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禽免疫

2024-08-19

畜禽免疫(精选9篇)

畜禽免疫 篇1

1 免疫前检查

1.1

了解当地有无疫情, 有疫情时谨慎免疫;详细观察猪健康状况, 有任何发病征兆, 或者瘦弱、有慢性病、怀孕后期或饲养管理不良的应推迟免疫。

1.2

仔细查阅使用说明书与瓶签是否相符, 不符者严禁使用并及时与厂方联系。明确装量、稀释液、稀释度、每头剂量、使用方法及有关注意事项。

1.3

了解疫苗的生产日期, 失效日期, 储运方法及时间, 特别注意是否因高温、日晒、冻结、霉变、过期等造成药品失效的各种有关因素。见玻璃瓶裂纹、瓶塞松动、油剂破乳, 以及色泽物理性状等与说明书不一致的不得使用。

1.4

检查免疫器具是否适当、是否经过灭菌处理, 特别是注射针头型号和长短是否符合免疫猪龄, 以及针尖是否倒钩等。

1.5

在进行疫苗免疫接种时, 疫苗从冰箱内取出后, 应恢复至

室温再进行免疫接种 (特别是灭活苗) 。

2 免疫方法

2.1 肌肉注射

建议部位在耳侧中部靠近耳根的最高点松软皱褶和绷紧皮肤的交界处。不同体重的猪只, 针头大小可参考:10kg以下, 用7.2~7.8cm长的9号针头;10~30kg, 用1.8~2.5cm长的12号针头;30~100kg, 用2.5~3.0cm长的12号针头;100kg以上, 用3.5~3.8cm长的12或16号针头。

2.2 后海穴注射

即在尾根与肛门中间的凹陷的小窝部位注射。进针深度可按猪龄大小为0.5~4.0cm, 3日龄仔猪为0.5cm, 随着猪龄的增大则进针深度加大, 成猪为4cm, 进针时保持与直肠平行或稍有偏上。

2.3 肺内注射

使用疫苗配套的2cm左右长的专用注射针头, 从肺脏所处位置的胸廓中间部位肋间 (初次操作可按右侧肩胛骨后缘, 沿腹中线向后2~3肋间隙垂直 (入针方向与猪体皮肤之间的角度为90o进针注射。

2.4 皮下注射

使用较短的针头 (1.2~2.5cm) , 于耳窝后松软皮肤下部, 用左手的大拇指和无名指捏起皮肤的皱褶, 以10~30o的角度刺入针头, 确保针头刺入皮下。

2.5 鼻腔免疫

按说明剂量将疫苗稀释成0.5mL/头份左右, 使用注射器、滴鼻器或特定的喷雾器具分别滴入或喷入猪的两个鼻孔, 滴鼻时应保定猪的头部使鼻孔朝上数十秒, 以避免液体快速流出。

3 注意事项

3.1

注射疫苗气温高时宜在早晚进行, 喂饲应半饱, 以减轻疫苗反应。

3.2

在注射疫苗后, 若出现局部红肿、化脓现象, 应考虑重新免疫。

3.3

预防注射过程应严格消毒, 注射器应洗净、煮沸, 针头应逐头更换, 更不得用同一注射器混用多种疫苗。

3.4

免疫弱毒菌苗前后10d内不得使用抗生素及磺胺类等抗菌抑菌药物;免疫支原体苗前后一周不得使用抗支原体药物。

3.5

疫苗只能防病, 不能治病, 抗病血清用于病初治疗和紧急预防。每种疫苗只对相对应的疫病有效, 而对其它传染病无效。

3.6

注射后观察5~30min, 遇到过敏反应及时注射肾上腺素。

3.7

做好详细的免疫记录。

畜禽免疫 篇2

首先是制定免疫程序要合理。

1.掌握疫病流行的规律,在大面积疫病可能流行的季节,提前1个月进行免疫,才能起到更有效的作用。

2.根据当地疫病的流行情况、流行规律,摸清当地流行或曾经发生、受威胁的病种,选择适合的疫苗种类。

3. 为了预防两种或两种以上传染病,有时可用联苗,如猪三联苗、羊五联苗。但针对流行、严重的传染病(如猪瘟),最好还是用单苗。

4.接种疫苗时,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如母猪是成年猪,可以适当多接种,以产生较高的母源抗体来保护新生仔猪;商品育肥猪要尽量减少接种,以避免应激反应过大,影响生长;蛋鸡需接种减蛋综合征疫苗,而肉鸡不需要。

5.根据母源抗体水平,确定首免日龄。疫苗免疫后,要定期检测抗体水平,根据抗体检测情况,确定加强免疫时间。

其次是接种前要仔细检查。

1.认真观察畜禽的健康状况。体弱、发病、处于疫病潜伏期的畜禽,暂时不要接种;怀孕后期的禽畜,应慎用或不用应激反应较强的疫苗。

2.仔细检查疫苗外观。选择有国家主管部门批注生产文号或进口批准文号的疫苗,并认真检查疫苗内外包装是否规范、精致,疫苗标志要清晰,说明书要通俗易懂,进口疫苗应有中英文两种说明书。同时检查疫苗的生产厂家、生产日期、有效期、疫苗瓶有无裂纹、封口是否严密以及瓶内有无异物、凝块、冻结、沉淀或混浊等。凡发现标签不完整、有异常,一律不得使用。

最后是接种方法要正确。

疫苗接种方法主要有滴鼻、点眼、饮水、气雾、皮内注射、皮下注射、肌肉注射等,肌肉注射最常用。不同疫苗要求不同的免疫方法,如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疫苗必须涂肛;痘病毒疫苗必须皮内注射;采用滴鼻、点眼免疫要防止动物甩头,以免疫苗液体流出;饮水免疫可选用蒸馏水、纯净水、深井水稀释疫苗,加1%脱脂奶粉,疫苗剂量加3倍量为宜。畜禽饮水前要先停水4~6小时;气雾免疫时,喷雾粒子大小要适中,疫苗剂量也需加3倍量为宜。以上这几种免疫方法,免疫前后2天都不可进行喷雾或饮水消毒。

另外接种时要注意以下事项:

1.注射器、针头要消毒。

2.针头大小、长短要适中。一般冻干苗用7号针头,油苗用12号针头。

3.注射部位要消毒。宜选用75%酒精或5%碘酊消毒。

4.注射部位要正确。肌肉注射一般选耳后、颈部(牛、羊选择颈部上缘下1/3处),进针方向要垂直皮肤。如猪选耳后、颈部或臀部,雏鸡选颈后2/3处。

5.合理选用稀释液。用于注射的活苗一般配备有专用稀释液,若无稀释液,可用生理盐水稀释。

6.疫苗开封后应尽快用完。活苗一般在开封后12小时内用完,最长不要超过24小时。活苗稀释后要放在阴凉处,宜在2个小时内用完,最好不要超过4个小时。

7.发现禽畜有葡萄球菌、绿脓杆菌感染时,要禁止一切注射。

8.妥善处理废弃物。疫苗空瓶、剩余疫苗及器械要严格消毒处理,不得随意丢弃。

如何制定畜禽免疫程序 篇3

1 首免时间

首免时间要根据疫病发生规律的不同和畜禽的母源抗体水平来确定。

1.1 疫病发生规律不同的疫病有不同的发生、发展规律,

有的疫病对各种年龄的动物都有致病性 (如新城疫、猪瘟等) , 而有的疫病只危害一定年龄的动物 (如仔猪副伤寒, 主要危害1~4月龄幼猪;鸡传染性法氏囊病主要危害2~5周龄鸡等) 。有的传染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如鸡新城疫、猪瘟等) , 有的传染病发生有一定季节性 (如日本乙型脑炎、鸡痘以蚊子活跃的季节最易流行等) 。因此, 应依据不同疫病发生的日龄、季节设计免疫程序, 确定免疫时间。一般应在该病发病高峰前1~2周实施初免。

1.2 母源抗体水平母源抗体对新生动物有一定的保护能

力, 但也会不同程度地干扰弱毒疫苗的免疫效果。初次免疫接种前, 应了解母源畜禽的免疫状况, 进行母源抗体检测, 在母源抗体水平下降到临界值时, 进行免疫接种, 以免母源抗体水平过高, 中和抗原, 导致免疫失败, 或母源抗体水平过低而未及时接种疫苗, 形成免疫空白期, 加大传染病发生风险。

此外, 也可以利用幼龄动物吮吸初乳前, 抗体水平极低, 而吮吸初乳后, 抗体水平迅速升高的原理, 进行疫苗超前免疫或零时免疫。如猪瘟的超前免疫, 在未吮吸初乳之前接种疫苗, 可避开母源抗体的干扰, 获得很好的免疫效果。

2 疫病流行情况

免疫接种前, 首先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了解当地及周边地区的疫病流行种类、流行范围、流行特点 (季节、畜别、年龄、发病率、死亡率) , 然后制定适合本地区或本场的免疫计划。免疫接种的种类主要是有可能在该地区暴发与流行的疫病, 有目的地开展免疫接种。对当地没有发生可能, 也没有从外地传入可能性的传染病, 就没有必要进行免疫接种。尤其是毒力较强和有散毒危险的弱毒疫苗如鸡传染性喉支气管炎等, 更不能轻率的使用。

3 免疫次数及间隔时间

3.1 免疫次数免疫接种的次数, 应根据畜禽免疫接种后产

生免疫力的强弱, 免疫应答能力的高低, 免疫力维持时间的长短, 当地疫病流行状况的好坏和生产需求的不同等因素来确定。

初次免疫时, 动物的应答能力低, 产生免疫力较慢, 效价低, 抗体消失快, 一般需要再加强免疫一次甚至多次才能起到免疫保护;有些疫病当地没有发生可能, 可以不免或少免, 反之要多次加强免疫;对于种用或饲养饲养周期较长的畜禽, 需要多次适时加强免疫, 而商品代或饲养周期较短的畜禽则可以相应减少免疫次数, 如鸡新城疫, 蛋鸡一个饲养期需反复接种6~8次, 而肉鸡因饲养周期短仅接种1次即可。

3.2 间隔时间免疫的间隔时间要根据免疫后抗体的维持时间决定。

3.2.1 一般首免主要起到激活免疫系统的作用, 产生的抗体

低且维持时间短, 与二免的间隔时间要短一些;二免作为加强免疫, 产生的抗体高且维持时间长, 与三免的间隔时间可以延长。有些需经常维持较高抗体水平的疫病, 要根据定期抗体监测的结果, 来确定加强免疫的时间。

3.2.2 对于有季节性流行特点的疫病, 可在流行季节前后缩

短或延长接种的间隔时间, 如猪流行性腹泻、猪流感等常在冬季流行, 秋冬季节间隔时间就要短一些。

4 生产需求及饲养管理水平

4.1 不同的生产需要, 应制定不同的免疫程序, 以达到相应

的防疫要求。如种畜 (禽) , 一是其生产周期长, 一次免疫不足以提供长期的免疫力, 需多次免疫。二是种畜禽免疫后还要保证子代母源抗体水平, 应多次适时加强免疫, 稳定维持较高的抗体水平。因此, 要根据生产需要不同, 制定不同的免疫程序。

4.2 不同的饲养规模、饲养条件及饲养管理水平, 传染病发

生的情况及免疫程序实施情况也不一样, 免疫程序设计也应有所不同。管理制度严格, 各种防疫措施有力, 饲养环境控制得较好, 各种疫源入侵的机会相对减少, 即属于相对安全区域;反之管理松散, 防疫制度名存实亡, 各种疫病常发, 则属于多发病区域。这两种不同区域的免疫程序和疫苗种类的选择是根本不同的。

5 疫苗性质

弱毒疫苗、灭活疫苗、单价苗、多价苗、联苗、基因工程苗等不同性质的疫苗和不同厂家不同质量的疫苗, 其免疫期、免疫途径、用途等均不相同。因此, 设计免疫程序时应充分考虑,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疫苗类型、合理的免疫途径, 达到较好的免疫预期。一般应采用弱毒疫苗和油佐剂灭活疫苗搭配使用, 以建立局部免疫和全身免疫, 达到综合预防的目的。

6 免疫效果

畜禽免疫 篇4

【关键词】畜禽;免疫;免疫失败;原因;预防对策

“预防为主”是养殖场疫病控制的重要措施之一,疾病预防除加强管理和搞好日常消毒以外,使用疫苗免疫也是关键措施之一。但有些养殖户有时使用疫苗进行接种免疫后,仍发生相应疾病,常常感觉免疫接种效果不好。其实,这就是常说的免疫失败,也就是接种了疫苗而没有起到保护作用,却得了已经预防的传染病。

1 免疫失败的主要原因

免疫失败的原因很多,不但与疫苗的种类、性质、接种途径、运输保存有关,而且也与动物的年龄、体况、饲养管理条件等因素有密切关系。实践证明,活疫苗接种剂量小,免疫力产生快,持续时间长,产生分泌性抗体,易受母源抗体的影响;而灭活疫苗接种剂量大,不产生分泌性抗体,不受体内原有抗体的影响,疫苗的保存时间较长。给成年、体质健壮或饲养管理较好的动物接种,可产生较坚强的免疫力;而给幼年、体质弱的、有慢性病的动物接种或疫苗由于生产、运输、保存不当,尤其活疫苗,可使其中的微生物大部分死亡,影响免疫效果。在近日用过大量磺胺类药物等抗生素的动物体内残存的药物可将接种的活菌苗的细菌杀死,故也能影响免疫效果。现将几种常见原因介绍如下:

1.1 疫苗因素

预防为主,主要就是通过使用合格的疫苗产品进行疾病的预防。如使用了过期的、保存不当的疫苗,或者使用了非国家批准的非法产品,或者疫苗毒株与本地区本场血清学和免疫原性不相同,这样免疫效果不确实,从而造成免疫失败。

1.2 接种因素

主要包括接种途径和注射手法等没有严格按照疫苗说明书操作,接种剂量和接种途径不准确,有时注射器、针头和滴管没有消毒,自行配制的疫苗稀释液不规范,这些都会影响免疫效果。

1.3 免疫程序因素

制定的免疫程序不科学,没有认真考虑母源抗体、疫苗种类、接种途径以及免疫后产生的抗体保护期限等。如1日龄接种传染性法氏囊疫苗,易被母源抗体中和,因而达不到免疫效果。规模鸡场在常规经验的免疫程序基础上,要和当地畜牧兽医部门联系,定期送血清进行免疫效果监测,实行科学免疫。

1.4 管理因素

饲养管理不善,在畜禽机体抵抗力下降、营养不良等情况下进行免疫往往达不到应有的免疫效果;营养不良,特别是缺乏蛋白质会降低畜禽的免疫状态;恶劣的环境条件,如高温和高降雨量给畜禽造成应激,进而导致家禽的免疫活性下降,如法氏囊病和马立克病也使家禽的免疫活性下降。

2 预防免疫失败的常见方法

要使疫苗免疫达到最佳的效果,就必须采取综合性措施,确保畜禽健康的情况下进行免疫。具体而言,一般要采取以下措施:

(1)要执行严格的饲养管理和卫生消毒等综合性预防措施,有效的管理是任何疫苗免疫所不能替代的,卫生消毒等环节也是预防疾病的重要环节。

(2)要准确掌握本场动物疫病情况,科学制定适合自己的免疫程序,千万不要照搬教科书和其他养殖场的免疫计划和免疫程序。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制定:①当地畜禽疫病流行情况。如果在1个饲养地区从未发生过某种疫病,则没必要接种某种疫苗,接种疫苗的种类应是当地比较流行或曾经发生并受威胁的病种。②不同用途的畜禽接种疫苗的种类不一。如育肥猪和母猪,母猪一般需要接种细小病毒疫苗,而育肥猪则不需要。③不同饲养季节应接种不同的疫苗。如秋冬季饲养肉鸡应接种鸡痘苗,而春夏饲养则不需要。④为了预防两种传染病,有时可用联苗或同时接种,两种疫苗。但对当地流行比较严重的传染病,为保证免疫效果,其疫苗最好单独接种,在其产生免疫力之后再接种其他疫苗。⑤应根据母源抗体水平确定首免日龄。根据不同疫苗接种后抗体产生的时间、免疫期或抗体检测情况确定何时加强免疫。

(3)要检查畜禽健康状况。免疫前,要检查畜禽只是否有病,健康家禽应按照标准的接种程序接种,体弱、发病、处于疫病潜伏期的畜禽暂时则不宜接种,待机体恢复正常后方可接种(但感染一些慢性传染病时也可接种疫苗免疫,如传喉、鸡痘等)。

(4)要选购正规的疫苗。接种畜禽的疫苗应选购通过GMP验收的生物制品,疫苗应具有农业部正式生产许可证和批准文号。在选购时应仔细检查疫苗瓶,凡苗瓶破裂、无标签、标签字迹不清、瓶盖松动、苗中混有杂质、变色、灭活苗破乳层分离、已过期失效、未按规定条件保存的均不得选用。同时,要了解各种疫苗及其使用和保存方法,选择正规的、免疫原性相同的疫苗产品,严格保存条件,严格按照说明书使用。疫苗在运输及保存过程中应尽量避免由于温度忽高忽低而造成反复冻融,以免失活或降低效价。

(5)要按规定使用疫苗。使用活毒疫苗时,一般用配备的专用稀释液,若无稀释液,可用生理盐水稀释,不能用热水、温水及含氯、消毒剂和清洁剂等的水稀释,且稀释后要立即使用且应尽快用完。疫苗临用前应升至常温,开封或稀释后充分摇匀。灭活苗一般在开封后8~l2h内用完,最长不得超过24h。活苗稀释后应放在冷暗处,宜2h内用完,最好不超过4h。

(6)要严格器械与注射部位消毒等。注射针头与器械可用高压蒸汽灭菌法或煮沸法严格消毒,注射部位宜选用75%酒精或5%碘酊消毒,每只(最起码每栏舍)畜禽更换1个针头,以防互相感染;吸取疫苗时应使用专用针头,不得用注射过畜禽的针头吸苗,以防污染疫苗。吸取疫苗时,用酒精棉球消毒瓶塞表面,然后再用灭菌注射器圾取,每次吸取药液后疫苗瓶都要避光保存;使用疫苗后应把疫苗瓶处理掉;不能为了节省时间和劳力而把2种疫苗混在一起使用;如果使用的是活毒疫苗,免疫结束后要及时对容器等进行消毒净化处理。

(7)要加强饲养管理,控制饲料质量,防止其受到霉菌和毒素等其他化学物的污染。

畜禽免疫质量监测与思考 篇5

1 畜禽免疫质量监测结果

1.1 全县监测结果

2010年全县共监测牛O型口蹄疫322份, 合格291份, 合格率90.37%;猪O型口蹄疫363份, 合格190份, 合格率52.34%。猪瘟363份, 合格222份, 合格率61.15%;高致病性蓝耳病132份, 合格38份, 合格率28.78%;高致病性禽流感245份, 合格200份, 合格率81.63%;新城疫245份, 合格121份, 合格率49.38%。

1.2 抽查监测结果

抽取农村散养户牛血清223份, 检测牛O型口蹄疫抗体水平, 牛O型口蹄疫抗体滴度达1∶32的201头, 合格率90.13%。

抽取3个规模养猪场, 共采集35头70日龄的保育猪和15头中大肉猪的血清, 检测猪瘟和猪O型口蹄疫抗体水平, 共检测猪瘟血清50份, 抗体滴度达1∶32的41份, 合格率82%;猪O型口蹄疫抗体滴度达1∶32的29头, 合格率58%。

抽取4个养禽户, 共采集100羽50~60日龄肉鸡血清样品, 检测禽流感抗体水平, 结果禽流感抗体滴度达1∶16的85羽, 合格率85%。

2 免疫失败原因分析

2.1 免疫程序制订的不合理, 不在规定免疫的日期免疫

疫苗的种类、质量与运输、贮存条件及操作技术是免疫效果的最基本的先决因素。而免疫程序的安排及疫苗的免疫接种剂量、方法、途径、时机等是否合理对免疫效果有着决定性的关系。在免疫实践中, 将猪瘟、猪O型口蹄疫和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苗在同一天内注射, 猪瘟抗体水平较低;先注射猪瘟疫苗14 d, 再注射猪O型口蹄疫和高致病性蓝耳病疫苗, 三种疫苗抗体水平都比较高;有的养殖户在仔猪断乳并栏时才进行猪瘟疫苗首次免疫, 抗体水平比较低。

2.2 免疫疫苗的种类不同, 免疫水平不一样

灭活疫苗接种后能不断地刺激机体产生高浓度的抗体, 且维持时间较长, 但缺点是注射剂量大, 多次注射, 不产生局部免疫力;弱毒疫苗免疫后能在很短时间内产生免疫作用, 但缺点是抗体产生的浓度低, 需要进行2次加强免疫。提高免疫质量需针对不同的疫病及流行特点, 采取不同的疫苗和接种方式才能确保免疫水平。但有的养殖户几乎是用同一种疫苗进行免疫, 不能针对疫病的流行特点进行免疫, 导致免疫水平不一致。

2.3 免疫应激反应, 引起免疫抑制

免疫应激引起的神经系统的改变或紊乱影响胸腺和外周淋巴组织的异常萎缩及细胞免疫功能缺陷, 影响疫苗的免疫效果。在免疫时没有充分考虑过冷、过热、混群、高密度、换饲、长途运输、噪音、疫苗接种等等一系列管理应激因素, 影响了疫苗的免疫效果。

2.4 饲养管理水平

畜禽饲养管理水平及饲料中营养成分的平衡与否, 直接影响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力, 也间接影响疫苗的免疫效果。如有的农村散养户饲养的畜禽比较消瘦, 营养不良, 免疫效果比较差。

2.5 免疫抑制性疫病, 诱导机体产生免疫抑制

如有的猪场感染了猪高致病蓝耳病后, 免疫猪瘟和猪O型口蹄疫疫苗免疫效果都比较低, 免疫猪高致病蓝耳病疫苗立即导致应激死亡。

3 提高免疫质量的几点思考

3.1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

不同的养殖场、不同用途的畜禽群和不同饲养方式的畜禽, 各种免疫疫苗的免疫程序是不尽相同的。要达到免疫程序和实施方案的合理, 应根据不同情况制定切合实际的免疫程序即个性化免疫。 (1) 应考虑各个不同品种畜禽群间的免疫基础, 即种畜禽群的免疫状况决定了幼畜禽群的母源抗体的水平, 因而决定了疫苗首次免疫的日龄。 (2) 应考虑各种不同用途品种间的差异, 对于种用鸡等饲养周期较长的畜禽, 其免疫程序应综合考虑系统免疫, 而且各种疫苗的免疫接种时间, 尽可能地在产仔 (蛋) 前全部结束。 (3) 应考虑本地区内发生疫病的种类、流行情况。一般情况下, 常发病、多发病而且有疫苗可预防的疫病应重点安排免疫, 而本地从未发生过的疫病, 即使有疫苗, 也应慎重使用。 (4) 应考虑本养殖场的管理水平和环境控制的程度。管理制度严格, 各种防疫措施有力, 环境控制得较好, 各种疫源入侵的机会相对减少, 即属于相对安全区域, 反之管理松散, 防疫制度名存实亡, 各种疫病常发, 则属于多发病区域。这两种不同区域的免疫程序和疫苗种类的选择是根本不同的。 (5) 应考虑选用疫苗的免疫特性, 产生免疫力的时间、免疫期的长短。各种疫苗的免疫期及产生免疫力的时间是各不相同的。一般情况下应首先选用毒力弱的疫苗作基础免疫, 然后再用毒力稍强的疫苗进行加强免疫。 (6) 为使免疫更合理、更科学化, 并通过实际的免疫效果检验免疫程序, 应考虑建立免疫监测制度, 根据免疫监测修正免疫程序, 使畜禽免疫更科学、更合理。

3.2选用疫苗一定要认准农业部GMP认证的厂家, 不用来源不明、质量不可靠的假劣疫苗。同时, 选用适合本地区的疫苗种类及型号。疫苗按其说明书的要求进行保存, 运输要低温快速、避免光照、高温和辐射。

3.3不使用破损、失空、瓶盖松动、变质失效的疫苗;对病、弱、仔等畜禽不宜接种疫苗;稀释疫苗时, 不能使用含氯和重金属的水, 不能和抗生素、消毒剂一起使用;不能用免疫抑制剂。疫苗稀释后, 要一次性在短时间内用完, 不能反复冻融。

3.4要经常检查饲料是否有霉变、霉菌、毒素和其他有毒物质, 以免影响免疫效果和中毒。

3.5减少应激因素的产生。首先加强畜禽的饲养管理, 提高机体抵抗力;其次是免疫注射时要注意对畜禽的保定, 追逐畜禽的动作不能粗暴随意, 以减少应激反应。

疫情报告

根除禽流感至少要10年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近日说, 禽流感高发地区家禽业根除H5N1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至少需要10年。

联合国粮农组织一份报告说, 2006年禽流感蔓延高峰期时, 全球60个国家和地区报告出现H5N1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 但其中多数国家已有效降低这种疾病病毒感染率。不过, 考虑到卫生服务质量、疾病监控和应对水平等因素, 孟加拉国、埃及、印度、印度尼西亚、越南等仍属禽流感高发地区。“这些国家的家禽业根除H5N1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需要10年或更长时间。”

畜禽免疫失败原因分析 篇6

1 与疫 (菌) 苗有关

1.1 疫 (菌) 苗效价不高

使用的无批准文号的疫 (菌) 苗或疫 (菌) 苗来自于科研院所或养殖场, 而非经过GMP认证企业生产的正规产品。生产的产品由于没有试验数据或技术装备水平不高, 操作不规范, 致使部分产品效价不高。或者使用的是假冒伪劣或过期、失效的疫苗, 不但不起保护作用, 反而影响免疫程序。为保证疫苗质量, 应从动物防疫机构购买疫苗, 因其具备与供应品种相适应的冷链运输和储存条件及严格的管理制度。

1.2 疫 (菌) 苗保存不当

不同类型的疫 (菌) 苗有不同的适宜保存温度, 温度过高或过低, 都会使其效价降低。冻干苗一般需在15℃以下冷冻保存, 湿苗一般在0~4℃保存, 油苗的保存温度一般在2~8℃左右。如在运输或贮藏环节中处于不适宜的温度, 使生物制品反复冻融, 会因为生物制品效力的不可逆性, 导致免疫失败。

1.3 疫 (菌) 苗注射剂量不准

各种疫 (菌) 苗必需按一定的注射剂量使用, 才能产生最好的免疫效果, 因此注射时, 要严格按照疫 (菌) 苗说明书上规定的剂量使用, 如果剂量不够, 达不到应有效价, 则产生的免疫强度不足, 若遇到强毒攻击时, 就仍会发病。反之, 则会因疫苗剂量过大而击穿其靶细胞导致该病的发生。注射器的定量控制不灵敏, 接种时流放剂量过大或过小, 均影响免疫效果。目前, 养殖户多存在宁多勿少的偏见, 随意加大免疫剂量, 可能造成免疫抑制。鉴于此, 在购买和使用疫苗时, 除考虑到免疫接种过程中的损失和浪费外 (损失量一般按10%~20%计算) , 切勿加大免疫用量。

1.4 疫 (菌) 苗过期失效

各种疫 (菌) 苗都有有效期, 超过此期限就会失去免疫效力。选购疫苗时应尽量选择近期生产的产品, 其免疫效价优于临近失效期的产品。

1.5 疫 (菌) 苗稀释液选择不当

不同疫 (菌) 苗要求不同的稀释液, 在进行免疫接种时, 若不按标签或说明书配备稀释液, 将会造成免疫效果降低或失败。另外, 在饮水免疫时, 所选用的水最好是蒸馏水或冷开水, 水中不能含有重金属离子和卤元素, 并在该饮水中加入0.5%~1.0%脱脂奶粉, 以保护疫 (菌) 苗的免疫活性。

1.6 免疫程序不当

由于畜禽的个体差异, 母体抗原水平、饲养条件以及疫 (菌) 苗的种类、性质、免疫途径不同, 要建立合理的免疫程序, 才能获得免疫成功。科学的免疫程序是根据当地疫病流行情况有针对地免疫接种各种疫苗, 并科学地安排接种时间, 具体方法:一是在疫病多发季节到来前做好免疫接种。二是不能在同一时间以相同或不同途径接种几种不同的疫苗, 或2次接种的间隔时间很短, 否则会产生相互干扰, 导致免疫失败。三是低日龄畜 (禽) 免疫时还应考虑母源抗体水平。母源抗体可在短期内保护畜 (禽) , 但同时会对免疫造成影响。接种过早, 反而和母源抗体中和;接种过迟, 体内抗体消失, 则易被传染发病。因此, 有条件时应在首次免疫接种前监测母源抗体水平。

2 与病原体有关

2.1 病原体存在多个血清型或亚型

如IBDV、MDV等有多个血清型, 如果使用的疫 (菌) 苗与当地流行毒株的血清型不相同, 则不能产生免疫力或只能产生部分免疫力。

2.2 病原体存在变异株或超强毒株

近年来, PRRSV、MDV超强毒株、IBDV变异株等均能导致原来使用的疫 (菌) 苗不能达到预期的免疫效果。

3 与畜禽本身有关

3.1 动物处在感病潜伏期

在正常预防接种时, 少数动物处于临床感染潜伏期, 此情况下, 接种后往往诱发病情, 造成免疫失败。

3.2 药物使用

畜禽在免疫接种时, 使用了氟苯尼考、磺胺类等免疫抑制性药物或受畜禽体内母源抗体水平较高的影响, 可导致免疫失败。

3.3 应激

各种应激因素, 如高温、高湿、光照、噪音、捕抓、断奶、通风不良等不良刺激可使机体血浆皮质醇浓度显著升高, 抑制机体免疫功能, 从而影响疫苗免疫效果, 导致免疫失败。

畜禽场舍通风不良、消毒不严对免疫效果也有很大影响, 有些养殖场饲养密度大、卫生差、通风不良、棚舍内湿度大, 如果再无相应的消毒措施, 则有利于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有害气体多, 导致上呼吸道黏膜受损, 易造成细菌和病毒的继发感染, 从而影响免疫效果, 导致免疫失败。饲养管理不善, 营养不良, 导致机体缺乏足够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患消耗性疾病等, 机体对疫苗免疫应答降低, 抗病力不强, 从而影响免疫效果。

4 与操作有关

4.1 接种方法不当

畜禽的免疫接种方法有滴鼻、点眼、饮水、气雾、皮下注射和肌肉注射等, 采用哪一种方法, 应视具体情况而定, 既要考虑工作方便及经济划算, 又要考虑疫 (菌) 苗的特性及免疫效果, 如果选用方法不当, 就会影响免疫效果。整体来说, 弱毒苗应尽量模仿自然途径接种, 灭活苗均应注射。家畜接种主要采用皮下注射和肌肉注射。现以家禽为例, 对各种接种方法作如下分析。

4.1.1 点眼、滴鼻。

适用于鸡新城疫Ⅱ系、Ⅲ系、Ⅳ系疫苗和传染性支气管炎疫苗及传染性喉气管炎弱毒型疫苗的接种。对幼雏应用这种方法, 可以避免疫苗病毒被母源抗体中和, 从而取得较好的免疫效果, 而且能保证鸡群普遍得到免疫, 且剂量一致。因此, 一般认为点眼、滴鼻法是鸡疫苗接种的最佳方法, 鸡新城疫疫苗接种更是如此。

4.1.2 饮水法。

对于大群鸡逐只进行免疫接种, 费时费力, 且不能在短时间内完成, 对于产蛋期和产蛋盛期的鸡群, 为避免骚扰鸡群, 常采用群体免疫法。群体免疫法中最常用、最易做的就是饮水法。目前, 常用饮水法的疫苗有鸡新城疫Ⅱ系、Ⅳ系苗、传染性支气管炎H52及H120疫苗、传染性法氏囊病弱毒疫苗等。

4.1.3 气雾法。

此法是用压缩空气通过气雾发生器, 使疫苗形成直径1~10μm的雾化粒子, 均匀悬浮于空气之中, 随呼吸而进入鸡体内。气雾免疫不但省时省力, 而且对某些与呼吸道有亲嗜性的疫苗效果最好, 如鸡新城疫各系疫苗、传染性支气管炎弱毒疫苗等。但是气雾法免疫对鸡群的干扰大, 尤其会加重鸡霉形体及大肠杆菌引起的气管炎, 应予以注意, 必要时于气雾免疫前后在饲料中加入抗菌药物预防。

4.1.4 皮下注射。

目前广泛使用的马立克氏疫苗, 采用颈背下注射法接种。

4.1.5 肌肉注射。

禽流感、禽霍乱疫 (菌) 苗以肌肉注射为宜, 此法作用迅速, 剂量准确, 效果良好。

4.2 注射操作不当

4.2.1 选用注射针头的长度、口径不合适。

针头口径过大, 注射过快, 造成药液回流;针头过长, 针头内药液残留较多。两者均可导致疫 (菌) 苗注射剂量不足, 影响免疫效果。特别是打飞针时注射部位不准, 最易造成免疫失败。

4.2.2 消毒。

霉菌毒素与畜禽的免疫抑制 篇7

1 常见的霉菌和霉菌毒素

霉菌通常污染饲料或饲料原料, 在其中生长并产生二级代谢产物———霉菌毒素。产毒霉菌主要有三个属:曲霉菌、青霉菌和镰刀菌, 而霉菌毒素目前已发现超过350种。常见的霉菌毒素有黄曲霉毒素 (AF) 、玉米赤霉烯酮 (ZEA) 、T-2毒素、呕吐毒素 (DON) 、赭曲霉毒素 (OT) 、烟曲霉毒素 (FUM) 等。其中对猪危害最大的是黄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和呕吐毒素。家禽饲料中, 自然状况下发生率最高且致害作用最严重的是黄曲霉毒素和单端孢霉烯族毒素。因为反刍动物的瘤胃能够分解部分霉菌毒素, 因此危害相对较小。霉菌毒素也可通过食物链引起人的发病。

霉菌的生长与产毒需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 因而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季节、不同饲料的种类和含水量, 饲料中霉菌毒素的污染情况也有所不同。黄曲霉毒素和烟曲霉毒素适合于温热的气候, 而在寒冷高湿的寒带常见的霉菌毒素有赭曲霉毒素、玉米赤霉毒素、呕吐毒素、T-2毒素等。不同饲料原料中霉菌毒素污染情况不同, 王若军等 (2003) 调查表明, 玉米 (能量饲料) 以呕吐霉素、烟曲霉毒素和玉米赤霉烯酮为重, 而蛋白饲料中呕吐霉素、烟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黄曲霉毒素和T-2毒素的污染程度均较重。对2006年第四季度中国饲料的检测结果表明, 玉米与配合饲料中的主要污染物是ZEA、DON及FUM, 比较关注的AF含量则并不高。

2 霉菌毒素引起免疫抑制的机理

能引起免疫抑制的霉菌毒素主要有AF、单端孢霉烯族毒素 (DON、T-2毒素、HT-2毒素、葡萄穗霉菌毒素) 、OT和伏马毒素。不同霉菌毒素引起的免疫抑制机理及对动物的影响不尽相同。

2.1 抑制蛋白质和DNA合成

AF通过与DNA和RNA结合抑制其合成, 引起胸腺发育不良和萎缩, 影响肝脏和巨噬细胞的功能。黄曲霉毒素和单端孢霉烯族毒素 (包括T-2与DON) 能够抑制蛋白质和DNA合成, T-2毒素主要作用于细胞分裂旺盛的组织器官, 如肝脏、胸腺、骨髓、脾脏、淋巴结等。DON对生长较快的细胞如:胃肠道黏膜细胞、淋巴细胞、胸腺细胞、脾细胞、骨髓造血细胞等均有损伤作用。霉菌毒素也有致癌作用。

2.2 降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

AF是引起免疫抑制较强的毒素, 0.025毫克/千克的AFT即可引起动物免疫机能抑制。AF主要作用于细胞免疫, 体外试验表明, AF能减低巨噬细胞吞噬细菌的能力。赭曲霉毒素A (OTA) 可以降低抗体产量, 影响体液免疫, 并引起颗粒细胞吞噬作用和细胞免疫能力下降。

2.3 诱导程序性细胞死亡 (细胞凋亡)

霉菌毒素通过直接影响关键的酶或通过改变细胞中抗氧化剂与氧化剂之间的平衡, 尤其是降低还原谷胱甘肽的浓度, 来激发细胞程序化死亡, 引起细胞收缩、核固缩。OTA可以阻止体外淋巴细胞增殖, 并导致人类淋巴细胞凋亡。DON还可作用于骨髓造血干细胞产生细胞毒性, 作用于T、B细胞而产生免疫毒性作用, 抑制或增加程序性细胞的死亡。

2.4 间接抑制免疫

霉菌毒素也可通过其他毒性间接抑制免疫系统。如T-2激活内分泌系统, 在应激状态下促使皮质固醇的释放, 间接地抑制免疫功能。DON可通过神经毒性间接抑制免疫系统。ZEA导致雌激素分泌失调, 进而影响免疫器官机能的调节。

3 霉菌毒素引起免疫抑制的临床表现

3.1 对传染病的易感性增加

霉菌毒素中毒会导致免疫抑制而引发条件性病原菌的感染, 甚至一些对健康动物不具感染力的病原也会因霉菌毒素中毒而发病。早在20世纪60年代研究火鸡X-病时就发现, 感染的动物不仅仅会受到黄曲霉毒素中毒的伤害, 而且能并发感染其他多种病原, 如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据袁慧等专家研究表明, 亚临床水平的霉菌毒素对猪造成的免疫抑制, 引起机体抗病力下降, 导致猪对猪瘟、流感、大肠杆菌病、附红细胞体病等三十多种疾病易感, 发病率升高。很多病例是在正常免疫后发生的。

3.2 降低生产效率

试验表明T-2毒素添加到4.5和13.5毫克/千克时, 肉鸡耗料量和增重均下降。污染了霉菌毒素的饲料会危害畜禽的生长、产奶量、产蛋量、繁殖力和免疫力。在畜牧业生产中, 霉菌毒素中毒的动物所表现的临床症状不尽相同, 主要有消化紊乱、采食量下降、被毛粗乱或羽毛异常、营养不良、生产力低下、流产、母畜发情不正常、公畜死精、混合感染多种疾病。其中一些症状可能是继发性的, 是由于霉菌毒素引起免疫抑制而使条件性病原菌感染而引发的疾病症状。因此, 症状的多样性导致诊断困难。Schiefer (1990) 认为, 当出现与霉菌毒素中毒症相似的症状且无法将出现的问题归咎于其他特定的原因时, 都应该考虑到霉菌毒素是造成动物生产及健康问题的可能原因。

4 霉菌毒素问题容易被忽视的原因

霉菌毒素引起的免疫抑制造成的损失非常严重, 除了因为症状多样难以诊断的原因外, 还有以下原因应该引起重视:

4.1 对免疫失败原因的分析

多数情况下, 免疫接种失败常被认为是因疫苗质量问题, 或接种过程有失误, 或是有强毒的攻击, 或是受到其他复杂的因素影响, 而因霉菌毒素中毒造成的免疫失败, 却常被人们忽视。但是事实上, 这种情况的发生比认知的更为严重。另外, 霉菌及霉菌毒素可以在不同温度范围内繁殖。人们通常认为仅在夏季高温、高湿季节才会有霉菌毒素的危害, 而最近几年的研究表明霉菌毒素对动物的危害是全年性的。

4.2 安全标准问题

只凭单项霉菌毒素含量超标与否来衡量饲料的安全性是片面的。饲料中往往是多种霉菌毒素共同存在。各霉菌毒素之间存在协同或相加作用, 会使毒性增加。饲喂被自然霉菌毒素污染的谷物饲料的毒性远远大于饲喂含相同剂量的人工提纯的霉菌毒素, 这可能由于霉菌毒素之间产生的协同作用。饲料中呕吐霉素 (11.5PPM) 与玉米赤霉毒素 (3PPM) 对母猪产生的毒害作用是相加的, 共存时的毒性作用大于单独存在时的毒性作用。因此, 仅仅检测饲料中某一种霉菌毒素是否超标并不能判定它的危害性。

另外, 因采样的随机性, 样品的检测结果并不能代表某批饲料的饲料安全和总体被霉菌污染的情况, 更不能代表检测后该批饲料霉菌增殖与再污染的情况。畜牧生产中存在很多不确定的因素, 安全标准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4.3 预防饲料中霉菌及霉菌毒素产生的问题

预防饲料霉菌毒素中毒的关键, 一是预防饲料霉变及产生霉菌毒素, 二是霉菌毒素产生以后的脱毒。但是使用一些脱毒剂去毒的效果还不确实, 又增加了成本。因此, 最根本的预防措施应该是加强饲料原料的生产、收获、加工、贮存等各个环节, 以预防饲料霉变为重点。

盘古牧业声明

目前, 在河北某些地方, 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向广大养猪户朋友散布对我公司不利的谣言, 这种不正当的竞争行为是极为不道德的, 我公司将保留追究相关人员责任的权利。在此, 我们奉劝这些人:请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为养殖户多做有益的事情!

我公司将会以更加饱满的热情, 全心全意为养殖场服务.!

我们衷心希望所有的养殖场, 永远太平!一年更比一年强!

畜禽免疫失败的原因及对策 篇8

1 免疫失败的原因

1.1 动物因素

等, 使肌体免疫系统受到抑制或损害, 免疫必将失败。3.3仔猪受到高强度应激各种应激因素如去势, 断奶转群, 饲料更换, 气候突变, 过度拥挤等都可以使机体的免疫力下降。因此, 免疫注射应避开上述对猪只应激反应强烈的因素。

3.4寄生虫病严重的寄生虫病如疥螨病等, 争夺和消耗猪只的营养, 干扰机体蛋白的生成, 使疫苗诱导产生的抗体蛋白生成量降低。

4管理不善

4.1营养使机体的免疫功能下降生产中必须保证饲料营养, 给予能满足猪只需要的全价饲料。

4.2仔猪护理不到位, 未吃足初乳仔猪红痢、大肠杆菌、伪狂犬等这些在妊娠期间给母猪免疫注射过的疫苗, 由于管理方面的因素致母猪产后无乳或奶水少, 仔猪弱小或仔猪过多等使仔猪未吃或未吃足初乳, 仔猪不能从初乳中获得足够的抗体, 得不到强有力保护, 也是

1.1.1 疾病垂直传播

在养殖过程中, 存在好多的垂直传播疾病, 这些病在我国都是广泛分布, 这就导致强毒会在畜禽中长期存在, 经垂直传播传给下一代, 再接种相应的疫苗往往免疫效果就不好。

1.1.2 多品种混养

在一个养殖场内, 如果存在有多个不同品种的种畜禽, 不同种类的品种对不同的疾病有不同的抵抗力, 再按照单一的免疫方式或者程序进行防疫, 会导致出现不同的免疫效果。

1.1.3 免疫应答差异

动物机体对接种抗原有免疫应答, 在一定程度上是受遗传控制的, 由于品种繁多, 免疫应答各有差异, 即使同一品种不同个体的畜禽, 对同一疫苗的免疫反应强弱也不一致。有的畜禽甚至有先天性免疫缺陷, 从而导致免疫失败。

1.2 环境因素

1.2.1 饲养管理

消毒卫生制度不健全, 周围环境中存在大量的病原微生物, 在用疫苗期间大群已受到病毒或

疫病发生, 免疫失败的因素。

4.3不合理的用药抗生素能抑制或杀灭弱毒菌苗, 在注射弱毒苗前后的一周内不能使用抗菌素。糖皮质激素可以从多方面抑制机体的免疫功能, 免疫注射前后应避免使用此类药物。

4.4环境卫生不良疫苗不是万能的, 它只可增加或提高猪对疫病感染的抵抗力, 而不能避免该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受到病原微生物感染的猪只, 时刻都有患病的可能。只有使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得以控制或消灭, 才能使猪群处于安全状态。不能因打过疫苗而忽视消毒及环境卫生的治理。。

总之, 在养猪生产中, 应特别注意疫苗的质量、剂量, 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 严格认真地进行操作, 加强猪群的饲养管理, 减少对猪群的应激, 加强对环境的控制, 消灭和控制致病微生物, 才不致使免疫失败。细菌的感染, 影响疫苗的效果, 导致免疫失败。

1.2.2 营养

维生素及许多其它养分都对免疫力有显著影响。养分缺乏, 特别是缺乏维生素A、D、B、E和多种微量元素及全价蛋白时免疫反应明显受到抑制。

1.2.3 应激

动物机体的免疫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神经、体液和内分泌的调节, 在环境过冷过热、湿度过大、通风不良、拥挤、饲料突然改变、运输等应激因素的影响下, 机体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肾上腺皮质激素能显著损伤T淋巴细胞, 对巨噬细胞也有抑制作用, 增加Ig G的分解代谢。所以, 当动物处于应激反应敏感期时接种疫苗, 就会减弱动物的免疫能力。

1.3 疾病因素

1.3.1 血清型

许多病原微生物有多个血清型, 甚至有多个血清亚型, 某养殖场感染的病原微生物与使用的疫苗毒株 (菌苗菌株) 在抗原上可能存在较大差异或不属于一个血清 (亚) 型, 从而导致免疫失败。

1.3.2 强毒株感染

动物在免疫后, 需要一定时间才能产生抵抗力, 如果这段时间内, 恰好有强毒感染, 就很容易导致疾病产生, 造成免疫失败。

1.4 疫苗因素

1.4.1 疫苗的质量不好

选用了一些未经批准的中试产品, 因其生产条件和规程的不稳定, 会导致其接种后免疫力下降。

1.4.2 疫苗运输存放不当

运输过程中易造成疫苗的包装受损, 从而造成疫苗受污染或失效。另外疫苗都有各自的保存方法, 如果不按照说明书的要求胡乱存放, 就会导致疫苗失效。

1.4.3 疫苗的稀释剂不当

许多养殖户在稀释冻干苗时常采用不合格稀释液 (如自来水、井水) 进行疫苗稀释, 就会因自来水含漂白粉、井水偏碱等原因使疫苗失效而造成免疫失败。

1.4.4 疫苗选择不当

要根据当地的流行情况, 选择合适的疫苗, 如果仅为了安全性好而选用不符合当地当时的流行情况的疫苗, 或者选择了免疫效力较低的品系, 就会导致免疫效果不好甚至免疫失败。

1.4.5 疫苗的使用不当

比如接种剂量过少;滴鼻滴眼免疫时, 疫苗未能进入眼内、鼻腔等。

1.5 免疫方式方法因素

1.5.1 免疫程序未根据当地疾病流行规律和本场实际, 制定出合理的免疫程序。

1.5.2 操作不规范

如针头未及时更换和消毒, 免疫接种时, 要做到一畜一换针头和注射部位的消毒;疫苗经稀释或开瓶后, 未在规定时间内用完等。

2 免疫失败的防治措施

(1) 正确选择和使用疫苗。选择国家定点生产厂家生产的优质疫苗, 到经兽医部门批准经营的专营商店购买。免疫接种前对使用的疫苗检查, 注意瓶子有无破损、封口是否严密、瓶内是否真空和有效期, 有一项不合格就不能使用。疫苗种类多, 选用时应考虑当地疫情、毒株特点。疫苗使用时要严格按照说明书使用, 使用后, 疫苗瓶不能随意乱扔, 要及时处理掉, 更不能和其他疫苗混合在一起。

(2) 畜禽免疫接种期间, 要加强饲养管理, 保持畜禽生活环境的清洁, 保证营养全面, 维生素及微量元素要充足。另外, 要避免养殖密度过大、栏舍潮湿、通风不良等应激因素。接种期间对于发病的畜禽要及时治疗, 治愈后再及时进行预防。

(3) 做好消毒工作。良好的环境卫生质量是提高免疫接种效果的基本保证。

(4) 深入了解和随时掌握本地区的疫情, 结合本地区的疫情和本饲养场的病史, 根据所饲养动物的用途、种类及饲养规模, 制定合理、科学的免疫程序, 绝不能生搬硬套。

(5) 采用正确的免疫操作方法, 保证免疫质量。疫苗接种操作方法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疫苗免疫效果的好坏。

(6) 建立健全防疫制度, 全面贯彻综合防治措施, 不断提高防疫人员预防操作技能, 严格防疫操作规程。

总之, 防止免疫失败是一个系统工程, 不可指望只做好某一项工作就可避免出现免疫失败。只有做好动物疾病的综合防控, 才能有效地防止免疫失败。

畜禽疫苗免疫副反应综合防控 篇9

关键词:畜禽疫苗,免疫副反应,综合防控

疫苗免疫接种是有效提高动物群体抗病力,减少重大动物疫病的发生,避免动物疫病对畜牧业和人类身体健康的不良影响与危害的重要措施。免疫副反应的存在给重大动物疾病防控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直接影响到整个重大动物疾病强制免疫工作的开展。因此,做好疫苗免疫副反应综合防控对减少疫苗免疫接种带来的副反应有着重要的意义。

1 制定切合本场实际的免疫接种操作规程

制定切合本场实际的疫苗使用管理及规范化操作程序,主要是做到:严格疫苗选购保证质量,优选有资质的生产企业的产品,杜绝使用假冒伪劣产品;加强疫苗保管,确保运输、贮存、取用期间一直冷链到底,避免疫苗变质、降效或实效,减少疫苗对畜禽机体的刺激,从而降低免疫副反应发生几率;加强疫苗规范管理,严格疫苗保管、领用等制度、程序与记录。在疫苗储藏方面,根据疫苗的种类和相应的贮存条件保管,严防高温和阳光照射,禁止疫苗与任何消毒剂接触,时常检查并记录疫苗贮存冷藏、冷冻情况,确保疫苗贮存环境。在疫苗领用方面,建立台帐,按照疫苗出入库领用程序管理做好记录,务必确保在疫苗有效期内领用;做好疫苗启用时的检查,结合当天防疫任务,携带相应类型和数量的疫苗,在实施免疫前,做好疫苗的准备工作。从冷藏(冷冻)箱取出疫苗后,要严格按照疫苗的使用说明,检查疫苗外包装是否清洁完好、颜色是否改变、标签是否完整;勿使用有异物、破损等出现异常状况的疫苗;使用疫苗前仔细阅读疫苗说明书,正确使用稀释液,规范稀释动作;疫苗启封后,限于4~5h用完,热带地区务必保证疫苗全程冷链、不断链,以免造成疫苗变质失效等。

2 科学规范的进行接种操作

规范疫苗接种操作,确保接种人员经专业培训,全程把握正确的接种操作要点,主要做到:把握适宜注射时机,尽量选择气温较恒定、不在过冷或过热的适宜环境条件下进行操作,一般以上午6:00~13:00、晚16:00~19:00进行接种较好,可减少小气候不适引起的免疫副反应;根据接种注射对象个体大小选用适宜注射器及针头,避免针头过粗(造成漏液)、过长(造成注射部位不准)等造成注射剂量不准、产生不良刺激;严格坚持无菌操作规程,免疫接种相关器械要严格消毒灭菌,注射使用后的针头应与未用过的针头分别放置,不能重复、交叉使用;免疫注射要做到“一家畜禽、一消毒棉球、一针头”,注射后严格实施部位消毒,防止注射部位感染发炎;执行正确的疫苗使用方法,按照疫苗使用说明,准确控制疫苗剂量,找准正确注射部位,避免疫苗过量、错误的注射部位或注射方式等造成副反应;饮水免疫方式应先确定水源的洁净,避免氯制剂、重金属等杂质影响当前免疫效果。

3 提升畜禽饲养管理水平

强化免疫期畜禽饲养管理,提高当前饲管水平,防止养殖环境恶化及畜禽自身机体产生免疫抑制性疾病而引起免疫副反应;待免畜禽必须要确诊为健康动物,禁止给带病个体勉强接种;免疫期应选用优质全价饲料,均衡各种营养成份,保证充足的营养,适时适当添加维生素、电解多维、免疫调节剂等,以增强畜禽的综合抗病力;果断淘汰、依法处理重大动物疫病病原监测阳性动物,加强动物疫病防控,避免畜禽带毒与传染;坚持全进全出管理模式,推广规模养殖、标准化养殖,尽量满足动物福利、不断改善养殖条件,提高畜禽自身健康状况。

4 有针对性的治疗过敏反应

上一篇:棚栽产业下一篇:老化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