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矫正社工的具体工作职责

2024-08-09

社区矫正社工的具体工作职责(通用9篇)

社区矫正社工的具体工作职责 篇1

真心奉献 任劳任怨

社区矫正事务所社工先进个人事迹材料

***,**中和社区矫正事务所社工,注册国家社工师,张江社工组组长。2006年从事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工作。

***同志秉持平等、接纳、助人自助的社会工作原则,在和服务对象沟通时,没有标签意识,从服务对象的角度去探寻、去分析问题产生原因,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这样的信念和方法得到了服务对象的认同,并解决了一个个棘手难题。

为了解决部分服务对象家庭生活、就业困难等问题,***同志积极与镇有关职能部门、村居委进行协调。

了沟通,同时告知l会想办法帮他渡过难关,这让l的心安定了不少。

狱内访回来后,***开始奔走于民政、村委等相关职能部门,经过多次沟通和协调,l生活和住宿问题基本有了着落。2010年6月,l出狱了,当天就领到了500元的经济补助和三个月的租房补助。紧接着,在***的帮助下,低保、临时补助、医疗保险等非常顺畅地办理,l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

在吃、住等得到基本生活困难缓解后,***开始引导其寻找就业的机会。交谈中,希望他明白社会救助是短暂的、有限的,要想让自己生活得更好,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所以寻找机会就业是必须的。并引导其:就业一是让自己的生活稳定;二是让父母看到你的变化,改变他们对你的看法,增加回家的机会。尽管2010年的就业形势相当严峻,但是***还是积极地鼓励着l,并帮助他寻找就业的机会。在经历了几次面试失败后,l的就业观念也发生了变化,不再挑三拣四。不久,在***的鼓励下,l找到了一份临时工的工作,并坚持下来。

在3年多的时间里,***每月都与l见面谈话或电话沟通,了解近况及内心想法。并经常督促其控制自己情绪和言行,注意交友的选择,并常回家看看父母,让他们看到你的努力和变化。中秋前、元旦以及春节前,***都会走访l的父母,告诉他们l的变化,希望他们合家团聚。

2013元月,l拿着喜糖来找***,告诉他结婚的喜讯,***由衷的祝福他,同时也提醒他肩上的责任增加了,尤其是家庭的责任。同时,***再次前往l父母家,将l的喜讯和变化告诉其父亲,真心希望他们全家团圆。功夫不负有心人,l父的态度已没有了当初的坚决,***看到l家的门已经敞开了。

此时的l非常清楚父母的心意,只有在自己更加稳定后,才能重返家门。同时l也非常有信心,只要自己向好的方向去努力,那一天不会遥远了……

***同志不仅在个案服务工作中有他的努力和坚持,在社工组管理上也有独到的方法和思路。

社区矫正社工的具体工作职责 篇2

一、社区矫正利大于弊

社区矫正的出现, 就像其他新兴事物一样受到了争议。支持者认为社区矫正有利于犯罪人的再社会化, 也表明了中国的刑罚制度正走向恢复性司法的理性阶段。而持反对意见者则认为社区矫正并不能真正改造犯罪人, 相反因为没有严厉的惩罚和警戒可能会导致一些犯罪人再一次重新违法犯罪。

我认为上述两种观点都不错, 但无论什么事情总有正反两面, 没有绝对的好, 也没有绝对的坏。我们要一分为二的看待问题, 关键是看好和坏的比例如何, 正面效益多的我们就可以而且应该去做。社区矫正工作我始终认为利弊共存但利大于弊。我国现行的社区矫正制度规定属于社区矫正范畴的目前主要是管制、缓刑、假释、剥权、暂予监外执行这五类。我们不难发现这五类人员总结起来有2个共同点, 一是社会危害性不大。暴力型等犯罪是不适合社区矫正的。二是刑期相对都较短 (除假释和剥权) 。实刑基本都是三年以下, 短则数月, 如果除去审判前的羁押在看守所的时间, 刑期就更短了。不利的因素是司法工作人员从事社区矫正工作无疑增加工作量, 但是, 工作经费政府有一定的保障;另外, 司法行政干警身着便装教育、管理、矫正服刑人员, 弱化了刑罚执行的严肃性。

对符合条件的对象实行社区矫正, 以教育帮助教育为主, 对其进行监督和管理, 首先能够最大限度挽救这些因偶然或其他原因而犯罪的失足对象, 避免了他们因为被关押在监狱而产生交叉感染等问题。其次, 众所周知由于社会的发展, 罪犯的人数也在不断增长, 监狱基本都是处于很拥挤的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势必会影响监内犯人的改造质量。况且每1名犯人的一年的开销费用也是很可观的, 有人曾开玩笑说关押1名犯人1年的费用都可以培养1名研究生了, 这说明了监内行刑的成本太高, 现在社区矫正将符合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 可以有效的节约社会成本。三是对这些特定的服刑人员在社区内实施更加人性化的管理和教育, 保证教育改造的质量, 并且有利于他们的顺利回归并且减轻他们及家庭成员的精神、经济等负担, 归根结底有利于促进社会稳定和谐。

二、社区矫正存在问题

首先, 我国现行的社区矫正可能还不是很成熟。现在还没有专门的关于社区矫正的单行法律法规来支撑我们的社区矫正工作。虽然刑罚修正案 (八) 将社区矫正纳入范畴, 但仅仅是为社区矫正正名, 社区矫正应当由哪个机关来执行等实际问题并没有提及到。虽然每个省市可能都会出台当地的一些社区矫正的规定来规范各自的社区矫正工作, 但是立法上不能予以保障的话, 我对我们的社区矫正工作的发展前景还是心存担忧的。

其次, 目前的现状是执法主体是公安机关, 而日常管理却是由司法行政部门来承担。正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 在日常的社区矫正工作中司法行政部门的地位比较尴尬。这对于司法行政部门日常开展社区矫正工作也带来诸多问题。一是司法所没有强硬的管理措施来管理社区矫正对象, 非要依托公安部门的配合才行。公安机关虽然是执法主体, 但由于其主要将维护社区治安稳定作为重点工作, 因此在警力不足的情况下公安机关很难花更多的精力在社区矫正工作上。

再次, 由于已经有实行社区矫正, 某些程度也会滋生腐败。本来应该进监狱的人因为自身人脉或者家庭经济等原因再犯罪后通过走后门等方式寻求监外执行, 社区矫正从形式上来说跟监内服刑有着本质的区别。我还曾听闻一些罪犯判处缓刑后在缓刑期间重新违法犯罪又判处缓刑的案例。如何防止因社区矫正腐败的发生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大问题。

最后, 我还要提一点的就是缓刑、假释前的征求意见。这个事情本来是很好的, 但是在操作过程中就有些走样了。监狱方面在这块做得还是相对比较好的, 基本上所有待假释的人员一定会征询户籍地或实际居住地司法所和社区的意见。法院宣判缓刑前征询意见, 就我所在辖区的情况, 基本上很少有征询意见的。不知道其他地区的情况是怎样。更有甚者, 是一些当事人拿着意见征询表来征求意见, 说谁谁谁让我来的, 使司法行政部门非常尴尬和被动。我不知道相关部门相关人员是怎么考虑的, 但这样的处事方式我觉得非常欠妥。一来失去了征询意见的意义, 二来如果司法所下基层了解情况后出具不予接受的意见, 当事人迁怒于司法所工作人员或者采取报复等过激行为这就更不好了。

三、社区矫正工作展望

我们国家的社区矫正工作即将要全面开展, 如何能切实做好社区矫正工作, 值得我们深思。社区矫正的施行有那么多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优点同时也存在了一些不足。如何去粕取精, 去芜存精, 积极地借鉴他国的优秀经验, 总结出我们自己适合中国本土的社区矫正经验并推广开来需要我们大家一起来努力。

展望“十二五”, 展望我们的社区矫正工作, 我衷心的希望属于中国特色的社区矫正法的到来。这也是我觉得社区矫正工作当下重中之中的事情。只有立法上有保障了即明确工作主体、赋予了职责权利、保障了日常工作所必须的人力物力等等, 我们的社区矫正工作才能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地健康发展下去。

欧美的社区矫正历经百年, 我们的社区矫正才刚刚起步。虽然可能在经验和内容等各方面存在许多不足, 但是我相信凭着我们无数的司法行政工作者的默默执着奉献, 一定会让社区矫正在中国的大地上开出不一样的花朵。“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等将上下而求索”。

摘要:本文从一名普通基层司法工作者的视角提炼并分析了我国现行社区矫正工作的利和弊。首先认定利弊并存但利大于弊的事实, 肯定了社区矫正工作积极的现实意义。然后提出了现行社区矫正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提出了对我国社区矫正工作的展望, 殷切希望社区矫正的相关立法尽快出台, 以支撑我国社区矫正工作, 使其得以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地健康发展。

小议社区矫正工作的法治践行 篇3

关键词:社区矫正;制度化;法治践行

中图分类号:D9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9-0034-02

与监禁矫正相对应,社区矫正是一种现代化且更加人性化的刑罚执行方式,旨在使罪犯不脱离社会并利用社区资源对其教育改造。社区矫正的对象有5种人,分别是被判处管制、被宣告缓刑、被暂予监外执行、被裁定假释、以及被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社会上服刑的五种罪犯。这几种犯罪的社会危害性较小,易于进行社区矫正实现刑罚的目的[1]近几年来,国内各项工作逐步进入法治轨道,行政处罚中劳教制度因涉及限制人身自由被广受诟病,亦因其的确缺乏现代法治的科学和严谨性而被全面废止。目前社区矫正工作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其体现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的成效亦是指日可待。

一、我国社区矫正工作法治现状

2003年7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四部门联合确定在京、津等6省(市)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标志着我国社区矫正工作的正式启动。2005年河北等12个省(区、市)被列为第二批社区矫正试点。2006年,中共中央提出关于建设和谐社会的规定,同时提出了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在此基础上对社区矫正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和关键,这对于我国的司法改革的推进有了明确的指引。[2]2009年7月底,为进一步深化社区矫正工作,中央政法委同意在全国试行社区矫正工作。2009年10月全国社区矫正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在全国范围内试行开展社区矫正工作正式纳入社会治理轨道。社区服刑人员一直保持着比较低的再犯罪率,表明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实践证明,开展并完善社区矫正工作有利于充分发挥非监禁刑罚执行方式在教育改造罪犯方面的积极作用,促使因一时失足而留终生恨的犯罪人员早日回归社会,亦有利于降低刑罚执行成本。这样,可以形成监禁矫正与社区矫正相辅相成的刑罚执行体系,推动我国刑罚执行制度的完善,更充分地实现刑法的社会效应。

然而,社区矫正工作几年来虽然成效十分显著,在法治践行方面确也的确存在着不少问题,亟待研究和解决。在社会矫正工作的实践中,我国没有专门的社区矫正法,更也没有统一的刑事执行法典。有关社区矫正的法律规定散见在《刑法》、《刑事诉讼法》以及《监狱法》里,以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四部门为促进和规范试点工作而联合发布的用以具体指导工作的规范性文件。如2003年7月《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比较详细地规定了社区矫正的概念、性质、适用范围、任务、工作分工等;2005年1月《关于扩大社区矫正试点范围的通知》,对社区矫正工作的内涵、性质、主要任务和要求,又做出了进一步的规定。这两个通知明确将社区矫正的实际监督、矫正和服务职权交给司法行政部门,对刑事(罚)执行权或司法权作出了重大调整。

2004年司法部出台的《司法行政机关社区矫正工作暂行办法》比较详细地规定了社区矫正的性质、任务、目的、原则、适用对象、工作机构、人员及职责、具体接收与终止工作内容、程序以及各种社区矫正的措施及要求,是各地司法行政机关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规范性依据。

二、现存困难与主要问题

社区矫正的立法依据不充分、不具体,导致法治实践中存在诸多困难与问题,主要表现在社区矫正的执法主体、工作内容、矫正程序等方面规定不够明确,而工作人员配备不足、经费欠缺,亦是在法治运作过程中出现的一个愈发比较突出的问题。

(一)执法主体不够明确。根据我国现行刑诉法的相关规定,社区矫正工作的执法对象是公安机关。如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限内,由公安机关予以监督;在缓刑考验期内,由公安机关考察,所在单位或基层组织予以配合;被判处管制、剥夺政治权力的犯罪分子,由公安机关执行等。而按照2003年7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四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司法行政机关负责牵头组织有关单位开展社区矫正工作,街道、乡镇司法所具体承担社区矫正的日常管理,公安机关配合司法行政机关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监督和考察。该规定符合行刑权统一行使原则,但司法行政部门缺乏刑罚执行的法律授权,作为社区矫正对象日常监督管理工作的具体承担者,对监督管理工作执行力度肯定无从深入,权力资源供应缺乏,行刑权力资源无法产生最佳效益。这种立法与实践工作的脱节造成社区矫正工作程序繁琐,难以顺利开展。因缺乏应有的强制力,一些具体的监督管理措施和教育矫正手段难以落实,效率低下,甚至个别地方还出现对部分矫正对象的脱管,这对犯罪分子所在社区生命与财产的安全也造成了威胁。不利于对非监禁性服刑人员的改造和社会的稳定。

(二)工作内容不健全。社区矫正的工作内容不仅要有行刑,同时还要有教育和服务。然而我国社区矫正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都较为迟缓,对社区矫正对象的监督考察规定不够完善,监督考察的规定过于原则、笼统,可操作性差。例如仅注意了执法主体对社区服刑人员监督考察的有关程序的规定,缺乏社区矫正所需要的教育矫正与帮助服务等项目内容;社区矫正对象的法定义务不明确;也明显忽视了对社区服刑人员应有权利保护方面的规定。再如增加和健全社区矫正的激励机制是激发社区矫正对象积极改造的一项重要手段,但一些限制性规定却制约了社区矫正激励机制的建全和作用发挥,导致社区服刑人员亦缺乏足够热情来积级改造自身。

(三)矫正程序不完善。目前由于对于社区矫正各部门、各环节的工作流程与职责衔接均未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在社区矫正工作程序上、部门之间工作衔接上机构重叠、职能交叉、多头管理、衔接不力的现象还是普遍存在,法院、检察院、监狱系统在对社区矫正的配合、制约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四)工作人员及经费配备不足。社区矫正工作人员队伍建设的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社区矫正的质量。而目前,我国尚缺乏一支专业化的社区矫正队伍,在矫正资源和矫正力量的利用上社会化程度也不高。社区矫正工作者的权利义务不明确。从全国社区矫正试点中工作人员的现状来看,普遍存在与社区矫正工作的任务不相适应的问题,例如思想观念亟待进一步转变,工作方法亟待进一步改进,专业化程度亟待加强,专职社区矫正工作者的待遇需提高。高素质、专业化、相对稳定条件的社区矫正工作人员队伍配备明显不足。近来,虽有一些从事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专业的科研人员也加入到社区矫正这一行列,一方面强化了自身专业架构的搭建,同时对社区发展、改造罪犯做出一定的贡献,但是各地的志愿者的组成成分要依赖于各个地方的文化教育水平以及公民接受程度等。[3]另外,社区矫正工作从公安部门往司法部门的转接亦造成了实践中社区矫正工作经费的严重不足,大大制约了矫正工作中特别是教育、服务等活动的开展。经费配备不足,没有保障,与社区矫正工作没有法律依据有着直接的关系,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社区矫正的效果。

三、法治践行的路径选择

笔者认为,我国的社区矫正工作最终应当采取制定专门的《社区矫正法》法典,当下可以以出台相关立、司法解释或者相关部门联合发布法律法规的方式,用以指导现行工作。

社区矫正立法内容的重点都集中在四个方面,即确立司法行政机关的执行主体地位、健全社区矫正的工作内容、完善社区矫正的工作程序,以及配足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等。

首先,要明确法律主体。明确司法行政机关作为社区矫正执行机关。这是解决目前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最大法律障碍,即社区矫正的执行主体问题。在实施社区矫正过程中中,一旦被矫正对象拒绝接受社区矫正,不服从司法行政机关的监督管理,甚至出现违反监管规定及脱管失控、违法犯罪情形的,应当由执行机关移交公安机关依法对其予以治安处罚或者进行通缉、执行逮捕。同时在对社区服刑人员开展帮困扶助方面,还需要得到民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教育、工商等政府有关部门以及基层组织、罪犯所在单位、学校的积级配合。

其次,要健全工作内容。要完善社区矫正的具体激励机制,对缓刑罪犯的减刑作出具体规定,对有期徒刑罪犯附加的剥夺政治权利的减刑作出规定,对主刑执行完毕后被剥夺政治权利的残余期限仍可酌减,建立缓刑的“延长考验期”制度等。同时,不能只停留在监管层面,还要体现在教育和矫正层面,建议增加管制、剥夺政治权利、缓刑、假释人员的法定义务的考察内容等。

再次,要完善矫正程序。社区矫正的立法要坚持实体和程序并重的原则。社区矫正作为一项刑罚执行活动,必须要保证它的严肃性。因此社区矫正的适用、接收、解除等都需要有规范的工作流程和衔接程序。通过这方面的规定,为社区矫正的具体操作提供依据。必须在建立和完善社区矫正实体内容的同时完善社区矫正的程序内容,既赋予社区矫正机构在程序上的一定强制权力,作为做好矫正工作的保障,又对其矫正行为进行程序的制约,保证矫正工作中的公正执法,防止滥用权力、保护人权。因此,需要对试点中工作程序的好的做法予以研究和借鉴,上升到法律的高度予以明确规定,以在宏观上更好地指导社区矫正工作的顺利开展。建议设立法院判决与司法部门的社区矫正相对接的工作站,以完善矫正程序。

最后,要配足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并确保足够的矫正经费。需要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区矫正人员配备机制。社区矫正工作队伍应当由专职社区矫正工作者、社会团体和社会志愿者等社会力量,以及一定的警力组成。社会工作者可以被聘为专职社区矫正工作者,也可以作为社会志愿者的身份参与社区矫正工作。为体现行刑的严肃性和强制性,除了专职的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和社会力量以外,还要配备一定的警力。对专职社区矫正工作人员要有较高的素质要求。要有必要的教育背景、品质和心理素质,要有良好的专业业务素质,还要有创新能力。国家要建立社区矫正工作者的资格认证、培训、考核与激励机制。建立社区矫正的经费监督与考核机制,设立专门经费用于社区矫正工作的合理使用,并对该经费的使用进行监督和考核。将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配备问题上升为法律的规范,会进一步增强社区矫正内容的可操作性。

对社区矫正制度予以进一步全面而具体的规范。根据实际制定社区矫正法的专门立法。社区矫正工作人员配备方面的具体问题,可以在社区矫正专门立法时作出明确规定,以进一步增强社区矫正制度的可操作性。最终建立起社区矫正法律制度体系,以便为社区矫正的稳步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法制基础,确保我国社区矫正工作在法制化轨道上得到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林仲书.北京市社区矫正试点工作情况[J].上海政法学院学报,2007(1):15-16.

[2]王顺安.社区矫正研究[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88.

[3]王饪.中国的社区矫正试点工作概述[J].法律适用,2005(10):24.

社区矫正社工的具体工作职责 篇4

2009年,两院两部颁布了《关于在全国试行社区矫正工作的意见》,将社区矫正工作进一步推向深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在实践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着社区矫正制度应有的效果和作用的发挥。笔者将就工作实践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及今后的工作对策提出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存在的问题

(一)法律规定与实践的冲突

我国《刑法》规定,依据人民法院判决的内容不同,刑罚分别由公安机关、监狱、人民法院执行。社区矫正工作从理论看应是刑罚的一种,但《刑法》目前没有正式法律予以明文规定。影响社区矫正深入发展。现行的法律与当前社区矫正的发展形势也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刑法》、《刑事诉讼法》和《监狱法》涉及社区矫正的有关条款存在着滞后的问题。一是主体的不适应。例如从现实看,社区矫正按照两院两部的通知精神是由司法部门来实施的,而不是由公安部门来执行,这无疑是有利于社区矫正工作开展的,但却与现行的法律相矛盾;二是程序方面的不适应。主要表现在:监狱办理假释、监外执行的手续多、效率低;管制、缓刑、假释、监外执行的信息不能及时;对人户分离的对象,户籍地与居住地之间缺乏衔接等。

(二)经费保障与现实需求的冲突

社区矫正涉及多方面的工作,需要一定的经费予以保障。现行规定中,只是要求财政部门将社区矫正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但并没有说明每个社区矫正对象的经费保障款项、使用条件、使用时间、申请及使用的主体和程序等。

(三)队伍建设与发展前景的冲突

当前社区矫正工作队伍数量不足、素质不高,制约了社区矫正的创造性发展。目前,社区矫正工作人员主要由原学校教育工作者、现街道司法工作者、社会招聘人员组成,他们年龄偏大、学历偏低,普遍缺乏基本的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经验,其思想观念多与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相悖,限制了社区矫正工作的科学化和专业化发展。司法所的人员普遍较少,有的街道只有一至二名司法工作人员且多数是兼职,真正用于社区矫正工作的时间很少。有的社区矫正工作人员从未受过法律教育,甚至还会出现了某些常识性错误。

(四)帮助保护机制尚未健全

对矫正对象的帮助保护,国家与社会有责任和义务将其纳入整体发展规划,妥善解决他们面临的生活、就业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可是,现行法律对于社区矫正刑罚执行内容的规定中禁止性和义务性规定较多,帮困解难性质的规定较少,对矫正对象的帮助保护仍缺乏具体明确的政策和法律法规规定。虽然司法部有关社区矫正规章中的个别条款涉及矫正对象帮助保护的问题,但也仅仅是原则性规定,缺乏可操作性,难以贯彻落实。目前各试点地区对矫正对象的帮助保护仍缺乏统筹规划和有力手段,工作上重监管轻教育帮扶的现象还比较普遍。部分有就业愿望和就业能力的矫正对象还依靠家庭或配偶生活,有的靠自己临时找工作维持生活,部分吃住无着以及家庭经济困难的矫正对象还是靠救济金临时维持现状,加之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过渡性生活保障没有着落,就业和技能培训基本没有开展,一些矫正对象不能享受最低生活保障,试点地区对矫正对象的帮助保护总体上仍处于无序状态。

二、对改进社区矫正工作的思考

(一)国家立法与地方立法双管齐下

社区矫正是新生事物,为更好地开展该项工作,应加强立法,为其提供法律上的保证。

1. 修改和补充《刑法》,增加社区矫正的有关内容。并且制定一部原则性较强的具有指导性的《社区矫正指导法》,既便于从宏观上进行指导,又利于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加强地方立法。按照《立法法》的权限,由各地根据地方特色出台地方性法规,对社区矫正的机构设置、矫正的内容、矫正的程序、各部门的权力与义务等作出明确而详细的规定,为社区矫正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持。

(二)制定切实可行的财政保障措施

与监禁矫正相比,社区矫正的费用要低得多,但并不意味着国家就不需要为社区矫正增加拨款。国家应把用于社会矫正的款项直接划拨给社区矫正领导机构,再由矫正领导机构划拨给社区矫正工作机构。限于我国目前的经济状况,我们不能与发达国家在社区矫正方面的投入相比,但国家给社区矫正事业投入一定的资金还是十分必要的。形成以政府经费来源为主体,社会赞助和募集为补充的格局,比较符合当前的实际,以后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再逐步实行全额保障。

建议国家财政部制定《社区矫正工作经费使用管理规定》,根据各地的经济发展情况,确定各地方每个社区矫正对象所需费用,再由地方财政列入当年的政府财政预算,由市、区(县)级司法局根据社区矫正工作进展情况,及时拨付给基层司法所,完善审计检查制度,确保专款专用,解决司法所因经费紧张而无法开展工作的难题。

(三)加强队伍规范化和专业化建设

一是进一步落实体制编制调整的有关规定。司法所行政和业务归口管理,增加编制,及时补充缺编人员,充实基层,明确司法所的工作职责。二是制定和公开社区矫正工作的流程,加强监督与制约,增加社区矫正工作的透明度。三是加大对基层司法干警的培训教育力度。着力提高政治信念、专业素质、服务水平,努力建设一支整体素质高、综合实力强,既能解决复杂矛盾又廉洁奉公的社区矫正队伍。

(四)成立统一的社区矫正工作管理机构

加快司法体制改革步伐,由中央到地方,自上而下成立统一领导的社区矫正管理机构,这个机构由法院、检察院、公安、司法行政、民政、劳动和社会保障等诸部门指定人员参加,设立固定办公地点,由上述部门合署办公,便于社区矫正工作的衔接与协调。

(五)强化社区矫正中的法律监督

缺少监督,社区矫正就会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要建立健全法律监督体系,保证社区矫正工作的公正、公平、公开。同时,要充分保护矫正对象隐私权等合法权益,防止由于矫正工作者和志愿者介入,使矫正对象私权利受到侵犯。同时,强化职能部门对社区矫正工作的监督。司法、公安、法院等职能部门要加强内部检查监督,确保人员到位、管理工作到位、教育成效到位;人民检察院充分发挥检察职能,强化法律监督工作,为社区矫正工作沿着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提供强有力的检察保障。

我国的社区矫正工作作为一项刑罚执行制度的改革,目前正处于试点阶段,很多工作理念和做法还处于借鉴学习和探索实践阶段。“法律是一种文化的表现形式,如果不经过某种本土化的过程,它便不可能轻易地从一种文化移植到另一种文化”。我国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的状况与西方国家存在很大的差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积极开展探索研究和实践创新活动,坚持少说空话,多做实事,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完善新机制,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矫正。

摘要:社区矫正是针对矫正对象“重新自我改善”的一种新生的行刑方式,符合刑罚个别化、人性化的刑事理论,有助于刑罚功能的实现,也能起到良好的法制宣传作用。但在试点实践中,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一些问题,制约着社区矫正制度应有的效果和作用的发挥。本文通过对当前较突出问题的剖析,就改进社区矫正工作提出一些具体设想。

社区矫正社工的具体工作职责 篇5

关键词:社区矫正;问题;解决途径

社区矫正作为一种体现人类文明的刑罚执行方式被引入我国不过十余载,尚处于探索前进,追求创新,寻求突破的蹒跚学步时期,其作为新生事物正经历被认识、接受、改进、发展的阶段,在这一发展过程中难免存在一些问题。

一、社区矫正工作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一)部分社区矫正机构形同虚设

由于各乡镇、社区之间工作发展不平衡,对社区矫正认识也深浅不一,导致了一些社区对社区矫正工作不重视,没有能真正发挥社区矫正的作用,社区矫正对象也没有真正得到教育和改造。同时社区矫正工作由司法行政机关进行管理,本来司法行政机关的工作就比较琐碎,繁杂,人员配备不多,经费有限,加之需要社区矫正的对象与日俱增,司法行政机关根本没有办法投入太多的精力到管理当中,导致社区矫正工作难以有效开展。

(二)社区矫正职责不明确

根据《社区矫正实施办法》,公检法机关对社区矫正工作应给予积极配合,明确权责。但实践当中还是存在社区矫正的机关之间职责不够明确。在有些地方因为公安机关对非监禁刑的管理具有丰富的经验,而且在资源和管理上更有优势和权威,因此社区矫正机关虽是名义上的执行机关,但仍是愿意让公安机关承担大部分的社区矫正工作。而有些地方明确了法律的规定,由司法行政机关实施社区矫正工作,而公检法机关也随之成为甩手掌柜,对社区矫正工作也不上心,全部由司法行政机关自己处理解决。可见对社区矫正工作,各方既要明确权责,又要相互配合协调,共同做到社区矫正工作。

(三)社区矫正实施过程受到太多因素制约和干扰

由于硬件软件资源缺乏,对于矫正对象的电话报到、谈话教育、学习培训工作、公益劳动者有些地方只能流于形式,即使配备了一定的场所、设施,培训学习也不能经常性的进行,加之部分矫正对象为了生活要外出务工、经商,对于集中学习和公益性劳动根本就没办法参加,社区矫正部门又不能跟踪实施矫正,无法真正实现矫正教育和监管。其次社区矫正的威慑力度不够,社区矫正并不如公安机关执行那样有威慑力,公安机关备有武器装备,可以采取强制措施,而司法行政机关只是一个监督和帮助机关,而且宽松的社区坏境也不会使矫正对象意识到犯罪的危害性,从而放松警惕,没能达到社区矫正所要求的矫正效果,严重破坏了刑罚执行的严肃性。

(四)社区矫正在农村的实施不容乐观

现在对于农村的社区矫正对象实施矫正困难重重,我国的农村人口绝大多数还是居住在农村,有些还住得很偏远,这对于司法行政机关来说是一种考验,要有熟悉本地情况的人员,还要具备法律知识的专业人才,会用本地群众听得懂的语言进行交流。还有司法行政机关一般都设在城区,而农村的社区矫正对象住得偏远,又要承担家庭重担,养家糊口,让他们定时到司法行政机关报道、学习培训,开支也是一笔不小的费用,这也导致他们对社区矫正态度不积极,导致司法行政机关无法有效地完成社区矫正任务。

二、解决途径

(一)加强社区矫正队伍的管理和建设

因为社区矫正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建议在社区中挑选一些既具有法律专业知识,又熟悉矫正工作,而且对矫正人员比较了解的人员参与到其中,为使这些人员专心从事矫正工作,应建立起一整套的工作体系,将他们纳入矫正人员编资,同时给予工资、福利待遇等奖惩制度,以配合社区矫正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提高人民群众的认同度

人们对社区矫正的认识上的偏差、制度不完善等因素制约着社区矫正的进一步开展以及深化和完善,因此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认同度、认知度非常重要。首先应在观念层面上使人们对社区矫正的认识有待进一步的端正;其次通过送法下乡、送法进社区等形式,采用图文并茂以及群众熟悉的语言向群众宣传社区矫正制度,加深群众的认识和了解,有利于社区矫正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加强社区矫正工作中相关部门的配合

社区矫正工作仅靠一两个部门的力量是不够的,它需要相关的部门积极配合、共同操作运行,才能更好完成,而这些部门当中监狱管理机关、公安机关、检察机关、法院的配合协调尤为重要,法院应在严格适用法律和法规的前提下,依法充分使用非监禁刑刑罚鼓励服刑人员改过自新,符合条件的都应该用,不符合条件的一律不予适用,同时审理阶段邀请社区工作人员以及罪犯的家属一同参与,帮助服刑人员真诚悔过,为其回归社会打下良好基础。检察机关在社区矫正中要履行监督职能,加强交付执行、执行变更、执行终止、监督措施的监督,确保执法活动的合法性,同时应协助监督检查社区矫正工作的落实情况,对出现的工作漏洞及时提出司法建议,使社区矫正不断得以完善。公安机关曾是非监禁刑的执行机关,对于非监禁刑的执行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和做法,他们有利用社會资源的优势,在社区矫正中加入一定警力,对发展社区矫正工作有促进作用。监狱管理机关更是与社区矫正相互衔接,有机结合,两者的刑罚目的是一致的,在手段和管理上也有很多共同之处,应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社区矫正的本质就在于对犯罪人进行治理、修复,为犯罪人架起再社会化的桥梁。我们应该正确认识社区矫正在矫正犯罪中的重要作用,大力推行矫正制度,不断改革完善社区矫正制度,使社区矫正产生强大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潘逸鹤.论社区矫正法律制度的构建[D].华东政法大学,2013

[2]魏凌霜.我国社区矫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研究[D].湘潭大学,2013

[3]程乾.浅议社区矫正工作现状[D].南京大学,2013

[4]汪景洪.社区矫正制度研究[D].南京大学,2013

[5]叶秀丽.论我国社区矫正制度及其完善[D].浙江海洋学院,2013

社区矫正社工的具体工作职责 篇6

关键词:社会工作者;社区矫正;法律定位社区矫正这一模式最早出现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欧美国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该模式已经大范围推广。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区矫正这一模式也逐渐在我国得到大范围的推广。然而,由于相应的法律配套没有跟上,社会工作者介入到社区矫正中的法律地位还不能明确,这严重影响社会工作者的价值发挥。所以,本文对社会工作者介入到社区矫正工作的法律问题进行探讨。

一、 社会工作者与社区矫正之间的联系

改革开放后,我国积极引进社区矫正这一模式,社会工作者进入社区的积极性明显提升。在我国沿海发达城市,许多社区兼有专门的社区矫正主管部门,向社会聘用大量的工作者,该模式得到社区群众的广泛认可,因而逐渐向内延伸至我国各内陆省份。社区矫正工作中,社会工作者作为矫正工作的主力军,可以说,如果缺乏社会工作者的加入,社区矫正工作也就无法正常进行。

但是,现实中,社区矫正工作与社会工作这依旧存在关系不明朗的问题,两者关系不明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社会工作者常常对自我定位模糊,工作重心偏移,影响最终矫正结果。

那么,如何正确定义社会工作与社区矫正的关系?从现有的研究资料上来看,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借助《社区矫正与社会工作的关系》一文进行进行界定:一是社区矫正的执法权由司法部门掌握,社会工作在其中具体起到什么作用;二是社会工作者与司法部门同属社区矫正工作的组成,两者如何实现有效的衔接;三是社区矫正工作中,司法部门与社会工作者在实施矫正工作时,两者的地位如何界定。这三个问题是明确社会工作与社区矫正关系的重要参考,然而实际上,这篇文章并没有给出明确的指示,只是从两者的功能、定位及工作主体上进行阐述,这实际上淡化了社会工作者在社区矫正中的法律地位。所以如何从法律角度或者行政角度界定两者的关系,是现阶段明确社会工作者法律权利的重要手段。

二、 社会工作者在社区矫正中的法律地位

明确了社会工作者在社区矫正工作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后,社会工作者在矫正工作中的个人价值发挥依旧存在法律地位不明的问题。已有的法律明确了司法部门在社区矫正工作中具有执法权利,但是社会共组者作为社区矫正的绝对主力,其法律地位又该如何确定呢?这是当前相关法律部门必须关注的问题。

同样作为社区矫正的重要参与人员,社会工作人员的法律地位如果不能明确,在矫正过程中就时常会出现权限不足的情况,并且在现实工作中工作者也会因为职责不明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将严重影响矫正工作进度。因此,明确社会工作者的法律地位就非常重要。当前,社会工作者往往属于弱势群体,做好该群体的法律保障,能够促使社会工作者发挥更大的价值。

三、 社会工作者在社区矫正工作时面临的法律问题分析

作为社区矫正工作重要参与人员,社会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常会面临一些法律问题,这对社会工作者能力的发挥带来一定的限制。

(一) 与社会相关结构的合作问题

以往的社区矫正工作中,司法部门往往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居民素质改造与刑事惩罚上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其权威性一直比较强。然而,社会工作者作为社区矫正的另一参与者,在开展社区矫正工作时势必需要与当地的司法部门进行合作。同时,从社会工作专业化的角度分析,社区矫正工作还要同社区居委会、公安、街道办事处等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但是实际上,由于我国社会工作刚起步,社会工作者的认同度还不是很高,社会工作者在协调各机构的关系是常常存在合作双方地位不对等的情况,这导致社会工作者很多工作环节缺失。

从社会工作专业理念上来分析,社会工作者的工作性质属于服务类,其矫正对象往往选择社区中弱势或者贫困的群体,在这类群体矫正工作上,社会工作者要真正解决其问题,就需要从根本上改善其家庭贫困情况,为其争取社会救济、政府补贴及基础工作。在这一环节中,社会工作者必须与当时的民政部门与劳动部门接触,以便寻求帮助。但是实际上,在这一过程中社会工作人员常常会因为法律地位不明,很难获得相关部门的认可与批准。长此以往,社区人民不能感受到社会工作者带来的便利,就会很少求助社区矫正工作人员,这对矫正工作的顺利开展不利。

(二) 专业两难问题

社区矫正工作中,面临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存在的价值两难问题,社区矫正工作中,价值很难具体表述,价值判断具有非常强烈的主观性,因此价值衡量没有具体的标准。就社会工作者所获价值判定而言,价值的确定需要综合社会工作者在矫正工作中发挥的个人价值大小与矫正主体进行判断。比如社区矫正工作中社会工作者虽然做出了很大努力与牺牲,但是由于收获的结果不佳,导致人们评价工作者价值时出现失衡。

社会工作者的专业价值是确定社会工作独特的视角。单质专业价值也没有具体验证,专业价值观与非专业价值观往往存在信念上的冲突,社会工作者面临的价值模糊问题,在社区工作中也会出现。

社会工作者的价值两难问题实际上可以明确的认为就是法律问题,比如受工作者价值观的影响,社会工作者在矫正过程中可能存在对事实确凿的犯罪行为进行隐瞒或者视而不见,这种知情不报就属于违法行为。所以,如果法律不能明确社会工作者在社区矫正工作中的法律地位,势必容易导致社会工作者在矫正工作出现职责不明的问题,这对矫正工作的合法进行构成阻碍。

(三) 矫正过程的权益问题

社区矫正工作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法律问题就是矫正双方个人权益问题,社会工作者在参与社区矫正中,由于工作者与矫正对象同为公民,拥有一定的权益,因此双方的权益问题必须明确。比如,作为社会工作者,在进行社区矫正工作时就有可能面临一些安全问题,例如矫正对象患有精神失常或有严重暴力倾向,为了防止社会工作者受到危害,就要对其权益做出一些保障。同时,作为矫正对象,因其属于社会公民,具有一定的权益,权益保障矫正对象不受矫正工作者滥用执法权威做出侵害矫正对象利益的事情。

四、结语

总之,在社区矫正工作中,为了更大程度的发挥社会工作者的专业价值,要求相关立法部门明确社会工作者在社区矫正工作中法律地位,在坚持矫正基本原则的基础上,使社会工作者的价值得以发挥。

参考文献:

[1]李迎生,方舒,卫小将,王娅郦,李文静.社会工作介入社会管理研究——基于北京等地的经验[J].社会工作,2013(01):3-55.

[2]张丽芬,廖文,张青松.论社会工作与社区矫正[J].甘肃社会科学,2012(01):157-160.

社区矫正社工的具体工作职责 篇7

关键词:青少年,社区矫正,社会工作

国内相对稍早一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什么是社区矫正、社区矫正的优势和不足以及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矫正的可行性研究上, 并简单的对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矫正可运用的专业方法进行探讨。而新近的研究多数基于某一理论或立足于某一视角, 对社会工作介入到青少年社区矫正的具体方法做深入的剖析, 常常结合实际案例来生动和具体的分析这种模式的效用。

青少年罪犯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 帮助青少年罪犯顺利地回归社会是青少年社区矫正的最终目的。董明伟借助现代社会工作的“优势”视角探讨社会工作介入青少年社区矫正策略。优势视角下的社会工作是一种策略性的弱化案主的问题, 而更多地关注案主的优势和潜能的社会工作实践的新模式。优势视角下的社区矫正的基本理念主要有: (1) 优势视角下的社会工作关注青少年所具有的优势而非问题。 (2) 优势视角下的社会工作者和青少年之间是合作的伙伴性关系。 (3) 优势视角下的社会工作认为青少年应该为其自我恢复负主要责任借助优势视角, 分析优势视角介入青少年社区矫正的三个层面的策略:发现优势、发挥优势和发展优势。

费梅苹在社会互动理论的基础上分析认为, 青少年罪犯的行为是个体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发生互动的结果。因此, 社会工作者在了解青少年罪犯与其所处社会环境的互动情境的基础上, 帮助青少年罪犯在自我认知、行动策略、意义认定、沟通方式等方面进行反思并促使其产生改变, 并通过构建全新的社会互动情境来帮助青少年罪犯改变偏差行为, 达到社区矫正的效果。

青少年社区矫正工作绝对不应是司法部门和司法人员的“专职”, 而是由社会工作者、心理治疗人员、辅导人员、教育人员和精神科医生组成的矫治队伍。社区矫正的目标不在于执行报复和惩罚, 而在于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和技巧, 共同为青少年提供具有“适切性”的人道主义服务, 增进其社会化的能力, 回归社会并回报社会。人与环境互动是社会工作的职业导向, 每个人都有发展的潜能是社会工作的价值前提, 助人自助是社会工作的实践理念, 这些都极其符合青少年社区矫正 (马良, 2006) 。

社会工作对青少年社区矫正的介入方法主要集中在对个案、团体和社区工作的讨论上。上海在2003年开始将个案社会工作的方法引入社区矫正工作中, 费梅苹分析了上海个案工作方法运用于社区矫正的状况, 她认为个案社会工作的方法对于社区矫正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费梅苹, 2004) 。个案社会工作的方法被大多数专业的社会工作者用于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中, 具体来说, 个案社会工作可以为矫正对象找到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社会服务网络, 并将这些社会服务网络整合起来。个案社会工作有以下四个介入层面: (1) 个案社会工作的专业工作手法能有效地介入社区矫正的过程中。 (2) 引进个案社会工作流程, 贯穿社区矫正的整个过程中。 (3) 个案社会工作纳入社区结构, 建立社区矫正网络体系。 (4) 运用个案工作专业手法, 建设专业矫正社会工作者队伍 (刘念, 2007) 。个案社会工作的特点就是为矫正服务对象提供一对一的指导和帮助, 它有一套自成体系的专业工作方法和流程, 强调每个人的都是独特的个体, 有其特殊性, 它致力于挖掘人的潜能, 促进人的改变。社区矫正工作的重点应该放在个案工作上来 (汤啸天, 2004) 。

团体工作方法介入青少年社区矫正的优越性是因为青少年特殊的身心特点, 青少年的同辈交往要求强烈、相互影响明显, 所以团体工作方法就特别适用于青少年行为问题的辅导和矫治。当面临较多的情况相同或相似的青少年罪犯时, 可采用团体社会工作方法。青少年社区矫正的团体工作程序大致包括前期、中期和后期。团体矫正工作的前期任务主要是对成员进行研究和诊断, 设定对案主的治疗目标。团体中期的任务则是进行干预和治疗。团体后期的任务是引导团体成员将团体内学习的成果运用到团体以外去, 为成员离团后的生活做一些必要的指导和安排。 (黄海燕金艾裙, 2006) 小组工作是一种专门的社会工作方法, 主要特征包括: (1) 小组工作着重帮助小组成员形成一个互助的体系; (2) 小组工作者要了解小组成员, 并能协助小组成员了解和利用小组过程; (3) 小组工作者要努力增强小组成员的能力, 发挥小组成员的作用。总之, 小组工作是社会工作中十分重要的方法, 也是开展社区矫正的重要手段。 (梁赋, 2010)

社区矫正除了针对矫正对象, 改善其偏差心理和行为, 还包括针对其社会环境改善。社区工作是以社区为对象的社会工作介入手法, 以任务目标和过程目标为取向。一方面通过综合治理, 营造有利于矫正对象更新改造的社会环境, 另一方面, 还需通过开展社区教育与居民参与, 培育社区居民接纳、尊重矫正对象的意识和习惯, 并能充分挖掘社区志愿力量, 培育社区居民共同参与自治意识, 最终实现矫正对象顺利回归社会目标, 同时也能用事实证明社区矫正价值所在。 (王金元, 2010)

总而言之, 社会工作由于其特有的专业的价值理念和工作方法, 在加强监管的前提下, 可以进一步完善社区矫正的其他功能需求, 促进社区矫正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费梅苹.社会互动论视角下青少年社区矫正社会工作服务研究[J].上海:青少年犯罪问题, 2009 (3) .

[2]费梅苹.青少年犯罪情境研究——以上海22名青少年社区矫正对象为例[J].上海:青少年犯罪问题, 2010 (3) .

[3]马良.青少年社区矫治的本土模式和社会工作的介入空间[J].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学报, 2006 (2) .

[4]田国秀.社会工作理念在社区矫正青少年罪犯中的运用[J].中国青年研究, 2004 (11) .

[5]范典.浅议青少年社区矫正的社会工作介入[J].中国农业大学, 2007 (5) .

[6]邓蓉.社会工作对青少年犯罪社区矫正的介入[J].云南社会科学, 2007 (6) .

社区矫正社工的具体工作职责 篇8

一、社区矫正机构现状

(一) 社区矫正机构

《社区矫正实施办法》规定, 司法行政机关负责指导管理、组织实施社区矫正工作。《天津市社区矫正工作实施细则试行》第五条规定, 开展社区矫正工作应当坚持专门机关与社会力量相结合;司法行政机关负责指导管理、组织实施社区矫正工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与司法行政机关密切配合, 依法履行职责;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在司法行政机关的组织指导下参与社区矫正工作;有关单位和部门、基层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 协助司法行政机关开展社区矫正工作。

(二) 人员构成

人员构成以司法所的工作人员为骨干力量, 有关部门、村 (社区、居) 委会、社区矫正人员所在单位、就读学校、家庭成员或监护人、保证人、社区矫正志愿者等协助社区矫正机构进行社区矫正。《天津市社区矫正工作实施细则试行》第三十六条规定:司法所应当为社区矫正人员确定专门的矫正小组。矫正小组成员可以包括司法所工作人员、社会工作者、志愿者、村 (居) 民委员会工作人员以及社区矫正人员所在工作单位或就读学校、家庭成员或者监护人、保证人等。社区矫正人员为女性的, 矫正小组应当有女性成员。

二、社区矫正意识问卷调查

本次有关社区矫正意识的问卷调查是笔者基于问卷星网上问卷调查系统 (http://www.sojump.com/) 自主独立设计的调查问卷开展的 (ID:5333511) , 问卷采取分类调查的设计方式, 针对法律工作者、社区工作人员、法学专业在校大学生、非法学专业在校大学生、其他职业工作人员 (普通民众) 不同职业人群进行了不同问题的调查。问卷于2015 年6 月25 日在网上开始运行并回收问卷, 截至9 月1 日, 共回收问卷165 份, 其中有效问卷162 份, 问卷IP地址显示来自天津、甘肃、北京、浙江、陕西、江苏等七个省份的不同职业人员参加了此次问卷调查。

问卷前两题对社区矫正的普遍认识做了调查, 分别如下:

第1 题您是否听说过“社区矫正制度”? (见下图左)

第2 题请问您对“社区矫正”这项工作持什么态度? (见上图右)

从以上两个问题可以看出, 只有17.58%群众对于社区矫正制度比较了解, 而有51.52%的人完全没有听说过社区矫正制度, 但是大多数人 (75.76%) 都对社区矫正工作持支持态度。

在接下来的问卷调查中, 笔者首先对参加此次问卷调查的人员进行了职业分类, 并针对不同职业设计了不同的提问。

(一) 法律工作者

针对第一类法律工作者, 我们主要对公检法司系统工作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笔者设计了了如下几个问题:

第5 题您所在单位是否有专门从事社区矫正工作的职位?如果有, 该工作部门工作人员的编制为何种?薪金待遇如何? (见下图左)

第6 题在您日常的工作中是否会接触到社区矫正服刑人员? (见下图右)

第7题您认为社区矫正制度的存在有无必要? (见下图)

第8题您认为社区矫正制度设立的意义有哪些?

第9题您认为目前的社区矫正制度存在哪些问题?

法律工作人员是社区矫正工作能否顺利开展的决定性力量, 法律工作者对社区矫正制度都有着比较明确的认识, 在调查中, 100%的人认为此工作的存在有意义。可见, 绝大多数工作者们对社区矫正制度的存在意义持肯定态度。但是, 对社区矫正工作分工不明确、工作混乱的情况, 被调查者主要有以下几点:1.法律赋予的强制性权利少, 在执行中遇到对工作不配合的矫正对象, 工作者们往往无能为力, 面临执法尴尬。2.工作中的台账问题过多, 大部分工作都需要记录, 这占用了工作的大部分时间, 增加了工作压力。3.不必要的工作内容太多, 有些工作规定得过于繁琐和复杂, 却并没有实际的存在意义, 引起工作者及矫正对象的反感。

(二) 社区工作人员

现有法律规定中, 社区服刑人员应履行的法定义务都比较笼统抽象, 使矫正实施机构缺乏操作细则, 矫正内容空乏矫正力度不足使矫正对象自由度较大, 惩罚性不足, 对于违反规定情形如何视情而给予相应处罚无操作依据, 法律规范与具体实践的脱节, 法律缺乏严肃性, 政治指导性较强, 实践中对社区服刑人员在矫正方案的制定、矫正过程中适用心理矫治有形式而无具体的内容规定, 对不服从矫正管理的对象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另一方面, 社区矫正必须依托社区来进行, 社区发育的程度对社区矫正工作有着较大的影响, 广大民众对社区矫正了解不够, 这跟我们对社区矫正的宣传力度有关。

笔者针对社区服务人员设计了以下问题进行了调查:

第10 题您所在的社区是否有社区矫正服刑人员? (见下图左)

第11题假如有社区服刑人员在您所在的社区, 您会接受吗? (见下图右)

第12 题您所工作的社区是否为该社区社区矫正服刑人员建立了档案并妥善保存? (见下图左)

第13题您所工作的社区是否有专门从事社区矫正管理的工作人员? (见上图右)

第14 题您所工作的社区是否建立了类似社区矫正服刑人员帮助中心的组织机构? (见下图左)

第15 题您所工作的社区对于帮助社区矫正服刑人员融入正常生活是否建立了完善的制度? (见上图右)

第16 题您所工作的社区是否与当地司法部门就社区矫正制度建立和服刑人员安排等工作进行过合作?

(三) 大学生志愿者

社区矫正的重要特点———社会的广泛参与性从根本上决定了社区矫正志愿者是该项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辅助力量。但我国的社区矫正制度正处在发展初期, 尚未拥有很高的民众认识程度, 因此专业的社会志愿者在此项工作中的参与度非常有限。与社会志愿者相比, 大学生志愿者自身在认知上存在着高度的可塑性, 能够很快接受社区矫正志愿服务的工作;同时, 大学生志愿者与社会志愿者相比之下, 对于拓展一项新的志愿服务事业拥有更高的热情和更加充沛的精力;此外, 处于上学阶段的大学生志愿者还保持着长期以来自身所具备的思考和思维模式, 学习、探究以及科研的能力超过一般的社会志愿者, 能够在工作中不断总结和革新, 使社区矫正工作在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充满活力。从供需关系上来讲, 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社区矫正服务具有现实需求。譹) 笔者分别选择了22 名法学专业和22 名非法学专业本科生进行了社区矫正志愿者的意向调查:

第19 题您是否了解社区矫正制度? (见下图右)

第20题您身边是否有社区矫正服刑人员? (见下图左)

第21题您是否愿意成为社区矫正工作志愿者以帮助社区矫正服刑人员?

接着, 笔者请接受问卷调查的同学回答了以下三个问题:

(22 题) 您认为您成为社区矫正工作志愿者的实际困难有哪些?

(23 题) 作为大学生您认为您可以从那些方面更好地帮助社区矫正服刑人员?

(24 题) 请您就当前社区矫正制度提出合理化建议。

根据调查结果, 愿意以志愿者身份进行社区矫正工作的大学生仍占少数, 一方面是由于大多数大学生对社区矫正制度并不了解, 另一方面, 矫正对象与志愿者的空余时间难以协调统一, 间接表明志愿者人数尚有不足, 并且志愿服务的准备不够充分, 缺乏预案等措施;志愿者提供服务的形式不够多样化, 导致开展过单次服务之后没有后续方案予以跟进;志愿者缺乏促使矫正对象再社会化的综合素质。

(四) 其他职业工作人员 (普通群众)

第25 题如果您所在的小区有社区服刑人员, 您会怎样做? (见下图左)

第26 题您认为有社区矫正服刑人员在您所在的社区是否会对您的生活造成影响? (见下图右)

第28题您是否愿意帮助社区矫正服刑人员正常融入您所生活的社区? (见上图右)

第29题您是否愿意参加到社区矫正工作中?

上文中对社区群众的调查表明出以下问题:首先在对社区矫正的认识上, 仍有一部分群众缺乏对社区矫正工作的了解;其次在对待社区矫正工作的态度上部分对社区服刑人员持警戒心理, 不是很支持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 认为服刑人员在小区内会干扰到自己的正常生活;最后在对社区矫正活动的参与方面, 大部分群众愿意参与社区矫正志愿活动但并不清楚社区矫正工作志愿者的职责, 不明白如何参与其中。还有一部分群众并不愿意参与到此活动中来, 对社区矫正工作持漠视态度。

注释

社区矫正社工的具体工作职责 篇9

[关键词]社区矫正;实施办法;完善途径

2012年3月1日实施的《社区矫正实施办法》是根据中央司法体制机制改革的任务要求,贯彻《刑法修正案(八)》,在总结各地社区矫正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经过总结提炼,而制定的规范统一全国社区矫正工作的规范性文件。

一、《实施办法》解决了我国社区矫正立法化的若干问题

(一)明确了社区矫正的执法主体

《刑法修正案(八)》将刑法中原来由公安机关执行管制刑、考察缓刑犯、监督假释犯的规定全部删除,而统一规定“依法实行社区矫正”。但《刑法修正案(八)》只是废除了由公安机关担任社区矫正执行主体的规定,而并没有指明由谁接替公安机关担任社区矫正的执行主体。而2012年修订的《刑事诉讼法》虽然提出了“社区矫正机构”为执法主体,但并没有提出社区矫正机构具体包括哪些机构。

《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第2条规定:司法行政机关负责指导管理、组织实施社区矫正工作,人民法院对符合社区矫正适用条件的被告人、罪犯依法作出判决、裁定或者决定。人民检察院对社区矫正各执法环节依法实行法律监督公安机关对违反治安管理规定和重新犯罪的社区矫正人员及时依法处理。司法行政机关已经真正成为社区矫正的牵头机关。

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必须以充足的物质、人员保障为基础。因此,《实施办法》对社区矫正机构和社会力量的参与也做出了规定。规定中提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社区矫正机构对社区矫正人员进行监督管理和教育帮助。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在社区矫正机构的组织指导下参与社区矫正工作。有关部门、村(居)民委员会、社区矫正人员所在单位、就读学校、家庭成员或者监护人、保证人等协助社区矫正机构进行社区矫正。即我国社区矫正人员包括三股力量,分别是司法行政人员、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

8年的实践表明,社区矫正工作不仅涉及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等政法部门,民政、财政、人力资源和劳动保障等部门也承担一定的职责,更重要的是基层社区的组织在社区矫正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确定了社区矫正的适用对象

在社区矫正试点、试行阶段,其适用对象为“五种罪犯”,即被判处管制者、被剥夺政治权利者、被宣告缓刑者、获准假释者以及暂予监外执行者。2011年2月25日正式通过的《刑法修正案(八)》中,就出现了关于对判处管制、缓刑以及假释的罪犯不再规定由公安机关负责监管,而是规定依法实行“社区矫正”的规定。2012年修订的《刑事诉讼法》,也出现了关于判处管制、宣告缓刑、假释或者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依法实行“社区矫正”的规定。在《刑法修正案(八)》施行及2012年《刑事訴讼法》修订后,对于被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社会上服刑的犯罪人是否适用社区矫正并没有做出规定。对此,《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第32条规定“对于被判处剥夺政治权利在社会上服刑的罪犯,司法行政机关配合公安机关,监督其遵守《刑法》第五十四条的规定,并及时掌握有关信息。被剥夺政治权利的罪犯可以自愿参加司法行政机关组织的心理辅导、职业培训和就业指导活动。”笔者认为这一规定是合理的,因为我国《刑法》并没有要限制被剥夺政治权利的监外服刑人员的人身自由,也不是法定的社区矫正对象,在其自愿的情况下参加部分社区矫正活动也是可行的。

(三)确立了判决前的人格调查制度

所谓人格调查制度,是指在法院判刑前,由专门机构对犯罪人的犯罪背景、一贯表现等进行专门调查,并对其人身危险性和再犯可能性进行系统的评估,然后将调查与评估报告提交法院,为法庭定罪量刑和判后矫正、帮教工作提供基础资料的一种制度。

《实施办法》中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监狱对拟适用社区矫正的被告人、罪犯,需要调查其对所居住社区影响的,可以委托县级司法行政机关进行调查评估。社区矫正的本质就是要求刑罚社会化,所以在宣布缓刑、裁定假释的时候,要考虑对其宣告缓刑或裁定假释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因为这些被判处刑罚的人回到社区以后,除了他自己能够不再去危害社会,还要顾及到社会接不接受、社区容不容纳的问题,他会不会给社区的稳定造成影响,这都需要做出评估。

(四)对社会适应性帮扶作出了规定

社区矫正的意义就是让矫正对象克服巨大的心理压力,重新走向社会,所以就需要矫正工作方式和矫正对象的管理方式不断人性化的创新。矫正工作的形式不外乎有三种:第一,对矫正人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第二,组织公益劳动,培养劳动情操;第三,加强职业培训,提供就业指导。从目前的试点工作情况来,仅仅依靠说服教育、公益劳动显然不够让矫正对象最大限度地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也就谈不上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了。

《实施办法》规定,司法行政机关还应当根据社区矫正人员的实际需要,协调有关部门和单位组织职业培训和就业指导,帮助符合条件的社区矫正人员落实社会保障措施等,促使其顺利地融入社会。

从目前社区矫正实践看,社会适应性帮扶主要包括落实承包田、落实社会保障、建立过渡性帮扶基地为社区服刑人员提供就业机会、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帮助调解家庭矛盾,协调邻里关系、提供职业培训、就业指导、帮助就学等。

二、《实施办法》中存在的法律问题

(一)司法行政机关的法律地位不明确

根据《实施办法》的规定,司法行政机关作为社区矫正主管机关的地位事实上已经形成,但《实施办法》的效力层级较低,不符合《立法法》第8条关于涉及到“犯罪和刑罚”的事项只能制定法律的明确规定。所以仍有必要通过立法予以明确,以便各部门之间进一步明确职责权限、实现执法统一、保障执法公正。

而且《实施办法》第2条规定,司法行政机关负责指导管理、组织实施社区矫正工作。这就说明司法行政机关只有管理权,并没有对其赋予处罚权。

(二)判决前的人格调查程序存在问题

人格调查,即犯罪人人身危险性的调查,是法官决定对犯罪人适用社区矫正的依据。如前文所述,《实施办法》中的规定意味着人民法院既可以自行调查,也可以委托县级司法行政机关进行审前调查。笔者认为,考虑到社区矫正适用与执行的衔接以及人民法院的案件负担情况,审前调查评估的主体应当以司法行政机关为主,人民法院可以派员参与调查,仅在确有必要时才可自行调查。

(三)社区矫正工作的形式和手段较为单一

《实施办法》中规定:有劳动能力的社区矫正人员应当参加社区服务,修复社会关系,培养社会责任感、集体观念和纪律意识。社区矫正人员每月参加社区服务时间不少于八小时。社区服务本质是通过服务,让矫正对象增强劳动意识,服务社会,增强他们的责任感,让他们意识到自己还是社会中的一员。但从目前试行结果来看,社区服务仅仅流于形式,好多矫正对象总是以事假病假来规避劳动,拒绝劳动。有些矫正对象在劳动中也并不积极,经常敷衍了事,加之,服务的地点有时也难以确定,好多社区和单位一听是服刑犯的到来,纷纷表示予以拒绝。我国目前的《刑法》也没有社区服务刑的规定,这使社区服务的展开变得困难重重。

(四)社区矫正撤销制度不完善

《实施办法》第25条规定:缓刑、假释的社区矫正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居住地同级司法行政机关向原裁判人民法院提出撤销缓刑、假释建议书并附相关证明材料,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之日起一个月内依法作出裁定。《实施办法》已将矫正对象处遇方式的建议权由公安机关向法院提出转变成司法行政机关向法院提出。但第27条规定:人民法院裁定撤销缓刑、假释或者对暂予监外执行罪犯决定收监执行的,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及时将罪犯送交监狱或者看守所,公安机关予以协助。这一条款的规定出现了执行难的问题。

三、我国实施和完善社区矫正制度的法律对策

(一)明确司法行政机关的执法主体法律地位

《刑法修正案(八)》废除了由公安机关担任社区矫正执行主体的规定,所以,应该在法律中明确规定由司法行政机关接替公安机关担任社区矫正机构,使其获得进行社区矫正的合法身份。

2012年修订的《刑事诉讼法》中,虽然规定了社区矫正由“社区矫正机构”来执行,但笔者明显认为此规定过于笼统。社区矫正机构具体指我国哪些机关,在法律中并没有明确规定,这在司法实践中,还是难予操作的。因此,笔者建议应在《刑事诉讼法》中明确司法行政机关的执法主体地位,社区矫正应由司法行政机关指导管理的社区矫正机构执行。

具体实践中,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可考虑在我国司法部设置刑罚执行总局,下设监狱管理局和社区矫正执行局。前者负责监禁刑(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后者在省、市、县设立相应机构负责非监禁刑的执行。这样设置既做到了非监禁性和监禁刑内在统一联系,又符合刑罚统一性的要求。

(二)完善判决前人格调查制度

判决前人格调查制度至少有三个问题应在法律中规定,即人格调查的主体、人格调查的程序、以及如何对其进行监督。

首先,人格调查的工作应由基层司法所来承担,因为他承担着对矫正对象的改造、帮教工作。被调查对象如果被判处社区刑罚,先前的调查工作则为随后矫正工作的开展打下了基础,便于矫正机构有的放矢地提出矫正方案。其次,人格调查应包含以下两方面内容:一是犯罪与违法行为的调查,主要是调查犯罪人以前是否存在犯罪与违法经历。二是对于犯罪人的社会调查,主要是犯罪人的社会关系及其周围的社会环境。调查时应做好相关记录,必要时可以进行录音录像。最后对人格调查的监督,主要靠接下来的社区矫正听证程序来实现,即调查报告要經过相关人员,包括检察机关工作人员、社区群众、被害人、被告人的监护人和被告人本人的质证、举证与辩论。

(三)增加社区矫正工作的形式和手段

在《实施办法》未实施之前,公益劳动却是社区矫正的一项基本矫正措施。司法部要求基层司法行政部门按照符合社会公共利益、社区服刑人员力所能及、可操作性强、易于监督检查的原则,组织有劳动能力的社区服刑人员参加必要的公益劳动。而《实施办法》中也第一次提出了“社区服务”这个概念。社区服务刑没有把罪犯与社区隔离,而是把罪犯置于社区内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对其进行矫治,极大地降低了行刑成本。在我国的刑罚体系中,尚未有独立的社区服务刑,所以在我国当前的社区矫正试点工作中并没有对社区服务有具体的方案。

笔者认为,我国可以将社区服务设为一个附加刑,因为这样适用起来就非常灵活,既可以独立适用,也可以附加适用。

(四)完善社区矫正人员的结构

笔者认为社区矫正工作是国家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维护社会安全稳定、有效缓解社会冲突、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应当得到进一步的重视和加强。为更好地体现刑罚执行性质,应逐步建立一支专门化的非监禁刑罚执行队伍,即社区矫正司法警察队伍,从而保障社区矫正工作顺利开展。司法所应配备社区矫正司法警察队伍,其素质应具有高于公安警察和司法警察的文化素质,任职条件和考评体系可以参照公安警察进行。

[参考文献]

[1]金勇.社区矫正实施办法解读.中国检察官,2012,(2).

[2]田兴洪,吴占英.从〈刑法修正案(八)〉看我国社区矫正立法化及完善路径.甘肃社会科学,2011,(3).

[3]阿墨.真正的回归是融入社会.民主与法制,2011,(10).

上一篇:外企人力资源实习报告下一篇:幼儿园三级教师职称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