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中学高二历史试题(精选4篇)
衡水中学高二历史试题 篇1
启用前绝密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7-2018学年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卷
高二历史
注意事项:
1.你现在拿到的这份试卷是满分100分,作答时间为90分钟
2.答题前请在答题卷上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3.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56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8个小题,共56分。)
1.成书于6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昨至洛阳,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义富盛,人物殷阜。”这段文字主要反映了()A.士族制度在中原得到发展 B.隋朝洛阳,商业盛极一时 C.北魏迁都洛阳后,促进当地繁荣 D.南朝统治下的洛阳,经济得到发展
2.梭伦在自己的诗中写道:“自由不可太多,强迫也不应过分;富厚如属于没有教养的人们,厌足就要滋生不绝。”这里他反对的是()A.贵族凭借特权的专横与压榨 B.“债务奴隶”被废除后的贪婪 C.“海岸派”的财产富有与激进 D.公民大会没有实现权力的现状
3.以下事件中,改变了社会性质的有()
①商鞅变法 ②王安石变法 ③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④1861年改革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4.我国的古代改革对推动社会进步起了推动作用,但商鞅因变法而车裂,王安石因变法而革职。由此得出的最主要结论是()A.改革有助于社会进步,但改革者不会有好结果 B.改革有风险,改革者应注意保护自己 C.改革需要改革者的奉献和牺牲精神 D.改革应对反动势力进行彻底镇压
5.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有利于其直接控制黄河流域的是()A.迁都洛阳 B.实行汉化措施 C.颁布均田令 D.采纳汉族统治制度
6.《北史》载:“孝文帝引见朝臣,诏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如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下列对这一诏令理解不确切的是()A.通过行政命令推行汉话 B.提倡官员说汉话而不说鲜卑语 C.30岁以下的官员必须严格执行法令 D.罢免在朝廷上不说汉话的官员
7.商鞅变法法令规定“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反映了变法的根本目的是()A.保护农民阶级的利益 B.实现秦国的富国强兵 C.保持和稳定小农经济 D.巩固和发展土地私有制
8.《魏书•高祖纪》记载:“诏曰:‘今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房屋),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或因饥馑以弃业,或因灾贫而流亡。仓廪不足,租调难持,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为改变这一局面,孝文帝推行的改革措施是()A.迁都洛阳 B.推行均田制 C.设立三长制 D.实行租调制
9.战国时期各国国君变法的根本动力是()A.生产力迅速发展 B.称雄天下的欲望 C.阶级斗争十分尖锐 D.东周王室日渐衰微
10.下列商鞅变法措施中有利于确立封建地主阶级政治地位的有()①实行二十等爵制 ②实行连坐法 ③废除世卿世禄制 ④“燔诗书而明法令”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1.北魏孝文帝曾对一项改革措施的实施效果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如身之使手,干之总条。”这项措施是()A.均田制 B.三长制 C.俸禄制 D.迁都洛阳 12.下图是某生历史课堂笔记,请你判断他所记述的内容应为()
A.北魏的均田制 B.太平大国的土地政策 C.孙中山的平均地权 D.中共的土地改革
13.商鞅变法前,秦国举行的一次宫廷会议上,有人曾提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该主张实质上是()A.阐明了变法的指导思想 B.强调变法可取得很大成效 C.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 D.反对变法 14.以下与商鞅变法内容相关的叙述,直接变革了当时旧的生产关系的是()A.徙木立信 B.铜方升 C.奖励耕织 D.废井田,开阡陌
15.古希腊历史学家普鲁塔克在其名著《传记集》中指出,“……全希腊人的公款,竟被从提洛岛弄了出来,为雅典一邦据为己有了……希腊真是受了奇耻大辱,她显然正遭到暴君的独裁统治。她眼见自己迫不得已献出的军费,竟被用来把我们的城市粉饰得金碧辉煌,活像一个摆阔气的女人似的,浑身载满贵重的宝石、雕像和价值累万的庙宇。” 这说明在伯利克里时代雅典()A.民主只限于公民范围内 B.公职人员侵吞公款盛行 C.存在独裁统治
D.对内实行民主,对外谋求霸权
16.魏晋时期,北方游牧民族逐渐涌入中原,农牧经济格局受到冲击,牧业开始向南推进;随着西晋的灭亡,游牧民族如潮水般涌入内地,畜牧带大幅度向南推移。由此推断魏晋时期()A.经济重心已转移至南方 B.北方生态环境相对恢复 C.少数民族接受农耕文明 D.南北经济的互补性增强
17.北魏统一北方,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A.封建化过程 B.农业化过程 C.工业化过程 D.汉化过程
18.孝文帝改革后,北方农业有很大发展,表现在()①水利得到了兴修; ②劳动工具改进,注意精耕细作 ③经济作物种植增多;
④荒地得到开垦,粮食增多,人口增加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9.雅典人四处寻找富于人情味的改革者,终于,他们找到了梭伦。他一面颁布解负令改善平民的经济状况,组建四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提高平民政治地位;一面确立财产等级制度,一定程度上保护贵族政治特权。由此可见梭伦改革的主要特点是()
A.提高平民地位
B.调和社会矛盾
C.保护贵族权益
D.未改善奴隶的生存状况
20.在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措施有()①恢复汉族礼仪制度②与汉族通婚③迁都洛阳④采用汉族的政治制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21.梭伦堪称雅典第一个平民领袖,主要是因为()A.建立了集体统治的法制原则 B.形式上承认雅典公民的平等权利 C.创立了最早的比例代表选举法 D.开创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完善时代
22.下列图片的历史人物为希腊民主制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梭伦改革奠定了希腊民主政治的基础 ②克里斯提尼改革确立起雅典的民主政治
③克里斯提尼时期确立了“陶片放逐法”,成为维护民主政治的有力武器 ④伯里克利时期,是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23.下列改革中,实现了富国强兵,“倾邻国而雄诸侯”的是()
A.汉武帝改革
B.商鞅变法
C.北魏孝文帝改革
D.王安石变法
24.梭伦曾作诗说:我进退维谷,犹如孤狼在一群猎狗之中。这是因为()A.改革没有彻底解决贵族与平民的矛盾 B.雅典僭主政治的建立 C.财产等级制的缺陷
D.贵族政治和氏族制度的残余
25.穿越时光隧道,当回到梭伦时代的雅典,你不可能看到公民()A.正在抽签选举民众法庭的审判员
B.步行进城参加公民大会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
C.公民大会正在讨论军国大事,出现了唇枪舌剑、相互驳诘的场面 D.正在陶片上写下他们认为的危险分子,获得六千票以上的人被放逐国外 26.时人描写孝文帝改革后,“国家殷富,库藏盈溢,钱绢露积于廊者,不可较数”。对此理解正确的有()
①财政收入大大增加 ②社会生产获得发展 ③商业有较大发展 ④丝织业比较发达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7.下列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与民族融合无关的是()A.“诏断北语,一从正音” B.制定官员的俸禄制 C.颁布均田令 D.迁都洛阳
28.史书记载,北魏初期“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孝文帝针对上述问题采取的措施有()
①户增调帛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之禄 ②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 ③男子十五岁以上,授给露田四十亩,桑田二十亩 ④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土为万物之元,宜改姓元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第II卷(非选择题
44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共44分。)
2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梭伦“采取曾是最优良的立法,拯救国家”,对后世影响深远。
材料一因为雅典宪法完全是寡头政治的……所以在群众眼中,宪法上最残酷和苛虐的部分就是他们的奴隶地位;当然,他们对于每一件别的事也一样感到不满,因为他们觉得他们自己实际上什么事都没有参与。——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
材料二梭伦说:“我制定法律,无分贵贱,一视同仁。”……双方(贵族和平民)都要适可而止,以公正为本。然而,在阶级社会中,根本利益的冲突是无法避免的……梭伦受到了来自两方的攻击,被迫无奈,最后只身逃出希腊。——冯俊科《西方幸福论——从梭伦到费尔巴哈》
(1)根据材料一,概括雅典国家形成初期寡头政治的弊端。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弊端给雅典带来的社会危机。
(2)根据材料二,分析梭伦无法达到改革目标的根本原因,并指出梭伦的哪些观念对后世民主政治产生了积极影响。
30.改革赋予社会发展以新生命力,社会在改革中不断前进。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在社会转型时期进行的重大改革,两次改革不囿于传统,除旧布新,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进步的现象。特别是那些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于中原汉族的少数民族,一旦走进黄河流域这个汉文化的摇篮,他们就终究要融入这个汪洋大海之中。——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中涉及民生问题的措施。
(2)依据材料二中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改革对鲜卑族的发展历程产生的影响。你如何认识材料二中的观点?
(3)面对社会转型,两次改革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各是什么?依据改革的措施,概括说明两次改革“除旧布新”的形式有何不同。3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郡州,与牧守(地方行政长官)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课
农
桑,兴
富
民
之
本。
──《魏书·高祖纪》
材料二
诸男夫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对实行两年轮耕的)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人多地少的地方)乐还者听逐空荒……诸宰民之官(各地的地方长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更代(离职与上任)相付。卖者坐如律。
──《魏书·食货志》 请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说明北魏均田制的实质。
(2)它能抑制“富强者并兼山泽”吗?为什么?
(3)概括说明北魏孝文帝鼓励农耕的措施。(4)简要评议北魏孝文帝均田令的影响。滁州分校2017-2018学年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
高二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8个小题,共56分。)1.C2.A3.C4.C5.A6.D7.B8.B9.A10.A11.B12.A13.D14.D
15.D16.B17.B18.D19.B20.A21.B22.A23.B24.A25.D26.A27.B28.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共44分。)
29.(1)弊端:平民受到奴役;平民缺乏政治参与权。
社会危机:导致贵族与平民、贵族与新兴的工商业奴隶主之间矛盾的激化;社会动荡不安,阻碍经济发展。
(2)根本原因:阶级利益的对立。观念:公正观念;法治观念。
30.(1)民生措施: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废除井田制度,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统一度量衡等。
(2)影响:与汉族融合,促进鲜卑族的封建化和汉化;汉化过程导致鲜卑族特色消失。
认识:这一观点是正确的。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相对落后,进入中原后,必然会为中原的文明所征服。这一过程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发展进步,有利于民族融合,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及发展。
(3)矛盾:商鞅变法,奴隶主贵族和新兴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北魏孝文帝改革,落后的鲜卑族文化和先进的中原文化之间的矛盾。不同:商鞅变法,创设新制度;北魏孝文帝改革,学习借鉴中原制度和文化。
31.(1)北魏均田制是在不触动地主阶级土地占有的前提下,政府把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要交纳赋税和服徭役。其实质是维护封建统治。
(2)不能抑制兼并。因为均田制没有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而且官僚地主占有大量土地,土地兼并必然还会发展起来。
(3)均田令使农民得到了一定的土地;鼓励农民实行土地的休耕轮作;允许农民迁往荒地多的地方。
(4)保证了北魏政府的财政收入;使黄河流域农业生产得到恢复与发展;促使北方少数民族逐渐定居农耕;对后世的土地制度有较大影响。
衡水中学高二历史试题 篇2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战国时期,人们将官吏领取俸禄为报酬的现象称为“主卖官爵,臣卖智力”,一旦被任命为官吏,即可享受俸禄的待遇,俸禄大多为实物,以石、钟等单位计算。据此可知,战国时期()A.雇佣劳动现象较为普遍
B.官吏选拔制度尚未确立
C.商品货币关系发展滞缓
D.贵族世袭特权已被废除
2.《左传》记载:“凡诸侯之丧,异姓临于外,同姓于宗庙,同宗于祖庙,同族于祢庙。是故鲁为诸姬,临于周庙。为邢、凡、蒋、茅、胙、祭临于周公之庙。”此材料中的规定()A.催生了中央集权政治制度
B.形成对“王权至上”的认同
C.强化了嫡长子的政治地位
D.逐渐削弱了周王的统治权威
3.如下图中描述了秦汉时期贵族化趋向的演变。对此演变的正确理解应是()A.贵族化趋向必将引起分裂割据
B.贵族化趋向冲击皇位有序传承
C.豪富家族促进贵族化趋向发展
D.削藩弱国促使贵族化趋向弱化
4.苏东坡因反对宋神宗改革而几乎按罪当诛时,宋神宗猛然想到“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的祖训,最后只好强压内心的怒火、主动说服御史,把苏东坡贬官降级了事。苏东坡也因这条老规矩从黄泉路上捡回了一条性命。这反映了宋代()A.文官政治的特点
C.以文治国的方针
B.重武轻文的风尚
D.兴文抑武的国策
5.有学者论及唐朝科举制:“有案可稽的唐代73名状元中,出身三品及以上(包括宗室)或历代名人之家的就有56人,占76.71%;四品及以下官僚家庭出身的11人,占15.07%;寒士出身的只有6人,占8.2%。估计这少数几个出身‘微寒’的,也并非来自一般平民或农户,多半是破落官僚家庭,至少是个小地主,只是近几代无人做官而已”对上文理解正确的是()A.唐朝科举所选拔的人才多处在社会上层
B.唐朝科举制已经成为最主要的选官制度 C.唐朝科举考试实现了真正的广开才路 D.唐朝科举考试是九品中正制的延续
6.《旧唐书·穆宗纪》:“(唐穆宗想破格提拔)前检校大理少卿、驸马都尉刘士泾为太仆卿。给事中韦弘景、薛存庆封还诏书,上谕之曰:‘士泾父昌有边功,久为少列十余年,又以尚云安公主,朕欲加恩,制官敕下。’制命始行。”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唐代给事中具有封驳权
B.给事中应隶属于中书省
C.给事中可否决皇帝诏令
D.相权可与皇权相互制衡
7.司马睿(晋元帝)从东渡到登基,主要依赖了王导、王敦兄弟的大力支持。在此期间,王导联合南北士族,运筹帷幄,政令己出,王敦则总掌兵权,专任征伐。这说明当时()A.
外
戚
独
揽
国
家
大
权
B.门阀政治制约皇权 C.
中
央
集
权
受
到
削弱
D.国家处于四分五裂
8.魏晋南北朝时期,中正官评议人物照例三年调整一次,但也可对所评议人物随时予以品。政府还禁止被评者诉讼枉曲,但中正如定品违法,政府要追查其责任。这主要说明当时()A.社会隐藏着腐败的人为因素
B.中正成为评定官品的最重要环节
C.政府在选官上起着决定作用
D.选官制度一定程度上具有公平性
9.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对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影响深远。这一耕作方式形成于()A.西周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
C.秦汉时期
D.隋唐时期
10.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宋代形成了一种难以抵挡的“全民经商”的态势,经商团体的构成除职业商人外,也包括军人、官吏、皇室成员及享受国家优惠政策的宗教人士。这一现象说明宋代()A.
四
民
平
等
已
成共识
B.社会传统信仰改变 C.
儒
家
思
想
地
位
动摇
D.士商阶层相融合流
11.汉代盐铁专营后,拥有上千人规模的私营生产企业不复存在,地方诸侯被剥夺了最大的收入来源。由此可见,盐铁专营()A.使官营手工业处于垄断地位
B.极大削弱了地方割据力量
C.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
D.将地方财权收归中央政府
12.中国古代历朝大都执行重农抑商政策,下列各项措施中不属于这一政策的是()A.西汉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
B.汉武帝推行发展官营商业的政策
C.唐代规定一入市籍不得为官
D.雍正时期允许浙江“一体贸易”
13.董仲舒说:“民受未能善之性于天,而退受成性之教于王。王承天意,以成民之性为任者也。”材料反映出董仲舒()A.强调“君权神授”的正当性
B.教化民众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C.论证“天人感应”的合理性
D.主张天子显德以示民的重要性
14.宋词数量巨大,近人唐圭璋主编《全宋词》及孔凡礼编《全宋词补辑》录存作品达2万余首,可考作者1 430 多人。词在宋代文坛占统治地位,与唐诗前后相辉映。宋词的繁荣()A.得益于社会政治的稳定
B.导致诗歌走向了衰落
C.是时人素质提高的反映
D.迎合了市民生活需要
15.魏晋时期,人们常用因果轮回、三世(前世、今世、来世)等观念解释人世间的现象,遂产生了《幽明录》、《冥祥记》、《冤魂志》等论因果报应的志怪小说。这说明了当时()A.儒教受到了其它思想的挑战
B.佛教丰富了文学的内容和形式
C.封建迷信左右了民众的思想
D.战乱的环境导致人们悲观失望
16.初唐欧阳询、唐太宗等人一方面从技法上廓清了书法的结构与用笔之理,另一方面又将风骨之美与严密的技法牢牢地粘接起来,“从而一种旨在将精巧的形式与雄阔的气势相结合的审美思想便出现了——既要有深刻的艺术性又要体现出儒家伦理道德规范”。这表明唐代书法的突出特点是()A.重视法度
B
.
尚
C.追求神意
韵
D.重情
17.在敦煌艺术中,北魏时代的壁画充分反映了“流血”、“杀戒”等内容,蕴含着撼人心魄的超越时代的“悲壮之美”;唐代壁画则规模宏大、色彩绚丽、气魄雄浑。这种变化说明()A.
艺
术
创
作
风
格
不同
B.北魏时期社会状况 C.
艺
术
与
现
实的关系
D.唐朝国家统一强大
18.古代雅典公民的住宅围绕着神庙、广场等公共建筑而建。富人和穷人的住宅差别不大,都按同样的建筑原则来建造,普遍都是狭小而简朴的平房。这反映了当时雅典()A.经济发展落后
大
B.贫富差别不C.城邦意识至上
D.人文思想盛行
19.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的产生需要三个条件:其一,惊异,即看到事物有惊异感,有提出问题、穷根究底的能力;其二,闲暇,即有从事脑力劳动的物质条件;其三,自由,即思考的自由。据此推知,智者学派的产生主要取决于()A.雅典奴隶制商品经济发达
B.对希腊自然哲学大胆质疑
C.民主氛围创造的自由空间
D.希腊城邦民主政治的发展
20.《北洋政府时期的史话》中涉及的目录是“武昌升起十八星旗,历史选择了黎元洪。湖南独立内幕。各省纷纷宣布独立,袁世凯待价而沽,清政府靠边站。”这体现出 A.民国成立前政权纷争 C.清政府已经土崩瓦解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辛亥革命取得彻底成功
21.自1843—1850年道光去世前8年,政府一再下令练兵设防,整顿吏治,理顺财税,意图挽救。可惜这些并没有超出战前所有政令,从中看不到一条是由战败得到的新启示。这一现象 A.根源在于社会体制的落后 C.主要源于新思想没有实践
B.道光皇帝应负有完全责任 D.导致了洋务运动逐步兴起
22.与法国革命相比,英国革命本身就带有一定的保守色彩。革命的目的不是创建一个新社会,而是让君主遵守英格兰古老传统的议会权利——而议会权利的来源,不是来自近代的民权思想或者自由理念,是封建体系下君主与贵族之间的权利契约。材料反映的实质是
A.英国议会已被工业资产阶级控制 C.英国议会政治不具备民主性质
B.英国的议会制度本质上是王权专制 D.光荣革命后英国仍以贵族政治为主
23.光荣革命后,由议会迎请入住英国的威廉和玛丽(詹姆士二世女儿)承诺维护议会权力,同时议会立法对于革命期间的种种行为给予合法追认。材料说明 A.宗法制度遭到破坏 B.议会事实主导政治 C.英国君主软弱无能 D.议会行为并非合法
24.20世纪30年代,苏联引进美国技术设备,雇用美国专家建成了当时世界最大的第聂伯河水电站;1932年苏联购买了约50%的世界出口机器;这一时期先后有10万美国技术工人和工程师申请移居苏联。这表明 A.当时国际意识形态对抗趋向缓和
B.苏联利用国际形势推进国家工业化 C.美国扩大资本输出应对经济危机
D.美苏积极探索经济合作的新模式
二、非选择题(本小题共3小题,共52分,27题和28题为选做题)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 为了维护家庭的稳定与和谐,古代思想家们提出了父慈子孝、夫义妻顺、兄友弟悌等家庭伦理道德规范。中国传统家庭伦理以父慈子孝作为调节父子关系的基本行为规范,从根本上服从于“父为子纲”。它片面强调“子孝”,否定子女的独立人格,维护了传统家庭中的不平等的尊卑制度。夫权逐渐强化,男尊女卑、夫主妻从等伦理也随之被强化。人一出生便被包围在层层的家庭关系中,个人是血缘链条上的一个环节,上以继宗庙,下以续万世。传统的政治以伦理为本位,伦理以血缘为原型,最终的原理是家庭血缘的情理上升为国家政治的法则。
——摘编自王苏《试析传统家庭伦理的内容及其特征》
材料二近代以来历次思想解放运动都提出了“婚姻革命”的口号。20世纪初,有人用西洋音乐简谱写了一首《自由结婚纪念歌》:“世事新,男女平等,文明国,自由结婚乐”。随着西学的传入,人们的婚姻观念发生了一些变化。清末民初的婚姻变化体现了这一点,浙江遂安“近日妇女解放声起,离婚别嫁也日益见多”。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都不同程度批判了传统男尊女卑观念,把妇女问题作为改造社会的基本问题。1920年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男系制与遗产制》一文,文章建议男女平等地拥有财产继承权,女子也能继承遗产。一战后,欧洲各国离婚增加,中国一些留学生受其影响,亦热衷于离婚。
——摘编自李桂海《略论近代中国家庭的嬗变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家庭伦理的主要特征,并说明其成因。(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家庭伦理的新变化,并予以评析。(13分)26.(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荀子从认识论方面发展了 “和而不同”。他说:“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闇(同“暗”)于大理”。在学术争鸣中,最忌“私其所积,为空闻其恶也,倚其所私以观异术,唯恐闻其美也”。各家学派都不可持门户之见,守一曲,走极端,“观于道之一隅而未之能识也”。他提出“目视备色,耳听备声”,“兼陈万物而中县衡焉”,“目视备色,耳听备声”即多方接受“不同”的文化信息,“中县衡焉”即依据对“道”的全面把握来确定文化思想的“和”的内核。
——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
结合材料与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发展历程的相关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的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需有史实依据,做到史论结合)
请考生从给出的27、28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并把所选题的题号涂黑,注意选做题的题号必须与所涂题号一致,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27.【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 西魏立国后,形势极为险峻,其时,天下三分,东有高欢大军压境,南有萧梁不时构衅。西魏地狭国贫,人口不满千万,宇文泰直接掌握的军队不过三万余人。同时,西魏立国之初,关中即遭大饥,人心浮动。宇文泰也看到了这种形势,大统元年(535)三月,他命各街薯斟酌古今以来的治国经验,且可以用于现实者,制订颁行了二十四条新制。大统七年(541)九月,宇文泰颁行了由苏绰起草的六条诏书。“先治心,敦教化,尽地利,擢贤良,恤狱讼,均赋役”。十一月,又颁布了十二条新制,和大统元年(535)三月顾布的二十四条新制合在一起,共三十六条。六条诏书和这些新制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各个方面,并据此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宇文泰顺乎历史发展的潮流,终至取威定霸,转弱为强,奠定了北周王朝之基础。
——摘编自《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宇文泰改革的背景。(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宇文泰改革的特点。(6分)
28.【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 分)材料 鲁班复姓公输,名般,出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工匠世家,因他是鲁国人,故称鲁班。《墨子》《礼记》《孟子》等先秦典籍,对鲁班的事迹都在记载,如鲁班为楚国造云梯、钓强等武器,发明和制作了铲、钻、曲尺争工具。汉代以来,鲁班的事迹广为流传,出现了许多赋予民族、地域色彩的民间传说,鲁班文化由此衍生,影响深远。鲁班从行业祖师爷成为了建筑行业之神。很多神奇瑰丽的建筑附会传说成为鲁班的手笔。宋元以来,在全国许多地方建有堂庙,供奉鲁班神像,祭祀鲁班。这些地方称鲁班殿,又叫祖师殿。大凡行会议事,订立行规,商讨工价、师傅收徒等,都在祖殿举行。明代成书的民间工匠业务用书,被命名为《鲁班经》,流传干今。
——摘编自孙中原《鲁班文化研究的意义》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鲁班在春秋战国时期成为巧匠的历史背景。(6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鲁班文化的精神内涵并简析鲁班文化的影响。(9分)
高二段考历史参考答案
1.【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先秦【解析】根据材料“战国时期,人们将官吏领取俸禄为报酬的现象称为‘主卖官爵,臣卖智力’,一旦被任命为官吏,即可享受俸禄的待遇”可知,战国时期的雇佣关系已相当普遍甚至蔓延至政治层面,故A项正确;官吏选拔制度早在夏商时期就已确立,故B项错误;“主卖官爵,臣卖智力”,这种将经济观念引入政治领域的现象,恰恰是战国时期商品货币关系高度发展的一种体现,故C项错误;根据史实得知,战国时期贵族世袭特权并没有被彻底废除,故D项错误。【答案】A 2.【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先秦【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同姓、同宗的关系,与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的中央集权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反映的是鲁国与周王室的血缘关系,不是突出王权的体现,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出诸侯有同姓、同宗、同族之分,符合西周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小宗的划分,故C项正确;材料仅体现了诸侯血缘亲疏,没有体现其削弱周王统治的作用,故D项错误。【答案】C 3.【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成熟;秦朝;汉朝;图表数据型选择题(精选)【解析】“贵族化趋向必将引起分裂割据”,这种结论既不能通过材料图表得出,又过于绝对化,故A项错误;贵族化与皇位继承的关系并没有在材料中提及,故B项错误;豪富家族并不能促进贵族化趋向发展,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的时间点,贵族化倾向在公元前160年前后急转直下,再结合所学我们不难知道,在西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以后,古代中国的贵族化趋势呈现出弱化直至消失的态势,故D项正确。【答案】D 4.【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成熟;宋朝【解析】根据题意,体现了宋代有“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的祖训,体现了宋代文官政治、重文轻武的特点,故A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宋代是重文轻武,故B项错误;根据题目中“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得出宋代文官政治的特点,以文治国属于绝对化理解题意,太过片面,故C项错误;宋代是重文轻武,并非兴文抑武,太片面化,故D项错误。【答案】A 5.【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成熟;隋唐【解析】“出身三品及以上(包括宗室)或历代名人之家的就有56人,占76.71%;四品及以下官僚家庭出身的11人,占15.07%;寒士出身的只有6人,占8.2%”可以看出上层社会的人士被取的可能性更高,故A项正确;“有案可稽的唐代73名状元中”无法体现其科举制已经成为最主要的选官制度,故B项错误;“寒士出身的只有6人,占8.2%。估计这少数几个出身‘微寒’的,也并非来自一般平民或农户”可见平民里被选拔的可能性很少,故C项错误;科举制与九品中正制在选拔人才方面的本质的区别,前者主要靠门弟,后者则公开选拔,以才能为主,故D项错误。【答案】A 6.【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成熟;隋唐;判断对错型选择题(精选)【解析】“给事中韦弘景、薛存庆封还诏书”表明唐代给事中具有封驳权,故A项正确;给事中应隶属于门下省,因为门下省具有决策权,故B项错误;“‘士泾父昌有边功,久为少列十余年,又以尚云安公主,朕欲加恩,制官敕下。’制命始行”表明皇帝的诏令没有被否决,故C项错误;相权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但皇权至上,故D项错误。【答案】A 7.【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成熟;三国两晋南北朝【解析】材料没有提到二王兄弟是外戚,故A项错误;二王是东晋时期非常有名门阀士族,“联合南北士族,运筹帷幄,政令己出,王敦则总掌兵权,专任征伐”可见其对政权的影响大,皇权受到影响,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对地方控制的信息,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史料证明当时东晋国家的四分五裂,故D项错误。【答案】B 8.【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成熟;三国两晋南北朝【解析】根据材料“可对所评议人物随时予以品。政府还禁止被评者诉讼枉曲”可以看出隐藏着腐败的人为因素,但不是材料主旨,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正官评议人物……可对所评议人物随时予以品”得出中正成为评定官品的最重要环节,但不是材料主旨,故B项错误;政府在选官上起着重要作用而非“决定”作用,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正官评议人物照例三年调整一次”、“但中正如定品违法,政府要追查其责任”得出选官制度一定程度上具有公平性,故D项正确。【答案】D 9.【考点】古代中国的农业;古代中国耕作方式的演变;先秦【解析】西周时期耕作方式还是石器锄耕,故A项错误;在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达地区已经采用了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铁犁牛耕耕作方式开始形成,故B项正确;秦汉时期铁犁牛耕耕作方式进一步普及,故C项错误;隋唐时期铁犁牛耕耕作方式进一步普及,故D项错误。【答案】B 10.【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宋朝【解析】重农抑商在古代始终是国策,虽然宋朝有所松动,但四民平等成共识明显不合史实,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反映了在商品经济的作用下“全民经商”的态势,但传统信仰——儒家思想仍然存在,故B项错误;宋代儒家思想经过理学家的重塑,在南宋成为官方哲学,且儒家思想地位动摇应该是在新文化运动后,故C项错误;材料中提及全民经商,甚或官吏、皇室成员这些“士人群体”也经商,故D项正确。【答案】D 11.【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汉朝【解析】材料仅体现了大规模的私营企业不复存在,没有涉及官营手工业处于垄断地位,故A项错误;从材料“拥有上千人规模的私营生产企业不复存在,地方诸侯被剥夺了最大的收入来源”,可知盐铁专营极大削弱了地方割据力量,故B项正确;从材料“地方诸侯被剥夺了最大的收入来源”,可知盐铁专营削弱了地方诸侯经济势力,但“消除” 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表述过于绝对,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盐铁专营对地方诸侯的影响,不能体现汉代实行盐铁专营是将地方财权收归中央政府,故D项错误。【答案】B 12.【考点】“重农抑商”政策;中古跨朝代选择题【解析】A项反映出政府对商人的歧视压制,符合抑商政策,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官营商业的政策与民争利,符合抑商政策,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C项反映出政府对商人的歧视压制,符合抑商政策,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雍正时期虽曾一度“开闽省洋禁”,允许浙江“一体贸易”,短暂地实行所谓对外开放,与抑商政策无关,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答案】D 13.【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朝【解析】董仲舒的话语的意思是“百姓从上天接受到没有实现善的本性,退一步从天子那里接受实现本性的教化。天子秉承上天的意思,以成就百姓善的本性为己任”,材料围绕“善”展开论述,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强调“善”的培养达到社会稳定,故B项错误;天人感应侧重君主若没有实行仁政,上天就会予以警示,材料无涉及,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善”受之于天,王秉承天意,以成就百姓善的本性为己任,故D项正确。【答案】D 14.【考点】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宋朝【解析】宋代时期,社会政治与民族矛盾交织在一起,故A项错误;宋代诗词均非常发达,没有走向衰落,故B项错误;宋词的繁荣是一种文学现象,不能反应当时人们的素质与前代是否有提高,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宋词的繁荣是文学世俗化的体现,迎合了市民生活的需要,故D项正确。【答案】D 15.【考点】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三国两晋南北朝【解析】材料只是描述了佛教观点及在现实存在的现象,没有涉及儒学及地位,故A项错误;因为佛教,所以在很多文学中出现了佛教的观点,志怪小说也是一种新的文体,故B项正确;佛教万千的现象对民众有多大的影响,材料没有明确说明,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说明因为佛教的盛行对文学的影响,没有描述魏晋时期的战乱环境,故D项错误。【答案】B 16.【考点】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法的发展;隋唐【解析】根据材料“从技法上廓清了书法的结构与用笔之理……将风骨之美与严密的技法牢牢地粘接起来”,结合所学,唐为书法立了法度,故A项正确;故B.C.D项错误。【答案】A 17.【考点】古代中国的绘画艺术;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解析】材料中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体现了不同的时代背景,艺术风格不同是表象,故A项错误;材料中变化还能体现唐朝的社会状况,故B项错误;北魏与唐的不同艺术风格分别反映了两朝**和稳定统一的社会状况,故C项正确;材料中除了反映唐朝的社会状况还反映了北魏的社会状况,故D项错误。【答案】C 18.【考点】雅典民主政治【解析】经济发展落后,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富人和穷人的住宅差别不大”,不能完全表明贫富差距不大,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雅典公民的住宅围绕着神庙、广场等公共建筑而建”,突出神庙与广场的中心地位,“富人和穷人的住宅差别不大……普遍都是狭小而简朴的平房”,体现了民主政治下的公民意识,故C项正确;人文主义思想,体现的是以人为中心,与材料无直接关联,故D项错误。【答案】C 19.【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解析】商品经济发达会让人有更多的探究精神,也可以为脑力劳动提供物质条件,同时交易买卖必然会带来相对自由宽松的环境,故雅典奴隶制商品经济发达是导致智者学派产生的主要原因,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哲学产生需要三个条件,对希腊自然哲学的大胆质疑只仅是其中“惊异”的表现,故B项错误;民主氛围创造的自由空间符合材料中“自由”的条件,但不能满足“惊异”“闲暇”条件,故C项错误;民主政治可以提供自由的环境,保留人们探究事物根源的好奇心,但无法体现满足“闲暇”的物质条件,故D项错误。【答案】A 20.【考点】辛亥革命【解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材料说明黎元洪在武昌起义后就任湖北军政府主席,袁世凯在待价而沽,说明民国成立之前,各个派别争夺权力的现象,故 A 项正确;民主共和观念是辛亥革命成立后影响,故B 项错误;清政府土崩瓦解是在 1912 年 2 月,与材料信息不符,故 C 项错误;D 项与史实不符,且与材料信息不符。【答案】A 21.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鸦片战争【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分析与理解归纳的能力。晚清中国社会体制僵化,社会发展实质上处于停滞状态,战争前后,这一社会现状并未有所变化,社会没有革新的整体环境和基础,A 项正确;社会的变革是受统治阶层、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故 B 项错误;新思想没有付诸实践,是社会没有革新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C 项错误;洋务运动兴起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故 D 项排除。【答案】A 22.考点:英国君主立宪制【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中的“而是让君主遵守英格兰古老传统的议会权利——而议会权利的来源……是封建体系下君主与贵族之间的权利契约”可知,D 项正确。A 项材料中无法体现。B 项与革命后的英国的史实不符,C 项的说法本身错误,英国革命建立的是君主立宪制,这种政体是民主的政体。
23.考点: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英国政治体制【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宗法制是中国特有的制度,与英国无关,A项错误。光荣革命过程显示,国王受议会邀请得以掌握权力,同时议会主导了对革命的评价,证明了英国政治由议会主导的事实,B 项正确。C 项与材料主旨无关,错误。议会邀请玛丽以及议会立法都是合法的,D项错误。
24.【考点】苏联工业化化建设【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斯大林模式。当时的意识形态对抗依然存在,苏联依旧被封锁,故 A 项错误;苏联购买世界的机器来发展自身,体现出苏联工业化化建设的成效,也体现出苏联利用当时世界资本主义的经济大危机来补充设备,故 B 项正确;这种输出方式是商品输出,不是资本输出,故 C 项错误;美苏两国并没有经济合作,故 D 项错误。【答案】B 25.【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中古跨朝代非选择题;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近代中国物质、习俗和大众传媒的变化;家庭观念主题【解析】(1)第一小问特征,据材料一“为了维护家庭的稳定与和谐,古代思想家们提出了父慈子孝、夫义妻顺、兄友弟悌等家庭伦理道德规范”强调家庭成员间的和谐相处以及等级秩序;据材料一“它片面强调‘子孝’,否定子女的独立人格,维护了传统家庭中的不平等的尊卑制度。夫权逐渐强化,男尊女卑、夫主妻从等伦理也随之被强化。人一出生便被包围在层层的家庭关系中,个人是血缘链条上的一个环节,上以继宗庙,下以续万世”得出注重家庭本位(将家庭视为核心,个人利益服从家庭利益);据材料一“传统的政治以伦理为本位,伦理以血缘为原型,最终的原理是家庭血缘的情理上升为国家政治的法则”得出家国一体(家是国的基础,家国的利益根本一致,不可分割;第二小问成因,可以从经济(自然经济条件下,家庭是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政治(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思想(宗法观念与传统儒学的影响)等角度回答。
(2)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二“世事新,男女平等,文明国,自由结婚乐”得出婚姻自由,妇女解放;主张男女平等,反对男尊女卑;据材料二“1920年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男系制与遗产制》一文,文章建议男女平等地拥有财产继承权,女子也能继承遗产”得出男女具有平等财产继承权;第二小问评析,可以从西方文明冲击和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结果,有助于自由平等思想的传播和社会近代化,家庭伦理的变化是曲折和复杂的,要想破除旧的家庭伦理观念,需要社会的物质、制度和精神文化的全面配合,正确看待传统的家庭伦理,全盘否定无助于现代家庭伦理的构建等方面回答。
【答案】(1)特征:强调家庭成员间的和谐相处以及等级差序;注重家庭本位(将家庭视为核心,个人利益服从家庭利益);家国一体(家是国的基础,家国的利益根本一致,不可分割)。(6分)成因:自然经济条件下,家庭是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宗法观念与传统儒学的影响。(6分)(2)变化:婚姻自由,反对男尊女卑,妇女解放; 26.【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全国卷41题【解析】首先根据材料确立论题,根据材料“荀子从认识论方面发展了‘和而不同’”“多方接受‘不同’的文化信息”可概括出论题:兼收并蓄的儒家(或海纳百川的儒家、荀子改变儒家),战国时期儒学思想家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发展,吸收法家思想,提出以礼为主、礼法并施的主张,学生韩非、李斯均成为法家代表人物,结合西汉、宋明时期儒学思想发展的史实对论题进行论证,西汉董仲舒以孔孟儒学为核心,吸收阴阳家、法家等思想,提出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主张,宋明儒生吸收老子、佛教思想,确立了儒学的道统论、宇宙本体论,提出了“格物致知”、“本心体悟”等主张。
【答案】示例:论题:兼收并蓄的儒家(或海纳百川的儒家、荀子改变儒家)阐述:荀子吸收法家思想,提出以礼为主、礼法并施的主张,学生韩非、李斯均成为法家代表人物;西汉董仲舒以孔孟儒学为核心,吸收法家、阴阳家等思想,提出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主张;宋明儒生吸收老子、佛教思想,确立了儒学的宇宙本体论、道统论,提出了“格物致知”、“本心体悟”等主张。(论题2分:阐述10分),主张男女平等;男女具有平等财产继承权。(5分)评析:西方文明冲击和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结果;有助于自由平等思想的传播和社会近代化;家庭伦理的变化是曲折和复杂的,要想破除旧的家庭伦理观念,需要社会的物质、制度和精神文化的全面配合;正确看待传统的家庭伦理,全盘否定无助于现代家庭伦理的构建。(8分)27.【考点】北周武帝改革【解析】(1)据材料“西魏立国后,形势极为险峻,其时,天下三分,东有高欢大军压境,南有萧梁不时构衅。西魏地狭国贫,人口不满千万,宇文泰直接掌握的军队不过三万余人。同时,西魏立国之初,关中即遭大饥,人心浮动”得出西魏政治动荡,民族融合;面临东魏和南梁的威胁;地狭国贫,军力不足;自然灾害严重,民心不稳。(2)据材料“六条诏书和这些新制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各个方面,并据此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得出改革措施较为全面;据材料“他命各街薯斟酌古今以来的治国经验,且可以用于现实者,制订颁行了二十四条新制。大统七年(541)九月,宇文泰颁行了由苏绰起草的六条诏书。‘先治心,敦教化,尽地利,擢贤良,恤狱讼,均赋役’。十一月,又颁布了十二条新制,和大统元年(535)三月顾布的二十四条新制合在一起,共三十六条”得出改革进程的循序渐进;据材料“宇文泰顺乎历史发展的潮流,终至取威定霸,转弱为强,奠定了北周王朝之基础”得出改革成效显著。
【答案】(1)背景:西魏政治动荡,民族融合;地狭国贫,军力不足;面临东魏和南梁的威胁;自然灾害严重,民心不稳。(9分)(2)特点:改革措施较为全面;改革进程的循序渐进;改革成效显著。(6分)28.【考点】古代中国的艺术家【解析】(1)根据材料“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工匠世家”,春秋战国手工业获得一定发展;根据材料“鲁班为楚国造云梯、钓强等武器”,春秋战国战争频繁;根据材料“出现了许多赋予民族、地域色彩的民间传说,鲁班文化由此衍生”,春秋战国时期民间文化交流广泛。
(2)第一小问内涵,根据材料“鲁班为楚国造云梯、钓强等武器,发明和制作了铲、钻、曲尺争工具”可知,鲁班认真钻研,注重发展创新,顺应时代的发展;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很多神奇瑰丽的建筑附会传说成为鲁班的手笔”推动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根据材料“大凡行会议事,订立行规,商讨工价、师傅收徒等,都在祖殿举行”有利于行业规范的建立;根据材料“明代成书的民间工匠业务用书,被命名为《鲁班经》,流传干今”,推动了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衡水中学高二历史试题 篇3
高二历史试卷
第I卷(选择题、判断题 共7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要求的。
1.吕思勉的《中国制度氏·宗族》记载:“正姓,若周姓姬,齐姓姜,宋姓子。庶姓,若鲁之三桓,郑之七穆。’盖正姓所以表大宗,庶姓所表小宗也。”材料反映的制度 A.用血缘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
B.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统治
C.表明中央行政管理制度成熟 D.标志“家天下”局面的出现
2.《礼记·大传》载:“人道亲亲也,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重社稷故爱百姓。”材料旨在强调
A.尊祖敬宗是人本性 B.家国亲情本是一体 C.君主百姓原本一家 D.封邦建国利于统治
3.著名学者王亚南在分析了秦王朝的各项政治制度后指出,“其中最基本的措施,则是‘天下皆为郡县,子弟无尺土之封’。因为有了这一项根本规定,任何贵族就没有‘食土子民’的权能”。材料表明秦朝实施郡县制度的根本目的是
A.创新地方行政管理体制 B.打击贵族势力 C.使奴隶获得了人身自由 D.加强中央集权
4.史料记载:琅琊王氏,从东晋的王导到南齐的王俭,“六世名德,海内冠冕”,当宰相的接二连三,甚至连白痴也可出任高官。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郡县制的推行 B.科举制的设置 C.九品中正制的实施 D.中央集权的加强
5.据《金华集》记载,元朝在“生齿繁夥,物产富穰,水浮陆行”、“土赋居天下十六七”的江浙、湖广、江西地区设置了行省。据此判断,这些地区设置行省的主要意图是
A.方便军事上的控制 B.着眼于政治上的统治
C.搜刮财富 D.加强对边远民族地区的管理
6.有学者评价中国古代某一机构是三无机构:“无编制、无定员、无预算,所有的大臣都是兼职而且要亲自跑腿,从法理上看是一个长期存在的临时咨询机构,但是实际上是权力的核心”。该机构是
A.秦朝太尉府 B.唐代中书省 C.宋代枢密院 D.清代军机处 7.从秦朝到清朝,我国封建专制主义不断强化,君权与相权矛盾日益激化,下列选项中能反映这一发展趋势的有
①秦国统一后秦王改称皇帝,设三公 ②北宋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行政权 ③明成祖朱棣废除丞相,设立内阁制 ④元朝推行行省制,加强对地方统治 A.①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
8.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使用了很多新词语,如政治(politics)、进口(import)、出口(export)、新闻纸(newspaper)、铁路(railway)、铁辙(track)、火轮机(1iterature)等。这段材料表明魏源
A.关注西方的新知识、新技术 B.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C.号召国人全面学习西方 D.力图改变中国的政治制度
9.下图为邱炯的名为“为什么开不快”的漫画,形象地反映了晚清时期清政府向西方学习、追赶世界潮流的活动及结局。造成这一结局的根本原因是
A.清朝内部不同政治势力的斗争 B。清朝皇帝没有实权
C.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破坏 D.没有彻底变革腐朽的封建制度
10.梁启超在《自勉》中说“献身甘作万矢的,著论求为百世师。誓起民权移旧俗,更研哲理牖新知。十年以后当思我,举国犹狂欲语谁?世界无穷愿无尽,海天寥廓立多时。”材料中“誓起民权移旧俗”的准确含义是
A.设议院,定宪法 B.实行君主立宪制,反对封建专制 C.兴民权,易旧俗 D.实现民主共和,反对君主专制 11.历史学家陈旭麓说:“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数十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反思开始于‘五四’前后的新文化运动,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先进的中国人通过第二次反思得出的启示是
A.只引进西方技术不能使中国实现富强 B.要用暴力革命方式推翻清朝封建统治 C.要从根本上动摇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D.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12.请观察下边两幅人物及其活动的照片。它们所包含的历史主题应该是
A.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B.思想创新成果丰硕 C.共和观念深入人 D.思想解放潮流涌动
13.1897年,中国仅出现了两份白话报。1900年以后,白话报的数量开始急遽增加,到1911年间,共出版了一百多种。与这一现象无关的是 A.民族危机的困境 C.文学革命的影响 14.学者费正清认为:“军阀时代既是乱世也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时代„„1916年之 后的十年中形形色色的思想实践和试验毫无拘束地涌现出来。”能用来支撑该观点的是
①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 ③孙中山提出“节制资本”
②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④毛泽东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B.维新思想的启蒙作用
D.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5.“今之言革命者,其所欲破坏者,异族钤制之势力也,专制之淫威也„„而其所欲建设者,民族国家也,民主立宪政体也„„”这段文字你能从下列哪份报纸中看到 A.《昭文新报》 B.《民报》 C.《时务报》 D. 《强学报》
16.孙中山说:“仆之素志在提倡实业,实行民生主义,而以社会主义为归宿”,“我希望看到人民大众的生活状况获得改善,而不愿帮助少数人去增殖他们的势力,直至成为财阀”。为此他提出了
A.民族平等 B.节制资本 C.创立民国 D.废除私有制
17.“应当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扩大一点地方的权力,给地方更多的独立性,让地方办更多的事情。„„我们的国家这样大,人口这样多,情况这样复杂,有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比只有一个积极性好得多。”上述文字最有可能出自 A.《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B.《新民主主义论》 C.《论人民民主专政》 D.《论十大关系》
18.思想是行动的指南,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第一次被确定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分别是在下列什么时期? A.国民大革命时期、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
19.中共十八大是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下列四张纪念邮票以党代会为主题,其关键词表达最恰当的一组是
A.经济建设 国企改革 市场经济 基层民主 B.主要矛盾 改革开放 计划经济 一国两制 C.主要矛盾 走自己的路 市场经济 邓小平理论 D.建设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 初级阶段 科学发展
20.“中国是一个声名文物之邦,中国的孔教甲于万国,西洋只有格致枪炮厉害,学来这点便得„„设若议论稍不如此,便被人看做“心醉欧风者流”,要受一世人的唾骂了。”据此判断,当时较为流行的主张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21.孙中山在1905年指出:“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故要进行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达到了这三样目的之后,我们中国当成为至完美的国家。”下列选项与文中“民族革命”主张相一致的是
A.反对少数满洲人专制
C.反对少数富人专制
22.中央电视台在2003年推出一部革命历史题材的巨著《延安颂》。它用宏大的历史场景和细腻的人物刻画,全景式地反映出一个时代,一种时代精神——延安精神。在延安时期毛泽东撰写了
A.《井冈山的斗争》 B.《论持久战》
C.《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D.《论人民民主专政》
23.邓小平从列宁那里找到了新思路,给中国改革开放找到了新航向。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实际上邓小平对新经济政策有
D.公理之未明,则以革命明之
B.反对君主一人专制 D.反对北洋军阀专制
继承也有超越,“继承”的主要表现是
①利用市场手段发展社会经济 ②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
③走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 ④把解决农民问题放在突出位置 A.②③④
24.新中国科技文化事业走过六十多年的历程,已取得许多重要成果。下列属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取得的成就是
①原子弹爆炸 ②东方红一号 ③话剧《茶馆》 ④神舟五号发射成功 A.②③④
25.我国从1957年到1966年高等学校培养毕业生近140万人,为1950年到1956年7年间的4.9倍。与这一成就相关的举措是
A.逐步建成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B.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C.全面拨乱反正,整顿教学秩序 D.落实“三个面向”方针
26.“于是,追求客观冷静地分析与解剖现实的社会心理和风气随之形成,反映在作家创作上,就是他们摒弃浪漫主义的主观想象和抒情,通过对社会现实作如实细致的描绘,揭露社会的黑暗,展示在物质与金钱挤压下人的各种心态„„”符合上述评价的文艺作品是
A.《西风颂》
27.“(他们)想纯粹依照视觉描写物体。例如画苹果不为是它是圆的、呈红色等概念性的知识所囿限,而只是按照眼睛所看到的情景来描写。因而所描写的大自然,任何时候全是属于画家本人所感觉的。”材料中的画家们属于
A.浪漫主义流派 B.现实主义流派 C.印象主义流派 D.现代主义流派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B.①③ C.①② D.①②③
B.《战争与和平》 D.《巴黎圣母院》 C.《老人与海》
28.美国电影艺术家卓别林主演的《摩登时代》的主人公叫查理,他是一家工厂流水线上的一个钳工,单调而又疯狂的机械劳动使其精神失常,看见人的鼻子、纽扣等圆形的东西,就忍不住要用扳子拧紧螺母。这个故事反映的主题是
A.机器大生产严重摧残人性 B.革命与战乱造成人精神危机 C.一战造成人心灵扭曲和创伤 D.美苏核威胁使人精神失控
29.有人评价某一剧作时说:“看了这些戏,我们都感到好笑,忍俊不禁,但在笑声中却隐藏着深深的悲哀与寂寞。尽管剧情虚妄、台词荒唐,我们不难发现剧中人有些方面跟我们十分相似,而剧中的荒诞现象正是我们不合情理的生活现实的极度夸张。”下列文学作品与这一剧作属同一风格流派的是
A B C D 30.G·布拉克在卡恩韦勒画廊展出作品,评论家L·活塞列斯在《吉尔·布拉斯》杂志上评论说,“布拉克先生将每件事物都还原了„„成为立方体”,这种画风因此得名。下列哪一作品与布拉克先生的画同属一个流派
二、判断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判断正误,正确的在括号内写“A”,错误的写“B”。
31.宋代“中书主财,枢密院主兵,三司主民,各不相知”的变革,反映出相权不断削弱,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
32.梁启超的思想被称为是“思想界之一大飓风”,“火山大喷火”。()33.近代前期,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可分为新思想的萌发、洋务思想、维新思想、革命思想和新文化运动等阶段。()
34.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空间技术成绩卓著,中国人进入太空始于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成功。
()
35.19世纪意大利音乐家威尔第创作的歌剧《卡门》,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浪漫主义色彩。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30分)
三、文字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6题10分,第37题10分,第38题10分,共30分。结合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36.向西方学习,寻求变革是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主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尧、舜为民主,为太平世,为人道之至,儒者举以为极者也。„„孔子拨乱升平,托文王以行君主之仁政,尤注意太平,托尧舜以行民主之太平。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
材料二 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孟子便主张民权„„孟子实为我等民主主义之鼻祖。„„组织联邦共和政体„„将取欧美之民主以为模范。
——《孙中山全集》
材料三 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惝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陈独秀
材料四 俄国的革命,不过是使天下惊秋的一片桐叶罢了。Bolshevism这个字,虽为俄人所创造;但是他的精神,是二十世纪全世界人类人人心中共同觉悟的精神。所以Bolshevism的胜利,就是二十世纪世界人类人人心中共同觉悟的新精神的胜利!
—— 李大钊《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思想的特点。(1分)
()
(2)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民权主义思想的来源。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严复和孙中山在政体主张上的不同。(4分)
(3)据材料三,概括国人对西洋文明觉悟的过程。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伦理的觉悟”的核心内容。(3分)
(4)据材料四,指出李大钊的政治主张。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他们向西方学习的共同目的。(2分)
37.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关注官员的素质,内含治国理政的智慧。阅读下列材料:(10分)
材料一 察举制强调以德行、才学为主,由丞相、列侯、刺史等官员甄别人才,推荐给朝廷,经考核合格后授予官职„„察举制奉行“以德取人”的价值取向,希望实现„„为政以德、教民以德,以及由深仁厚泽的君子贤人任官。
——陈荣香、杨月坤《人才选拔应兼顾形式公平与实质公平》
材料二 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经过唐代的发展,考试作为一项重要制度确立起来。这样,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由官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
——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 明初开科取士并无南北之分,中期以后有了分地录取的新规定。中央会试首先是南北分卷,后来进一步按南、北、中地域分卷考试,对不同地域考生按比例录取,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才地域分布不均衡的问题。
——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等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察举制始行于哪一朝代?(1分)其选拔官员的标准是什么?(1分)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隋唐选官制度的主要特点,并根据所学的知识回答其作用(4分)
(3)据材料三,指出明中期以后“开科取士”的新规定及其作用。(2分)
(4)选官用人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据上述材料归纳古代选官制度所蕴含的积极的价值取向。(2分)
38、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已有百年历程,这一历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历程。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五四运动后,李大钊的哪篇文章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1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对当时的中国革命产生的重大影响是什么?(1分)
(2)20世纪中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在中国共产党的哪次会议上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1分)到此时,毛泽东思想已形成哪两个理论成果?(2分)
(3)20世纪晚期,邓小平围绕哪一根本问题展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造性探索?(1分)这一探索把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进到一个新阶段,这个新阶段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2分)
(4)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历程呈现怎样的基本特点?(2分)
答案
ABDCC DDADB CDCAB BDCCB ABBBA BCADB BBABB 36.
(1)特点:将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与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相结合。(1分)
(2)来源:吸收古代民本思想;借鉴欧美资本主义学说。(2分)
不同:严复——主张君主立宪制;孙中山——主张民主共和制。(2分)
(3)过程:从器物技术——政治制度——思想文化。(或学术—政治—伦理)(答完整,2分)
内容:民主与科学。(答完整,1分)
(4)主张:向俄国学习。(1分)目的:救亡图存。(1分)
37.答案:(1)朝代:西汉(汉朝)。标准:品德与才能(2)特点:自主报名;分科考试;择优录取 作用:略
(3)新规定:分地录取(分卷考试)
作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才地域分布不平衡的问题
(4)价值取向:以德取人;自由开放;公平公正
38.答案:(1)文章:《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影响:为中共的成立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
(2)会议:七大 成果:“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工农武装割据)、新民主主义论
(3)根本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基本特点: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衡水中学高二历史试题 篇4
第I卷(选择择题,共60分)1.某地有桐规,称“家之有规,犹国之有典也,国有典,则赏罚以饬臣民,家有规,寓劝惩以训子弟。其事殊,其理一也”。上述桐规反映了
A.桐堂文化在中国大为盛行
B.宗法制度的影响深远 C.家规对宗族发展至关重要
D.家规与国典形似神异
2.在西周的分封封制下,受分封的偏远诸侯国逐步接受了中原文化,一些大诸侯不断向周围的夷、戎、狄等少数民旋用兵,进而兼并其土地,进行文化滲透。这主要说明分封制 A.将建立地方政权与加强周朝统治结合起来 B.巩固了西周因家政权和拓展了域
C.使统一的社会制度在各诸侯国中普遍实行 D.在当时起到了促进民族融合的作用
3.秦置尚书于禁中,掌通章奏而已;自汉武帝后,尚书职权逐渐提高,但终两汉之世,尚书还是少府的属吏,其位秩不过千石;到到隋唐,尚书省已是政府里最高最大的行政机构了。尚书省的演变历程表明
A.中枢权力机构的逐渐成熟
B.皇权相权的矛盾尖锐 C.古代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D.专制皇权的高度发展
4.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说:“(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大变局。”此处“天下一大变局”的本质内涵是
A.“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变
B.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转变 C.分封制向郡县制的转变
D君主专制取代了宗法制
5.有学者指出:君主政体的原则总的说来就是轻视人、视人、使人不成其为人……“…君主政体、专制制度和暴政…面平…是同一概念的不同说法……哪里君主制的原则是天经地义的,哪里就根本没有人了…专制制度必然具有鲁性,并且和人性是不相容的,该学者这样评价君主制的依据是
A皇位在家族内可世袭传承
B君主的地位是不可越的 C.君主具有随意性和独断性
D.君主制速背历史发展趋势
6.秦朝建立前夕,秦相目不韦组织编撰《吕氏春秋》,主张以法治国、因时变法,并 认为天下不是人之天下”而是“天下人之天下”,这反映出《吕氏春秋》 A.阐述了反专制的政治倾向
B.反对建立中央集权的国家 C.主张调和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D.认识到到君主专制强化的弊病
7.元祐五年(1090年)规定:“凡私自刊刻实录或会要着,徒二年,告者赏铅钱十万。诸戏亵之文,不得雕印,违者杖一百。”宋朝此举的目的是
A.严禁刊印历史和政治类书籍
B.规范图书市场以避免无序竟争 C.严格图书审查以维护其统治
D.实施版权保护以维护作者利益
8.《汉书“翟方进传》载:“方进知能有余,兼通方法吏事,以儒雅缘伤法律,号为通明相,天子甚器重之,奏事亡不当意。……缓和二年春,荧惑守心,方进不知所出上曰“朕诚怪君,何持容容之计,将何以辅联道群下?而欲久蒙显尊之位,岂不难线方进即日自杀。”材料表明
A.丞相位高权重,但命运掌握在皇帝手中
B.张相位高权重,对皇权构成了成胁 C.以才能的大小作为丞相任职的标准
D.废除了丞相,解决了相权对皇权的威胁
9.汤其领在《西汉郡国并行论》一文中指出,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后,国家才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表明郡县制 A.确保了皇权至上
B.避免了地方割据 C.有利于中央集权
D.建立了官僚政治 10.宋代初期,中央时常派遺专人充任采访使、按察使、察访使等,不定期却经常性地巡访诸路,观望民情,监察官吏和监督法令的执行。后又有规定:在出外察访的“特使”中,如果有人任意违法,允许被巡察地方的监司“觉察闻奏”,这在本质上反映了宋朝政制
A.有着完善的分权与制衡机制
B.存在“三冗两积”的问题 C.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专制体制
D.以清明廉洁作为治吏标浩
11.乾隆隆时,有内阁大臣说:“旁观者谓密勿重务成由军机,内阁乘成例而行,如邮传耳。乌知国家大政内自九卿以下,外而督抚藩桌,凡诸兵农礼乐刑赏之事,背由是出纳焉,可不谓至重款?”据此可以得出
A.内阁和军机处分管地方和中央
B.中枢行政机构的完善 C.军机处和内阁分理军务和政务
D.强化了皇权专制统治
12.洪武三年太祖曰:“今礼(儒士严礼)所言不得隔越中书奏事,此正元之大弊,人君不能躬揽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今创业之初,正当使下情通达于上,而犹欲效之,可乎?”明太祖的本质意图是
A.汲取元亡教训
B.剥夺丞相权力 C.强化君主专制
D.保证政令畅通
13.清代某学者在其著作中记述了“(江苏)昆山徐氏科名之盛”“三世四林”“图世翰林”“(安微)桐城张氏六代翰林”的故事,此现象反映了
A.封建官僚体制下世泽的延续
B.封建官僚体制有很大的弹性 C.南方士人在科考中占据优势
D.料举失去了人才选拔功能
14.明代洪武三十年科举春榜所录51人全系南方人,故称南榜,这招致北方落榜举人联名上硫,告主考南方人刘三“偏私南方人”,朱元璋怒杀主考官并亲自策问,增录夏物61人,全系北方人,故称北榜。“南北榜案”本质上反映出
A.明朝南北方区域矛盾突出
B.皇权凌驾于官僚机构之上 C.北方仍然是经济文化中心
D.科举制度走向了低化腐败
15,秦汉以来,我国古代选官制度先后经历了州郡推荐的察举制,门國士族控制的九品中正制,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这反映出我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的总趋势是 A.由重才学到重品德
B,由不公平到公平C.由重血缘到重才学
D.由封闭到开放
16.19世纪初期,超过六分之一的中国人口必须通过市场来获得口粮,这些人口包括了1000多万户从事经济作物种植的农户;同时,中国一半以上的农户不织布,必须从市场上购买所需要的棉布。反映了当时
A.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C.农村商业化趋势加强
D.全国性市场已经形成
17.宋朝明确规定,地主打死佃客,减减罪一等,发配邻州。而在《明律》中规定:“富豪之家,役使佃客抬轿者”,不仅要“杖六十”,还要“各计一日追给工钱六十文”这一变化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明代法律的内容更加细密严苛
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C.佃农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D.社会矛盾日趋缓和
18.西汉惠帝六年规定女子在15岁至30岁之间必须出嫁,否则多征税,此政策被历代王朝所借鉴。而民间则有“女大三,抱金砖”的婚俗。这体现了
A.政府鼓励早婚和人口繁衍
B.民间抵制政府的早婚规定 C.农业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
D.多子多福的传统伦理观念 19.科科学家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这样写道:“共计一坯之力,过手七十二,方可成器。其中微细节目,尚不能尽也。”该史料说明当时
A.行业分工操作十分规范
B.制瓷工艺的生动 C.景德镇制瓷业的兴盛
D.制瓷业分工细密
20.在原始社会末期黄河中下游一带的仰韶文化遗存中,有“大量的陶石纺轮、纺砖、刀(骨ヒ)、骨梭等纺织工具…同时,各地都发现有许多的骨针,直径和针眼都很细小”。据此可知当时 A.坊纺织技术日完善
B.生产工具来源多样 C.器制造十分发达
D.手工行业分工细致
21.公元前114年,汉武帝下令实施“告缗”政策,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财产的商人,告发者可以得到没收物品的一半作为奖励。结果,“商贾中家以上大率破产”这反映出 A.汉代普遍实行严苛的重农抑商政策
B.商税是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C.政府缺乏保护个人私有财产的理念
D.打击偷税漏税是政府的主要职费
22.天圣元汗,薛田任益州知州后,“废交子不复用,则资易非便,请官为置(交子)务,禁民私造。”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发行纸币的官办机构--“益州交子务”就此诞生。其时官方发行交子是 A.为了加强政府对商业的管理
B.世界上最早纸币出现的标志 C.胶泥活字印刷术进步步的结果
D.为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23.汉唐之间,民间将土地的占有者称为“豪强”或”兼并之徒”,然而宋代以后“则公然号为田主矣”。这种称谓的变化说明了
A土地租有制的确立
B.农民地位不断降低 C.小农经济的弱性
D.土地兼并得到认可
24王家范教授指出:明清时期的江南市镇,有的街道仅一根扁担的宽度,有的宽至三米:有的一河一街,有的一河二街,有的两河交织量十字街,有的东西南北还有小市;以开设的商铺计,有的仅数十家,有的数百家、近千家。上述材料可以表明江南市镇 A名不副实,多为草市
B统一规划,特色鲜明 C形态不一,功能不同
D.因地制宜,自然生成
25.荀子认为:“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所以“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萄子认为“制礼义”的目的是 A.消灭人的欲望
B.维护社会稳定 C.满足物质需求
D.调节社会纷争
26.老子认为“无为无不为”,以为天地万物,都有一个独立不变,周行不殆的道理,用不着神道作主宰,更用不着人力去造作安排。该思想
A.源自对社会现实的反思
B批了诸子百家思想 C.希望重建等级社会秩序
D.否定了自然法的思想
27.先秦儒家在社会道德伦理层面强调的父子关系应是“父慈子孝”;但汉代以后“几子要绝对服从父亲”变成了一种法定义务。这种变化
A.吸取了法家思想的治国理念
B.体现了道家休养生息政策 C.反映了家庭伦理关系的紧张
D.使儒学独尊地位得以确立
28.有学者认为,宋明理学所强调的义理,表现出一种想要弃汉唐训话之学而直接面向经典、回复圣人之道的气势,颜有一点“文艺复兴”的味道。该学者的依据是宋明理学 A.强调三纲五常教化作用
B.突出儒学的伦理道德 C.注重强化封建神学思想
D.東缚并压制人和人性
29.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有如下论述:经大乱后,社会比较安宁,故人得有余裕以自厉于学;旧学派权威既坠,新学派系统未成,无“定于一尊”之弊,故自由之研究精神特盛。当时诸大师,皆遗老也。其于亲社之变,类含隐痛,志图匡复,故好研究古今史迹成败,地理厄塞。这一“演变”具体是指
A.“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B.宋明理学形成 C.学正统地位确立
D.明明清儒学活跃
30.习近平用“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来向巴西媒体表明自己对于干部选的想法。下列主张与与习近平的想法属于同一思想流派的是
A.“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B.“治大国如烹小鲜”
C.“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D.天下兼相爱则则治,相恶则乱
第Ⅱ卷(主观题,共40分)31.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春秋战国时期,发生着从“大夫士”到到“士大夫”转变 春秋以前为“大夫——士”“士之子恒为士”。“得士者昌,失士则亡”流传于战国时期,“游士”们不但周游列国而且从原有身份中游离出来。“士大夫”这一概念在此时出现,指居官或有职位、社会地位的文人
(1)根据材料概括“士”的“身份”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促成其变化的历史因素(10分)“科举取士”——国之大事
宋·苏撤在《上皇帝书》称,“凡今农工商贾之家,未有不舍弃旧而为士者也”,“(明末)科举所得,十之八九皆白徒”,“士”的构成继续发生着巨大变化。马克斯·书伯在谈论官僚系统时谈到了中国的科举制度,“开科取士的深层含义绝非关于考试技术层面的层层设计…(2)归纳宋明时期“士”的特征,分析“开科取士的深层含义”。(10分)
32.社会生活的变迁是历史发展的一面镜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隔离制度。政府规定,“其市当以午时击鼓二百下而众大会,日入前七刻击三百下散。”市内除了唐人外,还有许多高鼻深目的波斯人大食人,以及日本人、高丽人,还有黑人。回鹘衣装、胡旋舞、高丽乐等深受唐人喜爱,广为流行
——《唐前期长安城的商业》
(1)根据材料一归纳唐朝前期长安的城市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14分)
材料二
【衡水中学高二历史试题】推荐阅读:
揭秘衡水中学07-15
衡水中学考核方案05-10
衡水中学教育06-10
衡水中学励志语录07-09
参观衡水中学有感08-25
衡水中学高考英语10-21
衡水市农村中学10-21
2019衡水中学高三语文10-28
衡水中学2012—2013学年度下学期一调考试 高一年级物理试题+答案05-18
衡水市中学体育教师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