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自查报告(共11篇)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自查报告 篇1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
管理工作自查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
大家好!
为加强医院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确保医院平安目标的实现,实验室各项工作的有效有序进行,确保微生物实验室不发生生物安全事件,保障公众健康,维护社会稳定,我院检验科根据湖北省《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2015全省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督导检查工作方案》的相关内容,对医院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进行了自查。现总结汇报如下:
一、组织机构与管理制度
医院检验科根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进行学习,于2013年8月搬迁之际成立了微生物实验室,建立了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并于2014年5月成立生物安全专家委员会及工作领导小组,由院党委书记院长魏华任组长,副院长叶志伟、李正宇任副组长,委员会明确了职责,建立了工作制度,详细了规划了生物安全管理的工作细则。检验科在此基础上建立实验室安保制度,并定期对有关生物安全各项规章制度的运行情况进行检查,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实验室所从事的实验活动均严格遵守有关的国家标准和实验室技术规范、操作规程,并指定专人监督检查实验室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的落实情况。同时,对检查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定期召开会议讨论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
二、实验室资质和备案情况
医院检验科已于2013年在卫计委进行了了BSL-2实验室备案。检验科目前是HIV检测点,可做HIV的快速检查,筛查实验室的资质已于2015年8月向市疾控中心申报,等待评审验收!PCR实验室(进行乙肝DNA检测)资质已于2015年10月向湖北省临检中心申报,等待现场评审!
三、生物安全管理制度的落实
建立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文件,制定了相关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非工作人员不得进入实验室工作区域,生物安全员和科主任对实验室生物安全每月进行一次自查自检,及时发现问题,纠正问题。有应急预案,计划年底进行一次应急演练。有完善的个人防护及健康监护制度,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定期对实验室人员及医院相关职能科室人员进行生物安全培训,有随时可阅的生物安全手册,规范了血液、体液外溢在台面、地面和其他表面的的处理原则、皮肤刺伤(破损)的处理原则、离心管发生破裂的处理原则。在实验室的显著位置张贴了实验负责人、实验室工作人员、消防、医院、公安、工程技术人员、水、电气维修部门电话。日常标本在鉴定完毕后进行高压灭菌销毁时,要做到灭菌指示标志明确,达到灭菌效果,才能转运到医疗废物处理中心,并做好销毁登记等内容。同时对检验科的各类仪器作好定期维护校准工作,并在设备使用登记本上作好详细记录。
四、人员管理
目前检验科共有工作人员14名,其中13名专业技术人员,本科学历3名,专科学历7名,中专学历3人,除2名毕业分配还未取得资格外,其余均获得医学检验专业资格资质(副高1名、主管5名,检验师5名),两名人员获得艾滋病检测专业技术培训合格证,两名人员获PCR培训上岗证,十名同志获大型生化分析仪培训合格证。一名护理人员协助检验科抽血工作,微生物实验室目前有两名工作人员,分别是副主任技师和主管技师,取得过省人民医院微生物进修培训的合格证。全科人员定期进行体检,建立了健康管理档案,并每年进行一次乙肝疫苗的加强注射。
五、设施和环境
实验室按生物安全要求分区为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不同区域之间无交叉分布,并设有生物危害标识、警示语提示。工作人员衣物与实验室工作服及物品分开存放,实验室台面,天花板和地面易清洁,无渗水,耐化学品和消毒剂的腐蚀,储备有足够的实验防护用品和器材。实验室按要求配备了三台生物安全柜,并有相关的使用记录。污物初处理室配有高压灭菌锅,可对实验室内的高致病性微生物进行初步高压的灭菌处理后再运到医疗废物处理中心统一销毁。实验室工作区域有防护眼镜,配有洗眼装置,在实验室出口处配备有洗手消毒设施,开关采用脚踏式。检验科有专用的会议室学习处,休息处。整个实验室整齐,清洁。
六、菌毒种样本及实验室样本管理
因各方面条件限制我院未开展菌(毒)株的管理保存工作,但是根据通知要求积极组织相关人员主要学习了:病原微生物实验室菌(毒)种的管理严格登记制度,收到菌(毒)种后立即进行编号登记,详细记录菌(毒)种的名称、来源、特性、用途、批号、传代日期、数量。在菌(毒)种的管理,安全保卫制度,安全保卫措施,保管过程中,传代、分发及使用,均应及时登记,定期核对库存数量。对于HIV初筛阳性的标本实行严格登记制度,由专人专车送至市疾控中心进行确证试验。目前检验科采用LIS信息系统,但对于感染性样本都采用纸质登记本确定详细登记,做到双核对,信息完整。检验科试剂耗材都执行严格的出入库制度,从医院库房领取后按规定存放于相应保存环境下。各类易燃易爆、毒性化学品都有专人管理,专人使用,做到存放安全,使用安全。
七、个人防护措施有应急处理
实验室工作人员都配有专用的工作服、手套、口罩等防护用品,在工作鞋方面,我们目前没有形成统一,还有待改进。实验台配有快速手消毒剂,所有消毒产品均在有效期。实验室内配有四支灭火器,且工作人员都会使用灭火器。
八、医疗废物管理
实验室产生的垃圾、废物分类收集,均按规定分别丢弃于锐器盒及医疗废物垃圾桶,并执行出实验室填写相关的记录。实验室内病原体的培养基、标本、稀释液等高危险废物废弃前均在室内进行高压蒸汽灭菌处理,定期向设备科申报高压灭菌锅的维护和检修,实验室排放的废水均经过医院污水处理中心处理。
通过这次对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自查,提高了全体检验人员对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加强管理,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实验室工作安全。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自查报告 篇2
1病原微生物的分类和实验室的分级
1.1 病原微生物的分类
国家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者群体的危害程度, 将病原微生物分为4类 :第1类, 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非常严重疾病的微生物, 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物。第2类, 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严重疾病, 比较容易直接或者间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间传播的微生物。第3类, 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 但一般情况下对人、动物或者环境不构成严重危害, 传播风险有限, 实验室感染后很少引起严重疾病, 并且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的微生物。第4类, 是指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的微生物。第1类、第2类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1.2 实验室的分级
国家根据实验室对所操作生物因子采取防护措施, 将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分为4级:BSL-1实验室适用于操作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的微生物。BSL-2实验室适用于操作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 但一般情况下对人、动物或者环境不构成严重危害, 传播风险有限, 实验室感染后很少引起严重疾病, 并且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BSL-3实验室适用于操作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严重疾病, 比较容易直接或者间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间传播的微生物。BSL-4实验室适用于操作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非常严重疾病的微生物, 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物[1]。根据卫生部《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要求, 拟从事的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应与对应的生物安全防护水平相适应。
2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
2.1 成立组织机构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设立单位应成立生物安全委员会, 对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生物安全负责;制订生物安全管理和培训计划, 并对相关微生物危害性作出评估。
2.2 编写生物安全手册
内容包括:①评估实验中接触的微生物的危害级别;②标准或特殊安全操作规程;③个人防护要求;④意外发生时紧急处理程序;⑤生物废物处置方法;⑥实验设备安全消毒程序;⑦内务管理制度;⑧员工培训方法与记录。编制的生物安全手册应方便员工获取、阅读并遵照执行。
2.3 制定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包括病原微生物采集制度;包装、运输制度;病原微生物接收制度;安全保管制度;安全使用制度 (含内部流转制度) ;实验室准入制度;安全培训制度;安全防护制度;菌 (毒) 种运输、保存、使用与销毁制度;尖锐器具的安全操作制度;消毒与实验废弃物处理制度;安全监督检查制度等。
2.4 生物安全相关知识培训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应当每年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 保证其掌握实验室技术规范、操作规程、生物安全防护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 并进行考核。工作人员经考核合格的, 方可上岗。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必须是受过专业教育的技术人员, 清楚地了解工作中存在潜在微生物的种类与危害级别, 自愿从事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工作, 遵守生物安全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2.5 建立病原微生物标本采集制度
从事病原微生物标本采集的技术人员必须经过生物安全培训, 并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在标本采集过程中, 采样人员应具有与采集病原微生物样本相适应的防护措施;有效防止病原微生物标本扩散和感染的措施;保证病原微生物样本质量的技术方法和手段;对样本的来源、采集过程和方法等作详细记录。
2.6 病原微生物菌 (毒) 种或样本运输
按照《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 (毒) 种或样本运输管理规定》 (卫生部第45号令) 要求, 跨省运输, 经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进行初审, 报卫生部审批后持准运证实施运输;省行政区域内运输, 由运输单位提出申请, 接收单位同意, 报卫生厅审批后持准运证实施运输。病原微生物菌 (毒) 种或样本运输一般采用航空或陆路运输, 须专用包装、由经过相关生物安全知识培训的2人以上专人护送运输, 并在护送过程中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2.7 病原微生物菌 (毒) 种或样本的管理
严格按照《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菌 (毒) 种保藏机构管理办法》 (卫生部第68号令) 、《动物病原微生物菌 (毒) 种保藏管理办法》执行。制定病原微生物菌 (毒) 种的复苏、鉴定、保存标准操作程序和个人防护标准操作程序。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 (毒) 种有专库、专柜单独保藏;保藏场所有监控系统、有防盗设备;固定保藏地点, 实行双人双锁管理, 严格审批程序。
2.8 操作人员健康监测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设立单位应定期对实验室操作人员进行健康监测, 从而确定有无实验感染的疾病发生。具体如下:人员上岗前进行体检, 对接触相关危害微生物的人员进行临床检查及血清学检查;必要时采集其血清备存;提供有效的主动或被动免疫;对孕妇等易感者免于接触或从事高度生物危险性操作作出规定;实验室发生事故应立即报告, 对实验室获得性感染的个人作早期检查。需要时应向每个人提供医学评价、疾病监测和治疗, 有关记录存档。
2.9 事故处理和报告
制定实验室感染应急处置预案, 明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事故发生的报告程序, 并以文件形式保存, 对事故原因、经过、处理及预防作详细说明。
2.10 内务管理
实验室合理规划布局, 分区清楚, 不同生物安全级别的实验室具有相应的危险标识;在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入口处张贴生物危险标志, 并填写生物安全级别及相关信息;非实验有关人员和物品不得进入实验室;外来参观、进修或合作人员进入实验室前应得到负责人允许;实验室内禁止吸烟、摄食、饮水或其他与实验无关的活动, 实验设备维护或运出修理前进行消毒。
总之, 建立生物安全实验室, 加强生物安全管理是保护工作人员不受伤害, 保护环境和公众健康的平台, 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需要[2]。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设立单位应关注生物安全管理工作, 首先应对实验室的实验活动进行风险评估, 保证提供必要的生物安全防护措施, 尤其对风险级别较高的、接触高危标本几率较大的区域予以高度重视, 切实保护好实验室工作人员和环境的安全;从事病原微生物工作者应在工作中规范各种行为, 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严格遵守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 尽最大努力减少实验人员感染和环境被污染的可能。
参考文献
(1) GB 19489-2008, 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 (S) .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自查报告 篇3
【关键词】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医用防护口罩;定性适合性检测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01819-02
医用防护口罩主要是为防止专业化的医务人员在医疗工作中呼吸道受到感染,以保障其人身健康的重要防护装备[1]。在呼吸防护用品的分类中,医用卫生防护口罩属于密合性较强的呼吸面罩。而医疗人员及病原微生物实验者属于职业暴露的群体,他们长期处于感染源较为丰富的工作环境中,存在潜在的安全隐患[2]。因此,为保障职业暴露工作者的身体健康,必须选取合适的防护口罩,保障其使用的正确性,并在佩戴前期对医用防护口罩实施定期的适用性检验,降低感染威胁的几率。本研究主要基于病原微生物实验者的视角,探讨了实验人员适合配备的口罩型号,并对20名实验室人员的医用防护口罩实施了适合性检验。现报告如下。
1 检验设备
准备头罩、头罩领圈及两种不同类型的喷雾器、检验试剂,以供敏感性及适合性检测备用。
2 检验试剂成分
两种检验试剂均包含氯化钠、水、苦味剂。
3 检验步骤
3.1 防护口罩敏感性检验
判断方法:依照实验对象对试剂的感受程度来判定其敏感性。 检验方法:在20名接受检验人员佩戴口罩前期带上头罩,并按照实际情况调节头罩的位置,保障接受实验对象的脸部与头罩视窗之间的距离大于10厘米,引导实验者张嘴呼吸,将其舌头伸出。并选用进行敏感性测试的喷雾器,将喷头透过其头罩视窗孔,进行连续10此喷雾,随时记录实验对象对试剂的味觉感受,若接受实验对象已感受到苦味,则停止喷雾。反之,则继续持续压缩气囊,进行10次喷雾,并询问接受实验对象的对试剂的苦味感觉。若持续喷雾30次后,实验对象依然没有任何感觉,则结束敏感性检验,取下实验者头罩,督促实验对象饮水散味。
3.2 防护口罩定性适合性检验
将医用防护口罩予以20名接受实验对象佩戴,依照该口罩佩戴使用标准,对口罩的面部密合性进行测验。实验对象佩戴完口罩后,再将头罩带上,同时督促其张嘴呼吸,指导实验对象适当伸出舌头,并使用适合性喷雾器进行测试,同样首选对照头罩视窗圆孔进行持续10次喷雾,记录实验对象的感受。同时为保障头罩内部气溶胶的浓度,需在30秒内持续喷雾。并要求实验对象重复7个动作,维持正常呼吸、进行深呼吸、保持头部转动、说话、弯腰、上下活动头部、继续正常呼吸。保持每个动作持续1min,若接受实验对象在此期间并没有感受到试剂苦味,则表示该医用防护口罩与接受实验脸部的密合程度高,表明实验对象可选择佩戴此种类型的医用防护口罩。若在任何条件下,接受实验对象对试剂的苦味有所感受,则表明口罩与其脸部密合性较差,需立即中断检验。在15分钟后,待苦味散去,摘下头罩与口罩,重新调节实验者口罩佩戴的方式,而后进行重复检验,若实验对象反复感受到试剂苦味,则表明其并不适用于此种型号的医用防护口罩。
4 结果
本此实验中20人,对第一种型号医用防护口罩的定适合性检测通过的人有13人,其中有10人一次通过,3人二次通过。有7人未通过该种型号医用防护口罩检验。第二种型号医用防护口罩通过检测人为7人,有3人一次通过,4人二次通过。
5 讨论
3.1 选择符合国家标准的防护口罩
据我国呼吸防护用户选择、使用及维护标准规定,在并无任何防护措施的前提下,任何人员均不可暴露于对人体健康存在威胁的环境中[3]。应配备符合国家标准规定的防护用品,并在转换新的呼吸防具的同时对其实施定性的适合性检验,进一步确认防护口罩使用者与其面部有严格的密合性。
3.2 使用者需对防护口罩实施定性的适合性检验
防护口罩通常是与使用者脸部紧密结合的医用物品,主要用来隔绝口罩外端的污染空气源,保障人体吸入空气的洁净性。因此,防护口罩必须与人的脸型有较强的适应性。使用者在使用防护口罩前期必须判定口罩是否与其面部特征相适应,确保防护物品能够发挥其有效的防护作用。虽然目前并不存在能适合不同人脸型的防护口罩,针对防护口罩的实用性检验也并非能够适用于每个适用对象,但为防止外部环境中污染物泄露而进入人体呼吸区,则导致使用者受到感染。因此,为降低感染概率,使用者必须对防护口罩实施定心的适合性检验。
3.3 使用者需对其佩戴的口罩实施气密性检验
在进行防护口罩定性适合性检测前期,使用对象首先需要按照国家防护口罩的佩戴标准,对其实施气密性检验。在人体进行呼吸时,防护口罩应趋向内端产生轻微塌陷,在人体吸气时,防护口罩则朝外端膨胀,且在一定的范围内不会产生漏气现象。在本次研究中,有7人并未通过定性适合性检测,忽略接受实验对象的脸型差异外,主要由于接受实验者并未调整好其防护口罩的具体位置,经调整指导后,所有实验对象均通过了适应性检验。
3.4 正确使用合适的防护口罩
针对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工作而言,医用防护型口罩是医护人员重要的防护装备[4]。因此,实验室主任必须予以重视,从实验室人员的脸型实际出发,至少配备多于两种的防护口罩型号,作为实验室防护设备,以供实验人员佩戴,并重视对防护口罩的定性适合性检测工作。虽然针对医用防护口罩实施适合性检测不能从根本上保障不同实验人员口罩佩戴的正确性,但有其必要的指导意义。因此,使用者在佩戴防护口罩进入病原微生物实验室进行实验前期,必须严格按照防护口罩使用说明,对其实施气密性、密合性检测,保障防护口罩佩戴的正确性。
参考文献:
[1] 纪晋文,张震,王慧雯,等.医用防护口罩的定性适合性检验效果比较[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12):121-122.
[2] 纪晋文,张震,王慧雯,等.3MTM9132型N95颗粒物医用防护口罩的定性适合性检验[J].职业与健康,2010(02):59-60.
[3] 张雪艳,秦汝莉,李玉珍,等.常用防护口罩对气溶胶的防护性能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1(04):291-292.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知识 篇4
一、实验室活动中如何清除手部污染
1.处理完危害性材料和动物后、离开实验室前都要洗手。
2.一般用普通的肥皂盒水冲洗就可以,但在高度危险的情况下,建议使用杀菌肥皂。手要完全抹上肥皂,搓洗至少10秒,用干净水冲洗后再用干净的纸巾或毛巾擦干。
3.洗完手后,应使用纸巾或毛巾来关上水龙头,以防止再度污染洗净的手。
二、如何应对菌毒种的溅出污染
1.如果传染材料溅在眼和面部,应立即到洗眼处冲洗3秒钟,当事人立即停
止工作,撤出,隔离观察和预防治疗。
2.如果传染材料溅在地上应,立即用消毒液消毒,对室内用喷雾消毒,停止工作撤出,对当事人隔离观察和预防治疗。实验室封闭24小时后再消毒,间隔24小时后可继续工作。
3.如果传染材料溅在生物安全柜内,可用消毒纱布遮盖,可继续工作。
4.如果传染材料溅在衣服上应立即停止工作,更换防护服后继续工作。
三、感染性物质破碎或溢出的应急措施
1.应当立即用布或纸巾覆盖瓶子或容器等含有感染物的破碎物品以及培养
物等溢出感染物。在上面倒上消毒剂,至少30秒后将布、纸巾以及破碎物品清理掉。玻璃碎片应用镊子清理。最后用消毒剂擦拭污染区域。
2.如果用簸箕清理破碎物,应当对它们进行高压或放在有效的消毒液内浸 泡24小时。用于清理的布、纸巾和抹布等应当放在污染物容器内。
四、实验室活动中如何正确使用手套
1.所戴手套无漏损。
2.戴好手套后可完全遮住手及腕部,如必要可覆盖实验室罩服或外衣的袖子
3.在撕破、损坏或怀疑内部受污染时更换手套。
4.手套为实验室工作专用。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自查报告 篇5
检验科生物安全事件应急措施
1、刺伤、切割伤或擦伤处理:
1)立即停止工作。2)伤口挤血,水或消毒剂冲洗消毒。3)除去防护服并进行医学处理。4)去急诊室诊治,急诊室对伤者进行必要的检查和处置,填写“异常事件报告单”并报质量管理科,记录受伤原因和相关的微生物,并应保留完整适当的医疗记录
2、潜在感染性物质的食入处理:
1)立即停止工作。2)应脱下防护服并进行医学处理。3)观察和必要的预防治疗,去急诊室诊治,对伤者进行必要的检查和处置,填写“异常事件报告单”并报质量管理科,记录受伤原因和相关的微生物。4)要报告食入材料的鉴定和事故发生的细节,并保留完整适当的医疗记录。
3、潜在危害性气溶胶的释放(在生物安全柜以外)处理: 1)所有人员必须立即撤离相关区域,任何暴露人员都应接受医学咨询。2)应当立即通知实验室负责人。3)为了使气溶胶排出和使较大的粒子沉降,在一定时间内严禁人员入内。如果实验室没有中央通风系统,则应推迟进入实验室。4)应张贴“禁止进入”的标志。过了相应时间后,在实验室负责人的指导下来清除污染。应穿戴适当的防护服和呼吸保护装备。5)填写《异常事件报告单》。
4、容器破碎及感染性物质的溢出处理:
1)做好个人防护,戴手套,穿防护服,必要时戴眼罩和护目镜。2)用布或纸巾覆盖受感染性物质污染或受感染性物质溢洒的破碎物品并用镊子、硬纸壳等清理干净。3)再次将布、纸巾覆盖在上面并倒上消毒剂,通常用含有效氯2000mg/L的含氯消毒液。由外向内进行处理。4)并使其作用适当时间(30分钟),将布、纸巾以及破碎物品清理掉;玻璃碎片应用镊子清理。5)然后再用消毒剂擦拭污染区域。6)如果用簸箕清理破碎物,应当对他们进行高压灭菌或放在有效的消毒液内浸泡。用于清理的布、纸巾和抹布等应当放在盛放污染性废弃物的容器内。7)如果实验表格或其他打印或手写材料被污染,应将这些信息复制,并将原件置于盛放污染性废弃物的容器内。8)填写《异常事件报告单》。
5、未装可封闭离心桶的离心机内盛有潜在感染性物质的离心管发生破裂处理:1)如果机器正在运行时发生破裂或怀疑发生破裂,应关闭机器电源,让机器密闭(例如30min)使气溶胶沉积。如果机器停止后发现破裂,应立即将盖子盖上,并密闭(例如30min)。2)所有操作都应戴厚实的手套(如厚橡胶手套),必要时可在外面戴一次性手套。当清理玻璃碎片时应当使用镊子,或用镊子夹着的棉花来进行。所有破碎的离心管、玻璃碎片、离心桶、十字轴和转子都应放在无腐蚀性的、已知对相关微生物具有杀灭活性的消毒剂内。未破损的带盖离心管应放在另一个有消毒剂的容器中,然后回收。3)离心机内腔应用适当浓度的同种消毒剂擦拭,并再次擦拭,然后用水冲洗并干燥。清理时所使用的全部材料都应按感染性废弃物处理。4)填写《异常事件报告单》。
6、在可封闭的离心桶(安全杯)内离心管发生破裂处理: 1)所有密封离心桶都应在生物安全柜内装卸。)如果怀疑在安全杯内发生破损,应该松开安全杯盖子并将离心桶高压灭菌。3)填写《异常事件报告单》。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自查报告 篇6
奥运期间北京市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和生物恐怖防范工作暂行规定 2008年04月11日 16时02分 967 主题分类: 食品医药 公安安全
“病原微生物”
“生物安全”
北京市卫生局关于印发《奥运期间北京市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和生物恐怖防范工作暂行规定》的通知
京卫办字[2008]5号
各区县卫生局、各相关实验室设立单位:
为加强奥运期间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和生物恐怖防范工作,保障奥运会生物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企业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及其配套文件规定,我局制定了《奥运期间北京市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和生物恐怖防范工作暂行规定》,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联 系 人:科教处 司雪峰
联系电话:83970726 83560339(FAX)
二〇〇八年三月十三日
奥运期间北京市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和生物恐怖防范工作暂行规定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奥运期间北京地区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确保“平安奥运“目标的实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企业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及其配套文件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所有北京市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奥运期间的生物安全管理和生物恐怖防范工作。
第三条 本规定所称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使人致病的微生物。
本规定所称实验活动是指实验室从事的与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样本有关的研究、教学、监测、诊断、储存、运输和销售等活动。
本规定所称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指病原微生物感染性材料在实验室操作、运送、储存过程中,因自然灾害、意外事故或违规操作,发生病原微生物意外泄漏造成人员暴露、环境污染的事件。
本规定所称实验室涉及生物恐怖的事件(以下简称“涉恐事件“)是指在实验室发生的,以蓄意破坏实验室设施、利用实验室菌(毒)种设施传播传染病病原体为手段,存在以达到引起社会恐慌、威胁社会安全与安定为目的的可能,对人员、财产、生态环境及国家政治、经济、文化造成危害的事件。
第二章 组织管理
第四条 在北京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领导下,成立奥运期间北京市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和生物恐怖防范管理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组长由北京市卫生局局长担任,副组长由北京市卫生局主管副局长担任,成员由相关部门负责同志组成。
领导小组是本市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和生物恐怖防范工作的领导决策机构,负责全市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和生物恐怖防范工作的组织管理与协调指挥;根据本市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运行情况,研究决定本市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和生物恐怖防范工作的重要事项;对全市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和生物恐怖防范进行规范管理和监督检查。
第五条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实验室生物安全专家组。
办公室为实验室生物安全和生物恐怖防范的日常管理机构,设在北京市卫生局科教处。办公室职责是定期汇总全市病原微生物实验室设立、分布及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情况;组织进行实验室生物安全与生物恐怖防范工作的调查和监督检查;组织制定实验室生物安全技术方案;组织进行全市人员培训和师资培训;负责生物安全管理和生物恐怖防范的信息沟通与组织协调;完成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事宜。
实验室生物安全专家组为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咨询机构,由微生物学、流行病学、临床医学、生物安全等领域的专家组成。专家组负责为领导小组生物安全的情报信息、技术、装备、资料库建设等提供决策咨询意见;负责针对现场紧急救援、检疫鉴定、区域划分、洗消防护、危害评估和事后恢复等问题进行研究,提出指导和评估意见;负责对实验室生物安全相关科学研究进行指导和评估。
第六条 各区县要成立生物安全管理与生物恐怖防范工作领导小组,按照属地化管理的原则,全面负责本辖区内的实验室生物安全与生物恐怖防范工作。
第七条 实验室设立单位要健全生物安全委员会,负责本单位的实验室生物安全与生物恐怖防范工作。
第三章 制度建设
第八条 实验室设立单位应根据国家、卫生部和北京市卫生局的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建立健全实验室生物安全和生物恐怖防范各项管理制度,制定、落实并演练本单位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和实验室涉恐事件的应急预案。
第九条 实验室设立单位应逐级明确各级各类人员职责,落实问责制和责任追究制,加强和完善实验室环境设施、设备条件,明确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及操作技术规程并认真执行。
第四章 实验活动管理
第十条 奥运会“百日“期间(2008年7月1日至10月8日),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活动要按照“一类停、二类限、非必须、不开展“的原则进行严格控制。
在此期间,凡在北京地区进行的涉及卫生部《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以下简称《名录》)中一类病原微生物的实验活动一律停止;涉及《名录》中二类病原微生物的实验活动(临床检测除外)一律停止(包括所有科研活动)。如疫情控制需要必须开展的实验活动,须在活动开展前报北京市卫生局,经批准后方可进行。
第十一条 严禁各种违规行为。任何实验室均不得超范围开展实验活动,特别是严禁在一级、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从事应在三级、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中进行的实验活动。
第五章 人员培训与管理
第十二条 北京市卫生局将针对奥运会“百日“期间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开展骨干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对实验室生物安全相关文件,操作技能,突发事件应对以及实验室信息保密等。
各单位应根据本单位实验室特点,制定具体培训计划,充分利用全市培训的骨干力量,组织开展本单位奥运会“百日“期间生物安全管理的专项培训。
第十三条 各实验室的设立单位要充分发挥生物安全委员会的作用,会同安全保卫、人事、党团组织及后勤管理等部门共同做好奥运会“百日“期间的生物安全人员管理工作。建立并完善实验室人员档案管理系统,对接触病原微生物人员的姓名、岗位等信息、进入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人员和从事的实验活动进行详细登记,实验室人员信息和实验室活动情况登记应长期保存备查。
第十四条 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设立单位要在2008年3月底前,对实验室人员进行一次全面动员,务必使全体人员提高认识,以做好奥运会保障工作的总要求,认真履行生物安全各项工作职责。
第十五条 奥运会“百日“期间,严格限制外来人员进入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实验室和菌(毒)种库及样本库。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实验室的工作人员未经实验室负责人批准不进行岗位责任外的实验活动。
第六章 菌(毒)种的保藏和运输
第十六条 2008年7月1日前,各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实验室的设立单位及保藏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的单位须将本单位内保藏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和样本等感染性材料进行清点,在专库集中封存,并将本单位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的性质、数量、保卫措施等封存信息上报北京市卫生局备案。
第十七条 奥运会“百日“期间各实验室不得接收来自外省市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和样本等感染性材料。
第十八条 因疫情需要,需在市内运输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的车辆须提前上报市卫生局批准,由专业人员和保安人员联合押运。运输非高致病性菌(毒)种,应事先得到接收单位的同意,运输物品过程应参照《名录》规定对运输物品进行包装,并由接受过生物安全培训的专人进行运输。
第七章 安全保卫
第十九条 各实验室设立单位要按照《企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等相关法规完善本单位内部治安保卫制度。;要贯彻预防为主、单位负责、突出重点、保障安全的方针,按照有关国家标准及市卫生局有关要求采取人防和技防措施,切实加强奥运期间的安全保卫工作,并对重要部位设置必要的技术防范设施,并实施重点保护。
第八章 信息报送
第二十条 加强并切实落实奥运期间生物安全与生物恐怖防范有关信息的报告工作。
建立奥运期间实验室生物安全、实验活动和菌(毒)种保藏和实验室人员情况“日报告“制度。奥运会“百日“期间,各BSL-3实验室设立单位和保存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的单位要每日向北京市卫生局上报实验室生物安全情况、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使用、销毁等动态情况、BSL-3实验室实验活动情况及实验室人员健康状况等内容。
第二十一条 各实验室设立单位如发生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或发现由于实验室感染而引起的病原微生物相关的传染病病人、疑似传染病病人,要在2小时内报告所在地区县卫生局,并由区县卫生局立即向市卫生局及当地区县政府报告。
第二十二条 实验室发生涉恐事件时,实验室设立单位要立即向市及区县卫生局和当地公安机关报告。
第九章 应急处置
第二十三条 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或实验室涉恐事件发生时,实验室设立单位应立即启动本单位应急预案,迅速判断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在向有关部门报告的同时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实验室人员安全,控制病原微生物扩散,尽可能将事件危害性降到最低。
第十章 监督检查
第二十四条 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要建立生物安全自查报告制度。
自文件下发之日起,各实验室须每周至少自查一次生物安全隐患,要求详细记录,并报单位主管领导。
各实验室设立单位须至少每月检查一次本单位实验室生物安全情况,发现隐患,立即整改,并将隐患情况和整改结果应及时向区县卫生局和上级主管部门报告。
第二十五条 区县卫生局要对辖区内实验室生物安全落实情况和隐患整改情况进行定期的监督检查,坚决做到不留死角,不留隐患。
在奥运会前和奥运会“百日“期间,市卫生局将会同市卫生监督所、区县卫生局、实验室设立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等组成联合督查小组,对各实验室奥运期间生物安全管理和实验室生物恐怖防范措施落实情况进行抽查,对不符合要求的单位提出督查意见,限期整改,由区县卫生局对单位整改情况进行复核,仍不合格者将予以通报批评;对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情况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罚。
第十一章 保障措施
第二十六条 实验室设立单位应针对本单位具体情况进行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事件危险性分析和评估,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并进行演练。
第二十七条 BSL-3实验室设立单位、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和样本库的保藏机构应与当地公安派出所建立报警联动机制和突发事件处置联动机制,保证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及时迅速采取有效应对措施。
第二十八条 实验室应储备与风险水平相应、充足的洁净个体防护用品,如手套、防护服、实验用鞋、口罩、帽子和面部防护用品等。并配备其他安全设备,如生物安全高压灭菌器、喷溅罩、移液辅助器、一次性接种环或接种环加热器、螺口盖瓶子或管子、微生物样本及废弃物的运送容器运输工具等。
第十二章 工作要求
第二十九条 各区县卫生行政部门、实验室的设立单位及其上级主管部门要提高认识,将奥运期间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要明确主管领导、主管部门和责任人,做到组织落实、人员落实、职责落实。要督促各级各类实验室严格执行《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等法律、法规、国家标准的有关规定,规范实验行为。
第三十条 奥运期间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坚持一把手负责制,实验室设立单位法人代表为生物安全第一责任人。
第三十一条 北京市卫生局与各区县卫生局和北京地区有关实验室设立单位上级主管部门、区县卫生局与各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及教学、研究、生产等领域的实验室设立单位、实验室设立单位与实验室工作人员要层层签订责任书,落实问责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
发生违规操作的行为依法处理,造成传染病传播、流行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依法追究相关人员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三章 附则
第三十二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至2008年10月8日实施。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自查报告 篇7
1 对象及方法
1.1 对象
15家医疗卫生机构内设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Ⅱ级生物安全柜。
1.2 方法
1.2.1 检测依据
《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 (WS233-2002) ;《生物安全柜》 (YY 0569—2005) ;《医院消毒卫生标准》 (GB 15982-1995) 。
1.2.2 检测仪器
TSI有限公司 (美国) 的9545/9545-A型风速流量表、VAISALA公司 (芬兰) 的HM34数字温湿度计、国营四三八○厂嘉兴分厂的HS6288B型噪声频谱分析仪、日本光明理化学工业株式会社的北川式AS-1型气流检查器。
1.2.3 检测方法
气流:参照《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 (WS233-2002) B.2.1;风速:参照《生物安全柜》 (YY 0569—2005) 6.3.8.4.4;噪声:参照《生物安全柜》 (YY0569—2005) 6.3.3.3;烟雾实验:参照《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 (WS233-2002) B.2.3;物体表面:参照《医院消毒卫生标准》 (GB 15982-1995) A3.3。
2 结果
各实验室工作人员实验操作前、后对Ⅱ级生物安全柜的消毒工作比较重视。2009-2011年Ⅱ级生物安全柜操作台面、侧面和内背面涂抹采样样品的检测结果来看, 135份样品细菌菌落总数均未超标, 均未检测出金黄色葡萄球菌, 可见各实验室对生物安全柜使用前、后的消毒工作较重视, 执行比较到位, 各实验室也能提供生物安全柜的紫外线消毒记录和内表面的擦拭消毒记录。
2009-2011年, 分别对抽查的15个Ⅱ级生物安全柜生物安全性能进行现场检测。2009年和2010年的噪声合格率均较低, 烟雾实验合格率均为100%;相对于2009年和2010年, 2011年垂直气流速度断面测定和操作窗入口风速合格率有了显著的提高。 (表1)
从现场监督检查的结果来看, 2009年能对Ⅱ级生物安全柜开展年检的实验室不足50%, 2010年除1家实验室未落实安全柜的年检工作外, 其余实验室均能开展Ⅱ级生物安全柜的年检工作, 但委托检测的单位大部分为生物安全柜生产厂家, 并无检验资质;至2011年, 各实验室均委托了有检验资质的第三方检验机构对生物安全柜的安全性能进行了检测。
3 讨论
2009年检测噪声强度全部不合格, 2010年仅仅2个合格, 一方面与各实验室Ⅱ级生物安全柜使用时间较长, 机器磨损后噪声增大密不可分;另一方面, 与生物安全柜存在的外环境也有一定关系, 较多实验室都是将冰箱、培养箱、各种分析仪与生物安全柜置于同一操作间内。
有效开展生物安全柜年度检测工作, 可促进生物安全柜安全性能的提高。2011年, 垂直气流速度断面测定和操作窗入口风速合格率均较2009年和2010年有了显著提高, 合格率达到了100%, 这与2009年对实验室开展第一次Ⅱ级生物安全柜现场检测工作有关系。经过2009年的督促整改, 各实验室已经联系了相关单位上门检测, 落实了年检工作, 通过每年一次的检测工作发现隐患、整改隐患。
生物安全柜厂家缺乏必要的维护和售后技术支持。现在国内生物安全柜大量应用在医疗卫生领域, 生物安全柜制造商以占有大量生物安全柜市场销售份额为目的, 但其没有生物安全柜检测的相关资质, 缺乏必要可信的售后技术支持;各生物安全柜安全使用单位也没有安装验收和期间维护检查的安全防护意识, 从而导致安全性能降低。
各医疗卫生机构对Ⅱ级生物安全柜的安装、调试、维护及周期检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够。各医疗卫生机构在实验室的规划设计阶段, 已将生物安全柜的摆放位置固定好, 导致生物安全柜所处的外环境不能满足生物安全柜的工作要求, 从而引起生物安全柜使用寿命降低和操作不安全。
4 对策
4.1 加强培训, 提高实验室工作人员生物安全意识
建立标准操作规程, 提高操作技能, 加强对Ⅱ级生物安全柜操作人员的培训, 防止未经培训或经培训不合格的人员上岗使用生物安全柜。很多职业暴露事件就是因为工作人员违反操作规程、操作动作不稳定、操作方法或所用器材不当所致, 故必须建立Ⅱ级生物安全柜的使用管理制度和落实领导责任制, 要求工作人员充分掌握生物安全柜的正确操作流程和保养情况, 正确使用和保养生物安全柜。
4.2 有效落实实验室生物安全柜的年度检测工作
按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规范》的要求, 各实验室必须每年联系有资质的生物安全柜检测单位上门检测, 对检测中发现的安全隐患要及时排除。生物安全柜的年检应该是主动的, 各实验室在生物安全柜移动位置、检修和更换高效过滤器后, 均应主动联系第三方检测机构再次进行现场检验, 检测合格方可投入使用。
4.3 发挥第三方检测机构的作用
由于生物安全柜的结构功能和使用要求的特殊性, 安全柜认证检测需经具有检测资质的公正性检测机构 (通过国家计量认证评审, 具有相应的检测资质进行, 以确保安全柜的性能正常[2]。但目前, 有资质的第三方检测机构非常少, 大部分Ⅱ级生物安全柜均是由厂家检测人员上门检测, 对检测发现的隐患当场进行排除, 但不能出具有资质的检测报告, 故发挥第三方检测机构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第三方检测机构也应加强宣传和提高服务质量。
4.4 发挥卫生监督机构的作用
卫生监督机构可以督促实验室管理人员落实生物安全柜的年度检测工作, 对不予进行年检的单位依法进行处理;同时, 卫生监督机构也可以依据自身成熟的技术条件, 开展对生物安全柜的现场检测, 及时发现和整改存在的问题, 从而提高医疗卫生机构对Ⅱ级生物安全柜年检工作的重视程度, 减少实验室存在的潜伏性安全隐患。
参考文献
[1]WS 233—2002《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S].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自查报告 篇8
第50号
《人间传染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和实验活动生物安全审批管理办法》已于2006年7月10日经卫生部部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以发布,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部长 高强 二○○六年八月十五日
人间传染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和实验活动生物安全审批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规范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依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三级、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从事与人体健康有关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资格的审批,及其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或者疑似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审批。第三条本办法所称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是指卫生部颁布的《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以下简称《名录》)中公布的第一类、第二类病原微生物和按照第一类、第二类管理的病原微生物,以及其他未列入《名录》的与人体健康有关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或者疑似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第四条卫生部负责三级、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资格的审批工作。
卫生部和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或者疑似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审批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及其实验活动的生物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第二章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资格的审批 第五条三级、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必须取得卫生部颁发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资格证书》。
第六条三级、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申请《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资格证书》,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根据实验室所属法人机构的职能,合法从事与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样本有关的研究、教学、检测、诊断、保藏及生物制品生产等活动,并符合有关主管部门的相关规定;
(二)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防护水平与所从事的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相适应,符合《名录》对生物安全防护水平的要求;
(三)工程质量依法验收合格;通过实验室国家认可,取得相应级别的生物安全实验室认可证书;
(四)实验室应当具备与所从事的实验活动相适应的实验设施、设备及防护措施;
(五)从事实验室活动的人员应当参加生物安全培训并取得上岗资格;
(六)应当明确实验室的职能、工作范围、工作内容和所从事的病原微生物种类;对所从事的病原微生物应当进行危害性评估,制订生物安全防护方案、实验方法及相应标准操作程序(SOP)、意外事故应急预案及感染监测方案等;
(七)应当建立持续有效的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及完善的管理制度。
第七条申请《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资格证书》,应当向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提交以下资料:
(一)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资格申请表;
(二)实验室所属法人机构的法人资格证书;
(三)实验室认可证书;
(四)工程质量依法验收合格的相关证明材料;
(五)实验室人员名单,实验室人员取得的生物安全岗位培训证书及所在单位颁发的上岗证书;
(六)实验室职能报告(包括工作范围、工作内容等),拟从事实验活动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名单及危害性评估报告、实验内容及相应标准操作程序(SOP)、生物安全防护方案、意外事故应急预案、暴露及暴露后监测和处理方案等;
(七)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文件、实验室安全手册和其他相关文件;
(八)实验设施、设备清单;
(九)个体防护设备、用品清单;
(十)卫生部规定的其他相关资料。
第八条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资格审批程序:
(一)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对申请单位提交的申请材料及时审查,对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应当在5日内出具申请材料补正通知书;申请材料齐全或者符合法定形式的,应当在15个工作日内提出初审意见;并将初审意见和有关资料报卫生部;
(二)卫生部对申报资料进行审查后,应当组织专家进行生物安全评估和技术论证,并组织专家到现场进行评估和论证;专家评估和论证所需时限应当书面告知申请人;
(三)卫生部应当自收到专家评估论证意见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做出是否批准的决定。对于批准的,由卫生部颁发《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资格证书》,并附批准该实验室从事的病原微生物名单和项目范围;对不予批准的,由卫生部书面通知申请者并说明理由。
第九条取得《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资格证书》的三级、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软件、硬件系统发生较大变化时,应当按照程序报卫生部进行评价和审批。
第十条《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资格证书》有效期5年。实验室需要继续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应当在有效期届满前6个月按照本办法的规定重新申请《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资格证书》。
第三章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审批 第十一条取得《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资格证书》的三级、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需要从事某种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或者疑似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应当报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批准。
第十二条实验室申请从事《名录》规定在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进行的实验活动或者申请从事该实验室病原微生物名单和项目范围外的实验活动的,由卫生部审批;申请从事该实验室病原微生物名单和项目范围内且在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进行的实验活动,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审批,并报卫生部备案。
第十三条为了预防、控制传染病,需要对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病原微生物从事相关实验活动的,应当经卫生部批准,并在卫生部指定的实验室中进行。
拟从事未列入《名录》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或者疑似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实验室应当先进行危害性评估,提出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级别,并按照程序报卫生部审批。
第十四条取得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资格的三级、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申请开展某种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或者疑似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实验活动是以依法从事检测检验、诊断、科学研究、教学、菌(毒)种保藏、生物制品生产等为目的;
(二)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防护级别应当与其拟从事的实验活动相适应;
(三)实验室应当具备与所从事的实验活动相适应的人员、设备等;
(四)实验室应当根据《名录》,对拟从事实验活动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或者疑似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的危害性进行评估,并制定切实可行的生物安全防护措施、意外事故应急预案及标准操作程序。第十五条国家对从事特定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或者疑似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单位有明确规定的,由国家指定的实验室开展有关实验活动。
第十六条申请开展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或者疑似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应当向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提交以下资料:
(一)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申请表(一式二份);
(二)《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资格证书》;
(三)实验室所属法人机构生物安全委员会审查意见;
(四)实验活动的主要内容和技术方法报告;
(五)实验室人员名单,实验室人员取得的生物安全岗位培训证书及所在单位颁发的上岗证书;
(六)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有关资料。第十七条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审批程序:
(一)按照本办法第十二条、第十三条的规定,需要由卫生部批准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在受理申请材料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进行初审,提出初审意见;并将初审意见和有关资料报卫生部;
(二)卫生部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查,并组织专家委员会对申报材料进行评估和论证,提出评估论证意见;专家评估和论证所需时限应当书面告知申请人;
(三)卫生部自收到专家评估论证意见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做出是否批准的决定。对于批准实验活动的,由卫生部颁发《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批准证书》。对不予批准的,由卫生部书面通知申请者并说明理由。对于批准的实验活动,卫生部应当告知实验室所在地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进行监督检查;
(四)按照本办法第十二条的规定,需要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其申报和审批程序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参照本办法的有关要求制定。需要向卫生部备案的实验活动,应当在批准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报卫生部备案;
(五)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状态下,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可以根据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工作的紧急需要,简化审批程序,临时指定合格的实验室开展相应的实验活动。
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应当为申请人通过电报、电传、传真、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等方式提出申请提供方便。
第十八条实验室申报或者接受与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有关的科研项目,应当符合科研需要和生物安全要求,具有相应的生物安全防护水平。申报或者接受国家或部委级科研项目前,应当向卫生部申请生物安全审查;申报或者接受省级以下科研项目前,应当向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申请生物安全审查。第十九条实验室申请对科研项目进行生物安全审查,应当提交以下资料:
(一)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科研项目生物安全审查表;
(二)科研项目申报书及技术资料;
(三)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资格证书或者实验室备案证明文件复印件;
(四)拟使用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危害性评估报告、生物安全防护方案、实验内容及相应标准操作程序(SOP)、意外事故应急预案、暴露及暴露后监测和处理方案等。
(五)实验室人员名单,实验室人员取得的生物安全岗位培训证书及所在单位颁发的上岗证书;
(六)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有关资料。卫生部和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收到申请资料后,应当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并在收到专家评审意见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做出是否同意的决定。
科研项目立项后所从事的实验活动,应当按照本办法第十四条、第十五条、第十六条的规定报批。
第二十条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医疗卫生机构等在实验室开展检测、诊断工作时,发现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或者疑似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需要进一步从事相关实验活动的,应当依照本办法的规定报批或者转运至具备资格的实验室开展实验活动。第二十一条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为了检疫工作的紧急需要,申请在实验室对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或者疑似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开展进一步实验活动的,应当获得所在地省级出入境检验检疫主管部门的同意,并按照本办法第十四条、第十五条、第十六条的规定向所在地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申请。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时起2小时内做出是否批准的决定。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在做出批准决定的同时,应当通知实验室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进行生物安全监督。在规定的时间内未做出决定的,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实验室可以从事相应的实验活动。
第二十二条需要在动物体上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的,应当在符合动物实验室生物安全国家标准的生物安全三级以上实验室进行,并按照本办法的规定报批。
第四章监督管理
第二十三条实验室的设立单位及其主管部门应当按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加强对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防护和实验活动的管理。
第二十四条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应当在明显位臵标示生物危险标识和生物安全实验室级别标志。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应当制定科学、严格的管理制度并认真贯彻执行。
第二十五条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应当每年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并对实验室工作人员进行健康监测。
第二十六条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应当建立完备的实验记录和档案,做好实验室感染控制工作,制定实验室感染应急处臵预案。
第二十七条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从事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结束后,应当及时将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和样本就地销毁或者送交保藏机构保管,并及时将实验活动结果以及工作情况向原批准部门报告。
第二十八条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使用新技术、新方法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的,应当符合防止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扩散、保证生物安全和操作者人身安全的要求。
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所属法人机构生物安全委员会应对其进行评价,并报国家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专家委员会论证;经论证可行的,方可使用。
第二十九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按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的规定,对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及其实验活动进行监督检查。第三十条对于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依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第五十六条、第五十七条、第五十八条、第五十九条、第六十条、第六十三条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第五章附则
第三十一条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可根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及本办法的有关规定,制定对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及其实验活动监督管理的规定。
生物安全自查报告 篇9
为确保实验室生物安全,防范实验室生物安全事故的发生,进一步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保障医务人员和公众健康,根据《人间传染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和实验活动生物安全审批管理办法》、《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管理规定》和《湖北省一、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基本要求》的具体细则,我院对检验科细菌室和感染科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进行了自查自纠工作,现将自查汇报如下:
一、建章立制,加强组织管理
检验科和感染科实验室均要求成立生物安全工作小组,要求部门负责人为生物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并指定专人进行生物安全的管理工作,目前编制有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实验室生物安全自查制度、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手册和实验室生物安全事故应急处置预案,所有实验室活动均有实验记录并进行归档。
二、严格规范实验室功能布局
实验室分区明确,分为污染区、半污染区和清洁区,不同区域之间无交叉分布,实验室门有可视窗,并标示有生物安全标识和生物安全危害警告,工作人员衣物与实验室工作服及物品分开存放,在实验室清洁区处放置有挂衣的衣柜,实验室台面、墙壁、天花板和地面易清洁、无渗水、耐化学品和消毒剂的腐蚀,实验室配备有生物安全柜并储备有足够的实验防护用品和器材,制定有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在实验室的出口处配备有洗手消毒设施,在工作区配备有洗眼装置,在消毒灭菌室配备有高压蒸汽灭菌器,实验室有可靠的电力供应,实验室所有设备功能正常,状态良好,并进行定期维护。
三、积极加强实验室人员管理
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均经过职业技术的职称考试,考核合格并取得资质,实验室工作人员均定期进行健康检查,所有实验室的活动均符合有关国家标准,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非实验有关物品不得进入实验室,实验操作人员防护水平符合相关规定,实验室垃圾废物处理人员经过相关知识培训。
四、高度重视菌(毒)种及样本管理
实验室的所有标本均取自临床患者标本,实验活动结束后所有标本和菌株均经过高压蒸汽灭菌。实验室不保存也不外运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和样本。
五、规范管理实验室废物处理
浅谈病原生物学检验的实验准备 篇10
1 玻璃器皿的包装与准备
可从学校图书馆捡获废弃包装纸来进行包装操作训练, 同时要求每个学生制作一定量的试管塞。购置的硅胶试管塞价格较贵且透气性能差, 灭菌时往往容易被冲掉而受污染, 另外海棉塞较短, 在接种操作训练时, 不便拔取, 影响无菌操作。
2 常用染色液配制
要求学生能配制常用染色剂, 配制时要考虑节约试剂, 降低实验成本, 以革兰染色液的结晶紫染液配制为例:称取2.8 g结晶紫溶于95%酒精20 m L中, 配成饱和液, 取此20 m L饱和液加1%草酸铵水溶液80 m L即成。这样既培养了学生配制试剂的操作能力, 又可以为同学提供足量的试剂在学习微生物学检验过程中使用。
3 培养基的制备
要求学生能准确矫正培养基的p H值及成功配制常用基础培养基、营养培养基 (血平板、巧克力平板) 、肠道选择培养基, 所以开设2~3次培养基制备实验课, 以反复训练p H值的矫正及各类培养基的制作等技术。实验准备时, 用琼脂条, 而不用优质琼脂粉 (必须过滤) 以降低实验成本, 如为训练接种用平板, 则所用琼脂量略高, 以增加琼脂硬度, 避免易划破等缺点。
4 实验用菌种
选用菌种必须符合生物安全, 即选用低毒或无毒菌种。菌种来源, 一方面自行分离, 亦可是购自国家菌种中心的标准株, 但后者成本高。为节约成本, 我们将购来的冻干标准株转种, 余下部分立即在酒精喷灯下封闭管口, 保留备用, 一般一支菌种可因玻璃管的长短不同而使用2~3次, 这样可以节约大量实验经费。
自行分离实验菌种:如大肠杆菌, 取正常人大便接种伊红美蓝平板。枯草杆菌、葡萄球菌, 取普通平板暴露于空气中培养后即可获得。新型隐球菌, 取鸽粪接种于沙堡弱培养基。皮肤丝状菌, 取皮肤癣病的病损皮肤接种于沙堡弱培养基, 即可获得。
当年用的常见的低毒或无毒菌种, 转种半固体培养基保种备用。
5 菌种鉴定
分生化鉴定和血清学鉴定, 后者是用已知抗体去测未知抗原, 其操作技能实际上是玻片凝集试验, 以出现颗粒状凝集者为阳性, 否则为阴性。实验准备时, 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代替沙门菌或志贺菌作抗原, 用血浆代替其相对应的抗血清, 按玻片凝集法操作, 亦可得到颗粒状凝集样的实验结果, 以减少伤寒沙门菌或志贺菌的实验生物安全隐患。
6 抗酸染色
用结核患者的痰标本做抗酸染色, 生物安全隐患较大, 且从患者痰中排出的抗酸菌有时难以获得。因此, 实验准备时可用正常人的痰加卡介菌混合后做抗酸染色, 除抗酸菌的成束、成堆排列现象明显外, 其余抗酸菌的形态、染色性等无任何改变。
7 寄生虫检验的标本准备
寄生虫检验的实验标本来源越来越困难, 其实验教学的重点又是镜下辨认常见寄生虫具诊断意义的离体阶段, 极具鉴定虫种意义的形态特点, 因此实验标本的用量及消耗均较大。寻找实验标本是实验准备的重要环节, 可从屠宰场检获猪蛔虫、姜片虫, 全托的幼儿园检获蛲虫再制备卵等各种标本。购买血吸虫阳性钉螺感染家兔可获血吸虫成虫, 虫卵及阳性钉螺所逸出的尾蚴标本。从肝吸虫病流行区的野猫或家猫中可查获到肝吸虫成虫及虫卵标本。从肺吸虫病流行区的山溪中获取已感染了肺吸虫囊蚴的溪蟹, 再用该溪蟹感染家犬就可获肺吸虫成虫及虫卵标本等。只要尽心尽力去做是可以找到教学标本的。
摘要:病原生物学检验, 包括医学微生物学检验及人体寄生虫学检验, 要求学生能对常见病原生物作出准确鉴定, 为临床提供病原学诊断依据。是一门既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又培养学生专业技能, 实践操作性极强的专业课, 因此, 实验课时多, 实验准备工作极为繁杂, 且存在生物安全隐患、标本来源困难、实验成本高、工作量大等特点。针对这些特点, 寻找合适的实验准备方法, 是从事本专业人员的共同愿望。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自查报告 篇11
告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目标管理自查报告
2009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省林业局和省森防站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我市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目标管理工作,紧紧围绕现代林业建设大局,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防治方针,以椰心叶甲、桉树病虫害防治工作为重点,全面开展林业有害生物监测测报、检疫执法和防治减灾等工作,我市椰心叶甲疫情已逐步得到了有效控制,全市无松材线虫病疫情的发生,较好地完成省林业局下达我市的目标管理任务,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现将全年目标管理工作总结如下:
一、“四率”指标完成情况
2009年,我市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四率”指标完成情况为:成灾率控制在4.8‰以下;无公害防治率94.5%;测报准确率 94.5 %;种苗产地检疫率100%,均达到了省林业局下达的目标管理的要求,即成灾率控制在5‰以下;无公害防治率85%以上;测报准确率 85 %以上;种苗产地检疫率85%以上。
成灾率
今年我市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36826亩,其中轻度发生面积11838亩,中度发生面积16120万亩,重度发生面积8868万亩。病害5434亩,虫害30608亩。成灾面积8868亩,现有林地面积185.36万亩,成灾率为4.78‰。主要林业有害生物种类和发生面积为:
1、椰心叶甲:全市已有22个镇、国营农场均有发生,全市染虫株数9.4万株,累计发生面积7189亩,全年均发生生,但危害较轻。
2、桉树枝瘿姬小蜂:全市各镇均有分布,其中重度发生分布区域主要在海头、排浦、马井、东成等镇。经对上述几个重点发生镇的调查,发生危害面积约为1.8万亩,其中重度发生面积为5500亩,中度发生面积4000亩,轻度发生面积8500亩。
3、桉树焦枯病:发生面积15957,其中重度发生面积为2148亩。主要发生于那大、南丰、兰洋、东成、龙山、排浦、和庆等镇和农场,发生时间主要在8-10月份。
4、木麻黄象甲:发生面积900亩,其中重度发生面积为250亩。主要发生排浦等镇,是今年在木麻黄幼苗新发生的害虫,主要发生在10月份。
5、螺旋粉虱:发生面积1560亩,主要发生在那大、两院一带,是今年新发生的外来有害生物,9-12月份发生严重。
6、荔枝蝽象:发生面积1500亩,主要发生兰洋、南丰、和庆镇,全年均
有发生。
无公害防治率
今年该市仍采取多种方法对林业有害生物实施防治,降低化学防治面积,防治面积23100亩,其中病害3987亩,虫害19113
亩。化学防治1261亩,人工防治3360亩,生物防治9389亩,仿生制剂2911亩,其它6179亩,全年无公害防治21839亩,无公害防治率94.5%。具体防治情况为:椰心叶甲防治面积7189亩,以释放寄生蜂及挂椰甲清药包等生物防治为主,全年释放姬小蜂1337.735万头,啮小蜂763.598万头,挂药包防治2万株;桉树枝瘿姬小蜂防治面积11120亩,主要采取改种抗虫品种及人工修枝为主;桉树焦枯病防治面积15957亩,主要以加强抚育管理及喷无公害农药防治为主;木麻黄象甲防治面积900亩,主要以人工防治为主;螺旋粉虱防治面积1560亩,主要采取化学防治;荔枝蝽象防治面积1500亩,主要采取人工捕捉为。
测报准确率
2009年初,我们通过本市2008年林业有害生物发生情况及调查,结合2009的气候特点,预计全年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为4亩,截止2009年12月份实际发生面积为36826亩,测报准确率达到91.8%。
种苗产地检疫率
全市共有8个苗圃场,育苗面积850亩,育苗468.4万株,实施产地检疫面积850亩,苗木产地检疫率100%,在全面检疫中发现有本省补充检疫对象桉树枝瘿姬小蜂疫情的有4个,发生面积25亩,已下达通知责令要求全部清除销毁处理。
二、主要工作做法及措施
高度重视,加强领导
我市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目标管理工作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将林业有害生物“四率”指标纳入森林资源保护责任状,作为政府对各镇及有关部门工作考核的一个重要指标。市农委也十
分重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目标管理工作,也将此项工作纳入森林资源保护责任状,与基层林业站签订责任状,将指标层层分解和落实。为切实完成目标管理任务,农委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并把目标管理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年初有部署,会上有传达,过程有指导、监督,并要求市森林植物检疫站及木材检查站等下属单位加强领导,切实抓防治、检疫、全普查监测及疫情报告等具体工作。市检疫站充分发挥和行使职能作用,认真抓好目标管理的各项日常管理工作。由于领导重视,部署得力,层层抓落实,确保了目标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实施。
多方筹集资金,确保防治目标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落实经费是开展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目标管理工作的重要保障。2009年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目标管理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一是市政府给予防治经费5万元;二是省林业局给予了大力支持,投入了
对道路、景观等公共场所的挂药包防治所需的经费、寄生蜂生产、检疫检验实验室及东成检疫检查站等基础建设经费;三是市农委也从公益林保护资金中投入部分监测经费,市检疫站从每年检疫收费中全部用于防治、检疫、监测等工作;四是我市按照“谁经营,谁防治”的责任制度,积极引导经营管理者投入经费进行防治。通过多方筹集资金,从而确保防治目标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扎实做好防治技术服务,遏制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的危害和蔓延
为保护了我市的生态环境,减少经济损失。我市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控措施:一是制定预案,科学防控。为了明确任务、落实责任、科学防治,2009年,市政府办公室印发了《**市松材线虫病防控预案》,为全市的松材线虫病预防工作做出了科学的防控部署。为保护椰林景观,防止椰心叶甲疫情扩散和严重危害,更好地迎接2009年11月海南欢乐节主
会场在**的举办,我市根据椰心叶甲疫情发生现状,制定了《**市2009年椰心叶甲防治工作方案》,明确了以生物防治技术为主的目标、任务及措施;二是推进依法防治,进一步落实《限期除治通知书》制度。为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除治工作的管理,对一些发生林业有害生物的单位或个人,实行限期防治通知书制度,提出防治方法,要求限期除治,防止林业有害生物的扩散蔓延;三是深入林区,开展防治技术服务,向群众传授防治技术,提高群众防治意识。一年来,市检疫站领导、技术员下基层搞防治服务136天次,接受群众电话或来访咨询防治技术达216次,并编印桉树焦枯病、桉树枝瘿姬小蜂等病虫害防治技术资料1300余份向林农发放,并无偿提供虫线清等农药11箱;四是组织专业防治队伍开展防治工作,提高防治成效。为确保椰心叶甲防治效果,我市在那大城区、西线高速公路、洋浦公路、兰洋公路等道路景观组织专业队伍开展挂药包防治
工作;五是科技支撑,实施生物防治为主。我市充分利用自身能生产天敌寄生蜂的优势,对发生椰心叶甲疫情的农村及基地等全面采取以释放寄生蜂为主的生物防治措施,确保了椰心叶甲疫情的持续控制。
认真抓好监测预报、普查工作,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能力进一步提升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自查报告】推荐阅读: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质量手册06-10
病原生物06-11
病原生物学05-15
病原生物及免疫学10-23
上海交大《病原生物学》33集教学视频08-03
生物实验室安全自查报告08-13
微生物实验室自查报告10-13
生物实验室自查报告10-16
病原微生物学09-22
5生物安全实验室安全自查制度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