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矫正社会工作教案(共11篇)
社区矫正社会工作教案 篇1
社区矫正集中教育教案
六、社区矫正的方法和措施: 警告:
社区矫正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给予警告,并出具书面决定:
(一)未按规定时间报到的;
(二)违反关于报告、会客、外出、居住地变更规定的;
(三)不按规定参加教育学习、社区服务等活动,经教育仍不改正的;
(四)保外就医的社区矫正人员无正当理由不按时提交病情复查情况,或者未经批准进行就医以外的社会活动且经教育仍不改正的;
(五)违反人民法院禁止令,情节轻微的;
(六)其他违反监督管理规定的。
社区矫正社会工作教案 篇2
一、社区矫正利大于弊
社区矫正的出现, 就像其他新兴事物一样受到了争议。支持者认为社区矫正有利于犯罪人的再社会化, 也表明了中国的刑罚制度正走向恢复性司法的理性阶段。而持反对意见者则认为社区矫正并不能真正改造犯罪人, 相反因为没有严厉的惩罚和警戒可能会导致一些犯罪人再一次重新违法犯罪。
我认为上述两种观点都不错, 但无论什么事情总有正反两面, 没有绝对的好, 也没有绝对的坏。我们要一分为二的看待问题, 关键是看好和坏的比例如何, 正面效益多的我们就可以而且应该去做。社区矫正工作我始终认为利弊共存但利大于弊。我国现行的社区矫正制度规定属于社区矫正范畴的目前主要是管制、缓刑、假释、剥权、暂予监外执行这五类。我们不难发现这五类人员总结起来有2个共同点, 一是社会危害性不大。暴力型等犯罪是不适合社区矫正的。二是刑期相对都较短 (除假释和剥权) 。实刑基本都是三年以下, 短则数月, 如果除去审判前的羁押在看守所的时间, 刑期就更短了。不利的因素是司法工作人员从事社区矫正工作无疑增加工作量, 但是, 工作经费政府有一定的保障;另外, 司法行政干警身着便装教育、管理、矫正服刑人员, 弱化了刑罚执行的严肃性。
对符合条件的对象实行社区矫正, 以教育帮助教育为主, 对其进行监督和管理, 首先能够最大限度挽救这些因偶然或其他原因而犯罪的失足对象, 避免了他们因为被关押在监狱而产生交叉感染等问题。其次, 众所周知由于社会的发展, 罪犯的人数也在不断增长, 监狱基本都是处于很拥挤的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势必会影响监内犯人的改造质量。况且每1名犯人的一年的开销费用也是很可观的, 有人曾开玩笑说关押1名犯人1年的费用都可以培养1名研究生了, 这说明了监内行刑的成本太高, 现在社区矫正将符合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 可以有效的节约社会成本。三是对这些特定的服刑人员在社区内实施更加人性化的管理和教育, 保证教育改造的质量, 并且有利于他们的顺利回归并且减轻他们及家庭成员的精神、经济等负担, 归根结底有利于促进社会稳定和谐。
二、社区矫正存在问题
首先, 我国现行的社区矫正可能还不是很成熟。现在还没有专门的关于社区矫正的单行法律法规来支撑我们的社区矫正工作。虽然刑罚修正案 (八) 将社区矫正纳入范畴, 但仅仅是为社区矫正正名, 社区矫正应当由哪个机关来执行等实际问题并没有提及到。虽然每个省市可能都会出台当地的一些社区矫正的规定来规范各自的社区矫正工作, 但是立法上不能予以保障的话, 我对我们的社区矫正工作的发展前景还是心存担忧的。
其次, 目前的现状是执法主体是公安机关, 而日常管理却是由司法行政部门来承担。正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 在日常的社区矫正工作中司法行政部门的地位比较尴尬。这对于司法行政部门日常开展社区矫正工作也带来诸多问题。一是司法所没有强硬的管理措施来管理社区矫正对象, 非要依托公安部门的配合才行。公安机关虽然是执法主体, 但由于其主要将维护社区治安稳定作为重点工作, 因此在警力不足的情况下公安机关很难花更多的精力在社区矫正工作上。
再次, 由于已经有实行社区矫正, 某些程度也会滋生腐败。本来应该进监狱的人因为自身人脉或者家庭经济等原因再犯罪后通过走后门等方式寻求监外执行, 社区矫正从形式上来说跟监内服刑有着本质的区别。我还曾听闻一些罪犯判处缓刑后在缓刑期间重新违法犯罪又判处缓刑的案例。如何防止因社区矫正腐败的发生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大问题。
最后, 我还要提一点的就是缓刑、假释前的征求意见。这个事情本来是很好的, 但是在操作过程中就有些走样了。监狱方面在这块做得还是相对比较好的, 基本上所有待假释的人员一定会征询户籍地或实际居住地司法所和社区的意见。法院宣判缓刑前征询意见, 就我所在辖区的情况, 基本上很少有征询意见的。不知道其他地区的情况是怎样。更有甚者, 是一些当事人拿着意见征询表来征求意见, 说谁谁谁让我来的, 使司法行政部门非常尴尬和被动。我不知道相关部门相关人员是怎么考虑的, 但这样的处事方式我觉得非常欠妥。一来失去了征询意见的意义, 二来如果司法所下基层了解情况后出具不予接受的意见, 当事人迁怒于司法所工作人员或者采取报复等过激行为这就更不好了。
三、社区矫正工作展望
我们国家的社区矫正工作即将要全面开展, 如何能切实做好社区矫正工作, 值得我们深思。社区矫正的施行有那么多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优点同时也存在了一些不足。如何去粕取精, 去芜存精, 积极地借鉴他国的优秀经验, 总结出我们自己适合中国本土的社区矫正经验并推广开来需要我们大家一起来努力。
展望“十二五”, 展望我们的社区矫正工作, 我衷心的希望属于中国特色的社区矫正法的到来。这也是我觉得社区矫正工作当下重中之中的事情。只有立法上有保障了即明确工作主体、赋予了职责权利、保障了日常工作所必须的人力物力等等, 我们的社区矫正工作才能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地健康发展下去。
欧美的社区矫正历经百年, 我们的社区矫正才刚刚起步。虽然可能在经验和内容等各方面存在许多不足, 但是我相信凭着我们无数的司法行政工作者的默默执着奉献, 一定会让社区矫正在中国的大地上开出不一样的花朵。“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等将上下而求索”。
摘要:本文从一名普通基层司法工作者的视角提炼并分析了我国现行社区矫正工作的利和弊。首先认定利弊并存但利大于弊的事实, 肯定了社区矫正工作积极的现实意义。然后提出了现行社区矫正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提出了对我国社区矫正工作的展望, 殷切希望社区矫正的相关立法尽快出台, 以支撑我国社区矫正工作, 使其得以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地健康发展。
论基层社区矫正工作 篇3
关键词 社区矫正 主体体现 不足和完善
中国的“社区矫正”,是与监禁矫正相对的行刑方式,是指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
社区矫正制度在我国历经 8 年试点之后,于 2011年2月25日,被正式写进刑法,标志着社区矫正在我国的发展实现了新突破。然而,从社区矫正制度在我国试点的实践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它的执行机制实质上是公、检、法、司、民政等职能部门组成的统一管理机制,社会力量的参与比较少,因而对社区服务中心这种性质的社会组织在矫正中的相关问题的研究也微乎其微。因此,本文拟通过对社区矫正工作推行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剖析,思考和探讨改革的方向及推进措施,以期加强和完善社区矫正制度。
一、社区矫正执行主体现状及问题
社区矫正工作是在市政法委的统一领导下,以各相关职能部门组成的“矫正组织”为中心开展的。向下主要是市级司法局下设的社区矫正与帮教安置处管理矫正工作,最后就是区(县)的司法局和乡、镇(街道)的司法所。应该说,法律制定者的初衷是好的,但是这其中不乏问题的存在,主要表现在司法所成为实质意义上矫正工作具体执行主体所带来的问题。随着工作要求的提高、工作范围的扩大、工作职能的增加加上本身建设还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又承担起社区矫正的职能后,目前司法所的机构建设对于要完整、准确和有效地履行非监禁刑罚执行的职能,确保刑罚执行的严肃性、准确性、有效性及其公信力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一是司法所工作人员配置问题。一方面结构不尽合理、素质参差不齐,存在文化程度偏低、法律专业素质不高的问题。另一方面工作人员力量配备不足,而且从事社区矫正工作的人员编制混乱。有公务员身份的,有事业编制的,也有临时聘用的人员。二是司法所的基础建设尚未到位。办公用房紧张,必需的执法装备如执法用车、警戒具、通讯器材缺乏保障。三是社区矫正工作经费不到位。根据规定,社区矫正工作经费由上下配套解决,事实是往往上面的经费到位了,下面的配套经费却迟迟没有着落。四是司法所执行矫正与其工作任务在性质上存在冲突。其自身负责的工作主要是法律服务类的,而社区矫正则是刑罚执行。由司法所执行社区矫正,则司法所的工作人员就拥有了执法权,这就与法律规定相矛盾了。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社区矫正工作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因主体存在诸多问题,势必会对社区矫正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带来阻力,因而需要对此进行改良和完善。
二、 不足与完善
社会工作在中国刚刚起步,社会工作专业认可度不高,因而社会工作者在进行专业服务过程中,面临着诸多的困难。
首先,加强社区矫正工作立法。对于社区矫正,从多国的立法实践看,多以立法或者法规的形式加以规定。如美国的《明尼苏达州社区矫正法》,澳大利亚《矫正服务令》,我国香港《社会服务令》、《感化(缓刑)令》,台湾地区《更生保护法》等。对于我国,首先应当借鉴成功经验,在试点实践的基础上尽快进行相关立法工作,确立矫正执行机构、矫正工作者的权力与责任。
其次,与相关部门合作过程中的问题。社区矫正的实施理念与社会工作具有统一性,主要表现在理念、功能和过程上。从社会工作专业自身的理念来看,社会工作者强调问题的社会性。如果社会工作者的行为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或其在这一过程中职责界定不清,可能很难取得相关部门的协助。这就需要有相关的法律、法规保障其权力和地位,明确职责,加强各部门的配合与协作。
再次,加强司法所建设,健全社区矫正组织机构。应当通过加强司法所的建设来推进社区矫正工作:一是理顺司法所的管理体制,明确在三种模式司法所存在的现阶段,业务指导和人员管理各有侧重的管理体制,逐渐过渡,最终统一形成一种模式。二是统一社区矫正工作人员身份,进行专业考核、择优录用、定编定岗,统一规定为国家工作人员。同时要加强对现有工作人员的专业化培训,增强法律知识,提高他们的执法能力、水平,以期更好地落实社区矫正这项刑事政策。三是对社区矫正经费的拨付应在县一级财政经费预算中专门给予列支,规定不得挪作它用,并进行检查监督。四是加强司法所的基础建设,地方政府应全力以赴支持这项工作,在办公用房、交通工具、技术装备等方面加大投入,不要让司法所成为一个空壳。
除此之外,要积极开展宣传工作。可以通过网络、报刊、广播、电视等一切新闻媒体,让社会了解社区矫正工作的目的、意义,扩大社会影响面,增强社会影响力,提高社会对这项工作的认可度。在保障社区矫正制度化的同时,获得社会各方面的信任和支持。
三、结语
社区矫正工作在全国展开才刚刚起步,道路曲折、困难重重毋庸置疑,但毕竟已走过9年的路程,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只要坚持不懈,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思路,坚持中国特色的社区矫正工作实际,假以时日,我国的社区矫正工作一定会不断走向完善、成熟。
社区矫正社会工作教案 篇4
##区社区矫正工作意见 区 法 院
区检察院
区公安分局 区司法局
区人事局
区财政局
社区矫正是与监禁矫正相对的行刑方式,是指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通过思想改造和劳动改造,矫正其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搞好社区矫正工作,对于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刑罚执行制度,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为保证浙江省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在我区的顺利开展,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和《浙江省社区矫正试点工作意见》精神,现就我区开展社区矫正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社区矫正工作的指导思想 社区矫正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提高罪犯矫正质量为核心,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充分依靠社会力量,积极借鉴吸收国外先进的刑罚理念和外省县市、区的成功做法,依法稳步推进,为进一步提高我区社区服刑人员教育改造质量,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社区矫正的适用范围及主要任务 一社区矫正的适用范围 社区矫正适用以下具鄞州区常住户籍的五种罪犯:
1、被判处管制的。
2、被宣告缓刑的。
3、被批准暂予监外执行的,具体包括: 1有严重疾病需要保外就医的; 2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 3生活不能自理,适用暂予监外执行不致危害社会的。
4、被裁定假释的。
5、被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监狱外执行的。二社区矫正的主要任务
1、按照我国刑法、刑事诉讼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管理和监督。
2、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思想教育、法制教育、社会公德教育,矫正其不良心理和行为,使他们悔过自新,弃恶从善,成为守法公民。
3、依法组织社区服刑人员参加适合其年龄、身体条件、劳动技能的社会公益劳动。
4、帮助社区服刑人员解决在生活、法律、心理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三、社区矫正工作组织及工作队伍 £¨Ò»£© 社区矫正组织及主要职责
1、区社区矫正工作委员会的主要职责: 1贯彻落实上级有关社区矫正的政策和工作部署; 2按照上级有关工作部署及指示精神,结合实际,研究制定本辖区社区矫正工作方案、计划及有关工作制度; 3指导、组织社区服刑人员的集中学习教育、监督管理、公益劳动等相关工作; 4指导、帮助、督促、检查本辖区镇乡、街道的社区矫正工作; 5沟通、协调有关部门,解决本辖区社区矫正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6培训社区矫正工作人员; 7完成上级社区矫正组织交办的其他工作。
2、镇乡、街道建立以政法主管领导为组长,由司法所、公安派出所、民政、社保等部门人员为成员的社区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司法所内。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 1贯彻
落实上级有关社区矫正工作的政策和工作部署; 2依照社区矫正工作的相关规定,落实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日常管理和监控措施; 3以个性化教育为主,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多种形式的思想改造; 4组织、督促、检查社区服刑人员参加社会公益劳动 5依照有关规定或政策,帮助社区服刑人员解决在生活、法律、心理等方面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6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日常考核和实施奖惩; 7完成上级社区矫正组织交办的其他工作。
3、区司法局拟增设社区矫正工作管理科,初定4个职位,争取实行司法警察编制,负责全区社区矫正日常管理工作。同时,积极创造条件,理顺区司法局与各镇乡、街道司法所的管理体制,实行局对所的直接管理,使司法所工作人员划归司法行政编制。二社区矫正工作队伍 按照“职业化、专业化、社会化”的要求,逐步建立一支由专业社区矫正工作者和社会志愿者相结合的社区矫正工作队伍。专业社区矫正工作者应是从事社区矫正工作的国家公职人员,主要包括从事社区矫正工作的司法所工作人员、公安派出所民警及社区矫正组织中从事社区矫正工作的公职人员包括试点期间派驻的监狱警察。基层司法所必须保证有专人负责社区矫正工作。社会志愿者是指愿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并经社区矫正组织批准和培训的非专职矫正工作人员,主要包括专家学者、知名人士、离退休干部、高等院校高年级学生、村居社区干部等。三拟设立以浙江省万里学院教授、专家为主的社区矫正专家咨询小组。帮助解决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法律上、政策上疑难问题,研定心理矫治方案等。
四、社区矫正各有关单位的职责 £¨Ò»£© 人民法院的职责 严格准确地适用刑事法律和刑事司法解释,依法充分使用非监禁刑罚措施和假释等鼓励罪犯改造、自新的刑罚执行措施。在判处非监禁刑和裁定假释工作中,可以征求有关社区矫正组织的意见,并在判决书或裁定书中以适当的形式,责令罪犯接受社区矫正,服从社区矫正组织的管理教育。宣判、宣告后,及时将判决书、裁定书抄送有关社区矫正组织。£¨¶þ£© 人民检察院的职责 根据刑罚执行监督的程序,对人民法院有关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缓刑、管制、剥夺政治权利的判决裁定实行监督。对司法行政、公安机关的呈报假释、保外就医和决定保外就医及社区矫正执法活动实行监督,以保证社区矫正工作依法、公正实施。£¨Èý£© 司法行政机关的职责 组织相关部门和社区基层组织开展社区矫正工作,会同公安机关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监督管理和考察,组织协调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矫正和帮助工作。镇乡、街道司法所具体承担社区矫正的日常管理工作。监狱管理机关按上级社区矫正工作委员会要求,依法准确适用暂予监外执行措施,对符合假释条件的人员要及时报请人民法院载定假释,并责令暂予监外执行和假释的罪犯接受社区矫正,及时将有关法律文书抄送相关社区矫正组织,积极协助社区矫正组织的工作。£¨ËÄ£© 公安机关的职责 配合司法行政机关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监督管理和考察,依法履行有关法律程序;对违反社区矫正监督管理、考察规定的社区服刑人员,根据具体情况依法采取必要的措施;对重新违法犯罪的,依法及时处理。
五、工作要求 一审判、检察、公安、司法行政机关要认真履行职责,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优势,探索建立配合协作、情况通报、信息交流等长效工作机制,共同推进社区矫正工作。人事、编制部门要积极支持区司法局解决内设科室的充实和各镇乡、街道司法所人员的收编工作。财政部门要保证社区矫正组织的日常管理经费。各镇乡、街道财政设立社区矫正专项经费,实行专款专用,经费年基数以不低于本辖区上年社区矫正对象总数人均2000元。二加强对试点工作的领导,积极探索积累社区矫正工作经验。各镇乡党委、政府,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特别是区、镇乡、街道社区矫正组织,要按照省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任务和要求,精心组织实施,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指导、督促镇乡、街道落实相关工作制度,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
社区矫正工作汇报 篇5
一、基本情况
从今年启动社区矫正工作以来,在市、区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我街道社区矫正工作按照社区矫正流程的要求有序开展。
社区矫正工作开始以来,我们先后接收了x名社区矫正对象,分布在x个社区。目前已解矫x人,还有x人在进行矫正。刑罚种类为监外执行x人,假释x人,缓刑x人。按照社区矫正工作的文件要求,我们对这x人建立健全了档案,一人一档并且对其进行监督管理。同时,我们每个社区都有帮教志愿者,这些志愿者与矫正人员建立一帮一的帮教关系,在社区矫正工作中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些矫正对象在家庭和社会上表现良好,至今没有一个重新违法犯罪的。
二、日常管理工作 1.建立档案 分级管理
我们根据上级的要求为矫正对象建立档案,一人一档。同时,我们根据矫正对象的不同背景、不同文化程度、所犯罪的法律性质为他们制作矫正方案,制定不同管理等级,根据其自身情况进行矫正管理。并严格按照矫正规定,要求每个月进行思想汇报和电话汇报,如有外出,及时请销假。
2.定期家访 了解动态
我们每个月定期对矫正对象进行家访,每个月不定期的进行电话联系,了解他们的家庭状况及思想状况,进行人性化的管理朋友似的个别谈心。并且每天在GPS网络平台上查询矫正对象的活动范围,随意掌握矫正对象的动态,确保矫正对象不脱管、不失控,并重点预防其重新犯罪。
3.法律教育及公益劳动
根据上级领导的指示和要求,我们每个月对矫正对象进行一次法律教育,提高矫正对象的自新意识,以矫正其不良的思想和行为。我们着力实施个性化矫正,分类施教、因人施教。
我们每月不定期的组织公益劳动,增强他们的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让他们在劳动中感受到自己存在的社会价值,树立重新生活的信心。通过公益劳动,使矫正对象更好地接受矫正,早日回归社会。
三、加强管理 积极探索
社区矫正工作是一项新的工作,为此,我们更要加重实践,积极探索新的科学的管理方法,有效的开展好社区矫正工作。
1.进一步健全社区矫正工作机制,充分发挥社区矫正工作机构的作用。
2.加强社区矫正工作的硬件建设,提高矫正质量和效果。
3.进一步加强与各成员单位的协调和联系,如公检法等部门。
社区矫正工作征文 篇6
2、加强社区矫正机构队伍建设,加强社区矫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建设,落实好社区矫正工作基本任务,做到严格管理、教育矫正、监督考察,健全应急措施等工作。加强社区矫正工作队伍建设,发展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队伍。大力加强社区矫正能力,切实提高社区矫正工作队伍素质。
3、社区矫正工作坚持我国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理念、目标和策略,将社会管理的理念和要素融入到社区矫正具体工作之中。在社区矫正工作中坚持党的领导,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坚持我国社会主义法治与刑事司法制度的原则,切实做好社区矫正工作,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区矫正制度。
作 者:孙丽萍
社区矫正社会调查之科学设计 篇7
关键词:社区矫正,社会调查,内容设计,回答者
社区矫正社会调查是指对拟适用社区矫正的被告人、罪犯提前进行矫正环境、人身危险性和再犯可能性的调查, 根据调查资料判断其是否符合在社区中服刑的条件。这项调查活动不仅使法院在量刑、裁定工作中增加科学性, 还能保证司法行政机关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有效性。但由于相关法律文件对此只有原则性规定, 各地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只能根据实际情况试行操作, 从适用对象、调查主体、调查内容、调查对象, 到调查结果的性质归属都存在分歧, 做法不一。 (1) 表现出的突出问题是调查过程受干扰因素较多、调查对象支持配合度不够、调查结果主观性高于客观性, 有的调查活动甚至是闭门造车的结果。 (2) (3) (4) (5) 最终, 真实情况可能被掩盖, 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对象被拒之门外, 不符合条件却被迫接收。不仅科学性、有效性未能体现, 还不利于罪犯的改造, 并增加管理的难度, 影响社会安全。
解决办法除了法律层面上明确统一的规范性文件、更合理的职权分工、经费保障、专业性人才等措施以外, 其中调查内容的设计是关键环节。内容是活动的实体, 制度、人员、经费都要围绕内容来进行, 有了全面、客观的内容设计, 调查过程中的干扰因素会减少或消失, 调查对象会更愿意支持配合, 调查结果的科学性才能体现出来。目前调查内容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指标或项目设置的随意性与调查方式的主观性, 有的地区有表格和项目, 有的只是给出结论报告, 调查工作缺乏系统性、规范性。 (6)
在设计社区矫正社会调查的内容时, 要从专业调查的角度出发, 使用操作化、问卷等专业设计技术。除了围绕调查目的进行以外, 还应当考虑到调查对象。因为调查内容的最终结果是从调查对象那里获得的。在很多时候, 调查结果的准确真实并不是取决于义务或强制, 而是取决于调查对象的配合和真实回答。如果在内容设计时不顾及回答者的感受, 那么回避、敷衍、臆答这样的干扰情况就会发生, 资料的客观性、真实性会受到质疑。因此, 为回答者着想、使回答者便于做答, 应该是科学设计中的重要原则。
一、社区矫正社会调查内容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 调查内容设计的细化程度不够
关于社区矫正的调查内容在2012年《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第四条中规定, “对被告人或者罪犯的居所情况、家庭和社会关系、一贯表现、犯罪行为的后果和影响、居住地村 (居) 民委员会和被害人意见、拟禁止的事项等进行调查了解, ”法律规定的是应该调查的大致方面, 而不是具体指标。虽然有些地区在实际工作中已经围绕《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的规定做了进一步细化, 但细化程度不够, 且各地细化内容不一, 侧重点不同, 随意性较大。指标越是抽象, 它涵盖的内容越多, 标明的意义不明确, 调查对象 (回答者) 越是难以回答。如“一贯表现”就包含着成长中的表现、求学时的表现、职业中的表现, 甚至还包含犯罪后、在狱中的所有表现;“个性特点”、“家庭关系”、“居所情况”等都是抽象程度比较高的指标, 用一句话很难回答。
(二) 调查内容设计的形式不一
从社区矫正社会调查的研究现状来看, 给出指标就已是调查内容的全部了。虽然有学者提出完整的调查报告需包括事实陈述、处理意见和矫正措施三部分内容, 但对于报告结论如何取得、取得的过程并未提及。 (7) 实践中这些指标或是通过表格、或是访谈笔录、或是日常公文写作报告得出结果, 不仅形式不一, 还容易掺杂感情色彩, 随意性与主观性并存。一项活动越是主观性强, 越容易出现诸如“承担责任”、“抵触”、“结冤”、“人情面子”、“打招呼”、“威胁”等干扰因素。
(三) 调查内容设计与调查对象不对应
社区矫正社会调查的对象涉及犯罪、被告人本人及其家庭、亲属、工作单位同事、就读学校的同学老师、邻居、居住地村 (居) 民委员会干部、被害人及家属等。针对不同的调查对象, 调查内容虽然有相同的地方, 都围绕矫正环境、人身危险性和再犯可能性进行, 但侧重点是不同的。调查被告人、罪犯本人是为了了解个人基本情况及犯罪情况, 以判断其人身危险性和矫正可能性;调查家庭成员是为了了解其家庭环境是否适合服刑人员的改造;调查同事、同学老师是为了了解其社会关系、生活经历, 主要判断其再犯可能性;调查邻居、村 (居) 委会干部、被害人是为了了解社区的矫正环境。从目前情况看, 不论是2012年的《社区矫正实施办法》, 还是各地根据其出台的实施细则等文件, 对调查内容与调查对象都未对应列出, 只笼统地给出大致的调查内容。在具体调查过程中, 针对不同的对象, 工作人员是如何取舍内容的也不得而知。调查谁、调查什么的不确定, 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调查活动的随意性。
二、社区矫正社会调查内容设计时应注意的方面
(一) 进一步细化调查内容
细化调查内容的方法可采用社会学研究方法中的操作化技术, 操作化是指把抽象的概念转换成具体指标的过程。 (8) 通过这个过程, 存在于想象中的复杂的概念会被具体化, 具体化为可以直接观察和辨认的指标, 指标的取值就是需要调查的结果。调查过程围绕指标进行, 而不是概念。
社区矫正社会调查的主要概念涉及矫正环境、人身危险性和再犯可能性。被告人或罪犯的居所情况、家庭和社会关系、居住地村 (居) 民委员会和被害人意见、拟禁止的事项等属于矫正环境;一贯表现、犯罪行为的后果和影响等属于人身危险性和再犯可能性。对这两个方面进一步细化, 调查的主要维度应该包括:个人基本情况、犯罪情况、家庭情况、职业背景、教育背景、社区环境、被害人情况。每一个维度下面是可以直接观察辨认的具体指标。指标紧紧围绕调查目的设计, 包括事实、态度和行为三个方面, 有些直接反映矫正环境、人身危险性和再犯可能性, 有些则间接相关。
(二) 调查指标与调查对象一一对应
为了提高调查活动的准确性和精确性, 应该分别设计调查表, 使调查指标与调查对象一一对应。对于被告人、罪犯本人的调查应该把重点放在个人基本情况和犯罪情况上;对被告人、罪犯家庭的调查应把重点放在家庭基本情况、对犯罪人态度等方面;对单位同事的调查应包括犯罪人的工作表现、职业技能、同事关系、对犯罪人态度四方面;对同学、老师的调查应包括学习表现、同学关系、对犯罪人态度三方面;对社区邻居、村 (居) 委成员的调查应包括邻里关系、社区矫正组织建设、对犯罪人态度方面;对被害人及家属的调查应主要包括所遭受损失、对犯罪人态度两个方面。
(三) 应以统一的问卷形式进行调查
问卷是一种经心设计的问题表格, 是收集资料时所用的工具, 在各种类型的调查中被经常使用。问卷中的问题形式设计非常灵活, 还可以结合量表使用, 能使单调、复杂的调查工作变得丰富、简单。调查人员不需用过多的笔录, 回答者也可以斟酌选择, 就连分析人员也不必长篇大论, 这种规范、标准、可量化的特征受到诸多领域的称赞, 使用频率很高。社区矫正社会调查同样是一项调查活动, 完全可以采用问卷的形式。
(四) 态度类问题要与事实类、行为类结合在一起
为了完整反映被告人、犯罪的矫正环境、人身危险性和再犯可能性这样的调查目的, 针对每部分调查对象所设计的问题除了态度类问题以外, 还应该包括事实类和行为类问题。由于态度类问题涉及到人的内心, 往往比较敏感, 若直接提问“您是否同意某某在社区中服刑”这样的问题, 得到的回答可能与事实相反。如在不满足矫正条件时, 家庭成员可能给出肯定的回答;在满足矫正条件时, 其他社会关系成员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下可能给出否定的回答。所以, 简单提出态度类问题对于完成调查目的是不够的, 要从事实、行为两方面加以确认。比如对家庭成员的调查, 除问态度以外, 还要从家庭关系、经济状况、成员职业、家庭成员的违法犯罪历史, 以及对服刑人员的监管与教育等方面来确认矫正环境是否符合, 不能凭单一问题确定结果。
(五) 给出选项和答案
在设计问题时, 最好给出选项, 也就是答案, 回答者在回答时只需选择其中合适的选项即可, 这样的问题被称为“封闭式问题” (选择题) 。封闭式问题会增加设计的难度, 但却方便了回答者。对比没有给出答案的“开放式问题”, 封闭式问题更便于作答。同时, 态度类问题在设计成封闭式以后, 会降低敏感程度。
三、调查表
调查表分为原始表和汇总表, 原始表即问卷, 是收集资料的工具, 汇总表是用来统计得分并给出意见的。工作人员使用原始表 (问卷) 进行调查, 主要把汇总表提交委托单位。需要使用问卷调查的对象包括被告人、犯罪本人;家庭成员;同事;老师、同学;邻居、村 (居) 委会人员, 五类人群, 对被害人及家属的调查不需要使用问卷。
(一) 原始表
A.被告人、罪犯个人表
1.姓名;2.性别;3.年龄岁;4.户籍地;
5.常住地: (1) 与户籍地不同 (2) 与户籍地相同
6.婚姻状况: (1) 离婚 (2) 丧偶 (3) 未婚 (4) 已婚
7.文化程度: (1) 小学及以下 (2) 初中 (3) 高中 (4) 大专及以上
8.民族: (1) 少数民族 (2) 汉族
9.健康状况: (1) 较差 (2) 一般 (3) 良好
10.捕前职业: (1) 无业 (2) 农民 (3) 个体 (4) 学生 (5) 工人 (6) 干部 (7) 其他
11.有没有特殊的兴趣爱好: (1) 无 (2) 有
12.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 经常的处理方式是: (1) 找各种方式发泄 (2) 闷在心里 (3) 找亲人、朋友倾诉、求助 (4) 其他
13.与人发生冲突、矛盾时, 经常的处理方式是: (1) 武力解决 (2) 和平解决 (3) 法律
14.有没有赌博、酗酒、吸毒等不良嗜好: (1) 有 (2) 无
15.犯罪原因是什么? (1) 经济因素 (2) 报复心理 (3) 一时冲动 (4) 其他
16.由于犯罪给被害方造成的伤害程度: (1) 很大 (2) 一般 (3) 不大
17.有没有违法犯罪的历史: (1) 有 (2) 无
18.对犯罪事实的认识: (1) 不知道 (2) 不是我一个人的错, 很多因素造成 (3) 都是自己的错, 或主要是自己的错
19.是否后悔所犯下的罪行: (1) 不后悔 (2) 无所谓 (3) 后悔
20.是否愿意用日后的行动弥补所犯罪行: (1) 不愿意 (2) 愿意
B.家庭成员表
1.家庭人口数___
2.家庭成员及其职业 (选择家庭成员并打勾, 没有的不打勾, 孩子只回答一个即可)
3.家庭的经济状况如何: (1) 较差 (2) 一般 (3) 良好
4.家庭关系是否和谐: (1) 否 (2) 一般 (3) 是
5.家庭成员间的沟通交往情况: (1) 较差 (2) 一般 (3) 较好
6.家庭成员中有没有具有赌博、酗酒、吸毒等不良嗜好者? (1) 有 (2) 没有
7.家庭成员中有没有人曾经违法犯罪? (1) 有 (2) 没有8.家庭成员对被告人、罪犯的态度
9.是否同意被告人、罪犯在社区中服刑? (1) 不同意 (2) 同意
10.对于服刑人员, 你能提供一定的教育、监管及扶助吗? (1) 不能 (2) 能
C.村 (居) 委会人员、邻居表
1.社区内的邻里关系如何: (1) 常有纷争 (2) 一般 (3) 比较和谐
2.邻居之间的熟悉情况如何: (1) 不熟悉 (2) 了解一些 (3) 比较熟悉
3.邻里之间的交往情况如何: (1) 不交往 (2) 偶尔 (3) 经常交往
4.你愿意让罪行轻微的被告人、罪犯在社区中服刑吗? (1) 不愿意 (2) 无所谓 (3) 愿意
5.你愿意让社区服刑人员生活在你的社区吗? (1) 不愿意 (2) 无所谓 (3) 愿意
6.你愿意让社区服刑人员做你的邻居吗? (1) 不愿意 (2) 无所谓 (3) 愿意
7.你愿意与社区服刑人员交朋友吗? (1) 不愿意 (2) 无所谓 (3) 愿意
8.对被告人、罪犯及家庭的熟悉程度: (1) 不熟悉 (2) 了解一些 (3) 比较熟悉
9.与被告人、罪犯及家庭的交往情况: (1) 不交往 (2) 偶尔 (3) 经常交往
10.你认为被告人、罪犯在社区中服刑再犯的风险有多大? (1) 很大 (2) 一般 (3) 不大
11.你同意被告人、罪犯在社区中服刑吗? (1) 不同意 (2) 无所谓 (3) 同意
12.对于服刑人员, 你能提供一定的教育、监管及扶助吗? (1) 不能 (2) 不确定 (3) 能
13.社区内的矫正组织建设情况如何: (1) 完全没有 (2) 有一些 (3) 条件具备
14.社区内有愿意或擅长进行矫正工作的志愿者吗? (1) 没有 (2) 有
15.社区内有能提供服刑人员就业、临时安置的企业团体吗? (1) 没有 (2) 不清楚 (3) 有
D.同事表
1.被告人、罪犯平时的工作表现情况如何
2.被告人、罪犯的工作业绩如何? (1) 较差 (2) 一般 (3) 优秀
3.被告人、罪犯有无一定的职业技能? (1) 无 (2) 有
4.与大多数的同事关系是否融洽? (1) 较差 (2) 一般 (3) 很好
5.是否积极参与单位组织的集体活动? (1) 很少参与 (2) 一般 (3) 经常参与
6.与人发生矛盾时, 经常采用的处理方式是: (1) 武力 (2) 和平解决 (3) 法律或组织
7.有没有赌博、酗酒、吸毒等不良嗜好? (1) 有 (2) 没有
8.被告人、罪犯是否曾经发生过一些违法违纪行为? (1) 有 (2) 无
9.你是否同意被告人、罪犯在社区中服刑? (1) 不同意 (2) 无所谓 (3) 同意
10.对于服刑人员, 你能否提供一定的监管及扶助? (1) 不能 (2) 不确定 (3) 能
E.同学、老师表
1.被告人、罪犯平时学习成绩如何? (1) 较差 (2) 一般 (3) 优良
2.被告人、罪犯在课上的听课情况: (1) 较差 (2) 一般 (3) 良好
3.被告人、罪犯在课下的表现情况: (1) 较差 (2) 一般 (3) 良好
4.与大多数同学相处的关系如何? (1) 较差 (2) 一般 (3) 良好
5.是否积极参与学校的集体活动? (1) 很少参与 (2) 一般 (3) 经常参与
6.有没有一些特长, 或积极的兴趣爱好? (1) 没有 (2) 一些 (3) 有
7.有没有赌博、酗酒、吸毒等不良嗜好? (1) 有 (2) 无
8.被告人、罪犯有没有发生过一些违法违纪行为? (1) 有 (2) 无
9.你是否同意被告人、罪犯在社区中服刑? (1) 不同意 (2) 无所谓 (3) 同意
10.对于服刑人员, 你能否提供一定的教育、监管及扶助? (1) 不能 (2) 不确定 (3) 能
F.被害人
1.被害人遭受的损失情况;2.是否能原谅犯罪人;3.是否同意犯罪人在社区中服刑。
(二) 汇总表
原始表的记分方法应该设计为总分100, 实际具体得分应该是一个平均数, 根据调查的人数取其平均 (各种类型具体调查多少人是需要探讨的另一个话题, 本文未述) 。得分乘以权重等于分值, 6类人分值汇总为总分值。根据总分值判断该被调查人是否符合在社区中服刑的条件。
条件:未达60分者为不适合;达60未达80者为基本适合;80以上为非常适合。
有学者认为社区矫正社会调查失真问题是由于公众不理解造成的, 应该通过宣传和立法, 打消群众的顾虑, 明确义务, 使之自觉向调查者提供全面客观的真实情况。 (9) (10) 这只能作为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 与其依赖自觉与义务, 不如在设计内容时主动为回答者着想, 多为调查对象考虑, 出现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就可以避免。从专业调查的角度看, 有些指标可能还不够具体, 存在一些主观性, 但对于调查目的来讲应该是能够满足的。不同维度之间的指标有累同, 其设计目的是要用同样的指标从不同的调查对象那里获得可供鉴别的结果, 指标之间能够进行逻辑检验。另外, 调查表的使用需要通过实践检验, 效度、调查人数等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注释
11 司绍寒.<刑事诉讼法>视野下的社区矫正社会调查程序[J].中国司法, 2012 (10) .
22 朱荣政.完善社区矫正审前调查评估工作的思考[J].人民调解, 2010 (9) .
33 陈广念.突出审前调查作用提升社区矫正质量[J].人民调解, 2010 (11) .
44 李沐阳, 陈萍.雨花台区开展社区矫正审前调查工作的调研[J].人民调解, 2012 (6) .
55 吴啟华.我区社区矫正前社会调查评估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人民调解, 2012 (11) .
66 李云雄.社区矫正审前调查制度浅析[J].中国司法, 2009 (8) .
77 蔡雅奇.论社区矫正中的裁决前调查制度[J].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2 (2) .
88 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 (第二版)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99 石奎.社区矫正审前调查评估机制有关问题的实证研究[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2 (12) .
社区矫正社会工作教案 篇8
关键词:社区矫正;终止工作;问题;对策
2010年至2012年是我国社区矫正制度发生深刻变化的重大关键时期。随着《刑法修正案(八)》、修改后《刑事诉讼法》、《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的陆续公布,社区矫正制度在基本法律的条文中第一次得到正式确认。在法律制度层面上,社区矫正各职能部门的职责分工更加明晰,联系配合更加紧密,工作机制更加完善。但是,在社区矫正终止工作中,过去遗留下的诸多问题根源和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区矫正价值的有效实现。因此,司法行政机关应积极采取多种措施,进一步完善社区矫正终止工作各相关机制,纠正和预防社区矫正人员脱管、漏管、严重违法和重新犯罪,促进社区矫正人员改过自新、重新融入正常的社会生活。
一、当前社区矫正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
1.违反社区矫正监督管理规定情节严重收监执行的程序难以启动
根据《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司法所承担社区矫正日常工作。而司法所实际承担着综治、人民调解、社区矫正等多项工作,在社区矫正人员数量日益增长、监管压力不断增大的情况下,司法所力量薄弱的问题更加突出。在社区矫正制度初步建立的背景下,即使司法所安排专人具体负责社区矫正工作,由于经过法律专业训练、具有刑罚执行意识和丰富经验的人员普遍缺乏,司法所工作人员的监管能力和水平难以与日益复杂、繁重的监管工作相适应。
2.撤销假释收监执行程序中押解存在风险
假释罪犯因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情节严重被收监执行未执行完毕刑罚的,自《社区矫正实施办法》施行后应由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提出撤销假释建议,并且仍由县级司法行政机关依据撤销假释裁定(实践中尚无收到执行通知书)将罪犯押解到原服刑监狱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办理相关执行手续,按照规定在押解过程中应由公安机关予以协助,但由于公安机关的协助义务规定得比较笼统,有时公安机关仅仅将假释罪犯带至相关司法行政机关办公所在地了事,长途押解任务完全由司法行政机关组织实施。目前,有的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在既没有司法警察编制,也没有押解所需必要条件的情况下,仅指派社区矫正监管人员执行长途押解任务,在某种程度上这既缺乏法律依据,也存在明显安全隐患。
3.缓刑考验期限内重新犯罪未撤销缓刑却再次被判处缓刑
《刑法》第七十七条第二款规定:“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犯新罪或者发现判决宣告以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的,应当撤销缓刑,对新犯的罪或者新发现的罪作出判决,把前罪和后罪所判处的刑罚,依照本法第六十九条的规定,决定执行的刑罚。”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内再犯新罪,表明其有再犯罪的危险,有继续危害社会的可能,所以不符合再次被宣告缓刑的法定条件,应当对前罪和后罪所判处的刑罚实行并罚,而且应当判处实刑,收监执行监禁刑罚。但是,由于社区矫正信息管理系统尚未实现省级范围、甚至是全国范围的各司法机关的大联网,有的缓刑犯重新犯罪却被审理新罪的法院再次判处缓刑,实践中甚至出现了同一人在同一地级市内的两个县级法院先后被宣告缓刑的情况。
4.矫正期限内发现漏罪但矫正已近解除时仍未办结,如何处理有疑问
漏罪案件从立案侦查到判决生效往往会经历一段较长的诉讼期限,甚至出现在社区矫正已近解除时漏罪案件尚未办结的情况,此时应如何处理?在漏罪和前罪的办案机关为同一机关时,其中的问题尚且没有那么容易暴露出来。但是,在漏罪和前罪的办案机关不为同一机关、甚至属于跨地区的不同办案机关时,由于各地区各司法机关缺乏及时有效的社区矫正信息沟通联系,加之社区矫正人员往往未如实向执行机关和办案机关报告活动,难免会出现其一面接受日常社区矫正并且期满后解除,另一面被异地办案机关采取非羁押的强制措施的情况。对此有的法院以判决时原矫正期限届满为由并不撤销缓刑或假释,但是,在相同情形下只因为法院在不同时间判决,裁判结果相差巨大,这不符合罪刑法定原则和平等原则,严重危害了司法公正,该情形如何更好处理存在疑问。
二、加强司法行政机关有效开展社区矫正终止工作的建议
1.设立社区矫正专门机构,配备专业人员,加强社区矫正监管力量
为了彻底解决司法行政机关各相关部门因肩负多重职责而难以全面兼顾社区矫正监管工作的问题,应当设立社区矫正专门机构,保障司法所专人专职负责社区矫正日常工作,例如在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内设立社区矫正工作管理科,同时整合现有的监管力量,增加配备监管人员,继续吸收并培养专业人员,组织专业技能培训和业务竞赛,不断提高社区矫正监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此外,社区矫正机构作为专门的刑罚执行机构,在条件尚未成熟情况下应由公安机关指派公安干警依法依规执行用警任务,在条件具备情况下应配备必要的司法警察队伍,用于执行安全保障、押解等任务。通过专门机构、专业人员增强社区矫正监管力量,进一步提高社区矫正机构自身的监管效率,为社区矫正终止工作提供必要的组织和人力保障。
2.落实社区矫正工作经费,依靠科技手段,努力达成实际监管效果
积极争取当地政府的财政支持,每年适当增加社区矫正工作经费,逐步提高社区矫正的资金投入标准,为各项社区矫正监管措施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和资金保障。在日常监管工作中,依靠科技手段,充分应用社区矫正管理信息系统、指纹电子签到系统、手机GPS定位系统等高效的监管技术,实现成倍提高社区矫正监管效率的目标。依靠上述科技手段,进一步增强司法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及时发现社区矫正人员脱管、漏管等问题的能力,努力达成实际监管效果,促进社区矫正终止工作正常开展。
3.严格执行惩戒制度,规范审批呈报程序,确保社区矫正终止顺利进行
对于被矫正人员的一般违规行为要及时发现,尽可能的收集固定相关证据材料,提前介入教育谈话,要求其积极改正并落实具体整改措施,及时形成教育谈话和整改落实的书面材料并归入社区矫正工作档案,从源头上纠正可能导致社区矫正人员违法违规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提前预防社区矫正人员严重违法和重新犯罪,同时严格执行惩戒制度,完善内部审批程序,规范适用社区矫正各种惩戒措施。对于社区矫正人员严重违规行为,全面收集固定证据材料,严格执行撤销缓刑、撤销假释、收监执行等呈报程序,保障收监执行程序依法顺利推进。对于发现社区矫正人员有漏罪或重新犯罪的,积极与公安机关等办案部门持续保持沟通联系,确保依法被判处监禁刑罚的社区矫正人员最终被有效终止社区矫正。
4.促进各职能部门联系沟通,共同协调解决难点问题
社区矫正工作总结 篇9
做好社区矫正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做好社区矫正工作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今年我社区在矫正工作方面做了一些工作,现总结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街道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法治雄州进程,广泛深入,扎实地开展社会的矫正教育,大力传播法治思想培育法治观念,推进法治实践,加快推进“两个率先”,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二、主要任务
1、矫正人员回来后,我们跟踪帮教,让他们能够接受社区矫正组织的管理教育。
2、坚持做到每月测评矫正人员的测评表,没有按规定的时间写思想汇报,我们督促他们按时完成,上交给有关部门,每月组织矫正人员参加一些公益的社会活动。如发放居民一封信、打扫小区楼道、拾捡垃圾等活动,我们在测评表上认真给予打分,基本上都能做到。
3、社区每季度组织矫正人员学习法律法规知识和上级文件材料,让矫正人员知法、懂法和用法,不断提高他们法律理论水平。
4、矫正人员通过矫正组织教育后,他们的不良举止逐步养 1
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他们在思想上、素质上、行为习惯和道德习惯上都能适应社会,回归社会。
三、矫正结果
社区共有矫正人员5人,其中1人通过矫正帮教,圆满的解教,但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将继续跟踪帮助他们,使他们从心理上健康的融入到社会大家庭中去。
紫霞社区居委会
乡镇社区矫正工作方案 篇10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镇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全面贯彻盛市、区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精神,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不断提高社区矫正工作质量为中心,努力提高社区矫正工作整体水平,充分发挥社区矫正的职能作用,为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刑罚执行制度、维护郑楼社会稳定、和-谐发展作出贡献。
二、工作原则
坚持按照“依法规范,积极稳妥”的工作原则,推进全区矫正工作的开展;坚持以“矫正为本”的原则、教育、矫正、转化每一名矫正对象。
三、工作目标
一是提高教育矫正质量,加强对矫正对象的监管,确保社区矫正对象漏管率不超过2%、脱管率不超过2%、重新犯罪率控制在1.5%以内。二是规范和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社区志愿者队伍。
四、工作措施
1、镇村(居)两级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要加强对社区矫正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作用,建立健全社区矫正的组织机构,完善工作保障制度,制定工作方案。
2、坚持“矫正为本”的原则,规范矫正对象的管理教育,按规定组织矫正对象开展警示教育、心里咨询、公益劳动、技能培训等专项教育的学习和培训活动,引导社区服刑人员的认罪伏法;依法维护矫正对象的权益,从解决矫正对象的实际困难入手,不断提高教育矫正质量;开展对社区服刑人员分类管理的研究,探索建立科学有效的社区服刑人员分类管理,个性化矫正体系,规划方案《乡镇社区矫正工作方案》。
3、加强社区矫正队伍建设,努力提高社区矫正工作人员专业素质,落实专职工作人员,镇司法所配备2人司法行政编制工作人员;加强多层次、多形式的社区矫正专职工作人员对社区矫正相关知识、制度和工作流程的分期分批的学习培训,培训率达到90%以上;加强社区矫正工作的业务检查和指导,建立矫正对象和社区矫正工作的考核机制,规范矫正对象档案、工作台帐、文书材料的制作、管理、传递和使用。
4、建立健全社区矫正志愿者队伍,加强社会帮扶力量,进一步组建社区矫正志愿者队伍,并实行动态聘用制管理。
5、加强安全保证体系建设,重点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早建立早发现、早预防、早处置的工作机制;二是加强对重点人员的管理;三是加强对流动人员的管理,严格请销假制度,落实审批责任,消除管控盲区。
6、加强社区矫正示范点建设,要按照承担三项任务(课题研究、形成示范、创新经验)和实现五个突破(理论研究、形成特色、提高质量、完善制度、形成体系)的要求,制定措施,加大对示范点的检查、指导力度。
7、将社区矫正工作纳入镇村(居)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目标考核,以促进各单位认真履行职责,充分发挥职能作用。
8、要发挥社区矫正工作调研的引导和信息的宣传作用。总结宣传社区矫正工作的成功经验,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社区矫正社会工作教案 篇11
刑罚的适用和执行从出现发展至今已经有很多年了,从最早期的死刑和肉刑,到监禁邢的盛行,近年来又出现了一种非监禁刑,被称为社区矫正。社区矫正的概念最早在1954年诞生于美国,如今美国的刑罚适用已经从监禁刑过渡到了以非监禁刑为主导的发展阶段。将司法社会化引入到社区矫正中后,能够进一步完善司法执法制度。目前,我国刑罚适用还是以监禁刑为主,从21世纪初上海进行了社区矫正的实验,并在近十年内不断推广发展。
一、社区矫正和司法社会化概述
社区矫正的概念。社区矫正,community corrections,指的是针对监禁刑罚的缺点,帮助犯罪人员更加顺利的回归社会,将条件相符的犯罪人员放在社区中执行刑罚的刑罚制度,具体的方法包括:缓刑、假释、中途之家、工作释放、监外执行等等。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www.ems86.com
总第565期2014年第33期-----转载须注名来源我国的专家学者将其定义为将一些不适合进行监禁的犯罪人员放置在社区中,由政府机构下属的相关民间组织、社会团体和社会志愿者提供帮助,在法定的时间内矫正犯罪心理和行为,促使犯罪人员回归社会的活动。此外,还包括社区执法、矫正活动、收容教养制度、劳动教养。
司法社会化的概念。司法社会化指的是犯罪人在调解人的引导下充分领会自己的错误行对被害人和社区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自己需要承担什么样的责任,最后帮助犯罪人员重新回到社区中。社会化的司法更关注的是弥补错误,愈合犯罪人和被害人的所处社区。
司法社会化的意义。采用新的角度重新审视罪犯的改造教育,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可以通过改变以往的沟通态度和看待犯罪人员的心理,有效引导罪犯接受更好地改造。采用社区矫正方式能够有效带动整个社区,共同参与到改造罪犯这项积极的活动中来,一改以往的唯警化意识。令社会更好地接受犯罪人员重归社会,承担起改造矫正罪犯的一部分责任,主动提供帮助。
二、社会工作在社区矫正中的运用现状及现存问题
社会工作在社区矫正中的运用现状。社区矫正社会工作就是指将社区矫正这一刑罚应用到社会福利中执行开展,社会工作者们充分调动起个人的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帮助矫正对象顺利回归社会,这是一项助人的职业。
目前我国还没有大规模推广这种刑罚方式,只是在某些地区进行了试点试验。例如:广州北部城市的花都区南部,有一个华新街,区政府部门就设置在这里。2009年,由省委省政府领导,在该地区建立起了了总面积为2300m?的综合服务中心,并在同年投入使用,总服务人口达到了十万人,共有十二大项的服务,配备了专业的社会工作者。社区矫正服务隶属司法服务中的一个子项,主要是为服刑人员提供一系列的社会服务,帮助他们融入新生活。
社会工作在社区矫正中的现存问题。我国正处于社区矫正试点阶段,社会工作还不够专业化,没有充分的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发挥出应有的效用,主要问题如下:
专业方法应用不熟练。社会工作过程多采用个案和小组的专业性工作方式,由于缺乏相关性经验,实际工作中工作人员的工作状态难免会出现不太熟练的问题,例如:面谈时交流内容流于表面,对矫正对象的实际需求无法真正了解等等。
专业社会工作者和从前的矫正人员无法协调工作。通常来说,从事过一段时间的矫正工作人员都会掌握一定的工作经验,但是其专业水平往往比较低,而刚参加工作的专业社会工作者们虽然专业素质很高,但是工作经验不够充足。二者之间很容易发生冲突,进而社区矫正工作的实际效率也无法提升。这也是社会工作者们急需解决的问题。
组织安排的限制。试点地区的社区矫正工作通常都是直属接到司法部门管理,但是司法部门往往兼管了很多工作,再添加一项工作后,司法部门的工作量明显上升,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和资金,但是司法部门的工作者们很难再挤出时间来关注社区矫正了。
三、在司法社会化的条件下完善社区矫正制度
想要解决上述问题,最根本的解决策略就是建立起完善的社区矫正制度,规定出社会工作者们的上岗条件和工作职责。建立起的社区矫正机构要具备能够独立行使权力的功能,具备完整意义上的矫正权力。当前的社区矫正工作由于没有具体明确的法律法规,相关部门没有行使其职责的权利,从而,具体的工作也就没有严密的制度约束。根据实际情况将现有机构作出科学合理的调整,同时制定出专门用于社区矫正方面,并具有实际意义的法律法规,社区矫正就可以依法行使应有的权力。
考虑到社区矫正工作的专业性、政策性、法律性都很强,应该安排接受过专业的培训的社会工作者,并通过考核以后,才能正式上岗。聘用社会工作者要根据规定的程序合理配置工作岗位。社会工作者并不是一定要求法律专业毕业,只要是经过专业培训的高素质人才都可以正常参加工作。具体的培训内容要综合考虑工作内容,社会工作者的工作主要是对犯罪分子进行改造教育,帮助他们回归社会后能够正常生活,不再重复犯罪。所以,培训内容涉及到多种学科:犯罪学、心理学、精神病学、社会学、公共关系学等等,社会工作者们经过这些学科的培训后便能承担起这项工作了。
采用社区矫正制度代替监禁刑罚是社会管理的一项进步,罪犯在社会环境中接受改造教育,在日后将会更好地适应社会,避免再次犯罪。社区矫正制度经过完善以后,适合在我国更多的地区推广应用,社会工作者们要充分发挥其专业能力,更好地帮助罪犯回归社会。
【社区矫正社会工作教案】推荐阅读:
社区矫正工作小结06-21
社区矫正工作半年总结05-19
关于做好社区矫正工作07-24
社区矫正工作计划09-13
北镇社区矫正工作信息09-23
社区矫正工作调查问卷11-10
2、社区矫正工作职责06-17
社区矫正工作典型案例06-20
通泰街社区矫正工作汇报07-03
2011社区矫正工作总结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