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广场

2024-06-02

市民广场(共5篇)

市民广场 篇1

城市休闲广场作为城市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居民主要活动场所之一。随着人们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对城市休闲广场的环境也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然而目前的城市广场多偏重形式、贪图规模大,导致广场尺度夸张、功能不合理、利用率低,缺乏人性化的设计。市民对广场不满意,造成广场资源严重浪费。因此,在广场设计中,应充分认识人的主体地位,从使用者的需求出发,创造出符合人们行为需要的、更好地为人服务的城市休闲广场。

1 广场概况

1.1 鼓楼广场

鼓楼广场西抵鼓楼高地,东可眺望北极阁景观,有效地改善了鼓楼地区的景观与生态环境,成为南京城市自然绿脉的一部分。广场三面临街,北侧毗邻电信大楼、多媒体大厦等建筑物。以中央喷泉水池为中心,半圆形为设计要素,形成一条东西向主轴线。

1.2 北极阁广场

北极阁广场位于鼓楼广场以东,与其一街之隔,通过地下通道彼此连接。整个场地为不规则形,三面临街,东靠鸡鸣山,实现了城市广场空间与自然山体的过渡。广场是鼓楼东西向轴线的延伸,整个空间格局较鼓楼广场更加复杂。

1.3 绿地广场

绿地广场位于鼓楼广场西侧,东至中央路,西至北京西路。该地段是南京城区的中心点及城市的制高点,周边远景尽收眼底;该地段交通便利,地铁一号线重要站点设置其中,是南京行政中轴线和商业中轴线的交界之处。

2 广场游人活动情况调查分析

2.1 从游人人群角度分析

在对三个广场的游人年龄分布调查中发现,青年人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但是,我们发现广场中缺乏可供青年活动的空间。而相对于占游人比例第二的中年人来讲,广场缺乏可供他们认识交流的互动空间,广场的座椅设置基本沿道路绿化呈线形摆放,不利于人们相互之间的交流,使得广场空间单调,缺乏空间布局上的变化。

而对于老年人和少儿这两类需要我们特别关注的群体,三个广场为之服务的基础设施没有做到以人为本,其中包括坐凳的舒适度、少儿活动空间及其安全性都没有得到保证,以及对残障人士使用广场的便捷性设计考虑不足。

2.2 从广场性质角度分析

广场的性质影响着广场上人群的活动内容,北极阁广场因为北极阁而具有一定的纪念意义。在满足周围居民日常休闲的同时也是具有历史文化气息的,是供外地游客交通集散和休息的对外交流广场。调查反映专程来游玩的游客占75%。而鼓楼广场是三面临街的综合性广场,广场上的活动人群主要是本地中老年人。绿地广场是新建的一块为绿地国际商贸服务中心服务的绿地,是典型的交通广场,布局简明,主要是为疏导从交通要道和地铁出来的人流。

2.3 从游客需求角度分析

首先,从游客对植物的关注方面来看,大树、花卉以及绿色草坪在游客心目中依次占了重要的位置。而对于北极阁广场而言,其下建设了大型地下商场,所以覆土厚度直接关乎绿化质量。规定花园式种植乔、灌木,屋顶绿化覆土要求在50 cm以上,现今北极阁广场上树木长势不好,人们缺乏可以遮阴避暑的地方是否与这有关,对于这个问题,作为设计者应该如何去解决,是通过增加一些景观小品来满足人们的需求,还是通过对屋顶花园的种植研究,抑或是用集装箱式种植的方法来改善都是值得我们商榷的问题。

其次,在对游客喜欢坐的位置调查中可以看出,喜欢临水而坐的游客占绝大多数,但是,在现场调查中,各广场中水景的设计及利用却不尽人意。北极阁的假山瀑布多以完全用栏杆围合的方式供人们观赏,并且瀑布开放时间过少,笔者去调查的过程中,瀑布没有一次是开放的。鼓楼广场的水池仅是供观赏的,由于缺乏管理和维护,水面漂浮着绿藻和垃圾,景观效果较差。

最后,在对游客认为广场需要改善的地方调查统计中发现,游客对于广场的座椅设置、绿化种植、水面的大小、水质的改善以及照明设施的配备及广场的管理等依次提出了要求。在对这三个广场的综合调查中,游客对于北极阁广场的评价最高,鼓楼广场的评价仅次于北极阁广场,绿地广场与它们相比,人气是最弱的,游客给的综合评分也最低。

3 设计对策及建议

3.1 迎合人们的愿望

人在广场中是必不可少的因素,广场的设计初衷也是为了聚集人气或是给人提供一个休闲娱乐之所。人在其中的作用决定了设计之中所不得不考虑的人的需求。当然,广场是不可能满足每一个人的愿望的,它只是尽可能地满足多数人的愿望。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分析等方式实现。一个简单的例子,鼓楼广场中有一处安静的小角落,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那个安静的角落总是有闲聊的人们,这一点表明即使在广场这样一个公共空间中,人们也需要这样的半私密空间。如果我们在设计中多考虑这些因素,多考虑人的需求,我们的广场也许能吸引更多的人,能让更多的人得到满足。

3.2 设计定位明确

我们认为在广场的设计中,较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知道使用人群想在广场中获得什么,是健身场所,还是休闲娱乐之地;是观景之所,还是通行之道。关于这个问题,设计师可以从基地周边环境着手,如上文所述的三个广场不同区位对应不同功能。绿地广场主要是为通行服务的,所以在设计元素中多是采用了线性元素,满足了人们快速通行的需求;鼓楼广场结合了通行与休闲的功能,在平面设计中,线与面的元素结合在一起,线对应着通行的道路,而面对应着大面积的硬质铺装,也即人们休闲活动的场所。

3.3 服务设施分类

在这里,我们所要说的就是不同年龄层次的人群需要相适应的服务设施。鼓楼广场中有一个活动场所,是由卵石砌健身小路、伞状花架和花钵、草坪勾勒出的花瓣形大图案。白天这里有散步的老人,晚上这里更是老人们的最爱,卵石小道可以让足部得到较好的按摩。对于年轻人所需服务设施,我们认为现在的广场设计中或多或少在这方面都有所欠缺。在鼓楼广场上有一幕,就是一个小伙子在残疾人坡道上练习滑板,姿势固然很让人震撼,不过也让路过的人暗暗捏了一把汗。对于儿童游戏设施,北极阁广场中有一处极好的例子。

3.4 兼顾日夜活动

广场不仅仅是在白天存在的,在夜晚,它也应该是吸引人的。白天人们更乐意聚集在树下或是水池边,多是一些半开敞空间;而在夜晚,人们更多地是来到大面积的开敞空间上。所以,一个好的广场,它不仅仅在白天可以让人们畅游其中,乐而忘返,在晚上,它也可以吸引人们聚集其中,营造出一番欢快闲适的氛围。

3.5 提高管理水平

这里我们所强调的是广场落成之后的管理,其中比较疏于管理的一点就是池水。我们知道,广场中所存在的水面大多是死水,需要设备定期更换水体以确保水质。在设计之初,可能设计师想给人们提供一处可以亲水的地方,但是这样的水池让人不敢亲近。此外,我们还要提及的一点,就是关于宠物。宠物到底可不可以带进广场,带进广场之后如何管理,如果晚上你在广场散步,突然一只狗从你身旁窜过,你是否会被吓一跳,这是一个很实在的问题,因为国内很多人带宠物出门都是不用绳索的。

当我们开始一项设计的时候,可能会描绘很多美好的景象,但是,人们不会按照设计师的思维来活动。如何真正做到人性化的设计,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也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一个好的广场,它不仅可以带给我们美的享受,同时它还可以带给我们身心的愉悦。我们现在所做的只是一个过程,我们可以做的,必须做的还很多。

参考文献

[1]扬.盖尔.交往与空间[M].何人可,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13-17.

[2]刘姝慧.基于行为体验视角下的城市广场空间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3]杨挺.南京鼓楼广场交通改造设计方案的探讨[J].中国市政工程,1994(10):6.

[4]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16-18.

[5]李晨.从人性化的角度对城市休闲广场设计的解剖[J].山西建筑,2009,35(3):65-66.

市民广场 篇2

1、问题和思考

在我国城市快速城市化进程走过了相当长时间的今天,城市建设高速发展初始阶段的轮廓正在慢慢凸现出来,我们也逐渐能够较为冷静和清晰地去看待其中的诸多建设热点的经验和教训。其中,城市广场的建设就曾热遍大江南北,城市中不断涌现出我国传统城市空间中所缺少的广场,城市广场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关注,对广场热的激烈批判不断见诸报端,人们曾经如火如荼地争论着广场建设的功过得失。

今天,不断增多的城市广场渐渐成为城市居民生活的一部分,城市广场作为广大市民休闲、交往和娱乐需求的公共空间,作为城市文化和文明的展示舞台,其意义和作用逐渐得到认可。简单的存在价值的争论热度逐渐降温后,人们开始用冷静的评判和反思来考量诸多的城市广场设计本身,发现引发批判的是许多城市广场以大为美,功能单调,千篇一律,缺少生机的功能组成和装饰形态,这才是广场为人诟病的症结所在。

作为我国独特而重要的城市开放空间类型,政府前广场在我国的城市开放空间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许多城市结合政府公共建筑,布置广场、公园等空间序列,形成庄严的城市中轴线。在我国现阶段的政治和经济体系下,这似乎也是许多城市广场规划设计必然的选择,而众多以政府建筑为空间区位的城市广场设计体现出雷同的形态。有人用这样的几句话概括我国当今的广场——“低头是铺装(加草坪),平视见喷泉,仰脸看雕塑,台阶加旗杆,中轴对称式,终点是机关”。这种对被“广场八股”现象的总结指出了我国许多城市广场存在的问题:忽视城市开放空间礼仪之外的功能需求,简单而没有生机。

对于作为城市景观空间体系的一个要素而言,城市广场作为满足生活功能和精神需求的开放空间,是城市文化和文明的展示舞台,也是广大市民休闲、交往和娱乐的活动空间,广场设计的目标应当是二者兼顾,塑造容纳人的活动的活生生的场所,而不是绘制庄严且冷冰冰的图案。

2、项目概况与理解

常州戚墅堰市民广场与区行政服务中心、外商服务中心、社区服务中心共同构成三中心一广场的戚墅堰区行政服务中心。其用地位于东方大道的北侧,东青路的西侧,其中东方大道是一条路面宽阔、绿化条件良好的城市主干道,用地总面积6.7公顷。场地现状坡度0.1%-0.9%之间,规整而平坦范围内没有大的水面,除作为苗圃的贮备园林树木以外,也无乔木和大的灌木等植被存在。戚墅堰服务中心建筑位于用地北半部,建筑形态庄严对称、大方规整、韵律感强。同时,用地西侧、北侧地块均为大片的住宅区,周边无公园等城市开放空间(图1)。市民广场依托服务中心建筑,应具有行政礼仪的功能、同时也应是周边市民交往、休闲的场所。因此,塑造一个以行政广场景观为中心的,集会、休闲、游憩多功能共存,展现戚墅堰区地域历史文化和政治经济产业特征的,融于市民生活中的活的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成为设计的目标和理念。在设计中,我们就试图用如下的设计理念和手法来达成这样的追求。(图2)

3、设计理念与手法

3.1 广场形态与场地和建筑相协调

作为共同组成行政服务中心的元素——建筑与广场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行政中心景观。因此,广场设计从整体环境出发,充分考虑戚墅堰服务中心建筑的审美特质,广场形态以正方形为基本的母题,与强调理性、模数的行政中心建筑相呼应。并采用几何形态的对位关系、视线的比例变化和空间尺度的层次控制等手段,通过理性的设计手法确定各空间场地的大小、边界和比例尺度。用规整的入口树阵广场、中心广场、落瀑景框、水道、升旗台、前庭、内庭和北广场形成整个场所几何感的中轴线空间序列,构成一条庄严礼仪集会轴线,形成层次有致的景观空间序列,将景观空间与建筑构成一个整体。(图3、4)

3.2 塑造合宜空间容纳多样活动

作为一个市民广场,戚墅堰广场的空间设计是以集会功能的空间为中心,塑造满足市民各种活动需求的景观功能空间场所为目标。设计充分考虑广场用地周边居民的休闲娱乐需求,从满足人的活动行为的角度出发,用不同的空间尺度、不同的空间围合方式创造多样性的景观空间满足人们的欣赏、交往、休闲、健身、歌唱、娱乐、休憩等需求。

设计建筑前面的场地六个功能区,分别为:中心集会区、表演和晨练区、儿童游憩区、展示区、运动区、休闲区。各具功能,为不同的活动服务。其中,特色灯柱与碧水环绕的中心广场带来的是一个内聚的景观场所,提供了供人们集会、交流的一个景观空间。而建筑之前以生态化的多样种植为特征的两个小山丘形成了市民广场与服务中心建筑之间的缓冲地带,将建筑安静的办公行为与活跃的景观活动隔开,同时也为服务中心的办公人员提供一个午间休息的场所。而在临近道路交叉口的东南角则利用地形布置了一个一侧下沉的晨练和表演场地,满足人流便捷的可达性需要。场地周边种植树木,提供一个供市民清晨锻炼、夜晚歌唱表演的活动场所。从而在整个戚墅堰广场大尺度的公共开放空间中,形成多个适应不同功能与氛围要求的景观活动空间。(图5)

3.3展现地域文化内涵,突出场所特征

对于广场等城市开放空间而言,可识别性的强化是其获得市民认知度,增加其存在的合理性和价值的手段,而带有本地域历史和文化内涵和社会经济特征的景观空间则是提高广场可识别性的有效手法。

戚墅堰市民广场设计充分考虑所处地域的历史文化特色和现实的社会经济特征,择取戚墅堰区最具历史和现实意义的围堰文化和铁路工业文化,通过带有文化内涵的景观元素、景观标志物的设置来凸显空间的标识性。如中心集会广场的空间设计,场地周边略略高起的水带围绕,以隐喻场地独特的围堰文化,而进一步围合空间的特色灯柱的形态则取自良渚文化的代表物之一的玉琮,用现代技术手段表现文化特征。树阵、灯柱与碧水环绕的是一个内聚的,供人们集会、交流的,独具特征的景观场所。贯穿基地的铁轨和一些亲人尺度的工业雕塑等则喻示了戚墅堰区当代最具特征的工业成就。

一系列展示场所特征的景观空间及元素使得戚墅堰市民广场不至于成为一个内容空泛的公共空间,也使人们对广场产生了更多的认同感和亲切感,增加了场所的识别性。(图6)

3.4 依据场所需求的种植设计

就已有的许多城市广场而言,地毯式的大面积草坪占据了空间中的主导地位,而模纹花坛和规整式的种植则常常用来体现广场的庄严,然而,附加的形式追求往往造成了人的活动空间匮乏。另一方面,随着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种植在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实践中被进一步强调,有些广场以大面积的植被构成所谓的生态图景,甚至有在小尺度上运用斑块、廊道理论构建一个完整生态系统的宣示。但是,生态的标签却往往掩盖了细致的场地处理、空间塑造和功能关怀的缺失。

戚墅堰市民广场设计从场地中不同空间的需要出发,以群落式的种植为主,结合地形的处理和不同场地的功能需要,单群结合,疏朗有致地布置各类植物,各地块突出不同的种植结构以与场地相适应。例如,在中轴线上以规整树阵突出空间氛围,在停车场以速生的伞状植物形成遮阴的效果。

4、结语

在所有的创作领域,尽管工具和语言不同,“设计”都是存在和必须的。然而,无论是音乐、写作、建筑或舞蹈,“设计”最重要的本源却是生活自身的活力。那些被称为“设计”的东西其实并不是最本质的,本质的是生活自身和你怎样生活。真正的设计皆来自于此,你不能将你所做的与你的生活分离。

在我们日益走向开放、多元、现代的今天,蕴涵着诸多信息的城市广场正为我们丰富的城市生活提供更多的空间载体。作为一种城市开放空间的重要构成元素,它既承袭传统和历史,传递着美的韵律和节奏,又是容纳人们多样行为活动的容器。我们所应当做的就是运用理性的几何形式或多样的生态形式将人类和自然以一种使我们能够感知到我们自身在事物秩序之中所应有位置的方式联系起来,塑造活生生的景观空间,将万物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和谐地连接在一起,而不是任意创造和注入矛盾的设计形态。否则,就会迷失纯粹的、生活的设计,而以模仿和修饰结束。

项目简介

设计时间:2005年3月

设计人员:唐军、朱卓峰、张芸、栗丹丹、赵勇

小学作文:市民广场 篇3

市民广场是一个融水色、山色、天色为一体的地方。在广场中,有一个很大的人工湖,湖水清澈见底,清得能看见湖底青褐色的石头和枯黄而落的不一样的叶子。小鱼快乐地游来游去。湖中央 还有一个喷泉,喷泉随着音乐凶奏的强弱喷出高低不同的水柱来,有时候趁你不注意时,溅你一身子水,好像和你打招呼呢!特别是大热天,这一喷,不知让你凉快多少呢!

站在广场中央看,市民广场四面环山,山上树木苍翠欲滴,给广场增加了无取生机。环顾四周,湖四面的一排排树木高大挺拔,有银杏树、柳树、樟树等等。它们笔直笔直的,像站岗的哨兵一 样。人们常常在下面乘凉呢!草坪绿茵茵的,小草软软的,真像给湖边铺上了一块巨大的绿毯。

枝上有一群群快乐的小鸟,几乎天天都在叽叽喳喳地为我们唱歌,天空是湛蓝深远呢!大家也很喜欢。

市民广场 篇4

南京市山西路广场位于湖南路与中山北路的交汇点, 人流量较大, 商业发达。2000年9月, 由市、区2级政府共投资1亿多元, 将原有的西流湾公园和市青少年宫改扩建而成, 总面积为9万m2, 绿化面积1.49万m2。

2 存在的问题及改造方法

该广场的建成, 在市区繁华地带形成了一个开放式、具有现代气息的市民广场, 与湖南路现代文明商业街连为一体、互为补充, 为广大市民提供一个舒适、优雅的场所和空间, 节假日人流量高达12万人次, 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植物造景是广场设计时不可忽视的设计元素, 对广场具有装饰、美化作用, 也可以独立成景, 增强广场的视沉效果和亲和力, 提高广场的环境品质。然而该广场在植物配上还存在一些问题。

2.1 落叶树种与常绿树种搭配比例不当

在树种选择时, 落叶树种与常绿树种要有一定的比例, 保证广场一年四季有绿可见。山西路广场保留了原有的悬铃木, 这是一大优点, 但是悬铃木属于落叶树种, 到了冬季, 整个广场看起来缺少绿色。在湖心岛部分种有桃树, 临水处又种植柳树, 虽然在春天来临时, 一片桃红柳绿, 同时给人以“桃花岛”的美好想象, 但是到了冬季, 呈现出一片荒芜的景象。这是设计师在前期树种选择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要考虑树种的季相变化, 在原有悬铃木的基础上, 应再多添加一些常绿树种。南京市气候湿润, 年平均降水量1 021.3 mm, 平均温度15.7℃, 无霜期237 d。适合生长的常绿乔木有香樟、女贞、雪松、广玉兰、珊瑚树、桂花。适合生长的常绿灌木有铺地柏、大叶黄杨、小叶黄杨、小叶女贞、金叶女贞、石楠、海桐。适合生长的常绿地被有沿阶草、葱兰、麦冬、阔叶麦冬、萱草、吉祥草、鸢尾。山西路广场湖心岛现有部分落叶乔木有悬铃木、榆树、桃树、柳树、紫叶李, 灌木有红花檵木、金叶女贞、杜鹃, 缺少常绿乔木, 可补植一些常绿乔木如香樟、女贞等, 达到四季有景、冬季有绿的效果。

2.2 地被绿化不够, 草皮枯期较长

地被植物指的是所有低矮、蔓爬的植物, 其高度不超过15~30 cm。地被植物也各有不同的特点, 有的开花, 有的不开花, 有木本的, 也有草本的[1]。山西路广场健身区部分缺少地被植物, 地表裸露, 影响市民的视觉心理, 可种植一些地被植物遮掩地表。在地被选择上可种一些暖季型草坪草或开花地被, 因为经调查发现, 周围都是一些常绿树种, 如雪松、桂花等, 冬季在季相上产生对比, 也具有季节识别作用。也可以种植开花地被植物, 减少草坪的管理费用。开花地被植物管理养护比较粗放, 效果显著, 成本较低, 如酢浆草、麦冬、马蹄金。

草皮分暖季型草和冷季型草, 暖季型草坪草也称为夏型草, 主要是禾本科、画眉亚科的一些植物。最适生长温度为25~30℃, 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及以南较低海拔地区。其主要特点是冬季呈休眠状态, 早春开始返青, 复苏后生长旺盛。进入晚秋, 一经霜害, 其茎叶枯萎褪绿。在暖季型草坪植物中, 大多数只适应于华南栽培, 只有少数几种可在北方地区良好生长, 主要种类有结缕草 (Zoysia spp.Willd.) 、狗牙根 (Cynodon spp.Rich.) 、钝叶草[Stenotaphrum secundatum S (Walt.) Kuntze]、美洲雀稗 (Paspalum notatum Flugge) 、假俭草[ (Eremochloa ophiuroides (Munrvo) Hack.]、地毯草 (Axonopus Beauv.) 、铺地狼尾草属 (Pennisetum clandestinum Hochst ex Chiov.) 、野牛草[Buchloe dactyloides (Nutt.) Engelm.]、格兰马草[Bouteloua gracilis (H.B.K) Lag.ex Steud.]。冷季型草坪草也称为冬型草, 主要属于早熟禾亚科。最适生长温度15~25℃, 主要分布于华北、东北和西北等长江以北的我国北方地区。其主要特征是耐寒性较强, 在夏季不耐炎热, 春、秋2季生长旺盛。适合于我国北方地区栽培。其中也有一部分品种, 由于适应性较强, 亦可在我国中南及西南地区栽培。主要种类有早熟禾属 (Poa) 、羊茅属 (Festuca L.) 、翦股颖属 (Agrostis L.) 、黑麦草属 (Lolium L.) [2]。山西路广场草坪冬季枯期较长, 可用高羊茅与结缕草混播, 延长绿草期。南京市气候温暖湿润, 无霜期较长, 可以暖季型草坪草为主, 以冷季型草坪草为辅混播, 保持草坪一年四季皆绿。

2.3 大树冠树种较少, 遮荫面积不够

山西路广场观景平台处的廊架周围种有红花檵木、金叶女贞、杜鹃、圆柏, 缺少大冠幅乔木, 遮荫面积小, 造成白天无人问津, 没有利用价值, 资源浪费。建议种植一些高大乔木, 如香樟、女贞、马褂木、七叶树等;或种植一些藤本, 如扶芳藤、凌霄、紫藤、蔷薇等藤本花木, 缠绕廊架, 达到遮荫的效果, 供人们纳凉。

临水长廊顶部也缺少绿化, 可以种植一些藤本花木给人们以自然美的充分享受, 使设计更加人性化, 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

2.4 缺少水生植物

水生植物可以柔化生硬的混凝土驳岸, 丰富水面, 使水面有景可观, 显得自然生态。山西路广场在水中树池与驳岸的处理上过于生硬, 树池内种有柳树, 虽然周围布置一些石块, 但是孤立的树木显得单调、乏味, 应种植一些水生植物, 如菖蒲、芦苇、荷花、睡莲、再立花等, 对裸露的岩石有所遮掩。从材质上也有软与硬的对比, 从生态上有利于水体的净化, 从艺术上显得更加贴近自然。

在湖心桥的附近, 水面设有花钵, 但是里面没有种植任何水生植物, 造成其丑陋的混凝土外面裸露于水面, 给市民不雅的视觉感受。可种植水生植物, 利用其存在达到观赏价值。

在观演平台处, 笔者经调查发现, 死角处水质已经变质, 可采用改善水质的水生植物, 如旱伞草、睡莲、荷花、鸢尾、野慈姑、蜈蚣草、金鱼草, 进行植物净化, 提高环境质量。

2.5 缺少色叶树种

彩叶植物是指在生长期的一定时间或整个生长期呈现绿色以外的其他色彩, 并且能够形成一定景观效果的植物。其主要特点是叶色 (或者树叶变色) 比较均匀一致、持续时间较长、观赏价值较高, 能够形成一定景观效果。尽管大多数的温带落叶植物到秋季都有变色现象, 但绝大多数植物不是持续时间短, 就是没有观赏性, 不能称为彩叶植物。

彩叶植物一般分为常色叶植物、春色叶植物和秋色叶植物3类。常色叶植物是指整个生长期内都呈现彩色叶色, 常见的长色叶植物有紫叶李、紫叶桃、金叶接骨木、金叶女贞、紫叶小檗等。而春色叶植物是指生长的初期呈现彩色的叶色, 常见的春色叶植物有红叶石楠、黄花柳、卫矛、臭椿等。秋色叶植物只是在生长期末期呈现彩色叶色, 常见的秋色叶植物有鸡爪槭、三角枫、鹅掌楸、元宝枫、银杏、黄栌、漆树、火炬树[3]。

山西路广场已经采用的彩叶树种有金叶女贞、红花檵木、马褂木、银杏。金叶女贞、红花檵木属于常色叶树种, 马褂木、银杏属于秋色叶树种。但这些树种种植的数量较少, 起不到观色叶效果。远观山西路广场林冠线, 发现林冠线全是绿色, 缺少色相变化, 应种植一些彩叶树种作为点缀, 丰富林冠线色彩变化, 增强林冠线的层次感[4,5]。适合在南京市生长的彩叶树种有红枫、落羽杉、三角枫、黄栌、黄连木、元宝枫、盐肤木、漆树、银杏、洒金千头柏、洒金云片柏、榉树、山麻杆。

2.6 对植物造景的后期养护管理不够

在湖泊南岸的广场上, 本来种植的草坪被行人践踏的无影无踪, 造成地表裸露, 灌木受损严重, 生长发育不好, 可种植耐践踏草坪, 如狗牙根。

法青做绿篱, 这是一个很好的创意, 但是在临水长廊一段却发现法青已经死去, 后期养护时管理人员应该加强养护管理, 调查植物死去的原因, 应及时补植新法青或用其他植物代替。

在青少年宫前草坪上发现有人的足迹穿过, 这也是由于后期管理不足所致, 可以种植其他植物加以阻隔。然而植物造景的后期养护管理不但要靠管理人员的强制措施, 有时还需要市民的个人素质加以约束。

3 结语

山西路广场的修建, 可疏导湖南路商业街的高度人流, 提高湖南路商业街的品质, 为附近居民提供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山西路广场的植物配置还需要完善, 以为市民提供更好、更优质的生活品质。

摘要:在人类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 人们不满足于住宅的舒适, 更希望环境的优美、自然。南京市山西路广场是南京市民休息娱乐的重要场所, 与湖南路商业街紧密相连, 为市民提供一个休息、缓冲的空间。通过对山西路广场的调查, 指出山西路广场植物造景存在的问题, 并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办法。

关键词:植物造景,问题,对策,江苏南京,山西路广场

参考文献

[1]芦建国.种植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83.

[2]张鸿翎.宿根花卉在园林中的应用[J].华北农学报, 2004, 19 (F12) :175-179.

[3]高江菡, 刘家琳.华南地区园林植物景观空间营造分析应用——以厦门市为例[J].西南农业学报, 2010, 23 (6) :2038-2041.

[4]高建民, 阿拉坦其其格, 邢丽萍, 等.地被植物及其在园林绿化中的生态应用[J].华北农学报, 2004, 19 (F12) :171-174.

市民广场 篇5

中共十八大召开以来,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成为当前一项意义重大的国家战略。改革开放以来的首次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于2013年底在北京召开,会议针对新时期城镇化的主要任务作出了具体部署,并在提高城镇建设水平的任务中提出了“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指导性意见。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时刻敬畏不同地域栖居的地脉与人脉,重视地域文脉与本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本土化设计正是扎根于地域文化沃土之中,以人文关怀为核心的一种设计理念。可以从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两个方面对本土化的景观设计进行阐述,自然因素包括自然、地理、环境、植物、土壤、水体等,社会因素包括当地人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意识形态、文化观念、审美倾向等,即本地人的心理需求和行为活动,是设计的出发点和立足点。笔者将以安徽省岳西县的市民广场规划设计项目为例,针对小城镇基于地域文化的本土设计策略进行研究与探讨。

2 岳西县自然资源及城镇建设特点

2.1 优越的生态资源和区位条件

岳西县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大别山腹地,是安徽省唯一的纯山区县,森林覆盖率高达74%,生态环境得天独厚,被列为国家生态示范区建设县。天堂镇是岳西县的县城所在地,其坐落于衙前河、中州河、前冲河等三水交汇地带,空间环境独具特色,呈现一种“曲水绕群山,城居山水湾”的山、水、城相融合的总体格局。项目用地位于天堂镇主城区的核心地段,紧临岳西县母亲河——衙前河,总面积2.96公顷。用地南侧和东侧紧邻通往温泉综合区、莲云工业区的市级主干道,是连接老城与新城组团的枢纽及城市空间重要的地标性节点,区位优势不可复制。因此,广场规划设计应立足于高标准、高定位,打造集休闲娱乐、民俗商业、节庆汇演、地域文化及城市风貌展示为一体的城市级综合型市民广场(见图1、图2)。

2.2 极具特色的山水格局与地域文化

2.2.1“山环水绕”的山水格局

岳西县城四面环山,衙前河、中州河、前冲河、东山河和莲云河等五条水系蜿蜒曲折,犹如五条青罗带环绕城区。城区青山相拥,绿水相依,以绿为体,以水为魂,形成山水与城市共生共融的特色景观风貌体系。岳西县城市山水骨架及其轮廓形态是城市最主要的生态特色和场所记忆,是本土设计最为重视的地域文化精髓。

2.2.2“多元融合”的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是在一定地域中与环境相融合,打上地域烙印的独特文化,其中最能阐释岳西地域文化的为茶俗文化、禅宗文化和红色文化。

岳西茶叶生产始于秦汉,盛于唐宋,并创制“岳西翠兰”品牌,被评为“全国十大新名茶”之一。岳西县被农业部和国家计委列为全国名茶商品基地,茶叶生产已成为岳西县优势支柱产业,岳西翠兰制作技艺同时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岳西是中华佛教禅宗发源地。域内名山司空山被誉为中华佛教禅宗第一山,是中国佛教禅宗二祖慧可卓锡道场。慧可大师在此卓锡坐禅,留下了众多遗迹典故,是禅宗信徒膜拜朝圣之地。禅宗以朴素的人之自然天性为美,追求自然澹泊、清净高雅的生活情趣,提倡将自然人生一体化。

岳西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闻名遐迩的红色革命区域,是中国工农红军第34师的创建地和中国工农红军第28军的重建地。红色文化资源主要以红二八军在磨刀坪一带的生活、学习和征战的遗址为主,并融合于山区农村风景为主的自然景观中。

岳西的人工环境建设缺乏对地域文化的挖掘与提炼,缺乏对文化的理解与运用,导致城市传统特色风貌弱化、传统文化逐渐消亡、红色岳西形象不鲜明等问题。

2.2.3“割裂零散”的场地条件

场地内现存占地0.56公顷、高约25米的山丘,另有多处高差,使得可利用场地分布零散。为了提高广场的空间利用率,规划设计考虑将隔离分散的空间化零为整,通过保留利用山体景观,化解场地高差、整合分散地块等,尽可能保留场地原本的空间形态记忆,并转化为方案特色。中洲河横贯场地东西,将场地一分为二,较难形成集中开阔的广场空间,设计力求缝合南北两块场地,形成集聚感强的城市核心空间(见图3—7)。

综上所诉,岳西是一个典型的、城市空间呈组团分散布局的山地城市。因而存在着城市组团间缺乏空间上的衔接锚点和市民情感上的联系纽带,城市建设用地十分紧缺,开敞空间极度稀缺等诸多问题。因此,通过梳理场地现状遗存、深挖地域文化精髓、保持场所珍贵记忆,在岳西打造一个展现城市新兴面貌和地域文化特色的市级广场十分必要。它将成为联系城市各个组团的空间单元,增强社会情感、聚集人气的核心节点,带动城市土地优化升值的重要“穴位”。

3 基于地域文脉的本土化设计策略

通过归纳和提炼,可将岳西地域文化类型分为四类:对自然山水的生命崇拜、道法自然的生命感悟、比德山水的人生追求、浓郁多元的民俗传统文化。规划设计应采用物化的手法,秉承遵循肌理和格局保护、空间尺度协调、周边环境控制等原则,将地域文化由抽象演绎成具体的实物展示给民众,以体现城市的鲜明特色(见图8、图9)。

3.1 宏观把控传统空间格局

3.1.1 探寻场地空间格局特色——“曲水绕群山,城居山水湾”

从宏观空间尺度提炼总体山水格局特色,精炼出“曲水绕群山,城居山水湾”这一岳西县地区典型的空间环境特征,同时也是山地城市典型的空间转换与组织方式。

3.1.2 抽象模拟特色空间格局

方案从传统山水格局中汲取灵感和创意,形成广场空间的主要构架。以“曲水”作为整个广场的交通流线,将各个功能组团分布在“曲水”两岸,形成一脉串联之势。这一空间组织方式不仅巧妙地划分了广场的功能单元,而且形成了多个文化主题景区,使广场形成流线清晰顺畅、空间尺度多样、功能单元划分明确且丰富多彩的良性空间关系。

3.1.3 重塑山地空间特色,打造多层次竖向联系

山地城镇空间组织多通过建立竖向交通联系,打造多层次的垂直空间,以解决土地资源稀缺问题。规划设计采用山地城镇独有的设计手法,抽象山地空间特色,将平面的广场设计转为立体空间单元进行空间组织,打造地下商业层、地上广场层、山体观景漫坡场地、山顶观景平台等多层次的竖向空间,通过垂直交通的联系转换,高效集约地组织利用空间,将山地文化融入“骨髓”。

3.2 挖掘物化地域文化精髓

3.2.1“摸清家底”——梳理岳西传统文化种类

岳西蕴涵着丰富多样的文化元素,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可梳理为三大脉络:岳西茶俗文化、岳西禅宗文化及岳西红色文化,三大文化脉络涵盖了多种文化类型、分支及衍生文化。从类型上可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类,从表达形式上可分为观赏展示型、体验感受型和空间复原模拟型等。

3.2.2 提炼与挖掘代表性的文化元素

对特征文化进行深入细致地挖掘,抓住核心文化作为设计立足点,高度精炼,提取在空间中可表达的元素,形成方案的特色与创意。

(1)茶俗文化

岳西人爱茶、懂茶,最具代表性的是一种被称为岳西翠兰的绿茶。茶色清香悠远,远近闻名。茶俗是伴随茶叶而衍生出的以茶为媒的风俗、习惯、礼仪等。茶俗文化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茶园自然风光、茶道文化艺术、采茶与品茶体验、茶叶制作流程体验等。根据这些特征,找到适合在该主题区域中设置的项目,寻求文化落位途径。

(2)禅宗文化

岳西山好景美,无处不是佛家坐禅修炼的场所,最具代表性的要数禅宗发祥之地司空山。这座城市处处与佛祖有关,山山与禅宗有缘。佛的博大,禅的精深,让岳西最鲜明的禅宗特征体现在山水间的禅意境、禅氛围。达摩祖师的“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更成为家喻户晓的禅语预言。

(3)红色文化

岳西的红色文化是一部历史的记忆,是革命老区特有的标识、品牌和名片,是一种可持续的软实力、软环境。弘扬岳西的红色文化既是历史的使命、政治的责任,也是思想建设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岳西红色文化主要包括几个类型:历史事件、名人事迹、红歌红戏、革命文化象征——映山红文化等。

4 本土化空间设计策略

规划场地紧邻衙前河,是滨水用地的重要节点、带动城市发展和更新的关键契机。场地被衙前河的支流中洲河一分为二,造成广场功能整合不佳、交通组织不畅、核心空间难以突出等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将市民广场打造为整个城市的门户形象核心、综合功能核心及文化游憩核心。规划设计通过切实落位文化元素,整合分散场地,打造地域文化特色鲜明的功能单元,组织流畅便捷的水平与垂直交通等,构建完善的广场功能结构。以场地传统格局为脉、以文化主题为魂的功能结构,延续“曲水绕群山,城居山水湾”的地域山水格局,规划形成“一脉绕三湾、三区居湾间、一核统三区”的功能结构(见图10—14)。

4.1 一核:映山红文化广场

广场设计立意来源于岳西的名花——映山红。通过抽象映山红的形态,结合佛家偈语“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的意境,设置一组以映山红为主题的室外景观构筑物群。构筑物群采用张拉膜与轻质钢架组合结构,可以作为大型演出的3D投影载体、夜景灯光雕塑群、室外活动遮荫构架等多重用途,并形成整个广场的视觉核心点。

设计充分考虑中洲河与衙前河的防洪要求,在保证河道行洪安全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将映山红文化广场架空布置于两河交汇处之上,打造为整个场地的中央景观核心。景观核心有效缝合了被中洲河割裂的两块场地,形成整个城市的景观地标。

4.2 一脉:贯穿并联系南部两个地块的景观文化交流共享带

景观文化交流共享带取自“曲水绕山”的意境,采用蜿蜒流畅的动感线型贯彻两块场地,联系各个重要景观节点,成为广场交通流线的脊骨。设计结合共享交流带布置流线型的景观灯带与铺装样式,既起到照明与装饰作用,又增添曲水意境,并形成空间上的方向指引。

4.3 三区:红色文化主题区、茶山竹海山地景观区、文化商业景观区

三个功能片区涵盖多个特色景观节点,主要包括红色文化广场、映山红观演广场、香醍漫坡景区、茶山竹海景区等(见图15)。

4.3.1 红色文化主题区

以展现弘扬革命老区岳西的历史沿革与发展、积淀深厚的大别山红色文化为主体,精选提炼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元素与符号,结合现代景观设计手法形成一系列的特色空间。红色文化主题广场以建国后岳西红色文化资源积淀为基础,以历史时间为脉络,以纪念重要的革命事迹、人物以及衍生而来的红色艺术文化为主要表现内容。规划设计打造“红色记忆”长廊,以浮雕景墙、雕塑小品、激光投影及二维码扫描等技术手段全方位展现岳西的历史沿革大事记、著名战役与革命斗争故事、烈士传记、诗文遗作及红色书画摄影等;通过提炼红色文化的符号特征,充分融入到雕塑、造型灯具、室外家具、特色铺装及植物造景等景观小品设计之中,打造全方位的红色文化记忆空间。映山红观演广场主要以展现非物质红色文化为主要内容,围绕红歌红戏、红色影视创作等,推出“映山红”大型文化歌舞剧,形成广场汇聚人气亮点、城市文化宣传的知名品牌。

4.3.2 茶山竹海山地景观区

(1)茶艺文化

通过将场地中的自然山体完整保留,并比拟为天然的绿色茶壶,在山体之间点缀若干红色“茶碗”般的围合空间,形成一组“茶壶”配“茶碗”的天然茶艺道场格局。六个“茶碗”在空间组织上巧妙借用茶道养和、赏叶、闻香、润心、沉清、品茗的这一流程,使这一组“茶具”井然有序、错落有致的布置于竹林葱郁的山体之间。六个“红盒子”分别赋予不同的使用功能,展现岳西深厚茶文化底蕴的同时,为市民提供尺度亲切、动静皆宜、功能丰富的休闲活动空间,其中两个红盒子还兼具地下商业空间与广场地上空间的垂直交通联系功能。山体保留大部分的原生植被,开发部分山坡区域,作为茶园风光种植观赏区,设置岳西翠兰科普展示、翠兰制作工坊等项目,让市民亲自体验采茶、制茶乐趣的同时,宣传展示岳西的名优茶品。

(2)禅意空间

“茶碗”由山体漫步道串联,引导游人由山脚至山顶,逐步体验茶艺工序之后,到达山顶的品茗轩。品茗轩是一座小型“茶·禅文化”艺术馆,通过密植竹林、巧布蜿蜒小径、点缀水钵、湖石、野生花卉,布局出充满禅意的枯山水景观,展现出“壶中天地,天人合一”的古典园林神韵。游人在此或驻足观赏,或品茶论道,更加深入直观地了解茶艺博大精深的文化与内涵,体验“茶禅一味”的悠然意境。

禅宗文化元素主要通过塑造禅意空间与景观,展示传承岳西佛教文化,承办佛学盛事等活动综合打造禅宗文化主题。茶室除了平日为市民提供品茶问道的场所以外,还可定期举办佛家讲座、承办佛家盛事、佛家文化节等活动,在丰富市民文化生活之余,传承发扬佛教文化。其次,沿山体设置休息漫步木栈道、观景平台、休憩空间等,为市民提供随处可觅的聚会交流、静思悟禅空间。最后,结合游人停留空间,以石刻浮雕、木雕长廊、艺术屏风、文化景墙等景观小品形式,展示佛家经典伦理与著作;通过光电投影、声乐播放、二维码扫描等先进技术手段,再现生动的佛教故事与传说,集中展现岳西源远流长的佛教历史与底蕴深厚的佛教文化。

茶山竹海山地景观区巧妙化解现状山丘对于广场规划设计在空间组织利用、景观视觉效果等方面的诸多不利影响,通过营造岳西特色的竹林、茶山自然景观,充分利用山地空间,将广场打造为动可举办文艺汇演、节日庆典,静可登山远眺、品茗问禅,令岳西市民广场呈现出不同于常规广场一马平川、空旷单调的空间形态,在对自然最小干预的同时,兼顾了地域文化与场地功能的多元性。

4.3.3 文化商业景观区是广场辅助功能区域

为了高效集约利用广场空间,打造综合多元复合的市民广场,规划设计在广场东南角设置一处星级酒店,酒店与广场地下商业及停车场相连,并通过覆土商业建筑打造坡地景观,与西南角的山地景观过渡呼应,形成整个广场的绿色山体背景,再一次强化岳西背山面水的地理格局特征(见图16)。

5 结语

目前城镇化建设中存在对地域风貌与本土文化理解不深刻、挖掘不到位,甚至忽视破坏等诸多问题。为此,作者积极响应“建设以人为本、生态文明及文化传承的新型城镇化”政策导向,提出基于地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本土化设计理念与策略,结合市民广场的设计案例,采用抽象模拟山水格局,营造山地城镇空间特色,复原场地传统肌理与遗迹,运用乡土材料与技艺,精炼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精髓等策略,将地域文化抽象物化为文化元素并融于规划设计之中,倡导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大力发扬本土化设计。通过本文探讨,希望引起各方对本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关注与重视,探寻多样化的技术手段,促进城镇化建设的高品质发展。

摘要:文章响应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的“望山见水记乡愁”指导思想,针对新型城镇化建设如何接续文脉、保护并彰显地域文化进行分析和研究,并结合岳西县市民广场规划设计的实际案例,探讨了在地域文化语境下的小城镇本土化设计策略。具体途径包括抽象模拟山水格局,营造山地城镇空间特色,复原场地传统肌理与遗迹,运用乡土材料与技艺,精炼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精髓等,将地域文化抽象物化为文化元素并融于规划设计之中等。

关键词:地域文化,本土设计,市民广场

参考文献

[1]刘沛林.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留住乡愁"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地理研究,2015(7).

[2]黎沛钦.景观设计中的本土化设计探讨[J].现代园艺,2012(11).

[3]崔愷.用本土设计留住乡愁[J].中华建设,2014(4).

[4]姚朋.本土的场所与乡愁——城镇化中的风景园林现象学设计策略探讨[J].中国园林,2014(12).

[5]王业汉.禅宗在岳西[EB/OL].[2016-01-07].http://ah.ifeng.com/human/lishi/detail_2016_01/07/4726290_0.shtml.

上一篇:深基坑变形监测下一篇:高中历史教师备课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