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空间(精选10篇)
广场空间 篇1
摘要:依据城市广场空间设计的通用原则, 对国内城市广场设计无体系、实施范围小、相关产品与设备较少等现状问题进行了分析, 并从硬性设施设计与心理关怀设计两个角度提出了一些广场空间设计的建议, 以达到广场空间的预期使用效果。
关键词:广场,设计,空间,城市,设施
1 关于通用设计
通用设计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二战后期。随着战后生活步入正轨, 大批量退役军人及残障者重返家园, 社会经济步入恢复发展时期。其中大量饱受战争残害的人需要专门的特殊设计为其服务, 于是在日本、欧洲及美国“无障碍设计”应运而生。战后经济的快速发展促使人们对生活品质有了更高的追求, 对设计也提出更高更人性化的要求。比如:一直以来, 我们做建筑空间布局和环境设计都是参照一个身体各部分机能正常、未过中年的成年人作为标准对象进行设计。而事实上, 世界所有人中大概只有一半人能够满足这些条件, 从而导致按此标准做出的设计结果给另一部分人设置了层层障碍或麻烦。综上所述, 到了70年代, 一位美国建筑师麦可·贝奈提出一个新的观点:“消除环境中的障碍后, 每个人的官能都可获得提升。”他认为重新建立一个超越广泛设计且更广泛、全面的新观念是必要的。其后, 著名设计理论家巴巴内克在1983年出版的《为人类的设计》一书中指出:“大多数的设计是为住在先进国家富裕的中产阶级中的中年人而制作的。设计师们无视残疾人、贫困人、弱智者、幼儿、老年人、肥胖者和发展中国家人们的存在。”这里提出的就是设计方向性的问题。到1987年, 另一名美国建筑设计师R.L.马赛教授归纳出一个设计名词:“通用设计”。他认为:“通用设计不是一项新的学科或风格, 或是有何独到之处。它需要的只是对需求及市场的认知, 以及以清楚易懂的方法, 让我们设计及生产的每件物品都能在最大的程度上被每个人使用。”其后, 越来越多的使用者和设计师加入到这个行列, 呼吁设计要更具灵活性和可适用性, 设计要服务于全人类而非部分群体, 要求设计应该显现出人性关怀的特点。终于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 R.L.马赛教授与一群设计师制定了通用设计七项原则:原则1, 平等的使用方式;原则2, 具通融性的使用方式;原则3, 简单易懂的操作设计;原则4, 迅速理解必要的资讯;原则5, 容错的设计考量;原则6, 有效率的轻松操作;原则7, 规划合理的尺寸与空间、轻松不易疲劳的操作使用。
2 我国城市广场的现状
城市广场是“城市中由建筑物、道路或绿化地带围绕而成的开敞空间, 是城市公众社会生活的中心, 又是集中反映城市历史文化和艺术面貌的建筑空间”“城市广场对于一个城市的环境和市民的生活是非常重要的, 它可以维护、改善生态环境, 解决城市快速发展中出现的生活和环境问题, 创造现代都市生活所期盼的舒适、方便、富有人情味的活动空间。它是城市的重要节点, 是城市的窗口, 同时具有防灾功能和生态效益”[1]。
目前, 城市广场在快速发展建设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少问题, 究其根本是城市广场建设缺乏健全的、系统化的内在机制。例如:设计的利用率较低, 偌大一个广场, 真正使用的人三三两两, 远未达到设计的初衷。在这里我们不妨分析一下, 我们国内城市广场主要使用人群的使用前提:有闲暇时间、喜欢户外活动以及舒适宜人的景观绿化、有针对性的活动场地和器械、有固定的活动团体、组织、对象。除了公休、节假日, 上班族、年轻人和孩子有时间去以外, 大部分时间从晨练到黄昏, 老年人可能会是广场使用的主体人群, 为什么投以巨资建成的广场没有达到预期的使用效果, 分析了几个大型城市广场后, 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 设计无体系。城市广场空间中的设备、设施建设仅体现在部分的无障碍设施硬件建设上, 没有形成对整个广场空间的无障碍建设体系的深入研究, 缺乏体系感。由于这些相关设计流于形式, 反而会产生出对特殊人群不能一视同仁的歧视感, 导致有障碍人士不愿使用, 无障碍设施形同虚设。
2) 实施范围较小。目前无障碍设施建设主要体现在出入口、各类坡道、台阶、卫生间等简单的基础设施上。流于形式, 无体系无衔接。其无障碍设计并未考虑到所有人的方便, 有时反而给其他群体带来障碍, 这个问题是需要通用设计来解决的。
3) 相关研究不够细致、全面。目前针对特殊人群的研究主要体现在生理需求上, 对于心理方面需求的研究和在设计生活中如何体现这部分群体的心理需求, 还有待研究。
4) 相关的产品与设备较少。通用设计的专用设备、产品很少, 即使是无障碍设计的配套设备、设施也比较缺乏和不成体系。
5) 整体社会意识的转变。设计的无歧视源于整个社会对于弱势群体的关注和关心。现实中老年人、残疾人愿意和社会融为一体, 而不是社会把他们看成特殊的群体, 一视同仁是通用设计的核心。
3 针对我国城市广场通用设计的一些建议
3.1 广场空间对于硬件设施设计的建议与要求
1) 广场空间的可达性。首先, 广场空间的人行道应该提供最为直接和便捷到达目的地的线路;其次, 完善信息和引导。以老人为代表的弱势群体更依赖感知信息, 最好在交叉口、设施前、转弯处设置相应可明确感知的信息, 如盲道、各类标识、提示音等环境提示信息;过于怪异的空间造型和尺度以及相对会让人产生混乱感觉的空间不要轻易规划放置, 可根据地形、景观特点, 采用不同形式的道路, 以丰富使用者的体验[2]。
2) 出入口的尺度位置。出入口的位置必须显眼, 尺度不可以过小, 否则会给一部分人带来行动障碍。台阶与过渡:入口处的台阶没有考虑空间上的过渡, 极易造成意外。空间尺度、转弯半径、步行道的宽度过小都会影响人们的通行, 尤其对于轮椅和拐杖使用者。
3) 台阶与楼梯。虽然具有适度可感知地形变化的空间比完全平坦的空间更具有视觉吸引力, 但对于老年人和肢体残障者来说, 较大的地面高差变化会让他们望而却步。台阶和楼梯陡峭、踏步不均匀、踏步凸出都会让人发生危险及意外;老年人及肢体有障碍的人需要在适当的位置设置休息平台以及楼梯扶手, 扶手最好设置为双排, 以便步行者和非步行者使用, 材质应以不受气候影响的木质、塑料为宜, 扶手上面需设置相应的触觉图案及文字。对于轮椅使用者, 楼梯和有高差的地方均需设置坡道、电梯或升降平台。视觉障碍者要设置大字体醒目标识或铺设盲道。
4) 行走与地面。地面高差发生变化时, 需要有相应的提示性设计;过于光滑的地面在雨雪天气会更加湿滑, 在强光下会有眩光效果出现, 要做相应的防滑处理;过于粗糙以及材料不平整的路面会给老年人、行动不便者带来困难;混凝土路面虽然平坦, 但质感、触感过于坚硬, 一旦摔倒极易受伤, 需要采用一致、防滑、无反光的地面材料, 并保证良好的地面排水;铺地材料之间较大的接缝、凸棱、深槽均会阻碍运动, 在具体设计时也应尽量避免。
5) 设施。现有广场空间的座椅数量少且舒适感差, 需设置足够坐轮椅出入的固定或可移动座椅, 应在同一空间提供多样的座位形式, 以满足不同人群的使用需求;没有饮水设施, 即使有, 尺度不适宜也会给儿童和残疾人造成障碍, 需提供尺度合理, 简单易控的饮水设施;运动设施所处的位置应方便直达。有障碍人士使用的运动设施不足或是其位置、造型的特殊化, 都会影响它的利用程度。此外, 在垃圾桶、售票、检票等环节也应注意相应的普适化功能设计。
6) 室外公厕。公厕的位置不可过于隐蔽、远离人群, 或缺乏信息的指示。门前若有高差, 必须设置相应的坡道。需开设有障碍者入厕异性陪护:我们身边的轮椅使用者多数为老年人, 陪护者多为夫妻。无障碍卫生间如果不允许异性陪护者进入, 相当于形同虚设, 严重影响肢体残疾的人使用。
7) 标志导向。标志导向位置要明显, 字体大、色彩对比鲜明, 标牌材料需耐久、不反光, 夜间有良好的照明效果。对于全盲者, 则需通过声音、触觉来导向。轮椅使用者的视点较低, 高低要适中。轮椅可以通行的道路应标记详细明确的导向图;包括所有通用设施的具体位置。老年人一般不愿向他人多打听, 又不放心需反复确认, 所以, 在每一个路口都需设置醒目、易懂的标识导向。
8) 一览无余的大空间。应满足私密性需求:在大型的开放空间中, 必须设计一定的植物围合, 一览无余的感觉对于多数人来说很难接受。活动选择性尽量多一些:有人喜欢同他人聊天或下棋, 有人则喜欢静坐或独自观赏。人们的需求不一而足, 若是空间限定过于单一, 使得人们活动的多样性受到限制, 影响使用效果。
3.2 广场空间对于心理关怀设计的建议与要求
人类在长期生活和社会发展中会逐步形成许多适应环境的本能, 即人的行为习性。在设计调研中, 应针对所有使用者的各自特点进行设计和考虑, 在设计中, 应多考虑到残疾人和老年人自身的一些认知、性格和心理特点[3]。例如:残疾人普遍存在的一种孤独和自卑感, 敏感、自尊心强, 是其常见的心理特征。所以他们在户外空间更喜欢充当旁观者而不是参与者, 与旁人交往的积极性较弱。针对其群体的心理特征, 在设计中应尽量使他们的活动拥有多种选择性, 为他们提供一定程度上的具备可选择性和渐进性的可交往空间。让他们自主选择交往与否, 同时提供给他们观赏景色与活动的空间。
1) 将社交环境与隐蔽环境结合起来进行设计, 运用空间尺度上的变化, 与个人、集体以及不同种类户外活动相结合。提供老年人、残障群体选择性地参加适合他们的活动, 并保留自己相对私密的空间需求。
2) 对于各种使用人群, 尤其是老年人和残障者, 在自然界中可以让他们感受到心情的平和与美好。所以广场景观规划中应布置不同类型的栽植区, 从规整的花园到更天然的野生植物区, 培植不同的树种构成四季色彩变换, 创造人与自然相融的空间。
3) 确保开放空间中的安全性、私密性和流通性:相对独立的空间应保持与外界的视觉联系, 利用照明、铺地等细节和设施达到空间防护作用。
4) 提供各种类型的光照区与阴影区, 老年人和残障者可以根据个人喜好选择光照或者树荫, 满足各个群体不同的温度、舒适度要求。冬日, 甚至可加建栽种观赏植物的阳光温室。
5) 专门的锻炼活动区:可在广场空间中设置专门的活动设施供老年人及残障者使用, 与大众健身区域分隔开来, 避免路人过多的干扰和关注。
4 结语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起, 开始引进无障碍设计领域的研究成果, 并在公共建筑的设计实践中进行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初步探索。研究主要集中在针对老年人群的设计中, 在通用设计的设计研究方面起步更晚, 直到近年来国内包括台湾地区才陆续出现相关的通用设计理念, 并逐渐引起各设计行业众多设计师的关注, 尝试将其应用于设计实践中。同时, 我国的人文关怀设计研究及实践与发达国家相比, 也存在较大的差距, 而且更多关注的是城市的公共建筑, 对于公共广场空间的通用设计还没有更多的认识与研究, 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仍需不断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汉斯·罗易德, 斯蒂芬·伯拉德.开放空间设计[M].罗娟, 雷波, 译.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7:15-17.
[2]土木学会.道路景观设计[M].章俊华, 陆伟, 雷芸, 译.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56-59.
[3][日]高桥仪平.无障碍建筑设计手册[M].陶新中, 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102-105.
广场空间 篇2
对于商业广场空间应具备以下六点机能:
(一)改善城市环境,提供休闲、娱乐、健康的空间。
(二)提供户外游憩、教育与交往等活动机能。
(三)可达性高使市民方便到达。
(四)具有视觉美感改善城市景观空间环境。
(五)具有地域特色提升城市意象的机能。
(六)提供城市减灾与避难的机能。
4.2广场活动类型与广场上空间分布的关系
由于广场上活动是动态变化的,不同的时段皆可能有不同的活动发生,探讨市民在广场空间的分布、与环境互动的现象,试图发展一个个体行为导向的模拟程式,建立在空间认知之理论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人的行为与空间特点之间的关系,了解活动类型在不同空间环境上的应用。在本研究中,仅能针对特定时段了解商业区广场应有的活动类型,不同时段活动与空间位置的记录,并搜集更多型态之商业广场空间事例与多元的活动类型,进而比较商业区广场活动的类型、规模与其产生及观赏条件与空间分布的关系,将之转换成商业区广场游憩空间的设计原则。
4.3广场的空间尺度与使用者感受间的关系
城市广场的游憩行为是人类活动行为所产生出的空间需求,进而检视空间尺度对人类的重要性。公共领域空间的规则与使用,均需要考量人在环境中的行为表现,尤其在开放空间是不容忽视的,由于广场空间尺度包含平面与三度空间,平面上的长宽比例与三度空间的高宽比例会影响使用者的感受,并进而可能会造成某些类型的活动无法在该空间中产生。以使用者观点了解开放空间使用现况与需求,并分析活动引发行为,与行为对空间设施的需求,最后以使用者意见为基础,建议后续之研究应可朝空间尺度、广场上活动分布位置、与用户感受间互动关系的研究。
4.4不同区域的广场空间与使用者感受间关系的研究
基于不同区域的商业广场有着不同气候条件与人文风俗习惯,广场的使用者应也有不同的偏好,因此座椅、界定的边缘与遮荫三个因素是可以同时存在,形成一个理想的观赏位置。其与活动空间因保持一个良好的距离。广场上的设施可能只是使用者路过或只是停留短暂时间坐下来休息,因此广场的休息座椅位置配置可能需要靠在广场周围且感觉知觉最舒适的地方,让使用者容易到达且停留,因此广场上的空间配置和排列,可能对使用者在广场的游憩行为表现有所不同广场应有足够的设施供人们选择性使用。吸引的焦点成为视觉的中心。界定的边缘,常为民众休憩的空间。都市广场应考虑地域的特殊性,不应为单一铺面形式,利用硬质、软质铺面与隐蔽树丛创造空间。需要足够座椅与遮荫。考虑看与被看的良好距离。适当的表演活动空间、夜间照明等。
5结语
经调查研究,虽对城市商业区广场休憩空间给予分析,并提出一个规划设计解决方案,但由于时间、经历与研究水平所限,研究过程仍有诸多课题无法进行深入探讨,为使城市商业区广场规划设计准则更加精准与健全,望后续研究对其他类型广场空间,如住宅型、宗教型、政治型等单一进行空间调查分析,增加对商业区广场的调研,研究结果更有助于更明确的界定各广场空间配置准则,以验证本研究对商业区广场的相关定位。
参考文献
[1]杨旭华.都市商業區廣場設計之研究-以台北市為例.中國文化大學,.
[2]蔡金滿.使用者於廣場之動態遊憩行為與空間知覺關係之研究.大葉大學..
[3]郭瓊瑩.都市開放空間與都市美學.艺术家出版社1993.
[4]李佩穎.商業廣場中身體支持物使用之研究.東海大學..
[5]MoughtinyCliff.王淑宜譯.都市設計-街道與廣場.創興出版社,.
[6]AlexanderChristopher.建築模式語言:城鎮.建築.構造.六合出版社,1994.
[7]McAndrewFrancis.T.環境心理學.五南圖書出版社,1995
厦门大学嘉庚广场之空间评价 篇3
关键字:厦门大学;嘉庚广场;空间;评价
大学校园中的广场、绿地和道路组成校园外部空间,是师生日常生活、学习与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环境,也是校园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景观设计系教授克莱尔?库拍?马库斯,是最早研究校园开放空间的学者之一。他把“校園户外空间”定义为“学校内服务于步行穿越、学习、休息和交往等功能的各类软质和硬质景观”。
校园广场的主要功能是:以空间的形式组合周围的建筑物,使其成为有机的统一整体,并提供开阔的空间,更好的展示建筑的形象;丰富多彩、亲切宜人的广场则富有凝聚力,吸引师生们停驻、休憩、开展课余活动,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信息交流。嘉庚广场作为厦门大学行政教学区的中心广场,能够较好的体现校园内的外部空间现状,下文将以嘉庚广场为例进行分析评价。
一、嘉庚广场的空间特点
1.开放型校园中心广场
作为厦门大学标志性建筑的嘉庚楼群,嘉庚广场是校园内的窗口广场,加之校园主干道与嘉庚广场有所重合,便形成了一个人流、车流密集的外向型校园中心广场。嘉庚广场不仅仅是嘉庚楼群的一个空间组成部分,也是学校和社会交流的场所,从深一层的含义来说,它也是学校与城市的过渡空间。(图1)
2.具有层次性的建筑空间
人在广场中的活动是多层次的,因此广场的设计只有注意了空间的层次性才能满足师生的活动需求。广场中如果设计有公共、半公共、半私密、私密空间等,容纳多种活动,这样就容易吸引更多的人来广场,形成交流空间。
嘉庚广场具有较好的空间层次性。(图2)主楼两侧的长廊由建筑遮挡,形成半私密的交流空间;主楼前的平台两侧有被廊柱围合的私密空间;主楼前的成片阶梯,配合景观小品成为半开放公共空间,开阔的广场延伸至芙蓉湖边的升旗台,则是完全开放的公共空间。多层次的公共空间为不同的人群交流提供了条件。
3.多用途的广场空间
广场并非孤立于整体交往空间之外,它与从属性交往空间的有效组织过渡能满足多种层次的交往需求。嘉庚广场具有多层次建筑空间的特点,说明这是一个多用途的广场空间。作为空间脉络的综合节点,嘉庚广场不仅要满足作为交通要道的功能,同时也必须满足人们进行交往活动。
主楼两侧的长廊连接了相邻教学楼,为同学们在教学楼之间的行走活动提供了便利;主楼前的平台和台阶是同学们开展小型团体活动的不错选择;广场上的露天场地更是大型庆典活动的不二之选。广场周边设置有绿地和植被,形成良好的视觉效果。
4.外延伸的延续性空间
克里斯托夫-亚历山大在他的《模式语言》中总结了有关公共空间中边界效应和边界区域的经验:“如果边界不复存在,那么空间就绝不会富有生气。”因此人们的行为从建筑边界开始,保持空间的延续性是创造良好交往空间形态的一个重要方面。表现在广场上,交往空间必须具有延伸性。
嘉庚广场东面芙蓉湖畔,北侧是学校重要会议中心、宾馆所在地,西侧穿过嘉庚楼群是公共教室和图书馆,南侧通往建南楼群。从空间上来说具有良好的可达性和一定的延续性和开敞性。
二、嘉庚广场的空间缺陷
1.尺度过分夸张的台阶,与人群形成距离感
空间与尺度之间一向有着密切的联系,广场尺度的正确与否以及舒适的程度,都会给使用者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嘉庚广场的台阶虽然一定程度上给在广场中停留的人群带来一些便利,但是过大的台阶尺度也造成了人与建筑之间的距离感。(图3)
嘉庚广场为了突显楼宇的气派和壮阔,铺张的用大面积花岗岩台阶烘托主楼的位置优势,这给人们带来视觉效果的同时也悄然削弱了广场与人的亲近性。由于心理上的不适,造成广场空间人群不易停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空间浪费。
经过笔者仔细观察,除了旅游者会在嘉庚广场上合影留念外,大部分的人群都只是将广场作为交通所经之处一匆忙的经过。而少数在广场周边逗留的人群,视线都停留在广场附近的植被、湖泊上,并非广场本身。
这说明校园广场的尺度不应一味以建筑的美观,或者气势作为重要的参考标准,还应照顾广场当中活动人群的心理因素。毕竟校园中的广场不需要太强烈、太恢弘的气势,而是以交流、互动为主的公共空间。
2.交通缺陷,车辆的停靠、行驶占用广场空间
交通对于户广场空间的利用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它常常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广场中步行者的行为。
嘉庚广场的另一弊端是没有设置好人车分离的路面设施。在人流的步行区域内常常会有车辆疾驰而过,另外广场上机动车停放没有明确的界线,常常有大量的车辆随意停靠在广场周围。交通混乱所带来的噪音、气味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们对户外空间的使用,并且存在安全隐患。(图4)
3.细部不足,缺少道路指引
校园道路一般来说没有命名而且不依常规形式,初来乍到的人很容易因此迷路,失去方向感,厦大校园也不例外,而作为地处校园中心位置的嘉庚广场,恰恰缺少了一个可以使人清晰辨明方向和所达之处的地图或标识。
在地图或标识等的导视系统中也应充分考虑残疾人的需要,比如通过地面色彩、材料和形状为视觉有障碍的人提供特殊标识,充分考虑校园中残疾人群的体验。
4.广场中远离人群的安静空间不足
圣马可广场的空间形态解析 篇4
1797年拿破仑进占威尼斯,称圣马可广场(Piazza San Marco)为“欧洲最美的客厅”,只有圣马可配称为“广场(Plazza)”,其他就只是“场(Campo)”而已,那圣马可广场的独到之处在哪里?
从广场的空间形态上看(图01),有三个区别于一般城市公共广场的特征:
一是广场都是梯形的。圣马可广场实际上有三个广场,一般常说的圣马可广场(Piazzza San Marco)是指最大的、正对圣马可大教堂(Basilica di SanMarco)的东西向广场,长约170米,东边宽约80米,西边宽约50米。在大教堂南侧,面向泄湖的是圣马可小广场(Piazzetta di San Marco),长约100米,北边宽约45米,南边宽约37米。还有一个小广场,在圣马可大教堂的北侧。两个主要广场——圣马可广场和圣马可小广场都是梯形的,且梯形的宽边都指向圣马可大教堂,窄边则是入口。
二是钟楼的位置。钟楼位于圣马可广场和圣马可小广场的转角处,而现代广场,多把标志物放在广场的中轴线上。
1 | 圣马可广场图1:根据维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圣马可广场的图片改绘
三是广场的进入方式。圣马可广场有三个入口,入口二和入口三都非常狭小,与周边局促的街道相连。入口一面对泄湖开敞,入口处的圣马可狮子雕像柱和圣蒂奥多雷雕像柱甚至成为圣马可广场的标志物。借用拿破仑的比喻,入口二和入口三,不过是“欧洲最美客厅”通往其他房间的房门,而入口一才是主要入口。除了一些重要的节日和庆祝活动,入口一的进入方式并不是从泄湖码头正面进入,而是通过总督府(Palazzo Ducale)东南角的麦秆桥 (Pontedela Paglia),沿着总督府南面底层柱廊前的道路侧面进入。这种进入方式与一般的城市主要公共广场的进入方式有很大的不同。
1.圣马可广场空间形态特征的解释与验证
1.1相比矩形广场,梯形广场强化了透视效果
按照形状和大小,卡米诺·西特(Camilo Sitte)把公共广场分为两类——深远型和宽阔型,他认为“广场的形式特征取决于一座特别重要的建筑物。……只有当具有支配地位的建筑具有窄而高的形式时,如大多数教堂,一个深远型广场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1]
在深远型的广场中,梯形广场可强化透视效果,这在以往的研究中多有论述。例如,庄裕光曾论述:“广场上的其他建筑是经过漫长岁月逐步建立起来的,由于历史原因造成各幢建筑互不平行。反过来说,正是这样的特殊布置和历史因素,却构成了这个广场空间组织的特征:从入口处看教堂,教堂显得很宏伟;从教堂看入口,则使本来不大的广场,显得深远……”[2]
当从梯形广场的宽边看向窄边,即从圣马可大教堂看向入口一或二时,相比矩形广场的两侧立面(图02-A),梯形广场两侧立面的可见面积增加(图02B),这相当于把矩形广场的进深推远之后的效果(图02-C),使得空间在视觉感受上被推远了。
反过来,当从梯形的窄边看向宽边,即从入口二或入口一看向圣马可大教堂时,视觉距离被拉近放大,这无疑突出了圣马可大教堂的主体地位。(图03)
需要指出的是,从地面上的实际视觉感受上看,人们几乎很难分辨广场的平面形态是矩形的还是梯形的。“因为人的眼睛常常忽略轻微的不规则而不善于估计角度。我们总是随时准备把实际上不规则的形式看得较为规则。……事实上,它(古代公共广场)的不规则只能从纸面上看出,而在地面上是看不出的”。[3]人眼对角度的不敏感,使得梯形广场可以被用来产生广场进深被推远或拉近的透视错觉。
由于这种透视强化的效果,梯形广场的布置方式是——把主体建筑放在宽边,而把入口放在窄边。郭恩章总结了意大利城市空间常用的视差法——“这些广场的主体都位于梯形的下底处。从上底朝下底方向看由于两腰的逐渐展宽而使透视感削弱,引起视错觉,观赏者觉得下底处的主景物更加宏大,中心作用更为突出。利用这一原理可使广场空间戏剧化、生动化。”[4]
2 | 从梯形广场的宽边看向窄边,空间进深被推远作者sketchup建模模拟
3 | 从梯形广场的窄边看向宽边,空间进深被拉近作者sketchup建模模拟
4 | 圣彼得广场的透视效果图4:A来自google地图;B、C来自维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圣彼得大教堂
5 | 罗马卡皮托利诺广场图5:高迪 编著. 世界建筑史 文艺复兴卷3[M]. 香港: 香港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1: 1067、1073
6 | 罗马卡皮托利诺广场实景图6:作者拍摄
7 | 维琴察奥林匹亚剧场实景与平面图7:高迪 编著. 世界建筑史 文艺复兴卷4[M]. 香港: 香港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1: 1394、1391
8 | 三个入口方向看钟楼图8:维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圣马可广场
在用地局促的城市公共空间中,梯形广场可营造空间深远和强化主体建筑的透视效果,常被用于城市主教堂、市政府等重要建筑物的公共广场空间设计。例如,梵蒂冈的圣彼得广场(Piazza San Pietro)是在梯形广场上加了一个椭圆形广场,同样的也是把圣彼得大教堂放在梯形广场的宽边,而窄边作为入口。(图04)
罗马的卡皮托利诺广场(Piazza del Campidoglio)也遵循梯形广场设计原则,把市政厅(元老宫Palazzo Senatorio)放在梯形的宽边上,把入口放在窄边。(图05、图06)
卡皮托利诺广场中央是古罗马皇帝奥勒留的雕像,米开朗基罗为此设计了一个相当独特的椭圆形铺地,铺地的分割线以雕像为中心,呈弧形放射状发散出去,分割出来的铺地越靠近中心雕像越小,越到边缘越大。如此设计有三方面考虑——一是强调了奥勒留雕像的中心地位;二是利用近大远小的视觉原理,把雕像在视觉感受上推远了,从而扩大了广场的视觉空间尺度;三是广场中心雕像处的铺地划分尺度最小,对比下会突出雕像的体量,扩大了雕像的视觉尺度。从真实的空间尺度来看,扩大广场尺度和突出雕像体量是有矛盾的,米开朗基罗通过放射状的椭圆形铺地划分精彩的解决了。(图05、图06)
梯形的透视强化效果不仅可以应用在室外广场上,在室内空间设计中同样适用,二者都是要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更深远的视觉感受。例如维琴察奥林匹亚剧场的舞台布景,就是把街道设计成梯形的,从而强化了街道的深远感。(图07)
1.2钟楼的位置是三个入口的视觉均衡
钟楼即是圣马可大教堂的功能组成部分,也是整个广场视觉上的最高点,需要考虑不同方向的视觉感受。若放在A处,离入口三过近,缺少观赏距离。若放在B处,从入口一去看过去,就会遮挡大教堂(图01)。现在的位置刚刚好,照顾了三个入口方向的视觉感受(图08)。因为靠近圣马可图书馆(Biblioteca NazionaleMarciana),钟楼底部采用了一段与图书馆同样的柱廊作为延续。
卡米诺·西特在《城市建设艺术》中阐述了高大纪念物的布置原则——“应当避免将纪念物布置在纪念性建筑或装饰华丽的拱门的轴线上,因为它遮挡了观赏值得花时间观看的建筑物的视线。”
1.3入口一的视线与流线转折
入口一处的视线与流线转折是圣马可广场被称为城市客厅的原因之一,是整个广场空间设计的精华所在。
在泄湖上远观,可以见到入口一处的圣马可飞狮像柱、圣蒂奥多雷雕像柱和圣马可小广场。但进入则需要经过总督府东南角的麦秆桥,沿着总督府南面的通道,到达两根雕像柱,然后折向北进入广场。飞狮像柱、圣蒂奥多雷雕像柱和图书馆南端的五跨柱廊所界定的空间,既是客厅的“玄关”。看见却不能直接进入,若隐若现,不要一览无余,这不正是客厅的空间特征吗?
9 | 入口一处的视线与流线转折图9:A、[美] 埃德蒙·N·培根. 城市设计.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105;B、作者拍摄
10 | 总督宫与图书馆的透视均衡图10:A来自作者拍摄;B来自高迪 编著. 世界建筑史 文艺复兴卷3[M]. 香港: 香港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1: 957、959
是建筑师路易斯·康(Louis Isadore Kahn)发现了这个空间转折的玄机。康的这幅速写(图9)表达的是沿着叹息桥进入的空间视线,经过两个圆柱后,被远端突出的图书馆东墙限定,折进广场的方向。[5]
看广场的平面图,会发现图书馆南端突出于两根圆柱界定的边界,而总督府的南立面则往里缩进,留出了进入广场的通道。这两栋建筑的一伸一缩,完成了最终的空间流线转折(图01)。
为了呼应入口一的流线与视线转折,在建筑细节上做了很有趣味的处理。
首先是总督府与图书馆的立面高度与平面位置配合的天衣无缝。从大教堂看向入口一会发现,总督府的屋檐透视线高而短,图书馆的屋檐透视线矮而长。总督府是三层的,但实际上有四层高,图书馆则是两层的,若两栋建筑是同样的长度,会出现视觉上的失衡。从视觉上考虑也需要把总督府缩进,而让图书馆伸出。此时,空间在视觉上和流线上达到了精妙平衡与和谐统一。(图10-A)
其次是在图书馆的檐口上增加了人像雕像,一方面增加了图书馆的视觉高度,另一方面也为了与总督府檐口的尖拱装饰对比呼应。二者的建造时期不同,总督府是哥特风格,而图书馆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图10-B)
第三是圣马可飞狮像的朝向。圣蒂奥多雷雕像的朝向是北向圣马可小广场,而飞狮像的朝向却是东向麦秆桥。这是由两方面原因决定的:一是圣马可大教堂看向入口一的视线非常重要,该视线穿过圣马可飞狮像柱和圣蒂奥多雷雕像柱,与远处岛上的圣乔治马焦雷教堂(San Giorgio Maggiore Church)遥相呼应。两个雕像柱,即界定了圣马可小广场的边界,也形成了对圣乔治马焦雷教堂的框景。这条视线自北向南,容易形成强烈的逆光,而飞狮像的侧面剪影显然要比正面轮廓生动得多;二是入口一的主要人流方向来自东面,让狮首朝向东方,迎向主要人流方向,是恰当的处理(图10-A)。圣马可飞狮像与圣蒂奥多雷雕像朝向上的差异,也暗示了入口一处的两种进入方式,兼顾了重要节庆日的南面进入,与日常活动的东面进入。
2.结语
广场空间 篇5
2.1城市广场绿地设计原则
城市广场绿地设计需要明确绿地在广场中发挥的重要作用。首先,绿地发挥着生活必需品的作用,它是工作在广场周围混凝土空间中人们的自然、氧气补给室。其次,绿地是帮助划分广场空间、满足人行为需求的生态分隔材料。最后,绿地所贡献的氧气、湿度、温度等生态元素,帮助改善周围的环境。其中,前两者在广场绿地中起核心作用,后者起辅助作用,它在公园绿地设计中的作用更为显著。设计原则要以充分发挥绿地的作用为目标,在城市广场设计的`总原则基础上总结如下。第一,优势配合原则。在设计有微地形的场地上种植不同的植物类型,在休闲活动区,尤其是在设置有坐椅等休息设施的地方,选用以落叶乔木为主的植物。第二,多元空间原则。不同的绿地组合形式可以帮助组成不同的空间,较典型的是:广场周围种植乔灌草复合结构,可以帮助更好地隔离广场周围的喧嚣,创造安静的空间;周围种植疏林草地则可以阻挡噪声,在乔木树干部空间虚隔周围环境。第三,突出特色原则。在城市绿地中,植物的选择应多为乡土树种,提炼出抗性和耐性强、树姿优美、色彩艳丽的树种,应用于城市建设中。广场绿地树种的选择也应坚持此原则,但广场多位于城市的中心区或区中心等焦点地区,要求有更强的展示性,除了乡土树种的应用外,还要注意多种姿态优美的园林树种的配合应用。第四,生态发挥原则。在规划设计中应避免推倒原生植物而修建过多的大草坪,除了养护复杂、费用高以外,大草坪的生态效应亦低于乔灌草的组合搭配。第五,保护优先原则。对于广场原址上的树木应尽量保留,尤其是大树、古树,它们将成为广场空间的重要组成,表达着对自然、人文、历史的尊重。
2.2城市广场绿地种植设计形式
规则式主要是指将植物整行、整列或按照几何图形均匀种植在土地或是花坛、花盆中,可以是同一树种,也可以应用多种植物进行种植,如广场中常用的树阵广场植物配置。自然式主要包括两种种植情况:一是将植物按照自然生态形式模拟自然种植。二是以景观美学为标准,进行树木造景的配置。通常在广场的绿地规划设计中,将规则式和自然式的设计形式配合应用,常用的设计手法如下:第一,以自然式的种植包围广场,以规则式的种植配合广场中心、道路边缘等。第二,以规则式的植物种植配合草坪包围广场,以自然式种植加以点缀。第三,单独应用规则式或自然式植物种植。
参考文献:
[1]鲁敏,李东和,刘大亮.风景园林绿地规划设计方法[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陈艳丽.城市园林绿化工程施工技术[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广场空间 篇6
1 城市综合交通中转的节点
铁路客站广场是城市内外交通相互连接的中心环节, 对实现城市综合交通系统的高效、便捷运行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它也承载了城市交通与经济服务的功能, 成为区域之间联系、城际之间联系、都市圈通勤与市内交通衔接的综合性枢纽。因此, 在新的交通换乘方式与空间组织理念下, 铁路客站广场不再是单一的交通集散空间, 而成为了城市综合交通中转的节点。
1.1 区域之间的同城效应
城市间的快速铁路交通等交通枢纽的高效、便捷换乘带来人们出行时间的节约, 从而彻底地改变了人们对于城际之间的空间与时间的概念, 即不同的城市可以被看作只是一个比较大的城市的不同区域而已, 即卫星城概念的扩大化理解。这样一来, 同城效应不仅有利于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 促进区域内资源优化配置和整合, 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大中小城市的合理分工, 又能大大提高人们选择的自由度, 使人们能做到工作和生活不在同一个城市。这可以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功能和各城市之间的互补功能, 提高整个区域经济、政治和生活的整体竞争力。反过来, 由于沿线地区的繁荣和地域格局的打破, 吸引着市民的跨城上班、出差、购物、旅游、居住等行为, 以此来推动轨道交通的发展及客流量的增长。铁路交通与城市各种交通方式以及人流在通过铁路客站广场时也不再是长时间滞留, 而是即到即走。铁路客站广场的角色从集散式向中转式转变。
1.2 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及其周边区域的催生效应
城市综合交通功能与城市功能的相互交融。尤其是城铁、高铁、地铁等轨道交通方式的引入, 使得铁路客站广场的平面人流得以通过垂直转换, 形成立体化的人流, 在较短的时间内疏导大量的人流, 从而极大地降低了区域的人群密度, 同时也对广场的公共空间产生巨大影响。于是铁路客站广场在城市中扮演的角色也从单一的交通终点空间转变为综合交通中转场所, 进而促进了城市机能的发展, 形成了新的城市整体结构, 提高了城市转换效率。因此, 铁路客站广场成为城市的中心或副中心。
2 认知城市空间的节点
铁路客站广场是随着铁路与城市的不断发展、交通方式的进步而产生的一种新型城市广场, 属于交通空间, 同时具有休闲、文化和地域特征。因此, 铁路客站广场具有标志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2.1 铁路客站广场的标志性
作为城市空间体验的起点, 铁路客站广场是人认知城市空间的节点, 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通过铁路进入城市, 下车后先映入眼帘的是铁路客站广场, 它给人的感觉是开放的、舒展的。对其来说, 广场空间是整个城市空间结构的一个起点, 整个空间序列由此展开, 成为展示城市形象的窗口。通常人们认为广场是城市空间序列的开始, 提供丰富的视觉、触觉、感觉等信息, 使乘客对城市有一定程度的体验和印象。
例如, 荷兰的格罗宁根铁路客站广场 (图1) , 与火车站主体建筑苍劲、古朴的风格形成鲜明对比, 具有简洁、明快的现代设计理念。格罗宁根是一个海滨城市, 设计师采用仿生手法, 从地上部分来看, 广场的整体造型是中间部分低平, 两端部分高起, 好似一艘行驶的大船, 又如一只展翅飞翔的海鸥。广场中间设有休闲椅和自动柜员机, 有雕塑艺术品、装饰柱和树木, 地面为米黄色, 沙砾质理, 有镶嵌毛玻璃的透光孔, 贝壳似的散落其间, 整个广场的地面好似海边的一片沙滩。同时加之广场对面的格罗宁根艺术博物馆, 坐落于水上, 现代抽象的造型, 使整个广场区域更加具有标志性。
2.2 铁路客站广场的开放性
开放性的铁路客站广场是指在铁路客站广场区域中, 站房、周边商业中心等建筑群实体之间存在着的广场公共空间体, 是提供市民进行公共交往行为的开放性场所。早期铁路客站广场处于铁路系统专属领地时, 服务人群仅局限于乘客, 比较单一。
随着市场经济的推动和城市规模的扩张, 城市空间正朝着系统化方向发展, 铁路客站广场空间与周围城市逐步发生联系, 具有了城市开放空间的特点。它是城市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交流的重要场所, 是人们进行交流与休闲的节点空间。广场更多地担负区域的复杂活功和多功能, 它是城市生态和城市区域生活的重要载体。它还包含与文化、生态、美学及其他各种与可持续发展的土地使用模式相一致的多种目标。从现代城市发展需求来看, 铁路客站广场应是以人为主体的, 促进多样的社会生活事件发生的社会活动场所。例如荷兰Overvecht车站广场, 设计了一个下沉式的开发性广场, 四周设有供市民休闲的座椅和草坪台阶, 而最引人注目的当属靠近站口的滑梯, 设计之初只是为了缩短乘客进站时间, 最终却成为小孩娱乐活动的设施。
3 城市功能复合的节点
由于城市的功能结构、社会结构、土地需求都发生转变, 新建或者改建的铁路客站广场一般处于建筑高密度、功能复杂化的城市中心区或城市副中心区。因此, 在土地资源极为匮乏的区域, 铁路客站广场由单一集散功能趋于城市综合功能的复合。1961年J.雅各布在《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中就曾经提出了“多样性是城市的天性 (diversity is a nature to big cities) ”, 并引发城市多样性的首要条件“基本功能的混合 (mixed primary uses) ”。即城市发展必然要求铁路客站广场成为具有多种功能复合化, 便捷地解决乘客和市民的多种功能要求, 同时综合功能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最大限度的提高效率, 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为了实现区域的土地价值, 必然要求铁路客站广场要承担起城市的商业、文化等诸多功能, 进而繁荣区域经济和传达城市文明。其在功能上表现为高度集中的功能组群;在空间上表现为城市空间高强度的立体开发。
综合商业空间已经成为铁路客站广场中的重要复合空间。这对于营造人们理想的城市生活多种可能性具有积极的意义:对于乘客来说, 减少了候车空间和候车时间, 为乘客提供了“购物消费”和“时间消费”的乐趣, 即方便舒适的购物空间环境可以吸引候车的乘客消磨时间, 也减少了大量乘客聚集于候车空间, 避免造成人群拥挤或混乱。同时, 综合商业空间与站房空间结合, 形成多个进出站口, 为乘客提供多种疏散的路径。另外, 综合商业空间也取得了更多的运营收入, 例如, 日本东京西武集团多种经营收入已经超过铁路客站运输的收入, 有利于更多建设的投入, 当然也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其中日本大阪梅田铁路客站在铁路两侧利用地下空间开设商业街, 在地面开设饮食店、茶室、咖啡屋等小型餐饮业, 在地上设置了高层酒店。
文化展览空间也是一种重要的复合空间。铁路客站中每天有大量的乘客换乘, 给城市文化信息的传播以及产品的宣传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同时也可以在铁路客站广场中设置电影院、图书馆以及多功能演示厅, 使这些文化空间与商业空间在铁路客站广场中互为补充。例如, 日本京都铁路客站包括酒店、百货、购物中心 (有古董店、咖啡馆和餐厅) 、电影院、博物馆、展览厅、地区政府办事处、停车场等 (表1) 。京都铁路客站除了承担交通功能, 还是大型开敞式露天舞台、大型活动的聚会中心、古城全景的观赏点、购物中心和空中城市。
这些商业、文化等复合式功能不仅服务于乘客, 而且面向广大市民, 提供全方位复合空间。在铁路客站广场内餐饮、购物、娱乐等将成为乘客换乘过程的必不可少的部分。同时, 其特色鲜明的复合功能还为周边区域提供服务, 从而提升铁路客站广场区域的价值。
例如, 改建的法国里尔站, 该项目总占地约24.7hm2, 在老铁路客站与其北侧新建的铁路客站之间, 设计一个可以容纳万人且包罗万象的大型商业复合体——商业中心, 是“欧洲里尔铁路客站”的核心内容 (图2) 。这个大型建筑群基座的主要功能是商业购物及娱乐中心, 其中设有超级市场和百家商店, 多家餐馆、咖啡馆, 以及健身俱乐部、艺术俱乐部和演出大厅, 其基座上设置办公、酒店、住宅等高层塔楼。商业中心的东北侧, 跨于新铁路客站之上, 是里昂银行大楼和里尔欧洲大厦, 主要用于办公。商业中心北侧、新老铁路客站之间, 是城市公园, 占地约10hm2, 最大限度地方便了人们的各种室外休闲活动, 同时使新的建筑群与老城形成良好的对话关系。整个复合性建筑群, 通过交通集散广场、高架桥等公共空间与各个车站 (铁路客站、地铁站、公共汽车站、地下停车场) 及城市快速公路在空间上保持着紧密的联系, 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出行, 也体现新的城市文化和人们生活方式 (表2) 。
改建的法国里尔站把几乎所有的城市功能 (包括交通、商业、办公、居住、娱乐、休闲等) 都集中在一个巨大的建筑群体及其周边单个建筑中, 又通过各个公共空间将这些单个建筑有机地组合起来, 其中经过改建的法国里尔站综合体中, 与交通功能无直接关系的商业服务业功能占总建筑面积的60%以上, 使乘客、市民、游人、购物者, 在这些不同类型建筑群组成的公共空间中流畅、便捷、舒适地来来往往、穿梭不息, 显示了设计者对现代都市生活方式新的理解与诠释。
4 结语
城市日益发展和扩张使铁路客站广场越来越靠近城市新的中心区, 甚至成为城市新的中心区。在这种新形式下, 铁路客站广场的界定已经被拓展, 从早期处于市郊的纯交通性质广场发展成为功能复合的城市空间节点。当今铁路客站广场不仅仅作为交通功能的载体, 更多地吸纳了城市文化、购物办公、生活休闲、自然生态等新的要素。各个要素在时间上的交错与兼容, 在空间上的并置与叠加、渗透与融通, 构成了整个城市系统意义上的综合性与多样性。铁路客站广场的新设计理念将建构一个集城市交通与城市生活于一体, 以交通为媒介复合功能的城市开放空间体系, 同时注重营造有文化地域气息的人性化空间生态环境
我国铁路客站广场未来发展应多向日本、欧美一些国家的铁路客站广场设计学习和借鉴。一方面, 国外铁路客站广场通过在城市中建设多个客站及广场, 并分散于城市各中心地区, 从而使单个的客站及广场的规模相应地缩小。这样一来, 铁路客站广场不再是单一的步行集散平台, 而可以和周边其他服务建筑更好的融合, 发展成为一个城市复合空间。另一方面, 国外铁路客站广场是一个综合性交通转换的核心, 通过多层次、立体化的组合模式进行多种交通方式的换乘和疏导, 各种交通方式衔接已经从等候式转向通过式, 同时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 使换乘衔接更加的舒适与高效。
参考文献
[1]邵毓宾.现代铁路旅客车站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9;
[2]顾承东, 刘江, 刘武军.城市轨道交通站前广场规划设计[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3]张新亚.荷兰格罗宁根市火车站广场建筑设计解读—兼谈西方国家环境建设的几个细节[J].福建论坛 (社科教育版) , 2009 (2) .145页;
广场空间 篇7
关键词:园林植物,广场休憩空间,造景形式
1 园林植物造景需要坚持的原则
1.1 将总体规划作为设计参考
在设计园林植物景观的过程中, 需要合理地参照总体规划设计要求, 有效突显出广场休憩空间的实用性, 合理配置植物, 从而确保造景的效果。
1.2 选择适宜的树种
要想使得园林植物造景能够突显出其经济性和美观性, 就需要在配置植物过程中, 选择适宜的树种, 确保所选择树种符合场地功能的要求, 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也能符合利用者的需求。在选择树种的过程中, 确保其色彩能够与广场休憩空间所表达的主题相一致, 做到因地制宜。
1.3 尽可能选择当地的植物
在对广场休憩空间实施园林植物造景的过程中, 需要针对当地的具体情况进行详细地分析, 所选择的植物一定要具备乡土气息, 最好是选择具有当地特色的植物, 不仅能提高植物的成活率, 同时也可以使得广场休憩空间的园林景观与当地的风俗及文化相融合。
1.4 坚持以人文本的原则
景观设计时, 人是主要的考虑因素, 设计人员应充分了解不同人的不同需求, 然后依据不同人的感受进行园林植物景观造景, 最大限度满足人们的需求。
2 广场休憩空间园林植物的应用类型及具体的造景形式
2.1 乔木
乔木的主要特点是冠大荫浓、主干突出, 有着较为明显的高度差异。依据这点可以将乔木划分为3个类别:小乔、中乔、大乔。乔木在应用于广场休憩空间造景时, 往往发挥出围合、美化的功效。其中, 小乔木的高度较为均匀, 树冠能够有效围合出一定的空间, 这种空间的高度需要人们仰视。由于这一特点, 使得其在城市广场休憩空间的造景中成为主要选择的树种类型。乔木所表现出的造景形式主要有:孤植的大树;有规律的植物布局;没有规律的树群。没有规律的树群就是在原有的场地中, 保留一些大树或是后天人工移植的树种, 以满足一些特殊造景的需求。另外, 没有规律可言的树群, 具有较强的边缘渗透性, 突显出随性, 在树下设置休息设备, 进一步完善广场休憩空间的使用功能。
2.2 灌木
2.2.1 灌木丛界定空间。
灌木可单独栽植, 又可群植形成整体效果。通过巧妙地搭配, 能形成自然流线形的边缘特征, 极易围合出半开放式的环抱空间。加之每逢开花时节灿烂芬芳, 秋冬又有果挂枝头, 能招来鸟类昆虫, 丰富景观内容, 给人以美的享受。
2.2.2 修剪整形的绿篱围合。
空间景观设计中, 绿篱是相对密实的空间围合材料, 其四季常青、生命力长、质感丰富, 具有特征性明显的边界, 用绿篱划分空间是常见的绿化形式。绿篱围合能增强空间的安全性、私密性, 能形成相对独立的景观空间。以休息功能为主的空间, 宜选用色泽亮丽、表面光滑的绿篱种类, 也可与乔木搭配种植形成丰富的景观层次, 进而美化景观效果。绿篱多为常绿观叶类植物, 如黄杨、女贞等。
2.3 草本植物
特征柔美, 具有一定高度的草本植物, 如狼尾草、景天类等能够形成季节性的空间围合, 植物特有的质感与动态能创造出个性突出、趣味十足的梦幻空间。细弱的草本质感与硬质的铺地广场形成强烈的对比, 是自然与人工的对话。
2.3.1 自然的草丛。
自然草丛通过巧妙设计, 也能形成独具特色的休憩空间。大片草丛置于广场中, 能使广场更趋向于自然, 能使置身其中的人得到更原始的景观体验, 是特别值得提倡的一种生态造景形式。
2.3.2 规则的构图。
跟其它植物一样, 通过精心设计选材, 草本植物也能够围合出不同尺度及类型的几何形式空间。由于其质地轻柔细软、随风摆动, 能创造出灵活多变、虚实交替的景观空间, 更易使人产生一种梦幻般的感觉。草本植物与沙砾等质地细腻的铺地材料结合造景, 色泽与质感对比强烈, 效果尤为突出, 是现代景观设计中经常用到的造景形式。
3 结语
总而言之, 在广场休憩空间中利用园林植物进行造景, 可以使得广场休憩空间呈现出多种不同的形态, 并且有着季节交替的变化, 打造出活泼生动的空间环境。园林植物本身就是一个有着生命的个体, 植物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出现不同的变化, 将其应用到广场休憩空间中, 需要合理选用适宜的材质, 从而使得造景的形式更加具有生态特性和经济性。
参考文献
[1] (英) 凯瑟琳·迪伊编著, 周剑云, 唐孝祥, 侯雅娟译.景观建筑形式与纹理[M].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4
广场空间 篇8
古语有云:“人之生也, 不能无群”, 社会交往是个完整的体系, 人的一生有2/3的时间是在居住区中度过的, 这里是儿童性格形成的重要社会环境, 也是老人安度晚年的主要活动场所。因此创造良好的邻里交往空间, 对提高和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 促进居民的身心健康, 增强住区的活力和吸引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1 住区居民交往行为分析
1.1 交往需求。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 (Maslow) 需求层次论, 把人的基本需求按发生的前后次序排列成五个层级:a.生理的需求;b.安全的需求;c.交往的需求;d.尊重的需要;e.自我实现的需要。需求层次理论提出人的需求的产生是一个由低级的生理需要到高级的自我实现需要的发展过程。交往的需要是人在满足了基本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的前提下必然会产生的基本需求之一。
1.2 交往心理。
每个人身体周围都存在着一个既不可见, 又不可分的空间范围。对这一空间范围的侵犯或干扰, 将会引起被侵犯者的焦虑和不安, 在这称其为个人空间的“安全场”, 安全场的大小和形状因个人的性格特点、环境状况不同而不同。在室外空间中, 由于空间形态和空间环境不同给使用它的人们以不同的心理感受;人在空间中的位置不同, 心理感受也不同。符合交往场所心理的室外交往空间, 居民使用的频率高, 否则居民很少光顾。
1.3 交往行为。
人的交往行为具有多样化的特点, 各种交往行为不仅受到行为个体心理因素的影响, 也受行为环境的制约, 不同的交往行为对空间环境有不同的要求。无论是传统的村镇聚落还是城市住区户外交往行为, 都是人们与自己的居住空间及居住行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在这里发生的交往行为具有一定的共性。丹麦扬·盖尔在他的《交往与空间》一书中将公共空间中的户外活动划分围三个类型:a.必要性活动;b.自发性活动;c.社会性活动。
2 居住区交往场所与空间的特征
空间假如不与人的行为发生关系, 它就不具有任何实际的意义;行为如果没有空间环境作为背景、场合、气氛和时空运动的条件, 也是孤掌难鸣。人的活动和空间紧紧地交织在一起, 交往空间实质上是物理空间和心理空间的统一体。
2.1 场所领域性。
居民在居住区户外空间中进行各种活动时, 总是自然而然的按照年龄、兴趣等规律的不同聚集在一起, 并通常有相对固定的活动领域。这是因为当交往空间频繁地被一定的人群使用时, 它最终可能成为这些人固定的活动领域。对于内部的这些人它是属于公共空间, 而对于外部的人来说它又具有相对私密性。适度的空间领域性, 有助于领域中的群体构成, 使得人们对空间具有认同感、责任感, 将其视为自己的领域范围,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自主的交往活动。
2.2 空间功能复合性。交往活动往往不是一个
独立的活动形式, 而是伴随着其它主体活动发生的。作为交往行为发生的空间载体———交往空间就具有功能的复合性特征。功能复合的空间应具有相应的多用途、多目的性质, 增强了环境的吸引力, 可以满足不同职业、不同文化水平、不同年龄层次使用者对空间的需求, 并且在使用中使各种活动之间相互启发。例如邻里间的道路不仅承担交通功能, 在日常生活中它还常常是儿童游戏的空间、是老人拉家常的好去处。
2.3 层次限定性。
1977年美国学者纽曼将街道到住宅的居住空间划分为公共—半公共—半私密-私密四层递进关系。这四个层次与居住区中空间的对应关系是:公共领域是居住区之外的城市空间, 为所有市民使用, 是完全公共的空间;半公共领域是指居住区内的主要道路、集中绿地、中心活动区等为居住区内居民所共同使用的公共空间;半私密性领域则是指更小一级的组团或院落中的活动场地、道路以及其它设施, 主要为组团或院落内居民服务;私密性领域指住户的底层小院和室内, 仅供居民家庭内部使用的空间。
3 住区中有利于交往的广场空间设计
公共空间在设计上应充分适应不同类型居民交往使用的行为空间, 营造功能复合的交往空间。更要形成交往的气氛, 但只有活动的场地是不够的, 还必须使场地具有足够的吸引力, 以吸引人们参与进来。舒适的尺度, 良好的环境绿化, 加上设置一些有逗留可能的设施, 都可以使场地具有人情味, 具备一种温馨的向心吸引力。
3.1 小区级的广场空间。
小区级的广场空间是人们聚集、进行公共交往的主要空间, 必须重视调动人参与的积极性, 让人充当活动的主角, 而不是处于被排斥或以旁观者的身份进入广场, 从而使广场成为最吸引居民的好去处。
3.1.1 空间进行适当的分区, 以方便人们进行多样的活动。
3.1.2 提供方便和舒适的小空间, 尽量将大型广场化整为零, 分置于绿色组团之中。
3.1.3 广场中心要有吸引人活动的引导因素。
3.2 参与性专业广场空间。
在空间环境设计中应引导公众积极地进行“角色参与”和活动参与, 使“人尽其兴, 物尽其用。”但由于人的年龄、性格、文化修养的不同, 在居住区内设置合适参与的专业性的小型活动场所, 以适应不同群体的活动行为。
3.2.1 儿童活动广场。
儿童之间的活动是增加邻里关系的纽带之一, 同龄孩子的家长通过育儿经验的交流和孩子的游戏相互结识。因此儿童活动场地的设计, 不仅要注重儿童活动场地的位置选择和设施, 同时还要注意家长座椅子、交谈空间的设计。
3.2.2 老年人活动广场。
老年人活动区一般可分为动态活动区和静态活动区。动态活动区地面必须平坦防滑, 使老人可以进行球类、拳术、器械等健身活动, 同时结合绿荫和座椅, 为老人活动后休息提供方便。静态活动区可利用树阴、花架、亭、树等空间, 供老人观望、晒太阳、聊天等, 老人对这类静态活动空间的要求主要表行为:
a.场地要有足够的座椅等设施, 有适当的遮荫和休息处;
b.休憩场地最好与活动场地相邻布置, “看”别人运动也会产生参与的乐趣;
c.休憩场地要有适当大的规模, 满足老人交流的愿望和喜欢“扎堆”的心理。
3.3 庭院小广场空间
3.3.1 适宜的围合。
人的户外活动尤其是个人独处和亲密性交往活动, 对于空间的私密性是要有较强要求的。而公共性的交往活动比如儿童游戏、居民晨练等则相对要求较弱。庭院空间能很好的提供人们独处以及私密性交往的需求, 属于交往空间层次中的半公共或半私密性交往空间。庭院空间能否引发交往行为最主要的在于其空间围合的方法以及程度。
3.3.2 适当分区与复合。
活动的相互渗透也是引导人进行交往的因素。老人休息纳凉的时候也喜欢看到孩子们在身边玩耍, 而儿童活动器材左右更需要有供同来的成年人休息的设施。因此庭院里既要提供一定硬地面积, 也要提供相对私密的空间, 供人休息、纳凉、下棋等, 且空间之间彼此应有一定的视线联系, 有开有合, 使得不同活动之间能够相互激励。
3.3.3 避免视线干扰。
多层住宅围合的院落并不是传统院落的简单重复, 它在许多方面与传统院落不同, 除了其公共性增强外, 视线干扰的问题也是其中重要的方面, 如果处理不当, 很容易使院落成为无人逗留之处。个人独处和亲密性交往活动, 对于空间的私密性要求较强, 而公共性的交往活动则相对要求较弱。因此, 在住宅围合的庭院中, 可以将没有遮蔽的靠近中心的部位开辟为公共活动场地, 提供较为公共性的交往需求, 而在边角部位采用高大植物、花架、连廊等构成元素, 加以遮蔽, 以满足人们独处和亲密交往的需要。
结语
当今人类对住区环境的追求, 已由关注住宅内部环境, 移向外部更广阔的生活空间。从基本生理需求的满足, 逐步向心理与文化领域的更高层次推进。住区不在是单纯的居住场所, 而是有意识、有情感、有交往等要求的综合的、多功能场所。设计师应以人的交往行为为核心, 通过对人的交往心理和交往行为的分析, 探讨更有效促进交往行为的居住区环境设计途径。
参考文献
[1] (日) 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常怀生.建筑环境心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0.
广场空间 篇9
广场起源于古希腊城邦共和时代, 一片简单的空场, 汇集来四面八方的人, 供人们集会、交易、说笑……城市广场作为城市居民的客厅, 在现代城市生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它是城市公共生活主要载体之一, 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城市居民的物质生活质量和精神生活质量。
在西方的城市中, 著名的广场往往拥有很高的知名度。但在中国城市的传统空间类型中并没有西方意义的广场, 只是在近20多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城市化进程的高速发展, 才开始快速、大规模地新建了很多城市广场, 以此提升城市的生活质量。但长期以来由于重视功能分区、经济效益与形式主义等的设计方法, 忽略了使用者的视觉感受、行为和心理的需要, 造成了城市广场空间与使用者不能产生共鸣, 进而不能满足城市的需要和市民的认同感。本文正是基于此问题, 从使用者的视觉感知、行为心理出发浅析城市空间, 从而促使城市的空间设计更好的满足使用者的视觉、心理感受, 并对城市广场的空间品质, 对整个城市的生活质量起积极促进作用。
一、视觉感知
据统计, 人认识外部世界的信息中大约有80%是通过视觉提供的。这说明了视觉是各种感觉中最为重要的因素。美国的心理学家吉伯森 (James Jerome Gibson) 说过:“在视觉世界中所看到的空间具有方向稳定性、深度、远近, 并且没有边界, 可以称为360度的广阔空间。”通过吉伯森的描述, 我们可以清楚的通过对城市广场空间的形状、尺度、比例等构成因素的视觉感知来直观的体验广场空间。同时, 笔者认为, 在视觉感知广场本身空间的同时, 也要强调对广场周边建筑视觉感知的重要性。在此, 还得明确一点:德国著名格式塔心理学家考夫卡 (K.Koffka) 曾指出“视觉作用出现时, 心理作用也同时出现”。故, 在视觉感知城市广场空间及其周边建筑物时, 视觉作用、心理作用同时出现。
1. 对城市广场空间的视觉感知
(1) 形状
罗伯特·克里尔 (Robert Krier) 在关于城市广场空间的分析中指出任何的复杂的广场形态都是由最基本的三种几何原型——方形、圆形、三角形通过插入、分解、附加、贯穿、重合、变形得到的。
纵观自然界, 凡是圆形的物体, 都有好动和不稳定的特点, 就像圆圆的日月一般;凡是方形的物体, 都有静止和稳定的特点, 就象静静的大地一样;凡是三角形的物体, 都是极不稳定, 有强烈冲破空间的感觉, 就像锋利的尖刀一样。总览国内外的广场形状, 基本都是以这三种几何原型为主, 而具有复杂形态的广场也基本是这三种几何原型简单的组合。在我国, 传统的“天圆地方”学说更是深入炎黄子孙的内心。因此, 在我国, 方形与圆形的广场更能与使用者产生共鸣, 因而应用的最多;而三角形, 因为尖锐的角, 应用的少之又少。
(2) 尺度
一个广场的空间品质很大程度上是由广场的尺度决定的。过大的广场尺度会给人以空旷、疏远的感觉, 过小的广场尺度会使人感到压抑。而在广场的设计中有三个基本的空间尺度:1) 20~25 m见方的空间, 人们感觉比较亲切, 可以比较自由的交往, 这是创造空间的尺度;2) 距离超过110 m之后, 能产生广阔的感觉, 这是形成场所感的尺度, 也是广场尺寸;3) 最后是390 m左右, 超过这一距离就能创造出深远、宏伟的感觉, 这是形成领域感的尺度。笔者认为, 对于广场的使用者来说, 最重要的尺度莫过于以人为尺度, 在这方面欧洲的一些城市广场很是注重的, 但在我国, 对人的排斥, 忽略以人为主的尺度的情况屡见不鲜。
(3) 比例
此处的比例指的是广场平面的宽度和进深的比例。据对视知觉研究的资料表明, 人类对于空间开阔或者压抑感觉主要由视域决定, 而人类清晰的视域 (视角) 范围为20°~42°, 到了60°开始变得模糊, 在60°~90°逐渐消失。在《阅读广场》一书中以矩形广场为例, 例举了广场平面的宽度和进深比列的四种典型情况来说明其和视域, 进而和空间感知的关系:1) 宽度:进深=1:3, 在此情况, 观察者的视角为20°, 视野内的景物非常集中, 观察范围非常狭窄, 小于这个视角的空间会失去广场的特征, 无法完成作为广场的使用要求;2) 宽度:进深=2:3, 视角为40°, 观察者拥有非常清晰的视域, 但空间略显局促, 空间封闭感较强;3) 宽度:进深=6:5, 视角为60°, 视野内的两个边沿区域开始模糊, 但观察者还是能把握广场的边界, 广场空间宽松大度, 但仍然有限定;4) 宽度:进深=2:1, 视角为90°, 视野已经无法掌握广场边界, 广场的空间变得异常开放。
据此可以表明, 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广场, 其平面宽度和进深的比例应为2:3~2:1, 观察者的视角为40°~90°。
此外广场空间的视觉感知还与广场周边建筑物有关。
2. 对广场周边建筑物的视觉感知
对于广场周边的建筑物, 可以称之为“广场立面”, 它位于广场周边, 是限定广场范围的最主要因素, 圣马可广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圣马可广场的开口被隐藏在柱廊后面, 广场周围一圈的建筑物, 围合感强烈。当然, “广场立面”不仅仅是建筑物, 还包括树木、墙体、柱等。但笔者认为, 对于广场空间的影响最大的“广场立面”是建筑物, 同时作为“广场立面”的建筑物的高度、外立面的装饰、色彩、质感等中对广场空间影响最大的是建筑物的高度。而“广场立面”与广场平面的宽度的比例也是决定广场空间感知的重点。
1877年, 梅尔藤斯 (H.Maertens) 就将前人的研究做了总结, 并从视觉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了观察细部和整体的三种距离关系: (1) 高度:宽度=1:1, 垂直视角为45°, 广场空间的独立性较弱, “广场立面”对空间支配性强, 广场更像是“广场立面”的前导空间; (2) 高度:宽度=1:2, 垂直视角27°, “广场立面”充实视域, 空间显得非常封闭; (3) 高度:宽度=1:3, 垂直视角为18°, 除了“广场立面”, 观察者视野中还有一部分天空, 空间感受适中, 既不封闭, 又有围合感。当垂直视角小于18°时, “广场立面”逐渐在视野中消失, 广场空间的围合感也逐渐丧失。
据此表明, 对于广场周边建筑的视觉感知对广场空间的设计有一定的作用, 尤其是在一些具有特点功能的广场中, 能起到关键的作用。从而影响广场的空间品质。
二、行为心理需求
城市空间广场的形状、尺度、比例、周围建筑都会影响到使用者的视觉感知, 从而进一步影响使用者个体的行为方式和其对广场空间的使用方法。而个体的行为心理需求对个体的行为方式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满足个体行为的心理需求可有效的提升广场空间的品质, 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据卡米诺 (Kamino) 在铁路车站进行长期观察发现, 人们喜欢站在柱子附近而又离开人们行走路线的地方。笔者夜晚去操场散步时同样发现, 除了在操场上跑步的人, 那些闲聊、休息的人基本都待在暗处, 而在灯光下休憩的人寥寥无几。由此可以得出结论, 人们总是喜欢待在不被别人注视而自己可以注视别人的位置。同样在学校食堂、教室中也可以观察到类似情况:学生总是尽可能选择靠近墙壁的桌子, 避免成为视觉的焦点。故, 在空间环境中, 人们总是在保证自己拥有安全感的前提下, 尽可能的融入到环境中。
综上所述, 人在空间环境中的分布总是保持着一定的距离。豪尔 (E.T.Hall) 认为按亲密及疏远程度, 可以分为四个距离: (1) 密切距离, 为爱抚、保护或者格斗的距离, 约在30 cm以内, 能感受到对方的体温体味。 (2) 个体距离, 与好友的安静交谈及和对方握手的距离, 约在35~120 cm。 (3) 社交距离, 是不能轻易接触到对方的距离, 如隔一张桌子的距离, 亦即进行社会性、非个人的相互联系的距离, 约在120 cm到3 m。 (4) 公共距离, 如陌生人之间的距离、演员面对观众的距离等, 亦即一般公众社会活动的距离, 约在3~9 m。
同样, 根据著名的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关于人的需求层次的解释, 有学者把人对广场的需求也同样归纳为四个层次:一是生理需求, 要求广场舒适、方便, 给人以亲切感;二是安全需求, 要求广场保护“个体领域”, 使个人在广场内的行动自由;三是交往需求, 要求广场提供与他人交往的场所和空间;四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 人们在公共场合希望能引起他人的重视和尊重。所以, 广场空间应尽可能满足上述不同层次的心理需求, 划分出公共、半公共、半私密、私密空间, 形成不同层次的活动领域, 以满足人的多样化活动。
三、结语
城市广场作为城市中最重要的外部公共空间之一受到广泛的重视和关注。而城市广场的建设需要深入了解市民的各种需求, 尤以视觉、行为习惯、心理更为重要。使用者的视觉感知和行为心理需求为城市广场空间的设计提供了方向, 基于使用者的视觉感知和行为心理需求的广场空间设计可以更好的提升城市广场空间的品质, 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摘要:本文论述了城市广场使用者对城市广场本身的形状、尺度、比例、其周边建筑物的视觉感知, 以及他们自身的求, 以期城市广场空间的设计可以更好地满足使用者的视觉享受和内心需求。
关键词:广场,视觉感知,行为心理
参考文献
[1]刘先觉主编.现代建筑理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2]何葳, 虞大鹏.阅读广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1.
[3]詹和平.空间[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1.
[4]蔡永洁.城市广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6.
[5] (日) 相马一郎, 佐古顺彦著.环境心理学[M].周畅、李曼曼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6.
广场空间 篇10
全逆作法作为新兴的深基坑支护综合施工技术, 能在城市建筑稠密区及软弱土层区建造多层超深地下结构, 能解决深基坑开挖中的基坑变形、地面沉降及地下结构施工工期长等问题。
全逆作法是利用地下建筑结构的楼盖 (梁、板、柱) 及外墙作为基坑围护结构的水平支撑体系及外围护体系, 通过“基准层”同步向上施工上部结构及向下施工地下建筑结构的新型施工技术。
由于楼盖的巨大水平刚度, 其对围护桩 (墙) 的作用可视作水平不动铰支座, 通过产生“土拱效应”, 使基坑外不同方向的土压力 (被动土压力) 的自相平衡来抵消对坑壁围护结构的不利影响, 能避免深基坑周边土体的滑移破坏及抗底隆土等现象。全逆作法具有以下优点:地上地下同时施工, 工期短;楼盖支撑刚度大, 基坑变形少, 相邻建筑物沉降少;支护结构挡土截水、承重三合一, 节省支护结构外墙工程费用;采用楼盖结构支撑, 节省支护结构支撑工程费用;简化基坑施工工序, 具有经济效益。实践表明, 采用全逆作法施工的深基坑支护在基坑安全系数、工程质量及安全文明施工等方面均比其他基坑支护形式优胜, 是所有基坑支护形式中效果最好的一种。
1 工程概况
广州新电视塔综合配套工程 (南广场) 是广州市21世纪“休闲商务区” (RBD) 开发建设的重点配套工程, 是广州标志性建筑-广州新电视塔的配套广场及地下空间。占地面积175457.7m2, 总建筑面积115079m2, 主体为局部地上1层及地下两层, 其中地上1层为与新电视塔北广场相连的园林及平台层;地面部分为市民广场, 地下1层为商店及下沉广场, 地下2层为车库及超市。结构顶板上设覆土绿化、人造水面, 并设地面装饰性构筑物及钢结构天桥连廊, 局部设置下沉式广场, 本工程同时作为地下人防工程, 符合战时及平时的功能的要求, 建成后将成为构筑新城市中轴线上的中心景观及标志性建筑 (图1) 。
新电视塔南广场为全埋式地下空间结构, 主体结构采用全逆作法施工。钢结构包括底板至平台层的钢管混凝土柱、地面层的全钢结构天桥连廊、平台层的劲性钢梁。
南广场地下空间以地面层为“基准层”。以永久承重的嵌岩地下连续墙+中间钢管混凝土支撑柱+楼盖梁板构成刚度巨大且安全度高的深基坑支撑体系。
2 工程难点与特点
作为国内面积超大、层数较多的全逆作法广场地下空间工程, 广州新电视塔南广场施工的难点与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超大面积地下空间结构采用逆作法, 地质条件差, 软基、厚淤泥、流砂、地下水位高等情况严重, 容易造成塌陷;周边建筑物及市政管线复杂、尤其是高610m的广州新电视塔地下室紧邻南广场北侧地下连续墙, 施工中确保地下管线及新电视塔安全是重点;桩柱一体逆作法垂直度控制精度要求高, 施工技术攻关难度大;超大面积的基坑降水将引起土体沉降, 对逆作法结构施工不利应采取针对性技术措施;穿软土嵌岩地下连续墙施工技术及关键质量控制技术是地下连续墙施工的重点;须进行监测主导的全过程信息化施工, 以确保逆作法施工安全。
3 总体施工部署
根据广州新电视塔综合配套工程 (南广场) 的特点及场地条件, 经反复论证, 最终确定了全逆作法的总体施工部署:
先沿新电视塔南广场周边轴线施工地下连续墙, 同时施工南广场地下室的钻孔灌注桩及中间支撑柱, 作为底板封底前承受上部结构自重及施工荷载的支撑;然后进行基坑降水及地面层的土方明挖, 再施工地面层的楼盖结构 (梁、板) , 其作为刚度巨大的地下连续墙的横向支撑;随后向下逐层降水、土方暗挖并逆作地下各层结构, 直至底板结构完成。同时, 地上1层平台以地面层楼盖为“基准层”同步向上顺作施工, 如此地面上、下同时施工, 直至工程结束。施工过程中对道路沉降变形、周围建筑变形、地下水位、基坑位移、支撑轴力等进行全过程信息化监测。
4 全逆作法施工关键技术
4.1 穿软土嵌硬岩地下连续墙
广州新电视塔综合配套工程 (南广场) 地下连续墙采取“挡土、截水、承重”的三墙合一形式:在土方开挖阶段作挡土截水的支护结构, 在使用阶段作地下主体结构的永久承重外墙。新电视塔南广场地下连续墙要穿越深多达20m的软土嵌硬岩的复杂地层一次成槽和成墙, 且要确保地下连续墙的施工质量及垂直度要求。地下连续墙成槽采用“液压抓斗与冲击钻相结合”的方式, 即选用利渤海尔/GB40/SG35 SG40全液压抓斗成槽机作为土体成槽设备、冲孔桩机作为岩层成槽设备分层成槽, 并配合优质自配泥浆护壁工艺, 以实现高质量成槽。采用刚性穿孔钢板接头, 以确保槽段之间相互咬合。
以高精度超声波检测手段, 对成槽全过程进行检测跟踪, 在保证墙体垂直度的同时避免因成槽倾斜而返工, 因而加快了施工进度。对护壁泥浆的配合比进行科学的设计, 选用优质黏土等关键材料, 监测泥浆的相对密度、对返浆沉淀、回收调整利用、废浆判断与净化处理等过程进行合理科学的设计。
另外, 在高大钢筋笼双机整体抬吊、槽底沉渣控制与槽底水下混凝土浇筑等施工关键环节分别采取了针对性的技术措施, 并进行了重点质量控制。
4.2 全逆作法支撑桩柱一体化施工
广州新电视塔综合配套工程 (南广场) 地下空间支撑为钢管混凝土柱, 桩基础为钻孔灌注桩, 以一桩一柱的形式, 共470根。钢管混凝土柱插入灌注桩内1.5m, 柱内浇灌C40自密实混凝土, 灌注桩径及对应钢管柱直径如表1所示。
新电视南广场采用了特殊的桩柱一体施工技术, 由于不能按常规在柱脚位置直接控制吊装钢管的三维坐标及扭转度, 只能通过对钢管柱顶的平面、高程定位及垂直度来间接控制钢管柱的吊装精度, 在实际施工中往往产生较大误差。因此, 逆作法桩柱一体施工的难点在于钢管柱吊装精度的控制。鉴于此, 我们通过技术攻关, 从钢管柱吊装的技术方案上对每个施工环节进行细化研究, 使用了创新技术, 使新电视塔综合配套工程 (南广场) 逆作法桩柱支撑吊装精度很好地达到规范要求。具体如下:
4.2.1 桩柱一体平面定位精度控制及高程控制技术
在钢管柱吊装前, 先对灌注桩孔四周地面进行钢筋混凝土硬化处理, 并在硬化平台上设置工字型钢支座, 在桩柱吊装基本就位时, 用4根支撑工字钢卡住钢支座并与钢管柱上的连接耳板用高强螺栓连接, 以钢支座为支点, 通过4个对称的千斤顶顶在支撑工字钢上, 对桩柱进行平面、高程定位及垂直度的调整, 同时采用高精度的全站仪通过多轴线进行定位测量, 将钢柱平面、高程精确调整到位, 然后将支撑工字钢与连接耳板进行焊接加固 (如图2) 。
4.2.2 桩柱一体垂直度控制关键技术
4.2.2. 1 逆作法支撑桩柱垂直度控制精度
全逆作法桩柱一体施工中, 在柱顶平面及高程定位的前提下, 钢管柱的垂直度控制是钢柱安装精度控制的关键所在, 但目前规范对逆作法桩柱一体施工的钢管柱的垂直度精度没有明确规定, 根据《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05—2001) :“钢管柱吊装的垂直度允许偏差≤H/1000, 且不大于10mm (H为钢管柱高度) ”;《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02—2002) :“泥浆护壁钻孔桩中, 对于1~3根、单排桩基垂直于中心线方向和群桩基础的边桩, 当D>1000mm时, 允许偏差为100mm+0.01H (D为设计桩径, H为施工现场地面标高与桩顶设计标高的距离) 。”根据上述原则, 我们验算发现规范对钻孔桩及钢管柱的垂直度允许偏差值相距较大 (钻孔桩远大于钢管柱) 。为此, 我们召开专家论证会, 考虑到钢管混凝土柱的较高承载能力, 在对钢管混凝土柱的附加偏差进行承载力的影响验算后, 把广州新电视塔南广场钢管柱吊装垂直度偏差允许值定为H/600~H/500, 且不大于30mm。
4.2.2. 2 桩柱一体施工垂直度现场监测技术
首先把垂直度角钢焊接在钢管柱上, 并钢管柱两边分别向外量取一定距离定为A、B两点, 根据A、B在槽钢顶端弹线定出点C, 由于B、C连线平行于钢管柱轴线, 现场施工时将其视为钢管柱垂直度的监测基准线。 (如图3) 。
钢管柱实际垂直度偏差M实满足下式:
式中:M实为钢管柱实际垂直度偏差;M测为控制槽钢实测垂直度偏差;LAC、LBC分别为A、C点和B、C点间的长度 (如图4) 。
由于钢管柱实际长度是槽钢长度的7倍左右, 计算误差也将放大7倍, 因此垂直度的测量精度要求相当高, 如槽钢实测垂直度误差>3mm时, 认为钢管柱垂直度达不到要求, 必须对钢管柱纠偏。
4.3 全逆作法结构内防水施工
与顺作法结构相比, 逆作法结构不能在地下结构外墙 (地下连续墙) 、底板施工防水卷材作外防水, 只能通过结构处理进行内防水。
广州新电视塔综合配套工程 (南广场) 的地下结构外墙嵌入不透水岩层, 通过连续墙底后压浆、墙段接头封堵等方法杜绝了地下水外墙渗漏及墙底绕流等现象。另外, 在相邻地下连续墙槽段的竖向接缝内侧, 加设了厚度为400mm的C30 P6钢筋混凝土内衬墙防水, 基础底板部分的防水采用C40 P6的混凝土刚性防水措施, 底板顶面以1.2mm厚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涂料涂刷加强防水, 地下连续墙与基础底板的接缝用止水钢板封堵, 地下连续墙与止水钢板之间缝隙以环氧树脂砂浆灌填密实。
3.4监测主导的信息化施工
广州新电视塔综合配套工程 (南广场) 针对地质条件差、周边环境脆弱、、工况复杂等情况建立了立体信息监测系统。
信息监测系统分地下水位观测、基坑围护体系监测、道路与周围建筑沉降与位移观测、支撑轴力监测、混凝土应变计与钢筋应力计量测等方面进行全过程施工监测。在新电视塔南广场施工过程中, 各项监测指标均处于预警值以下。
4结语
广州新电视塔综合配套工程 (南广场) 是国内采取全逆作法施工的面积超大、层数较多的广场地下空间结构。由于整个项目采用了优化的逆作法集成技术, 包括穿软土嵌硬岩地下连续墙、高精度超深逆作法支撑桩柱一体化施工、独特的逆作法结构内防水施工以及监测主导的立体信息化施工等, 确保了工程质量及安全。目前, 本工程的地下连续墙及地下结构桩柱一体施工已基本完成, 经检验质量达到规范要求, 受到各方好评, 为本工程争创鲁班提供了前提条件。
参考文献
[1]上海市基础工程公司.GB50202—2002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2.
[2]冶金工业部建筑研究总院.GB50205—2001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1.
[3]何耀光, 李志国, 杜海鹏.粧柱一体施工措施研究[N].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2005 (08) :98.
[4]方俊霞, 李飞.广州新电视塔综合配套工程相关问题研究[N].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学报, 2008 (08) :54.
[5]戴标兵, 范庆国, 赵锡宏.深基坑工程逆作法的实测研究[J].工业建筑, 2005 (9) :54-59.
[6]龚维明, 邹小平.桩土共同作用设计与逆作法施工[J].工业建筑, 1995 (3) :12-14.
[7]胡刚, 孙小红.论静压粧沉桩挤土效应[N].浙江大学学报, 2007 (08) :65.
[8]陈星, 罗赤宇, 向前, 等.地下建筑逆作法与祝贺结构新技术工程应用[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
[9]刘建航, 侯学渊.基坑工程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