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生物及免疫学

2024-10-23

病原生物及免疫学(通用12篇)

病原生物及免疫学 篇1

病原生物及免疫学在当前的高职护理教育体系中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 但由于职业教育的内外部环境都有较大变化, 且当前的课程改革正处在初期实施阶段, 导致该门课教学出现了教师授课课时紧, 学生学习难度大等问题, 故该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都不尽如人意, 所有这些变化都对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因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

1 学生学习病原生物及免疫学的兴趣现状调查

1.1 调查样本情况

笔者于2008年10月对江苏省淮阴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以下简称我校) 2007级学生学习病原生物及免疫学课程的兴趣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 随机抽取我校高职护理专业、涉外护理专业共17个班的548名学生进行学习该门课程的兴趣的问卷调查, 共回收有效问卷540份, 有效率达98.5%。问卷统计结果如下。

问题一:进入该校后, 在你学过的课程中, 病原生物及免疫学这门课程对于你属于哪一类?选择“兴趣最浓”、“有一般兴趣”、“无兴趣”的学生分别占总调查人数的36.2%、46.4%、17.4%。问题二:影响你对病原生物及免疫学学习兴趣的主要因素是什么?选择“教师”、“专业需要”、“其他”的学生分别占总调查人数的47.6%、34.8%、17.6%。问题三:你对当前教师处理本课程教材的方法是否满意?选择“满意”、“一般”、“不满意”的学生分别占总调查人数的51.4%、36.5%、12.1%。问题四:你认为当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是否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你的学习兴趣?选择“能”、“一般”、“不能”的学生分别占总调查人数的46.8%、37.9%、15.3%。问题五:你认为在病原生物及免疫学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效果如何?选择“效果更好”、“效果更差”、“说不清”的学生比例分别是65.6%、18.2%、16.2%。问题六:你认为在将来的工作和生活中会用到病原生物及免疫学的知识吗?选择“肯定会”、“可能会”、“应该用不到”的学生分别占总调查人数的85.4%、9.6%、5.0%。

1.2 调查结果及分析

1.2.1 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调查结果显示, 有47.6%的学生认为, 影响其对病原生物及免疫学这门课程学习兴趣的主要因素是教师, 只有建立了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才能取信于学生, 享有较高的威信, 使学生乐于接受教育。构建理想、和谐的师生关系, 能优化教育教学环境, 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完善学生与教师的人格。师生之间只有相互尊重, 相互信任, 平等对话交流, 才能实现知识同步, 思维共振, 感情共鸣。发现问题, 及时疏导, 可以加强师生间的沟通和交流。教师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 能够充分挖掘学生的个人潜力, 展现学生的个性。教师利用成功性原理, 激发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达到共创和谐师生关系的目的。1.2.2教材内容的处理学生对教师处理教材方法满意度的调查数据显示, 有36.5%的学生认为一般, 有12.1%的学生对其不满意。这提醒我们教师不能机械地“教教材”, 而是要“用教材教”, 教师要对教材做合理、适度的加工与改造, 即合理组合、整体优化、强调体验, 了解所教班级的群体特点和所教学生的个性特点、思维能力差异、思维特点等, 做到有的放矢, 通过得心应手、配合默契的课堂教学, 把课本知识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此外应加大课程改革力度, 更科学地构建学生的知识体系, 更好地做好该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之间的衔接, 为专业课程服务。此外, 如何在遵循课程改革原则的基础上, 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教学学时和实践教学的内容及教学学时对于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1.2.3 教学方法

调查结果显示, 有37.9%的学生认为当前教师所使用的教学方法在激发学习兴趣方面作用一般, 有15.3%的学生认为当前教师所使用的教学方法不能激发学习兴趣。由于病原生物及免疫学课程的理论性较强, 因而对其大部分内容的讲授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这样极易造成学生被动听课的局面, 传统教学方法固然有很多优点, 但是也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不利于和谐课堂的构建, 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 笔者认为在适宜的章节选用适宜的教学方法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细菌的繁殖与代谢”章节, 教师可以采用PBL教学法, 通过设疑—解疑—答疑—质疑的过程, 使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知识的主动获取者;又如在“超敏反应”章节, 教师可以采用互动式教学法, 通过合理的教师导学、学生准备、课堂实施、课后多方面评价, 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再如在“消化道感染病原生物”教学中, 教师可采用案例教学法。总之, 合理地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会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 也能更好地鼓励学生发展其创造性思维, 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2.4 教学手段

目前, 我校的病原生物及免疫学课程已经较大比例地实行了多媒体教学, 而调查结果显示, 有65.6%的学生认为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教学效果更好, 18.2%的学生认为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教学效果更差。这说明使用多媒体教学有明显的优势, 由于其提供了图、文、声、像共同存在的教学情景, 从视觉、听觉上都具有美感, 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调查数据也暴露了多媒体教学存在的弊端, 多媒体教学不应仅仅是将黑板和讲稿换成幻灯片或投影, 而是应该有实质性的改变, 应当避免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由于信息过多而造成教学流于形式。在必要的时候, 可以将传统教学法与多媒体教学联合使用, 使其相得益彰。此外, 应该将网络通信技术应用于教学领域中, 使文、声、像更好地结合, 在这种教学过程中, 课堂教学更加生动, 学生的创新思维也能更好地得到发挥, 同时也增加了教学的知识输出量, 缩短了教学时间, 提高了教学效率。

2 思考和启示

2.1 大胆进行课程改革

本次调查说明了在进行医学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 我们在医学基础课程改革过程中, 应进行大胆的课程改革, 应该更加重视加强该课程与临床课程及日常生活的关联性, 更好地进行课程内容的改革与整合, 使学生能够易学, 会学。

2.2 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学生缺乏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的学习兴趣, 一方面与学生本身有关, 另一方面与教师相关。因此, 教师应该利用所拥有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 通过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有效途径来提高教学水平, 积极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公平、民主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动态了解学生的反馈意见, 教学相长, 提高病原生物及免疫学的教学水平。

摘要:笔者通过调查分析淮阴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对病原生物及免疫学学习兴趣的现状, 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 提出提高学生学习该课程兴趣的途径, 即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加强对教材的处理, 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关键词:病原生物及免疫学,学习兴趣,分析

病原生物及免疫学 篇2

班级:

学号:

一、名词解释

1、抗原 :是一类能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的产物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2、抗体:是机体的免疫系统受抗原刺激后,B细胞转化为浆细胞,由浆细胞产生的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球蛋白。

3、免疫球蛋白:是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上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4、免疫应答:是指免疫细胞识别抗原,自身的活化,增殖分化,产生效应物质,将抗原破坏、清除的全部过程

5、超敏反应:是指某抗原或半抗原再次进人致敏的机体,在体内引起特异性体液或细胞免疫反应,由此导致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紊乱。

6、细菌:是一类具有细胞壁与核质的单细胞微生物。细菌个体微小,结构简单,无成形的细胞核,无完整的细胞器

7、消毒:是指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一般不能全部杀死非病原菌和芽胞。

8、灭菌:是指杀死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非病原菌和芽胞。

9、支原体:支原体是一类没有细胞壁,能在无生命培养基上生长、繁殖的最小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10、衣原体:是一类能通过除菌滤器、专性活细胞内寄生、并有独特发育周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二、填空题

1、抗原具有两个基本特性,即:免疫原性,免疫反应性

2、抗体多样性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内源性因素,外源性因素

3、自身抗原有三种类型 :隐蔽自身抗原,修饰自身抗原,自身正常物质。

2.细菌的基本形态可分为:球菌,杆菌,螺菌。

4.细菌的基本结构从外向内分别为: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菌毛。细菌的特殊结构有荚膜,鞭毛,芽胞。

5.临床上常以杀灭:芽孢作为灭菌是否彻底的指标。

6.革兰染色的步骤分:结晶紫初染,碘液媒染,95%酒精脱色,稀释复红复染四步。

7.革兰染色阳性菌呈:紫色,阴性菌呈:红色。

8、细菌生长繁殖所需的营养物质有:水,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

9.高压蒸气灭菌的压力为103.4kPa,温度可达121.3℃,维持时间是15~30min。

三、选择题

1、有关半抗原的说法,正确者为(D)

A.有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

B.无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

C.有免疫原性,无免疫反应性

D.有免疫反应性,无免疫原性

E.多数为蛋白质

2、下列物质中抗原性最强的是(D)

A.脂多糖

B.多糖

C.类脂

D.蛋白质

E.多肽

3、抗毒素对人体来说是(A)

A.抗原

B.抗体

C.半抗原

D.抗原抗体复合体

E.以上都不是

4、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功能,因此全面来看,免疫反应对机体是

(D)

A.有利

B.有害

C.无利亦无害

D.有利亦有害

E.以上都不对

5、抗原的免疫反应性是指(E)

A.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抗体的性能

B.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效应淋巴细胞的性能

C.与相应抗体在体内外特异性结合的性能

D.与相应效应淋巴细胞在体内外特异性结合的性能

E.与相应抗体和(或)效应淋巴细胞在体内外特异性结合的性能

6、半抗原(D)

A.是大分子物质

B.通常是蛋白质

C.只有免疫原性

D.只有反应原性

E.只有与载体结合后才能和相应抗体结合

7、下列关于抗原的说法,哪一种是错误的(B)

A.大分子蛋白质抗原常含有多种不同的抗原决定簇

B.抗原诱导免疫应答必须有T细胞辅助

C.不同的抗原之间可以有相同的抗原决定簇

D.抗原并不一定只诱导正免疫应答

8.抵御吞噬细胞吞噬的细菌结构是(B)

A.细胞壁

B.荚膜

C.芽胞

D.鞭毛

E.菌毛

9.革兰氏染色法在临床上可用于(C)

A.解释发病机理

B.鉴别细菌菌型

C选择用药

D.确定诊断

E.以上都不是

10.革兰氏染色使用染液的顺序是(C)

A.稀释复红一碘液一乙醇一结晶紫

B.结晶紫一乙醇一碘液一稀释复红

C.结晶紫一碘液一乙醇一稀释复红

D.稀释复红一乙醇一结晶紫一碘液

E.稀释复红一结晶紫一碘液-乙醇

11.对人类致病的细菌大多数是(C)

A.自养菌

B.专性厌氧菌

C.异养菌

D.专性需氧菌

E.微需氧菌

12.细菌繁殖的方式一般为(B)

A.有性二分裂

B.无性二分裂

C.复制方式

D.菌丝分枝

E.菌丝断裂

13.消毒是指(A)

A.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B.杀死物体上所有微生物包括芽胞在内的方法

C.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方法

D.使物体上不存在活的微生物

E.以上都不对

14.乙型肝炎病后获得免疫力的指标是()

A.HBsAg

B.抗-HBc

C.HBeAg+HBsAg

D.抗-HBs

四、问答题

1.什么是免疫应答?免疫应答有哪些基本类型?

免疫应答的概念:免疫应答是指机体受抗原性异物刺激后,体内免疫细胞发生一系列反应以排除抗原性异物的生理过程。主要包括抗原呈递细胞对抗原的加工、处理和呈递,以及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识别抗原后自身活化、增殖、分化,进而产生免疫效应的过程。免疫应答的重要生物学意义是,及时清除体内抗原性异物以保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但在某些情况下,免疫应答也可以对机体造成损伤,引起超敏反应或其他免疫相关性疾病。

免疫应答类型:免疫应答根据其效应机制,可分为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和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两种类型。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统称正免疫应答。在某些特定条件下,抗原也可诱导机体免疫系统对其产生特异性不应答状态,即形成免疫耐受性,又称负免疫应答。

2.流感如何传播?如何预防?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病人是流感的主要传播源,流感病毒主要潜伏在病人的鼻涕、痰和唾液中,主要通过空气飞沫和接触传播,飞沫在空气中还受到温度、湿度、风速、风向、日照等条件影响。一般,流感病毒在针织品、玻璃等物品表面上可存活3天,在空气中喷过流感病毒悬液后4小时,仍可找到病毒。因此,一旦某个空间里有人患了流感,其余人应及时预防

3.破伤风的治疗

1.单间隔离,加强护理,减少刺激,严防交叉感染。

2.伤口处理,彻底清创,用双氧水或1:1000的高锰酸钾液体冲洗,或湿敷伤口,开放伤口

3.破伤风抗毒血清的应用

4.控制、解除肌肉强直性收缩

5.预防性气管切开

6.抗生素(头孢******啉钠)的应用

病原生物及免疫学 篇3

【关键词】中职护理 病原生物 免疫 教学思考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这门课程主要包括了医学微生物学、人体寄生虫学、医学免疫学三大部分,是中职护理的专业基础课,对于后期学习护理专业课和临床护理工作都非常重要。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的教学主要包括理论课程和实验教学,而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在刚接触到本门课程时,由于理论课深奥难懂、实验课枯燥乏味,常对学习产生厌恶情绪,严重影响了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还有的学生认为,护考中没有包含本门课程,所以学习时也不太重视。现针对教学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希望对以后的教学能有所裨益。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结合中职学生的特点

中职学生多是初中毕业后就入校,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起点低,理解能力差,对于学习他们普遍缺乏兴趣和主动性,遇到较难的课程,学生们很容易产生反感、退缩等不良反应。结合《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强调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所以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适应中职学生的特点,从简单的知识入门,适当降低教学难度。首先,为提高学习兴趣,对于教材可作适当调整,应选择在前半期学习较直观易懂的微生物和寄生虫,在后半期学习较抽象难懂的免疫学基础。其次,结合教学大纲,整理重点内容和学习难点。重点内容仔细讲解,如微生物的种类,常见的病原微生物等等。而难点内容应选择性的讲解,比如免疫分子的种类、作用,免疫应答的过程,应用简单明了的语言拉出主线,不宜过于详细。这种很难的内容讲得越详细知识的深度也就越深,超过了中职学生的理解力,浪费了大量课堂时间,学生反而越听越糊涂。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结合中职护理工作的需要

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主要是针对不同的病人进行护理治疗工作,很多理论性强的知识,在护理的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用到。所以教学内容的选择,應重点选择与护理工作关系密切的知识。在微生物和寄生虫的学习中,重点介绍日常护理常用的消毒灭菌的方法,不同的病原生物侵入机体的途径和如何针对这些途径进行预防。比如流感病毒的侵入途径,针对它的侵入途径该如何预防,有没有特异性的预防方法。在免疫学中,除基础理论的学习外,应重点讲解与护理工作相关的免疫预防知识,比如疫苗的种类、用途、接种方法、注意事项等。

(一)教学方法的选择应灵活多样

病原生物和免疫学基础这门课程的理论性强,特别是免疫学,学生普遍反映内容多,抽象难学。而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课堂灌输式的讲授,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缺乏主动性。在对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她们期望老师能用讲故事的形式把枯燥的内容讲懂。虽然我们不能做到把医学课堂完全的变成故事会,但也可以通过一些教学方法和手段,使课堂更生动有趣。一方面:可以适当的选择多媒体教学,把理论教学中抽象的问题和原理做成动画的形式显示,使枯燥的内容趣味化,静态的教材动态化,更直观易懂。而有趣的动画也大大减少了课堂中打瞌睡的现象。另一方面:可以适当运用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法,即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是Barrows教授1969年在加拿大McMaster大学医学院试行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是指医学生通过解决结构不良的临床病例问题来学习临床前课程的一种学习方法,以一些有趣的案例开头,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启发学生的思考,不但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也是与临床实践的结合。

(二)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临床护理工作,操作性非常强,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实验教学,结合我校特点可先进行多媒体、录像由教师进行演示性实验,然后再让学生分组进行操作。另外还可到附属医院进行参观教学,比如医院不同环境对消毒灭菌方法的选择,相关免疫检验应用,免疫预防的应用等,这些都可以在医院直观的看到,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对理论知识更好的理解和掌握。

三、总结

总之,通过对教学中问题的反思,中职护理的教育应结合学生的特点,护理临床工作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丰富的适宜的教学手段,来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宝恩,苏盛通.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M].北京:科技出版社,2008.

[2]刘桂英.药理学教学改革之我见[J].卫生职业教育,2012(4):99.

病原生物及免疫学 篇4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是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内容多而杂, 系统性不强, 教学中若能对其进行有效开发和合理利用, 对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笔者认为, 在众多的隐性课程资源中, 教材内容、学生经验、教学活动方式的开发与利用具有较大空间, 因此, 在这些方面进行了较多的实践与探索。

1 教材内容的开发与利用

1.1 教材中的知识资源

教材知识资源的开发包括横向知识和纵向知识的开发[2]。横向知识开发是指把病原生物与免疫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知识有机结合起来, 通过探索各学科之间的联系, 实现跨学科教学, 达到学科之间、课程之间的相互促进。病原生物与免疫学作为一门医学基础课, 除自身的知识结构外, 还与解剖、生理、病理等基础学科相互渗透、相互依存, 并隐含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知识。如分析抗原的抗原性强弱时要用到化学知识, 分析细菌的生长规律时要用到数学的对数知识, 讲授免疫学的基本概念时会用到语文的逻辑知识等。所以, 在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科之间的关联性, 巧妙地把各学科知识有机结合起来, 淡化学科意识, 避免学生产生偏科现象;同时让学生意识到, 医学是完整的知识体系, 不是各门学科知识的简单相加。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纵向知识开发是指对该门学科知识在深度和广度上的延伸和扩展。不同专业学生学习目标不一样, 其知识结构、学习能力、学习兴趣等方面也存在着差异, 所以对学科知识在深度和广度上的需求也不一样, 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来决定讲授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例如, 临床专业学生更关注病原生物的致病机制及疾病诊治, 所以教师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可适当深入和展开;对于护理专业学生则可在消毒灭菌、标本采集等方面去扩展。因材施教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教育原则, 课程资源纵向知识开发便是这一原则的具体体现。

1.2 教材中的思想资源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 社会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 人与人的直接接触越来越少, 情感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少, 因此, 对年轻人的情感培养也就越来越重要。情感培养不是靠说教就能做到的, 需要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 开发利用榜样、楷模等课程资源, 激发学生情感, 让学生感悟人生、感悟真情。病原生物与免疫学从表面看似乎是免疫学、微生物及寄生虫学专业知识的简单相加, 而一旦深入研究便会发现其中隐藏着很多有利于情感培养、道德教育、价值观形成的各种资源。但是, 很多教师认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是班主任的事, 因而也就很少关注教材中的思想教育资源。

在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学中, 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资源, 恰如其分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可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例如, 在免疫学教学中可组织学生讨论器官移植问题, 通过播放肝移植病人的真实录像, 开发学生情感资源, 激发学生关爱他人的情感, 培养学生同情心和爱心, 发展其良好的个性品质。在分析菌群失调原因时, 强调滥用抗生素的后果, 使学生成为有道德的好医师。在学习乙肝病毒的生物学特性时, 结合乙肝病毒抵抗力强且主要通过血液传播的特点, 强调消毒灭菌的重要性, 为避免医源性乙肝传播做好准备。通过对教材中隐藏的思想资源的充分挖掘, 让学生在学校里便养成对病人高度负责的态度, 为形成良好的医德医风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学生经验的开发与利用

教学是教和学的组合, 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在传统教学模式中, 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重要性被忽视, 处于从属地位, 学生没有表达情感的机会, 教师的一些可资利用的知识经验进不了课堂。在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学中, 教师可通过问卷调查、走访、交谈等形式获取学生信息, 并适时将其引入课堂, 让教学变得鲜活而富有人情味, 让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共同构建知识的过程和人格发展相互促进的过程。例如, 在学习超敏反应时, 让发生过超敏反应的学生讲述其经历、体会, 并引导学生分析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及防治原则, 这样学生不仅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超敏反应的相关知识, 还会感受到书本知识是那么贴近生活, 从而增强了学习免疫学的兴趣。在讲授人工自动免疫时, 可引入学生接种疫苗的经验;讲授病原性球菌时, 可引入学生的细菌感染史;在学习寄生虫时, 可引入学生的蛔虫感染史等。

为把学生头脑中隐藏的知识、经验或思想挖掘出来, 教师可组织学生围绕某一问题进行讨论, 让学生畅所欲言, 充分表达自己、展示自己。通过这一方式, 可以开发学生的知识、思想及经验资源。在讨论过程中, 教师可发现学生存在的一些问题, 并及时纠正。讨论的问题可以由学生自己提出, 也可以由教师通过设置一定情境引导学生发现, 也可以由教师直接提出。例如, 在细菌革兰氏染色之后, 针对出现的不同结果, 组织学生进行关于细菌染色的讨论, 如为什么要染色, 如何染色, 怎样改进染色方法等。这样, 不但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而且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讨论问题时, 教师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探究问题, 坚持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的统一。

3 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发

从课程资源角度看, 教材无疑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但是, 如果教学活动仅局限于对教材的讲授, 不让学生亲自实践, 则容易使教学陷入模式单一、机械的境地, 不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教师可根据课程目标, 结合教材内容及环境条件, 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开展一些力所能及的实践活动。例如:抗体模型、寄生虫标本制作;对青霉素过敏、乙肝疫苗接种、蛔虫感染率等问题的调查;在讲授寄生虫时, 开放实验室, 让学生进行蠕虫卵自检等。在实践活动中, 学生自觉地把间接的理论知识与直接的感受和体验结合起来, 不仅可以增强主体意识, 激发学习积极性, 而且可以培养其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强化创新意识, 提高创造能力, 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关于隐性课程资源开发的内容、方法途径等, 如今尚未形成较有效的可资借鉴的模式, 教师应遵循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原则, 把显性资源与隐性资源相结合, 围绕教学目标, 主次分明、伸缩有度地进行开发与利用。

参考文献

[1]王重力, 卢建筠.生物新课程的评价与资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病原生物及免疫学 篇5

摘 要:伴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医学专业基础课程的具体教学模式已经趋于多样化,而多变的教学方式极大地推动了多元化教学方法的发展,也取得了相应的教育改革成果。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是一门医学基础课程,是医学专业学生学好专业课程的前提。本研究对课前准备以及理论课教学中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一些改革探索,为教学改革提供一些经验。

关键词:病原生物与免疫学 教学方法

一、教学理念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是医学专业一门基础性的课程,但是其中涉及到的内容逻辑性强,内容抽象复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极大的教学难度,而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极易出现记忆困难,容易遗忘的现象,最终所取得的教学效果也不会令人满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提升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加快教学模式转变的速度,寻求适合的教学方法展开工作,以便将复杂抽象化的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知识简单化和具体化,最终达到提升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目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将教学内容和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相关事物联系起来,从而形成形象化的教学模式,该种方式可以将复杂抽象化的教学内容变的简单易懂。

二、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的教学方法

伴随着经济效益的增长与教育教学制度的完善,医学类院校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为了促进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的教学效果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教育教学方法:

(一)教育教学模式不断创新

在实际的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医学职业教育已经逐步开展学校与企业共同合作,理论联系实际等教学方式,从而革新了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育教学模式。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学生思维能力与职业素质的培养,理论联系实际并重视实验操作,从而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提高主动思考能力,培养出理论知识,实践操作能力以及职业素养共同发展的医学生。伴随着教学模式的革新,医学职业院校应当重视实践技能的培养,搭建教育教学实践平台,引进先进教学设备仪器,重视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实践演练基地的建设,从而提升学生们自主学习与操作能力,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育教学创新模式。增加学生实践实训,在实际的实验过程中学生可以深刻体会到所学理论知识,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提高学习主动性,进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可以结合例子进行说明:菌种分离纯培养实验前准备阶段可以让学生先了解培养基理论知识并掌握实验重点,以便实验过程中运用培养基理论知识,促使学生在实践中熟练掌握培养基的制备方法以及接种方法。除此之外,还应当积极利用网络资源以及相关书籍搜索实验资料,结合多媒体教学工具及制作有趣的微课进行免疫学教育教学,生动形象的展示给学生观看,从而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实际应用。

(二)教育教学理念不断创新

伴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与教学制度的不断改善,医学免疫教学应当重视理论创新,紧跟教育教学发展的步伐。根据现有的免疫学教学课程大纲我们发现,免疫学的教学目的要求学生能灵活运用该课程,而不是死记硬背,基于此,医学免疫教育教学理论应当不断创新,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结合医学专业的发展制定合适的教育教学内容,重视免疫学重点内容的教学,从而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制定免疫学教学内容时应当紧密结合临床中常用的免疫学技术进行教学,充分让学生熟练掌握医学免疫学发展的重点理论知识以及实践技能。比如:通过血型测定实验、早早孕测定技术等这些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验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免疫学基础临床应用的实践技能。

(三)完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

伴随着教育教学制度的革新与素质教育的发展,在实际的免疫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重视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在免疫学知识理论课以及实践训练课堂应当采用评价制度对学生能力进行评定,充分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改变传统的考试模式,制定免疫学考核评定体系,重视学生知识学习过程的评价。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不同阶段的出勤率、学习讨论、实验操作等进行评定,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实验操作成绩以及在操作中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加强教师教学质量的考核,从而有效提高免疫学教育教学水平。

(四)教学方式多样化

对于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育教学来说目前采用的学习方法主要有:以教学理论知识为基础的学习简称为LBL,以课堂学习问题为基础的学习简称为PBL,以实际案例为基础的学习简称为CBL。对于医学职业院校学生来说,大部分学生尚未养成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因此需要系统性的课堂理论知识帮助学习,在此过程中LBL教学方法依然占据着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学的主导地位。教师应当重视发挥LBL模式教学优势,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在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教育教学课堂准备阶段,通常通过引导式教育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对于较为抽象的理论知识通常结合比喻式辅助教学,将抽象的理论知识通过生动形象的例子展示给学生,从而促进学生的理解与掌握。美国著名神经病学教学教授Barrows创立了PBL教育教?W方法。该教学方法主要是以课堂知识问题为导向,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我们发现,PBL教育教学方法存在不足,第一,PBL教育教学模式重点在于问题的学习与解决,大部分学生重心在于问题的发现与解决上,忽视了理论知识内容的学习;第二,PBL教育教学模式强调问题的学习,当学生对于问题认识不足时会影响教育教学效率;第三,职业院校学生学习能力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从而影响PBL教育教学质量。对于上述分析问题,我们结合兴趣小组进行PBL教学模式的分析与探讨。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可以让兴趣小组对实际学习情况进行汇报,其他学生可以任意提问问题。同时教师还应当对存在的问题记录总结,从而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问题,进而提升学生自主思考与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CBL是集启发式、讨论式以及互动式于一身的教育教学模式,首创于美国哈佛商学院。教师结合教育教学内容与重点给予学生病例材料,学生可以互相讨论并提出问题解决方法,教师可以给予学生病例材料并提出相关问题,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在课堂上进行总结,有效的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三、结语

病原生物及免疫学 篇6

【关键词】病原生物 免疫学 行动导向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 关键能力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6C-0146-02

双元制教学在德国的职业教育培养中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促进了德国经济的腾飞,其核心的教学理念就是行动导向教学法。行动导向教学是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人。在自己动手的“做中学”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习得专业知识,形成关键能力。德国专家认为:关键能力由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构成。有的专家还认为应该再加上学生的个性能力,即重视个人能力的发展,展现学生的个性魅力。而我国传统的教学理念基于职业考试压力,往往注重于知识的传授,重视专业能力的培养。而对学生社会能力及方法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我校为了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成立了德国行动导向教学法课题小组,进行教学改革,期待通过德国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教学改革实践,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能力,让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及职业岗位的要求。

一、行动导向教学法实践对象及教学模式的选择

本次课题研究决定以2014级高职护理1班和2班,以及2014级“2+3”护理1班和2班作为课题实践对象,以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学作为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实践课程。严谨的德国教育学专家根据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教学理念研究设计十几种教学模式,如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学习法等。遵循由简到繁原则,经过课题小组结合我校学生的具体情况,深入讨论,反复论证,决定首先选取行动导向教学法中的项目教学法模式进行教学实践和研究。

二、项目教学法实践的具体设计思路

(一)确定项目教学法的项目主题

针对学生护理岗位的需要及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的学科特点,遵循“以学生为中心,以行动为基础,以能力为追求”的教学原则,首先与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交流和沟通,决定进行三次项目教学法实践。项目主题分别是“免疫与健康演讲比赛”“病原微生物与疾病防治图片展”“人体寄生虫与环境卫生知识竞赛”。

(二)以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开展项目教学法

首先,根据国情不同进行相应调整。德国是小班制授课,人数一般30人左右,而我校以大班制授课,1个班约100多人,如果生搬硬套容易造成混乱,既浪费教学时间,也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经课题小组研究讨论后认为,以学生小组模式开展项目教学法应该是最适合我校情况的教学模式。而征求学生意见,同学们一致认为以学生宿舍划分小组最有利于相互讨论与交流。因此,师生统一意见,决定以学生宿舍为小组单位进行项目教学法实践。

(三)精心设计项目教学法实践细节,放手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

小组确定后,教师就要精心设计项目教学法的实践,项目教学法一般可以分为六个步骤。确定项目:根据学生的护理岗位需要,结合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要求,与学生充分讨论确定项目主题。划分学习小组:根据项目主题的情况,教师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主动性,协调和组织学生划分学习小组开展合作学习。制定计划:各个学生小组进行交流与讨论,由学生小组决定如何收集信息、设计方案、制定行动计划和分配任务。独立工作:学生按照小组安排独立自主开展项目研究,查找资料和收集信息,完成各自项目工作。小组合作:小组定期进行协作与检查、沟通和交流、综合与分析,组员同心协力,共同完成项目任务。共同评价:师生合作进行评价,包括教师评价、学习小组互相评价与自我评价。

一个成功的教学设计需要教师付出大量心血与汗水,教师要思考一切细节: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资料的收集与综合分析?如何指导学生自己完成PPT可视化成果?为了学生全面发展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教师切忌事事包办,一定要给予学生最充分的信任,放手让学生大胆去做,实践出真知。只有让学生独立自主去做,才能使学生从“要我学”的模式转变为“做中学”“学中做”模式,才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性,才能解放学生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创造性能力。《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认为:科学教育最根本的任务不是使学生获得多少科学知识,而是获得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创造性能力。三次项目教学法的实践都证明,教师放手让学生做的越多,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能力越强。

(四)建立合适的评估与激励机制

师生合作评估模式:经过与学生研究讨论,决定每个小组完成项目教学法可视化成果之后,由每个小组推选一个代表与教师一起组成评估小组,根据每个小组展示的可视化成果进行积极评价,并进行统计评分,成绩计入学习成绩。

由于成绩评价是要通过小组合作,展示可视化成果才能获得,可以促使学生进行积极的人际交流及沟通,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大家在为小组出谋划策的过程中集思广益,培养良好的团队精神和合作学习能力,形成团体荣誉感,促进了社会能力的提升。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也有利于学生专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形成。同时,当学生进行积极的小组沟通和交流时,必将进行思维碰撞,可以激发智慧的火花,产生灵感的源泉,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能力。

三、学生进行项目教学法的实践情况

教师提前2个星期布置项目主题给学生,对学生进行积极性、兴趣的激发和行动动员。要求学生去充分收集相关资料,包括图片资料,也可以自己拍摄照片、视频。做好资料的收集和整理,然后小组组长召集全体成员对项目主题进行综合和分析,进行讨论、交流和协调,得出最佳方案,分配各小组成员具体工作任务,最后编排形成可视化成果PPT课件。由每个小组选2名学生做为主持人,展示本小组的可视化成果。由每个小组的评委与教师构成的评委会进行积极评价,并统计分数,对表现优秀的小组进行表扬和激励。

当学生准备好之后,邀请课题组教师及教务科教师进行公开课评估,学生表现得非常出色,每个小组的展示都充分体现了学生们丰富多彩的创造才华,表现精彩程度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有的小组进行角色扮演,有的小组设计的PPT画面优美雅致、情节动人,有的小组主持人声情并茂,条理清楚,有很强的说服力,有的小组模仿CCTV拍摄小电影,扮演记者进行采访,有的小组表演情景小品,可以说是精彩纷呈、形式多样。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多才多艺也充分地展示了学生的个性魅力,让参观公开课的课题组教师大为惊讶和意外。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反映了项目教学法可以促进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展示。大家也都从其他小组的精彩表现中得到了灵感,看到了其他同学的优异表现,都觉得受益匪浅,对今后怎样把学习和工作做得更好充满了信心。

同时,“人体寄生虫与环境卫生”的项目教学法完成后,发现学生的职业素质提高了,很多学生养成了讲卫生、爱护环境、保持清洁的好习惯。教室和宿舍的卫生状况焕然一新,说明思想和观念的改变带来了行为的转变。

四、学生问卷调查统计与分析

(一)问卷调查及统计

在进行完行动导向教学法实践之后,为了了解学生对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法的真实意见和建议,设计调查问卷,分发给学生,要求认真如实填写,并进行数学统计。统计表格见表1(共发放193份,回收有效问卷193份):

(二)问卷结果分析

学生赞同开展行动导向教学法,认为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法是成功的为75%,基本反映出大部分学生对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实施应用和效果是肯定的。学生认为能够提升专业能力和方法能力占70%,能够增强人际交流和合作能力占70%。说明行动导向教学法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方法能力、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技能,但比例不够高,原因应该是初次进行教学实践,教师经验有所欠缺,学生还需要一个适应过程,但可以通过总结经验,改善细节,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能力。认为可以增强团队荣誉感占66%,说明在小组合作交流环节教师要更加重视学生小组合作的效果,加强指导和协调,同时注意激发学生积极性,提升小组团队合作学习的效率。

放手让学生去独立完成,“做中学”“学中做”的原则不能变,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独立性和创造性能力的培养,这点学生也反映收获很大,认为能够促进独立性和创造性培养的占72%。其实,这也是我们进行行动导向教学法实践的最大发现。学生的小组可视化成果的展现可谓多种多样、丰富多彩、形式各异,让人耳目一新,得到了与会教师们的一致肯定。这充分反映学生本来就具备多方面的才能和很强的创造性能力,只是需要合适的方法和方式去激发和培养。

五、结果与反思

经过基于行动导向的项目教学法在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的教学实践,经过学生的问卷调查统计,结论是项目教学法能够有效激发出学生的创造能力,增强了学生的人际交流能力和小组团队合作能力,对学生提升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促进了学生个人能力的发展,为今后可持续学习,更好地适应职业岗位的要求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行动导向教学法值得今后进一步进行实践和研究,以改进和提高职业教育水平。

在实施项目教学法时我们也遇到一些困难,教师方面是行动导向教学法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缺乏,需要不断进行实践和提高,在“做中学”“学中做”,不断总结经验,以提高教师理论和能力水平。学生方面主要是被动学习形成的习惯根深蒂固,转变为行动导向的主动学习模式不容易很快适应,需要教师热情的鼓励和积极的评价,尽快摆脱以教师为中心的依赖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袁江.关于行动导向的教学观[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10)

[2]朴仁淑,孙晶艳,岳淑玲,强洪波.德国行动导向教学法探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0)

[3]徐国庆.职业教育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4]第斯多惠.德国教师培养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病原生物及免疫学 篇7

本研究通过设计综合性实验项目, 改革病原生物及免疫学 (以下简称病免) 课程的实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 尝试把医学基础课病免的实验和护理专业课中常用护理操作技术有机结合, 充分体现病免在护理工作中的“必需、够用”原则, 提高学生对病免知识的把握能力, 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防护意识。具体做法如下。

1 研究内容及方法

1.1 筛选实验项目

本着专业需要、实用的原则, 对过去护理专业病免所有开设的实验项目进行筛选, 删除与专业培养目标关系不大的实验, 例如油镜的使用、Gram染色及豚鼠过敏性休克实验等, 保留或增加与专业联系紧密、实用性强的项目, 并把这些项目与护理专业课中常用护理操作技术有机结合, 设计新的综合性实验项目, 例如:细菌的培养与无菌操作、消毒与医院感染、超敏反应与皮试等。

1.2 教学设计

1.2.1 教学过程设计

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自主完成实验的准备、操作及结果判断。

1.2.2 教学评价设计

学生之间相互讨论、相互纠错, 教师点评并演示正确操作过程, 使病免课程的理论知识 (消毒、灭菌、无菌、交叉感染、超敏反应等) 得到强化、常用护理操作技术 (无菌操作技术、注射法等) 得到提升。

1.2.3 课后作业设计

摒弃过去千篇一律的实验报告形式, 要求学生以实验项目为专题, 例如洗手与院内感染、洗手与自我保护等, 完成相关论文或综合性的实验分析报告。

以超敏反应单元的实验为例, 谈综合性实验的设计过程:超敏反应是病免中的重要内容, 也是护理岗位很实用的知识点, 传统的实验是“豚鼠过敏性休克实验”, 该实验因耗时长、影响结果的因素较多, 现大多数院校都不再开设。而皮试是重要的常用护理注射技术, 在专业课上, 教师往往强调的是如何掌握皮试技能, 而对不同皮试结果的判断、原理等不做重点讲授。为了让超敏反应的知识在皮试中得到运用和延伸, 我们将综合性实验设计为“超敏反应与皮试”。其教学过程为: (1) 学生自己准备好皮试用物、皮试液破伤风抗毒素 (TAT) 和结核菌素 (OT) 。 (2) 学生分组进行皮试操作, 教师和其他学生对操作者进行评价。 (3) 教师指导学生对皮试结果做出判断。 (4) 教师设计一些问题, 让学生通过实验报告做出分析。例如: (1) TAT和OT皮试阳性和阴性分别说明什么? (2) 阳性为什么会出现丘疹? (3) OT皮试结果为什么要在48小时后观察?

1.3 实验对象

从2013级护理专业 (含助产) 中随机抽取3个班级:护理2班、3班, 助产1班共计214人作为实验组, 在病免实验课中开设综合设计性实验。护理专业其他班级为对照组:对照组1为护理1班、4班、6班, 共计206人, 仅开设理论课, 未开设实验课;对照组2为护理5班、7班、8班, 共计215人, 在病免实验课中开设验证性实验, 如细菌形态及结构的观察、细菌的分布及豚鼠过敏性休克实验 (观看DVD录像) 等。

2 实验结果

在课程结束后, 对3组学生的病免采用理论考试, 常用护理操作技术采用实践技能考试, 了解学生对相关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对3组学生成绩进行统计,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见表1~2。

3 分析

近年来, 关于基础医学课程新体系建设的文献时有报道, 不少学校将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基础医学课程进行选择、优化、重组, 构建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新的基础医学课程体系。例如, 将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病理学3门课程整合为人体形态学;将医学微生物学、人体寄生虫学、医学免疫学优化整合为病原生物及免疫学等。但基础医学课程与护理专业课程如何交叉渗透, 特别是如何将护理专业要求引申到基础医学实验课的教学中, 使护理专业学生在接触医学基础实验课时, 就初步建立护理专业的理念。本研究对在三年制高职护理专业病免实验课中开设综合设计性实验的实验组与未开设综合设计性实验的对照组进行比较研究, 结果显示, 实验组的病免理论考试成绩和常用护理操作技术实践技能考试成绩优于对照组1、对照组2 (P<0.05) 。这种差异性的意义不仅表现在实验组学生理论考试及实践技能考试的成绩更好, 更主要表现在: (1) 改变了原有的“保姆式”实验教学,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验课一开始, 教师就要求学生自主完成实验准备和实验过程的设计[2]。 (2) 学生的无菌观念、无菌操作技术得到强化。我们开设的3个综合设计性实验都需要将无菌观念、无菌操作技术贯彻始终[3]。 (3) 护理专业技能及素质得到提升, 锻炼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 (4) 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在病免综合设计性实验教学中, 教师必须熟练掌握常用护理操作技术, 从而实现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相互渗透、融合。

高职护理专业在病免课中开设综合设计性实验仅是一种尝试, 一个好的实验项目既要体现出综合性, 使学生能够从中建立各知识点的相互联系, 还要体现出设计性, 让学生积极动脑, 合理设计实验步骤, 内容还不能太难, 否则学生就难以完成[4]。另外, 综合设计性实验教学应该占病免课程总学时的多少?这些都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教学改革实践中不断探索。

摘要:目的 探讨在高职护理专业将医学基础课病原生物及免疫学的实验与护理专业课中常用护理技术有机结合的可行性及其意义。方法 对护理专业病原生物及免疫学实验课中开设综合设计性实验的实验组与未开设综合设计性实验的对照组的教学效果进行比较研究。结果 实验组的病原生物及免疫学理论考试和常用护理操作技术实践技能考试成绩优于对照组1、对照组2 (P<0.05) 。结论 将病原生物及免疫学和常用护理操作技术有机结合开设综合设计性实验是可行的, 它可充分体现病原生物及免疫学知识、技能在护理工作中“必需、够用”的原则。

关键词:护理专业,病原生物及免疫学,常用护理技术,综合设计性实验

参考文献

[1]赵艳萍.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编制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2007, 4 (18) :1640-1642.

[2]黄衍强, 黄小凤, 韦连登, 等.浅谈如何在医学微生物学实验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10, 32 (3) :425-426.

[3]孙厚良, 唐静, 李国利, 等.护理专业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综合设计性实验应用体会[J].现代医药卫生, 2012, 28 (16) :2530-2531.

病原生物及免疫学 篇8

一、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在护理岗位需求中的作用

(一)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与责任意识

在医疗和护理服务中体现出人文关怀与人文素养,是提高护理服务质量的核心。因此,护理教育在重视学生专科技能培养的基础上还需要渗透人文素养[2]。病原生物和免疫学作为一门阐述与基础疾病相关知识的学科,在学习期间,可以让学生了解到疾病带来的伤害和痛苦,使其更加了解疾病和患者的感受,在今后的工作中体现出人文关怀。此外,病原生物和免疫学不仅会让学生了解疾病的发病原因、机制和临床表现等,更重要的是,在学习中可以了解到护理工作对于疾病治疗产生的积极意义,在增强护理使命感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责任感,进而在今后的工作中积极配合医生了解致病因素,获得最佳的治疗时机、效果,对促进病人康复起到积极作用。

(二)树立疾病以预防为主的思想

现有的预防为主的传染病防治方针以及“三级预防”,均提示疾病重在防而非治。病原生物和免疫学着重阐述感染性疾病、免疫性疾病的病因及免疫学在临床应用的实际意义,通过学习,可帮助学生树立疾病预防为主的思想,从而更好地指导人群预防疾病。也可运用所学知识直接控制和消灭传染性疾病与寄生虫病,保障人民健康。

(三)培养学生的无菌观念

在护理工作中,无菌观念应贯彻始终。只有落实无菌观念,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才可提高护理质量,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病原生物和免疫学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病原微生物的基本特性、分布和致病性等,强调微生物无处不在。同时,补充医院感染知识,强化学生的无菌观念。利用病原生物和免疫学中的相关原理、知识和技能等,学生可在学校初步建立起无菌操作观念。

(四)提高对药物过敏的预防意识

药物过敏,在于药物进入过敏体质人体之后出现异常增高的免疫反应,这一反应可大可小,小的可能表现为皮疹、流涕等不适,重者可造成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在病原生物和免疫学中,有专门的超敏反应知识,向学生详细介绍了过敏发生的原因和机制、防治原则与方法,使护理专业的学生在接触临床主干课程之前树立起药物过敏的预防意识。

二、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的教学改革

(一)病原生物和免疫学课程现状

分析病原生物和免疫学课程在院校中的开设情况,可发现其还存在较多的问题。首先,学时比例不合理。总体上看,理论知识占据绝大多数的学时,而实际操作课程占有的比例非常小,最少的仅占到6个课时。病原生物和免疫学本身是一项操作性稍强的课程,学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够了解相关理论的重要性和技能,课时比例的设置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起到较大的阻碍作用。其次,没有突出专业特色。一直以来,护理专业都依附于其他医学基础专业传统课程体系,学科本身的创新和发展非常少[3]。而实际教学过程中,偏向临床医学基础专业方法,不能够很好地体现出护理专业特色。并且与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道路没有密切的联系,对于护理专业思想的培养所起到的实质作用较少。最后,护理综合技能的衔接性较差。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过于注重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忽视对课程的创新,实用性知识的讲解也不多,导致学生了解到的知识大多是死板、独立的,没有灵活地和与其他专业相连接,使得病原生物和免疫学的学科桥梁作用没有被体现出来。

(二)病原生物和免疫学课程改革措施

1.教材的改革。实现教学内容改革,提高病原生物和免疫学课程的教学质量,根据现有的实验条件及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对当前的配套教材进行改革,非常必要。当前,大多数学校护理专业应用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及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用书《病原生物和免疫学》,考虑到大学一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与学习水平,结合当前实践较少的问题,可适当增加实验模块。根据总论、各论的课程进度、难度等,循序渐进。例如,基本实验模块这一模块对临床各个专业的学生都开设,主要内容是对常见病原微生物的形态进行观察,训练学生的免疫学基本实验技术与技能,基本实验的目标在于对理论知识进行验证,促使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基本技能,为下一阶段的实验奠定基础。综合实验模块与开放性实验模块主要针对临床专业及检验专业学生,护理专业学生如有兴趣,也可以开展相关试验[4]。

2.课程内容的改革。结合学校的实际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高专类院校应注重学生的知识技能培养,教学内容应尽量实用。病原生物与免疫学不单单是独立的教学内容,在护理专业的学习中也起到桥梁的作用,其研究的感染性、免疫性疾病涉及内、外、妇、儿、五官、传染等多个课程。因此,针对教学内容现状,对内容进行整合优化,非常重要。针对护理专业的特性,制定课程标准,严格按照课程标准讲授微生物学总论、免疫学概述及寄生虫概述等内容,将讲授的重点放在正常菌群的特点、消毒和灭菌操作的关键、条件致病菌的转换、怎样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等。各论部分的重点在于具有强传染性的病原菌,如结核杆菌、化脓性球菌、破伤风杆菌及流感病毒、HIV病毒、乙肝病毒的讲解。此外,免疫学中的免疫系统构成、抗原与抗体、超敏反应以及免疫学防治,都是学生应当必须掌握的内容。对于病原微生物的变异机制与致病机制、关联性较弱的内容及发病率较低的寄生虫病等,可作为自学内容进行学习,不需要重点讲解。结合临床实验对理论知识进行巩固,例如,病原生物学部分的培养基制备试验、物理化学因素对细菌的影响实验、细菌人工培养实验、细菌的生长现象观察实验、革兰染色法及药物敏感试验。免疫学部分应用设置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中性粒细胞吞噬实验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牢牢地树立无菌观念,提高护理安全意识。

3.教学方法的改革。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教学中应用的是传统讲授法,该方法与教师为主导,能够较为完整、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在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在获得一定的基础知识后,继续应用这一方式进行教学会让学生感受到枯燥、被控制,无法发挥出个人的应用水平。针对这一现象,高职院校在应用传统讲授法让学生获得知识后,可以引进以问题为引导的学习方法、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方法以及以方案为基础的学习方法,变学生的被动地位为主体,将课堂交给学生,从而培养他们的独立学习与思考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等,为今后的就职道路打下基础。以某一课程内容为例,课前,主讲教师为学生提供临床病例,提出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课外时间查阅相关资料,运用学到的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最后根据设计的方案开展实验,通过小组讨论与分析得到统一的结论,最终汇报结果后老师点评。这种结合了传统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的模式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改善教学成果。

4.教学考核的改革。物理课程考核的改革通过很多年的探索,各个学校都做出了加多的尝试,最终,在加强试题库建设的基础上应用阶段性考试与过程性评价结合的考核方式,并对考试形式与内容两方面予以改革。针对考试形式采取多样化的方法,如开卷、闭卷、平时测验和随堂考核等;笔试而言,减少了客观题目的比例,提高了主观思考题、综合运用题目在试卷中所占的比例,让考试内容能够更好的体现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以及应用水平,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便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三、讨论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具有知识面广、内容抽象、机制复杂等特点,学生难以理解及掌握。针对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是临床一线护理工作者的特点,教学当建立在实践基础上,只有加强实践教学才是培养护理高质量、创新人才的首要途径。因此针对传统护理学科中《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的弊端,在优化调整的基础上应当广泛的借鉴国内外先进教育改革经验,建立具有实用性和先进性的教学模式、调整教学方法,才能够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陈丽霞.高职高专院校临床医学专业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10,28(5):79-80.

[2]石搏.高职“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8(3):102-105.

[3]王文佳,田维毅.中医药院校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综合设计性实验教学初探[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2,34(1):31-32.

病原生物及免疫学 篇9

1 对象和方法

1.1 教材样本

(1) 陈兴保主编的《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2004年7月第五版教材 (以下简称“陈版教材”) ,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供医学专科临床医学专业使用[4]。该教材理论教学篇幅380页, 加附录共390页, 按“免疫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的顺序编排教学内容。我们于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在三年专高护、高助产、临床医学等专业的教学中使用。教学时数为54~72学时。

(2) 赵富玺主编的《病原生物与免疫学》2004年1月第一版教材 (以下简称“赵版教材”) ,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供高职院校护理、临床、医学影像技术、口腔工艺技术、药学、检验等专业使用[5]。该教材理论教学篇幅401页, 加附录共466页, 按“微生物学→寄生虫学→免疫学”顺序编排。我们于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 在三年专中西医高护、中西医高助产、高护函授等专业教学中使用。教学时数为54学时。

(3) 刘荣臻主编的《病原生物与免疫学》2006年1月第二版教材 (以下简称“刘版教材”) ,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供高职高专护理专业使用[6]。该教材理论教学篇幅272页, 加附录共277页。按“免疫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顺序编排。我们于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 在五年专护理、英护、助产等专业教学中使用。教学时数为48学时。

1.2 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涉及24个班级, 1 287名学生, 主要为护理类专业 (包括三年专高护、高助产、中西医高护、中西医高助产、高护函授;五年专护理、助产、英语护理等班次) 学生, 也有少量临床专业及其他专业学生。其中采用陈版教材的有11个班, 620名学生;采用赵版教材的有6个班, 332名学生;采用刘版教材的有7个班, 335名学生。

我院及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厦门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等兄弟院校参与调查研究的教师共18人。

1.3 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为主、个别询问为辅的方式。学生问卷只写班级, 不署姓名, 以使回答尽可能客观真实。

教师问卷只填所属院校, 不署姓名。所涉及的内容与学生问卷大致相同, 仅形式上稍有差异。

2 结果

2.1 教材难度

对3本教材难度师生的评价基本相同, 均认为难度较大 (教师为100%, 学生为96%) 。至于哪部分最难学, 大多数人都认为是“免疫学基础”部分 (教师为100%, 学生为93%~97%) 。关于难学的原因, 93%~97%的人认为内容太多太抽象;91%~95%的人认为书中语言晦涩难懂, 专业术语、英文缩写太多;86%~90%的人认为学习者基础知识不够。至于“课前预习”部分是否能看懂, 学生认为“免疫学基础”基本上完全看不懂 (占93%~97%) , “微生物学”能看懂1/3~1/4内容 (占81%~85%) , “寄生虫学”则能看懂1/2内容 (占75%~78%) 。教师的看法与学生基本相同, 均认为“免疫学基础课前预习”学生是完全看不懂的 (占100%) 。

2.2 教材知识量

师生对3本教材知识量的评价主要是太大或稍大, 但3本教材之间有较大差异 (见表1) 。认为赵版教材知识量太大的人数明显多于陈版和刘版教材, 差异均有显著性 (P<0.01) 。

注:*表示与陈版、刘版教材比较, P<0.01

2.3 教材编排顺序

微生物学、免疫学、寄生虫学3部分知识如何编排比较符合教学规律, 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这一问题调查结果见表2。其中第一种编排顺序师生赞成率与其他3种编排顺序相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0.01) 。

2.4 对“免疫学”部分的评价

师生认为3本教材“免疫学”部分均需要修订。学生多认为内容应该更少、更简明 (陈、刘、赵版教材分别为92%、85%、96%) , 还要减少英文缩写 (陈、刘、赵版教材分别为93%、90%、94%) 。教师除了以上意见外, 还认为需要增加能辅助理解的直观性图表 (陈、刘、赵版教材分别为83%、94%、89%) 。

2.5 对”寄生虫学“部分的评价

大多数教师认为, 陈版、赵版教材“寄生虫学”部分内容太多, 需要删去不常见的虫种内容, 简化部分章节;甚至有部分教师 (61%) 认为, “寄生虫学”部分可以少讲或不讲, 主要由学生自学。

2.6 对教材总体改进竟见

对上述3本教材, 大多数师生 (教师89~94%, 学生92~96%) 认为:有必要在每章后增加复习思考题, 在“附录”增加更多的微生物、寄生虫彩色图谱;有必要附上教学大纲、课时分配表, 特别是实验指导;赵版、陈版教材应减少过于深奥的机理、过于抽象的英文缩写和专业术语;赵版教材应砍去至少1/4的内容。此外, 多数教师 (94%) 还认为:教材中较为孤立的“遗传学”内容 (如细菌变异的机制、HLA的遗传特征等) 可以考虑删去, 以节约教学时间, 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3 讨论

从调查结果来看, 3个版本的教材虽然各有优点和长处, 但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

(1) 缺乏课后练习题[4~6]。大多数高职高专学生学习习惯较差, 如果课后不复习巩固, 很可能就会把课堂上教师讲的内容忘得精光;如果由任课教师在课堂上另行布置课后练习题, 则有相当多的学生会主动完成。因此, 与教材内容配套的练习题显得尤为重要。

(2) 缺乏教学大纲和课时分配表[4~6]。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 教学大纲和课时分配表是非常必要的, 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都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和辅助作用。

(3) 3个版本的教材知识量都明显偏大, 语言较为抽象难懂[4~6], 赵版教材尤其如此 (其理论教学篇幅比刘版教材多近130页) 。近年来, 随着高校扩招, 高职高专生源质量下降, 同时护理类专业理论教学时数不断减少。在这样的情况下, 把大量抽象的教学内容传授给高职高专学生是不可行的。教材主要是写给学生看的, 教材的专业水平和理论造诣固然很重要, 但实用性更重要[1,2,6]。我们应该尽量做到深入浅出、简洁扼要, 使教材知识量保持在合适的范围内, 这样才能较容易地为高职高专学生所理解、接受。

(4) 陈版与刘版教材没有实验指导。长期以来, 实验指导是高职高专教学的难题。经常是教材买来了, 却怎么也买不到实验指导, 任课教师只好把其他版本或其他专业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材实验指导复印给学生以暂时解困, 或抽出大量课后时间来临时编制。

(5) 免疫学一直是护理类专业教学的难点。怎么能够采取多种办法 (比如直观易懂的图表、比喻比拟手法、抽象理论与实际事物结合、课件动画等) 化难为易, 是广大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师一直以来的探索目标[3,7]。我们可以把教材的语言变得更简明易懂, 浓缩或砍去部分非必需又过于深奥的理论知识 (如MHC的遗传特征、Ig的抗原特异性、免疫耐受与免疫调节的机理等) , 尽可能精简一些可有可无的名词术语、英文缩写。这样, 学生的学习负担也可以减轻, 不至于一看到免疫学庞杂深奥的内容就心存畏惧, 从一开始就产生害怕、排斥心理, 影响了以后的学习。

(6) 寄生虫学在病原生物与免疫学中一直是比较好学的内容, 也是一直在淡化的部分。许多高职院校教师已经基本上不讲这一部分内容了, 而由学生自学, 这主要是由现在课时太少所致。

(7) 教学顺序也很重要。如前所述, 在微生物学、免疫学、寄生虫学3部分内容中, 免疫学是最难学的。所以, 我们需要精心安排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内容, 以符合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和原则[3,7]。按照“细菌学总论→免疫学基础→细菌学各论→病毒学→寄生虫学”这样的顺序编排教学内容是许许多多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总结出来的经验, 可以减轻教学阻力和学生学习困难。我院部分教师曾经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运用这个方法,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就是一个明证。而本研究中分析的3本教材的编排顺序, 都是值得商榷的。

高职高专教学改革正在如火似荼地进行, 轰轰烈烈、方兴未艾。教材问题是教改的一个重要问题, 让我们本着“实事求是、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教学”的宗旨, 尽可能完善教材, 把高职高专教学改革推进到一个更加广阔、更加美好的明天。

摘要:目的 分析高职高专护理类专业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材编写成败得失。方法 以3种高职高专护理类专业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材为分析样本, 在近3届学生和教师中开展调查研究, 对其结果进行分析、探讨。结果 有100%的教师、超过90%的学生认为3本教材的“免疫学”部分均难度太大、内容太多、语言太抽象;超过85%的师生认为3本教材知识量过大。结论 在高职高专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材编写过程中, 应尽量使教材的知识量、语言、编排顺序、附录等适应教学实际, 以便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

关键词:高职高专,护理类专业,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材

参考文献

[1]高艳荣.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对策分析[J].教育与职业, 2010 (12) :84-86.

[2]王剑.目前医学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现状及关键对策[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3, 34 (1) :91-93.

[3]陈素云, 付姗姗.高职护理专业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材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 2013, 31 (22) :133-134.

[4]陈兴保.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5]赵富玺.病原生物与免疫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6]刘荣臻.病原生物与免疫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病原生物及免疫学 篇10

张宝恩、苏盛通主编的科学版中职教材《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 (2版) , 我们使用了两个学期, 指导了2008届14个护士班, 2个口腔班, 4个药剂班共20个班近1000学时的教学。通过具体应用, 我们认为, 该教材是近年的一本较好的教材。从结构上看, 该教材包括了学习目标、引语、正文、链接、小结和目标检测部分, 并附有大纲、实验指导和书后彩图, 非常全面, 方便了教师对讲授内容的整体把握及对新知识的系统传授。就具体内容而言, 涵盖了所有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并有增删, 如删去了细粒棘球绦虫等, 增添了与现实相关的新内容如禽流感病毒, 当代疫苗的发展趋势等。现把教材特色与应用体会分述如下。

1 教材的特色

1.1 简明性——图表并茂

图、表并茂是本教材的最大特点, 也是本书的一大亮点, 言简意赅地概括了知识点, 使零散的知识整体化、复杂的知识简单化, 便于理解记忆。如3种厌氧芽胞梭菌特点 (表1) 。

再如梅毒螺旋体的致病性, 用如下的图解, 省掉大片的文字叙述, 富于直观, 一目了然 (图1) 。

1.2 趣味性——风格活泼

众所周知, 目前的中职学生, 年龄小, 文化基础薄弱, 自控力、自信心较差, 但她们活泼好动, 乐于交际, 好奇心强, 愿意探索奇妙的事物。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失去了兴趣就失去了课堂。

该教材每章内容前的引语, 语言形象通俗易懂, 风格活泼, 洋溢着文化气息, 很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如第一章前的“我们看到过丰富多彩的植物世界, 也熟悉形形色色的动物世界, 这些都是用肉眼能观察到的。除此之外, 在我们周围环境中和身体内, 还存在着种类繁多, 人的肉眼看不到的微小生物——一个微生物世界……请走进这神秘的世界, 去探索这些微小生物的奥秘吧!”又如免疫学基础前的“自然界存在着许多可引起人类感染的微生物, 但为什么我们不是每时每刻都在生病呢?当人们在花丛中漫步时, 花香使人心旷神怡, 为什么有的人闻到花香却打喷嚏、流鼻涕, 甚至喘息不止呢?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免疫学理论, 你不但会逐步获得这些问题的答案, 而且会自觉地将免疫学知识应用于今后的临床和生活实践中。”等等语言生动, 大大增加了学生对微生物、免疫学基础学科的学习兴趣。

链接部分取材广泛, 资源丰富, 比如:“谁是第一个打开微生物大门的人?”, “她为什么生了一个畸形儿?”、“知道你拥有多少细菌吗?”等, 生动的知识奇遇和大量的与内容相关的“趣味十足”的小故事, 既帮助理解又促进思考, 符合中职学生的认知规律, 有利于学生的阅读和开阔眼界。

1.3 实用性——案例插入

本教材基本上涵盖了所有成熟、完善的知识点, 主要通过正文介绍, 也有的通过链接展示, 链接中有大量的“病例分析”其中的结核病例、疟疾病例、破伤风病例等等对于更好的学习相应的正文内容极有帮助。还如“抗生素耐药—现代医学的困境”、“天花绝迹”、“超抗原”、“L型细菌”“禽流感”等充实扩展了正文, 体现知识必需、够用的原则, 并紧密联系社会医疗实际具有实用性。

1.4 新颖性——小结列表

本教材的所有小结都是用的表格, 归纳性强, 强化重点, 便于学生学习、复习。具有新颖性。起到比较记忆、化难为易的作用, 尤其是对各论部分的学习提供了方法。对于学时少的专业, 甚至可以只讲、只学小结内容。如常见线虫的小结 (表2) 。

此外, 教材中的某些内容, 如龋齿的形成, 细菌细胞与人体细胞结构的比较、禽流感病毒、SARS冠状病毒。信号传导、CD、凋亡、免疫重建等, 体现了知识的引入。

2 使用的效果

具体教学实践证明, 该教材内容丰富、贴近教学一线、贴近社会医疗实际, 具有很强的实用、适用性, 教师使用顺手, 学生学习有兴趣。和以往的教材相比如肖运本的同名教材 (之前我们一直在用) 相比, 明显更新了知识, 提高了学习效果。以护理专业为例, 使用此教材的08届期末考试的优秀率、及格率远远高于没用此教材的2007届, 见表3。

问卷调查:发放问卷200份, 收回199份, 收回率为99.5% (各班学委、科代表共80人, 本专业教师及基础课教师120人) 。

通过问卷调查, 发现师生对教材的满意度很高, 对其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适用性、新颖性及趣味性非常认可, 简明性还不够, 就目前的学生而言, 简明最重要的要简单, 有的内容还需删减, 不能一味求全, 要进一步降低难度。对对排版认可度不够, 阅读起来不是很方便。但教材总体还是受到了师生的好评和喜爱 (表4) 。

3 问题与建议

3.1 问题

第32页的图3-11调理作用不够明了;病毒感染类型示意图没有必要;表3-2-1中抗原的本质分为有害抗原与无害抗原这种提法欠妥当;教学基本要求没列入的新内容如肺孢子虫等, 应标选学记号;大纲有的内容既是选学又标记为了解或熟悉, 有些矛盾 (如HIV、其他原虫、其他线虫) ;还有的没标记, (如真菌培养物观察) , 个别题目重复标记 (如病毒概述的第 (三) 、 (四) 题目) , 甲型肝炎病毒既标为掌握又标为了解内容。有的连接内容如超抗原等对现今的学生来说偏难, 个别的有点牵强, 与正文内容联系不紧密。对开排版有点乱。

3.2 建议与希望

近年来, 随着医学教育改革的深入, 中职教材市场繁荣, 出现各种版本的《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教材。什么是优秀的教材?笔者认为, 首先观念要新, 要跟上时代的脉搏, 要符合现今中职学生的特点和培养目标。本教材基本上做到了这点。希望: (1) 改正以上问题和不妥之处; (2) 教学内容上进一步大胆改进, 如结合临床社会实际, 淘汰旧的内容, 如在各论中已得到有效控制的疾病病原体可精简, 医学节肢动物各论可删除; (3) 教学大纲中的实验机动学时改为本学科新知识介绍。

以上是我们在教材使用过程中的一点体会, 不足之处, 敬请同行们批评指正。

病原生物及免疫学 篇11

关键词:高职护理专业;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学模式;考核方式

G712;R-4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以下简称“病原”)是护理专业的一门必修医学基础课,在护理专业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为学好护理专业相关基础课程(药理学、病理学等)及后续专业核心课程(内、外、妇、儿、五官护理学等)奠定必备的基础。由于高职院校学生本身基础弱、理解能力差,再加上该课程免疫学知识抽象难懂,病原微生物内容多、容易混淆;传统的教学方法枯燥无味,各方面的综合原因使本门课程的教学效果不够理想。为了能适应高职教育的特点,培養专业性强、技能性高的护理人员,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紧扣护考大纲,结合护理岗位工作能力要求,优选教学内容

本门课程所使用的教材是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十二五”规划教材,全书共二十九章,分为三部分:免疫学基础、医学微生物和人体寄生虫。而课时量只有48学时,因此出现内容多,课时少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紧扣护考大纲,结合护理岗位工作能力要求,坚持高职专业学生“够用、少精”原则,优选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抓住主要内容,合理分配教学时间。

在讲授课程时,将重点放在医学免疫学中的超敏反应、人工免疫等内容上,医学微生物学中常见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性及防治原则,医院感染,消毒灭菌等内容上,人体寄生虫学的医学蠕虫和医学原虫所致疾病临床表现、标本采集等内容上[2]。减少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补体激活途径、超敏反应机制、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应答过程等内容的讲授。

二、吃透教材、课前认真备课、课后认真总结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备好课,先要备好教材,写好教案。教师在备课前要认真、仔细阅读教材,以教学大纲为依据,确定教材中的重点、难点以及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化抽象为具体,避免照本宣科[3]。如以破伤风梭菌为例说明外毒素、类毒素、抗毒素这三个概念。

备好课在备好教材的同时,还要备好学生。不同的学生知识基础、理解能力、学习氛围及自制能力等都不一样,针对不同班级层次的学生,我们所采取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考核方式等要适合班级学生的特点,只有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授课后我们还要及时反思本节课教学的成功之处和失误之处,能够比较客观真实地从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及学生的掌握情况等方面加以分析总结,并提出今后的改进措施。从而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采取多种教学模式,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1.PBL教学模式

PBL教学模式是以案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导向的学习方法,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来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4]。PBL教学模式包括预习项目,学习项目,实践项目,拓展项目,复习项目五大模块。例如在讲授乙型肝炎病毒时,先给学生设计一个乙肝患者病例,并给出乙肝五项检测指标,提出问题“什么是乙肝五项指标?各自代表的临床意义?这位患者处于肝炎的哪一个阶段?对于乙肝病毒我们如何去防治?”,学生以案例为中心,带着问题去预习内容;在授课开始,先去解决之前预留的问题,再提出另一个新的病例,乙肝五项指标结果不同于前者,再让同学们去讨论判断这个患者的患病情况,教师再次对同学的讨论结果,给出评价,最后通过练习题巩固本堂课的知识。采取PBL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5]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这门课程课时量少,内容多,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可以将其中理论内容与实践内容重复的部分进行有效地合理安排。如在讲授革兰氏染色方法、细菌培养及其生长现象、消毒灭菌方法和肥达反应等内容时,由于这些知识实践性比较强,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点拨带过,将时间留给学生动手操作,这样不但节约课时量,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基于 CBL 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6]

此种教学模式是以线上学习和课堂授课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师创建网络教学平台,提供微课、教学PPT、习题、测试题、相关临床病例等学习资源供学生进行课前自主学习。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督促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并积极回答同学提出的问题。课堂上教师再拿出临床病例与同学们共同讨论分析,在课堂上师生成为互动的主体,不再是教师占主体地位,学生处被动地位,使沉闷的课堂气氛得以调节,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化,完成知识的内化,最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4.做、乐、赛教学模式

做、乐、赛教学模式是一种“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做”即先行后知,干中学;“乐”即寓教于乐;“赛”是增强学生乐趣的一种有效手段。例如采取此种教学模式讲授I型超敏反应时,具体实施步骤如下:一是对班级学生进行分组,选出组长,并制定好竞赛规则;二是给出青霉素过敏的案例,并根据案例提出问题“此为患者出现了什么现象?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是什么?I型超敏反应常见的变应原有哪些?I型超敏反应引起的常见疾病有哪些?I型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有哪些?在临床上使用青霉素,我们应该注意什么?”;三是提供学材,给出时间,供学生们小组讨论,归纳总结;最后教师针对每一个问题,采取小组抢答或小组必答的方式,与同学们共同解决问题。做、乐、赛教学模式在病原课程中的实施过程是以小组共同讨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同时又结合临床案例,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病患情景中,有利于提高学生在护理岗位上的适应性。

四、多元化考核[7]

高职护理教育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改革考核方式,采用完善的多元化的考核方式能够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设计的多元化考核方式由平时成绩(15%)、阶段性测验(15%)、实践操作考试(20%)和理论考试(50%)四部分组成。

1.平时成绩

平时成绩包括3个部分,学生出勤情况、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学生走进教学课堂,主动参与教与学的过程,进行师生互动,并积极完成课后作业,这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与教学结果的好坏密切相关。

2.阶段性测验

本门课程共包括医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和人体寄生虫学。每学完一部分,我们都会做一个阶段性的总结,对本部分内容进行梳理归纳总结,让学生有一个系统的认识。然后采取统一的传统的试卷命题、考试形式进行阶段性测验。目的就是对前一阶段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对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予以表扬,以达到正激励强化的目的。对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在之后的教学过程中应予以更多的关注,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以免丧失学习兴趣。

3.实践操作考试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其中的实验操作对于学生将来的护理岗位非常重要。所以可以采取实践操作考试作为考核的一种方式。这样既巩固了理论知识,又锻炼了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符合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技术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

4.理论考试

理论考试是每位在校学生必须参加的统一的考试,由学校统一出题,统一监考,统一阅卷,采取传统的闭卷考试模式,目的是准确了解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意义在于保障学生有充足的理论知识的储备,为将来的临床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结语

总之,在高职护理专业《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的教学过程中,必须结合学生专业,岗位需求,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制定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采取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技术技能适应型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姚展妮.浅谈《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对高职护理专业学习的重要性[J].教学实践研究,2012(12)

[2]陈丽霞,龚国梅.基于护士执业考试大纲,初探《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改革[J].医学研究杂志,2015(11)

[3]周雪.淺谈《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的教学方法[J].科技信息,2011(22)

[4]郭素红,冯显林,李艳,等.PBL结合WBL教学法在临床检验学中的应用[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09,30(5):305-306

[5]刘雪梅,唐正宇,王碧玉.《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探索[J].当代医学,2013,19(7):162-164

[6]刘丽,郝丽亚,李冰洁.基于 CBL 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病原生物与免疫学》中的应用[J].医学教育,2016(16)

[7]梁卉,周敏,皮克,等.多元化考核在病原生物及免疫学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6(18)

病原生物及免疫学 篇12

1. 启发式教学法

随着我国教育的发展, 教学水平的提高, 传统的、固有的、呆板的教学方法早已不适用新世纪的学子, 这些教学方法所存在的不足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因此, 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特别是像《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这样让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的课程, 教师更要不断的创新、改变, 寻找合适的现代教学方法。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相应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而启发式教学法可以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采取提问、讨论等教学方式来启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活跃学生的思维,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将疑问、矛盾作为启发的兴奋剂,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活跃状态, 不断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例如在讲免疫的概念前可以问学生:为什么有些人经常感冒, 有些人身体很棒?是不是身体好就一定是好事呢?这样就可以引出免疫的概念和免疫的双重性。通过提问使学生产生疑问, 进而思考。教师此时可以顺势引导学生, 这样学生就会对内容感兴趣。

2. 讨论式教学法

由于微生物与免疫学内容抽象难懂, 加上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限, 对于很多内容学生可能都理解起来似懂非懂, 但又不好意思总是问老师, 导致学习起来很吃力, 针对这种情况, 我们不妨试下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讨论式教学法是以课堂集体教学为主要教学组织形式开展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围绕一个或几个主题相互交流信息、全员参与的课堂教学过程。在进行教学前, 教师要充分的熟悉内容和大纲的要求, 围绕大纲的要求设定将要讨论的主体, 在进行课堂教学时, 教师要作为课堂的引导者, 引导并指导学生针对设定的问题进行讨论和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讨论中来, 大胆的说出自己的见解和想法, 在必要时可以引导学生运用现代化的工具进行资料查阅, 然后老师引导学生对讨论的主题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 使知识脉络更加清晰, 有助于学生的记忆。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思维能力, 能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 使学生自己去探寻答案, 变被动学习问主动, 一方面增加学生的成就感, 另一方面也使知识理解得更透彻, 记忆也更加的深刻, 同时也能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了解, 有利于教与学活动的进一步开展。

3. 团队合作教学法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 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设定不同的任务, 并指导学生进行分组, 分工合作, 在学生大量阅读相关材料和全面思考后, 针对讨论的主题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交流, 从而在对新知识的学习中能以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和记忆, 还能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和总结, 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给每个学生同等的机会, 让他们能够充分展示自己的优势和才华, 并给与积极的鼓励, 使其获得自信心和成就感。这样能够让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其中。在与其他同学交流的过程中相互取长补短, 拓展思维、激发学习兴趣。

4. 多媒体教学法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近年来多媒体技术被用于教学在各大高校越来越普遍。由于多媒体技术能将文字、声音、图像以及动画等结合起来, 使教学内容更生动活泼, 更加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课堂气氛更加的活跃, 内容的涵盖量也可以相对更广一些。由于医学微生物与免疫学涉及的内容较多, 知识较抽象, 理论性也很强, 要想学生能更好的接受并掌握, 运用多媒体教学是很有必要的,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利用动画或是图形来更好的更形象化的来展现教学内容, 将复杂的抽象的死板的文字利用多媒体的优势转换成更易于接受更易于吸引人的动画或是故事, 使学生印象深刻并乐于接受, 一方面节约了传统的板书时间, 另一方面也能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去学习知识, 同时也能使学生和老师之间产生更多的交流和互动, 提高了教学的效果和效率。但是, 教师必须认识到, 多媒体教学只是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 教师还是应当处于主导地位, 能将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很好的融合起来, 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总之,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教学应在结合实际的情况下, 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和团队合作教学等方法, 并借助有效的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摘要:《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是所有医药学院校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因为其内容抽象、概念晦涩、逻辑性强, 而且与其他学科联系密切, 所以对学生来讲是一门很困难的学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丧失学习兴趣。因此,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质量, 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微生物,免疫学,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曹雪涛.免疫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及我国免疫学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中国免疫学杂志, 2009, 25 (1) :10-23.

[2]李红梅.高等护理专业《微免》课堂教学优化原则初探[J].中国西部科技, 009, 34 (195) :73-74.

上一篇:基础处理监理下一篇:机床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