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禽免疫技术

2024-08-11

畜禽免疫技术(精选7篇)

畜禽免疫技术 篇1

摘要:畜禽免疫是预防和控制畜禽传染病的重要措施, 操作方法正确与否, 直接关系到免疫效果。笔者从事畜禽防疫监督工作多年, 经认真总结分析, 归纳出一套免疫操作技术。

关键词:免疫,程序,标识,畜禽

开展畜禽免疫是为了提高畜禽对相应疫病的特异性抵抗力, 对预防和控制畜禽传染病, 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 维护人民的身体健康等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要因地制宜, 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 科学操作, 确保免疫密度和免疫质量。

1 疫苗的保管和储藏

1.1 检查储藏设备

冷冻室的调控档位在3~4之间, 冷藏室的调控档位在1~2之间。确保设备运转正常。

1.2 疫苗的保存

按疫苗的种类及要求, 同一种类、同一批次的归在一起, 建立台帐。储藏规范、整洁。活疫苗在冷冻室-20℃下保存, 灭活疫苗在冷藏室2~8℃保存[1]。

2 稀释和抽取疫苗

2.1 稀释疫苗

2.1.1 检查疫苗

使用前认真检查疫苗, 超过有效期, 瓶盖松动、瓶子破裂、失真空和标签不完整, 或油佐苗色泽不正常、有沉淀、破乳和分层等现象, 一律不得使用[2]。

2.1.2 冻干疫苗的稀释

用酒精棉球消毒瓶塞, 按疫苗使用说明书规定的稀释剂、稀释方法和稀释倍数稀释疫苗。不带专用稀释液的疫苗选用蒸馏水、无离子水或生理盐水稀释。稀释时用注射器抽取稀释液, 注入疫苗瓶中, 摇匀使其完全溶解。全部抽出, 注入疫苗稀释瓶中, 然后再抽取稀释液, 注入疫苗瓶中, 振荡冲洗, 抽取干净, 注入疫苗稀释瓶中, 补充稀释液至规定量, 确保每个注射剂量含有足够的抗原, 轻轻摇匀。现用现配, 在4个小时内用完, 绝不能使用过夜疫苗[3]。

2.2 抽取疫苗

充分振摇疫苗瓶, 使疫苗混合均匀。但不可剧烈振摇, 防止产生气泡。排净注射器、针头内的水分。用75%酒精棉球消毒疫苗瓶瓶塞, 在疫苗瓶上固定一颗专门用于抽取疫苗的针头, 此针头刺人疫苗瓶液面下。抽取需要剂量的疫苗, 抽出疫苗后用拧干的酒精棉球盖上针头尾部。

3 健康检查

免疫注射前对畜禽进行健康检查, 凡是患病、体弱、怀孕后期的牲畜实施缓免, 做好记录, 适时补免。

4 免疫注射

4.1 注射部位的选择和处理

家禽皮下注射在颈部后1/3处或翼下, 肌肉注射一般在胸部、腿部或翅根部肌肉。家畜皮下注射牛羊在颈侧中1/3处, 猪在耳根后2~4指或股内侧, 犬在颈部。肌肉注射牛羊在颈部或臀部, 猪在颈部、耳后、或臀部, 犬在颈部。

4.2 剪毛和消毒

先用毛剪剪去注射部位的被毛 (少毛部位可以不剪) , 然后用75%的酒精或2~5%的碘酊棉球消毒。注意活疫苗不能用碘酊消毒, 如果用碘酊消毒, 必须用75%酒精脱碘。

4.3 注射方法

4.3.1 家禽

(1) 皮下注射操作:使其头朝前腹朝下, 左手食指与拇指提起背侧皮肤并向上提起, 右手持注射器由前向后从皮肤隆起处刺入皮下, 注入疫苗。 (2) 肌肉注射操作:选胸骨外侧2~3厘米的表面肌肉, 进针方向与禽保持45°角倾斜向前进针;腿部肌肉注射应选在无血管处外侧, 进针方向应与腿部平行, 顺着腿骨方向并保持与腿部30~45°角进针;翅根部位应在肌肉较多的地方注射。

4.3.2 家畜

(1) 皮下注射操作:左手拇指与食指捏取颈侧下或肩胛骨的后方皮肤, 使其产生褶皱, 右手持注射器针管在皮肤褶皱底部倾斜、快速刺入, 缓缓注入。以防刺穿皮肤, 注射到皮外。注射完毕, 将针拔出, 立即用药棉揉擦, 使药液散开。 (2) 肌肉注射操作:左手固定注射部位, 右手拿注射器, 针头垂直刺入肌肉内, 然后用左手固定注射器, 右手将针芯回抽一下, 如无回血, 把疫苗慢慢注入。有回血, 改变位置进行注射。

5 免疫反应应急处理

要特别留意畜禽在免疫注射过程中和免疫注射后的反应, 如果出现呕吐、全身发抖和神经症状等严重反应时, 应及时皮下注射0.1%盐酸肾上腺素、肌肉注射盐酸异丙嗪或者肌肉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钠等进行救治。必要时使用葡萄糖、维生素C、维生素B6或碳酸氢钠等药物进行辅助治疗。并交待畜主, 轻微反应属正常反应, 不需处理。有强烈反应的, 及时与防疫员联系。在免疫后3天禁止使用抗病毒及消毒药物[4], 免疫后10天内不能使用抗菌素及磺胺类等药物[2]。

6 佩戴畜禽标识和上传信息

6.1 佩戴要求

(1) 新出生畜禽, 在出生30天内加施畜禽标识;30天内离开饲养地的, 在离开饲养地前加施畜禽标识;从国外引进畜禽, 在畜禽到达目的地内10日内加施畜禽标识。 (2) 猪、牛、羊在左耳中部加施畜禽标识, 需要再次加施畜禽标识的, 在右耳中部加施。 (3) 畜禽标识磨损、破坏、脱落后, 应及时加施新的标识, 并在养殖档案中记录新标识编码。

6.2 信息录入和上传

免疫注射后, 及时将防疫员姓名、畜主姓名、所在地、畜种、日龄、用途、耳标号、免疫日期、免疫数量、疫苗类型和批号等相关信息, 按照操作程序输入识读器。经核对无误后, 按“确认”键把信息上传到数据库。

7 建立免疫档案

免疫结束后应及时填写免疫登记表、免疫证明、免疫户口册, 建立完整的免疫档案。免疫档案主要包括:畜主姓名、地址、畜禽种类和数量、免疫日期、疫苗名称和生产厂家、生产批号、防疫人员和畜主签字等内容。填写规范整洁, 记录无误。登记表和户口册的免疫时间一致, 数据统一。

8 清洗器具和处理废弃物

免疫接束后, 要将使用过的注射器、针头、止血钳、镊子等器具清洗干净, 消毒灭菌。用过的空疫苗瓶, 开启或稀释后用不完的疫苗、回收的消毒棉球等废弃物集中在不易接触到的地方, 统一焚烧或消毒后深埋。

参考文献

[1]王功民.村级防疫员动物免疫技术[G].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8 (1) :6-35.

[2]何志伟, 李永吉, 等.浅述规模养殖如何做好动物疫病防制工作[J].云南畜牧兽医, 2009 (1) :41.

[3]容斌.浅谈免疫失败的原因及应对措施[J].云南畜牧兽医, 2009 (2) :43.

[4]付竹安, 杨洪涛.家禽免疫不当出现的问题及对策[J].云南畜牧兽医, 2009 (2) :17.

畜禽免疫技术 篇2

1 采血样前器具的准备

根据检测项目准备一次性手套、真空采血管、防护服、口罩、防护帽、采血针、离心管、套猪器、铁链条、一次性注射器、75%酒精棉球、橡皮筋、剪毛剪、灭菌脱脂棉球、采样单、油性记号笔、冷藏包、采样登记表等采样工具。检查真空采血管管盖是否松动, 一次性注射器安装是否密封等。

2 畜禽血样采集的常用方法

2.1 牛血样的采集

一般多采用颈静脉采血方法或耳静脉采血方法采集血样。

2.1.1 牛颈静脉采血。

牛颈静脉分为颈内静脉和颈外静脉, 颈内静脉较小, 颈外静脉较粗, 位于颈部肩骨乳突肌与胸头肌间的凹窝内。采血前助手要用铁链栓树桩或电线杆保定好牛颈部, 使其头向一侧上仰, 让牛侧颈静脉充分暴露出来, 采血者站立于牛颈部颈静脉暴露一侧, 取真空采血针头, 以拇指、食指和中指夹住, 依靠腕力阴劲, 沿颈静脉线走向垂直扎进颈静脉上的皮肤, 然后调整位置, 针头一旦进入血管, 血液马上会喷射而出。待血量达到要求后, 拔出针头, 用消毒过的干棉球按压针眼, 轻压止血。采血完毕后, 及时做好血样的编号和采样表的填写工作。

2.1.2 牛耳静脉采血。

(1) 真空采血管牛耳静脉采血。采血地点选择要平整、松软、干燥、有栓桩的场地, 防止牛挣扎导致悬挂被勒死而出意外。采血前助手用绳子把牛鼻栓两侧同时绑牢, 先用铁链条栓树桩或电线杆保定好牛颈部, 铁链条要调紧点, 固定时先松后紧, 避免采血时牛挣扎, 同时用绳子把牛的双角固定在树桩或电线杆上, 接着用一手压迫耳静脉近心端, 或用皮筋绑紧耳根, 另一手用75%酒精棉球涂擦牛耳静脉, 使其耳静脉充盈。采血者用75%酒精棉球消毒采血部位, 接着用干棉球擦干采血部位, 之后一手固定耳部皮肤, 防止静脉滑动, 另一手持采血针成15°角刺入, 有破空的感觉、见采血针回血后继续推进针头少许, 防止针头滑出, 紧接着把采血针另一针头插入真空采血管内, 此时真空采血管应该倾斜让血液沿管壁流入管内, 待血量达到要求后, 拔出针头, 用消毒过的棉球按压针眼, 轻压止血。采血完毕后, 及时做好血样的编号和采样表的填写工作。若血流速度较慢, 可稍调整针头位置或往前推进针头即可;若采血针血管端针头未见回血, 一般是针头没插入血管内, 应该重插;若采血针血管端针头见回血, 另一端针头插入真空采血管内不见血液流入管内, 一般是提示采血管失去真空, 此时应该换另一根真空采血管。注意拔针头时应该先拔插入真空管端的针头, 可避免因操作失误时真空采血管失去真空而浪费。 (2) 一次性注射器、静脉输液针牛耳静脉采血。保定方法和助手操作同真空采血管采血方法。采血者用75%酒精棉球消毒采血部位, 接着用干棉球擦干采血部位, 之后一手固定耳部皮肤, 防止静脉滑动, 另一手持一次性输液针成15°角刺入, 有破空的感觉、见针头回血后继续推进针头少许, 此时血液一直顺着输液管直流, 待血液流至输液针连接处时马上用一次性注射器连接, 连接处注意尽量不留空气柱, 形成真空, 慢慢抽动注射器活塞柄, 让血液沿管壁流入注射器内, 待采集到适量血液后, 一手拔出输液针头, 另一手用消毒过的棉球按压针眼, 轻压止血, 不出血后即可松手。采血完毕后, 及时做好血样的编号和采样表的填写工作。

2.2 猪血样的采集

一般多采用前腔静脉采血法或耳静脉采血法采集血样。

2.2.1 猪耳静脉采血。

本方法适用于母猪和大猪。绳套 (或套猪器) 保定, 在绳一端做一个活套, 在猪张口时, 用绳活套 (或套猪器) 套住猪上颌, 勒紧, 由一人拉紧, 或将绳 (或套猪器) 的一端栓在栏杆或木桩上, 这时, 猪呈现用力后退姿势, 可保持安全站立姿势。猪站立保定后, 耳静脉局部消毒, 助手用力在耳根捏压静脉近心端或用胶带在耳根部结扎, 亦或用酒精反复涂擦耳静脉, 使血管怒张。采血者先用75%酒精棉球消毒采血部位, 接着用干棉球擦干采血部位, 然后用左手平拉猪耳并使部位稍高, 右手持注射器或真空采血针, 针头斜面朝上, 以30°~45°角沿血管刺入, 随即轻抽注射活塞柄, 如见回血即为已刺入血管, 再顺血管向内插入1 cm或把采血针头另一端针头插入真空采血管内, 然后去除捏压血管的手指或胶带, 左手将注射器与耳一起固定, 右手缓缓地将血液抽出或倾斜真空采血管让血液沿管壁流入管内。待血量达到要求后, 拔出针头, 用消毒过的棉球按压针眼, 轻压止血。采血完毕后, 及时做好血样的编号和采样表的填写工作。

2.2.2 猪前腔静脉采血。

猪前腔静脉采血的穿刺位置—前腔窝。采血者蹲于猪的右前侧, 首先触摸猪的前胸骨, 通过前胸骨柄和肩部平行于地面划1条想象中的横线, 然后再找到右侧第一肋骨, 由胸骨、右侧第一肋骨、气管三者围成的一个三角区域俗称前腔窝。根据实践经验, 一般30kg以下的小猪进针部位应在两前肢与气管交汇处, 30kg以上的中大猪进针部位可选在气管两侧的低凹处。小猪采用仰卧保定, 助手一手抓住两后肢, 一手抓住一前肢, 另一助手一手按住小猪下颌, 一手抓住另一前肢, 使头、胸、后肢在一直线上, 并充分暴露两侧胸前窝, 静脉充胀。大猪和母猪采用保定绳 (或套猪器) 站立保定, 助手用保定绳套住猪上颌, 向前向上拉, 使猪前腔静脉充胀, 头部和躯干成30°角, 充分暴露两侧胸前窝。采血者用75%酒精棉球消毒采血部位, 接着用消毒过的干棉球擦干采血部位后, 持一次性注射器或采血管针 (小猪7号或9号针头, 大猪和母猪12号针头) 成45°角插入, 边插边抽动活塞柄, 见针管内有血液涌入, 持续抽血至需要血量, 即可拔出针头, 用消毒过的棉球按压针眼, 轻压止血。采血完毕后, 及时做好血样的编号和采样表的填写工作。若进针后当针管内未溢入血液时, 可向前后左右来回调整方向及进针深度, 一旦有血液溢入, 此时一定要固定好采血针管, 转动旋杆柄收集血液, 直到取足血液后小心拔出针头。猪站立保定前腔静脉采血方便实用, 且采血量大, 对猪只的刺激较小。

2.3 家禽血样的采集

一般多采用翅静脉采血法采集血样。助手用左手抓住禽的两只脚, 右手将两翅重叠后捏紧掌骨, 使禽背部贴住助手上腹部, 助手右手稍高于左手, 两手轻轻用力, 使禽体伸展, 暴露出翅内侧。采血者左手拨开左侧翅内侧静脉上的羽毛使静脉暴露, 消毒擦干后右手持真空采血管采血针或一次性注射器针头6号 (7号) 与皮肤呈45°角方向进针, 持针时手要稳, 进针不宜过深, 如刺穿血管, 则很快引起皮下血肿, 导致采血失败。一旦刺入皮肤进入血管, 即可回抽一次性注射器抽动活塞柄, 使管内形成负压, 血液会自然流进注射器管内;或见采血针针头血管端回血, 即把采血针另一端针头插入真空管内, 这样能够准确判定血液是否进入血管。抽血时, 一定要缓慢、轻柔, 否则会使静脉瘪陷而采不出血。采血完毕, 拔出采血针, 采血部位用消毒过的棉球按压针眼, 轻压止血。采血完毕后, 及时做好血样的编号和采样表填写工作。

3 采血、分离血清的注意事项

3.1 选择合适的保定方法

应根据不同品种、大小、选择不同的保定方法。牛一般采用铁链条链颈部挽角栓柱保定。猪前腔静脉采血时大猪保定绳或套猪器套住上颌向前上拉, 头与躯干成30°角, 小猪应使头、躯干、后肢成一条直线, 充分暴露静脉窝, 使前腔静脉充盈。鸡保定应先抓住双脚, 再小心合拢双脚保定双翅, 抓单翅应防止拍翅而折断翅膀。

3.2 选择合适的采样用具

猪、牛采用一次性注射器或真空采血管, 鸡鸭采用5 m L一次性注射器或真空采血管, 每采完一畜一禽后更换注射器和针头。大猪前腔静脉采血时可选用12号针头, 小猪选用7或9号针头。选用真空采血管采血时, 采血针针头一端先刺入血管, 待见回血后, 另一端针头再插入真空采血管内。

3.3 采样部位选择

根据畜禽的品种、年龄、大小选择采样部位。耳静脉采血时, 选择较直较粗的血管, 先从耳根部采血, 如遇针头被甩出或血管被刺穿, 静脉堵塞时, 针头向耳尖移动2~5cm刺入静脉采血。前腔静脉靠近心端粗且深, 靠近头部浅且细。仔猪选择静脉窝心处垂直刺入, 中猪适当靠前, 母猪可在静脉窝2 cm处刺入, 如未见回血, 摆动针头, 直至有血液涌入针筒, 抽足血液拔出注射器即可。

3.4 采血前的准备

采血场所要有充足的光线, 地势要平坦、干燥。夏季采血应携带有冰块的冷藏包, 及时将采集的血样保存在冷藏包内。采血人员应认真做好自身安全防护工作。采血用具、采血部位要进行消毒, 并用灭菌干棉球擦干, 已用过的采血器具要带回深埋, 不得随便乱丢。采血用的采血器和注射器必须保持清洁干燥。采血前, 应事先通知被采血养殖场或农户, 在采血当天采血前不要饲喂畜禽。

3.5 血样的采集和处理

如何制定畜禽免疫程序 篇3

1 首免时间

首免时间要根据疫病发生规律的不同和畜禽的母源抗体水平来确定。

1.1 疫病发生规律不同的疫病有不同的发生、发展规律,

有的疫病对各种年龄的动物都有致病性 (如新城疫、猪瘟等) , 而有的疫病只危害一定年龄的动物 (如仔猪副伤寒, 主要危害1~4月龄幼猪;鸡传染性法氏囊病主要危害2~5周龄鸡等) 。有的传染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如鸡新城疫、猪瘟等) , 有的传染病发生有一定季节性 (如日本乙型脑炎、鸡痘以蚊子活跃的季节最易流行等) 。因此, 应依据不同疫病发生的日龄、季节设计免疫程序, 确定免疫时间。一般应在该病发病高峰前1~2周实施初免。

1.2 母源抗体水平母源抗体对新生动物有一定的保护能

力, 但也会不同程度地干扰弱毒疫苗的免疫效果。初次免疫接种前, 应了解母源畜禽的免疫状况, 进行母源抗体检测, 在母源抗体水平下降到临界值时, 进行免疫接种, 以免母源抗体水平过高, 中和抗原, 导致免疫失败, 或母源抗体水平过低而未及时接种疫苗, 形成免疫空白期, 加大传染病发生风险。

此外, 也可以利用幼龄动物吮吸初乳前, 抗体水平极低, 而吮吸初乳后, 抗体水平迅速升高的原理, 进行疫苗超前免疫或零时免疫。如猪瘟的超前免疫, 在未吮吸初乳之前接种疫苗, 可避开母源抗体的干扰, 获得很好的免疫效果。

2 疫病流行情况

免疫接种前, 首先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了解当地及周边地区的疫病流行种类、流行范围、流行特点 (季节、畜别、年龄、发病率、死亡率) , 然后制定适合本地区或本场的免疫计划。免疫接种的种类主要是有可能在该地区暴发与流行的疫病, 有目的地开展免疫接种。对当地没有发生可能, 也没有从外地传入可能性的传染病, 就没有必要进行免疫接种。尤其是毒力较强和有散毒危险的弱毒疫苗如鸡传染性喉支气管炎等, 更不能轻率的使用。

3 免疫次数及间隔时间

3.1 免疫次数免疫接种的次数, 应根据畜禽免疫接种后产

生免疫力的强弱, 免疫应答能力的高低, 免疫力维持时间的长短, 当地疫病流行状况的好坏和生产需求的不同等因素来确定。

初次免疫时, 动物的应答能力低, 产生免疫力较慢, 效价低, 抗体消失快, 一般需要再加强免疫一次甚至多次才能起到免疫保护;有些疫病当地没有发生可能, 可以不免或少免, 反之要多次加强免疫;对于种用或饲养饲养周期较长的畜禽, 需要多次适时加强免疫, 而商品代或饲养周期较短的畜禽则可以相应减少免疫次数, 如鸡新城疫, 蛋鸡一个饲养期需反复接种6~8次, 而肉鸡因饲养周期短仅接种1次即可。

3.2 间隔时间免疫的间隔时间要根据免疫后抗体的维持时间决定。

3.2.1 一般首免主要起到激活免疫系统的作用, 产生的抗体

低且维持时间短, 与二免的间隔时间要短一些;二免作为加强免疫, 产生的抗体高且维持时间长, 与三免的间隔时间可以延长。有些需经常维持较高抗体水平的疫病, 要根据定期抗体监测的结果, 来确定加强免疫的时间。

3.2.2 对于有季节性流行特点的疫病, 可在流行季节前后缩

短或延长接种的间隔时间, 如猪流行性腹泻、猪流感等常在冬季流行, 秋冬季节间隔时间就要短一些。

4 生产需求及饲养管理水平

4.1 不同的生产需要, 应制定不同的免疫程序, 以达到相应

的防疫要求。如种畜 (禽) , 一是其生产周期长, 一次免疫不足以提供长期的免疫力, 需多次免疫。二是种畜禽免疫后还要保证子代母源抗体水平, 应多次适时加强免疫, 稳定维持较高的抗体水平。因此, 要根据生产需要不同, 制定不同的免疫程序。

4.2 不同的饲养规模、饲养条件及饲养管理水平, 传染病发

生的情况及免疫程序实施情况也不一样, 免疫程序设计也应有所不同。管理制度严格, 各种防疫措施有力, 饲养环境控制得较好, 各种疫源入侵的机会相对减少, 即属于相对安全区域;反之管理松散, 防疫制度名存实亡, 各种疫病常发, 则属于多发病区域。这两种不同区域的免疫程序和疫苗种类的选择是根本不同的。

5 疫苗性质

弱毒疫苗、灭活疫苗、单价苗、多价苗、联苗、基因工程苗等不同性质的疫苗和不同厂家不同质量的疫苗, 其免疫期、免疫途径、用途等均不相同。因此, 设计免疫程序时应充分考虑,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疫苗类型、合理的免疫途径, 达到较好的免疫预期。一般应采用弱毒疫苗和油佐剂灭活疫苗搭配使用, 以建立局部免疫和全身免疫, 达到综合预防的目的。

6 免疫效果

影响畜禽免疫效果的因素 篇4

1. 疫苗因素

(1) 疫苗的质量 疫苗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免疫接种的成败, 劣质的疫苗是不能起到好的免疫效果的。因此, 应选择和购买高质量的疫苗进行免疫接种。根据国务院《兽用生物制品经营管理办法》规定, 国家强制免疫用生物制品除该条例第七条规定的用户外, 必须从各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取得, 非国家强制免疫用生物制品从各类手续齐全的经营户购进。

(2) 疫苗的保存 疫苗的保存也是一项很重要的环节, 各类疫苗均有相应的贮存温度和保存条件。若疫苗保存不当, 常常会导致疫苗效能降低, 甚至失效。在疫苗的购买运输过程中, 也应按要求保证低温条件。

(3) 疫苗的使用 疫苗使用不当, 也会影响免疫接种效果。因此, 应严格按照各类疫苗的免疫接种方法、接种部位、使用剂量、疫苗的稀释方法等进行使用, 疫苗一经开封或稀释应尽快注射, 同时遵守疫苗接种的注意事项。

(4) 疫苗免疫程序 免疫程序的制定在畜禽预防接种中是相当重要的一环, 合理的免疫程序以及按程序准时接种是取得良好免疫效果的基础。

2. 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包括畜禽舍的温度、湿度、通风状况以及环境的清洁状况、消毒等。由于动物机体的免疫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神经、体液、内分泌的调节。因此, 畜禽处于一些应激状态下, 如过冷、过热、通风不良、潮湿、周围噪声过大等, 都会导致畜禽的免疫反应能力下降, 疫苗接种后达不到相应的免疫效果。另外, 环境的清洁、消毒与否也关系着免疫的成败, 如不进行消毒、环境很差, 有利于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同时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 使畜禽的免疫系统受到抑制, 影响免疫效果。

3. 畜禽体况

畜禽的营养状况是影响疫苗免疫接种效果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健康畜禽的免疫应答能力较高。如畜禽营养较差, 肥瘦、大小不均或患有疾病时, 进行免疫接种就达不到应有的免疫效果, 表现为抗体水平低下或参差不齐, 对强毒感染的保护率低, 抗体不能维持足够长的时间, 即使免疫后也可能暴发这种传染病。

4. 药物因素

有许多药物能够干扰免疫应答, 如某些抗生素、抗球虫药、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消毒剂和抗病毒药物能够杀死活疫 (菌) 苗, 破坏灭活疫苗抗原性。因此, 在免疫接种的前后3 d内不能使用消毒药、抗生素、抗球虫药和抗病毒药。

5. 遗传因素

动物机体对疫苗接种的免疫反应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遗传控制的。因此, 不同品种的畜禽对疫病的易感性、抵抗力和对疫苗免疫的反应能力都有差异, 即使同一品种不同个体之间对同一疫苗的免疫接种, 其免疫反应强弱也有差异。

畜禽免疫失败原因分析 篇5

1 与疫 (菌) 苗有关

1.1 疫 (菌) 苗效价不高

使用的无批准文号的疫 (菌) 苗或疫 (菌) 苗来自于科研院所或养殖场, 而非经过GMP认证企业生产的正规产品。生产的产品由于没有试验数据或技术装备水平不高, 操作不规范, 致使部分产品效价不高。或者使用的是假冒伪劣或过期、失效的疫苗, 不但不起保护作用, 反而影响免疫程序。为保证疫苗质量, 应从动物防疫机构购买疫苗, 因其具备与供应品种相适应的冷链运输和储存条件及严格的管理制度。

1.2 疫 (菌) 苗保存不当

不同类型的疫 (菌) 苗有不同的适宜保存温度, 温度过高或过低, 都会使其效价降低。冻干苗一般需在15℃以下冷冻保存, 湿苗一般在0~4℃保存, 油苗的保存温度一般在2~8℃左右。如在运输或贮藏环节中处于不适宜的温度, 使生物制品反复冻融, 会因为生物制品效力的不可逆性, 导致免疫失败。

1.3 疫 (菌) 苗注射剂量不准

各种疫 (菌) 苗必需按一定的注射剂量使用, 才能产生最好的免疫效果, 因此注射时, 要严格按照疫 (菌) 苗说明书上规定的剂量使用, 如果剂量不够, 达不到应有效价, 则产生的免疫强度不足, 若遇到强毒攻击时, 就仍会发病。反之, 则会因疫苗剂量过大而击穿其靶细胞导致该病的发生。注射器的定量控制不灵敏, 接种时流放剂量过大或过小, 均影响免疫效果。目前, 养殖户多存在宁多勿少的偏见, 随意加大免疫剂量, 可能造成免疫抑制。鉴于此, 在购买和使用疫苗时, 除考虑到免疫接种过程中的损失和浪费外 (损失量一般按10%~20%计算) , 切勿加大免疫用量。

1.4 疫 (菌) 苗过期失效

各种疫 (菌) 苗都有有效期, 超过此期限就会失去免疫效力。选购疫苗时应尽量选择近期生产的产品, 其免疫效价优于临近失效期的产品。

1.5 疫 (菌) 苗稀释液选择不当

不同疫 (菌) 苗要求不同的稀释液, 在进行免疫接种时, 若不按标签或说明书配备稀释液, 将会造成免疫效果降低或失败。另外, 在饮水免疫时, 所选用的水最好是蒸馏水或冷开水, 水中不能含有重金属离子和卤元素, 并在该饮水中加入0.5%~1.0%脱脂奶粉, 以保护疫 (菌) 苗的免疫活性。

1.6 免疫程序不当

由于畜禽的个体差异, 母体抗原水平、饲养条件以及疫 (菌) 苗的种类、性质、免疫途径不同, 要建立合理的免疫程序, 才能获得免疫成功。科学的免疫程序是根据当地疫病流行情况有针对地免疫接种各种疫苗, 并科学地安排接种时间, 具体方法:一是在疫病多发季节到来前做好免疫接种。二是不能在同一时间以相同或不同途径接种几种不同的疫苗, 或2次接种的间隔时间很短, 否则会产生相互干扰, 导致免疫失败。三是低日龄畜 (禽) 免疫时还应考虑母源抗体水平。母源抗体可在短期内保护畜 (禽) , 但同时会对免疫造成影响。接种过早, 反而和母源抗体中和;接种过迟, 体内抗体消失, 则易被传染发病。因此, 有条件时应在首次免疫接种前监测母源抗体水平。

2 与病原体有关

2.1 病原体存在多个血清型或亚型

如IBDV、MDV等有多个血清型, 如果使用的疫 (菌) 苗与当地流行毒株的血清型不相同, 则不能产生免疫力或只能产生部分免疫力。

2.2 病原体存在变异株或超强毒株

近年来, PRRSV、MDV超强毒株、IBDV变异株等均能导致原来使用的疫 (菌) 苗不能达到预期的免疫效果。

3 与畜禽本身有关

3.1 动物处在感病潜伏期

在正常预防接种时, 少数动物处于临床感染潜伏期, 此情况下, 接种后往往诱发病情, 造成免疫失败。

3.2 药物使用

畜禽在免疫接种时, 使用了氟苯尼考、磺胺类等免疫抑制性药物或受畜禽体内母源抗体水平较高的影响, 可导致免疫失败。

3.3 应激

各种应激因素, 如高温、高湿、光照、噪音、捕抓、断奶、通风不良等不良刺激可使机体血浆皮质醇浓度显著升高, 抑制机体免疫功能, 从而影响疫苗免疫效果, 导致免疫失败。

畜禽场舍通风不良、消毒不严对免疫效果也有很大影响, 有些养殖场饲养密度大、卫生差、通风不良、棚舍内湿度大, 如果再无相应的消毒措施, 则有利于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有害气体多, 导致上呼吸道黏膜受损, 易造成细菌和病毒的继发感染, 从而影响免疫效果, 导致免疫失败。饲养管理不善, 营养不良, 导致机体缺乏足够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患消耗性疾病等, 机体对疫苗免疫应答降低, 抗病力不强, 从而影响免疫效果。

4 与操作有关

4.1 接种方法不当

畜禽的免疫接种方法有滴鼻、点眼、饮水、气雾、皮下注射和肌肉注射等, 采用哪一种方法, 应视具体情况而定, 既要考虑工作方便及经济划算, 又要考虑疫 (菌) 苗的特性及免疫效果, 如果选用方法不当, 就会影响免疫效果。整体来说, 弱毒苗应尽量模仿自然途径接种, 灭活苗均应注射。家畜接种主要采用皮下注射和肌肉注射。现以家禽为例, 对各种接种方法作如下分析。

4.1.1 点眼、滴鼻。

适用于鸡新城疫Ⅱ系、Ⅲ系、Ⅳ系疫苗和传染性支气管炎疫苗及传染性喉气管炎弱毒型疫苗的接种。对幼雏应用这种方法, 可以避免疫苗病毒被母源抗体中和, 从而取得较好的免疫效果, 而且能保证鸡群普遍得到免疫, 且剂量一致。因此, 一般认为点眼、滴鼻法是鸡疫苗接种的最佳方法, 鸡新城疫疫苗接种更是如此。

4.1.2 饮水法。

对于大群鸡逐只进行免疫接种, 费时费力, 且不能在短时间内完成, 对于产蛋期和产蛋盛期的鸡群, 为避免骚扰鸡群, 常采用群体免疫法。群体免疫法中最常用、最易做的就是饮水法。目前, 常用饮水法的疫苗有鸡新城疫Ⅱ系、Ⅳ系苗、传染性支气管炎H52及H120疫苗、传染性法氏囊病弱毒疫苗等。

4.1.3 气雾法。

此法是用压缩空气通过气雾发生器, 使疫苗形成直径1~10μm的雾化粒子, 均匀悬浮于空气之中, 随呼吸而进入鸡体内。气雾免疫不但省时省力, 而且对某些与呼吸道有亲嗜性的疫苗效果最好, 如鸡新城疫各系疫苗、传染性支气管炎弱毒疫苗等。但是气雾法免疫对鸡群的干扰大, 尤其会加重鸡霉形体及大肠杆菌引起的气管炎, 应予以注意, 必要时于气雾免疫前后在饲料中加入抗菌药物预防。

4.1.4 皮下注射。

目前广泛使用的马立克氏疫苗, 采用颈背下注射法接种。

4.1.5 肌肉注射。

禽流感、禽霍乱疫 (菌) 苗以肌肉注射为宜, 此法作用迅速, 剂量准确, 效果良好。

4.2 注射操作不当

4.2.1 选用注射针头的长度、口径不合适。

针头口径过大, 注射过快, 造成药液回流;针头过长, 针头内药液残留较多。两者均可导致疫 (菌) 苗注射剂量不足, 影响免疫效果。特别是打飞针时注射部位不准, 最易造成免疫失败。

4.2.2 消毒。

霉菌毒素与畜禽的免疫抑制 篇6

1 常见的霉菌和霉菌毒素

霉菌通常污染饲料或饲料原料, 在其中生长并产生二级代谢产物———霉菌毒素。产毒霉菌主要有三个属:曲霉菌、青霉菌和镰刀菌, 而霉菌毒素目前已发现超过350种。常见的霉菌毒素有黄曲霉毒素 (AF) 、玉米赤霉烯酮 (ZEA) 、T-2毒素、呕吐毒素 (DON) 、赭曲霉毒素 (OT) 、烟曲霉毒素 (FUM) 等。其中对猪危害最大的是黄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和呕吐毒素。家禽饲料中, 自然状况下发生率最高且致害作用最严重的是黄曲霉毒素和单端孢霉烯族毒素。因为反刍动物的瘤胃能够分解部分霉菌毒素, 因此危害相对较小。霉菌毒素也可通过食物链引起人的发病。

霉菌的生长与产毒需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 因而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季节、不同饲料的种类和含水量, 饲料中霉菌毒素的污染情况也有所不同。黄曲霉毒素和烟曲霉毒素适合于温热的气候, 而在寒冷高湿的寒带常见的霉菌毒素有赭曲霉毒素、玉米赤霉毒素、呕吐毒素、T-2毒素等。不同饲料原料中霉菌毒素污染情况不同, 王若军等 (2003) 调查表明, 玉米 (能量饲料) 以呕吐霉素、烟曲霉毒素和玉米赤霉烯酮为重, 而蛋白饲料中呕吐霉素、烟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黄曲霉毒素和T-2毒素的污染程度均较重。对2006年第四季度中国饲料的检测结果表明, 玉米与配合饲料中的主要污染物是ZEA、DON及FUM, 比较关注的AF含量则并不高。

2 霉菌毒素引起免疫抑制的机理

能引起免疫抑制的霉菌毒素主要有AF、单端孢霉烯族毒素 (DON、T-2毒素、HT-2毒素、葡萄穗霉菌毒素) 、OT和伏马毒素。不同霉菌毒素引起的免疫抑制机理及对动物的影响不尽相同。

2.1 抑制蛋白质和DNA合成

AF通过与DNA和RNA结合抑制其合成, 引起胸腺发育不良和萎缩, 影响肝脏和巨噬细胞的功能。黄曲霉毒素和单端孢霉烯族毒素 (包括T-2与DON) 能够抑制蛋白质和DNA合成, T-2毒素主要作用于细胞分裂旺盛的组织器官, 如肝脏、胸腺、骨髓、脾脏、淋巴结等。DON对生长较快的细胞如:胃肠道黏膜细胞、淋巴细胞、胸腺细胞、脾细胞、骨髓造血细胞等均有损伤作用。霉菌毒素也有致癌作用。

2.2 降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

AF是引起免疫抑制较强的毒素, 0.025毫克/千克的AFT即可引起动物免疫机能抑制。AF主要作用于细胞免疫, 体外试验表明, AF能减低巨噬细胞吞噬细菌的能力。赭曲霉毒素A (OTA) 可以降低抗体产量, 影响体液免疫, 并引起颗粒细胞吞噬作用和细胞免疫能力下降。

2.3 诱导程序性细胞死亡 (细胞凋亡)

霉菌毒素通过直接影响关键的酶或通过改变细胞中抗氧化剂与氧化剂之间的平衡, 尤其是降低还原谷胱甘肽的浓度, 来激发细胞程序化死亡, 引起细胞收缩、核固缩。OTA可以阻止体外淋巴细胞增殖, 并导致人类淋巴细胞凋亡。DON还可作用于骨髓造血干细胞产生细胞毒性, 作用于T、B细胞而产生免疫毒性作用, 抑制或增加程序性细胞的死亡。

2.4 间接抑制免疫

霉菌毒素也可通过其他毒性间接抑制免疫系统。如T-2激活内分泌系统, 在应激状态下促使皮质固醇的释放, 间接地抑制免疫功能。DON可通过神经毒性间接抑制免疫系统。ZEA导致雌激素分泌失调, 进而影响免疫器官机能的调节。

3 霉菌毒素引起免疫抑制的临床表现

3.1 对传染病的易感性增加

霉菌毒素中毒会导致免疫抑制而引发条件性病原菌的感染, 甚至一些对健康动物不具感染力的病原也会因霉菌毒素中毒而发病。早在20世纪60年代研究火鸡X-病时就发现, 感染的动物不仅仅会受到黄曲霉毒素中毒的伤害, 而且能并发感染其他多种病原, 如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据袁慧等专家研究表明, 亚临床水平的霉菌毒素对猪造成的免疫抑制, 引起机体抗病力下降, 导致猪对猪瘟、流感、大肠杆菌病、附红细胞体病等三十多种疾病易感, 发病率升高。很多病例是在正常免疫后发生的。

3.2 降低生产效率

试验表明T-2毒素添加到4.5和13.5毫克/千克时, 肉鸡耗料量和增重均下降。污染了霉菌毒素的饲料会危害畜禽的生长、产奶量、产蛋量、繁殖力和免疫力。在畜牧业生产中, 霉菌毒素中毒的动物所表现的临床症状不尽相同, 主要有消化紊乱、采食量下降、被毛粗乱或羽毛异常、营养不良、生产力低下、流产、母畜发情不正常、公畜死精、混合感染多种疾病。其中一些症状可能是继发性的, 是由于霉菌毒素引起免疫抑制而使条件性病原菌感染而引发的疾病症状。因此, 症状的多样性导致诊断困难。Schiefer (1990) 认为, 当出现与霉菌毒素中毒症相似的症状且无法将出现的问题归咎于其他特定的原因时, 都应该考虑到霉菌毒素是造成动物生产及健康问题的可能原因。

4 霉菌毒素问题容易被忽视的原因

霉菌毒素引起的免疫抑制造成的损失非常严重, 除了因为症状多样难以诊断的原因外, 还有以下原因应该引起重视:

4.1 对免疫失败原因的分析

多数情况下, 免疫接种失败常被认为是因疫苗质量问题, 或接种过程有失误, 或是有强毒的攻击, 或是受到其他复杂的因素影响, 而因霉菌毒素中毒造成的免疫失败, 却常被人们忽视。但是事实上, 这种情况的发生比认知的更为严重。另外, 霉菌及霉菌毒素可以在不同温度范围内繁殖。人们通常认为仅在夏季高温、高湿季节才会有霉菌毒素的危害, 而最近几年的研究表明霉菌毒素对动物的危害是全年性的。

4.2 安全标准问题

只凭单项霉菌毒素含量超标与否来衡量饲料的安全性是片面的。饲料中往往是多种霉菌毒素共同存在。各霉菌毒素之间存在协同或相加作用, 会使毒性增加。饲喂被自然霉菌毒素污染的谷物饲料的毒性远远大于饲喂含相同剂量的人工提纯的霉菌毒素, 这可能由于霉菌毒素之间产生的协同作用。饲料中呕吐霉素 (11.5PPM) 与玉米赤霉毒素 (3PPM) 对母猪产生的毒害作用是相加的, 共存时的毒性作用大于单独存在时的毒性作用。因此, 仅仅检测饲料中某一种霉菌毒素是否超标并不能判定它的危害性。

另外, 因采样的随机性, 样品的检测结果并不能代表某批饲料的饲料安全和总体被霉菌污染的情况, 更不能代表检测后该批饲料霉菌增殖与再污染的情况。畜牧生产中存在很多不确定的因素, 安全标准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4.3 预防饲料中霉菌及霉菌毒素产生的问题

预防饲料霉菌毒素中毒的关键, 一是预防饲料霉变及产生霉菌毒素, 二是霉菌毒素产生以后的脱毒。但是使用一些脱毒剂去毒的效果还不确实, 又增加了成本。因此, 最根本的预防措施应该是加强饲料原料的生产、收获、加工、贮存等各个环节, 以预防饲料霉变为重点。

盘古牧业声明

目前, 在河北某些地方, 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向广大养猪户朋友散布对我公司不利的谣言, 这种不正当的竞争行为是极为不道德的, 我公司将保留追究相关人员责任的权利。在此, 我们奉劝这些人:请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为养殖户多做有益的事情!

我公司将会以更加饱满的热情, 全心全意为养殖场服务.!

我们衷心希望所有的养殖场, 永远太平!一年更比一年强!

提高畜禽免疫接种效果的措施 篇7

1. 建立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

(1) 根据疫病流行情况制定免疫程序根据当地及周边地区有哪些传染病及流行范围、流行特点 (季节、年龄、畜别、发病率、死亡率) , 然后制定适合本地区或本场的免疫程序。免疫接种的种类主要是有可能在该地区爆发与流行的疫病, 有目的地开展免疫接种。对当地没有发生过, 也没有从外地传入可能性的传染病, 就没必要进行免疫接种。尤其是毒力较强和散毒危险的弱毒疫苗, 更不能轻率使用。

(2) 根据疫病的发生规律制定免疫程序不同疫病各有其发生发展规律, 有的疫病对各种年龄的畜禽都有致病性, 如鸡新城疫、猪瘟等, 有的疫病只危害一定年龄的动物, 如鸡传染性法氏囊病主要危害2~5周龄鸡, 蛋鸡产蛋综合征主要危害产蛋高峰的鸡等, 有的传染病一年四季均可传染, 如鸡新城疫、猪瘟等, 有的有一定的季节性, 如鸡痘、日本乙型脑炎等, 因此, 应根据不同疫病发生的日龄、季节设计免疫程序, 免疫的时间应在该病发病高峰前1~2周, 这样既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免疫次数, 又可以把不同免疫时间分隔, 大大提高免疫接种的效果。

(3) 根据疫苗的性质制定免疫程序弱毒疫苗、灭活疫苗、单价苗、多价苗、联苗、基因工程苗等不同的疫苗其免疫期、免疫途径、用途等均不相同。因此, 设计免疫程序时应充分考虑运用合理的免疫途径和疫苗类型去刺激动物产生坚强的免疫力。

2. 选择适当的疫苗

要根据传染病流行情况选择低、中、强毒力弱毒株或灭活疫苗。要选择有信誉厂家生产的有批准文号的疫苗, 对所购买疫苗, 应保证有足够的效果, 超过有效期或变质失效的疫苗不能使用。疫苗运输和保存过程中, 要避免温度过高和直接曝晒。冻干活疫苗长时间放至于高温环境, 就可能变成普通死苗, 影响免疫效果。通常情况下, 冻干活疫苗保存在-15℃以下, 保存期1~2年, 0℃~4℃, 保存期8个月;25℃保存期不超过15 d。同时, 冻干苗不可反复溶解再冻结。油乳剂疫苗应保存在2℃~8℃的环境下, 不可冻结或油水分层。使用前应检查疫苗外观质量, 凡变色、污染、发霉、有凝结块或异物、无标签或标签不清、瓶有裂纹、盖封闭不严等不合格者不得使用。

3. 正确使用疫苗

(1) 合理稀释疫苗一些疫苗的稀释要用专用稀释液, 如马立克氏苗, 不能用其他代替。对于无特殊要求的疫苗, 可用灭菌生理盐水, 蒸馏水或冷开水稀释。稀释液不得含有任何消毒剂及消毒离子, 不得用含有氯离子的自来水, 不得用污染病原微生物的井水直接稀释疫苗, 应煮沸后充分冷却再用。疫苗稀释后要立即使用, 一般弱毒苗3~6 h用完, 灭活苗当天用完, 未使用完的疫苗应深埋废弃。

(2) 合理安排接种时间畜禽的免疫接种时间是由传染病的流行和畜禽群的实际抗体水平决定的。对于雏鸡易感的马立克氏病、传染性支气管炎, 最好在1日龄接种疫苗, 防止接种前已隐性感染。对于危害较大的新城疫、传染性法氏囊病, 应根据母源抗体情况确定首免日期。强化免疫的间隔时间, 要根据体内抗体情况确定, 不可太早或过迟。

(3) 选择正确的接种途径根据疫苗的种类、性质、特点以及病原体的侵入门户和它在体内的定位等因素来确定。不同的疫苗免疫接种途径不同。畜禽的免疫接种途径有肌肉注射、皮下注射、口服、饮水、点眼、滴鼻、气雾等。因此, 一定要按说明书的要求, 选择正确的免疫接种途径。这样不仅能够充分发挥全身免疫系统的作用, 也能大大提高畜禽机体局部免疫应答能力。

(4) 免疫接种前不要乱用药物在免疫的前后两天不要用消毒药、抗生素或抗病毒药。否则会杀死活疫苗, 破坏灭活疫苗的抗原性。另外, 某些抗菌素、磺胺类、呋喃类药物能影响机体淋巴细胞免疫功能, 抑制抗体产生, 因此要慎用。

4. 加强饲养管理

建立健全生物安全措施, 定期消毒, 保持圈舍干燥、清洁、卫生, 做好圈舍的通风、换气, 降低氨气浓度, 以保证畜禽圈舍的空气质量。按不同日龄的要求, 增减饲养密度, 注意冬季保暖, 夏季防暑, 减少一切不必要的应激发生, 有利于提高免疫接种的效果。

5. 提高营养水平

要注意营养平衡, 不同品种、不同用途、不同阶段畜禽营养需要不一样, 饲喂中必须根据畜禽的生理特点及年龄段的特点, 合理使用饲料, 注意饲料的能量、纤维、氨基酸和蛋白质水平。不要饲喂发霉变质的饲料。营养状况影响畜禽机体的免疫功能和对疾病的抵抗力, 通过改善营养状况, 可以提高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力, 以提高免疫接种的效果。

6. 充分利用抗体监测结果调整免疫

上一篇:引入分析下一篇:上海闵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