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生活

2024-12-14

市民生活(精选11篇)

市民生活 篇1

摘要:1946年进入解放战争以来, 国统区爆发的严重通货膨胀使人民的生活水平直线下降, 作为山西省会的太原市亦不能幸免, 物价扶摇直上使太原市民生活举步维艰, 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太原解放。

关键词:太原市,通货膨胀,物价指数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 国统区爆发了严重的通货膨胀, 作为山西省会的太原此时亦不能幸免, 太原物价一度超过上海, 达到全国最高峰。太原物价扶摇直上直接导致太原市民生活水平的骤然下降, 下面就通过解读1946到1948年间的太原物价指数来分析并了解当时太原市民的生活状况。《太原市物价指数月报》是由当时的国民党山西省政府统计室编印的反映太原物价水平的重要参考资料, 其中的数据是对内保密, 对外不发表的。现存的时间段为1946年9月到1948年12月, 其中的价格指数均以中华民国二十六年上半年 (1937年上半年) 为基期指数100, 采取简单几何平均的计算方法得出现有指数。

从1946年9月份的数据可以看出:太原市九月份趸售 (批发) 国货价格总指数为618700, 较八月份524458上涨18%, 较基期上涨6187倍, 趸售外国货价格总指数为610159, 较上月499696上涨22%, 较基期上涨6101倍;零售货物总指数为727020, 较上月607689上涨20%, 较基期上涨7270倍;机关办公用品总指数为627908, 较上月542076上涨16%, 较基期上涨6279倍。较上月涨幅最大的为趸售外国货22%, 涨幅最小的为机关办公用品16%, 较基期涨幅最高的为零售价格总指数7270倍, 最低的为趸售外国货6101倍。太原市九月份公务员生活费总指数为134010, 较上月上涨9%, 较基期上涨1340倍。从上述对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 相对于1937年的物价水平, 太原市的物价上涨了成千上万倍, 可见通过膨胀之严重, 物价的急速上涨必然导致太原市民生活的下降这是毋庸置疑的。而从当时的国民政府公务员生活费指数的情况也可以看出, 公务员的生活费也受到了通货膨胀的影响, 尽管与物价的基期不同, 但公务员的生活费仍然有大幅度的上涨, 事实上, 此时山西省国民政府的公务员的生活也是艰难的, 有的家口比较多的政府职员也不得不另谋其他差事有的甚至做点小生意来补贴家用。

再来看三个月后的1946年12月份的数据。趸售国货总指数为1317014, 较基期上涨13170倍, 较上月988658上涨33%;趸售外国货总指数为1277265, 较基期上涨12773倍, 较上月938773上涨36%;零售总指数为1436086, 较基期上涨14361倍, 较上月1115755上涨29%;机关办公用品总指数为1224003, 较基期上涨12240倍, 较上月987170上涨24%;公务员生活费总指数为1711060, 较基期上涨17111倍, 较上月1127729上涨52%。在机关办公用品以修缮类指数2637740为最高, 邮电旅费类指数234046为最低;在公务员生活费指数以衣着类指数219854为最高, 房租类指数928889为最低。

从1946年下半年的数据可以看出, 半年来太原市物价的变动总指数上看, 首先可以看出的是月月高升, 没有一个月下降过, 其次可以看出虽然是月月高升, 但在进度上却有不同, 再次半年来的涨幅绝对值还是很大的, 无论哪方面的指数都有很大幅度的增长, 通货膨胀越来越严重, 人民生活越来越困难。

以下是1947年9月份的数据分析。太原市1947年9月份物价指数及公务员生活费指数与上月相较均有上涨, 计趸售国货价格指数为6555765, 较基期价格上涨65558倍, 较上月上涨75.69%;趸售外国货价格指数为7036668, 较基期价格上涨70367倍, 较上月上涨22.56%;零售国货价格指数为8402010, 较基期价格上涨84021倍, 较上月上涨30.45%;机关办公用品价格指数为5670580, 较基期价格上涨56706倍, 较上月上涨8.62%;公务员生活费指数为8148973, 较基期指数价格上涨81470倍, 较上月上涨1.16%。结合当时山西所处的政治经济环境可以得出此月指数呈上涨之势的主要原因:一是由于外部物价猛涨所导致的;其二是由于太原市除航空运输外交通阻塞四面楚歌, 经济处境十分困难。而当时的粮价似乎有所好转, 客观地说, 这不得不归功于当时山西省政府实行的平民经济政策, 其中对物资及粮食的定额分配有效地缓解了物价的恶性上涨。但这一政策很快即告失败, 政府无法控制物价, 一旦放开物价又呈猛涨之势, 甚至大大超过了前期的涨幅。人民生活更加艰难。

对于1947年12月份的太原市物价指数分析如下:趸售国货价格指数为26682607, 较基期价格上涨266826倍, 较上月上涨98.77%;趸售外国货价格指数为26500146, 较基期价格上涨265001倍, 较上月上涨97.59%;零售国货价格指数为30000965, 较基期价格上涨300010倍, 较上月上涨101.11%;机关办公用品价格指数为23560097, 较基期价格上涨235601倍, 较上月上涨135.31%;公务员生活费指数为27511816, 较基期价格上涨275118倍, 较上月上涨104.65%。从涨幅来看, 到1947年底, 物价涨幅明显出现高速增长的趋势, 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太原日用品除本省生产一小部分外, 大多仰赖从平、津等地运入供给, 但当时交通断绝空运也不再畅通以致货物运输困难, 产品供不应求;山西省内各工厂尤其是作为山西工业支柱的西北实业公司各厂因原料缺乏, 生产量极为有限;物价不能不受全国形势的影响, 彼时全国物价涨势猛烈、向上波动巨大, 山西亦不能幸免。

如果说1948年以前, 山西自身工业的生产的民用产品还能对太原物价起到一定的稳定作用外的话, 那么自进入1948年以后, 由于战争的继续扩大, 受官僚资本控制的山西主要工业则全部转向了军工生产而停止了民用品的生产。即使生产一部分衣物之类的产品也几乎全部直接供给军队而没有投放市场, 所以此时从市场占有率来看山西的自生产能力几乎为零, 市场上的所有物品完全仰赖与从外埠调入, 这时的山西物价更如脱缰之马涨势一日千里, 仍居全国之首, 百姓生活更加苦不堪言。

市民生活 篇2

今年,我市各地按照省、市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部署和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迎难而上,扎实工作,坚定不移地推进农村垃圾处理工作深入开展。截止目前,全市730个新农村建设村点按要求全面完成了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目标任务。县乡两级财政垃圾处理资金投入4736.3万元;新建垃圾池5950个;购置垃圾桶171757只;新建沤肥窖23421个;新建焚烧炉668座;新建垃圾中转站71处;聘请了保洁员6588个。农村的人居环境和脏乱差的面貌得到进一步改善。现将我市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工作总结如下:

一、主要做法

(一)领导重视,精心部署、责任落实。一是成立工作机构。各县(市、区)成立了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委、政府领导任组长,农工部、新村办、农业、建设、卫生、环保等相关单位、部门领导为成员,新村办组织协调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相关乡镇成立了由乡镇长任组长,镇有关站所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各新农村建设村点成立了理事会,县、乡、村三级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层层抓落实的责任体系。二是出台工作方案。市委、市政府对农村垃圾处理工作作了详细的安排部署,下发了《关于做好乡村垃圾处理的工作方案》《吉安市2009年度农村垃圾处理工作目标考评方案》,要求各地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要科学规划,统一部署,分类实施,整体推进,经过三年努力,解决村庄“脏、乱、差”问题,构建比较完善的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体系。各县(市、区)都结合本地实际,研究制定了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工作意见、实施方案、指导手册等,专题部署和落实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工作。做到年初有计划,平时有督查、有奖惩、有通报,年终有考评。

(二)、广泛宣传,积极动员,政策深入人心。一是会议部署。各县(市、区)、乡镇都相继召开了处理农村生活垃圾搞好环境卫生的工作部署会、流动现场会、检查评比会等,落实任务,交流经验,推动工作。新农村建设村点围绕打扫卫生、清理垃圾,召开理事会、户主会,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目标,落实责任。二是媒体宣传。各地通过广播、电视、报纸、宣传栏、宣传单、宣传手册等载体大张旗鼓宣传介绍农村垃圾处理的目的意义、方式方法、成功案例、先进样板、典型经验,发动群众积极参与。三是上门动员。村干部和理事会成员分户包干,挨家挨户上门走访,座谈垃圾处理环境卫生管理办法,面对面动员农户积极主动参与环境卫生整治活动。

(三)、多方筹措,加大投入,创新筹资机制。按照“政府主导、多元投入、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多渠道筹集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专项资金。一是财政奖补。各县、乡财政专项拨出资金,奖补给乡(镇)村建立和完善垃圾处理基础设施,添置专用车辆工具等。二是部门支持。发改委、农业、规划建设、环保、卫生、城管等有关部门积极包装项目,争取生态家园、清洁工程、小城镇建设等项目建设资金,建设和完善垃圾处理场、污水净化池、垃圾中转站等农村生活垃圾处理配套基础设施。三是村集体贴补。村集体贴补农户自筹卫生打扫和垃圾清运费用不足部分。同时将打扫卫生清运垃圾配备的保洁员与农村低保户结合,聘请有工作能力的贫困户为村保洁员,给予低保户卫生保洁适当资金补助,减轻村集体贴补压力。四是群众自筹。采取“一事一议”形式向村庄农户和圩镇工商户收取卫生保洁费和垃圾清运费,一般农户每月2-5元,工商户5-10元。

(四)、因地制宜、建章立制、创新管理模式。各县(市、区)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新农村建设点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达到“四个一”的要求,添置垃圾箱、新建垃圾池、焚烧炉(或中转站)等设施。根据村庄大小、农户数量配备保洁员、板车、扫把、铁锹等,一般30-50户配1个保洁员,1辆板车。同时,各地结合当地实际和经济承受能力,合理确定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方式。一是就地简易处理。地处偏远,农户居住分散的村庄、鼓励推行农家堆沤方式,就地处理垃圾。地处边远交通不便的村庄,采用“户集、村收、村处理”的方式,统一收集,就地分类,建小型焚烧炉集中焚烧处理。二是乡镇集中处理。人居集中又较县城远的自然村,推广“2+5”处理方式,采用“户集、村收、乡(镇)处理”形式,建大型焚烧炉集中焚烧处理。三是县集中处理。县城近郊及交通便利的周边乡镇,采用“户集、村收、乡运、县处理”模式,农村生活垃圾实现城乡一体化处理。

5、强化督查,层层落实,确保工作实效。为促进推动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工作,我市强化一级对一级的督促检查。健全了市对县,县对乡镇,乡镇对村、村对保洁队伍考核督查机制。做到每周一抽查、每月一督查,及时帮助镇村解决村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对工作进展不快、存在问题较多、群众意见较大的村要认真分析原因,限期整改。同时各村点也相继成立了以“五老”为主的卫生督查组,负责每周一次的村庄环境卫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督促改进。

让“非遗”技艺走进市民生活 篇3

在2012年9月之前,出生于1984年的任勇还是浙江某大型企业的一名销售经理,先后负责成都、上海、重庆等地的汽车反光材料销售工作,月薪超过万元。但他为什么放弃高薪到磁器口古镇开文化创意店?这个“80后”青年是咋想的?

任勇告诉笔者,他是四川南充人,2007年毕业于成都纺专高等专科学院服装设计专业,他从小的梦想就是以后自己创业,干自己喜欢的事情。“磁器口古镇具有浓厚的码头文化氛围,自然少不了喝茶、聊天、谈事。”瞅到商机后,任勇毅然辞职,和大学同学唐卫涛、李传林一道,多方筹资60多万元,在磁器口古镇做起了茶叶生意。由于店面知名度不高,经营经验不足,创业之初,他们遇到了很多困难,生意也比较冷清。

在创业中任勇发现,很多来磁器口古镇的外地游客很难买到代表重庆元素的特色旅游纪念品。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去江西景德镇,发现当地通过把陶瓷的制作技艺完整呈现给游客的方式,既让游客了解了陶瓷文化,又放心购买了陶瓷工艺品。这更坚定了他再次创业的信心。

说干就干,通过多方考察后,2015年4月,任勇在茶叶店旁开起了一家集现场制作和销售的“荣昌陶器吧”。“作为重庆的特色产品荣昌陶瓷,很多人并不知道是怎么做出来的。”为此,任勇跑了不下十次,请来重庆市荣昌陶瓷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任崇会,在店里向游客全面展示制作花器、盖碗茶杯、茶壶等陶瓷制品的制作技艺,让游客一饱“非遗”技艺眼福。

任勇和他的“非遗”传承人始终坚持每件传统手工艺品的独特创作。他说,传统手工艺品一旦批量生产,就没了灵气,缺少个性。他们的手工艺品既有传统手工艺的特点,又具有现代雕刻艺术的精致。精美的花器、盖碗茶杯、茶壶等陶瓷工艺品受到了众多游客的喜爱。

让新闻与市民的生活越来越近 篇4

一、“生活新闻”贴近受众, 增强互动, 版面新颖有特色

作为都市类报纸的《南充晚报》, 一直致力于报纸的“平民化、贴近性、服务性、低视角、广参与”。《南充晚报》的“生活新闻”版是以老百姓关注的民生话题为内容, 向普通民众提供实用资讯, 传递生活信息, 呈现当下民众生活百态的民生新闻板块。

1. 定位贴近民众和生活

“生活新闻”正如它的名字一样, 内容涉及到与老百姓生活相关的方方面面, 当然仍以服务为主, 其中包括天气、节气、出行、穿衣、饮食、住宿等等, 这个板块已经成为市民衣食住行的“小秘书”。

“生活新闻”板块的《气象情报站》栏目, 是该板块的一个名牌栏目, 该栏目在版面上有固定的位置, 栏目内容的组成部分包括:全市天气状况和重大节气, 中长期天气趋势分析, 晨练、晾晒、洗车等指数。同时, 还安排了专门的气象记者, 将气象状况作为一个新闻品种来做, 使气象新闻在媒体上由配角成为主角。因为气象新闻的传播首先要尊重科学、准确, 其次要让人看得懂, 最后还要做到让人有兴趣看, 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记者捕捉到新闻事实后, 怎样用准确的语言进行写作, 所以, 我们对此进行了“专人对口”安排, 力求专业信息生活化。国内其它媒体, 像《楚天都市报》专门开辟了整版的气象新闻, 《重庆晨报》、《京华时报》、《新安晚报》、《齐鲁晚报》等都市报, 气象新闻均以专版形式见诸报端, 除了固定的版面、版位, 还有比较成熟的版式。由于本报版面有限, 因此, 目前对于气象新闻的安排还仅限于每天保证一条。

2. 增强参与性, 市民互动来当新闻主角

此外, “生活新闻”版固定的、长期的栏目还有《生活资讯》、《贴心提醒》、《生活观察》、《生活随拍》等。《生活随拍》栏目体现了与市民的互动, 彰显了栏目参与性的特色。“一座城市, 承载着我们太多的记忆, 总有些地方布满你的足迹, 总有些风景曾让你流连忘返, 总有些场景让你感动不已”……这个栏目倡导市民拿起手中的相机或手机, 拍下身边的生活新闻, 用真心记录下这座城市的印迹, 拿到我们这里晒晒, 从而展现市井生活中有趣的一面。

市民互动来当新闻主角这种形式, 使得报纸的新闻爆料和来源更加广泛和迅速, 这种方式更加适合年轻的受众群体, 而这个活力充沛的群体也总能给报纸注入新鲜的血液和耳目一新的感觉。此外, 与市民的联动更加体现了媒体对都市人生活的人文关怀, 还能为社会营造良好的氛围。

3. 形式新颖版面创新有特色

版面是报纸的“脸”。本报“生活新闻”在版式的设计上, 不拘泥于时政新闻的严肃与厚重, 但也区别与副刊的高雅与清新。目前我国报纸呈现出导向性、易读性、艺术性等版面设计趋势, 《南充晚报》的“生活新闻”版侧重于简洁、易读、快读, 同时注重一定程度的留白, 力求通过版面设计、编排, 使版面形成视觉引导区域, 引导读者的视线, 帮助读者轻松愉悦地阅读。

下面, 我以2011年6月17日第24版和2011年8月18日第18版为例加以说明。

如图所示, 在A版 (2011年6月17日第24版) 中, 本期“生活新闻”版以“月全食”稿件——《天文发烧友追踪天狗吃月》为中心, 不惜浓墨重彩地刊发一张大幅照片及两幅小照片, 其余小稿单独组栏, 占用较小版面, 这种主次分明的版面具有明确的中心指向性, 同时给人以较强的视觉冲击力, 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反响。此外, 小标题还充分运用了月全食过程变化中的图片与时间相结合, 给读者阅读带来轻松的同时, 还增加了趣味性。

在B版 (2011年8月18日第18版) 中, 本期“生活新闻”版中的温度计上显示了当时的高温天气, 主题思想一目了然, 图片运用地裂、游泳、鸡蛋晒干, 充分体现了整版的主题思想, 大小图片合理搭配, 视觉冲击力强, 温度计从下到上把整个版面有效地分为了三二栏, 图片区的留白运用, 让整个版面看上去整齐有序, 亦起到汇聚视线、引导阅读的作用, 从而使读者能轻轻松松地阅读。当然, 留白也要讲究一个度, 而在有限的版面空间内, 留白就意味着信息量要相应减少。因此, 如何在矛盾中取舍、如何把握这个度是非常关键的。

不再局限于用5个W来表现新闻内容, 《南充晚报》的“生活新闻”版就这样走进了普通民众的生活, 深受老百姓的关注和喜爱。

二、防止“生活新闻”掉入琐碎化、低俗化的怪圈

“生活新闻”的立足点是民生, 这是不争的事实, 其社会价值主要体现在以民为本的取向。从老百姓的角度、态度和情怀为基本价值取向, 以平民化的表现形式关注和报道与民众生存相关的内容, 体现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主题, 才能防止“生活新闻”掉入琐碎化、低俗化的怪圈。

1. 以民本思想为基点, 提升新闻价值

新闻传播是一种社会现象, 是一种人际传播。党的十六大以来,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 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的同时, 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 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的全局出发, 提出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指导方针。胡锦涛同志从多方面阐述了以人为本、构建新闻宣传新思维的目的、内容和方法。他指出, 新闻宣传“既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 又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 要多办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好事实事, 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群众心坎上”。以人为本, 是新闻宣传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为本, 对新闻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就是要科学地认识和把握新形势下新闻报道的新特点、新规律, 构建新思维, 形成新思路, 探索新办法, 开辟新途径, 取得新成效。

就生活新闻而言, 笔者以为, 主流媒体要从根本上避免琐碎化、低俗化、信息量小, 新闻价值低或无价值的倾向, 必须以基本价值取向为突破口, 以民本思想为基点, 提升新闻价值, 办出生活新闻的个性特点。怎样才能提升新闻价值呢?笔者认为, 要提升新闻价值, 首先要学会发现新闻价值, 而发现新闻价值应从培养新闻敏感入手。所谓新闻敏感, 通常是指写作者及时识别新近发生的事实是否具有新闻价值, 即指写作者通过感官和思维对新闻人物、新闻事件、新闻事实所蕴含的新闻价值的敏锐感知力。增强新闻敏感性主要把握好以下三点:

(1) 新闻事实是否吸引读者。我们面对新闻事实, 要迅速估量出其对读者的吸引力。新闻是写给读者看的, 每则报道能否引发更多读者的兴趣和共鸣, 这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南充晚报》2012年4月9日第四版刊登的新闻《初春踏青选野菜需谨慎专家提醒要选常见品种》, 说的是初春时节, 市民外出踏青随便采摘野菜, 然而一些长相类似但却有毒的植物常和这些可食用的野菜扎堆生长, 因此, 本报记者通过采访医生提醒市民, 野菜不能乱吃, 不认识的野菜最好别摘回家。这条新闻的价值在于通过医生的介绍, 让市民意识到路边采摘的野菜不一定都能“进口”, 搞不好会引起食物中毒。“野菜”正是初春时节大家所关注的话题, 也是自己的身边事和最想了解的事。可见, 百姓身边无小事。

(2) 透过事实现象, 挖掘新闻亮点。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往往被一般表象、甚至假象遮盖着。如何凭借锐利的新闻眼, 透过事实的表象挖掘出新闻的亮点, 是新闻敏感的又一含义。《南充晚报》2011年12月7日第4版刊登的《婚礼时间扎堆中午夜间婚礼打折仍冷清 (肩题) 南充“夜婚族”不足一成》这篇稿子, 写的是年末岁尾, 又将迎来新一拨的结婚高峰期, 虽然中午举行婚礼的新人扎堆, 但夜间婚礼打八五折却仍然少人问津。从表面上看, 是南充人对夜间婚礼不“感冒”, 然而透过现象看本质, 却是根深蒂固的陈旧观念, 九成以上的人都认为, 晚上结婚代表“二婚”兆头不好。从思想观念陈旧这方面挖掘新闻亮点, 比单纯地写夜间婚礼冷清, 价值大得多。

(3) 选好报道角度, 凸现新闻价值。新闻角度是新闻记者报道新闻事实的出发点。客观事物有许多不同的侧面, 一个侧面就是一个角度。从不同的角度入手, 发掘的新闻价值就不一样。让我们举例子来说明:2011年入冬以来, 我市频频出现大雾天气, 使得PM2.5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空气中的细微颗粒物PM2.5迅速为人们熟知, 网上各种号称可以防PM2.5的口罩也随之露脸。这个新闻如果派你去采访报道, 可以选择哪些角度?你可以报道雾霾天催生口罩热, 市民戴着口罩防风防尘;也可以从空气质量的角度出发, 向民众重点介绍PM2.5这个新名词, 了解南充目前空气质量标准;还可以从节能减排的角度来写, 因为PM2.5背后最核心的问题是改善空气质量状况, 节能减排、控制扬尘才是王道。角度选得准, 选得妙, 可以变枯燥为生动, 变肤浅为深刻。

2. 拓宽题材不断创新, 力求形式更灵活

笔者认为, 眼下“生活新闻”面临选材越来越狭窄的趋势。因此, 在未来的发展中首先要解决的是扩展报道范围的问题。除了“天气消息、实用讯息”外, “生活新闻”板块还可以再多开一些应节应景的栏目, 像春季指导市民到周边赏花踏青的《春天赏花你来指路》栏目;植树节到来之前, 呼吁市民热爱家园、义务植树的《感恩植树节, 绿满凌云山》栏目;带领读者找出过年味道的《年味》栏目;为市民送去精神清凉、消暑妙招、避暑去处、餐饮调理、养生知识的《消夏》栏目。

市民生活 篇5

09公共事业管理班 0903040018 黎尚东

2010年1月广州市正式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全面推广工作,如今已经是广州进入垃圾分类的第三个年头了,在这三年里,广州垃圾分类工作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但是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在广州推进垃圾分类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而面对新问题新挑战,广州市政府以及广州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将会如何调动群众力量一齐解决垃圾问题呢?目前,我市垃圾处理设施处理能力严重匮乏,垃圾处理方式单一,面临垃圾围城的困境。中心城区主要靠兴丰填埋场苦苦支撑,垃圾分类处理问题迫在眉睫。但是,垃圾分类处理政策又是不是切实地为人们群众所认识呢,是什么导致广州分类政策迟迟不入民心呢。根据调查得知,市民对垃圾分类处理存在几个认识误区,也正是这些误区严重干扰了我市垃圾处理的进程,造成广大市民对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的误解。

误区一:垃圾分类速成论,立刻见成效。垃圾分类是实现垃圾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的有效手段,其意义之大毋庸置疑。2010年4月,我市颁布了《广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暂行规定》,从法规层面全面启动了全市的垃圾分类。但是有一种观念,认为只要开始垃圾分类了,垃圾量就会大幅减少,很快就会见成效。从实际数据看,去年16个先行街道开始实行垃圾分类以来,农贸市场、中小学校和部分机团单位实施较好,确实做到了垃圾减量。但垃圾产生的主体—居民家庭的的垃圾分类工作却大打折扣,不尽理想。由于居民素质的差异、生活习惯的改变、甚至有些居民的抵触情绪等原因造成了垃圾分类效果并不理想。从日本和台湾的经验看,做好垃圾分类工作,要达到90%以上人的共识,需要20年左右的时间。东京从1980年开始实施垃圾分类等减量化工作,从1990年开始才遏制垃圾的正增长,然后才开始了垃圾量的持平和负增长。

因此,我市开始垃圾分类工作,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扎扎实实地做好每条街道、每个社区、每个小区的垃圾分类工作,最终将会有一个好的效果。涓涓溪流才能汇成大海。

误区二:垃圾分类后不需要垃圾终处理设施了。垃圾经过分类后不需要垃圾终处理设施了,不需要建设焚烧厂了。这是一个伪命题。目前,我市垃圾分类主要分成4类: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和其它垃圾。按照目前废品回收站的可回收物的物品种类,其中可回收物约占垃圾总产量的比例20-30%;有害垃圾比例较小,小于1%;厨余垃圾理论上应达到40-50%,但实际上不可能达到。这与两个因素直接相关。一是参加垃圾分类的家庭百分比,二是参加垃圾分类家庭分类的准确度。经过这两个因素的折扣后,最终进入“其它垃圾”的量仍将占较大的比例。以2011年的数据为例,2011年垃圾总理为1.8万吨,其中平均每天进入垃圾终处理设施的垃圾量为1.4万吨(占总产量的74.8%),进入废品回收站的可回收物的量每天约为4000吨(占22.2%),有害垃圾量从百分比上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厨余垃圾量刚刚起步,占比例约为5%。因此,经过垃圾分类,大量的垃圾仍将需要焚烧和填埋进行无害化处理,垃圾终处理设施是无害化处理的最后保障措施,必不可少。

误区三:妖魔化焚烧处理方式。在前几年的垃圾焚烧**中,境内外存在一种论调,将垃圾焚烧处理妖魔化,坚决抵制垃圾焚烧处理。其实这是一个认识上的误区。垃圾焚烧发电处理是目前垃圾减量效果最好的方式,也是一种削减污染

物排放的方式。只要控制好焚烧温度和时间,就能将二噁英的产量控制在排放标准内。同时采用先进工艺做好烟气处理,其它进入大气的排放物即可达标排放。以李坑焚烧发电厂为例,由于选用合理的炉排炉设备、采用中温次高压和烟气处理工艺,各项大气排放指标要远远严于国家标准,大多数指标达到欧盟标准。只要采用先进的设备和工艺,加强运营管理,就必定能做到排放物的高标准,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日本、新加坡、台湾地区的垃圾焚烧发电厂就建在人口密集的市区。广州在地少人多的实际条件下选用垃圾焚烧处理工艺是最为现实的做法。

误区四:垃圾的厨余成分可以100%依靠生态循环加以利用。生活垃圾从实验室的理化分析来看,有机物(即厨余垃圾)的成分约占45-55%,塑料占18-20%。这两种是含量占前两位的物质。因此,有一种论调,认为只要将生活垃圾中约占50%的厨余垃圾分出来进行堆肥或生化处理,就可大大减少进入最终设施的量。理想与现实大相径庭。首先,垃圾分类不可能做到50%的厨余垃圾全部分出来(前面第二点已有论述)。另外,采用堆肥或生化处理厨余垃圾进行生态循环利用,理念上是对的,但是实际运行起来有几个问题,一是吨处理占地较大,二是臭味难以消除,三是处理成本非常高(其产品诸如肥料、饲料等难以有市场)。国内目前尚没有成熟稳定的工艺,均处于试验摸索阶段。

误区五:垃圾分类及处理是城管委一个部门的事。在以往的工作经验中,有一种论调,垃圾分类及处理就是城管委一个部门的事。这种论调在很多部门、街道和个人中盛行。其实,垃圾分类及处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政府、各个部门、各个机团单位、千家万户的家庭等共同参与才能完成。市城管委只是代表市政府的牵头单位。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城市废弃物处置利用,发展循环经济的议案》决议的实施方案第四部分“保障措施”,从组织领导、政策法规、资金投入、社会参与、行政引导、宣传教育等6个方面提出为完成上述主要任务,实现工作目标,必须确保的相应措施。该实施方案涉及政府职能部门达30多个,涉及到各个集团单位和每一位居民。因此,垃圾分类及处理不仅仅是城管委一个部门的事,它就是我们每一位市民义不容辞的责任,贯穿于我们日常的每个生活细节中。

武汉市市民休闲生活状况调查分析 篇6

关键词:休闲时间 休闲生活 变化 市民

中图分类号: 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7)12-263-02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与提高,在强调经济建设的基础地位之时,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休闲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为人们提供和谐、健康、合理、科学的生活方式。而休闲生活状况和方式是人们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精神文化活动的一部分,它在社会和人民生活中占有的比重逐渐增大,其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的丰富和完善。

自1995年以来,我国实行了五天工作制,1999年又实施春节、五一、十一、三个长假日,我们已经有1/3的时间是在闲暇中度过的,闲暇时间利用的是否合理与科学,不仅关系着国民自身的健康和发展,而且也关系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已进入全面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转型意味着社会成员所熟悉的原有生活环境的大规模变动,意味着社会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重新调整,同时也意味着社会成员原有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分裂和突变。在这样一个价值多元化、生活方式多样化、个人生活特色化的时代,武汉市市民的休闲生活状况又是怎样呢?市民怎样度过闲暇时光,怎样设计自己的休闲生活方式在当今这样一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已经不仅仅是个体的事情,它关注着整个社会成员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的精神文明水平。本调查有助于了解武汉市市民休闲生活的总体状况,了解休闲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和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 武汉市市民休闲生活状况分析

(一)闲暇时间

1.可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现状。休闲时间总量直接影响到个人对休闲方式的选择及其休闲时间利用结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武汉市市民闲暇时间的总量相对较高,约有83.2%(30.4%+52.8%)的被调查者拥有2个小时以上自己可以完全支配的自由时间。

2.闲暇时间在不同职业群体、不同收入阶层的分布。职业的差异性决定了社会成员所投入的必要劳动时间的差异;收入的不平衡影响着人们所从事游乐活动和业余活动的多样性,一定程度上也制约着人们自由时间的分布和安排。调查显示,不同的职业群体和不同的收入阶层所拥有的自由时间(即闲暇时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在所调查的结果中,“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干部”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自由时间多于2个小时的比例较大,分别占80.7%和88.4%;“各经济类型工商业经营者”和“个体经济经营者”的自由时间多于2个小时的比例较小,分别占被调查者的76.5%和64.3%。在不同的收入阶层中,低收入者(500元以下)和中上层收入者(1501元-2500元)的自由时间较多,分别有72.7%和59.4%的被调查者拥有的自由时间超过3个小时。

(二)休闲生活的形式和内容

1.自由时间的利用形式。从统计数据显示的情况来看,“看报纸、杂志、听广播、看电视和电影”等学习提高型活动仍是市民休闲生活的最普遍选择(占56.2%),可见,对于大多数市民来说,在家里看电视、听广播等仍旧是主要的休闲方式,家庭仍然是市民紧张之余能够获得放松的“心灵港湾”。但这种休闲生活在视听方面带有明显的被动性,不利于发挥人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自我发展型和自我提高型的休闲生活,如“学习和自学”在被调查者中也占有较大比重(约占24.1%),这也侧面说明了人们为了在市场经济中增强自己的竞争力,不断利用闲暇时间学习新的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另外,在调查中发现,从事创作活动的比例几乎为0,仅有0.6%,以玩电脑、上网消磨时间的也只有1.9%。

2.户内休闲的主要形式。从调查的情况看,户内休闲形式仍以“看电视”、“看报纸、杂志”为主,两项的累加百分比为73.3%;“玩电脑、上网”的人数占14.3%,比例不算太高,与现行的信息时代不太吻合;“打扑克、麻将”的比例最小,也说明了简单而粗俗的闲暇活动逐渐被其它文明而健康的休闲方式所代替。

3.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群体户内休闲的差异。不同年龄段的人的兴趣爱好、身心特点、工作性质不一样,其休闲内容和方式也不相同。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到了中年以后,工作任务越来越重,放松的人数比例增多,愉悦和兴趣休闲的人逐渐减少。数据分析可知,出,在“玩电脑、上网”这一休闲行为和方式中,18岁-30岁年龄组的青年人约占78.3%(18/23),45岁以上的几乎为0;在被调查的19位45岁以上的人群中,73.4%被调查者采取了“看电视”这一休闲方式,显示了中老年的休闲生活比较单调和乏味。

不同职业群体,由于工作性质和工作环境的不同,人们选择的休闲形式也会不同。经调查分析可知,在不同的职业群体中,“各经济类型工商业经营者”、“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和“个体经济经营者”的休闲生活比较丰富多彩,各种休闲方式都有所涉及;而相比较之下,“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干部”和“工人”则显得有所欠缺,被调查对象中,在“与朋友聊天”和“打扑克、麻将、棋类”的人数均为0,说明这类群体的娱乐活动较少。

4.户内休闲时间与户外休闲时间的比较。在被调查的对象中,52.8%的人认为自己的户内休闲时间多于户外休闲时间,只有18.2%的认为自己的户外休闲时间多于户内休闲时间。这与中国的国情比较吻合,中国的国情特点一是人口多,二是经济不够发达,人们生活还不够充裕。这就决定了不能像西方发达国家一样人人都飞机旅游、汽车旅游或享受高品位的户外活动。同时也说明城市休闲规划和休闲产业应在大力满足居民自家内休闲活动需求的同时,应把焦点放在如何把休闲活动从家中引出来上。

(三)休闲设施的分布和利用情况

休闲设施是市民休闲生活质量状况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分布合理、构建科学的休闲设施有助于市民养成良好的休闲行为,打造健康的休闲生活。这些休闲设施不仅是市民户外休闲的主要依靠,同时也是一个现代化城市的主要标志。

1.休闲场所和休闲资源。休闲是受到社会整体发展水平和具体历史背景因素影响的,休闲生活的现状也必然受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及其所提供的休闲场所和休闲资源的制约。调查结果显示,市民经常利用户外休闲场所的状况,从统计结果来看,使用频次较高的依次是公共娱乐、饮食场所(34.9%)、商场、超市(24.3%)、体育场所(14.5%),这三项与其他几项相比较都属于无偿使用或者是经济实惠型的,这与武汉市市民整体收入水平不高相适应,同时也说明了当前发展豪华型设施、提倡白领型消费还为时过早。

市民生活 篇7

关键词:南宋,临安城,市民,生活文化

南宋初年,当杭州还没有作为临时帝都的时候,其人口的变化是稳定的。然而,在1138年,宋室南迁,后决定改杭州为都城,并更名为临安。当时的临安城也被称作临安府。在这之后,杭州的人口基数增长迅猛。根据咸淳《临安志》所记载的内容可知,当时临安府人口已达124万多人。“四方之民,云集两浙百倍于常”(《宋史》卷一八五食货志)。南宋临安城是所有南宋时期的帝都的典型代表。不仅具有得天独厚的经济发展环境,而且本身还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也使得临安成为一个政治、经济、文学上蓬勃发展的繁荣帝都城市。更是在12—13世纪时拥有了最为繁华的国际大都会的称号,并成为中国后来城市发展史上的耀眼明珠。对此,一些著名的小说家和作家在其作品上如实记录了南宋临安的繁华场景,例如吴自牧的《梦粱录》、耐得翁的《都城纪胜》等就是典型的例子。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这个历史文化名城,本文将从南宋临安市民生活文化入手,通过列举分析这座城市市民生活的若干方面,探究其中包含的显著特征和内容[1]。

一、市民生活的饮食习惯文化

南宋的中后期,作为帝都的临安城可谓是百业兴旺,更有著述记载到当时的临安府有“四百一十四行”。由此可见,众多的职业选择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口。这也就给临安的饮食习惯差异化形成了铺垫。在这个发达的商业经济都市,服务业的发展十分活跃,尤其是饮食方面最为发达。吴自牧是当时十分有名的小说家,其写的小说《梦粱录》里面就对当时的临安城有这样的记述:“经纪市井之家,往往多于店舍,旋买见成饮食,此为快便耳”。临安城位于江南一带,当地的市民生活所需的食材一般是源于太湖流域的一些地区。例如食米就是由两淮或者两广地区所供应的,不仅量足,品种也是多种多样。

据吴自牧的《梦粱录》,以及耐得翁的《都城纪胜》等历史文献记载,这座城市在饮食方面的高度发达是南宋帝都繁华昌盛景象的标志内容之一。帝都内部的饮食摊位以及店铺分布的密密麻麻,经营的食物类目也十分丰富。就单是拿最为简单的馒头来说,一个再普通不过的馒头不仅有着荤素两大类型,而荤馅儿的馒头更是有羊肉、鱼肉、虾肉、牛肉等。不同馅儿料的馒头,满足了来自全国各地民众对食物的爱好和选择。在食物的烹饪技巧上,也是汇集了全国各地的诸多做法[2]23。

二、市民生活的休闲娱乐文化

中晚唐之后,娱乐不再是一种纯粹的休闲放松,而是偏向于以一种消费服务的方式开始发展,并在历代的商业市场上出现。在南宋临安, 到处可以见到很多以谋取生计和收获利润为主要经营目的的文化娱乐场所。这无论是在经济方面还是文化方面来说都是一种社会的进步,或者是代表着娱乐市场从最初的发育走向成熟。当时一些著名的历史文献,例如士人耐得翁的《都城纪胜》,就以细腻的笔触和写实的文风向读者呈现了南宋临安这座享有国际声誉的世界大都市的繁华景象,其中对临安城所设立的商业娱乐场所以及相关举办的娱乐活动,都作了较为详尽并且生动的描写。具有很高的参考性。

“瓦子”“勾栏”等就是临安最具代表性的商业性娱乐场所。吴自牧在笔记小说《梦粱录》里面记载道:“杭之瓦舍,城内外合计有十七处。”而《武林旧事》还有一卷名为《瓦子勾栏》的内容就是专门对当时的临安城的瓦子进行详细描述的。这些专门性的娱乐性场所举行的娱乐活动,例如“说话”,亦称为舌辩。舌辩又分为诸如“说经”、“演史”等类别。大大丰富了临安市民的休闲娱乐生活,并满足了市民追求精神享受的要求[3]。

三、市民生活的风土人情文化

一个城市的地域文化特色,往往体现在该地区市民的风土人情方面。风俗习惯的差异,直接反映了地区性的文化差异。临安虽然是一个位于江南的都城,但是却包含了国内多个地区的风俗文化,这要归因于南宋时期的人口迁移,使得临安成为一个汇集全国各个地区人民的开放性都城。在南宋初期,临安的人口仍然保持在二十万五千余户,并没有很大的变动。但是临安成为南宋帝都后,其人口数字迅速飙升。根据相关的史料记载,当时“宋室南迁”的景象是这样的,跟随高宗赵构南迁的“从者如市”,“四方之民,云集两浙百倍于常”。由此,当时的繁荣景象可见一斑。也正是这大量的外来迁移人口,使得临安城成为一个多区域文化交杂汇集的国际大都市。

临安市民生活的风土人情文化最主要体现在传统节日的庆祝方面。每逢春节的来临,临安的市民“不论贫富,游玩琳宫梵宇,竟日不绝。家家饮宴,笑语喧哗”。过年的喜庆和繁荣景象可见一斑。家家户户为了迎接新一年的到来,无论年纪大小,都穿上喜庆的新衣,欢天喜地向邻里亲友送去新年的祝福[4]。

四、市民生活文化特点的分析和总结

通过以上对南宋临安市民生活的饮食习惯、休闲活动、风土人情等三方面进行列举分析可知,南宋时期临安城的市民生活文化有着三大主要特点。

1.浓郁的商业文化气息。作为一个商业经济高度发展的世界大都会,南宋临安城内充斥着浓郁的商业文化气息。这点在临安的饮食习惯文化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南宋时期,作为帝都的临安城,因为有着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其商品经济市场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临安城市民阶层的生活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尤其在饮食方面较为明显和突出。一个城市的饮食文化,毫无疑问是最能体现市民生活文化的重要部分。通常情况下,一个地区的饮食习惯,不仅反映出人们对于特定食物的喜好和取舍,还代表了这个地区在饮食方面的文化底蕴。而饮食行业的兴衰和商业文化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此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南宋的临安城位于江南一带地区,因此市民大多有着饮酒品茶的饮食习惯,而这一生活风气直接催生了后来帝都城内各个茶坊酒楼的兴起。在临安,处处可以见到茶肆、酒楼以及里面饮酒品茗的市民,商业和文化在这座江南城市没有出现丝毫的违和感。

2.追崇富足豪华的生活状态。说到南宋临安市民的生活状态,作家吴自牧在其笔记小说作品——《梦粱录》里这样说道“:杭城风俗,畴昔侈靡”“;临安风俗。四时奢侈,赏玩殆无虚日”这里以尖锐的笔触向读者展示了当时南宋临安市民阶层对富足豪华的生活状态的追崇和迷恋。临安市民对奢侈豪华生活的追求体现在婚娶、消遣娱乐等方面。“瓦子“”勾栏”是当时最具代表性的商业娱乐场所,这些场所的娱乐活动往往吸引了众多的临安市民。尤其是在一些节日佳节时期,勾栏就会举行一些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场面十分铺张豪华,是很多贵族公子或者富裕的贾商常去消遣娱乐的地方。而一些家境并不好的底层民众,因为盲目追求豪华奢侈的生活,甚至“解质借兑,带妻挟子,竟日嬉游,不醉不归。”从而形成了临安市民生活浓厚的奢靡之风[5]。

3.对封建正统思想束缚的抵抗。中国的封建正统思想主要提倡的是儒家思想。统治者认为提倡儒家思想有利于国家形成统一太平的局面,帝君的王权也能够长久稳定。封建正统思想的主旨在于国民必须无条件绝对服从君主的统治和领导。南宋临安市民的生活文化的发展和封建正统思想所提倡的儒家文化是有所违背的。就拿““瓦舍”“,勾栏”这些常见的商业娱乐性场所来举个例子。在那些崇尚儒家正统思想的士人看来,这些娱乐场所是不被接受的,甚至是应该被遭受唾弃的。“今贵家子弟郎君,因此游荡,破坏尤甚于汴都也”就表达了士人对“瓦舍”持着批判的态度,并表现出其对封建正统规范思想的发展感到担忧的心情。这说明了市民在本质上是对南宋的封建正统规范是有所敌对和抵抗的。市民生活文化所体现出来的正是其对儒家正统思想的反叛意识。除了市民之外,临安当地的商人也明显表示出对封建正统思想的不满和反抗。当时官府在民众的服饰方面颁布明确的条令,禁止市民在穿着上佩戴一些贵重的配饰。而临安的很多商人对此采取了无视的态度,随处可见到佩戴着金银配饰的买卖人。这些行为举止都明显体现了市民生活中对于封建正统思想的挑战和反抗意识。

城市市民的生活文化最主要涵盖三大方面:饮食习惯、消遣娱乐、风土人情。通过对临安城市民这三大生活方面的研究与分析,从中可以感受到这个世界大都市浓郁的商业文化气息以及市民对于高水平生活标准的追崇和热爱,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南宋时期人们对于封建正统规范的无形束缚是持着抵抗和反叛的态度的。总之,作为中国城市发展的一个最大转折点,南宋时期的临安城在商品经济方面的蓬勃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兴起,都让这座国际大都市的文化生活充满着浓郁的时代气息和文化底蕴。对于中国城市的高度发展,南宋时期这座叫做临安的帝都,毫无疑问是一个值得借鉴和学习的蓝本。

参考文献

[1]陈灏.南宋临安园林景观及游园活动研究[D].河南大学,2013.

[2]邹锦良.三十年来南宋名臣周必大研究述评[J].船山学刊,2011(4).

[3]任小翠.南宋临安春季岁时生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

[4]杨永桦.周密休闲思想及行为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0.

市民生活 篇8

一、桂林各行业市民的收入状况分析

城市居民的收入是其生活水平得以提高的基础, 收入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包括职业、职位、地域、个人资产、宏观经济发展状况等。就20世纪30年代的绝大多数城市居民来讲, 日常收入还是主要来自劳动所得, 因此, 不同行业的工资收入是了解和分析市民收入状况的关键。

1、工业

1925年新桂系统一广西后, 大力发展新式工业。1933年3月设立工商局, 专门管理工业建设的事务并制定了一系列的工业发展计划, 这些工业建设活动卓有成效。1933年广西统计局在全广西选了来自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331人的工资作为考察对象, 在这331人中, 平均最高者是南宁的机器工业, 工人平均月工资是40元/月;最低的则是全县的饮食品业, 计5.88元/月;桂林的烟叶、革履、织蓆业, 柳州的皮箱业, 蒙山的水土木业等七业, 共72人, 处于中等水平, 月工资为11-13元之间, 均由店主供膳宿。此外, 据1935年调查显示, 桂林建筑木工平均日工资为0.44元/日, 泥水匠为0.42元/日, 打铁工人为0.46元/日, 挑夫为0.42元/日。

2、手工业

“民国时期, 城市手工业以桂林最为发达”桂林手工业历史悠久, 较之工业, 桂林市的手工业相对发达, 民国时期的手工业工资形式有计时、计件两种, 计时工资又分为月薪制和日薪制。1935年广西统计局对省内手工业者的工资调查是依据日薪制来统计的, 由于行业性质和劳动者自身的能力、素质不同, 手工业者的工资明显低于工人的工资。

3、商业和服务业

1933年桂林有商店906家, 资本共440, 739元, 各行业中, 商店数量最多的是杂货业, 计169家, 占商店总数的17%, 其次是洋杂业和中药业, 商店总数分别为70家、50家。而资本最多的则是典当业, 杂货业、苏杭匹头业次之。1935年桂林商店户数增加到1, 157家, 资本总额为425, 013元。1940年桂林商店家数为1, 101家, 资本总额更是达到了3, 431, 849元。不断增加的商店数和资本总额说明20世纪30年代的桂林商业是在不断发展的。尽管没有具体的商人获利情况记载, 但根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 消费、生产、交换、分配构成社会再生产过程的总体, 资本总额的增加, 商人收入也应该会随之增加。

4、教育

30年代, 新桂系统治下的广西教育有两个非常突出的成就, 一是1933-1940年在全省实施的普及国民基础教育运动, 二是创办国民中学, 使之与普通中学制度并行。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师, 教师作为教育的实施者, 属于社会的中等阶层, 其收入略高于工人。普通职员的月薪一般为52.50元。

5、公务员

根据1936年广西省政府委员会第二二〇次会议议决, 桂林政府俸薪月工资为:秘书70元/月, 科长65元/月, 一等科员50元/月, 二等科员45元/月, 一级办事员35元/月, 二级办事员30元/月, 三级办事员25元/月, 会计员30元/月, 一等书记20元/月, 二等书记18元/月, 一级公役10元/月, 二级公役8元/月。

二、桂林市民的生活水平分析

生活水平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个方面,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则更加侧重于强调生活水平的物质性和可操作性, 生活水平的提高是生活福利的改进。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是衡量经济建设的基本指标。城市居民的消费, 照最通常的方法分析, 可分五大类, 即食品、衣服、房租, 燃料和杂项消费。由于资料缺乏, 所以无法编制长序列生活费指数, 但可通过收入与支出状况来了解生活水平及其变化。

(单位:元)

资料来源:陈青光主编.桂林市志·人民生活志[M].桂林:出版者不详, 1995:26.

德国著名社会学家、统计学家恩格尔的理论认为, 在其他条件相同时, 消费支出中用于食品部分的比重大小, 可以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生活水平的标志。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恩格尔定律”。在上表中, 桂林市皮鞋业、牙刷业恩格尔系数为50%左右, 其它行业均在60%以上。必须指出的是, 表中说选取的行业以传统工业居多, 其工人生活水平属于城市的中下层, 并不能代表该时期桂林市民的整体生活水平, 但至少说明了该时期中下层桂林市民的生活水平。

从上文对20世纪30年代桂林的各行业的收入和零售物价状况分析可以看出, 此时的桂林市民工资收入不高, 但由于物价相对稳定, 生活水平也日渐有所改善。当时, 一个普通塾师, 每月工资30余元, 用于全家男女仆役十多人的开支, “居然绰绰有余裕”。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 物价飞涨, 相对稳定的人民生活陷入混乱中。以公务员为例, 1936年桂林公务员的平均工资为38.8元/月, 以当时的物价水平看, 除了满足生活所需外, 尚有剩余。抗日战争爆发后, 尽管物价涨幅很大, 但公务人员的薪金数额却是基本保持不变, “以不变应万变”, 结果自然是焦头烂额, 一息奄奄。

三、结语

生活水平作为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深受工资收入水平的影响。20世纪30年代的桂林城里出现了一些近代新式工业, 但此时整个桂林仍以传统手工业为主, 生产力发展水平与东部沿海城市相比, 差距甚远。市民收入以劳动所得的工资为主, 工资水平不是很高, 但由于物价低廉, 且比较稳定, 所以20世纪30年代的桂林市民生活也相对容易。1936年广西省会复迁桂林, 随后,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的侵华战争。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 民众日常的生产生活被打乱, 城市物价飞涨, 人民生活陷入混乱。

摘要:生活水平涉及人们的生存发展, 是社会经济生活中最根本的问题, 以工资收入为切入点, 考察20世纪30年代广西桂林市民的生活水平, 可以更加深入、直观地了解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揭示历史发展的真实趋势。此时的桂林市民生活水平虽然不高, 但是物价相对稳定, 各行业工资水平也有所提高, 所以总的经济水平是在提升的。

关键词:工资收入,生活水平,桂林

参考文献

[1]颜邦英.桂林市志 (中) [M].北京:中华书局, 1997.

[2]王玉茹, 李进霞.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民的消费结构分析[J].中国经济史研究, 2007, (3) .

市民生活 篇9

一、背景

社区便民服务中心本质是一种社区服务的概念, 社区便民服务中心一般位于社区中心区域, 围绕公园绿地和交通站点, 将功能相近的教育设施、文化设施、体育设施、社区服务设施 (包含社区商业) 等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集中配置, 形成综合性公共服务的中心, 目的是为城市社区居民提供便捷、一站式的公共服务。

国内目前比较常见的做法是借鉴新加坡以社区商业为主导的“邻里中心”模式。社区便民服务中心较邻里中心而言, 功能有所拓展, 按照扁平化原则将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进行集中施配建。

二、实验区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建设概况

实验区在城市已建成区域, 结合新建居住区及蓝领公寓等人口集聚区, 进行统筹布局;对于未建设区域, 结合已有合村并城规划及实际项目落情况合理预留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建设用地, 并结合城市建设时序进行分批建设。

三、功能构成

社区便民服务按照3~5万人/处的标准建设, 每处用地规模控制在20~20公顷 (净用地面积) , 主要包含基本社区公共服务及商业配套两大功能, 打造“10分钟便民生活圈”。

1. 基本公共服务功能

基本公共服务功能主要包含两大类, 其中占地规模较大的设施如居住区体育中心、居住区公园、学校、公交首末站、居住区商业中心等采取独立设置的方式;其余占地规模较小或者不需要独立占地设施如文化活动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级养老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街道办事处、派出所、公共厕所、邮政所、环卫工人休息点、菜市场、便民商业设施以便民综合楼形式进行集中配建。

2. 特色商业功能

特色商业功能主要指除基本公共服务功能外, 结合周边用地情况及服务人口特点所增加的休闲娱乐、商业服务等特殊功能, 每处便民服务中心结合所设特色商业功能形成主题, 差异化发展。

依据社区便民服务中心特色商业功能不同, 可将实验区内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分为三类:一是基础型—“生活服务站”;二是品质型—“精品生活加油站”;三是产业偏向型—“员工之家”。

(1) 基础型——生活服务站

基础型社区便民服务中心主要指用地规模偏小, 以基本公共服务功能为主的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基础型社区便民服务中心服务人口类型主要为城市普通居民, 一般临近区域商业中心区, 周边商业设施配套较为完善。在进行建设时, 应注重基本公共服务功能的打造, 商业类型以小型商业便民服务为主, 如便民餐饮、家政服务、超市、美容院、健身馆、快捷酒店等, 重点突出满足居民基础生活需要的建设理念。

(2) 品质型——精品生活加油站

品质型社区便民服务中心主要指用地规模适中, 除基本公共服务外, 特色商业功能突出的社区便民服务中心类型。品质型社区便民服务中心一般位于周边商业设施配套较少的居住区中心, 交通可达性较好, 主要配套大型居住社区进行建设, 该类社区便民服务中心以特色商业如会展、星级酒店、综合演绎中心等为主导, 注重高品质商业、展览、娱乐等多种中高档项目拓展, 提升生活品质。

(3) 产业偏向型——员工之家

产业偏向型社区便民服务中心主要指结合产业用地或蓝领公寓布局, 为产业工人提供服务的社区便民服务中心。该类社区便民服务中心以必备基础生活服务为基础, 应综合考虑不同类型人群的使用需求, 建设集中商业、商务办公空间、文化娱乐设施以满足企业高管、一般工人等不同层次的商业需求, 特色商业类型一般包含商务办公、电子商城、溜冰场、大排档、快捷酒店、网吧等。

四、发展特色

1. 模块化建设

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大多数功能较为确定, 因此在进行项目建设时, 一改以往建造中各环节层层推进的单线程顺序, 将每道工序拆分, 通过将工序分属不同模板, 建立起合理的模块, 让各单元建造能够齐头并进, 高效衔接。

模块化的建设方式既可以节约建筑设计成本, 又可以打造自身品牌效应, 增强城市特色;并且采用这种标准化的建设模式可以缩短建设周期, 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满足居民对配套设施的迫切需求。

2. 差异化设计

虽然采取模块化的方式进行建设, 但是在修规及建筑方案设计时, 社区便民服务中心仍然采取差异化的设计理念, 结合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分类, 划分不同主题序列, 以区域整体风貌为基础, 通过建筑形式、色彩、风格、空间组合方式等特色化处理, 打造不同建筑风貌, 使得各个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在功能统一的前提下, 各具特色, 神似而形不似, 打造不同区域的标志性节点。

3. 品牌化推广

借鉴苏州工业园“邻里中心”发展模式, 在对社区公共服务功能进行系统性梳理及重新整合的基础上, 将实验区公共服务模式转化为城市名片, 在规范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建设及管理行为的基础上, 实现品牌建设。同时逐步固定招商合作伙伴, 使加盟商家品牌与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品牌相叠加, 强化连锁品牌效, 增大前行优势。

品牌化的社区便民服务中心不仅可以将创新型公共服务建设模式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宣传推广, 更加可以通过完善的公共服务, 增强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在市民中的认可度;同时也便于提供更加专业的服务平台, 使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可以统一开发建设, 集群发展, 保障项目的品质。

4. 市场化运作

与国外成熟的企业化运作模式相比, 我国目前的社区服务业主体大多脱离市场机制, 效率极低。社区便民服务中心采取市场化的运作方式, 政府与国家注资公司合作, 推进社区便民服务中心的建设、运营以及管理工作。

五、发展优势

1. 集约高效

社区便民服务中心的便民综合楼将传统公共服务设施布局时分散布局且需要独立占地的一些小型公共服务设施结合相应功能进行集中化的布置于一座建筑内, 节约土地, 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实验区土地资源相对紧张的现实状况, 这种相对集约的建设模式促进实验区的可持续发展。

2. 资源节约

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具有模块化的特点, 功能构成相对固定, 并且基本模块功能大致相同, 因此在前期的修规方案设计、中期的建设过程、以及后期的运营管理, 对于基本功能模块的处理均可以采取相同或者相似的方式, 缩短设计周期的同时加快建设速度, 大大降低时间和建设成本, 有效实现了资源的节约。

3. 集聚人气

和普通商业中心必须依托人气萌发的特点不同, 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可以结合社区建设同步或者提前配置, 依靠自身商业及公共服务功能所引发的集聚效应, 吸引人气从无到有, 逐步实现社区、邻里生活氛围的形成。依靠这种集聚效应, 可以快速吸引人口在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周边集聚, 这对于实验区作为城市新区, 在前期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增强城市活力, 完善城市功能, 具有重要意义。

4. 优化体系

作为实验区公共服务设施的最低层级, 社区便民服务中心与实验区级、居住片区级公共服务设施一起构建了实验区公共服务三级体系, 与传统设施控制相比, 实验区公共服务体系对传统公共服务设施的较低等级进行整合, 简化设施分级, 更加便于实现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的纵向一体化控制, 保障了实验区公共服务体系健康稳定发展。

六、结语

社区便民服务中心的基本特征和定位, 能够使社区服务的市场化和公益性有机融合, 避免了单纯政府行为或开发商主导的局限性, 为全方位满足居民生活需求和社区和谐发展提供了一个高效的平台。同时通过科学规划集中建设的社区便民服务中心避免了实验区城市建设过程中出现重复建设, 资源浪费和恶性竞争等问题, 有利于实现便民服务与区貌区容高度统一。

市民生活 篇10

面向地域的开放学习系统案例:富山互联网市民塾

作为面对社会教育的开放教育资源, 运营比较成功的是富山互联网市民塾, 该项目是日本总务省主导的u-Japan下属子项目“ICT地区活性化Portal”中的一部分, 目的在于集中当地市民志愿者利用互联网开展各类学习讲座, 所有课件资源完全免费公开, 并且可利用市民中心场地进行面对面的授课。富山互联网市民塾在当地政府机构和富山大学的支持下, 自1999年开始运营以来每年约有100多类学习讲座公开, 累计有数十万人接受免费课程学习, 并且影响到周边十多个地区。该项目的特点就是利用本地人才作为志愿者建立各类教学资源, 通过互联网大规模传播知识, 积极开展专业技能培训, 提高本地就业率, 将知识还原为地区经济动力。

自2010年开始该市民塾投入电子学习档案 (e-portfolio) , 对授课教师、学习者提供学习履历记录功能、学习分析建议功能、学习记录共享功能等多种免费服务, 通过这种服务横向联合企业职业技能评价、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信息共享, 并且参考欧洲“Europass”的运营模式, 提供e护照 (e-passport) 用来记录和证明学历、职历、技能等内容。上页图1是采用了电子学习档案和e护照的终身学习平台运营体制, 具体实施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以电子学习档案记录个人学习和社会活动, 对于持续性学习效果进行评估和建议;第二阶段联合大学、地区各类教育机构、就业支援机构等, 颁发e护照, 作为履修证明和社会活动实践证明, 提供就业和创业的无缝连接体系;第三阶段则提供从中小学至成人的横向教育支援体系, 扩大终身教育的社会化效应。由于涉及面广, 时间跨度长, 该体制目前仍然处于研究检验过程中, 现已经通过“故乡学习”、“人才培养活动”、“环境保护活动”、“高龄人士支援活动”开展各类公开课程, 提供免费的开放教育资源, 学习者不仅能够利用市民中心教室面对面听课, 也能够从网上下载课程资料和查看课程视频, 还能够参与各类体验和实践活动, 所有参与的课程均配有学习记录和评价的跟踪服务, 最后根据学习成果颁发e护照作为证明材料, 根据能力和经验推荐给就业指导中心和相关企业, 使得教育成果与社会就业直接挂钩。

基于云平台的社会化学习支援服务

互联网市民塾除采用互联网进行教育支援外, 还开发了智能手机对应的电子档案系统 (如图2) , 利用手机可以很方便地查看学习记录, 利用Face- book等SNS进行学习交流, 制作自己的学习档案, 并且可以通过自己的“案例”向朋友、教师、用人单位等传递个人信息 (如图3) , 成为人才技能展示的良好平台。

采用终身学习平台, 通过一定考核后可以获得由互联网市民塾颁发的e护照 (如图4) , 上面详细记录了认定项目名称、所学课程名称、学习时间等内容, 根据学习者的情况可以灵活使用。例如, 高中生学习“职业设计课程”后, 可以用于升学、就业和地区活动, 大学生学习这门课程后可以参与企业招聘会、创业等, 而普通市民除了可以参与听课外, 还可以根据专长设立自己的课程, 成为社会人讲师, 通过自己的能力和经验来帮助其他市民。实际上, 互联网市民塾提供的所有课程都是由普通市民自愿提供的, 再加上有富山大学等教育机构的支援, 做到了社会教育资源回馈社会。

除开展网络课程、面对面授课外, 还联合各类机构召开各类活动, 如举办定期社团研究会, 联合NPO组织开展公益活动和志愿者活动, 制作电子教材。如下页图5的e手工艺图鉴, 该项目作为富山互联网市民塾的公开课程获得了日本独立行政法人国立青少年教育振兴机构儿童梦想基金的资助, 先由小学生实地采访收集各类手工艺人制作的情况, 进行体验式学习, 然后将采访内容编辑制作成为电子教材“e-手工艺cloud图鉴”。该图鉴对日本全国各类手工艺人的工作分类排序, 加上声音、动画、插图等进行详细介绍, 对于今后意欲开展体验学习的教育工作者不仅提供免费的教材资料, 还提供教材的使用方法、策划方案、注意事项等各种内容。

图6则是富山与神户地区联合组织防灾市民塾, 在神户防灾乐习连携促进协议会、当地市民、消防机构、教育机构等的支持下, 成立防灾学习小组, 组织当地中小学140多人每月开展泛在学习会, 采用网上学习、实践调查学习、社团交流等多种形式, 同时作为学校防灾教育的一环让市民家长和儿童参与到防灾活动中, 从阪神大地震中学习到实践性的防灾知识, 作为学习成果制作出电子版本的防灾福利社区地图, 提供给抗灾能力较弱的群体, 防灾训练物资标示, 成为网络版的防灾教材。

除此之外, 与富山大学人间发达科学部开展共同研究, 通过网络公开课程将大学教育资源社会化;面向高龄人士组织开展ICT无障碍支援活动, 介绍智能手机、触摸终端等各类设备的使用方法, 在将信息技术教给老年人的同时, 也将他们宝贵的职业经验收集保存下来, 促进老人积极利用ICT参与社会活动;开设故乡讲师培养课程, 募集熟悉本地风土人情和经济规划的人才, 为今后提高地区经济效应培养人才。

后记

在富山互联网市民塾的影响下, 和歌山互联网市民塾于2004年建立后, 不到三年时间就推出数百类讲座, 利用人数达数千人。此外还有德岛互联网市民塾、TOSAHACHIKIN互联网SFC市民塾、尾道互联网市民塾、熊本互联网市民塾、生涯学习支援福岛AKATSUKI等诸多机构, 均取得了广泛的社会效应, 从参与者的反馈中可以听到不少积极响应的声音, 还有通过学习这类开放教育资源成功创业的案例, 这不仅拓宽了当地教育资源的应用途径, 还积极推动了地区经济的良好循环发展, 提高了社会化开放教育资源的实际使用效率, 相比以大学主导的JOCW而言更加具备社会化实践效应。

参考文献

[1]富山インターネット市民塾, http://toyama.shiminjuku.com/

[2]和歌山インターネット市民塾, http://wakayama.shiminjuku.jp/

[3]一人ひとりのeポートフォリオが社会に生かされる学習基盤の構築に関する調査研究, 富山インターネット市民塾推進協議会·地域eパスポート研究協議会

[4]ICTを活用した地域プラットフォームーーインターネット市民塾の取り組み、株式会社インテック、http://www.soumu.go.jp/soutsu/hokuriku/img/resarch/region/3th/shiryou8.pdf

市民生活 篇11

说起中广传播集团大家或许会觉得陌生,但说起中国移动的手机电视肯定大家都看过,而实际上中国移动的手机电视就是中广的CMMB手持电视。而且据了解,中国广电CMMB网络目前是全球最大的多媒体广播电视网,统计显示,截至2011年广电CMMB网络手持电视已有终端客户3500万。中广传播集团除了总公司外还在各省各市设立了相应的二三级公司。

2010年7月19日,中广传播集团和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共同出资组建了广东中广传播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以下简称深圳中广)。深圳中广负责深圳地区CMMB网络的建设、投资和运营。近日,本刊记者采访了深圳中广公司的相关领导。据介绍,中广集团每年2011年的终端客户有3500万,其中深圳市的CMMB终端拥有用户近400万。深圳中广的常务副总江月山很坦率地说道:“深圳已慢慢地发展成为了全国CMMB内容集成运营中心、设计中心和生产制造中心。”

谈到深圳中广的领先优势,江月山说:“首先得益于深圳的地理优势,深圳这个地方,人们只要到这里来就是为了挣钱,商业意识很强;其次,深圳市政府的政策,政府给政策给我们提供了很多便利;还有一个,就是我们投资方深圳广电集团在全国也是名列前茅的。”

独特的“媒体营销”理念

深圳中广公司在企业运营和企业营销方面,有很多自己独到的地方。谈到企业员工管理,江月山道:“我们人手一份一二三四五六七。”“一、学习全国一流媒体运营商;二、快速成长,不断学习,快速提升个人能力……”所谓“一二三四五六七”就是深圳中广公司员工的基本守则,江月山说他们也叫“快速成长法”,新员工入职按照那七条可以快速进入角色,“貌似简单但是也很难做到”。江月山介绍,公司很注重培养员工的领导才能,每一个员工都要能当领导,都要能独当一面,“在我们公司锻炼出来了的人,随便到哪里去都是很牛的”。

记者发现,对深圳中广最独特的还是其“媒体营销”理念。简单地说,就是不花钱但是每年做的宣传广告价值达几千万甚至上亿。对此江月山解释,深圳中广本身就是媒体,得益于自身的媒体优势,深圳中广和几乎所有的媒体都有合作。江月山很幽默地说道:“我们都是媒体,你不可能要我的钱,我也不可能要你的钱,我们互换版面。”江月山还举例说道:“口岸传媒公司和我们形成战略联盟,我们每年互换广告费,我在口岸传媒做广告不要钱,口岸传媒在我们这里做广告也不要钱。这种‘媒体营销’的方式实际上也是一种资源整合。”

吃喝玩乐——未来深圳的生活服务平台

江月山向记者介绍他们的CMMB手持电视时说道:“中国移动的手机电视就是我们的手机电视,中广跟中国移动强强合作,中国移动用的是我们的网络和节目。”目前,深圳手持电视频道已有很多精彩的自办节目,《吃货急先锋》《健康随身行》《剩男剩女约会吧》等。这些节目都贴近深圳市民的生活,很受青年白领们的喜爱。不久的将来,睛彩深圳频道还将以“GPS+交通引导”为主线,亮丽推出“一频道在手,吃喝玩乐全都有”的全新生活方式。谈到深圳中广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江月山说,深圳中广正致力于打造一个未来深圳的生活服务网络平台。这个平台真正实现“在深圳,只要一机在手,吃喝玩乐全都有”,最后形成一个“交流、展示、寻求、交易的平台”。

上一篇:强夯振动下一篇:清水混凝土的施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