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市社区市民

2024-09-20

衡水市社区市民(共4篇)

衡水市社区市民 篇1

1. 引言

进入新世纪以来, 尤其是党的十六大的召开为新世纪群众体育的发展绘制了蓝图, 全民健身计划二期工程全面展开, 社区体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作用也愈发突出。本文就衡水市社区市民对体育价值的认识, 目前社区体育发展中暴露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 在借鉴国内外社区体育发展的有关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衡水社区体育的具体情况和特点, 并提出意见及对策, 从而推动衡水社区体育进一步发展, 以适应我国改革开放的需要。

2. 衡水市社区体育的现状分析

2.1 衡水社区体育活动成员的分布情况。

参与社区体育活动者的年龄分布, 呈“两头热、中间冷”的现象, 即老年人和儿童人数较多, 中青年人数较少。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老年人大多闲赋在家, 为了寻找生活乐趣和防治老年性疾病, 参加社区体育活动是这些老年人最直接的选择。而广大中青年因为大多是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和业务骨干或在校学生, 处于紧张的工作或学习状态, 所以无法保障参加正常的社区活动。

2.2 衡水社区体育活动项目分布情况。

衡水社区体育活动项目可分为室外项目和室内项目。衡水社区体育活动室外项目有散步、慢跑、武术、气功、老年舞蹈等。室内项目有乒乓球、台球、棋牌等。据最新资料调查, 衡水居民小区的体育场地在施工过程中大部分被占用和挤掉, 还有一些过于追求时尚而忽略了实用性。另外, 由于受传统竞技体育的影响, 不能对其进行合理的改造, 而严格的规则又限制了区内一般群众的参与, 致使社区体育项目的选择受到很大的限制。

2.3 衡水社区体育的人群结构和活动形式。

社区体育的活动形式主要有日常性活动和经常性体育竞赛两种。日常性活动主要在晨晚活动站进行, 活动规模受场地条件限制, 大小不一, 以小规模活动为主。体育竞赛有的安排在节假日, 有的按季节举行。目前, 日常性晨晚练活动的主要内容有操、拳、功、舞、剑等五大类, 经费以自筹为主。体育竞赛的内容多种多样, 各社区竞赛内容的选择通常与本社区的体育传统和场地设施条件有关, 其中娱乐性、趣味性活动内容更受人们的欢迎。

2.4 衡水社区体育活动的管理者和指导者。

在社区体育活动的管理者以兼职为主, 专职为辅。抽样调查结果表明, 街道社区体协中专职管理者仅占20.3%, 72.6%的管理者由身兼多职的管理人员兼任, 还有7.1%的管理者聘请离退休人员担任。在调查的体育指导员中本科学历的占1.7%, 专科学历的占6.8%, 高中学历的占42.7%, 初中以下学历的占48.8%。且这些体育指导员受过培训的占24.9%, 未受过培训的占75.1%。这样的体育指导员队伍, 大部分人是自身喜爱体育活动, 具有较高的热情, 且愿意为大家服务。但由于本身受教育程度低, 且又没有受过专业的培训, 因而很难适应全民健身的顺利开展。

3. 衡水市社区体育发展的对策

3.1 完善社区体育组织管理体制。

衡水市社区体育组织管理以街道社区体协为主, 其他区域性体协为辅, 组织结构基层化特点十分明显。在社区成员参与社区体育意识比较淡漠的情况下, 政府行为仍然应该在社区体育建设中占主导地位, 但随着衡水市民参与社区体育意识的增强, 社区体育管理应该走行政性与社区自主性相结合的混合型管理道路。

3.2 制定衡水市社区体育的长远规划。

要实现衡水市经济发展目标, 制定衡水市社区体育的长远规划就显得十分重要。从衡水市已建成的居民小区来看, 还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小区配套体育活动场所的面积标准 (包括新建的居民小区) 。因此, 长远规划不仅包括在今后的城市建设中配套的体育活动场所, 而且包括对现有的居民小区体育活动场所的改造。

3.3 加强宣传力度, 增强居民体育健身意识。

采用广播、电视、报纸、社区宣传栏等多种宣传方式, 来加大宣传力度, 形成居民体育健身的舆论导向, 增强居民的体育健身意识, 提高政府职能部门对社区体育健身工作的重视程度, 使衡水市各级行政职能部门都充分认识到, 发展社区体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是强市利民、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有效措施和手段。

3.4 多渠道筹集经费, 加大社区体育的投入。

仅仅依靠体育彩票来进行对社区体育经费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 还要采取政府拿一点, 街道、居委会 (社区) 拿一点, 居民个人拿一点的办法, 即按照国家政策, 逐步转向由政府办体育向社会办体育过渡, 发挥经济较发达城市的优势, 号召个体私营企业赞助、为社会作贡献等来增加社区体育经费, 实现多渠道筹集经费, 加大社区体育的投入。

3.5 提高居民健康消费意识。

作为正在飞速发展的衡水市民, 不是没钱, 而是用于社区体育健康消费的意识没有觉醒。因此, 各级行政职能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提高市民的体育健康消费意识, 使居民认识到适当的体育消费是健康的储蓄, 只有现在的体育消费才能换来未来更多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

4. 结语

现阶段衡水市社区体育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发展也不平衡。场地设施、经费、指导者队伍等社区体育资源相对匮乏是当前制约社区体育发展的主要因素。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深入开展, 社区健身已是社会的热点。加强社区健身文化建设是推动全民健身、促进社区健身活动发展的灵魂。依据衡水社区体育的现状, 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 必须建立适合我国国情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体育发展体系。运用这一体系可以实现资源上的优势互补, 促使家庭、社区体育健康、有序、协调地发展, 使正在飞速发展的衡水市在社区体育方面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柏杰, 朱仁康.我国社区体育的发展现状及对策[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03, 22, (1) :86-881.

[2]李云林.对社区体育的几点思考[J].浙江体育科学, 2001, 23, (6) :4-5.

[3]王凯珍, 任海, 王渡等.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体育科学, 1997, 17, (5) :6-9.

衡水市社区市民 篇2

苏秦老师教过小学,适应初中循环教学,教育教学成绩显著,在毕业班的岗位上工作多年,把最宝贵的青春年华都献给了教育事业。

在教育教学中,苏秦提倡“成才必先成人”、“做好人、学好习、做好事”的理念,始终把育人放在教育的首要位置,不求人人成才,但求人人成人。工作中,苏秦是一位称职的好老师。除了完成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外,他还利用自身特长,积极组织开展学校师生乒乓球运动,指导学生写作,帮助学生提高习作水平。

,在苏秦的积极倡导下,龙庙中学就成立了乒乓球协会,并成功组织了三届乒乓球大赛,大力促进了学校师生乒乓球运动的开展。对培养师生健康的爱好,文明的言行,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在教学之余,苏秦对学生的习作水平较好的作文进行整理、归类,不定期向一些报刊荐稿或参加各类征文比赛。这些年来,他辅导的学生作文有近百篇在《作文报》、《扬子晚报》、《宿迁晚报》等全国各级各类报刊发表或获奖。对宣传学校、宣传地方,起到了不可小觑的作用。

除此而外,他更是勤耕不辍,利用在学校就被评为“写作特长生”的特长,坚持练笔。这些年来,有数百篇各类文章在《人民日报》、《新华日报》、《宿迁日报》等全国各级报刊发表或者获得上级奖励。其中有文明类文章《水漫路上竞“风流”彰显道德缺失》一文被中国文明网于7月19日选发,在市组织的“争做文明人”的学生征文比赛中,苏秦老师辅导的学生有两名分别获得一、三等奖,自己还被评为“优秀指导老师”。

,苏秦还在本地门户网站宿迁新闻网注册博客,有近二十篇各类博文被《宿迁日报》选用。他还被评为论坛版主,对于提倡文明上网、礼貌上网,也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在此前,苏秦的部分文章就曾被人民网、中青网等网站刊登过。

在做好本职工作之余,苏秦老师更是把业余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丰富而有特色,促进了工作,同时也帮助了他人。生活上的苏秦更是一位好丈夫、好儿子、好父亲,好同事。苏秦与爱人提倡文明新风,在五月一日,成功参加沭阳县五一集体婚礼。他们同在一个单位工作,生活上、工作上,互相帮助,取长补短。上有老,下有小,每到双休,苏秦老师总要抽出时间回老家,陪父母,照顾孩子。在与同事的相处中,苏秦总能乐于助人,善待他人,这是同事有目共睹的。

衡水市社区市民 篇3

1 六盘水市农业转移人口状况

1.1 三次产业就业情况

三次产业就业结构是指全部就业劳动力在三次产业的就业占全部就业的比重。随着六盘水市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提高, 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成为实现农民转移就业, 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2013年全市农业劳动力157万人, 从事农业 (第一产业) 生产的就业93万人 (包括少量外来就业者) , 根据统计年鉴数据显示, 截止到2013年底, 六盘水市有大约63万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乡村从业人员的情况分析, 2013年在乡村三次产业中的从业人员143.9万人, 有约50万农业劳动力在二三产业就业, 其中外来就业人员和部分非农劳动力在乡村就业约17.5万人, 本地农业劳动力转移就业约32.5万人。

1.2 六盘水市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基本情况

1.2.1 外出就业情况

根据市劳动就业部门统计数据显示, 六盘水市农业劳动力转移就业呈逐年增长, 2013年, 转移农业劳动力人数55160人, 累计转移就业人数460414人, 其中跨省就业人数303981人。目前六盘水市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已经超过50万人, 其中省外转移超过30万人, 市外省内转移5.8万人, 县外市内转移3.8万人, 县内转移人数13.4万人。根据市劳动就业部门提供的资料显示, 六盘水市省外转移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浙江等东部地区, 市外省内转移主要分布在贵阳、毕节等市。

1.2.2 外来就业情况

外来人口就业是人口流动的必然趋势和客观要求, 近年来六盘水市通过交通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和就业创业环境, 外来人口也不断增加。2013年外来就业10513人, 来自于省外3945人, 来自于省内各市州6568人, 分别占37.5%和62.5%。2010~2013年底外来就业人口累计40568人, 其中来自于省外14391人。可见, 六盘水市外来就业人口主要来自于省内。

1.2.3 农民工返乡及就地转移情况

农民工回到家乡创业就业是大多数第一代农民工和部分新生代农民工的共同愿望。随着六盘水市经济社会发展, 就业创业环境不断改善, 为农民工回到家乡创业就业创造了条件。在外出打工农民工不断增加的同时, 一大批在外打工的农民工开始带着资金和技术回到家乡创业就业, 为家乡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带领家乡人民共同致富奔小康出力, 同时带动了一大批本地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截至2013年农业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人数累计303676人。根据调查显示, 农民工返乡创业主要行业为种植业、养殖业、批发零售业、商业服务业为主的一、三产业。

1.2.4 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文化结构和收入情况

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收入与其劳动者自身的文化素质有着密切关系。六盘水市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人员中, 初中以下文化程度43.7万人, 占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人数的87.4%, 高中、中专文化程度5.9万人, 占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人数的11.8%, 大专以上文化程度0.4万人, 占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人数的0.8%。在转移就业的农业劳动力中, 经过培训月平均工资为2700元, 未经过培训的月平均工资为2250元, 可见, 农业人口文化素质是影响其转移就业和收入水平的重要因素。

2 六盘水市农业转移人口的特点

2.1 外出农民工以青年男性为主, 受教育程度较低

以2013年调查数据为例, 农民工的性别比例相对稳定, 无论是外出就业农民工、外来就业农民工、年末在外就业农民工总数还是返乡农民工以及各县区的外出农民工来看, 男性占65%。从年龄特征来看, 外出农民工以45岁以下年龄段为主。外出农民工中45岁以下的占90%以上。其中, 1980年之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 (35岁以下) 所占比重达30%。35~45岁的农民工占60%以上, 是农村转移劳动力的主要力量。从受教育程度来看, 初中及以下受教育程度者占90%以上。2013年, 在外出农民工中, 小学及以下占89.7%, 初中文化程度的占8.9%, 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98.6%, 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4%。说明六盘水市农业转移人口受教育程度偏低, 对推进农业人口转移市民化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2.2 外出农民工主要以省外为主, 但其比重有所下降

外出务工人员的主要目的地主要集中在省外, 2013末在外就业人数460414人, 跨省就业人数303981人, 约占65%。近年来, 随着跨省外出的农民工数量减少, 农民工以跨省外出为主的格局也在发生变化。

2.3 农民工就业集中在制造业、建筑业、传统服务业等行业

由于外出农民工受教育程度低, 工作技能缺乏, 其就业往往集中在制造业、建筑业、传统服务业等对工作技能要求不高的行业。根据对农民工的调查, 农村人口转移的行业分布情况是, 转移人口就业行业比较集中, 主要集中在工业、矿山、商业、服务业、建筑业等, 占转移人口的比例高达80%, 男性主要从事建筑、住房装修、水电安装, 女性主要从事餐饮、家政等服务业。

3 六盘水市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就业结构转型的滞后性

从就业结构看, 农业从业人员比重大, 且农业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低。尽管大量农业劳动力人口向非农业领域转移。但是, 农业从业人员仍然占据从业人员的相当比例。2013年, 农业从业人员占全市从业人员的65%, 农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6.6%, 这表明六盘水市有大量的农业劳动力未能随着农业比重下降顺利实现产业结构上的非农转移, 而长期滞留在农业领域。

3.2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主要得益于城市修编和乡镇调整

六盘水市快速提升的城镇化率绝大部分不是由于农民进入城镇引起的, 而是由于经过多轮城市修编后郊区农民被城镇化以及市域内的部分乡改镇后一部分农村被城镇化得以提高的。2011年以前, 六盘水市有98个乡 (镇、街道) , 其中乡有64个, 占65%, 到2013年进行拆乡建镇, 全市有103个 (镇、街道) , 乡减少到49个, 只占47.6%, 这是一个值得分析的现象。这一现象表明, 六盘水市城镇化率的提高实际上主要得益于城市修编和乡镇调整。

3.3 户籍改革的滞后性

户籍制度改革是社会体制改革的重心。户籍口径测算的城镇化率显著落后于常住人口测算的城镇化率。通过分析户籍口径的城镇化率发现, 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存在显著差异。1990~2013年, 六盘水市户籍口径计算的城镇化率从15.22%提升到22.61%, 年均增长0.32个百分点, 2013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41.5%, 两者相差18.9个百分点。

3.4 市民化“农民”与城镇居民差距较大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除社会身份转变和社会认同外, 政治权利、公共服务、经济生活条件、综合文化素质四个方面也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程度评价指标, 用以评价农业转移人口在市民化各个方面与城镇居民 (市民) 的差距。总体来看,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程度在政治权利、公共服务、经济生活、文化素质等方面与城镇居民的差距均较大。

4 加快推进喀斯特地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对策

4.1 实施“三化”战略, 是现实农业人口转移市民化的根本途径

近年来, 六盘水市积极实施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带动战略, 经济发展的活力不断增强, 服务领域不断拓宽, 承载能力不断提高, 发展的空间不断延伸。2013年, 全市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93.4%,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提供了现实条件。

4.2 加快户籍制度及相关政策的调整, 消除农业人口转移市民化的制度性障碍

随着户籍制度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进城务工的子女同样享受跟城市户口子女一样的入学待遇, 就近入学, 农村户口同样可以在城市登记成为个体工商户、企业老板, 成为市场主体, 参与经济活动, 为农民进城提供了便利条件。并且在劳动用工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住房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这些都是实现农业人口转移市民化的根本保证。

4.3 保障农民基本权益, 解决农业人口转移市民化的后顾之忧

农民市民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表现为, 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尚未实现, 农村集体资产和农民的各项权益的确权未能完成, 城乡计划生育政策存在差距, 农民对转非积极性不高。根本原因其一, 是二元户籍制度尚未从根本上废除, 户籍制度背后的福利因素构筑的成本门槛限制了农民的非农转移。其二, 是农转非过程中农村集体资产缺乏科学合理的处置手段影响了农民转非的积极性。其三, 是农民担心附着在农业户口上的各项权益会随着市民化被剥夺, 也从而影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积极性。其四, 是城市中的高房价、低收入、高支出 (相对在农村) 也是影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只有通过以农村土地为核心农村各项制度改革, 解决农业人口转移市民化的后顾之忧, 才能真正有效促进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

参考文献

[1]潘家华, 魏后凯.中国城市发展报告——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3.

[2]陈妙香.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与农地产权制度改革探讨[J].经济管理, 2014 (10) :73-74.

社区市民学校工作计划 篇4

1、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精神,结合中央文明委颁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广泛开展以提高市民素质为重点的教育活动。

2、大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社区居民进行形势、政策、法律、法规、社会公德、家庭伦理道德、科学知识普及,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教育。

3、深入开展“文明人、文明城、文明风”为主题实践活动,大力开展“文明从我做起”,“携起手来共建美好家园”等活动,提高市民的环保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4、组织贴近群众生活,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知识培训,交通安全、文明礼仪、保护未成年知识讲座,医疗卫生保舰公民素质提升、转岗就业知识,落实教育等内容的培训。

5、结合各种节日,纪念日等组织图片展览、文艺节目等活动,丰富社区的生活。

具体措施:

1、以社区党支部书记为校长的主要负责人,负责全面工作机具体工作实施,社区“两委”人员和社区志愿者为成员的市民学校管理小组,明确分工,各司其职。

2、结合社区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

上一篇:矫正学生的厌学下一篇:记录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