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做好岗位变动人员的工作交接的通知(共14篇)
关于做好岗位变动人员的工作交接的通知 篇1
关于做好岗位变动人员工作交接的通知
各校区、各部门:
随着学院岗位设置工作的基本完成,因学院部分人员岗位发生变化,而工作交接顺利与否将影响到学院各项工作的开展,现就岗位发生变化人员的工作交接有关要求和注意事项通知如下:
一、工作交接的要求
1、交接时间:原则上在8月1日-8月5日五天内交接完毕。确因工作复杂的可适当推迟,但必须确保不影响新学期的各项工作开展。
2、交接内容:工作交接的内容包括工作资料(含纸质或电子文档的历史记录
财物交接要求:所有岗位的财物不得随岗位的变动而带走,必须一清二楚的交接完毕,并经主管领导或财务处确认。
3、资料及文件:涉及到工作需要的各类资料及文件必须整理清楚并详列清单移交给接任者。
二、报到时间
岗位发生变化的新一届中层干部一律在10月8日前到新聘岗位报到,履行新岗位的职责。
三、其他要求
1、尽管交接工作要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但要求原任
者与接任者必须密切配合,本着相互协助、相互补台的原则做好交接工作,并在工作交接完后仍要保持一定的衔接期,以确保工作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2、新任中层要迅速转变角色,及时进入状态,投入到所在岗位的工作实践中,从而确保学校各项工作秩序不断。
3、不再担任中层干部的同志或轮换岗位的同志要帮助接任者做好该岗位的工作。
二00七年九月二十九日
关于做好岗位变动人员的工作交接的通知 篇2
《广西建设年鉴》是广西建设系统大型综合性年鉴。为了做好《广西建设年鉴》 (2009年卷) 的组稿编撰工作, 确保《广西建设年鉴》 (2009年卷) 的时效性, 现将组稿事项通知如下:
一、《广西建设年鉴》 (2009年卷) 的组稿内容范围为全区建设系统2008年度建设工作的新举措、新发展、新成就和新情况。要求事实具体、数字准确、表述得当。
二、条目设置:城市规划与管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市政公用事业、建筑业、房地产业、勘察设计咨询业、村镇建设、园林绿化、重点工程建设、风景名胜区建设与管理、城镇化建设等。各地建设系统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根据各自业务职能和实际工作开展的情况选取上述条目进行组稿, 如实际开展工作的情况与上述参考条目有出入, 可作适当增减。
三、组稿要求:各有关单位撰写的文字材料请控制在5000~10000字。为保证年鉴的连续性和可比性, 具体内容分条目设置可参考2007、2008年卷的《广西建设年鉴》。
撰写文稿请用A4纸打印并加盖单位公章, 于2009年5月30日前寄 (送) 至《广西建设年鉴》编辑部, 文稿的电子文档请发送至编辑部的电子邮箱。如有数据图表和资料图片, 请一并提供。
四、请各单位重视该项工作, 落实专人负责撰写, 按时完成组稿任务。
通讯地址:南宁市金湖路58号广西建设大厦14楼1408室《广西建设年鉴》编辑部
邮政编码:530028
联系人:郑燕洁、黄杰斌
联系电话:0771-2260115、22601162260182 (传真)
电子邮箱:gxcic@gxcic.net
关于做好岗位变动人员的工作交接的通知 篇3
一、实施范围
申请补贴的企业(含中、区直企业)应同时符合以下条件:
(一)符合设区市确定的主导产业范围,并经各市、县(市、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根据地方实际认定。
(二)在我区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依法参加社会保险,并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满1年。
(三)开发出新增就业岗位。新增就业岗位是指与基准月相比较,企业每月净增加的新就业岗位数量,并与新增就业人员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依法参加社会保险。
基准月应每年调整一次,首个基准月为本办法实施前的一个月;从第二年度开始,以上年度的12月作为基准月。
二、补贴标准和方式
(一)补贴标准:每新增1个就业岗位,按该企业为其新招用人员实际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和失业保险费的月人均额度为基数进行补贴。补贴期限最长不超过1年,且应连续计算,不得分时段享受。
(二)补贴方式:实行先缴后补的方式,按季度申请和补贴。新增岗位数量和人均实际缴费额度分月进行核算。
(三)企业吸纳就业困难人员、小微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入驻创业孵化基地企业新招用人员并已享受相应社会保险补贴的,不得重复申报。
三、申请审批程序
(一)企业在每季度终了后的一个月内,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向所在地的市、县(市、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申请补贴,并提交以下材料:
1.经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确认的《企业新增岗位社保补贴申请表》一式3份(详见附件1)。
2.企业与新增就业人员签订的劳动合同复印件,以及新增就业人员花名册。
(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核(具体工作可以委托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承担),核算应补贴的金额,签署意见后送同级财政部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通过适当方式向社会公示审核情况,接受社会监督。公示内容应包括:享受补贴的单位名称、具体金额或标准等。
(三)财政部门负责按规定拨付补贴资金。
四、工作要求
(一)各市、县(市、区)在保障国家、自治区现行规定的就业资金支出项目需求的前提下,可结合当地财政年度预算安排和就业资金结余等情况,从就业资金中支付新增岗位社保补贴。就业资金无结余的,新增岗位社保补贴由当地财政预算安排。
(二)根据财政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管理要求,各市、县(市、区)要稳步推进就业资金支付方式改革,逐步将现行就业资金专户管理过渡到实行国库集中支付方式改革,提高就业资金使用绩效。
(三)各市、县(市、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部门要密切配合,制定本地新增岗位社保补贴的具体操作办法和工作流程,建立公开公示制度,加大对补贴资金使用的绩效评估,并自觉接受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监督。
(四)对违规操作,虚报、套取、骗取新增就业岗位社保补贴资金的企业和个人,将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有关规定,追究相关企业和个人的责任;涉嫌犯罪的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本通知自发文之日起执行,执行期限截至2017年12月31日。
关于做好岗位变动人员的工作交接的通知 篇4
各区县财政会计培训学校、各培训院校:
根据财政部《会计丛业资格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令)第26号文件精神, 年要继续做好我市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今年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重点是广泛深入 做好新会计准则的培训工作,提高持证人员业务素质、会计职业道德水平。现将培训内容及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培训内容:
(一)高级财会人员继续教育由市财政局会计处统一组织培训。培训内容及计划另行通 知
(二)中、初级财会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的内容:
1、诚信建设与会计职业道德(包括会计人员法律教育)
参考用书:《会计职业道德》,财政部会计司编写;
2、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培训
参考用书:《会计人员工作手册》,北京市财政局会计处编写;
3、新会计准则培训
4、企业内控制度有关规定培训
二、培训要求:
1、各培训单位应严格按照《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管理办法》的各项规定做好培训工作, 保证培训时间不低于24小时,按照会计人员的实际情况和要求合理安排培训内容和计划,保 证培训质量。
2、各培训单位根据以上培训内容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及会计人员要求安排今年的培训 计划,并于每月(从6月开始)25日前将下月培训计划报送财政局会计处。
3、各培训单位不得强制会计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培训。严禁挂靠非培训学校,如发现违 规者将取消其培训资格。
北京市财政局会计处
关于做好岗位变动人员的工作交接的通知 篇5
各市、自治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省直各有关部门、单位,国家级继续教育基地、省级继续教育基地:
根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5部门《关于印发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人社部发〔2011〕112号)、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意见》(青政〔2008〕52号)、《青海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青发〔2010〕28号)及中共青海省委办公厅《关于印发〈贯彻落实(中共青海省委关于加强“三基”建设提升执政水平的意见)重点任务分工方案〉的通知》(青办发〔2014〕34号)精神,现就做好2015全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通知如下:
一、认真筹划,切实做好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工作
2015年,我省继续教育工作要按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的总体部署和省委关于加强“三基”建设的总体要求,以提升专业技术人员岗位基本能力为核心,以不断创新培训方式为手段,围绕重点领域和重点专业,聚焦高层次、急需紧缺和骨干人才的培养,提高质量,整合资源、加强监管,更好发挥继续教育工作在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中的作用,不断提高继续教育工作规范化水平。
(一)关于继续教育工作方案和培训计划申报备案工作
1.各市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省直各有关部门(单位)、国家级、省级继续教育基地要紧紧围绕继续教育工作思路,结合2015职称申报工作和“三基”建设工作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继续教育工作方案和培训计划。
2.工作方案,应包括工作思路、工作内容、工作程序、实施步骤等内容。制定培训计划时,须填写《2015年继续教育培训计划备案申报表》(附表1),并对继续教育培训的培训课程、培训时间安排、培训方式、培训范围、培训地点、培训人员、重点专业领域、培训师资等情况予以明确。
3.工作方案和培训计划须经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审核备案后,方可组织实施。未经审核备案的,不纳入全省2015继续教育培训计划,继续教育培训学时不予认可。
(二)关于继续教育公需科目和专业科目培训工作 1.公需科目培训
(1)组织实施:2015年继续教育公需科目培训工作,由省市(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省直各行业主管部门(单位)牵头组织实施,由青海省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青海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承办具体培训工作。
(2)公需科目教材:2015年公需科目教材共5个科目,分别是《与你密切相关的政策法规》、《专业技术人员综合能力建设》、《专业技术人员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思维》、《传统文化与法制中国》,《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发展》。参加公需科目培训的人员,可根据自身需求,任选其中2个科目。(3)培训方式:今年,公需科目培训统一采用网络培训方式。网络培训的操作流程和其它事项由青海省国家级继续教育基地——青海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另行通知。
(4)考核测评方式:2015年公需科目培训考核实行网上在线、随时、免费测评方式进行。网络培训结束后,专业技术人员须参加网上在线测评。测评合格的,由培训机构统一出具培训学习证明。2.专业科目培训
专业科目培训由各市、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省直各行业主管部门(单位)组织实施,国家级继续教育基地、省级继续教育基地、省直各有关部门(单位)承办。专业科目培训可采取网络培训、集中面授等多种方式进行。专业科目培训承办单位,要根据各部门、行业专业技术人员工学实际需求,选定培训内容,并切实做好培训的组织实施和考核测评等工作。
二、配合“三基”建设,积极开展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岗位基本能力培训工作
根据省委《关于加强“三基”建设提升执政水平的意见》(青发〔2014〕17号)精神,2015年我厅将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机关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岗位基本能力培训工作。专业技术人员岗位基本能力培训是贯彻落实“三基”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旨在进一步提升我省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和专业水平。各市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省直行业主管部门(单位)一定要高度重视,统一思想,要将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岗位基本能力培训与继续教育培训工作有机结合,统筹安排,并按照“三基”建设工作的有关要求,切实做好培训的组织实施工作。各市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省直行业主管部门(单位)要周密部署、协同安排专业技术人员岗位基本能力培训工作和继续教育培训工作,避免出现重复培训、多头培训的情况。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岗位基本能力培训的学时等同于继续教育培训学时。
三、强化管理,充分发挥继续教育培训基地服务平台作用
继续加强对国家级及省级继续教育基地的监督管理,根据继续教育培训工作进展情况,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将择时对各级继续教育基地培训工作进行检查、评估。工作方案、计划报备、总结报送等情况均列入检查、评估内容。评估结果,作为下一阶段工作任务分配的重要依据,由我厅统一对外公布。各级继续教育基地应积极开展自评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健全管理制度建设,完善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增强继续教育综合性办学能力,提高办学质量,充分发挥继续教育基地服务平台作用,为全省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学习提供全方位、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
国家级继续教育基地在做好现有各项工作的基础上,应积极开展继续教育理论研究,探索、开发有针对性和时效性的精品培训项目和特色培训项目,为形成特色鲜明、科学高效的培训体系打好基础。省级继续教育基地在组织开展专业科目培训时,要紧紧围绕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专业、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需求,将培训与产、学、研有机结合,并可通过外聘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专家、学者兼职教学的方式加强、补充师资力量,努力提高培训的专业性和针对性。
四、需要明确的有关事项
(一)继续教育培训证书发放
从2015年起,由各市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省直各行业主管部门(单位)向青海省继续教育协会统一申领空白《青海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证书》(以下简称《继续教育证书》),不得将申领证书的具体事项转交给专业技术人员个人。已领取的《继续教育证书》,未登记填满的,继续使用,待证书登记填满后,凭旧证更换新的空白《继续教育证书》。青海省继续教育协会根据继续教育培训考核合格人数和所需空白证书数量,对照《继续教育证书申领表》(附表2)办理申领手续。
(二)继续教育学时登记及审验 1.学时登记
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公需科目培训和专业培训的科目、学时等情况均须由用人单位在《继续教育证书》上登记。培训学时登记时,参加培训人员须将公需科目学习证明和参加专业培训的有关证明材料提交给单位。单位经审验核实后,方可予以登记。2.证书审验
《继续教育证书》审验工作实行分级管理,按照继续教育工作管理权限,由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进行审验盖章。
(1)《继续教育证书》审验程序: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情况,由用人单位登记盖章、提交单位主管部门审核合格后,报同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审验,经审验合格的,加盖公章。经过审验的《继续教育证书》才能作为职称申报的有效证件。
(2)审验《继续教育证书》时应提交的资料:用人单位、主管部门、培训人员应按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的有关要求,提交《继续教育考核登记表》(附表3)、培训通知、课程安排、签到名册、结业证书等相关培训证明。
(三)继续教育培训学时的核定
专业技术人员每年接受继续教育的学习时间累计不少于12天或72学时,其中,公需科目培训为24学时。继续教育培训学时,一般按照每天6学时计算,如有特殊情况,需增加学时的,须出具相关证明。在审验年限期间取得学历教育的,可视为接受继续教育,继续教育学时依据接受学历教育的院校提供的学时证明计算。职称外语、计算机应用能力考前辅导班的学习培训,不计算为继续教育学时。参加国内外专业技术交流活动的,依据有关规定,计算培训天数(不含往返路程时间)。
(五)继续教育培训的数据统计与总结报送
按照《国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事业发展计划的通知》(人社部发〔2014〕11 号)和《全省2015年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目标》的有关要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实行月统计、年总结制度。每月初,各市、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省直各有关部门(单位)要将上个月继续教育培训情况的统计数据报送至青海省继续教育协会,经继续教育协会汇总后,上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年末,各市、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各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省直各有关部门(单位)要向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报送本继续教育工作总结。
五、时间安排
(一)各市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省直各行业主管部门(单位)须于2015年4月20日前与青海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联系公需科目培训具体事宜,确保全省公需科目培训工作有序、顺利进行。
青海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联系方式:
电 话:0971——6144626 6106527 6106493 6128775 联系人: 王老师
侯老师
(二)各市、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各级继续教育基地,省直各有关部门(单位)于2015年4月30日以前将工作方案和培训计划报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
(三)每月5日以前,各市、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省直各有关部门(单位)要将上个月继续教育培训统计数据报送至青海省继续教育协会。
(四)各市、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各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省直各有关部门(单位)于2015年11月30日以前向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报送继续教育工作总结。
(五)今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对继续教育学时的审验工作时间截止为2015年11月30日。
六、工作要求
(一)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各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省直各有关部门(单位)要注重工作协调与沟通,切实加强继续教育培训工作的宣传,确保全省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知晓培训信息;要采取多种方式畅通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培训的渠道,充分调动他们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平稳推进继续教育培训工作。
(二)本通知中的附表可从青海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网站下载。所有报送材料均同时报送纸质版和电子版,表格以EXCEL形式报送。电子版发至:qh6309093@sohu.com。2015年继续教育工作方案、培训计划的纸质材料报送地点:青海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专技处(216房间)。
(三)未尽事宜,仍按照国家和我省继续教育工作有关政策规定办理。
(四)联系方式 1.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处
联系 人:姚静婷
联系电话: 0971—6306624
杨志弘
0971—6309093 2.青海省继续教育协会
联系 人:王公民
关于做好岗位变动人员的工作交接的通知 篇6
关于对全市公益性岗位人员 2010工作进行考核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磐石、明城开发区管委会,各用人单位:
根据《磐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磐石市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磐政办发[2009]12号)中确定的对公益岗位人员实行工作考核的要求,就业服务局将组织各用人单位对全市公益岗位人员2010工作情况进行全面考核,现将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时间安排
2011年1月20日——1月28日
二、责任单位
各乡镇街区负责本辖区内全部公益岗位人员的考核工作;
交通协管员由市公安部门负责考核;司法矫正员由市司法局负责考核;园林处公益岗位人员由市园林处负责考核;治安巡逻员由市综治办负责考核;政府保洁员由市政府办负责考核;人社部门、社保公司的协理员由人社局和社保公司分别考核。
三、考核办法
对公益性岗位人员的考核,按照《磐石市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暂行办法》第十八条规定确定的考核项目、方式进行。考核实行100分制。具体考核项目、考核分数:
(一)全年出勤率20分。由用工单位建立公益岗位人员出勤考核制度,设立考勤簿。公益岗位人员出勤每迟到、中途溜号、早退一次在出勤率总分中扣除0.5分,旷工一次扣2分,累计计算。
(二)按时参加相关会议、培训、学习和有关活动10分。由用工单位设立公益岗位人员活动记录,对公益岗位人员参加会议、培训、学习和活动情况进行记录,公益岗位人员无故不参加会议、培训、学习和活动的,每次扣除1分,累计计算。
(三)完成业务指导部门确定和下达的各项业务和工作任务40分。具体业务和工作任务考核项目、评分标准由各业务指导部门确定。
(四)熟悉本职工作业务、有基础业务档案10分。公益岗位人员按所从事岗位要求和业务指导部门要求,建立各项相应业务档案,缺少一项扣1分,没有不得分。
(五)社区居民代表和社区评议20分。居民代表和社区
各10分。由居民代表和社区居委会根据公益岗位人员平时工作表现打分。进入部门、单位工作的公益岗位人员,其评议,由进驻单位职工代表和单位组织打分。
公益岗位人员考核,有下列问题之一的,视为公益岗位不合格人员:①考核总分低于60分的;②累计旷工5个工作日以上的;③累计事假20天以上的;④因病全年都不能上岗的,⑤居民代表和社区评议低于10分的。
四、工作要求
(一)各用人单位的主管领导要亲自负责考核工作,要组成精干的考核工作组,按本次考核规定的项目、方式,本着对每位公益岗位人员高度负责的态度,精心组织好考核工作。
(二)市就业服务局组成考核工作督查小组,进入用人单位对考核工作进行督查指导。
(三)各用人单位要在1月 日前,将公益性岗位人员考核名单,考核分数、结果报市人社局备案。
联系电话:65223616 附件:2010公益性岗位人员考核表
二0一一年一月二十日
抄送市委办、市人大办、市政府办、市政协办、市纪委办 磐石市就业再就业联席会议办公室 2011年1月 日印发
关于做好岗位变动人员的工作交接的通知 篇7
《中华人民共和国车船税法》(以下简称车船税法)及其实施条例自2012年1月1日起施行。为切实做好船舶车船税的征收管理工作,全面贯彻落实车船税法及其实施条例的各项规定,在税务系统和交通运输部门原来已建立的船舶车船税征收管理工作机制基础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的相关规定,经国家税务总局和交通运输部研究,现就进一步做好船舶车船税征收管理工作的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提高认识,积极配合,做好船舶车船税征收管理工作
对船舶征收车船税,有利于加强船舶管理,促进水上运输和相关行业的公平竞争和健康发展。我国船舶数量多、分布面广、流动性大,船舶车船税征管较为困难。税务机关和交通运输部门海事管理机构要提高认识、加强配合,共同做好船舶车船税征收管理工作。
地市级以上税务机关应主动争取当地海事管理机构的支持;海事管理机构要发挥船舶监督管理优势, 通过向税务机关提供船舶信息、接受委托代征和协助把关等方式, 积极支持和配合税务机关做好船舶车船税的征收管理工作。尤其是对此次车船税法新单列税目的游艇, 应根据其计税依据和税额标准的变化, 及时掌握相关信息资料, 扎实做好征管基础工作。
二、创造条件, 健全机制, 开展好船舶车船税代征工作
为方便纳税人缴纳税款,提高船舶车船税的征管质量和效率,降低税收征管成本,凡在交通运输部直属海事管理机构登记管理的应税船舶,其车船税由船籍港所在地的地市级以上税务机关委托当地的交通运输部直属海事管理机构代征。税务机关要主动沟通联系,与海事管理机构协商船舶车船税委托代征的具体事宜;交通运输部直属海事管理机构应积极配合当地税务机关,共同做好船舶车船税的委托代征工作。
对于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海事管理机构登记管理的船舶,原则上也应实行委托代征。委托代征确有困难的地区,可先采取协助把关的方式,并创造条件尽快实行委托代征。
税务机关应主动和当地海事管理机构协商,共同推进船舶车船税委托代征的实施工作,切实做好车船税税收政策服务和征管业务指导工作,积极创新征管模式,建立有效的控管机制。实行船舶车船税委托代征的地区要建立健全委托代征工作管理机制。税务机关应当与海事管理机构签订委托代征协议,明确代征单位的代征范围和内容、代征税款的解缴方式和具体期限、代征手续费的支付比例和支付方式、船舶信息交换和协作配合方式等方面的内容,明确各方职责,规范代征行为。
海事管理机构应当在船舶监管过程中,加强对船舶车船税缴纳情况的查验,并及时将有关情况通报税务机关。
三、依托信息手段,搭建畅通渠道,实现部门间信息共享
税务机关应充分依托信息技术手段,与海事管理机构建立沟通协调机制,搭建畅通的信息交流渠道,实现部门间信息共享。实行船舶车船税委托代征的地区要定期交换船舶的登记信息和纳税信息,建立船舶车船税的税源数据库,加强船舶车船税的源泉控管,堵塞征管漏洞,确保船舶车船税委托代征工作顺利进行。
四、船舶车船税委托代征的具体管理办法由国家税务总局财产和行为税司与交通运输部海事局另行制定。
关于做好岗位变动人员的工作交接的通知 篇8
《通知》指出,日常监管要落实一个制度。各地要按照“谁发证谁监管、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构筑完善“上下贯通、左右联动、齐抓共管”的监管落实体系,加强对印刷复制发行企业的日常检查,通过印刷复制行政执法报告评价制度的执行来落实监管职责。
《通知》要求,在重要时间节点开展两次行动,为确保今年全国两会和国庆期间印刷复制发行市场的稳定,各地要在2月下旬和9月下旬组织专项检查行动,集中力量深入一线开展大检查。
《通知》强调,监督检查突出三个重点:一是对印刷企业重点检查印制政经类等涉及重大选题出版物以及少儿出版物的情况,特别是印制涉及民族宗教的出版物;二是对光盘复制企业重点检查光盘模具蚀刻来源识别码(SID码)以及报送样盘的情况;三是对发行企业重点检查网上书店、出版物网络交易平台和少儿出版物、中小学教辅以及政经类等重大选题出版物销售情况。
《通知》还强调,落实职责做到四个结合: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转变工作作风,结合量化指标细化监管任务,结合网络平台创新管理手段,结合教育培训提升人员素质。《通知》要求各地加快推进印刷复制委托书网上备案系统的建设,北京、河北两地今年要完成网络平台互通工作,长三角地区力争在今年下半年取得进展等。
关于做好岗位变动人员的工作交接的通知 篇9
浙人社发〔2012〕105号
各市和义乌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省直有关部门:
为进一步加强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开展2012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选拔工作的通知》(人社部函〔2012〕68号)精神,现就做好2012我省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选拔推荐工作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人选条件
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应具有中国国籍,热爱祖国,遵纪守法,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模范履行岗位职责,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努力工作。
(一)专业技术人才:在专业技术岗位上工作,近5年来取得的专业技术业绩、成果和贡献突出,并得到本地区、本系统同行专家的认可,一般应具有高级职称,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在自然科学研究中,学术造诣高深,对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事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是学科领域的带头人;或者研究成果有开创性和重大科学价值,得到国内外同行专家公认,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2.在技术研究与开发中有重大发明创造、重大技术革新或解决了关键性的技术难题;或者长期工作在工农业生产和科技推广第一线,有重大技术突破,推动了行业技术进步和国民经济发展;或者在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和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推广中业绩突出,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长期工作在医疗卫生工作第一线,艺术高超,治疗疑难、危重病症成绩突出;或者在较大范围多次有效预防、控制、消除疾病,社会影响大,业绩为同行所公认。
4.在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重点行业,为解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提供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科学理论依据,具有特殊贡献。
5.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成绩卓著,对社会发展和学科建设作出突出贡献,是学科领域的学术带头人。
6.在宣传文化领域,成绩卓著,对经济社会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学科建设、宣传文化领域改革创新和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突出贡献,是本领域的带头人。
7.长期工作在教育、教学、教练执训工作第一线,对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改革发挥了重大作用,具有国际领先的教育教学理念、坚实的学科教学
理论基础和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在所从事的学科教学和教练执训领域中,能力和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地位,起到带头和示范作用,并为同行所公认。
8.在其他行业、领域为经济社会发展、民生建设作出突出贡献。
(二)高技能人才:长期工作在生产服务岗位第一线,技艺精湛,贡献突出,一般应为高级技师(国家职业资格一级)或具有相应高级职业技能水平,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获得过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业绩突出,影响广泛。
2.在技术革新、技术改造上有重大贡献,获得过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国家专利等。
3.在本行业中具有领先的技术技能水平或有重大技术革新,在某一生产工作领域总结出先进的操作技术方法并为同行业公认。
4.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应用或在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推广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并取得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5.在本职业(工种)中具有绝招绝技,在国际国内同类职业(工种)中产生重要影响。
6.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解决生产过程中的重点或关键性操作技术问题。
7.在国际上获得有影响的技能大赛、技术比武等奖项,为国家争得荣誉。
8.在培养技能人才和传授技艺等方面成绩突出,在国内、行业内有较大影响。
二、推荐指标、要求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对本次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的选拔继续实行总量控制,核定给我省的指标控制数为59名,其中专业技术人才47名(不含杭州、宁波市和部属在浙单位),高技能人才12名(含杭州、宁波市,不含部属在浙单位),两类人才指标数不得互用。为保证人选质量,提高工作效率,请各市、各部门严格按照下达的推荐指标控制数(见附件)开展推荐工作,未下达控制数的省属单位可对照选拔条件推荐人选,经主管部门审核后直接报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不得重复享受。在企事业单位中担任领导职务后不再直接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和技能工作的,担任副省级及其以上领导职务和享受副省级及其以上待遇的,以及党、政、军、群机关的工作人员,除中国科学院院
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外,原则上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各市、各部门要严格按照规定的选拔条件和标准推荐人选,切实将那些长期辛勤工作,在一线专业技术和高技能工作岗位上取得了突出业绩,做出重要贡献,其业绩、成果和贡献为同行和社会认可的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选拔上来。
三、推荐程序
各市、各部门要进一步增强工作透明度,严格按照规定程序推荐人选,确保选拔推荐工作公开、公平、公正。推荐人选应按照隶属关系逐级上报,非公有制企业向所在地人力社保部门推荐。所推荐的人选必须经过同行专家评议,没有经过专家评议或专家评议没有通过的,不得作为推荐人选。推荐人选申报材料须到人选所在单位进行全信息公示(除涉密材料外),公示无异议后,经市政府或省直部门领导审定后上报。义乌市推荐指标单列,所推荐人选由金华市人力社保局统一上报。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将对申报人选进行条件审核,组织专家进行评议,并会同有关部门提出人选方案,以适当形式公示后,请示省政府上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杭州、宁波市专业技术人才享受特贴的指标国家单列,选拔工作单独开展,所推荐人选由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统一请示省政府上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高技能人才享受特贴的指标国家不予单列,按照省下达的推荐指标控制数(见附件)开展推荐工作。
四、报送时间和材料
请各市、各部门抓紧开展选拔推荐工作,并于2012年4月30日前,将以下材料报送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处:
(一)综合报告1份,内容包括人选推荐、专家评议以及公示情况等,并附专家评议结果汇总表。综合报告须加盖市政府或省直主管部门公章,并注明联系人、联系电话。
(二)专家情况登记表及申报附件材料各1份,上报材料若涉密,须作脱密处理。
(三)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管理软件生成的人选一览表1份,并加盖市政府或部门公章。
(四)人选数据库文件1份(可用U盘、光盘存储)。请于.cn免费下载使用新版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管理软件及个人信息采集工具。软件下载、安装、使用业务咨询电话:010-83065046转831、***,联系人:邓涛。
各市、各部门要高度重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的选拔推荐工作,把这项工作作为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加强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精心组织,注重质量,严格按照规定的条件和程序推荐人选,确保选拔推荐工作的顺利进行。
联系人及电话:省人力社会保障厅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处朱淑梅,0571-87052533;职业能力建设处黄晓红,0571-87057810。通讯地址:杭州市省府路2号楼省人力社保厅,邮编:310025。
附件:2012选拔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推荐指标控制数
二○一二年三月二十七日
附件
2012选拔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
推荐指标控制数
单位(市别)控制数
杭州市3 人(高技能人才)
宁波市3 人(高技能人才)
温州市6人(其中高技能人才2名)
湖州市4人(其中高技能人才1名)
嘉兴市4人(其中高技能人才1名)
绍兴市5人(其中高技能人才2名)
金华市4人(其中高技能人才1名)
衢州市3人(其中高技能人才1名)
丽水市3人(其中高技能人才1名)
台州市4人(其中高技能人才1名)
舟山市3人(其中高技能人才1名)
关于做好岗位变动人员的工作交接的通知 篇10
皖教秘人„2010‟107
号
各高等学校,有关高校主管部门,各市教育局、人事局:
为进一步深化高校职称改革,优化教师队伍职务结构,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教学科研水平,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我省高等教育又好又快发展,根据教育部、人社部有关文件精神,现将做好2010年高校教师(含实验技术人员,下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明确评审标准条件
普通本科高校和高职高专院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分别适用《安徽省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教师专业技术资格条件(试行)》(教人„2009‟1号)和《安徽省高职高专院校教师专业技术资格条件(试行)》(教人„2009‟2号)。
从2010年起,高校实验技术人员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适用《安徽省高等学校实验技术人员专业技术资格条件(试行)》(皖教人„2010‟1号),原《安徽省高等学校高级实验师任职资格考评标准》
究学校主要领导和职能部门的责任。同时,要认真总结经验,着力解决教师职务的续聘问题,推动“以聘代评”工作试点向教师职务聘任制的真正转变。
(二)继续规范自主评审。符合原省人事厅《安徽省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组织管理暂行办法》(皖人发„2004‟80号)规定,经批准分别获得副教授和讲师评审权的本科高校和高职高专院校,要严格按照省教育厅、人社厅新的标准条件,并在授权的学科范围内开展评审工作(副教授评审结果报教育厅审批,讲师评审结果报省教育厅备案)。对不按照标准条件或突破评审范围越权评审的学校,评审无效,并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自主评审评委库届满三年的要及时进行调整和充实,并逐步吸纳外校外部门的专家进入评委库。
(三)积极引导教师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各高校要充分发挥职称杠杆作用,引导教师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产学研合作,特别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改革试验区、省“861”行动计划等建设和实施,积极转化科技成果。对作出突出成绩的申报人员,要优先推荐申报。
(四)努力营造有利于人才引进的职评环境。各高校要进一步发挥职称评审的激励作用,为引进高层次人才创造良好环境。在职称评审时,报上一级高校教师系列职务;3年后,具有中专教师职务的必须评转高校相应教师职务后,方可申报上一级高校教师任职资格。3年过渡期内,评转高校同级教师专业技术职务,需研究生毕业或取得第二学士学位,或1993年前获得本科学历(学士学位),其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免考;直接申报上一级高校教师系列职务的,需研究生毕业或取得第二学士学位,或1993年前获得本科学历(学士学位)。
评转高校同级或直接申报高校上一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其在中专学校担任相应职务以来的科研成果可一并计算,其它条件按照教人„2009‟2号文件执行。
(三)关于论文过渡问题。按照《安徽省高等学校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推荐办法(试行)》(皖教人„2010‟12号)规定,申报人员任现职以来,在教人„2009‟1号和2号文印发之日(2009年3月18日)前已经发表的论文,其期刊系省教育厅《期刊目录》列出的国家级重点和国家级刊物的,在晋升高一级职称时,可以分别视同新资格条件规定的一类和二类论文。
(四)关于SCI、EI收录问题。SCI、EI论文收录,是指发表的论文被收录到SCI(SCI-E)和EI中,以检索证明为准。其中被EI收录的,仅认可有分类号和主题词的收录版。
(五)关于论文检索数据库问题。同一篇文章被不同的检索系统检
弱的依据。时间不超过15分钟。答辩是评审的必须环节。未按规定参加答辩者,视为放弃参评资格。
(十)关于专题报告。以专题报告进行申报的人员应是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急需紧缺的专门人才。各高校要严格控制以专题报告申报的人员数量,对于综合条件不是特别突出、没有充分理由的专题报告,省教育厅将不予接收。专题报告要说明以强补弱的理由,即欠缺条件和超出申报条款的业绩。
(十一)关于任职时间的计算。任现职时间截止到2010年12月31日。
六、严格推荐工作要求
(一)切实加强领导。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关系广大教师切身利益,关系教师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关系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牵涉面广、影响面大、关注度高,是一项十分严肃的工作,务必加强领导,周密计划,严谨细致,有序实施。各高校专家委员会要在校党委的领导下,在职权范围内,做好专业技术职务的推荐、申报和评聘工作。
(二)深入开展宣传。各高校要将今年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的有关文件规定,通过校园网和校人事部门网站向广大教师广而告之,真正使他们能够了解、吃透职务评聘的政策精神,理解、落实相关要求;同时,技术资格申报表》(附件2)外,其他所有申报材料,只收复印件。复印材料需由审核人签名并加盖审核单位印章。评审结束后不再退还。有关原始材料存放学校职改部门,统一保管。评审过程中,若有必要,省教育厅将随时调阅。
统一申报材料。各高校要按照统一要求的顺序(附件3),将所有申报材料的复印件装订成册,将审核意见逐条填入《高教系列任职资格评审简明情况登记表》(附件4),并加盖印章。各高校需提交《2010年高教系列申报人及其申报任职资格情况一览表》(附件5)及电子表格各一份。学科及学科代码按照《高教系列任职资格申报学科及代码》(附件6)填写。
各种表格既适用高校教师,也适用高校实验技术人员。
七、评审时间总体安排
1.6月25日前,进行工作部署。
2.8月20日前,各高校完成考核、评议、推荐工作。
3.8月23日—27日,各高校报送评审材料(具体日程安排见附件7),具备副教授评审权的高校上报评审结果及有关材料。
关于做好岗位变动人员的工作交接的通知 篇11
一、充分认识废旧商品回收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也是废旧商品回收行业发展再上新台阶的重要机遇期。《意见》的发布, 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废旧商品回收体系建设工作的高度重视, 各地商务主管部门要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两型社会”的高度, 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 进一步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结合实际, 认真落实各项工作, 促进完整的先进的废旧商品回收体系早日建立。
二、建立健全组织机构
经国务院批准, 建立由商务部牵头, 22个部门组成的废旧商品回收体系部际联席会议制度。部际联席第一次会议明确, 将完善政策环境、开展公共机构回收试点、组织绿色回收进校园和开展宣传周系列活动作为2012年下半年工作重点。各地商务主管部门要按照《意见》的要求, 在当地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 建立由商务主管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参与的工作机制, 明确各部门任务分工;结合本地实际, 提出工作重点, 加强工作的动态考核, 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三、建立重点企业联系制度
培育龙头企业是加快废旧商品回收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各地商务主管部门要按照《商务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再生资源回收行业调查的通知》 (商办流通函[2012]316号) 要求, 结合废旧商品的重点品种, 遴选10~20家具有代表性的龙头企业, 建立省级重点企业联系制度, 并及时向商务部推荐。商务部将在各地推荐的基础上, 建立全国重点企业联系制度。
四、开展废旧商品回收体系示范工作
根据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关于建设80个网点布局合理、管理规范、回收方式多元、重点品种回收率高的废旧商品回收体系示范城市的要求, 商务部将在省级试点工作的基础上, 确定全国废旧商品回收体系试点城市, 并适时开展废旧商品回收体系示范城市评价工作。各地商务主管部门要按照试点城市建设规范的要求, 认真做好省级废旧商品回收体系建设试点, 结合城市建设发展规划, 合理布局, 规范建设, 逐步形成以龙头企业为主导、以回收站点为基础、以分拣加工集聚区为核心、以信息平台为支撑的废旧商品回收体系。
五、加强基础性工作
各地商务主管部门要尽快制订符合当地实际的废旧商品回收体系发展规划, 根据人口规模、经济发展水平、资源产生量等因素, 做好重点品种回收站点、分拣中心及回收利用基地的规划布局, 促进回收与利用产业的有效融合。同时, 要按照商务部统一部署, 切实做好回收行业统计和标准制订工作, 以回收网点、分拣中心、劳动者保护等标准为重点, 加大地方性标准制修订和贯彻实施力度。
六、加强项目监管
关于做好岗位变动人员的工作交接的通知 篇12
发布日期:2011-6-2
皖教秘人„2011‟81号
各高等学校,有关高校主管部门,各市教育局、人社局:
为进一步深化高校职称改革,正确引导教师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快建设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促进我省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根据省人社厅《关于做好2011全省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工作的通知》精神,现将做好2011年高校教师(含实验技术人员,下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明确任职资格条件
普通本科高校、安徽广播电视大学本部和高职高专院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分别适用《安徽省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教师专业技术资格条件(试行)》(教人„2009‟1号)和《安徽省高职高专院校教师专业技术资格条件(试行)》(教人„2009‟2号)。
高校实验技术人员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适用《安徽省高等学校实验技术人员专业技术资格条件(试行)》(皖教人„2010‟1号)。
二、严格岗位职数限额
岗位职数限额是各校开展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的基本依据。各高校要根据省人社厅审批的岗位设置方案,按照规定的结构比例,在核准的岗位职数限额内开展评聘工作;并坚持职岗一致的原则,在申报人申报的学科与所从事的工作相同或相近的基础上,进行对岗推荐。严禁超岗位职数、混岗推荐、评审和聘任,严禁非教学人员挤占教学人员岗位。
各校在设岗、推荐时要充分体现结构调整的思想,向优势特色学科专业和新兴交叉学科专业倾斜;要坚持从长计议、留有余地的原则,科学制定剩余岗位职数使用计划,做到分年合理使用,防止短期行为,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三、坚持职称评审导向
各高校要坚持以专业技术资格条件为依据,以师德、学识、能力、业绩、贡献为导向,既重教学又重科研,既重数量更重质量,既重学识更重师德,坚持标准条件,认真评议推荐,做到好中选优,优先推荐师德高尚、业绩突出、贡献较大的教学、科研一线业务骨干参加评审。
四、深化职称评审改革
(一)继续完善以聘代评工作。经批准试行“以聘代评”的高校,要根据省教育厅、原省人事厅教人„2009‟1号、2号和省教育厅、人社厅皖教人„2010‟1号文件新的资格条件,修订完善本校的评聘条件,尚未修订完善的要抓紧修订,并报省教育厅、省人社厅批准后施行;未经批准的评审结果无效,并将追究学校主要领导和职能部门的责任。同时,要认真总结经验,着力解决教师职务的续聘问题,推动“以聘代评”试点工作向教师职务聘任制的真正转变。
(二)进一步规范自主评审。符合原省人事厅《安徽省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组织管理暂行办法》(皖人发„2004‟80号)规定,经批准分别获得副教授和讲师评审权的本科高校和高职高专院校,要严格按照省教育厅、人社厅新的标准条件,并在授权的学科范围内开展评审工作(副教授评审结果报教育厅审批,讲师评审结果报省教育厅备案)。对不按照标准条件或突破评审范围越权评审的学校,评审结果无效,并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自主评审评委库届满三年的要及时进行调整和充实,并逐步吸纳外校外部门的专家进入评委库。
(三)积极引导教师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各高校要充分发挥职称杠杆导向作用,引导教师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产学研合作,特别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改革试验区、省“861”行动计划等项目建设,积极转化科技成果。对作出突出成绩的申报人员,要优先推荐申报。
(四)努力营造有利于人才引进的职评环境。各高校要进一步发挥职称评审的激励作用,为引进高层次人才创造良好环境。在职称评审时,优先推荐留学归国的高层次人才和出站博士后人员。
为鼓励支持高校有计划、有针对性的柔性引进和盘活社会优质人才资源,各高校可以推荐本校从科研院所、企业和行业等其它系统正式聘请的、任教两年及以上的兼职教师参评教师系列职称。
兼职教师根据本人的学历、资历条件和工作业绩,直接申报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由学校根据教学科研工作需要自行聘任相应职务,不占学校指标限额。
五、明确几个具体问题
(一)关于临床教师申报教师系列职称问题。根据《安徽省高等学校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推荐办法》(试行)(以下简称皖教人„2010‟12号文件)规定,医学院校附属医院中从事临床教学的教师申报高校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职务,其教学工作量必须达到所在临床教研室临床教师的平均工作量,教学科研成果可从取得卫生系列下一级职务时起算。其中,申报副教授必须具备副主任医师资格,且从事临床教学须满5年;申报教授必须同时具有主任医师和副教授资格,且任副教授职务须满一个任期。
(二)关于中专升格为高校的教师评转或申报高一级高校教师职称问题。根据皖教人„2010‟12号文件规定,中专学校并入高校或升格为高校的教师,从并入或升格之日起3年内,可以评转高校同级或直接申报上一级高校教师系列职务;3年后,具有中专教师职务的必须评转高校相应教师职务后,方可申报上一级高校教师任职资格。3年过渡期内,评转高校同级教师专业技术职务,需研究生毕业或取得第二学士学位,或1993年前获得本科学历(学士学位),其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免考;直接申报上一级高校教师系列职务的,需研究生毕业或取得第二学士学位,或1993年前获得本科学历(学士学位)。评转高校同级或直接申报高校上一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其在中专学校担任相应职务以来的科研成果可一并计算,其它条件按照教人„2009‟2号文件执行。
(三)关于专职辅导员职称问题。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05‟2号)精神,各高校“要按学校教师岗位职数的适当比例评聘专职辅导员的教师职务”;要按照《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令第24号)的要求,在各自职权范围内,可将专职辅导员单独设组,单独评审;在评审过程中,坚持辅导员工作实绩、科研能力和研究成果相结合的原则,对于中级以下职务侧重考察工作实绩。
(四)关于论文过渡问题。按照皖教人„2010‟12号文件规定,申报人员任现职以来,在教人„2009‟1号和2号文印发之日(2009年3月18日)前已经发表的论文,其期刊系省教育厅《期刊目录》列出的国家级重点和国家级刊物的,在晋升高一级职称时,可以分别视同新资格条件中的一、二类论文。鉴于安徽广播电视大学本部教师职称评审纳入本科高校序列,并考虑其学报的质量,将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纳入三类学术期刊范畴。
(五)关于论文检索问题。为增强论文检索的严肃性和规范性,所有参评一二类论文须提供具备国家一级科技查新资质的单位(目前我省仅有两家,即中国科技大学图书馆和安徽省科技情报所)出具的检索(查收查引)证明。同一篇文章被不同的检索系统检索,只提供一个检索结果;同一篇文章被同一检索系统不同版本检索到,在申报时以论文发表当年该检索系统检索到的期刊源所在类别为准。
(六)关于SCI、EI收录问题。SCI、EI论文收录,是指发表的论文被收录到SCI(SCI-E)和EI中,以检索证明为准。其中被EI收录的,仅认可有分类号和主题词的收录版。
(七)关于代表作鉴定问题。申报高级职称的代表性作品,分别送有关高校3位专家鉴定,其中申报正高职务的须由同级专家进行鉴定;申报副高职务的需由正高职务的专家鉴定。大学和有硕士点的本科高校由学校送省外同层次高校鉴定,其它本科高校送省内外同层次高校鉴定。鉴定结果作为评审的重要参考,其中申报正高级职务的鉴定结论须在两个“达到”、一个“基本达到”以上;申报副高级职务的须在一个“达到”、两个“基本达到”以上,原则上对于鉴定结论出现“尚未达到”的实行“一票否决”。高职高专院校教师论文鉴定仍然实行评鉴合一,由省教育厅组织学科组专家鉴定。代表作鉴定每年只许送审一次,不得重复送审,鉴定结果有效期两年。以论文破格申报的须增加1篇鉴定论文。代表作鉴定一律使用代表作同行专家鉴定意见表(附件1)。
(八)关于任职时间的计算和取得奖励的时限。申报人任现职时间截止到2011年12月31日。取得各种业绩、获得各种奖励的截止时间为2011年7月31日,届时申报人必须提交取得业绩、获得奖励的正式文件或证书。
(九)关于教学工作量审定。各高校要高度重视教学工作量的审定工作,学校有关部门要制定学校统一的教学工作量测算标准、测算方法,进行具体测算,并负责审核。
(十)关于专题报告。以专题报告进行申报的人员应是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急需紧缺的专门人才。各高校要严格控制以专题报告申报的人员数量,对于综合条件不是特别突出、没有充分理由的专题报告,省教育厅将不予接收。专题报告要说明以强补弱的理由,即欠缺条件和超出正常申报条款的业绩。
(十一)关于现场答辩。通过破格(含自主评审)和专题报告形式申报高级专业技术任职资格的,一律到省高评会参加现场水平答辩。答辩由省教育厅统一组织,按学科分组进行。答辩者通过PPT重点阐述本人破格或专题报告申报的理由,教学业绩、学术水平和实际贡献等以强补弱的依据。时间不超过15分钟。答辩是评审的必须环节。未按规定参加答辩者,视为放弃参评资格。
六、严格推荐工作要求
(一)切实加强领导。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关系广大教师切身利益,关系教师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关系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牵涉面广、影响面大、关注度高,是一项十分严肃的工作,务必加强领导,周密计划,精心组织,有序实施,把工作做细做到位。各高校专家委员会要在校党委的领导下,在职权范围内,做好专业技术职务的推荐、申报和评聘工作。
(二)深入宣传教育。各高校要将今年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的有关文件规定,通过校园网和校人事部门网站向广大教师广而告之,真正使他们能够了解、掌握职务评聘的政策精神,理解、落实相关要求;同时,要教育广大教师树立正确的参评理念,将功夫用在教学科研等平时工作上;要理解职称评审是综合水平评审,达到资格条件并不代表就一定能够通过;要正确对待评审结果,“胜不骄,败不馁”。
(三)严格坚持标准。各高校在教学考核、科研评价、学术评鉴等方面,严格按照教人„2009‟1号、2号和皖教人„2010‟1号文件规定的资格条件,坚持统一标准,依据客观事实,尊重专家意见,做到一视同仁,确保条件面前人人平等。
(四)切实规范程序。各高校要严格按照皖教人„2010‟ 12号文件规定的程序开展推荐工作。要严格坚持校内两级公示制度,在院系公示申报人的所有申报材料,在学校和校园网等显著位置公示学校专家委员会拟推荐人选名单;对公示有异议的,应及时调查核实,确保上报的材料和人选不存在争议。
(五)严禁弄虚作假。要高度重视并广泛宣传高教系列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的严肃性,加强对申报人的教育和管理,要求申报人签订诚信承诺书(附件9)。
各高校要严格审核、验证申报者提交的有关材料,确保材料真实可信。对弄虚作假、营私舞弊者,严格执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并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追究责任。
(六)规范材料报送。继续简化评审材料。除《高等学校教师专业技术资格申报表》(附件2)外,其他所有申报材料,只收复印件。复印材料需由审核人签名并加盖审核单位印章。评审结束后不再退还。有关原始材料存放学校职改部门,统一保管。评审过程中,若有必要,省教育厅将随时调阅。
统一申报材料。各高校要按照统一要求的顺序(附件11),将所有申报材料的复印件装订成册,将审核意见逐条填入《高教系列任职资格评审简明情况登记表》(附件3),并加盖印章。各高校需提交《2011年高教系列申报人及其申报任职资格情况一览表》(附件4)及电子表格各一份。学科及学科代码按照《高教系列任职资格申报学科及代码》(附件7)填写。
各种表格既适用高校教师,也适用高校实验技术人员。
七、评审时间总体安排 1.6月3日前,进行工作部署。
2.7月20日前,各高校完成考核、评议、推荐工作。3.7月25日—29日,各高校报送评审材料(具体日程安排见附件7),具备副教授评审权的高校上报评审结果及有关材料。
报送材料地点:合肥师范学院(老区)图书馆五楼东(省教苑宾馆西)。
附件:
1.代表作同行专家鉴定意见表 2.高等学校教师专业技术资格申报表 3.高教系列任职资格评审简明情况登记表 4.高教系列申报人及其申报任职资格情况一览表
5.安徽省高校教师教学工作评价成绩表 6.现有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结构和近三年中级以上职称晋升情况一览表
7.高教系列任职资格申报学科及代码 8.专题报告情况一览表 9.申报人诚信承诺书
10.2011年高校报送评审材料日程安排表 11.高教系列任职资格申报材料统一装订顺序 12.关于职评申报材料中相关表格印制、填写的说明
(以上附件均可从安徽教育人事网http://ahjyrs.ahedu.gov.cn“下载中心”下载)
关于做好岗位变动人员的工作交接的通知 篇13
为提高我市档案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根据国家档案局《关于加强档案业务人员培训工作意见》(档发[2002]1号)及《深圳经济特区档案与文件收集利用条例》的要求,经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和市档案局同意,由我中心举办2012年第四期综合档案工作人员岗位培训班。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培训对象
(一)各区档案局(馆)未经过档案专业培训的人员;
(二)各机关、团体、院校、企事业单位未参加过档案岗位培训的专、兼职档案人员;
(三)符合评聘档案专业技术职务条件,而未参加过档案专业知识培训的档案专业技术人员。
二、培训内容
重点针对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档案室基础业务,具体包括:档案与档案工作概述、档案事业的法制化、文件材料的形成与归档、档案的分类与著录标引、档案的整理与编目、档案鉴定、档案管理体制与档案工作建立、档案的保管、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档案信息化建设、档案专业技术职务的申报与评审。培训使用的教材是市档案局编写的《深圳市档案专业岗位培训教程》。
学员按教学要求学完相关课程后,统一进行考试,成绩合格者,颁发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与市档案局联合制发的《深圳市档案工作人员培训证书》,作为档案工作人员任职、申报评聘档案专业技术职务的条件之一。
三、培训时间及地点
培训时间:2012年5月15日至5月23日,培训形式:采取全脱产集中面授方式。(周六、日不上课)
培训地点:深南中路1033号档案大厦三楼东深圳市档案信息管理培训中心。
四、培训费用
每位学员900元/人(包括:学费、教材、参考资料、证书、文具费等)。
五、报名时间和地点
报名时间:5月7日起开始接受报名,具体时间为:周一至周五上午9:30—11:30,下午14:30—17:00。每期人数100人,额满截止(需现场报名,不接受电话预约报名),报名时请交一吋彩色近照2张。
报名地点:深南中路1033号档案大厦三楼东深圳市档案信息管理培训中心网址:http://
联系人:林文敏
电话:25945021
附件:深圳市综合档案工作人员岗位培训班报名表及文件
深圳市档案信息管理培训中心
关于做好岗位变动人员的工作交接的通知 篇14
全文如下: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
国办发[2013]3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 (以下简称高校毕业生) 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关乎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2013年, 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总量压力继续加大, 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 就业任务更加繁重。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要求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经国务院同意, 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深入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
近年来, 国务院坚持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围绕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各地区也结合实际制定了一些有本地特色的具体政策, 对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从目前情况看, 有的政策尚未落实到位, 政策效应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抓紧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落实情况组织一次集中检查, 逐项督促落实。对尚未制定具体实施办法的, 要抓紧研究制定, 尽快实施, 并跟踪了解落实情况;对其中门槛高、手续复杂的, 要本着尽可能方便高校毕业生享受政策的原则, 制定简便易行的操作流程, 切实降低门槛、简化程序;对因保障措施不到位影响政策落实的, 要加大投入, 提高保障水平, 确保政策顺利实施。同时, 要适应新的形势和特点, 积极创新, 进一步细化和完善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政策措施。采取多种方式广泛宣传就业法律法规和政策, 提高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政策知晓度。
二、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结合转方式、调结构的进程, 积极为高校毕业生开发就业岗位, 尤其要充分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智力密集型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发展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拉动作用。在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时, 要同时制定人才培养、吸纳、引进计划。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 进一步落实社保补贴、培训补贴等扶持政策, 鼓励其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大力宣传民营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和突出贡献, 引导高校毕业生到民营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就业。引导国有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吸纳更多高校毕业生就业。结合推进城镇化、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进程, 加大财政投入, 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 开发城乡基层特别是城市社区和农村公共管理及社会服务工作岗位, 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统筹实施基层服务项目, 规范岗位管理, 健全保障机制, 落实和完善生活补贴、社会保险、期满就业服务等政策, 积极促进服务期满人员就业创业。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特岗计划试点, 选拔一批高校毕业生到乡镇担任特岗人员。加大面向基层考录公务员和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力度。建立健全征集高校毕业生入伍服义务兵役的政策体系和长效机制。逐步扩大科研项目单位吸纳高校毕业生规模, 鼓励优秀高校毕业生作为科研助理或辅助人员参与项目实施。
三、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积极完善创业政策, 加强创业教育、创业培训和创业服务, 大力扶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 尤其要鼓励高校毕业生创办国家和地方优先发展的科技型、资源综合利用型、智力密集型企业, 支持通过网络创业带动就业。各高校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全过程, 并将创业教育课程纳入学分管理, 鼓励在校生积极参加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活动。鼓励高校与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合作开展创业培训和实训, 从2013年起, 将创业培训补贴政策期限从目前的毕业年度调整为毕业学年 (即从毕业前一年7月1日起的12个月) 。各地区要对自主创业高校毕业生进一步放宽准入条件, 降低注册门槛, 创业地应按规定给予小额担保贷款及贴息、税费减免等政策扶持。加大政策倾斜力度, 积极推进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 为自主创业高校毕业生提供项目开发、开业指导、融资、跟踪扶持等“一条龙”创业服务。
四、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
各地区、各高校要切实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服务和职业指导。各高校要加快推进就业指导课程和学科建设, 全面开展职业发展教育和就业指导, 着力提高就业指导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专兼职结合的职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 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个性化的咨询辅导。支持高校发挥自身优势, 实行校企对接, 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校园招聘活动。高校开展的校园招聘活动, 可纳入公共就业服务大型专项活动项目给予适当支持。各地要充分发挥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和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的作用, 广泛开展公共就业人才服务进校园活动, 帮助高校毕业生及时了解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和企业用人需求。广泛收集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信息, 及时向高校和高校毕业生提供, 并组织开展分区域、分行业、分层次的专场招聘活动。健全全国就业信息公共服务网络平台, 实现与高校校园网互联互通, 充分利用短信、微博、移动互联平台等多种渠道发布就业信息, 切实降低求职成本。允许高校毕业生在求职地 (直辖市除外) 进行求职登记和失业登记, 申领《就业失业登记证》, 纳入本地免费公共就业服务和就业扶持政策范围。各级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要从高校毕业生的实际需要和便利出发, 统一服务标准, 优化服务流程, 提供高效、便捷的就业服务。
五、开展就业帮扶和就业援助
大力加强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实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 综合运用各项政策措施和服务手段, 力争使每一名有就业意愿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在年底前实现就业或参加到就业准备活动中。做好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离校前后实名信息衔接和服务接续。各地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要及时了解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情况, 依托基层服务平台, 一对一地开展服务。对有就业意愿的, 及时提供用人信息;对有创业意愿的, 组织其参加创业培训, 提供创业服务, 落实创业扶持政策;对暂时不能实现就业的, 要通过扩大就业见习和职业培训规模, 组织参加就业见习和职业培训;对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 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援助。各地可根据当地经济发展和物价水平, 适当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本生活补助标准;对高校毕业生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 应按规定给予补贴。
各地区、各高校要将特困家庭高校毕业生作为帮扶的重点, 认真开展摸底排查, 掌握特困家庭高校毕业生的求职情况, 有针对性地开展帮扶。从2013年起, 对享受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的毕业年度内高校毕业生, 可给予一次性求职补贴, 补贴标准由省级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当地实际制定, 所需资金按规定列入就业专项资金支出范围。
要进一步促进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就业。各地区、各高校要高度重视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 给予必要的帮扶与指导, 鼓励他们自主创业。承担对口支援西藏、青海、新疆任务的地区要组织本地用人单位积极面向受援地高校毕业生开展各类招聘活动, 并将到本地求职的受援地高校毕业生纳入就业扶持政策范围。承担对口支援西藏、青海、新疆任务的中央企业要结合援助项目建设, 积极吸纳当地高校毕业生就业。
六、大力促进就业公平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大力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用人单位招用人员、职业中介机构从事职业中介活动, 不得对求职者设置性别、民族等条件, 招聘高校毕业生, 不得以毕业院校、年龄、户籍等作为限制性要求。规范签约行为, 任何高校不得将毕业证书发放与高校毕业生签约挂钩。加大人力资源市场监管力度, 严厉打击招聘过程中的欺诈行为, 及时纠正性别歧视和其他各类就业歧视现象。规范国有单位招聘行为, 完善公务员招考和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制度, 探索建立国有单位招聘信息统一公开发布制度, 加强国有企业招聘活动监管, 在国有企业全面推行分级分类的公开招聘制度, 切实做到信息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加大劳动用工、缴纳社会保险费等方面的劳动保障监察力度, 切实维护高校毕业生就业后的合法权益。
有关部门要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 (国发[2011]16号) 的要求, 研究深化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具体意见, 简化高校毕业生就业程序, 消除其在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单位之间流动就业的制度性障碍。要指导督促各地制定实施办法, 切实落实允许包括专科生在内的高校毕业生在就 (创) 业地办理落户手续的政策 (直辖市按有关规定执行) 。
七、推动高等教育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要深入推动教育体制改革, 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产业升级的需要, 合理确定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发展规模, 改善人力资源供给结构。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逐步建立高校教学质量外部考评机制, 指导高校加强实践教学, 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 完善相关政策和激励措施, 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搭建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加强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校毕业生需求的前瞻性研究, 建立健全高校毕业生需求预测和发布制度, 完善就业状况的反馈机制, 引导高校合理调整专业设置。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和重点产业人才供需对接机制, 超前部署重点产业相关专业设置和培养计划, 努力实现人才培养、社会需求和就业的良性互动。
八、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组织领导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重要位置, 落实责任、各方努力, 加强引导、综合施策。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情况列入政府政绩考核内容, 明确具体目标、工作措施和进度, 把责任落实到地方、部门和高校, 把工作做到前面, 切实缓解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困难, 切实保障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水平不降低, 并力争有所提高。要充分发挥就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 建立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和协调机制, 分工协作, 齐抓共管, 形成合力。要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 切实保障各项就业服务工作开展所需经费。要密切关注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 加强分析研判, 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同时要研究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长远措施。要加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宣传力度, 重点宣传新时期就业方针和就业创业政策措施, 以及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创业的先进典型, 引导广大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 将个人理想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进程中, 到城乡基层、到中小企业、到中西部地区、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成长成才、建功立业。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本通知精神, 抓紧制定实施办法, 切实抓好贯彻落实。
【关于做好岗位变动人员的工作交接的通知】推荐阅读:
关于做好全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2011年度考核工作的通知10-02
医院关于做好2011年度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通知06-14
关于做好2009年度教育系统学校工作人员考核工作的通知10-28
关于做好信息报送工作的通知06-02
关于做好节约用电工作的通知11-07
关于做好冬季防火工作的通知11-14
关于做好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正常晋升级别工资和薪级工资档次的通知12-16
关于做好2011年防汛工作的通知10-15
关于做好2012年职称申报工作的通知06-11
关于做好学校秋季开学工作的通知 范文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