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广场

2024-07-19

公共广场(共7篇)

公共广场 篇1

4月11日, 上海蓝天白云, 阳光明媚, 在经过了四个月的改造修缮之后, 上海外滩陈毅广场附近的临时围墙拆除, 恢复向市民开放, 游客如织。

改造后的陈毅广场, 一派盎然, 让人很难想象就在数月前曾发生过踩踏惨案。据了解, 这并不是广场的首次改造, 落成已有21年之久的陈毅广场曾有过数次的改造, 最近的一次改造便是2010年世博会前夕, 增设观景平台与拓宽路面的修缮。然而, 为何改造后的广场面积更大、坡度更缓仍发生事故?广场规划设计是否合理, 是否存在隐患?记者对此展开调查。

“上海的公共客厅”

“上海历史上最早的广场便是外滩。”同济大学原副校长、建筑学家郑时龄说, 这由人民英雄纪念碑广场、陈毅广场、金融广场几个小广场汇集而成一个广义的不太像“广场”的外滩滨水区。

十里南京路的尽头便是陈毅广场, 为纪念上海市第一任市长、上海人心中的“老市长”元帅陈毅而建。资料记载, 雕塑家、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章永浩亲自出马, 刻画了新中国第一任上海市长视察工作时左臂挂衣、左手插兜、徐步向前的姿态。随着1993年陈毅像揭牌, 陈毅广场落成。

“人们在仍旧拥挤的堤岸上散步, 看船, 看房子, 看别人…… (人们拍摄的) 这些照片就是他们曾经来过上海的证明。”都市文化作家陈丹燕就在《外滩影像与传奇》里, 将这段堤岸形容为“上海的公共客厅”, 广场的热闹可见一斑。

在陈毅广场改造前, 上海市政府的实测数据显示, 陈毅广场边, 外滩中山东路已经成为上海三纵三横骨架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上海南北向交通的重要走廊。

据实测分析, 外滩“承担了南北高架以东地区过苏州河50%交通量, 其中过境交通约占70%, 小车比例在85%以上”——由于“外滩大部分滨水空间被城市快速机动交通所占用”, “对外滩的历史风貌及本区域的交通本身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外滩滨水区存在公共活动空间局促、舒适性较差、外滩历史建筑未得到充分展示等问题。”曾参与改造设计的专家称, 自2007年4月起, 由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上海市市政工程管理局、上海市黄浦江两岸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政府共同组织了外滩滨水区城市设计国际方案征集, 邀请国内外知名设计机构, 为外滩滨水区的改造编制城市设计方案。

改造增设多层空间

资料显示, 这个外滩滨水区改造设计方案以不同标高的平台和广场, 作为滨水地区整体环境的重点, 形成丰富充裕的公共活动空间序列;以舒缓的坡道作为空间联系的主要手段, 提供安全的活动路径和丰富的观景体验, 满足大人流活动的需要。

在方案的基础上, 2010年5月, 上海市以外滩地下通道的实施为契机, 正式规划对北起苏州河口, 南至十六铺客运中心北侧, 岸线总长度约1.8公里的外滩滨水区域进行综合改造。

据了解, 规划对原有防汛空箱顶部平台在局部节点以及与坡道衔接的部分适当放宽, 以增加人流容量。位于南京路口的陈毅广场面积扩大一倍, 增加休闲、观景空间。陈毅广场北侧, 在人行道与防汛空箱之间增设一定高度的平台广场, 提供更好的外滩建筑观赏场所和人流活动休憩空间。平台广场主要位于南京路与延安路之间, 南北贯通, 以利于高峰时期安全疏解南北向人流。

“整个区域形成地面、广场、空厢防汛墙景观平台三个层面。市民步行区域明显增多, 从陈毅广场、金融广场等走到空厢平台的楼梯将换成舒缓的坡道。”曾参与扩建规划的设计师介绍说, 多层观景空间可满足游客不同的休闲、游览需求, 为节庆时期举行小型庆典、表演提供场所, 也缓解了以前平台产生的压抑感。

同时, 据时任黄浦区区长的周伟介绍, 外滩改造实施地下和地面立体交通, 使得人行空间大为增加。外滩西侧人行道进行了适当加宽, 最宽处将拓宽至1 2米, 以增加沿历史建筑的休闲和观景空间。而外滩地下通道建成后, 地面道路将缩减为4条机动车道, 另设2条备用车道。

改建后, 外滩有了焕然一新的四大广场:1884平方米的黄浦公园广场、2858平方米的陈毅广场、4900平方米的外滩金融广场、2566平方米的延安路广场。闻名于世的“情人墙”换上了亲水栏杆;标志性雕塑“金融牛”矗立在游人中间, 很是神气;陈毅广场比过去扩大了三分之一。

“四大广场改造完成后, 地面公共活动空间比原先增加了约40%, 绿化面积达2.33万平方米。而也正是这次的改造, 埋下了隐患。”一不具名的业内人士称, 观景台是一个类似堤坝, 30米宽、1.5公里长的走廊, 紧贴黄浦江修建。比下面方形的5000平方米的陈毅广场要高出地面3~4米, 如果从广场到观景台, 需要步行登上数阶楼梯。踩踏正发在这个连接处。

埋下的危机

“最大限度满足大人流量对于公共活动和观景的需求。”作为一项获得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一等奖的改造工程, 规划方表示, 并未忽略安全性, 规划对现有防汛空箱顶部平台在局部节点以及与坡道衔接的部分适当放宽, 以增加人流容量。

然而, 为什么还会发生踩踏事件?程泰宁院士认为, 公共广场设计的最大问题在于, 实际人流量难以量化。

据了解, 外滩改造将外滩地面原先11车道缩为4车道, 把外滩从繁忙的交通功能中解脱出来。此后, 人群取代车辆成为外滩的主角。而从2012元旦起, 上海外滩灯光秀开始举办, 活动现场外滩金融广场还与纽约、伦敦、巴黎、东京、悉尼等著名国际大都市实时联动, 陈毅广场作为观景点, 每年都是人流聚集的地方。

“从当天晚上的人流数据可以看出, 到2 3时到事件发生前, 外滩风景区的人流量达到了31万人。保守估计, 到2 3点的时候, 整个外滩风景区内人均场地面积只有0.48/m2, 而此时的陈毅广场的人流已经达到10人/2m, 而根据美国公共安全专业韦特墨的说法是, 踩踏灾难的临界点是7人/m2。”业内人士分析称。

但广场的设计者表示, 当时规划时也不是没考虑到人流的因素, 为分散人流, 规划方还在陈毅广场周边新设置了三处广场, 并扩大了广场面积。

“人流是一方面, 在改造规划设计时, 应注意尽量多采用坡道, 减少台阶, 提高人流通过能力, 同时还应该增设扶手。”一位专家说道, 陈毅广场两端的场地高差有3米以上, 理应设置扶手, 如果加了, 人流上下台阶的速度就会慢得多, 顶多只能两人并列, 不大可能整排摔下来了, 即使发生拥挤碰撞, 台阶上的人一伸手就能握住栏杆, 被挤倒招致踩踏的可能性就会大大降低。

记者也了解到, 根据《民用建筑设计通则》, 楼梯应至少于一侧设扶手, 梯段净宽达三股人流时应两侧设扶手, 达四股人流时宜加设中间扶手。陈毅广场通往观景台的台阶宽度为5米, 照此计算, 除了台阶两侧要加扶手外, 中间还应该加3道扶手, 把台阶沿宽度方向隔为1.25m/段共四段。

注重城市细节设计

“‘于细微处见精神’, 说的是一个人在平时要注重自己言行的细节。城市细节关涉一个城市的文明度, 以及人文关怀的深度, 更关乎一个城市的安全。”有业内人士表示, 上海外滩发生的群体性踩踏事件足以让人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在城市核心的公关活动区域, 一些设计细节考虑不周, 如坡道、台阶、铺装、出入口等设计不合理, 也未放置铁栅栏等应急隔离装置, 一旦人流过大就可能出现极大的安全隐患。

一位曾参与过世博会规划的人士则认为, 在空间设计时, 注意设置大的衔接空间, 尽量不要设置台阶, 城市高密度人流公共空间哪怕设置2个台阶, 都会增加踏空、摔倒的几率。上海世博会经验是广场不设置任何台阶, 外滩陈毅广场这个高密度人广场, 合理的设计是采用大型缓坡上升的形式。

他讲道, 如果出现超高密度人流, 人流无序出现在缓坡的情况, 可以在坡道上根据人流大小合理设置多道 (依据人流通过断面分析) 分流的栏杆, 上海世博会经验是将排队区1列的宽度集约到0.8~1.2米宽。人流在宽敞的隔离栏杆间的空间可以自由的上下。而一遇到节假日或是节日活动, 调节移动端部栏杆, 封闭中间的栏杆端部通道, 只留一个进出的口, 利用交警辅助引导人流。

也有专家认为可以借鉴英国, “在英国, 1883年桑德兰市曾发生过一起儿童观看演出时的踩踏事件, 导致183名儿童身亡。之后, 英国议会通过法案, 规定所有的公共娱乐场所都必须使用安全逃生门。这种门上装有一个横杠, 不管它上锁还是没锁, 横杠上的压力达到某个数值, 它就会自动开启。在我国做公共场所设计时可以参考。”这位专家表示。

公共广场 篇2

尊敬的受访者:

您好,我们正对xx市公共文化服务及文化广场建设情况进行调查,问卷采取无记名方式。请在您认为合适的项目○内打钩,并提出您宝贵的建议。感谢您的支持!

xxxxxxxxxxxxxxxxxxxx

xxxxxxxxxxxxxxx 2013年x月

社区: 1.您的性别 ○男 ○女

2.您的年龄

○20岁以下 ○20—34岁 ○35—49岁 ○50--65岁 ○65岁以上 3.您的受教育水平

○初中及以下 ○高中及中专 ○大专及大学本科 ○硕士研究生以上 4.您的职业 ○党政机关人员 ○企事业单位人员 ○学生 ○个体经营者 ○退休人员

○自由职业者 ○其他

5.您在自己社区中的身份○普通居民 ○社区管理者 ○物业服务人员 6.您所在街道综合文化站基础设施 ○好 ○较好 ○一般 ○差 7.您所在社区文化活动室面积()100平方米 ○大于 ○等于 ○小于 并有图书()1000册 ○大于 ○等于 ○小于

8.您所在社区现在有哪些文化设施(多选)○老年活动室 ○少儿活动室 ○健身设 施 ○图书阅览室 ○文化广场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 ○报纸宣传栏 ○篮球、游泳等场馆 ○社区网站 ○综合性多功能室

9.您如何看待你所在社区的文化设施 ○非常满意 ○比较满意 ○不太满意 ○不满意 10.您如何向社区反应自己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 ○社区网络 ○电话、信息 ○社区定期征求意见

11.向社区反映文化服务需求的结果

○反映渠道不畅通 ○反应后无反馈 ○不知如何反应 12.是否配有专职的文化活动室专管员 ○是 ○否

13.您是否参加过社区组织的文化活动 ○从来没有 ○偶尔会有,很少 ○不定期会有一些

○较多

14.社区现有文化团队

○诗书画团体 ○戏曲团体 ○舞蹈团体 ○音乐团体 ○其他 15.您所在的社区举办的文化活动面向的对象主要是○老年人○中年人○青年人

○儿童○无明显之分,视需要而定

16.您参加过的社区活动主要是()组织的 ○政府 ○社区 ○居民自己 ○物业中心 17.您所在社区文化活动的经费主要包括(多选)○政府部门拨款 ○企业赞助 ○适当 收取社员费用 ○自费 ○不清楚

18.您最喜欢哪类文化活动○文艺表演类 ○知识讲座、技能培训类 ○科普宣传类 ○文 体竞赛类 ○游戏娱乐类

19.您是否参加过文化广场活动 ○是 ○否

20.您是从哪个渠道知道每次文化广场活动内容○报纸 ○网络 ○电视 ○电子屏 ○宣传栏 ○朋友相传

21.从您家到文化广场的时间大约是○1小时 ○半小时 ○15分钟内

22.您参加文化广场活动原因 ○参加文艺活动 ○享受文化志愿者服务 ○丰富自己 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品味 ○消磨时间 ○交朋友 ○其他

23.在参加文化广场活动时,您在其中的感觉是有 ○归属感 ○娱乐感 ○被动接受 感 ○茫然感 ○其他

24.您是否愿意参加文化广场文艺团队○是 ○否 ○无所谓 25.适合您的文化广场活动时间为 ○白天 ○晚上 ○双休日

26.您认为文化广场活动频率以多少为宜 ○每周 ○半月 ○每月 ○每季

27.您觉得文化广场活动在针对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文化层次的居民安排上是否合理 ○很合理 ○比较合理 ○有待加强 ○很混乱

28.您认为文化广场活动氛围如何 ○运用文化阵地和传媒大力地宣传

○通过社区舆论或群众议论形成规范 ○群众能够自觉参加广场文化活动 ○涌现出一批文 化广场志愿者 ○形成了一整套有效的文化广场制度 ○没有什么活动氛围 29.文化广场活动比您理想的 ○好 ○差不多 ○差

30.您感觉文化广场建设中还存在那些问题 ○管理问题 ○文化活动较少,内容单一

公共广场 篇3

1广场文艺活动是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场所

广场文艺除去少数由官方组织的大型广场节庆活动以外,长年累月,广场文艺都是由广大市民组织的一项群众性自娱自乐的文体活动。他集戏剧演唱、歌舞、曲艺、器乐、体操、太极、民间民族文化于一体。大到舞龙舞狮,小到戏曲演唱,参与者不分男女老少,不受任何条件限制,不拘形式,就凭兴趣、爱好,根据自身特长,均可上场表演。他们可一展歌喉,也可跳一段热情奔放的健身舞,耍一桩自以为拿手的绝活,唱一节温馨抒情的戏曲。不管你发挥得水平如何,观众均能报以热烈的掌声。使每位表演者都享有一种成就感。在人们心中能产生共同的兴奋点。所以说广场文艺活动是为人们提供自娱自乐的好场所。也是人们消遣休闲的好去处,深受广大市民的喜爱和欢迎。

2农民工的参与,丰富了广场文艺活动内容

农民工来自大江南北五湖四海,来自不同民族。他们不但为社会经济建设作贡献,而且还将其家乡的民俗文化传播到异族他乡。他们在参与广场文艺活动中,为大家带来了诸如湖南花鼓戏、安徽黄梅戏,东北二人转等地方特色强烈的文艺节目,让城市市民目睹不同风格的艺术表演,感受不同剧种不同民俗文化的艺术魅力。从而大大丰富了城市广场文艺的活动内容。

农民工又是传递文化信息的使者,他们通过城市的生活,深刻感受到高雅的城市文化内涵,特别是那些爱好文艺的农民工在参与城市文化活动的的同时,会自然而然地将城市文化带到自己的家乡,丰富、提高乡村的文化活动内容和品位,促进农村文化的繁荣。所以说,群众性的广场文艺活动一方面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使农民工能参与其中,同时又使他们欣赏到丰富多彩文艺节目。另一方面也让来自不同区域,不同民族的乡村农民工兄弟将城市文化溶入乡村文化之中。两者相辅相成的作用,进一步促进了城乡公共文化统筹建设。

3广场文艺活动的开展在统筹城乡文化的同时促进了和谐社会的构建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日常生活节奏也在不断加快。但在紧张的工作之余干些什么呢?用什么方式来缓解紧张工作造成的身心疲惫呢?为此,如何打发业余时间,丰富业余文化生活,就成了人们十分迫切的需求和愿望。以往在工作之余倍感无聊,大多利用搓麻将、打牌进行赌博活动,造成这种危害社会治安行为屡禁不止。进KTV歌厅、舞厅、迪吧要花钱,许多人也没此兴趣,绝大部分市民特别是农民工兄弟也承受不起这种高消费的活动项目。所以,对普通市民百姓及农民工来说,广场文艺活动的开展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娱乐消遣的好场所,也是他们业余时间休闲的好去处。他们吃罢晚饭,双双结对、三五成群,不约而同的聚集到公园、广场。其中有前来献技献艺,有前来观摩欣赏的,每期人数达一二千人次之多,将自娱自乐的广场文艺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活动过程中,他们相互交流,互相学习,切磋技艺。通过双方的交流,使当地市民与来自五湖四海的农民工拉近了距离、融洽了感情,他们之间还交上了好朋友。平时工作之余,他们都非常认真、自觉抓紧时间练习,目的能在以后的活动中更好发挥个人水平,施展技艺。通过台上台下的交流,他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就得到了丰富、充实。所以说,广场文艺是城乡交流的大舞台,也是城乡文化的结合点,是统筹城乡公共文化的有效载体,更是和谐社会的黏合剂。

4广场文艺活动的开展需要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关心和支持

虽然,广场文艺活动是市民自发组织开展的自娱自乐的群众性活动,但往往在开展活动过程中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例如:①场地落实问题:就涉及到城管、公安、交通、电力、园林等部门的管辖。对这些部门,如果由活动开展者本身去落实办理,那是十分困难。那就是同由当地政府出面,与相关职能部门协调解决。②业务指导问题:广场文艺活动的开展,虽然市民的热情很高,但毕竟他们是凭着自己的兴趣爱好来参与的。绝大部分缺少艺术基础。演唱的曲目都比较粗糙,演奏的乐曲也缺乏音韵与音准。为了使广场文艺活动能持之以恒,那就必须提高其艺术质量,增强可观性。所以对其进行艺术指导是十分必要的。那文化部门就应责无旁贷地担负起业务指导的重任。指派专业艺术人员对其进行业务辅导、帮助工作,以求提高艺术水准。所以说,要让广场文艺活动得以顺利开展,与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关心和支持分不开的。

5广场文艺活动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大力资助

广场文艺活动因场地开阔,观众人数众多,要想达到一定的演唱效果,那购置基本的音响设备是必需的。另外还需部分乐器的添置等。那就涉及到资金问题,该资金当地政府的财政预算是不可能有专项列支的。那就需要社会各界的大力资助。但企业的资助往往需要作点回报,也就是说要为企业作些宣传,所以在开展广场文艺活动过程中,随时随地结合企业行风行貌,好人好事,产品种类、销售情况等等,创作一些快板、说唱之类的曲艺节目,这样一来,不但企业老板乐意,又为广场文艺活动内容增添了多样性和可看性,这样一来,不但企业老板乐意,又为广场文艺活动内容增添了多样性和可看性,观众也有新鲜感。还能吸引更多企业参与,可谓皆大欢喜。这也是广场文艺活动开展得以持之恒的重要途径。

6开展广场文艺活动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与作用

公共广场 篇4

关键词:广场,文化,作用

广场文化, 是近年来首先在城市中展现出来的一种文化现象。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 人们对精神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新农村文化建设基本构件之一的广场, 也理所当然地成为农民群众休闲娱乐的场所。广场的扩建与使用, 使农村广场文化应运而生。可以说, 广场文化是农村文明达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它既能满足多层面的农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 又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想就此做一些具体分析。

一、乡镇广场文化的特征及类型层次

广泛的群众性。纵观农村广场文化的全景,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 每天早晚在广场活动的人群热闹非凡, 从四面八方向广场汇聚的人群, 有着自己喜欢的娱乐方式, 展示自己的才艺, 追求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这里没有尊卑贵贱之分, 都是笑脸相迎, 你谦我让, 平等交流, 其参与面之广, 是任何一种形式的文化活动都无法与之相比较。

自娱自乐性强。每天早晨晚上广场上总是人头攒动, 有跳老年秧歌的;有老中青混杂跳健身舞的;有少年儿童开着各式电车奔跑的;还有舞剑弄棒健身的等等。没有强迫命令, 没有权益驱动。许多人既是演员, 又是观众, 参与自然, 撤出随意, 无拘无束, 乐在其中。

乡镇广场文化的作用因其类型与层次的区别而有所不同, 作为群众文化的一部分, 也有着与群众文化共同的特征、功能和作用, 但广场文化又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因其历史背景、组织、方式、规模水平的不同, 产生的作用也就不同。

乡镇不同于城市, 各有各的特点, 就从宁夏190多个乡镇来看, 广场文化活动受其地域、人口、经济状况、民风民俗、当地文化底蕴等因素的制约, 情况各有不同, 归纳起来, 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或层次, 即较低层次、中层次和较高层次。

较低层次。即民间自娱性广场文化。如村头街尾的扭秧歌、交谊舞、健身操, 公园、庭院的演唱会等。这种类型的广场文化不受时间、场地、服装、设施、水平等条件的限制, 多以健身强体、自娱自乐为目的。这种自娱性广场文化即能满足农民群众精神生活的需求, 又能起到调解身心健康, 陶冶情操, 增进人际交往的作用。

中层次。即商业性广场文化。它多以商家为组织者, 以商品经销为主要目的, 借助文化的手段, 形成“文化搭台, 商家唱戏”的商业性广场文化。比如商场、饭店的开业迎宾, 店庆、场庆等广场文化活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商业性广场文化将呈现迅速发展的趋势。这种类型的广场文化不但直接促进了经济效益的增长, 同时也起到了传递科学文化信息, 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化修养的作用。

较高层次。即政府倡导的宣传教育性广场文化。这是由政府文化主管部门组织, 有特定的背景, 鲜明的主题, 活动质量和水平要求较高, 它以重大节日和庆典为契机, 需要预先策划, 筹备和投入一定经费, 可以形成巨大的规模声势, 产生深远的社会影响。如主题晚会、节日晚会、纪念活动等大型广场文化活动。这种类型的广场文化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是任何其它形式所不能替代的, 它不但可以振奋农民的精神, 鼓舞群众的斗志, 凝聚民族的力量, 激发社会的活力, 而且能展示整个区域, 乃至整个民族的精神面貌。

二、乡镇广场文化的具体作用

娱乐作用。在物质生活不断改善的今天, 农民对精神享受的渴望愈加强烈, 劳动之余的娱乐就成了他们休整身心的必要过程。乡镇广场文化活动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 打破了行业、年龄、的局限, 使任何有活动能力的人都可不受约束地参与其中。综观宁夏各乡镇近几年来形成的广场文化, 形式内容日趋丰富新颖, 参与者观赏者的队伍日趋庞大。从最初的只有几支秧歌、腰鼓队, 到今天的健身操、广场舞、太极拳 (剑、球) 、音乐、器乐、书法美术、腰鼓、秧歌、舞龙等数不胜数的文化形式不断涌现的情况看, 广场文化既给农民们提供了自我表现的广阔舞台, 也给农民们提供了全方位多角度的看台, 对各种年龄、职业、文化层次的人都有一定的娱乐作用。

社交调节作用。农村改革开放以来, 农民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大部分家庭迁进了新建的小区楼层, 由于钢筋水泥和防盗门的阻挡, 使家家户户与邻隔绝。同时, 随着社会进步, 人口减少, 家庭规模逐渐缩小, 家庭职能不断弱化, 亲友、邻里、同事之间的交往因各种原因受到限制。此外在城市中出现的人情淡漠等现象也有意无意地辐射到农村。现代先进的传播媒介, 虽然能准确地把世界各个角落的信息送到千家万户, 却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方式, 削弱了人们参与活动的主动性。正是这些家庭和社会的变化, 导致了乡镇广场文化的产生和活跃。在广场文化活动中, 参与者与观赏者都无所顾忌地选取自己喜欢的娱乐方式, 全身心地进入角色, 实现社交的丰富, 情感的沟通, 从而使心灵得到抚慰, 情绪得到调节, 疲惫的身心得到放松。

完善市场作用。广场文化活动的日益繁荣, 吸引了巨大的人流汇聚, 也吸引着商家的目光。从宁夏各乡镇广场文化活动来看, 绝大部分广场引来了无数的流动商贩, 叫卖声掺杂在欢笑声中, 愈显得清脆动人, 叫人忍不住解囊消费。还有出租车载客, 给车主增加了收入。广场文化活动开拓了民间交易新市场, 带动了服务行业的发展, 完善了市场种类, 促进了乡镇区域经济的发展。

三、广场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广场文化是新农村文化建设中一座丰碑, 频繁而有规律的广场文化活动将广场变成了文明成果的集散地, 迅速而广泛地传递着现代文明。而就目前全区广场文化发展而言, 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社会投资运作少。就宁夏各乡镇已经建成的广场来说, 几乎都是由政府全额投资, 包揽运作, 没有一个广场由社会团体或个人来投资建设的, 缺乏文化与商家联手打造的特色。

利用率不高。就一些比较大的广场来说, 投资几百万元, 但实际利用的除了周末、节庆、节假日搞几场有影响的演出活动外, 平时几乎闲置着。究其原因, 一是一些政府领导为了搞政绩工程, 如建开发区、中心镇等, 在人口不很聚集的地方建文化广场, 由于交通、民居、人气等因素的制约, 导致广场平时活动的人数较少;二是广场管理机制不完善, 有的连管理人员也未配备, 如果有的话, 也只是一些退休人员管理罢了。

缺乏品牌意识。一是缺乏传统民族民间文化特色。二是缺乏地域文化特色。这主要表现在城市周边的一些乡镇和一些移民调庄乡镇, 这些乡镇由于受地域和人口的变迁等因素影响, 多数基本很难形成自己的特色。

乡镇广场文化活动在人们交往最集中的地域, 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形式, 传播着健康文明的思想内容, 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高尚审美趣味的熏陶, 既培植良好的道德情操和文化修养, 也充分展示了本地特有的文化现象。

总之, 新农村广场文化正以其前所未有的态势蓬勃发展, 遍布乡镇村落, 联系着千家万户, 影响着亿万农民群众的精神世界。它以自身独特的魅力, 焕发农民的精神, 陶冶群众的性情, 极大地丰富和满足了农民群众精神的需求。乡镇广场群众文化活动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和美好前景, 它必将随着社会的进步, 经济的繁荣, 人们道德文化修养的提高, 而不断增加色彩和活力, 成为新农村建设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成为人们生活中一个共同的文明乐园。

参考文献

[1]郝冬梅.浅析广场文化[J].内蒙古体育科技, 2006 (02) .

[2]刘俊英.浅谈广场文化[J].理论观察, 2010 (06) .

公共广场 篇5

城市广场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场的色彩是城市色彩的重要元素, 包括外部空间中所有裸露物体外部被感知的色彩总和, 可分为固定色和流动色以及永久色和临时色。固定色一般指建筑以及本地固有植物等的色彩, 流动色一般指公交车或者出租车的车体广告, 这些都不属于本文讨论的范围。本文所讨论的户外广告, 主要是楼房外侧或顶层的户外广告和公交车站的广告牌, 属于临时色。这些户外广告相当于我们在做室内设计时的软装饰, 替换相对方便和频繁, 对生活环境的影响很大。

一般来说, 城市广场的色彩主要由地面上的铺装、环境绿化、周围的大体量建筑和天空以及水域的色彩组成。相对于各种公园, 广场往往硬质铺装的比例更大, 绿化面积不大, 空间视野很好, 垂直高度改变不大, 且能集中容纳一定数量的人群。建筑物和铺装色彩是人工色, 也是主导色彩, 植物和水域色彩即自然色是辅助色。周边建筑和铺底色彩都是色彩面积最大的、决定整体色彩氛围和风格的最大元素。所以, 在周边建筑群与铺地的色彩设定已经基本协调的前提下, 建筑外墙和屋顶的户外大幅广告牌对色彩的影响也格外地大。户外广告是临时色, 因为在正常情况下, 户外广告会常常更换, 相对建筑和地面铺装以及本地区特有的植物水域等色彩来说, 广告的色彩只是短期的。这样, 就增加了对色彩控制的难度, 在这种情况下, 最好的办法是控制广告的面积和位置, 以达到辅助色不会破坏主色调、整体大关系不会被破坏的目的。

广场是为了满足人群集散和消息文化传播的需要而建造的, 因此, 这一空间的基本要求是能滞留人群。基于这种原因, 广场的导向性往往不如其他城市公共空间, 而其向心力比其他公共空间都强, 所以, 广场必须有一个视觉中心点。这一视觉中心点在位置上独立存在、在体量上有一定要求, 因此不能被周围户外广告夺去人们的眼光。例如, 图 (1) 是俯视布拉格的古城广场, 中间的绿色青铜雕塑和绿化带与周围的浅色偏暖的色彩互为对比色, 且面积上大小对比强烈, 成为广场的视觉中心。图 (1-1) 是洛杉矶珀欣广场, 广场中心的紫色雕塑与地面的大面积绿化也是色彩上的互补, 面积上的纵横大小对比和周围的白色建筑对比, 凭借其高彩度成为整个广场的视觉中心。要突出这一视觉中心点的重要手法就是色彩与周围基调有所区别, 不该被其他物体 (如户外广告牌) 抢去其主导地位。

另外, 不同主题的广场, 色彩不同, 户外广告的种类和规划也不同。

(1) 纪念性主题广场这种广场一般强调的是其庄严肃穆的氛围, 所以往往只会有一个视觉中心——如纪念碑等, 其他陪衬都体量较小且垂直高度不高。因此, 纪念性广场的天际线往往很开阔, 在视觉心理上塑造一种人很渺小的感受, 衬托庄严的气氛。这类广场最不适合用过于强烈的色彩。因此, 周围的户外广告面积也要严格控制, 不适合设置大面积的户外广告。

同时, 户外广告的位置不能放置太高, 否则会破坏广场整体的天际线形状, 而宽广的天际线往往是塑造大方、庄严气氛的必备条件。同时, 户外广告的体量也不能过大且绝对不能用鲜艳的颜色, 否则, 会造成严重的视觉污染, 破坏纪念碑的视觉中心地位和庄严的氛围。图 (2) 是唐山纪念广场实景, 广场整体氛围庄严肃穆, 但实景远处的苍蝇拍式大型户外广告严重破坏了广场的庄严肃穆的整体天际线形状, 对广场的整体氛围产生了破坏作用。如图 (2-1) 所示, 这是笔者尝试用电脑模拟的有大幅广告牌的唐山纪念广场。可见, 尽管大幅广告非常精美、广告本身赏心悦目, 但在纪念性广场上, 它大大削弱了广场的庄严氛围, 使广场出现商业市场的气氛, 对广场风格产生了显而易见的破坏作用。因此, 在纪念性广场上, 最好不出现大幅广告, 如果有符合广场主题的广告, 也最好能做成体量较小、位置较低, 或设置较为精巧的广告。如图 (2-2) 所示, 笔者用电脑模拟取消周围的大型户外广告, 而将位置低的小幅面的公益广告放置在唐山纪念广场上, 这样, 既不破坏整体气氛又能达到在惊鸿一瞥中让人记忆深刻的目的。

对于纪念性广场的照明也有一定要求, 户外广告的夜间照明不能成为纪念性广场的主要光源。关键的是, 纪念性广场最好不要采用有霓虹灯的夜间广告照明, 其高彩度高强度的色光会对广场的整体气氛造成巨大破坏。在白天, 暴露在外的不发光的霓虹灯效果却及其丑陋。柔性灯箱照明的布料的透光性好, 光线柔和且从不同角度看效果都很好, 虽然其缺乏生气, 但正适合纪念性广场的气氛。由于纪念性广场上广告位置低、体量小, 柔光灯箱正好成为照明的最好选择。

笔者曾设想, 在纪念性广场上, 如果仿照国外一些城市的做法, 将招贴画放在地上或直接依着树干或电线杆, 将与环境更加协调而且非常亲切。

(2) 市政广场市政广场是近年来新城建设的一个重点, 这种广场表达的是民主、开放的氛围, 往往有中心城市形象雕塑或中心景观, 周边有市政宣传所用的宣传栏等。这时, 广场的主色调应该是明快、优雅的。广场的中心雕塑适合使用较高的彩度, 周围的衬托物体适合使用较低的彩度, 以实现整体色彩的和谐。从色彩规划原则上讲, 应符合主色调和辅助色的划分原则, 即空间内的色彩也应遵循同类色近似色为大面积的主色调, 其他辅助色的面积和彩度都应得到严格的控制。其他辅助色包括大量的户外广告色彩。因此, 户外广告在这类广场中面积不宜过大且必广场主要在于传达城市建设和规划的思路使之不适合放置色彩过于鲜艳、商业气氛过分浓厚的户外广告 (比如鲜艳的大幅美女广告) , 最好应根据广场铺地和大体量主体建筑的色彩, 采用类似色或临近色为主色调的户外广告, 以免破坏整体和天际线大氛围。

在市政广场的照明问题上, 户外广告的夜间照明同样不能成为主要光源。霓虹灯夜间广告也不适合于市政广场, 霓虹灯变幻的色彩和强烈动感与市政广场的明快优雅气氛格格不入。但是, 相对柔性的灯箱照明, 其投光照明显得更适合市政广场。投光照明即使用投射灯如氖气灯等照亮户外广告牌, 属于泛光照明, 这种灯光亮度非常高, 对突出广告牌起了很好作用。投光照明包含稳态投光照明和动感投光照明两种, 广告牌的投光照明一般是稳态投光照明。但这种亮度高且照明面积大的投光照明只适合放在市政广场的周围, 和广场中心有一定距离, 才不会对中心雕塑的视觉中心点位置有威胁。此外, 这种明亮的广告牌放置在广场上离中心雕塑有一定距离的位置, 则更能突出广场民主现代的感觉。

(3) 商业广场或休闲娱乐广场在一个城市里, 一般有多个商业广场或休闲娱乐广场。这些商业广场周围大都拥有大型购物商场和娱乐场所, 气氛热烈。所以, 一般来说, 这样的公共空间会采用暖灰色, 辅以一些热烈和高对比度的色彩, 促进商业气氛的表达。这种性质的广场户外广告必然特别多, 而且往往有大型户外广告征战有限地盘的情况发生。在这种情况下, 在商业广场中心, 花花绿绿的广告牌和闪烁的高彩度的霓虹灯很可能令人头晕脑胀。这种广场如何使户外广告的色彩和环境色彩协调是一个难题。这时, 最好的解决办法有以下几个:

1、从色彩的面积大小入手商业广场的特点就是所有可以放置广告的位置都会被塞进广告, 建筑外墙便是免不了广告争夺地。建筑外墙应统一规划户外广告的位置和大小, 可是那种整面外墙都布满同样大的豆腐块样的户外广告的做法实不可取, 布满广告的外墙, 会让路过的人群感觉压抑。故笔者认为最好的办法, 是在建筑设计时就针对外墙的广告牌予以规划。比如将广告布置在大型窗户的周围, 有聚有散, 不要死板地分布;或者, 一面街外墙上的广告不要太多, 视外墙面积而定, 一排过去3~5个足矣。图 (3-1) 是笔者于上海徐家汇商业广场拍摄的实景照片, 通过电脑模拟商业建筑外墙的户外广告以须低密度设置。但与纪念性广场不同的是, 市政广场的户外广告可考虑放置在较高的位置, 它对于广场的天际线反而会造成一种气势, 达到政府或公益广告宣传的目的。但是, 市政面积取代数量的效果, 而图 (3-2) 则是以数量取代面积的效果。以面积取代数量, 其一, 可避免广告数量过多而导致的信息点竞争过大;其二, 可使大块的色彩控制在有限的几种里, 避免同一面墙上色彩过多而造成的视觉冲突。

2、建筑楼顶上的大型户外广告要严格控制出现在楼顶的大型广告和霓虹灯是最需要规划的地方。在楼底观看这些广告牌基本上无法观其全貌且视觉感受极其压抑, 因此这种广告牌只适合在水平高度较高的地方即其他高度相差在一定程度的楼层观看。图 (4) 是上海黄浦江边的夜景, 可见成排的楼顶大型户外广告和霓虹灯。虽说大城市里楼顶上缤纷的霓虹灯和大型广告在夜里闪烁这样的画面很常见, 但这样的城市给人的不再是温馨与和谐感, 而是冷漠的商业感和空虚繁华的印象。

笔者认为, 在楼顶上的大型广告和霓虹灯应以人群的各种视点为依据来规划, 即确保这些广告对于路面行人不会产生压抑的感受而能给一定楼层高度的人群以美的享受。要做到这一点, 就需因地制宜发挥创意, 以往那种同一张广告贴遍世界的做法必须改变。不过, 这时另一个问题就出现了, 即品牌识别问题。品牌的一套招贴往往以同样的排版和同样的色彩作为识别手段, 以致于人们一看到某个标志性画面或商标就知道这是特定品牌的广告, 这也成为许多品牌广告设计者的杀手锏之一。此时, 同样排版、同样色彩的广告和因地制宜发挥创意就发生了矛盾。所以, 笔者认为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尽量减少这些楼顶大型户外广告牌, 实行整体规划, 在重点区域设置一、两个创意新颖、美感好的广告牌足矣。

3、新旧媒体的取长补短近年来, 大型的喷绘户外广告已经失去独领风骚的地位了。大屏幕显示屏等新媒体大量出现, 主要有发光二极管 (LED) 显示屏、阴极射线管 (CRT) 、荧光放电管 (FTD) 、白炽灯泡显示屏和液晶 (LCD) 显示屏等, 给城市公共空间色彩的协调带来新的难题。笔者认为, 对这些新媒体的处理, 应遵循尽量避免和普通的喷绘户外广告放在一起的原则。因为这些新媒体画面和色彩是不断变化的, 且这种色彩属于光色, 即色彩模式是RGB, 而不是喷绘等媒体的CMYK色彩模式。因RGB模式的光色比cmyk的印刷色要鲜艳许多, 所以这些新媒体在色彩上可以达到更大的表现力, 其特性使之成为一定范围内公共空间的视觉中心点。而且, 在喧闹的马路上, 没有人会认真地去听配音, 所以其宣传效果主要还是靠画面。因此, 这类户外广告必须相对单独地放置, 且面积越大放置的高度也要越高。其周围的建筑墙面要保持相当程度的整洁, 即最好不要放其他户外广告, 尤其是不可几个户外液晶广告放置在很靠近的地方。否则, 非但不能实现有效传播, 而且会造成视听混淆, 其变幻莫测的色彩也会对过往人群造成压力, 严重破坏公共空间色彩的协调。以目前的价格计算, 高清晰度的LED组合模块约4~5万元人民币/每平方米。一个大屏幕动辄千万元, 单靠广告收费, 其投资风险在短期内很难消除。!"故而, 从长远看, 这些大屏幕与传统喷绘广告的数量对比不会占优势。图 (3) 是上海徐家汇中心商业区LED大屏幕显示屏和传统喷绘广告在一起的效果, 大屏幕的远观效果显然比喷绘广告显眼得多, 这种大屏幕新媒体的设置宜精不宜多也是显而易见的。

4、商业广场的夜间照明也有许多值得关注的问题前文提到的霓虹灯、柔性灯箱照明和投光照明是三种最常见的夜间户外广告照明, 这三种照明方式往往会同时在商业广场上被使用。近几年来, 霓虹灯的种类越来越多, 出现了全扫描霓虹灯、变色霓虹灯、彩虹光霓虹灯、无极霓虹灯和低电子霓虹灯等, 方式多种多样, 但都脱不出色彩鲜艳、动感强的基本特色。因此, 霓虹灯被大量应用在户外广告上, 以增强对人群的视觉吸引力。但也正因如此, 闪烁的霓虹灯在营造浓厚的商业气息的同时也很容易造成光源零乱和无规划状态。

投光照明广告和柔光灯箱和霓虹灯对比, 偏向静态效果。对于商业广场来说, 营造商业气氛就需要动静结合的效果。商业广场的夜间广告照明要动静结合, 最好能分为几个重点区域, 每个区域都有一个照明中心, 统一规划, 就能避免商业广场常见的光照混乱的结果。而这些照明中心要依照建筑群体和广场的结构因地制宜, 让动静相辅相成。

综上所述, 应因地制宜地规划户外广告的位置、大小和色彩, 应用色彩学上的同类色、近似色和色彩面积对比的方式处理户外广告和城市广场空间色彩的关系;纪念性广场、市政广场和商业广场的户外广告规划必须有所区别, 采用的色彩和广告大小以及照明方式都应有详细的规划。这是关系到社会各个行业各个阶层的系统工程, 需要规划、设计和管理部门共同努力, 让城市公共空间的户外广告成为一道亮丽、和谐的风景线。

参考文献

(1) 大卫·奥格威:《奥格威谈广告》, [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

公共广场 篇6

关键词:广场舞,社群活动容忍度,城市公共性,传媒引导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广场舞爱好者突破亿人大关,主体都是40-65岁的中老年妇女,人群范围包括脱离工作组织的离退休职工、家庭主妇、个体经营户等,他们缺乏社交资源,热爱健身活动。所以,基于这种社会关系和生活形态产生的孤独感,促成她们形成了一种特有的需求——广场舞社交。然而,这种中老年妇女群体新型社交的热潮,却因为扰民问题突然成为了“全民公敌”,在思考广场舞矛盾现状的同时,笔者认为应将广场舞矛盾置于传媒报道的角度,并深入分析冲突背后城市空间公共资源稀缺及民众公共性理念缺失等深层次问题。

1 低社群活动容忍度:传媒报道偏颇

广场舞的活动时间一般集中在晚上7:00~9:00,广场舞见缝插针地占据了城市的公共空间,由于广场本来就嘈杂,大多又紧邻着车水马龙的街道,所以广场舞为了让后排的人听见音乐通常是外放高分贝的配乐,以及配乐通常是一些中老年妇女们认为很潮流的网络神曲,如《小苹果》《最炫民族风》《伤不起》《爱情买卖》《套马杆的汉子》等。广场舞扰民的新闻层出不穷,如武汉汉口业主不满广场舞声大,从楼上朝广场舞大妈泼粪事件;北京有民众因不满邻居跳广场舞的音乐音量太大,拿出家中藏匿的双筒猎枪朝天鸣枪发泄,还放出自己饲养的3只藏獒冲散跳舞的人群;温州市区新国光商住广场的住户们下了血本花26万元买来“高音炮”,朝着跳广场舞的市民放警告声;四川绵阳的阿姨在广场跳舞时,被直径8毫米的钢珠打中,致使头部太阳穴受伤;河北石家庄市石门公园舞池内有市民向广场舞者泼洒大量油渍、甚至臭豆腐。

广场舞从一种“积极健康”健身活动,怎么就变成了公共秩序的病灶,为什么中国市民的社群容忍度如此的低下?关于广场舞的新闻,报道冲突与不满内容的居多,并引发了大量社会舆论的关注,“广场舞”与“大妈”形成了独有的刻板印象。传媒在报道中过于凸显冲突,忽略了广场舞冲突背后的社会深层次原因。

第一,跳广场舞的中老年群体成长于强调集体主义精神的年代,比较习惯和喜欢集体性的活动。有学者在讨论到中国老年群体跳秧歌的时候认为“北京居民自发性的修改了这个城市,来符合他们的日常生活节奏,显示了一种北京居民自行创造的隐性城市,他们在面对巨大社会和都市变革时,不自觉的找到延续生活的方式”[1]。广场舞作为一种中老年妇女中的潮流活动与传统的秧歌更显得接近于这个快速发展的城市,但是还是保留着中国人爱热闹、爱集体活动的特点。

第二,公共资源短缺,直接导致市民的社群容忍度下降。在公共资源短缺的环境下生活,每个人的脾气都很暴躁,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是用吵架、对骂,甚至是极端的方式,鲜少有人付诸于理性。2014年,兰州城管在中高考期间对跳广场舞的阿姨们进行劝解,结果遭到了100多个大妈大叔们的围攻,网友还戏称再牛的城管也干不过广场舞大妈。广场舞的冲突表面上体现在跳广场舞的中老年妇女、受干扰的市民和城市管理主体的缺失上,但更是表达了一种公共空间匮乏,城市公共空间管理乏力,中国城市公共性的缺失和中国市民公共性理念的匮乏。

第三,在广场舞矛盾解决方面,都只停留在积极协调当事双方、平衡公共资源占用的层面,对于公共空间资源的扩容并无帮助[2]。

2“占领”广场:民众参与公共空间构建的初级实践

1986年,国家通过了土地管理法,实行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把土地的使用权和所有权分离。实行了不到三十年,却给中国的大小城市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实体空间产权化的同时,城市规划和市民的城市公共性和共享性的意识却没有跟上,中国城乡规划法里规定的征求公民意见的环节,往往流于形式。“规划规划,纸上画画,墙上挂挂”这句流传甚广的顺口溜,也成了我国部分城市规划的真实写照。更有城市规划变成了“领导一句话,规划就要变”“一届政府一张规划”的“领导意志”。对于城市规划中民众参与的议题,多数民众仅仅局限于个案的纠纷而参与其中,并没有—个集体的城市规划参与理念。

广场舞事件中“占领”活动层出不穷,江苏徐州,上万名“广场舞大妈”统一着装,三人一排,迈着豪迈步伐,踩着广场舞激昂的旋律,大步占用机动车道暴走;杭州千人广场舞占领火车东站,火车东站只得紧急采购了几千米隔离带,在车站广场划出“跳舞固定区域”以保障旅客行走安全和解决居民锻炼的需求。

有学者认为,“国有土地利用与都市发展政策,表现了将城市空间商品化与产权化的取向,在精神上与公共化、社会改革分道扬镳”。城市具有公共性和共享性,公共资源却因为产权化问题变成了稀缺资源,无法满足市民生活的正常需求。广场舞的矛盾事件,特别是上述占领活动的出现凸显了这一社会问题的存在。所谓的“占领”活动指的是“民众由下而上参与公共生活,参与对于公共空间的书写与意义的创造”。虽然广场舞大妈们自己可能没有意思到占领空间是一种参与城市公共性建设的实践,但是实际上却正在践行这一过程。

3 城市公共性理念重塑

广场舞为什么会成为一种特殊的中国现象?广场舞矛盾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广场舞大妈”一词,“大妈”这个词含有一定的贬义成分,然而现如今它俨然成为了中国中老年女性形象的代名词。人们经常会在使用第三人称的时候直接使用“大妈”,特别是联系到广场舞的时候,潜意识把中老年妇女标签化、他者化。广场舞引发的称呼标签化、冲突事件和“占领”事件中社会矛盾凸显,本文提出三方面意见重塑城市公共性理念,从根源上消解上述矛盾。

第一,传媒引导城市公共性理念。

在很早以前还能在城市中找到很多某国企、某单位的俱乐部或者其他文娱场所,而随着国有企业体制改革、土地改革等大潮流,城市的公共权变成财产权后这些文娱场所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栋栋商品房、写字楼,于是广场就这样带有某种必然性地成为中老年妇女的公共空间。当然,城市居民自己也是实体空间产权化的助力者,并渴望在其中谋取更多利益。我们感受到的生活品质,其实与公共性、共享性的概念息息相关[3]。但是,中国民众对城市公共性理念的理解却很简单、狭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广场舞大妈”这样的一个争议性的新闻话题促使了人们重新开始对城市公共性的认识。传媒应重视这一现象,并在日常报道中进行城市公共性理念的理性引导。

第二,政府维护居住正义。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都市更新似乎成了必要之恶,作为政府所应该做的是从居住正义及延续生活脉络的观点重新定义保存的价值,这是赋予草根生活主题最基本的信任与尊重[4]。保证人类每一个人基本的衣食住行,是现代文明社会的基本标志,居住正义随着社会发展应更加完善,更加突出基本居住权人民性及公共性的特点。

第三,民众自觉参与公共生活。

因为中老年妇女自己可能并未认识到自己不仅仅是在健身、休闲或是争取一个公共场地,而是正在进行一种城市公共性的构建。中老年妇女的“占领”广场这样的活动带着对公共空间不成熟的认知,甚至引发与周边居民的矛盾。但是,在广场舞中可以发现中国公民权利意识正在初见端倪,政府和传媒应理性疏解矛盾、合理培养,使城市建设的公共参与性,城市生活的共享性得以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侯志仁.全球非典型都市规划书[M].台湾:左岸文化出版社,2013.

[2]林玥玥.从广场舞事件,看城市公共文化空间需求[EB/OL].中国规划网(2014-05-23)[2015-09-16]http://www.zgghw.org/html/chengshiwenhua/chengshis henghuo/2014/0523/25752.html.

[3]黄丽玲.从公共化到产权化:都更城市沦亡记[J].文化研究,2012(15).

公共广场 篇7

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曾经承担着重大政治、文化活动任务的城市广场,逐渐演变为城市风景的重要节点,扮演着城市化妆师的角色。城市广场回归其作为“城市客厅”的初衷,代表着平民化与公民性的重新张扬,不仅“好看”,更要“好客”。

围绕着“城市客厅”的许多自然街区,在现代城市高速嬗变中,逐渐为数量更多体量更大的“城市综合体”所替代。在“大亚湾经济开发区惠民广场二期公共建筑及室外环境景观设计竞赛”中,我们通过对原有城市广场的改造,特别是完善其周边“城市综合体”的服务功能和空间组织,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客厅”。

1 城市客厅的布局与构成

作为大亚湾开发区的城市中心,惠民广场是一个已建成的城市广场,是城市新轴线上的一个重要节点,是当地政治、经济、群众文化艺术活动最重要的一环。

惠民广场二期公共建筑,是指在广场东侧一块进深不足40m,南北走向的狭长地块上建设具有多样性文化服务功能的“城市综合体”,项目规划用地23237m2,建筑功能主要包括图书馆、城市规划展览馆、文化艺术中心三大主要功能,文化艺术中心包括群众文化馆与青少年活动中心。地上总建筑面积约为30000m2,地下约10000m2。

关于“城市客厅”的整体布局,通过对竞赛任务书的分析研究以及对现场环境进行细致的勘察后,设计定位立足于以下几点:

第一,城市空间的和谐需要合适的“场所精神”(Genius Loci)与之相适应。“场所精神”作为物质化或空间化的记忆,是对空间环境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响应,是空间特性哲学内涵在建筑实体的直接落实。决定一个建筑在城市空间中的地位,取决于“场所精神”的实质,或标志性或低调内敛,全部源于对“场所精神”的尊重,以及对场所整体观的深刻理解。

第二,惠民广场本身规模并不大,后建的“城市综合体”不应削弱广场在整个城市空间布局中的中心地位。广场依然应该成为焦点,所有新建的建筑物应以配角内敛的方式服务并强调广场中心轴线的形成和延伸。

第三,惠民广场北侧为未来新的大亚湾行政中心,东侧为大亚湾体育场,在南北中心轴线被强调的前提下,狭长地块上的“城市综合体”应当在形成连续的广场空间界定的同时,小心处理好建筑尺度与广场的关系,特别是防止在东西方向上完全阻隔广场与东侧城市空间的联系。

基于上述理由,理性地组织广场空间的总平面布局十分必要。规划设计上将整体建筑分拆成两个独立的建筑实体,北侧为规划展览馆以及图书馆,南侧为文化艺术中心,通过空间构架联络成为一个整体。既限定了广场空间的边界和尺度,又自然形成一个约40m×40m的小广场作为缓冲空间。通过布局上“留白”的妙手,不仅为东侧城市空间的渗透留出一口活气,形成与中心广场互为表里,可分可合的空间组合,而且为广场的高效使用拓展出不同时段、不同层次的多样性选择。例如通过在小广场可安排多种多样聚集人气的休闲活动,有效解决城市广场普遍人气不足的通病,是一种城市空间利用效率最大化的新尝试。

2 城市客厅的形象与构筑

对“城市客厅”的形象构造,取决于总体设计构思的分析和推导,既然广场空间组合方式趋于理性,在“城市综合体”的形象构筑上必然选择低调内敛的手法,以简约之名予以实现。

建筑设计,作为工程技术与美学艺术的完美结合,按日本现代著名华裔艺术家方振宁的说法,就一直存在着绘画与建筑艺术的私奔。美学艺术给建筑探索者们提供了灵感和理论基础,而建筑技术则给予了各种建筑风格以实践的机会。可以说每个新的艺术流派的诞生,都会衍生出一类新的建筑艺术风格,两者在艺术发展史上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并在相互借鉴中一起发展。这样的例证不胜枚举。

例如妹岛和世(Sejima Kazuyo)和西泽立卫(Nishizawa Ryūe)的建筑设计和皮特·蒙特利安(Piet Mondrain),布林奇·帕勒莫(Blinky Palermo)的绘画就有着艺术意义上的关联性。

惠民广场二期的公共建筑设计无论在总体构思还是设计手法上,受德国摄影艺术家安德烈亚斯·古尔斯基(Andreas Gursky)和韩国艺术家李禹焕(Lee Ufan)艺术作品的影响显而易见。

这里特别要提到安德烈亚斯·古尔斯基拍摄于1999年的《莱茵河Ⅱ》(Rhein II),这是一张印在画布上的电脑合成照片,作者剔除了画面中一切多余的干扰因素,通过最少的元素,诉说着非常多的故事,揭示出生命的意义以及事物的本源。无独有偶,李禹焕同样从东方禅学意境出发,用另一种现代抽象的式样诠释了相同的命题,尽管艺术的出发点各源自东西方文化的两极,但却有异曲同工之妙,可谓殊途同归。

借鉴这两种极少主义的简约表现手法,恰恰与设计构思想要表现的内涵相一致,即低调内敛、简约而非简单、去除浮华,还原“场所精神”的本质特征。

基地所处的惠州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具有深厚的工业发展基础以及浓郁的工业化城市氛围。区内建筑性格具有简约、直接、高效的特质,“城市综合体”建筑立面设计遵循相同原则,采用标准化的外墙构件,通过精心的组织,形成界面连续、韵律一致、节奏明快的建筑形象。

在立面细节处理上,所有窗户的位置以及开启面积都以本身的建筑功能需要为依据,设置竖向构件,在遮阳与采光之间取得平衡。并通过标准化、模数化的处理办法,实现建筑立面效果的整体统一。

在具体的城市形象构筑中,图书馆、文化艺术中心具有相似的内向建筑性格,规整的外形外达内秀,舒适的环境宁静致远,浓厚的文化艺术氛围宛若天成。而文化艺术中心附属的剧场、规划展览馆,则具有相似的外向建筑性格,作为整体建筑形象的点睛之笔,镶嵌在主体建筑上两个通透玻璃体遥相呼应,流光溢彩如璀璨明珠。

3 城市客厅的的内化与渗透

城市空间的公共性特征,不仅存在于建筑外部环境,建筑内部公共空间也是其有机组成部分之一,是外部空间的延展、内化与渗透。采用灵活多变的建筑处理手法,可以激活内部公共空间的活力。具有趣味性内部公共空间,不仅满足人们日常生活交流的基本需求,还可以进一步促进空间的高效利用,提供空间使用的多样性选择。

规划展览馆

规划展览馆建筑面积约5000m2,主要展示本地城市规划成果。一般而言,一个放置大型城市沙盘模型,及若干以声光电等多媒体手段展示规划成果的封闭展示区是必备的。在此基础上,首层大堂、交通中庭、多功能展览厅与公共展览厅在同一空间内叠加,形成一个功能齐备、空间灵活的多维度大空间。展品可以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高度被展示,提升了展示方式的趣味性与灵活性。其中多功能展示厅穿插于公共展览厅的上空,全部以通透的玻璃包裹着,其本身就是一件活的展示品。

公共展览厅紧邻惠民广场,四周用通透的玻璃幕墙作为外围护结构,将空间渗透发挥到极致,由内及外,模糊广场与展厅的界限;由外及内,展厅本身就成为了一件晶莹通透的展品,两者相互借景,互为景致。

图书馆

图书馆建筑面积约10000m2,南侧为开架阅览空间,北侧为后勤及书库。中部为交通空间。设计通过集约式的空间处理手法,为图书馆留出一个足够大的中庭空间。为避免中庭成为“摆设”,将中庭横向错位,形成流动的空间,延展至各个楼层,既为阅览室提供充沛的阳光,又激活了内部空间使用潜能,为读者提供多样性的交流空间。中庭二层交流平台的侧墙被设计成一个巨大的书架,为图书馆营造一个浓郁的文化氛围。

文化艺术中心

文化艺术中心位于地块南侧,面积15000m2,包括群众文化馆和青少年活动中心,提供一个500人剧场,综合排练厅、小型电影院,以及其他群众文化活动设施,同时还要为惠民广场室外演出提供必需的后勤服务用房。

文化艺术中心的服务人群年龄跨度大,内部设置有两个连通但错位的中庭空间,沿中庭布置竖向交通系统,将所有公共空间链接起来。精心组织的交通流线,使中庭成为文化艺术中心不同使用人群的共同的“必经之路”,所有廊道及平台融合成为一系列流动的非正式的交流空间。下部中庭以科普展示为主,上部中庭为综合排练厅,为活跃气氛以及增加大众对文化活动的参与度,排练厅四周的廊道就成为临时排练厅的观演廊,虽共处同一空间,分割的流线并没有打断连续的视觉感受。从而潜移默化地提高普罗大众对文化艺术活动的兴趣。

4 城市客厅的环境与景观

景观设计的重点在于小广场空间氛围的营造,“漂浮”和“渗透”是其重要的设计语言。“漂浮”是通过架空和浅水倒影的方法,获得建筑轻盈漂浮的视觉感受。“渗透”则是通过不同种类和层次的植物布局,达到“景框”和“透景”的艺术效果。

另外,各种景观元素组织灵活有序,提供丰富多彩的景观背景。特别是台级结合跌水水景设置,适应了小广场不同功能使用的要求。比如关闭水源后广场摇身一变成为露天剧场,成为人们进行文艺演出和艺术展示,享受城市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

综上所述,“城市客厅”显然是城市功能完善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广场回归“城市客厅”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栋,对它们的认知也普遍成熟,在实践中也有许多成功的例证,但即使这样,在惠民广场二期公共建筑的设计过程中,还是存在许多可创新的领域,以简约之名,用低调内敛的方式打造“城市客厅”,有节制的设计成就了我们获得进一步完善设计工作的机会,令我们对城市空间本质的思考更加深刻。

项目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大亚湾经济开发区惠民广场二期公共建筑及室外环境景观

项目地址:广东省惠州市大亚湾经济开发区惠民广场东侧

项目用地面积:23237m2

项目总建筑面积:44663m2

建筑层数:地上5层,地下一层

设计时间:2011年9月

设计单位:广州瀚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建设单位:大亚湾住房和规划建设局

总设计师:许迪

【公共广场】推荐阅读:

秋水广场05-11

市民广场06-02

广场舞06-26

广场空间08-09

站前广场08-11

生态广场08-24

广场改造09-03

广场活动09-17

广场景观10-25

公园广场10-29

上一篇:爱的回音壁下一篇:客户满意度个人理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