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免疫疗法

2024-06-15

生物免疫疗法(共6篇)

生物免疫疗法 篇1

在临床上自身免疫性肝炎属于病因不明的一种肝脏慢性炎症,病理基础为自身免疫缺陷。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高丙种球蛋白血症、不同程度的血清转氨酶升高以及自身抗体阳性等。有研究证实自身免疫性肝炎会进一步发展成肝硬化或肝衰竭,因此早期干预治疗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1]。本次通过对自身免疫性肝炎的免疫疗法进行探讨,对预防措施进行研究,选取我院的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进行治疗研究,对治疗情况进行对比,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86例系我院收治的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按治疗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3人,其中对照组中有男18例,女25例,年龄31~78岁,平均(52.3±14.5)岁;观察组中有男19例,女24例,年龄33~77岁,平均(53.1±14.3)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符合对照标准。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本组研究对象均为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按照常规临床疗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按照免疫疗法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疗效情况进行评估。

1.2.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常规治疗,即给予患者布地奈德常规剂量治疗;观察组:免疫抑制剂治疗,即给予患者泼尼龙单药治疗,第1周剂量为60mg/d,第2周剂量为40mg/d,第3周剂量为30mg/d,第4周剂量为30mg/d,第5周以及后续治疗剂量维持在20mg/d。为减少不良反应可给予患者硫唑嘌呤50mg/d予以辅助治疗。

1.3 疗效评价标准

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消失,ALT水平不足2×ULN,肝脏活检界面炎消失;无效:治疗期间患者依从性良好,然而临床、实验室以及组织学检测结果显示病情未得到明显改善甚至是进展[2]。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进行数据处理,当P<0.05时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两组患者经临床治疗,43例观察组患者有效人数为39例,有效率为90.70%;43例对照组患者有效人数32例,有效率为74.42%,在有效率的比较上,观察组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P<0.05。见表1。

2.2 不良反应

观察组患者在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对照组发生显著降低(P<0.05),详见表2。

3 讨论

在临床上对于慢性炎症性肝病的治疗原则为将致病因素予以清除,然而自身免疫性肝炎在清除致病因素方面存在较大的困难,因此对于该类疾病的治疗原则以缓解临床症状、改善生化指标、降低组织学中炎症以及肝细胞损害为主[3]。近几年有学者指出,对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采取相应的免疫制剂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显著[4]。本次研究中对观察组患者便采取了泼尼龙联合硫唑嘌呤进行治疗,结果发现,该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较对照组发生显著提高,且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得到了良好控制。这一结果表明,针对符合免疫抑制剂治疗指征合理采取免疫疗法进行治疗,可改善患者治疗效果,值得关注。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对于血清AST和IgG水平正常或者是接近正常的无症状患者、静止期肝硬化患者、高血压患者、精神病以及脆性糖尿病者则不适合采取免疫抑制剂进行治疗,且存在严重细胞减少者不适合采取硫唑嘌呤进行治疗。

综上所述,对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采取合理的免疫疗法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显著,硫唑嘌呤的合理应用可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临床应给予关注,然在治疗时应严格掌握免疫抑制剂的使用适应证和禁忌证,避免引起不良后果,影响疗效。

参考文献

[1]邱德凯, 马雄.自身免疫性肝病基础与临床[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9:103-116.

[2]邱德凯, 马雄.I型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的临床病理分析[J].中华消化杂志, 2011, 22 (15) :275-278.

[3]张悦, 朱五琨, 王惠渲, 等.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自身抗体检测的临床分析[J].西南国防医药, 2011, 14 (15) :1661.

[4]付琦.福辛普利钠治疗期间发生自身免疫性肝炎[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10, 11 (2) :119-120.

生物免疫疗法 篇2

浅谈中医疗法与生物反馈疗法

名:杜聪

门:营销二部

-I

浅谈中医疗法与生物反馈仪

一、概述

脑卒中是中老年常见病、多发病,存活者中约有3/4的人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尤以痉挛性偏瘫多见,发病率达80%,随着脑卒中发病率的升高,对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因痉挛而致的废用综合征的治疗日益引起康复医学界的重视。脑卒中后肢体痉挛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自理能力,而深入研究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发生机理,探寻有效的抗痉挛疗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成为目前医学领域中所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为探讨其较为妥当的康复治疗方法,现对两种常见治疗方法:中医疗法和生物反馈疗法进行研究分析。

(一)中医疗法 1.中医简介

中医(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指中国传统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它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在研究方法上,以整体观相似观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依据,具有朴素的系统论、控制论,分形论和信息论内容。

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

2.中医治疗法

偏瘫,肌无力等属中医“痿证”范畴,是一种以神经肌肉接头处病变为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为现代难治性病症之一。其特点是受累骨骼肌极易疲劳,病性具有缓解和反复发作的倾向,轻型患者仅有上眼睑下垂,眼珠转动不灵活,复视、斜视等眼肌受损症状;重型患者则有全身疲倦,动则乏力,咀嚼无力,吞咽困难,饮水反呛,甚至呼吸困难等

–1–

浅谈中医疗法与生物反馈仪

症状。个别患者可伴有肌肉萎缩,部分患者可由于多种原因诱发肌无力危象而危及生命。中医对此治疗方法概述如下:

2.1药物治疗

根据不同症状,不同部位偏瘫程度,配制不同处方的药物进行治疗,一般周期较长。

2.2针灸疗法

偏瘫穴是治疗中风后遗症--偏瘫的特定穴位之一,临床也采用偏三针,(偏瘫穴,肩痛穴,膝痛穴),重病人可采用“偏五针”,在偏五针的基础上加臀痛穴,踝痛穴。平衡针灸疗法通过对此穴的操作来治疗偏瘫等病症,此方法在病症初期效果明显。

2.3推拿疗法

采用滚、按、揉、摩、点、叩、拍、拿、摇、推、抖等手法,施术于患病相应部位,以缓解痉挛、协调肌力。痉挛型者,手法宜轻柔和缓,施术时间较长;手足徐动型者,施术时应在肩部、髋部加压,以控制身体各部分的稳定性;肌张力低下者,给予稍强刺激,施术时间宜短。

2.4运动疗法

运动疗法是让偏瘫病人获得独立生活能力的最重要的治疗方法。具体方法:被动锻炼阶段,从卧床到坐立阶段,辅助站立阶段,辅助运动阶段。轻度偏瘫病人经过

–2–

浅谈中医疗法与生物反馈仪

治疗和运动锻炼,一般在4—5周即可扶拐行走。但是,中度和重度偏瘫病人需经过3—6个月由被动到主动的活动,才能扶拐行走。年老或体弱的病人更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2.5综合疗法

采用中医综合方法治疗方案: 甘露醇+ 血塞通注射液+ 电针(含头皮针)+ 推拿,具体操作步骤略。研究表明: 中医综合方法能显著提高中风偏瘫肢体活动度,但其治疗机理仍需进一步完善。

总结:采用药物、针灸、推拿、运动、综合治疗等方法,虽可改善患者肌肉功能,关节活动度等,治疗周期较长,且适用于偏瘫、肌无力症状早期病症。

(二)生物反馈治疗 1.生物反馈简介

植物神经系统有时被称为自主神经系统,也就是说,受自主神经系统调节的内脏活动(如血压、心跳、胃肠蠕动,皮肤温度等)不受人的意志所控制,也不能进行学习,然而现代科学实验证实血压、心率等内脏反应也能通过一番学习使其上升或下降,加快或减慢。不过通常状况下人们感觉不到内脏活动,更不知道它们是怎样活动着,这是内脏学习被认为不可能及内脏学习困难的原因之一。现代心理学研究中,借助某些仪器把感觉不到的内脏活动变成可观察的信息,并使人根据这些信息来调节内脏的活动,这就是所谓的生物反馈。

2.生物反馈疗法

生物反馈疗法一般是指应用电子仪器将人们通常情况下意识不到的生理活动和生理功能(如肌电、肌张力、关节活动度、皮温和血压等)变化,转变为可以被人感觉到的信号(如声、光及图像等),再让病人根据这些信号学会控制自身不随意功能的治病或训练方法。当靶反应出现时,给予强化刺激,经过多次结合和训练,病人就能控制自身的某些不随意功能。在脑卒中偏瘫的治疗中,虽然生物反馈疗法并不能使已经受到损害的脑神经细胞复原,但它可以促进代偿功能,使受

–3–

浅谈中医疗法与生物反馈仪

抑制的神经通路开通,最大限度地动员仍然保留的那部分神经肌肉组织的潜力,使其重新发挥正常生理功能。

3.肌电生物反馈仪

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即通过肌电信号反馈进行治疗的方法。肌电生物反馈是生物反馈疗法中的一种,它借助肌电接收设备记录自主肌肉收缩时的微弱电信号,并以此为源,通过视觉或听觉通路提供反馈信号。将人们正常意识不到的肌电等体内功能变化转变为可以意识到的视听信号,并让患者根据这些信号通过指导和自我训练学会控制自身不随意功能的治疗方法。

本产品是我司专门为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研发的康复治疗设备。利用处方电刺激、自由刺激和反馈刺激帮助病人加强或建立随意控制瘫痪的肢体或随意地控制已破坏的肌肉的残余功能,是我司与上海华山医院、上海理工大学共同申报的863计划课题研究成果,是上海电生理与康复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合作的产品。

3.1功能介绍

3.1.1.采用直流供电或电源供电;

–4–

浅谈中医疗法与生物反馈仪

3.1.2.带有大屏幕液晶屏,可在屏幕 上看到RMS值柱状图形模型,并可设置阈值,数值超过阈值将会产生电刺激辅助治疗;

3.1.3 有两路电刺激功能,用于辅助治疗; 3.1.4.单通道双工,可作为采集设备也可作为刺激设备;

3.1.5 通过设置刺激参数可实现神经肌肉电刺激及经皮电

刺激;

3.1.6 主程序包括处方刺激、自由刺激和反馈刺激三个模式

① 处方刺激:处方刺激模式为预定义52个处方,用户只需选择相应治疗处方即可进行功能电刺激治疗。

② 自由刺激:自由刺激模式为自定义刺激方案,需用户自主设置相应电刺激方案,确定后进行相应功能电治疗。

③ 反馈刺激:反馈刺激模式通过患者肌肉运动达到阈值而引发的功能电刺激。3.2技术特色:

3.2.1.新的治疗理念:通过预先设定的刺激程序来刺激神经或者肌肉,使肌肉紧张或松弛,实现瘫痪肌肉的某种运动,达到改善或者恢复被刺激肌肉或肌群的功能的目的。

3.2.2先进的治疗方法:采集偏瘫患者活动时微弱的肌电信号,实时柱状图显示肌电RMS值,患者能自动察觉肌电信号强 弱,根据这些信号指导和自我训练并借助阈值电刺激引导病人学会控制自身不随意功能的治疗。

3.2.3 最佳的治疗手段:针对卒中患者设有不同梯度的治疗处方,循环、萎缩、增强,循序渐进能帮助病

–5–

浅谈中医疗法与生物反馈仪

人重新建立随意的肌肉活动。

3.3功能优势

★语音及文字提示工作状态

★语音提示软件操作及患者动作指令 ★专业处方使用方便

★专业的方案:提供了52种肌电触发电刺激等处方方案。

★LCD屏、方案化设计:使用简便,操作简单。★自由设置处方

★可根据需要自由设置参数进行治疗;

★信号式反馈主动训练

★实时柱状图显示患者的肌电信号RMS值,并反馈回仪器,通过手动阈值设定或自动阈值控制电刺激输出。

★PS:自动阈值根据患者的肌电信号水平自动调节诱发电刺激的阈值,随着患者肌电水平的不断提高,阈值也自动提高,所以患者每一次都要“跳一跳,才能摘得到”。使患者在一次一次努力中得到不断地进步。

★便携设计,配便携背包。

3.4主要技术参数 ★带宽: 5~500Hz ★短路噪声 :≤0.5μV RMS ★输入阻抗 :≥10MΩ ★共模抑制比 :≥100dB ★电流强度 :0~100mA

–6–

浅谈中医疗法与生物反馈仪

★电流设置分辨率 :1mA ★刺激频率 :1~120Hz ★刺激脉宽 :50~500us 4.肌电反馈疗法优点

•(1)肌肉松弛性反馈训练:适用于肌肉张力高的治疗。

•(2)肌肉兴奋性反馈训练:适用于肌肉瘫痪、肌张力底和肌力弱的治疗。•(3)协调运动功能训练:适用于肌肉运动不协调产生的异常运动模式的治疗。•(4)能够精确的了解每块肌肉的瘫痪程度,分析造成异常运动模式的根源,为制定切实可行的康复治疗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5)治疗是在 EMG 信号连续监测下进行,能及时、准确了解每块肌肉的活动情况,特

别有利于异常运动模式的校正和正常运动程序的重新固化。

•(6)由于敏感程度高,特别有利于无可见关节活动的瘫痪肌肉的功能恢复。因为当患者试图努力活动该关节时,虽无关节活动,但可出现肌电信号的变化。随着肌电信号的增强,逐渐出现可见性关节活动,起到了很好的诱导作用。

•(7)医生和患者能及时知晓训练的进步,能最大限度的调动患者的治疗积极性和主观能动作用。

•(8)见效快、疗效巩固(一个功能级别,脑细胞和传导通路重建,重建后不易丢失,与增强肌力训练不同)。

•(9)不受伤后时间长的限制。

•(10)该方法无任何刺激和副作用,患者无痛苦,称之为“在愉悦中康复疗法”。4.临床应用 4.1废用性肌萎缩

废用性肌萎缩发生于制动后和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最明显的改变是肌肉横切面积缩小,但肌纤维数量不变。慢肌纤维比快肌纤维更易发生萎缩。大量的研究表明,NMES

–7–

浅谈中医疗法与生物反馈仪

不能完全阻止、但能延迟萎缩发生,能增强已萎缩肌肉的肌力。Bouletreau等(1987)发现NMES能使长期制动的肌肉的分解代谢减弱,检测两种蛋白将解产物减少。NMES对髌骨软骨软化症、髌骨移位所致的股四头肌乏力亦有良效。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应鼓励病人多活动,尤其是早期多做等长收缩。当病人能做主动抗阻运动时,就停止NMES治疗。

4.2增加或维持ROM

关节周围软组织或关节本身的痉挛、挛缩,可使ROM受限。NMES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手段,可增加或维持ROM。但它不能取代被动牵拉、主动运动等疗法。作用机理是刺激肌肉收缩,引起关节活动,牵拉关节周围软组织。如果ROM只有一个方向受限,单通道的NMES就够。如ROM有两个方向受限,可用双通道的仪器,但必须能交替输出。例如Colles骨折所致腕关节屈伸均受限,很适宜用这种双通道仪器治疗。对神经支配正常的肌肉,刺激的频率和通断比与治疗废用性肌萎缩相同。Benton(1981)认为要维持ROM,每天的治疗时间必须达到30min;要增加ROM,治疗时间必须更长。

4.3肌肉再学习和易化

Liberson发现电刺激治疗偏瘫或颅脑损伤病人的垂足时,于刺激停止后仍能持续一段时间病人感到足背屈较容易完成。这种效应是麻痹肌发生易化的结果。Bishop认为神经具有可塑性,即神经系统能不断适应环境的变化

4.4治疗痉挛

痉挛是一种肌张力过高、反射亢进的状态,表现为被动活动时阻力很大、腱反射亢进、阵挛等。1952年,Levine等报道给拮抗肌以双相100Hz 方波刺激引起强直收缩,治疗偏瘫、截瘫、多发性硬化。结果痉挛肌的张力下降,ROM增大。作者认为这是交互抑制的结果。从此以后,有很多报道用NMES治疗脑血管意外、脑外伤、脑瘫等取得成功。

4.5强壮正常肌肉

–8–

浅谈中医疗法与生物反馈仪

基于NMES刺激后肌肉出现有益的解剖和生理学改变,1977年苏联医生Yakowkots报告给优秀运动员用NMES刺激股四头肌后,肌力增加30~40%。由此引发众多学者开展此项研究。所采用的电流有低频脉冲电流和中频电流。下面简述低频脉冲NMES。已有不少文献报道单独用NMES、肌肉主动收缩练习、NMES加运动三者增强肌肉的效果无明显差异,NMES用25~200Hz的脉冲频率,0.1~0.5ms波宽,通断比为4~10s:4~50s,电流强度为引起肌肉最大收缩为限。NMES对那些比较薄弱的、不能理想地主动收缩的肌肉有益。对于完全正常的肌肉,没有必要用NMES。

总结: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在改善脑卒中、外伤或其他疾患引起的肌萎缩、肌无力、关节痉挛、关节活动受限等肌肉、关节病变方面有很好的疗效,且不管在初期还、中期还是末期都有很好地作用。

生物反馈疗法是对社会——心理——生理医学模式的响应,它的出现只有三十余年的时间,但已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为防治各种心身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然而作为一门学科,它还有许多不完善之处待进一步研究,如理论尚不完全清楚等。大量研究表明随着研究的深入,这一方法的理论将进一步阐明,应用范围将更加广泛。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与概括,分别对药物,针灸,推拿,按摩,运动,肌电生物反馈法等方面的阐述,总结出中医法在中风偏瘫的康复前期治疗具有一定作用,而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在中期、后期都有独特优势。

“癌症免疫疗法”谋财不害命 篇3

“这就是谋财不害命。”医生贾一再也忍不住了,他在微博及网站上公开曝光了近年来火热的“癌症免疫细胞疗法”的内幕。他是一家三甲肿瘤医院的医生。

据其文章称,癌症免疫细胞疗法被宣称为除了手术、化疗、放疗之外,癌症的第四类治疗技术。治疗过程并不复杂,医生通过抽取患者的免疫细胞,在体外扩增和加工,并重新输回患者体内,从而达到提高患者免疫能力,抑制或预防肿瘤生长的目的。一类为抗原非特异性淋巴细胞治疗,只能单纯扩增细胞数量。另一类是不仅扩增免疫细胞的数量,并且进行加工修饰,如负载抗原、基因工程重组等。在我国,临床应用的主要是第一类。

在贾一看来,免疫细胞疗法在全世界都仅是临床研究,我国却遍地开花……几乎所有的三甲医院都可以开展。临床上,一些患者迷信“神奇疗法”、“低毒”、“天然”的概念,一些传统治疗手段仍然有效的病人,也会被介绍去做癌症免疫细胞疗法。而整个过程花费不菲,低者五六万元,高则十几万元。但是,目前没有任何科学家敢承诺有延缓肿瘤复发、消除肿瘤的疗效。

2014年8月18日,贾一向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以下简称卫计委)申请公开癌癥免疫疗法的相关政府信息,得到的回复是卫计委没有批准任何开臀部自体免疫细胞治疗技术的医疗机构,也未组织开展自体免疫细胞治疗技术相关的临床试验。“这说明所有国内免疫疗法都是非法的,包括该疗法的临床试验也通通非法。”贾一说。

那些夸大的宣传

单看宣传广告,有的医院“荣获美国FDA认证”、“CCTV头条重点报道”,有的将CCTV《科技之光》栏目的专访放在页面正中央。这些网页上还充斥着“肿瘤治疗新传奇”、“破肿瘤不治之说”、“里程碑式的癌症治疗方式”等令人振奋的字眼。

随后,记者以患者家属的名义向8家医院咨询了这类疗法的有效性。其中,武警总医院表示,他们的治疗效果非常不错,仅肝癌就可以延长1-3年寿命,治疗后肉眼可见的瘤体明显缩小。武警第二医院则称,他们延长患者3-5年生存期的成功率是79.914%。而治疗费用一次在1.2万-3万元不等。至于做几个疗程,则要视患者病情而定,一般在4-8个疗程。

市场无疑是巨大的。中山大学肿瘤医院生物治疗中心副主任张晓实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以中山大学肿瘤医院为例,年均治疗5000例次,保守估计全广州市2万例次。假设免疫细胞治疗集中在省会城市,再加上全国地级市,每年全国至少有120万次免疫细胞治疗。按较低价格每次1.2万元计,全国市场至少150亿元,医保至少付出100亿元。“细胞免疫治疗是继基因检测的下一个万亿市场。”瑞银证券日前的一篇报告认为。?笪

生物《免疫调节》教案设计 篇4

1、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2、概述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3、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4、关注器官移植所面临的问题,进一步探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2、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组成

A、免疫器官有五种,分为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这些可以借助于课本的图来帮助完成

B、免疫细胞

包括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

C、免疫活性物质

让学生明确淋巴因子、溶菌酶、抗体的本质是什么?各自在免疫中的作用有什么?

二、免疫的三道防线

明确三道防线的内容

在处理这个知识点的时候要让学生明确第一道防线其实就是与外界接触的皮肤黏膜及其附属物,第二道防线明确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然后判断课内探究案中的问题加以巩固练习(也可以顺便回忆哪些属于内环境)

前两道防线是人们生来就有的对大多数的病原体都发挥作用,而第三道防线是特异性免疫因人而异

三、特异性免疫

在给学生将这个知识点的时候可以运用恰切的比喻

当病原体成功突破前两道防线后,第三道防线中的特种部队就会发挥作用,有一支部队是T细胞作战部队 ,用的专门武器是效应T细胞,还有一支部队是B细胞作战部队,用的专门的武器是抗体,引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在这个知识点的处理过程中,要借助于课件展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同时要借助于课内探究案来完成在这片知识点中所要掌握的问题

肿瘤免疫疗法的原理和争议 篇5

肿瘤免疫疗法指的是,以肿瘤抗原刺激机体内在的免疫保护机制,从而达到治疗肿瘤或预防肿瘤复发的治疗方法。

肿瘤免疫疗法有很多种,也有多种叫法,如生物细胞免疫疗法、过继性免疫疗法、肿瘤疫苗和免疫调节剂等,但都可统称为肿瘤免疫疗法。其中,过继性免疫疗法是目前应用得比较多,但在治疗效果上良莠不齐,在国内管理上比较混乱的一大类。

过继性免疫治疗是把病人的免疫细胞(各种淋巴细胞)分离、体外激活并回输到病人体内以攻击肿瘤,实际上就是回输经过改造或修饰的抗原特异性或抗原非特异性淋巴细胞。这些细胞要么增强了对肿瘤细胞的杀伤力,要么能增强对肿瘤细胞的识别能力并引导其他免疫细胞对肿瘤细胞进行杀伤。

这些细胞包括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AK)、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细胞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CIK)、树突细胞-细胞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DC-CIK)、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自然杀伤细胞(NK和NKT)、T细胞抗原受体T细胞(TCR-T)、γδT细胞(其TCR由γ和δ链组成)、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等。

肿瘤免疫细胞治疗从提出概念到如今已有20年的历史,这期间肿瘤免疫疗法的技术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一是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疗法(LAK);二是细胞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CIK)和自然杀伤细胞(NK)疗法;三是树突细胞-细胞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DC-CIK)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疗法;四是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疗法。由于CAR-T的靶向性明确,因此现在被视为比较有前景的肿瘤免疫疗法。

从理论上来看,肿瘤免疫疗法有一些独特的优点:一是通过主动免疫能够激发全身性的抗肿瘤效应,与手术、放疗相比,作用范围更加广泛,特别适用于多发病灶或有广泛转移的恶性肿瘤;二是肿瘤免疫疗法通过调动机体自身的力量达到抗肿瘤作用,与放疗和化疗相比,副作用比较小。所以,肿瘤免疫疗法又被视为继手术、放疗和化疗之后的第四大肿瘤治疗技术。

肿瘤免疫疗法的特点是通过肿瘤表达的抗原去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但是部分肿瘤表达的抗原又是自身组织的正常成分,所以肿瘤免疫疗法可能打破自身免疫耐受而导致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

当然,最重要的是,肿瘤免疫疗法迄今只有例数较少的人体试验治疗,还达不到临床医学要求的循证治疗的结果,因此效果并不确定,欧美国家并不像中国这样把肿瘤免疫疗法当作常规疗法用于临床治疗。

DC-CIK疗法的争议

在中国目前使用得较多的是DC-CIK疗法,但正是这一治疗最后导致了魏则西的死亡,由此让DC-CIK疗法深陷争议,当然,对于其他肿瘤免疫疗法也有争议。

DC-CIK疗法的原理是,通过树突细胞刺激的细胞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来杀伤肿瘤细胞。树突细胞是已知机体内抗原呈递能力最强的细胞,通过对肿瘤抗原的摄取和抗原提呈,可以有效诱导及活化免疫效应细胞,从而介导强大的特异性肿瘤免疫攻击力。树突细胞能诱导产生大量效应T细胞(细胞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启动T细胞迁移至肿瘤部位,同时保持T细胞在肿瘤部位的长期存在,而且树突细胞还有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的作用。

细胞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是一种新的免疫活性细胞,最初是指在正常人体外周血中只占1%~5%的cd3+、cd56+T淋巴细胞。目前国内外制备的用于过继性免疫治疗的细胞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实际上是体外扩增出的以cd3+、cd56+、cd8+为主的异质性细胞群。该细胞群是在多种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2(ILl-2)、γ干扰素(IFN)和某些单克隆抗体的刺激下,由从外周血、骨髓或脐血中分离出来的单个核细胞在体外培养扩增而成。细胞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是高细胞毒性的细胞(杀伤细胞),兼有T淋巴细胞强大的肿瘤杀伤活性和自然杀伤细胞(NK)的非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限制性杀伤肿瘤细胞的特点,可以提高杀伤肿瘤细胞的效果。

树突细胞是机体免疫应答的始动者,能够诱导持久有力的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反应,细胞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可通过非特异性免疫杀伤作用清除肿瘤患者体内微小残余病灶,所以负载肿瘤抗原的树突细胞与细胞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有机结合(DC-CIK)能产生特异性和非特异性的双重抗肿瘤效应。

但是,对于肿瘤的免疫治疗,尤其是DC-CIK疗法业内有不同的争论。一个说法是,这是被美国淘汰或弃之不用的,但是一些研究人员认为DC-CIK疗法还是有效的,至少对部分肿瘤有效,而且有的疗效还比较好。例如,日本研究人员发表于英国《柳叶刀》杂志上的一篇文章表明,肝癌术后应用细胞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治疗的患者术后复发率降低18%,5年复发率降低16%。天津市肿瘤医院联合应用CIK细胞治疗晚期肾癌,患者中位生存期达到46个月,但单纯应用IL-2联合干扰素治疗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19个月。

这些研究说明DC-CIK等肿瘤免疫疗法是有一定疗效的,但是疗效有多大,是否对于所有肿瘤都有效,都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证明。而且,最重要的是目前肿瘤免疫疗法的临床治疗样本少,缺乏多中心随机临床试验的结果。因此,根据循证医学的原则,肿瘤免疫疗法只是一种处于试验性阶段的疗法。

nlc202309090211

诺贝尔奖得主采用DC-CIK疗法的真相

树突细胞最先由201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之一、加拿大的免疫学家拉尔夫·斯坦曼发现,由于发现了树突细胞及其生物功能并建立了完整的技术体系,斯坦曼被称为“树突细胞之父”。由于对这种细胞有比较深入的认识,斯坦曼曾用树突细胞疗法治疗自己的胰腺癌。

对于这种治疗,一种说法是,相较于大部分胰腺癌患者只能存活数周到数月,斯坦曼采用树突细胞疗法使自己的生命延长了约4年。

但是,这种说法并没有得到确切的科学验证。2007年,斯坦曼诊断出患了胰腺癌,他尝试了多种疗法,后来斯坦曼认为,利用其发现的树突细胞可以激发和增强自身的免疫力,依靠树突细胞去清除肿瘤。其实,斯坦曼并非是用现在的DC-CIK疗法来治疗自己的胰腺癌,而是用基于树突细胞研制的疫苗来治疗癌症。

斯坦曼生前至少尝试过两种树突细胞疫苗,使用的树突细胞和肿瘤抗原均是从其体内分离得到的。所不同的是,一种抗原是直接来自肿瘤组织短肽,另一种则是肿瘤细胞的RNA表达后生成的抗原。试验结果表明,注射了这种来自于肿瘤的树突细胞疫苗后,斯坦曼体内的免疫反应确实发生了变化,约占总数8%的淋巴细胞以肿瘤细胞作为靶点进行攻击。

斯坦曼和其他研究人员都不会因为其存活时间比其他胰腺癌患者长来完全肯定树突细胞疫苗治疗的作用,斯坦曼的治疗团队成员在接受英国《自然》杂志采访时表示,至今无法判断,免疫治疗是否产生了效果,因为斯坦曼至少尝试了8种不同的新的癌症治疗技术。他比其他胰腺癌患者存活的时间长不应当排除其尝试过的所有疗法。

在斯坦曼的实验室里经常聚集着来自罗氏、基因泰克等制药公司的肿瘤专家。斯坦曼与这些专家像讨论研究项目一样,坦然地谈论自己的病情,不断调整着治疗策略,既接受常规的药物化疗,也接受树突细胞疫苗治疗。

由于树突细胞疫苗治疗只在斯坦曼一个人身上做过试验,因此,即便该疗法显示了效果,单个病例也并不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即无法判断这项技术是否有效。而且,即便是今天,树突细胞和细胞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这两种细胞疗法在动物试验中获得治疗肿瘤有效的论证,但始终没有在人群中得到论证。根据国际癌症中心的记录,运用细胞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进行治疗的临床试验,完成的仅有两项Ⅱ期临床试验的研究,而无论是药物还是技术都要在完成Ⅲ期临床研究后才能上市。另外,这些Ⅱ期临床试验都是将细胞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用于治疗血液病,而非治疗癌症。

研究人员还认为,树突细胞和细胞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疗法难以产生肯定效果的原因在于,这些细胞在体外培养扩增的量很少,活性也不高。输入到体内很快就凋亡了,难以产生效果。

肿瘤免疫疗法将进一步发展

魏则西接受DC-CIK疗法去世后,2016年5月4日,国家卫计委医政医管局召开视频会议,明确规定禁止未经审批的第三类医疗技术(包括肿瘤免疫疗法)。此外,国家卫计委也要求禁止医院变相承包科室,严格医疗类广告审查。

中国对医疗技术分成了三类。第一类医疗技术是指安全性、有效性确切,医疗机构通过常规管理在临床应用中能确保其安全性、有效性的技术。第二类医疗技术是指安全性、有效性确切,涉及一定伦理问题或者风险较高,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加以控制管理的医疗技术。第三类医疗技术是指具有下列情形之一,需要卫生行政部门加以严格控制管理的医疗技术:一是涉及重大伦理问题;二是高风险;三是安全性、有效性尚需经规范的临床试验研究进一步验证;四是需要使用稀缺资源;五是卫生部门规定的其他需要特殊管理的医疗技术。

在叫停肿瘤免疫疗法的临床治疗之前,国家卫计委尚未批准任何机构开展免疫细胞治疗项目,也未组织过开展肿瘤免疫治疗技术相关的临床试验。这也意味着,目前国内普遍采用的肿瘤免疫疗法临床治疗都涉嫌违规,包括DC-CIK细胞、T细胞、NK细胞、CAR-T细胞疗法。同时,包括武警北京总队第二医院在内的所有进行这类疗法的医疗机构都涉嫌违规使用肿瘤免疫疗法。

需要明确的是,国家卫计委叫停的是肿瘤免疫疗法的临床治疗,但并未叫停肿瘤免疫疗法的临床试验。这说明任何科研项目和有可能造福于患者的疗法都是可以试验和探索的,对于肿瘤免疫疗法也并没有一棍子打死或全盘封杀。

卫计委“科技教育司2016年工作要点”明确将制定并印发《医疗新技术临床研究管理办法》和《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这会对中国肿瘤免疫疗法的规范管理产生更好的作用。

当然,如果不从临床试验过渡到临床治疗,一种疗法或科技探索就失去了造福于公众和社会的意义,因此肿瘤免疫疗法下一步可能会开放临床治疗。

但是,临床试验与临床治疗的最大区别是,前者要经过审批,要遵循医学伦理原则(包括病人的知情同意以及一种病无法和无药可治之后才可采用试验性疗法),并且不能收取病人的治疗经费,因为病人本身就是新疗法和新药物的贡献者,他们是在以自己的生命当人体试验的对象。

在国家卫计委下禁令之前,开展相关治疗的医院都是把肿瘤免疫疗法临床试验当作了临床常规治疗,而且没有经过审批。试验性的DC-CIK疗法让魏则西和其家庭人财两空,这才是公众对魏则西之死产生巨大愤怒的原因。

【责任编辑】张田勘

生物免疫疗法 篇6

【关键词】免疫吸附;系统性红斑狼疮;疗效

【中图分类号】R7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2)02-0167-02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复杂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虽然发病机制还不是完全清楚,但其主要特征是多器官的损害以及多种自身抗体的产生,并且随着环境因素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我国的患病率在80/10万左右[1],严重影响着患者的身心健康,降低生活质量,而治疗的关键在于阻止病情的进一步发展,临床上对SLE的治疗有较多的探索,我院應用免疫吸附疗法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组48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于2006年4月至2009年4月在我院治疗,均为女性,年龄最小23岁,最大40岁,平均31岁;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12个月,平均7.5个月;所有患者诊断依据1982年美国风湿病学会制定的系统性红斑狼疮分类诊断标准,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关节疼痛和乏力表现,但排除有凝血功能障碍、皮肤细菌感染患者以及妊娠和哺乳期妇女。

1.2 研究方法

1.2.1 研究设计 采用自身对照,即比较治疗前后患者各观察指标的变化,说明免疫吸附疗法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治疗效果。

1.2.2 治疗方法 首先于灌流前15分钟将5-10mg肝素静脉推注入患者体内,在吸附过程中每隔半小时推注一次,以维持肝素化。患者一侧股静脉通过硅胶管与血浆分离器相连,并且以每分钟80-120ml的速度进入血浆分离器,然后将分离血浆以每分钟15-25ml的速度流入免疫吸附柱,最后将吸附后的血浆以静脉回流的方式输入患者体内。每次吸附时间维持在1.5-2小时,每隔3至5天吸附一次,连续三次。吸附柱由深圳丽珠公司生产。

1.3 观察指标

1.3.1 总的临床疗效

1.3.2 实验室指标变化 主要是抗核抗体滴度、抗ds-DNA抗体滴度和补体C3水平。

1.4 统计分析 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和整理和分析,分析方法用两组比较的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疗效判定依据国际通用的系统性红斑狼疮病情活动指数SLEDAI-2K评分,如果评分在4分以内,则评定为显效;如果评分在4分与12分之间,则评定为有效;如果治疗前后评分无明显变化,则评定为无效[2]。经连续3次免疫吸附治疗后,48例患者中显效15例,有效31例,无效2例,治疗总有效率95.8%。

2.2 实验室指标变化

吸附前平均抗核抗体滴度为412.6 ng/ml,吸附后降为123.4 ng/ml,吸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24例患者在经第1次吸附后抗体滴度下降超过50%,6例患者在第2次吸附后抗体滴度下降超过50%,18例患者在经过2次吸附治疗后抗体滴度恢复至正常水平;吸附前平均抗ds-DNA抗体滴度为310.4 IU/L,吸附后降为52.5 IU/L,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补体C3水平吸附前后比较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临床上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治疗主要是药物治疗,免疫吸附是在血浆置换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它是通过体外循环,利用抗原抗体免疫反应或者吸附材料去除血浆中与免疫有关的致病因子[3],从而达到净化血液治疗疾病的目的,它的主要作用机制是特异性吸附血浆中特定的致病物质,能够有效避免离心式和一次膜血浆分离大量丢弃血浆的弊端。

本文48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经吸附治疗后,治疗总有效率达到了95.8%,抗核抗体滴度和抗ds-DNA抗体滴度均明显下降,补体C3在吸附后即有所上升,可能与体内免疫复合物被清除、固定补体减少有关,也是与免疫吸附治疗的优势分不开的:能够选择性地与抗原抗体结合;每次免疫吸附可以得到约9000ml的治疗血浆量[4],大大提高了治疗效率;而且由于不需要转换液,可以有效避免传染病的医源性传播。但需要指出的是,免疫吸附疗法不能抑制患者体内自身抗体的再生和负反馈调节机制[5],而糖皮质激素及其它免疫抑制剂药物可通过单个或多个靶点发挥对自身抗体的持续抑制过程,因此在临床上应将免疫吸附与药物治疗共同使用,以达到协同治疗作用。

参考文献:

[1] 蒋明.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治疗的最新进展[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0,20(1):55-57.

[2] 刘鸿林,牡志勋.抗核抗体和抗双链DNA检测在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中的意义[J].中国医药导报,2008,5(1):163.

[3] 李治玖,齐兆生,刘玉法,等.DNA免疫吸附剂血液灌流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应用研究[J].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2007,24(5):422-423.

[4] Gaubitz M,Schneider KM.Immunoadsorption in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different techniques and their current role in medical therapy[J].Ther apher Dial,2003,7(2):183-188.

上一篇:期货研究与投资分析下一篇:审美意识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