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景观

2024-10-25

广场景观(共12篇)

广场景观 篇1

1 城市广场景观设计的重要性及目前存在问题

我们可以在做城市绿化建设的时候, 利用寓意不同的植物进行园林植物配置, 这样一来, 不仅可以丰富植物观赏内容, 还可以反映出城市内涵所在。如梅兰竹菊自古就被喻为“四君子”, 它们分别象征着高洁傲岸、幽雅空灵、虚心有节、冷艳清贞。植物配置与诗情画意相结合, 如承德离宫中的“万鹤松风”景点就是借着风掠过松林而发出瑟瑟的涛声让人深临其境。

而近些年来, 城市园林植物配置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为了制造奇观, 把古树从深山里搬进城市, 古树树龄本已苍苍, 还要被搬住进城市, 硬挺着几根枯枝余留几片残片, 在这个城市的风中苟延残喘。为求新奇, 将没有经过驯化的外来树种引进城市, 如各大城市引种的银海枣、榕树等热带树种, 夏日搭阴棚为其遮阳, 冬日穿上暖衣为其御寒。城市森林植物配置为求创新, 不顾植物生物学特性和当地植物的建种群落, 不仅有损美观, 而且削弱了城市森林的生态功能, 这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建园者产生的一种“速食”心态的体现。还有就是在城市植物配置的过程中, 忽略了对文化的揣摩及对精神方面的考虑, 所以如今的园林建设缺乏了中国深邃的文化底蕴, 已经经不起人们细细品味, 剩下的只有外表美丽实则空泛的植物景观。

2 城市广场的植物配置

不同类型的广场需要不同的植物配置。一般情况下, 我们可以依据广场的特点、文化属性、功能实现等进行选择。如市政广场是政府沟通和举行仪式的场所, 该类广场的植物主要呈周边式配置, 中央以硬质铺装或软质的耐踏草坪铺装作会场, 广场内视线通透, 营造出庄严, 肃穆的气氛。纪念广场一般用以纪念某一特殊事件或人物, 供人们瞻仰、纪念, 所以要将生态功能作为辅助元素, 应采用软质绿化与硬质铺装结合设计方式, 烘托纪念氛围, 依据广场固有的主题与纪念意义进行植物的选择, 并适应性确定风格及配置形式。商业广场更多的来体现城市商业繁华, 在植物选择上没有固定的模式, 可以采用丰富多彩的植物体现商业的繁荣景象。交通广场一般位于交通枢纽, 人流量大, 我们应令其成为道路交叉点, 合理发挥交通枢纽作用, 确保植物景观设计不对交通实用功能造成影响, 进行见缝插景、见缝插绿的科学设计, 进而最大化发挥生态效益与景观效益。休闲娱乐广场在城市中分布较多, 绿地面积大, 广场风格多异, 植被配备时主要考虑广场功能和景观需要, 要让大家身处其中时感到精神放松, 心情愉悦。

3 城市广场植物景观设计原则

3.1 适应自然

采用乡土树种。我国富源辽阔, 每个地区都有其特色树种。城市广场作为城市的名片是展示城市特点的一个很好的窗口, 而种植当地树种就很好地传达了这一思想。除此之外, 乡土树种与当地自然条件, 尤其是气候、土壤条件已经达成稳定平衡, 对原产地环境具有天然的适应性。

3.2 突出广场主题

前面讲到, 城市中不同广场体现的主题不同, 所需的植被配置类型也就各不相同。植物景观在选择时要围绕广场主题, 如选择不当则失去了广场体现的文化形态。比如在一些革命纪念广场应该放置庄重的植被体现肃穆的氛围, 种植松柏等。在进行草坪的设计时就可以选用耐践踏的品种, 并采取把大草坪分成若干块, 在一个时间段内只对游人开放其中的一块或几块, 从而把草坪的使用与维护巧妙的结合起来。这种结合既养护了草坪, 又增强了草坪的可接触性。

3.3 遵循艺术性原则

人是城市广场的主体, 离开了人广场便成为失去价值的物质构建。它包括空间领域感、舒适感、层次感、易达性等多方面的塑造。除了满足生态环境的需要外, 还要满足艺术性的要求。拥有艺术美的植物更能展现出植物的活力, 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在植物艺术表现上, 可以从植物形态、布置层次、植物组合、颜色搭配、形状拼图等方面着手, 通过艺术的手法, 将广场要表达的情感抒发出来。还有就是水空间的多样性和可亲近性是公共活动广场设计的一个重要部分。不论是静水还是动水, 都会给人带来心灵的涤荡, 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广场、庭园中的人工飞瀑、喷泉能带给人以活跃与激情, 满足视觉的享受, 他们嬉戏水中、充分地享受水所带来的乐趣。城市广场的创造是为人提供沟通、交流、共享的人性空间, 要给人以丰富多彩的艺术感受。

3.4 经济性原则

为了达到广场的渲染效果, 在植物选择方面, 我们优先选择实惠但可以达到相同效果的植物, 要从成本方面考虑选择植物。植物景观以创造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主要目的, 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无节制地增加投入。在节约成本、方便管理的基础上, 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居民生活环境质量才是我们要追求的景观设计原则。多角度审视广场的植物景观设计, 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城市建设空间的发展也面临提升, 城市广场设计作为主要的景观要素, 自然便成为我们关注的一个焦点。广场景观不仅仅带给这个城市的是美化环境, 或是丰富整个城市人民的生活, 更是体现一座城市的景观特色和提升城市形象的场所, 因此, 规划设计好城市广场对增强城市的吸引力是极其重要的。

关键词:城市广场,景观设计

广场景观 篇2

班级:09环艺(1)

姓名:罗国亮

学号:200930114102

经过五个星期的学习,在老师的讲解下,我对广场景观设计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运用。让我懂得了如何设计一个基本的室外空间环境。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塑造空间环境氛围的综合艺术,同时也是一门难于表现和掌握的艺术。

本次规划的休闲广场位于交通枢纽地区,处于居民区和商业区地带。其中广场东面为一人工湖区。广场南北面为交通要道。

一、设计指导思想与原则

该广场环境的设计上,深入挖掘本土的古老传说以及民族特色并将其凸现出来,充分体现本广场观景与休闲功能。在不影响交通的基础上,营造出各类尺度的以植物观景为主的休闲、娱乐、文体健身区。同时种植上一些本地常见的灌木。在保护原有景观带及原有地形的基础上,加以适当的调整,体现景观与功能的和谐统一、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二、设计构思

广场环境的观景中心运用中心放射式的铺砖图案,凸显出本土人的热情、坦诚、友善的性格特色。在绿化上体现了四季分明的特点,且能满足图市人对于生活与休闲娱乐的需求。春天万物苏醒,芽絮抽出,夏天绿树成荫,秋天果实丰收、缤纷绚丽,冬天洁净简单。

广场划分为东、南、西、北、中四大部分:东部为一滨水景区,南部为休闲娱乐区,西部为一观景广场区,北部为文体活动区;中部为一水景喷泉区,为整个广场人流最为集中的一个亮点。

四,各部份介绍

1、西部部——观景广场区

该区又分为瓜果休闲区、休闲草坪区、,中心为一雕塑,充分体现了原有乡土树种在造景与功能上的作用,现代人的审美情趣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特点。

2、南部——休闲娱乐区

该区以一现代亭子为中心向四周展开,动静结合,以动为主,充分满足了中老年人、儿童和少年对于文体娱乐的需求,同时加上植物的搭配,还满足了人们对于景观与功能,四季活动内容不同的需求。

3、东部——人工湖区

该区的设计以改造原有环境为主,在湖区对边上修建的是观景亭,以此来满足人们对吸水和观景的需要。在湖区边上的胡杨林中铺修几条步石小路,以此来满足人们对观赏胡杨、红沙柳、多浆植物等特色植物的需要,以及在秋天 胡杨变色后、红沙柳开花时观赏那种特有的美景的需求。湖边的健身区、特色果树休闲园及成排石凳的设置则能充分体现人们亲水性,以及喜欢在水边活动特性。

4、北部——活动健身区

该区在绿化上保留原有青皮杨树林,同时也借此树林来消除商业区噪声对广场休闲娱乐整体氛围的影响;同时大型的葡萄草莓花架让人们在休息的同时,充分感受到了一种宁静及身心的放松。

罗定江滨公园及市政广场景观设计 篇3

关键词:滨水空间;市政广场;生态湿地;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3)03-0000-00

收稿日期:2013-04-02

修回日期:2013-05-06

Abstract : Through case study of riverside park and Municipal Square project in luoding city, This paper discusses about how to rebuilt sense of the new city open space, and what kind of activities are needed in such a place. Based on fully understanding the site conditions and landscape resources, civil sqaure ,hotel ,leisure areas , kids playground and ecological Wetland is well organized into this project, and dynamic space and statical space are both taken place.

Key words:Waterfront open space;Municipal Square;Ecological wetland;Landscape design

引言

“滨水地区开发是一个城市非常珍贵的资源,也是对城市发展富有挑战性的一个机会,它是人们逃离拥挤的、压力锅式的城市生活的机会,也是人们在城市生活中获得呼吸清新空气的疆界的机会”。这是查尔斯·摩尔对城市滨水地区的一个概述,滨水地区是城市寻找发展新动力的一个重要切入点。目前,滨水区开发正成为我国城市化建设的一个热点课题,这个课题在罗定这个南江文化之乡显得尤为重要。

1项目背景

本项目位于广东省云浮罗定市的东北部,南江核心段的泷洲国际生态社区,是间于现有三桥和四桥间的2.9 km长滨水带,约24万㎡。罗定泷洲江滨公园作为新区建设的“桥头堡”,是未来新区的形象展示,充分利用山—城—水的风水格局,带动整个片区的发展,有利于建设宜居城市。

历史上的南江是海陆丝绸之路的重要对接通道,也是罗定人西上梧州,东下肇庆、广州的交通要道,同时也是西江流域通往高州地区的交通走廊。它具有丰富的人文遗产。

随着城市的演变,现今南江流经罗定城区水系全长约7 km,江面宽120~200 m,由于历史原因南江两岸和北侧一直处于城市发展的边缘地带。罗定现在的发展中心位于南江南侧,主要以商业、居住区为主。城市开放空间规模较小,远远不能满足全市市民休闲的需求。开放空间大多年代久远、质量较差,且分布较为分散。南江南岸沿岸开放空间虽有过部分改造,但由于缺乏系统的规划和综合功能配套设施,价值未能得到很好的体现。

1.1 罗定城市开放空间存在问题

1.1.1 开放空间缺乏系统性 罗定城区各个开放空间较分散,尚未形成系统来满足生态环境和市民休闲的需求。代表城市形象的重要景点孤立且缺乏规模,很难给人留下深刻的城市印象。应该借助此次开发南江北岸的契机,提升“南江文化之乡”滨水城市的整体气质(图1)。

1.1.2 开放空间形象的趋同性 罗定城区多数规模较大的开放空间形象未够鲜明,功能特点不够突出,导致开放空间总体雷同,如文化广场、体育馆前广场、全民健身广场等主要用于集会活动和体育健身,远远不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多样的休闲体验需求。

1.1.3 公共空间人性化尺度弱 罗定城市现有规模较大的绿地、广场的主要空间可形容为空旷,如文化广场、体育馆前广场、全民健身广场,仅考虑群体展示活动而未考虑个体或休闲散客的游憩需要,缺乏氛围和配套设施,需要进一步创造中小尺度空间。

1.1.4 土地功能的互动性少 在不影响公园公共性和开放性功能发挥的前提下,可借鉴国内外的城市公园打造综合功能,从而提升场地及周边的土地社会价值。现有罗定市区缺少此类规划策略,应努力实现新区的各开放空间与周边的用地功能形成更强的互动关系。

2 策略

本项目以“幸福罗定,活力南江”为规划主题。以打造罗定城市发展新核心,树立整体城市新名片为目标。

2.1激发参与性策略

打造一个优质的城市滨水休闲带,吸引市民走向水岸,激活生态河滨走廊。提供多样的可参与活动项目,提升市民户外生活品质;充分考虑公园设施,为市民提供便利,建立完整的公园服务体系,进一步提升新区的综合环境价值。

2.2加强生态性策略

保持自然河流状态,创造优质宜居生态环境,打造具有生命力的生态型滨水景观。充分利用河岸的临水优势,设置多样的公共开放空间,使生态环境与公共服务的价值最大化;运用大量乡土物种保护和恢复河流的自然形态,结合湿地的运用,净化河流的水质。

3 景观设计方法

总体设计可概括为:一心(新区市政府核心)、二脉(山与水相依的天然景观生态龙脉)、三桥(与旧城区连接的三条纽带:三桥、四桥和两桥间的步行桥)、五区(市民广场区、半岛酒店区、休闲游憩区、儿童游乐区、生态湿地区)。(图2)

nlc202309020403

引进一个完整的慢行系统对接城市现有绿道环线,贯穿滨河休闲带各节点,提倡生态环保的生活方式。完善的服务配套设施与绿道慢行系统结合,提升公园人气。游船码头的设置,为打造未来连通文塔—湿地公园的7 km南江城市景观带水上游览观光预留空间(图3)。

3.1市民广场区

政府大楼前的市政广场是新区建设的“桥头堡”,同时又是核心的开放空间。在当今中国,这种性质的广场几乎每个城市都可以见到,这些广场以及周围的市政建筑一起构成城市的标志性场所。

设计空间格局灵感来源于罗定城市的大地肌理,体现地域景观与历史的延续,实现了展示空间与休闲空间的转换,成为多种功能的载体,也融合了城市山水格局的设计理念(图4)。通过简洁的大草坪、仪式感的树阵、序列的灯柱、水景等一系列景观设计元素打造出大气而亲民的政府大楼形象,展现出对未来经济繁荣的美好愿望与自信(图5)。同时,灵活的活动空间兼顾形象展示与各空间尺度的过渡,人性化的硬质小型弹性活动空间方便市民开展更加舒适的交流聚会活动(图6~8)。

3.2半岛酒店区

通过高差的处理提升酒店区防洪安全度,同时与公园公共开放空间相隔离,保证酒店尊贵的私密性;大型凤凰木Delonix regia群落打造了尊贵的“凤凰半岛”绿色形象,为后期的酒店开发营造良好的生态景观氛围,也突显了整个江湾畔的个性。

3.3休闲游憩区

由于场地的限制,通过线性的慢行步道、竹林(Sinobambusa tootsik)和草坪(Cynodon dactylon)空地的结合,为市民创造一个舒适怡人的休闲游憩空间,根据有利的光照角度来布局阳光草坪和停憩点,合理安排区域活动的动静分区,与儿童乐园区形成对比。

3.4儿童乐园区

作为江北新区先行开发的江滨公园,创建性地建设粤西第一个综合体验式的儿童休闲活动空间,以此弥补罗定市城区此类开放空间的欠缺,利用便利的交通吸引城中市民,提高使用性,特别是提高非节假日公园的人气(图9)。

3.5生态湿地区

新区最主要的优势是生态环境,其中城市母亲河——南江的水质尤为重要。除了主要依靠政府对城市生产生活污水垃圾的严格管理外,本案中设计的湿地系统保存了基地本身的特质,并起到蓄水和泄洪作用。通过建立生态岛减缓水体流速,经过湿地系统过滤达到辅助净化的目的。大量运用乡土物种以防护河堤,在滨江地带形成了多样化的生态系统,营造最具当地乡土特色的野趣种植群落。通过生态保护、生态演示、生态体验等多种形式对生态湿地进行系统的利用,打造生物多样性的科普体验式湿地公园(图10)。

4 总结

罗定泷洲国际生态江滨公园设计,尊重场地原有的山水龙脉格局。注重生态与开发的平衡,激活南江核心,形成生态河滨走廊。为周边地区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公园设计强化基地边界与城市的融合,旨在为市民提供优质的开放空间,提升周边区域的环境价值,焕发南江生态魅力(图11)。

参考文献

[1]张庭伟,冯晖,彭治权,等. 城市滨水区设计与开发[M]. 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 40- 66.

[2]刘滨谊. 中国景观与旅游规划设计丛书——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M].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6: 10 – 30.

[3]保继刚,刘雪梅. 房地产开发主导下城市滨水区更新的反思[J].规划师,2005 (5) : 107 – 110.

[4]焦胜,曾光明,何理,等. 城市滨水区复合开发模式研究[J]. 经济地理,2003 ( 3) :398 – 401.

审稿编辑:赵晓铭 韦松林

作者简介:

黄俊江(1975- ),广东饶平人

园艺硕士,从事城市景观规划设计

E-mail:junjiang.huang@kmc-la.com

城市广场绿化景观的思考 篇4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厌倦了城市的喧嚣、拥挤,越来越渴望能回归自然、接近自然。广场建设得到飞速发展,广场能为市民献上一份宁静与恬暇;在拥挤的都市水泥森林中,广场能为市民守住一片绿洲与舒朗,这就是广场的魅力所在。城市广场设计无定式,应以绿色植物造景为基础,减少硬质铺装。让绿色植物的亲和性充分发挥在园林小品的设计和装饰中,以期形成树大荫浓、温馨和谐的氛围和良好的生态效益。

由此,广场成为当前城市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热点,大大小小广场在各地城市纷纷落成。有一些广场设计融合了建筑、美学、植物学、生态学、规划设计等多门学科的精华。在设计时应注意各门学科的综合运用,突出植物学、生态学与美学的有机结合。然而,由于规划理念、规划设计、建设施工及管理维护的技术水平存在着差异和时代的发展,使得广场的景观功能需要不断进行改进。现以阜宁县人民广场为例,阐述广场设计中应注重的植物配植原则,实现环境建设实用性与观赏性的有机统一。

1 广场概况

阜宁县人民广场占地面积约75750m2,广场东西平均长度220m,南北平均宽度355m,地形为四边形。广场建筑面积3790m2,广场面积47700m2,东、西两侧河道面积12070m2。

2 广场所处地理位置

阜宁人民广场位于阜宁县城南区射河南路东侧,地处阜宁县城南新区,广场南侧为迎宾大道,西侧为电信大厦,北侧是射河南路,东侧是新阜宁大桥。

3 广场功能定位

广场按其性质、用途及在道路网中的地位分为公共活动广场、集散广场、交通广场、纪念性广场与商业广场等5类,有些广场兼有多种功能。阜宁县人民广场作为苏北较早的开放公共休闲陆地,建成时曾以大草坪、欧式建筑、规则式喷泉、广场吸引了多方参观者,在苏北地区一度成为焦点。

4 广场设计定位及功能分区

人民广场由南京林业大学设计,1999年竣工,工期历时1年。设计为敞开式公园绿地,以大面积铺装、组合喷泉、规则式绿篱、开敞大草坪为主,有明确的景观轴线,充分突出了西方欧式园林景观效果。主要由健身活动区、广场休闲区、中心水景区、街头游园区、滨水休闲区几个组成。

5 广场存在问题思考

设计多为硬质化铺装,植物总量少,这就使得广场的生态化的功能大大降低;空间较为开阔,视线通透,一览无余,不能满足各种人群交往的需求;游园植物布置植物过于封闭化,植物配植观赏为主,不能满足人们游园的实地需要;与内部建筑交界处处理不到位,广场与外围建筑隔隔不入,空间划分不明确;滨水区的处理过于人工化,河岸处理过于硬朗,未能体现自然和谐生态的效果。

6 改进措施

6.1 小游园景观的改进

小游园是人们在户外活动时最可能选择的场所。对于大多数户外活动的人群,游园不仅满足了赏的功能,还要保证游的功能,不能华而不实、无法亲近。小游园的植物在通过自然流畅的林冠线条与丰富的大色块相结合的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感官环境效果,但人无法在上面活动和休憩。应增加游路及小型铺装的设置以满足人们日常游憩需要,游路及小型铺装周边通过栽植规则式植物桂花篱、火棘篱、落叶树泡桐、法桐、竹类等划定人为活动空间,以提高街头小游园的实用性。东侧靠近河道,与市民广场相连接,所以水域两侧不应设置太厚的背景林带,通过适当间植,增加景深,营造一种若隐若现的效果,激发游人游览兴趣。

6.2 滨水区植物的改进

作为“水陆边际”的滨水绿地,多为开放性空间,其空间的设计往往兼顾外部街道空问景观和水面景观,人的站点及观赏点位置处理有多种模式,其中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外围空间观赏;绿地内部空间(广场)观赏、游览、停憩;临水观赏;水面观赏;水域对岸观赏等。

公园东西侧两条河道是城市防洪河道,护坡为自然缓坡型,临水设置的游览步道,结合植物的栽植构成自然的水岸,形成了自然生态、开阔舒展的滨水空间。但由于养护不到位,种植单一,河坡上的植物除柳树外已经看不到,只剩下裸露的土地,影响了景观整体效果。应增加故土护坡植物、垂枝植物和水生植物,如:陆上天堂草、连翘、云南黄馨等;沿水种植再力花、西伯利亚鸢尾、花菖蒲、花叶芦竹等,丰富沿河水景,强化生态作用。滨水休闲区绿化为纯观赏绿地,因为没有设置游步道,草坪已被踩踏出现斑秃现象,要保护植物不被人为破坏,应在滨水休闲区设置一条游步道,两侧以有色相变化的灌木植物小丑火棘、红枫等围合,将人为活动范围与观赏植物区域分隔。

中心水池为人工开凿,边缘人工化痕迹较为明显,驳岸较为冷硬,与周围植物线条格格不入,可以在驳岸一圈种植部分垂藤植物花叶常春藤、云南黄馨、藤本月季等,软化驳岸线条,与周围景观相融合。

6.3 私密性空间的营造

广场中心主轴线周围都是公共活动区域,开场式空间所占面积较大,整个公园通透性强,这就使得人们在公园所做的各项活动都没有私密性可言,直接影响各种人群的交往需求。可在中心活动区域向外辐射30m范围处设置种植分隔带,将两侧的设置成私密空间。可采用法青作为背景篱,栽植有季相变化的银杏、马褂木、枫香、无患子等色叶树,配置开花小灌木,有效隔绝活动区域的噪音,形成半围合空间,营造一个安静的交流私密空间;同时保留现有内侧行道树,增加行道树的行数,营造林荫大道效果,满足游人散步、游憩等生活需求。通过常绿与落叶植物配置,展示了植物物候周期的季相美和诗情浪漫。文化中心建筑在广场内格格不入,破坏了广场的整体景观效果。通过植物分隔的处理,弱化建筑的影响。利用种植阔叶常绿植物香樟形成软质隔离,中植法青、海桐球类形成绿色遮挡和植物景物组合,既实现了分隔功能,又满足了观赏需求,恰到好处地处理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6.4 广场观赏性的营造

广场观赏性的营造,将纵贯广场的景观主轴线。运用动与静、开放与私密、现代与野趣的对比,创造出有节奏、有韵律的空间;通过主轴线联系多个活动内容丰富、空间特征不同的景点;处处以人为中心,在多个景点及空间的营造上,使其具有赏心悦目的美,更注重对人的行为方式的尊重,使住户参与其中,进行积极的社会交往和公共活动。广场北入口强化入口休闲运动草坪的恢复和建植,营造出通透、开阔的空间。草坪外侧林带缘边线增加花境,增强平面和立体效果。在平面上,最低观赏点以细腻的草坪为主,中层后配置红花酢浆草、菊、鸢尾等花卉体现一年四季纷繁的色彩。外侧以高大乔木香樟、重阳木、枫香、花灌木桂花、石楠、红花继木等作为背景分层栽植。

原广场景观轴两侧只种植了零星树木和草坪,景观单一。现在两侧增加地形处理,花坛种植和开花灌木群栽植,有目的形成景观兴奋点。如:红叶李、樱花、梅花、桃花、玉兰等。堆山造林、充满诗意和想象、模拟自然、联想自然,营造一个充满阳光、风、雨、花香、绿意等自然气息场所,让广场环境具有更好的观赏性。

7 结语

广场设计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风格,不同的地域对于植物的选择与运用也体现了当地的人文、经济。现代生活中,随着环境建设的需要,人是中心,人造环境,环境造人,各种公共绿地空间的设计必须“以人为本”、生态自然,这使得植物配置在公共绿地设计中占了大多数比例。根据人民广场实际情况,考虑到本地实情及经济情况。在满足功能性和实用性的原则下,将艺术性、观赏性、生态性原则结合到一起;在保护原有绿化的情况下,把适地适树、多样性、特色性原则融合到植物配置中。充分、更好地发挥它在公共绿地的生态效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摘要:现代城市广场是现代城市开放空间体系中最具公共性、最具艺术性、最具活力最能体现都市文化和文明的开放空间。广场绿地规划应具有清晰的空间层次,独立形成或配合广场周边建筑、地形等形成良好、多元、优美的广场空间体系,充分体现了人文尊重与关怀。

关键词:广场,绿化景观,实用性,观赏性,改进

参考文献

[1]祝遵凌.景观植物配置[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2]杨赉丽.城市园林绿地规划[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

[3]马锦义.论城市绿地系统的组成与分类[J].中国园林,2002(1)

校园广场景观设计说明 篇5

一、地块概括

本块地是西京学院新校区中所规划的一块180*90(M)的空地,根据学校规划作为新校区广场。

二、规划依据

1.国家现行的相关设计规范、规定。2.建设方提供的《修建性详细规划》。

三、设计理念

“校园规划的功能不仅仅是为教学活动提供物质环境,只有当校园规划具备激发好奇心,促进随意交流谈话的特质时„„它所营造的校园氛围才具有真正最广泛意义上的教育内涵。”以营造文化氛围为指导思想,创造最适学子们学习、游戏和进行体育锻炼的学习生活空间。

四、设计原则

注重“以人为本”,强调环境的整体和谐,使景观的观赏性与功能性得到最大限度的相互统一。1.生态原则:

生态原则是设计的首要原则。随着社会的进步,对于绿地的生态的理解,也在一步步地加深起来。生态是物种与物种之间的协调关系,是景观的灵魂。设计中采用以乡土树种为主的多物种生态原则,尽可能多的布置多物种的植物群落,从而达到最佳的滞尘、降温、增加湿度、净化空气、吸收噪音、美化环境的作用。2.功能性原则:

景观的功能性是不可缺少的。设计中尽量做到景观与功能相结合、相统一,既要考虑景观小品的实际功用,又要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针对空间使用者的不同,空间尺度也有所不同。3.植物造景原则:

注重绿化与美化相结合,由于树木高低、树冠大小、树形姿态与色彩的四季变化等,都能使居住环境具有丰富的变化,增加绿色层次,加深空间感,可以打破建筑线条的平直、单调的感觉,使整个校园显得生动活泼。

五、景观结构分析与布局 1.景观结构:

根据规划功能分区,全园有四大部分功能区:憩息诵读区、广场中心观赏区,休息聚集区、主入口造型小广场区。由此展开景观规划布局结构,点、线、面充分融合。2.景观布局

一方面校园应具有良好生态景观,另一方面作为校园新区,势必着重创建充满时代气息、文化氛围的环境,与建筑景观系统完美结合。

校园总体景观布局以程式化与自然化有机结合的手法,采取道路、场地整体规则式布局与局部自然式布局相结合,植载整体自然式布局与局部规则式布局相结合的方式,在规则中体会规矩与规律,在自然中进行陶冶与感受亲切。使得校园总体布局理性严谨、而又自然随性,营造出了现代、大气、生态的校园氛围。

六、种植设计 1.设计原则:

与环境景观相协调,反映园林景观的主题思想,做到适地适树。2.植物配置:

在统一基调的基础上,树种力求丰富有变化,注意乔灌木结合,常绿与落叶、速生与慢长相结合,乔灌木与地被相结合,适当点缀草花,构成多层次的复合结构,利用植物本身的树形、色彩、季相特点,按照反差、对比和渐变等美学原理组成宽度、色彩不同的花带以及大小不等的图案,在林中草坪的映衬下,显得既规则又活泼,给人一种舒畅愉悦的空间感受。形成特色的植物群落景观。设计中植物群落的构筑,不仅满足美学、植物学上的要求,还兼有生态方面的要求,考虑到植物的滞尘、隔音、吸收有害气体、降温增湿的功能。

⑴入口树阵与各分区树阵采用挺拔形美、叶形漂亮的银杏、黄山栾、合欢等观赏树种。⑵各自然种植带的种植遵循常绿与落叶相结合、四季变化的原则,组合如下:

①冬季观赏主要突出树形(雪松、云杉、黑松、盆景松、华山松等)、枝干(白皮松、青桐、红瑞木、紫薇)、果实(柿树、金银木、火棘等)。

②秋季突出叶色的丰富变化(银杏、栾树、黄栌、五角枫、白蜡等)。③夏季植物品种丰富,开花植物众多(栾树、合欢、木槿、紫薇等)。④春季可观赏开花植物(碧桃、玉兰、榆叶梅、丁香、连翘等)

种植设计主要配以适宜淄博地区的常用景观植物,植物的种植随地形、位置的变化而变化,通过植物来营造不同的自然空间,尽可能做到四季有景、令人过目不忘。

七、铺装设计

根据功能不同,结合建筑外观,采用不同的铺装形式:主要有青石板、花岗岩(磨光、火烧板)、条形广场砖、条形步石、木质铺装、卵石步道等。

八、灯光设计

以主轴为中心,突出轴线和主景,感受环境主体小品和建筑主体的几何结构,激发学子们对空间结构有更深的了解。对于学子们在夜间经常出现的场所,都配以适合亮度和颜色的灯光,如篮球场、排球场等。

九、绿化种植给水设计

广场景观设计中的水环境设计 篇6

【关键词】:水环境;动态水;静态水;水循环

水是生命的载体,也是人心灵的向往。它可静观,可动赏;可铺底衬托,可独立成景;可寂静平和,也可清脆悦耳。正因为水有如此的表现力,所以在人类历史中,它很早就被应用于美化生活空间,迄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随着城市的发展与环境的空前繁荣,水环境的设计与运用已不在限制于水景园、公园或私家庭院,而是已各种形式出现于城市的各个角落,成为城市空间中亮力而又充满生命力的造景元素。而作为城市空间~部分的广场,也不例外的使用了这一造景元素。而且人们也已经认识到现代广场水景的应用不应也不能在照搬古典理水的手法。它应该是对传统的继承和发扬,更是对传统的超越与变革。在广场水景的设计中也不能简单的考虑一池一溏的问题,而是要更多考虑广场整体大环境、大空间的特征、风格、感性表达以及景观可持续性发展的要求。

一、城市广场中静态水环境的设计

静态水环境一般是指广场中成片状汇集的水面,水体保持相对的静止状态,简称静水,在广场设计中常以池的形式出现具有安详朴实的特点。由于其平静的表面。静水能反映出广场周围建筑或假山,雕塑的倒影,增加空间的层次感,这是静水较为特殊的景观特质,能给人以丰富的想象和愉悦。在风吹之下,可产生微动的波纹或层层的浪花,具有—种相对安静的运动感;在光线下。可产生倒影、逆光、放射等,都能使水面变得波光晶莹、色彩缤纷。

1静态水景的类型

静水是广场水景设计中最常用又最易取得效果的—种形式。在广场水景池中筑山、设瀑布及喷泉等各种不同意境的水式,使人浮想联翩,心旷神怡。而水池设计的着重点主要集中于其平面形式的变化,或方,或圆,或曲折变化,或组合,或成自然形,以及其与周围环境所形成的整体效果。

根据水池的平面变化一般可分为规则式静水和自然式静水。规则式静水。主要包括水景池。这种静水因水容器有着规则的几何形状而呈现出很有规则的平面效果,并可作立体几何形的设计:如圆形,方形,长方形、多边形或曲线、曲直线结合的几何形组合,是广场空间中应用较广泛的一种形式。自然式静水。自然式静水有近似于自然湖泊的景观。是人工对大自然的模仿和再现。自然式水景多用在生态广场的设计中。其特点是平面曲折有致,宽窄不一。虽由人工开凿,但宛若自然天成,不露人工痕迹。水面宜有聚有分,自然式静水应根据环境空间的大小进行不同的设计,小面积静水胜于分,大面积静水则应有聚有分。

根据广场静水池的修建形式,多采用下沉式水池和台地式水池。下沉式水池一般设计在地势下沉的地方。由周边的地势限定出一个范围明确的低空间,水池一般在这个低空间的中心位置。此中形式四周较高,给人一种维护感。此中水池可以根据水面的大小做成供人嬉戏的水上乐园。台地式水池。与下沉式水池相反。这种水池是把水池所有的地面抬高,使其高出地平面。人在池边台地上时,会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方位感。此中水池多在其中设喷泉,供人们观赏用。

2,静态水景的应用形式

规则式静水一般包括在几何学上有着对称轴线的规则水池以及没有对称轴线,但形状规整的非对称式水池。在广场造景中主要突出静的氛围、水池的装饰有美化地坪的图案效果。在对池缘线条的设计时,通常要与周围的铺底密切相关,色彩与材料的选择要与整体环境相协调。规则式水池对于硬质景观较多自广场更为适宜,可作为地坪组成的重要部分,并成为景观视觉轴线上的一种重要点缀物或关联体。广场水池面积要与整个广场面积有个适当的比例,过大则散漫无趣,过小则局促紧张,所以水池的大小要能给人合适的空间张力。规则式水景池池底可用图案或特殊材料式样来增加视觉趣味。

自然式静水是模仿自然环境中湖泊的造景手法,水体强调水际线的自然变化,有着一种天然野趣的意味,在广场设计中使用自然式静水的水景设计不是太多,它主要用于生态广场的设计中。生态广场中软质景观较多,自然式静水际线自由曲线式的变化十分适合。

二、城市广场中动态水环境的设计

1,城市广场中流水的设计

流水是连续的带状动态水体,在广场水景营建中应用广泛。它也许是所有水景形式中,最强调对水的自然天性的展示、也是最富有个性的水景形式。流水能给人别样的自然情趣和深邃的哲理。现在广场的设计中流水仍以仿自然的溪流应用的最为广泛。但对此进行了改造,将流动的水体与构筑物的设计紧密结合,营建出了简洁、现代、具有图案化、装饰化的流水景观。这些流水景观突出了水在流动中与构筑物所形成的水纹的变化效果,或者二者在整体环境中所起到的点缀、烘托、强调的作用,使流水的应用范围跳出了古典山水园林的圈子、成为更能与现代化广场景观特质相契合的、极具个性化与表现力的水体造景元素,极大地丰富了流水的内涵与形式,充满了想象力与创造力。

在广场环境中,由于地形条件的限制,在平坦的基址上设计流水有一定的难度,但通过合理有效的工程措施是可以再现自然溪流的,如流水可设计与较平稳的斜坡或与瀑布等水景相连。流水虽拘限于槽沟中1但仍能表现水的动态美。澳大利亚悉尼达令港的螺旋形流水盘的设计就是当今广场水景设计中的佼佼者。水池由12条螺旋组成,其中两条供行人走,其他为流水道。

2,城市场中落水的设计

利用自然水或人工水聚集一处,使水流从高处跌落而形成垂直水带景观即为落水。在广场设计中,常以人工模仿自然瀑布来营造它。落水的水位有高差变化,常成为设计焦点,落水面变化丰富,视觉趣味多。落水向下坠落时所产生的水声、水流溅起的水花,都能给人以听觉和视觉的享受。根据落水的形式与状态,可分为瀑布、叠水、管流等多种形式。因为瀑布在广场的设计中使用较多,在此我只对瀑布进行详细说明。在广场瀑布的设计中多采用人工瀑布。

人工瀑布需要足够的水源,瀑布水量越大,越接近大自然,气势越雄伟,能量的消耗越大,因此水量的问题在设计中很重要。瀑布在跌落的过程中,水体和空气摩擦碰撞,逐渐造成水滴分散、瀑布破裂,瀑面将不在完整。因此水量要达到一定的厚度,才能保持水型。随着瀑布跌落的高度的增加,水流厚度、水量也要相应增加,才能保证落水面完整的效果。

3,城市广场中喷水的设计

喷水也称喷泉。是将压力水喷出后所形成的各种喷水姿态用于观赏的动态水景,起装饰点缀广场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喷泉与水下彩灯、音乐一起共同构成朝气蓬勃、欢乐振奋的广场水景。喷泉还能增加空气中的负离子,具有卫生保健之功效,所以备受青睐。近年来随着电子工业的发展,新技术、新材料的广泛应用,喷泉设计更是丰富多彩,新型喷泉层出不穷。

喷泉的设计与应用必须与环境取得一致,尤其要注意喷泉的主题、形式和喷水组合景观的协调,做到主题、形式和环境相统一,使喷泉起到良好的装饰和渲染环境的作用。有一定主题的喷泉要求环境能提供足够的喷水空间与联想空间;而纯装饰性喷泉则要求适宜的背景环境,使之形成一个祥和悠闲的广场空间;与雕塑组合的喷泉,需要开阔的草坪与精巧简洁的铺装衬托。为了欣赏方便,喷泉周围一般应有足够的铺装空间。

三、未来水环境的设计

在未来水环境的设计中,会更多的体现它的整体性。水使得局部和整体之间存在一种连带关系,每一滴水都会对地球平衡起到一定的作用,当有关水的设计项目有利于生态平衡与周围的世界密不可分的时候就会变的更有价值。

广场景观 篇7

湖州长兴县人民广场在40年的变迁过程中, 经历过体育运动场式的初建, 见证过“文革”时期的辛酸, 也曾经作为长兴唯一的市民集散地伴随过一代人的成长和记忆, 如今, 老人民广场带着深深的记忆在城市化进程中担负起更多的职责, 情感化的景观设计似乎更能体现广场作为城市公共场所的积极风貌。 (图1)

1 情感化设计的氛围构成

对于氛围的理解可以简单的认为是主体对于客体环境所产生的直接心理感知与感受。一个好的展示空间要给人一种“场所精神”的氛围感受, 而不是纯粹“机械展示”式的被动接受。[1]每一个场所的特质与秉性注定在其设计中应具备独特的地域与艺术氛围, 由此来唤起场所的记忆情感。在对氛围的情感化设计中能够做到的就是“运用能表达和传递的各种要素制造氛围, 将设计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从‘静态’演变到‘动态’、从‘观看’转化到‘被看’。”[2]城市景观空间场所的氛围设计有着多样多变的丰富手法, 主要是通过对于空间布局、造型陈设、材质质感、色彩声音等触动受众对环境的情感建立, 促使感知与体验的形成。

任何场所的形成与发展都源于精神的需求, 这个需求有基本的形式上的, 也有深层次的内心的。长兴新闻网上刊登了一篇“老人民广场的变迁”, 有对人民广场的情感描述, 如“对老广场的印象, 除了正义和留下那个时代的烙印以外, 伴随人们成长的也有快乐和童趣。” [3]这些来自受众的表述很合理的成为长兴人民广场景观设计的支点。长兴的魅力源于自然, 源于绿色, 长兴人民广场的氛围设计主要是展现长兴的历史文化和自然生态, 展示人们对自然对生命的热爱, 对历史的追忆和对文化的传承。大地艺术的地貌设计语言成为广场的中心, 天然大型毛石取自于本域, 代表着本土自然, 造型艺术的摆放让人们可坐可憩, 可观可用, 写实与抽象的手法将本土自然文化氛围描述得尽量生动与实用。 (图2) 长兴自古的植物美景与丰富的水文化造就了其纯天然的自然姿态, 设计中仅仅是轻描淡写却也情感流露得透彻, 记忆中的那片樱花林依旧光影婆娑, 日益生机勃勃。 (图3)

2 参与性的情感化设计

城市景观广场是服务于大众的城市公共空间, 情感化的参与性成为城市景观广场存在的重要价值。人是情感活动的载体, 有人的聚集活动, 即所谓的人气, 才有场所存在的意义、内容和情感, 才有因为情感化的参与性而生成的独特景观。参与性活动决定着场所的具体功能和特性, 活动类型的不同所需要的空间也有所不同, 产生的情感自然也有所不同。如今多元而丰富的市民活动直接影响着广场空间的多元与复合, 绿地、花园、铺装、游憩设施等等迎合着不同年龄不同圈层的受众, 互动空间与设施的融入不仅提供传统的观赏休憩功能, 更是提出了互动交流的全新享受。

场所的记忆其实是对生活情节的记忆, 事件、场景、体验都是人们参与场所形成的情感。体验式的广场景观设计是对场所空间的制造, 是营造人与自然最直接联系的过程。在现代城市广场设计中, 为参与性所设计的空间和设施多彩而丰富, 吸引着不同的参与者。从传统流于记忆中的放风筝、休憩到如今流行的广场舞、车展, 参与性的发展随着城市的文明发展过程促进着众多城市生活方式的发生。 (图4) 情感化的参与性设计内容影响着广场景观的设施与空间形式构成, 对于场所的设计已不能仅仅考虑形式问题, 重要的是应基于空间赋予场所有趣而生动的内容实质。在设计中多注重人与环境的互动感, 创造吸引人们走入公共空间的冲动, 释放压力, 享受生活, 由此留住美好记忆。

3安全性的情感化设计

情感化的设计策略离不开人的参与, 以人为本的设计首先需要确保的是其安全性。安全性的实质在于消除隐患, 防止事故及伤害, 是情感化设计的重要特征之一, 是建立场所空间所必须考虑的要素组成。在情感化的安全性设计中, 严格遵守设计规范与注重设计细节是主要方法。景观设计师在进行情感化设计时应将设计规范与安全化严格作为科学依据, 尤其是水系驳岸、坡道踏步等与安全息息相关的设施, 在规范之内灵活应用、挖掘创新。当然, 除了依据设计规范之外, 提升景观设计品质与情感的另一方法是注重设计细节。细节决定品质, 设计的细节通常成为传递情感, 温暖人心的地方。

在研究实践安全性设计之前, 充分了解分析大众的常见行为是有必要的, 通过调查, 步行与儿童的游戏成为广场安全性设计的重要研究对象。步行是人们进入公共环境最简单最常用的方式。仅仅创造出让人们进出的空间是不够的, 还必须为人们在空间中的活动、流连并参与广泛的社会娱乐性活动创造适宜的条件。[5]步行需要情感的关怀, 其中安全、不受阻碍的自由行进是情感化的最基本要求。在设计长兴人民广场滨水空间的步行体系时, 考虑到安全性与体验性并重的可能, 采用了平整并放宽亲水步行道的设计, 退后驳岸, 用台地结合台阶的手法处理高差。如此设计可以使得滨水空间平整宽阔, 充分拓展人们的亲水性, 退后的台地台阶步道式高差处理让危险的陡坡变为顺畅便利的上下行步行系统。宽阔的台阶配合滨水步道的小舞台设计, 能为小型演出与观众的观看提供必要场所, 由此, 情感化的安全性在设计中得以强调和体现。

城市公共广场空间如果能够吸引儿童参与游戏活动, 相伴而来的则是成年人无微不至的观望与看护, 正因如此, 公共空间中会形成自发性的游动的安全监视网络。建造者希望用设计的手段干预、引导……为此特别设立固定的儿童游戏区, 而孩子们却顽皮地倾向于在充满活力和刺激的道路或者街边绿地甚至施工工地上玩耍。[5]在长兴广场的设计中, 尊重儿童天然的亲自然特性, 广场的中心景观用大地艺术的手法布置可玩可赏可憩的天然大型河石。消除河石的尖锐棱角, 石块的高度也选择为适合成年人坐下休憩的尺寸, 形状各异的河石围合形成有趣的可流动的活动场所, 铺装肌理设计也适应儿童的跑跳天性。 (图5) 对于城市广场的情感化安全性设计, 根据儿童喜欢游走的活泼天性, 不能仅仅将设计圈定在固定场所, 而是应该考虑儿童与看护大人的行为游动, 营建一个倾注关怀, 能够吸引儿童游戏与成人看护的流动和逗留空间。

4 综述

城市景观广场在其发展过程中随着城市的发展逐渐形成自身独特的结构与特征, 自然环境能够赋予广场外在的形态, 而精神环境则能给予广场以内在生命。作为城市特有的公共空间类型, 城市景观广场的生动性情感化能够延续城市现有的肌理和文脉。现存的景观是过去进程的结果, 同时是将来景观形成的基础。[5]真正赋予景观以情感化才能代表时代文化, 尊重场所精神, 重视场所生命力, 使得城市景观广场设计成为保证景观历史延续, 充满人情味儿的情感化场所, 城市魅力也由此形成。

摘要:情感是人作为生活主体所具有的独特态度与感知, 是人们因环境或是事件所充盈身心的真实感受。正因为情感化的融入, 景观设计所展示出的人性与交流更加突出了景观的“场所精神”。城市广场作为公共文化生活的承载空间所要展现与表达的不仅是多元与积极的情感, 更是场所自身厚重的文化历史与记忆的积淀。

关键词:情感化,城市景观广场,氛围,参与,安全

参考文献

[1]杨镇源.氛围:由展览看空间的艺术性[J].新建筑, 2009 (1) .

[2]张菁.展示设计与设计展示: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创意中国”当代中国设计展[J].新建筑, 2009 (1) .

[3]http://cxnews.zjol.com.cn/cxnews/system/2013/03/28/016256916.shtml

[4]约翰·拉腾伯里著, 蔡红译.生长的建筑[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4.第30页.

[5]诺曼·K·布思, 詹姆斯·E·希斯著, 彭晓烈译.独立式住宅环境景观设计[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第135页.

生态广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篇8

1) 背景

城市由于人类活动影响使得生态环境比较脆弱, 通过绿地建设增加物种的多样性可以提高城市生态环境的稳定性。随着人们生态意识的加强, 质朴型生活方式的提倡, 技术美学的观念将会和自然美学更好的结合, 技术美学标准中的简洁、明快, 和自然美学中的不矫情、不伪饰、不雕琢将会更好的融合, 在生态广场的尺度中, 尊重自然和人的密切关系是一个最重要最基本的尺度, 生态文化、生态人文、生态科学等这些生态理念将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品质。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现在紧张的生活节奏和工作压力, 使人们渴望有一个能放松身心的优美环境, 可供人进行交往、娱乐、休憩、观赏等。这在客观上造成了对城市广场人性化设计的要求。因此, 广场的生态设计也要贯穿“以人为本”的原则, 充分考虑市民所需。从景观、人的行为、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来探讨和研究广场设计的合理性和生态性, 从而创造出更为生态化、人性化的城市广场。

3) 生态景观与广场

所谓生态景观, 是指能够到达到能源系循环、能量流动平衡, 不对环境过度消耗的景观。这就意味着设计师者应当考虑种物的多样性, 减少对生态资源的剥夺, 涵养水资源, 土地营养保持, 维护动植物的生存环境, 改善人居环境, 使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换句话说, 生态景观设计是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系统的自我更新能力进行的景观设计。生态广场设计, 就是根据当地的自然与文化生态环境, 运用景观生态原理, 合理安排并组织广场与其他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 是广场和环境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

4) 生态广场现状分析

越来越多的人在关注着生态广场的发展, 并且在各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显著成绩。“生态广场是地中海文化的产物, 是欧洲城市起源和发展乃至整个欧洲城市文明的一个引人瞩目的特殊现象”;有人从空间形态上来研究生态广场的空间意义, 广场是繁忙的城市空间中的一个缓冲点, 一个生活节奏的调节器”;有人从系统化建设研究生态广场的内在机制。

1 生态广场的发展

1.1 现代广场的发展趋势

1.1.1 功能的多元化

休闲、民主、多信息、高效率、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成为现代人所追求的生活目标, 原来功能单一的政治性集会广场、交通广场等已不再能满足现代人的生活需要, 而以文化、休闲为主, 其它功能为辅的多功能市民广场则取而代之。各种年龄层次和背景的人们能在广场内进行多种多样的活动, 广场因此变成了一个复杂多样的具有可塑性的环境系统。

1.1.2 规模的小型化

充分利用临街转角处的建筑物留出的一部分空地, 或是两座建筑之间的空间, 建设一些分散的、小规模的城市广场, 或称中心花园广场, 不但可以节约资金, 疏散人流, 而且它们在城市空间中还具有视觉心理上、环境行为上等多方面的调节和缓冲作用, 为单调的城市空间增添了丰富的景观。

1.1.3 空间的立体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处理不同交通方式的需要, 立体化成为现代城市空间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下沉式广场、台地式广场、多层立体广场、空中广场、地下广场等多种空间形式在现代城市广场设计中都已或多或少出现。立体广场的出现为疏散人流, 丰富城市景观起了重要的作用。

1.1.4 环境的生态化

在保护生态、回归自然的强烈愿望和呼声中, 生态城市、绿色城市的口号被提出来并成为一种新的发展方向而加以实施。将自然元素纳人城市空间, 已成为今日城市空间发展的必然趋势。

1.1.5 立意的场所化

场所既包括物质真实又包括历史。在场所内每一新的活动, 在其中既含有对过去的回忆, 也预示着对未来的想象。在今天的城市广场设计中, 注重表现地域文化和环境文脉, 力图创造一个具有清晰可识别性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场所, 以求在人内心留下深刻的印象。

1.1.6 设计的整体化

城市是一个大系统, 而特殊地段的广场是一个小系统。如果不作全面的把握, 如果没有总体性的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 广场很难形成一个良好的城市景观。设计中应使广场和城市的肌理、道路相吻合, 地铁、公交、高架桥线路、隧道线路、设备用房、给排水电气管道等都应预先予以规划和设计, 以免引起冲突和浪费。

1.2 广场生态化的体现

首先为了保证城市的“呼吸”功能, 广场设计尽可能地增加绿化面积, 减少地面设施对绿化的影响, 其次用现代城市设计理念, 吸收传统精华, 把广场与周围建筑有机的联系成个性鲜明的商业区亮点, 达到与周边环境协调统一, 最后运用现代环境设计理念, 努力创造一个空间丰富、使用方便、造型精致、向公众开敞、具有时代感的空间。但也要考虑其制约的因素, 如果广场面积较小, 市民活动频繁, 绿化面积相对不能过大, 以减少空间的压力。

1.3 功能引导分区布局

规划要考虑自然美和环境效益。公园的规划应尽可能反映自然特性, 表达对大自然的向往, 保护现有的自然景观, 创造从美学上富于变化的环境。各种活动和服务设施项目融合在自然环境中。

1.4 景观人性化

作为一个城市的名片, 城市广场的设计在内容安排上要充分考虑到历史、文化、现实, 充分体现历史的回味和对未来的憧憬, 着力塑造城市品牌, 展示秀丽的山水的迷人风貌, 品味到温馨的民俗风情和多彩的民间艺术, 让人们既感受到现实变化, 又能从悦目到悦心。

2 生态广场设计面临的问题

2.1 生态平衡减弱

2.1.1 缺乏多样性

城市广场标准化程式化得建造数以百万计遍布我国各类型城市。大量复制的城市广场毫无特色和个性可言, 既不触碰都市更新也无法鼓励差异性、弹性或个体性的观念。如此的呆板和冷漠将打断城市文脉延续性。

2.1.2 缺乏亲近性

对高容积率的疯狂追求导致人们失去与地面, 与景观的接触。曾经理想住宅所拥有私密空间、半私密空间、公共空间不复存在, 个体封闭在各自的家庭之中, 所谓的城市广场使用率低, 人与人及自然间的对话和交流苍白无力, 如此的住区缺乏亲近性与场所活力, 缺乏人文方面的可持续力。

2.1.3 缺乏生态性

传统的广场设计以大部分的铺装为主, 自然能源和自然景观上的匮乏导致生态性缺失。

3 景观生态设计原则

3.1 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 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设

计这种协调意味着设计尊重物种多样性, 减少对资源的剥夺, 保持营养和水循环任, 维持植物生境和动物栖息地的质量, 以有助于改善人居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健康。维护自然界本身的缓冲和调节功能。

3.2 生态设计原理

3.2.1 根据不同的立地条件, 选择本地乡土植物, 形成多样的地带性植物群落景观。

3.2.2 节约原材料, 减少能源消耗, 多选用本地建筑材料。

3.2.3 合理利用雨水, 使其作为主要的灌溉及水景资源从而减少水资源浪费。

3.2.4 景观多样性, 是城市人们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是维持城市生态系统平衡的基础。

3.2.5 从绿色照明、可持续照明设计等概念出发, 选择造型富于特色、照明效果好的庭园灯、或草坪灯, 沿路布置。

4 结语

广场景观 篇9

关键词:城市,场所感,广场,空间环境,景观设计

1、引言

“设计一样东西通常需要把它置于它所属的更大的环境中来衡量--就像将椅子置于一个房间中;将房间置于一栋房子中;将一栋房子置于周围的环境中;将周围的环境置于整个城市的布局之中。”

—— (美) 伊利尔·沙里宁

我们需要创造的不仅仅是一栋构筑物, 一个高低变化, 层次分明的空间, 而且更应是一个在视觉上所能体现的“场所精神”, 作为一个合格的建筑师, 去创造富有意义的场所是其职责所在。每一个场所都是独特的, 它呈现出周遭环境的独特的特征, 这种特征由具有材质、形状、肌理和色彩等实体物质和难以用语言表达的的、亦一种由以往人们的体验所产生的文化联想共同组成的特性。

2、相关的理论与概念

2.1 场所精神

诺伯格·舒尔茨在《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中提到, 场所真正的意义是指生活发生的空间[1]他认为场所不是抽象的地点, 而是由具体事务组成的整体, 事务的集合决定了环境的特征。“场所是质量上的整体环境, 是具有特征的空间[2]

2.2 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或称“区域文化”[3], 指某一个地域内的人们为了适应当地的自然、社会环境而创造的文化, 它是一门研究人类文化空间组合的地理人文学科, 在某种意义上等同于文化地理学。从广义上的文化所在的领域为着落点进行研究, 分析自然景观智商的人类活动的形态、文化区域的地理特性、环境和文化的联系、文化的传播路线以及人类的行为系统。其中一些元素如民俗传统、经济的体系、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社会组织等等, 但是在一些方面上, 地域文化又和文化地理学有某些区别:文化地理学是从“地理学”的角度展开, 在这种角度下“地区”所包含的范围更多的是地理学意义。地域文化则是以“历史地理学”为中心展开, “地域”与文化的分界已经更多趋向于文化的范畴了。

3. 城市开放空间体系——“城市广场”

3.1 城市广场

城市广场是为满足多种城市中的社会生活需要而建设的, 以建筑、道路、山水、地形等围合, 由多种软、硬质景观构成的, 采用步行交通手段, 具有一定的主题思想和规模的结点型城市户外公共活动空间。

3.2 城市广场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往往在空间比例的处理上会出现失调的现象, 广场在建成后不能与周遭的环境所契合, 聚不起人气。休闲娱乐广场是城市中供市民休憩、游玩、演出以及举行各种娱乐的场所, 其布局形式多样, 是最贴近人们生活的广场, 可以是无中心的、片段式的, 位置比较灵活, 这种分类是相对的, 现实中的广场或多或少都承担着其他广场的功能, 城市广场的分类, 从一定程度上描述了广场的功能[4]。

基于场所精神和建筑现象学的理论, 本文针对场所精神的六大因子:场所空间、地域文化以及个性表达、尊重原有地面状况和结构、色彩。光影、材质。在此基础上, 对江西省南昌市莲塘镇的澄碧湖南苑广场的现状进行分析, 对其场所精神的表达的优缺点进行描述和分析。

4. 澄碧湖广场现状的“因子”分析

4.1. 空间

澄碧湖南苑广场位于被澄湖北大道这一条主干道切分中的大湖 (下) 所在的南广场 (南苑广场) , 南广场靠近城市支干路向阳路, 澄碧湖广场紧邻城市主要道路, 也是道路的交汇之处, 是行人的必经之路, 因此, 此广场有比较大的内聚力。南广场位于一大片的居住区和市区商业街所交汇的向阳路段, 场地开阔, 从步行街购物回来的人群可以通过南广场走近路回居住的地方, 此地能够给疲惫的逛街人群一个休息落脚的地方, 广场空间比较充足, 通过一个架湖而过的桥将相对狭小的道路和宽阔的广场连接, 整个广场能够给人以良好的引导性, 有着比较强的秩序感。从平面上进行分析, 不难看出设计者是从广场的内聚性出发而考虑的, 通过桥的连接, 将区域内道路和湖中的广场进行连接。轴线与桥连接的方向一致, 可以引导人群通过这个桥梁直接到达广场的中心区域。人们的行走路线呈现“T”字的形状, 由于只有一座桥, 往往人们在选择进入广场的时候还要围绕湖边行走一段比较长的距离。广场的中心是一个以石块堆积成基座, 上面放置莲花的雕塑, 在其周围设置喷泉, 在视觉上形成了一种固定的中心, 虽然广场尺度大, 但是因为其是轴线对称的布局, 通过架桥为入口, 人群的行走流量密度从大变小, 由密到疏, 广场的秩序感比较强。

4.2 铺砖和绿化

1铺砖

广场上的铺砖基本都是硬质铺砖, 缺少一点亲切的感觉。广场采用大理石的贴砖和小块的瓷砖为主, 贴砖所形成的花纹比较少而且变化很少, 广场的铺地图案均质化.从入口到中心区域都是均质性图案, 铺地图案没有变化, 没有体现广场的向心性和多样性。

建议:增加软质铺砖, 如木材、竹质等, 增加铺砖的多样性。减少花纹的反复和毫无韵律的复制, 形成特有的图案, 在铺砖的形状、大小、色彩上下功夫, 结合当地或者中国的传统文化设计出有美感的图案, 做出统一而又富有变化的艺术图案。

2景观设施

景观设施设有有喷泉、富有雕塑感的路灯、有历史感的雕塑、小石凳、等等, 总体上感觉还是可以, 广场上的主题是喷泉, 大部分的设施都是围绕喷泉而建设, 缺少娱乐设施, 和文化感的景观小品, 广场与水体结合的比较好, 能够引入湖水, 在广场里绽放喷泉, 而且做出了多种水体景观。

建议:景观设施应该多样化, 对应不同的人群应该设置不同的小品, 对于老年人来说, 可以设置一些体育设施供老年人锻炼身体, 或者提供一部分带有文化感的小品区域给老年人欣赏戏曲, 交流文化。对于年轻人来说, 又应该增设一些带有活力的景观设施。因此, 应该在空间上多加以研究, 利用空间的变化来设置小品, 在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主题, 增加广场景观的针对性。

3绿化

广场周边的绿化主要由草地、荷花、靠近湖边的柳树以及樟树、缺少其他绿化构成要素, 景观绿化缺乏四季性, 每到柳树凋零的时候, 临湖一面的景色比较苍凉, 荷叶所能存活的时间也不太长, 只有樟树叶子保留的时间稍长, 广场周边基本都是单一的绿色植物, 花卉植物几乎没有, 广场内部绿化面积比较少, 看起来过于简单、朴素。

5. 结语

城市广场是城市公共空间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它最能体现城市生活的多样性、丰富性和复杂性。我们可能需要通过广场来说明和增加一个城市的影响力, 但更需要的是注重对生活中关于人情、人性化的设计。要“走心的设计”, 为走进场所中的人提供一种关怀, 一种归属感, 总而言之, 在场所感的营造中, 首先要体现人的作用, 从“人”出发而到达“场所”, 这样才有属于场所的“精神”!

参考文献

[1]薛彦波.漂浮的场所[D].北京:中央美院2007.

[2]胡映东.场所精神的回归[J].山西建筑.2007.

[3]陈建远.社会科学方法词典[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1990.

[4]朱捷.城市广场地域性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 2006.

[5][美]克莱尔·库珀·马库斯, 卡罗琳·弗朗西斯.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6]挪威]诺伯格·舒尔茨.存在·空间·建筑[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6.

寒地城市广场景观设计研究 篇10

1 寒地城市景观设计的影响因素

1) 自然因素:寒地城市具有鲜明的四季特征。尤其在严寒的冬季, 自然因素如气温、寒风、阳光及降雪, 对城市生产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气温严重制约寒地城市居民的外出活动;空气通过不同的街道走向、建筑物布局时, 可以带给人不同感受的风环境;充足的日照条件可以极大的促进寒地城市人们的身心健康;寒地城市冬季降雪虽然具有一定的景观效果, 但也会给城市道路交通带来不便;

2) 交通影响:冬季频繁降雪形成的冰雪路面, 可导致人员出行和机动车速度减缓, 给城市交通带来巨大干扰。同时冬季严寒气温和光滑路面影响了人们的出行方式, 使平时依靠步行或自行车出行的人们不得不乘坐公交车或出租车, 不但造成公共交通的拥挤, 影响人们的日常出行, 也给道路交通安全带来诸多不便;

3) 绿化景观:由于气候、土壤等因素, 寒地城市可生长的植物品种相对较少。尤其在漫长的冬季, 缺少绿化环境给寒地城市带来一种萧条感, 人们对户外环境的向往度大大降低;

4) 行为方式:人们的行为方式受寒地冬季气候环境的影响巨大。如冬季寒冷的自然因素带给人体感的不适, 加之降雪形成的冰雪路面, 使人们在出行时除了必要的行为活动如上班、上学、看病和日常购物等以外, 其他非必要的行为活动相应减少, 人们冬季户外的休闲娱乐行为大幅减少。并且由于冬季天黑较早、室外气温低, 人们在城市中的夜生活也受到巨大影响。

2 寒地城市广场景观设计的现状及问题

1) 忽略地域因素:当前我国的寒地城市广场, 户外设施设计大多是根据夏季温暖气候条件下考虑的, 却忽略冬季特殊气候对其的影响和使用。长期忽视对冬季户外公共聚集的硬件支持, 使市民的户外文化活动每年周期性中断, 从而造成良好的公共室外活动影响无法形成良性循环。冬季的寒地广场往往成为大面积的萧条空地, 使人们望而却步;

2) 缺乏功能要求:由于盲目效仿和大搞拿来主义, 导致我国目前的寒地城市广场普遍忽视环境因素, 缺乏功能要求。如硬质铺地过大, 使寒地城市广场在冬季成为步履薄冰的场所;绿化设计的缺乏和不足, 简单的大面积种植草坪, 使寒地城市广场的景观形式平面化, 不仅过于单调乏味并且无法形成良好的城市环境微气候;

3) 形式重复单调:我国景观设计这一理念引入时间不长, 当前许多广场设计还停留在模仿复制或者盲目建设的阶段。以模仿西方模式作为标准, 导致寒地城市广场缺乏合理的功能定位, 形式单调, 同时也破坏了广场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美感。许多广场设计在形式和色彩等方面比较相近, 很难体现空间特点和地方特色。缺乏对使用者的行为体验和精神需求等方面的考虑, 使寒地城市广场无法展现出丰富的视觉效果和精致、多元化的审美要求。

3 寒地城市广场景观设计的对策

1) 寒地城市广场的色彩:寒地城市冬季色彩单调, 广场的色彩规划应以暖色系为主。在色彩搭配方面, 可先确定某一种暖色系作为主导色, 再根据色彩搭配常识对该种色彩的色相、明度和饱和度进行变化调整, 来作为主导色的辅助色和点缀色进行搭配, 使寒地城市广场的色彩既温暖又协调统一。夜景观的色彩设计是寒地广场色彩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寒地城市冬季昼短夜长, 适宜的夜景灯光可以在冬日的夜晚为人们提供温馨的室外环境, 还有助于维护广场的安全。并且丰富的夜景观有利于塑造寒地城市形象, 提升人们在夜晚对城市的认知度;

2) 寒地城市广场的绿化:尽管寒地城市冬季漫长, 但同四季如春的南方相比, 具有四季分明气候优势, 因此, 对于寒地广场的绿化设计应强化季节差异。植物搭配考虑四季绿化的需求, “春花、夏叶、秋果、冬态”使每个季节都可体验到植物带来的景观效果, 并利用植物的冬季形态特征, 创造寒地植物特色。绿化选用以乡土树种为主的多种乔、灌、藤和草本植物, 在广场空间层次上合理配置, 构建绿色生态的广场植物群落;

3) 寒地城市广场的出行安全及舒适保障:为缓解人们在冬季出行时的不安全因素, 应考虑寒地城市广场周边道路的人车分行, 限制过境车辆并限制车速。同时, 寒地广场内的地面铺装材质及景观设施应考虑防滑设计及遮蔽、融雪的需要。在寒地城市广场设计冬季避风的休息亭, 可以减轻寒冷带给人体的不适, 温暖的临时休息空间可以有效延长冬季户外的活动时间。注重寒地城市广场的防滑设计, 地面铺装应以冬季使用为主进行设计, 在主干道上采用以深色为主的粗糙质感材料铺装, 即可在主动人工扫雪的基础上利用自身吸热辅助除雪、除冰。采用常见的天然材料如石板、石块、面砖等, 不仅节约耗费并可以缓解雪雨天的防滑。同时, 在广场上下有高差处应设防滑条、扶手;

4) 寒地城市广场的高差设计:在寒地城市环境中大面积的空旷场地不但缺少情趣, 并且在冬季覆雪后会形成“雪反射”。因此寒地城市广场不适宜设计大型空旷场地, 并应适当增加高差, 避免雪反射。在冬季, 有高坡处就优势堆出雪梯能增加场地对儿童的吸引力;下沉的广场对抵御寒冷空气有很好的效果。下沉广场内适当引入绿化进行植物配置, 可以增加空间的活力和趣味;

5) 寒地城市广场的多样性:我国目前的城市广场形式过于单一, 寒地广场更是如此。可借鉴国外的做法, 依靠政府从规划角度上制定相关鼓励政策, 在机制上引导寒地城市的广场建设。广场的形式应以地方特色为依据, 注重多样性建设, 如兴建室内化公共广场, 地下与半地下结合的城市广场等, 使寒地广场在形式、功能、主题上富有特色, 为寒地城市创造舒适温暖多样的公共环境。

参考文献

[1]闫立杰.寒地城市广场环境设计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5.

广场景观 篇11

关键词:城市广场;地域文化;景观设计

一、地域文化与城市广场景观设计

(一)地域文化

1.地域文化。在中国,地域文化一般是指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在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特定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的文明表现。它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与环境相融合,因而打上了地域的烙印,具有其独特性。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且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在一定阶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2.地域文化的特点

第一,地域文化的形成过程具有延续性。中国经过几千年的历史变迁,各个地域的文化形态在这几千年演化中形成各自的特点。一个地区历史遗存越多,它的地域文化就越发达。大多数地域文化的命名源于二三千年之前的春秋战国时诸侯国名如“秦”“蜀”“楚”“吴”“越”等,其后诸侯国灭亡了,但作为文化形态却各自继承延续至今,长期影响着当地的人们。

第二,地域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地域文化是地域范围内长期形成的文化产物、社会习俗、生产劳动方式等。多个不同的地区在文化形态上的不同,使得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呈现多样性,古代交通的不发达和行政区域的相对独立性,产生了不同文化形态的各自不同的风格和不同地方有不同地方的特色,如巴蜀文化、中原文化、汉文化、岭南文化等。

第三,地域文化具有相互渗透性和包容性。任何形态的事物都不可能孤立存在,特别是在中国古代政权动荡不安时期,各地人群的迁徙流动,使文化习俗相互渗透,互相影响。宗主地区的文化包容外来文化,尤其在几个文化区域的交汇地带,更形成了兼具几种地域文化的特色文化。如地处汉水上游的陕西汉中地区,就兼有北部的关陇文化、西部的氐羌文化、南部的巴蜀文化、东部的荆楚文化的特点,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汉文化。

第四,地域文化的表现形式具有广泛性。从文化意义上来说,它包含了从社会意识形态到生产劳动生活的各个层面,不同地域的人,在语言、饮食、文化、习俗、建筑等方面都表现不同。

(二)城市广场

1.城市广场的概念。城市广场就是为满足多种城市社会生活需要而建设的,以建筑、道路、山水、地形等围合,由多种软、硬质景观构成,采用步行交通手段,具有一定的主题思想和规模的节点型城市户外公共活动空间。

2.城市广场的功能与作用。城市广场是一个城市历史与文化最直接的体现,从人的需求出发,城市广场需具备休闲、娱乐、观赏、活动等基本功能。城市广场作为都市的开放空间,人们交流沟通的场所,同时也是城市旅游的景观节点。

城市广场是历史的见证。拿破仑和雨果都曾将城市广场比喻成城市的“客厅”。城市广场不仅仅是城市的公共空间,城市的发展,建筑的变迁,历史的沉淀,经济的发展,大多数广场都伴随着这些变化而变化着。广场上的建筑群不断地更新发展。使得它成为了历史变迁的见证人,每一个广场都有无数耐人寻味的故事。广场上发生的事件、历史都会被记载和传递。

城市广场是城市发展的体现。在中国广场的发展历史较短,但它对中国城市的布局以及人们的生活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自古,中国的广场就是以市井为主,真正意义上的广场是从国外流传至中国的。但随着中国的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城市广场的建设有了很快的突破,不再是一味地复制照搬国外建筑,有了自己的建筑特色与文化体现,融入了自己独有的特色。如上海的博物馆建筑风格,成为上海的地标,北京的天安门广场,成为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广场,也是每年国家举行重大活动的场所。广场不仅具有聚集、休闲、纪念的作用,它还是城市文化的宣传者。

(三)城市广场的设计要素

广场设计要素主要包括地形设计、绿化设计、水体设计、地面铺装设计、景观小品设计。

1.广场的地形设计。城市广场中的地形设计很重要,地形的设计直接关系到城市广场形态的完整性、功能的合理性等。地形的设计不是孤立的设计,而是城市整体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适应当地的地理位置以及人们生活活动特点,要与城市的宏观发展相协调。在广场地形的设计中,会遇到土质恶劣的地形,需要在设计过程中,建立在原有的地形条件下,采用适宜的手法,处理各种难点,达到合适的广场地形建设模式。

2.广场的绿化设计。城市广场的设计首先要考虑不同的广场的性质。如商业建筑前的广场绿化,主要是起着遮挡、隔离等作用;纪念性广场,绿化要求严肃整齐、雄壮,大多数为对称式布局;交通广场绿化主要是可以疏导行驶车辆,行人有序通行,保证交通安全。根据面积大小,决定广场的植物的种植分配。

(1)广场绿化设计应该根据不同的气候、地理、居民生活习惯的不同来设计。植物品种要有一个合理的配置比例,从而达到最佳的美化效果。

(2)广场绿化设计要经济实用,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特点,尽量减少大规模的土方工程。绿化中的植物应尽量采用四季常绿、适宜当地环境的树种,可以有效弥补广场管理不完善的问题。

(3)广场绿化设计最大的作用是美化环境,将原有自然美的空间环境进行再设计,将植物、建筑、小品等综合在一起。要注重主从搭配、远近搭配、对比搭配等设计手法的运用。

(4)广场绿化设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要贴近人们的生活,要根据人需求进行合理设计,通风、日照、光线、隐蔽等都是需要考虑在内的因素。

3.水景设计。城市广场是城市的“客厅”,最能反映都是文明的开放空间。如果我们把水景作为实体要素放置于城市的广场中间,可以发现,任何广场与水景形体都具有格式塔心理学中“图形与背景”的关系:水景是图形,广场空间则是背景。水体在广场上的形态是通过边界的围合而形成的。就此看来,水景的形态一定要符合与广场的和谐关系。

在广场环境中,人们最关注的是视觉空间环境内所赋予自己的视觉冲击力与接触实体的程度。在广场有限的空间里,我们无法制造宏大的山水之境。因此,在广场中,要将有限的小空间,利用不同的手段,展现宏伟的气势,以达到延展空间的效果。

4.地面铺装设计。地面铺装是广场设计中很重要的部分,其最基本的功能是为市民提供活动场所,铺装的设计要适应市民多种多样的活动需求。适宜的铺装设计既可以有效地烘托环境的氛围,又能表现出广场一定的文化内涵,可以很好地呈现广场的文化特色。

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广场景观设计

(一)城市地域文化特色的价值和意义

1.城市地域文化特色的价值。中国近几年来城市化速度加快,中国的城市化高速发展,繁荣的城市建设为传统的城市增添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使人们的生活更加的美好。但城市化改造带来的国际现代化使得城市逐渐失去原有的地域特色。城市的建设越来越具有国际现代化,甚至以某些西方建筑为模板,完整复制在中国建筑中。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越发忽视传统地域文化的传承,城市景观的设计中充斥着现代的气息,地域文化的身影荡然无存。但地域文化需要我们在现代的社会中继承与发扬,合理运用到我们的社会建设中去。引进外来文化固然重要,但我们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也不可忽视,特别是那些历史悠久的城市,我们更加应该强调在城市广场景观设计中融入富有地方性特色的民族文化,使得我们的城市景观可以在众多城市景观中独具一格、不可替代。

2.城市地域文化特色的意义。城市特色是城市自然、社会、经济、文化和居民素质的综合反映,保持和塑造城市特色是当前人们关注的焦点。应当以当地的自然生态条件为基础,融合当地的地域文化、民俗风情和现代化风格,体现出当地的发展前景和艺术追求。将传统文化反映到广场景观上,继承发扬传统文化,塑造创新民族特色,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下,赋予景观思想,城市就有了灵魂。城市地域特色文化并不是全盘接受已有的历史文化,而是继承和发展符合时代发展的新文化,可以满足人们的物质精神文明需求。无论何时,我们都应该尊重历史,保护地域文化,保持地域文化特色景观的延续性,造福于子孙后代。

(二)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广场文化的体现

在城市广场的设计中,注重生态、保持可持续发展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广场环境的营造,在景观、绿化、建筑、景观小品、水体照明的搭配,创造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开放性空间——城市广场。在城市广场的设计中,城市所在地域的气候、代表性的植物,参与其中去,有助于城市广场对于地域文化的表达。

通过对城市广场的特色文化的挖掘,可以创造出令人们喜爱、感到亲切城市广场,使人们置身其中,感受城市中细腻的文化痕迹。设计中将这些进行巧妙的构思,体现出理想的观念,引起人们的共鸣。具有地域文化的城市广场景观,对于当地的居民来说,有一种失而复得的感觉,时代的进步,逐渐消失的文化以另一种方式呈现在人们的眼前。不仅给居民创造了满足需求的良好的物质环境,并给人以美的享受。这一设计可以增强市民的凝聚力和认,以及激发人们建设家园的热情,具有重大意义。

城市广场的设计还有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了城市居住者提供一个舒适的、开放性的休闲场所。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城市高楼耸立,让人们回到从前的生活环境是不现实的。人们现在的生活压力过大,渴望有这样一种开放空间释放压力,在这样熟悉的环境氛围中使人们的舒适度更加提高。

参考文献:

[1]李钢.地域城市设计[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12.

[2]邱建.景观设计初步[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3]刘志强.景观艺术设计[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11.

作者单位:

小城镇文化广场景观设计 篇12

1.1脱离正确定位

文化广场景观建设中缺乏对小城镇性质和功能上的正确定位, 有些广场设计规划观念陈旧、时序混乱, 盲目模仿跟风, 求高求大等现象, 完全脱离了自身的规模以及实际自然条件, 造成广场的尺度和风格与小城镇的现状不相符合。

1.2忽视文化内涵

由于当今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加速发展的城镇背景下, 导致人们对当地的传统文化彻底否认, 很多现代化的建筑取代了原有的传统建筑, 丢弃了当地的人文历史、民俗风情, 有些旧城改造, 只要不是传统文物就拆除的做法使得传统文化也渐渐消失, 因此周围相得益彰的文化景观也遭到了破坏。

1.3缺乏特色

观察我国小城镇文化广场景观, 有很多建设中也逐渐出现风格雷同, 加上现在很多高速度、高效率的“形象工程”以及“欧陆、仿古复古”之风盛行, 小城镇文化景观的建设中“百城同貌”、“千篇一面”的现象比比皆是, 仅从景观上面去识别恐怕很难, 小城镇文化广场景观之间盲目模仿, 缺乏个性和可识别性。

2小城镇文化广场景观设计的方法

2.1设计的内容

小城镇文化广场景观的设计要素主要包括:地面铺装、景观绿化、小品雕塑、景观水景、灯光照明等。小城镇广场的绿化设计是广场具有尺度感和营造空间氛围的重要元素。铺装的设计上应结合所设计的文化氛围选择色彩和设计元素, 文化广场景观的设计应注重与周围建筑环境、街道的协调统一, 借助景观形式、肌理、色彩、材料以及空间表达特定文化寓意和精神含义。

2.2设计的原则

2.2.1坚持景观生态性为原则。小城镇具有得天独厚的地形地貌、它贴近自然, 自然之美是它可以发掘和利用的特色, 其自然之美是大中城市所没有的优势, 因此保护和利用自然景观是景观设计的首选条件, 小城镇景观设计中应该强调生态环境的保护, 在开发利用中要以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重视原生态环境的作用、绿化作用才能创造富有生机的文化广场景观、提高广场的利用率, 但很多景观设计中却忽略这个优势而是设计成一排排枯燥单调的现代景观。

在小城镇文化广场景观的设计中, 要以区域背景为基础, 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和文化传统, 寻求城市与自然环境、传统文化的呼应。

2.2.2坚持社会公众性原则。广场是构成小城镇空间的首要环境要素, 是景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场设计的服务对象是社会公众, 包括年轻人、老人、儿童、残疾人等, 小城镇广场景观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现在很多小城镇广场景观设计只是追求美观效果忽略了其使用功能, 广场不仅仅是供居民集聚的标志性场地, 它还可以供人们在广场中进行各类活动, 强化人们对文化广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2.2.3坚持文化特色原则。小城镇广场景观在营造的过程中应着力突出自己的景观地域特色、时代特征、强调城镇个性, 应以保护地域历史文化并将其融入到设计构思中, 主要利用小城镇地域文化背景来创建空间特色。地域文化可以是某一自然特征、代表性的建筑形式、人们的生活习惯、价值观念、审美情趣、节日、图腾、服饰、植物、传说以及当地特有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或名人。文化广场景观设计中应区别于其他地区, 避免似曾相识、千城一面, 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有活力的小城镇文化广场景观。

3小城镇文化广场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

如今城镇和区域关系日益密切, 我国东部的“长三角”、南部的“珠三角”、以及北部的“京津唐”地区在城镇化的进程中越来越注重城镇景观的品味, 而小城镇广场景观作为城市最基本的构成单元, 在小城镇文化广场景观设计中应结合当地地理位置、气候特征、经济结构、地域风俗、历史文化等根据实际情况创造具有明显的标志性和可识别性, 延续地域文化和历史文脉, 突出城镇个性的景观环境。

小城镇广场景观中应利用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相结合来设计, 而人工景观是精神文化的载体, 它的要求是一种贯穿历史、体现现代文化、具有审美价值而不是独立于人之外的自然。在小城镇广场景观设计中要把整个小城镇的因素全盘考虑, 结合小城镇的发展, 注重地域文化与自然环境的结合, 严格遵循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的原则, 同时注重美观性和功能性的统一, 设计出真正属于当地居民的文化广场景观, 充分发挥实用价值, 尽可能的设计成实现功能、景观、生态、人文的和谐统一的广场景观环境。

参考文献

[1] 张合平, 刘云国.环境生态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2

上一篇:艺术素质创新下一篇:初中问题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