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强制法(精选12篇)
行政强制法 篇1
一、《行政强制法》的重要作用
与《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并称行政“法典三部曲”的《行政强制法》制定并不那么顺利, 2011年3月10日, 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 吴邦国明确指出:“今年常委会的立法工作, 要按照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总体要求, 抓紧修改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法律, 及时制定对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的法律。
行政法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即:限制公权力, 保障私权利。2011年10月27日,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白皮书 (以下简称白皮书) 对《行政强制法》的重要作用给予了概括:“制定行政强制法, 明确了设定和实施行政强制的原则, 规范了行政强制的种类、设定权限、实施主体和实施程序, 为保证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政, 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提供了法律依据。”这说明在行政强制方面, 公民权利有了一定的保障。
二、行政强制中涉及的几个典型问题
(一) 行政强制主体的规范问题
行政强制关乎公民的直接权益, 强制法的出台对实施强制的主体进行了规范, 改善了之前由于行政强制措施的执法主体庞杂, 有些地方和部门将行政强制权委托给社会组织和不具备资格的执法人员实施, 甚至雇用临时人员执法, 执法的随意性较大, 侵害公民合法权益的问题。
《行政强制法》第17条规定:“行政强制措施由法律、法规规定的行政机关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实施。行政强制措施权不得委托。依据《行政处罚法》的规定行使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 可以实施法律、法规规定的与行政处罚权有关的行政强制措施。行政强制措施应当由行政机关具备资格的行政执法人员实施, 其他人员不得实施。”
(二) 拆迁问题中的变通
《行政强制法》第44条规定:对违法的建筑物、构筑物、设施等需要强制拆除的, 应当由行政机关予以公告, 限期当事人自行拆除。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不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又不拆除的, 行政机关可以依法强制拆除。
凯尔森在其《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中写道:“在所有文明的国家中, 行政机关被授权强行撤出即将倒塌的房屋中的居民, 拆毁建筑物以制止火灾的蔓延, 宰杀染有某种疾病的牲畜, 拘留 (约束) 肉体或精神状态对同胞公民的健康或生命有危险的人。尤其是警察被授予实行这样的强制行为。这些行为对个人的重要性不亚于在司法程序中所执行的制裁或准备这样一些制裁的强制行为。”英国首相威廉·皮特在一次演讲中也说:“臣民的茅草房, 风能进, 雨能进, 国王不能进。”针对之前拆迁出现的流血事件我们出台了《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 但《行政强制法》强制拆违的规定给拆迁留有法律变通之路。
拆迁变拆违模式就是强拆时的一条法律变通之路, 政府发布拆迁公告之后, 给一定期限, 让被拆迁人按照他的标准签订合同。如果不签订合同, 立马就有城管给规划部门发一个是否合法的征求意见函, 规划局马上给城管部门回一个函, 叫“技术鉴定”的函, 认为这个房子没有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是违法的房子, 所以建议拆除, 城管就决定大规模的拆除。这种把拆迁和认定“违法建筑”两种职能混在一起的做法, 有既做“裁判员”又做“运动员”之嫌, 通过法律变通使拆迁在理论上从一个棘手的问题变的简单, 但这种变通显然忽视了可能造成的社会后果, 易引起公众的反感。所以, 《行政强制法》中有对违章建筑在一定情况下可以强制拆除的规定外还需要对违章建筑做一个严格的界定, 而这个界定不应当是“运动员”做出, 只有相关制度同时完善才能保障不给侵犯公民权利的行为留空隙。
(三) 应急法律问题
应急法律是指为了应对紧急事件而制定的法律法规, 规定了战争状态、紧急状态和应急状态三种非常状态。在这种法律中多数状态下都是行政强制的性质, 如强制隔离、戒严等, 但《行政强制法》的规定却把紧急事件中的行政强制排除在外了, 其第3条规定:发生或者即将发生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或者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事件, 行政机关采取应急措施或者临时措施, 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执行。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4条赋予了国家在紧急状态下的义务克减权利, 但也要看到克减只在紧急情势严格需要时才能进行。从2003年的“非典”到2009年H1N1流感疫情, 我国的应急预案显示出了其强大的效果, 在预防和控制疾病的蔓延方面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但是我们是否在认识到它出色的效果的同时留意到其存在的问题因此, 行政力量的介入 (甚至公安机关) , 对突发性传染病人及“疑似”人员的强制治疗、强制隔离需法律依据, 《行政强制法》在这一点上不应避开而应规范其实施程序, 毕竟, 从某种意义上讲, 法治才是社会最大的福祉, 法律才是保障公民权利的可靠武器。
三、结语
就像白皮书中所说的:“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 总体上解决了有法可依的问题, 对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提出了更为突出、更加紧迫的要求。”《行政强制法》的出台也只是解决了有法可依的问题, 行政强制机关作为公权力机关如何规范自己的行为, 做到依法强制才是最重要的, 法律只能在崇尚法治的环境下才能生存, 我们不缺少制定良好的法律, 而是缺乏尊重良好法律的态度。总的来说, 行政强制法的出台填补了我国行政强制方面的立法空白, 有利于法治政府的建设。
摘要:2011年6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 它的出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建成贡献了力量, 同时也体现了立法在限制公权力, 保障公民基本权利方面做出的努力。本文从行政强制典型问题出发, 阐释行政强制在立法进程上的进步意义及完善空间。
关键词:行政强制,主体规范,变通,应急法律
行政强制法 篇2
显示答案【单选题】没有行政强制执行权的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的期限是自当事人法定履行期限届满之日起()内。说明:
A、1个月 B、2个月 C、3个月 D、6个月
显示答案【单选题】执行对象为动产的,行政机关向()所在地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说明:
A、行政机关 B、被执行人 C、执行标的 D、上一级行政机关
显示答案【单选题】行政强制执行,是指行政机关或者行政机关申请(),对不履行行政决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强制履行义务的行为。说明:
A、公安机关 B、人民法院 C、人民检察院 D、司法行政机关
显示答案【单选题】以下不属于地方性法规可以设定的行政强制措施是 说明:
A、扣押财物 B、查封场所
C、限制公民人身自由 D、查封设施或者财物
显示答案【单选题】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说明:
A、查封、扣押应当由法律、法规规定 的行政机关实施,其他任何行政机关或者组织不得实施
B、当事人的场所、设施或者财物已被其他国家机关依法查封的,不得重复查封
C、冻结存款、汇款的数额应当与违法行为涉及的金额相当;已被其他国家机关依法冻结的,不得重复冻结
D、因查封、扣押发生的保管费用由当事人承担
显示答案【单选题】行政强制执行过程中,中止执行的情形消失后,行政机关应当恢复执行。对没有明显社会危害,当事人确无能力履行,中止执行满()未恢复执行的,行政机关不再执行。说明:
A、三年 B、一年 C、两年 D、四年
显示答案【单选题】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说明:
A、行政机关履行行政管理职责,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实施行政强制措施
B、行政强制措施权经行政机关负责人同意,可以委托给其他行政机关
C、因查封、扣押发生的保管费由行政机关承担
D、当事人的场所、设施或者财物已被其他国家机关依法查封的,不得重复查封
显示答案【单选题】某市国税局以涉嫌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为由扣押某公司3辆汽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说明:
A、国税局可以委托城管执法局实施扣押 B、对扣押车辆,国税局可以委托第三人保管 C、国税局扣押汽车的最长期限为90日 D、对扣押车辆进行检测的费用,由该公司承担
显示答案【单选题】下列关于行政强制措施中的查封和扣押说法错误的是 说明: A、查封、扣押的期限不得超过十五日;情况复杂的,经行政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但是延长期限不得超过三十日
B、当事人的场所、设施或者财物已被其他国家机关依法查封的,不得重复查封
C、行政机关决定实施查封、扣押的,制作并当场交付查封、扣押决定书和清单
D、对查封的场所、设施或者财物,行政机关可以委托第三人保管
显示答案【单选题】胡某非法经营地下钱庄,公安机关获报后迅速前往查封,公安机关不得查封的是 说明:
A、胡某的生活必需品 B、涉案的场所 C、涉案的设施 D、涉案的财物
显示答案【单选题】行政强制执行过程中,如当事人履行行政决定确有困难或者暂无履行能力的应当 说明:
A、代履行 B、继续执行 C、中止执行 D、终结执行 显示答案【单选题】情况紧急,需要当场实施行政强制措施的,行政执法人员应当向行政机关负责人报告,并补办批准手续的时间期限是 说明:
A、12小时 B、48小时 C、36小时 D、24小时
显示答案【单选题】需要立即清除道路、河道、航道或者公共场所的遗洒物、障碍物或者污染物,当事人不能清除的,行政机关可以决定立即实施 说明:
A、查封 B、代履行 C、扣押 D、冻结
显示答案【单选题】实施行政强制,应当坚持()相结合。说明:
A、公开与公平B、教育与惩处 C、教育与强制 D、责任与过错
显示答案【单选题】以下不属于行政强制执行的方式是 说明:
A、冻结存款、汇款 B、加处罚款或者滞纳金 C、排除妨碍、恢复原状 D、代履行
显示答案【单选题】某乡政府认定村民曹某在本村所建的住宅属于非法占用土地,作出拆除房屋、退还土地的决定,随后乡政府将房屋强制拆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说明:
A、乡政府无权作出拆除决定,也无权强制执行 B、乡政府无权作出拆除决定,但可以强制执行 C、乡政府有权作出拆除决定,也可以强制执行 D、乡政府有权作出拆除决定,但无权强制执行
显示答案【多选题】某进出口公司被区工商局以侵犯他人注册商标权为由做出罚款10万元的处罚决定。该公司不服向市工商局申请复议,复议机关维持了区工商局的处罚决定。在法定期辖内该公司不提起诉讼,但又不履行复议决定。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说明:
A、由区工商局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B、由市工商局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或者依法强制执行
C、由区工商局和市工商局协商决定由哪一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或者依法强制执行 D、由区工商局和市工商局联合执行
显示答案【多选题】根据《行政强制法》规定,行政机关作出解除冻结决定的,应当及时通知 说明:
A、上级行政机关 B、社会公众 C、金融机构 D、当事人
显示答案【多选题】地方性法规可以设定的行政强制措施有 说明:
A、限制公民人身自由 B、查封场所、设施或者财物 C、扣押财物 D、冻结存款、汇款
显示答案【多选题】《行政强制法》所称行政强制,包括 说明:
A、行政强制行为 B、行政强制措施 C、行政强制执行
显示答案【多选题】下列关于行政强制的说法错误的是 说明: A、部门规章可以设定行政强制执行措施
B、行政强制的设定机关可以定期对其设定的行政强制进行评价 C、行政强制措施权可以委托其他组织来执行
D、行政机关决定实施查封、扣押的应当制作查封、扣押决定书和清单,不用当场交付
显示答案【多选题】某市冶炼厂超标准排放废气违反了《大气污染防治法》,该市环保局对其处以1万元的罚款。在规定期间内,冶炼厂既不缴纳罚款也未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该市环保局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罚款决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说明:
A、市环保局应自罚款决定生效之日起180日内向法院提起执行申请
B、市环保局应向某市冶炼厂所在地的基层人民法院提出申请 C、市环保局应向法院提供某市冶炼厂的财产状况的材料
D、法院应在受理执行申请之日起30日内对是否强制执行做出裁定
显示答案【多选题】行政机关不得在()实施行政强制执行。但是,情况紧急的除外。说明:
A、工作日 B、夜间 C、法定节日 D、法定假日 显示答案【多选题】某县公安局因彭某拒绝缴纳罚款,将彭某汽车扣押。一个月后,该局通知彭某将汽车领回,但该车在扣押期间被使用,因发生交通事故遭到部分损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说明:
A、某县公安局的扣车行为是一种行政强制措施
B、某县公安局的扣车行为应当有法律、法规授权,否则构成违法 C、某县公安局退回被扣的汽车即可视为对扣车行为违法性的确认 D、某县公安局应满足彭某提出赔偿其汽车维修费、养路费和汽车停运期间的收入损失的要求
显示答案【多选题】甲公司从加拿大某公司购买了2万吨化肥运抵某市。海关认定甲公司在无进口许可证等报关单证的情况下进口货物,且未经海关许可擅自提取货物,遂以保证金的名义向甲公司收缴人民币200万元。随后作出罚款1000万元的行政处罚决定。甲公司认为处罚过重,但既未缴纳罚款,也未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说明:
A、海关可以直接将甲公司缴纳的保证金抵缴部分罚款 B、海关只能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其处罚决定
C、海关应当自甲公司起诉期限届满之日起180日内提出行政强制执行申请
D、海关申请强制执行其处罚决定,应当由海关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受理 显示答案【多选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行政机关应当及时作出解除查封、扣押决定。说明:
A、当事人没有违法行为
B、查封、扣押的场所、设施或者财物与违法行为无关
C、行政机关对违法行为已经作出处理决定,不再需要查封、扣押 D、查封、扣押期限已经届满
显示答案【多选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中止行政强制执行。
说明:
A、当事人履行行政决定确有困难或者暂无履行能力的 B、第三人对执行标的主张权利,确有理由的
C、执行可能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且中止执行不损害公共利益的 D、公民死亡,无遗产可供执行,又无义务承受人的
显示答案【多选题】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的行政强制行为享有 说明:
A、陈述权 B、抗辩权 C、复议权 D、求偿权
显示答案【多选题】行政机关作出强制执行决定前,应当事先催告当事人履行义务。催告应当以书面形式作出,并载明的事项有 说明:
A、履行义务的期限 B、履行义务的方式
C、涉及金钱给付的,应当有明确的金额和给付方式 D、当事人依法享有的陈述权和申辩权
显示答案【多选题】以下属于行政强制措施的种类是 说明:
A、限制公民人身自由 B、查封场所、设施或者财物 C、扣押财物 D、责令停产停业
显示答案【多选题】行政法规不可以设定的行政强制措施有 说明:
A、限制公民人身自由 B、查封场所、设施或者财物 C、扣押财物 D、冻结存款、汇款
显示答案【多选题】违法行为()的,可以不采取行政强制措施。说明:
A、情节显著轻微 B、未造成严重结果 C、没有明显社会危害 D、未侵害公共利益
显示答案【多选题】下列属于查封、暂扣决定书应载明事项的有 说明:
A、当事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地址 B、查封、扣押的理由、依据和期限
C、查封、扣押场所、设施或者财物的名称、数量等 D、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途径和期限
显示答案【判断题】公安机关对在公共场所违法静坐示威者采取强行带离现场的行为属于行政强制措施行为。说明:
√ X
显示答案【判断题】李某在体检时被发现患有急性传染病,卫生主管机关没有征得李某同意,就将其带至隔离室,并不允许李某与家人接触。卫生部门的行为是违法的。说明:
√ X 显示答案【判断题】某消防大队在对一仓库检查时发现该单位在两栋库房之间占用防火间距,搭建了一个临时车库。对此,消防大队可以立即组织强制拆除。说明:
√ X
显示答案【判断题】食品监督管理部门对有证据证明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食品进行查封的行为不属于行政强制措施行为。说明:
√ X
显示答案【判断题】海关对有走私嫌疑的人经关长批准扣留24小时的行为属于行政强制措施行为。说明:
√ X
显示答案【判断题】黄某半夜提有手提电脑从居民区出来,被巡警发现,黄某拒绝解释,巡警于是将其带至派出所进行讯问。巡警的行为是法律允许的。说明:
√ X 显示答案【判断题】朱某因违反《价格管理条例》的规定,被物价检查机构处以没收非法所得的处罚,但朱某拒绝缴纳,物价检查机构于是通知朱某的开户银行将其应缴纳的非法所得划拨到指定账户。物价检查机构的做法是合法的。说明:
√ X
显示答案【判断题】对违法的建筑物需要强制拆除的,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不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又不拆除的,行政机关应该申请人民法院依法强制拆除。说明:
√ X
显示答案【判断题】行政强制执行本质上不对当事人科以新的义务,而是为保障具体行政行为的实现而采取的执行行为。说明:
√ X
显示答案【判断题】行政强制措施就是行政强制执行措施。说明:
√ X 显示答案【判断题】行政强制执行分为间接执行和直接执行,间接强制包括代履行和执行罚。说明:
√ X
显示答案【判断题】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强制,应当作出正式行政强制执行决定。说明:
√ X
显示答案【判断题】根据生效的行政强制决定书,行政机关实施强制措施可以进行和解。说明:
√ X
显示答案【判断题】税务机关扣押相对人严某财产的行为属于行政强制措施行为。说明:
√ X
显示答案【判断题】刘某1999年4月向某县郊区某村申请建房,经同意后,在该村地界修建了105平方米的平房。同年10月,县城建局认定该建筑为违章建筑,责令刘某强行拆除,并在强拆时将刘某部分财产损坏。刘某诉至法院,要求赔偿。法院认定,城建局的行为合法,但是根据规律规定应对刘某进行补偿。说明:
√ X
显示答案【判断题】留置盘问、传唤、查封、扣押、冻结属于行政强制性措施。说明:
√ X
显示答案【判断题】某歌舞厅地处闹市区,营业期间人流聚集,大量使用聚胺脂泡沫塑料做吸音材料进行室内装修,严重违反《建筑内装修设计防火规范》规定。消防大队监督员王某、李某检查发现后,立即对该歌舞厅进行了查封。该做法是错误的。说明:
√ X
显示答案【判断题】行政机关作出行政强制执行决定前,应当事先催告当事人,催告期间,对有证据证明有转移或者隐匿财物迹象的,行政机关可以作出立即强制执行决定。说明:
看上去很美的《行政强制法》 篇3
在经历长达12年的漫长立法历程之后,《行政强制法》将在6月27日五审,多位接近立法机关的学者表示,尽管仍存在较多争议和不足,如不出意外,这部法律将有望通过。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新闻中心举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与完善”记者会上,全国人大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信春鹰表示,2011年要制定《行政强制法》。
4月召开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上,该法在第四次审议后并未交付表决。学者们普遍认为,两个月之后再次进行审议,交付表决的可能性较大,否则没有必要如此密集地提交审议。
中国《立法法》规定,法律草案一般三审后若无大的不同意见即可交付表决,而《行政强制法》(草案)已经是6年内第四次审议,难度和复杂性可见一斑。而即便提交表决,学者们认为争议仍有必要继续就争议问题和不足之处向立法机关提出建议。
争议仍存
6月18日,在中国人民大学宪政与行政法治研究中心举办的《行政强制法》(草案)中的法律问题研讨会上,与会学者就草案中的不足与争议点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中心执行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莫于川说,希望会议形成可行的修改建议提交给立法机关。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姜明安在肯定草案四审稿亮点的同时,提出不足。“比例原则写进去是一个亮点,但不完善,只写了一半。”草案四审稿第五条规定“行政强制的设定和实施,应当适当。采用非强制手段可以达到行政管理目的的,不得设定和实施行政强制”。
行政法上的比例原则通俗地讲也称为最小损害原则。其含义是行政强制除了要有法律依据外,行政主体还必须选择以最小损害行政管理相对人的方式进行。
姜明安称,“如果能采用轻的就不能采用重的强制手段,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损害最小。我提过多次,但没有被采纳。”
《行政强制法》的价值取向也成为讨论的重点。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韩大元教授认为,这部法律的价值取向应当受到重视,在他看来,这部法律不能过分考虑行政机关的权力,而应当是偏重于保护公民的权利。
姜明安对此表示认同,“《行政强制法》当该偏向保护公民的权利,从权力和权利的角度来看,不能是平衡的,权利应当是第一位的。”
但他同时表示,“从权力的角度来看,不仅要控制行政机关乱作为,也要控制行政机关不作为。现在行政机关不作为太多了,睁只眼闭只眼。”
早在2005年,信春鹰在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讲座第十六讲主讲“我国的行政强制法律制度”:在(草案)形成过程中,我们梳理了目前实践中行政强制制度存在的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乱”,包括“乱”设行政强制和“滥”用行政强制,侵害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是“软”,就是行政机关的强制手段不足,执法不力,对有些违法行为不能有效制止,有些行政决定不能得到及时执行。因此,制定行政强制法,既要治“乱”、治“滥”,也要治“软”。
不过,在最新的草案稿中,此方面并未有明确的条文进行规范。此外,姜明安也担忧,“一些行政强制的设定没有纳入到法律中来,比如对‘查封场所要不要事先通知,需要遵守什么程序都没有规定,这很可怕。”
清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何海波则对“公民对违法行为的抗拒”做了深入研究。“《行政强制法》草案一度规定,没有法律、行政法规的依据,行政机关进入生产经营场所实施检查、调查的,当事人有权拒绝。但由于一些学者和人大代表对该规定表示疑虑,这一条款在后来的草案中又被删去。”
何海波认为,“立法应当对行政违法行为的后果做出尽量明确、统一的规定。多部法律关于公民‘有权拒绝的规定,《集会游行示威法》等法律规定主管机关对当事人的申请逾期不告知决定的‘视为许可的规定,已经提供了很好的范例。针对行政强制这一实践中行政违法比较严重、公民违抗频发的领域,《行政强制法》有必要作出回应。”
艰难立法
尽管仍存在诸多争议,但学者们普遍认为,这部法律就算不完美,早出台仍然很有必要。
信春鹰说,“1999年调查统计,当时的法律、法规、规章中规定的行政强制措施有260多种,其中仅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由公安机关实施的行政强制措施就多达几十种。”
此外,另一份权威统计显示,根据2005年对北京、重庆、湖南、陕西、广西和深圳六个地方的现行地方性法规的调查,设定对财产的行政强制方式就有:查封、扣押、封存、暂扣、收缴、强行拆除、强制拆迁、强行销毁、强制销毁、强制销号等30种。
信春鹰在全国人大常委会讲座中表示,“除法律、行政法规外,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政府规章也大量设立行政强制。有些地方和部门的规范性文件也有设定行政强制的情况。层级越低的规范性文件设定的行政强制越多。”
在此背景下,根据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法制工作委员会从1999年3月开始《行政强制法》的起草工作,在大量调查研究和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于2002年形成了《行政强制法》(征求意见稿)。
但此后这部法律的出台颇为周折。征求意见稿形成三年之后才提交审议,此后又历经二审、三审、四审仍未达成共识。
实际上,早在行政诉讼法颁布之前,就曾考虑过行政强制法律的制定。据国务院法制局原局长孙琬钟回忆,“1989年,曾委托学者和地方法制机构起草《行政强制执行条例》《行政复议条例》《行政处罚条例》等法规的起草。”
真正把行政强制提上日程是在《行政诉讼法》出台之后。据统计,《行政诉讼法》颁布之前,由国家法律、行政法规、规章所规定的具体行政强制措施和执行方式,名称就有200多种。
由于行政诉讼制度的阙如,没有对行政强制措施和决定的可诉性作规定,也缺乏法律救济的规定。行政管理相对人对行政强制措施和行政强制执行的侵权争议大都只能通过信访途径解决。
《行政诉讼法》改变了这一切。姜明安回忆,“1989年搞完《行政诉讼法》,就开始搞《行政处罚法》《国家赔偿法》和《行政强制法》。这些法律都是根据行政诉讼法的需要被提出来的。”
这种“需要”实际上是指1989年颁布的行政诉讼法第十一条规定人民法院受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提出的“对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对财产的查封、扣押、冻结等行政强制措施不服的”诉讼和“认为行政机关侵犯其他人身权、财产权的”诉讼。
但此后立法并不顺利,有学者认为,在《行政许可法》和《行政处罚法》出台之后,行政机关已经看到法律对自身具有的强大的约束,在立法时进行博弈的力量也就更强了,甚至出现寸土必争的现象。
在强制执行机关的设定上,就出现了此种情况。2009年8月第三次审议的《行政强制法》草案第59条规定,行政机关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金钱给付义务案件,裁定执行的,由法院予以执行;行政机关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排除妨碍、恢复原状等义务案件,裁定执行的,由行政机关委托没有利害关系的其他组织代履行;必要时,法院可以派员到场监督。
但此后四审稿删除了前述规定,对旧有的执行体制完全保留。同时增加规定,对违法的建筑物、构筑物、设施等需要强制拆除的,由行政机关依法强制拆除。
姜明安认为,由行政机关自行实施行政强制执行,即由行政机关自己执行(不经第三者裁决)自己做出的行政决定,“自己做自己的法官”,背离基本的正当程序原则。但类似这样的建议显然并未得到采纳。
作为宪法学者,韩大元更关注立法的权限问题。
根据《立法法》第七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和修改除应当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
行政强制法 篇4
1 概述
1.1无疫区建设的法律渊源是《动物防疫法》、《吉林省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管理条例》以及其它国际公约、国际法等。
1.2《行政强制法》所称行政强制, 包括行政强制措施和行政强制执行。行政强制从执行方式上分为间接强制、直接强制和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间接强制是指对不履行法定义务的管理相对人, 不是直接对其采取强制措施, 而是通过其他方式强制其履行义务的强制措施。常采用代执行和执行罚。
直接强制是指动物卫生行政主体对管理相对人不履行义务, 实行间接强制后仍未履行义务, 对管理相对人的财产加以直接的强制措施, 以促使管理相对人履行义务。
2 行政强制措施
行政强制措施与行政处理决定紧密相关, 是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作出行政处理决定的前奏和准备;目的在于预防、制止或控制危害社会的行为产生;对象是动物和动物产品;性质是证据保全的必要手段;依据是行政强制法和动物卫生监督相关法律法规。
2.1 行政强制措施的种类
在无疫区建设中涉及《动物防疫法》和《吉林省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管理条例》的行政强制措施属于行政强制法第九条第 (二) 款、第 (三) 、第 (四) 款的规定, 包括:动物防疫法规定发生动物疫病时对易感动物和动物产品采取“隔离”、“扑杀”、“销毁”等;以及对感染规定动物疫病或者疑似感染规定动物疫病的动物、动物产品及相关物品进行隔离、查封、扣押和处理。《吉林省无疫区建设管理条例》第二十七条、四十一条规定的控制、扑灭措施。
2.2 行政强制措施的期限
查封、扣押的期限不得超过三十日;情况复杂的, 经行政机关负责人批准, 可以延长不超过三十日, 并应及时书面告知当事人, 说明理由。
其中, 对物品需要进行检验、检疫或者技术鉴定的, 查封扣押的期间不包括检验、检疫或者技术鉴定的期间。检疫或者技术鉴定的期间应当明确以书面告知当事人。检验、检疫或者技术鉴定的费用由行政机关承担。
2.3 行政强制措施的执行
必须有法律法规的授权, 并严格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2.4 行政强制措施的法律责任和救济途径
2.4.1《行政诉讼法》第十一条第二款规定:
对财产的查封、扣押等行政强制措施不服的, 可以提起行政诉讼。
2.4.2 查封、扣押造成损失的, 行政机关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2.4.3 查封、扣押发生的保管费用由行政机关承担。
2.4.4
解除查封、扣押应当立即退还财物;已将鲜活物品或者其他不易保管的财物拍卖或者变卖的, 退换拍卖或者变卖所得款项。变卖价格明显低于市场价格, 给当事人造成损失的, 应当给予补偿。
3 行政强制执行
人民法院或者行政机关依照法律规定, 对不履行行政机关依法所作行政处理决定中规定的义务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依法强制其履行义务或达到与履行义务相同状态的行为。
3.1 目的是强迫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履行行政义务。
3.2 对象是拒不履行行政义务的管理相对人暨义务人。
3.3 种类
3.3.1《动物防疫法》第七十三条、第八十二条规定的“代作处理、吊销”。
3.3.2《吉林省无疫区建设管理条例》第五十三条、五十四条规定的“代作处理、收回并注销”, 第二十七条规定的“拒不服从的, 有公安机关协助执行”。
3.3.3《行政强制法》第四十五条规定加处罚款或者滞纳金的, 属于执行罚, 是间接强制的一种。目的是促使当事人尽快缴纳罚款或者履行金钱给付义务。
3.3.4《行政强制法》第五十三条规定应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的。
3.3.5 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不缴纳申请费。强制执行的费用由被执行人承担。
3.3.6 依法拍卖财物的, 由人民法院委托拍卖机构依照《拍卖法》的规定办理。
3.4 期限
3.4.1 依照《行政诉讼法》第五十三条、五十四条规定, 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不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又不履行行政决定的, 没有行政强制执行权的行政机关可以自期限届满之日起三个月内, 依据本章规定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前, 应当催告当事人履行义务。催告书送达十日后当事人仍未履行义务的, 行政机关可以向所在地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行政强制法》解读 篇5
1、《行政强制法》的立法过程
2、《行政强制法》的立法目的、适用范围与基本原则
3、行政强制的种类与设定
4、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强制的程序
5、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的程序
6、行政强制违法的法律责任与救济
一、《行政强制法》的立法过程
1988年,国务院启动《行政强制执行条例》的起草 1996年,行政立法组启动《行政强制法》试拟稿起草 1999年,人大法工委启动《行政强制法》草案起草 2005年,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9次会议一审 2007年,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30次会议二审 2009年,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0次会议三审 2011年,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0次会议四审 2011年,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1次会议通过
该法为什么经历了那么长的立法过程?
1、该法涉及公权与私权的平衡,涉及特定相对人权益、自由、安全与他人、社会公众的权益、自由、安全的平衡,此种平衡很难拿捏,必须填之又慎;
2、该法涉及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的权力配置的调整或重构,各方在立法过程中博弈不断;
3、该法旨在加强对行政强制权的限制、控制和规范,这不能不影响有关执法部门、执法者的利益,从而必然会遇到各种有形或无形的阻力;
4、学者和实务界对该法涉及的重大问题存在不同观点和主张,存在较多争议。
该法五次审议涉及的主要问题 一审稿:
1、确立体系:七章(第3、4 章各设三节)
2、确定调整范围
3、确定强制种类方式
4、确定设定权
5、确定实施行政强制措施程序
6、确定行政强制执行制度
二审稿:
1、增加解除限制人身自由的规定
2、加处罚款或滞纳金的“封顶”
3、禁止超范围查封、扣押财物
4、增加法院受理申请强执的期限规定
5、增设不得在夜间、节假日强执和采取断 水、电、热、气迫使履行的规定
三审稿:
1、增加设定程序中的公众参与、论证评估程序
2、确定行政强制措施实施权不得委托
3、增设查询企业帐簿交易记录不得影响其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并保守其商业秘密的规定
4、增设查扣不及于生活必需品和错执返还赔偿的规定
5、增加执行协议的内容(分阶段履行,当事人采取补救措施的可减免加处的罚款或滞纳金等)
6、取消进入住宅、营业场所特别程序
7、减少对法规设定权的限制(“且”改“或者”)8 四审稿:
1、恢复 对法规设定权的限制(“或者”改“且”)
2、增加行政法规的授权设定权
3、赋予城管等相对集中处罚权机构相应强制权
4、限制了代履行的范围、方式
5、增设在五种情形下应解除查封扣押的规定
6、增设延长查扣冻应及时告知和说明理由的规定 五审:
1、进一步增加公民对设定权的参与:可向设定机关提出意见建议,有关机关应研究论证反馈
2、删去“申请法院强执,法院裁定强执的,由法院执行”的规定
3、增设“其他违法实施行政强制情形”的法律责任
4、确立违法给相对人造成损失赔偿的专门条款 9 10
二、《行政强制法》的立法目的、适用范围与基本原则
(一)立 法 目 的:
1、长时期以来,行政强制存在严重的“乱”“滥”、“软”,为保障人权和保护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需要制定《行政强制法》。
2、行政强制的“乱”、“滥” “软”,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为规范行政强制行为,维护市场经济秩序,需要制定《行政强制法》。
3、行政强制的“乱”和 “滥”,严重影响了人民政府和人民法院的形象,为完善行政强制法制,改善人民政府和人民法院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需要制定《行政强制法》。
4、行政强制的“乱”和 “滥”,导致了严重的滥权和行政侵权,为防止滥权和行政侵权,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需要制定《行政强制法》。
5、制定行政程序法典是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法治政府的必须,为制定行政程序法典提供基础和积累经验,需要制定《行政强制法》。
(二)适用范围:行政强制的设定和实施
行政强制措施: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过程中,为制止违法行为、防止证据损毁、避免危害发生、控制危险扩大等情形,依法对公民的人身自由实施暂时性限制,或者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财物实施暂时性控制的行为。
行政强制执行:行政机关或者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对不履行行政决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强制履行义务的行为。《行政强制法》排除适用下述行政强制行为:
1、发生或者即将发生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或者社会安全事件,行政机关采取应急措施或者临时措施;
2、行政机关采取金融业审慎监管措施、进出境货物强制性技术监控措施。
这些行政强制适用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
(三)行政强制设定和实施的基本原则
1、法定原则:行政强制的设定和实施,应当依照法定的权限、范围、条件和程序(权限:法律;范围、条件:法律、法规;程序:法律、法规、规章)
2、比例原则:行政强制的设定和实施,应当适当,采用非强制手段可以达到行政管理目的的,不得设定和实施行政强制(必要性、适当性、比例性)
3、教育与强制相结合原则:实施行政强制,应当坚持教育与强制相结合(先教育,后强制;目的达,不强制)
4、平衡原则:保障行政权有效实施,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保护社会公众权益与保障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的统一、平衡。5、正当法律程序原则: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得利用强制为单位、个人谋利;实施行政强制应当说明理由,听取相对人陈述、申辩。
6、救济原则:相对人不服行政强制,有权申请复议和提起诉讼,因违法强制受到损害的,有权依法要求赔偿
三、行政强制的种类与设定
(一)行政强制措施的种类
1、限制公民人身自由;
2、查封场所、设施或者财物;
3、扣押财物;
4、冻结存款、汇款;
5、其他行政强制措施。
(二)行政强制执行的种类
1、加处罚款或者滞纳金(执行罚、罚锾);
2、划拨存款、汇款;
3、拍卖或者依法处理查封、扣押的场所、设施或财物;
4、排除妨碍、恢复原状;
5、代履行(代执行)
6、其他强制执行方式
(三)行政强制的设定 设定权配置的争议问题:
国务院及其部委应不应有行政强制设定权?
地方应不应有行政强制设定权?
地方如应授予行政强制设定权,应授予
多大范围?是应由地方性法规设定
还是地方政府规章设定?如二者都
有设定权,如何分配?
比较行政处罚与行政许可设定权的配置 行政处罚设定权:
国务院:可以行政法规设定除限制人身自由以外的行政处罚。国务院部委:可以规章设定警告、罚款(限额由国务院规定)。
地方人大:可以地方性法规设定除限制人身自由、吊销营业执照以外的行政处罚。
地方政府:可以规章设定警告、罚款(限额由地方人大常委会规定)。
行政许可设定权:
国务院:尚未制定法律的,行政法规可以设定所有法定范围的行政许可;决定可设定临时性行政许可。
国务院部委:不得以规章设定任何行政许可地方人大: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规的,地方性法规可以设定除资格、资质、企业、组织设立登记及其前置性行政许可以外的行政许可。地方政府:可以规章设定临时性行政许可(一年后失效或提请制定地方性法规)。
《行政强制法》规定的设定权配置 国务院:尚未制定法律,且属于国务院行政管理职权事项的,或者虽已制定法律,但法律中未设定行政强制措施,且法律规定特定事项 由行政法规规定具体管理措施的,行政法规可以设定除限制公民人身自由、冻结存款、汇款和应由法律规定的行政强制措施以外的其他 行政强制措施。
行政法规不得设定行政强制执行。
国务院部委:不得以规章设定任何行政强制。地方人大:尚未制定法律,且属于地方性事务的,地方性法规可以设定查封场所、设施或财物、扣押财物两项行政强制措施。
地方性法规不得设定行政强制执行。地方政府:不得以规章设定任何行政强制。其他任何规范性文件均不得设定任何行政强制。
四、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强制的程序
(一)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强制措施程序的一般规则:
1、违法行为情节显著轻微或者没有明显社会危害的,可不实施强制。
2、行政强制措施由法定行政机关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实施,不得委托。但行使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可实施与行政处罚权有关的行政强制措施。
3、严循程序:报告批准;2人以上实施;出示证件;通知当事人到场(当事人不到场的,邀请见证人到场);告知理由、依据、权利和救济途径;听取陈述申辩;制作现场笔录等(第18条)。
4、紧急情况当场强制24小时内报告,补办手续。
(二)实施行政强制措施的具体程序
1、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特别程序(第20条)
2、涉嫌犯罪移送程序(第21条)
3、查封、扣押的特别要求(限于涉案场所、设施或财 物;不得重复查封;制作和交付决定书及清单;查封扣 押期一般不超30日;不应或不需查封扣押的应立即解除; 造成损失应补偿等。见第22—28条)
4、冻结的特别要求(只限法定行政机关实施;冻结存 款汇款一般限30日,30日后不批准延长的应作出解冻决 定。见第29—32条)
(三)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强制执行的程序
1、行政强制执行的一般规则:
事先书面摧告(第35条)
当事人陈述申辩(第36条)
作出强制执行决定并交付或送达(第37--38条)
中止执行与终结执行(第39--40条)
可与当事人达成执行协议(第42条)
一般不得夜间或节假日执行;不得以停水、电、热、气等方式迫使当事人履行(第43条)
违建在限期后可依法强拆(第44条)
2、金钱给付义务的执行
(1)依法加处罚款或滞纳金不得超出原给付义务数额(第45条)
(2)执行罚超30日后可行政强制执行(可查封、扣押、冻结),没有执行权的行政机关应申请法院执行,但对当事人不复议、诉讼,经催告仍不履行的,可拍卖原查封、扣押的财物(第46条)
(3)划拨由法定行政机关决定后通知金融机构实施(第47条)
(4)划拨、拍卖和依法处理所得款项上缴国库或划入财政专户,不得截留、私分或变相私分(第48条)
3、代履行
(1)当事人不履行排除妨碍、恢复原状等义务,经催告仍不履行,其后果已经或者将危害交通安全、造成环境污染或者破坏自然资源的,行政机关可代履行,或委托没有利害关系的第三人代履行(第50条);
(2)代履行决定应送达当事人;代履行3日前催告当事人,其自履行的,停止代履行;
(3)代履行不得采用暴力、及其他非法方式,(4)代履行费用按成本合理确定;
(5)清除道路、河道、航道或公共场所的遗洒物、障碍物或污染物,可即时代履行(第52条)
五、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程序
1、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不申请救济,又不履行行政决定,无自行执行权的行政机关可依法申请法院强制执行(第53条);
2、行政机关申请前应催告当事人自履行,催告10日后当事人仍不履行的,方申请法院(所在地有管辖权法院、不动产所在地法院)执行(第54条);
3、法院接到申请后5日内作出受理或不予受理裁定,对不予受理裁定,行政机关可向上一级法院申请复议(第56条);
4、法院对申请进行书面审查,7日内作出执行裁定(第57条);
5、法院对明显缺乏事实根据、法律法规依据、其他明显违法并损害被执行人合法权益的,应自受理后30日内在听取双方意见后作出是否执行的裁定.对不予执行裁定,行政机关可向上一级法院申请复议(第58条)。
6、紧急情况行政机关可申请法院立即执行,经院长批准5日内执行(第59条)
7、执行费由被执行人承担,行政机关不缴纳申请费.划拨、拍卖和依法处理所得款项上缴国库或划入财政专户,不得截留、私分或变相私分(第60条)
六、行政强制违法的法律责任与救济
1、行政强制违法的法律责任
(1)违法、野蛮强制责任(第61条)
(2)在强制过程中违法 责任(第62条)
(3)在强制过程中私分、变相私分、侵占、谋取私利责任(第63-64条)
(4)金融机构及相关机关责任(第65-66条)
(5)人民法院责任(第67条)
2、行政强制违法的救济
行政强制法 篇6
关键词:公安;行政强制法;法定原则
一、行政强制法定原则
公安行政强制法定原则的内容大体包括:
(一)实施主体法定
实施主体法定是指有权对相对人采取公安行政强制措施的主体必须是法律规定的主体,只有法律规定的主体才有权行使公安行政强制措施。《行政强制法》第17条规定:“行政强制措施由法律、法规规定的行政机关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实施。行政强制措施权不得委托。行政强制措施应当由行政机关具备资格的行政执法人员实施。其他人员不得实施。”根据《行政强制法》第17条并结合公安实践,公安行政强制措施的实施主体是公安行政主体,这是公安行政强制措施区别于其他行政强制措施的标志之一,包括各级公安机关及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如县级以上地方公安消防机构因《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第4条和第51条的授权取得了实施强制行为的主体资格;交警支队可以以自己的名义,对违反交通管理行为的人作出强制行为;公安边防检查站根据规定,可以对违反出入境管理规定的人实施强制行为。
(二)实施程序法定
法律程序是指人们进行法律行为所必须遵循或履行的法定的时间与空间上的步骤和形式,是实现实体权利和义务的合法方式和必要条件。时间要素和空间要素是法律程序的两大基本要素。行政强制除了从实体上加以规制外,更需要从程序上加以规制,以便更好地保护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公安行政主体实施公安行政强制措施必须依照法定的程序。我国没有统一的《行政程序法》,关于实施公安行政强制措施的程序散见于《人民警察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诸多公安特别法律规定当中。但《行政强制法》详细的规定了实施行政强制措施应当遵守的程序,运用到公安执法中就是公安机关在实施行政强制行为时必须要报公安行政机关负责人批准,在得到批准后必须由两名以上行政强制执法人场,在实施行政强制措施时需告知行为人享有的权力义务以及救济途径,并且应当现场制作笔录,并有行为人签名,如果在执法过程中遇到紧急情况时可以先采取强制措施,然后补办批准手续。可见实施程序法定在规范公安机关依法行政,确保法律的公平与公正有重要的意义。
(三)行政强制设定权法定
行政强制设定权法定是指行政强制权的创设只能由立法机关通过制定法律来创设,其他机关都不能创设,尤其是行政主体更不能自己给自己创设行政强制手段。这是法律保留原则在《行政强制法》中的体现。按照“法律保留原则”将行政强制的设定权牢牢掌握在立法机关手中,其目的就是控制行政强制的设定权,限制行政主体通过设定权扩张行政强权,进而保护相对人的合法权益,《行政强制法》的主旨是控制和规范行政主体的行政强制权,一直以来,我国对行政强制的设定权没有统一的规定,使行政强制的设定权很不明确,但是《行政强制法》对行政强制措施的设定有了明确的规定,公安行政强制措施作为行政强制措施的一部分应当遵循该规定。
二、行政强制适当性原则
适当性原则要求行政主体在选择强制手段和非强制手段以及强制手段内部手段时必须基于正当的考虑,并尽量从人权保障的角度出发,选择相对人权益损害最小的手段。
(一)有效性原则
有效性原则,又称妥当性原则、适当性原则,简言之,就是要求所采取的手段能够实现所追求的行政目的,或者至少有助于行政目的的实现,而不能与法定目的相背离。
有效性原则要求公安行政强制措施的使用,必须是为了达到法定目的。如《人民警察法》规定有人民警察在适用继续盘问时必须符合:切实被指控有犯罪行为的违法嫌疑人;有现场作案嫌疑的;作案违法嫌疑人身份不明的;违法嫌疑人携带的物品可能是赃物的。可见,继续盘问适用于案件性质不明、嫌疑人身份及携带物品可能是赃物的情况,如果公安民警对没有达到上述条件的人适用继续盘问,那么就是明显违背立法本意,违背比例原則的适当性原则的。
(二)必要性原则
必要性原则,又称最小侵害原则是指在众多能够相同有效实现行政目的的手段中,应选择对公民权利限制或侵害最少的手段。该原则适用的前提,是有数个能够实现目的的手段同时存在,如果只有唯一的手段能够实现目的时,行政主体无从选择,则该原则无法适用。必要性就是说公安机关在使用强制措施时是否是有必要的,强制措施由于关系的公民人身财产等重要的权力,只有在迫不得已通过其他手段无法解决时才能够进行强制措施。也就是说采用非行政强制手段不能够达到行政目的的情况下才能够使用行政强制措施,而且公安机关在对公民或财产实施行政强制措施时要尽量温和,采取对公民或财产损失最小的措施切实保障公民的合法人身财产权利,如公安机关在进行专项整治斗争中,要充分预先做好调查取证,运用专业的知识与技能,结合案件的实际情况,事先制定计划,选取合适的对公民权利损害最小的强制措施。
三、比例性原则
比例性原则是指行政手段对公民权益的侵害必须小于该行政目的所实现的社会利益。该原则要求行政机关在行使某项行政权力、采取某项行政措施前,必须将其对相对人可能造成的损害与实现行政目的可能获得的利益之间进行权衡,只有在后者重于前者时才能采取,反之,则不能采取。而比例性原则要求公安机关适用公安行政强制措施时,在多种措施的选择过程中,必须衡量当时的客观因素,如危险或危害发生所获得的实际公共利益的大小和避免危险发生所获得的利益的大小的比较。这些条件为公安机关实施强制措施时提供了标准,比如对公安机关在处理一些群体性事件时,公安机关执法人员可以对现场人员进行劝阻,实行交通管制,必要的时候强行驱散、强制带离现场等多种行政强制措施方式,就应对事件发生的原因进行评估对所实施的行政强制措施所带来的后果进行权衡。《行政强制法》第23条第50条的规定都体现了比例原则在行政执法中的适用,比例原则的确定为公安行政执法提供了一个标准,即通过比例原则公安机关在执法过程中可以确定是否应当实施这强制措施。
参考文献:
[1]杨建顺.行政强制法原则的理解和运用[J].观察与思考,2012(4):39-41.
行政强制措施应当由行政机关实施 篇7
管辖权变化情况
2005年12月19日,甲方张俊国(原通州市南星木业有限公司法人)与乙方(原通州市川港镇企业服务中心)签订了一份《租赁合同》,租用乙方水泥厂(磷肥厂)用于木业公司生产使用,租期3年。
2007年12月1日,川港镇人民政府通知,磷肥厂自2008年1月1日起移交给竖积洪村管辖。
2008年,原通州市川港镇竖积洪村并入原通州市张芝山镇通海村,后更名为南通市通州区张芝山镇通海村;原通州市南星木业有限公司更名为南通红枫丽莱木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张俊国公司)。
2009年2月20日,通海村委会以欠缴租金为由将张俊国公司诉至法院。经法院调解达成协议,同年4月,张俊国公司给付通海村租金12000元。
此后,张俊国公司一直占用原租赁房屋,双方未订立书面租赁协议。2011年1月22日,张俊国公司向通海村支付租金3万元,通海村委会出具收据,注明为2009年、 2010年度租金。
2011年10月3日,张芝山镇通海村作为甲方,与乙方张俊国签订了《租赁合同》,甲方将原有磷肥厂空余厂房763平方米、场地250平方米租给乙方。租期自2009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租期3年。期满如需续订,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因乙方从2011年8月30日开始租用并需修理,同意续租3年。
村委会强拆厂房
2013年2月7日,通海村委会向张芝山镇人民政府打报告:“经两委讨论决定,利用老磷肥厂的破陋危房拆除清理,重新规划布置,新建公共服务中心……”。
2013年2月9日,通州区张芝山镇人民政府在报告上签署意见:同意实施。
2013年4月6日,通海村委会向张俊国发了一个《通知》:“解除双方2011年10月30日签订的租赁合同,请于收到本通知之日起15日内将租赁用房腾空,违章搭建自行拆除,恢复地貌,将所有物品搬离,否则,我们将通过法律途径维权。另请自觉将2013年1月30日至今的租金给付村委会, 否则,将通过法律途径追讨。”
2013年7月2日,通海村委会组织人员对张俊国的企业厂房进行了强制拆除。其拆下的木料、 门窗、除尘管、铁架、砖头被运走。据张俊国讲述是被变卖。
张俊国认为,通海村往上所打的报告,说的是利用老磷肥厂新建公共服务中心,其实就是将出租的房屋场地收回,重新租给了他人建厂,这种行为违法。
2014年5月12日,针对张俊国的疑问,张芝山镇人民政府答复:“关于镇政府将土地租给一家铸造厂问题,2014年1月经镇政府、通海村、金盾铸造厂三方协商,由通海村将老磷肥厂内的宗地租给铸造厂。”
2014年6月10日,南通市国土资源局向铸造厂有关负责人陆某下达了《行政处罚决定书》:“2014年2月始,你未经批准,非法占用通海村土地5056平方米陆续进行非农业建设,违反了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三条的规定,决定处罚如下:责令你退还占用的土地,没收在非法占用的土地上新建的建筑物和其他设备,并处罚款……”
2015年6月10日,南通国土局通州分局给张俊国答复:“该地块至今未办理土地权属登记,目前该地块的实际管理者为张芝山镇人民政府。”
律师点评
北京盈科律师事务所高级律师王德军认为,如果上述情况属实,原川港镇集体企业所使用土地,其管辖权随着行政区划的变化归属张芝山镇人民政府,该土地权属应该归张芝山镇人民政府所有。那么,不论该土地是否委托给通海村委会管理,通海村委会只能进行辅助管理,如果该土地上有违章建筑,其拆除权也只能由当地人民政府具体实施。我国的《城乡规划法》第六十五条规定:“在乡、村庄规划区内未依法取得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或者未按照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的规定进行建设的,由乡、镇人民政府责令停止建设、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可以拆除。”第六十六条还规定:“建设单位或者个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所在地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拆除。”针对上述情况,不论张俊国建设的厂房是否经过规划建设部门的批准, 通海村委会都没有强制拆除的权利。
我国的《行政强制法》第四十四条规定:“对违法的建筑物、构筑物、设施等需要强制拆除的,应当由行政机关予以公告,限期当事人自行拆除。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不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又不拆除的,行政机关可以依法强制拆除。”
我国的《行政强制法》第十七条还规定:“行政强制措施由法律、法规规定的行政机关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实施。 行政强制措施权不得委托。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的规定行使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可以实施法律、法规规定的与行政处罚权有关的行政强制措施。行政强制措施应当由行政机关具备资格的行政执法人员实施,其他人员不得实施。”
行政强制法 篇8
关键词:行政强制,权力,效能
一、行政强制权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 行政强制的“乱”, 根源是设定权乱
现行立法中行政强制的具体方式多种多样, 名称千差万别。其中, 设定对财产的行政强制方式就有查封、扣押、封存、暂扣、收缴、强行拆除、强制拆迁等30种。在行政强制权力的设定上, 过去立法没有对行政强制权力的设定权予以明确规定, 导致许多具有行政执法职能的部门都可以设定, 诸如城管、工商、税务、环保等部门都有权设置所属部门的行政强制权。这就造成了“政出多门、多头执法”。
(二) 行政强制“滥”
主要体现在执法主体的不规范上, 依法行使行政强制权的机关应为行政机关, 或者是由行政机关明确授权的机关。《行政强制法》规定“行政强制措施权不得委托”, “行政强制措施应当由行政机关具备资格的正式执法人员实施, 其他人员不得实施”。但是我国当前的状况是, 各地方、各部门自己成立了名目繁多的行政执法机构, 并且配备了“合适”的人员, 这些执法人员并非都有执法资格, 很多是“临时工”。会造成政府公权力被滥用, 影响法制的严肃性和政府形象。
(三) 行政强制“软”
就是行政机关的行政强制手段落后, 执法不力, 不能有效制止某些违法行为。
二、行政强制权力的应然性分析
(一) 行政强制权应当是作为一种手段而存在的权力
按照社会契约论的观点, 国家权力来源于其公民对自身享有的天赋权利之让渡, 国家权力的合法存在应以维护公民权利为前提和目的。所以, 作为行政强制权, 它只是作为一种手段而存在的, 而不是目的。在运用过程中, 其规则应当是限制行政强制权, 应当以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 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为目标。
(二) 行政强制权应当是以协商同意为基础的权力
行政强制权力的运用应当建立在协商同意的基础之上, 穷尽一切手段之后, 才能把它作为最后的手段。同时, 作为建立在协商同意基础上的行政强制权, 它在运用中要贯彻适当原则。实施行政强制措施应当选择适当的行政强制方式, 以最小损害当事人的权益为限度。将行政强制权的运用建立在协商同意的基础上, 同时也是一种民主政治的要求。
(三) 行政强制权应当是一种注重程序的权力
行政强制权在运用中, 必须遵循一定的程序规则。行政强制权力要从一种实体的权力变成一种程序的权力, 从权力的实体化到权力的程序化。为此, 在行政强制法中, 规定了公告、陈述、申辩、听证等行政强制权运用的规则, 行政强制权的运用应遵循这些规则, 否则, 就容易造成强制权力的专横武断。
(四) 行政强制权应当是一种有限的权力
长期以来, 在权力观上我们都强调国家是万能的。所以基于这种万能观, 国家又是无所不能、无所不管的, 但是如今我们的政府是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之上的, 这也就意味这我们的政府必须是有限的政府, 所以行政强制权力必定是有限的权力。
(五) 行政强制权应设立权利的救济机制
“没有救济就没有权利”, 这是西方的一条法律谚语。权利的实现、救济也离不开权力。由于行政强制权得运用容易给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 必须有相应的法律途径予以救济。因此,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因行政强制而受到损害的, 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并可以依法提出赔偿要求, 能恢复原状的, 应当恢复原状。这就对行政强制权运用的效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无形中就限制了行政强制权的运用。
三、规范行政强制权的几点建议
(一) 明确行政强制权的设定和实施
1. 行政强制权的设定
行政强制权是行政强制法律制度的核心, 它贯穿于行政强制立法的始终, 行政强制权的设定更是行政法律制度的重中之重, 是行政强制立法必须加以规范和明确的首要问题。《行政强制法》对行政强制权的设定给予了明确规定, 只有法律与行政法规才拥有行政强制的设定权。这对于规范行政强制权实施, 保障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实际上, 法律和行政法规设定行政强制的过程, 实际上就是处理相对人合法权益关系的过程, 是平衡行政机关权力和相对人权利的结果。
2. 行政强制权的实施
目前我国的行政强制执行依照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为主, 行政机关自己执行为例外的原则。《行政强制法》继续维持了以“申请法院强制执行为主, 以行政机关自行强制执行为例外”的原则。其实, 把行政强制执行权大部分归于人民法院, 既不利于司法独立, 还造成司法机关和行政机关之间强制执行职能的混乱, 有可能形成行政机关有能力管的不管, 互相推诿的局面。我国应确立以“行政机关强制执行为主, 人民法院执行为辅”的原则。
(二) 规范法律救济途径
加强法律救济的力度可以更好地实现“效率”和“公平”之间的平衡。我国对行政强制执行的救济应该采用行政和司法救济并用的体制。因此, 必须完善我国行政强制执行的救济制度。
(三) 提高行政执法者的素质
行政执法者自身素质的高低是行政强制执行效果好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所以, 必须提高行政执法者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养, 让执法者不但要知法、懂法, 而且要严格守法, 依法行政, 以减少因执法者滥用职权、错误执行造成的不必要的损害。
参考文献
[1]吕建高, 谢萍.行政强制的理论定位:冲突与选择[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 2008 (4) .
行政强制措施使用问题探讨 篇9
案由:未取得相应经营许可从事出租车客运经营。
2006年8月17日, 当事人孙某驾驶浙D·G××××桑塔纳轿车, 在A市区三角广场载客2人, 收取50元运费, 将其送到了A市某中学。A道路运输管理所执法人员傅某、徐某对2名乘客制作了《询问笔录》, 而未对孙某进行调查取证。第二天, 执法人员在监督检查中, 发现孙某又在驾车候客, 要求出示车辆营运证, 因其本人无法当场提供车辆营运证及其他有效证件, 执法人员根据《浙江省道路运输管理条例》第五十二条规定, 依法暂扣其车辆。
本案分析
(一) 案件焦点
1.违法行为实施终了后, 能否实施暂扣车辆的行政强制措施;
2.违法行为当场未查处, 事后能否作出行政处罚决定。
(二) 学理知识
1.行政强制措施的概念和特点
行政强制措施是行政机关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 为制止违法行为、防止证据损毁、避免危害发生、控制危险扩大, 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财产实施暂时性控制的措施。它的特征有:
(1) 目的在于制止违法行为、防止证据损毁、避免危害发生、控制危险扩大。
(2) 行政强制措施往往是在行政处理决定作出前的调查阶段, 为保全证据或保持一定状态而采取的措施。
(3) 行政强制措施具有法定性。
(4) 行政强制措施具有强制性。
(5) 行政强制措施具有限权性。
(6) 行政强制措施具有暂时性。
(7) 行政强制措施具有可诉性。
(8) 行政强制措施对证据要求的初步性。
2.行政处罚的追究时效的概念及期限
行政处罚的追究时效, 是指行政处罚机关和其他有处罚权的组织对违法行为人依法追究法律责任的有效期限, 如果超出这一期限, 则不能再行追究。
根据《行政处罚法》第二十九条规定, 违法行为在2年内未被发现的, 不再给予行政处罚。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由此可知, 我国行政处罚的一般追究时效是2年。
本案争议
1.对第一个焦点, 即违法行为实施终了后, 是否能实施暂扣车辆的行政强制措施, 有两种意见:
第一种意见:违法行为实施终了后, 不能实施暂扣车辆的行政强制措施。
根据《浙江省道路运输管理条例》第五十二条的规定, 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在实施道路运输监督检查过程中, 对没有车辆营运证又无法当场提供其他有效证件的车辆予以暂扣的, 其目的是为了预防和制止危害社会的事件与违法行为, 而依法针对个人财产进行临时约束和处置, 针对的是正在发生的违法行为, 具有制止违法行为、避免危害、控制危险的功能, 因此, 违法行为终了后, 不得实施行政强制措施。因此, 只有在违法行为当场查扣的才能处理。
第二种意见:违法行为实施终了后, 能实施暂扣车辆的行政强制措施。
一是行政强制措施要求证据具有初步性, 执法人员需掌握行政相对人有违法事实的初步证据、间接证据或违法的端倪。本案是执法人员在监督检查中发现的, 并无投诉举报人的举报记录, 执法人员应当对乘客作调查取证, 初步掌握违法事实的情况下, 才采取行政强制措施。
二是实施行政强制措施的目的在于防止证据损毁、避免危害发生、控制危险扩大。本案中, 桑塔纳轿车作为其实施违法行为的工具和证据, 执法人员出于防止证据损毁的目的, 事后实施暂扣措施, 合法合理。
2.对第二个焦点, 即违法行为当场未查处, 事后能否作出行政处罚决定, 一致认为只要证据确实、充分, 违法事实发生, 可以作出行政处罚决定。
我国行政强制立法问题研究 篇10
一、行政强制法的研究状况
(一) 阶段划分
1. 第一阶段 (2000年以前) 。
以2000年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在山东省青岛市举行的以行政强制为主题的年会为界, 行政强制法的理论研究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从最早发表有关行政强制论文的1986年到2000年, 跨越15年时间, 共发表有关行政强制的论文108篇, 其中有关行政强制措施的论文14篇, 有关行政强制执行 (包括非诉讼强制执行) 的论文达76篇, 介绍行政强制执行的著作1部。这一阶段主要侧重于知识普及、概念界定和有关行政强制具体制度的研究。其中, 应松年教授1998年发表的《论行政强制执行》一文, 在归纳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提出了行政强制研究的任务和制度建设的思路, 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2. 第二阶段 (2000年至今) 。
2000年, 在青岛市举行的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年会上,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的有关官员宣布, 正式接手《行政强制法》专家试拟稿, 启动《行政强制法》的起草工作。以此为界, 行政强制法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二) 三部有影响的著作
1.《行政强制研究》。
傅士成教授撰写的《行政强制研究》一书, 是最早研究行政强制的专门著作之一。该书从加强依法行政和保护人权的基本思路出发, 应用法哲学理论、宪政理论和行政法学理论, 选择“行政强制的一般法理解说”“行政强制的基本理论问题”“行政强制设定问题泛论”“行政强制执行论”“行政即时强制论”“行政强制措施论”“其他行政强制”“非诉讼行政执行论”和“行政强制比较研究”等9个专题, 对行政强制基本理论和行政强制行为的基本形式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作者指出, 行政强制对于行政法制度的价值, 一方面体现在行政主体对于相对人行为的评判过程中;另一方面体现在行政行为受阻后其内容的强制实现上。作者把对行政强制的研究作为实现法律的一种方式来探讨, 在强调行政强制的同时, 主张发挥法律公正性的感召力、道德规范约束等非强制性因素的作用, 因而视野较为开阔, 也为一些学者所称道。
2.《行政强制》。
胡建淼教授主编的《行政强制》, 也是最早研究行政强制的专门著作之一。该书从行政强制的合理定位入手, 对行政强制的法理基础、行政强制制度的历史渊源、行政强制权、行政强制主体、行政强制的基本手段、行政强制的基本程序、行政强制的法律救济等问题, 进行了具有开拓性的研究。作者根据立法规范行政强制的需要, 对行政强制执行与行政强制措施的关系、行政即时强制与行政强制措施的关系、行政先行执行行为的定位等问题, 进行了细致周到的辨析, 为行政强制立法规范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意见。
3.《警察行政强制的理论与实践》。
余凌云教授的这本专著注重对一些基本问题的研究, 作者通过与德国、韩国即时强制理论和立法的比较, 辨析即时强制的概念和基本含义, 澄清即时强制与强制执行的区别和联系, 同时由于警察强制手段专业性内容的庞杂以及适用领域的特定性决定, 一般行政强制法至多只能对警察强制手段的依据、带有共性的基本原则和程序做出规定, 细化的规定仍需要公安部制定实施细则来完成。这本专著是将行政法基本理论和部门行政法相结合, 并应用行政法基本理论推进部门行政法研究和专题研究的一部重要著作。
(三) 相关重要论文和研究基地
尽管行政强制包括行政强制措施和行政强制执行已经取得了共识, 并为《行政强制法》 (草案) 所接受, 但准确划分行政强制措施和行政强制执行, 无疑非常必要和重要。胡建淼教授2002年发表的《行政强制措施与行政强制执行的边界划定》一文, 通过对中外行政强制制度及理论学说的比较研究, 在梳理、归纳、评判已有理论的基础上, 提出了以基础行为 (确定义务的行政行为) 是否生效划分行政强制措施与行政强制执行的标准。同时, 胡建淼教授带领的“行政强制法的基本理论和实践”课题组, 于2001年12月完成课题并通过国家鉴定。课题的最终研究成果形成“行政强制法研究丛书”, 包括《行政强制法研究》《外国行政强制制度研究》《中外行政强制法研究资料》《中国行政强制法律制度》4本书。该丛书对我国行政强制立法问题、外国行政强制制度、我国现行行政强制制度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 拓展了行政强制的研究领域, 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见解, 为行政强制立法提供了比较直接的支持。
除上述重要的著作和论文以外, 专题学术会议多, 从不同角度、使用不同方法研究行政强制的论文多, 是第二阶段的重要特点。就发表的论文而言, 主要有两类论文必须提到:一是介绍域外行政强制理论和制度的论文增加。其中, 杨建顺教授对日本行政执行制度进行研究的论文, 详细介绍了日本代执行、强制征收、执行罚和直接强制在内的四种行政上的强制执行类型及作为强制手段的即时强制和行政调查, 作为确保行政上义务履行的其他手段的拒绝给付、行政罚、公布违法事实、课征金、加算税等手段, 是这个阶段研究域外行政强制制度的代表性论文。二是结合我国实际, 研究行政强制具体问题的论文增加, 尝试应用新方法研究行政强制的论文开始出现。如出现了研究行政强制的实体瑕疵和程序瑕疵的论文, 也出现了应用公共选择理论、成本-收益分析方法, 探讨行政强制原则的论文。
二、行政强制法具有争议的几个问题
(一) 关于《行政强制法》适用范围
有人认为《行政强制法》 (草案) 关于适用范围的规定不妥, 理由是:制定行政强制法就是为了有一部统一的行政强制法典来对全部行政强制行为进行规范, (草案) 把行政应急措施或临时措施、金融业监管措施和进出境货物强制性技术监控措施, 排除在行政强制法之外, 不妥也不必要。因为一部行政强制法本来就不可能穷尽所有的行政强制领域, 我们只需作原则规定, 具体实施细则可在单行法中解决, 况且, 行政应急措施或临时措施本身就应当包括在紧急强制之内。列举这几种排除情况难免挂一漏万, 同时也会造成立法更加混乱的状态, 为今后的立法和《行政强制法》的实施工作留下隐患。
(二) 行政强制的设定权
基本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哪些可以设定行政强制的争议, 其背后实质反映出立法者与执法者对于行政强制权的不同理解。李援先生认为, 行政强制措施的设定权应当收归法律。为了适应行政管理需要和情况变化, 可以由行政强制法有控制地赋予中央和省级人民政府决定采取临时性行政强制的权力, 并限制在即时强制的范围内。该观点的缺点在于行政实践中除了法律可作为执法的依据之外, 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及行政规章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均是执法依据, 实施法律以外的其他规范性文件同样是行政机关不可推卸的职责, 这就会严重妨碍行政权的运作效果。胡建淼教授认为, 应该先对行政强制权按不同的标准划分成各种类别, 再按类别确定该种行政强制权到底归于何种规范性文件进行设定。法律可考虑将这些不同行政强制权的设定权分别授予不同规范性文件, 即各种行政强制权的获得必须有法律及行政法规的授权, 其他规范性文件均不得设定行政强制权。应松年教授认为, 涉及公民人身权利、财产权利的强制应当由法律做出规定, 法规、规章以及规章以下的规范性文件不应当设定行政强制行为。但由于目前我国法律尚不完备, 完全由法律设定行政强制, 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 因此要考虑到我国的实际情况。
(三) 行政强制执行模式
行政强制执行模式, 体现了行政强制执行权的归属, 是制定《行政强制法》必须首先考虑的要素。执行模式不同, 整部《行政强制法》所体现的立法目的、基本原则、结构安排与体系都将随之变化。行政强制法草案二次审议稿第十四条和第六十条对此也做出了规定, 第十四条体现了法院的介入, 第六十条体现了法院的退出, 这实际上打破了现有的法院裁定执行并参与到具体执行过程中去的做法。
综观世界各国立法, 共有三种模式:一是行政执行模式。这种模式要求当行政相对人不履行行政法义务时, 由行政机关径直采取强制措施, 迫使义务人履行义务而无须求助于司法机关。二是司法执行模式。这种模式把行政强制执行权赋予司法机关, 当行政管理相对人不履行行政法义务时, 行政机关本身并无强制执行权, 但可以请求司法机关用国家强制力保障所需行政状态的实现。三是行政、司法混合执行模式, 亦被称为折衷模式。这种模式并不一概否认司法机关的行政强制执行权而仅赋予行政机关行政强制执行权, 也不完全把行政强制执行权赋予司法机关而排斥行政机关的行政强制执行权, 而是主张当行政相对人不履行义务时, 行政机关既可以径直强制执行, 也可以申请司法机关执行, 但何时由行政机关执行, 何时由行政机关申请司法机关强制执行, 须由法律、法规明示。
我国现行行政强制执行模式属于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为主的行政强制执行模式, 然而, 从实践中反馈回来的情况看, 我国这种以法院为主导的强制执行模式的实际运转效果不太理想。因此, 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出了与主流观点相反的观点:王学栋博士指出, 我国现行以法院为主的行政强制执行模式是当时民事强制执行制度影响的结果, 这只是一种权宜之计而已。杨建顺教授深入浅出地分析了“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为主 (原则) , 行政机关自己强制执行为辅 (例外) ”体制的弊端。他认为, 一方面, 很多行政机关因没有法定强制执行权限而不得不诉诸法院, 大量的申请执行案件严重影响了行政效率。另一方面, 由于法院对行政机关申请执行的案件通常只是采用形式审查, 而不是进行实质审查, 使得很多申请执行案件的审查流于形式, 不仅浪费了宝贵的司法资源, 而且在客观上使法院成了行政机关的执行工具, 也不利于保护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四) 行政强制法的价值重心定位
以效率优先还是以公平优先, 强调秩序抑或人权。立法价值定位的不准确必然导致执法中行政强制行为有悖立法初衷。正如信春鹰教授所言:“行政强制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方面是乱, 包括乱设行政强制和滥用行政强制, 侵害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是软, 就是行政机关的强制手段不足, 执法不力, 对有些违法行为不能有效制止, 有些行政决定不能得到及时执行。”
三、结语
消防行政强制执行的理解与适用 篇11
一、消防行政强制执行法律依据
目前,我国的行政强制执行尚无专门立法,消防行政强制执行常见于消防法律、法规的一些规定之中。现行《消防法》第四十八条对“埋压、圈占消火栓或者占用防火间距、堵塞消防通道的,或者损坏和擅自挪用、拆除、停用消防设施、器材的”,经责令限期恢复原状或者赔偿损失,逾期不恢复原状的,明确赋予公安消防机构“强制拆除或者清除”的行政强制权,这是公安消防机构依法定职权自行实施强制执行的具体形式。
除《消防法》第四十八条之外,对于公安消防机构作出的包括行政处罚在内的其他行政决定的强制执行,法律、法规均没有明确赋予公安消防机构相应的权力,其行政强制的执行,应当申请人民法院实施。对此,相关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行政处罚法》第五十一条规定,对当事人逾期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可以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同时,《行政诉讼法》第六十六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具体行政行为在法定期间不提起诉讼又不履行的,行政机关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或者依法强制执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最高人民法院法释(2000)8号)第八十七条规定,“法律、法规没有赋予行政机关强制执行权,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虽然,《消防法》第五十一条规定,“责令停产停业,对当地经济和社会生活影响较大的,由公安消防机构报请当地人民政府决定,由公安消防机构执行”。事实上,法律并未赋予公安消防机构对“三停”案件强制执行的具体措施,其强制执行仍然要由法院实施。
二、公安消防机构消防行政强制执行的实施
(一)行政强制执行法律原则
消防行政强制执行,是国家行政权力在公安消防管理中的具体运用。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1)职权法定原则。即公安消防机构及其执法人员适用行政强制措施的权力必须由法律明确规定、授予。包涵三层含义:一是主体法定。即执法主体资格必须法律、行政法规明确规定;二是内容法定。即行政强制执行的种类、执行对象、方式、方法和具体要求,必须由法律、行政法规明确规定,凡法律、法规没有设定的行政强制。执法部门不得随意创设;三是程序法定。不同的行政强制,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适用的程序不同。
(2)必要性原则。指在适用行政强制时,执法者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是否应采取行政强制。采取何种强制措施的必要性进行了全面考虑,只有在符合法律规定,而且是必须、非此不可的情况下才可适用。
(3)比例原则,即相当性原则。指对行政相对人采取行政强制措施和种类、力度要与行政目标相匹配、适当,不能过分,也称为禁止过分原则和最小损害原则。坚持比例原则的目的是为了有效控制执法机关在采取行政强制方面的自由裁量权。
(4)公平正义原则。包含四层含义:一是合法合理地适用行政强制措施,即执法者对行政权力的行使应当符合法律赋予该项权力的目的。二是平等对待行政相对人,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三是及时高效执法办案。四是严格按法定程序适用行政强制措施。
(5)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相统一的原则。指在适用行政强制措施中,要正确处理执法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之间的关系。追求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二)行政强制执行实施的程序和要求
按照职责法定原则,由公安消防机构自行实施的强制执行案件,仅限于《消防法》第四十八条规定的范畴。依照该条第三款规定。对“埋压、圈占消火栓或者占用防火间距、堵塞消防通道的。或者损坏和擅自挪用、拆除、停用消防设施、器材”的,应当责令其限期恢复原状或者赔偿损失;对逾期不恢复原状的,应当强制拆除或者清除。
1、对“埋压、圈占消火栓或者占用防火间距、堵塞消防通道的,或者损坏和擅自挪用、拆除、停用消防设施、器材的”违法行为进行立案调查,收集相关证据。依法实施处罚;
2、在实施处罚的同时,提出拟采取强制措施的处理意见,填写内部审批表,报实施机构负责人批准;
3、制作并送达《责令限期恢复原状通知书》,给予合理期限,责令其在规定期限内恢复原状;
4、对逾期未恢复原状的,由执法人员强制予以拆除或清除,由此产生的费用。由违法行为人承担。
实施强制拆除或清除时,必须经通知限期恢复原状而逾期未履行规定义务为前置条件,同时其违法行为必须呈持续状态。
三、非诉讼案件消防行政强制执行的实施
非诉讼案件的强制执行,狭义上讲,系指对公安消防机构作出的行政处罚,行政管理相对人在法定期间不提起诉讼且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由公安消防机构提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的案件。其申请强制执行的实施程序、时限及要求应当符合以下规定:
(一)申请条件
1、具体行政行为依法可以由人民法院执行。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对行政处罚决定的执行,公安消防机构没有强制执行权,因此行政处罚的强制执行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请:
2、具体行政行为已经生效并具有可执行的内容,即,行政处罚决定已经生效。且执行标的明确;
3、申请人是作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即由作出原行政处罚决定的公安消防机构;
4、被申请人是该行政行为所确定的义务人;
5、被申请人在具体行政行为确定的期限内未履行义务。即在规定的期限内,相对人没有履行行政处罚决定规定的义务;
6、被申请执行的行政案件属于受理申请执行的人民法院管辖,即: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其具体行政行为,由申请人所在地的基层人民法院受理;执行对象为不动产的。由不动产所在地的基层人民法院受理。
(二)申请程序
1、对依法制作并送达的消防行政处罚决定书,相对人没有在规定期限内履行义务的,且在法定期间不提起诉讼。有强制执行必要的案件。确定为申请强制执行案件。对责令停产停业。对经济和社会生活影响较大的,依法应当报请政府决定的处罚案件,在作出处罚决定过程中,还应向当地政府履行报审程序。并提交相关请示和《责令停产停业(停止施工、停止使用)报请政府审批表》等有关材料;
2、决定提出强制执行申请的,向人民法院提交强制执行申请书,以及行政案件卷宗,具体材料包括据以执行的行政法律文书、证明该具体行政行为合法的材料、被执行人财产状况以及其他必须提交的材料。
3、人民法院受理非诉案件强制执行申请后,在30日内由行政审判庭组成合议庭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并就是否准予强制执行作出裁定:
4、对准予强制执行的,并需要采取强制执行措施的,由法院负责强制执行非诉行政行为的机构执行。对责令“三停”案件,公安消防机构依职权配合法院强制执行。
(三)申请期限
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案件必须严格遵守法律规定。申请期限应当自被执行人的法定起诉期限届满之日起三个月内提出。逾期申请的,除有正当理由外,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前,有充分理由认为被执行人可能逃避执行的,可以申请人民法院采取财产保全措施。
论行政强制的谦抑性 篇12
一、行政强制的谦逊性思维
行政强制的谦抑性首先应树立谦卑自己, 服务别人的意识与理念。行政强制法规定实施行政强制, 应当坚持教育与强制相结合, 不仅仅依靠于强制性的制裁, “柔性”性质的告知、说服、说理、教化也是不可偏废的手段。“柔性”教育主要针对行政相对人的心理, 通过“柔性”教育, 促使受教育者心理产生触动、悔改的念头, 以最小的成本实现管理社会的目的。正如学者所言:以恐吓力为基础的强制不是法律的本质要素②。这种“柔性执法”的规范条文, 关注当事人和民众感受, 它以心理情感为其纽带, 以得人心为其归宿, 它用法律塑造道德、弘扬优秀文化传统、增加法治下的道德底蕴、抛弃“权本位”“官本位”的思想、展现人为关怀。
二、行政强制的合法性思维
行政强制的谦抑性强调其必须具备自律克制的能力, 这种能力体现为对自身的监督和制约。可以说, 依法行政所具有的谦抑性本能地呼唤谦抑执法, 它最大限度上对行政行为的冲动与恣意进行缓冲与平抑。依法行政原则在行政强制中主要体现下面几方面:主体的法定, 即只有法律明确规定或者授权的主体才有资格采取行政强制;内容的法定, 行政强制措施的种类法定 (限制人身、财产等其他强制措施) ;程序的法定, 简单的说即是谁去申请强制、谁去执行强制、执行流程如何进行等都要依据法律规定;后果的法定, 有权必有责, 行政强制出现错误, 相应机关或者人员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卢梭认为:服从法律, 就是服从真理, 不论一个政府的体制如何, 只要有一个人不受法律的约束, 其他的人就会受到他的任意摆布。换言之, 没有法律依据和法律授权的行政强制是没有理由存在的, 失去法律依据和法律授权而实施的行政强制是违法的行政强制。行政强制法的每个法律条文都在表达一个意思:强制本身受法律限制。
三、行政强制的适度性思维
行政强制的适度性, 即坚持比例原则。因其为追求公平, 维护正义, 能够调和公私利益, 化解社会矛盾, 被赞誉为行政法中的帝王原则。《行政强制法》第5条前款规定在执行过程中适当原则注重手段的合理性, 在存在多种手段可以达到行政管理目的的情况下应当选择最为“合适”手段。《行政强制法》第5条的后款指行政强制必要性原则, 所体现的谦抑即强调采用行政强制应当作为行政执法的最后手段, 也就是说在采用其他手段都无法达成行政目的的情况下才可采用。比例原则对行政强制的限制, 必须保持手段和目的的之间的平衡关系, 在维护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进行衡量, 做出对当事人损害最小的行政行为。比例原则在控权与平权的过程中所体现的独特的规制功能受到理论界与实务界的热烈追捧。
四、行政强制的参与性思维
代履行制度实际上是将无利害关系的第三方参与到国家管理的过程中, 它一方面利用私权来保障公权目的实现, 另一方面它通过“缓和”、“轻微”的间接强制维护了法律权威。这一协商式的民主提供了讨论的公共场所, 而不是竞争的市场, 他就是为地位平等对话平台, 在此平台之上, 各方得以平等讨论共同关系的话题, 博弈也才有可能展开。公民参与行政强制既有利于增强公民对政府工作的支持和认同, 也有利于提高执法效率、降低执法成本。对行政机关而言行政强制是法律赋予的管理国家的权力, 是应该履行的义务, 对行政相对人而言, 通过公众参与方式来保障行政相对人与行政机关之间权利和义务的平等, 政府在实施行政行为过程中必须听取并吸收行政主体的意见。作为一种开放、包容、平等、互动、合作、共赢的契约式管理与传统行政特点的单方意志性相比, 现代“参与式契约行政”更加强调执法时的人文关怀。
五、结语
一个持身谦恭温良的政府, 必定是一个充满仁爱之心的政府, 它有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正像卢梭所期待的那样:我愿意出生在一个施政温和的民主政府治理下的国家。谦抑理念的提出实际上是国家权力向社会的回归。谦抑理念形成的过程是服务于民的过程。谦抑理念作为一种精神状态, 它将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作为一种精神寄托, 它将承载着时代的重任。只有在公权力运作过程中始终保持着谦抑精神, 法律公正才能产生法律权威, 社会生活才能实现安定和谐。
注释
1[英]吉米·边沁.立法理论-刑法典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993:150.
【行政强制法】推荐阅读:
行政强制法习题09-29
行政强制法试题01-12
行政强制法试题及答案06-26
福建2012行政强制法题库08-09
行政强制法测试试题二01-16
行政强制法考试题目及答案考试重点06-05
公安行政强制06-13
行政强制制度12-29
行政强制执行11-26
行政强制立法权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