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做好社区矫正工作(精选8篇)
关于做好社区矫正工作 篇1
关于做好社区矫正工作的情况汇报
建瓯市综治办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以抓好社区矫正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社会化为重点,扎实推进社区矫正工作创新和发展,取得一定实效。
一、主要成效
一是高度重视有抓手。结合建瓯实际,以建瓯市综治委名义制定下发《关于成立建瓯市社区矫正领导小组的通知》,确定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明确工作责任。建立社区矫正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讨论我市社区矫正工作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二是协调问题有行动。积极协调解决在开展社区矫正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及时召集社区矫正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研究解决,并将会议研究解决情况,向有关部门呈报。如:对南雅镇社区矫正对象程某不服从监管的情况,市综治办先后2次召集专题会议,组织司法、公安、法院、检察院相关工作人员赴程某所在地(深圳)了解情况,积极对接当地司法、公安等相关部门,努力寻找程某具体下落。同时,司法、公安、检察院、法院等有关部门先后也将该案具体情况向本系统上级主管部门呈报对接,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
三是纳入考评有实招。结合城乡网格化信息服务管理平台,将社区矫正对象列入网格化,实现社区矫正人员“入格、入网”,实时掌握该类人员动态,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的基础性作用,促进“平安建瓯”、“和谐建瓯”建设。结合“平安乡镇(街道)”、“平安单位”系列创建和“四无村”创建活动,将社区矫正工作列入考评内容,我市社区矫正工作作为南平市对我市综治考评项目,由市司法局负责对接南平市司法局,该考评项目考评分位居南平市后3位或总扣分达20%以上的,取消该单位的“平安单位”评选资格。每年将社区矫正工作列入乡镇(街道)年终综治考评,作为其“一票否决”的内容,进一步加强考核督促工作力度。每年社区矫正工作考评内容由司法局负责对各基层司法所进行考评,考评结果报送至市综治办汇总。
四是推进工作有亮点。2014年8月,市综治办、市司法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依托市技工学校联合创办建瓯市曙光培训基地,作为我市社区矫正对象培训基地。该基地先后投入25万余元用于装修,购买相应教学设备等,通过有机整合各方资源,采取融合法制宣传教育、心理辅导干预、劳动技能培训、推荐就业安臵为一体的培训运作模式:依托技工学校的劳动技能培训师资提供劳动技能培训;利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的劳动技能培训机制解决610工作对象和社区矫正对象培训的经费保障和培训证书颁发等问题,在不增加财政和学员负担的前提下,为学员提供劳动技能培训,培训合格的由人社局发放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一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5级)》,成为具有专业技术的人员,为其今后就业提供了方便。目前,开展培训班1次,接受教育培训学员25人次,取得职业资格证书25人。
二、存在问题及建议
1.社矫经费保障力度有待强化。社区矫正是基础性的社会系统工作,随着社区矫正工作的不断深入,我市社区矫正对象人数逐步增加,社区矫正工作经费的持续投入还有待加强。
2.协调解决疑难问题有待加强。在社区矫正工作开展中,发现的问题存在“法律、政策”空白及职能蒸空情况,导致该问题规范规范有序及时解决。下一步,应及时将存在问题向上级主管部门呼吁协调,提高党委、政府重视度,着力协调解决社区矫正工作推行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关于做好社区矫正工作 篇2
社区矫正是中央提出的司法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是贯彻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要求, 是改革完善我国刑罚执行制度的重要举措。
加强领导, 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社区矫正工作是新时期赋予司法行政工作的新课题, 随着《办法》的贯彻实施, 社区矫正工作将面临着监管安全的严峻考验, 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任务, 以及执法队伍建设的重大课题, 未来我区司法行政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为此, 我区不断增强做好这项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区四套班子对这项工作高度重视, 加强领导, 精心部署。一是召开专门会议听取汇报, 研究部署, 要求坚持“积极稳妥、依法规范、协调配合、质量为本”的工作原则, 以提高社区矫正质量作为工作核心, 努力做好社区矫正工作;二是成立了由区委副书记、区委政法委书记, 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任组长的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 领导小组成员由区综治办、公检法、民政、财政、工商等17个部门组成;三是制定下发了《河西区社区矫正工作实施意见》, 明确了社区矫正工作的指导思想、适用范围、任务以及各成员单位的职责;四是召开了公检法司四长会, 研究部署了公安河西分局与司法局进行社区矫正工作交接的具体事宜;五是召开了全区社区矫正工作推动大会, 就我区社区矫正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
积极探索, 建立“3-4-5”的社区矫正工作体系
社区矫正承担着依法监督管理、教育矫正和适应性扶助3项任务, 要求各执法环节无缝衔接、管控过程无脱管漏管、重新违法犯罪率低于0.1%。实现这些目标, 探索一个健全完善的具有河西特色的工作体系是重要的前提和保证。为此, 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之上, 在区委区政府的重视支持下, 在各部门的密切配合下, 我们初步形成了区委、区政府领导, 司法行政机关指导管理、组织实施, 公检法司相互协作, 各部门密切配合, 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社会化工作格局和三级矫正组织、四支队伍、“五位一体”矫正小组的“3-4-5”的社区矫正工作体系。
注重协作, 积极推进社区矫正规范化建设
根据《社区矫正实施办法》规定, 公检法司等部门分别承担着相应的工作职能, 我区公检法司充分发挥配合紧密的优良传统, 在完善办公室定期议事制度、信息沟通制度、工作通报制度、定期联合督导检查制度等各项工作制度的同时, 注重把握工作规律, 加强协作机制建设, 不断推进了我区社区矫正工作的规范化发展。
一是建立与各司法所紧密衔接的社区矫正人员衔接机制。我区根据不同的矫正类别完善了社区矫正人员衔接制度。二是建立公安机关共同参与的接矫解矫现场宣告制度。根据《实施办法》社区矫正的主体变更之后, 我局与公安河西分局专门召开会议研究决定, 各公安派出所仍派员参与社区矫正现场宣告, 分管民警仍与司法所工作人员一道作为社区矫正工作小组的成员, 发挥公安机关的震慑作用, 配合各街司法所对社区矫正人员进行监管。三是与区人民法院积极探索完善调查评估衔接制度。区司法局与区法院多次就审前调查评估工作的委托、调查事项、庭审程序等具体环节进行研究和磋商, 联合制订了《河西区适用非监禁刑审前社会调查实施办法 (试行) 》, 由人民法院委托社区矫正机构对被告人进行审前调查评估, 就被告人的平时表现、家庭状况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供人民法院在量刑时作为证据予以采纳。四是区检察院建立社区矫正工作全程监督制度。区人民检察院对我区社区矫正交付与接收、监管与矫正、变更与终止等环节的全程监督, 建立了定期检察与随时检察、日常监督与专项检察相结合的监督方式, 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履行好法律监督职责。
严格管理, 努力提升社区矫正执法能力和水平
在社区矫正工作中, 司法局承担着调查评估、审批、予以警告、提出各项执法建议、组织教育学习、开展适应性帮扶、办理接收、解除矫正、协调检查评估等15项职责, 各司法所承担着矫正宣告、成立矫正小组、日常监管、组织教育公益劳动、帮扶等九项日常管理工作。区司法局和各司法所成为社区矫正工作的执行主体和工作主体, 担负着社区矫正的重要任务。为此, 我们不断加强基础建设, 加强队伍建设、强化管理手段, 努力形成科学的管理模式, 全面提升我区社区矫正工作水平。
关于做好社区矫正工作 篇3
一、社区检察部门开展社区矫正监督工作的职能定位
根据中央关于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的总体部署,2012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和司法部联合制定了《社区矫正实施办法》,将社区矫正的执法主体从公安机关调整为社区矫正机构,使街镇司法所成为最主要的社区矫正执法力量。同年,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规定,“对判处管制、宣告缓刑、假释或者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依法实行社区矫正,由社区矫正机构负责执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更是明确提出要“健全社区矫正制度”。这些都标志着社区矫正工作自2003年开始试点以来,在总结我国传统非监禁刑罚执行制度的基础上,已初步建立了社区矫正法律制度,并逐步探索建立融教育矫正、监督管理与社会适应性帮扶为一体的新型非监禁刑罚执行制度。在此过程中,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也需要对社区矫正监督机制作相应调整和完善,通过派驻社区检察室承担此项职能,有利于检察机关弥补对基层司法所监督的空白,发挥检察室贴近一线的平台优势,在人员配备、工作方法等方面强化对社区矫正活动的监督。
目前本市各社区检察室均配1-2名社区矫正监督专职干部负责管辖司法所的社区矫正监督工作,各区县院社区检察科由专人负责全区县社区矫正监督工作汇总和分析,市检察院社区处设专职岗位开展全市社区矫正监督业务指导和协调,已形成市、区县、街镇三级社区检察部门对应社区矫正机构的分层监督模式。2014年5月27日在北京召开了全国社区矫正工作会议,会上高检院李如林副检察长提出要“健全社区矫正检察机构,特别是要加强基层检察院的机构建设”,从全国来看,上海的社区矫正监督,从职能定位、机构设置、监督模式和队伍建设等方面均具有较鲜明的工作特色,已初步实现了高检院提出的“建立和完善派驻基层检察室与社区矫正法律监督的对接联动机制”、建立“承担社区矫正检察任务的专门机构”的工作要求。
二、社区检察部门对社区矫正活动的监督模式和工作做法
目前全市共设立社区检察室43个,已实现对全市17个区县218个街镇司法所社区矫正工作监督全覆盖。总体来看,我市社区矫正对象已从2012年的6000余人增加到目前的8500人左右,同时随着劳教制度取消及速裁机制的推行,预计我市监外服刑人数仍将持续高位运行,这对本市社区矫正及法律监督工作的发展是机遇也是挑战,需要社区矫正监督工作的方式方法不断与时俱进。
(一)对外搭建监督配合平台
一是搭建联系平台,加强监督机制建设。市院社区检察部门注重与市社区矫正机构加强工作联系,在市级层面建立社区矫正监督协作机制,会签双方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矫正监督工作支持配合的若干意见,旨在通过制发工作意见,固定检察监督方式方法,促进社区矫正监督的规范有效。同时各区县院社区检察部门与同级社区矫正部门已普遍建立起联席会议、情况通报、联组学习等工作机制,通过常态化的工作互通联系,深化监督工作。
二是搭建数据交换平台,多层次开展底数核对。依托社区矫正对象信息交换工作机制,全市各级社区检察部门及时掌握本地区社区矫正对象底数和交付执行情况,通过多层次底数核对,从源头预防和减少脱漏管。目前,各派驻社区检察室通过日常巡检工作,对街镇司法所进行常态监督,及时核对进入和终止社区矫正的人数;社区检察科与区县司法局于每月25日核对在册社区矫正人数,及时排查和纠正脱漏管;市院社区处和本市法院、监狱、公安机关与市矫正办形成每季度核对全市各类社区矫正对象人数机制,通过对判、交、送、接、管各环节数据的综合比对,发现社区矫正刑罚执行衔接中出现的问题。
三是搭建信息化共享平台,推进实时动态监督。信息化动态监督是社区矫正及监督工作发展的方向,目前在全市各区县已成立或试运行的社区矫正中心,社区检察部门已接入区域社区矫正管理系统数据浏览终端,提高了对社区矫正底数核对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在此基础上,市院社区处与市矫正办正结合各自业务软件的研发和升级,探索建立市级层面的社区矫正数据共享系统,以实现对全市社区矫正执法情况的动态掌握和同步监督。
(二)内部建立“三位一体”监督机制
一是逐人建档开展日常巡检。社区检察室对管辖内的社区矫正对象实行一人一档制度,通过开展社区矫正执法一线现场检察、文书审查、约见谈话、台账核查等工作,检察日常监管和矫治措施是否落实到位,并将监督措施与结果记入检察档案,实现对监督工作的动态管理。在开展日常巡检的同时,突出对监外执行重点对象的刑罚执行监督,2014年初,市院社区处通过对重新犯罪、社区矫正机构风险分级等情况的分析,并经过在部分区县的比例测算,下发了《关于对监外执行重点对象刑罚执行加强监督的通知》,明确将:1.被社区矫正机构纳入一级矫正的社区矫正对象;2.经常居住地不在列管地的监外执行对象;3.涉毒罪犯(依照《刑法》第六章第七节定罪量刑的罪犯);4. 因同一性质犯罪行为被处两次以上(含两次)刑罚的监外执行对象等四类对象列为社区矫正重控对象,在日常巡检中要求逐人参加列管宣告、约见谈话,强化检察措施,并重点检察其集中教育、公益劳动、矫正档案及奖惩情况,及时预防和纠正监外执行对象漏管脱管,控制重新犯罪率。
二是常见多发问题重点检察。重点检察主要是围绕社区矫正工作中的判执交接、列管宣告、外出请假、教育劳动、期满解除等重要环节中的常见多发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检察监督,重点查明社区矫正的衔接、监管、检察监督等各环节上存在的衔接疏漏、监管不严等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防止类似情况再度发生。如在判执交接环节,针对日常检察中发现的审前社会调查制度执行不到位、列管地核实不准确、执行文书送达不规范而导致延期宣告多发的问题,加强与社区矫正职能部门的底数核对和文书核查工作。如静安区院与区司法局、区法院会签了《关于社区矫正判执交接工作的若干规定》,通过建立被告人保证和承诺责任制度、明确区司法局指定列管的期限、探索核实列管地听证会制度等方法,解决因司法行政机关对法院确定的列管地有异议而互相推诿不予列管的问题,自文件会签以来,区域内再未发生过因居住地争议引发的社区矫正人员脱漏管情况,总体运行情况较好。又如在宣告纳管环节,针对部分地区派出所参与社区矫正宣告的积极性不高、参与率较低等问题,黄浦、徐汇社区检察部门重点关注此类情形,统计民警参与率,向分局法制办进行通报,并针对公安机关配合社区矫正工作意识上、警力安排上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并且把专项检察后公安机关采纳意见、整改情况作为日常重点监督事项。通过检察,黄浦、徐汇两区建立了社区矫正宣告前向民警预通知制度,徐汇更是将通知纳入了信息化管理的网络平台,即将宣告时间预先输入信息管理平台系统,由系统自动向列管地派出所民警手机发送通知短信。目前,两区均做到社区矫正宣告执行地民警全参与,保障了刑罚执行的严肃性和有效性。
nlc202309051827
三是突出问题专项检察。围绕社区矫正活动及监督工作重点及发现的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检察,力求通过专项检察反映并解决影响社区矫正规范运行的一类问题。2011年以来在全市层面,已开展“监外执行对象脱漏管”专项检察和“社区矫正人员监管矫正措施落实情况”专项检察,通过深入查找脱漏管症结,排查监管矫正措施不到位而形成重新违法犯罪风险的隐患,提出了落实社会调查制度、强化被告人承诺保证义务、提升矫治针对性等建议,并促进建立全市社区矫正信息联动平台。同时,各区县院结合本地区社区矫正工作特点,针对执法中的典型性、普遍性问题开展专项检察。2013年,全市各区县院社区检察部门共开展“交付执行衔接”“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列管宣告程序规范性”等主题的专项检察12个,有效促进了区域内社区矫正执行的规范性。2014-2015年,市院社区处连续两年与上海市社区矫正部门共同部署,针对当前暂予监外执行在法规规定的合理性、统一性和操作的规范性都有所欠缺,且容易受到法外因素干扰,暴露出很多执法难点的问题,由两家单位共同制文,联合开展“暂予监外执行专项检查”活动,重点检察判执交接、监内监外衔接的交付执行和收监执行环节。检查发现暂予监外执行存在执行标准不一、特殊对象(流浪人员、精神病人、艾滋病人、未成年子女唯一监护人等)暂予监外执行管理及收监困难、暂予监外执行对象重新犯罪收监难等问题,各级社区检察部门将根据问题的典型性和严重性,按照个别问题口头纠正、严重问题发文纠正、一类问题汇总通报的形式,跟踪检察纠正情况,并注重在更高层面推动一类问题的协调和解决。
三、关于我市社区矫正及监督工作的设想与思考
社区检察室通过下沉工作平台、充实监督力量、深化监督措施,改变了传统社区矫正监督主要依靠对数据、查文书的模式,使刑事诉讼末端监督得以强化。但同时随着社区矫正工作的快速发展,对监督工作的规范化和实效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需要我们深化认识,转变观念,通过认真做好检察环节的社区矫正监督工作,推动社区矫正整体水平的提高,服务新型非监禁刑罚执行制度和社会科学治理。
一是积极转变观念,应对新形势对社区矫正监督的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近期在听取司法部工作时指出:“社区矫正已在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推开,新情况新问题会不断出现。要持续跟踪完善社区矫正制度,加快推进立法,理顺工作体制机制,加强矫正机构和队伍建设,切实提高社区矫正工作水平。”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为做好新形势下的社区矫正工作指明了方向,也对检察监督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在思想意识方面,针对行刑社会化趋势日益明显、劳教制度取消及速裁机制可能带来的社区矫正对象增多的趋势,需要社区检察部门进一步强化思想认识、转变工作观念,变被动检察核对为主动推进制度完善,实现在观念和监督方式上的与时俱进;深刻认识当前“社区矫正工作经过试点试行已具备了较好的工作基础,《社区矫正法》已经列入立法规划,进一步全面推开社区矫正的时机和条件已经成熟”的工作机遇,在市级层面积极推动社区矫正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推进上海社区矫正检察监督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另一方面在自身建设方面,针对上海社区矫正工作在矫正中心建设、专职社工队伍建设等方面全国领先的状况,需要检察机关在相应机构设置上给予进一步的适应和匹配,健全三级对应的监督模式,实现在监督方法上的进一步对接和深入;同时针对我市社区矫正机构在队伍结构上的充实和制度建设上的需求,也需要社区检察部门进一步提高社区矫正检察监督的人员能力和相关配套建设,全方位补强监督力量上的欠缺与不足。
二是深入开展监督,切实提升一类问题监督水平和成效。我国社区矫正工作于2003年开始在北京、上海、江苏等六省市试点,2005年进一步扩大试点省份,2009年全国全面试行,各地普遍建立了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司法行政机关负责组织实施、指导管理,法院、检察院、公安等部门协调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领导体制与工作机制,工作发展较快。但同时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很多困难和难题,需要社区检察部门在工作中予以关注和推进解决。一方面立足职能,注重一类问题的提炼剖析。随着社区矫正工作的快速发展,社区矫正法律制度不尽完善,执行主体变更后相应职权承接不清,基层司法所执法力量不足,相关单位协作配合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也日趋突出。这些问题并不仅仅是预防和减少脱漏管、个案纠正就能解决,更需要社区检察部门在检察监督的过程中发挥深入基层、专门化监督的职能优势,及时发现并剖析一类问题的形成原因及解决方法。另一方面善用载体,促进社区矫正工作规范有序。如针对实时定位监控缺乏制度规范、我市暂予监外执行监管标准不统一、社区矫正执行中止的条件及做法不一致等问题,需要社区检察部门加强同司法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公安机关等部门的沟通协作,依托社区矫正联席会议、监外执行工作领导小组等平台,运用情况通报、监督白皮书等载体推进一类问题的解决,在市级层面促进相关工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实现监督广度与深度的良性循环和有机统一,同时通过经验方法的积累和总结,为本市及全国的相关立法工作及制度构建提供案例和参考。
三是创新工作方法,提高社区矫正的监管水平和技术含量。现代的社会管理方式和司法理念,都致力于通过创新且相对合理的制度尝试,寻求一种更有效率和更有益于适应社会的社会化行刑方式,这也要求我们在社区矫正执行及监督工作中,不断更新观念及监管方式,提高社区矫正及监督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一方面推动社区矫正管理科技化。实时定位监控作为一项创新的技术手段,对于增强社区矫正人员服刑意识、提高社区矫正工作效率、深化刑罚执行效果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但相较于部分省市(如浙江)对社区矫正对象的实时定位监控高达70%的覆盖率,我市在此项工作中依然存在较大的顾虑,尚未形成规范性的做法。结合今年人大代表关于实时定位监控措施的书面意见,我们认为有必要进一步推进实时定位监控工作力度,通过探索建立社区矫正计分管理制度,制订多层次的奖惩规则等方式,加强对实时定位监控使用中违规行为的界定和管理,弥补当前实时定位监控适用及奖惩措施上的制度空白,使之成为社区矫正执行中可用有效的监管方式和教育手段。另一方面推进社区矫正数据共享信息化。社区矫正对象的信息不仅是其刑事判决、执行变更的依据,也是其在社区服刑考察的重要内容,直接影响对其的奖惩手段及制订个性化的帮教措施,但随着执法主体的转变,对于社区矫正对象重新犯罪、前科劣迹、行政处罚、采取强制措施等信息,司法行政机关与公安机关沟通不畅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亟需通过信息化建设打破沟通壁垒。建议在市委政法委领导下,积极推进本市公、检、法、司监外执行工作数据平台建设,形成社区矫正的大数据管理和大格局监管,在根本上解决各职能部门间信息沟通不畅、协调配合不顺的问题,增强社区矫正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张曦、金晔,上海市人民检察院。)
关于做好社区矫正工作 篇4
自2006年7月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开展以来,我街党工委、办事处主要领导高度重视该项工作的开展并作了深入的研究和部署,社区矫正工作做到规范、有序、稳步地推进。到目前为止,我街共计接收矫正对象11名,均为男性,4月份如期解除矫正1名,现实有矫正对象10名,其中缓刑的有5名,假释的有2名,监外执行的有2名,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有1名,没有发生一起矫正对象重新犯罪或脱管情况,为构建平安和谐西村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一、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总体情况
(一)加强组织领导,夯实基层基础,明确工作思路,积极稳妥推进社区矫正工作开展
为切实做好社区矫正工作,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社会治安防范体系,提高对非监禁刑事罪犯的教育改造质量、预防和减少犯罪,我街针对自身的实际,按照区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的要求,成立了由街党工委副书记为领导小组组长,成员包括派出所、司法所、综治办、民政科及街道工青妇负责人等有关人员的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并设置了社区矫正办公室,明确分工,负责承担社区矫正的日常工作。同时根据派出所提供的矫正对象花名册、摸清底数、掌握情况,与派出所做好衔接工作,取得有实效法律文书。并开展对矫正对象的谈话与登记,做好现场接收的准备,使矫正对象纳入社区管理正常轨道。
(二)认真抓好矫正对象的入矫前教育工作
为了能正确掌握每名矫正对象的动态心理反映以及社会表现,制 1
定出切实有效的矫正措施,司法所会同派出所对本街社区矫正对象的基本情况进行摸查,分别对各个社区矫正对象的资料进行备档以及完成相关法律文书的移交,我街对每名拟接收矫正对象均开展了必要的入矫前教育,在矫前教育中,主要开展:相关社区矫正知识的宣讲,使其明白社区矫正工作的严肃性,树立正确的身份的意识,积极配合街社区矫正办开展的工作;预留相关联系方式,便于街社区矫正办能及时通知其宣告以及相关活动的开展。按照区矫正办要求,对各个矫正对象做了首次谈话记录。从工作实际开展以及所取的效果来看,入矫前教育对社区矫正对象在被接收后开展有针对性的帮教有着积极的影响。
(三)严格按照区社区矫正办的要求,做好常规衔接和社区矫正宣告工作,确保社矫工作开展的严肃性
我街于今年1月17日举行了庄严的社区矫正宣告仪式,接收第一批四名矫正对象,在宣告仪式上严格按照相关程序,促使矫正对象及家属能正视矫正工作,主动配合矫正活动的开展,增强其自身身份意识,同时对相关制度进行宣讲、明确,与监护人及志愿者签订协议书,明确监护及监督帮教责任,并制定体现个性的社区矫正方案,并为每个矫正对象建立了专档,专人管理。在宣告仪式上,我街党工委正副书记及区司法局党委书记、何副局长参加了该会议,并对今后如何开展社区矫正工作作了重要指示。
(四)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实行制度化管理、人性化矫正,体现“以人为本、矫正为本”理念
一是认真落实监督管理制度,街社区矫正办针对社矫对象认真落
实各项矫正制度,并将相关工作记录在案。二是有针对性的开展矫正教育措施,听取其思想汇报,详细记录相关谈话记录,做到有针对性以及体现阶段性原则;三是切实做好帮困解难工作,以解社矫对象的后顾之忧,使其能安心受矫。诸如对矫正对象潘某,刚刚进入一家销售公司,推销白酒,在和他谈话教育过程中,获知他正在担忧难以完成公司规定的销售数量,司法所主动帮其联系酒楼打开销路,“五一”前夕获知潘某的父亲刚刚去世,司法所及时对潘某予以慰问,通过一点一滴的关心,潘某非常感动,表示一定会认真改造,积极配合矫正活动;又如矫正对象毛某,入矫后通过面试找到一份在白云机场上班的工作,正在办理入职手续,但单位需要其出示一份无刑事犯罪记录的证明,他正在发愁,矫正办工作人员了解后,经过商量研究和调查核实后,为其出示了一份他从判刑生效日期起至今暂未发现犯罪行为的证明,使他顺利入职,目前毛某工作稳定,并已顺利转正;四是积极探索新的工作方法,在严肃制度的同时,想矫正对象之所想,坚持人性矫正,保证相关制度能更好的落实。诸如,鉴于我街在册矫正对象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年纪较少,还在读书或者刚刚出来工作,不易请假,为避免这些矫正对象产生逆反心理,各项制度得以落实,尽量安排合适的时间进行矫正活动,以使对他们的学习和工作影响减到最低。
(五)注重信息报送,及时汇报相关工作,逐步完善工作制度,改进工作方法
我街社区矫正办注重信息的报送,定期报送相关信息,在得到区矫正办反馈后,能及时改正工作上的不足,完善工作,深化矫正工作的开展。如我街为了尽快落实组织矫正对象开展公益劳动的工作,司法所分别与辖内的广州仁康医院、广州金羊养老院签订《社区矫正公益劳动基地协议书》,落实公益劳动服务点,并于6月8日组织矫正对象前往服务点开展打扫卫生等公益劳动,司法所及时向区社区矫正办汇报活动开展情况;又如为了充分发挥律师志愿者的作用,切实维护矫正对象的合法权益,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提高矫正质量,维护社会稳定。6月8日上午,我街组织了四名社区矫正对象召开了一次座谈会,专程邀请了两名社区矫正律师志愿者参加,并请来了区律公科、区社区矫正办工作人员现场指导工作,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开展社区矫正工作存在的困难及对策
(一)社区矫正基础还比较薄弱、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人才队伍建设与社区矫正有相当差距,矫正效果不容乐观
社区矫正是一种开放式、借助于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源矫正犯罪人的活动,通过社区,把社会工作的专业理论与技术实施到犯罪矫治体系之中,协助罪犯或行为偏差者认清自我,改造或矫正行为模式,重建符合社会规范的生活方式,回归社会,并成为社会一员。因此,对社区矫正社会工作的基础设施建设、社区组织建设、法律人才队伍建设要求较高,而现状与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虽然在区的统筹下我街获安排了两名律师志愿者参与社区矫正工作,并组建了我街专职工作队伍、志愿者队伍和帮教队伍三支社区矫正队伍,但是目前仍难以改变大部分工作依赖于司法所工作人员开展的局面,我街将对社区矫正工作职能进行分配,以使三支队伍都能真正各施其职,充分发挥合力作用。此外鉴于时间及经费较紧张等原因,我街很多亟需开展的培
训工作仍未能开展,因此希望区社区矫正办统一开设更多有关社区矫正工作培训班,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三支队伍的业务培训,提高队伍的工作水平。
(二)社区群众“安全感”、承受力、社会认同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社区矫正工作作为一种非监禁的行刑方式,虽然我街已经在各个社区作了大量的有关社区矫正的宣传工作,但是仍有相当一部分社区群众对社区矫正工作认识比较肤浅,担心犯罪人在社区内重新犯罪,危害社会。我街社区矫正办今后将进一步加强宣传力度,充分动员和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开创地区社区矫正工作的新局面。加强对社区内单位、居民宣传社区矫正知识,使广大的社区群众能够了解社区矫正的意义、目的,增强人们对社区矫正的认识,增强人们对社区矫正人性化、人文关怀化的认识和认同,消除旧的传统观念对人们思想的束缚,打消社区群众的抵触情绪、畏难思想和恐惧心理等。从而,为社区矫正工作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借助推进平安和谐社区建设的东风,培育社区大家庭和生活共同体的理念,激发社区成员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的热情,使社区内单位、居民携起手来,形成社区矫正工作的合力。
关于做好社区矫正工作 篇5
通江县司法局
我县于2009年8月18日召开全县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动员部署会议,按照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由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局、司法局分工负责,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共同开展的要求,紧紧围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目标任务,积极开展试点工作。经过1年的实践,试点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现对一年来的工作开展情况做出总结,找出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工作的建议,以巩固工作成果、改进工作措施,将该项工作做得更好更扎实。
一、工作开展情况:
截止今年8月底,全县共接收社区矫正对象144名,有43名矫正对象解除矫正,3 名死亡;现有在册矫正对象98名(其中:管制2名,占2.04%;缓刑63名,占64.29%;假释8名,占8.16%;暂予监外执行2名,占2.04%;剥夺政治权利23名,占23.47%)。有1名矫正对象因发现漏罪被撤销缓刑收监执行,没有发生矫正对象重新犯罪。一年来做的主要工作是:
(一)加强领导,建立社区矫正组织体系和协调机制
我县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得到了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成立了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司法局,制定下发了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实施意见,明确各成员单位工作职责,巴中监狱还抽调1人到社区矫正办公室工作。全县所有乡镇全部建立了社区矫正工 1
作领导小组,明确由司法所负责具体实施,建立健全了矫正工作机构网络,加强了领导,明确了责任。
(二)提高素质,努力加强社区矫正队伍建设
为履行好社区矫正这项新增职能,加强了基层司法所建设,调整充实了司法所力量,明确专人负责社区矫正工作。目前,全县共有社区矫正工作人员227名(其中司法助理员30人,占13%;社区矫正志愿者196名,占86%),初步形成了一支由司法助理员、社区矫正志愿者组成的社区矫正工作队伍,基本保证了社区矫正各项工作的落实。
(三)规范管理,加强社区矫正制度建设
实行风险评估和分级管理制度增强矫正工作针对性。利用社区矫正风险评估系统对矫正对象的主观恶性、社会危害度、人身危险性、重新犯罪可能性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确定其风险等级后,将矫正对象分为严管、普管、宽管三个管理级别,实施宽严不同的监督管理、教育矫正方式,并根据矫正对象的现实改造表现,适时变更管理等级,充分体现分级管理“赏罚分明”的特点。对有重新违法犯罪倾向的矫正对象,采取严格管控措施,杜绝、减少矫正工作中的不安全因素,增强了矫正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形成了部门联动、分工负责、互相配合的工作格局。为了克服人员不足的现况,针对每一个社区服刑人员组建了由司法所工作人员、社区公安驻片民警、村(居)委会工作人员、社区矫正志愿者、社区
矫正对象的监护人或者亲属、社区矫正试点工作领导小组1名成员等6人组成的监管小组,负责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日常监管。
二、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年来,我县的社区矫正试点工作虽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由于在宏观层面上法律、组织等保障的缺失,因此,社区矫正试点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比较多,主要困难和问题有四个方面:
(一)社区矫正工作机构和人员还不到位。我县成立了49个乡镇司法所,共配备司法助理员30人,在册矫正对象98人,与在册矫正对象人数比为1:3.3,司法助理员除了担负社区矫正工作外,还得担负民间纠纷的调解、法制宣传、安置帮教等多项工作,并不是专职的社区矫正工作者。
(二)社区矫正工作经费保障还不完善。对社区矫正对象的集中教育、集中公益劳动、对重点人员的监控等费用不足,社区矫正工作其他必要的开支诸如硬件设施投入、矫正对象突发急难救济等无经费保障难以得到落实,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矫正工作的及时有效开展。
(三)社区矫正工作还没有装备保障。首先社区矫正是一项刑罚执行工作,司法所社区矫正工作人员需要有明显的身份标志。但目前司法行政工作人员不配制服,不利于矫正工作的开展。其次,社区矫正工作人员每月都要对矫正对象进行走访谈话,对矫正对象尤其是严管对象还要进行调查、管控等,我县各乡镇地区面积较大,但社区矫正工作人员没有车辆保障,因此,难以及时有效地对矫正对象进行教育帮助和管控。
(四)、社区矫正执法依据不完备。按现行有关规定,公安机关是社区矫正工作的执法主体,司法行政机关是社区矫正的工作主体,职能界限含混,而《刑法》、《刑事诉讼法》等相关法律也未及时调整,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更多的依靠部门指导性意见,缺乏完备的法律依据,影响社区矫正工作的权威性。还有一些具体问题需要我们及时解决。一是外出务工问题。对此,现行的有关社区矫正工作的法规、政策只规定可以“托管”,按上级司法行政部门的解释,需要有务工地司法行政部门出具同意托管意见书,我们才可放行。事实上,外出务工的矫正对象很难拿到这样的同意书,(有的是所在地不同意的,也有务工者出于情面或怕丢掉原有工作而不愿意的),可这些人在家又没有很好的生活门路。二是剥夺政治权利类矫正对象的管理。按法律规定,剥夺政治权利主要涉及六个方面的政治权利,对于这些主刑已经执行完毕的矫正对象,是否享有这些权利,对他们而言无所谓,所以如果他们不服从管理,也没有相应的制裁措施。
三、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加强社区矫正工作的意见
针对上述问题,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社区矫正队伍建设。要立足工作需要,兼顾长远发展,以健全机构设置、扩大队伍规模、强化管理培训、提高整体素质为重点,切实加强社区矫正工作队伍建设,鉴于社区矫正工作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法律、心理学知识,会操作电脑,善于与人交流,素质要求比较高的特点和社区矫正工作需一支相对稳定的工作队伍的客观需
要。同时,按照社区矫正工作队伍职业化、专业化的要求,抓好社区矫正管理人员、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尝试委托院校对社区矫正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队伍整体素质。
(二)提高社区矫正工作经费保障水平。要根据工作需要,逐步提高社区矫正工作经费的保障标准,将日常工作经费与专项业务经费分离,建立更为合理、更为科学、更为有力的社区矫正经费保障制度。
(三)加强社区矫正工作装备保障。在目前国家没有统一规定的情况下,可以借鉴其他地方的做法,进行统一着装试点。同时,加强各乡镇司法所工作车辆保障,以提高矫正工作的效率和矫正对象的管控能力。
(四)适当放宽矫正对象减刑条件。目前对矫正对象缺乏有效管理和矫正手段,社区矫正作为试点工作,可以在放宽减刑条件,简化减刑程序方面作一些尝试和探索,可赋予社区矫正工作机构减刑建议权,建立减刑建议与法院减刑制度便捷沟通机制,充分利用司法奖励手段提高矫正对象的改造积极性。
(五)加强社区矫正宣传工作。要收集整理成功有效的教育矫正个案,总结社区矫正工作先进经验,特别是要总结发现社区矫正工作在创新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中取得的成效以及涌现出的先进模范人物,弘扬正气,不断扩大社区矫正工作的影响。要大力宣传社区矫正工作成果,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通过对社区矫正工作进行客观的评价和积极的报道,争取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为社区矫正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关于社区矫正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6
我市社区矫正试点工作自启动后,迅速在我市两个试点区展开。从两个区的开展情况来看,基本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思想认识到位。两城区被确定为全省社区矫正工作试点市(区)后,区委、区政府均高度重视,召开专题会进行研究。两个区司法局均制订了严密的计划,确定了专人专职负责此项工作,并派专人随省厅和市局同志一起到兄弟单位进行了学习考察。
(二)领导机构健全。目前,两城区的33个街办(乡镇)都成立了社区矫正试点工作领导机构,各项工作机制建立。
(三)社矫工作者队伍加强。两城区各司法所多是一人所,为适应工作需要,两城区采取聘用社区矫正辅助人员的办法,选聘具有法律经验、心理学专业知识和社会责任感的人员充实到社矫办公室,确保了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同时,还积极挖掘社区资源,发动退休老干部、知识分子、有威望的同志加入到社区矫正志愿者行列,使社区矫正工作队伍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目前,两城区33个街办(乡镇)司法所共有专职人员33人,社矫辅助人员39人,社矫志愿者147人。
(四)工作措施有力。两城区各司法所均能坚持对每名矫正对象实行一人一档,详细记载了矫正方案、监护人协议书、公益劳动记录、每月小结、谈话记录、电话汇报等方面的资料,形成了一套完整、规范的基础性台帐。在管理机制上,充分发挥街道(镇)、社区(村、居)两级管理网络的作用,明确各自的工作地位和工作任务,为社区矫正工作的长期发展和司法所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制度上,两个区都出台了《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实施意见(方案)》、《社区矫正工作委员会工作职责》、《矫正对象须知》等规章制度,力求工作规范。
从试点的情况来看,收到了预期的效果。矫正试点期间两个区共117人接受社区矫正,经过矫正工作人员扎实有效的矫正帮教,没有发生一起社区矫正对象重新犯罪的现象。矫正对象能够较快地融入社会,部分矫正对象在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帮助下还走上了致富路。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从试点工作开展情况看,目前我市社区矫正工作仍存在一些不容回避的问题。主要是:
(一)、社区矫正工作相关法律法规不尽完善
立法的滞后给工作开展带来了统一认识、统一做法、全面推进等方面的一定的难度。目前社区矫正工作开展的依据是7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下发的《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客观上存在名义主体和实际主体分离现象,公、检、法、司各职能部门之间的衔接,省际、市际之间的衔接都存在一些困难。
一是在目前立法依据不足情况下,有关部委的现行规章中针对社区矫正工作的规范缺乏系统性。致使社区矫正各成员单位在工作衔接、责权划分等环节上存在困难,无形中加大了工作难度。
二是工作主体的不适应。主要表现在《刑法》、《刑事诉讼法》、《监狱法》、《人民警察法》以及有关规章中涉及社区矫正的条款存在着滞后的问题。例如从现实看,社区矫正按照两院两部的通知精神是由司法行政机关来实施,这无疑是有利于社区矫正工作开展的,但现行的法律未赋予司法行政机关执法主体权,这不仅与公安机关既有的执法主体权产生法律冲突,而且使得司法行政机关在开展工作时责权不一,处于十分尴尬和不力的地位。矫正对象大多对司法所的考核奖惩持无所谓的态度,有的矫正对象以经济、生活等种种理由不参加有关矫正活动,有的迁居或离开居住地根本不向司法所报告,由于司法所执法主体权,社区矫正工作者对这些现象也无计可施,严重影响刑罚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三是程序方面的不适应。主要表现在:监狱办理假释、监外执行的手续繁复;管制、缓刑、假释、监外执行的信息不能及时;对人户分离的对象,户籍地与居住地之间缺乏衔接等。目前,两城区的矫正对象基本上是由本区所在法院判决后通知各司法所接收,而对于外地法院判决到本区的社矫对象,两城区司法局至今未收到过相关的法律文书,导致这部分矫正对象漏管、缺管现象严重,矫正工作也就无从开展。目前多数街办的社矫对象人数已呈逐年萎缩的地步。常此以往,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可能将难以为继。四是矫正工作还缺乏有效的法律手段支撑。目前,在矫正对象的日常管理帮教工作中,由于缺少法律赋予的强制性手段,对那些拒不接受矫正或在矫正中表现不良的矫正对象,社区矫正组织一一特别是负责具体操作的司法所往往因有责无权,不能及时予以惩戒;而对那些积极配合矫正、表现良好的矫正对象的奖励,也因程序过于繁琐、规定较原则操作性不强、社区矫正组织没有法律授权等因素,实施起来难度较大,不能很好体现出奖惩结合的矫正方针。
(二)、社区矫正工作基础建设薄弱
社区矫正是一项以司法行政机关为主的新工作,从外省先期开展社区矫正试点的地区经验看,要保证社区矫正工作顺利开展,司法所须有3人或3人以上才能兼顾工作,须有独立的办公室实施矫正和存放档案,须有通讯、交通装备和工作经费以保障工作开展。但由于客观原因,两城区各司法所基础建设均较为薄弱。主要表现在:一是司法所人力相对薄弱,社矫辅助人员偏少且队伍不够稳定。司法助理员普遍存在“一人一所”的状况,且司法助理员在承担司法行政多项职能工作的同时还兼有街办(乡镇)安排的任务,人手少、任务重,使司法行政机关在社区矫正工作中难以更好地发挥职能作用。二是缺少基本装备,有的街道办公经费较为紧张。目前,两城区大多数司法所无车辆、无电脑、传真机、打印机等工作装备,个别所连基本的独立办公用房也未解决。在办公经费上,我市社区矫正经费与兄弟省、市相比相差较大。上海市人头经费定的标准是6000元、苏州市社区矫正经费标准为3000元。我市两城区矫正对象均无人头经费可言,由于经费的紧张,导致一些工作流于形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矫正质量。
(三)工作过程中相关部门的支持配合还未到位。社区矫正工作涉及到多个部门和单位,需要公、检、法、司、人事等多个职能部门就工作衔接、经费保障、矫正对象就业等方面加强合作,认真履行职责,才能形成较强的合力,确保社区矫正对象零漏管、脱管。但在调研中我们发现,目前两城区社矫工作大多是由司法所独立承担,有的职能部门对这项全新的工作不熟悉、不了解,存在着一些配合不到位的地方,而仅仅依靠司法所单打独斗,矫正工作难以达到预期目的。
三、对策及建议
在全省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启动会上,省、市领导强调: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要按照“做表率、走前列”的要求,振奋精神,扎实推进试点工作的开展,努力探索出一条具有贵阳特色的社区矫正之路。为进一步推动试点工作的深入开展,针对目前工作中暴露出的问题和困难,提出如下建议和对策:
(一)加强领导
社区矫正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通过党委政府加强领导,形成强有力的工作机制来推动这项工作。建议市、区两级成立党委分管领导为主任、分管副市长(副区长)为副主任、公、检、法、司、财政、人事等部门为成员的社区矫正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司法局,以贯彻落实上级社区矫正的政策和工作部署,研究制定本地区的社区矫正工作规划,协调相关事宜,指导、督促、检查本地区的社区矫正工作。各街办(乡镇)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贯彻落实上级社区矫正的政策和工作部署,落实社区矫正人员的日常管理和改造以及考核工作;同时建立经常性的工作汇报机制,及时向党委、政府汇报工作情况,争取党委、政府的支持并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
(二)明确权责
法院应当准确地适用刑事法律和刑事司法解释,充分使用社区矫正措施改造罪犯。检察院依法加强监督,确保公正。司法行政机关积极开展社区矫正的管理和考察以及社区服刑人员的矫正、帮助工作。乡(镇、街道)司法所承担日常管理工作。公安机关配合司法行政机关做好社区矫正对象的监督管理和考察,对违反规定的社区服刑人员依法采取必要的措施。为加强社区矫正的衔接工作,建议将社区矫正内容纳入公、检、法、司等相关职能部门的政府年度考核目标。财政人事部门加大财政和人员保障,确保工作取得实效。
(三)重视基础
当前要做的是搭建好具体负责社区矫正工作的司法所这个平台。社区矫正需要一支懂法律政策、熟悉犯罪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精神医学等专业知识的队伍。根据现在的条件,社区矫正依赖三类人员:专业社区矫正工作者、辅助社区矫正工作者和社会志愿者。建议党委、政府根据司法所承担工作任务的现状和将来的发展趋势,加强司法所力量,配备专业社区矫正工作者,由懂业务的人员担任。其次,配齐辅助社区矫正工作者,现在云岩区配备辅助社区矫正工作者的做法是一个司法所招聘一至二名社区矫正辅助人员,经过培训后上岗,但因待遇太低(每月每人500元标准)而无法稳定队伍。根据我市的实际情况,建议可借鉴兄弟省市的做法,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由各区安排一定的事业编制,用于招聘社区矫正辅助工作人员,根据实际配备到各镇(街)司法所。编制不足的可以考虑招聘合同制的人员加以落实。此外,壮大社会志愿者队伍,尽量招募一些专家学者、知名人士、离退休干部、青年学生、村(居)社干部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来,从事社区矫正志愿工作。
(四)加大财政保障
社区矫正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没有一定的物质技术支持是很难完成的。从两城区试点情况来看,经费显得严重匮乏。建议可以借鉴外地做法,在保证车辆、通讯、电脑等办公设备齐备、社矫辅助人员工资福利到位的基础上,按社区矫正对象人均1000元或以上的标准由区(县)财政安排工作经费,用于培训、指导、管理、奖励等,并列入财政预算。
(五)规范执法身份
关于做好社区妇女工作的几点建议 篇7
妇联工作涉及面广、服务层面多。各级妇联组织应从“党政所急,妇女所需,妇联所能”的总体要求和各有所为的原则科学定位。社区妇联作为妇联的基层组织,应“立足基层,依托家庭”,主要抓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一、健全社区妇女组织、提高妇女素质
(一)强基固本,健全组织。
“基广则难倾,根深则难拔”,建立健全妇女组织,是延伸妇女工作手臂的主要途径。一是要以党建带妇建,妇联服务党建,进一步贯彻落实十七大报告中“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带动其它各类基层组织建设”的精神,进一步加强党对妇女工作的领导。把加强社区妇女组织建设纳入基层党组织配套建设规划,使之与社区建设同步进行。二是要建立“五有”(有机构、有活动、有队伍、有阵地、有制度)组织,进一步完善社区妇女组织建设的规划和措施。三是要多方吸纳人才,增强妇女组织的活力和凝聚力。四是要树立“五好”目标(班子好、队伍好、阵地好、活动好、制度好)为创建目标,着力推进规范化、制度化建设。
(二)加强培训,提高素质。
社区妇联要以家庭为载体,以思想教育为先导,以技术技能培训为重点,促进社区妇女素质的提高。一是面对广大妇女的普及性教育培训。[1]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创新精神,牢固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誉观。不断提高社区妇女的社会责任感,引导社区妇女开拓创新、艰苦奋斗,争做“四有”、“四自”女性。[1]二是适应不同妇女群体的针对性培训。结合市委、市政府“解决城乡家庭零就业年”活动的部署要求,社区妇联通过“巾帼致富培训”、“家政服务员培训”和“月嫂培训”等活动,促使下岗的社区妇女再就业。积极推动“巾帼文明岗”创建进社区活动,促进女职工勤奋学习、岗位练兵、文明从业、建功成才。深入实施“春蕾计划”,着力推进大龄女童培训项目,帮助贫困女童增强生存发展的能力。三是开展体现妇联优势的特色培训。积极开展“男女平等国策宣传”活动,推进国策教育和性别平等意识进社区,[1]营造尊重妇女、保护儿童的良好氛围。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教育为核心,把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融入到“双合格”活动中,大力发展社区家长学校。
二、创新社区工作机制、搭建网络平台
(一)创新机制,拓展工作新领域。
多措并举,促成“五进社区”活动。一是“巾帼志愿者”进社区,大力弘扬“奉献、互助、友爱、进步”的志愿者精神,促进社区文明新风的形成。二是妇女维权进社区,增强妇女的法律意识,促进家庭、社区和社会的稳定。三是“争先创优”进社区,以“和谐文明家庭”创建活动为依托,以家庭和协带社会和谐。四是环保意识进社区,以“绿色家庭”创建为抓手,结合城市化建设,推动绿色环保社区的创建。五是群防群治进社区,以“平安家庭”创建为目标,促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二)搭建平台,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
采取多种形式兴办以妇女为主体的社区服务实体。一是抓载体促就业。尝试市场化和社会化的运作方式,依托妇联系统的“大姐”创业就业工程,抓好妇女职业介绍机构的建设。二是创品牌促就业。社区妇联要打出一批“妇”字号服务品牌,树立一批“巾帼创新业”带头人,使“巾帼社区服务工程”深入人心,发挥妇女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带头作用。三是建网络促就业。逐步形成信息传递、技能培训、职业介绍、法律援助一条龙服务体系。要根据社区居民的生活需要以及家庭小型化、人口老龄化、消费多元化的趋势,及时调整服务策略,上一批体现妇女服务优势的项目,如小学生和儿童接送、小饭桌、婴幼儿托管、老人生活照料等各类便民利民服务项目。
三、树立大维权意识、保护妇女权益
维护妇女的合法权益是社区妇女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加大法制宣传的力度。
社区妇联要积极配合社区管委会、联合司法部门向社区内妇女和家庭宣传法律法规,积极开展“四个一”活动。一是开展一次“社区妇女学法律,家庭平安促和谐”活动,进一步落实妇联系统“法制宣传年”的各项工作。二是开展一次“法制宣传与依法维权”为主题的“三八”维权活动周活动,启动实施社区“五五”普法工作。三是筹建一个“外来妇女之家”,帮助外来妇女解决生活难题,引导她们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四是组织各界妇女开展一次“献爱心、送温暖”活动,给弱势妇女群体送去社会的关怀,抚慰她们受伤的心灵。切实做好引导妇女学法、守法、用法,增强依法维权能力的工作。
(二)加强社区妇女维权机构建设。
着力推进妇女法律咨询站、投诉站、救助中心等服务机构的建设与管理,深入调查了解社区内妇女权益维护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法律服务需求,及时接受并处理妇女权益受侵害的投诉,认真做好家庭暴力、婚姻家庭、妇女家业等妇女群众来信来访工作,有效维护妇女群体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关于做好社区矫正工作 篇8
现将《关于利用社区资源做好离退休干部服务工作的意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中共中央组织部 民政部 财政部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文化部
卫生部 国家体育总局
共青团中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2010年4月8日
关于利用社区资源做好离退休干部服务工作的意见
离退休干部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关心照顾好离退休干部,发挥好他们的作用,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职责。当前,离休干部普遍进入高年龄期、高发病期,退休干部人数逐年增多,服务管理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为适应离退休干部高龄养老和服务管理的需要,更好地落实离退休干部的各项待遇,更好地加强和改进离退休干部党组织建设,更好地发挥离退休干部的积极作用,现就利用社区资源做好离退休干部服务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利用社区资源做好离退休干部服务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利用社区资源做好离退休干部服务工作,是离退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做好新形势下离退休于部工作的有效途径。做好这项工作,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保持原有服务关系、管理关系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社区的作用,方便离退休干部就近学习、就近活动、就近得到关心照顾、就近发挥作用,逐步建立和完善家庭、单位、社区、党委和政府工作部门相结合的服务管理体系,为离退休干部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创造更好的条件。
利用社区资源做好离退休干部服务工作,要区别机关、事业、企业单位離退休干部中的不同情况,坚持原单位服务与社区服务相结合,在不削弱原单位服务的基础上,通过社区为离退休干部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按规定移交到街道、社区的,主要由所在社区负责);坚持面向全体与突出重点相结合,对离休干部和参加工作时间早、年龄大、身体条件差、家庭生活有特殊困难的退休干部,要给予更多照顾;坚持服务与管理相结合,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不断丰富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方式、强化服务措施,逐步推进服务工作的多样化、制度化、科学化。
二、利用社区资源做好离退休干部服务工作的基本形式和主要内容
1组织离退休干部就近开展学习和活动。要充分利用社区现有教育教学资源,通过建立社区老干部学习小组、开办“老干部社区课堂”、举办报告会等形式。使离退休干部及时学习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国际国内形势以及本地区的重要情况,加强离退休干部思想政治建设。有条件的地方,可在社区设立阅文室,为离退休干部学习提供方便。充分利用辖区内的公益性活动场所和设施,因地制宜组织开展适合离退休干部特点的文体活动,社区文化中心(文化活动室)、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社区基层服务点要积极为离退休干部提供公益性文化服务,各级群艺馆、文化馆、图书馆要加强对社区老年文化活动的指导,积极开展适合离退休干部的文化活动,配送文化资源,不断丰富离退休干部的精神文化生活。有条件的地方,可在社区公益性活动场所加挂“社区老干部活动中心(站、室)”匾牌。对行动不便的离退休干部,可采取“送学上门”、“送恬动上门”。各地各部门老干部活动中心(站、室)和老干部大学(老年大学)要积极创造条件。向周边的离退休干部开放,努力实现资源共享。
2加强离退休干部党员服务管理。社区党组织要与离退休干部党员原工作单位加强联系,对按规定应当或自愿将组织关系转入居住地的离退休干部党员,要及时予以接收;对尚未转入的,要允许他们参加社区离退休干部党组织生活;探索在离退休干部居住相对集中的小区、楼宇和老干部活动学习场所设立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为他们就近参加组织活动创造条件。要及时向本区域内的离退休干部党员通报有关情况。采取适当方式组织他们开展适宜的活动。对那些体弱多病、行动不便和生活困难的离退休干部党员,要主动关心,努力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要注意培养本区域内离退休干部中的入党积极分子,对符合条件的要及时吸纳进党组织。
3就近为离退休干部提供生活照顾。要充分发挥社区服务中心(站、点)、社区志愿者的作用,全面了解掌握辖区内离退休干部的基本情况和特殊需求,通过编发服务指南、设立热线电话等方式,为他们得到居家养老服务提供方便。对“空巢”、独居和长期卧病在床、生活不能自理、家庭发生重大变故等有特殊困难的离退休干部,可通过走访慰问、谈心交流等方式,为他们提供爱心帮扶和精神慰藉服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结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为辖区内离退休干部建立健康档案,有计划地开展健康教育,指导离退休干部进行疾病预防控制和自我保健,提供有针对性的健康管理服务;为离退休干部提供方便的医疗护理和康复服务,简化就诊流程,对行动不便的离退休干部,可送医送药上门。要充分利用社区紧急救助网络,为突发意外情况的离退休干部提供紧急救助服务。
4为离退休干部就近发挥作用搭建平台。要从工作需要出发,适时、适度地组织离退休干部参与志愿服务和承诺服务等活动,鼓励和引导他们运用自身的政治优势、经验优势和威望优势,在社区建设、社区党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和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等方面建言献策、帮智出力、作出贡献,在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开展健康文娱活动和搞好家庭教育等方面作出表率。对表现突出的,要给予表彰和宣传。
三、加强对利用社区资源做好离退休千部服务工作的组织领导
利用社区资源做好离退休干部服务工作。对于加强社区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各地区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将这项工作纳入社区建设和社区党建的重要内容,与推进社区党组织“三有一化”(社区党组织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场所议事,构建区域化党建格局)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夯实社区服务基础,提供必要服务支撑,定期进行部署和考核。街道、社区要将这项工作纳入职责范围,明确人员负责,主动听取离退休干部的意见和建议,有针对性地开展服务工作。组织部门要加强街道和社区党建工作,指导街道、社区开展经常性的组织活动,加强对社区离退休干部党员的教育、管理。老干部工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要加强调查研究,及时向党委和政府汇报情况,提出意见和建议,认真履行具体指导和督促检查的职责。民政部门要加强社区老年人服务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更好地向离退休干部提供公益性养老服务。财政部门要结合离退休人员服务管理工作经费安排情况,统筹考虑利用社区资源做好离退休干部服务工作的实际,合理安排相关支出。卫生部门要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设,为包括离退休干部在内的社区老年人就医提供方便。文化、体育部门组织开展社区文化体育健身活动时,要充分考虑离退休干部的特点和需要。共青团、老龄办等组织和机构要充分利用各自服务网络,组织和指导社会志愿组织、老年群众组织、各类公益组织等为社区离退休干部特别是有特殊困难的离退休干部提供志愿服务,帮助他们维护合法权益。各有关部门要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密切配合,形成工作合力。离退休干部原单位要主动向社区提供离退休干部的有关情况,为社区服务离退休干部提供必要的经费和活动场所等方面的支持。要加强对这项工作的宣传引导,及时总结推广实践中的好做法好经验,努力推动这项工作深入发展。
【关于做好社区矫正工作】推荐阅读:
关于做好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的实施方案10-20
关于社区(村)、驻区企事业单位进一步做好创建首都文明区重点工作的通知10-21
关于做好信息报送工作的通知06-02
关于做好乡镇信息工作的思考08-20
两院两部关于全面推进社区矫正工作的意见07-11
关于进一步做好环境监管工作09-15
关于做好2011年防汛工作的通知10-15
关于做好冬季防火安全工作的公告10-20
关于做好2012年职称申报工作的通知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