矫正学生的厌学

2024-09-20

矫正学生的厌学(通用6篇)

矫正学生的厌学 篇1

学生厌学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 有来自家庭、社会及学生本身的原因。社会的不良因素有知识贬值, 青少年处在社会化的关键时期自身识别能力差及投入少等;家庭因素有结构缺陷的家庭环境, 有家庭关系不合的家庭环境, 有见利忘义的家庭环境等;学生自身的原因有学校生活方面的影响, 有家庭生活方面的原因及个人方面的问题等。那么, 如何矫正学生的厌学呢?

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针对初中生对人生观、价值观还不够明确的特点, 我常结合古今中外名人的事迹来激励学生, 让他们向名人学习, 让其明确人生的意义, 明确人生的真正价值, 明确人生究竟是为社会、为世人的无私奉献, 还是为一已之欲尽情无耻地索取。同时老师还必须告诉学生即使做不了参天大树, 也要做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 当春风吹来的时候, 为大地增添新绿。学生厌学行为是所有学生都可能出现的问题行为, 学生厌学的形成是方方面面的, 必须对此进行具体的、科学的分析, 同时必须确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二、早期发现, 及时矫正

通常情况下学生厌学都有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 例如经常迟到、缺课、课上精力不能集中等。意志会因坎坷路上的荆棘而消失, 面对困难挫折也会让人失去信心, 丧失勇气。像2009届笔者所带班级中的一位陶姓同学, 刚进班时他的各科成绩跟不上班级, 时而迟到, 时而缺课。发现这一现象, 我立即对该同学进行家访, 并走访该生的左邻右舍, 了解了该生厌学的主要原因。原来该生半年前曾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家庭里, 可最近家庭父母闹离婚, 经常争吵, 把家庭弄得乱七八糟的, 时常晚上不得安宁。该学生晚上也无法安心学习休息, 第二天还得拖着沉重的脚步去上学。不久父母离异, 他整天愁眉苦脸、唉声叹气, 有时暗自哭泣, 晚上经常失眠, 自卑、忧郁、焦虑等痛苦缠绕着他, 进而产生厌学情绪。于是, 我三番五次找他个别谈心, 耐心教育, 在生活上多给予辅导, 帮助他扬起学习和生活的风帆, 鼓励他奋起直追, 半学期后, 该生终于成了一名好学生。

三、重视个别, 因材施教

苏霍姆林斯基曾感叹:“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 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 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 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教育的反差现象效应告诉他们, 对厌学生这种特殊群体, 我们作为教育者必须正确认识他们, 研究他们, 将融融的爱洒向他们。所以在厌学生身上花的时间和精力要更多一些, 并要注入更多的关心与爱。做到以“细、活、勤”为原则, 有细心, 教师才能了解每一个厌学学生;活, 对待每个厌学学生的方法要灵活, 不能用同一方法去对待;勤, 教师要善于同学生打交道并要和厌学学生交朋友。为使每一个厌学学生不掉队, 必须用爱心去融化、去浇灌, 切实做到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在他需要时, 给予爱心, 在关键时给予他们温暖。这样学生心中有一份安全感就会把心中的秘密告诉你。教师心中有谱了, 就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因材施教。

四、对待厌学生要信任、理解、以诚相待

信任、理解、以诚相待是转化厌学生的前提, 它体现了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平等关系, 是有效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条件, 教师应从职业道德出发, 做家长的工作, 说服教育学生。如笔者所带班中的刘某同学, 因各科成绩基础差, 跟不上班级, 便产生了厌学情绪, 进而弃学, 我便会同任课教师几次上门访问, 做工作, 动员该生又回到了班集体。此外, 还可建立厌学生的“个人档案”, 包括基本情况 (家庭情况) 、学习成绩、个人爱好、知识缺陷、补救办法等, 尽可能地把他们组织到教学活动中来, 并给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表现自己, 多给予鼓励、表扬,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还要注意座位搭配, 实行一帮一活动。

矫正学生的厌学 篇2

【摘要】我国当前的教育要求不断在提高,教学内容不断在变化,特别是基础教育的内容和要求比以前高了几倍,这就对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致使那些脸上写满稚气的孩子们,背负着成年人的沉重期望,在本该是悠闲、快乐的双休日,可他们却要奔波于各种为他们特设的学习场所。

经过了一天的学校生活,疲惫不堪地回到家中,大人们都在悠闲自在地欣赏电视节目,而小小的孩子还要伏案对付那似乎永远也做不完的习题,电视中精彩的节目对他们来说只是周末晚上的奢侈享受,孩子们的负担实在太重了。于是,有些孩子开始厌学,有些孩子因为不堪忍受而逃学拒学,有些孩子甚至以自杀的方式来逃避烦恼。因此,找出小学生厌学的原因找到矫正的路子,重新点燃他们学习兴趣的火花,走出困惑,重树信心,变“厌学”为“乐学”,具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字】:小学生;厌学;心理健康;关爱

一、小学生厌学的原因

(一)自身因素

1、缺乏学习动机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动机是影响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因素,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动机往往和学习的积极性密切联系着。学习效果好,就能增强学习动机;长期学习效率不好,就会使原有的正确的学习动机减弱或消退。

2、注意力缺乏症、多动症和学习上的慵懒症

儿童的注意力具有不稳定的特点,合理分配注意能力较差,注意力的集中和转移都有一定的困难。我在上托管班的时候观察过班上的孩子,一节课35分钟,几乎每10分钟我要点名提醒一次。慵懒症表现为:学习被动,上课精神不振,毫无参与欲望,自我管理能力极差。

(二)学校教育方面

1、教育方面

在教育方面虽早已高举起“素质教育”的大旗,但并不意味着“应试教育”已退出历史舞台。传统的“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以分数高低作为衡量学生的标准。[1]这使得学习竞争激烈,学生的压力大,心理负担沉重,当然会觉得学习是一件苦差事,哪里能谈得上喜欢呢?为了适应潮流校领导不得不让我们这些任教的主课老师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提优或补差,这样中高年级学生又进入了“应试教育”的盲区。形成了平时“素质教育”,期中、期末“应试教育”。

2、教育教学方法

教育教学方向与方法的不当会导致少年儿童缺乏学习的内在动力,频繁的考试使学生疲于奔命,在超负荷的状态下,学生对学习很容易产生厌烦的心理。

3、师生关系

“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关系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积极性。由于老师希望看到学生好的一面,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总感到失望或沮丧。特别是那些屡教不改的学生,教师显现出厌烦的情绪,因此会出现对学差生有时会有鄙视的眼光。

4、学生间关系

由于小学生的个别差异,小学生接受知识水平不同,造成学习成绩的不平衡,学生之间出现歧视现象。

(三)家庭方面

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小学生特别是低、中年级学生,其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受家庭教育的影响很大,父母的主导倾向是什么,对孩子有何期望和要求,往往是孩子愿不愿意学习和怎样去学习的指示器。家长不当的教育方法主要表现为:

1、过分溺爱或放任自流

有一部分生活富裕而父母文化较低的家庭,在他们身上,丰厚的物质财富与贫瘠的文化素养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他们中有的觉得自己没有什么文化却照样赚大钱,孩子读不读书无所谓来,自这一类家庭的厌学学生比较重物质享受,追求吃喝玩乐,对个人将来的前途不太关心,没有远大的志向,没有向上的动力,吃不了苦,受不得累,觉得读书没有丝毫乐趣可言,不愿努力学习,甚至经常逃避学习,以至厌学。

2、要求过严、期望过高或态度粗暴

有一类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抓得特别紧,“要好好学习,认真读书,将来考上一所好学校”是孩子接受最多的信息。这使得学生整天被苦闷、焦虑、抑郁和不满的情绪围困着。特别是家长期望值过高,总是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百般挑剔,孩子的学习只要稍不如愿,就责骂痛打孩子,使之产生强烈畏惧心理,而迁怒于学。久而久之,把本来饶有兴趣的学习视为不堪忍受的苦事,造成孩子对学习的厌烦甚至恐惧的心理。

[2]

3、父母感情不和,缺少家庭温暖

我们都明白,温馨的家庭生活和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是孩子成长的阶梯。在这样自由、平等、和谐充满着爱的环境中,孩子心情会舒畅,精神振奋,易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和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反之,一个充满“战争”气氛的家庭,只有给孩子带来焦虑和不安。孩子没有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心理上有压力,容易引起厌学情绪。

(四)社会影响

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令人眼花缭乱的。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人生观,还不具备辨别是非的能力,往往不能抵挡社会上的各种诱惑——电子游戏、打牌赌博、黄色书刊影碟等等,一些不良的思想,如“读书无用”、“金钱至上”、享乐主义、哥儿们义气等很容易侵蚀他们纯真的心灵,使他们对学习产生迷惘,不知为什么而学,学什么,最终厌学。

二、矫正小学生厌学心理的措施

(一)唤醒学生心灵深处的自我向上的意识

厌学的学生一般学业成绩较差,在学习上屡遭失败,常受家长的责备,教师的批评,同学的冷遇,因此他在学习上就会悲观失望,学习对他们来说便是一种沉重的负担,根本谈不上兴趣和爱好。因此,教师要耐心细致地对他们进行个别辅导,在课堂提问时,向他们提出比较浅的,简单的问题,答对了应及时鼓励,还可以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列出自己学习上的优势与长处,让学生列出自己曾经有过的成功之举。让学生接受同桌和周围同学对他学习上的某一点好的行为习惯的赞赏等。给予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勇气和内驱力。从而唤起学生心灵深处的自我向上意识。

(二)学好新课标,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新课程标准以提高学生素质为主旨,将“以学生发展为本”贯穿全过程,它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的特征是“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3]主要想调动厌学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就要让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且要进行分层教学与小组活动。分层教学是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长及心理品质,不同的知识经验及接受能力,设计多层次的教学目标,同时运用多种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的一种形式。

(三)让学生感受关爱,特别关爱学困生

关爱学困生要转变观念,更新思想。不能用学习成绩这把尺子去衡量学生,这种做法会不可避免地在对学生的认识和评价上产生偏差。国家需要我们培养出德、智、体全 面发展的人才。关爱学困生要从心理去关爱。关爱学困生要找出原因,对症下药。我们要采取不同的帮扶措施,或加强学习目的教育,激发他们学习的动机,或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公平”的眼光尊重他们,以“期待”的眼光激励他们,以“宽容”的眼光启发他们,这样才能让他们消除厌学的情绪回到集体中来。

(四)积极为学生创设表现长处、发挥特长的舞台

“人性中最深刻的禀性就是被赏识的渴望”。赏识是提高学生进取心的不竭动力。[4]学困生之所以为差,是因为他们根本从来不知道自己的价值所在,以至破罐子破摔。难道他们真的就一无是处了吗?不!没有不成材的学生,只有不会开发学生潜能的教师。小学生喜欢表现自己以引起老师和同学们的注意,这种心理需求对“厌学生”来说同样是很强烈的。但事实上大多的“厌学生”由于长期得不到表现自己的机会,由于经常受到冷落”心理上越来越自卑,越来越消沉,以为自己是一只永远飞不上天的“丑小鸭”,因而自暴自弃。因此,教师应设身处地的为他们创设表现长处、发挥特长的舞台。比如组织“故事会”、“演唱会”,“朗诵会”、“体育竞赛”、“小发明”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技能性的活动,这样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各自的才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五)帮助家长转变教育方法,建立家长学校

针对家长存在的不正确的教育观和教育态度,不恰当的教育方式,要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家访、订家教周刊等形式向家长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解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宣传如何教育孩子做人,如何指导孩子的学习,如何指导孩子进行自我心理调适,承受挫折,培养自控能力等,我认为可以从每个班中选出一些有教育方法或不懂如何教育子女的家长代表,定期让他们在老师的组织下进行交流,与此同时老师可以对他们进行些辅导和咨询。

(六)学校、社会、家庭相互配合

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形成一种目标同向、工作同步、多管齐下的机制是十分必要的。

总之,厌学的原因是复杂的,厌学的后果是可怕的,可是厌学的学生并不是无可救药的。对于厌学的学生,教师与家长要密切配合,认真分析。找出原因,对症下药,才能有效的解决问题。要把尊重与爱撒给每一个学生,从他们的心理需要出发,进行教育和帮助,切实解决好他们的学习心理问题,才能让每一个学生更好地适应学校教育的要求,从而顺利走完健康成长的历程。参考文献

矫正学生的厌学 篇3

关键词:小学生学习情况;厌学;调查;原因;对策

一、小学生厌学原因的探讨

我们对四年级(1)班的学生进行了《小学生学习情况问卷调查》,了解了学生的学习习惯、能力等情况;在课堂上观察其学习行为、习惯等;通过对家长的问卷调查,了解了学生在课余时间的行为取向和选择,通过这三个方面的工作,了解了导致学生厌学倾向的直接原因。

1.家长教育方法不当,过分溺爱或放任自流,要求过严或态度粗暴,父母感情不和,缺少家庭温暖

2.教师教育教学手段不妥

教师为了片面地追求分数,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不顾学生的身心健康,不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而是对学生进行“疲劳轰炸”或者冷嘲热讽,或者体罚(变相体罚),那么学生对这门功课就会产生厌倦、畏惧心理。

3.学生的学习障碍

缺乏学习动机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成绩差,学习自信心不足。当然,这些学生的厌学原因并不单纯是某一方面,往往是多方面并存、相互影响的。

二、矫正学生厌学问题的对策

1.纠正家庭的教育“误区”

有的家长由于缺乏教育方法,为了使孩子能按时完成作业或取得好的成绩或“听话”,就以“金钱或奖品”进行刺激,令孩子小小的心灵被“金钱”所迷惑,把学习的动力歪曲成为“金钱”而学,为“物”而学。

2.以“学校、家庭、社区三互动”教育模式,提高育人效率

(1)让学校培养“人”的目标走进学生家庭,走进社区

学校的培养目标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操作能力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为了避免学校与家庭、社区培养目标各不兼容,背道而“教”的现象发生,于新学期开学伊始,家长学校必须召开家长会议或组织教师通过家访活动,宣传、讲解学校育人目标,使家长、社区明确学校工作的重点和方向,争取在思想上与学校达成共识,有目的地配合学校开展工作。

(2)发挥文明家教榜样户的带动作用,促使家长育人观念的转变

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意识支配着家长的教育行为,它直接影响到家长对子女教育问题的认识,影响到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方法、教育内容的选择、取向,影响到家长对子女教育付出(包括精力与物质的付出)与家庭生活所需付出的比例。根据地方和学校的实际,我们认为家长学校可以“学榜样户”为突破口来开展这一项工作。

(3)学校、社区联手办好家长学校

学校、社区不仅要大力宣传“榜样户”,以求达到以点带面的作用,还要做到家长学校有教材、有上课计划、有考试制度,且对家长定期考核,以此来促学习,促知识的掌握,促育人素质的提高。

3.纠正教育教学“误区”

(1)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促“后进生”远离不健康的娱乐场所

许多人认为活动多会更加影响后进生的学习效果,其实不然。有益的活动不仅具有趣味性,让孩子们玩得开心,而且让孩子们从中懂得如何去协调、去合作、去创造。在协调、合作、创造的过程中,他们的观察、表达、判断、创新等能力也同时得到发展。因为他们有了“玩”的内容,就不容易受其他不健康活动的诱惑。

(2)减少对“后进生开小灶”的次数,增加群体活动中的表现机会

课堂是孩子们表现自我、竞争、收获的阵地,最具有激发“学习欲望、动力”的条件,但由于过多地加班加点,学生已疲惫不堪,再加上活动中老师的“特殊照顾”,因此后进生会不自觉地把自己封锁起来,放在活动的外围。所以“辅差”不是过多地把学生孤立起来开小灶,而是要列入课堂活动中进行。因为在群体的活动过程中老师的相机激励、同学的认可和给予的机会,将使后进生以最大的热情投入活动中,周而复始,他们会在一点一滴的收获中,树立信心,跨越障礙,成为学习的主人。

4.善用辅助方法

(1)以“新意”式再现,激发兴趣,强化记忆效果

教育理论中阐述,新知识点在人们脑海中出现所产生的记忆常常是暂时记忆,若有引人注意的鲜明现象出现,常能使暂时记忆得到延续。但为了使暂时记忆成为永久记忆,总需要多次重现。为此,教师应有意设计旧知的重现,为使每次重现不落俗套而对学生有吸引力,必须是“新意”式的再现。

(2)巧用题型,激发兴趣,训练发散思维

“后进生”由于受到知识积累和思维方法的限制,常常只会机械地照本宣科、依样画葫芦。显然这种思维方法与现代社会对人的要求不符合。为了改变这种思维方式,教师不妨尝试以“变换题型、一题多问、一题多变”等多渠道训练来逐步实现,通过这样不断的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将得到加强和发展。

(3)拟定竞争对手,激发兴趣,强化学习动机

“一个人若真正意识到自己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必将稳定地驱动自己奋发学习,即使碰到困难,也会一如既往地为之努力拼搏直至最后。”所以,强化动机教育是转化后进生的首要任务。

协助后进生改善学习态度、追求进步的方法还有很多,只要我们用心去思索,用心去寻找,一定会有新的发现与收获。

(作者单位 王云芳: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盐场堡小学 王海燕:甘肃省兰州市农业部兰州生物药厂小学)

矫正学生的厌学 篇4

当今社会各种竞争非常激烈, 特别是就业难, 找一份好工作更难。人们更加重视教育, 家长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教师不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 片面追求分数;学生自身能力的限制……致使有些农村小学生开始厌学, 特别是语文学科比较难学。如低年级的汉语拼音、识字, 课文朗读和背诵。主要表现在注意力不集中, 听课走神, 心烦意乱, 坐不住, 没有耐心, 尤其是对书写、背书有厌烦心理, 作业拖拉, 有的干脆就不写。虽然接受了教育, 但收效甚微, 说谎、逃学。针对这一现象, 进行调查分析, 我发现学生的厌学心理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 周围环境的影响

“打工热”的兴起, 使一些人认为“与其花钱读书, 还不如打工赚钱”。有些打工者确实赚了点钱, 使一些人更加坚信这一点, 所以“去打工赚钱, 无本多利”的思想在许多农民的头脑里占据了相当高的地位, 而且逐渐影响到学生。学生不想学习, 家长也无心过问, 更谈不上对其进行指导。有的学生还经常进网吧, 打游戏, 成了网迷, 不能自拔。

2. 家长的原因

一是家长的期望值过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位家长的心愿。可谓可怜天下父母心。可是, 孩子是有个性差异的, 孩子的心理素质、学习能力是不同的, 过高的要求反而会适得其反。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实际能力提出适当的要求, 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如果期望值过高, 使孩子无论怎样努力都达不到父母的要求, 渐渐就失去信心, 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 造成厌学的严重后果。

二是家长“顺其自然”的观念。有些家长由于工作繁忙, 无暇顾及孩子, 从来不过问孩子的学习情况。也有些家长溺爱孩子, 对孩子的不良行为和学习听之任之, 孩子长时间看电视、打电脑也较少过问。孩子毕竟是孩子, 需要成人的引导和关爱, 如果父母听之任之, 不重视, 放任不管, 就会造成孩子的学习一日不如一日, 最终导致厌学。

三是单亲家庭和留守儿童。在单亲家庭中, 孩子缺少父爱或是母爱。一个不健全的家庭, 一个充满战争硝烟的家庭, 一个冷如冰窖的家庭, 都会影响孩子的情绪, 孩子在这样的家庭里丝毫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

3. 来自学校教学质量的压力

现在提倡“减负”, 但是“教学质量”在无形中影响着教师, 片面地追求分数、重复机械的作业、题海战术在教师中还存在, 学生被分数、作业压得抬不起头来。同时, 部分教师教育教学方法不当, 导致儿童缺乏学习的内在动力, 甚至厌学。还有个别教师没有掌握育人的艺术, 对于学生成绩不好, 只会批评、责骂、冷嘲热讽, 不会在学生学习困难时给予及时地辅导、真诚地去鼓励。这种没有“爱”的教育对学生的学习怎会起激励作用呢?这些厌学的学生往往因为自己学习成绩差而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 在其他方面也表现出叛逆、消极甚至有些恶劣的行为。这些行为引起了老师和同学的极大反感, 于是, 冷落他们, 不把他们当作集体的一员, 不跟他们交往。这种态度深深地伤害了厌学学生, 严重地挫伤了厌学学生的自尊心, 使他们陷于不能自拔的状态。

4. 学生自身的原因

许多厌学的孩子, 并非是由于对学习不感兴趣, 也不是由于性格中具有不能吃苦的品性, 而是由于在学习方面存在着某一种或多种严重的落后。如:听写生字词不过关, 课文读不熟, 不能说完整的句子, 等等, 从而影响语文学习的成绩, 成为后进生。此外, 儿童如果患有“多动症”, 就会对学习成绩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如戴某就是这样一个好动的孩子, 上课时他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超过10分钟, 晨会时没站一分钟就开始玩沙子, 下课铃一响他就已飞跑到操场去了, 玩得满头大汗, 上课时坐不住, 写作业敷衍了事, 字迹马虎, 学习成绩一直不理想, 对学习无兴趣。其家长带他到儿童医院去看, 通过吃药加以控制。

总之, 问题是多方面的, 但结果只有一个, 那就是学生落后了、厌学了。

二、矫正措施

1. 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教师应从应试教育中解脱出来,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巧用各种媒体, 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 让每个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心境, 快速进入最佳思维状态, 真正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人。

(1) 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回归生命化的语文课堂教学, 应该是生机盎然、妙趣横生、充满“体温”与人文精神的, 而在这样的语文课堂中教师轻松, 学生快乐。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的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 就急于传授知识, 那么这样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筋, 劳动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在低年级语文课堂中恰到好处地激趣, 能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状态, 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教师来说, 除了必备的教学基本功以外, 还要善于创设一些教学情境, 利用必要的媒体, 巧妙导入新课, 让学生怀着轻松好奇的心情进入学习状态。

(2) 创造自主学习机会, 夯实学生基础知识。从儿童的实际情况来看, 许多语文知识并不是家长和老师教会的, 而是他们自身探寻得到的。如果教师能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 留给他们以空间和自由, 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去探索、去寻找规律, 那就一定会为学生将来的发展和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以形象思维方式为主的小学生理解抽象的知识会有一定难度, 为缩小形象思维和抽象知识之间的距离, 一般来说, 教师除了利用具体实在的教具外, 还应创造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与感知, 从而促进学生理解力的发展和知识的内化,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3) 尊重学生, 给每一个学生自信心。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要在很长时间内用心灵来认识你的学生的心思集中在什么上面, 他想些什么, 高兴什么和担忧什么。这是我们教育事业中的一种最细腻的东西。如果你牢固地掌握了它, 你就会成为真正的能手。”让每一个学生成功是语文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教师要尊重学生、关注学生, 给每一个学生机会, 发掘每一个学生学习语文的潜能, 让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和发展。

2.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

厌学学生大多没有建立正确的学习动机, 学习缺乏内在动力, 学习上缺乏坚韧不拔的意志。组织好学习心理辅导活动, 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动机, 端正学习态度,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应帮助学生正确合理地选择自己的课余生活, 禁止学生上网吧、游戏室等娱乐场所。可以召开“我的课余生活”、“做文明的网络使者”等主题队会, 使学生受到启迪和教育, 并引导学生参加学校的语文阅读兴趣小组, 鼓励其多读书, 读好书。

3. 发挥家庭的作用

加强教师家长的联系, 做到联手共管, 使学生有个引导和支持。教师要及时把学生在校内的表现反馈给家长, 而家长要把学生在家的情况提供给教师, 共同针对学生的问题一起想办法解决。

(1) 唤起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孩子愿做什么不愿做什么, 往往由兴趣而定, 兴趣的产生是成功的最基本条件。家长希望孩子有怎样的兴趣, 就应提供相应的环境, 要使他们的兴趣持久, 更需要家长对他们的成功有所关注, 小小的赞赏也能激发他们百倍的热情。家长可以帮助孩子挖掘教材的兴趣点, 这是激发兴趣的源泉。孩子如果对语文课缺乏兴趣, 就不容易学好。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每一个正常的孩子来说, 要求学习本来就是一种需要, 但学习枯燥无味, 必然压抑其求知欲望, 挫伤其学习积极性。家长应帮助孩子创造一个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 变枯燥无味的学习为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学习, 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家长可以多给孩子讲讲古今中外的名人有关学习的故事, 给孩子树立榜样;也可以经常带孩子去参观、旅游, 边玩边学习。

(2) 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家长要提高孩子对学习的认识水平, 要使孩子意识到学习是他自身的需要。认识的逐步提高, 有助于孩子学习情绪的逐渐稳定, 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还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要从小抓起。不少好习惯, 只有从小抓起才能养成。要从点滴抓起。如写字姿势要坐端正, 握笔姿势要准确;对学习仅作指导, 绝不包办代替。要不断提出要求, 对孩子的学习应勤检查, 勤督促, 及时鼓励。一旦发现孩子有不良的学习习惯, 如做作业马马虎虎, 就要及时指出纠正。

(3) 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注和呵护。家长如果发现孩子厌学, 不要过于着急和焦虑, 否则对解决问题没有任何用处, 家长要营造宽松温暖的学习氛围, 改变不科学的教育方法, 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目标。平时多注意观察孩子的行为, 努力去了解孩子, 去弄清问题的原因, 与孩子一道去解决, 不要一味地批评与责骂。批评与指责正是造成孩子厌学的一种途径, 家长越是逼迫孩子拼命学习, 反作用越大, 问题愈加严重。家长应该主动体贴、安慰孩子, 帮孩子克服心理的挫折, 面对现实地多给孩子支持、疏导和鼓励, 还可以送孩子去心理咨询。此外, 家长还要合理安排孩子的学习、休息、娱乐和活动的时间, 不要加重孩子的学习负担, 也不能让孩子无休止地看电视、玩电脑。

三、成效

1. 厌学的学生想学习了

通过我与家长的共同努力, 我班厌学学生都基本消除了厌学情绪, 对学习表现出较大的热情, 语文学习成绩进步很快, 虽然这些学困生的成绩并没有在班级中名列前茅, 可他们确确实实进步了。一位学生还常来信感谢我的帮助:“我现在很喜欢学习语文, 老师也经常表扬我上课专心听, 作业认真完成, 考试成绩一次比一次好, 我好高兴呀!您的耐心……”看到学生的进步, 我感到无比的欣慰。

2. 教育教学方法更加合理有效

我转变了教育观念, 不再以分数来衡量学生, 而是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 关爱和呵护他们, 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特长;教学方法变得灵活多样, 让学生对语文课产生浓厚的兴趣。

3. 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得到优化

矫正学生的厌学 篇5

一、情感沟通, 强化管理

学校统一部署管理, 把“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专项工作常抓不懈。各班建立“留守儿童”和父母及监护人档案, 全面反映“留守儿童”情况, 特别是道德品质、性格特征、兴趣爱好、行为习惯、智力水平、学习态度、能力方法, 与监护人的融洽程度, 与父母的沟通情况等;监护人的基本情况, 重点是监护人如何对孩子进行管教等;“留守儿童”父母的基本情况, 重点是对子女的希望要求、与子女联系沟通情况等。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和需要, 全方位建立专门的教育管理方案和实施措施。班主任根据“留守儿童”的校内外表现, 让“留守儿童”与父母保持联系, 每月定期通电话、QQ聊, 让家长对“留守儿童”进行“电话教育”;利用国家长假“留守儿童”家长返乡的机会约父母面谈能使父母较为详细地了解孩子, 更好地进行短期的家庭教育;定期家访, 定期举行监护人座谈会, 交流管教“留守儿童”的成功经验, 共同制定教育策略;开展“感恩父母”、“沟通交往辅导”、“体谅父母”等活动, 组建心理咨询室, 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等。

二、关爱帮助, 树立信心

厌学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差, 有自卑心理。在班级中, 往往表现出沉默寡言, 表情呆滞, 不爱发言, 不合群, 畏惧教师提问等症状。课堂上, 教师的目光要多投往“留守儿童”, 更多的关注、鼓励、帮助、信任他们;数学教师要注重师生积极的情感交流, 课后要多予指导;在交往上, 鼓励他们融入班集体中, 减少其心灵的孤独和寂寞, 使其保持活泼开朗的心态。要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 用教师的爱心与鼓励使他们感到自己并没有被遗忘, 对教师产生亲切感。“亲其师, 信其道”, 从而树立学习、生活的信心, 自立自强。

三、排除障碍, 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习兴趣是“留守儿童”学好数学的内在动力, 直接影响学习效果。“留守儿童”在数学学习上既有困难又有潜能, 认真分析出现厌学情绪的原因, 激发“留守儿童”数学学习兴趣, 有意识地偏爱厌学的“留守儿童”。因为, 他们需要教师给予更多的关心爱护和肯定鞭策。要积极创造使“留守儿童”成功的条件, 让他们体验到学习数学成功的喜悦。课堂上能发言的要加以鼓励, 学习上有进步的要赞扬。课堂上教师要有意识地给“留守儿童”提一些简单的问题让他们去回答, 使他们感到“我能行”, 我能学好数学, 以此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

四、授之以渔, 培养习惯

“授之以鱼, 只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 则终身受用无穷”。在教学过程中, 不但要让“留守儿童”学会数学课本上的知识, 更重要的是要指导、帮助“留守儿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

“留守儿童”都有粗心懒惰, 不求上进, 得过且过的不良习惯, 要改变这些毛病, 数学教师就要因人而异加强学法指导, 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如, 教会“留守儿童”课前要踏踏实实阅读、观察和预习, 能提纲接领提出疑问;上课要聚精会神听课, 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不懂的要与同学老师沟通;要细致读题, 认真分析, 书写规范, 一丝不偶的完成作业, 作业后要认真检查, 善于查漏补缺反思总结;课后要认真复习巩固, 与同学共同探究合作, 共同进步;积极应对检测考试, 对分数名次不能过分患得患失等。

数学教师对“留守儿童”培养良好的数学习惯时, 要耐心细致, 分门别类, 起点要低, 步子要慢, 由易到难。对待有厌学情绪的“留守儿童”布置作业要放低要求, 难易程度接近他们的实际水平。教师回答学生提问要应用启发式回答, 引导他们自己分析和动脑解答问题的习惯。督促有厌学情绪的“留守儿童”独立完成作业, 对作业做得较好或作业有进步的, 要及时给予口头或书面评语沟通情感、心理解困, 表扬、鼓励、鞭策和点拨, 让他们感受到成功和关爱的喜悦。

五、改进教法, 科学指导

矫正学生的厌学 篇6

一、农村高中生厌学的表现

农村高中生厌学的突出表现为:学习目的不明确,对学习失去兴趣;不认真听课,不完成作业,怕考试;甚至恨书、恨老师、恨学校,旷课逃学;严重者一提到学习就恶心、头昏、脾气暴躁甚至歇斯底里。[2]朱盘安在研究中提出中学生厌学表现为注意力分散,上课不认真听讲,思维迟缓,情绪消极,作业拖拉、敷衍了事,伴随着学习效率降低,作业错误率上升,学习成绩差,等等。[3]王冠军等对57例厌学中学生进行了MMPI测试分析,发现厌学学生常表现为敏感、过分关心自己的身体健康、易疲劳、抑郁、焦虑、稚气、表达自身感觉困难、注意力不集中、有不安全感、继发情绪紊乱和过分行为障碍、人际关系紧张等。[4]

二、农村高中生厌学的心理原因分析

1. 所处社会与家庭环境使得农村高中生学习动机不明确。

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个体的学习活动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部启动机制,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可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5]内部学习动机是由学习者对学习的需要、兴趣、愿望、好奇心、求知欲等内在因素引起的,具有很大的积极性、自主性。学生的学习行为越自主,越能够得到自我满足感和主动控制感。外部学习动机是由外部诱因引起的(如父母的奖励、教师的赞许、伙伴的认可、理想的学校和职业等),具有指向性和可变性,一旦诱因发生变化,外部学习动机也会随之变化。当前部分学生厌学的原因就可以归结为在教育过程中忽视了对内部学习动机的激发,过分强调“奖励”等外部强化手段。

每个学生都有天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在最初学习时,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愿望,有着面对困惑“弄个究竟”的冲动,这是他们的内部学习动机,是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发动机”。但是,大多数家长和教师不能激发出学生内心的学习需求,简单地通过奖惩、评比、排队等各种外部刺激来促使学生学习,久而久之,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就会日渐弱化,对奖励产生依赖性。当外部的奖励达不到学生的期望值时,其学习积极性就会下降,厌学情绪也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

随着新时期改革的深入,城乡差距的扩大,农民子弟接受教育的经济投入也越来越多,在广大农民的心目中,孩子上大学要承担数目不菲的学费,而大学生毕业后要“自谋职业”,国家不再“分配”,反观不少辍学打工者,每年都可获得相对可观的经济收入,相对于大学生毕业后的不可知性,这些经济收入显然对农家来说更为诱人。上述因素使农村高中生受到的家庭支持水平的降低,进一步加剧了部分农村高中生消极被动的学习心理,造成目前农村高中生厌学情绪的蔓延滋生。

2. 较为单一的学业评价机制致使农村高中生学业成败归因不正确。

美国心理学家伯纳德·韦纳认为,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的归因主要分为三个维度六个类型:内外因维度、稳定性维度、可控制性维度。 (1) 根据内外因维度:将能力、努力程度、学习兴趣、学习方法等归为内部因素,将情绪、运气、任务难度、教师水平、师生关系等归为外部因素; (2) 根据稳定性维度:将能力、学习兴趣、任务难度、教师水平、师生关系归为稳定性因素,将努力程度、学习方法、情绪、运气、课外辅导归为不稳定性因素; (3) 根据可控性维度:将能力、学习兴趣、学习基础、情绪、机会、试题难度、教师水平、师生关系、课外辅导归为不可控因素,将努力程度、学习方法归为可控性因素。[6]正确的归因是将失败归因于缺乏努力等不稳定但可控制因素,将成功归因于努力等内部可控制因素,从而使学生感到愉快自豪并愿意继续争取成功。厌学的学生在学业成败归因上存在着障碍,他们倾向于把学习上的失败归于稳定的、不可控的内部因素,如智力低、能力差,而把偶尔的成功归于运气、任务容易等不稳定的外部因素。当一个人认为是自己的能力低导致自己失败时,就会对自己的学习丧失信心,失去学习兴趣,进而产生厌学情绪。造成这种结果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目前多数学校施行单一评价体系,这种评价体系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过分看重学生认知测验的考试分数即所谓的文化科考试分数,那些在认知测验领域不占优势的学生一再地经历失败而缺少成功的体验。多次的挫折和失败体验使他们认为自己没有能力搞好学习,即自我效能感下降,这样一来,必然会对学习失去兴趣,产生厌学的情绪。

3. 面临的种种诱惑让意志力薄弱的农村高中生难以忍受学习的寂寞。

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一个人的学校生活是单调、艰苦且必须长期坚持的,而校外的世界却是自由和丰富多彩的。漫长的学习生涯更需要顽强的意志来支撑,而今天的“90后”高中生多为独生子女,一出生就受到家长的宠爱甚至娇惯,即使生活在农村也很少参加生产劳动,从未体会过生活的艰辛和意志的磨炼,使他们依赖性强情感脆弱,缺少战胜困难和坚持到底的意志和勇气。当面对有一定难度的高中学习任务或一时的困难挫折,就会丧失求学的积极性,从而产生厌学心理。实践证明:成绩优秀的学生除智能发展优异外,还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和坚持到底的勇气;而厌学的学生意志力薄弱,缺乏自我控制的能力,抗挫折能力和抗不良社会风气诱惑的能力比较低。

一般来说,意志力薄弱的农村高中生具有以下特点:第一,缺乏自觉性。他们在那些需要意志努力的事情面前总处于被动的地位,总是依赖教师、家长的督促或帮扶,很少能主动完成。[7]第二,缺乏自制力。由于他们思想的不成熟,理智不健全,控制力较差,所以往往被许多消极因素所吸引、所迷惑。[7]如有些学生沉迷于网络,常常利用学习时间玩网络游戏,不仅荒废了学业,而且严重影响了心理生理健康。第三,缺乏毅力。学习是一项艰苦而长期的事,当他们长时间面对枯燥的学习生活,他们就会选择放弃。

三、改变农村高中生厌学现象的对策

1. 引导农村高中生厌学者进行积极的归因。

积极的归因就是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归因方式,主要有努力归因、现实归因、兴趣归因、策略归因等。(1)努力归因:如果学生把自己学习的成败归因于自己的努力,就可以提高后继行为的信心和成功期望,为了获得成功随时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教师可以采取的方法主要有:讲故事法、讨论法、强化法(针对一次学习行为结果要求学生进行归因总结,对正确的归因鼓励,对消极的归因否定)、做归因记录(让学生记录平时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自己对事件成败的积极归因、对自己以后的行为和情感的影响,以及积极归因后的心得体会)等,通过这些训练让学生学会将自己学习上的成功归因于努力因素,形成积极正确的归因模式。(2)现实归因:除努力外,学习方法、家庭学校环境、人际关系等也不同程度地对学业行为产生影响。同时,由于个性特点、智力水平不同,以往的学业成败经历不同,每个学生都具有各自独特的归因风格。这样,教师在引导学生归因时,既要考虑到影响归因的多个因素,又要结合他们的不同归因风格,使学生做努力归因时与现实相联系,做现实归因时又强调努力。这样一来,就能促使学生坚定学习信心,提高学习兴趣,克服厌学情绪。

2. 丰富学业评价手段,提高农村高中生厌学者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是指个人对自己在特定背景中是否有能力去操作行为的期望”,[8]即个体对自身行为能力的信念。如果学生相信自己有学好的能力,他就会努力学习;如果学生感到自己对学习无能为力或对自己的学习能力评价太低,他就会为避免失败而逃避学习。因此,教育者要丰富学业评价的手段,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激发其学习动机和学习行为。一方面,开展多种活动,采取各种手段,让更多的学生获得成功体验。成功的体验能提高自我效能感,失败的经验则会降低自我效能感。把握好教材和考题的难易程度,让经常失败而产生厌学的学生体验到成功,教师要充分挖掘他们的每一个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增强其学习自信心。另一方面,可以采取榜样示范法、积极的心理暗示法强化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克服厌学情绪。

3. 学校和家庭要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力。

意志力是指人们为达到既定目的而自觉努力的程度或意志品质,是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意志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渐培养锻炼出来的。因此,学校和家庭要有足够的耐心培养厌学学生的意志力。首先,帮助厌学的学生树立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如每天、每节课的学习目标,并督促学生认真落实完成。普罗斯教授的研究结果证明最成功的是那些目标最具体明确的人。引导学生把最终要实现的目标分解成一个个明确具体的小目标,在实现小目标的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实践证明,每一次成功都将会使信心、意志力进一步增强。其次,可通过一些强化训练、挫折训练,提高学生的自制力和耐挫力,激发他们的进取精神,磨砺意志力。最后,营造健康向上的学校风气和积极和谐的班级氛围,使学生拥有强烈的归属感和进取动机,激发他们的学习意志和意志行动,最终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建萍, 褚安娜.浅析学生的厌学症与辅导策略.中国校医, 2000, (6) .

[2]高利兵.中学生厌学的归因与矫治[J].教育科学研究, 2004, (7) :53-55.

[3]朱盘安.学生厌学心理及行为分析研究[J].职业技术, 2006, (10) :59.

[4]王冠军, 景艳玲, 石少波.57例厌学中学生MMPI测试分析[J].山东精神医学, 2005, (3) :136, 139.

[5]冯忠良.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

[6]叶缇芳.初二学生生物学业成败归因调查研.

[7]刘志华, 刘志伟.浅析厌学心理及其对策[J].辽宁教育, 1998.

上一篇:双膜系统下一篇:衡水市社区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