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译文(通用10篇)
秋水译文 篇1
《秋水》原文和译文
【原文】
河伯曰:“然则吾大天地而小豪末,可乎?”
北海若曰:“否。夫物,量无穷(1),时无止(2),分无常(3),终始无故(4)。是故大知观于远近(5),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知量无穷,证曏今故(6),故遥而不闷(7),掇而不跂(8),知时无止;察乎盈虚,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知分之无常也;明乎坦涂(9),故生而不说(10),死而不祸,知终始之不可故也。计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时,不若未生之时;以其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11),是故迷乱而不能自得也。由此观之,又何以知豪末之足以定至细之倪(12)?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穷至大之域?”
【译文】
河神说:“这样,那么我把天地看作是最大把毫毛之末看作是最小,可以吗?”
海神回答:“不可以。万物的量是不可穷尽的,时间的推移是没有止境的,得与失的禀分没有不变的常规,事物的终结和起始也没有定因。所以具有大智的.人观察事物从不局限于一隅,因而体积小却不看作就是少,体积大却不看作就是多,这是因为知道事物的量是不可穷尽的;证验并明察古往今来的各种情况,因而寿命久远却不感到厌倦,生命只在近前却不会企求寿延,这是因为知道时间的推移是没有止境的;洞悉事物有盈有虚的规律,因而有所得却不欢欣喜悦,有所失也不悔恨忧愁,这是因为知道得与失的禀分是没有定规的;明了生与死之间犹如一条没有阻隔的平坦大道,因而生于世间不会倍加欢喜,死离人世不觉祸患加身,这是因为知道终了和起始是不会一成不变的。算算人所懂得的知识,远远不如他所不知道的东西多,他生存的时间,也远远不如他不在人世的时间长;用极为有限的智慧去探究没有穷尽的境域,所以内心迷乱而必然不能有所得!由此看来,又怎么知道毫毛的末端就可以判定是最为细小的限度呢?又怎么知道天与地就可以看作是最大的境域呢?”
《秋水》教案(精选)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庄子的思想及其作品风格; 2.概括文章主旨,说明其客观意义 3.学习本文用设喻的手法说明哲理的写法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领悟庄子的思想在《秋水》中的体现 2.学习本文用设喻的手法说明哲理的写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分析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庄子简介
庄子生活于乱世,虽然才华卓绝,也不断有诸侯王请他做官,但他却看透了当时那个污浊的社会,不肯求取功名利禄。虽迫于生计作过漆院小吏,但他一生贫困;他身居陋巷,常向人借粮,自织草鞋,穿粗布衣和破鞋子,甘愿闲居独处。然而在精神上他是富足的,他那种淡泊名利,超脱世俗,“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气质、风范为后人敬仰。
二.文字疏通及翻译 1.通假字
不辩牛马(辩,通“辨”)
泾流之大(泾,通“径”)
拘于虚(虚,通“墟”)豪末(豪,通“毫”)
2.词类活用
秋水时至(名词作状语,按时令)顺流而东行(名词用作状语,向东)东面而视(名词作动词,面对东面)少仲尼之闻(形容词作动词,小看)轻伯夷之义(形容词作动词,轻视)号物之数谓之万(名词作动词,号称)吾未尝以此自多者(形容词作动词,夸耀。)3.一词多义
泾流之大(代词,这样)
仲尼之闻(结构助词,的)
今吾睹子之难穷也(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不译)4.文言句式
莫己若(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莫若己)
我之谓(宾语前置,谓我,“之”帮助宾语提前)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见„.于„.译为: 被„„)
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固定句式,非„则„ 译为: 如果不是„.那么就„)三.课文分析 课文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河景与海景的对比,让河伯自识其丑,以便顺势展开对“大理”的阐说。
1.这里描写了怎样的河景和海景? 2.河伯的神色心态有何变化?
第二部分:通过海若的话,反复阐说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的“大理”,并对伯夷、仲尼的“自多”进行嘲笑。
1、井蛙、夏虫、曲士三个比喻说明什么?
用井蛙“拘于虚”、夏虫“笃于时”、曲士“束于教”说明人的认识要受到多方面的限制。
2、“吾在于天地之间„„不死豪末之在于马体乎”四个对比强烈的比喻说明什么?
说明宇宙无限,认识无止境
3、找出文中的排比句 井蛙、夏虫、曲士三句 四海、中国、万物三句 五帝、三王、仁人、志士四句 四.课堂讨论
1.文章给了你什么启示? 人的认识是无止境的; 人的认识受到环境的限制; 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相对的;„„ 2.成语学习
贻笑大方——让内行见笑。
望洋兴叹——本意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今多比喻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坐井观天——比喻眼光狭小,看到的有限。
太仓稊米、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捉襟见肘、井底之蛙、朝三暮
四、东施效颦、相沫以濡等成语都出自《庄子》。
3.庄子散文充满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试以本文为例进行分析。
A 用虚构的寓言故事、拟人化的形象描绘、比喻、对比的手法形象地讲解玄妙的道理;
B 想象恢弘壮阔;
C 多排比、递进、反诘句式,造成文章雄辩滔滔的气势。4.关于庄子对儒家学说的批判
由于庄子对当时社会极度不满,而儒家“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又是当时社会的流行理念,所以庄子把批判的矛头始终对准儒家。
总体说来,孔孟注重人的社会性,注重社会功利,而且切实可行;老庄注重人的个体性,注重精神自由,而且虚无缥缈。两者本质不同。
应当用多元分立,和而不同的思想方法来看待儒道两种学说的纷争,既看到它们对立、互相制约的一面,又看到它们相辅相成的一面,人有社会性,又有个体性,必须兼顾,不能偏废。既然儒学注重社会功利,那就主要用它来治国平天下;既然庄子注重个体人生,那就主要用它来获取个体精神自由,分工合作,各得其所。
事实上,两千多年的中国文化史,就是一个儒道两家一主一副分工合作的历史,这在陶渊明、李白、王维、苏轼等人身上体现得十分清晰。
庄子《秋水》教案(范文) 篇3
一、庄子及其思想
参见教材P225注解①。
庄子,名周,宋国蒙城(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后世把他和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家贫,但鄙弃功名利禄。其基本思想是:主张顺应自然,清静无为,追求精神上的绝对自由。
庄子的思想既有唯物的一面,又有唯心的一面;既有批判现实的一面,又有逃避现实的一面。
庄子的文章在先秦诸子散文中最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也是文学价值最高的。正如教材的“评析”(P226首句)所言:“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庄子的散文写得最生动、最奇瑰、最浪漫,是诸子散文创作的颠峰之一。”
他文章的特点是:善用寓言说理,想象丰富,比喻生动,言谈机敏,思想深邃,深受后世文人的推崇。
二、庄子的著作
即《庄子》。今存郭象注本33篇,其中内篇7,一般认为是庄子自著,而外篇
15、杂篇11被认为可能出自其门人后学之手。
尽管外篇、杂篇的思想观点与内篇多有出入(如:政治上不仅主张绝对的无为,有时还主张上无为而下有为;在处世态度上,有宣扬混世的,也有赞成避世的;在人生观上,有提倡寡欲的,也有鼓吹纵欲的;在对待不同学派的态度上,有坚持混合齐同的,也有针锋相对的)。这些分歧或曰矛盾,表明了庄周之后,庄周学派也在发展、分化。反映了从战国中至秦汉间的社会变革及各种学派间的相互渗透。但只要不违背《天下》篇所表述的庄周观点,都应归属于同一体系。因此可以说,《庄子》是以庄周思想为主体,从战国中至秦汉间庄周学派的总集。它上承《老子》,下启《淮南子》,是道家的一部主要著作。
从全书的基本倾向看来,完全体现了在野派的政治态度,抒发了对当时社会的极度仇恨,尤其在哲学领域里,广泛而深入地阐明了作者的见解,完成了一个博大精深的道家思想体系。
研究中国哲学,不能不读《庄子》;研究中国文学,也不能不读《庄子》。鲁迅先生说过:“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它那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创造性的寓言,辛辣的讽刺笔调,生动逼真的描绘,灵活多样的句式,丰富的词汇,在中国古代的散文史上,是很少能够与之伦比的。
《庄子》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而又复杂的。知识分子几乎都爱读它,连封建帝王也很重视它。唐天宝元年,还诏号庄周为南华真人,《庄子》为《南华真经》。或取其无为寡欲,保命养生;或取其不满现实,鄙弃功名,或学其悲观厌世,自我超脱,自我陶醉。
从现存的晋人郭象《庄子注》算起,评注《庄子》的数以百计。有的说《庄子》与法家同源,有的把《庄子》与儒家合流,有的说《庄子》等同佛家,有的以阴阳家、神仙家的观点去解说《庄子》。虽然各有所见,但总未能揭示出《庄子》的实质,近几十年来,人们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理论,开展了对《庄子》新的研究和评价,而且对《庄子》进行了多种注释,出现了大批的研究论文,形成了历史上的一个庄子热。但关于庄周其人,《庄子》各篇的写作年代,《庄子》在哲学、美学、文学、自然科学等方面的问题,还存在不少分歧、对立的看法,需要进一步深入讨论。
三、《秋水》分析
1、解题
秋水篇,主题思想为讨论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秋水”即秋天雨(见课文注解①最后一句)。取篇首二字作为篇名。
《秋水》由河伯与北海若的七次对话构成。它根据“万物齐一”即相对主义的观点,阐述道家清静无为的人生观。课文节选的前两次对话可以看作是一个相对完整的寓言,给人颇多启迪。
第一番问答,写河伯的自我中心心境——“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河伯的自以为多,和海若的未尝自多,恰成一鲜明的对比。
第二番对话,述时空的无穷性与事物变化的不定性,指出认知与确切判断的不易。
2、课文翻译
第一段(P225)
【原文】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音四,岸)渚(音主,水中陆地)崖(高的河岸)之间不辩(同“辨”,分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向东)行,至于北海,东面(即面东)而视(眺望),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改变)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虚数,很多,各种各样),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而且)我尝闻少(以„„为少)仲尼之闻(学识)而轻(轻视)伯夷之义(义举、义行)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参见注解14,指学识渊博且品性高尚之人。现在该词的意思是:见过大世面的人,或某一领域的行家)。”
【译文】秋天的雨水按季节如期而至,无数条江河的水都汇入黄河,黄河的水流大得在两岸洲岛之间分不清是牛是马。于是河神洋洋自得,以为天下的美景都集中到自己这里了。它顺着水流向东而去,来到北海边,脸朝东眺望,看不见大海的尽头。于是河伯才改变了自得的面容,仰视大海对海神若感叹道:“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了各种各样的道理,认为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呀。而且我还曾听有人小看孔子的学识,轻视伯夷的义行,先前我还不信,如今我亲眼看到了大海您的难以穷尽(浩淼博大、无边无际),我如果不是到了您的家门口就危险了,我必定会永远被明白大道理的人所嘲(耻)笑。”
第二段(P225—226)
【原文】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同“墟”,处所,居处)也;夏虫(指夏生秋死的昆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固,拘限)于时(时令)也;曲士(穷乡僻壤的读书人)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才)知尔丑(浅陋),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①传说大海东边排放海水的地方;②神话中排泄海水的地方。)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察觉。海之所以对水灾旱灾浑然不觉,是因为它们对它毫无影响,其水量既不会因水灾而增多,也不会因旱灾而减少,故云“不知”。)。此其过(超过)江(长江)河(黄河)之流(流量),不可为量(估量)数(计算)。而吾未尝以此自多(多,赞美,自负。自多:自我夸耀。)者,自以比形(比,并列;形,身形。比形:存身)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正)存(抱有„„的想法)乎见少,又奚以(何以,怎么)自多?▌计(盘算,下同)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蚁穴,小孔穴)之在大泽(湖)乎?计中国(中原)之在海内(世界),不似稊(提音)米(稊米:小米粒)之在大仓(读“太仓”:储粮的大仓库)乎?号(称)物之数谓之万(称物的数量叫做“万”),人处一焉(处:居,占。人只是万物中的一类);人卒九州(卒:尽。九州:天下。本句的意思是:九州都有人。也可译为“人遍布九州”),谷食之所生(谷物生长的地方),舟车之所通(车船通达的地方),人处一焉(个人只是天下人中的一个。这里是以个人对天下人而说的,上文的“人处一焉”是以人类对万物而言的);此其比万物也(指个人与万物相比),不似豪末(毫毛的末梢)之在于马体乎?▌五帝【①通常指黄帝、颛顼(音专旭)、帝喾(音酷)、尧、舜,教材持本种说法;②另一种说法指:伏羲、神农、黄帝、尧、舜。】之所连(连续统治),三王(指夏禹——即治水的大禹、商汤、周武王。教材注解④所说“周文王”值得商榷。因为周文王姓姬名昌,虽因仁义而受天下诸侯推崇,但并没有当过国君。后他的儿子姬发——也即周武王拥有天下,成了周朝的开国国君,追尊其父为“文王”——按现在的说法只是荣誉称号,并非实职。而夏禹、商汤、武王则分别是三朝的开国国君。)之所争(夺),仁人(指儒家)之所忧,任士(贤能之士)之所劳(操心),尽此(指九州)矣!伯夷辞之(辞让君位)以为名(即以之为名:博取名声),仲尼语之(谈论天下)以为博(显示渊博);此其(他们)自多也。不似尔向之(刚才)自多于水(因河水上涨而自多)乎?”
【译文】北海若说:“井里的蛙,不能跟它谈论海,因为它被狭小的居处所局限;夏生(秋死)的昆虫,不能跟它谈论冰,是因为它受时令所局限;穷乡僻壤的读书人,不能跟他谈论道,是因为他被所受的教育所局限。如今你走出河岸之间,看到了大海,才知道自己的浅陋,这样你将可以参与谈论大道理了。天下的水,没有比海更大的了,千万条江河流归大海,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歇,但大海不会满溢;从尾闾把海水泄走,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止,但大海不会变空;大海的水量一年四季都不会改变,水灾旱灾都对它没有影响。海的水量远远超过长江、黄河的水流,无法对它测量。而我从不因此而自满,这是因为我认识到自己是从天地的赋予中形成了形体,又秉受了阴阳之气。我存在于天地之间,就好像一小块石子、一小块木屑存在于大山之中。我正存有见闻太小的想法,又怎么会自我夸耀呢?我盘算着四海存在于天地之间,不就像蚁穴在大湖中一样吗?盘算着中原在四海之内,不就像小米粒在大粮仓里吗?我们称物的数量叫“万”,人类不过是万物中的一种;人遍布九州,这里是五谷生长的地方,车船通达的地方,每个人只是众多人群中的一员;个人与万物相比,不就像是毫毛之末存在于整个马体吗?五帝所续连统治的,三王所争夺的,仁人所忧患的,贤才所操劳的,只不过是这小小的九州啊!伯夷以辞让它(天下)来博取名声,孔丘以谈论它而显示渊博,他们这样自我夸耀,不就像你刚才因河水上涨而自我夸耀一样吗?”
3、内容要点(1)主旨
寓言通过黄河与大海、天地与毫末的对比,说明了物外有物,天外有天,时空无限,变化不止的哲理,强调人生短暂,知识有限,人不能自我满足。
(2)层次
第一段:写景
思考:是怎样写景的,对表达主旨有何作用?
本段景物描写很出色:先展示了一幅——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河水浩荡,以至于两岸不辨牛马的——壮观景象;然后又用简介的笔墨描绘了大海苍莽浩瀚的景观,令人为之一振。写景的作用是:以河水与海水景象的大小比照,来陪衬河伯与海若两种不同的认识境界,形象地渲染了“人的认识是有限的”这一主旨。
第二段:海若对河伯的开导。分四个层次(见原文上的层次划分符号“▌”)第一层,说明人的认识必然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
第二层,说明大小、多少都是相对的。与天地阴阳相比,大海也微不足道,所以海若自己也不敢自满。
第三层,进一步阐述世间万物大小、多少都是相对的:四海和天地比、中原和四海比都是小的;人和万物比、人和九州比也都是小的。
第四层,认为儒家所尊崇的五帝、三王、志士、仁人所从事的事业都是小的。并以此为据,对伯夷、仲尼的“自多”进行嘲笑。
4、写作特点
(1)善用寓言,将抽象的哲理化为具体的形象
庄子散文善用寓言。秋水篇就是一个生动的寓言故事。它假托河伯与海若这两个虚构的人物的对话展开说理,阐明观点。海若是庄子思想观点的化身,河伯则代表所要批判的思想观点。这样,就把抽象的哲学观点寓于具体可感的寓言形象中。不直接说出道理,而让读者自己从中去领悟,将深刻的哲理说得富有艺术趣味。
(2)援譬设喻,表达深微玄奥的哲理
本文很能显示庄子散文“善于援譬设喻”的特点。且譬喻常连类而及,层见叠出,令人目不暇接。如用井蛙、夏虫、曲士来比喻那些因环境所限而不能与之与大理的人;用小石小木之在大山,四海之在天地,空之在大泽,中原在海内,小米在太仓,万物与人,九州与人,毫末之在马体„„这一连串的比喻都是用来说明世间事物的大小都是相对的,人的认识是十分有限的,因此自我夸耀是愚蠢可笑的。这些比喻以一个个具体生动的形象,把深奥而抽象的哲理表达的浅显易懂。
(3)逐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本文的论证方法颇有特色,先是由小到大:由河水上涨,两岸不辨牛马,到海水不可测量。尽管大海无比浩瀚,但海若未尝以此自多,因为他懂得“大小是相对的”道理,海之于天地,犹如小石小木在大山。接着是由大到小:四海之于天地、中原之于海内、人之于万物,都是微不足道的。这样,经过逐层推进,最后把结论自然地推到读者面前。
(4)运用排比、反诘等修辞手法
作者大量运用排比句和反诘句,且连贯而下,造成文章宏大的气势。如写自己的渺小,就用了一连串的排比反问:“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这些反问,语气坚定,对大小关系的对比阐述一清二楚,增强了文章说理的艺术表现力。
四、研习与思考P226
1、《秋水》中共设了多少譬喻来说明人类的无知?
答:(1)河伯与海若(第一段);(2)海若所举的部分包含若干则(第二段)。
2、《庄子》第一篇《逍遥游》中有这样一段反映“小大之辩”的譬喻: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秋水》正是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更深一层的推衍。请从《庄子》一书中再找出一些反映“小大之辩”的譬喻或寓言。
答:这在《庄子》中随处可见,因为“相对主义”是庄子哲学的核心思想,“大”、“小”正是最基本的一组相对概念。
3、清人林云铭评论《秋水》:“是篇大意,自内篇《齐物论》脱化出来,立解创辟,既踞绝顶山巅,运词变化,复擅天然神斧,此千古有数文字,开后人无数法门。”(见《庄子因》)请结合阅读《庄子·齐物论》谈谈你对林云铭评论的理解。
秋水-教案 篇4
水
(节 选)
——庄
子
教学目标
(一)学生能借助工具书确定文言文中字的正确读音和词的含义。
(二)学生能够初步领悟庄子的思想在《秋水》中的体现及其现实意义。
(三)了解《庄子》文章汪洋肆意的风格,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
(一)学会查阅不同的工具书并能从词语的多个义项中选出正确的解释。
(二)能通过诵读了解《庄子》文章纵横捭阖、汪洋肆意的风格特点。
教学难点
(一)学习领悟庄子的思想在《秋水(节选)》中的体现。
(二)了解庄子思想产生的背景及其现实意义。
教学建议
(一)考虑到这篇文言文的思想性,在初步理解文本内容及把握相关思想的基础上,再进行“加注”和翻译。
(二)对基础好的学生,可以补充《秋水》的其它内容让学会自学,以培养举一反
三的能力。对基础好的学生,教师要指导反复朗读,借助工具书逐字逐句落
实字的读音和词的意思。
教 学 过 程
一、课堂导入,激发学习热情
列出下列成语,学生解释成语的意思,并提出问题:大家知道这些成语跟谁有关,或者出自哪里?
朝三暮四:原指玩弄手法欺骗人。后用来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
分庭抗礼:庭:庭院;抗礼:平等行礼。原指宾主相见,分站在庭的两边,相对行礼现
比喻平起平坐,彼此对等的关系
数米而炊:炊:烧火做饭。数着米粒做饭。比喻计较小利。也形容生活困难。捉襟见肘:拉一拉衣襟,就露出臂肘。形容衣服破烂。比喻顾此失彼,穷于应付 栉风沐雨:栉:梳头发;沐:洗头发。风梳发,雨洗头。形容人经常在外面不顾风雨地
辛苦奔波。
这个问题可能有点难度,那我给大家一个小提示,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谁呢,而且他的文章里收录的寓言故事也是最多的?(学生回答)
老师说明:我们平时脱口而出的很多成语其实都出自《庄子》,比如还有:
“涸辙之鲋”、“沉鱼落雁”、“交淡若水”、“管窥蠡测”等,其中又以“相濡以沫”“百舍重茧”“上漏下湿”不近人情、害群之马、独来独往。
课后同学们可以搜集一下庄子的成语,多了解一些成语,不仅对学习考试有很大帮助,也显得自己知识渊博嘛,不至于因为误用成语而闹出笑话。这让我想起了《爱情公寓》里的有关日本人关谷神奇的片段,关谷的老师让他列举一个形容人很高兴的成语,可是他列的成语却让人大跌眼镜,你们知道他的回答是什么吗?——含笑九泉,这就闹了大笑话了,不过因为他是日本人,这也是可以理解的,我们可是中国人,要发扬中国的优秀文化。
好了,今天我们通过学习庄子的寓言故事《秋水》来体会其中所蕴含的哲理,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作者简介:走进庄子,了解高蹈之音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约与孟子同时而稍后,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代表作《庄子》,现存33篇,为庄子和他的门人、后学者所著。它是一部唯心主
义哲学著作,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浓郁的诗意。其核心思想是清静无为,顺应自然,随从世俗,反对人为,弃圣绝知,否定现实的进步和斗争。
三、初读体验,初步感知文本
1.学生范读,文章字词注音
灌(ɡuàn,)
泾(jīnɡ)
涘(sì)
渚(zhǔ)
望洋(wànɡyánɡ)
难(nán)
旋(xuán)
少(shao)
殆(dài)
2、因为这是自学的篇目,所以书上没有给出任何词句的注解,为了更好地理解这篇文章,请同学们在朗读的时候试着翻译一下课文右边所列出的重点词句,要学会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秋水时至:按季节来到
百川灌河:许多小河流的水都注入黄河
泾流:通畅的流水
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两岸和沙洲之间,分不清牛马
河伯:传说中的黄海之神
尽在己:全为自己所拥有
北海:北方的大海(东海的北部)
东面:脸朝东
旋其面目:转过脸来
望洋向若:迷惘地面对海神若
野语:俗语
闻道百:听到的道理很多
莫几若:没有谁比得上自己
少仲尼之闻:以博学的孔子为孤陋寡闻
轻伯夷之义:以重节义的伯夷为微不足道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现在我看到您的广阔无边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我将长久地被大方之家耻笑
四、分析课文,具体解读文本
(一)学生再次朗读文章,整体了解文章所讲内容,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全文可分为多少个层次?怎么划分?每层讲什么?
全文分两层:第一层(“秋水时至„„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
第二层,(“顺流而东行......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写河伯见到大海后自叹不如。
(二)、分层解读文章,解决问题
A、第一层 “秋水时至„„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先逐字解读文本,让学生翻译第一层内容,回答
下列问题:
1、第一层上有两句,概括这两句内容?
第一句写黄河的壮阔,第二句写河伯骄傲自满。(踌躇满志、夜郎自大)两句之间的连接语是“于是
焉”。
2、河伯为什么洋洋自得,欣然自喜?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河伯面对黄河的广阔,觉得天下之美为尽在自己这里,因此欣然自喜。
B、第二层 “顺流而东行......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先逐字解读文本,学生翻译第二层内
容,回答下列问题:
1、第二层也是两句,概括这两句内容?
第一句写北海的广阔,第二句写河伯自愧不如,也用“于是焉”组合。
2、河伯后来为何开始“欣然自喜”到后来又“望洋而叹”呢?
河伯“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面对波澜壮阔,无边无际的
大海,他深深的认识到了自己的渺小,所以望洋而叹。
3、河伯面对波澜壮阔的大海是如何自责的?
河伯先引用俗语“闻到百,以为莫己若”来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狂妄自大,继而说自己曾经不相信有“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现在亲眼看到大海的无边无际,才深深意识到自己目光的短浅,接着,发出了慨叹“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河伯深深认识到如果不是看到大海的宽广,那自己的错误认识则永远也得不到改正,自己的浅陋将长久的被大方之家所耻笑。
4、找出这一层所包含的成语,并解释成语的含义?
①望洋向若而叹曰
望洋兴叹:望洋,仰视的样子。仰望海神而兴叹。原指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
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②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贻笑大方:贻笑,让人笑话;大方,原指懂得大道的人,后泛指见识广博或有专长的人。指
让内行人笑话。
C、通过两层的解读,可以看出河伯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
答:欣然自喜——望洋兴叹。
开始的时候,河伯觉得自己是最广阔的,因此很骄傲自满,也就是所说的夜郎自大,踌躇满志,但当他看到海神若的时候,才意识到自己的渺小。
(三)、我们知道《秋水》的体裁是寓言故事,那这则寓言故事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提示:既然是寓言故事,那么它必然运用的一种写作手法是什么
1、什么是寓言呢?寓言就通过一篇小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给人以警醒,这就运用了设
喻说理的写作手法。
2、对比手法的巧妙运用,使得优劣得以辨明,正谬得以彰显,主题得以突出。文中运用
了多种对比,现分述如下:(1)两次所见情形之比
第一次所见,是河伯在自己的领域之内的所见,即“百川灌河,径流之大,两涘渚涯之间,不辩牛马”,此景是何等雄壮!但当他来到大海边,见到的却是“不见水端”的广阔。一个是“不辩牛马”,一个是“不见水端”,两者孰广孰阔,自不待言。(2)两次两次所见后的感受之比
所见必有所感。第一次,河伯在见到自己的领地之后,“于是焉,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一个“天下”,一个“尽”字,把河伯那种踌躇满志、飘飘然的神态刻画得淋漓尽致。第二次,河伯见到大海后,认识到了自己的渺小与不足,向海神发出了由衷的感叹:“‘以为莫若己者’,我之谓也。”为自己的孤陋寡闻感叹,为大海的广阔无垠感叹。一个是“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一个是“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前为骄傲自满,后为虚心认错,甘拜下风,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3)两次所见后的动作神态之比
第一次,河伯的神态为“欣然自喜”,第二次则为“望洋向若而叹”,这一“喜”一“叹”鲜明地表现出了河伯两次所见后的不同神态。“喜”所表现的是河伯志得意满的神态,“叹”表现的则是河伯在正视自己的不足之后的羞愧佩服的神态。
所见后的动作也形成鲜明对比。第一次所见后,河伯是“顺流而东行”,第二次见后,河伯是“旋其面目”。一“顺”一“旋”表现出了人物不同的心情。“顺”字反映连河伯“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那种春风得意之情,而“旋”字则表现河伯改变了认识,掉转头来重新审视自己。(4)两种做法所产生的结果之比
河伯第一次自高自大,结果将“见笑于大方之家”,自高自大会使人产生错误的认识,导致错误的做法,甚至导致他人的耻笑、鄙视。而第二次所见所体现的是河伯虚心认错的态度,知耻的精神风貌,这使河伯在认识上达到了一种升华,实现了从无知到有知的转化。做法不同,结果也必然不同。正确的做法带来的是收获,错误的做法带给人的是失误。
总之,大胆的想象拓展了文章的思维空间,强烈的文学色彩撞击着读者的灵魂,对比手法的巧妙运用使得文章的主题更加鲜明。
五、“秋水”这个题目只是取课文的前两个字,那么根据你的理解,给本文换个题目。
之所以用这个题目,是因为它蕴含了这样的道理,下面我们就来总结一下这则寓言故事 包含的道理。
1、人贵有自知之明
2、知耻近于勇
3、谦受益,满招损
4、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
5、自大由于无知
6、有比较才有鉴别
这篇文章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说明哲理,通篇都是设喻,庄子通过设喻把一切自然事物、神话传说都具体化、人格化。
河伯,这一神话传说中的神便被庄子用来为他的观点服务:先让河伯因受环境和习见习闻的限制而自傲,然后让河伯从小圈子里跳出来,看到了大海而对自己以前的自满羞愧不已。庄子正是通过这个寓言,表达了自己对自然、人生的思考和认识。有哪些思考和认识呢?就是我们从这篇寓言中体会的哲理。
“人外有人,山外有山”,这让我想起一首诗中的诗句也是表达这个道理,这首诗我们很熟悉,有谁能想起来呢?提示:唐朝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的一句,是哪一句啊?“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说的是想要穷尽目力遥望千里,还需再登上一层高楼。给我们的启示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只会贻笑大方。
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不仅学到了文言知识,了解了庄子及其寓言故事,我们更学到了做人的道理。
1、重点字词解释
秋水时至(时令,季节)
百川灌河(众多的意思)
泾流之大(通畅)
两涘(水边,岸)
渚崖(渚:水中沙洲;岸:高岸)
不辨牛马(分不清牛马)
旋其面目(旋转,掉转)
望洋向若(仰视的样子)
野语(俗语)
莫己若(比得上)
难穷(尽)
殆(危险)
少仲尼之闻(少:动词,以......为少,小看;闻:见闻,学识)
轻伯夷之义(动词,以......为轻,轻视)
2、学生朗读课文,总结文言知识。(1)通假字
a泾流之大:“泾”通“径”,直流
b不辨牛马:“辩”通“辨”,分辨,辨别
(2)词类活用
a、秋水时至:名词作状语。时:按时令,按季节
泾流之大:形容词用作动词。大:广阔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形容词用作名词。美:美景
b、顺流而东行:方位名词作状语。东:朝东,向东
c、东面而视:方位名词作状语。东:朝东,向东
d、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少:认为„少,小看;轻:认为„„轻,轻视。
(3)特殊句式
a、以为莫己若者:宾语前置句。宾语“己”置于动词谓语“若”的前面
b、闻道百:定于后置。
c、我之谓也:
d、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见„„于,表示被动,可译为“„„被„„”,(4)固定格式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非„„则”,表示假设,译为:“不是„„就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且夫„„”,再说,而且,用于承接上文,引出另一层 意思
(5)虚词用法
泾流之大(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两涘渚崖之间(的)
以为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表修饰)
至于北海(引出对象)
东面而视(表修饰)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望洋向若而叹曰(表修饰)
野语有之曰(代词,代指后面的一句话)
以为莫己若者()
我之谓也(宾语前置标志)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发语词;的;的)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的,语气词)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的)
(4)古今异义
百川灌河(河:古义,特指黄河。今义,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于是:古义,在这时,这时候;
今义,表承接; 面目:古义,脸。今义,脸的形状,相貌。)
至于北海,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至于:古义,到了。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
表示另提一事。)
东面而视:(古义:面向东。今义:方位词,东边)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古义,深明大道的人,或转通某种学问的人。今义:①不吝啬;
②自然,不拘束;不俗气。)宾语前置句的构成:(1)动词(动宾)
① 否定句宾语前置(否定词、代词)
不患人之不已知 /忌不自信 /毋吾以也 /未之有也 /莫已若 /弗之怠也(不懈怠笔录)我无尔诈 尔无我虞 /古之人不余欺也 ② 疑问句宾语前置(疑问代词、宾语)吾谁欺?沛公安在?毛将焉附? ③ 用“之”“是”作提宾标志 ④ 方位名词作宾语时,在谓语之前 项王西向坐 北面而事之 东面而视(2)介词(介宾)
《秋水》教学设计 篇5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若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
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这篇文章本是作为重点篇目入选高中教材,语文版初次把它编入初中教材里面,且编排在九年级(上)第六单元的第一课,可见其在课本中的重要位子。新课标对文言文的要求即是:能流利、准确、有节奏地朗读,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内容,把握文意、理解主旨,积累一定量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因此课程目标如下。
课程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学习对比的写作方法。
3、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式。
(二)过程与方法
1、制知识卡片积累文言字词。
2、背诵全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课文阐发的人生哲理,力戒骄傲。
教学设想:
这篇课文篇幅短小,文字浅显,学生在课上自读、研讨,可以解决大部分问题,疑难处,教师适当讲解、点拨。课文语脉清晰,层次清楚,前后形成鲜明对比,利于背诵。教学中可充分利用课文内容和结构的特点,指点背诵的方法。指导学生理解、积累和正确使用成语“望洋兴叹”“贻笑大方”并制作知识卡片。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著名学者南怀瑾这样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倒,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
千百年来,道家思想对乱世中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了莫大的慰藉,而道家集大成者人物便是庄子,鲁迅先生曾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这样评价过他:“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今天我们就来感受其文章魅力。
二、介绍庄子.(师生共同完成)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庄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若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
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一)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或听录音朗读。
2.组织学生进行三次诵读
第一遍齐读(要求正音、疏通句意)。
学生简述课文内容,其他同学补充纠正。教师将暴露出来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二)理解疑难词句,学生质疑,课堂讨论,教师讲解,学生制作卡片。
1.通假
不辩牛马(辩,通“辨”)
泾流之大(泾,通“径”)
2.古今异义
至于:古义,到了。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
面目:古义,脸。今义,脸的形状,相貌。
大方:古义,深明大道的人,或转通某种学问的人。今义:①不吝啬;②自然,不拘束;不俗气。
河:古义,特指黄河。今义,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
3.词性活用
秋水时至(名词做状语,按时。)
顺流而东行(名词做状语,向东。)
东面而视(名词用为动词,面对。)
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形容词为动词,小看;轻视。)
4.特殊句式
闻道百(定语后置)
以为莫己若(宾语前置)
我之谓也(宾语前置)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4.成语
望洋兴叹(望洋,仰视貌。“望球兴叹”“望水兴叹”属生造。)
见笑大方(贻笑大方,大方之家,方家。)
(三)第二次诵读,理清思路
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课后练习一)
①河伯在什么情况下欣然自喜?
②河伯为何“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③河伯为什么认为自己“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3.指导学生背诵课文,讨论以下问题
(1)全文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大意各是什么?(以下开始板书)
层意连接语
第一层:黄河的宽阔;河伯的骄傲自满于是焉
第二层:北海的壮阔;河伯自愧弗如于是焉
(2)河伯引“闻道百,以为莫己若”的作用是什么?
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尽在己”的狂妄自大。
(3)河伯引“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的作用是什么?
批评自己的盲目崇拜。
(四)、理解思想内容
课堂讨论:这则寓言故事包含哪些道理?
启发学生敞开思路,大胆发表看法。下述观点都符合文意:
A、人贵自知之明; B、谦受益,满招损;
C、自大由于无知; D、知耻近乎勇;
E、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 F、有比较才能有鉴别。
(五)、第三遍诵读、指导背诵
这篇课文结构简单,层次清楚,可采用关系法背诵。先划分层次,概括层意。第一层上有两句,第一句写黄河的壮阔,第二句写河伯骄傲自满。两句之间的连接语是“于焉”。
第二层也是两句,第一句写北海的广阔,第二句写河伯自愧弗如,也用“于是焉”组合。利用关系法把握语言结构,有利于背诵。
还可采用排词法。课文用对比方法写河伯认识的前后变化。可提取、排列两相对照的词语:河与海的比较,河伯认识的变化。
课后练习还介绍了问题法。所提的三个问题恰好针对三个内容要点,逻辑性强。运用此法掌握内容梗概,利于背诵。
课上背诵练习:
个人默记一两遍后,由老师带领集体背诵。集体背诵好,互相提醒,脑记耳听口诵,可加强记忆。
(六)通过这篇课文,你认为庄子的文章有什么特点?
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想象丰富,善用比喻,寓言富有创造性,善用对比。
总结、扩展
《秋水》我们学的只是开头的一段。《秋水》全文以河伯和海若对话的形式,讨论“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庄子采用寓言形式,用河伯、海若的对话来讨论玄妙的哲学问题。课文这一段河、海的对比,实际只是引出大小、多少、贵贱之类的看法,然后一层深一层地引到漫无边际的认识海洋。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外阅读《秋水》全文。
另外,庄子作为我国古代八大笑星之一,他的很多言行都是很特立独行的,大家可以多阅读一些他的故事,这样可以更深刻地体会他的哲学思想.
四、布置作业
1.制作词语、句式卡片。
2.笔译全文。
3.写读后感。
板书设计
秋水
《庄子》
黄河宽阔不辨牛马北海壮阅不见水端
↓于是焉↓于是焉
河伯自大欣然自喜望洋兴叹
庄子秋水读书笔记 篇6
惠子当时是梁惠王的宰相,于权势之中可谓呼风唤雨,顾虑自身的荣辱尚且不暇,又怎能知道鱼的快乐呢?而庄子,曾经生活困顿,只做过短暂的蒙园小吏,后便一心投入到求解道的真谛中去,他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恃的精神自由。在他看来,真正的生活是自然而然的,因此不需要去教导什么,规定什么,固而他能够理解鱼的快乐也就不足为怪了。
确实,生活是自己的,不是他人的;快乐也是自己的,不应以他人的评判为准。
鲁迅也曾说过,“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
秋水广场散文 篇7
虽然秋水广场建成多年了,我也到过多次南昌,可直到夏天,我才到了一次秋水广场游玩。
秋水广场,那是水的世界。每到傍晚,秋水广场那千百个喷水装置就开始工作。当这些经过巧妙安装的水龙头打开的时候,形成的图画分外壮美。那是水的舞蹈,那是水的绘画,堪称叹为观止,阶梯形的,圆球形的、灯泡型的,莲花型的,酒杯型的、花瓶型的,两头拥抱型的,迎风杨柳型的、礼花型的,冲天鞭炮型的,实在是美极了。喷泉以线条来分,可分直式喷泉和曲线喷泉,直式喷泉又分多种。五色的喷泉,动听的歌曲,以中国之大,有如此美丽喷水的广场应该是凤毛麟角的。
在江边徜徉,吹着和煦的江风,听着美妙的音乐,欣赏着如画的喷泉,也许是人生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美丽的秋水广场 篇8
今天,我为大家介绍的是――秋水广场。
可能有人会说,秋水广场有什么好介绍的,不就是几个破喷泉吗?如果你是这样想的话,那就大错特错了。
首先我来到了桥式喷泉,我从这头穿到那头,又从那头穿回这头,我仔细地观察这座喷泉,发现原来那桥式喷泉是从小桥两边喷出来弧形的水柱形成的`,一道、两道、三道……无数水柱把小桥建成了一座拱形的透明小屋。又仿佛缝衣服,这边一针,那边一针,渐渐的,一件美丽的水衣就缝成了。
接着,我又来到了直式喷泉,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喷泉那高大的身影,就像一个“大力士”一样,越升越高,越升越高,再看这位“大力士”时,又看见两座小喷泉依偎在身边。大力士一倒,两座小喷泉也倒下了,仿佛是被“大力士”打倒了一般。“大力士”的前后还有两只小鱼在喷着水花,好像在给“大力士”助威,“大力士”看到有人在给他加油,立刻充满牛劲,拼命往上升,一点儿也不知道累 。
最后,我来到了彩色喷泉那儿,她简直是个美人儿。我边看边想,难道她是“大力士”的妻子?我看看彩色姐姐,又看看“大力士”,真是好配啊。我这一看,“大力士”更有劲了,像是要好好表演一番,忽起忽落,彩色姐姐也害羞起来。我恍然大悟,原来他们真是一对恩爱的夫妻呀。
之后,秋水广场散场了,静寂正在吞噬着这座美丽的秋水广场,美丽的秋水广场渐渐地沉沉入睡了。
《庄子秋水》读书笔记 篇9
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为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因而是十分有限的。
我看庄子的绝对自由中国传统的美学体系博大精深、难以尽述。而公认的对此影响最大的主要是儒家美学、道家美学和禅宗美学以及其他的一些小的学派,这些思想的不断变化和融合,影响和决定着中国传统的艺术思想。这些学派除了禅宗几乎都是起源于春秋战国的轴心时代,在那时表现为百家争鸣的诸子学派。在这里我想谈谈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子思想和影响。我们学的是庄子的代表作之一文章《秋水》。
老实说这篇文章的主题并不是很清楚的,因为它的内容很多,涉猎得也很广,但都很高深。随处的一些内容都可以看到庄子的精神世界,尤其是那种对绝对自由的追求,那种忘我的不惜代价的追求!作为道家的庄子崇尚“天道”自然之道,具有鲜明的超功利倾向。鲁迅对他的评价是:汪洋,恢宏,恣睢。“他认为能观于天地而体道得道的理想人格,应当于天地并生,与万物为一,与造化同流,与日月同辉,游乎四海之外。”中国文人很多都是陷落在这种圈子中而不得自拔了,其实这是很可叹的。中国现在的这种思想似乎更是膨胀到了恐怖的地步。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人类做到了很多以前梦想中的事情,于是对永生的自由的追求大幅度的崛起。首先是武侠,然后是玄幻,还有现在的很多另类文学,老少皆喜的金庸,男生喜欢的黄易,女生喜欢的安妮。这些的这些其实正在不可遏制地吞噬着很多人的思想!
《秋水》 教案 篇10
1.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和庄子的生平与哲学思想。
2.培养学生阅读和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拓展学生阅读视野,自学庄子作品。
3.德育目标: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
教学难点:
1.理解庄子思想的特点。
2.知人论世,正确解读作品。
教学重点:
1.掌握并巩固“泾、涘、望洋、少、轻、殆、大方”等实词和“于、而、焉”等虚词。
2.理解并掌握庄子文章的主观创作意图和文中蕴含的广泛内涵。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庄子的《秋水》。
初中时我们学过庄子故事两则,还有人记得这两则故事的大概内容么?
……
惠子相梁、庄子和惠子游于濠梁,
我们已经对庄子有了初步的感知,今天我们再来认识庄子。
1.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约与孟子同时而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称“老庄”。他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
2.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代表作《庄子》,现存33篇。
3.《庄子》一书:作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当然“道”是贯穿于他的始终的。在天地生成之前,有一个混混沌沌的东西,它生成世间的万事万物,这就是所谓的“道”。所以庄子认为政治上应该“无为而治”,生活上应该“安时而处顺”。
二.听朗诵,欣赏画面
三.文言知识积累
1.注意下面字的读音:涘(sì)渚(zhǔ)殆(dài)
2.你能找出文中出现的通假字吗?
①泾流之大:“泾”通“径”,“泾流”,指直流的水波。
②不辩牛马:“辩”通“辨”,分辨,辨别。
3.参考教科书给文言文加注的方法,借助工具书,为《秋水》标号的内容加上注释。
时至:按时令来到。时,时令,这里作状语
百川灌海:众多河流灌注入黄河。百,众多。
泾流:畅通无阻的河流。泾,通“径”,直,通。
两涘渚涯之间,不辩牛马:两岸和沙洲之间,都分不清是牛是马
河伯:传说中的黄河之神。
尽在己:全在自己这里。
4.翻译这几句话
秋天的雨水按季节来到了,许许多多的小水流。畅通无阻的流水是这样大,两岸和沙洲之间,都分不清是牛是马。这时候,河伯乐滋滋地高兴起来,以为天下的.美景全在自己这里。
5.加注后面的几个词语或句子
北海:北方的大海。
东面:脸朝东。
旋其面目:转过他的脸来。旋,转。
望洋向若:对着海神若一片茫然。若,传说中的海神。望洋,仰视的样子。
野语:俗语。
闻道百:听到很多道理。百,众多。
莫己若: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这句子属于后置宾语,莫若己。
少仲尼之闻:小看仲尼的学识。少,以……为少,小看的意思。仲尼,孔子的字。
轻伯夷之义:轻视伯夷的义。轻,以……为轻,轻视的意思。伯夷,商朝末年人,他认为周王伐纣是不义的,商朝灭亡后,他不食周粟表明自己的义,最后饿死。所以古人称他是义士。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现在我亲眼看见您的广阔。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我将长久地被大方之家耻笑。见……于,固定句式,被……
6.翻译这几句话的意思
他顺着河流往东走,到了北海,面朝东一看,看不见水的尽头。这时候,河伯才转过脸来,对着海神若迷惘的感叹说:俗语有一种说法:“听到的道理很多,就认为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啊。我曾经听说过,有小看仲尼的学识、轻视伯夷的义的人,开始我还不相信;现在我亲眼看见您的广阔无边,我要不是来到你的门前,就危险了,我将长久地被大方之家耻笑。
四.自由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含义。
1.思考:《庄子秋水》是一篇寓言故事,你从中感悟到了一个怎样的道理?
……
明确:“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任何人都不应该自以为是,骄傲自大。
2.河伯是个什么样的形象?
……
明确:骄傲自满,但有自知之明。
3.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
……
明确: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味为尽在己。
面对黄河的雄壮、开阔,河伯夜郎自大了!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
面对北海的波澜壮阔,通过比较,河伯认识到了自己的夜郎自大了!
4.河伯面对波澜壮阔的大海是如何自责的?
……
明确:闻到百,以为莫己若责己狂妄。
曾不相信有“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批己浅薄。
慨叹“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5.结合上面的分析,思考:作者采用了什么写法突出了河伯的形象并揭示寓意的。
……
a、对比:黄河与北海的对比;河伯前后认识的对比
b、比喻。
6.本文出现了几个成语?你能找出来吗?
……
望洋兴叹:原指看到别人的伟大才感到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因力所不及或条件不够而感到无可奈何。望洋,仰视的样子。
贻笑大方:指留下笑柄给内行人,让内行人笑话,大方:即大方之家,泛指有某种专长的人。也作“见笑大方”。
五.小结: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语言和比喻,我们学到《惠子相梁》《庄子和惠子游于濠梁》《秋水》都采用了这样的写法,他的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鲁迅先生说:“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秋水译文】推荐阅读:
秋水广场05-11
秋水仙碱07-07
秋水—庄子 [节选]07-14
秋水自学案09-28
《秋水》教学设计08-29
秋水优质教学设计08-30
描写秋水广场的作文08-27
秋水原文翻译及赏析11-07
南昌秋水广场导游词07-31
《蝶恋花·越女采莲秋水畔》词作鉴赏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