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矫正工作典型案例(共10篇)
社区矫正工作典型案例 篇1
怀 安 司 法 所
社区矫正工作典型材料
怀安乡社区矫正工作在党委、乡政府的领导下,在区司法局强有力的指导下,各成员单位及相关部门的支持下,社区矫正工作立足怀安乡实际,积极探索创新,狠抓措施落实,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全乡共有矫正服刑人员五名,接管的社区矫正对象未出现一例漏管,脱管现象。现工作情况如下:
一、矫正工作的开展情况:
(一)构建健全机制,确保社区矫正工作顺利进行。
1、建立完善领导组织机构、落实经费保障。我乡社区矫正工作小组由乡武装部长李作文任组长,司法所长张文兴任副组长,保障了社区矫正工作的正常开展。
2、组建社区矫正工作队伍。
怀安乡社区矫正工作小组成员由司法所人员、派出所管辖民警、村(居)委会工作人员和工作志愿者组成。在交接工作第一天建立了社区矫正志愿者,并签定《社区矫正志愿者协议书》。从而提高社区矫正工作质量和水平提供了有效平台。
3、建交分工负责的协作机制。
今年1月4日怀安乡召开了社区矫正动员大会,在会议上明确相关部门的责任、义务并要求7个村委会中明确村支
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和一名工作人员为社区矫正联络员,负责协调处理涉及单位、本部门的社区矫正相关事宜。各成员单位在分工负责的基础上,密切配合,相互协作,积极发挥职能优势,有效促进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
(二)构建平台,严格管理,确保社区矫正工作科学规范运行。
1、怀安司法所设置了专门的社区矫正办公室,为矫正对象开展学习、谈心、汇报思想情况等活动提供了固定的场所,为社区矫正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
2、建立公益劳动基地。
为加强全乡社区矫正服刑人员的劳动改造和监督管理,用真挚爱心提高矫正服刑人员的悔罪意识、责任意识及法律意识,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怀安司法所和相关劳动基地签订了《社区矫正公益劳动基地协议书》;同时组织我乡5名社区矫正对象到公益劳动基地劳动。对社区矫正对象参加公益劳动都由司法所对矫正对象的劳动情况进行记录,统一考察。
4、进一步完善工作制度。
制定完善了社区矫正工作制度、接收登记制度、监督管理制度、培训制度、会议制度、档案管理制度等制度,并严格执行各项制度规定,依法矫正。在此基础上,又重点加强了三个方面的制度建设。一是结合社区矫正工作行为,建立
了请示报告制度。二是建立了信息宣传、统计等制度,并定期向区矫正办上报各项信息和数据。三是建立了请销假、谈话制度,对请销假的矫正人员要求到司法所报到请、销假。
5、规范工作流程。
认真执行《刑法》、《刑事诉讼法》及社区矫正有关规定的基础上,怀安司法所还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矫正对象进入社区矫正环节后,我们都要进行调查和走访,全面掌握其基本情况,制定《矫正个案》,逐人建立档案;为每名矫正对象确定1名工作人员和2-3名志愿者组成帮教小组,负责全程监督、教育、管理;要求矫正对象每周进行口头或电话汇报、每月进行书面汇报,并坚持做到‘‘六个必须’’,即矫正工作初期必须与矫正对象见一次面、必须进行一次谈话、必须建立一份档案、重大节假日必须上门走访、矫正对象思想波动时必须过问、矫正对象本人及家庭出现困难时必须在政策范围内帮困解难。尤其是在与矫正对象第一次见面时,当面向其宣读《社区矫正宣告书》,由矫正对象签订《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牢固树立和强化其服刑意识。这个工作程序的规范不但强化了矫正对象遵纪守法的意识,也让我所接管的矫正对象中未出现一例漏管、脱管,使我所的矫正对象管得住、管得牢。
6、实施人性化改造,提高矫正质量。
为了让矫正对象感受到自由和不自由之间的差距,我们
今年主要采取电话交谈、家庭走访、个别谈话、感化心灵等方式对矫正对象进行人性化的挽救。
二、存在的问题:
1社区矫正的工作现试点阶段,立法的相对滞后给社区矫正存在执行主体问题,使我们在执行的过程中还有一定的难度。
2在试点阶段虽然有其他地区的先行经验可以借鉴,但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差异较大,没有任何成规可以直接套用,还必须根据自身情况逐步摸索,各种难以预计的问题和困难的出现在所难免。
4社区矫正工作对我司法所来说是第一次接触,是一项全新的工作,需要进行摸底调查的基础上稳妥展开,这就需要在区局的统筹安排下,进一步增强管理力量,相互交流心得,形成齐心协力、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以此推动社区矫正工作顺利开展。
三、对社区矫正工作的若干建议:
今年将针对薄弱环节不断整改,并积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进一步规范矫正对象个人档案;二是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社区矫正工作;
三、充实工作队伍,搞好社区矫正工作者的培训;
四、是深入调查研究,认真分析、思考、研究社区矫正工作,将社区矫正工作推上新台阶。
在矫正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突出感染性,为矫正
对象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支持分类管理,突出针对性,为每位矫正对象制定不同的个案;坚持攻心教育,突出有效性,做到以矫正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入心入脑,使社区矫正对象人在村组、改造在村组、劳动在村组,最终达到使社区矫正对象在社会上重新做人的社会目的。
凉州司法局怀安司法所二O一二年三月二十日
社区矫正工作典型案例 篇2
一、社区矫正利大于弊
社区矫正的出现, 就像其他新兴事物一样受到了争议。支持者认为社区矫正有利于犯罪人的再社会化, 也表明了中国的刑罚制度正走向恢复性司法的理性阶段。而持反对意见者则认为社区矫正并不能真正改造犯罪人, 相反因为没有严厉的惩罚和警戒可能会导致一些犯罪人再一次重新违法犯罪。
我认为上述两种观点都不错, 但无论什么事情总有正反两面, 没有绝对的好, 也没有绝对的坏。我们要一分为二的看待问题, 关键是看好和坏的比例如何, 正面效益多的我们就可以而且应该去做。社区矫正工作我始终认为利弊共存但利大于弊。我国现行的社区矫正制度规定属于社区矫正范畴的目前主要是管制、缓刑、假释、剥权、暂予监外执行这五类。我们不难发现这五类人员总结起来有2个共同点, 一是社会危害性不大。暴力型等犯罪是不适合社区矫正的。二是刑期相对都较短 (除假释和剥权) 。实刑基本都是三年以下, 短则数月, 如果除去审判前的羁押在看守所的时间, 刑期就更短了。不利的因素是司法工作人员从事社区矫正工作无疑增加工作量, 但是, 工作经费政府有一定的保障;另外, 司法行政干警身着便装教育、管理、矫正服刑人员, 弱化了刑罚执行的严肃性。
对符合条件的对象实行社区矫正, 以教育帮助教育为主, 对其进行监督和管理, 首先能够最大限度挽救这些因偶然或其他原因而犯罪的失足对象, 避免了他们因为被关押在监狱而产生交叉感染等问题。其次, 众所周知由于社会的发展, 罪犯的人数也在不断增长, 监狱基本都是处于很拥挤的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势必会影响监内犯人的改造质量。况且每1名犯人的一年的开销费用也是很可观的, 有人曾开玩笑说关押1名犯人1年的费用都可以培养1名研究生了, 这说明了监内行刑的成本太高, 现在社区矫正将符合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 可以有效的节约社会成本。三是对这些特定的服刑人员在社区内实施更加人性化的管理和教育, 保证教育改造的质量, 并且有利于他们的顺利回归并且减轻他们及家庭成员的精神、经济等负担, 归根结底有利于促进社会稳定和谐。
二、社区矫正存在问题
首先, 我国现行的社区矫正可能还不是很成熟。现在还没有专门的关于社区矫正的单行法律法规来支撑我们的社区矫正工作。虽然刑罚修正案 (八) 将社区矫正纳入范畴, 但仅仅是为社区矫正正名, 社区矫正应当由哪个机关来执行等实际问题并没有提及到。虽然每个省市可能都会出台当地的一些社区矫正的规定来规范各自的社区矫正工作, 但是立法上不能予以保障的话, 我对我们的社区矫正工作的发展前景还是心存担忧的。
其次, 目前的现状是执法主体是公安机关, 而日常管理却是由司法行政部门来承担。正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 在日常的社区矫正工作中司法行政部门的地位比较尴尬。这对于司法行政部门日常开展社区矫正工作也带来诸多问题。一是司法所没有强硬的管理措施来管理社区矫正对象, 非要依托公安部门的配合才行。公安机关虽然是执法主体, 但由于其主要将维护社区治安稳定作为重点工作, 因此在警力不足的情况下公安机关很难花更多的精力在社区矫正工作上。
再次, 由于已经有实行社区矫正, 某些程度也会滋生腐败。本来应该进监狱的人因为自身人脉或者家庭经济等原因再犯罪后通过走后门等方式寻求监外执行, 社区矫正从形式上来说跟监内服刑有着本质的区别。我还曾听闻一些罪犯判处缓刑后在缓刑期间重新违法犯罪又判处缓刑的案例。如何防止因社区矫正腐败的发生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大问题。
最后, 我还要提一点的就是缓刑、假释前的征求意见。这个事情本来是很好的, 但是在操作过程中就有些走样了。监狱方面在这块做得还是相对比较好的, 基本上所有待假释的人员一定会征询户籍地或实际居住地司法所和社区的意见。法院宣判缓刑前征询意见, 就我所在辖区的情况, 基本上很少有征询意见的。不知道其他地区的情况是怎样。更有甚者, 是一些当事人拿着意见征询表来征求意见, 说谁谁谁让我来的, 使司法行政部门非常尴尬和被动。我不知道相关部门相关人员是怎么考虑的, 但这样的处事方式我觉得非常欠妥。一来失去了征询意见的意义, 二来如果司法所下基层了解情况后出具不予接受的意见, 当事人迁怒于司法所工作人员或者采取报复等过激行为这就更不好了。
三、社区矫正工作展望
我们国家的社区矫正工作即将要全面开展, 如何能切实做好社区矫正工作, 值得我们深思。社区矫正的施行有那么多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优点同时也存在了一些不足。如何去粕取精, 去芜存精, 积极地借鉴他国的优秀经验, 总结出我们自己适合中国本土的社区矫正经验并推广开来需要我们大家一起来努力。
展望“十二五”, 展望我们的社区矫正工作, 我衷心的希望属于中国特色的社区矫正法的到来。这也是我觉得社区矫正工作当下重中之中的事情。只有立法上有保障了即明确工作主体、赋予了职责权利、保障了日常工作所必须的人力物力等等, 我们的社区矫正工作才能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地健康发展下去。
欧美的社区矫正历经百年, 我们的社区矫正才刚刚起步。虽然可能在经验和内容等各方面存在许多不足, 但是我相信凭着我们无数的司法行政工作者的默默执着奉献, 一定会让社区矫正在中国的大地上开出不一样的花朵。“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等将上下而求索”。
摘要:本文从一名普通基层司法工作者的视角提炼并分析了我国现行社区矫正工作的利和弊。首先认定利弊并存但利大于弊的事实, 肯定了社区矫正工作积极的现实意义。然后提出了现行社区矫正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提出了对我国社区矫正工作的展望, 殷切希望社区矫正的相关立法尽快出台, 以支撑我国社区矫正工作, 使其得以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地健康发展。
论基层社区矫正工作 篇3
关键词 社区矫正 主体体现 不足和完善
中国的“社区矫正”,是与监禁矫正相对的行刑方式,是指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
社区矫正制度在我国历经 8 年试点之后,于 2011年2月25日,被正式写进刑法,标志着社区矫正在我国的发展实现了新突破。然而,从社区矫正制度在我国试点的实践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它的执行机制实质上是公、检、法、司、民政等职能部门组成的统一管理机制,社会力量的参与比较少,因而对社区服务中心这种性质的社会组织在矫正中的相关问题的研究也微乎其微。因此,本文拟通过对社区矫正工作推行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剖析,思考和探讨改革的方向及推进措施,以期加强和完善社区矫正制度。
一、社区矫正执行主体现状及问题
社区矫正工作是在市政法委的统一领导下,以各相关职能部门组成的“矫正组织”为中心开展的。向下主要是市级司法局下设的社区矫正与帮教安置处管理矫正工作,最后就是区(县)的司法局和乡、镇(街道)的司法所。应该说,法律制定者的初衷是好的,但是这其中不乏问题的存在,主要表现在司法所成为实质意义上矫正工作具体执行主体所带来的问题。随着工作要求的提高、工作范围的扩大、工作职能的增加加上本身建设还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又承担起社区矫正的职能后,目前司法所的机构建设对于要完整、准确和有效地履行非监禁刑罚执行的职能,确保刑罚执行的严肃性、准确性、有效性及其公信力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一是司法所工作人员配置问题。一方面结构不尽合理、素质参差不齐,存在文化程度偏低、法律专业素质不高的问题。另一方面工作人员力量配备不足,而且从事社区矫正工作的人员编制混乱。有公务员身份的,有事业编制的,也有临时聘用的人员。二是司法所的基础建设尚未到位。办公用房紧张,必需的执法装备如执法用车、警戒具、通讯器材缺乏保障。三是社区矫正工作经费不到位。根据规定,社区矫正工作经费由上下配套解决,事实是往往上面的经费到位了,下面的配套经费却迟迟没有着落。四是司法所执行矫正与其工作任务在性质上存在冲突。其自身负责的工作主要是法律服务类的,而社区矫正则是刑罚执行。由司法所执行社区矫正,则司法所的工作人员就拥有了执法权,这就与法律规定相矛盾了。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社区矫正工作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因主体存在诸多问题,势必会对社区矫正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带来阻力,因而需要对此进行改良和完善。
二、 不足与完善
社会工作在中国刚刚起步,社会工作专业认可度不高,因而社会工作者在进行专业服务过程中,面临着诸多的困难。
首先,加强社区矫正工作立法。对于社区矫正,从多国的立法实践看,多以立法或者法规的形式加以规定。如美国的《明尼苏达州社区矫正法》,澳大利亚《矫正服务令》,我国香港《社会服务令》、《感化(缓刑)令》,台湾地区《更生保护法》等。对于我国,首先应当借鉴成功经验,在试点实践的基础上尽快进行相关立法工作,确立矫正执行机构、矫正工作者的权力与责任。
其次,与相关部门合作过程中的问题。社区矫正的实施理念与社会工作具有统一性,主要表现在理念、功能和过程上。从社会工作专业自身的理念来看,社会工作者强调问题的社会性。如果社会工作者的行为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或其在这一过程中职责界定不清,可能很难取得相关部门的协助。这就需要有相关的法律、法规保障其权力和地位,明确职责,加强各部门的配合与协作。
再次,加强司法所建设,健全社区矫正组织机构。应当通过加强司法所的建设来推进社区矫正工作:一是理顺司法所的管理体制,明确在三种模式司法所存在的现阶段,业务指导和人员管理各有侧重的管理体制,逐渐过渡,最终统一形成一种模式。二是统一社区矫正工作人员身份,进行专业考核、择优录用、定编定岗,统一规定为国家工作人员。同时要加强对现有工作人员的专业化培训,增强法律知识,提高他们的执法能力、水平,以期更好地落实社区矫正这项刑事政策。三是对社区矫正经费的拨付应在县一级财政经费预算中专门给予列支,规定不得挪作它用,并进行检查监督。四是加强司法所的基础建设,地方政府应全力以赴支持这项工作,在办公用房、交通工具、技术装备等方面加大投入,不要让司法所成为一个空壳。
除此之外,要积极开展宣传工作。可以通过网络、报刊、广播、电视等一切新闻媒体,让社会了解社区矫正工作的目的、意义,扩大社会影响面,增强社会影响力,提高社会对这项工作的认可度。在保障社区矫正制度化的同时,获得社会各方面的信任和支持。
三、结语
社区矫正工作在全国展开才刚刚起步,道路曲折、困难重重毋庸置疑,但毕竟已走过9年的路程,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只要坚持不懈,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思路,坚持中国特色的社区矫正工作实际,假以时日,我国的社区矫正工作一定会不断走向完善、成熟。
社区矫正典型案例 篇4
日期:2009-6-24 14:48:57 人气:1495
一、接案及建立专业矫正关系
随着深圳市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进一步推开,2007年7月19日,陈某按照“属地管理原则”被分到了东门街道司法所接受社区矫正。作为东门街道司法所第一批社区矫正人员,陈某受到了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热情接待。他们向陈某详细介绍了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意义、社区服刑人员的日常考核及管理规定、社区服刑人员奖罚分细则等社区矫正相关的管理规定和方法。在工作人员耐心细致的帮助下陈某填完一系列表格,并在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上签了名。矫正关系初步建立。
二、资料收集
陈某在转入社区矫正前,一直都在东门派出所的管辖下,从派出所转送过来的材料以及之后社区矫正工作者通过家访收集到陈某的一些基本情况。
(一)个人资料
1、个人基本资料
陈某,男,已婚,195X年10月出生,大专文化,广东XX市人
2、主要犯罪事实及处罚
陈某在任广东深圳市XX对外经济发展公司总经理期间在无履行能力的情况下,采用虚构事实的方式获得巨款1200万人民币。被判定为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十二年,罚金三十万人民币。刑期执行期限自2003年11月28日至2013年6月13日止。
3、身体状况
陈某中等偏胖的身材,体虚多病。2007年1月12日经XX监狱医院鉴定,陈某患高血压、冠心病、脂肪肝、高血脂症、左眼失明等疾病并准予监外执行(保外就医)。
4、服务对象的能力及特点
陈某曾任广东深圳市XX对外经济发展公司总经理,人称陈总,掌管拥有几千万资产的公司,口才很好,能力也较强。
(二)背景资料
1、家庭情况
陈某妻子现年55岁已退休,夫妻恩爱。儿子在英国读书今年刚毕业,目前在英国工作。有5个弟弟,兄弟感情不错,据悉陈某出事后,其弟曾为其多方奔走。父母健在,父母对其十分疼爱和关心,经常电话联系。
2、社区环境
案主住在一个比较好的小区里,据了解其房子是拆迁补偿而来。小区内都住着许多原来的拆迁户,彼此都相互熟悉。老领居对陈总评价都比较高。
3、出狱后的表现
陈某出狱后,能够认真守法,按时报到和参加公益劳动,但很少外出,人较敏感,谨言慎行。
三、问题的界定及分析
1、社会适应困难
陈某在监狱服刑多年,保外就医时,外面的社会生活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房子被拆迁,熟悉的街区已不在,老朋友的搬迁,社会关系的瓦解,使其在社会适应上存在问题
2、社会交往出现障碍
陈某回归社区后,大多时间在家里读书看报,不愿意与他人交往,出狱1年多来没有交过新朋友。仅维持与部分老朋友的联系。自尊心较强的他害怕被人挖苦和嘲笑,更害怕他人知道他社区服刑人员的身份,因此他选择了逃避。
3、心理压抑问题突出
(1)曾经事业有成、春风得意的陈某在从陈总的角色一下降至社区服刑人员的角色。从一个成功者沦为街下囚,强烈的社会心理反差使其很难适应自己的角色变化,他觉得自己是被冤屈的,他不断重复着自己的案子,强调自己会被平反的,他有满腹的苦闷无处发泄,心理非常的压抑。
(2)陈某有过坐牢的经历,在狱中,与之相处的都是罪犯,都是平等的,甚至他觉得自己还会比他人罪犯优越一些,因为在牢里大家都知道他是陈总,对他都相当恭敬。但是保外就医后,环境不同了,原来的社会生活环境全部发生了变化,现在的他再也不是陈总,而是一名罪犯,罪犯的标签压抑在心中难以释怀,因此他说话行事的小心谨慎,必恭必敬。
(3)作为一个中年人,本应是事业有成的时候,而今却一事无成,加之身体状况较差,对未来也没什么打算,严重的挫败感使其将成功的希望放在了案情平反上。
4、身体健康状况堪忧
陈某患高血压、冠心病、脂肪肝、高血脂症、左眼失明等疾病,此外还常常饱受失眠的困挠。各种大小病不断(最近又患上病毒性皮肤病),看似肥胖的身材给人一种虚胖的感觉。
四、矫正计划
(一)目标
1、化解相关疑虑,接受社区矫正。通过与陈某的倾心交谈及实际行动,让陈某感觉工作者是真心帮助他的,能够理解他的处境,他的行为,他的压力和痛苦。从而获得陈某的信任,打开心结,接受社区矫正和工作者的帮助。
2、整合医疗资源,关心案主健康。工作者主动为陈某在网上搜索高血压、冠心病、高血脂病人日常生活的禁忌,寻找饮食和养身良方,获取最新的医疗信息,积极为陈某联系社区免费医疗。整合医疗资源,为陈某提供热心细致的服务。同时还积极跟陈某讨论如果保养和锻炼身体,让其感受到工作者的关心,真正接纳社区矫正工作者。
3、整合家庭资源,寻求家庭帮助。陈某有个非常好的家庭,家庭凝聚力强,家庭力量不容忽视。弟弟们的生活条件都很好,个个事业有成,弟弟们正向的生活引导,直接的经济援助和心理支持,都是陈某潜在资源优势。
4、参加公益劳动,积极融入社会。安排陈某参加公益劳动和各种集体活动,创造各种机会鼓励陈某与他人接触,减小其与他人相处的戒心,能够以正常人健康的心态融入社会。
5、布置家庭作业,熟悉法律法规。综合陈某体弱多病,害怕社交的客观实际。工作者将陈某的公益劳动安排在社区图书馆担任临时管理员协助做好社区图书管理工作。使其可以与更多的人接触,一点一滴的融入现代生活。另外工作者借助陈某在图书管工作的机会,适时给陈某布置了参阅法律书籍的家庭作业,使其从法律的角度对自身的案子有更全面的认识,安心配合改造。
6、挖掘陈某特长,分享成功经验。这次坐牢经验给陈某带来了沉重的打击,排斥社会交往、自我认同低下、心理压抑大等各类问题比较突出,因此在引导陈某分享过往成功经验,发掘陈某兴趣爱好所在,寻回自信,寻找生活重心意义重大。
(二)理论依据
1、活动理论的观点认为:活动是作为主体的人和外界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对于人的存在和发展具有多种影响。活动是人类认识的起点和心理发展的过程。心理发展源于人与外界环境的交互作用。马克思的社会互动理论也认为:人的需要是社会互动的根本原因,而社会互动则是满足人的需要的可靠保障。物质交往是人类交往的基础,人的思想、观念、意识等人的精神交往,则是人们物质交往的直接产物。陈某排斥社会交往,排斥与他人互动,最终会导致其再社会化过程受挫,社会价值及自我形象的模糊,个人定位偏差,从而产生较严重的心理问题。所以矫正工作者主动采用各种方法帮助陈某扩展社会交际面,积极参与社会,提升社会互动的能力。
2、陈某现在50多岁,从人生的社会发展阶段上看,陈某现在正处于成年中期,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认为,成年中期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婚姻问题(包括结婚与婚姻稳定)、精神健康问题和就业方面的问题。中年阶段是事业成败的关键期,由于年资、经验和人脉的多年累积,不少优秀人士的才华和潜能得到发挥,在事业、地位和财富上达到巅峰,如果在生活与工作中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则有可能陷入“中年危机”。
3、心理学的观点认为,许多人在遭逢重大的变故之后,心理会因受到重创而形成「创伤后应激障碍」:个体痛苦或害怕的经验反复在脑中呈现;反复梦见此创伤事件的发生;个体会持续地避开与创伤有关连的刺激,例如试着避开与意外事件有关的活动,或是把某些经验的记忆封锁起来;有消沉、沮丧的感觉;有持续提高警觉的状态,诸如长期的紧张或暴躁。陈某一方面总是对工作者反复重复着他会平反的事,让人感觉他内心非常的紧张。陈某在行事说话小心谨慎,生怕做错了什么,个人保持着持续的警觉状态。另一方面他总是逃避自己,刻意躲避与他人的交往,一年多没交过新朋友,刻意避开知道其背景经历的老朋友。相见也只是打个招呼而已,便匆忙离开。生怕自己过往的伤疤再被人揭起。更多的时候他将自己封闭起来呆在家中不与他人交往,陈某创伤后应激障碍表现较为明显。
五、社区矫正介入
1、在与陈某建立矫正关系后,工作者与陈某不间断的进行联系。通过家访和陈某每月的电话汇报和思想汇报了解陈某的思想动态,关心陈某的身体健康。鼓励陈某与妻子一起外出活动,游玩,分享妻子的家务劳动,经常参加家庭聚会,与社区居民多多交流等。
2、在给陈某安排到社区图书馆担任临时管理员后,陈某非常感谢,他表示这是他出狱以来的第一份“工作”,他一定会认真做好,尽心尽力为社区居民服务。在肯定陈某认真工作的同时工作者还同陈某一起整理图书,参加公益劳动,使陈某感受到了平等被重视和尊重。
3、每月将陈某的表现情况及评分告知他本人,通过评语、评分、加分、表扬、升级等肯定陈某的表现,平复其自我无用感及挫败感,采用认知疗法,鼓励他正视自己,肯定自己,能够积极的面对过去,面对生活、面对社会。
4、在特别的节日(如中秋、春节)等矫正工作者亲自上门送去节日的慰问和慰问品。对陈某表示关心。
5、在街道和社区举行的一些集体活动,如法律进社区,法制大课堂,全民普法教育,派发法律问卷、法律案例讨论会等活动时,工作者会主动邀请陈某参加。陈某均会欣然应往。在法律案例讨论会中,陈某也常常发表一些独到的观点和看法,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
六、案主的变化及矫正计划的调整
在矫正工作开展以来,陈某都能认真遵守日常管理规定的要求,按时汇报和报到,积极完成公益劳动。社区工作站的同志对陈某的表现是肯定的。这几个月来,工作者也明显感觉到了陈某的变化:从最初的敬畏和说话小心谨慎,到目前能够较为信任工作者,会与工作者谈起他的一些经验和感受,包括他的婚恋史、家庭史、事业、个人的兴趣爱好及对国家大事的看法和感悟等。每次报到也不再畏畏缩缩,交完思想汇报就走,而会主动找工作者坐下聊聊近况。工作者发现陈某开始懂得关心他人,他对中草药颇有研究,还时常向工作者介绍他的中药养身之道。说起他的特长,陈某对其有几十年的团委工作经验相当自豪。他说他比较乐于做青年工作,他了解青年人的心声,以前在狱中他还曾担任过青少年组的思想政治老师,他希望如果有机会他乐意作为一名志愿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有偏差行为的青少年服务。陈某的个案还在继续跟进中。在前一阶段的工作中工作者已经能取得了陈某的信任,引导陈某顺利的走出封闭的自我,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工作者将适时调整矫正计划,继续从如何整合资源为陈某服务的角度出发,帮助陈某寻找社会定位,重塑社会角色,很好的完成社区矫正。
缓刑犯唐红勇社区矫正典型案例 篇5
一、矫正对象的基本情况
唐红勇,男,1977年12月25日出生,初中文化程度,已婚,农民,住花加拉嘎乡
双井村。
2011年10月11日8时许,唐红勇驾驶未注册登记的北方奔驰牌自卸货车,沿巴林左旗林东镇契丹大街第二车道自东向西行驶至新建的巴林左旗公安局西侧交叉路口向右转时,与同方向在最右侧车道行驶的耿今朝驾驶的蒙DWS651号两轮摩托发生碰撞,致耿今朝受伤。经法医鉴定,耿今朝右下肢损伤已构成重伤,经巴林左旗交警大队认定唐红勇承担
次次事故的全部责任。
案发后,被告人唐红勇的亲属已一次性赔偿被害人耿今朝医疗费等经济损失费250000元,取得了被害人和亲属的谅解,法院判处唐红勇有期徒刑一年 缓刑二年执行。
二、矫正对象的社会背景资料
唐红勇生在农村,文化低,父母是农民。长大后务农,虽已长大成人,但对交通法规了解的很少,驾驶的车没有牌照,但造成交通事故后,认罪态度较好,积极主动赔偿被害人的医疗费等经济损失,得到法院从轻判决。
三、主要问题陈述
唐某被判刑后,能主动到司法所接受社区矫正,并且服从管理,遵守纪律,积极参加各项公益活动及教育培训,但是他的思想压力很大,意志消沉,主要表现在:
1、唐某本人对自己造成他人伤害非常后悔。给家庭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心里压力很
大。
2、事情发生后,唐某本人深受打击,思想负担很重。
四、矫正过程及问题分析、诊断
1、工作初期
工作理念:司法所社区矫正工作者在与唐某初次接触后,针对唐某思想负担过重,循循善诱,正确看待其罪行,对其平等对待,不存歧视,让其消除对社区矫正工作防御、戒备
心理。分析与诊断:唐某无意识犯罪,给家庭造成很大经济损失,思想反差明显,一时间不能适应。其次他人造成伤害有一种负罪感,以一名罪犯角色接受社区矫正管理,内心恐慌。过程:唐某第一次来所报到,是因为派出所告知他要接受社区矫正管理,他自己主动来到司法所,态度很好,一再表示要认真接受社区矫正教育,遵纪守法,好好接受改造。对于工作人员的询问和告知的有关社区矫正事宜,表示服从。工作人员没有将其作为一名犯罪分子对待,而是与其平等对话,以谈家常的形式了解其家庭情况、生活工作情况,让唐某与工作人员的接触、谈话在自由轻松的气氛下进行,初步消除了姬某是罪犯面受训斥、歧视的顾虑,让其感受到社区矫正工作人性化管理的模式,消除其抵触情绪,心甘情愿接受社区矫正。工作理念:针对唐某家庭经济困难,对他造成的生活悲观,意志消沉情绪,对其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
分析、诊断:唐某本人对自己的行为非常懊悔。由于对交通法规不懂,造成了对他人的伤害和自己的经济损失思想负担很重,觉得生活失去了意义。
过程:工作人员在知道他的事情后,经常对其进行开导,引用一些在面临严重打击后振作精神重新做人的矫正对象个案的典型事例开导他,分析其家庭的现实状况,劝说其要振作精神,树立信心,作为家庭的顶梁柱为其家庭其他成员撑起一片天空。在开导劝说的当中,工作人员也适时地对他进行政治理论教育,促进他树立正确的人生面和世界观,摒弃悲观厌世的情绪。工作初期效果:通过工作人员循序渐进,以情感召,以法服人的工作方针,唐某对我们充分信任,并能推心置腹地主动与我们交流沟通,十分配合我们的工作。并且他思想上有了重要转变,不再表现出自卑,生活态度认真,工作热情提高。
2、工作中期
工作理念:针对唐某好胜心强,急于还债的心里,鼓励其大胆发挥特长,遵守法
律,努力挣钱。
分析、诊断:唐某多年从事建筑行业,对业务精通,在朋友诚邀下加入达其嘎铁路建设工程队,这对其偿还家庭债务找到了出路。
过程:在唐某接受社区矫正后,工作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对其进行有关法律知识培训及社区矫正工作相关知识的教育。在接受教育后,多次向我们表示要认真改造,争取早日回归社会。我们了解其心思后,激励他充分发挥才智,在工作上努力进取,按规定争取早
日解除矫正。效果:通过工作者的正确引导,唐某在工作岗位上表现出色,得到了工友的一致好
评,其劳动态度得到了的肯定。
3、工作后期
唐某在接受社区矫正管理以来,服从管理,遵纪守法,积极参加公益劳动,认真接受思想教育,思想觉悟明显提高,在接受社区矫正过程中,他逐步拾回了信心,树立了重
新做人的勇气,重新扬起了生活的风帆。
五、评估与反思
1、要尊重社区矫正对象人格,平等对待,不存歧视。社区矫正对象虽然是违法犯罪人员,但有部分人员素质不高,自尊心极强,放松了警惕才导致犯罪,其主观恶性不大,并且在犯罪后都有悔过心理,因此我们不能将其等同恶性很大的罪犯看待,心存歧视,恶意训斥,践踏人格。这样容易造成对象自卑、自闭心理,阻碍沟通,不利于社区矫正工作的深入开展。
2、要以人为本,充分体现社区矫正工作人性化管理。要及时并充分掌握矫正对象的家庭、生活及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积极有利因素,坚持以人为本,以情感人的原则,尽可能为矫正对象排忧解难;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资源,调动矫正对象的积极性,提高矫正对
象适应社会,自谋出路的能力。
我们应该通过大量的反面教材和普法知识宣传,教育、改变、引导社区服刑人员珍惜党和政府给的改过自新的机会,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早日回归社
郑保屯司法所社区矫正人员案例 篇6
一、社区矫正人员基本情况
郑保屯镇社区矫正对象刘志君,男,1988年3月24日出生于山东省夏津县,汉族,初中文化,未婚,郑保屯镇郑保屯村人。被捕前住本村,无前科。2016年8月19日因涉嫌交通肇事罪被清河县公安局行政拘留,同月31日转刑事拘留,同年9月9日被执行逮捕。2017年3月14日被河北省清河县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四年,社区矫正期限为自2017年3月25日至2021年3月24日止。
二、主要犯罪事实及处罚
2016年8月18日22时35分许,在清河县王官庄龙飞物流东侧50米处,刘志君驾驶与其准驾车型不符的鲁H7K110、冀EGJ96挂重型半挂牵引车由西向东倒车时,与被害人栾东方所驾由东向西行驶的普通二轮摩托车发生交通事故,被害人栾东方经抢救无效死亡。事故发生后,刘志君将肇事车辆向西开了几十米后弃车逃逸。经清河县交警大队事故责任认定书认定:刘志君负此事故主要责任,栾东方负此事故次要责任。
刘志君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驾驶与其准驾车型不符的机动车辆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一人死亡,后逃逸,其行为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条之规定,已构成交通肇事罪(逃逸)。公诉机关指控刘志君刘志君犯交通肇事罪(逃逸)的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指控罪名成立。刘志君在案发后主动到公安机关投案,并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系自首,依法予以从轻处罚。刘志君积极赔偿被害人亲属的经济损失,与被害人的亲属达成调解协议,取得其谅解,对刘志君可以酌情从轻处罚。考虑对刘志君适用缓刑对其所居住社区无重大不良影响。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条、第六十七条第一款、第七十二条、第七十三条之规定,判决如下:刘志君犯交通肇事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四年。
三、矫正对象的社会背景资料
刘志君生在农村,文化低,父母是农民,家中还有两个姐姐一个哥哥。小学毕业之后因为学习成绩差选择辍学打工,成年后通过机动车驾驶考试拿到驾照,但对交通法规了解的很少,安全驾驶意识淡薄,由于驾驶与其准驾车型不符,从而造成交通事故,但事故发生后能够主动自首,认罪态度较好,并与被害人的亲属达成民事赔偿调解协议,积极主动赔偿被害人的医疗费等经济损失共十四万五千元,取得被害人亲属的谅解,得到法院从轻判决。
四、调查评估情况
刘志君被判刑后,能主动到司法所接受社区矫正,并且服从管理,遵守纪律,积极参加各项公益活动及教育培训,但是他的思想压力很大,意志消沉,主要表现在:
(一)刘志君本人对自己造成他人伤害非常后悔。给家庭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心里压力很大。
(二)事情发生后,刘志君本人深受打击,思想负担很重。
五、矫正过程及问题分析、诊断
(一)工作初期
工作理念:郑保屯司法所社区矫正工作者在与刘志君初次接触后,针对刘志君思想负担过重,循循善诱,正确看待其罪行,对其平等对待,不存歧视,让其消除对社区矫正工作防御、戒备心理。
分析与诊断:刘志君无意识犯罪,给家庭造成很大经济损失,思想反差明显,一时间不能适应。其次他人造成伤害有一种负罪感,以一名罪犯角色接受社区矫正管理,内心恐慌。
过程:刘志君第一次来所报到,是因为派出所告知他要接受社区矫正管理,他自己主动来到司法所,态度很好,一再表示要认真接受社区矫正教育,遵纪守法,好好接受改造。对于工作人员的询问和告知的有关社区矫正事宜,表示服从。工作人员没有将其作为一名犯罪分子对待,而是与其平等对话,以谈家常的形式了解其家庭情况、生活工作情况,让刘志君与工作人员的接触、谈话在自由轻松的气氛下进行,初步消除了姬某是罪犯面受训斥、歧视的顾虑,让其感受到社区矫正工作人性化管理的模式,消除其抵触情绪,心甘情愿接受社区矫正。
工作理念:针对刘志君家庭经济困难,对他造成的生活悲观,意志消沉情绪,对其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
分析、诊断:刘志君本人对自己的行为非常懊悔。由于对交通法规不懂,造成了对他人的伤害和自己的经济损失思想负担很重,觉得生活失去了意义。
过程:工作人员在知道他的事情后,经常对其进行开导,引用一些在面临严重打击后振作精神重新做人的矫正对象个案的典型事例开导他,分析其家庭的现实状况,劝说其要振作精神,树立信心,作为家庭的顶梁柱为其家庭其他成员撑起一片天空。在开导劝说的当中,工作人员也适时地对他进行政治理论教育,促进他树立正确的人生面和世界观,摒弃悲观厌世的情绪。工作初期效果:通过工作人员循序渐进,以情感召,以法服人的工作方针,刘志君对我们充分信任,并能推心置腹地主动与我们交流沟通,十分配合我们的工作。并且他思想上有了重要转变,不再表现出自卑,生活态度认真,工作热情提高。
(二)工作中期
工作理念:针对刘志君急于还债的心里,鼓励其大胆发挥特长,遵守法律,努力挣钱。
分析、诊断:刘志君打工之前多年在家务农,并且家中有十几亩地,经过亲戚朋友的帮助,刘志君又干起了务农的老本行,这对其偿还家庭债务找到了出路。
过程:在刘志君接受社区矫正后,工作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对其进行有关法律知识培训及社区矫正工作相关知识的教育。在接受教育后,多次向我们表示要认真改造,争取早日回归社会。我们了解其心思后,激励他充分发挥才智,在工作上努力进取,按规定争取早 日解除矫正。
效果:通过工作者的正确引导,刘志君通过自己的努力收获了自己务农的第一笔收入,得到了乡亲们的一致好评,其劳动态度得到了的肯定。
(三)工作后期
刘志君在接受社区矫正管理以来,服从管理,遵纪守法,积极参加公益劳动,认真接受思想教育,思想觉悟明显提高,在接受社区矫正过程中,他逐步拾回了信心,树立了重 新做人的勇气,重新扬起了生活的风帆。
六、评估与反思
(一)要尊重社区矫正对象人格,平等对待,不存歧视。社区矫正对象虽然是违法犯罪人员,但有部分人员素质不高,自尊心极强,放松了警惕才导致犯罪,其主观恶性不大,并且在犯罪后都有悔过心理,因此我们不能将其等同恶性很大的罪犯看待,心存歧视,恶意训斥,践踏人格。这样容易造成对象自卑、自闭心理,阻碍沟通,不利于社区矫正工作 的深入开展。
社区矫正工作典型案例 篇7
根据现代刑事司法非刑罚化和刑罚执行社会化的发展趋势,作为非监禁刑的一种行刑方式,社区矫正的适用范围、适用形式和适用比例必将呈现扩大的态势。然而,目前我国的社区矫正工作以及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都缺乏法律法规的支持和规范,亟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1 检察机关对社区矫正实行法律监督的法律依据
在西方国家,社区矫正制度经过多年的实践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在我国,社区矫正制度起步较晚,还没有正式统一的法律法规对社区矫正工作进行规范。但检察机关参与社区矫正,行使检察监督权是符合宪法及法律精神的。我国《宪法》第129条规定:“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我国《刑事诉讼法》第224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对执行刑罚的活动是否合法实行监督。如果发现有违法的情况,应当通知执行机关纠正。”《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第19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发现刑事判决、裁定的执行有违法情况时,应通知执行机关予以纠正。”《通知》第三条规定:“人民检察院要加强法律监督,完善刑罚执行监督程序,保证社区矫正工作依法、公正地进行。”根据上述法律规定,检察机关享有对刑罚执行活动实行法律监督的权力,具体包括对监禁刑的监督和对非监禁刑的监督。其中,对非监禁刑的监督就是指对监外执行活动的监督,即对管制、缓刑、暂予监外执行、假释和剥夺政治权利等措施实施的监督,包括非监禁刑或监禁刑替代措施的适用是否符合法定条件,决定和批准机关是否按法定程序作出,执行机关是否对生效裁判和决定的内容依法实施等,并对发现的违法情况通过检察建议、纠正违法通知书等形式予以纠正。
2 现阶段检察机关对社区矫正实行法律监督存在的问题
(1)缺少专门的法律规制检察机关对社区矫正工作的法律监督。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的社区矫正法,也没有相关的实施细则。实践中,主要依据《宪法》、《刑事诉讼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通知》等的原则性规定,致使在实际工作中,监外执行检察监督缺乏可操作性。社区矫正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尽管检察机关有权对刑罚执行进行监督,但具体对社区矫正这种执行方式,检察机关依据什么进行监督,如何对社区矫正进行监督,却没有明确的规定。
(2)没有专门的社区矫正机关,导致实际操作中社区矫正的执行主体纷繁复杂,使检察监督更加困难。我国《刑法》规定:“在假释考验期限内,由公安机关予以监督”,“在缓刑考验期内,由公安机关考察,所在单位或基层组织予以配合”;《刑事诉讼法》规定,“被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由公安机关执行”,“监外执行……由居住地公安机关执行”,“缓刑罪犯,由公安机关交所在单位或基层组织予以考察”,“管制、剥夺政治权力……由公安机关执行”,若罪犯在假释中违反规定,由“公安机关提请法院审核裁定”。可见,在未实施社区矫正以前,公安机关是非监禁刑的执行机关。在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实践中,则是司法行政机关牵头组织有关单位和社区基层组织进行具体工作,组织协调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教育改造和帮助工作,真正承担起社区矫正任务的是各地区司法局下设的社区矫正工作机构,而公安机关则是配合司法行政机关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监督考察。这种刑罚执行主体多元化的状况,导致了检察机关监督对象的不明确,不利于刑罚执行权的有效行使,也影响检察机关对社区矫正法律监督工作的展开。
(3)检察机关的监督手段单一、非强制性和介入机制缺位,影响了检察监督的效果。检察机关对于社区矫正中存在的问题一般采取提出检察建议或发出违法通知书的办法来纠正,但检察建议和纠正违法通知书没有强制力,所以执行机关很少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落实,结果往往是不了了之。对此,法律又没有规定相应的惩罚措施,导致监外执行中的问题得不到及时纠正,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权威得不到有效的维护。
(4)检察监督的观念陈旧,对矫正对象合法权益的保障不足。社区矫正的实施容易导致自由裁量权的滥用和社会控制网络的扩张。检察机关对社区矫正法律监督,一方面通过对矫正对象一定人身自由及政治权利的剥夺或限制,保证社区矫正中刑罚的惩罚性,实现特殊预防;另一方面没有准确把握社区矫正的非监禁性,没有把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观念引入社区矫正监督领域。当前,由于重刑观念或无明确法律依据,或人员配备、经验不足等原因,检察机关未能及时对侵犯矫正对象合法权益的现象进行监督纠正的情况仍时有发生。
3 完善检察机关对社区矫正实行法律监督的措施
(1)制定专门的法律,完备社区矫正监督法律体系,加强对检察监督权力的保障。制定一部统一的《社区矫正法》,完善《刑法》、《刑事诉讼法》、《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等相关法律法规,对检察机关行使社区矫正监督权的规定;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明确检察机关的监督流程、监督对象、监督手段等,同时赋予检察机关监督的权威性,在被监督对象没有限期纠正违法行为或及时将纠正情况反馈给检察机关时,赋予检察机关相应的违法处置权,比如罚款、限期整改或者直接由检察机关强制执行等。
(2)建立专门的社区矫正机构、明确检察机关的监督对象。社区矫正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职能部门相互协调、相互配合。但在当前执行主体多元化、责任分配不清的情况下,一旦发生监管不力的情况,很难划分责任,追究更无从下手。因此,应该成立专门的社区矫正机构———社区矫正局或者社区矫正委员会,以保证检察监督的顺利进行。
(3)提高检察人员的职业素质,打造社区矫正的专业监督队伍。注重检察人员政治素质和法律素养的提高,充实业务骨干,改善年龄结构,以“工作流程”的方式规范社区矫正检察工作,明确社区矫正检察人员职责权利,建立健全监督岗位责任制。加强社区矫正监督的组织建设,条件成熟时,设立社区矫正派驻检察机构,实行常驻或巡查社区矫正检察机制。
(4)全方位多角度的开展对社区矫正的法律监督。首先要严格审核非监禁刑的适用条件,严把入口关,防止不符合条件者进入社区矫正程序。社区矫正的对象是确定的,即依法被判处管制、被宣告缓刑、被裁定假释、被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社会上服刑、被暂予监外执行等五种罪犯。对于不符合条件的对象被判处缓刑或予以假释等刑罚的,检察机关应当予以纠正,把好社区矫正的入口关。防止非监禁刑的不正确适用和过度使用,防止社区矫正被滥用为权利寻租的工具,避免社区矫正中腐败现象的滋生。其次要加强矫正中的监督,防止矫正流于形式。检察机关对社区矫正的每个衔接环节都要进行监督,对刑罚变更执行实行同步监督,将监禁刑变更为非监禁刑的情形作为检察机关监督的重点。最后还要加强矫正后监督,防止违法解除矫正。矫正对象被解除管制、恢复政治权利、假释期满、缓刑期满之日,应由地区矫正机构向矫正对象居住地群众公开宣布。检察机关应检查并防止提前宣布、逾期宣布、不宣布以及不向矫正对象发放期满证明书等违法行为,切实保障矫正对象的合法权益。
(5)构建统一的信息平台,推进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现代化。合理利用高科技成果解决检察机关人员少、任务重的矛盾。检察机关加强检察人员信息技术培训,推广网络化办公。建立社区矫正人员执行信息网络中心,并完善相应的责任制,促使社区矫正各参与机关及时录入社区矫正信息和变更执行信息,保证信息网络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摘要:社区矫正作为一种刑罚执行方式, 检察机关对其享有当然的法律监督权。并且, 这种监督应该贯穿于社区矫正工作的始终, 包括入口的监督、矫正中的监督和出口的监督。检察机关开展社区矫正工作, 应当与人民法院、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分工负责, 相互配合, 相互制约, 保障社区矫正人员的刑罚依法执行, 依法维护社区矫正人员的合法权益, 防止其重新犯罪, 维护社会稳定。
关键词:检察机关,社区矫正,法律监督
参考文献
[1]李恩慈.论社区矫正的几个问题[J].中国法学, 2004, (4) .
[2]吴蓓, 张平.论我国社会矫正检察监督的问题与对策[EB/OL].法制网.
[3]刘强.我国社区矫正试点中的管理体制弊大于利[J].法学, 2005, (9) .
[4]黄从中.浅谈检察机关对社区矫正工作的法律监督问题[J].安徽检察官.
[5]余庭发.关于中国社区矫正法律制度的完善[EB/OL].西部法制网.
[6]马会海.浅议社区矫正中的检察监督[J].天津检察, 2010, (3) .
[7]杨殿升, 张金桑.中国特色监狱制度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8.
社区矫正工作典型案例 篇8
一要转变观念,确立社区矫正检察监督的应有地位。社区矫正的法律监督,就是检察机关作为国家专门的法律监督机关依法对社区矫正活动是否合法进行的监督。尤其是社区矫正工作当前还处在探索阶段,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法律监督工作应当加大力度。一方面要调整对监所检察部门的人员、装备的配置,才能保证这项工作的正常开展。另一方面,要改变过去一边倒的工作模式,即改变过去监所检察人员全员驻所或驻监,注意力集中于驻所驻监检察,而把监外执行检察作为副业的不足,纠正个别干警认为监所检察是以派驻检察室等级创建结果论成败得失,监外执行检察工作不参与考核,做好做差无关紧要的模糊思想,将监外执行检察作为监所检察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二要抓住关键,以交付检察为重点带动法律监督工作全面開展。多年监外执行检察工作的实践告诉我们,要有效地开展对监外罪犯执行活动的检察监督,掌握并摸清监外罪犯人员的基本情况是前提和基础。但从笔者多年对监外罪犯检察情况来看,作出罪犯监外执行机关向监外执行地的人民检察院送达相关法律文书的极少,这极大地制约了对监外罪犯执行监督工作的开展。因此,监外执行检察工作必须得到监所检察系统的内部配合。一方面应当积极建议修改法律,明确规定作出罪犯监外执行机关应当向监外执行地的人民检察院送达相关法律文书。另一方面,在法律未修改的情况下,监所检察系统内部应加强配合,作出罪犯监外执行机关所在地检察院监所检察部门在得到外地犯监外执行信息后应当主动函告监外执行地的监所检察部门。
三是要着力提高社区矫正队伍的执法能力。矫正执行人员,应由专业人员和社会志愿者共同组成。但从全面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后的现状来看,承担此项任务的主要还是司法所人员,而他们过去未接触过这一工作。检察机关要针对大部分社区矫正工作者缺乏专业素养的现状,有针对性地向他们讲解有关法律法规及矫正工作的方法措施,以供他们在实际工作中运用掌握,以帮助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社区矫正工作队伍。检察机关监所检察部门要选派人员参加政法委牵头组织的公检法司联席会、社区矫正交接会及司法局组织的培训班,讲解监外执行检察流程的内容,宣讲过去开展监外执行的经验教训,提出社区矫正所依据的法律文书、日常管理、检察机关在社区矫正活动中如何行使检察职能等具体要求,以此来提高社区矫正工作者的工作水平。此外,在社区矫正检察监督工作中,要多利用时间多走访社区,以较为全面、系统地掌握社区矫正工作试点开展情况,并对社区矫正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给予有力指导。
社区矫正工作 篇9
社区矫正工作是贯彻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要求,是改革完善我国刑罚执行制度的重要举措,是中央提出的司法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内容。经中央批准,社区矫正试点工作从2003年开始,2005年扩大试点,2009年在全国全面试行,社区矫正工作发展迅速,覆盖面稳步扩大,社区矫正人员数量不断增长。截至2011年12月底,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开展社区矫正工作;各地累计接收社区矫正人员88万余人,累计解除矫正48.2万人,现有社区矫正人员40万人,社区矫正人员的重新犯罪率一直控制在0.2%左右。在试点试行工作中,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和司法行政等有关部门认真履行职责,相互支持配合。各地普遍建立完善了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司法行政部门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协调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社区矫正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全面落实对社区矫正人员的监督管理、教育矫正、帮困扶助三项工作任务,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确保了试点试行工作的扎实推进。试点试行成功经验表明,中央关于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决策是正确的,社区矫正工作适应了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主法制建设的形势和需要,契合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是对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刑罚执行制度的有益探索。
社区矫正准备工作 篇10
积极做好社区矫正事前准备工作
随着各项准备工作的不断完备,我市集中、统一开展社区矫正工作已经指日可待。由于**地区两劳释解人员多,矫正对象数量也位居前列,所以是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工作的重点区域之
一。这两项工作是司法所的基本业务之一,事关辖区的和谐稳定。为了扎实做好工作,**所怀着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超前谋划,未雨绸缪,利用两周的时间深入社区调查了解刑释解教人员及社区矫正对象的现状,翔实掌握现有两劳人员、矫正对象的基本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事前准备工作,为工作的顺利开展打好基础。
一、社区矫正与安置帮教工作的关系
这两项工作有着密切的关系,相互影响,相辅相成。今天的矫正对象就是明天的帮教对象,二者互为依托,彼此促进。社区矫正工作的展开必将对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的规范化形成一个很有力的促动。
二、刑释解教人员和社区矫正对象调查核实情况
****区现有人口近3万,辖五个社区,其中**社区、**社区楼房居多,居民条件相对较好。**社区所辖人口最多,为楼房区与平房区杂居。**与**两社区为平房区,居民生活条件较差,同时也是两劳释解人员的集中区。我们采取看档案、问情况的方法逐一排查,要求社区提供情况必须真实,杜绝弄虚作假。经历
时两周时间的排查,达到了掌握第一手真实材料的目的。
经核实汇总后,基本情况如下:
我地区现有刑释解教人员66人,其中刑满释放64人,解除教养2人。社区矫正对象13人。各社区具体情况如下:
****社区:刑释解教人员人 ****社区:刑释解教人员人(其中解除教养1人),社
区矫正对象:
****社区:刑释解教人员 ****社区:刑释解教人员人 ****社区:刑释解教人员1人),社区矫正对象5人
刑释解教人员都建立了帮教档案,做到一人一档,记录准确规范。这些人员绝大部分以打工为生,无固定工作,也有个别人在社会闲逛,从事护矿等高危工作。
三、下步工作打算
社区矫正工作尚未展开,就安置帮教工作而言,最大的问题是可行的帮教手段不足,我们的想法是从中介机构或广告宣传等处搜集尽可能多的招工信息提供给这些帮教对象,促进就业率;与劳动部门协商,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活动,力争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针对确有困难的释解人员争得领导的理解和民政部门的支持,力所能及的发放临时救助,最大限度的解决这些人的燃眉之急。通过这些做法,让他们感受到政府的关心与温暖,做到“安身、暖心、富民,”使他们真正融入社会。
【社区矫正工作典型案例】推荐阅读:
社区矫正 典型材料08-31
社区矫正案例分析12-18
社区矫正对象典型材料09-06
大羊司法所社区矫正个案案例07-03
社区矫正工作小结06-21
社区矫正工作半年总结05-19
关于做好社区矫正工作07-24
社区矫正工作计划09-13
北镇社区矫正工作信息09-23
社区矫正工作调查问卷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