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教学实录

2025-02-20|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秋水教学实录(精选6篇)

秋水教学实录 篇1

《秋水(节选)》教学实录

(教师要求学生在30分钟内自读课文三遍:第一遍,只看原文读,了解大意,标出疑难;第二遍,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尝试解决疑难;第三遍,总结自己在本次阅读中最大的收益。在此基础上,师生进行了十余分钟的阅读交流。)

师:在许多中国文人心中,一直珍藏着一轮明月,它绽放着别样的美丽,这明月,就是庄子——一位最富浪漫诗情的哲学家。我们今天学习的《秋水(节选)》,就是庄子著作中的·一个著名的片段。

学习古人的文章,句读是第一关。我想通过这种方法,看看同学们自读的情况。

(教师投影展示无标点的课文,学生朗读。)

师:从刚才的朗读中,感觉同学们都已经做了比较认真的预习。下面,老师再提几个问题,看看大家对文章的理解程度。请问:这则短文主要阐释什么道理?

生: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生:不能局限于个人有限的见闻而自我满足,否则就如井底之蛙!

生:一个人应该不断学习,不断开阔视野。

师:很不错啊!再来看几个句子,请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投影显示)1.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2.顺流而东行

3.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 4.我之谓也

(师随机指几名学生回答,解释均无误。)

师:看来,庄子也不过如此,这篇课文也没有什么了不起嘛!同学们半个小时的预习就轻松解决,这堂课是不是可以结束了?

(学生笑)

师:但是,老师在读课文时遇到一个问题,被一个字困扰了很久,即“河伯始旋其面目”中的“旋”字,同学们在阅读文章时是怎样理解这个字的呢?

生:旋转。

师:不错,课本上是这么解释的,那还原至句中说河伯“旋转面目”合理吗?

(学生似若有所悟,片刻,学生发言。)

生:说河伯“旋转面目”确实不合理。因为北海在黄河前方,河伯如果要对海神说话只需向前直视,没有理由转过头去。

生(反驳):也许是他不好意思面对海神才转过头去的呢!

生:那也不行。面对听众说话是基本礼仪,凡人尚且知道,河神更不能如此不懂礼貌的!

(生笑,师亦笑。)

师:两位同学根据生活常识来推断词义,这也是一个好方法。我们语文学习主要还应该从语言着手来理解内容。《古汉语字典》中的“旋”有哪些义项呢?

生(学生快速翻查):有三个——转、归和随即。

师:我们不妨将这三个义项套人句子验证验证——是河伯“随即”了面目吗?河伯“归”了面目吗?河伯“转”了面目吗?

生(笑):都不好。

师:那怎么办呢?

(生思考)

师:刚才那位同学把“旋转面目”解释为“转过头去”,大家注意到了吗?我们是不是先把“面目”的意思弄清楚?

生(顿悟):“面目”应该指面貌神情,比如“面目可憎,面目全非”。刚才同学说“转过头”是可以的,但“面目”不能解释为“头”。而“旋其面目”要解释为“转过表情”就不合适„„

师:你的意思是说,根据上下文搭配关系,“旋其面目”中的“旋”不适合作“旋转”解,否则就会出现“转过表情”这样不通的说法,是吗?

生:是的。

师:那么,既然“面目”指“面貌表情”,那“旋”怎么解释才好呢?

生:“旋”翻译成“改变”好!

生(多数同学赞同):是河伯改变了神情!

师:你们和一些专家学者所见略同啊!请看(投影显示)——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河神才改变脸色”。

刘建国、顾宝田《庄子译注》(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将此句译为“河神开始改变神态”。

师:河伯为什么要改变神态呢?

生:神态改变是因为心态改变了。

师:改变神态前的河伯是什么样的心态呢?看看原文,有没有体现他改变之前的心态的句子。

生:“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师:喜洋洋嘛。

(生笑)

师:请同学们朗读这一句。

(学生读,师指导学生再三朗读,要求读出“得意洋洋”的语气。)

师:那么,河伯是否有理由得意呢?

生(齐答):有!师:用文中语句回答。

生(齐读):“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涣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师:九曲黄河,雄浑跌宕,浩浩荡荡,他确实有资本洋洋自得。不过,这种得意似乎没有持续多久。到底是什么因素使他改变了自得之心呢?

生:见到北海之后,河伯“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自惭形秽。

师:河伯是怎么说的呢?

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师:如果河伯不去东海,他会怎样?

生:始终自以为是。

生:会成为井底之蛙,被大方之家耻笑。

生:如果不见识一番大海,河伯将会始终以为自己是“天字第一号”呢!

师:同学们,海神是大方之家吗?

生(七嘴八舌):不是,还有比大海更大的,大洋,天空,宇宙„„

师:让我们看看海神若在听了河伯感叹后的一番话吧(投影显示):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学生齐读,了解大意。)

生:海神的确不是最大的,但他所见更多,视野更宽,因此,能清醒地认识自己。这也是大方之家啊。

师:这段话除了能够表明海神的“大方”,我们是否还能领悟到其他道理呢? 生:小与大其实是相对的。海比河大,天地比海大,但天地与比它更大的相比则是小的。

生:我觉得,大与小之所以存在,其实都是相比较而言的。没有绝对的大。

生:小与大是相对的。同样,所有的伟人、智者也都是相对的。我们只要认识到这一点,就不会狂妄自大,而我们也会因此更加伟大。所以,我觉得庄子才是真正的大方之家!

师:随着阅读的深入,我们会越来越发现庄子思想的深刻,他有着我们目前还不懂的地方,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有着我们还不曾涉及的境界,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许多人研究庄子,评价庄子,在众多评论中,我最喜欢这句(投影显示):

他是一个特立独行的思想家,是文采斐然的散文家,是幽默大师,是故事大王,是心理医生,是穷光蛋,是常常感到寂寞的高手,是藐视权贵的奇才,是淡泊名利的隐士,是悲天悯人的仁者,是滔滔不绝的辩士,是好抬杠的朋友,是田园诗人,是经常援引神话的无神论者,是喜欢异想天开的理想主义者,是濮水边的渔翁,是田间的歌者。然而,这一切仍然不足以概括他。(李怀宁《忙里偷闲读庄子》)

庄子是一位传奇大师,《秋水》只是我们呼吸到的庄子的一缕芬芳。想要沐浴其中,请同学们多阅读庄子的相关作品,拥有自己的远见卓识后,你将会唇齿留香啊!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中学 315101)对话

邓彤(以下简称“邓”):这节课可概括为:一个词——“旋”,一句话——“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这是一种比较巧妙的设计,我想,你在备课时一定费了些心思吧?

郑晓刚(以下简称“郑”):对于《秋水(节选)》的教学,我一直心怀忐忑。从本质意义上讲,庄子的文章应该属于哲学范畴。如何在语文课堂上教学哲学文章,是我一直考虑的问题。几次《秋水》教下来,都感觉不够理想,最大的困惑有两点:一是针对这篇课文,该教给学生什么;二是如何选择一个好的切入点进行教学。

邓:教什么与如何教,这是我们课堂教学的两大核心任务。这个问题太大了,一时难以说清楚。我们不如结合这节课的特点,把话题定位在“语文自读课教学应该‘教什么’与‘如何教”’上,如何?一堂成功的课,最基本的一条是:这堂课你究竟想教给学生什么?所以,请你先说说是怎么解决这节课“教什么”的问题的。

郑:一般来说,这篇文章学生大体上都能够读懂,读完课文后学生基本上都能够懂得“做人不要骄傲自满,自以为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等道理。这样的体悟,学生是很容易自行获得的。如果这时教师的教学依然停留于学生认识水准上,教学定是索然无味的。

因此,我试图再深入些,使节选的课文更加符合庄子的思想的本意。但是,庄子的《秋水》主要是宣扬相对主义的认识论,对此,学生又是很难理解到位的。而且,过分纠缠于这些内容,会不会把语文课上成庄子哲学思想研读课呢?

几经思考,立足课文内容并且结合学生的认识程度,我把教学内容落在了这个点上:河伯之所以能“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是因为他眼界太小了。囿于自身,便会目光短浅,缺少见识。只有在他见到大海后,才意识到自身的渺小,就是获得了“具见”,因此,“有见方有识”是我对这篇文章主旨的定位。

邓:对于语文课堂来说,所有的思想内涵都应该立足于“文本”——文中的词语、句子与段落。从你的课堂上看出,学生大体顺利达到了这个层面的理解。我很欣赏你用一个“旋”字开启了解读《秋水(节选)》之窗。对于文章教学来说,找到合适的切入点,会牵一发而动全身。一篇课文的教学,切人点可以有多种,你选择的是人们通常容易忽略的一个字。说说你的思考吧。

郑:文言文教学,最不可以忽视的就是字词句这些最基本的东西。自读课也不例外。我想通过对“旋”字的研究,给学生做个示范,使他们体会到阅读过程中“咬文嚼字”的方法和趣味。这样的内容是学生自读过程中不易注意的,因此,需要教师特别点出。对于文中“河伯始旋其面目”的“旋”字,学术上历来颇有争议。从上下文的联系上看,河伯的心态是发生了转变的,按通常的逻辑,心态的转变往往外现在表情上,为此,我倾向于“改变”的解释。值得庆幸的是,这种解释,竟然和我教学目标的定位不谋而合了。学生是需要知道河伯的改变的。有了这个“旋”字,前后两个不同的河伯就很容易被学生发现。可以说一个“旋”字真的就打开了文章的入口。

邓:入口已打开了,再通过一个关键句“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来探究思想内核,这也是很恰当的。

郑:说来惭愧。其实对于这个关键句,以往教学只是停留在“主旨句”的层面上。学生理解到了,我就自欺欺人地认为完成了教学任务。事实上,这是远远不够的。当引领学生进入文章后,如何再深入探究,如何让学生把握河伯得到的“见识”,是非常具有挖掘价值的。什么是大方之家?谁是大方之家?为什么会被大方之家笑?怎样才避免不被大方之家笑?这些问题,会渐进渐深地引发学生一连串的思考。学生的思路仿佛一下子被打开了,便有了追问究竟的欲望。在追问的过程中,学生实现了从感性到理性的提升。

邓:你的教学中,并没有满足教材节选的部分,也进行了一定的拓展。但我注意到你选择的是纵向补充式的拓展,而不是通常大家所作的横向引用。你的用意是什么?

郑:当我把这篇课文教学的主体思路确定后,我想到的是如何丰满课堂的血肉。

至于后面选用的海神的回答,目的是想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从而点一下关于“小大之辨”和“事物的无穷性”的哲学思想的。这些思想,仅仅是让学生了解一点中国古代文化,不求有多深的体会。另一个目的,是想让学生明白,对于文本的阅读,特别是对于像庄子这样的大家,会随着阅读的深入而对作者及文章的思想内涵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从课堂的反应看,学生对庄子表现出无比的钦佩。这些,应算是他们深入阅读的收获。

另外,庄子的文章,历来是以具有非凡想象的寓言艺术形式加以表现的。庄子以来,用寓言阐发思想成为中国文学、哲学的一个重要的手法。庄子善于将深刻的哲理寄寓在鲜活的形象之中,这样避免了说理的呆板、艰涩、枯燥、乏味,化抽象为具体。如果时间允许,教师也可以在这些方面略加介绍。一方面,学生可以把握中国文学发展史的一条脉络;另一方面,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也是有一定帮助的。

最后,还望邓老师指一下这堂课的不足。

邓:在指出不足之前,我想先和你讨论一下你的教学语言。我觉得你这堂课的教学语言是有一定美感的。看来你是刻意下了一番工夫,能说说你的考虑吗?

郑:我觉得语文课要有别于其他课堂,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语文课要有语文味——文学的味道,文化的味道。优美的课堂语言,会让学生得到一种享受。这也是我一直在追求在努力的。这篇课文,哲学味道大于文学味道。讲课时,语言过于理性,课堂可能会很闷。所以要认真润色课堂语言,以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邓:我以为这堂课的主要问题恰恰就在这一点。我不反对你美化课堂语言,也非常赞同语文课要有语文味。不过,语文味到底应该怎样才能体现出来?显然,你试图通过自己的教学语言来体现。但是,教师的教学语言无论怎样优美,毕竟只是一种载体,我倒担心过于注重教学语言的华美是否会喧宾夺主,以致妨碍学生对原作的理解。

秋水教学实录 篇2

1.积累文言常识, 提高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2.简单了解庄子的基本思想;理解本文寓意。

3.学习对比的写作手法。

二、教学重点:

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特殊句式。

三、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所阐发的人生哲理。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欣赏漫画《井底之蛙》, 请一位同学解读:漫画表现的是哪个成语, 你有什么感悟?

(二) 了解作者

成语“井底之蛙”就出自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庄子·秋水》, 让我们一起走进庄子。

1.看课文注解 (1) , 勾画要点。

2.学生补充自己查找的资料。

3.教师点拨:道家代表“老庄”指谁和谁?那么, 儒家代表又是谁呢 (孔孟) ?著名学者南怀瑾这样说:“儒家像粮食店, 绝不能打倒, 否则打倒了儒家, 我们就没饭吃, 道家则是药店, 如果不生病, 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 要是一生病, 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今天我们就自动找上门去, 感受其文章的艺术魅力。

(三) 展示学习目标

带着目标学习, 事半功倍。

1.学生齐读学习目标: (1) 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式。

(2) 学习对比的方法。

(3) 理解课文阐发的人生哲理, 力戒骄傲。

2.教师指导学习步骤:学习文言文, 要遵循“读———译———析———悟”的认知规律。

(四) 朗读课文

1.同桌互读、互评。 (要求从读音、节奏、感情等角度来评)

2.请一位同学朗读, 先同桌点评, 再让其他同学补充。

3.欣赏《秋水》的配乐朗读, 根据录音内容配相应的图片。 (要求特别注意节奏和感情的把握)

4.学生齐读。

(五) 疏通课文

1.展示要求:根据课文注释完成下列问题:

(1) 找出古今异义词, 并理解。

(2) 找出词类活用词语, 并理解。

(3) 找出特殊句式, 并分析。

(4) 找出文中的成语, 并理解。

2.小组合作, 翻译课文。 (教师巡回指导)

3.展示小组合作学习成果。 (小组比赛, 抢答)

(4) 成语:望洋兴叹: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到自己的渺小, 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情力量不够, 无从着手, 感到无可奈何。

例句:面对书店里浩如烟海的书籍, 不禁望洋兴叹, 这么多书什么时候才能看得完呢?

见笑大方: (贻笑大方) 被内行嘲笑, 耻笑。

例句:这算什么名菜, 要是拿到宴会上去, 难免见笑大方 (贻笑大方) 。

(六) 分析课文

1.齐读课文

2.讨论问题: (1) 全文写了哪两层意思?

(2) 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特点?

(3) 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3.明确: (1) 全文可分为两层意思。

第一层从“秋水时至”到“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

第二层从“叫顷流而东行”至“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写河伯见到大海后自叹不如。

(2) 对比:自喜 (百川灌河、不辨牛马) ———自叹 (不见水端、睹子难穷)

(3) 主旨:本文以河神见海神为喻, 说明人的认识是有限的, 通过开阔视野加以比较, 就能感觉出自己的不足。如果盲目地骄傲自满, 就难免会贻笑大方, 要懂得山外有山, 天外有天。

(七) 感悟课文

1.教师启发:“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我们在座的同学一定也有自己不同的感悟。学了这篇文章, 你最想说一句什么话来告诫自己或鼓励同学?

2.学生畅所欲言。

3.教师归纳整理: (1) 人贵有自知之明

(2) 个人的见识是很有限的

(3) 谦受益, 满招损

……

(八) 背诵课文

1.指导背诵思路: (1) 河伯为什么洋洋自得, 欣然自喜?

(2) 河伯后来为何又望洋而叹呢?

(3) 河伯面对波澜壮阔的大海是如何自责的?

2.学生自由背诵。

3.检查背诵:第 (3) 点较难, 给出提示, 引导背诵:

河伯先引用俗语“______________”来批评自己“________________”的狂妄自大, 既而说自己曾经不相信有“_____________”, 现在亲眼看到大海的无边无际, 才深深意识到自己的目光的短浅, 接着, 发出了慨叹“_____________”。河伯深深认识到如果不是看到大海的宽广, 那自己的错误认识则永远也得不到改正, 自己的浅陋将长久地被大方之家所耻笑。

(九) 课文小结

1.这篇寓言以河神见海神为喻, 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 经过比较, 就会显出不足:如果骄傲自满, 就难免贻笑大方。

2.运用对比的手法, 揭示人物内心的变化。

(十) 课外延伸

填出下列名句:1.书山有路勤为径, 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使人落后, ___________使人进步。

3.山外有山, ____________。

(十一) 课堂练习

说说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

1.泾流

2.不辨牛马

(十二) 课后积累:一词多义

若:1.望洋向若而叹曰

2.以为莫若己者

闻:1.闻道百

2.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之:1.泾流之大

2.我之谓也

3.仲尼之闻

于:1.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始:1.于是焉河伯始旋见面目

2.始吾弗信

(十三) 结束语:

《秋水》教学设计 篇3

一、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常识,提高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2.简单了解庄子的基本思想;理解本文寓意。

3.学习对比的写作手法。

二、教学重点:

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特殊句式。

三、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所阐发的人生哲理。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欣赏漫画《井底之蛙》,请一位同学解读:漫画表现的是哪个成语,你有什么感悟?

(二)了解作者

成语“井底之蛙”就出自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庄子·秋水》,让我们一起走进庄子。

1.看课文注解①,勾画要点。

2.学生补充自己查找的资料。

3.教师点拨:道家代表“老庄”指谁和谁?那么,儒家代表又是谁呢(孔孟)?著名学者南怀瑾这样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倒,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今天我们就自动找上门去,感受其文章的艺术魅力。

(三)展示学习目标

带着目标学习,事半功倍。

1.学生齐读学习目标:①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式。

②学习对比的方法。

③理解课文阐发的人生哲理,力戒骄傲。

2.教师指导学习步骤:学习文言文,要遵循“读——译——析——悟”的认知规律。

(四)朗读课文

1.同桌互读、互评。(要求从读音、节奏、感情等角度来评)

2.请一位同学朗读,先同桌点评,再让其他同学补充。

3.欣赏《秋水》的配乐朗读,根据录音内容配相应的图片。(要求特别注意节奏和感情的把握)

4.学生齐读。

(五)疏通课文

1.展示要求:根据课文注释完成下列问题:

①找出古今异义词,并理解。

②找出词类活用词语,并理解。

③找出特殊句式,并分析。

④找出文中的成语,并理解。

2.小组合作,翻译课文。(教师巡回指导)

3.展示小组合作学习成果。(小组比赛,抢答)

①古今异义:百川灌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②词类活用:顺流而东行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仲尼之闻

③特殊句式:闻道以为莫之谓也吾长大方之家

④成语:望洋兴叹: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到自己的渺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情力量不够,无从着手,感到无可奈何。

例句:面对书店里浩如烟海的书籍,不禁望洋兴叹,这么多书什么时候才能看得完呢?

见笑大方:(贻笑大方)被内行嘲笑,耻笑。

例句:这算什么名菜,要是拿到宴会上去,难免见笑大方(贻笑大方)。

(六)分析课文

1.齐读课文

2.讨论问题:①全文写了哪两层意思?

②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特点?

③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3.明确:①全文可分为两层意思。

第一层从“秋水时至”到“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

第二层从“叫顷流而东行”至“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写河伯见到大海后自叹不如。

②对比:自喜(百川灌河、不辨牛马)——自叹(不见水端、睹子难穷)

③主旨:本文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人的认识是有限的,通过开阔视野加以比较,就能感觉出自己的不足。如果盲目地骄傲自满,就难免会贻笑大方,要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七)感悟课文

1.教师启发:“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在座的同学一定也有自己不同的感悟。学了这篇文章,你最想说一句什么话来告诫自己或鼓励同学?

2.学生畅所欲言。

3.教师归纳整理:①人贵有自知之明

②个人的见识是很有限的

③谦受益,满招损

……

(八)背诵课文

1.指导背诵思路:①河伯为什么洋洋自得,欣然自喜?

②河伯后来为何又望洋而叹呢?

③河伯面对波澜壮阔的大海是如何自责的?

2.学生自由背诵。

3.检查背诵:第③点较难,给出提示,引导背诵:

河伯先引用俗语“____________________”来批评自己

“______________”的狂妄自大,既而说自己曾经不相信有“______________”,现在亲眼看到大海的无边无际,才深深意识到自己的目光的短浅,接着,发出了慨叹“______________”。河伯深深认识到如果不是看到大海的宽广,那自己的错误认识则永远也得不到改正,自己的浅陋将长久地被大方之家所耻笑。

(九)课文小结

1.这篇寓言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出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2.运用对比的手法,揭示人物内心的变化。

(十)课外延伸

填出下列名句:1.书山有路勤为径,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使人落后,______________使人进步。

3.山外有山,______________。

(十一)课堂练习

说说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

1.泾流

2.不辨牛马

(十二)课后积累:一词多义

若:1.望洋向若而叹曰

2.以为莫若己者

闻:1.闻道百

2.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之:1.泾流之大

2.我之谓也

3.仲尼之闻

于:1.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始:1.于是焉河伯始旋见面目

2.始吾弗信

(十三)结束语:

庄子是智慧的,他的《秋水》也洋溢着智慧,学了这篇课文,相信同学们也会变得更聪明!

秋水教学设计 篇4

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其作品风格;

2、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

通过诵读,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使学生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在小学阶段就学过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千古绝句《登鸛鹊楼》。(指名学生背诵)“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出一幅壮阔辽远的山河图,气势宏大,笔意高远。后两句则十分富有哲理:想要穷尽目力遥望千里,还须再登上一层高楼。这首诗给我们的启示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而现实生活也的确如此,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只会贻笑大方。这个道理,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已有所阐述,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庄子在他的文章《秋水》中是如何阐述这个道理的。

二、简介《庄子》并解题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一书,汉代著录为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通常认为是庄子本人所著;《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有庄周门人及后来道家的作品。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经这样评价他的文章:“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神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单看此文,寓意已经有了新的理解。

三、课文诵读

1、初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指名一位同学朗读,其他学生纠正其读音不准之处)

诵读指导:“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文章开头的两句话写秋天的雨水按季节来到,小股水流无以计数,灌入黄河,浩浩荡荡,畅通无阻,无比壮观。作者在此仅用了22个字就把黄河的壮阔描写得淋漓尽致。诵读时语速要缓慢而有气魄,注意各分句之间的停顿。“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句中的“间”,读时声调要适当拖长,略作停顿后,再缓缓读出“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句诵读时语速要稍快,要将河伯的骄傲自满之情读出来。“于是焉”的“焉”在此是个语气助词,用在句中表停顿,“河伯欣然自喜”诵读时重音要放在“欣然”二字之上。“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诵读时一定要注意“以天下之美”之后的短暂停顿,二要将重音放在“尽”字上。因为一个“尽”将河伯的踌躇满志,飘飘然描写得淋漓尽致。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句要用叙述的语气读出,语速适中。

“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这是河伯“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面对大海的广阔,然后向海神若发出的由衷慨叹,是发自肺腑的自我批评。因此,诵读时语速要稍慢,要读出恳切的自悔之意,要处理好句子中的停顿,例如:“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句,读出“且夫”后要稍作停顿,然后接着读“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2、再读课文,疏通文意,理清思路。

(1)给学生5分钟时间,反复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提问:河伯为什么洋洋自得,欣然自喜?

明确:“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河伯面对黄河的广阔,觉得天下之美尽在自己这里,因此欣然自喜。

提问:河伯后来为何又望洋而叹呢?

明确:河伯“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面对波澜壮阔,无边无际的大海,他深深地认识到了自己的渺小,所以望洋而叹。

提问:河伯面对波澜壮阔的大海,是如何自责的?

(小组讨论,交流看法)

明确:河伯先引用俗语“闻道百,以为莫己若”来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狂妄自大;继而说自己曾经不相信有“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现在亲眼看到大海的无边无际,才深深意识到自己目光的短浅;接着,发出慨叹“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河伯深深认识到:如果不是看到大海的宽广,那自己的错误认识则永远也得不到改正,自己的浅陋将长久地被大方之家所耻笑。

(2)学生齐读课文后,思考下列问题。

①全文可分为几层意思?

②全文的主旨是什么?

③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特点?

④结合实际,谈谈本文给你的启示。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分析,交流心得,然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明确:

①全文可分为两层意思。第一层从“秋水时至”到“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第二层从“顺流而东行”至“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写河伯见到大海后自叹不如。

②本文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人的认识是有限的,通过开拓视野加以比较,就能感觉出自己的不足。如果盲目地骄傲自满,就难免会贻笑大方。要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③这篇文章通篇设喻,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说明哲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并在行文的过程中巧妙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黄河的宽阔与北海的壮观的对比;河伯的“欣然自喜”与“望洋向若而叹”的对比。在对比中情节得以推动,在对比中河伯大彻大悟,有了新的认识。

④学生甲:《秋水》一文使我认识到骄傲自满会束缚我们前进的步伐。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河伯就是顺流而东行,望到了无边无际的大海才深深感到了自己的不足。

学生乙:学习《秋水》一文后,我更深刻地意识到,在限定的环境中,人的认识是非常有限的,就如河伯,他面对黄河,觉得天下美景全在自己这里,见到大海后,他才由衷地自叹不如。这就告诉我们,必须不断地超越自己,才会有所发展。

学生丙:学习了这篇文章,我觉得,作为学生更应该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因为知识的海洋是无边无际的,只有不断探索,才能攀登高峰。

教师小结:同学们的回答非常准确,认识也极为深刻。本文虽短小,却寓有哲理,河伯面对海神的那番感叹,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河伯的自责与忧虑给予我们以深刻地启示:为了祖国的腾飞,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们更应该开拓视野,勇于创新,超越自我,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攀登高峰,创造辉煌。

3、三读课文,结合板书,尝试背诵。

(给学生5~8分钟时间,背诵课文,然后指名学生背诵,学生齐背诵)

四、文言文知识积累

(1)通假字

泾流之大(“泾”通“径”,径直)

不辩牛马(“辩”通“辨”,辨别,区别)

(2)古今异义词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至于”,是动词“至”和介词“于”的连用,意为“到达”。今仅用作另提一事的连词)

东面而视(“东面”,脸朝东。今指东边)

(3)词类活用

秋水时至(名词“时(季节)”作动词“至”的状语:随季节,按季节)

顺流而东行(方位名词“东”,作动词“行”的状语:朝东,向东)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形容词“美”,作介词“以”的宾语,用作名词:美景)

(4)一词多义

(5)句式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判断句。“用……者,……也”表示判断)

以为莫己若者(宾语前置句。否定句中,代词“己”作宾语前置。)

我之谓也(宾语前置句。助词“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用“见……于……”表示被动)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以……为……”是古汉语常见的固定形式,可译为“认为……是……”“觉得……是……”)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非……,则……”,是副词“非”和连词“则”的配合格式,可译为“(要)不是,就……”)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且夫”,连词。连接上句或上段,用在下句或下段的开头,可译为“再说”“况且”,表示意思推进一层)

(6)出自本文的成语

望洋兴叹:仰望海神而兴叹。原指看到人家的伟大,才感到自己的渺小。今多比喻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望洋,亦作“望羊”,仰视的样子。

贻笑大方:留下笑柄给内行人,让内行的人笑话。贻,遗留。大方,大方之家,指修养很高、明白道理的人。常用作谦词。

五、教学反思

今天下午上《秋水》一文,在导入新课阶段,我引用了南怀瑾的一句话“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倒,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介绍了道家思想在历史上的深远影响以及它对于心灵生活的滋润。又引鲁迅《汉文学史纲要》中的“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一句,指出了《庄子》著作的的艺术风格,学生感到很新鲜。然后又让学生试着介绍他们所了解的有关庄子的生平事迹以及《庄子》中的有关故事等,从学生的介绍来看,他们对庄子其人其书的了解是很有限的,这有点出乎我的意料之外(这里是一级达标学校,是全市最好的生源;可见他们在初中时候的课外阅读是比较狭隘的)。

为了让学生对庄子其人其书产生点兴趣,我在学生介绍的基础上,扼要地概括介绍了庄子的生平与思想,介绍了《庄子》一书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与基本艺术风格。然后选择了几个比较典型的能体现庄子个性风采的故事片段,如鼓盆而歌,拒不为相、路遇骷髅等介绍给学生,从他们的惊讶的反映可见出他们对庄子这个人是有点兴趣了。接着顺水推舟。转入对《庄子秋水篇》的全篇思想内容要点的介绍,强调原文全篇的主要意图是在于表达“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但是如果单独将其开头部分抽取(即课文的节选部分),它还给人以关于“人的认识是有限的,不能骄傲自大”“人贵有自知之明”“谦受益,满招损”等等的启示。上述启示在赏析中,学生基本上能说出。

本课计划用一节课教完,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我只用了30分钟多一点,前面近15分钟用以课前口语训练以及对第22课《寡人之于国也》一课的总结性复习问答。这学期文言文快要结束了,我想得告诉学生学会自己分类整理语言点,即按照易错读字、通假字、古今异义、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特殊句式、固定结构等知识点来梳理,以便复习巩固,因此这节课在赏析的同时向学生提示、点拨了本课的重点的字词句,在黑板上板书了部分语例,并将此项工作布置为课后作业。

课后找了几个学生谈话,了解对这堂课听课的反馈。大部分学生表示听得懂,这篇课文比较浅易。这让我有点担忧:因为感觉浅易,觉得没有什么值得深究的问题了,可能只是知之皮毛。这篇课文是节选,只是原文《秋水》篇的一个开头部分,部分与整体的内涵在读者的阅读理解来看又会存在一些出入。

在〈1〉班讲这篇课文时,我把课文中的提到的伯夷与孔子这两个人的用意作了个具体的解释,介绍的了庄子的“知量无穷”的观点。指出文本中海若与河伯的象征蕴涵,如果说海若是庄子的自我写照,那么河伯则是儒家门徒之类的投影,孔子及其门徒们在这个文本中是一个被奚落和挖苦的对象,这是庄子的诡秘之处。(1)班的叶莹莹同学对“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一句如何理解提出了疑问,这是我事先估计到的。在讲解过程中,我对此也做了简要阐述:《秋水》的主体是河伯与海若的七次对话,对话的核心内容就是庄子的无限相对思想。河伯与海若在后面的对话中也曾提到孔子与伯夷,原文是“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与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意思是伯夷辞让君位以成就好名声,孔子大谈天下事以显示自己学识渊博,他们的自满,不就好像你刚才在秋水面前洋洋自得样子吗?通过这样的补充介绍,学生对节选部分的思想内涵有了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庄子 秋水〉三则》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积累文言词语,丰富文言知识 欣赏《庄子》的幽默风趣,把握比喻的深意,感受庄子生活的诗意。3 体味惠子和庄子思想、性格、气质上的差异,理解庄子的志趣

教学方法: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课文 导入语:

庄子和孔子一样,都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智者,但他们俩的面貌截然不同,昨天我们学习了《〈论语〉五则》,感受到孔子的“仁”和儒家文化的含蓄隽永。今天,我们一起走近庄子,来感受他的机敏、幽默与诙谐。2 提问:

对庄子和他的《庄子》,大家了解多少?

指名回答后,投影关于《庄子和他的〈庄子〉》,学生自由读。(投影1)

二 朗读课文 自由地大声朗读 2 开火车正音(9人)(投影2)3 齐读9个词语

三 研读《庄子钓于濮水》 积累文言词语,找出特殊句式(投影3)

字词积累(包括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句式是状语后置句 2 指名读 3 直译课文 思考问题(投影4)①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②庄子对此事是什么态度?

③可以看出庄子怎样的追求?(淡薄名利,追求自由)5 课堂交流(投影5、6)

四 研读《惠子相梁》 自由朗读翻译(同坐互读互译)2 指名翻译(同坐,一读一译)3 把握比喻的深意(投影7)

鹓鶵、鸱、腐鼠各比喻什么?表明庄子对朋友对做官各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 4 欣赏本文美点(投影8)①比喻巧妙贴切 ②人物形象鲜明 ③情节出人意料

④描摹(细节)生动传神

五 研读《濠梁之上》 分角色朗读(三人 一惠子、一庄子、一旁白)2 分角色翻译(三人 同上)(投影9)3 思考:

①庄子坚持认为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景语即情语”——王国维,表现了庄子的豁达、快乐)

②你以为在这次辩论中,谁是胜者?

③比较庄子和惠子在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投影10、11)

六 课堂拓展

阅读《徐无鬼》(节选),进一步感受庄子对惠子的友谊(投影12)1 自由阅读 各自翻译(投影13)3 共同分析

文中“匠石”指的是庄子,“颖人”指的是惠子。惠子死后,庄子再也找不到可以对谈的人了。在这短短的寓言中,流露出庄子跟惠子之间的纯厚真挚之情。能设出这样妙趣的寓言,来譬喻他和死者的友谊,如此神来之笔,非庄子莫能为之。

七 课堂总结

1散文《庄子》的艺术特点(投影14)2《庄子》对后世的影响(投影15)3 后学对庄子的研究

①台湾著名漫画家蔡志忠先生的《庄子说——自然的箫声》对庄子思想、道家文化用漫画的形式加以阐释(投影16)②央视10套“百家讲坛”《于丹说〈庄子〉》用演讲的形式阐发对庄子的理解

八 布置作业

比较儒家文化与道家文化的区别(投影17)附投影片: 投影1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约与孟子同时而稍后。庄周一生贫困,他身居陋巷,常向人借粮,自织草鞋,穿粗布衣和破鞋子,作过蒙城漆园吏。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继承并发扬了老子道家学派的思想,与老子合称“老庄”。

《庄子》现存33篇,分为内篇、外篇和杂篇。鲁迅先生评价《庄子》:“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郭沫若也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 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投影2 濮水

巾笥

曳尾

鹓雛

醴泉 鸱

儵鱼

投影3

1、古今异义: 吾闻楚有神龟

闻,古 听说;今 用鼻子嗅..

2、一词多义:

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往:去、到 .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往:走 .

3、词类活用: 愿以境内累矣

累,使……劳累 .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

贵:显得尊贵 .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

巾笥:用巾盖,用笥藏 ..

投影4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庄子对此事是什么态度?采用了怎样的手法?可以看出庄子追求的是什么?

投影5 楚王派两位大夫劝说庄子出来做官。

庄子采用比喻手法,以神龟自喻,表明自己宁可像目前 那样自由自在地生活,也不愿去做官,使自己受累,并谢绝了楚王。

投影6 反映了庄子不慕富贵,不愿为世事所羁,追求自由生活的意愿(淡泊名利、追求自由)

投影7 鹓鶵比喻志向高洁之士,鸱(chī)比喻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庄子将自己比作鹓鶵,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既表明了自己的立 场和志趣,又极其辛辣地讥讽了惠子。庄子没有直言痛斥惠子,而用讲故事的方式绕着弯子骂人,收到既尖锐痛快又余味不尽的效果。

投影8

1、情节出人意料。

朋友来贺,不喜却疑;搜捕在即,不躲自迎;义愤填膺,泰然相答;委婉相叙,一针见血。2、人物形象鲜明。

惠子利欲熏心,庄子清高自守。

3、比喻巧妙贴切。

巧借鹓鶵故事尖锐地批评了惠子的卑劣。

4、描摹生动传神。

鸱卫护“腐鼠”,丑态十足,让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投影9 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白鲦(tiáo)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哪里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很明白的!”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哪里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投影10 惠子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庄子,重观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

投影11 轻松闲适,趣意盎然:

一力辩,一巧辩;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

投影12 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1),使匠石斫之(2)。匠石运斤成风(3),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4)。宋元君闻之(5),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6)。‟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 注释](1)郢:楚国的国都。郢人,是位尼水匠人。垩(è):白灰。漫:涂。(2)匠石:人名,木匠。祈(zhu ó):砍。(3)斤:斧。

(4)失容:失色。

(5)宋元君:宋国的国君。

投影13 庄子给亲朋送葬,经过惠施的坟墓,回头对随从的人说:“郢人在他的鼻尖上涂了像苍蝇翅膀那样大小的白土子,让匠石把白点砍掉。匠石运斧如风,声声作响地砍它,砍尽了白土子而没伤鼻子,郢人站立面不改色。宋元君听到此事,召匠石说:„试试为我砍一次看看。‟匠石说:„我以前砍过,但是,我砍的对象已经死很久了。‟自从先生死了后,我没有对手了,我没有辩论的对象了!”

投影14

第一

想象奇幻。

第二

构思巧妙。

第三

善用寓言故事和比喻。

第四

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风格。

投影15 《庄子》在先秦诸子中,无论就思想或文风来说,都属于南方一系,即楚国文化的代表,所谓“庄狂屈狷(juàn)”,正道出了庄子和屈原独具的浪漫主义精神。李白纵浪恣放的诗篇,直承《庄子》且不说,后如柳宗元论文,主张“参之在老以肆其端”,龚自珍《病梅馆记》中那种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感,显然汲取了庄周《秋水》篇的精神。

投影16

投影17

《秋水》简案 篇6

《庄子》

一、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阐发的人生哲理,力戒骄傲。

2、把握庄子散文的文体特点、语言风格和艺术特征。

3、了解道家学派在人生理想方面的复杂倾向。

二、基本要求:

1、学生通过学习能理解庄子如何将抽象哲理化为具体形象的,2、能掌握重点词句段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和掌握道家思想的精髓,并汲取精华,用以指导自己的行为。

2、理解重点词句段.3、本文的寓言特色、景物描写的作用、庄子散文善于援譬设喻的特点。逐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四、教学内容、学时分配 3课时

1、导入

2、庄子及其思想概述 1)、先秦散文的分类

一是诸子散文:各学派阐述自己的观点和主张或进行争论的论说文。(以议论说理为主)二是历史散文:由各朝、各国史官积累了大量档案资料,经过加工整理编纂成书,记载政治、军事、外交等各方面的事件及统治者和谋臣策士的言论。(以叙事记言为主)2)、诸子散文的形成和阶段划分

第一阶段是春秋末年到战国初期,以《论语》和《墨子》为代表。第二阶段是战国中期,以《孟子》和《庄子》为代表。第三阶段是战国后期,以《荀子》和《韩非子》为代表。3)、《庄子》的历史影响

《庄子》是我国古代文化典籍中的瑰宝,无论是在思想史上还是在文学史上,都具有极重要的地位,它对后世的影响,无论是积极方面还是消极方面也都 十分深远广泛。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关于道的理论;

二、关于逍遥齐物的论述;

三、对生死问题的看法;

四、关于社会政治文化的学说

1)生平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宁其生而曳尾涂中乎?”二大夫余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庄子在濮水钓鱼,楚国国王派两位大夫前去请他(做官),(他们对庄子)说:“想以管理全国的重任相委任。”庄子拿着鱼竿没有回头,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了已有三千年了,国王用锦缎包好珍藏在宗庙里。这只神龟,它是宁愿死去留下骨头让人们珍藏呢,还是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巴呢?”两个大夫说:“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巴。”庄子说:“请回吧!我要在烂泥里摇尾巴。” 2)哲学思想

庄子的哲学思想博大精深,其中心就是“道”。

“道”是一个极为复杂的概念,又多种含义,可以指宇宙的本源,宇宙万物的总体性和同一性,事物发展变化所依循的规律,哲学领域的一种境界等。《庄子》一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全生保身,逍遥无为

2、与道合一

3、无为而治 3)后世评价

(一)庄子是一个身处乱世,博学多才,家境贫寒而又有志节的知识分子。

(二)庄子服膺老子学说,继承与发展了老子关于“天道无为而自然”的哲学思想。

(三)庄子的内心充满着矛盾,他的哲学思想是作为一个因愤慨之极由积极用世而走向消极应世之心理转变的古代知识分子的特性所使然的。

3、《秋水》授课——重点字词句;解读课文

(一)基础掌握

范读全文

课文翻译(略)需要掌握翻译的句子

1、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2、今我睹子之难穷也。

3、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4、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5、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根据课文注释自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请从课文中找出

1、词类活用

2、通假字

3、虚词

4、古今异义

5、成语

6、特殊句式

7、固定格式

1、词类活用

①秋水时至:名状,随时令,按时。②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形做名 美景 ③顺流而东行(名词做状语,向东。)④东面而视(名词用为动词,面对。)⑤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意动词,以„.)

2、通假字

不辩牛马——辩同辨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虚同墟 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豪同毫、虚词的用法

①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语气助词,放在句 中表停顿 ②于是焉河伯使旋其面目 介词, 当“在”讲 ③至于北海,东面而视 介词 引出行为的对 象

④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连词 用在中心语与修饰语之间

4、古今异义

①河: 古义——特指黄河;今义——泛指河流。②于是:古义——在这时,这时候;今义——表

承接。

③至于:古义——到了;今义——表示达到某种

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

④北海:河:古义——北方的大海;今义——我国的一部分海域,即东海的北部。

⑤东面:古义——面朝东;今义—— 东边。

⑥面目:古义——脸;今义——脸的形状,相貌。⑦大方:古义——深明大道的人,或专通某种学

问的人;今义——1)不吝啬 2)自然,不拘束,不俗气。

5、成语

①望洋兴叹:望洋,仰视貌,抬头向上看的样子。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藐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②见笑大方:贻笑大方:让内行见笑。③井底之蛙:比喻见识狭小的人。

6、特殊句式

①定语后置——闻道百; ②宾语前置——莫己若,我之谓; ③被动句——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7、固定格式

①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非„„则”,表示假设,译为:“不是„„就„„”。)

②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且夫„„”,再说,而且,用于承接上文,引出另一层意思。)

③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见„„于”,被„„所)

归纳修辞句

1、比喻:

①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②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③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 ④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太仓乎? ⑤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

以上比喻,说明人的认识受条件和环境的制约,世间事物的大小都是相对的,人的认识是十分有限的,因此,盲目地自夸是愚蠢的,必定会见笑于大方之家。

这些比喻以一个个具体生动的形象,把深奥而抽象的哲理表达得浅显易懂。

排比:

①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②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 ③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太仓乎?

④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

3、反诘:

①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太仓乎?

③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 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大量的排比句和反诘句(有些既是排比又是反诘)的运用,连贯而下,造成了文章滔滔不绝的气势,增强了文章的雄辩力量。

(二)解读课文

1、文章的主旨及客观意义(见提示)

2、重点段落分析(提问)1)、课文第一节

①这里描写了哪两种景物?

②这两种景物起到了什么作用?

③河伯为什么洋洋自得,欣然自喜?

④河伯为什么望洋向若而叹?

⑤河伯面对波澜壮阔的大海是如何自责的? 答案略

分组讨论:

这则寓言故事包含哪些道理?

课文小结

《秋水》这篇课文虽然仅仅节选了《庄子·秋水》的第一自然段,但我们同样领略到了庄子散文的风行水上,自然成文,设喻巧妙,机趣横生的特点。不仅如此,还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只有开拓视野,不断创新,才能有所提高,顺应时代的潮流。同学们生活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一定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把握机遇,超越自我,用我们的智慧、知识去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五、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展

前沿研究

1、研究现状

中国期刊网

1994-2005 2005 检索项: 篇名/关键词/摘要 4193篇 841篇

中文摘要 50931篇 1115篇 检索词: 庄子2、2005年论文自选目录

1、此心安处是吾乡——从词看庄子对苏轼的影响

2、试论老庄思想对《红楼梦》的影响

3、论庄子的理想人格及其文化意义

4、论《庄子·天地》篇中“玄珠”与道教的关系

5、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论庄子的人性素朴论与德行修养观

6、《庄子·逍遥游》疑难词语训诂六则

7、论《庄子》中的杂文及其影响

8、庄子的平等思想对女性学走出现代困境的意义

9、庄子的仁义与海德格尔的原伦理学

10、老子之道与庄子之道探析

11、客观必然与精神自由的对立统一——庄子生死观内在矛盾初探

12、论庄子的蝴蝶梦——人生在梦幻中超越

13、宋代统治者对《庄子》的阐释接受

14、狂欢与逍遥——巴赫金与庄子喜剧精神比较

15、《庄子》内篇到外杂篇的嬗变过程浅论

16、行走的精神——从“逍遥游”到“文化苦旅”

17、忘生死而顺自然——《庄子》的养生之道

18、《庄子》散文的浪漫主义特色

3、论文选读

《庄子》散文的浪漫主义特色(略)

拓展

1、《庄子》中的成语

朝三暮四 薪火相传 成者英雄败者贼 东施效颦 盗亦有道 鹏程万里/扶摇直上 无中生有 枯鱼之肆 越俎代庖

望洋兴叹 运斤成风 标新立异

呆若木鸡 题意解说 无用之用 明镜止水 寿长辱多 螳臂挡车 蜗角之争 每况愈下 以貌取人

2、《庄子》中的名句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3、《庄子·外篇·秋水第十七》两则庄子故事 惠子相梁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鹓鶵(yuān chú),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chī)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嚇’!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嚇我邪?”

随堂小练习:

①、翻译这则短文。

②、小组讨论:庄子讲这则故事用意是什么? ③、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1.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2.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3.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4.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答案略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囗条)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 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 “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 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翻译和分析略

六、教学方式及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对道家思想的哲学阐述要深入浅出,明白易懂。

2、拓展学习中注意与学生进行互动练习

七、主要参考书目

1、《庄子大智慧全集 》 吕叔春 中国言实出版社 2006-5-1

2、《庄子今注今译》 陈鼓应 中华书局 2001-8-1

3、《庄子讲读——国学名著讲读系列》 方勇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9-1

4、《大道与优游:再看庄子的人文情愫》 见君 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2-4-1

八、思考题

1、讨论这则寓言故事包含哪些道理?

2、找出文中援譬设喻处。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教育随笔中学语文下一篇:关于2008年办好“八件实事”任务工作情况报告

付费复制
期刊天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8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