.这种教学形式的不断推广, 可以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学习的真正意义, 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中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的实施

1.通过启迪式的模式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初中是数学学习的重要阶段, 在这一阶段, 学生的可塑性是最强的, 在此阶段我们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而且可以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 学生应该自主、独立地去解决数学问题, 而教师对于学生的指导, 应该具体表现在引导、启迪思维以及创设情境等方面上.例如, 在“已知△ABC, P是边AB上的一点, 连结CP, 求解∠ACP满足什么条件时, △ACP∽△ABC”的问题上, 学生可以非常容易地解决.接着, 教师可进一步提问:AP满足什么条件时, △ACP∽△ABC?在回答第一问的基础上, 第二问就可迎刃而解.最后, 为了让学生全面巩固所学的知识, 还可以进一步作出扩展:已知△ABC, P是AB边上的一点, 连结CP, 要使△ACP∽△ABC, 加上什么条件即可?这一问题的提出就是通过预设的开放性问题来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在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上, 教师应该有一定的启迪式思维.提出的问题, 不仅是对教学内容的一个系统的概括, 而且要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逻辑性和创造性.

2.通过设计探讨型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数学问题具体的解决过程能很好地对学生进行数学创造性的学习能力的训练以及培养.例如, 如图1, 在正方形ABCD中, M是BC中点, AADD正方形ABCD中, M是BC中点, 连结AM, 过M作MN⊥AM, MN交∠DCP的角平分 线CN于N点, 对AM与MN的大小关系作出判断.当学生给出正确的结论后, 可以进一步引导其作出证明思路.如果学生在正 方形内构 造△AME, 使△AME≌△MNC, 即取AB的中点E连结ME来解决这一问题.那么, 教师可以提问:若M是BC上任意一点, 那么上述结论是否成立?这个时候, 学生或许会得出几种不一样的答案.当学生回答说“在AB上截取BE=BM, 连结EM, 证△AME≌△MNC”时, 教师可以接着提问:若M是BC的延长线上的一点, 上述结论是否成立?紧接着, 教师还可以提问:若点M在BC的反向延长线上, 上述结论是否成立?通过这个案例, 可以看出通过对问题的探究问答中, 学生的思维模式会得到更大程度上的拓展, 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建模分析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教师“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的教育体制.在新的教育模式下, 教师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学生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由教师去正面引导学生, 最终达到共同解决问题的目的.由于初中数学特有的特征,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善于思考, 想出更加合理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例如, 在“某旅游景点的售票处有团体票和零售票两种, 其中10人以上 (含10人) 为团体票, 每人20元;若买零售票, 教师每人30元, 学生每人10元.某校有六名教师和若干名学生去旅游, 如何购票最省钱”这一问题上, 我们最好的解决方法是建立模型, 通过对未知数的设立, 让此类问题得到合理的解决.通过这类问题的探究, 我们可以看到对问题进行建模分析更利于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三、实施初中数学“问题解决”教学后的思考

对学生自身来讲, 学习数学不仅仅只是简单地掌握一些数学方面的知识, 学习到数学的一些技巧, 更重要的是可以结合旧知识, 发掘新知识, 也就是说能够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进行创造性的教学.中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能够发现一些新鲜的感兴趣的东西, 这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学习数学的能力.而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 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也渐渐培养起来.

初中问题教学 篇2

关键词:逆向思维;初中数学;培养

一、前言

在初中数学科目的学习中,有许多知识点需要用到逆向思维,比如乘方、加减以及开方等,在针对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将正向思维以及逆向思维进行应用,是学习过程中必然要用到的两种思维模式。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对于数学问题的解决,如果单一的只从正向思维出发,会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为了促进初中阶段数学科目更好的学习,将其学生思维打开,需要将逆向思维加入到学生的训练当中,以此来对学生的思维定势进行打破。作为教师,要将其作为重任,并且不断地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逆向思维培养的问题

(一)定势思维的影响

由于人们在固定模式中进行生活和学习,以往的思维形成了一定的固定模式和习惯,当人们面对一个问题时,优先选择的是用定势思维去进行思考,而不会首先去选择另外一个角度和方向去对问题进行分析。在数学科目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经过一定阶段的学习之后,对于数学的概念以及解题方式有了固定的思维模式,会出现很多学生在解题的时候,只会很机械地对例题进行照搬,思维的方向较为单一,也不会往不同的方向去引发思考,对于解题方法不会灵活的应用,久而久之,就会在定势思维的影响下,在面对数学题的时候,之后用固定的思维模式去进行分析,缺少一定的灵活性和变通性。

(二)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

随着应试教育的出现,在面对数学科目的学习时,学校教育会直接以考试需要选择的范围和解题思路来进行教学,特别是在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下,老师会引导学生只针对概念公式进行记忆,做题的时候直接用来套公式,应付考试,整个流程下来,学生自然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面对难题时不会学着去变通,更不会去换个角度思考问题,在逆向思维的培养方面就完全缺失,得不到真正的锻炼和培养。在这样的一种教育模式下,只会对学生的基础知识以及能力进行培养,并不能拓宽学生的思维,所以,在学生面对变化较大的难题时,往往会束手无策,找不到正确的思路和方法去解决。

三、数学教学中对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加强学生对于数学概念的逆向运用

在数学科目的学习过程中,概念的理解问题一向成为了学生的一道难题,对于教师来讲,教学的初期如果只注重对概念进行传授,就会使学生成为一个单一思考的载体,在针对问题的时候,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较大。因此,作为数学教师,对于数学概念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将正反思维进行灌输,将学生的思维方式的选择项放大延伸,引导学生利用两种思维去理解数学概念,并且在实际的概念解决问题上进行运用,将其思维进行锻炼培养,以此来促进学生对数学概念方面的逆向运用。

(二)加强学生对数学公式以及定理的逆向利用

在数学科目中,其概念以及理论是作为数学题目解题的基础,也是数学科目进行学习的前提和方向。在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在公式以及定理的讲解时,就穿插着将逆向思维的方式进行推送,可以有意识地将学生的习惯进行培养,促使学生面对题目时,可以利用逆向思维来进行解决,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将正面思维以及逆向思维结合起来,完成很好的思维过渡,以此来将以往的思维定势进行克服,将学生思维能力进行提升。

(三)贯穿对逆向思维解题技巧训练

在对逆向思维的培养过程中,不仅仅只是依靠老师教来完成,还需要学生的亲身经历才能真正做到思维的延伸和发展,所以,逆向思维的养成是需要学生在实际中进行锻炼并不断积累才能完成,同时,作为教师,也要做好引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将逆向思维的解题方法进行渗透,并且多利用不同类型的练习题目,对学生进行实际性的锻炼和培养,以此来将学生的逆向思维渐渐进行提升。

(四)分析法

分析法在思维中的表现主要是指在对问题到结果得出的一个执果索因的过程,需要从其要证明的结论出发,将逆向思维发挥出来,并不断地寻求适用的条件,直至其可以判定为一个正确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从问题论点的一个合理性以及正确性出发,在进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将分析法运用起来,让学生在数学问题的解决中,可以将题目设置以及结论得出之间的关系得出,以此来促使逆向思维得到开发和运用。

(五)反证法

所谓的反证法,就是在针对问题的时候,利用相反的方向进行验证,以此来得到最终的解决方案。在数学科目的问题解决中,利用逆向思维并将反证法发挥出来,可以在初中的数学证明题中表现出来。在证明题的解题过程中,将原命题进行逆否,在此操作中,得到原命题的真实性。也就是说,在提出一系列假设后,进行推理和验证,以此来对矛盾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真正的答案。该方法可以将证明题的思路进行逆向的分析,加强对学生逆向思维的培养,并且可以对数学中的证明题起到很大的实际性的作用。在进行反证法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引导学生在面对证明题时,用反证法的方法去解决,并且,要注意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分析,看是否适用,同时,还要在学生进行解题的过程中,让学生养成好的思维习惯。

四、结论

综上所述,在数学科目的学习中,针对逆向思维进行培养,需要经历一定的过程和时间,在教师进行教学过程中,需要将其运用的教材以及教学材料进行分析,在进行教学活动中,利用不同的方式来对学生的逆向思维进行培养。在针对学生的思维训练中,将学生的知识面进行扩大,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将扩大学生的思维维度,促进学生的数学科目学习,并且,可以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更深层次的学习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宗煜.关于数学中逆向思维的运用[J].亚太教育,2016(35).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问题探析 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问题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阅读面不足,知识面不广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首要问题就是阅读面不足,学生知识面不广的问题。初中阅读教学是初中老师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学生在语文阅读上存在一定的问题,这势必会影响到语文的学习。造成初中语文阅读面不足、知识面不广的问题主要是因为学生在语文阅读方面下的功夫还不深,没有涉猎到很多的阅读书籍与材料。阅读并不是说了解了其中的内容,整个阅读过程就完成了,而是学生自己吸收和内化的一个过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阅读面不足、知识面不广的问题,就会造成学生在阅读这一内容上很难再进行进一步的了解和吸收。所以,阅读面不足、知识面不广这一问题急需解决。

2.知识转化能力较差

初中语文阅读中还存在着另一个问题就是知识转化能力较差这一问题。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只是停留在文章或者是其他阅读材料的文字表面,没有深层次地了解到阅读材料的含义,或者是没有鉴赏阅读材料的能力,甚至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很难把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这是这个阅读过程中最主要的一个问题,如

果长时间下去,学生进行语文阅读就没有任何实际意义。造成初中学生知识转化能力差的原因还包括初中学生语用知识能力差的因素,这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所以,在以后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知识转化能力,来逐步提高初中学生的阅读能力。

3.想象空间有限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除了阅读面不足、知识面不广和知识转化能力较差的问题之外,还包括想象空间有限的问

题。语文阅读最重要的就是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并且帮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空间。然而,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却出现找不到想象的途径,导致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和文章内容的掌握只是局限在文章的表层,理解不到文章的深层含义,从而使学生读到的阅读内容无法得到进一步的升华。所以,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想象空间有限也是一个问题。

二、如何解决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扩大学生的阅读面

为了使学生能够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初中老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做出相应的对策来解决和避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这些问题。首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老师应该尽量扩大学生的阅读面,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阅读知识。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老师在整个阅读过程中,要立足于教材,引

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阅读。在学习课本知识之后,老师应该以此为突破口,引导学生阅读课外的一些知识和书籍。并且老师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立足于教材,不断地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能够树立起自主阅读的能力,在课外能够积极地阅读课外书籍,来进一步扩大自己的阅读面。

2.使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

除了扩大阅读面之后,老师在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中还应该尽量引导学生,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想象力,加深对阅读内容的深刻记忆,从而能够应用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要达到这一目的,初中语文老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在教材中找到突破口,以此来鼓励学生进行积极地思考,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或者老师还可以为学生组织小品和话剧表演,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来了解课本中所涉及的人物,从而锻炼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如此一来,学生不仅能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也能够加强对文章的自我思考,使学生的认知有了不同阶段的

升华。

阅读能力是增长学生知识的重要途径,同时,学生通过阅读也能够充分提高自己的语文成绩,所以,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是一项相当重要的部分,初中老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指引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文章从两个方面阐述了初中语文阅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具有积极的意义,不仅对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对以后的初中语文教学提供了一定的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1]黄革,辛文.语文新课程阅读教学策略初探[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4(03).

[2]魏微.语文“新课标”指导下的几种阅读教学策略[J].天津教育,2006(07).

[3]潘涌.新课标下的个性化阅读教学[J].语文建设,2005(11).

作者简介:岳光华,1969年10月6日出生,汉语言文学,本科,就职于四川省凉山州会东县姜州中学。

初中语文问题教学策略初探 篇4

一.“问题教学”策略的含义

所谓“问题教学”就是以问题解决为主线的教学策略, 即通过问题的发现和解决, 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实现课堂教学目标。“问题教学”策略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自由表达, 充分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不但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 而且符合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 更是对语文教育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本真回归。

二.初中语文“问题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师自问自答的形式化问题教学

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 采取满堂灌方式, 即教师讲、学生听。整堂课充斥着教师琐碎的讲解和自问自答式的形式化问题教学。学生过分依赖教师、教材, 习惯于传统的结论性教学, 即教师给出现成的结论或答案。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 缺少问题意识和主动探究精神。

2.教师提问, 学生回答的预设化问题教学

一些新课改的公开课, 为体现以问题为引导的教学理念, 往往是老师将课前预设的问题一个个地抛给学生, 学生围绕问题作答。这种课, 教师的教学目标明确, 教学方法灵活, 教学过程活跃, 时间安排精准。面对预设化的问题教学, 我们不禁要问:教师提出的问题, 学生都能回答, 难道就没有课堂生成了吗?教师的教学智慧难道就体现在预设问题和引导回答上, 而不是反映在达成三维目标的过程中吗?

3.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的讨论化问题教学

为贯彻新课标“倡导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式”的理念, 语文课堂一度流行讨论化问题教学, 但其实际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问题出在讨论的问题是谁的?若是教师提出的, 其实质就跟形式化问题教学很相似, 只不过中间加了学生讨论这一环节。若是学生自己提出的, 则这样的教学过程是体现了新课标理念, 但学生生成的问题是否都具有讨论价值, 讨论是否一定能有效、高效解决问题, 这些都是值得深究的。

三.初中语文课堂中有效运用“问题教学”策略

有效运用“问题教学”策略的核心是师生平等对话氛围的创设, 有效性问题情境的设置和课堂新生成问题的智慧应对。所谓“有效性问题”是由教学目标引导, 围绕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在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过程中, 分层次、个性化提出的问题。下面结合初中语文新课程实践, 仅就如何设置有效性问题作一探讨。

1.教师应设计富有启发性、刺激性、创造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思维

初中生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特殊性。伴随着身体的发育, 其心理和智力也在不断发展, 主要表现在认知结构及思维过程的变化。新的认知结构的出现使得初中生在解决问题时, 能逐渐熟练地运用假设、抽象概念、逻辑法则以及逻辑推理等手段, 提高了解决问题的精确性及成功率。所以在初中语文课堂上, 教师不该用事先设计好的一连串问题来让学生回答, 这在无形中会限制了学生思考的空间, 扼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久而久之, 学生会缺乏自由意志、缺少丰富敏感的内心。古希腊生物学家普罗塔戈说:“头脑不是一具要填满的容器, 而是一个需要燃烧的火炬。”教师在课堂中就应敏锐地发现学生中的问题, 用富有启发性、刺激性和创造性的问题来点燃火炬, 点亮语文课堂, 开拓学生的思维, 进而让这“火炬”自己燃烧。例如, 在学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篇课文时, 笔者就从课文标题入手, 设计了几个开放性的、使全体学生都有话要说的问题:作者认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你同意他的观点吗?为什么?作者是如何来论证这一观点的?你觉得他的论证有没有足够的说服力?如果不够, 你有没有更好的论据提出?这样的问题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上能取得实效。

2.教师应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初中生心智发展的另一特点就是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他们兴趣广泛、思想活跃、敏感。学生有了好奇心就会主动积极地思考问题, 表现出强烈的创造欲望, 同时其思维的批判性也明显地发展起来。教师应在课堂上坚持民主教学的原则, 善于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大胆质疑, 自由表达, 发表主见。当然这也离不开教师恰到好处的问题引导, 尤其是教师提问的方式、提问的角度、提问的技巧要力求新颖, 能激发学生的情趣。比如, 在学习《孔乙己》这篇课文时, 为突出文章的主旨, 笔者以“孔乙己叫什么名字?”来引导发问。学生开始会觉得老师的问题很可笑, 可经过思考、争论便会发现孔乙己是没有名字的。接着学生自然会深入发问:“一个人活在世上怎么连个名字都没有呢?”通过引导教师、学生、文本、作者间的对话, 便能由学生自己追问得出该人物悲剧产生的时代原因, 进而理解主人公个人悲剧的深刻含义。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有一颗宽容的心。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对学生期望越高, 学生成功的机率就越大, 教师的信任可化作进步的动力, 相反, 冷嘲热讽、不恰当措辞则会扼杀学生的上进心。对学生提出的幼稚、古怪的问题, 教师不能横加指责, 一定要持宽容态度, 要允许学生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 蹲下来和学生对话。惟有此, 学生才愿意质疑, 敢于质疑, 进而由疑而思, 达到会有效学习的目的。

3.教师应创设有效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实践体验

初中生心智发展的再有一个特点就是兴趣容易转移, 注意力不能持久。教师只有精心创设不断变化的问题情境, 才能使他们保持解决问题的持续兴趣和鲜活的探究欲望。这就要求教师要对课文进行再创造, 紧扣文本最突出的构思特点, 巧妙设计问题情境, 使学生强烈地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以带动对课文的整体阅读教学, 实现师生共同解决问题的教学效果。另外, 教师还要善于结合学情, 即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创设问题情境, 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似的情境中发生, 使学生情感的内部心理条件得以激发, 最好是让学生直接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体验, 从而自然进入迫切需要解决问题的状态。例如, 在学习《变色龙》一文时, 笔者让学生编排课本剧, 在表演中体会人物的不同性格。角色扮演可使表演者及观众处于一种真实的情境之中, 并产生解决问题的愿望。课本剧的安排主要分六个阶段:小组准备→挑选扮演者→布置场景、组织观众→表演→讨论和评价表演→总结。

阶段一:小组准备。将学生分为警官奥楚蔑洛夫, 巡警叶尔德林, 首饰匠赫留金, 席加洛夫将军家的厨师普洛诃尔, 旁观者独眼鬼, 席加洛夫将军家的狗。每个角色准备各自的表演内容;观众充分了解故事情节, 配好画外音;设计必要的道具 (服装等) 。

阶段二:挑选扮演者。在班级中竞聘角色, 让学生自己竞争上岗, 要求应聘者占班级人数的大部分。

阶段三:布置场地, 确定表演的程序;组织观众, 让观众带着任务看表演;表演后还要进行评论。

阶段四:表演。按文本情景发展, 进行角色表演。

阶段五:讨论和评价。表演者谈感受;师生一起讨论和评价表演过程;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

阶段六:总结。可选出最佳演员、最佳道具设计、最佳剧评员等, 并给予一定奖励。

这种模式让学生通过表演去获得独特的感受、独特的体验和独特的理解, 以真切的情感体验, 设身处地地考虑问题, 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同时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此外, 教师设计的问题情境要有价值, 有广度, 有深度, 要能让大多数学生积极思维, 乐于回答, 以达到启发思维、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曾说过:“应当引导学生自己讨论、自己推论, 给他们讲得尽量少些, 而引导他们去发现得应该尽量多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教师尤其应尊重语文教学规律,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以有效性问题的设计来带动问题教学策略的实践, 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过程中, 实现师生互动、共同成长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2] 黄厚江.关于“问题教学”的几个问题[J].中学语文教学, 2004, (3) :28-29.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问题与对策 篇5

(大连教育学院初中教师教育中心,辽宁大连 116021)摘要:通过观察十一节初中英语阅读课,探讨了目前影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几个问题,并提出了相关教学建议。关键词:英语阅读教学问题思考 《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阅读能力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中必不可少的一项。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可以概括为:“通过阅读训练掌握阅读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学习和掌握语篇所承载的语言知识,提高就语篇主题内容进行口笔头表达的能力,同时培养学习策略、健康向上的情感和文化意识”[1]。通过观察十一节初中英语阅读课,发现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还有需要进一步澄清和探讨的问题,以进一步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一、阅读教学目标设计与教学过程的关系 教学目标,是英语课堂教学最核心的要素,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一节课的灵魂,它影响统帅其他要素(包括内容、方法),影响课堂教学的进程。在所观察的十一节课中,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设计完整,大多数教师都注意了对语篇材料话题以及所涉及的语言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学习策略等的目标分析,语言表述清晰,具有可操作性。但是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很多教师偏离了原有的目标设计,有的教学活动与教学目标无关,有的教学活动虽然与教学目标相关,但是根据学生实际并没有达到既定的目标要求,只是为了体现目标而设计,为了教学目标而行动。

例如, 有的教师教学目标中提到了“能够复述课文”,课堂上也让几个学生对课文进行了复述,而教学过程中没有进行任何有关让学生能够完成此项任务的教学任务链设计,如分析文章结构,给出关键词支撑等的台阶搭建活动。再例如在Module2 Great books Unit 2 It’s still read and loved(《新标准英语》初三上册)一课中“读”的能力目标设计中,其中三位师都设计了“能运用适当的阅读策略对文章进行预测及归纳出每一段的段意”的教学目标,但是只有一位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此目标呈现了相对应的教学活动:

T: In Unit One, Betty and Mr.Jackson talked about Great Books of their school magazine.What book was chosen by Mr Jackson? S: The Adevntures of Tom Sawyer T:(Repeat the name again)so what kind of novel is it?(出示关于本书的相关图片)S: An Adventure story.T: Since it’s an adventure story, what will Tom meet in his journey ? Now Let’s look at the picture.And answer the questions:(1)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2)Can you guess what is happening? S: Tom goes to a funeral.(出示生词funeral)S: Tom finds a box of gold.S: Tom is looking for gold…

T: So it’s interesting.And have you read the book? Ss: Yes, … No….T: If you are the writer, you want to introduce a great book to others and attract more people to read it, what will you write in the article ? S: My favourite scene S: Characters S: Story….T: Today we’ll learn an article on great books to see whether you have the same idea with the writer.Open your books, turn to page 12, read the passage silently and quickly and get the main idea of each paragraph, you have 2 minutes.该教师首先通过问题引出本课马克·吐温的名著《汤姆·索亚历险记》的题目,然后通过书名让学生猜测故事类型,通过图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欲望,引导学生假设自己是本文作者对文章进行大胆的预测,猜测故事的情节和内容,为下面的阅读做好铺垫。

因此,有效的教学起始于准确合理的教学目标定位,落实于目标驱动下的课堂教学实践,他们相辅相成,相互依托,不能顾此失彼,教学目标是组织、设计、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始终关注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是否关联,切忌使教学目标仅仅成为与他人交流的一段文字。

二、阅读教学过程中语篇结构分析与阅读教学细节的关系

特丽西娅·赫奇在《语言课堂中的教与学》中提到: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应该是帮助学习者根据不同文体采取相应的阅读法;为学习者实施进一步阅读活动奠定必要的语言基础,如对词汇、句型的掌握;促使学习者运用图式背景对文本进行有意义的阅读;学习者通过阅读拥有文体结构意识并尝试运用所学的关联词,在实践表达中注意文本的逻辑与结构;以及学习者用批评的眼光鉴赏文本等等[2]。在教学实践中,大部分英语教师都能够紧密围绕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设计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着力通过语篇分析和通过设计多种阅读理解题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阅读技能,但是这里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是,教师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语篇分析上的目的是什么呢?大多数教师在此忽略了通过语篇分析要让学生学什么,学会什么,怎么学会这样一些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教师缺乏对阅读教学本质的认识,从而忽略了一些阅读教学的细节。

1.阅读前的词语准备

读前活动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读前活动的主要目的是激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介绍背景知识为学习新课文做情感、知识与技能的准备。在所观察的十一节课当中,所有教师在阅读前阶段都把注意力放在话题的生动导入和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上,其中只有一位教师在阅读前阶段注意了将话题引入、兴趣激发和词汇预教有机的融合在一起。该教师在《新标准英语》(外研版)初二下册的Module 9 Heroes Unit 2 There were few doctors, so he had to work very hard 一课中的阅读前阶段进行了如下设计:

T: In our life, I think you know many heroes, and I am sure there must be a favourite hero in your heart.Could you tell me? Ss: Yang Liwei, Lei Feng………….T: Yes, they are all famous heroes, and all of them try their best to do something for the country, the people, and bring people enjoyment, pleasure„.Here is another hero, do you know him?(出示白球恩穿着军装、正在手术等图片并呈现army, join the army, soldier, operation/ do operations on 等生词)„Can you use the new words tell me something about Bethune you know? 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在每幅图下配上一到两句话,让学生从更准确的角度了解有关白求恩的背景信息,这种方式直观、形象,既使学生能够比较容易地记住单词,又能了解背景知识,为深层次阅读理解活动进行了很好的铺垫。阅读前,教师要对材料中可能引起学生理解障碍的生词和句型进行预教,这样一方面可以为学生顺利开展阅读活动搭建台阶,另一方面使词汇、句型的学习具有层次性,为有效的语言知识学习打下基础。但是需要强调的是,这里所说的词汇预教并不是指课前集中领读或讲解词汇,而是指教师要结合课文材料创设语境,在语境中让学生理解词汇意义,为深入理解文章做好铺垫。

2.阅读中的信息处理 阅读是一个接收信息、加工信息和输出信息的过程。信息处理过程也是一个思维和认知的过程,学习者要通过观察、分析、提炼、重组信息达到对信息的处理。在这十一节课中,令人可喜的是教师已经从单纯通过一系列的阅读理解问题来考察学生的理解程度的阶段走向关注语篇结构分析的阶段。教师通常采用的语篇结构分析方式有表格、图形、重新排序、回答问题。但存在的共性问题是对语篇信息的处理过于简单化和表面化。例如在《新标准英语》(外研版)初二上册Module 4 Education Unit2 Project hope has built many schools一课中,一位教师在阅读中的教学设计如下: Step 1: Read for the main idea(skimming)What is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 ? Helping poor children go to school Talking about education Describing life for poor families Step 2: Read and know the structure of the passage Match the paragraphs with the headings Para.1&2

1.Hoping for more help Para.3

2.Two boys’problems

Para.4

3.What Project Hope has done Para.5

4.change of Shen’s school

Step 3: Read for details Para 1&2 Fill in the information about Liu Sanzi and Li Yinming Personal Files

Liu Sanzi

Li Yinming

Age 8 14

Place

a village, Hunan

Zhangxian,Gansu

Problem

drop out of school

Stop going to school

Para.3 Fill the blanks with the key words and repeat the sentences in different ways.What has Project Hope done in the last 18 years? 1.It has raised 2.75 billion yuan in China and abroad.2.It has paid for the education of 2.73 million poor students in the countriyside.3.It has built many schools and libraries.4.It has also trained teachers and it has sent students to high schools.操作方式主要是学生先读,然后小组讨论完成任务,教师核对答案。此段设计对于本章的信息处理表面化和简单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将段落切割成一段一段来分析不利于学生从宏观的角度看整个语篇的逻辑关系,另一方面是表格和用词语填空内的信息凌乱,并没有反映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和现在完成时的语法规律。对语篇分析的过程事实上是对文章信息的转换过程,程晓堂(1996)在使用转换手法应该注意的问题时强调,“要尽可能突出文章的主体结构,尽可能包括段落的主要内容;注意所采用的形式与文章的内容、体裁之间的关系;所设计的活动应能让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操作,不要让学生读完了整篇文章再来完成所设计的任务;转换手法必须使原有篇章的内容和形式更简单,另外学生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讨论和写作;学生在阅读时要完成的任务应该尽可能具体,教师给出的指令也要清楚。如果学生对某种手法还不太熟悉,教师应该事先示范;如果条件成熟,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发挥;合理评估学生的成果。”[3] 3.阅读后的信息重组、加工和内化

“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对所学信息和语言进行重组、加工和内化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关键”[4]。在对待语篇材料的信息转换练习方面,大多数教师停留在为完成表格而完成表格,为回答问题而回答问题,教师的完全分析取代了学生的思考,核对答案的活动远远大于充分利用处理后的信息进行巩固语言知识和创造性利用所学语言知识的活动。在《新标准英语》(外研版)初二上册Module 4 Education Unit2 Project hope has built many schools 一课中,一位教师结合语篇分析的结构图表为学生创造了重组、加工、内化、创造性使用本课所学知识的语言情境:

“Outlook English plans to make a programme about Project Hope.The host invites Liu Sanzi, Li Yinming, Xiao Shen and a volunteer.They are going to have a talk about Project Hope and the change of their lives.任务提示:

Host-------介绍嘉宾(invite, welcome„)

Liu Sanzi-------利用表格信息介绍自己(drop out of school, be poor)Li Yinming-------利用表格信息介绍自己(stop going to school, ill, look after)Xiao Shen------介绍学校情况的变化Last year(school with„),but this year(school with„)Volunteer-------介绍希望工程所做的工作并提出希望(has raised, has

paid for, has built, has trained, has sent)此环节属于本课的输出部分,教师在课文结构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比较真实的情境,指导学生操作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在角色扮演中灵活运用英语。同时,学生的合作意识得以加强。语言有两种功能,即用于表达内容的事务功能与用于表示社会关系与个人态度的交往功能,也就是说,语言课堂教学至少要有解释领会语言知识的活动与实践语言知识的活动,因此,课堂教学应该为达成语言知识学习活动与交际活动的融会贯通提供平台。阅读课上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文本这一融语言点与语境于一体的媒介,加强对学生语言基本功的夯实与实际运用能力的提升。在阅读后阶段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根据阅读中对文章分析的结构图对所读信息进行口、笔头转述或根据笔记写出梗概等输出性语言活动,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让他们在学习和运用英语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如何学习。教师不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收集和处理信息,学生的学习是消极的,没有效率的。

三、阅读教学效果中所预设的情感态度目标与阅读材料的关系 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充分挖掘阅读材料中的情感态度要素已成为教师们精心备课必不可少的环节。目前,大家似乎都认为一堂好课的结尾一定要有一个情感的升华,如果没有一定不是一堂好课,这种机械性的认识导致“教师累、学生木,听课者无动于衷”的状态。

上文提到的“Project Hope”一课结束时,一位教师在带领学生观看一段有关希望工程的录像,大屏幕随后呈现一首小诗,“Love is sharing, love is undertaking, love is power, love is honour.It makes our world beautiful.”教师反复领读,然后布置课后作业,即结束本节课。这种设计虽体现了情感目标,但是联系比较牵强。教师如果设计类似Have you done anything for Project Hope? What will happen without Project Hope? 等问题,就更容易引发学生的思考,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同时还可以达到通过类似问题总结本课所学的重点句型和短语的目的。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情感态度目标属于隐性教学目标,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具有将隐性教学目标转化为显性教学行为的意识。阅读教学效果中所预设的情感态度目标的实现更多地体现在与阅读材料内容的有机融合,体现在教学话语、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任务等的细节之中,记得曾经有位专家使用“镶嵌”一词来形容教学中的情感态度目标再恰当不过了。

总之,阅读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教学过程。仅从教学设计的角度看,有效的阅读课的各个教学环节间应该互相渗透,相互影响,因此建议教师要在重新审视阅读教学本质的视野下,关注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的统一,从导学、学会、会学的角度关注阅读教学细节,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参考文献:

初中数学“问题解决”教学探究 篇6

“问题解决”教学的现状

由于初中数学教学多以理论知识为主,在实践中教学中要逐渐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分析能力,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当前初中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以下将对当前初中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

接受能力差 在“问题解决”实践教学中,教师起到引导的作用。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数学知识有全面的了解,但是由于部分学生自身接受能力比较差,以被动式学习为主,如果教师不对其进行引导,学生很难自主学习,对相关数学问题的理解力比较差。

问题意识差 在实践教学中,多数学生不愿意主动提出问题。问题引导式教学能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学习状态,并对一些有目的的思维活动和认识活动有一定的认识。但是,当前部分学生的问题意识比较差,在实践教学中,答案是被教师控制的,在不知不觉中,即使给了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但是会草率地加入个人评价,左右学生个人想法的表达。其次是没有充分利用课堂资源,教师不仅要会问,而且要会听,会倾听学生的回答,才能捕捉可利用的生成性资源。

课堂讨论意识差 在课堂实践教学中,存在课堂讨论流于形式的问题,学生没有养成讨论的习惯。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让学生进行适当地讨论,有助于增强学生对相关问题的认识,但是在实践教学中存在讨论意识差,课堂活动不充分的情况,学生和学生之间及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和交流,导致课堂教学效率差。其次,在实践教学中存在理解错误的情况,将问题解决理解为“解数学应用题”或“数学的实际应用”。教师重视数学应用题的实践教学,想尽办法让学生将数学问题和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忽视了数学理论教学对学生的指导性作用。教学中涉及到的数学问题仍然是特定的解法和确切的答案,忽视了问题的提出背景和解决问题的有效性分析。

教学设计不合理 “问题解决”教学注重提升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但是在当前初中数学实践教学中,缺少问题的提出过程,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能力比较差,由于既定的管理系统本身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在应用过程中,必须考虑到问题的提出和应用,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让学生明确问题的提出条件。但是,由于教学设计不合理,导致众多问题无法广泛应用到情境中,不利于学生理解数学学习的意义和价值。

“问题解决”教学的措施

针对当前初中数学“问题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了探究切实可行的教学措施,要求数学教师从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研究点,对教学措施进行分析。以下将对初中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的措施进行系统地分析。

创新教学情境 在进行教学之前,教师要对数学教材进行详细地分析,并熟悉学生对已有的认知结构的认识能力;以数学教材为基础,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处理和加工,并创设出一套适合学生认知行为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建良好的学习氛围。其次,要精心创设情境,提出有效问题,诱导学生积极思维,自主探究,寻求出问题的解决之道。在浙教版七年级下册中学到《平行线的判定》,在此之前,学到平行线的性质,同位角、内错角及同旁内角之间的变化,在实践教学中要有效地提出问题。例如,同位角、内错角及同旁内角之间的变化和平行线之间有什么联系?如何通过角的变动,对平行线性质进行分析?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跟着教师的思维模式思考问题,进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自主探究 学生只有具备主动学习的能力,才能在实践中对各类数学问题进行有效地分析。在实践教学提出问题之后,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实践,同时,教师要起到引导的作用,让学生主动探究数学知识,并且能主动分析问题。例如,在浙教版初中八年级数学教材中学到《特殊三角形》,主要学习的内容是等腰三角形,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学生要了解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判定原理等方面的知识。为了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可以提前布置作业,让学生利用其他辅助教材,包括网络、手机及其他形式等,对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的性质有全面的认识,了解不同三角形之间的性质差异,让学生自主探究知识。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学生能对自身知识体系有更好的认识,明确自己的学习能力,并在今后的学习中总结学习经验,不断丰富自身知识,进而提升数学学习成绩。

沟通交流 由于数学教学大多是理论教学为主,在“问题解决”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有效的问题后,可以让学生之间进行必要的沟通交流。首先,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保证每个小组成员的实力平衡。其次,在布置作业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对知识有明确的认识。在浙教版九年级数学教材中学到《投影和三视图》,在实践教学中,让学生对简单的几何图形的三视图进行分析,比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等,并且学生之间要利用三视图自主描述几何体的类别。在讨论过程中学生之间要加强合作,促进各种观点的交流,进而解决实际问题。

实践应用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掌握实践应用相关问题,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地分析。在初中数学“问题解决”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主动探究生活中存在的数学知识。在浙教版八年级数学教材中学到《勾股定理》: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和。在实践教学中,要让学生利用勾股定理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有一根70cm长的小木棒,要将其放置于长宽高分别为50厘米、30厘米和40厘米的木桶中,能放进去么?让学生利用理论知识证明该原理,对可行性和不可行性的论据进行分析。

“问题解决”教学的反思

初中数学“问题解决”教学反思是对问题解决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行为进行思考,它可以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学生数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师,在教学一节课或经历了一个阶段的教学后,只有不断反思教学,才能不断调整教学设计,不断积累解题的经验,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率。在教师一节课结束或一天的教学任务完成后,应该静下心来想想:这节课总体设计是否恰当,教学环节是否合理,讲授内容是否清晰,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否充分,重点、难点是否突出;今天有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做得还不够好,哪些地方需要调整、改进;学生的积极性是否调动起来了,学生学会了没有,学得怎么样。教师们要通过不断反思来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

结束语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进行“问题解决”式教学,有助于学生对已有的知识进行有效地分析;有助于学生在实践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能根据自身实际能力解决问题。针对当前“问题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了对其进行详细地分析和应用,需要提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措施,让学生积极投入到数学学习中来,达到提升数学学习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郭珍贞.初中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策略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9(3):80-83.

[2]殷霞.初中生数学问题解决观的现状及其分析[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6(3):16-17

[3]向先应.基于问题解决的数学课堂教学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8(19):70-73.

[4]马复.试论数学理解的两种类型——从R·斯根普的工作谈起[J].数学教育学报,2001 (3):51-54.

[5]张奠宙,戴再平.中国数学教学中的“双基”和开放题问题解决[J].数学教育学报,2005(4):90-93.

初中口语交际教学问题浅析 篇7

初中英语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在交际中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因此,怎样培养学生练习口语的兴趣和克服说的心理障碍,成了初中英语教学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中学阶段的学生在英语口语表达中存在着不少问题,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学生笔试成绩好,口语却很糟;在交际活动中,学生一进行口头表达,就抓耳挠腮,表达不完整;有的学生自由会话时语言流畅,思维敏捷,可一到正式发言就吞吞吐吐、结结巴巴,等等。怎样才能搞好学生的英语口语教学呢?我根据自己在上课、听课、评课过程中的一点经验体会,谈一下初中英语口语交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一、存在的问题

1. 教学观念陈旧

由于种种原因,如高考等,英语课堂教学仍然以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为主,教师讲话时间占据了课堂时间的大部分,教学活动以教师讲授语法规则、分析课文为中心,学生充当教学过程的客体,教师与学生及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甚少。再者,因为高考不考此项,而进入高中后学习科目增多,英语课难度加大,对学生要求高,学生负担加重,一般为了赶进度,教师在课堂中给予学生讲英语的时间极少,从而导致学生不重视英语口语。

2. 语言环境缺乏

缺乏必要语言环境。我国学生是在汉语单一语种的环境中学习英语的,除了每周有限的几节英语课外,很少有接触英语的机会。课内进行的一点听说训练也难以在课外得到复习巩固。这样的英语语言环境严重地影响了学生听说能力的发展。听英语的机会太少。说英语的能力必须建立在大量的听英语的实践基础之上,由于目前我国不少中学电化教材设备和资料较差等种种原因,学生听英语的机会少,这直接影响了说的训练。其次,目前不少中学英语教师的口语水平偏低,语音语调不准确,不能流利自如地用英语教学,这对培养学生听说能力是很不利的。

3. 课堂活动缺乏真正互动

只进行机械性操练而没有特定环境中的语言实践是不可能达到培养交际能力这一目的的。虽然有多于90%的英语教师用英语进行教学,但他们采用的是传统的听说法,即只让学生通过模仿和反复机械地操练语言的结构形式,忽视了语言的内容、意义及语言形式的情景性,从而使学生不会在不同场合用恰当的语言结构表达特定的语言意义,因而无法进行正常交际。

4. 教学单位设置不合理

培养听说能力必须通过大量的反复练习,每个学生都要有足够的听说实践机会。而我国绝大多数中学班级容量较大,一般在50—60人左右。班级人数过多就难以组织有效的口语训练活动,使学生开口实践的机会少,口语的能力自然难以提高。

二、加强学生口语能力教学的途径

1. 转变落后的育人观念。

2. 抓好基础阶段语音教学。

3. 坚持用英语教英语,创设良好的语言教学环境。

4. 启发、引导学生开口说英语,培养良好的习惯。

5. 坚持课前三分钟讲英语。

6. 充分利用电化教学,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

三、课堂英语口语交际教学的方法

1. 模仿法

学生喜欢模仿,特别是初中生,是英语的初学者,他们更加喜欢模仿,我先让他们跟着录音磁带读,他们能读得有声有色。再让他们表演,部分学生也能表演得很好。

2. 对话教学

教师可充分利用现行教科书,采用以下四种方式促进学生的口语活动。

(1) Make a similar dialogue using some key words/phrases/sentences。这是一种控制较严的口语活动, 在学习某一段对话后, 根据对话里所采用的一些交际项目让学生造一段类似的对话。

(2) Dialogue/Story-building。让学生看了一段文章后,谈谈自己看的内容如何,学生一般能讲或能引用原文里的一两句话来复述。这样让学生在学习一些故事后,能用自己的话再讲故事,一些学生会很高兴地去讲。如在教学一些课文的故事后,让学生复述,他们首先要记好课文的内容,然后是熟悉课文里的一些词组、句子,这样才能用自己的话复述出来。在一篇课文学完后,让学生复述课文,学生能讲出故事的大概就行。当学生大胆说出来后,老师再适当加以引导,让他们增强自信心。我常说的话就是:不怕别人笑,你会讲就是最棒的;不要怕错,错了才知道改正,以后不会再犯。

(3) Discussion。相对而言,学生进行讨论所受的控制更少。在讨论过程中,往往预先只给一个Topic,然后让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各尽所能。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判断、推理及连贯运用语言的能力,而且这是在真实的环境中表达自己的思想。

(4) Writing。结合每单元的Writing教学,进行说话训练。结合作文教学进行经常性的口语训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因为作文课上的说话训练对中心、构思、翻译、语言有更具体的要求,稍加整理就可成文。因此,口头和书面一直起着互相促进的作用。其中口头作文是一种十分有效的说话训练方式。

3. 现场翻译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找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学生翻译,有些学生很感兴趣,会很大声地回答,而一些害羞的学生也会跟着讲。教师综合学生的回答,看他们哪种翻译更好。特别在特殊疑问句的翻译中,学生练习了口语,同时还能掌握知识。

4. 开设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初中生物教学问题探讨 篇8

关键词:生物教学,问题,初中

一、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 学生不能全面地看待生物实验现象

由于初中学生刚刚接触生物学科, 仍然处于一个对事物充满了好奇心的状态, 因此对生物学科充满了前所未有的热情与兴趣。尤其是在进行生物实验的过程当中, 学生对显微镜下的每一个实验现象都充满了好奇, 然而无论是整个实验过程还是最终的结果, 他们都仅仅将目光停留在一个比较浅显的状态之下, 而忽略了与生物学科知识以及相关原理的结合。换一句话来说学生仅仅由于内心的好奇心才对生物实验充满兴趣, 然而却没有能够深究实验内在的深层含义, 对于那些不好玩的实验他们就失去了热情, 甚至连动手操作的愿望都没有了。

(二) 学生对生物抽象概念热情度不高

生物是初中学生接触的一门新兴学科, 也正因如此在开始学习的时候学生都抱着比较积极的态度, 对于生物学科体系当中的新鲜知识也十分地乐于接受。然而随着学习的进一步深入, 会涌现出越来越多的生物抽象概念, 结合个人多年的实践工作经验发现在这个时候学生对生物学科知识学习的热情度就会大大降低。究其原因在于学生在日常生活当中接触到的都是客观存在的事物, 是可以用自己的视觉、听觉、触觉感受得到的, 然而对于学科知识当中这些比较抽象的东西, 比如说生物工程、遗传、染色体等等知识, 这些都是在日常生活当中不能用感官来察觉的, 因此在理解上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尤其对于初中生而言, 他们仍然处于一个思维认知能力在不断成熟的时期, 因此对于这些抽象概念的理解, 很难能够开动脑筋来与现实生活当中的事物联系在一起。由于缺乏对这些抽象的生物概念拥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轮廓认识, 许多学生就会感觉到学习起来比较吃力, 久而久之就对生物知识的学习失去兴趣, 甚至会产生厌学的情绪。

(三) 教学模式单一乏味

结合个人多年实践工作经验发现, 当前的生物教学模式当中课堂教学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 永远都是老师在讲台上拼命地向学生灌输大量的学科知识, 学生在底下不断地记笔记, 这样被动的学习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发展需求, 并且这样的教学方式最终的教学效果却并不乐观, 因此新课程改革的标准下, 我们应该要通过多种途径来提升学生在教学活动当中的主观能动性。另外一个方面学生对生物的学习仅限于课堂的方式也是造成教学效果不佳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在进行生物教学的过程当中, 不仅仅要让学生对生物只是拥有一个比较清晰明了的架构, 让学生了解到细胞的组成, 并学会用放大镜来观看生物体。然而一切理论知识都离不开实践作为依托, 生物教学活动同样如此。因此在教学活动当中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到课外进行生物考察, 理论结合实际才能够有效地提升教学效果。

二、新时代背景下提升初中生物教学的建议

(一) 培养学生对生物实验现象的全面分析能力

结合个人多年的实践工作经验发现, 学生在进行生物实验的过程当中, 过分地将注意力放在了实验的表面现象上, 却忽略了与生物理论知识的结合, 无法看到生物实验的本质现象。新时代的背景下, 为了能够有效地提升生物教学质量, 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来培养学生对生物实验现象的认知能力, 让学生在做实验的时候不断地思考实验当中出现的问题, 并及时地引导学生去观看实验的重难点内容, 有意识地让学生学会思考。比如说在做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实验当中, 我们会在显微镜下观看到细胞重叠在一起的现象, 因此不能够很清楚地观看到细胞的形态。这个时候教师要认真帮助学生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哪些, 具体的哪个环节出了错误, 让学生自主探讨分析后找出原因, 究竟是洋葱片表皮的细胞没有在水中很好地展平开来, 还是在制作压片的过程当中出现了错误。除此之外, 在同样的一个实验当中我们也会出现颜色过浅的现象,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分析是否是因为染色的时间没有掌握好的原因, 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以及严谨的学习态度。除此之外在实验当中及时地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 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生物知识的探索兴趣, 学会自己解决问题的同时能够很好地巩固课堂内所学的知识。长期坚持下去, 学生就会摆脱由于好奇心而真正地热爱生物学科知识, 从而帮助他们在脑海当中构建一个十分清晰的生物知识架构。

(二)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学生对生物知识充满了兴趣才能让他们主动地去掌握更多的知识。对于初中生物教学工作而言, 培养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学习兴趣是十分重要的工作, 比如说我们可以通过鼓励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并制作生物实验的方式来增加他们对生物知识的理解, 或者在班级内组成生物学习兴趣小组, 定期组织生物知识竞赛等方式, 一方面能够拓宽学生的生物知识面, 另外一个方面还可以有效地提升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关于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结合个人多年实践工作经验, 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首先我们可以借助生物实验作为辅助工具来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因为单纯的理论知识的学习会显得单调乏味, 抽象模糊的知识点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学的抵触情绪, 因此我们在理论知识的教学过程当中, 加以适当的实验课程, 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可以有效地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也能够很好地提升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其次在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中, 我们应该重视师生之间的互动, 构建和谐课堂, 通过各种方式来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传统的教学方式仅仅只是教师、黑板、学生之间的单一组成, 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 学生在下面奋笔疾书地记着笔记, 这样是不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 学生仅仅只是记录老师话语的机器, 学习效果自然不佳。因此我们在实际的授课过程当中要积极地与学生进行活动, 带动课堂的学习气氛, 在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当中才能够点燃学生对生物知识学习的热情。再次我们要引导学生走进实践当中, 将学生带出课堂, 走到生活当中感受到生物知识的乐趣, 让他们在自己最熟悉的日常生活当中有效地运用生物知识。最后我们应该要充分地认可并且欣赏学生, 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自己动手参与到实际的实验操作过程当中的时候, 教师应该要给予及时的鼓励, 并且认可学生的劳动成果, 在不断的鼓励当中培养学生对生物知识学习的自信, 让他们能够拥有更大的学习热情。

(三) 将理论联系到实践当中

我们在进行生物教学的过程当中, 应该要充分地认识到理论知识以及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一方面我们要通过精心的备课以及组织教学让学生掌握好书本上的基本生物原理知识, 另外一个方面我们还要让学生学会将知识进行合理的运用, 也就是说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 只有在实践当中才能够不断地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因此我们在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下, 应该要在适当的时候带领学生走出课堂, 在实践当中有效地运用所学的基本原理知识。比如说我们在讲述种子萌发的知识点的过程当中,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外实践, 让学生认真地观察种子萌发过程当中的生物现象, 并及时地记录下来, 通过认真对比分析自己所记录下来的实验数据, 让学生分析出萌发理论。

三、小结

本文结合个人多年实践工作经验, 就初中生物教学问题展开的探讨, 具体的分析了当前生物教学过程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分别是学生不能全面地看待生物实验现象, 学生对生物抽象概念热情度不高, 教学模式单一乏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意见, 首先要培养学生对生物实验现象的全面认识能力, 其次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后将理论联系到实践当中。然而由于个人所学知识以及阅历的局限性, 并未能够做到面面俱到, 希望能够凭借本文引起广大学者的关注。

参考文献

[1]刘红星.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导言设计之我见[J].教育教学论坛, 2010年04期.[1]刘红星.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导言设计之我见[J].教育教学论坛, 2010年04期.

[2]何瑞莺.浅谈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J].科教文汇 (下旬刊) , 2011年04期.[2]何瑞莺.浅谈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J].科教文汇 (下旬刊) , 2011年04期.

初中英语问题式教学探究 篇9

关键词:初中,英语,问题式教学,教学效率

问题式教学模式从20世纪50年代提出后逐渐被老师和学生所接受,成为了课堂教学中教师普遍使用的教学模式。问题式教学的核心是问题,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主要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获得解题方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实施问题式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的英语理论扎实、口语熟练,运用英语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强,受到了学生和教师的普遍欢迎,使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效率得到了显著的提高。问题式教学模式不仅能扎实学生的英语基础,还能帮助教师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在课堂上愿意紧跟教师的步伐,对教师下达的任务也能高质量的完成,教师也能顺利完成英语教学任务。那么,在初中英语课堂上如何实施问题式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掌握英语呢?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熟练运用英语,在初中英语的教学中,我们教师要课堂上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设定的情境中有机会运用所学的语言材料,在有价值的情境中引发思考、提出问题,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初中生是一群特殊的群体,教师在英语课堂上创设的情境要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贴近,使情境更加具有真实性和可接受性,在此基础上提高情境的高度,使创设的情境具有挑战性,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在参与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切忌为了“情境”而创设“情境”,我们教师要有目的地创设教学情境。初中生的思考广泛,为了我们教学目的,有时需要老师进行引导,不能完全放手,如在对话时老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让学生注意听对话,由其中的“异常”引发思考。

如在学习“when”和“while”的用法时,两者都表示“在……的时候”,为了帮助学生区分这两个连词的用法,教师可让学生根据生活中常见的有关情境让学生自主对话,如小明打电话给亮亮同学,而亮亮却不在家,以及小明去亮亮家玩,在他家等了一个小时也不见亮亮回来,第二天小明见到了亮亮,根据这两个情境让一位学生和教师进行对话,教师回答(两个词都可以用时用两个词分别回答一次)。通过对话学生会发现老师在回答时表示同一个意思时用了不同的词,针对这一问题进行思考,教师在学生需要时及时给出帮助。通过讨论学生便会自己总结出“when”与“while”的不同用法,在表示一个时间点时只能用“when”,而在表示一个时间段时“when”和“while”都可以用。

二、发挥学生主体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老生常谈的一个问题,但也是新课标重点提出的问题,教学中我们也一再进行强调,而在初中英语的问题式教学中更加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真正参与教学,真正领会英语的语言基础。英语教学不是老师灌输学生就能学会的,我们老师一定要让学生学会自学,对教材中的知识点能提出自己的观点,理解不了的能对老师提出问题,在老师的指导下自行解决问题,从这一过程中对知识有了一定的理解。教师在学生自学前要进行指导,让学生明确通过自学要获得哪些知识,用什么样的方式自学的效果最好,自学时要注意哪些问题等。学生自学的目的性强,可以提高自学的效率,也会使课堂的效果得到明显提高。学生自学后教师还可以组织他们进行讨论,让他们各抒己见,在激烈的讨论中迸发灵感,进而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

如在一节课结束后要求学生对下节课将要学习的知识进行预习,老师提出具体的要求,提醒学生在预习时碰到不懂的要在教材上标明以便上课时解决,对自己认为重点的内容用铅笔进行标记,在预习中产生的思考、提出的问题记在笔记本上,可以和同学讨论,也可以在课堂上提出大家共同讨论。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正确对待,个别的问题私下指导,大部分学生都会产生的问题在课堂上共同讨论,老师不要直接给出答案,要用合适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打开他们的思虑,让学生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遇到问题不要急于寻求帮助,而是要在自己思考无果的情况下再向同学或老师请教,逐步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三、帮助学生归纳总结

在教学中实施问题式教学方法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能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对事物有个深刻的理解并拥有自己的观点。初中生的可塑性较强,教师在英语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能提出问题,更要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使问题意识深入他们的思想。问题的提出需要一定量的语言知识做基础,教师要不断地进修,提高自己的素质修养,在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时能举一反三,扩大学生的知识量,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使学生提出的问题深度逐渐加强,知识与能力共同提高。教师要及时总结学生提出的问题,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要引起重视,在课堂上重点提出作为教学的重点和关键点,归纳问题的解决方案,帮助学生突破知识的难点,多所学的知识有个整体的认识,进行系统地学习知识。

如在学习“neither…nor”语句时我们会讲到近几年中考的热点倒装句,这时我们教师就可以总结哪些句子要倒装的问题,对学过的倒装句进行总结归纳,找出倒装的关键是句子开头的词语。在总结这一考点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做些跟踪练习,强化他们的知识,使他们对这一知识点熟记于心,在遇到相同问题时信手拈来、轻松解决。

初中问题教学 篇10

一、重视典型问题的生活特性,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浓厚兴趣

数学源于生活, 服务于生活。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而广泛的联系。数学学科每一章节知识点中都能看到生活中实例或现象的影子。初中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从学生认识事物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水平出发, 创设出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情境。”因此, 教师在进行典型问题教学时, 一定要抓住问题的生活特性, 使学生感到数学问题就在学生身边, 增强解决问题的兴趣和欲望。

如在一元一次方程应用教学时, 教师根据一元一次方程相关内容知识, 选用了一个关于行程方面的数学问题, 向学生创设“AB两地相距80千米, 甲以每小时12千米的速度从A地出发, 乙以每小时8千米的速度从B地出发, 两人同时相向而行, 问经过多长时间后, 两人相距20千米?”的问题情境;又如在“图形的初步认识”知识教学时, 教师也抓住数学知识的生活特点, 设置了“一线段长15cm, 欲作此线段的中点, 可利用此线段的两端点为圆心, 以长r为相同的半径, 分别画两弧相交于两点, 等等, 若选取的r为正整数, 则r的最小值为多少。”的探究问题情境, 等等。教师进行问题教学, 越是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 学生越愿意解答。教学中教师通过问题情境, 不仅凸显了数学生活特性, 更将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动性得到了充分挖掘。

二、突出典型问题的探究特性, 增强学生动手解答的探究能力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方式和途径。由此可以看出, 数学问题教学, 就是要提倡学生用亲身体验的方式来经历数学, 探究数学, 解决问题。因此, 教师要发挥学生主题特性, 教会学生探究方法, 指导学生探究过程, 实现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提升学习能力。如在概率知识的教学中, 教师出示了“现在有一袋子, 已知袋子中有白球2个, 红球3个, 且每一个球被取出来的概率相等。现在从袋子中取出一个球, 然后放回去。已知前两次取出的都是白球, 若第三次取出白球的概率为p, 取出红球的概率为q, 则两者的大小关系为什么?”问题讲解时, 教师通过引导和指导, 让学生意识到此题是考查学生对概率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可以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进行实际探究学习活动, 讨论得到的探究数据, 从而使学生能对取出白球和红球的概率之间关系能有清晰的了解, 有效提升学生学习探究的实效性。

三、发挥典型问题的发展特性, 推动学生学习效能的整体进步

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人人获得进步和发展”。新实施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倡“人人获得提升”的教学理念。因此, 教师要抓住学生个体差异这一特性, 采用一些梯度性的数学典型问题进行教学, 使不同层次学生都能得到进步和发展。

如在一次函数知识教学时, 教师就根据学生个体差异, 选用了针对不同学生的典型问题:如对于后进生, 选用了“当直线y=2x+b与直线y=kx-1平行时, k___, b____;直线y=2x-1与x轴的交点坐标是___;与y轴的交点坐标是_____”的问题;对中等生提出了“现在知道直线y=mx+n, 如果现在向上平移两个单位, 则获得的直线是什么?现在知道有一个函数。它的图象经过 (1, 2) 这一点, 且y的值随x的增大而增大, 那么这个函数的解析式是多少? (写出2个) ”的问题;对优等生选用了“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 画出一次函数y=-x+2与y=2x+2的图象, 并求出这两条直线与x轴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已知直线y=kx+b经过 (5/2, 0) 且与坐标轴所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为25/4, 求该直线的表达式。”问题, 同时鼓励学生“手拉手”, 带领低层次学生向难题进军, 实现学生整体进步过程中, 后进生、中等生有更大的飞跃。

初中语文情景教学问题研究 篇11

关键词:初中语文;情景教学;问题

情景教学的教学模式是在近些年以来逐渐被教育从业人员所重视和实践,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这种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模式也开始慢慢的走进学校的课堂。并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情景教学模式的实施,对于活跃课堂学习气氛,实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趣味性具有明显的意义。老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可以借助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情境营造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学生学习知识的情景扩展到教室之外,简单的来说,情境教学就是将书本上枯燥的概念和定义,通过形象的案例、动画表现、和趣味活动等进行转化,帮助学生牢固掌握知识理论。增强学生对知识学习的乐趣,同时通过课堂学习情境的营造,能够拉近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提高教学的效率。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引入情景教学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的欲望。促进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的提高。

对初中语文教学的情景教学模式的研究,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教学实践中都具有明显的意义。这种教学模式摒弃了传统教学模式单一、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问题,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存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情境教学模式更好的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对学校教育教学,回归学生本位的课程改革具有明显的意义。

一、情景教学模式的教学特点

在现代教学理论中,语文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是在实际的初衷语文教学中,我们还存在很多的不足。学校教育应该从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宗旨出发,为学生学习和成长提供形式多样化的教学环境。为学生的学习和教育提供更多的选择的机会,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充分互动,学生思维得到科学的培养和发展。情境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在当前的教学体系中逐渐形成体系,其主要的教学特点是为学生营造轻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借助多媒体教学工具和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堂知识。

二、情景教学模式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老师采用知识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将学习的概念和理论传输给学生,不仅无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对于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估同样也缺乏考核和评估,学生在为老师至尊的教学环境下很难有机会和勇气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也会造成极大的消极的影响。多年的初中教学实践已经证明,中学生只有处在轻松和自由的教学环境中,才能实现和老师的充分互动,以及积极地思考和交流。老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的辅助资源,利用信息技术将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进而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1.创设教学悬念,在结束的环节使用情景教学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延伸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开始之前,一个精彩的开场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勾起学生了解的欲望和注意力。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良好的教学效果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享受教学的乐趣,积极思考和分享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调整自己的角色,从讲台上走下来,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例如,在教材中学生学习《乡愁》这一门课的时候,老师为了更好的展现和表达乡愁的含义,在课堂开始的时候,通过多媒体视频为学生播放一首歌曲《我的中国心》,学生通过对歌词的理解和歌曲背景音调的感悟,感受以为海外游子漂泊在外对祖国的怀念之情,这种典型的情景教学的教学方式间接的触发了学生内心的对于民族的情怀。这时候,老师再开始引入课文的教学,学生在感受前面的情感之后,对后面的教学内容必然会有很强烈的学习的欲望。在接下来的教学环节中,老师还可以通过轻音乐的背景下进行朗读或者领读,加深学生对于课文情感基调的把控。而在课程结束之前,通过设置一些教学悬念,刻意的为学生留取一些思考的问题和回味的内容。让学生在课堂结束之后进行延伸阅读,拓展知识。学生在前面的情景的影响下,对相类似题材的话题会有较为强烈的共鸣,因此,在课后的学习中,自然会有更高的学习热情。

2.生活场景再现,在课堂教学中的情景教学设计。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给学生创设真实的情感体验是初中语文教学重点和难点,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结合现实中的实际案例和生活場景,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将文章中的场景描绘出来,例如在文章《烈日和暴雨下的祥子》中,老师在讲授课文的时候,首先请学生描述一下自己的烈日的环境下,和在暴风雨的天气中的感受,学生通过以往自己的亲身的经历和感受分享给身边的同学之后,就会表现出更加积极的心态和热情去学习文章的内容,主动去了解文章中的主人翁在不同的天气环境下的心理变化。并在文章的情境描写中寻找共鸣,这中情景教学的模式,很好的捕捉住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这时候老师在根据实际的教学进度引入需要学习的教学课程,就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课堂模拟训练过程中的情景教学

初中语文教学的主要的教学目的不仅仅是简单的教会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技能,同时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向“学会”转为“会学”,也就是我们长说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应该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传授,比如在一些实践性较强的教学过程中,老师通过实物引入和现场实践的方式将课堂变得更加有意义,将抽象的概念转化成具体的操作,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同时,在情景教学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还可以利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模拟自己的教学中的角色,在语言的实践课堂上,讲述和表达自己的感受与想法,增强学生学习的乐趣和积极性。

三、结语

在初中语文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创设情景教学环境要求老师首先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气氛,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学生在轻松自由的教学环境下能够很好的消除紧张的学习情绪,主动参与到老师的课堂教学中去,敢于开口交流,勇于提出质疑,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感被拉近,更加有助于老师的教学和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二是老师要注意在情景教学模式的教学环境下,要想法设法的引导学生多说、多交流,实现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交际,将课堂知识学习交际化,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交际能力,同时让课堂知识的学习更加精彩和宽阔。最后,是老师对于学生学习的跟踪和指导,课堂教学之后要及时的获取学生学习的进度和学习质量,将情景教学延伸到课堂之外,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中也能将知识理解和应用,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最大可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1].姚进.情景教学法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的应用[J].新课程教育.2010(8):32-34.

问题意识与初中物理教学 篇12

一、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意义

创新始于问题, 问题是激发学生产生疑问的起点, 是科学研究及其创新的起点。学生在面对问题时, 特别当其感到疑惑的问题, 容易使学生产生怀疑、探究的正情绪, 这种情绪将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

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容易进入的误区

1. 教学问题的主体性混乱

传统的教学模式更侧重于由“如何解决问题”展开教学, 在这个过程中“问题”是教师提出来的, “问题的解决方法”是教师讲授的或是由师生互动解决的, 长期这样教学我们并没有意识到有什么不妥, 可是却忽视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教学中少了“引导学生如何提出问题”这一重要环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 因而问题的设计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学情, 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设置的问题要具有启发性, 要能引起学生注意, 引起学生的质疑, 产生指向主题的新问题。

2. 问题设置缺乏原则性

教师在问题的设置上, 容易出现指向性的问题, 即“问题”不能集中指向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容易导致学生的注意力分散在教学目标之外。

问题提出前要让学生的思维进入积极的思考状态, 提出后要留有足够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质疑、思考并讨论、生成新的问题。这样学生的思路才会变得开阔。提问不是任何时间都可以提问的, 也不是越多越好。

三、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1. 关注生活、识物树理

“从生活走向物理”是物理新课标的基本理念。生活是物理规律、概念的发源地, 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让学生有种亲切感。将生活中有关声、光、力、热、电的现象搬入课堂, 可以活化教学过程, 学生的思考维度必然方大, 熟悉的情境必能提出许多问题, 真正体验到生活处处有物理, 以后雪深必定会特别留意身边的物理现象。

比如, 在《摩擦力》教学时, 将自行车的挂图展示给学生, 可以引发学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车胎为什么有凸凹不平的花纹?转轴之间为什么用钢珠?自行车前后轮受到的摩擦力的方向怎样?可以通过这几个问题贯穿整节课教学。

再如在“做功和物体内能的改变”教学时, 提问:“寒冷的冬天, 手被冻得发疼, 搓搓手, 会有什么效果呢?”学生由生活经验出发会很自然地回答:“手发热, 暖和。”通过这样简单的问答, 自然生成一个新的问题“为什么搓搓手就会暖和呢?”这一问题, 既具体、亲切, 又富有诱惑性, 学生的探究激情和学习兴趣受到激发, 课堂注意点集中到“做功和物体内能变化的关系”上来了。

2. 注重双基、深挖教材

初中物理要加强“双基”、培养能力, 也要注重获知过程的体验, 围绕教材提出问题, 引发学生去深度挖掘更有有价值的问题, 做到问题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以加深对重点知识的深化。

例如, “光的直线传播”教学时, 抛出问题“光如何传播?”让学生猜想, 学生根据预习教材可以得到“光沿直线传播”, 同时也比怀有疑问, 深入思考可以生成新问题:

(1) 光路如何表示?

(2) 同种均匀介质中光如何传播?

(3) 不同介质中光的传播情况怎样?

(4) 不均匀的介质中光又是怎样传播?深挖教材, 从认识需要出发, 设置问题层层递进, 在实现对“光的传播”认识的同时, 也体验了获知的过程。

3. 用好实验, 诱其反思

“实验是科学之母”, 新教材改编以来把实验纳入了每一堂课, 通过实验现象激发学生的疑惑, 形象生动又具悬念的物理现象, 大大地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由自己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提出问题, 本身就包含了从具体形象思维转化为抽象概括的逻辑思维能力的过程, 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理性认识得到提升。

例如, “沸点与气压”教学时, 笔者拿来一个平底烧瓶并注入适量的水, 加热至水沸腾;然后, 将烧瓶拿开, 并将烧瓶口用胶塞塞紧, 水停止沸腾之后, 将烧瓶倒过来, 当用冷水浇浇烧瓶底部, “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发现烧瓶内的水又沸腾了。当学生看到这一现象时, “惊奇、惊讶, ”魔术般的感受。新问题也就出现了, “怎么回事?为什么会再次沸腾?”“现象中的沸点和气压有怎样的关系?”学生带着这些疑虑, 对这一现象背后的物理知识就更加感兴趣, 整个课堂可以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

上一篇:广场景观下一篇:提供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