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广场

2024-05-11

秋水广场(共6篇)

秋水广场 篇1

1 区间位置及工程概况

秋水广场站~中山西路站区间线路从秋水广场站出发后向东下穿赣江中大道、赣江和沿江中大道, 最终接至本区间终点中山西路站。始发里程CK10+983.830、接收里程CK12+873.572、全长1889.742m, 区间最小平面曲线R=349.851m, 最大纵坡28‰。本区间设计采用两台泥水平衡盾构施工, 均从秋水广场站进行始发, 中山西路站进行接收。

2 风险分析

盾构下穿赣江共存在以下潜在风险:

(1) 盾构机始发、到达的风险。根据地质勘察报告, 盾构始发与到达的主要地层砂层主要由细砂、粗砂、砾砂组成, 该层渗透性好, 水量极为丰富, 属于中等~强透水层。且与赣江地表水连通, 其力学性质有明显的触变性和流动性, 在水动力的作用下可能产生管涌、流砂现象, 进而降低土层结构强度, 影响施工安全。

(2) 盾构机穿越F5断层的风险。区间隧道在ZK11+840~ZK11+890, 穿越F5断层, 该段岩体破碎, 并透过孔隙水含水层与赣江水体相连, 形成互相补排关系。主要存在以下风险:盾构掘进推力过小, 导致盾构管片间挤压不密实, 易造成后期管片渗水;断裂带掌子面不易保压, 且易造成泥浆流失, 对掌子面稳定不利。

(3) 盾构机穿越江底浅覆土区存在的风险。本工程盾构隧道推至江底后, 局部河道地段上部松散砂砾卵石层厚度较小, 最小揭露厚度仅5.2米。掘进过程中, 由于覆土过浅, 不利于盾构掌子面的保压控制, 容易击穿江底, 造成涌水涌砂。

(4) 盾构机在上软下硬复合地层掘进存在的风险。根据盾构隧道纵断面图, 盾构机在穿越CK10+983.818~CK11+280掘进段时, 隧道上部为主要由圆砾、卵石组成, 颗粒大小混杂, 均匀性较差, 最大直径达7cm左右, 该层岩性成分复杂, 以石英、砂岩为主, 少量硅质岩, 磨圆度较好, 多为次圆、扁平状。下部为主要为强风化泥质粉砂岩、中风化泥质粉砂岩、微风化泥质粉砂岩、未风化泥质粉砂岩, 间夹钙质泥岩, 属于第三系新余群, 由于赣江在沉积上部第四系覆盖层时冲刷作用, 全风化层基本没有分布, 强风化层厚度一般也较薄, 厚度0.30~1.80m左右, 中风泥质粉砂岩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6.50MPa, 实测天然单轴抗压强度6.0~14.2MPa, 微风泥质粉砂岩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9.6MPa, 实测天然单轴抗压强度6.2~18.4MPa;未风化泥质粉砂岩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11.7MPa, 实测天然单轴抗压强度2~20.4Mpa。隧道岩质软硬不一, 围岩稳定性比较差, 容易坍塌、变形。盾构穿越软硬不均地层主要存在以下风险:1对刀具的磨损比较严重;2容易造成盾构“磕头”现象;3隧道上部粉细砂层发生坍塌, 影响地表及其下部地质体产生沉降变形;4盾构掘进过程中容易引起掘进方向的偏差。

(5) 江底带压换刀存在的风险。根据地质勘察资料, 本工程盾构隧道主要在江底段穿越软硬不均地层 (上部为粉细砂层, 下部为卵石层及强风化泥质砂岩夹砂岩页岩) 盾构机在江底段长距离掘进, 可能出现刀具磨损严重, 盾构穿越时具有一定的换刀风险。开仓换刀可能带来难以预料的灾难性的后果。因江底换刀的复杂性, 可能对工期产生严重影响, 从而影响整个工程的进展。

(6) 穿越临近构 (建) 筑物存在的风险。隧道于CK11+120处左右下穿赣江西驳岸, 岸边有防汛墙 (桩径Φ750, 长6m) 和围护桩 (桩径Φ750, 长4m) , 桩底离隧道约6.28m, 隧道埋深为7.4~16.6m。隧道于CK12+670处左右下穿赣江东驳岸, 卵石桩基础, 桩径为Φ850, 桩长为6.0m, 桩底离隧道约9.4m;隧道于CK12+680处临近新洲电排站排洪箱涵 (整板基础) , 距离左线的距离为11m, 隧道埋深15m左右;隧道于CK12+800左右临近南昌市水电局宿舍 (砖5) :350×350预制方桩, 桩长为15m, 桩底相对标高为-16.45m, 平面距隧道最近净距约2.22m, 隧道埋深17.2m。

施工过程种可能存在的风险引发因素如下:工作面失稳, 隧道渗漏水严重, 盾构参数设置不当, 推进压力过大, 地表产生不均匀沉降, 防汛墙、围护桩基础加固处理不当, 地层移动等。在防汛墙、围护桩基础加固扰动下沉后, 盾构通过引起基础二次下沉基于以上因素可能导致防汛墙、围护桩倾斜, 桩基、建筑物倾斜、开裂等风险后果。

3 风险控制

3.1 盾构始发、到达风险控制

(1) 选择合适的加固方法; (2) 加强土体加固效果的检测; (3) 采取降水等辅助措施; (4) 确保洞门密封的有效性; (5) 盾构始发姿态良好。

3.2 盾构机穿越F5断层的风险控制

过断层前30米检修盾构, 检查更换刀具, 快速通过, 及时进行二次注浆, 封堵裂隙, 截断区间隧道与赣江水体的联系。

3.3 盾构机穿越江底浅覆土区风险控制

为了保证盾构安全穿越赣江浅覆土区, 根据本工程实际情况, 在江底设立试验段推进, 采集优化各类施工参数, 作好防漏、防冒、防沉、防堵、防浮、防磕等防范措施, 加强江底段江底地形沉降监测, 确保盾构安全通过浅覆土区, 保证工程的顺利完成。

(1) 防止盾尾漏浆 (防漏) 措施:1提高同步注浆质量;2保持切口水压稳定;3管片接缝外侧粘贴自粘橡胶;4均匀足量压注盾尾油脂;5合理的管片选型, 确保管片盾尾间隙。

(2) 防止江底冒浆 (防冒) 措施:1严格控制切口水压波动范围;2严格控制出土量, 原则上按理论出土量出土, 可适当欠挖, 保持土体的密实, 以免江水渗透入土体并进入盾构;3严格控制同步注浆压力, 并在注浆管路安装安全阀, 以免由于注浆压力过高而顶破覆土;4若出现机械故障或其它原因造成盾构停推, 应采取措施防止盾构机移动。

(3) 发生江底冒浆时, 采取的主要对策:1当发现江底冒浆时, 如果是轻微的冒浆, 在不降低开挖面水压下能进行推进, 则向前推进, 同时适当加快推进速度, 提高拼装效率, 使盾构尽早穿过冒浆区;2当冒浆严重, 不能推进时:将开挖面水压降低到 (土压+水压) 平衡为止;提高泥水比重和粘度;为了能使盾构向前推进, 检查掘削干砂量, 确认有无超挖;掘进一定距离后进行充分的壁后注浆;将开挖面水压返回到正常状态, 进行正常掘进。

(4) 防止江底土层沉降 (防塌) 采取的对策:1按设计值设定切口水压;2加强泥浆管理, 防止超挖;3利用土体探测装置, 检查正面土体的稳定情况;4适当增加同步注浆量, 及时进行二次压浆。

(5) 防止隧道上浮措施:1施工期间严格控制隧道轴线, 使盾构尽量沿着设计轴线推进, 每环均匀纠偏, 减少对土体的扰动;2提高同步注浆质量, 要求浆液有较短的初凝时间, 使其遇泥水后不产生裂化, 并要求浆液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能均匀地布满隧道一周, 及时充填建筑空隙;3对已建隧道进行补压浆措施, 以割断泥水继续流失路径;4加强隧道纵向变形的监测, 并根据监测的结果进行针对性的注浆纠正。如调整注浆部位及注浆量, 配制快凝及提高早期强度的浆液。

3.4 盾构机在上软下硬复合地层掘进的风险控制

盾构机在穿过此类围岩时, 必须在保持掌子面稳定的同时选择合适的掘进参数, 保证盾构机顺利的通过。同时, 加强管片背填注浆质量, 防止在盾构机穿过后, 隧道上部粉细砂层发生坍塌, 影响地表及其下部地质体产生沉降变形。因此, 必须从盾构机的泥浆质量、泥水压力、盾构推进压力、掘进速度、背填注浆及姿态控制等各方面加强控制。

(1) 盾构机掘进控制:1泥浆质量控制。泥浆配合比必须满足相关标准、规则和技术规范的规定。对于本工程对应的砂层拟选用膨润土泥浆。泥浆配合比 (重量比) 为膨润土:CMC:纯碱:水=100∶0.28∶3.3∶700。施工过程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使用膨润土 (粉末粘土) 提高泥浆比重;添加CMC来增大泥浆粘度;使用纯碱可控制泥浆的稳定性。泥浆指标如下:泥浆密度1.2g/cm3左右;泥浆粘度25~30s (漏斗粘度) ;析水率<5%;颗粒粒径<74μm (根据实际施工情况做相应调整) 。2泥浆压力控制。在盾构掘进, 保持泥水仓压力与作业面压力 (土压与水压之和) 平衡是防止地表沉降的关键。泥浆压力P的保持主要通过维持开挖土量与排泥量的平衡来实现。可通过设定掘进速度、调整排泥量或设定排泥量、调整掘进速度两条途径来达到。泥浆压力P值能与地层土压力和静水压力相抗衡。在盾构掘进过程中根据地质和埋深实际情况以及监测信息进行反馈和调整优化。3盾构推进速度控制。选择合适的掘进速度, 防止由于盾构机推进过快, 盾构机刀盘受力严重失衡, 造成盾构机下沉和掌子面涌砂, 一般控制掘进速度为5~10mm/min之间。

(2) 壁后注浆控制。在盾构掘进过程中, 要尽快在脱出盾尾的衬砌管片背后同步注入足量的浆液材料充填环形建筑空隙。为了及早建立起浆液的高粘度, 以便在浆液向空隙中充填的同时将地下水疏干 (将地下水赶入地层深处) , 获得最佳充填效果, 必须保证二次注浆紧随盾构机的推进。

(3) 盾构姿态控制:1盾构姿态偏差。在盾构掘进过程中, 由于不同部位掘进千斤顶参数设定的偏差引起掘进方向的偏差。同时由于盾构表面与隧洞间的摩擦阻力不均匀, 开挖掌子面上的土压力以及切口环切削欠挖地层引起的阻力不均匀, 也会引起一定的偏差。开挖掌子面岩层分界面起伏较大, 掌子面土层软硬不均, 也易引起方向偏差。即使在开挖掌子面土体的力学性质十分均匀的情况下, 受刀盘自重的影响, 盾构也有低头的趋势。因此, 在掘进过程中, 应对竖直方向的误差进行监测和控制。2盾构姿态的调整。通过减缓盾构机掘进速度, 使盾构机在掘进的瞬间刀盘上下部位受力尽量相同, 减少对刀具的偏磨和盾构机下俯现象。适当控制盾构机纠偏力度, 防止由于纠偏造成刀盘受力不均, 影响盾构机的掘进姿态。盾构通过软硬不均地层 (即作业面土体的抗压强度等力学性能指标存在很大差异的地层) 时应根据掌子面的地质情况, 对液压掘进油缸进行分区操作。

3.5 江底带压换刀存在的风险控制

(1) 制定带压换刀方案; (2) 成立带压进仓换刀的机构组织; (3) 制定开仓作业细则; (4) 制定带压作业的应急处理措施; (5) 制定带压作业的安全注意事项; (6) 带压作业进行安全培训及交底; (7) 带压进行过程中的全程监控。

3.6 穿越临近构 (建) 筑物存在的风险控制

(1) 施工中, 对于以上三个建构筑物, 制定严密的专业监测方案, 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对建筑物的沉降、偏移等进行监测, 根据监测结果, 对变形超出规范要求的管线及建筑物采取必要的措施对变形加以控制。

(2) 南昌市水电局宿舍距离隧道比较近, 在周围布置跟踪注浆管, 加强对这些建筑物的沉降变形观测, 加密观测的点位, 增加监测的频率, 建立日报制度, 及时通过安全监控信息平台上传监测信息, 超出变形预控要求立即跟踪注浆, 减小建筑物变形确保其安全。

(3) 施工前, 要求施工单位编制建筑物专项保护应急方案并报专家评审, 一旦发生险情, 立即组织抢险。

(4) 加强施工管理, 严格控制施工程序, 防止因施工不当而产生对周边建筑物不良影响的现象发生。按照施工组织设计及建筑物专项保护应急方案严格要求施工, 当建筑物下沉速率较快, 变形量较大超过规范允许值时立即停止施工, 查明原因并采取有利措施后方可继续施工。

(5) 对天然浅基础建筑物:加强建筑物变形监测分析, 加强地表沉降监测反馈指导施工;严格控制掘进参数, 做好泥水压控制, 减少地层损失, 控制地表沉降。

(6) 以建筑物调查结果和量测结果为基础, 对施工前和施工初期施工引起的地层沉降及其对建筑物的影响进行精确预测。对地表沉降和建筑物变形进行严密监测, 对所有受影响的建筑物进行布点监测, 对楼房再增加倾斜监测, 并及时分析反馈。同时利用实测数据进一步修正完善地表沉降和建筑物变形的预测结果, 对可能引起有害变形的建筑物作出早期预警并制订应急措施, 和确定备用方案的实施与否。

(7) 在施工期间严格控制隧道出土量, 减少地层损失, 及时进行同步注浆及二次注浆, 减少地层变形。确保盾构机及后配套设备正常运转, 加快推进速度, 快速通过赣江防洪大提段。控制好泥水仓压力、调整泥浆粘度和比重, 避免掌子面失稳, 加强泥水循环系统控制和泥浆管理, 适当减少出碴量。保证同步注浆系统工作正常, 适当加大注浆量。加强施工监测, 及时反馈地表沉降信息, 指导盾构掘进施工。做好地表注浆准备工作, 当大堤沉降超过其允许值, 立即进行地表注浆。

4 风险控制结果

针对以上各个风险, 施工前我监理部要求施工单位制定了专项施工方案, 并通过专家评审, 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施工方案及专家评审意见监控施工, 以上施工风险均在可控状态, 未出现较大施工质量、安全事故, 对隧道周边建 (构) 筑物影响较小, 成型隧道施工质量良好。具体风险控制结果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盾构始发和到达施工顺利, 未出现涌水涌砂现象, 风险过程控制良好。 (2) F5断层掘进顺利通过, 掘进过程中掌子面未出现较大的漏浆、跑浆现象, 二次注浆质量控制较好, 成型隧道未出现较大渗水现象。 (3) 盾构机在穿越江底浅覆土地层过程中, 通过严格控制, 未出现击穿地层现象, 施工质量较好。 (4) 上软下硬复合地层掘进过程中, 未出现盾构机磕头或者上漂现象, 盾构姿态控制较好。通过对掘进参数和泥浆性能指标的严格把控, 未出现刀盘磨损较严重的情况, 过程控制较好。 (5) 通过详细的方案制定、应急预案制定、精心的施工组织和严密的监控, 保证整个作业过程风险处于可控状态, 带压换刀过程中未出现任何安全事故。 (6) 盾构下穿赣江两岸防汛大堤及地面建筑过程中, 通过严格监测地面及建筑物沉降, 通过监测数据来控制掘进参数, 保证了地面沉降在可控范围, 未对临近构 (建) 筑物造成较大影响。

秋水广场 篇2

我的家乡南昌有许多有名的地方,()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红谷滩的秋水广场。它位于赣江之滨,景色宜人。特别是音乐喷泉,雄伟壮观。 秋水广场一年四季真美。那儿春天鲜花盛开,夏天绿树成荫,秋天仙果飘香,冬天白雪一片,吸引了许多四面八方的游客。 清晨,秋水广场笼罩在白茫茫的薄雾之中,像被披上了一件神秘的面纱。音乐喷泉在广场中央,喷泉的喷头如出土的春笋一般,有的垂直朝天,有的倾斜成不同角度,密密麻麻挨在一块儿。 到了晚上,秋水广场成了灯的海洋,光的世界。突然,音乐响起,一条条水柱从喷头一下子冲了起来。同时,五颜六色的绚丽光彩互相交错,照在大小不一,高低不同的水柱上,金灿灿的、银亮亮的、绿茵茵的、蓝艳艳的,让人眼花缭乱。 在音乐声中,数百条水柱形成了妖娆多姿的图案。像柳树垂下绿丝条,又像海鸥一样展翅高飞,像仙女似的撒着五光十色的粉,在空中翩翩起舞,像飞龙直冲云霄……它们婀娜多姿,摇摇曳曳、晃悠悠的,姿态万千。音乐激昂时,水柱奔腾咆哮,气势雄伟。音乐轻快时,水柱细密轻盈。最壮观的是一百多米的主喷,如巨龙直冲蓝天,落下如瀑布般飞泻,引来一阵阵美好的赞叹声。 秋水广场真是美丽哇!真是有名的地方,我爱那儿。

《秋水》教学设计 篇3

1.积累文言常识, 提高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2.简单了解庄子的基本思想;理解本文寓意。

3.学习对比的写作手法。

二、教学重点:

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特殊句式。

三、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所阐发的人生哲理。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欣赏漫画《井底之蛙》, 请一位同学解读:漫画表现的是哪个成语, 你有什么感悟?

(二) 了解作者

成语“井底之蛙”就出自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庄子·秋水》, 让我们一起走进庄子。

1.看课文注解 (1) , 勾画要点。

2.学生补充自己查找的资料。

3.教师点拨:道家代表“老庄”指谁和谁?那么, 儒家代表又是谁呢 (孔孟) ?著名学者南怀瑾这样说:“儒家像粮食店, 绝不能打倒, 否则打倒了儒家, 我们就没饭吃, 道家则是药店, 如果不生病, 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 要是一生病, 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今天我们就自动找上门去, 感受其文章的艺术魅力。

(三) 展示学习目标

带着目标学习, 事半功倍。

1.学生齐读学习目标: (1) 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式。

(2) 学习对比的方法。

(3) 理解课文阐发的人生哲理, 力戒骄傲。

2.教师指导学习步骤:学习文言文, 要遵循“读———译———析———悟”的认知规律。

(四) 朗读课文

1.同桌互读、互评。 (要求从读音、节奏、感情等角度来评)

2.请一位同学朗读, 先同桌点评, 再让其他同学补充。

3.欣赏《秋水》的配乐朗读, 根据录音内容配相应的图片。 (要求特别注意节奏和感情的把握)

4.学生齐读。

(五) 疏通课文

1.展示要求:根据课文注释完成下列问题:

(1) 找出古今异义词, 并理解。

(2) 找出词类活用词语, 并理解。

(3) 找出特殊句式, 并分析。

(4) 找出文中的成语, 并理解。

2.小组合作, 翻译课文。 (教师巡回指导)

3.展示小组合作学习成果。 (小组比赛, 抢答)

(4) 成语:望洋兴叹: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到自己的渺小, 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情力量不够, 无从着手, 感到无可奈何。

例句:面对书店里浩如烟海的书籍, 不禁望洋兴叹, 这么多书什么时候才能看得完呢?

见笑大方: (贻笑大方) 被内行嘲笑, 耻笑。

例句:这算什么名菜, 要是拿到宴会上去, 难免见笑大方 (贻笑大方) 。

(六) 分析课文

1.齐读课文

2.讨论问题: (1) 全文写了哪两层意思?

(2) 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特点?

(3) 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3.明确: (1) 全文可分为两层意思。

第一层从“秋水时至”到“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

第二层从“叫顷流而东行”至“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写河伯见到大海后自叹不如。

(2) 对比:自喜 (百川灌河、不辨牛马) ———自叹 (不见水端、睹子难穷)

(3) 主旨:本文以河神见海神为喻, 说明人的认识是有限的, 通过开阔视野加以比较, 就能感觉出自己的不足。如果盲目地骄傲自满, 就难免会贻笑大方, 要懂得山外有山, 天外有天。

(七) 感悟课文

1.教师启发:“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我们在座的同学一定也有自己不同的感悟。学了这篇文章, 你最想说一句什么话来告诫自己或鼓励同学?

2.学生畅所欲言。

3.教师归纳整理: (1) 人贵有自知之明

(2) 个人的见识是很有限的

(3) 谦受益, 满招损

……

(八) 背诵课文

1.指导背诵思路: (1) 河伯为什么洋洋自得, 欣然自喜?

(2) 河伯后来为何又望洋而叹呢?

(3) 河伯面对波澜壮阔的大海是如何自责的?

2.学生自由背诵。

3.检查背诵:第 (3) 点较难, 给出提示, 引导背诵:

河伯先引用俗语“______________”来批评自己“________________”的狂妄自大, 既而说自己曾经不相信有“_____________”, 现在亲眼看到大海的无边无际, 才深深意识到自己的目光的短浅, 接着, 发出了慨叹“_____________”。河伯深深认识到如果不是看到大海的宽广, 那自己的错误认识则永远也得不到改正, 自己的浅陋将长久地被大方之家所耻笑。

(九) 课文小结

1.这篇寓言以河神见海神为喻, 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 经过比较, 就会显出不足:如果骄傲自满, 就难免贻笑大方。

2.运用对比的手法, 揭示人物内心的变化。

(十) 课外延伸

填出下列名句:1.书山有路勤为径, 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使人落后, ___________使人进步。

3.山外有山, ____________。

(十一) 课堂练习

说说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

1.泾流

2.不辨牛马

(十二) 课后积累:一词多义

若:1.望洋向若而叹曰

2.以为莫若己者

闻:1.闻道百

2.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之:1.泾流之大

2.我之谓也

3.仲尼之闻

于:1.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始:1.于是焉河伯始旋见面目

2.始吾弗信

(十三) 结束语:

秋水广场作文300字 篇4

今天,惠风和畅,天朗气清,我们老师和同学一起踏上了一辆大巴车,经过1个小时的时间,终于来到了目的地——秋水广场。刚来到秋水广场我们就被中间的巨型摩天轮给吸引住了。我心里吃了一惊:我的天啦!这么大,那么高,太恐怖了吧,这怎么能坐上去啊,太危险了吧。这时老师和导游带我们进去了。我最喜欢玩的是“舞蹈喷泉”。一开始我的胆子都提到了嗓子眼。轮到我了,我感觉到,我的手都在微微颤抖。刚坐上去,我就赶紧闭上了眼睛。游戏开始了,椅子不停的上下玩转。闭上眼睛的我发觉这样很舒服。好像小时候我躺在摇篮床上,妈妈在哄我睡觉呢!忽然游戏结束了,停在半空中的椅子缓慢的降落下来。除此之外我们还玩了:木马转转、海盗船等等。

我真希望下次还能来秋水广场,如果能来我一定要把所有的全都玩一遍。

从《秋水》到《井底之蛙》 篇5

庄子在《秋水》中为我们塑造了河伯这样一位鲜活的艺术形象, 他因为“两涘渚崖之间, 不辨牛马”就“欣然自喜”, 至于北海, 则望洋兴叹, 并深刻反省自己, “吾非至于子之门, 则殆矣”。河伯是可爱的, 他的可爱源于他的真实和直率。他不掩饰自己在拥有“径流之大”时的自满自大, 感觉天地唯我独尊, 一副欣欣然的样子。我们当然可以批评他没有自知之明, 妄自尊大, 不懂得山外有山, 天外有天的道理, 这样的河伯最终成就不了大事业, 不能成为道德的典范。但如果河伯从一开始就是自觉的, 他有先见之贤, 能够洞悉宇宙真理, 知道凡事都是相对存在, 绝对不能因为一点小小的成绩就沾沾自喜, 那么, 庄子就又成了典型的道德家, 这样的文章怎么能够是庄子所写。我们读《秋水》正是在读这样的智慧, 河伯固然在自己的一方天地中欣欣然自喜, 但他并没有因为自身的强大而止步不前, 他“顺流而东行”, 我们很难知道河伯为什么要东行, 但我们明白, 河伯的东行具有莫大的意义, 他“至于北海”, 见到了“东面而视, 不见水端”的北海, 这种情景对河伯的震撼是相当强烈的, 他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之中, 并进行了深刻的自我剖析, 河伯从此省悟, 不是“天下之美尽在己”, 不会“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他在这种真实的现实中所受到的教益, 比外人在它面前不尽的述说有力的多。河伯最终从它的小圈子中走出来, 诚心悦服, 真是善莫大焉。对于河伯, 我们除了善意的批评以外, 更多的是庆幸与欣慰。由此, 我们能够得到这样的结论:自大不是不可饶恕的错误, 可怕的是一味自大, 勇敢的走出去, 在现实中警醒自己, 不断求真才是人生的正途。

由此, 我又想到另一个让人记忆犹新的寓言———《井底之蛙》, 小学时读这个故事, 老师会告诉我们不能像青蛙一样, 只看见头顶的一片天, 见识浅陋, 幼小的心灵中对青蛙充满了鄙弃, 以后也经常用这个成语来贬低那些目光短浅者, 并由此获得心理的极大满足, 它俨然成了道德教化的反面典型。现在想来, 青蛙真是背负了莫名的委屈, 一只长年呆在井地的青蛙, 对于天有多大这样的问题, 我们不能强求它得出辽阔无边的结论, 它日日夜夜见到的天空从来没有改变过, 恒定是井口那么大, 得到它的答案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试想这只青蛙如果生活在广袤的田野上, 它断不至于得出这么简单的结论, 并且执迷不悟。我想, 我们除了单纯批评这只青蛙以外, 应该有更好的办法来改善这种局面, 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帮助青蛙从井中爬出来, 让它得以生活在自由而不受束缚的天地中, 我想, 它自然会知道天地的无限广阔, 不需要无限制的指责。由此, 现实中的狭隘与偏见, 原来都是有根源的, 要想根除, 指责的效果微乎其微, 唯有改变他们的境遇, 帮助他们走出那些狭小的天地, 他们才会在精神层面改变观念, 进而自省自觉, 达到真善。

翻转课堂之《秋水》教学设计 篇6

作为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 在工作之余致力于翻转课堂的研究, 通过广泛地查阅资料和研究, 我以《秋水》一课尝试了“以学为主”的教学。下面就结合这堂课谈谈我对“翻转课堂”这一模式的实践和反思。

一、 课前准备

(一) 教学分析

1. 教材和教学对象分析

《秋水》是苏教版语文必修3教材中的最后一篇文言文, 因高一年级的学生已有了近一年文言文学习的基础, 故作为一篇自读课文, 较适合进行“翻转”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分析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秋水》的寓意;

(2) 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文言文学习方法, 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 总结翻译方法, 并学会知识的迁移;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初步了解庄子及其思想, 探究庄子寓言的特征。

3. 教学方法

首先, 学生通过观看事先录好的视频, 对课文进行预习, 并自主完成相关思考题;在课堂上, 以小组为单位, 根据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进行讨论;最后小组派出代表展示本小组研究成果, 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教师负责观点提炼和问题解答。

(二) 录制视频

首先, 我搜集相关资料, 将授课内容制作成课件, 力求生动形象、图文并茂;接着将课件配上讲解, 录成视频。在视频中, 从庄子的生平到思想, 从作品特色到后人评价, 我都做介绍。视频的时长为12分钟, 较全面地呈现了教学内容。

(三) 编写助学案

助学案是配合视频使用的, 目的是使学生对课文的主干知识有较深刻的理解。由于这是必修3最后一篇自读课文, 所以我希望学生能运用学过的文言知识解决文本中出现的问题。在助学案中, 我还特意向学生们推荐了鲍鹏山的《庄子: 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让学生全方位地了解庄子。

二、 课堂学习

1. 知识回顾

首先, 给学生2分钟时间, 以小组为单位, 就助学案中的“知识回顾, 迁移拓展”进行讨论, 然后各组推选出一位同学做代表, 展示小组讨论的成果。学生们通过观看视频和学习助学案, 预习得比较充分, 在课堂上能勇于展示自己的观点、各抒己见。其中, 有两个小组对“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而轻伯夷之义者”中“少”的读音进行了激烈的争辩, 通过争辩, 学生们最终达成一致意见:句中的“少”应解释为“认为……少”, 属于意动用法, 所以应该读成上声。通过展示和分享, 同学们还对宾语前置句、被动句、定语后置句等句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更准确的把握。

2. 自主质疑

翻转课堂应以学生提出的问题为主体展开教学, 在助学案中, 我设置了“预习本文之后, 你还有什么疑问”的环节, 将学生的问题收集起来, 经过整理, 归纳出三个具有共性的问题留待课堂上讨论:1河伯为什么会“望洋向若而叹”? 2文章写作特色?3本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这三个问题涵盖了课文中的三个知识点, 分别涉及到文章内容理解、写作手法及情感态度, 便于课堂讨论的展开。

3. 合作学习

在翻转课堂中, 学生是课堂任务的执行者和研究者, 教师应该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 将时间和空间充分地交还给学生。由组长牵头, 对三个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甚至辩驳, 由组长负责将小组讨论的结果进行记录和整理。在小组发言环节, 学生们表现积极, 很有见地。如在探讨“文章的写作特色是什么”的问题时, 第5小组通过集思广议, 一下子就说出了“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想象丰富, 善用比喻, 寓言富有创造性, 善用对比”等结论。学生是翻转课堂的主角, 他们才情四溢的表现给了教师很多启示!

4. 归纳总结

课文借助气魄雄伟的黄河、无边无际的北海和有喜有叹、逼真传神的河伯等生动而传神的形象, 来表达深微玄奥的哲学道理。我们需要以这篇课文作为起点, 花更多的时间和耐力去感受庄子及其作品的魅力。

三、 课后反思

初次尝试翻转课堂, 还有许多地方不够成熟, 但我还是感触良多。翻转课堂的实质在于思维模式的创新, 通过这一形式, 转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 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延伸了学生的学习空间。

目前, 国内外的普遍看法是, 翻转课堂比较适合理科教学, 因为理科的知识点比较明确, 教师也能比较轻松地将知识制作成视频, 供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但通过这次教学实践, 我认为, 翻转课堂的学科适应问题只是相对的, 只要用心去发现, 语文、历史、政治等文科科目中的某些知识章节也是适合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的。

上一篇:炼焦生产技术下一篇:塑料印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