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制免疫

2024-07-04

强制免疫(精选10篇)

强制免疫 篇1

在疫苗管理工作实施过程中时常暴露一些问题, 亟待相关管理部门研究并加以解决。本文就疫苗管理过程中出现的供应、运输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初步探析, 希望能对提高疫苗管理工作有所借鉴。

1目前强制免疫动物疫苗供应链现状

1.1疫苗运输和储存脱离冷链为节约运输成本, 疫苗供应单位常将疫苗置于冰排泡沫箱中, 委托商业快递公司通过物流传送。在长途运输过程中, 易发生冰排融化, 致箱内温度超过预定标准, 降低疫苗效价。此外, 疫苗从生产厂家到养殖场户手上经过的中间环节过多也容易出现疫苗脱离冷链, 造成疫苗质量下降。疫苗出厂后要首先到省级畜牧兽医部门, 再到市、县畜牧兽医部门, 再到乡镇的兽医站, 最后到养殖场户, 这是一个时间比较长的过程, 中间的环节也较多, 如果没有专业储存疫苗的设备和专业运输车, 很容易造成疫苗效果降低, 一些偏远山区乡镇兽医站连一台冰箱都没有, 疫苗长期暴露在常温环境中, 很容易变质。

1.2企业的疫苗生产供应与养殖场户的需求脱钩我国现有的疫苗供应链中, 下一级的畜牧部门订购疫苗时要经过上一级畜牧部门, 层层上报, 最后由省畜牧部门向企业订购, 也就是说对某种疫苗的需求, 要经过多级的供应链层次, 才会最终到达生产企业。疫苗需求经过多个层次的逐级反馈后易被扭曲, 疫苗生产厂家很难及时得到养殖场户的需求信息, 而养殖场户的需求也很难及时反馈到疫苗厂家。

1.3中间环节过多易造成保管不当疫苗从生产厂家到给畜禽注射, 中间经历了层层环节, 许多因素都会改变疫苗的保存环境, 从而造成疫苗效价降低。按规定, 疫苗在运输、保管及使用过程中应当按要求在冷链下进行, 但是也不排除有违规操作, 比如防疫员缺乏责任心, 在没有任何保护措施下, 随意将疫苗装在塑料袋中拎过来。可想而知, 在这种情况下的疫苗即便是给畜禽注射也不会产生抗体, 不会起到有效预防疾病的作用。

2人为浪费疫苗现象突出

随着规模养殖比重的不断增加, 为了避免交叉传播某些疫病, 养殖场均配备了自己的防疫技术人员, 多数养殖场的强制免疫是在乡镇兽医站和村级动物防疫员的监督下实施的, 但这种监督不可能是全方位的, 场主或本场技术员或多或少存在这样的思想, 反正这些疫苗不要自己掏钱, 要么不注意疫苗的保管, 要么随意加大免疫剂量, 从而造成疫苗浪费、免疫效果不明显和免疫麻痹现象发生。有的养殖场甚至出现这样的现象:场方把领回的强制免疫疫苗放在常温下, 而把自己外购的非强制免疫疫苗放在冰箱里保存, 这种现象有一定的普遍性。

3疫苗生产厂家售后服务不到位

厂家在疫苗售后方面做得还很不尽人意, 不能做到疫苗销售到哪里, 技术服务就跟踪到哪里, 做到有效指导养殖者科学、规范、合理使用疫苗, 保证免疫效果。以至于有的养殖场户使用了强制免疫疫苗, 畜禽出现应激反应死亡, 由于不能及时得到厂家的技术服务支持, 很容易产生对该厂家疫苗的抵触情绪。虽然通过多年强制免疫工作的开展, 群众防疫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强制免疫副反应造成畜禽死亡就不太好办, 这也是多年来一直困扰基层防疫工作的一个老大难问题。

4解决措施

4.1减少供应层次建议在原有供应模式基础上减少供应层次, 以减少不必要的物流成本, 降低疫苗失效的几率。可以采取厂家直接向养殖场户供应疫苗的模式。有的养殖户希望向农业部指定的企业自由选择购买疫苗再从兽医站开具免疫证明, 凭免疫证明到财政局领取补贴, 他们认为这种方式既可互相监督养殖场户, 也不存在少报存栏量, 同时可以促进企业根据市场需求改进疫苗生产。

4.2加强疫苗供应链管理信息化由于疫苗产品的特殊性, 同时为预防流通过程中监管失效, 减少浪费, 应建立疫苗购销备案制度。疫苗从生产企业出厂后直至被养殖场户接种, 在这些环节中伴随发生的储存、运输中、疫苗的进货来源、品种、规格、数量、有效期等信息也都要进行详细的记录, 并对这些记录信息妥善保存。购销信息向所属上级监管部门登记备案。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 建立分布式数据库, 以便于快速有效地查询、追踪和分析。

4.3由养殖场户适当承担部分疫苗费用近年来, 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 规模养殖特别是养殖小区发展迅猛, 在畜牧业中的比重越来越大, 经济实力也日渐强大, 同时养殖场户主动免疫的观念已经普及。可以考虑由养殖场户适当承担一定的疫苗费用, 这样可能更有利于减少浪费, 有利于工作开展, 有利于保证免疫的质量。

4.4疫苗厂家加大售后服务质量售后服务工作是一件长期而艰巨的工作, 每种产品的热销都离不开良好的售后服务工作, 现在的市场环境更是把售后服务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再好的产品如果没有很好的服务体系配合, 也很难成大气。所以厂家要把疫苗的售后服务做为中心工作, 全心全意为养殖场户服务。首先是定期对疫苗使用者进行回访, 及时了解养殖场户的问题和需求。其次是对疫苗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解决, 并给养殖场户讲解相关的知识。最好是每年做一次问卷调查, 对疫苗产品的使用效果做出科学评价。

强制免疫 篇2

一、总体要求

(一)免疫病种

H5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小反刍兽疫。

在布鲁氏菌病一类地区免疫布鲁氏菌病,在包虫病流行区免疫包虫病。

(二)免疫要求

对H5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和规定免疫区域的小反刍兽疫、布鲁氏菌病、包虫病,群体免疫密度应常年保持在90%以上,其中应免畜禽免疫密度应达到100%。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和小反刍兽疫免疫抗体合格率全年保持在70%以上。

(三)免疫动物种类和区域

对全国所有鸡、水禽(鸭、鹅)、人工饲养的鹌鹑、鸽子等,进行H5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免疫。对进口国(地区)有要求且防疫条件好的出口企业以及供研究和疫苗生产用的家禽,报省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批准后,可以不实施免疫。

对全国所有猪进行O型口蹄疫免疫;对所有牛、羊、骆驼、鹿进行O型和亚洲I型口蹄疫免疫;对所有奶牛和种公牛进行A型口蹄疫免疫。此外,内蒙古、云南、西藏、新疆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对所有牛和边境地区的羊、骆驼、鹿进行A型口蹄疫免疫;广西对边境地区牛羊进行A型口蹄疫免疫,吉林、青海、宁夏对所有牛进行A型口蹄疫免疫,辽宁、四川对重点地区的牛进行A型口蹄疫免疫。

对全国所有羊进行小反刍兽疫免疫。各省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按照《全国小反刍兽疫消灭计划》要求,划定为非免疫无疫区建设区域的,可以不实施免疫,并报农业部备案。

在布鲁氏菌病一类地区,对牛羊(不包括种畜)进行布鲁氏菌病免疫;种畜禁止免疫;奶畜原则上不免疫,确需实施免疫的,按照《国家布鲁氏菌病防治计划》要求执行。在布鲁氏菌病二类地区,原则上禁止对牛羊免疫;确需实施免疫的,按照《国家布鲁氏菌病防治计划》要求执行。

在包虫病流行区,对新补栏羊只进行包虫病免疫。

对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免疫工作,各地应按照国家防治指导意见执行。

二、使用疫苗种类

各地可根据监测结果,自行选择经国家批准使用的H5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小反刍兽疫、布鲁氏菌病、包虫病疫苗。疫苗产品具体信息可在中国兽药信息网“国家兽药基础信息查询”平台“兽药产品批准文号数据”中查询。

三、免疫主体

饲养动物的单位和个人是强制免疫主体,应当依据《动物防疫法》承担强制免疫主体责任,切实履行强制免疫义务。对规模养殖的动物,应实施程序化免疫;对散养动物,采用春秋两季集中免疫与定期补免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有条件的地方可实施程序化免疫。

四、职责分工

根据国务院有关文件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辖区内动物防疫工作负总责,组织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落实强制免疫计划。

各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具体组织实施强制免疫计划,负责组织强制免疫疫苗的调拨、保存和使用监管。各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相关国家兽医参考实验室负责开展使用环节强制免疫效果评价。各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负责加强对养殖场户履行强制免疫义务情况的监督检查。

省级畜牧兽医部门配合省级财政部门做好强制免疫疫苗的招标采购工作。

各级畜牧兽医部门要积极协调同级财政部门,确保强制免疫补助经费(包括疫苗、耗材、人工、免疫效果监测评价、人员防护、免疫副反应处置等经费)落实到位,加强经费使用监管,确保经费专款专用,规范合理使用。

其他有关部门依法配合做好强制免疫计划实施工作。

五、组织实施

(一)制定实施方案。各地应按照本计划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及时制定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强制免疫计划实施方案和技术方案。

(二)积极开展强制免疫“先打后补”。各地要积极开展强制免疫“先打后补”试点工作,对符合条件的养殖场户的强制免疫实行“先打后补”,逐步实现养殖场户自主采购、财政直补。对目前暂不符合条件的养殖场户,继续实施省级疫苗集中招标采购,并探索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有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强制免疫工作。

(三)组织免疫技术培训。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在春季集中免疫工作开展前组织免疫技术师资培训,各地要组织好乡镇及村级防疫员免疫技术培训。

(四)规范免疫操作。免疫时应按照疫苗说明书正确使用、规范操作,按要求更换注射针头,做好各项消毒工作。同时,要及时制定实施疫苗配送计划,加强疫苗的运输和保存管理,实行全程冷链运输,确保疫苗质量和供应量。

(五)建立养殖档案。要指导养殖场(户)对畜禽存栏、出栏、免疫等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尤其是疫苗种类、生产厂家、生产批号等。切实做到乡镇畜牧兽医站、基层防疫员、养殖场(户)均有免疫记录,免疫记录与畜禽标识相符。

(六)实施免疫信息报告。对疫苗采购和免疫情况实行月报告制度,在春秋两季集中免疫期间,对免疫进展实行周报告制度。出现突发重大动物疫情时,对紧急免疫情况实行日报告制度。各地要明确专人负责收集统计免疫信息,按时报告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并及时反馈免疫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七)开展免疫效果评价。各级畜牧兽医部门要加强免疫效果监测与评价工作,实行常规监测与随机抽检相结合,对畜禽群体抗体合格率未达到规定要求的,及时组织开展补免。对开展强制免疫“先打后补”的养殖场户,要及时组织开展免疫效果核查,确保免疫效果。农业部将组织两次定期检查,视情况组织随机抽检,并通报抽检结果。省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对辖区内的动物疫病免疫副反应发生情况、免疫抗体水平不达标情况和免疫失败情况应及时进行调查处理。

六、监督管理

对不履行强制免疫义务的养殖单位和个人,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要依法处理。因免疫不到位引发动物疫情,并且造成疫情扩散的,要依法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各地要加强对辖区内强制免疫疫苗生产企业的监督检查,严格执行兽药GMP有关规定,进一步规范疫苗生产行为,确保疫苗质量。全面实施兽药“二维码”管理制度,加强疫苗质量追踪和全程质量监管,严厉打击制售假劣疫苗行为。

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具体实施疫苗质量监管工作,对疫苗质量进行监督检验,对生产企业实行飞行检查,必要时实行驻厂监督。进一步强化强制免疫疫苗采购、使用环节的质量监督检测,对监测结果不合格的产品及其企业,依法进行查处,及时向社会发布。

各省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要积极配合省级财政部门,切实加强疫苗招标采购工作的监督管理,规范疫苗供应,有效防范和化解廉政风险。各地应建立健全本部门疫苗招标采购制度,完善内部管控体系,严格规范疫苗招标采购活动。疫苗招标采购应以疫苗质量、售后服务和采购价格等综合指标为评判标准,并自觉接受纪检监察和社会监督。要防止疫苗企业恶意竞标、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参与竞标、超出使用范围宣传。应建立健全疫苗供应管理制度,实行专人专户专账管理。进一步完善疫苗使用台账制度,建立健全剩余疫苗退回和废弃疫苗无害化处理制度,规范疫苗使用管理。

七、经费支持

对国家确定的强制免疫病种,中央财政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畜禽统计数量和疫苗补助标准等因素测算中央财政强制免疫补助规模,切块下达各省级财政,对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疫苗经费、免疫效果监测评价和人员防护等相关防控工作,以及对组织落实强制免疫政策、实施强制免疫计划、购买防疫服务等予以补助。

各省级财政部门根据疫苗实际招标价格和需求数量,结合中央财政安排的疫苗补助资金,据实安排省级财政补助资金。

八、其他

强制免疫 篇3

关键词:春秋;畜禽;现状;强制免疫

中图分类号: S8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12-56-1

1 乡镇兽医站主要工作职责

宣传动物法律法规;组织、指导养殖户做好强制免疫工作;开展动物疫情调查工作;负责向县级动物疫病控制机构报告动物疫情。

2 村级防疫员主要工作职责

宣传动物法律法规;实施强制免疫注射,加施畜禽标识,建立散养户免疫档案;负责向乡(镇)兽医站报告动物疫情。

3 目前的现状

目前,一线防疫主体主要是由区县防疫人员+乡(镇)防疫人员+村级防疫人员(除大部分畜禽规模养殖场按照程序要求自防外),承担着每年春秋两季对畜禽散养户进行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四种病实施集中强制免疫工作和平时补针。而集中免疫主要力量是靠乡(镇)兽医站及村级防疫人员来完成,由于部分防疫人员、经费的不足,给辖区实施强制免疫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这也是造成有些强制免疫病种抗体水平低的原因之一。另外加之一些基层防疫人员面临生存困难,不能安心防疫工作,重在忙于维持生计,或从事创收活路,或外出务工,目前已成了不稳定因素。由于防疫工作量逐年增加,工作脏、苦、累,个别养殖户不配合,工资待遇较低,稍有能力的年轻人不愿从事动物防疫工作,纷纷外出务工。

4 分析存在问题原因

一是养殖场(户)引进的动物未能按照规定申报动物检疫,防疫人员不能及时准确掌握辖区免疫畜禽数量、变化、来源去向等动态基本信息;二是个别养殖户拒绝防疫,担心免疫反应造成畜禽应急反应或死亡;三是部分防疫人员到养殖场(户)法律法规宣传不够,个别养殖场(户)主动防疫意识差,认为防疫是兽医部门的事情,根本就不了解防疫的实施主体应该是养殖场(户)自己;四是个别散养户存在着畜禽混养现象,容易造成疫病相互交叉感染;五是个别散养户消毒意识差,不进行定期圈舍环境的彻底消毒工作,轻视预防性消毒。留下了防疫隐患,给动物疫病传播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六是部分防疫人员对辖区畜禽贩运户基本信息了解掌握的不够。

5 建议和措施

对一些养殖场(户)引进的动物包括跨省引进的不按照规定申报动物检疫的,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要严格按照动物防疫法的相关规定进行依法查处。

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及培训,给广大养殖场(户)发放畜禽养殖明白纸,告知哪些是他们必须应尽的义务,哪些是法律法规禁止的。让广大养殖场(户)明确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重要性,了解动物疫病传播的特点和预防知识,增强广大养殖场(户)的防控意识。

制定相关规定积极探索对畜禽贩运户的监管,有序推行实行贩运户登记备案制度及畜禽贩运报告制度。

加大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工作,对发现养殖环节违法的案件,发现一起处理一起,决不姑息迁就,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确保春秋两季强制免疫工作顺利开展。

建立动物免疫网络化管理平台,动物免疫电子信息档案按照《动物防疫法》、《畜牧法》及《畜禽养殖档案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以农业部规模养殖场动物防疫信息报送规范为基准,努力实现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全面提升动物防疫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

严格执行“政府保密度,部门保质量”的防疫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各级重大动物疫病定期共商机制,提高强制免疫抗体水平检测频次。

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动物疫病控制机构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进一步形成协作联动机制,加强沟通协调,尽职尽责做好防控的各项工作,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6 结语

通过以上建议与措施,对有效预防控制动物疫病,完善各项动物防疫机制,促进和提升动物防疫及动物卫生监督管理工作高效运行,增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和动物卫生安全保障能力。强力推进春秋两季集中强制免疫工作,保护畜牧业健康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维护国家公共卫生安全。

做好动物强制免疫的措施 篇4

1 正确认识疫苗

疫苗是由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及其组分或代谢产物经特殊处理所制成用于人工主动免疫的生物制品。通过给动物接种疫苗, 可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 产生抵抗特定病原微生物 (或寄生虫) 感染的免疫力, 从而预防疫病[1]。

1.1 活疫苗

活疫苗是指通过人工诱变获得的弱毒株, 或者是自然减弱的天然弱毒株 (但仍保持良好的免疫原性) , 或者是异源弱毒株所制成的疫苗, 如猪瘟活疫苗、鸡新城疫弱毒苗等。活疫苗具有以下优缺点。

1.1.1 活疫苗优点。

一是免疫效果好。接种活疫苗后一定时间内, 在动物机体内有一定的生长繁殖能力, 机体犹如发生一次轻微的感染, 因此活疫苗用量较少, 而机体获得的免疫力比较坚强而持久。比如我国研制的猪瘟兔化弱毒疫苗是国际公认的有效疫苗, 得到广泛应用。猪瘟兔化弱毒苗有许多优点:对强毒有干扰作用, 接种后不久, 即有保护力;接种4~6 d产生较强的免疫力, 维持时间可达18个月, 但乳猪产生的免疫力较弱, 可维持6个月;接种后无不良反应, 妊娠母猪接种后没有发现胎儿异常的现象。二是接种途径多。如鸡新城疫Ⅳ弱毒苗, 适用于所有年龄的鸡, 可以滴鼻、点眼、饮水、气雾等方式刺激机体产生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和局部黏膜免疫。Ⅰ系中毒型苗, 适用于已经新城疫弱毒苗 (如Ⅱ、Ⅲ、Ⅳ系) 免疫过的2月龄以上的鸡, 可作肌注。三是可以通过对母畜禽免疫接种而使幼畜禽获得被动免疫;可引起局部和全身性免疫应答, 免疫力持久, 有利于清除野毒;生产成本低等。

1.1.2 活疫苗的缺点。

一是可能出现毒力返祖 (返强) 。一般活疫苗弱毒株的遗传性状比较稳定, 但由于反复接种传代, 可能出现毒力返强现象。另外, 还有散毒问题, 如口蹄疫弱毒苗对猪存在散毒问题, 但目前强制免疫的口蹄疫疫苗为灭活苗;残余毒力问题, 残余毒力较强者其保护性也强, 但副作用也较明显, 如新城疫Ⅰ系弱毒苗, 对雏鸡可引起不良反应, 有时大鸡接种后排毒可使小鸡感染, 甚至死亡。二是贮存、运输条件较高。一般冷冻干燥活疫苗, 需要在-15℃以下贮藏、运输。因此, 必须有低温贮藏、运输设备, 才能保证疫苗质量。三是免疫效果受免疫动物用药状况影响。活疫苗接种后, 疫苗菌毒株在机体内有效增殖, 才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保护力, 如果免疫动物在此期间使用了某些药物, 尤其是抗生素, 就会影响免疫效果。

1.2 灭活疫苗

灭活疫苗是选用免疫原性强的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经人工培养后, 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将其杀死 (灭活) , 使传染因子被破坏而仍保留其免疫原性所制成的疫苗, 又称死苗。灭活苗为细菌的保留的免疫原性物质主要为细胞壁, 为病毒时主要为结构蛋白。灭活苗根据所用佐剂不同分为氢氧化铝胶佐剂、油乳佐剂、峰胶佐剂等灭活疫苗。灭活苗比较安全, 一般不存在散毒和毒力返强的危险, 不发生全身副作用。一般只需在2~8℃条件下贮藏和运输, 制品稳定, 受外界影响小。同时, 受母源抗体干扰小。激发机体产生的抗体持续时间较短, 利于确定某种传染病是否被消灭。但其接种途径少, 接种次数多、剂量大, 必须经皮下或肌肉注射进行免疫, 工作量大。而且产生免疫保护所需时间长。由于灭活疫苗在动物体内不能繁殖, 因而接种剂量较大, 不产生局部免疫, 引起细胞介导免疫的能力较弱;产生免疫力较慢, 通常注射后2~3周才能获得良好的免疫力, 故不适于用作紧急预防接种。另外, 疫苗吸收慢, 需佐剂增强免疫效应, 注射部位易形成结节, 影响畜禽肉的品质。

2 妥善保存疫苗

各种疫苗应保存在低温、阴暗及干燥的场所。严格按照疫苗说明书规定的要求贮藏。按疫苗的品种和有效期分类存放, 并标以明显标志, 以免混乱而造成差错。超过有效期的疫苗, 必须及时清除并销毁[2]。在贮藏过程中, 应保证疫苗的内外包装完整无损, 以便辨认其名称、有效期等。建立疫苗管理台账, 详细记录出入疫苗品种、批准文号、生产批号、规格、生产厂家、有效日期、数量等。

3 正确使用疫苗

即要掌握免疫技术。免疫接种就是给动物接种疫苗或免疫血清, 使动物机体产生主动免疫或被动免疫, 从而使动物对某一病原微生物产生特异性抵抗力的一种手段。

3.1 免疫接种前准备

准备疫苗、器械、药品及免疫登记表、免疫证、耳标、药棉、纱布、冰块等。消毒免疫接种器械。注射器械消毒灭菌的程序是先清洗干净后再进行煮沸消毒。具体方法为:将注射器用清水冲洗干净。玻璃注射器, 将针管与针芯分开, 用纱布包好;金属注射器, 拧松调节螺丝, 抽出活塞, 取出玻璃管, 用纱布包好。针头用清水冲洗干净, 成排插在多层纱布的夹层中。洗净镊子、剪刀等, 用纱布包好。将清洗干净并包装好的器械煮沸消毒灭菌。注意, 金属注射器一般使用煮沸消毒灭菌法, 不宜用高压蒸汽灭菌或干燥灭菌法, 因其中的橡皮圈及垫圈容易老化。煮沸消毒时水沸后保持15~30 min。灭菌后, 器械放入无菌带盖搪瓷盘内备用。

3.2 疫苗外观质量检查

疫苗外观质量存在下列问题时不得使用:一是疫苗瓶破损、瓶盖或瓶塞密封不严或松动。二是疫苗瓶无标签或标签不完整 (包括疫苗名称、批准文号、生产批号、出厂日期、有效期、生产厂家等) 。三是疫苗超过有效期、色泽改变、发生沉淀、破乳或超过规定的分层、有异物、有霉变、有摇不散凝块、有异味、无真空等。

3.3 免疫接种器械选择

工作中常用的注射器有金属注射器和连续注射器。金属注射器的特点是轻便、耐用、装量大, 适用于猪、牛、羊等大中型动物的免疫注射。注射器针头尽量做到1头 (只) 换1个, 绝不能1个针头从头打到尾。连续注射器的特点是轻便、效率高, 剂量设定后可以连续注射而保持剂量不变。适用于家禽等数量较多的小动物的免疫注射。家禽只数多时可5~10只换1次针头。

3.4 免疫接种对象

免疫接种对象应是无母源抗体存在的健康动物。以下情况不接种或暂缓接种, 如精神、食欲、体温不正常的动物, 发病、瘦弱的动物, 幼小、年老、怀孕后期的动物。

3.5 免疫接种方法

疫苗的选择上, 无特殊规定的可用注射用水或生理盐水;有特殊规定的应用规定的专用稀释液。家畜的免疫接种方法有皮内注射、皮下注射、肌肉注射等。肌肉注射免疫接种应选择肌肉丰富、血管少、远离神经干的部位。牛、羊宜在颈部或臀部;猪宜在耳后、颈部或臀部;犬、兔宜在颈部, 进针方向应保持与畜体皮肤呈垂直方向。家禽的免疫接种方法有饮水免疫法、滴鼻 (点眼) 免疫法、刺种免疫法、皮下注射免疫法和肌肉注射免疫法。选择何种免疫法应视具体情况而定。鸡新城疫Ⅳ苗用于雏鸡点眼或滴鼻、饮水或气雾。应注意家禽饮水免疫时, 水质应清洁卫生、不含氯离子、重金属离子、抗生素和消毒药, 一般可用中性蒸馏水、凉开水或深井水。新城疫Ⅰ系苗或ND灭活油乳苗进行肌肉注射。高致病性禽流感灭活苗可在颈部皮下或胸部肌肉注射, 注射时避免垂直进针, 进针方向应与禽体保持30~40°。

3.6 免疫接种时突发状况预防与处理

正常的免疫反应临床表现为:疫苗注射后出现短时间的精神不好、食欲下降等症状。此类反应一般可不作任何处理, 1~3 d可自行消退。另外, 还有可能发生严重反应和合并症。如免疫注射过程中发生断针, 残端部分针身显露于体外时, 可用手指或镊子将针迅速取出;断端与皮肤相平或稍凹陷于体内者, 可用左手拇指、食指垂直向下挤压针孔两侧, 使断针暴露体外, 右手持镊子将针取出;若断针完全深入皮下或肌肉深层时, 应对动物进行标识, 并观察反应, 必要时进行手术处理。严重的免疫反应及处理:动物严重的免疫反应临床表现为打颤、流涎、流产、瘙痒、皮肤丘疹及注射部位出现肿块、糜烂等, 最为严重的可发生急性死亡。对局部的炎症反应, 可进行消炎、消肿、止痒等;对神经、肌肉、血管损伤的病例, 应采用理疗、药物治疗和手术等处理方法;对在免疫后30 min内出现不安、呼吸困难、四肢发冷、出汗、大小便失禁等严重反应的动物, 若发生过敏性休克, 需立即皮下注射0.1%肾上腺素, 大家畜5~10 mL/头, 中小家畜2~5 mL/头, 并采取其他对症治疗措施。临床上常用的药物除肾上腺皮质激素外, 还可用抗组胺药物和钙制剂等。对合并感染的病例用抗生素治疗。

3.7 免疫不良反应的预防措施

免疫接种前对将要接种动物进行健康检查, 凡精神、食欲、体温不正常以及体质瘦弱、幼小、怀孕后期的动物, 暂缓接种。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疫苗, 注射前要对疫苗的质量、保存条件、保存期等进行认真检查。气候突然变化, 昼夜温差大、气温过高或过低等情况下, 暂缓接种, 以减小应激[3]。大群注射时, 先试注射2~3头, 观察无反应后再进行全群注射。注射部位要准确, 操作方法要正确, 接种剂量要适当。注射后, 防疫人员应就地观察一段时间, 以便出现应激反应时及时给予抢救。

4 正确分析免疫失败原因

4.1 免疫动物群自身因素, 存在免疫抑制性因素

动物品种、年龄、体质、营养状况、饲养管理条件、应急因素以及接种密度等对免疫效果的影响很大[4]。幼龄、体弱、生长发育较差以及患慢性病的动物, 抗体上升缓慢;环境条件恶劣、卫生消毒制度不健全、饲料营养不全面、圈舍通风保温不良、应急状态等都可降低机体的免疫应答反应。此外, 当动物群的免疫密度较高时, 免疫动物在群体中能够形成免疫屏障, 从而保护整个群体不被感染;相反, 若动物群的免疫接种率低, 由于易感动物集中, 病原体一旦传入即可在群体中造成流行。不少病原体如猪繁殖呼吸综合征病毒、禽白血病病毒等病原体, 在动物体内可通过不同的机制破坏机体的免疫系统, 导致动物机体免疫功能受到抑制。某些药物、霉菌毒素、营养成分缺乏等也可通过不同机制导致机体的免疫应答能力下降。

4.2 病原体的血清型和变异性, 母源抗体的干扰和超前免疫

某些病原体的血清型多、容易发生抗原变异或出现超强毒力变异株, 常造成免疫接种失败, 如传支、禽流感等。一般, 未吃初乳的新生动物, 血清中免疫球蛋白的含量极低, 吮吸初乳后血清免疫球蛋白的水平能够迅速上升并接近母体的水平, 生后24~35 h即达到高峰, 随后逐渐下降。降解速度随动物种类、免疫球蛋白的类别、原始浓度等不同而有明显差异。由于体内缺乏主动免疫细胞, 此时接种弱毒疫苗时很容易被母源抗体中和而出现免疫干扰现象。近年来对猪瘟疫苗超前免疫的报道较多, 即仔猪在出生后未吮吸初乳之前接种猪瘟疫苗, 以期产生主动免疫。

4.3 免疫程序不合理, 未按要求运输、贮藏和使用疫苗

疫苗的种类、接种时机、接种途径和剂量、接种次数及间隔时间等不适当, 容易出现免疫效果差或免疫失败的现象。此外, 疫病分布发生变化时, 疫苗的接种时机、接种次数及间隔时间等应随之调整。疫苗的运输和贮藏应严格采用冷链系统, 即从生产单位到使用单位的一系列运输、储存直到使用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始终使其处于适当的冷链条件下, 并严禁反复冻融。

5 结语

总之, 要做好强制免疫工作, 不仅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术素养, 更要细心、耐心加恒心。基层动物防疫工作繁琐而具体, 要注意各个环节、各个细节。工作中难免会遇到不配合强制免疫工作的养殖户, 应以《动物防疫法》为指导, 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确保免疫覆盖率达100%, 挂标率达100%, 把国家强制免疫工作落到实处。

摘要:介绍了做好动物强制免疫的措施, 包括正确认识疫苗、妥善保存疫苗、正确使用疫苗、正确分析免疫失败原因等内容, 以期为动物强制免疫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动物强制免疫,措施,疫苗,保存,使用,失败原因

参考文献

[1]杨爱新.畜禽场疫苗免疫失败的原因及对策[J].畜牧与饲料科学, 2010 (8) :185-186.

[2]吕福明, 林鹏超, 马艳菲, 等.影响生猪免疫效果的因素及应对措施[J].畜牧与饲料科学, 2010 (9) :179-180.

[3]游朝贵.简析猪免疫失败的原因[J].畜牧与饲料科学, 2010 (9) :163-164.

强制免疫 篇5

为切实做好我县2020年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工作,根据《2020年XX省动物强制免疫计划实施方案》,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强制免疫病种

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小反刍兽疫、猪瘟、鸡新城疫、犬狂犬病。

(二)免疫要求

对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小反刍兽疫、猪瘟、鸡新城疫,群体免疫密度应常年保持在90%以上,其中应免畜禽免疫密度应达到100%。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小反刍兽疫和猪瘟免疫抗体合格率全年保持在70%以上。在做好动物疫病强制免疫的同时,按规定做好其他动物疫病的免疫工作。

(三)免疫动物种类和区域

高致病性禽流感:对县内所有鸡、水禽(鸭、鹅)、人工养的鹌鹑、鸽子等,进行H5亚型和H7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免疫。

口蹄疫:对全县所有猪进行O型口蹄疫免疫;对所有牛、羊进行O型口蹄疫免疫。

小反刍兽疫:对全县所有羊进行小反刍兽疫免疫。

猪瘟:对全县所有猪进行猪瘟免疫。

鸡新城疫:对全县所有鸡进行新城疫免疫。

狂犬疫苗:对全县所有犬只进行狂犬疫苗免疫。

其他病种免疫:各养殖业主根据各场(户)实际情况进行其他病种免疫。

二、疫苗种类

经国家批准使用的H5+H7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小反刍兽疫、猪瘟疫苗。疫苗产品具体信息可在中国兽药信息网“国家兽药基础信息查询”平台“兽药产品批准文号数据”中查询。

三、免疫主体

饲养动物的单位和个人是强制免疫主体,依据《动物防疫法》承担强制免疫主体责任,切实履行强制免疫义务。畜禽规模养殖场自主免疫,实施程序化免疫;散养畜禽采用春秋集中免疫与补免相结合方式组织实施;应做好免疫记录,建立免疫档案。鼓励采用购买动物防疫服务方式开展强制免疫工作。

四、职责分工

根据国务院和省、市有关文件规定,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对辖区内动物防疫工作负总责,组织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落实强制免疫计划。

县畜牧中心相关股室要积极协调财政部门,确保强制免疫补助经费(包括疫苗、耗材、人工、免疫效果监测评价、人员防护、免疫副反应处置等经费)落实到位,加强经费使用监督,确保经费规范合理使用。

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具体组织实施强制免疫计划,负责组织强制免疫疫苗的调拨、保存和使用监管,负责开展强制免疫效果评价。

各乡镇畜牧兽医站要配合县动物卫生监督所对养殖场户履行强制免疫义务情况的监督检查。

其他相关单位依法配合做好强制免疫计划实施工作。

五、组织实施

(一)规范疫苗使用管理。各乡镇(街道办)要建立健全疫苗计划、使用、监督管理制度,实行专人专户专账管理。进一步完善疫苗使用台账制度,建立健全废弃疫苗无害化处理制度,规范疫苗使用管理。

(二)推进“先打后补”。对符合条件的养殖场的强制免疫实行“先打后补”,逐步实现养殖场自主采购、财政直补。对目前暂不符合条件的养殖场户,继续实施省、市、县级疫苗集中招标采购,并探索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有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强制免疫工作。

(三)组织技术培训。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要在春季集中免疫工作开展前开展专题培训,要组织好乡镇及村级防疫员免疫技术培训

(四)规范免疫操作。免疫时应按照疫苗说明书和免疫技术方案正确使用、规范操作,按要求更换注射针头,做好各项消毒工作和个人防护。要及时制定实施疫苗配送计划,加强疫苗的运输和保存管理,实行全程冷链运输,确保疫苗质量和供应量。

(五)完善免疫记录。指导养殖场(户)对畜禽存栏、出栏、免疫等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尤其是疫苗种类、生产厂家、生产批号等。切实做到乡镇畜牧兽医站、村级防疫员、养殖场(户)均有免疫记录,免疫记录与畜禽标识相符,规模养殖场建立的免疫档案报当地畜牧兽医部门备案。

(六)落实报告制度。在春秋两季集中免疫期间,对免疫进展实行周报告制度。出现突发重大动物疫情时,对紧急免疫情况实行日报告制度。各地要明确专人负责收集统计免疫信息,按时报送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并及时报告免疫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七)评估免疫效果。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要加强免疫效果监测与评价工作,实行常规监测与随机抽检相结合,对畜禽群体抗体合格率未达到规定要求的,及时组织开展补免;对开展强制免疫“先打后补”的养殖场户,按要求开展免疫效果监测等,确保免疫效果;对辖区内的动物疫病免疫副反应发生情况、免疫抗体水平不达标情况和免疫失败情况应及时进行调查处理。

六、监督管理

要强化养殖等防疫主体责任落实,特别是要加大对规模养殖场防疫监管力度,确保免疫密度和免疫质量。对拒不履行强制免疫义务、因免疫不到位引发动物疫情的养殖单位和个人,乡镇畜牧兽医站要上报县动物卫生监督所依法处理,追究相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

附件2

2020年XX县动物疫病免疫计划技术方案

一、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方案

2020年继续对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猪瘟和小反刍兽疫、鸡新城疫、狂犬病等6种动物疫病实行强制免疫。要求:畜禽群体免疫密度常年维持在90%以上,群体免疫抗体合格率常年保持在70%以上。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要适时做好免疫效果监测和评估工作,确保免疫质量。

(一)高致病性禽流感

1.免疫程序

散养家禽在春秋两季

实施集中免疫,每月对新补栏的家禽及时补免。

规模养殖场可按推荐免疫程序进行免疫:各种家禽的首免日龄分别为:鸡7—14日龄;肉鸭、肉鹅7—10日龄;种鸭、蛋鸭、种鹅、蛋鹅14—21日龄。

对蛋鸡、种鸡、蛋鸭、种鸭、蛋鹅、种鹅以及生长期超过70天的肉禽实行两次免疫,两次免疫间隔3—4周。

对生长期少于70天的肉禽进行一次免疫。

对人工饲养的鹌鹑、鸽子等参考鸡的相应免疫程序进行免疫。

2.紧急免疫

发生家禽疫情、人间疫情或检出病原学阳性时,要根据受威胁区家禽免疫抗体监测情况,对受威胁区域的所有家禽进行一次加强免疫。最近1个月内已免疫的家禽可以不进行加强免疫。

3、免疫方法

对鸡:疫苗免疫接种方法及剂量按相关产品说明书规定操作。

对鸭鹅:疫苗免疫接种剂量为,2-5周龄鸭和鹅,每只0.5毫升;5周龄以上鸭,每只1毫升;5周龄以上鹅,每只1.5毫升。

4.免疫效果监测

4.1检测方法

血凝抑制试验(HI)。

4.2免疫效果判定

家禽免疫后21天,选取一定数量的养殖场,进行免疫效果监测。禽流感抗体血凝抑制试验(HI)抗体效价≥24判定为合格。

存栏禽群免疫抗体合格率≥70%判定为合格。

(二)口蹄疫

1.免疫程序

散养家畜在春秋两季各实施一次集中免疫,对新补栏的家畜要及时免疫;规模养殖场按下述推荐免疫程序进行免疫。

1.1规模养殖家畜和种畜免疫

仔猪、羔羊:28—35日龄时进行初免。

犊牛:90日龄左右进行初免。

所有新生家畜初免后,间隔1个月后进行一次加强免疫,以后每隔4—6个月免疫一次。

1.2散养家畜免疫

春秋两季对所有易感家畜进行一次集中免疫,每月定期补免。有条件的地方可参照规模养殖家畜和种畜的免疫程序进行免疫。

2.紧急免疫

发生疫情时,对疫区、受威胁区域的全部易感家畜进行一次加强免疫。最近1个月内已免疫的家畜可以不进行加强免疫。

3、免疫方法

各种疫苗免疫方法及剂量按相关产品说明书规定操作。

4.免疫效果监测

猪免疫28天后,其他畜21天后,进行免疫效果监测。

4.1检测方法

O型口蹄疫:灭活类疫苗采用正向间接血凝试验、液相阻断ELISA,合成肽疫苗采用VP1结构蛋白ELISA。

A型口蹄疫:液相阻断ELISA。

4.2免疫效果判定

O型口蹄疫:灭活类疫苗抗体正向间接血凝试验的抗体效价≥25判定为合格,液相阻断ELISA的抗体效价≥26判定为合格;合成肽疫苗VP1结构蛋白抗体ELISA的抗体效价≥25判定为合格。

A型口蹄疫:液相阻断ELISA的抗体效价≥26判定为合格。

存栏家畜免疫抗体合格率≥70%判定为合格。

(三)小反刍兽疫

1.免疫程序

对1月龄以上未免疫的羊和超过免疫保护期的羊集中免疫一次,平时对达到一月龄的新生羔羊及时进行补免。

2.紧急免疫

发生疫情时对疫区和受威胁区所有健康羊进行一次强化免疫,最近1个月内已免疫的羊可以不进行加强免疫。

3、免疫方法

疫苗免疫方法及剂量按相关产品说明书规定操作。

4.免疫效果监测

羊免疫21天后,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羊的血清抗体水平,存栏羊群体免疫抗体合格率≥70%判定为合格。

(四)猪瘟

1.免疫程序

商品猪:25—35日龄初免,60—70日龄加强免疫一次。

种公猪:25—35日龄初免,60—70日龄加强免疫一次,以后每6个月免疫一次。

种母猪:25—35日龄初免,60—70日龄加强免疫一次,以后每次配种前免疫一次。

每年春秋两季对散养猪进行集中免疫,每月定期补免。

2.紧急免疫

发生疫情时对疫区和受威胁地区所有健康猪进行一次加强免疫。最近1个月内已免疫的猪可以不进行加强免疫。

3、免疫方法

疫苗免疫方法及剂量按相关产品说明书规定操作。

4.免疫效果监测

免疫21天后,进行免疫效果监测。

猪瘟抗体阻断ELISA检测试验抗体阳性判定为合格,猪瘟抗体间接ELISA检测试验抗体阳性判定为合格,猪瘟抗体正向间接血凝试验抗体效价≥25判定为合格。

存栏猪抗体合格率≥70%判定为合格。

(五)鸡新城疫

对所有鸡进行新城疫全面免疫。

1.免疫程序

1.1规模养鸡场免疫

种鸡、商品蛋鸡:1日龄时,用新城疫弱毒活疫苗初免;7—14日用新城疫弱毒活疫苗进行免疫;12周龄用新城疫弱毒活疫苗强化免疫,17—18周龄或产蛋前再用新城疫弱毒疫苗免疫一次。开产后,根据免疫抗体检测情况进行疫苗免疫。

肉鸡:7—10日龄时,用新城疫弱毒活疫苗初免,2周后,用新城疫弱毒活疫苗加强免疫一次。

各规模养鸡场结合本场实际情况,定期进行新城疫免疫抗体水平检测,根据检测结果适时调整免疫程序。

1.2散养户免疫

实行春秋两季集中免疫,每月定期补免。

2.紧急免疫

发生新城疫疫情时,要对疫区、受威胁区等高风险区域的所有鸡进行一次强化免疫。最近1个月内已免疫的鸡可以不进行强化免疫。

3、使用鸡新城疫弱毒活疫苗、禽流感—新城疫重组二联活疫苗。疫苗免疫方法及剂量按相关产品说明书规定操作。

4.新城疫免疫效果监测

免疫21天后,进行免疫效果监测。

抗体血凝抑制试验抗体效价≥25判定为合格。

存栏家禽抗体合格率达到≥70%判定为合格。

(六)狂犬病

对所有犬实施狂犬病全面免疫,重点做好城镇、高发地区犬的免疫工作。

1.免疫程序

灭活疫苗:初生幼犬2月龄进行初免,3月龄进行二免,此后每隔12个月进行一次免疫。弱毒疫苗:2月龄以上犬首免后应在35—40天进行加强免疫,此后应根据免疫抗体监测结果适时免疫。

2.使用狂犬病弱毒疫苗或灭活疫苗。免疫方法及剂量按相关产品说明书规定操作。

二、其他常见动物疫病免疫推荐方案

各地要根据当地动物疫病的流行情况,制定其他动物疫病免疫计划及实施方案,并切实做好免疫工作。有条件的养殖单位应定期进行免疫抗体水平监测,根据检测结果适时调整免疫程序。

(一)高致病性猪蓝耳病

对所有猪进行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免疫。为便于鉴别不同疫苗毒株,各地要采取有效措施,做到一个县区域内只使用一种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活疫苗进行免疫。

1.免疫程序

规模养殖场按下述推荐免疫程序进行免疫,散养猪在春秋两季实施集中免疫,每月对新补栏的猪要及时补免。

1.1规模养猪场免疫

商品猪:使用弱毒疫苗于断奶前后初免,4个月后免疫1次;或者使用灭活苗于断奶后初免,可根据实际情况在初免后1个月加强免疫1次。

种母猪:使用弱毒疫苗或灭活疫苗进行免疫。150日龄前免疫程序同商品猪;以后每次配种前加强免疫1次。

种公猪:使用灭活疫苗进行免疫。70日龄前免疫程序同商品猪,以后每隔4—6个月加强免疫1次。

1.2散养猪免疫

春秋两季对所有猪进行集中免疫,每月定期补免。有条件的地方可参照规模养猪场的免疫程序进行免疫。

2.紧急免疫

发生疫情时,对疫区、受威胁区域的所有健康猪使用活疫苗进行一次加强免疫。最近1个月内已免疫的猪可以不进行加强免疫。

3.免疫方法

疫苗免疫方法及剂量按相关产品说明书规定操作。

4.免疫效果监测

活疫苗免疫28天后,进行免疫效果监测。高致病性猪蓝耳病ELISA抗体检测阳性判为合格。存栏猪免疫抗体合格率≥70%判定为合格。

(二)羊痘

1.免疫程序

60日龄左右进行初免,以后每隔12个月加强免疫一次。

2.使用山羊痘活疫苗。免疫方法及剂量按相关产品说明书规定操作。

(三)猪伪狂犬病

1.免疫程序

商品猪:55日龄左右进行一次免疫。种母猪:55日龄左右进行初免;初产母猪配种前、怀孕母猪产前4

—6周再进行一次免疫。种公猪:55日龄左右进行初免,以后每隔6个月进行一次免疫。

2.使用猪伪狂犬病活疫苗或灭活疫苗。免疫方法及剂量按相关产品说明书规定操作。

(四)猪乙型脑炎

1.免疫程序

每年在蚊虫出现前1—2个月,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免疫时间,对猪等易感家畜进行两次免疫,间隔1—2个月。

2.使用猪乙型脑炎灭活疫苗或活疫苗。免疫方法及剂量按相关产品说明书规定操作。

(五)猪肺疫

1.免疫程序

商品猪:35—50日龄进行初免,流行地区70日龄加强免疫一次。种母猪:35—50日龄进行初免,以后每间隔6个月进行一次(配种前15—20天)。种公猪:35—50日龄进行初免,以后每间隔6个月进行一次。后备种猪:35—50日龄进行初免,配种前1—2个月再进行一次免疫。

2.使用猪肺疫活疫苗,猪丹毒、猪肺疫二联活疫苗。免疫方法及剂量按相关产品说明书规定操作。

(六)猪丹毒

1.免疫程序

28—35日龄进行初免,70日龄左右进行二免。

2.使用猪丹毒灭活苗,猪丹毒弱毒疫苗或猪丹毒、猪肺疫二联灭活疫苗。免疫方法及剂量按相关产品说明书规定操作。

(七)猪圆环病毒病

1.免疫程序

可按各种猪圆环病毒疫苗的推荐程序进行免疫。

2.使用猪圆环病毒灭活疫苗。免疫方法及剂量按相关产品说明书规定操作。

(八)鸡传染性支气管炎

1.免疫程序

商品肉鸡:在1—7日龄、10—14日龄和56日龄使用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活疫苗分别进行初免、二免和三免。对40—50日龄出栏的肉鸡,建议只进行两次免疫。种鸡、商品蛋鸡:56日龄前免疫程序同商品肉鸡;110—120日龄用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灭活疫苗进行四免;开产后,根据免疫抗体检测情况进行免疫。

2.使用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灭活疫苗或活疫苗。免疫方法及剂量按相关产品说明书规定操作。

(九)鸡传染性法氏囊病

1.免疫程序

商品肉鸡:在10—14日龄、22日龄左右使用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活疫苗分别进行初免和二免;对40—50日龄时出栏的肉鸡,在24日龄前完成免疫。种鸡、商品蛋鸡:在10—14日龄、28—35日龄使用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活疫苗分别进行初免和二免,110—120日龄用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灭活疫苗进行三免;开产后,根据免疫抗体检测情况进行免疫。

2.使用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灭活疫苗或活疫苗。免疫方法及剂量按相关产品说明书规定操作。

(十)马立克氏病

1.免疫程序

雏鸡出壳后24小时内尽快进行免疫,或可按各种马立克氏病活疫苗的推荐程序进行免疫。

2.使用马立克氏病冻干活疫苗,液氮马立克氏病活疫苗,二价或三价活疫苗。免疫方法及剂量按相关产品说明书规定操作。

(十一)鸭瘟

1.免疫程序

商品肉鸭:14日龄左右,用鸭瘟灭活疫苗或活疫苗免疫一次。商品蛋鸭:在14日龄左右、60日龄左右使用鸭瘟灭活疫苗或活疫苗分别进行初免和二免,以后每隔半年免疫一次。种鸭:要在14日龄左右、60日龄左右使用鸭瘟灭活疫苗或活疫苗分别进行初免和二免,开产前一个月用鸭瘟活疫苗进行三免;开产后每4—6个月免疫一次。

2.使用鸭瘟活疫苗或灭活疫苗。免疫方法及剂量按相关产品说明书规定操作。

三、实施免疫注意事项

(一)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病种使用政府采购的疫苗,并加强疫苗管理,严格按照疫苗要求进行贮存、运输和使用。对羊痘等其他常见动物疫病,使用国家批准的疫苗产品进行免疫。

(二)各种疫苗具体免疫接种方法及剂量按相关产品说明书规定操作。

(三)使用疫苗前应仔细检查疫苗外观质量,如是否在有效期内、疫苗瓶是否破损等。免疫接种时应按照疫苗产品说明书要求规范操作,并对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

(四)要切实做好个人生物安全防护工作,避免通过皮肤伤口、呼吸道、消化道、可视粘膜等途径感染病原或引起不良反应。

(五)免疫过程中要做好消毒工作,猪、牛、羊、犬等家畜免疫要做到“一畜一针头”,鸡、鸭等家禽免疫做到勤换针头,防止交叉感染。

(六)要做好免疫记录工作,建立规范完整的免疫档案,确保免疫时间、使用疫苗种类等信息准确详实、可追溯。

(七)有条件的规模养殖场可根据免疫抗体检测情况实时免疫。

(八)县兽医实验室要切实做好免疫效果监测评价工作,免疫抗体水平达不到要求时,应立即实施加强免疫。

重大动物疫病的强制免疫要点 篇6

1 强制免疫政策的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第十三条和第十四条是有关于强制免疫政策的内容, 要求兽医主管部门、养殖单位和个人要对动物疫病制定强制免疫计划, 并且进行强制免疫, 同时要观察本区域内动物疫病的流行情况, 并确定疫病病种进行备案, 本区域政府对饲养单位和个人应该做好监督工作, 也要求动物的免疫抗体要维持在70%之上, 动物的免疫密度应该在90%之上。

2 重大动物疫病的强制免疫方案

关于重大动物疫病的强制免疫方案主要包括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和猪瘟。高致病性禽流感主要是用H5N1 亚型禽流感灭活疫苗进行强制免疫, 包括对种鸡、种鸭、商品肉鸭与肉鸡、散养禽类的免疫[1]。口蹄疫是对羊、牛、骆驼进行的O型、亚洲I型和A型强制免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是对散养猪场、散养猪在一个区域运用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活疫苗、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疫苗中的一种进行强制免疫。猪瘟是运用政府专用的疫苗如脾淋苗、细胞苗等, 以及传代细胞源猪瘟活疫苗的强制免疫。对于重大动物的强制免疫方案必须按照疫苗的使用说明书严格进行, 并且结合牲畜的实际健康情况, 要注意疫苗的保护, 也要做好免疫人员的防护工作, 不伤害动物的同时保护好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对动物做完免疫工作后, 要做好标记, 对注射的时间与数量、动物的数量、疫苗厂家及批号进行详细的备案记录。对新型疫苗的使用要进行小范围的试验接种, 认真观察情况, 随后才能进行大范围的推广使用。

3 结论

在动物养殖过程中, 疫苗能够预防和控制疾病传播, 通过强制免疫, 动物才能够正常地生产。重大动物疫病的强制免疫工作必须依照法律规定, 按照严格的程序, 构建完整的体系。

参考文献

强制免疫 篇7

总体要求是对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等4种动物疫病实行强制免疫,群体免疫密度常年维持在90%以上,其中应免畜禽免疫密度要达到100%,免疫抗体合格率全年保持在70%以上。

西藏、新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地区对羊实施小反刍兽疫免疫,群体免疫密度常年维持在90%以上,其中应免羊免疫密度要达到100%。

一、总体要求

对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等4种动物疫病实行强制免疫,群体免疫密度常年维持在90%以上,其中应免畜禽免疫密度要达到100%,免疫抗体合格率全年保持在70%以上。

西藏、新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地区对羊实施小反刍兽疫免疫,群体免疫密度常年维持在90%以上,其中应免羊免疫密度要达到100%。

二、职责分工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辖区内动物防疫工作负总责,组织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落实强制免疫计划,保证免疫密度。

各级兽医部门具体组织实施强制免疫计划,负责强制免疫动物疫病疫苗的采购、保存、使用监管,制定并执行强制免疫计划实施方案。

各级财政部门负责落实强制免疫计划所需经费,包括疫苗、耗材、人工、免疫效果评价、免疫副反应处置等经费,负责疫苗等相关经费的监管。

其他有关部门依法配合做好强制免疫计划的实施工作。

各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国家相关兽医参考实验室负责评价使用环节强制免疫疫苗免疫效果;国家相关兽医参考实验室和相关兽医专业实验室负责疫病的科学研究,跟踪病毒变异情况,按规定开展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工作,保证诊断试剂供应。

饲养动物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依法履行强制免疫义务,按照兽医主管部门的要求做好免疫工作。对规模养殖的动物实施程序化免疫,对散养的动物实施集中免疫和定期补免。

定点疫苗生产企业加强疫苗生产管理,保证疫苗质量,做好售后服务。

三、组织实施

(一)制定实施方案。

各地要按照国家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计划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及时制定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强制免疫计划实施方案。

(二)组织免疫技术培训。

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在春季集中免疫工作开展前组织免疫技术师资培训,各地要组织好乡镇及村级防疫员免疫技术培训。免疫时要规范操作,按要求更换注射针头,做好各项消毒工作,防止在免疫操作中人为传播疫病。同时,要加强疫苗的运输和保存管理,保证疫苗质量。

(三)建立免疫档案。

对养殖户畜禽存栏、出栏及免疫等情况要有详细记录。特别要做好疫苗种类、生产厂家、生产批号等记录。做到乡镇畜牧兽医站、基层防疫员、养殖场(户)有免疫记录,做到免疫记录与畜禽标识相符。

(四)实施免疫信息报告。

对疫苗采购和免疫情况实行月报告制度,在春秋两季集中免疫期间,对免疫进展实行周报告制度,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对紧急免疫情况实行日报告制度。各地要明确专人负责免疫信息收集统计工作,及时报告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同时,要及时反馈免疫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四、疫苗质量监管

农业部提高重大动物疫病疫苗生产质量标准。根据疫苗生产情况进行监督抽检,对不合格疫苗产品信息进行通报。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具体实施疫苗质量监管工作,对疫苗质量进行监督检验,对生产企业实行飞行检查,必要时实行驻厂监督。省级兽医主管部门负责辖区内疫苗生产企业监督管理,对疫苗的保存、运输、使用等环节冷链体系运行情况进行监管。

财政部、农业部定期联合对各地疫苗招标采购情况进行督导。

省级兽医主管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各定点疫苗生产企业参与疫苗招标采购的监督管理。各企业不得恶意竞标,不得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参与竞标,不得超出使用范围宣传。

各地疫苗招标采购应以疫苗质量、售后服务和价格等综合指标为评判标准。

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倒买倒卖强制免疫疫苗。

五、经费支持

(一)疫苗经费分摊方式。国家动物疫病强制免疫疫苗经费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按比例分担,分担比例按财政部、农业部联合下发的有关文件执行。

(二)疫苗中央财政补助标准。疫苗经费按照疫苗实际使用量据实结算,实行年度清算制,结转资金转入下一年度继续使用。补助标准按财政部下发的有关疫苗经费补助文件执行。2012年度疫苗补助资金存在缺口的省份,由省级财政部门、农业部门联合提出申请,同时报送2012年疫苗补助经费管理使用情况总结,填写《2012年重大动物疫病疫苗采购和使用情况统计表》,并提供证明本省已落实2012年地方财政应承担疫苗补助经费的拨款文件等相关材料。

(三)各级财政部门要保障动物疫病防控各项经费落实到位。

(四)动物疫病防控经费专款专用,不得挤占、挪用,对虚报冒领、挤占挪用的,要严肃处理。

六、监督检查

(一)地方财政部门要加强疫苗经费监管,主动了解疫苗招标采购和使用情况。

(二)各级兽医部门要加强免疫效果监测,实行常规监测与随机抽检、集中监测相结合,定期组织免疫效果监测与评价工作,对被抽检的场(厂)、乡(镇)或村存栏畜禽群体抗体合格率未达到规定要求的,尽快进行补免。农业部将组织两次定期检查和随机抽检,并通报抽检结果。

(三)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出具检疫证明时,应严格核查调运畜禽的免疫情况,对调出县境的种畜禽或其他非屠宰畜禽,要求在调运前2周进行一次加强免疫,对调运的种蛋和未达首免日龄的仔畜、雏禽,应标明其供体的免疫情况,未加强免疫或免疫情况不明的禁止调运。

(四)各地要加大督查指导力度,确保免疫工作落实到位。

(五)省级兽医主管部门对辖区内的动物疫病免疫副反应发生情况、免疫抗体水平不达标情况和免疫失败情况要及时进行调查处理。

对因免疫不到位引发动物疫情的,要严肃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对不履行强制免疫义务的养殖单位和个人,要依法追究其责任。

七、其他

(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根据本行政区域内动物疫病流行情况增加实施强制免疫的动物疫病病种和区域,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并报农业部备案。

(二)开展规模化养殖场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疫苗补助经费直接补贴试点工作的省份,严格按照财政部和农业部审批的方案执行。

(三)各地在做好国家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工作的同时,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统筹做好布鲁氏菌病、新城疫、狂犬病、炭疽、猪流行性乙型脑炎和包虫病等其他动物疫病的免疫工作。

强制免疫 篇8

1.1 免疫病种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小反刍兽疫。

在布病、包虫病重疫区, 由省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监测情况自主选择布病、包虫病的免疫策略。

1.2 免疫要求

对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和规定免疫区域的小反刍兽疫, 群体免疫密度应常年保持在90%以上, 其中应免畜禽免疫密度应达到100%, 免疫抗体合格率全年保持在70%以上。

1.3 免疫动物种类和区域

对全国所有鸡、水禽 (鸭、鹅) 、人工饲养的鹌鹑、鸽子等, 进行高致病性禽流感免疫。对进口国有要求且防疫条件好的出口企业以及供研究和疫苗生产用的家禽, 报省组畜牧兽医主管部门批准后, 可以不实施免疫。

对全国所有猪进行O型口蹄疫免疫;对所有牛、羊、骆驼、鹿进行O型和亚洲I型口蹄疫免疫;对所有奶牛和种公牛进行A型口蹄疫免疫。此外, 内蒙古、云南、西藏、新疆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对所有牛和边境地区的羊、骆驼、鹿进行A型口蹄疫免疫;广西对边境地区牛羊进行A型口蹄疫免疫, 青海、宁夏对所有牛进行A型口蹄疫免疫, 辽宁、四川对重点地区的牛进行A型口蹄疫免疫。

对猪进行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和猪瘟免疫。其中, 对高致病性猪蓝耳病, 防疫条件好, 且开展监测净化的养殖企业, 经省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批准后, 可以不实施强制免疫。

对羊进行小反刍兽疫免疫。各省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按照《全国小反刍兽疫消灭计划》要求, 划定为非免疫无疫区建设区域的, 可以不实施免疫, 并报农业部备案。

对于调整的国家强制免疫病种和区域, 各地按相关文件规定执行。

2 使用疫苗种类

各地可根据监测结果, 自行选择经国家批准使用的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小反刍兽疫等相关动物疫病疫苗。国家批准使用的有关疫苗目录附后。

3 免疫主体

饲养动物的单位和个人是强制免疫主体, 应当依据《动物防疫法》承担强制免疫主体责任, 切实履行强制免疫义务。对规模养殖的动物, 应实施程序化免疫;对散养动物, 采用春秋两季集中免疫与定期补免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有条件的地方可实施程序化免疫。

4 职责分工

根据国务院有关文件规定,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辖区内动物防疫工作负总责, 组织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 落实强制免疫计划。

省级财政部门会同省级畜牧兽医部门, 负责强制免疫疫苗的招标采购工作。

各级财政部门负责落实强制免疫计划所需经费, 包括疫苗、耗材、人工、免疫效果评价、免疫副反应处置等经费, 负责经费使用监管。

各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具体组织实施强制免疫计划, 负责组织强制免疫疫苗的调拨、保存和使用监管。

其他有关部门依法配合做好强制免疫计划实施工作。

各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 相关国家兽医参考实验室负责开展使用环节强制免疫效果评价。各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负责加强对养殖场户履行强制免疫义务情况的监督检查。

5 组织实施

5.1 制定实施方案

各地应按照本计划要求, 结合本地实际, 及时制定本省 (自治区、直辖市) 强制免疫计划实施方案和技术方案。

5.2 组织免疫技术培训

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在春季集中免疫工作开展前组织免疫技术师资培训, 各地要组织好乡镇及村级防疫员免疫技术培训。

5.3 规范免疫操作

免疫时应按照疫苗说明书正确使用、规范操作, 按要求更换注射针头, 做好各项消毒工作, 防止因免疫操作不规范传播疫病。同时, 要及时制定实施疫苗配送计划, 加强疫苗的运输和保存管理, 实行全程冷链运输, 确保疫苗质量和供应量。

5.4 建立养殖档案

要指导养殖场 (户) 对畜禽存栏、出栏、免疫等情况进行详细记录, 尤其是疫苗种类、生产厂家、生产批号等。切实做到乡镇畜牧兽医站、基层防疫员、养殖场 (户) 均有免疫记录, 免疫记录与畜禽标识相符。

5.5 实施免疫信息报告

对疫苗采购和免疫情况实行月报告制度, 在春秋两季集中免疫期间, 对免疫进展实行周报告制度。出现突发重大动物疫情时, 对紧急免疫情况实行日报告制度。各地要明确专人负责收集统计免疫信息, 按时报告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并及时反馈免疫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5.6 开展免疫效果评价

各级畜牧兽医部门要加强免疫效果监测, 实行常规监测与随机抽检相结合, 定期组织免疫效果监测与评价工作, 对畜禽群体抗体合格率未达到规定要求的, 及时组织开展补免。农业部将组织两次定期检查, 视情况组织随机抽检, 并通报抽检结果。省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对辖区内的动物疫病免疫副反应发生情况、免疫抗体水平不达标情况和免疫失败情况应及时进行调查处理。

6 监督管理

各省级财政部门和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应切实加强疫苗招标采购工作的监督管理, 规范疫苗供应, 有效防范和化解廉政风险。各地应建立健全本部门疫苗招标采购制度, 完善内部管控体系, 严格规范疫苗招标采购活动。疫苗招标采购应以疫苗质量、售后服务和采购价格等综合指标为评判标准, 并自觉接受纪检监察和社会监督。要防止疫苗企业恶意竞标、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参与竞标、超出使用范围宣传。应建立健全疫苗供应管理制度, 实行专人专户专账管理。进一步完善疫苗使用台账制度, 建立健全剩余疫苗退回和废弃疫苗无害化处理制度, 规范疫苗使用管理。

各地要加强对辖区内强制免疫疫苗生产企业的监督检查, 严格执行兽药GMP有关规定, 进一步规范疫苗生产行为, 确保疫苗质量。全面实施兽药"二维码"管理制度, 加强疫苗质量追踪和全程质量监管, 严厉打击制售假劣疫苗行为。

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具体实施疫苗质量监管工作, 对疫苗质量进行监督检验, 对生产企业实行飞行检查, 必要时实行驻厂监督。进一步强化强制免疫疫苗采购、使用环节的质量监督检测, 对监测结果不合格的产品及其企业, 依法进行查处, 及时向社会通报。

对不履行强制免疫义务的养殖单位和个人, 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依法处理。因免疫不到位引发动物疫情, 并且造成疫情扩散的, 要依法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7 经费支持

7.1 国家动物疫病强制免疫疫苗经费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按比例分担, 分担比例按财政部、农业部联合下发的有关文件执行。

7.2 中央财政补助标准按财政部下发的有关文件执行。疫苗经费按照疫苗实际使用量据实结算, 实行年度清算制, 结转资金转入下一年度继续使用。疫苗补助资金不足的省份, 应提供地方财政已落实配套经费的有关文件, 并提出补足资金申请和有关情况说明。

7.3 各级财政部门应保障动物疫病防控各项经费落实到位。动物疫病防控经费专款专用, 不得挤占、挪用, 对虚报冒领、挤占挪用的, 要依法处理。

8 其他

8.1 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 畜牧兽医主管部门根据本行政区域内动物疫病流行情况增加实施强制免疫的动物疫病种和区域, 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 并报农业部备案。

8.2 各地要积极开展规模化养殖场强制免疫疫苗补助经费直接补贴试点工作, 工作方案由省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会同省级财政部门报财政部和农业部备案。对符合条件的规模养殖场, 可采取自主采购、财政直补的方式, 实行强制免疫"先打后补"政策;对中小规模养殖场和散养户, 探索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 组织社会化服务组织参与强制免疫, 实现免疫的不同组织形式。

8.3 各地在做好国家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工作的同时, 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统筹做好其他动物疫病的免疫工作。

国家批准使用的有关疫苗目录

高致病性禽流感:重组禽流感病毒H5亚型二价 (Re-6株+Re-8株) 和三价 (Re-6株+Re-7株+Re-8株) 灭活疫苗 (含细胞源) 、禽流感灭活疫苗 (H5N2亚型, D7株) , 禽流感新城疫重组二联活疫苗 (r LH5-6株)

口蹄疫:口蹄疫O型灭活疫苗、口蹄疫A型灭活疫苗、口蹄疫O型-亚洲I型二价灭活疫苗、口蹄疫O型-A型二价灭活疫苗、口蹄疫O型-A型-亚洲I型三价灭活疫苗、口蹄疫O型合成肽疫苗 (双抗原或三抗原) 。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活疫苗、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疫苗。

猪瘟:猪瘟活疫苗、传代细胞源猪瘟活疫苗。

小反刍兽疫:小反刍兽疫活疫苗。

强制免疫 篇9

益阳市赫山区春季动物强制免疫工作于3月1日正式拉开序幕, 截至3月25日, 全区共发放高致病性禽流感疫苗136.925万m L、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苗27万头份、猪口蹄疫疫苗42.39万m L、猪瘟疫苗24.67万头份, 牛、羊口蹄疫疫苗3.48万m L。所有规模养殖场的动物免疫由各场技术员负责实施;散养户的动物免疫由村级动物防疫员负责, 按集中免疫的要求有序推进。日前, 全区各强制免疫病种的免疫进度和免疫密度分别是:高致病性禽流感52.51%、52.98%, 羊口蹄疫61.31%、65.17%, 牛口蹄疫57.93%、60.76%, 猪瘟、猪高致病性蓝耳病、猪口蹄疫都达到了51.06%、54.90%。

强制免疫 篇10

1 材料与方法

1.1 血清样品

对全市8个乡镇共计16个规模猪场、40个散养户抽样, 分别从耳静脉或前腔静脉采集母猪、育肥猪、保育猪3个年龄段的240份血样, 用离心机5000rpm/min离心10min, 吸取血清后置于-20℃冰箱备检。

1.2 检测试剂

口蹄疫O型抗体液相阻断ELISA检测试剂盒 (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兰州兽医研究所, 批号为2013090201)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 (蓝耳病) 抗体检测试剂盒 (韩国BIONOTE公司, 批号4404070) 、猪瘟病毒抗体检测试剂盒 (韩国BIONOTE公司, 批号4413037) 。

1.3 操作方法和判定标准

依据GB/T16551-2008、GB/T18935-2003、GB/T18641-2002和GB/T18090-2000。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检测, 操作方法按照试剂盒内说明书进行。

2 结果

检测结果见表1、表2。

3 讨论

3.1 良好的免疫效果

从监测结果可以看出, 目前本市在生猪猪瘟、口蹄疫O型、蓝耳病三种重大动物疫病免疫情况良好, 整体免疫合格率均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 检测抗体水平较高。全市规模猪场猪瘟、O型口蹄疫、蓝耳病的抗体阳性率分别达到89.4%、93.1%、90.6%, 散养户猪瘟、O型口蹄疫、蓝耳病的抗体阳性率分别为81.3%、88.8%、83.8%, 三种重大动物疫病的抗体平均阳性率分别为86.7%、91.7%、88.3%, 其中规模场免疫合格率大于散养户, 均超过国家和地方标准规定的85%, 抗体水平较高, 总体免疫状况良好。

3.2 免疫效果好的原因

结果反映本市生猪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取得良好效果。近年来, 本市畜牧兽医部门高度重视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 成立了重大动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 加强组织领导, 严格按上级部门要求落实各项防御措施, 明确防疫责任。一是按免疫计划要求强化基础免疫;二是指导规模场适时调整免疫程序实施程序免疫;三是严格督查监管, 定期调度防疫进展情况, 强化防疫进度;四是加强监测, 确保免疫质量。各镇在实际防疫过程中, 不断加强督查和自查, 创新防疫方式, 分区包片, 采取查资料、看现场、走访养殖场 (户) 的方式进行, 准确掌握防疫情况, 每月督查不少于2次, 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整改要求, 并督促整改到位, 确保防疫规范化、科学化。各镇畜牧兽医站成立防疫分队, 防疫员实行“集中防疫、定期巡查”, 每月集中时间在本地逐村逐户巡查防疫, 对新补栏和新生家畜及时免疫, 对免疫到期的家畜实行加强免疫, 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 确保应免畜禽免疫密度达到100%。同时对各规模场明确防疫责任人和监管人, 实行从疫苗领取到疫苗注射及档案填写的全程监管, 建立防疫月报制度和监管记录。兽医实验室定期对各镇养殖场和散养户的免疫情况及时进行抽样监测抗体水平, 免疫监测的重点应放在免疫效果的监测上, 实验室可以监测结果, 指导规模养殖场科学合理地制定免疫程序, 对发现问题的, 及时进行督促整改, 确保免疫效果达标。

3.3 抗体水平不平衡

结果显示各镇规模场和散养户免疫抗体水平合格率呈现不平衡现象。规模场合格率基本大于散养户, 一般规模场实行全进全出管理模式, 进行严格的程序化免疫, 免疫技术较规范, 而散养户的免疫技术和饲养管理较规模场还不够规范化。规模场和散养户三种疫病免疫合格率也不一致, 以猪O型口蹄疫免疫合格率为最高, 其次为蓝耳病、猪瘟免疫合格率。这和各厂家疫苗质量、免疫技术等因素有一定关系, 但同时也说明实绩免疫工作有不足之处, 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3.4 影响免疫效果的因素

少数镇的总体免疫抗体水平还不够理想, 与多种因素有关, 影响疫苗免疫效果的因素主要有: (1) 疫苗质量问题。疫苗本身质量可能存在抗原含量低、不稳定等一系列问题。此外, 疫苗在运输、保管过程中温度控制不当;稀释液中含有影响疫苗的活性物质;稀释后的疫苗未在规定的时间内用完或置于高温环境下, 这些都会降低疫苗的效价, 从而影响免疫的效果。 (2) 免疫操作技术不当。接种疫苗时, 注射器、针头未经高温灭菌处理, 生猪的注射部位未严格消毒处理, 疫苗的稀释剂选用不当或使用未经消毒或受到污染的稀释剂;未按规定途径接种疫苗, 肌肉注射时出现“飞针”, 疫苗没有注射进去或注入的疫苗从针孔流出, 造成疫苗注射不足并污染环境或接种部位不准确, 如本应该肌肉注射的疫苗进行皮下注射等, 均会导致免疫效果不理想或免疫失败。 (3) 免疫程序不合理:部分散养户没有根据猪只的实际情况和当地疫病的流行规律实施程序免疫。免疫程序的关键是排除母源抗体干扰, 确定合理的首免日龄, 有的忽视本场的实际情况以及猪只个体的差异, 采用同一个免疫程序来进行免疫, 如在母源抗体效价尚高时接种疫苗, 即会被母源抗体中和掉部分弱毒, 阻碍疫苗弱毒的复制, 仔猪就不能产生坚强的主动免疫力。免疫程序不合理, 免疫时机不佳, 导致免疫效果不佳。 (4) 不合理施药。许多药物, 如痢特灵、氯霉素、卡那霉素、磺胺类、抗病毒化学药物等对B淋巴细胞的增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能影响疫苗的免疫应答反应。有的猪场为防病, 在免疫接种期间使用抗菌药物或含有药物的饲料添加剂, 从而导致免疫细胞的减少, 以至影响免疫应答反应。 (5) 猪的健康状况不良。当猪处于疾病的潜伏期或者存在严重的寄生虫感染时, 接种疫苗后必然会导致猪群发病。有时有些接种对象由于健康状况不良或处于某种病理状态, 接种疫苗后, 常可导致副反应发生。 (6) 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影响。常见疫病如猪圆环病毒感染、伪狂犬病、寄生虫、肺炎支原体等病原在猪群的存在, 会产生免疫抑制, 导致猪的免疫力下降, 机体对疫苗的免疫应答下降, 造成免疫失败。

上一篇:专利投资公司下一篇:别墅项目园林工程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