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医微生物与免疫学

2024-07-17

兽医微生物与免疫学(精选11篇)

兽医微生物与免疫学 篇1

课程考核作为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是检查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获取教学反馈信息和评定学生学业成绩的重要手段和方法。通过课程考核,使学生将平时所学的零散知识归纳在一个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中,有助于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然而,现行的兽医微生物与免疫学的课程考核很大程度上还延用过去的传统,其评判标准就是既定的教科书。这种考核直接导致了高分低能、分数贬值等,与当前教育的培养目标有一定的偏差,因此对当前的兽医微生物与免疫学课程考核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1 课程性质、任务和考核现状

兽医微生物与免疫学是动物防疫检疫、动物医学专业、畜牧兽医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同时也具有专业课的特征。本课程主要满足病原菌的培养与分离、动物性产品的质量检测、动物疾病的治疗、生物制品的生产、兽药的生产、动物疫病的监测等职业岗位能力的需要,学生主要从事无菌技术、制作培养基、消毒灭菌、微生物纯培养与初步鉴定、血清学试验、免疫防控、生物药品的制作等技术工作,同时能够初步独立地开展相关科学试验,以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具备相应职业关键技术能力和职业道德。

现行兽医微生物与免疫学课程考核存在考核目的不明确,考核内容片面,“重理论,轻实践”和“重记忆,轻能力”的问题。课程考核方式单一,采用单一的闭卷、笔试的考试形式,而对于口试、开卷、操作、演示等考核形式采用较少。考核方面重结果轻于过程。对学生考核评价单一,“重分数,轻素质”,“重全面,轻个性”。在对学生学业的考核与评价上,基本上还是以考试分数作为唯一标准。考核结果也是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现行的考核方式极大地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的个性不能得到充分发挥。为此,构建新的考核体系非常有必要。

2 新的考核形式、内容及要求

兽医微生物与免疫学考试改革应本着从课程的自身特点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实际需要出发,要有利于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风考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利于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考核分为两种方式: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试。形成性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35%,终结性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65%。

2.1 形成性考核

形成性考核主要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表达能力、总结概括能力、文字水平、动手能力、思维水平以及基础知识掌握等。考核项目有出勤率、课堂讨论、回答问题、撰写论文、实验报告、课堂阅读、文献查阅、社会实践、实习小结、学习心得、作业测试、阶段测试等。

2.2 终结性考核

终结性考核是在形成性考核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效果进行的一次全面检测。终结性考核的命题依据《辽宁医学院考试管理办法》中命题规定和兽医微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命题考核。

题型、题量和分值:选择题(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不定向选择题)40分;填空题10分;名词解释10分;简答题20分;论述题(综合分析题)20分。以闭卷的形式,考核时间为120 min。

3 考核时间与进度

3.1 形成性考核时间与进度

第一次作业上交时间为第4周,第二次作业上交时间为第7周,第三次作业上交时间为第10周,第四次作业上交时间为第13周;阶段性学习测验一般安排在第8周和第12周;教学实践活动一般安排在第9周;专题讨论一般安排在第5周和第11周;小组学习一般安排在第6周和第14周;学习计划应在第1周上交,其他学习记录应进行日常检查,16周以前由辅导教师给出考核成绩。

3.2 终结性考核时间与进度

终结性考核安排在期末,由学校教务处统一安排组织完成,考核时间为120 min。

4 考核成绩评定标准及比例

本课程的形成性考核成绩满分为100分,其中平时作业占20%,阶段性学习测验占30%,教学实践活动占10%,专题讨论占10%,小组学习占10%,学习记录占20%。终结性考核标准执行《辽宁医学院考试管理办法》中的规定。

5 主讲教师职责及要求

按本课程实施细则的要求布置形成性考核任务,并收回学生完成形成性考核任务的相关材料;按时评阅学生完成形成性考核任务的相关材料,需有批语、批注和成绩评定,教研室主任签字后及时反馈给学生;组织阶段性学习测验和专题讨论,指导学生做好学习记录;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指导、答疑、讨论;如发现抄袭、代作、复制等非学生本人独立完成的现象,学生的课程形成性考核成绩按0分、违纪处理;填写《形成性考核学生成绩记录表》,签字认定后,将成绩交教务管理部门;学期末对形成性考核情况进行总结,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及时反馈给教务部门或学生管理部门。

6 成绩记载与管理

课程的综合成绩按以下方法记载:形成性考核成绩由主讲教师评定,要客观、公正、准确,成绩一经评定,不得随意改动。各种形成性考核的成绩均按百分制记录。学生的课程形成性考核成绩的计算方法为:

式中:X—学生课程形成性考核的成绩;xi—第i项形成性考核任务的成绩;λi—第i项任务的考核成绩占课程形成性考核成绩的百分比。

学生必须完成课程规定的教学实践活动(包括实验),成绩及格方可参加终结性考核。课程总成绩和终结性考核成绩均60分及以上为合格。终结性考核不及格(按百分制计算,60分为及格)按该门课程总成绩不及格认定。课程考核总成绩不及格,只参加终结性考核补考,原形成性考核成绩有效。留级、降级学生重修的课程,形成性考核成绩重新记载。

总之,在课程考核制度改革中,要着力于建立一个科学公平的学生学业评价体系,改变仅以考核成绩为标准的传统做法,才能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必须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做出全面的综合评价,除了对考试成绩采用实践技能和理论考核相结合外,要加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比重,并对学生的创新、获奖、突出才能给予充分肯定,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突出才能的培养,更好地培养合格的人才。

兽医微生物与免疫学 篇2

【关键词】《微生物与免疫学》 中医教学

在中医院校,《微生物与免疫学》是一门西医基础课程,必修考查,不易引起学生重视。但随着近年来SARS病毒、禽流感病毒等新病原微生物的出现,《微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日益受到重视。本门课程与中医有密切的联系,如“正气与免疫功能”、“脾虚与免疫”;温病的发病原因与病原微生物,如“春温与脑膜炎球菌”、“夏温与乙脑病毒”、“湿温与伤寒、副伤寒杆菌”、“疫疹与斑疹伤寒立克次体”、“烂喉痧与猩红热”、“霍乱与霍乱弧菌”等,已经成为中西医结合的桥梁纽带之一。学好本门课程对于中医院校学生吸收现代医学成果、继承发扬传统医学具有重要意义,而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可以明显提高教学效果。

1 启发式教学的运用

启发式教学可以使课堂变得双向互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如“消毒与灭菌”,先让学生回忆“非典时期”的常见现象:带口罩、喷药、通风、空气过滤器等,然后引出消毒灭菌的目的和意义,使生活与理论有机结合起来,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另外,启发式教学能够引导学生利用有限的实验课时学到更多的知识,如中药抗微生物实验,同样的操作而结果不同,引出影响中药抗微生物效果的因素。那么,如何使结果具有可重复性?让学生自己思考,寻找答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免疫学理论性强,内容抽象深奥,利用启发式教学,可以由浅入深,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当介绍免疫的定义时,比较抽象,学生一般会望文生义。为了打破惯性思维,从现实中接种疫苗和过敏现象切入,通过讨论思考,使学生掌握免疫的利弊,对免疫的概念有全面的理解。

2 重视现代化教学手段

充分利用各种现代技术手段,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捷径。《微生物与免疫学》内容丰富,学科发展十分迅速,在有限的课时内形象生动地将前沿内容介绍给学生,提高课堂教和学的水平,多媒体教学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建立电子化教案和讲稿。有利于提高备课的效率和质量,有利于在教学中随时根据实际需要增、减和更新授课内容,把教师从重复的教案抄写中解放出来,从而把更多的精力投入教学改革和科研,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其次,建立丰富多彩的资料库。通过互联网寻找国内外丰富多彩的数码资料,利用数码相机从其它教材、杂志、生活中收集生动的图片,使生活与学习有机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结合传统的板书教学,对章节内容提纲挈领板书,结合幻灯片讲解,使学生能够整体把握重点,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3 合理调整授课内容顺序

在中医院校,《微生物与免疫学》课时少,为了使内容由浅入深,传统的教学顺序是先讲授微生物学概论,然后插入免疫学基础,但结果并不理想。由于大多数学生对考查科目没有有效的预习和复习,往往在学完免疫学基础后忘记了微生物学的基本原理;而且,有些学生还将免疫误解为是由于微生物感染所引起的。所以,我们吸收了西医院校的教学顺序,即先讲授免疫学部分后讲微生物学部分,使复杂的内容条理化,使初学者易于理解错综复杂的抽象概念,易于理清思路、提纲挈领地进行学习,学生对免疫学知识的理解度和总体优秀率有明显的提高。当然,先讲授免疫学,对于学生而言入门较为困难,但只要在授课时不断强化免疫学的相关内容,能够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4 移情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

教育学中的移情(Empathy)是指教师设身处地从学生的角度,用学生的眼光审视教学;在与学生的交往中,体会他们的所思所行,体察他们的各种需求和感情;根据教学的目标和要求,及时妥善地调整改进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的内在动力,从而提高教与学的效果。《微生物与免疫学》所讲授的内容大多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需要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把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概念放大、具体化。如把经典的实验引入教学内容,让学生体会到知识产生的过程,了解科学研究的艰辛和智慧;利用课间时间,交流教与学的心得,及时了解学生听课的体会和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感情回馈。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心理和角色是不同的,但在理智和情感上是平等的个体,教师通过移情,可以拉近师生的心理差距,形成良性互动,有利于提高教与学的水平和质量。

5 运用行之有效的考查方法

考查是督促学生掌握所学课程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反映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测评,实施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结合,针对不同的专业和层次设计不同的考查方法,重点考察学生掌握基本知识、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目前的考查方式是:理论闭卷考试成绩占70%,实验部分占20%,平时的作业和课堂发言占10%。

当然,也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考查方式,只要能够客观评价一个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综合运用情况,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运用。

6 结语

兽医微生物与免疫学 篇3

关键词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 空间教学 教学特点

随着教育信息化教学的不断推进,基于世界大学城的课程空间资源建设越来越受到关注,这种教学模式也在逐步探索与实施。作为高职院校,必须抓住有利时机,保证高职教育信息化建设真正成为职业教育的助推器,实现高职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为适应新的教育教学形势的发展,提高教学质量,我院举行了教师课程空间教学比赛,经过教学实践,充分证明了该种教学信息化手段的有效性,成为我院推进信息化教学的新动力。《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是所有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核心课程。该课程覆盖专业广,课程基本知识对学生专业课程学习及今后工作持续力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该门课程信息化课程改革成功与否,影响深远。本文就《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空间课程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究,将从以下几点来阐述了空间课程的定义,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空间课程教学模式特点、意义及不足。

一、世界大学城的产生与运用2010年6月,湖南省教育厅在全省高校中推广“大学城”网络学习平台,使高校教育网络化、信息化。大学城空间是以Tag、RSS、Wiki、Web2.0、SNS、Blog 等为核心,依据六度分隔、AJAX、XML 等理论,以远程教育为核心,综合了远程教学、及时通讯、网络办公、全民媒体、商务管理、个性化数字图书馆等功能的远程教育互助平台。高职院校为了适应“国际化、信息化、标准化、模块化”的要求,把职教新干线引入教学和管理工作之中,在大学城空间里,教师和学生建立了各自的平台用以交流和学习,利用大学城空间教学对于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具有积极意义。

二、传统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教学特点传统教学模式下,将《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教学资源分解为医学微生物学、医学免疫学、人体寄生虫学三大模块。通常都是分模块教学,由于医学微生物学与人体寄生虫学教学通常都是按照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防治原则这一主线讲解,知识点繁多,需要记忆的内容多,造成课堂容量大、教学课时少的难题。而医学免疫学理论性强,涉及面广,新理论新技术不断引入,知识更新快,内容繁杂、不直观,似乎呈现出“概念堆砌”和“逻辑无序”现象。学生普遍反映难理解不易懂。在该种模式下,学生很容易淡忘,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三、基于世界大学城的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空间课程教学特点1.教学空间网络化教师们利用空间重新解构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将课程教学资源分解为医学微生物学、医学免疫学、人体寄生虫学、电子教案、课件、案例分析、视频、活动开展、作业批阅、科研等部分,并把相关资料上传到大学城空间,形成系统性的课程库和模块化的资源栏目。教师还运用超链接技术制作表格化电子教案或图像教案。运用表格化教案教学使教师的教更加系统、深入,学生的学更加便捷、自主。2.教学方式交互化在大学城空间,教师和学生可以创造性建设个性化的空间,包括收藏、分享、群讨论、发布、交友、通讯等功能。在群组式师生互动平台中, 教师可建立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群组,将授课班级的学生加入到空间群组中,教师在群组中发表本课程主题的帖子,如生活中常见的微生物与寄生虫新论、新近流行的感染性疾病如禽流感、手足口病、免疫相关现象的讨论等来和学生进行网络互动。群组的建立,使教学空间从教室延续到网络中,教学时间自由化。通过群组互动的交流形式和教育模式,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趋于平等。3.教学活动协作协作化是指在大学城空间里,跨年级、跨专业、跨学院等之间的学生能进行分工合作、资源共享、课外讨论,他们通过大学城空间平台,一同探讨工作中的案例或书本案例、实验室中最新相关检验水平或日常感染性疾病的预防,从而获得理论与现实的结合及其知识的运用与深化。同时,大学城空间也为教师相互之间信息的传递与交流,教学技术和心理咨询技术的学习与互助,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

四、基于世界大学城下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教学模式意义将课程资源空间化,引入空间课程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在学好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的同时,提高了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方便了学生随时随地享受优质教学资源,打破时间空间障碍,开拓了学生学习的课外资源,扩充了学习容量,为师生交流、解惑搭建了更好的平台。该模式是信息化教学的一种体现,在新时代,信息化是教学的必然趋势,只有适应新的时代发展要求,适应新的教学模式,才能在教学改革中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服务学生,服务社会。

五、存在的问题与不足1.硬件投入与校园网建设推行空间教学,受经济水平的制约,学生没有电脑,就很难保质保量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直接影响教学水平和老师布置任务的初衷。另外,在学生上网高峰期,网速很慢,有时明显出现浪费时间的弊端,有待于进一步改进网络。2.学生素质有的学生计算机水平较差,难以适应网络教学的新形势。学生来源不同,基础差异很大,为完成教师作业,存在抄袭的情况,甚至比传统作业抄写起来更方便,也是违背我们空间课程教学的初衷的。

参考文献:

[1]刘洪宇.解构工作,重构学习,构建互联网空间资源课程[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2-4.

[2]刘洪宇.空间革命——高职院校开放发展的新起点[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8-14.

[3]陳鸿俊.谈世界大学城教师个人空间的六大功能[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5):87-88.

[4]李楚梅.基于网络空间平台的英语教学模式探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2,(1):182-183+222.

[5]谢泉峰.世界大学城职教新干线平台空间群组与课堂教学互动模式构建[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4-7.

[6]百度百科.大学城[EB/OL].

[7]刘洪宇.空间革命——高职院校开放发展的新起点[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

兽医微生物与免疫学 篇4

1 兽医微生物及免疫技术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实验教学学时少, 时间和学时安排不合理

人才培养计划对兽医微生物及免疫技术课程学时设置, 往往注重理论教学, 因此实验教学的学时不多, 通常是每周安排1次, 每次2个学时, 如对细菌的分离鉴定这个实验项目, 因为时间安排的不合理, 难以保证实验结果的正确性和连续性, 影响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1.2 实验内容孤立, 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

在兽医微生物及免疫技术实验教学改革之前, 没有结合对职业工作需要的分析, 设立的内容多为简单、枯燥的验证性实验, 每个实验项目之间缺少联系, 大都是按照多年的教学习惯按部就班地进行, 由于各实验项目之间彼此孤立且间隔时间较长, 学生往往做着后边的实验, 忘了前边的实验, 加之不能及时与临床实践挂钩进行相关内容的强化, 学生学到和掌握的一知半解的理论, 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

1.3 忽视教学主体, 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近年来, 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 班级人数较多, 为了保证实验的顺利开展, 教师总是事先把实验准备好, 学生只是在教师的示范指导下匆匆操作, 完全忽视了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造成学生对实验目的不清、实验器材来源不明确, 对实验结果没有期盼[2]。如病毒的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 需要用到1% 红细胞悬液、待检血清等材料, 因为都是教师准备好, 学生直接使用就行了, 学生没有参与准备过程, 因此缺乏对实验材料和准备过程的系统了解, 常因忽视了某些细节, 而导致整个实验教学活动的失败。

1.4 课程考核方式单一, 学生动手能力较差

课程考核主要以理论考核为主, 实践考核分数占总成绩的比例偏低, 导致学生只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 忽视实验课动手能力的掌握, 加上没有积极参与实验活动的全过程, 因此大多数学生动手能力较差。

1.5 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单一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 多数教师仍沿袭上课进行讲解和示范、学生模仿操作的教学习惯, 学生只是在的重复教师的动作, 缺乏对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引导, 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自学能力的培养。

2 兽医微生物及免疫技术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路

2.1 优化课程结构, 实施精品教学和尝试项目教学

对于高等职业教育来说, 构建实验教学新体系, 要以人才培养为方向、以实验技能为主线、以综合性培养为目标, 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和内容的禁锢, 通过个性化的教学内容、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实用高效的教学效果, 突出体现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3]。针对传统兽医微生物及免疫技术课程偏重理论教学、忽视实验实训教学的弊端, 课程对课程结构进行了重组、内容进行了优化, 在理论教学方面根据行业需要精选出实用性、指导性内容, 压缩理论学时, 创建精品课程、实施精品教学, 同时建立网络教学平台, 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条件进行学习, 并和老师进行网络互动, 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同时也巩固了基础知识。

在实验、实训教学方面, 结合临床课程和职业岗位需要, 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目的, 通过减少、剔除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 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 初步建立兽医微生物及免疫技术实验创新教学体系。整合后的实验内容分为三大块:①基础模块。具体包括清洗、包扎、灭菌、准备和常规实验仪器 (如灭菌锅、离心机、培养箱等) 的使用保养及常规试剂 (如染色液、红细胞悬液等) 的配制。②核心技术模块。包括细菌的分离培养鉴定、真菌的分离培养鉴定、病毒的分离培养鉴定和血清学技术。③综合技术模块。包括疾病的诊断、动物群体免疫状态的监测和优化等。学时安排方面根据实验实训内容进行合理安排, 让学生参与实验的全过程。在满足课程实验的基础上积极尝试项目教学, 比如把课堂从实验室搬到动物医院、养殖基地, 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状态下进行分析和动手操作, 从中学到和掌握兽医临床所要求的职业技能, 实现教学与生产的直接接触。

2.2 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对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问题, 课程组制订了以下有针对性的措施。

① 积极组织学生做好实验准备。

改变教师单独完成实验准备工作的传统, 让学生全程参与实验仪器、材料的准备及实验结果的分析, 使学生对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实验过程有更明确、更完整的认识, 对实验内容亦有更全面的掌握,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促进了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提高。

②成立微生物兴趣小组, 建立开放实验室。

根据学生的兴趣成立微生物兴趣小组, 建立开放实验室, 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和周末参与到实验室和动物医院的对外服务工作和老师的科研活动中, 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专业、职业能力。

2.3 改进课程考核方式

传统的课程考核因只注重理论知识, 使学生重理论、轻实践。改革后, 课程考核分为理论考核和实验考核两部分, 各占总成绩的50%。对于实验课考试采取将平时实验表现记录、实验报告完成情况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尤其在期末考试这一环节, 结合临床病例设定若干项目, 让学生抽签进行实际操作, 考察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4 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2.4.1 充分利用先进设备进行直观教学

利用电视显微镜、多媒体设施等设备和手段进行直观教学, 把奇妙的微观世界直观生动地展示出来,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热情, 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如在进行细菌的革兰杆菌染色、形态观察和鉴别等实验项目中, 利用电视显微镜进行示教, 学生结合自己的操作、观察, 可迅速熟悉和掌握常见动物源性病原菌的染色和形态学特性, 明显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2.4.2 使用案例教学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兽医是一门专业实践性很强的职业, 其最终目标是让学生能够独立承担未来的工作任务[4]。通过临床病例让学生进行分析和研究, 并提出各种解决方案, 可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如利用养鸡场送检的疑似病例的血清、病料等, 让学生根据所学血清学技术和细菌、病毒分离鉴定技术讨论可行的诊断方案, 并分组实施, 老师监督和指导整个过程, 最后对实验结果进行点评, 这样可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结语

通过对兽医微生物及免疫技术实验教学工作的改革, 微生物实验教学的内容安排更加合理、科学, 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促进学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 学生通过实验, 熟练地掌握了各项基本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 为其后续课程的学习和未来的工作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摘要:针对传统兽医微生物及免疫技术实验教学存在的实验学时少、实验内容不系统、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及课程考核方式单一等突出问题, 进行了实验教学的改革与探索。通过优化课程结构、整合实验内容、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调整考核方式等措施,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职业能力。

关键词:兽医微生物及免疫技术,实验教学,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太刚, 李金桥.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冶金教育, 2009 (1) :39-42.

[2]苏文金, 周常义, 蔡慧农.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的若干实践[J].微生物学通报, 2008, 35 (6) :983-985.

[3]杨旭, 唐立新.高职动物微生物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研究[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08 (9) :96-97.

兽医免疫学作业题(有答案的) 篇5

作业题一

一、选择题

1.免疫的概念是(D)

A. 机体排除病原微生物的的功能 B. 机体清除自身衰老、死亡细胞的功能 C. 机体抗感染的防御功能 D. 机体免疫系统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功能 E. 机体清除自身突变细胞的功能 2.免疫防御功能低下的机体易发生(D)

A.肿瘤 B.超敏反应 C.移植排斥反应 D.反复感染 E.免疫增生病 3.免疫原性较好的物质其分子量一般大于(B)A.5Ku B.10Ku C.20Ku D.50Ku 4.下列哪种物质免疫原性最强(B)A.蛋白质B.多糖 C.染色质D.DNA 5.决定抗原特异性的分子基础是(A)

A.抗原决定基 B.抗原的大小 C.抗原的电荷性质 D.载体的性质 E.抗原的物理性状 6.动物来源的破伤风抗毒素对人而言是(C)

A.半抗原 B.抗体 C.抗原 D.既是抗原又是抗体 E.超抗原 7.IgG的重链类型是(B)A.α B.γ C.δ D.ε E.μ 8.抗体与抗原结合的部位(E)

A.VH B.VL C.CH D.CL E.VH 和 VL 9.能与肥大细胞表面FcR结合,并介导I型超敏反应的Ig是(E)A.IgA B.IgM C.IgG D.IgD E.IgE 10.血清中含量最高的Ig是(C)

A.IgA B.IgM C.IgG D.IgD E.IgE 11.在免疫应答过程中最早合成的Ig是(B)A.IgA B.IgM C.IgG D.IgD E.IgE 12.下面哪一类Ig参与粘膜局部抗感染(A)A.IgA B.IgM C.IgG D.IgD E.IgE 13.SIgA为(D)

A.由二个IgA单体与J链组成 B.由一个IgA单体与J链组成 C.由二个IgA单体与J链和分泌片组成 D.由一个IgA单体与J链和分泌片组成 E.由五个IgA单体与J链组成 14.介导NK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发挥ADCC效应的Ig主要是(C)A.IgA B.IgM C.IgG D.IgD E.IgE 15.补体经典激活途径中,补体成分激活顺序是(D)

A.C123456789 B.C145236789 C.C124536789 D.C142356789 E.C132456789 16.不参与C5转化酶形成的补体成分是(B)A.C4 B.C5 C.C3 D.C2 E.B因子

17.能抵抗病毒的感染、干扰病毒复制的细胞因子称为(C);能刺激不同的造血干细胞,并在半固体培养基中形成细胞集落的细胞因子称为(B);能直接造成肿瘤细胞死亡的细胞因子称为(D);能介导白细胞间相互作用的细胞因子称为(A);由单核/巨噬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统称为(E)。A.IL B.CSF C.IFN D.TNF E.单核因子

18.下列不是T淋巴细胞主要分布的区域是(C)

A.淋巴结的副皮质区

B.淋巴鞘

C.外周血

D.生发中心 19.T淋巴细胞表面负责识别抗原的是(E),负责传递抗原识别信息的是(B),绵羊红细胞受体是(A),MHCI类分子限制识别的是(D),MHCII类分子限制识别的是(C)。A.CD2 B.CD3 C.CD4 D.CD8 E.TCR 20.B细胞定主要居于淋巴结的哪个区域(E)

A.生发中心 B.副皮质区 C.深皮质区 D.浅皮质区 E.髓窦 21.B细胞抗原识别受体是(C)

A.TCR B.CD3 C.FcR D.CR2 E.smIg 22.机体内最先发挥非特异性抗肿瘤作用的细胞是(B),能特异性直接杀伤靶细胞的细胞是(A)A.Tc细胞 B.NK细胞 C.浆细胞 D.单核/巨噬细胞 E.中性粒细胞 23.关于B1细胞描述错误的是(C)

A.是一类未发育成熟的B细胞 B.不产生免疫记忆 C.容易形成免疫耐受 D.针对TD抗原进行应答 24.下列不具有呈递外源性抗原功能的细胞是(B)A.B细胞 B.MΦ C.DC D.中性粒细胞 25.外源性抗原有下列哪一分子提呈(B),内源性抗原由下列哪一分子提呈(A)A MHC-I类分子 B.MHC-II类分子 C.FcR D.C3bR 26.属于动物体中枢免疫器官的有(B)

A.淋巴结和脾脏B.胸腺、骨髓和禽类特有的法氏囊C.淋巴结和胸腺 D.骨髓和粘膜相关淋巴组织 27.细胞免疫可以通过下列物质被动转移(C)

A胸腺细胞 B.效应T细胞 C.致敏B细胞 D.激活的巨噬细胞 E.白细胞介素 28.参与天然免疫的效应分子不包括(E)

A.防御素 B.补体系统 C.细胞因子 D.溶菌酶 E.外毒素 29.下列哪种受体属于病原相关的分子模式识别受体(D)

A.细胞因子受体 B.补体受体 C.TCR D.Toll样受体 E.BCR 30.禽类的母源抗体来自于(A)A.卵清 B.卵黄 C.初乳D.常乳

二、名词解释 1.TD抗原:指需要T细胞辅助和巨噬细胞参与才能激活B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性物质。如细胞、病毒及各种蛋白质均为 TD 抗原。

2.中枢免疫器官:又称一级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发育、分化与成熟的场所;同时对外周免疫器官的发育亦起主导作用。

3.ADCC作用:是指表达IgGFc受体的NK细胞、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等,通过与已结合在病毒感染细胞和肿瘤细胞等靶细胞表面的IgG抗体的Fc段结合,而杀伤这些靶细胞的作用。

4.IFN:干扰素是一种细胞因子,具有抑制细胞分裂、调节免疫、抗病毒、抗肿瘤等多种作用。其本质是蛋白质,类型可分为α、β、γ、ω等几种。

5.CD8分子:CD8是T淋巴细胞的一个亚群,在杀伤病毒感染细胞及肿瘤细胞的重要作用,CD8和其他类的T细胞一样起源与骨髓,在胸腺内成熟,成熟后在随着淋巴循环到达全身各处,相当一些CD8储存于脾脏、扁桃体和淋巴结等器官内。

三、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构成抗原的基本条件?

(一)大分子的胶体物质(二)一定的化学组成和结构(三)异物性(四)完整性 2.补体激活的旁路途径?

补体旁路途径(AP)活化时,C1、C2、C4不参与,而C3、C5~C9及B、D、P、H、I因子参与。用EGTA(乙二醇双α-氨基乙基醚四乙酸)螯合样品中的Ca2+,可起封闭C1作用而阻断传统补体途径激活。加入可使B因子活化的兔红细胞(RE),激活补体旁路途径,即导致RE溶血。补体活性与溶血程度呈正比关系,也以50%溶血(AP-H50)作为检测终点。3.T淋巴细胞表面的主要表面标志及其作用?

一、T细胞抗原受体:成熟T细胞表面具有特异性识别抗原并与之结合的分子结构,称为T细胞抗原受体(T cell receptor,TCR)。TCR是一种双肽链分子,按肽链编码基因不同可分为两类:

1、在外周淋巴器官中大多数成熟T细胞(95%)的TCR分子,由α链和β链经二硫键连接的异二聚体分子,也称TCR-2。T细胞特异性免疫应答主要是这一类T细胞完成。

2、少数成熟T细胞的TCR分子是由γ链和δ链组成的异二聚体分子,结构与TCRαβ相似,也称TCR-1。它可直接识别抗原(多肽、类脂分子),不必与MHC结合,也不需要抗原提呈分子。TCRγδ主要存在于小肠粘膜上皮和表皮,而外周血中仅占成熟T细胞的0.5%—10%。TCRγδ识别病原体表面抗原分子后,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发挥杀伤作用,同时他对被病毒感染的细胞和肿瘤细胞具有杀伤活性。

二、T细胞分化抗原:1982年以来,国际有关专门会议把多数学者所制备的多种白细胞表面抗原的单克隆抗体进行了分类整理,并以分化群(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CD)统一命名。应用分化群抗体所鉴定的抗原,称为分化群抗原(CD抗原)。现在已经命名了CD1—CD166共180个分化抗原群,其中CD4和CD8是区分成熟T细胞亚群的主 要表面标志。

4.动物机体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及其实践意义?

规律:

1、初次免疫应答:抗体生成潜伏期:5-10d,抗体生成量少,抗体类别IgM>IgG抗体维持时间短,抗体亲和力低。再次应答:抗体生成潜伏期:1-3d,抗体生成量多,抗体类别IgG>IgM,IgA,IgE,抗体维持时间长,抗体亲和力高。

2、顺序:IgM-IgG-IgA 意义:

1、接种疫苗需多次接种

2、诊断意义

3、制备动物血清多次疫苗5.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杀伤靶细胞的机制?

四、试论述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的关系?

非特异性免疫是特异性免疫发展的基础。从种系发育来看,无脊椎动物的免疫都是非特异性的,脊椎动物除非特异性免疫外,还发展了特异性免疫,两者紧密结合,不能截然分开。从个体发育来看,当抗原物质入侵机体以后,首先发挥作用的是非特异性免疫,而后产生特异性免疫。因此,非特异性免疫是一切免疫防护能力的基础。

作业题二

一、单项选择题

1.免疫的本质是(C)

A.机体排除病原微生物的功能 B.机体清除自身衰老、死亡细胞的功能 C.机体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抗原性异物的功能 D.机体清除自身突变细胞的功能 2.动物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包括(D)

A.淋巴结和脾脏 B.胸腺、骨髓和禽类的法氏囊 C.淋巴结和胸腺 D.骨髓和粘膜相关淋巴组织 3.动物体内最大的外周淋巴器官是(D)

A.扁桃体 B.胸腺 C.哈德尔氏腺 D.脾脏 4.仅具有抗原性而不具有免疫原性的物质可被称为(B)

A.抗原 B.半抗原 C.丝裂原 D.致热原 5.决定抗原特异性的分子基础是(A)

A.抗原决定簇 B.抗原的大小 C.抗原的电性 D.抗原的物理性状 6.B细胞表位可以是(A)

A.线性表位 B.构象表位 C.即可以是线性表位也可以构象表位 D.不可以是线性表位和构象表位 7.导致输血反应的抗原属于(D)

A.异嗜性抗原 B.异种抗原 C.同种异型抗原 D.自身抗原 E.独特型抗原 8.CDR位于抗体的哪个区域(C)

A.VH和CH1 B.VL和CL C.VH和VL D.CH2和CH3 9.IgM、IgG、IgA、IgE和IgD的重链分别是(B)链

A.α、γ、δ、ε、μ B.μ、γ、α、ε、δ C.μ、γ、α、δ、ε D.μ、γ、ε、α、δ 10.下列含有CH4结构域的抗体是(C)

A.IgA B.IgM C.IgG D.IgD 11.连接SIgA二聚体的结构是(A)

A.二硫键 B.共价键 C.分泌片 D.J链 E.铰链区 12.能够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系统的Ig是(D)

A.IgE和IgD B.IgA和IgG C.IgM和IgA D.IgG和IgM E.IgM和IgE 13.直接发挥溶菌作用的补体组分是(B)

A.C5b6789n B.C4b2b3b C.C4b2b D.C3bBb E.C5b678 14.下列不属于细胞因子的是(C)

A.白细胞介素 B.干扰素 C.选择素 D.肿瘤坏死因子 E.集落刺激因子 15.下列CD分子中属于HIV受体的是(A)

A.CD4 B.CD21 C.CD8 D.CD3 16.主要参与提呈内源性蛋白质类抗原的分子是(A)

A.MHCⅠ分子 B.MHCⅡ分子 C.CD1 D.HLA-E 17.专职APC细胞(A)

A.只表达MHC Ⅰ类分子 B.只表达MHC Ⅱ类分子 C.同时表达MHC Ⅰ、Ⅱ类分子 D.不表达MHC Ⅰ和Ⅱ类分子 18.B淋巴细胞表面负责将mIg识别抗原后产生的信号向胞内传递的分子是(D)A.CD81 B.CD79a和CD79b C.CD21 D.CD19 19.能够有效激活naive T细胞的APC是(C)

A.巨噬细胞 B.B淋巴细胞 C.树突状细胞 D.所有有核细胞 20.IgE主要介导的是(A)

A.Ⅰ型超敏反应 B.Ⅱ型超敏反应 C.Ⅲ型超敏反应 D.Ⅳ型超敏反应

二、名词解释

1.抗体:是一种由浆细胞(效应B细胞)分泌,被免疫系统用来鉴别与中和外来物质如细菌、病毒等的大型Y形蛋白质,仅被发现存在于脊椎动物的血液等体液中,及其B细胞的细胞膜表面。

2.PAMP:病原微生物表面存在一些人体宿主所没有的,但可为许多相关微生物所共享,结构恒定且进化保守的分子结构,称为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3.ADCC作用:是指表达IgGFc受体的NK细胞、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等,通过与已结合在病毒感染细胞和肿瘤细胞等靶细胞表面的IgG抗体的Fc段结合,而杀伤这些靶细胞的作用。

4.抗原:是指能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结合,发生免疫效应(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5.抗原提呈细胞:又称为辅佐细胞。能捕获和处理抗原,形成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而后将抗原肽呈递给T细胞,使其活化、增殖的一类免疫细胞。

三、简答题

1.简述T淋巴细胞在胸腺中的阳性选择和阴性选择过程及其意义。

T细胞阳性选择:90%以上的t细胞自杀,排除了自身反应性t细胞克隆 产生自身难受 T细胞阴性选择:小部分识别异己抗原并受自身mhc分子限制的T细胞克隆存活迁移至外周组织 T细胞基本成熟 意义 阳性选择:识别具备mhc限制 阴性选择:产生自身耐受 具备区分敌我的能力

2.以流程图的形式描述补体系统的激活的途径。

3.简述内源性抗原和外源性抗原加工、处理及提呈的过程。

内源性蛋白抗原—蛋白酶体降解—TAP转运至ER内—在内质网内与抗原肽形成MHC-抗原肽复合物—经高尔基体转运至细胞表面—提成给CD8阳性T细胞。4.简述细胞因子的作用特点。

细胞因子的作用特点:多效性、重叠性、协同性、拮抗性和双重性。

四、论述题

假设机体首次接触一种蛋白质抗原(以“X蛋白”表示),试述其激活免疫系统并最终被清除的基本过程。

细胞免疫的全过程 抗原或带有不同I类MHC分子的外源细胞,在进入机体后,体内带有特异性受体的T细胞分裂产生大量新的T细胞,其中Tc有杀伤力,使外源细胞破裂而死亡。Th细胞分泌白介素等细胞因子使Tc、M以及各种有吞噬能力的白细胞集中于外来细胞周围,将外来细胞彻底消灭。在这一反应即将结束时,Ts开始发挥作用,抑制其他淋巴细胞的作用,终止免疫反应,每次特异免疫反应产生记忆细胞。细胞免疫和器官移植 器官移植在同卵双胞胎之间进行较易成功,这是因为两者的基因组是一样的,细胞表面的MHC分子也是一样的,2个个体都不排斥对方的器官。免疫抑制:激素、放射线照射、药物(6-巯基嘌呤)等 环孢素(cyclosporin)

3、补体反应 补体(complement):存在于血清、体液中的蛋白质,分子量在24000~400000,包括C1~C9、B因子、D因子,还有许多调节蛋白分子。抗原抗体复合物激发的级链反应,最终产物是攻膜复合体,使细菌等抗原外膜穿孔而死。(1)经典途径:经C1、C4、C2而激活C3的活化方式。抗原-抗体复合物(2)替代途径:绕过C1、C4、C2而直接激活C3的活化方式。酵母多糖。补体反应过程 分为识别阶段、活化阶段、和攻膜阶段。

1、识别阶段:Ab-Ag结合后,Ig构型改变暴露其Fc上的补体结合部位,与C1q结合导致C1构型改变,生成C1脂酶。C1q可以识别IgM、IgG

2、活化阶段:C1—C4—C2—C3—C5(C3b—BD—C3—C5)

3、攻膜阶段: C5—C6—C7—C8—C9 C56789—攻膜复合物,附着在靶细胞膜上,一方面使靶细胞膜裂解,另一方面,C9分子还形成一些横穿膜的水溶性小管道,水进入细胞,使细胞涨落死亡 生物学功能(1)溶解靶细胞,C1~C9 抗感染、变态反应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患(2)促进吞噬过程 C3b、C4b(3)中和病毒和溶解病毒作用 C1、C2、C3、C4.微生物侵入机体----> 生物雷达发现并锁定目标----> 计算机进行身份核实---->自体目标锁定结束 OR 异体目标----> 首轮发射T细胞歼灭异体目标----> 派遣白细胞打扫战场---->打完收工

作业题三

一 单项选择题

1.免疫的概念是(D)

A.机体排除病原 微生物的的功能 B.机体清除自身衰老、死亡细胞的功能 C.机体抗感染的防御功能 D.机体免疫系统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功能 E.机体清除自身突变细胞的功能 2.动物的中枢免疫器官的有(B)

A.淋巴结和脾脏 B.胸腺、骨髓和禽类特有的法氏囊 C.淋巴结和胸腺 D.骨髓和粘膜相关淋巴组织 3.从理论上讲下列哪种物质免疫原性最强(A)A.蛋白质 B.多糖 C.DNA D.脂类

4.IgM、IgG、IgA、IgE和IgD的重链类型分别是(B)

A.α、γ、δ、ε、μ B.μ、γ、α、ε、δ C.μ、γ、α、δ、ε D.μ、γ、ε、α、δ 5.抗体与抗原结合的部位(E)

A.VH B.VL C.CH D.CL E.VH 和 VL 6.能抵抗病毒的感染、干扰病毒复制的细胞因子称为(C)A.IL B.CSF C.IFN D.TNF E.chemokine F.GF 7.血清中含量最高的Ig是(C)

A.IgA B.IgM C.IgG D.IgD E.IgE 8.T淋巴细胞表面负责识别抗原的是(E)A.CD2 B.CD3 C.CD4 D.CD8 E.TCR 9.牛IgG对兔子而言是(C)

A.半抗原 B.抗体 C.抗原 D.超抗原 10.下面哪一类Ig参与粘膜局部抗感染(A)A.IgA B.IgM C.IgG D.IgD E.IgE

二、多项选择题

1.Tc细胞活化过程中,第一信号涉及的分子对包括(B)

A.TCR与MHCⅠ类分子-抗原肽的复合物结合 B.TCR与MHCⅡ类分子-抗原肽的复合物结合 C.TCR与MHCⅢ类分子-抗原肽的复合物结合 D.CD8与MHCⅡ类分子分子的结合 E.CD8与MHCⅠ类分子分子的结合

2.抗原的免疫原性与何相关(ABCDE)A.抗原的分子大小 B.抗原的异己性程度 C.抗原的化学组成 D.抗原的分子构象 E.抗原的进入机体的途径 3.T淋巴细胞根据其TCR分子的组成不同可分为哪些亚群(AB)A.CD4+T细胞 B.CD8+T细胞 C.αβT细胞 D.γδT细胞 4.某些免疫球蛋白所含有的特殊辅助成分包括(AD)A.J链 B.二硫键 C.绞链区 D.分泌片 5.Ig C区的功能包括(ABD)

A.激活补体 B.结合Fc受体 C.穿过胎盘和黏膜 D.结合抗原 6.参与天然免疫的效应分子包括(BCDF)

A.防御素 B.补体 C.细胞因子 D.溶菌酶 E.外毒素 F.抗体分子 7.构成C3转化酶的补体成分是(ABCDE)

A.C4 B.C5 C.C3 D.C2 E.B因子 8.下列哪些细胞属于专职APC(ABC)

A.并指状树突细胞 B.B淋巴细胞 C.巨噬细胞 D.Tc细胞 E.红细胞 9.下列哪些免疫球蛋白通常以多聚体形式存在(AC)A.IgM B.IgG C.IgA D.IgE E.IgD 10.下列哪种受体属于病原相关分子模式的模式识别受体(DF)

A.细胞因子受体 B.补体受体 C.TCR D.Toll样受体 E.BCR F.甘露糖受体

三、名词解释

1.抗体:是一种由浆细胞(效应B细胞)分泌,被免疫系统用来鉴别与中和外来物质如细菌、病毒等的大型Y形蛋白质,仅被发现存在于脊椎动物的血液等体液中,及其B细胞的细胞膜表面。2.MHC-I类分子:由一条MHCI类基因编码的重链(α链)和一条非MHCI类基因编码的轻链(β2微球蛋白)通过二硫键形成的异源二聚体分子。

3.ADCC作用:是指表达IgGFc受体的NK细胞、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等,通过与已结合在病毒感染细胞和肿瘤细胞等靶细胞表面的IgG抗体的Fc段结合,而杀伤这些靶细胞的作用。

4.C4b2b3b:C3被C4b2b裂解在C3a和C3b两个片段,C3b与C4b2b相结合产生的C423(C4b2b3b)为经典途径的C5转化酶。5.TD抗原:指需要T细胞辅助和巨噬细胞参与才能激活B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性物质。如细胞、病毒及各种蛋白质均为 TD 抗原。

四、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抗原提呈细胞对内源性抗原和外源性抗原提呈方式

内源性蛋白抗原—蛋白酶体降解—TAP转运至ER内—在内质网内与抗原肽形成MHC-抗原肽复合物—经高尔基体转运至细胞表面—提成给CD8阳性T细胞 2.简述补体激活的各种途径

经典途径、MBL途径、旁路途径 3.简述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及原理

基本原理:小鼠骨髓瘤细胞在体外适当条件下可无限增殖,但不能分泌抗体,而抗原免疫小鼠的脾细胞(B细胞)能产生抗体,但不能在体外无限增值。将两种细胞融合和就同时具有了无限增殖和分泌抗体的功能。

过程:将上述骨髓瘤细胞与免疫的B细胞融合后,用含HAT(黄嘌呤(H)、氨基蝶呤(A)和胸腺嘧啶核苷(T))的选择培养基进行培养,未融合的脾细胞因不能在体外无限增值而死亡,未融合的骨髓瘤细胞因缺乏此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GPRT),不能利用此黄嘌呤而死亡。融合成功的杂交瘤细胞经筛选和克隆化建株,可获得能够产生某种特异性抗体的杂交瘤细胞。

五、试论述Th细胞的产生、发育、激活以及发挥效应各阶段发生的主要事件、分子机制及事件发生位置

T淋巴细胞来源于骨髓的多能干细胞(胚胎期则来源于卵黄囊和肝)。在人体胚胎期和初生期,骨髓中的一部分多能干细胞或前T细胞迁移到胸腺内,在胸腺激素的诱导下分化成熟,成为具有免疫活性的T细胞。

成熟的T细胞经血流分布至外周免疫器官的胸腺依赖区定居,并可经淋巴管、外周血和组织液等进行再循环,发挥细胞免疫及免疫调节等功能。T细胞的再循环有利于广泛接触进入体内的抗原物质,加强免疫应答,较长期保持免疫记忆。T细胞的细胞膜上有许多不同的标志,主要是表面抗原和表面受体。这些表面标志都是结合在细胞膜上的巨蛋白分子。

T细胞产生的免疫应答是细胞免疫,细胞免疫的效应形式主要有两种:与靶细胞特异性结合,破坏靶细胞膜,直接杀伤靶细 ____________胞;另一种是释放淋巴因子,最终使免疫效应扩大和增强。

1)CTL杀伤靶细胞的过程: 特异性识别与结合阶段、致死性打击阶段、靶细胞的裂解。

2)CTL杀伤靶细胞的特点:具有明显的特异性杀伤作用、对靶细胞的杀伤受MHC-Ⅰ类分子的限制、在短时间具有连续杀伤靶细胞的功能。

3)CTL杀伤靶细胞的机制:穿孔素、颗粒酶系统、Fas/FasL介导的细胞凋亡。

作业题四

一、单项选择题

1.凡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能与之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称为(A)A.抗原 B.半抗原 C.丝裂原 D.致热原 2.直接发挥溶菌作用的补体组分是(B)

A.C5b6789n B.C4b2b3b C.C4b2b D.C3bBb E.C5b678 3.动物的中枢免疫器官的有(B)

A.淋巴结和脾脏 B.胸腺、骨髓和禽类的法氏囊 C.淋巴结和胸腺 D.骨髓和粘膜相关淋巴组织 4.IgM、IgG、IgA、IgE和IgD的重链类型分别是(B)

A.α、γ、δ、ε、μ B.μ、γ、α、ε、δ C.μ、γ、α、δ、ε D.μ、γ、ε、α、δ 5.具有补体C1q结合点的Ig是(D)

A.IgE和IgD B.IgA和IgG C.IgM和IgA D.IgG和IgM E.IgM和IgE 6.抗体与抗原结合的部位(E)

A.VH B.VL C.CH D.CL E.VH和VL 7.血清中含量最高的Ig是(C)

A.IgA B.IgM C.IgG D.IgD E.IgE 8.T淋巴细胞表面负责识别抗原的是(E)

A.CD2 B.CD3 C.CD4 D.CD8 E.TCR 9.下列哪种免疫作用在无抗体存在时仍可发生(C)

A.ADCC作用 B.补体经典途径激活时对靶细胞的溶解 C.Tc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 D.毒素中和作用 10.活化T细胞(C)

A.只表达MHC Ⅰ类分子 B.只表达MHC Ⅱ类分子 C.同时表达MHC Ⅰ、Ⅱ类分子 D.不表达MHC Ⅰ和Ⅱ类分子

二、多项选择题

1免疫系统的功能包括(ABCD)

A.免疫防御 B.免疫监视 C.免疫耐受 D.免疫调节 2.Tc细胞活化过程中,第一信号涉及的分子对包括(AE)

A.TCR与MHCⅠ类分子-抗原肽的复合物结合 B.TCR与MHCⅡ类分子-抗原肽的复合物结合 C.TCR与MHC Ⅲ类分子-抗原肽的复合物结合 D.CD8与MHCⅡ类分子分子的结合 E.CD8与MHCⅠ类分子分子的结合

3.T淋巴细胞根据其TCR分子的组成不同可分为哪些亚群(AB)

A.CD4+T细胞 B.CD8+T细胞 C.αβT细胞 D.γδT细胞 4.具有免疫记忆的细胞有(CD)A.APC B.NK细胞 C.B细胞 D.T细胞 E.中性粒细胞 5.Ig C区的功能包括(ABD)

A.激活补体 B.结合Fc受体 C.穿过胎盘和黏膜 D.结合抗原 6.参与天然免疫的效应分子包括(BCDF)

A.防御素 B.补体 C.细胞因子 D.溶菌酶 E.外毒素 F.抗体分子 7.构成C3转化酶的补体成分是(ABCDE)

A.C4 B.C5 C.C3 D.C2 E.B因子 8.下列哪些细胞属于专职APC(ABC)

A.并指状树突细胞 B.B淋巴细胞 C.巨噬细胞 D.Tc细胞 E.红细胞 9.内源性抗原包括(ABCE)A.病毒感染细胞表达的病毒抗原 B.肿瘤细胞表达的肿瘤抗原 C.吞噬的细菌抗原 D.吞噬的肿瘤细胞 E.摄取的蛋白质抗原 10.Tc细胞杀伤靶细胞的机制是(ACDE)A.ADCC B.补体溶破作用 C.释放穿孔素 D.颗粒酶介导的细胞凋亡 E.Fas/FasL介导的细胞凋亡

三、名词解释

1.单克隆抗体:单克隆细胞将合成针对一种抗原决定簇的抗体,称为单克隆抗体。2.ADCC作用:是指表达IgGFc受体的NK细胞、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等,通过与已结合在病毒感染细胞和肿瘤细胞等靶细胞表面的IgG抗体的Fc段结合,而杀伤这些靶细胞的作用。

3.半抗原:半抗原能与对应抗体结合出现抗原-抗体反应、又不能单独激发人或动物体产生抗体的抗原。它只有免疫反应性,不具免疫原性,又称不完全抗原。

4.抗原决定簇:它可以是由连续序列(蛋白质一级结构)组成或由不连续的蛋白质三维结构组成,决定抗原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抗原表位。

5.补体:是存在于正常人和动物血清与组织液中的一组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

四、简答题

1.简述抗原提呈细胞对外源性抗原的提呈方式 外源性抗原是指APC从细胞外部摄取的,存在于细胞囊膜系统内的蛋白质抗原。此类抗原在被溶酶体降解成短肽后,通过MHCⅡ类分子提呈给CD4+T细胞识别,诱导CD4+T细胞参与的免疫应答。经专职APC摄取,加工,处理,提呈的外源蛋白质均属于此类,抗原识别受MHCⅡ类分子限制。2.简述补体激活的经典途径

经典途径是IC激活C1q,进而使C1r构象改变而活化。活化的C1r使C1s裂解,形成活化的C1复合物。该复合物使C4裂解成C4a和C4b,C4b使得C2裂解为C2a和C2b,并与C2a结合为C4b2a,就是CP的C3转化酶。C4b2a使C3裂解为C3a和C3b,并结合为C4b2a3b,形成CP的C5转化酶。该酶裂解C5,生成C5a和C5b,C5b和C6、C7生成C5b67,再和C8结合生成C5b678并嵌入靶细胞的细胞膜,继而C9插入生成环形孔道就是所谓的攻膜复合物MAC,使靶细胞破裂死亡。3.简述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原理

B淋巴细胞在抗原的刺激下,能够分化、增殖形成具有针对这种抗原分泌特异性抗体的能力。B细胞的这种能力和量是有限的,不可能持续分化增殖下去,因此产生免疫球蛋白的能力也是极其微小的。将这种B细胞与非分泌型的骨髓瘤细胞融合形成杂交瘤细胞,再进一步克隆化,这种克隆化的杂交瘤细胞是既具有瘤的无限生长的能力,又具有产生特异性抗体的B淋巴细胞的能力,将这种克隆化的杂交瘤细胞进行培养或注入小鼠体内即可获得大量的高效价、单一的特异性抗体。这种技术即称为单克隆抗体技术。4.简述B细胞活化的条件

B细胞活化的条件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单识别:BCR识别并结合游离的抗原或存在与APC细胞表面的抗原(TD-Ag),BCR识别和结合的是抗原分子中的构象决定基(或称为B细胞决定基)。(2)双信号:B细胞活化也需要双信号刺激。第一信号是B细胞的BCR识别并结合抗原肽,其抗原刺激信号由Igα/Igβ传导入细胞内;第二信号即协同刺激信号:B细胞活化需Th细胞的辅助。活化的T细胞表面表达CD40L、B细胞表面的CD40结合,从而激活B细胞,还有其它的协同刺激分子参与,如T细胞表面的CD2、LFA-1等与B细胞表面的相应的配体LFA-

3、ICAM-1等结合增强B细胞与T细胞之间的作用,共同提供B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3)细胞因子:B细胞活化还有耐于活化的T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如IL-

2、IL-

4、IL-

5、IL-6等的作用。B细胞在这三种信号的刺激下才能充分活化、增殖和分化为奖细胞产生抗体发挥体液免疫效应。5.以TD抗原为例,试述CD8+Tc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基本过程 CD8+Tc细胞对TD抗原产生免疫应答基本过程:(1)TD抗原的提呈:诱导CD8+Tc细胞发生免疫应答的TD抗原主要是病毒感染的细胞或肿瘤细胞(二者为广义的APC,也是靶细胞)内产生,这些病毒TD抗原或肿瘤TD抗原产生后被细胞内蛋白酶体LMP降解成为小分子抗原肽,经TAP转运至内质网,并与MHCI类分子结合形成抗原肽/MHCI类分子复合物表达在APC的表面,供CD8+Tc的TCR识别。(2)CD8+Tc细胞的活化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为Th细胞非依赖性,如病毒感染的DC,由于其高表达共刺激分子,可直接刺激CD8+T细胞合成IL-2,促使CD8+T细胞自身增殖并分化为细胞毒T细胞(Tc细胞),无需Th细胞辅助;另一种方式为Th细胞依赖性,如病毒抗原、肿瘤抗原、同种异体MHC抗原从宿主细胞表面脱落,以可溶性抗原形式被APC摄取,并在胞内分别与MHC-I类或MHC-II类分子复合物,表达于APC表面。CD4+T和CD8+T细胞识别同一APC所提呈的特异性抗原,此时,CD4+T被激活后可产生并分泌IL-2,辅助CD8+T活化、增殖和分化,或者,活化的CD4+T细胞表达CD40L,可促进APC细胞表达B7等共刺激分子,促进CD8+T完全活化,使之产生IL-2,引起自身增殖分化。(3)CD8+Tc细胞介导的免疫效应是细胞毒作用。其基本过程:首先是效-靶细胞结合,效应细胞(CD8+Tc)在与靶细胞接触面形成免疫突 触,进而导致效应细胞内细胞骨架系统、高尔基复合体及胞浆颗粒等极化,均向效-靶接触面重新排列和分布,然后,进行致死性攻击。CD8+Tc杀伤靶细胞的机制是一方面活化的CTL脱颗粒,释放穿孔素和颗粒酶,靶细胞坏死或凋亡另一方面活化的CTL细胞高表达FasL,通过Fas-Fasl途径引起靶细胞凋亡。

作业题五

一 单项选择题

1.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是(B)

A.骨髓 B.胸腺 C.腔上囊 D.淋巴结 E.脾 2.人类T细胞不具备的受体是(C)

A.E受体 B.IgG Fc受体 C.C3b受体 D.DHA受体 E.IL—2受体 3.关于IgA下述哪项是正确的(E)

A.二聚体IgA结合抗原的亲合力,高于单体IgA B.IgA1主要存在于血清中 C.sIgA是膜局部免疫的最重要因素 D.sIgA具有免疫排除功能 E.以上均正确 4.惟一能通过胎盘的Ig是(A)

A.IgG B.IgA C.IgM D.IgD E.IgE 5.决定Ig的类和亚类的部位是(D)

A.VL十VH B.VL十CL C.铰链区 D.DH E.CL 6.关于ADCC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D)

A.IgM可介导ADCC B.Mφ不具有ADCC C.CTL可通过ADCC杀伤靶细胞 D.ADCC的杀伤作用是非特异性的 E.ADCC需要补体参与 7.机体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的功能称为(E)

A.免疫监视 B.免疫自稳 C.免疫耐受 D.免疫防御 E.免疫识别 8.既参与固有性免疫应答又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成分有(A)

A.巨噬细胞 B.B 细胞 C.T 细胞 D.中性粒细胞 E.浆细胞 9.有的抗原称为 TI-Ag,这是因为(A)

A.抗原来源于非胸腺组织 B.它诱生的抗体是在骨髓中产生的 C.它诱生的抗体属于 IgG 类抗体 D.抗原往往具有复杂和不相同的抗原决定簇 E.它能直接刺激 B 细胞产生抗体,无需 T 细胞辅助 10.存在于不同种属之间的共同抗原称为(D)

A.异种抗原 B.交叉抗原 C.超抗原 D.异嗜性抗原 E.类属抗原

二、多项选择题

1.再次应答具有下列特点(AE)

A.潜伏期较短 B.维持时间短 C.抗体效价高 D.抗体种类以IgM为主 E.抗体种类以IgG为主 2.能产生免疫记忆的细胞有(AC)

A.B细胞 B.Mφ细胞 C.T细胞 D.NK细胞 E.中性粒细胞 3.Tc细胞杀伤靶细胞的机制是(AC)

A.ADCC作用 B.补体依赖性细胞毒作用 C.释放穿孔素 D.分泌细胞毒素 E.分泌溶菌酶 4.动物的中枢免疫器官的有(CDE)

A.淋巴结 B.脾脏 C.胸腺 D.骨髓 E.禽类法氏囊 F.粘膜相关淋巴组织 5.下列哪些作用特点是细胞因子所具备的(ACDE)

A.高效性 B.特异性 C.多效性 D.重叠性 E.分泌性 7.属于固有免疫细胞的是(ABD)

A.B1细胞 B.γδT细胞 C.αβT细胞 D.中性粒细胞 8.巨噬细胞的主要生物学作用包括(ABC)A.吞噬杀伤病原微生物 B.分泌促炎症细胞因子引起发热和急性期反应

C.加工处理提呈抗原,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 D.活化后可通过释放穿孔素非特异杀伤肿瘤细胞 E.活化后可通过表达Fas诱导靶细胞调亡

9.在抗体形成过程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CE)A.浆细胞是产生抗体的细胞 B.所有B细胞的活化都必须有双信号刺激

C.B细胞对TD-Ag的应答需要Th细胞的参与 D.B细胞和TH细胞的作用受MHC-Ⅰ类分子限制 E.DC和Th细胞的作用受MHC-Ⅱ类分子限制

10.T细胞表面参与第一信号产生的分子包括(ABCD)A.TCR B.CD4 C.CD8 D.CD3 E.CD28

三、名词解释 1.MHC:(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是由一群紧密连锁的基因群组成,定位于动物或人某对染色体的特定区域,呈高度多态性。

2.APC:又称为辅佐细胞。能捕获和处理抗原,形成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而后将抗原肽呈递给T细胞,使其活化、增殖的一类免疫细胞。

3.ADCC作用:是指表达IgGFc受体的NK细胞、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等,通过与已结合在病毒感染细胞和肿瘤细胞等靶细胞表面的IgG抗体的Fc段结合,而杀伤这些靶细胞的作用。

4.构象表位:抗原分子中由分子基团间特定的空间构象形成的表位。5.Fab:免疫球蛋白(Ig)的抗原结合片断(Fab)。

四、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抗体具哪些生物活性?举例说明不同类的Ig与不同细胞(Fc受体)结合所产生不同的效应?

抗体是由蛋白质组成的具有特异性结合的物质,它是由于受到抗原刺激后由浆细胞(效应B细胞)产生的分泌蛋白,能与抗原上的特殊物质结合产生特异性免疫,从而杀死并从体内清除抗原体。达到免疫效果。

在人和动物体内,由于抗原或半抗原入侵刺激机体而在细胞中产生的免疫球蛋白。能可逆、非共价、特异地与相应抗原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体。作用:(1)特异性结合抗原:抗体本身不能直接溶解或杀伤带有特异抗原的靶细胞,通常需要补体或吞噬细胞等共同发挥效应以清除病原微生物或导致病理损伤。然而,抗体可通过与病毒或毒素的特异性结合,直接发挥中和病毒的作用。(2)激活补体:IgM、IgG1、IgG2和IgG3可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凝聚的IgA、IgG4和IgE可通过替代途径激活补体。(3)结合细胞:不同类别

2.简述Th细胞如何辅助B细胞的免疫应答

Th细胞至少以两种方式,与B细胞直接接触和产生细胞因子,辅助B细胞。(1)Th细胞借其表面的协同刺激分子与B细胞表面相应分子结合介导直接接触,向B细胞提供第二活化信号。重要的协同刺激分子代表是CD40L-CD40。活化T细胞表达CD154(CD40L),与B细胞表面组成性表达的CD40结合,向B细胞传递重要的活化信号。在淋巴滤泡生发中心中的暗区形成、B细胞克隆性扩增、B细胞分化成生发中心细胞和记忆B细胞的生成中,起重要作用。

等,Th2细胞分泌IL-4和IL-5及IL-6等。主要是Th2细胞辅助B细胞激活、增殖与抗体产生(2)活化的Th细胞能分泌细胞因子,作用于B细胞。如Th1细胞分泌IL-2和IFN-3.简述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及相关原理

基本原理:小鼠骨髓瘤细胞在体外适当条件下可无限增殖,但不能分泌抗体,而抗原免疫小鼠的脾细胞(B细胞)能产生抗体,但不能在体外无限增值。将两种细胞融合和就同时具有了无限增殖和分泌抗体的功能。过程:将上述骨髓瘤细胞与免疫的B细胞融合后,用含HAT(黄嘌呤(H)、氨基蝶呤(A)和胸腺嘧啶核苷(T))的选择培养基进行培养,未融合的脾细胞因不能在体外无限增值而死亡,未融合的骨髓瘤细胞因缺乏此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GPRT),不能利用此黄嘌呤而死亡。融合成功的杂交瘤细胞经筛选和克隆化建株,可获得能够产生某种特异性抗体的杂交瘤细胞。

4.补体的激活途径及补体系统的主要功能

激活途径

1、经典途径

2、替代途径

3、MBL激活途径

功能(1)溶菌和溶细胞作用:补体系统激活后,在靶细胞表面形成MAC,从而导致靶细胞溶解。(2)调理作用:补体激活过程中产生的C3b、C4b、iC3b都是重要的调理素,可结合中性粒细胞或巨噬细胞表面相应受体,因此,在微生物细胞表面发生的补体激活,可促进微生物与吞噬细胞的结合,并被吞噬及杀伤。(3)引起炎症反应:在补体活化过程中产生的炎症介质C3a、C4a、C5a。它们又称为过敏毒素,与相应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激发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之类的血管活性物质,从而增强血管的通透性并刺激内脏平滑肌收缩。C5a还是一种有效的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4)清除免疫复合物:机制为:①补体与Ig的结合在空间上干扰Fc段之间的作用,抑制新的IC形成或使已形成的IC解离。②循环IC可激活补体,产生的C3b与抗体共价结合。IC借助C3b与表达CR1和CR3的细胞结合而被肝细胞清除。(5)免疫调节作用:①C3可参与捕捉固定抗原,使抗原易被APC处理与递呈。②补体可与免疫细胞相互作用,调节细胞的增殖与分化。③参与调节多种免疫细胞的功能。

5.简述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及意义

规律:

1、初次免疫应答:抗体生成潜伏期:5-10d,抗体生成量少,抗体类别IgM>IgG 抗体维持时间短,抗体亲和力低。再次应答:抗体生成潜伏期:1-3d,抗体生成量多,抗体类别IgG>IgM,IgA,IgE,抗体维持时间长,抗体亲和力高。

2、顺序:IgM-IgG-IgA 意义:

1、接种疫苗需多次接种

2、诊断意义

3、制备动物血清多次疫苗

作业题六

一、单项选择题

1.动物的中枢免疫器官不包括(A)

A.淋巴结和脾脏 B.胸腺和骨髓 C.骨髓和法氏囊 D.胸腺和法氏囊 2.兼具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功能的是(D)

A.淋巴结 B.胸腺 C.脾脏 D.骨髓 E.黏膜免疫系统 3.只有反应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称为(C)

A.抗原 B.TI抗原 C.半抗原/不完全抗原 D.丝裂原 4.IgM、IgG、IgA、IgE和IgD的重链类别分别是(B)

A.α、γ、δ、ε、μ B.μ、γ、α、ε、δ C.μ、γ、α、δ、ε D.μ、γ、ε、α、δ 5.抗体与抗原结合的部位(E)

A.VH B.VL C.CH D.CL E.VH和VL 6.血清中含量最高的Ig是(C)

A.IgA B.IgM C.IgG D.IgD E.IgE 7.能够穿过母体胎盘的Ig是(C)

A.IgA B.IgM C.IgG D.IgD E.IgE 8.成熟B细胞表面BCR是(C)

A.mIgM B.mIg D C.mIgM和mIgD D.mIgM和IgE E.mIgD和IgG 9.承担黏膜局部特异性免疫的Ig是(B)

A.IgA B.sIgA C.IgM D.mIgM E.mIgD 10.具有补体C1q结合点的Ig是(D)

A.IgE和IgD B.IgA和IgG C.IgM和IgA D.IgG和IgM E.IgM和IgE 11.直接发挥溶菌作用的补体组分是(B)

A.C5b6789n B.C4b2b3b C.C4b2b D.C3bBb E.C5b678 12.下列补体成分中与其他二者不同的一项是(B)A.C4b2b3b B.C3bBb3b C.C4b2b 13.具有干扰病毒复制功能的细胞因子是(A)

A.interferon B.interleukin C.chemokine D.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14.具有β2-微球蛋白的分子是(B)

A.MHC I分子 B.Ig C.CD D.CK 15.提呈外源性抗原的分子是(B)

A.MHC I分子 B.MHC II分子 C.MHC I D.MHC II 16.下列哪种免疫作用在无抗体存在时仍可发生(C)

A.ADCC作用 B.补体经典途径激活时对靶细胞的溶解 C.NK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 D.毒素中和作用 17.下列抗原提呈能力最强的细胞是(C)

A.巨噬细胞 B.树突状细胞 C.B细胞 D.上皮细胞 18.T淋巴细胞表面负责向细胞内传递第一识别信号的分子是(E)

A.CD2 B.CD3 C.BCR D.CD79a/CD79b E.TCR 19.下列细胞中高表达FcεR I的细胞是(D)

A.中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B.肥大细胞和单核细胞

C.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 D.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 20.B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来源于(C)

A.抗原 B.树突状细胞 C.Th细胞 D.Tc细胞

二、名词解释

1.中枢免疫器官:又称一级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发育、分化与成熟的场所;同时对外周免疫器官的发育亦起主导作 用。

2.抗原决定簇:它可以是由连续序列(蛋白质一级结构)组成或由不连续的蛋白质三维结构组成,决定抗原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抗原表位。

3.抗体:是一种由浆细胞(效应B细胞)分泌,被免疫系统用来鉴别与中和外来物质如细菌、病毒等的大型Y形蛋白质,仅被发现存在于脊椎动物的血液等体液中,及其B细胞的细胞膜表面。4.ADCC作用:是指表达IgGFc受体的NK细胞、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等,通过与已结合在病毒感染细胞和肿瘤细胞等靶细胞表面的IgG抗体的Fc段结合,而杀伤这些靶细胞的作用。

5.细胞因子:由免疫细胞(如单核、巨噬细胞、T细胞、B细胞、NK细胞等)和某些非免疫细胞(内皮细胞、表皮细胞、纤维母细胞等)经刺激而合成、分泌的一类具有广泛生物学活性的小分子蛋白质。

三、简答题

1.简述抗原提呈细胞对内源性和外源性抗原的加工处理过程

组织中的树突状细胞并不成熟,这是适应抗原提呈细胞有效摄入抗原的需要。未成熟的树突状细胞具有有效的噬菌和溶菌作用。树突状细胞表达免疫球蛋白的Fc段受体和补体受体,这有助于对调解素微粒的摄入。它们仍旧表达特异性识别微生物类型的受体,这样它们就能大体上识别所有的抗原物质。这些受体包括识别甘露糖和含有原核DNA的其他碳水化合物或非甲醛化的CGP。由活化树突状细胞单细胞增殖抗体NLDC-145识别的DEC-205就是这种受体之一。树突状细胞还能有效捕获抗原,这就允许树突状细胞成为交叉刺激反应的中介。2.简述补体激活的途径

激活途径

1、经典途径

2、替代途径

3、MBL激活途径 3.简述T淋巴细胞在胸腺内的发育过程

胸腺细胞(来自骨髓的淋巴样干细胞)从被膜下区、皮质区到髓质区的移行成熟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胸腺细胞受到胸腺不同区域微环境的作用,经历了一系列复杂的不同细胞发育状态的变化和阳性选择与阴性选择。4.简述不同类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分为速发型超敏反应和迟发型超敏反应。盖尔和库姆斯将超敏反应分为下述4种类型:Ⅰ型超敏反应 又称过敏性变态反应或速发型变态反应。由于抗原与抗体(通常是IgE类)在介质释放细胞上相互作用,使细胞上IgE的Fo受纤搭桥,引起细胞活化,细胞内颗粒的膜与胞膜融合形成管道,使一些活性介质如组胺、5-羟色胺、慢反应物质-A(SPS-A)等释放。这些介质能引起平滑肌收缩、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和腺体分泌增多。根据这些活性物质作用的靶细胞不同,可发生呼吸道过敏反应、消化道过敏反应、皮肤过敏反应或过敏性休克。常见的Ⅰ型超敏反应有青霉素过敏反应,药物引起的药疹,食物引起的过敏性胃肠炎,花粉或尘埃引起的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等。Ⅱ型超敏反应 又称细胞溶解型变态反应或细胞毒型变态反应。细胞上的抗原与抗体结合时,由于补体、吞噬细胞或 K细胞的作用、细胞被破坏。例如血型不符的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反应和药物引起的溶血性贫血都属于Ⅱ型超敏反应。Ⅲ型超敏反应 又称免疫复合物型变态反应。它是由中等大小可溶性的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到毛细血管壁或组织中,激活补体或进一步招引白细胞而造成的。属于Ⅲ型的疾病有链球菌感染后的部分肾小球肾炎,外源性哮喘等。阿尔图斯反应是一种局部的Ⅲ型超敏反应。在反复注射抗原(如狂犬病疫苗、胰岛素)后,局部可出现水肿、出血、坏死等炎症反应。Ⅳ型超敏反应 又称迟发性变态反应。为细胞介导免疫的一种病理表现。它是由 T细胞介导的。常见的类型是:化学药品(例如染料)与皮肤蛋白结合或改变其组成,成为抗原,能使 T细胞致敏。再次接触该抗原后,T 细胞便成为杀伤细胞或释放淋巴因子引起接触性皮炎。另一个类型称为传染性变态反应,是由某些病原体作为抗原性刺激引起的,见于结核病、梅毒等。此外,器官移植的排斥反应、接种疫苗后的脑脊髓炎、某些自身免疫病等都属于此型(见图)。除上述 4种类型外,还有些学者提出Ⅴ型超敏反应(又称刺激型变态反应)。Ⅵ型超敏反应(又称抗体依赖性细胞毒性反应),甚至更多的类型。有些变应原(如青霉毒)也可在同一个体引起不同型的超敏反应同时出现。

四、论述题

假设机体首次接触一种蛋白质抗原(以“X蛋白”表示),试述其激活免疫系统并最终被清除的基本过程。

细胞免疫的全过程 抗原或带有不同I类MHC分子的外源细胞,在进入机体后,体内带有特异性受体的T细胞分裂产生大量新的T细胞,其中Tc有杀伤力,使外源细胞破裂而死亡。Th细胞分泌白介素等细胞因子使Tc、M以及各种有吞噬能力的白细胞集中于外来细胞周围,将外来细胞彻底消灭。在这一反应即将结束时,Ts开始发挥作用,抑制其他淋巴细胞的作用,终止免疫反应,每次特异免疫反应产生记忆细胞。细胞免疫和器官移植 器官移植在同卵双胞胎之间进行较易成功,这是因为两者的基因组是一样的,细胞表面的MHC分子也是一样的,2个个体都不排斥对方的器官。免疫抑制:激素、放射线照射、药物(6-巯基嘌呤)等 环孢素(cyclosporin)

3、补体反应 补体(complement):存在于血清、体液中的蛋白质,分子量在24000~400000,包括C1~C9、B因子、D因子,还有许多调节蛋白分子。抗原抗体复合物激发的级链反应,最终产物是攻膜复合体,使细菌等抗原外膜穿孔而死。(1)经典途径:经C1、C4、C2而激活C3的活化方式。抗原-抗体复合物(2)替代途径:绕过C1、C4、C2而直接激活C3的活化方式。酵母多糖。补体反应过程 分为识别阶段、活化阶段、和攻膜阶段。

1、识别阶段:Ab-Ag结合后,Ig构型改变暴露其Fc上的补体结合部位,与C1q结合导致C1构型改变,生成C1脂酶。C1q可以识别IgM、IgG

2、活化阶段:C1—C4—C2—C3—C5(C3b—BD—C3—C5)

3、攻膜阶段: C5—C6—C7—C8—C9 C56789—攻膜复合物,附着在靶细胞膜上,一方面使靶细胞膜裂解,另一方面,C9分子还形成一些横穿膜的水溶性小管道,水进入细胞,使细胞涨落死亡 生物学功能(1)溶解靶细胞,C1~C9 抗感染、变态反应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患(2)促进吞噬过程 C3b、C4b(3)中和病毒和溶解病毒作用 C1、C2、C3、C4.微生物侵入机体----> 生物雷达发现并锁定目标----> 计算机进行身份核实---->自体目标锁定结束 OR 异体目标----> 首轮发射T细胞歼灭异体目标----> 派遣白细胞打扫战场---->打完收工

作业题七

一、单项选择题

1.动物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包括(D)

A.淋巴结和脾脏 B.胸腺、骨髓和禽类的法氏囊 C.淋巴结和胸腺 D.骨髓和粘膜相关淋巴组织 2.下列细胞中主要介导获得性免疫应答的细胞是(B)

A.中性粒细胞 B.T淋巴细胞 C.自然杀伤细胞 D.嗜碱性粒细胞

3.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能与之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称为(A)A.抗原 B.半抗原 C.丝裂原 D.致热原 4.导致输血反应的抗原属于(D)

A.异嗜性抗原 B.异种抗原 C.同种异型抗原 D.自身抗原 E.独特型抗原 5.IgM、IgG、IgA、IgE和IgD的重链分别是(B)链

A.α、γ、δ、ε、μ B.μ、γ、α、ε、δ C.μ、γ、α、δ、ε D.μ、γ、ε、α、δ 6.Fab片段包括(C)

A.CH1、CH2、VL和CL B.VL、VH、CH2和CL C.CH1、VH、VL和CL D.VH、CL、CH3和CH1 7.血清中含量最高的Ig是(C);以五聚体形式存在的Ig是(B);分泌到黏膜表面的Ig是(A);介导I型超敏反应的Ig是(E);作为成熟B细胞表面标志的Ig是(D)。

A.IgA B.IgM C.IgG D.IgD E.IgE 8.具有补体C1q结合位点的Ig是(D)

A.IgE和IgD B.IgA和IgG C.IgM和IgA D.IgG和IgM E.IgM和IgE 9.直接发挥溶菌作用的补体组分是(B)

A.C5b6789n B.C4b2b3b C.C4b2b D.C3bBb E.C5b678 10.下列不属于细胞因子的是(C)

A.白细胞介素 B.干扰素 C.选择素 D.肿瘤坏死因子 E.集落刺激因子 11.能够提呈外源性蛋白质类抗原的分子是(A)

A.MHCⅠ分子 B.MHCⅡ分子 C.CD1 D.HLA-E 12.活化的T细胞(C)

A.只表达MHC Ⅰ类分子 B.只表达MHC Ⅱ类分子 C.同时表达MHC Ⅰ、Ⅱ类分子 D.不表达MHC Ⅰ和Ⅱ类分子

13.T淋巴细胞表面负责将TCR识别抗原信号传递到胞内的分子是(B)

A.CD2 B.CD3 C.CD4 D.CD8 14.按照TCR的构成不同,可以将T细胞分为(B)

A.αβ T细胞和γδ T细胞 B.CD4+T细胞和CD8+T细胞 C.Th细胞和Tc细胞 D.Th1和Th2细胞 15.能够激活naive T细胞的APC是(C)

A.巨噬细胞 B.B淋巴细胞 C.树突状细胞 D.所有有核细胞 16.利用结核菌素检测结合菌感染利用的原理是(D)

A.Ⅰ型超敏反应 B.Ⅱ型超敏反应 C.Ⅲ型超敏反应 D.Ⅳ型超敏反应

三、名词解释

1.淋巴细胞归巢:是淋巴细胞的定向游动,包括淋巴干细胞向中枢淋巴器官归巢,成熟淋巴细胞向外周淋巴器官归巢,淋巴细胞再循环以及淋巴细胞向炎症部位(如皮肤,肠道粘膜和关节滑膜等炎症部位)迁移.2.抗原决定簇:它可以是由连续序列(蛋白质一级结构)组成或由不连续的蛋白质三维结构组成,决定抗原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抗原表位。

3.抗原结合价: 是指一个抗原分子上能与相应抗体分子结合的抗原决定基的总数。半抗原为单价抗原,表面常有多个相同或不同的抗原决定基,能与多个抗体分子特异性结合。4.ADCC作用:是指表达IgGFc受体的NK细胞、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等,通过与已结合在病毒感染细胞和肿瘤细胞等靶细胞表面的IgG抗体的Fc段结合,而杀伤这些靶细胞的作用。

5.抗体:是一种由浆细胞(效应B细胞)分泌,被免疫系统用来鉴别与中和外来物质如细菌、病毒等的大型Y形蛋白质,仅被发现存在于脊椎动物的血液等体液中,及其B细胞的细胞膜表面。

四、简答题

1.简述T淋巴细胞在胸腺中的发育

胸腺是T细胞分化成熟并接受教育选择的中枢免疫器官。胸腺在胚胎早期发育成熟,自出生开始不断萎缩退化,老年人的胸腺充斥着脂肪组织,被认为没有活性,发育早期摘除胸腺会带来严重的免疫功能缺陷。胸腺分泌多种细胞因子促进T细胞的成熟,其上皮细胞富含多种类型抗原,为T细胞的发育提供了重要的微环境。进入胸腺的CD4ˉCD8ˉ双阴性T细胞(double negative T cell)发育为CD4+ CD8+ 双阳性T细胞(double positive T cell)时发生T细胞受体(T cell receptor,TCR)基因的重排,T细胞与上皮细胞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MHC)抗原相遇,接受阳性选择,获得MHC限制性识别能力,无MHC识别能力的的T细胞被清除,继而CD4或CD8单阳性T细胞(single positive T cell)与皮质髓质交界处的巨噬细胞(MΦ)和树突状细胞相遇,接受阴性选择,删除那些与自身抗原起反应的T细胞,获得免疫耐受性。上述过程可删除90%以上的胸腺细胞,保留下来的T细胞进入外周淋巴循环,称为初生T细胞(naive T cell),并在之后的免疫应答中进一步分化为效应T细胞(effect T cell)和记忆T细胞(memory T cell)。2.简述补体激活的途径

激活途径

1、经典途径

2、替代途径

3、MBL激活途径 3.简述细胞因子的作用特点

细胞因子的作用特点:多效性、重叠性、协同性、拮抗性和双重性。4.简述体液免疫应答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

规律:

1、初次免疫应答:抗体生成潜伏期:5-10d,抗体生成量少,抗体类别IgM>IgG 抗体维持时间短,抗体亲和力低。再次应答:抗体生成潜伏期:1-3d,抗体生成量多,抗体类别IgG>IgM,IgA,IgE,抗体维持时间长,抗体亲和力高。

2、顺序:IgM-IgG-IgA

五、论述题

以病毒感染为例,试述适应性免疫应答发生的基本过程。抗病毒免疫

病毒在机体内增殖时,机体的免疫以细胞免疫为主,而当病毒从细胞内释放以及形成病毒血症时,则以体液免疫为主。

一、体液免疫的抗病毒作用:机体产生的抗病毒的特异性抗体有两大类,补体结合抗体和中和抗体。

补体结合抗体由病毒核蛋白抗原刺激机体产生,不能结合病毒表面抗原,无免疫保护作用。中和抗体是由病毒表面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包括IgG、IgA和IgM,它们中和病毒的机制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抗体结合病毒并覆盖于病毒表面,阻止病毒对细胞的吸附;二是被特异性抗体封闭的病毒因不能吸附细胞而延长了在细胞外停留的时间,最终被吞噬细胞消化分解。中和抗体只能在细胞外的体液中发挥作用,故主要作用是防止病毒继续感染细胞而造成的蔓延扩散。

二、细胞免疫的抗病毒作用:病毒侵入细胞后,病毒编码的抗原表达于受感染的宿主细胞表面,此抗原不仅出现在感染细胞上,也出现于病毒诱导产生的肿瘤细胞表面。这些细胞表面的抗原可被机体免疫系统识别为异己,而被消灭。抗病毒感染的细胞免疫功能主要由致敏淋巴细胞(Tc和TD)来执行,Tc能特异性地识别结合病毒感染的细胞,发挥其细胞毒作用,破坏靶细胞;TD则在受到特异性抗原刺激后释放多种淋巴因子,动员吞噬细胞、淋巴细胞等,消灭病毒及受到病毒感染的细胞。

三、干扰素的抗病毒作用 :当机体受到病毒感染时,细胞可在24h左右产生干扰素,随即发挥抗病毒作用。干扰素对病毒的作用无特异性,只要细胞内有干扰素的存在,任何病毒都会受到抑制。因此,干扰素对病毒传染起重要的防御作用,临床上可用于病毒病的预防和治疗。综上所述,在大多数情况下,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对抵抗病毒感染均发挥作用,但有所侧重。故在进行人工主动免疫时,应采取同时提高机体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措施,通常用活疫苗作首次免疫可达到此目的。

作业题八

一、选择题

1.琼脂扩散试验属于(B)A 凝集试验 B 沉淀试验 C 补体结合试验 D 中和试验 2.不构成非特异免疫的因素有(C)

A 皮肤屏障 B 吞噬作用 C 抗体 D 溶菌酶 3.(B)是T细胞成熟的场所。

A 骨髓 B 胸腺 C 淋巴结 D 脾脏 4.下列哪种不属于人工被动免疫(C)

A 注射免疫血清 B 注射康复动物血清 C 注射卵黄抗体 D 注射疫苗 5.中枢免疫器官包括(A)

A 骨髓 B 淋巴结 C 脾脏 D 扁桃体

6、下列哪种属于人工主动免疫(C)

A 注射免疫血清 B 注射康复动物血清 C 注射卵黄抗体 D 注射疫苗

7、下列属于Ⅱ型变态反应的是(D)。

A 青霉素过敏 B荨麻疹 C 过敏性腹泻 D 输血反应

8、抗体上与Fc受体结合的部位在(B)。

A 恒定区 B可变区 C 细胞结合点 D 补体结合点

9、能单独破坏靶细胞的淋巴细胞为(B)。A T细胞 B TH细胞 C K细胞 D B细胞

10、补体不具备(D)。

A 溶菌及溶细胞作用 B增强吞噬作用 C 促进炎症反应的作用 D 抗过敏作用

11、不属于体液免疫的变态反应是(A)。

A Ⅰ型变态反应 BⅡ型变态反应 C Ⅲ型变态反应 D Ⅳ型变态反应

12、对动物注射免疫血清,属于(A)

A 人工被动免疫 B人工主动免疫 C 天然主动免疫 D 天然被动免疫

13、抗体上与抗原决定簇结合的部位在(B)。A 恒定区 B 可变区 C 细胞结合点 D 补体结合点

14、(A)是B细胞成熟的场所。

A 骨髓 B 胸腺 C 淋巴结 D 腔上囊

15、下列CD分子中属于HIV受体的是(A)

A.CD4 B.CD21 C.CD8 D.CD3

16、主要参与提呈内源性蛋白质类抗原的分子是(A)

A.MHCⅠ分子 B.MHCⅡ分子 C.CD1 D.HLA-E

17、专职APC细胞(A)

A.只表达MHC Ⅰ类分子 B.只表达MHC Ⅱ类分子 C.同时表达MHC Ⅰ、Ⅱ类分子 D.不表达MHC Ⅰ和Ⅱ类分子

18、参与Ⅰ型变态反应的抗体主要为(C)。A IgG B IgM C IgE D IgA

19、与二型变态反应无关的成分是(C)

A 抗体 B 补体 C 效应T细胞 D 单核吞噬细胞

20、IgM、IgG、IgA、IgE和IgD的重链分别是(B)链

A.α、γ、δ、ε、μ B.μ、γ、α、ε、δ C.μ、γ、α、δ、ε D.μ、γ、ε、α、δ

二、名词解释

1、中枢免疫器官:又称一级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发育、分化与成熟的场所;同时对外周免疫器官的发育亦起主导作用。

2、抗原提呈细胞(APC):又称为辅佐细胞。能捕获和处理抗原,形成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而后将抗原肽呈递给T细胞,使其活化、增殖的一类免疫细胞。

3、反应原性:人体免疫系统对于特定抗原能够产生免疫反应,则称其有反应原性。

4、内源性抗原:指在抗原提呈细胞内新合成的抗原,如病毒感染细胞合成的病毒蛋白、肿瘤细胞内合成的肿瘤抗原等。

5、抗体(免疫球蛋白):是一种由浆细胞(效应B细胞)分泌,被免疫系统用来鉴别与中和外来物质如细菌、病毒等的大型Y 形蛋白质,仅被发现存在于脊椎动物的血液等体液中,及其B细胞的细胞膜表面。

三、简答题

1、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

规律:

1、初次免疫应答:抗体生成潜伏期:5-10d,抗体生成量少,抗体类别IgM>IgG抗体维持时间短,抗体亲和力低。再次应答:抗体生成潜伏期:1-3d,抗体生成量多,抗体类别IgG>IgM,IgA,IgE,抗体维持时间长,抗体亲和力高。

2、顺序:IgM-IgG-IgA

2、简述补体的经典和旁路激活途径。

经典途径是IC激活C1q,进而使C1r构象改变而活化。活化的C1r使C1s裂解,形成活化的C1复合物。该复合物使C4裂解成C4a和C4b,C4b使得C2裂解为C2a和C2b,并与C2a结合为C4b2a,就是CP的C3转化酶。C4b2a使C3裂解为C3a和C3b,并结合为C4b2a3b,形成CP的C5转化酶。该酶裂解C5,生成C5a和C5b,C5b和C6、C7生成C5b67,再和C8结合生成C5b678并嵌入靶细胞的细胞膜,继而C9插入生成环形孔道就是所谓的攻膜复合物MAC,使靶细胞破裂死亡。

补体旁路途径(AP)活化时,C1、C2、C4不参与,而C3、C5~C9及B、D、P、H、I因子参与。用EGTA(乙二醇双α-氨基乙基醚四乙酸)螯合样品中的Ca2+,可起封闭C1作用而阻断传统补体途径激活。加入可使B因子活化的兔红细胞(RE),激活补体旁路途径,即导致RE溶血。补体活性与溶血程度呈正比关系,也以50%溶血(AP-H50)作为检测终点。

3、细胞因子的共同特点有哪些?

细胞因子的作用特点:多效性、重叠性、协同性、拮抗性和双重性。

4、简述外源性蛋白质抗原提呈过程。

APC摄取的外源性抗原在内体中降解成肽,与MHCⅡ类分子(在内质网合成)结合后表达于细胞表面,供CD8+T细胞识别。外源性抗原加工中需要Ii链和HLA-DM分子的参与。Ii链与MHCⅡ类分子的转运有关,并通过CLIP封闭MHCⅡ类分子的肽结合部位,阻止Ⅱ类分子在内质网中与内源性抗原肽结合。HLA-DM分子促使CLIP从MHCⅡ类分子肽结合区解离,有利抗原肽与MHCⅡ类分子结合。

5、I型超敏反应的组织损伤机制。

1.致敏阶段过敏原进入机体后,诱导B细胞产生IgE.IgE以其Fc段与靶细胞(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FceR结合。IgE一旦与靶细胞结合,机体即呈致敏状态,所以致敏阶段即指自抗原进入机体后,诱发机体产生IgE并结合到靶细胞上的过程。2.激发阶段是指相应过敏原再次进入已致敏机体,与已经结合在靶细胞上的IgE发生特异性反应,促使靶细胞脱颗粒、合成或释放各种生物活性物质的过程。并由此启动超敏反应的发生。当特异性抗原与靶细胞上两个以上的IgE分子结合,即可能介导桥联反应。继而FcεR受体聚集,通过三种机制调控细胞脱颗粒过程:①FcεR聚集可激活甲基转移酶,使膜磷脂甲基化,从而激活钙通道。②FcεR聚集可抑制腺苷酸环化酶,使cAMP减少,促进细胞内贮存Ca2+释放入胞浆。③FcεR聚集可通过G蛋白的作用激活磷脂酶C,后者水解二磷酸磷脂酰肌醇为三磷酸肌醇(IP3)和甘油二酯(DG),使细胞内贮存Ca2+释放。上述过程引起胞内游离Ca2+升高,促进细胞脱颗粒。靶细胞表面IgE“桥联”是导致细胞激活并最后释放介质的关键。凡能使IgE受体桥联的任何一种刺激,均可作为活性介质释放的信号。细胞膜表面FcεR发生桥联后聚集,激活磷酯酰肌醇代谢途径使胞浆内Ca2+浓度升高,这是细胞脱颗粒的必要条件。3.生物活性物质的效应作用超敏反应的临床表现都是由介质的生理效应直接引起的。至今已知参与超敏反应的活性介质有50种以上。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产生的介质有两类,一类是在细胞颗粒内预先贮备的介质如组胺、激肽释放酶、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等;另一类是细胞受刺激后新合成的介质如白三烯、前列腺素、血小板活化因子等。这些介质共同作用可引起平滑肌收缩,粘液分泌,血压降低及组织损伤等。

四、论述题

T细胞能直接识别完整的抗原吗,为什么?B细胞呢?

T细胞可以(它可以被抗原刺激,把信息传递给B细胞分化成效应B细胞)。效应T细胞可以(它可以感应到抗原是否进入靶细胞,从而去激活靶细胞的溶酶体酶)。B细胞可以(它可以直接被抗原刺激,直接分化成效应B细胞)。效应B细胞不可以(只能分泌抗体,只针对一种抗原,不能识别抗原)。吞噬细胞不可以。B细胞、T细胞都能识别抗原,这是体液免疫的基础。B细胞、T细胞都能直接和抗原结合,经增殖分化成效应B细胞和效应T细胞。效应t细胞也能识别抗原,但不能直接杀死抗原,必须使靶细胞裂解,再通过体液免疫杀死抗原。

作业题九

一、选择题

1.最早用人痘苗接种预防天花的国家是(B)

A.英国 B.中国 C.美国 D.土耳其 2.下列哪一个是中枢淋巴器官(B)

A.扁桃体 B.法氏囊 C.哈德氏腺 D.脾脏 3.关于细胞因子的描述中错误的是(C)

A.一种细胞因子可由不同类型细胞产生 B.细胞因子具有激素样活性作用

C.细胞因子的作用专一型很强 D.多数细胞因子以自分泌和旁分泌形式发挥效应 4.抗体中与抗原结合有关的部位是(C)

A.重链的V区 B.轻链的V区 C.重链和轻链的V区 D.重链和轻链的C区 5.血清中含量最高的Ig是(D)

A.IgE B.IgD C.IgM D.IgG

6、能通过人和兔胎盘的Ig是(A)。

A、IgG B、IgA C、IgM D、IgE E、IgD

7、下列物质中抗原性最强的是(C)。A、多糖 B、脂类 C、蛋白质 D、多肽

8、动物机体初次体液免疫应答最早产生的免疫球蛋白是(C)。A、IgG B、IgA C、IgM D、IgE E、IgD

9、在局部黏膜抗感染免疫中发挥主要作用的Ig是(D)。A、IgG B、血清型IgA C、IgM D、分泌型IgA 10.分子量最大的Ig是(C)

A.IgE B.IgD C.IgM D.IgG 11.抗体与补体结合的部位是(B)

A.重链和轻链的C区 B.重链和轻链的V区 C.轻链的V区 D.重链的C区 12.外源性抗原在抗原递呈细胞内消化降解的部位是(B)A.蛋白酶体 B.吞噬溶酶体 C.内质网 D.高尔基体 13.下列哪一种免疫作用在无抗体时仍可发生?(A)

A.NK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 B.病毒中和作用 C.毒素中和作用 D.ADCC作用

14、关于初次应答的特点,正确的是(C)。

A、潜伏期短 B、抗体滴度高 C、抗体维持时间长 D、最早产生的是IgM 15.新生畜溶血性贫血属于(B)

A.I型变态反应 B.II型变态反应 C.III型变态反应 D.IV型变态反应 16.下列对TC细胞特性的描述中错误的是(A)

A.只能接受MHC II类分子递呈的抗原肽段 B.对靶细胞造成不可逆性损伤 C.杀伤作用具有记忆性和高度特异性 D.可以释放穿孔素 17.没有抗原递呈作用的细胞是(A)

A.中性粒细胞 B.树突状细胞 C.B淋巴细胞 D.巨噬细胞 18.在补体的经典激活过程中,不被裂解的补体组分是(C)A.C1 B.C2 C.C3 D.C4 19.免疫应答的过程应不包括(C)

A.抗原递呈细胞对抗原的处理和传递 B.B细胞对抗原的特异性识别 C.T细胞在胸腺内分化成熟 D.效应细胞产生效应分子 20.禽类的母源抗体来自于(A)A.卵清 B.卵黄 C.初乳D.常乳

二、名词解释

1.ADCC:是指表达IgGFc受体的NK细胞、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等,通过与已结合在病毒感染细胞和肿瘤细胞等靶细胞表面的IgG抗体的Fc段结合,而杀伤这些靶细胞的作用。

2.补体系统:是存在于血清和组织液中的一类不耐热的具有酶活性的一组蛋白质。3.反应原性:人体免疫系统对于特定抗原能够产生免疫反应,则称其有反应原性。

4.变态反应:也叫超敏反应。是指免疫系统对一些对机体无危害性的物质如花粉、动物皮毛等过于敏感,发生免疫应答,对机体造成伤害。人们日常遇到的皮肤过敏,皮肤骚痒、红肿,就是一种变态反应。

5.抗体:是一种由浆细胞(效应B细胞)分泌,被免疫系统用来鉴别与中和外来物质如细菌、病毒等的大型Y形蛋白质,仅被发现存在于脊椎动物的血液等体液中,及其B细胞的细胞膜表面。

三、简答题

1.免疫系统的组成是怎样的?

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脏、淋巴结、扁桃体、小肠集合淋巴结、阑尾等)、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单核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嗜碱粒细胞、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血小板等),以及免疫分子(补体、免疫球蛋白、干扰素、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等细胞因子等)组成。2.抗体有哪些免疫学功能?

识别并特异性结合抗原,IgV区与抗原结合后,在体内可结合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具有中和毒素、阻断病原入侵,清除病原微生物等免疫防御作用。

二、IgC区的功能 1.激活补体:IgG1~3以及IgM与相应抗原结合后,因构型改变,CH2和CH3结构域内补体结合点暴露,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sIgA、IgE和IgG4形成聚合物后可旁路激活补体。IgD通常不能激活补体。2.结合Fc段受体:IgG、IgA和IgE可通过Fc段与表面具有相应受体的细胞结合,产生各种生理学作用。①调理作用:抗体Fc段结合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上的IgFc受体,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②ADCC:具杀伤活性的细胞如NK细胞通过它表面表达的Fc受体,识别包被于靶抗原(如细菌或肿瘤细胞)上抗体的Fc段,直接杀伤靶细胞。NK细胞为介导ADCC的主要细胞;③介导I型超敏反应:IgE为亲细胞抗体,通过其Fc段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高亲和力IgE的Fc受体结合,使其致敏,若相同变应原再次进入体内,与致敏靶细胞表面特异性IgE结合,即可促使这些细胞合成释放生物活性物质,引起I型超敏反应。3.穿过胎盘和黏膜:在人类,IgE是唯一可通过胎盘的免疫球蛋白。是重要的自然被动免疫,对新生儿抗感染有重要的意义。此外,Ig对免疫应答有调节作用。3.请简述补体的经典和旁路激活途径。

经典途径是IC激活C1q,进而使C1r构象改变而活化。活化的C1r使C1s裂解,形成活化的C1复合物。该复合物使C4裂解成C4a和C4b,C4b使得C2裂解为C2a和C2b,并与C2a结合为C4b2a,就是CP的C3转化酶。C4b2a使C3裂解为C3a和C3b,并结合为C4b2a3b,形成CP的C5转化酶。该酶裂解C5,生成C5a和C5b,C5b和C6、C7生成C5b67,再和C8结合生成C5b678并嵌入靶细胞的细胞膜,继而C9插入生成环形孔道就是所谓的攻膜复合物MAC,使靶细胞破裂死亡。

补体旁路途径(AP)活化时,C1、C2、C4不参与,而C3、C5~C9及B、D、P、H、I因子参与。用EGTA(乙二醇双α-氨基乙基醚四乙酸)螯合样品中的Ca2+,可起封闭C1作用而阻断传统补体途径激活。加入可使B因子活化的兔红细胞(RE),激活补体旁路途径,即导致RE溶血。补体活性与溶血程度呈正比关系,也以50%溶血(AP-H50)作为检测终点。4.免疫复合物型变态反应发生机理是什么? 即免疫复合物型(Ⅲ型变态反应),又称血管炎型超敏反应。其主要特点是:游离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IC),若IC不能被及时清除,即可在局部沉积,通过激活补体,并在血小板、中性粒细胞及其他细胞参与下,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而致组织损伤。

在免疫应答过程中,抗原抗体复合物的形成是一种常见

现象,但大多数可被机体的免疫系统清除。如果因为某些因素造成大量复合物沉积在组织中,则引起组织损伤和出现相关的免疫复合物病,中性粒细胞聚集释放溶酶体酶是造成组织损伤的直接原因。

四、论述题

以一种病毒感染为例,论述其激活免疫系统,并最终实现病毒清除的整个过程。

我就以流感病毒为例子吧。HIV病毒进入人体后,吞噬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就启动了。他们消灭在细胞外液中存在的病毒,尽量的进行清除。而且同时,淋巴B细胞也分化成效应B细胞然后分泌抗体进行清除流感病毒。但是难免有些病毒可以进入细胞。流感病毒进入了细胞后,那个细胞就成为了靶细胞。而淋巴T细胞分化而成的效应T细胞就对靶细胞进行裂解。使得流感病毒再次暴露出来,被血液中的抗体捕捉或被吞噬细胞吞噬。这就是机体的抗感染免疫过程。

作业题十

一、单项选择

1.机体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的功能称为(E)

A.免疫监视 B.免疫自稳 C.免疫耐受 D.免疫防御 E.免疫识别 2.免疫系统的组成是:(D)

A.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 B.中枢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黏膜免疫系统 C.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 D.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 E.胸腺和骨髓 3.淋巴结的功能不包括:(B)

A.T细胞进行阴性选择的场所 B.免疫细胞定居的场所 C.产生初次免疫应答的场所 D.清除异物 E.参与淋巴细胞的再循环

4.交叉反应是由于二种不同的抗原分子中具有(D)A.构象决定簇 B.不同的抗原决定簇 C.功能性决定簇 D.相同或相似的抗原决定簇 E.连续性决定簇 5.有的抗原称为TI-Ag,这是因为(A)

A.抗原来源于非胸腺组织 B.它诱生的抗体是在骨髓中产生的 C.它诱生的抗体属于IgG类抗体 D.抗原往往具有复杂和不相同的抗原决定簇 E.它能直接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无需T细胞辅助 6.抗原的特异性取决于(B)

A.抗原的大小 B.抗原的物理性状 C.抗原结构的复杂性 D.抗原的种类 E.抗原表面的特殊化学基团 7.T细胞表位和B细胞表位的特点分别是(E)

A. T细胞表位只位于抗原分子表面 B.B细胞识别的表位往往是天然的

C.T细胞表位有构象表位和线性表位两种类型 D. B细胞表位有构象表位和线性表位两种类型 E.T细胞表位需MHC分子的递呈

8.木瓜蛋白酶水解IgG所获片段中,能与抗原特异结合的是(A)A.Fab段 B.Fc段 C.F(ab)2 段 D.pFc’段 E.以上均不对 9.能抵抗蛋白酶水解的Ig是(D)

A.IgG B.sIgA C.IgD D.IgE E.血清型IgA 10.机体初次受微生物感染时,血中最先增高的免疫球蛋白是(C)A.IgA B.IgG C.IgM D.IgD E.IgE 11.结合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的Ig是(C)

A.IgM B.IgG C.IgA D.IgD E.IgE 12.未成熟B淋巴细胞的mIg类别是(A)

A.mIgM B.mIgG C.mIgE D.mIgA E.mIgD 13.补体经典激活途径中形成的C3转化酶是(C)

A.C4b2a B.C3bBb C.C4b2a3b D.C3bnBb E.C3bBbp 14.细胞因子不包括(B)

A.淋巴毒素 B.过敏毒素 C.IL-2 D.集落刺激因子 E.干扰素 15.下列能直接杀伤靶细胞的细胞因子是(A)

A.IL-1 B.IL-2 C.IL-4 D.IFN-γ E.TNF-α

16、关于BCR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C)

A.其化学本质是mIg B.能有效地摄取可溶性抗原 C.识别抗原有MHC限制性

D.与抗原结合后产生B细胞活化信号1 E.B细胞活化信号1经Igα和Igβ传至胞内 17.全体T细胞特有的表面标志是(E)

A.CD21 B.CD32 C.CD4/CD8 D.CD28 E.TCR 18.T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是通过T细胞与APC间的哪组分子的相互作用(A)A.TCR-CD3复合物与抗原肽-MHC复合物 B.CD28与B7(CD80)C.LFA-1与ICAM-1 D.LFA-2(CD2)与LFA-3 E.CD40L与CD40 19.与外源性抗原提呈密切相关的分子是(B)A.MHC Ⅰ类分子 B.MHCⅡ类分子 C.FcγR D.mIg E.C3bR 20.再次免疫应答的特点是(D):

A.抗原提呈细胞是巨噬细胞 B.抗体产生快,维持时间短C.抗体主要是IgM和IgG D.抗体为高亲和性抗体 E.TD抗原和TI抗原都可引起再次免疫应答

二、名词解释

1、免疫: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人体的抗原物质,或人体本身所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维持人体的健康。抵抗或防止微生物或寄生物的感染或其它所不希望的生物侵入的状态。

2、反应原性:又称抗原性,是指能与由它刺激所产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反应。具备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两种能力的物质称为完全抗原,如病原体、异种动物血清等。

3、淋巴细胞再循环:是指定居在外周免疫器官的淋巴细胞,由输出淋巴管经淋巴干、胸导管或右淋巴导管进入血液循环;经血液循环到达外周免疫器官后,穿越HEV,重新分布于全身淋巴器官和组织的反复循环过程。

4、抗原决定簇:它可以是由连续序列(蛋白质一级结构)组成或由不连续的蛋白质三维结构组成,决定抗原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抗原表位。

5、免疫球蛋白:指具有抗体活性的动物蛋白。主要存在于血浆中,也见于其他体液、组织和一些分泌液中。人血浆内的免疫球蛋白大多数存在于丙种球蛋白(γ-球蛋白)中。免疫球蛋白可以分为IgG、IgA、IgM、IgD、IgE五类。

三、简答题

1、请简述细胞因子的作用特点。

细胞因子的作用特点:多效性、重叠性、协同性、拮抗性和双重性。

2、请简述抗体单体的结构特点

抗体是具有4条多肽链的对称结构,其中2条较长、相对分子量较大的相同的重链(H链);2条较短、相对分子量较小的相同的轻链(L链)。链间由二硫键和非共价键联结形成一个由4条多肽链构成的单体分子。轻链有κ和λ两种,重链有μ、δ、γ、ε和α五种。整个抗体分子可分为恒定区和可变区两部分。在给定的物种中,不同抗体分子的恒定区都具有相同的或几乎相同的氨基酸序列。可变区位于“Y”的两臂末端。在可变区内有一小部分氨基酸残基变化特别强烈,这些氨基酸的残基组成和排列顺序更易发生变异区域称高变区。高变区位于分子表面,最多由17个氨基酸残基构成,少则只有2 ~ 3个。高变区氨基酸序列决定了该抗体结合抗原抗原的特异性。一个抗体分子上的两个抗原结合部位是相同的,位于两臂末端称抗原结合片段(antigen-binding fragment, Fab)。“Y”的柄部称结晶片段(crystalline fragment,FC),糖结合在FC 上。

3、请简述内源性抗原与外源性抗原的加工、处理和提呈过程。

组织中的树突状细胞并不成熟,这是适应抗原提呈细胞有效摄入抗原的需要。未成熟的树突状细胞具有有效的噬菌和溶菌作用。树突状细胞表达免疫球蛋白的Fc段受体和补体受体,这有助于对调解素微粒的摄入。它们仍旧表达特异性识别微生物类型的受体,这样它们就能大体上识别所有的抗原物质。这些受体包括识别甘露糖和含有原核DNA的其他碳水化合物或非甲醛化的CGP。由活化树突状细胞单细胞增殖抗体NLDC-145识别的DEC-205就是这种受体之一。树突状细胞还能有效捕获抗原,这就允许树突状细胞成为交叉刺激反应的中介。

4、请简述补体激活的旁路途径

补体旁路途径(AP)活化时,C1、C2、C4不参与,而C3、C5~C9及B、D、P、H、I因子参与。用EGTA(乙二醇双α-氨基乙基醚四乙酸)螯合样品中的Ca2+,可起封闭C1作用而阻断传统补体途径激活。加入可使B因子活化的兔红细胞(RE),激活补体旁路途径,即导致RE溶血。补体活性与溶血程度呈正比关系,也以50%溶血(AP-H50)作为检测终点。

5、请简述I型和I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I型:1.机体致敏;2.IgE交叉连接引发细胞活化;3.释放生物活性物质。II型:1.靶细胞及其表面抗原:⑴正常存在于血细胞表面的同种异型物质,如ABO血型抗原,Rh抗原和HLA抗原;⑵外源性抗原与正常组织细胞之间具有的共同抗原,如链球菌细胞壁的成分与心脏瓣膜、关节组织之间的共同抗原;⑶感染和理化因素所致改变的自身抗原;⑷结合在自身组织细胞表面的药物抗原表位或抗原-抗体复合物。2.抗体、补体和效应细胞的作用:⑴IgG或IgM抗体与靶细胞表面抗原结合后,通过激活补体活化的经典途径使靶细胞溶解,以及通过补体裂解产物C3b、C4b、iC3b介导的调理作用,使靶细胞溶解破坏。⑵IgG抗体与靶细胞特异性结合后,通过其Fc段与效应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调理吞噬作用,溶解破坏靶细胞。

四、论述题

以一种能产外毒素的细菌为例,论述其进入动物机体、激活免疫系统到被清除的整个过程。

兽医微生物与免疫学 篇6

摘 要: 目的:探讨案例与情景教学法在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三年制护理专业2014级学生244名,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20人,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实验组124人,采用案例教学与情境教学方法;对两组学生的病例分析成绩、基础知识成绩和教学效果评价进行比较,并调查实验组学生对教学方法的评价。结果:实验组学生的病例分析成绩、基础知识成绩和教学效果评价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学生对教学方法的评价较好。结论:案例与情景教学法在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学中取得良好效果,值得推广。

关键词: 案例与情景教学法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学 应用研究

案例教学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组织学生通过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教给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理解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将这两种教学方法结合使用[1-3]。

目前,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中“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Lecture—Based Learning,LBL)”这一传统模式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在传统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堂上,老师会在短时间内讲述大量、繁杂的知识,学生容易厌倦。在当今教学改革进程中,“案例与情境”教学模式近年来已成为国际上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3]。案例教学法与情境教学法的综合运用可强化教学效果,亦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本课题组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在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内对三年制护理专业的学生实行案例与情境为基础的教学,并通过比较,得出案例与情景教学法在医学微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三年制护理专业2014级学生224名,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20人,实验组124人。两组学生人数、年龄、学习纪律、基础及前期各门基础课成绩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病原生物与免疫学于一年级下学期开课,均由笔者授课。教材采用科学出版社出版李剑平主编的《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教学大纲、目标与课时数相同。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按教学大纲授课,教师讲授理论为主,学生听课、记笔记、思路跟进等传统教学方法,实验班运用案例与情境教学法。课前布置案例,依次展开情境教师于课前先给学生发放案例素材。

1.3教学效果评定方式:①期末考试成绩:课程结束后对两班学生进行理论知识考试,由同一教师命题及阅卷,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精心设计考题,共100道选择题(总分100分),其中病例分析题型占40分,主要考查学生临床思维及处理临床问题的能力;其他题型占60分,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情况。②问卷调查:课程结束后,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设计7个内容。发放问卷244份,回收有效问卷244份,回收率100%.

2.结果

2.1实验班与对照班考试成绩比较

病例分析题得分,实验班(34.78±1.95)显著高于对照班(30.25±3.67),基础知识题得分,实验班(50.35±5.34)显著高于对照班(47.13±4.43),具体见表1。

2.2两种教学法教学效果评价

比较内容包括:激发学习兴趣、培养临床思维能力、培养创新能力、提高课堂主动参与意识,增强沟通和协作能力、专业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七个方面,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班教学效果优于对照班。

3.讨论

本研究说明,实验班教学效果优于对照班,实验班学生普遍认为采用案例与情境教学法有利于强化学习效果,同时对未来职业发展有益。案例与情境教学法把课堂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模拟演示、分析,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和沟通交流的能力,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感知、理解、深化融为一体,强化了教学效果。同时,这种方法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学生在老师启发引导下积极提出问题,并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发表意见,寻找解决方法。这种注重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方法,使理论与临床实践相联系,能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5]。

在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学应用中,案例与情境教学法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沟通交流能力,提高了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1]赵平,徐庆强,戚中田.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改革探索与分析[J].基础医学教育,2012,03:161-162.

[2]李晓杰.“课证融合”模式在福建省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中适度推行的探讨[D].厦门大学,2014.

[3]王较过,何传杰,张梦琴.探究式教学的有效性及其评价[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3):47-48.

[4]周密,李哲,王艳艳,华芳,郑海筝.病原生物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3,10:1923-1925.

[5]向丽,周铁军,王光西.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9,06:700-702.

规模鸡场兽医卫生与免疫接种要点 篇7

关键词:鸡场,防病,检疫,要点

1 前言

养鸡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兽医卫生和免疫接种, 是其得以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在传统养殖理念中, 免疫接种基本受到了应有的重视和关注, 意识到免疫接种, 在提升鸡体免疫抗体能力的重要作用。同样, 也认识到, 有效的免疫接种, 将确保鸡体产生高免疫能力, 保证其对某一特定病原体呈不感染状态。但是, 近些年随养殖规模的扩大, 产业化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增加的接种的种类和次数。但是, 与之相反的, 鸡病流行却更加难以得以控制了。这个问题的出现, 是多方面造成的。笔者走访辖区内的规模养鸡场, 就饲养状况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规范化的接种程序背后, 与之对应的兽医卫生条件存在极大的悬殊。结果导致, 鸡体频受病原微生物的污染侵害, 导致各种病害滋生。由此, 笔者认为综合协调好兽医卫生和防疫工作, 是今后有效防控此病的关键所在。笔者由此展开论述, 在比较分析规模鸡场的兽医卫生和规模鸡场的免疫接种的基础上, 提出根据地方养殖实际情况, 规范操作流程, 协调兽医卫生与免疫接种间的关系, 将两者摆着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为今后科学防病、理想发病提供技术指导。

2 规模鸡场的兽医卫生

兽医卫生关系到疾病防控效益, 落实好鸡场兽医卫生工作。

2.1 完善日常消毒制度, 配置必备的消毒设施

所有消毒室、消毒池、更衣室等, 配置齐全。工作人员进出场, 更衣换帽, 彻底消毒;车辆进出场, 经过消毒池, 彻底消毒后, 方可进入。定期组织消毒, 落实到阶段性的消毒计划。准备进场前, 提前2周, 将舍内所有设备消毒一遍。使用消毒药剂, 常用福尔马林、高锰酸钾。空置鸡舍, 理想消毒方法, 关闭门窗, 封闭环境下熏蒸。进雏前, 打开门窗, 散尽气味后, 方可进雏。进雏后, 仍要坚持消毒, 遏制病病菌滋生。

2.2 建立卫生防护制度, 确保舍内清洁卫生

建立卫生防护制度, 及时清扫圈舍, 确保舍内清洁卫生。舍外清除杂草, 疏通排渍。所有粪便集中堆积, 无公害化处理。鸡粪可作有机肥循环利用, 总之尽量减少对养殖环境的污染。

3 规模鸡场的免疫接种

在病害防治过程中, 免疫接种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近些年, 随着养鸡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免疫接种出现的纰漏时有发生。有必要提高认识, 及时作出纠正, 增强免疫接种的效果。

3.1 容易忽略母源抗体的影响

母源抗体可影响接种质量, 如果接种疫苗过早, 此时雏鸡体内母源抗体含量高, 很容易抑制相应的抗原, 导致抗体刺激强度减弱, 影响机体对抗原的免疫应答, 及时接种也达不到预想的防病效果。由此, 准备接种时, 首先需要检测母源抗体水平, 并根据水平高低酌情选择首免日龄。如果母源抗体水平过高, 免疫接种的时间可适当推迟一段时间。

3.2 科学制定免疫程序

免疫程序的制定应根据本地鸡病的流行状况, 首先考虑本地常发的疫病.做到“先主后次”的原则, 禁止乱用疫苗, 防止疫苗间的免疫干扰现象。

3.3 注意疫苗质量

根据合理的免疫程序选用相应的疫苗.采用国家定点生物药品厂生产的合格疫苗, 注意疫苗的购买渠道、保管、产地和有效期。冻干弱毒疫苗失真空的不能用.油佐剂灭活疫苗已经分层的不能再继续使用。

3.4 注意疫苗接种途径、剂量免疫次数及间隔时间

目前, 常用皮下、肌肉注射、饮水、点眼滴鼻和喷雾等免疫途径。建议灭活苗可采用皮下注射的方法, 弱毒苗可通过皮下注射或饮水等方法。因自来水消毒剂的杀菌作用, 所以饮水免疫时不要用自来水。禽痘疫苗的接种可采用刺种的方法。饮水、滴鼻或喷雾的接种方式因受剂量均匀度的影响, 往往造成抗体水平不一致, 故在传染病的高发区最好选择注射的方法实施免疫接种。

4 正确认识兽医卫生与免疫接种

实际防病过程中, 部分规模鸡场例行接种程序, 但是防病效果仍不理想。调查分析可发现, 接种虽落实到位, 但与防病权衡相关的卫生管理工作, 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实际上, 防病效果好坏, 受多种因素影响。例行接种的同时, 还应该采取消毒灭源的卫生管理措施, 有效切断病原传播, 控制各类病害的发生, 提升养鸡效益。由此, 在规模养鸡场的疾病防控工作中, 兽医卫生和免疫接种是相辅相成的两个环节, 协同发力作用提升疫病防控工作质量。今后这两个方面都应高度重视, 建立系统化的兽医卫生防疫体系, 并根据地方养殖实际情况, 规范操作流程, 协调兽医卫生与免疫接种间的关系, 将两者摆着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参考文献

[1]马成林, 杨廷忠.谈屠宰场的兽医卫生管理[J].青海畜牧兽医杂志, 2001, 31 (5) :46-46.

[2]姜松金.江山市个体肉制品加工企业的兽医卫生管理[J].中国动物检疫, 2001, (7) :16.

规模化鸡场的兽医卫生与免疫 篇8

1 场址的科学选择和合理布局

养殖场应选择地势高燥, 向阳背风、地形宽阔整齐的地方, 以利于通风、光照和排水排污, 应远离居民生活区和交通干道, 防止环境污染、病源感染与噪声干扰。鸡场内建筑物布局要合理, 应遵守兽医卫生防疫条件, 坚持生产区与生活区分开, 生产区清洁道和污道要分设, 生产区内鸡舍与鸡舍之间间距不得少于20m, 舍间及场区最好栽植绿化隔离带, 即起到隔离作用, 又是改善环境的有效措施, 不仅改善场内的温度、湿度、气流等状况, 并有净化空气的作用。

2 建立消毒和卫生制度

一是建立日常消毒制度。养鸡场的入口处应设有消毒设施, 建立消毒池、更衣室和消毒室, 所有进场人员必须先消毒、更衣、换鞋, 车辆进场必须经过消毒池并进行全面消毒方可进入场内。定期对鸡舍、用具和环境进行消毒, 进雏前两周首先把舍内所有设备彻底消毒, 方法可选用每立方米用福尔马林20ml和高锰酸钾10g, 关闭门窗进行熏蒸消毒, 进雏后, 舍内要定期进行消毒, 消毒药品可用聚维酮碘等。二是建立卫生制度。场区及鸡舍内要保证整洁卫生, 定期清扫鸡舍内外环境, 清除杂草, 疏通排渍。粪便和污水要及时妥善做好无害化处理, 综合利用, 尽量减少对鸡场和周围环境的污染。

3 当前免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母源抗体的影响。在疫苗接种前建议先进行母源抗体的检测, 如过早进行免疫接种, 因此时雏鸡的母源抗体水平较高因而抑制或中和了相应的抗原, 使其对机体刺激强度减弱, 降低了机体对抗原的免疫应答, 使免疫接种起不到防病的目的。因此, 在实际生产中制定合理的首免日龄时必需考虑到母源抗体的影响。当母源抗体水平较高时, 疫苗的接种时间通常宜晚不宜早。二是科学制定免疫程序。免疫程序的制定应根据本地鸡病的流行状况, 首先考虑本地常发的疫病, 做到“先主后次”的原则, 禁止乱用疫苗, 防止疫苗间的免疫干扰现象。三是注意疫苗的质量。根据合理的免疫程序选用相应的疫苗, 采用国家定点生物药品厂生产的合格疫苗, 注意疫苗的购买渠道、保管、产地和有效期。冻干弱毒疫苗失真空的不能用, 油佐剂灭活疫苗已经分层的不能再继续使用。四是注意疫苗接种途径、剂量及免疫次数、间隔时间的影响。目前常用皮下、肌肉注射、饮水、点眼滴鼻和喷雾等免疫途径。建议灭活苗可采用皮下注射的方法, 弱毒苗可通过皮下注射或饮水等方法。因自来水消毒剂的杀菌作用, 所以饮水免疫时不要用自来水。禽痘疫苗的接种可采用刺种的方法。饮水、滴鼻或喷雾的接种方式因受剂量均匀度的影响, 往往造成抗体水平不一致, 故在传染病的高发区最好选择注射的方法实施免疫接种。

4 正确认识兽医卫生与免疫工作

医学微生物与免疫学实验教学体会 篇9

关键词:医学微生物与免疫学,实验教学,综合能力培养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是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一门重要的桥梁学科, 同时也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是医学研究和生命科学研究中普遍应用的手段和方法。因此,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在其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基本的理论知识, 了解免疫学的科学研究方法和进一步学习新技术, 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科研能力及动手能力等, 从而为今后的学习、工作打下良好基础[1]。根据长期的实验教学, 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谈些体会。

1 做好预习、参与实验前准备工作

以往的实验都是实验人员将实验所需材料在课前准备好, 比如在细菌的培养和分布实验中, 各种培养基的制作过程以及平皿、吸管、棉签等的高压灭菌, 都是实验人员一个人在实验课开始前一一准备好, 不但工作量大, 学生做起实验来也经常提出疑问, 比如, 这些不同的培养基是如何获得的, 高压灭菌是怎么一回事。如果学生能在实验前参与准备工作, 对整个实验流程以及无菌操作的概念就会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因此, 要求学生在每次实验课前认真仔细阅读实验指导, 教师多强调该实验课在临床上以及科研中的应用, 充分调动学生操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到实验前的准备中去, 使学生在进入实验室时就心中有数。如此, 实验课的成功率不但能有效提高, 更为学生今后探索性研究工作的开展积累方法和经验。

2 课前精心准备, 课上师生互换角色

课前, 不但教师一定要做好备课工作, 学生更要做好预习准备工作, 如此, 教师在课上讲解实验原理、目的意义、实验步骤和结果观察时, 才能做到准确、流畅, 学生也更容易理解接受, 从而达到实验教学的目的。在授课中, 教师要把授课内容与科研和临床实践紧密联系起来, 以学生为主体, 采用互动启发相结合的多种教学方法, 调动学生实验操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本课程的意义。比如, 在学生充分预习实验指导的情况下, 教师可选择优秀学生, 扮演教师的角色, 讲解实验并演示, 其他同学监督、指出错误和疑问, 任课教师在旁对学生操作时的注意事项加以提醒, 操作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纠正。课堂上, 通过师生角色互换, 不但能较好地融洽师生关系, 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文字功底、口头表达能力, 而且能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并能使学生初步掌握应用较广的基本实验技能, 从而对学生的学习和工作有较大的推进作用。

3 优化教学手段

免疫学的内容比较抽象, 很多属于微观分子水平, 教师只通过板书讲解它的原理会使很多学生难以理解。如果充分开发利用多媒体辅助实验教学, 结合录像、VCD等介绍新的实验技术, 使学生通过多媒体模拟实验教学软件快速掌握实验操作过程, 易于找出实验中的错误、疑问以及一些创新性的方法, 提高学生的兴趣, 加深对实验理论的理解, 拓宽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比如,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原理中, 双抗体夹心法以及整个实验的微观反应过程如果是通过一些带有不同颜色的flash动画进行模拟演示, 将复杂抽象的免疫机制转化成直观的活动视觉影像, 易于学生接受和理解, 并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 目前微生物与免疫学实验教学中若可以多制作或购买一些高质量的多媒体影视教材, 将能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另外, 多媒体的正确运用可以弥补因教学实验室客观条件不足[2], 比如一些特殊的、先进的、在科研临床上又经常使用到的仪器设备:全自动酶标仪、洗板机、荧光酶标仪、高级荧光正置显微镜、倒置显微镜、流式细胞仪、磁力分选系统等, 以及一些难以观察清楚的现象、微观的动态反应过程、不易开展的实验等都可以通过多媒体动画或相片等形式形象直观地表现出来, 从而使学生对实验原理, 实验操作进程的理解更加容易、清晰、明确[3]

4 与临床实践、科研相结合

近年来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发展迅速, 除了理论在不断的更新与完善之外, 其实验技术更是日新月异, 但大部分中医院校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学的内容由于实验条件的原因, 不仅落后于理论教学, 更滞后于实际的科研应用。应该在开设一些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经典验证性实验的同时, 再多开设一些较新的内容, 使学生进一步系统地掌握微生物与免疫学实验的技术思路与方法, 与临床实践、科研相结合, 增强学生基本功的锻炼[4]。比如, 淋巴细胞的分离培养、免疫荧光技术实验等, 是科研和临床实践中的最基本的实验操作技术。但对于免疫印迹实验、流式细胞术或磁力分选系统分离T/B淋巴细胞等对仪器设备要求较高的实验技术, 我们就可以通过多媒体等信息技术展示给学生学习了解, 从而拓宽学习视野, 为科研和临床实践打下坚实的实验技术基础。

5 实验设计的重要性

实验设计在科研和临床上是最基本的专业基础知识, 如果实验设计有误, 将会导致整个实验结果的不科学甚至导致实验的失败。因此在每项实验进行前, 教师要设法引导学生去思考:这个实验如何设计比较好, 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有没有更理想、更完美的设计方法, 比如, 在溶血试验中, 要提问学生, 为什么做相应的空白对照管、阴性对照管和阳性对照管, 以及这样设计的原因, 让学生们意识到实验设计在科研临床中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同时, 锻炼学生们在科研临床上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加强学生科研、创新性思维的开发。

总之,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要有机结合起来, 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精髓。通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 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以及创新性思维,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我们在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与学的过程中, 一定要足够重视实验课的重要作用, 把实验教学的水平不断提高, 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为今后开展探索性研究工作积累方法和经验。

参考文献

[1]王雪静.加强实验教学规范管理与提高实验技能教学水平探讨[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8, 9 (8) :10-11.

[2]吴莹, 李姝玉, 郝钰.中医院校免疫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改革[J].医学研究与教育, 2011, 28 (2) :100-103.

[3]赵杰, 官守涛, 朱明磊.多媒体技术在免疫学实验教学中的运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 2006, 8 (2) :194-195.

兽医微生物与免疫学 篇10

1 创设问题情景

科学探究教学模式首先要求教师向学生创设一个全新的问题情景, 并要求问题情景既含有一定的知识背景, 又要有一定的难度, 其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能够真正像学者一样体验到新知识和新方法的创造过程。诚然, 考试作为教学评价的重要手段, 对严格教学管理、评价教学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2]。但在高等院校专业课的教学中, 教师长期以来习惯于用自己出题考学生的传统考试方法来评价学生, 而学生也习惯于“平时不用忙, 考前再紧张”的应试学习心理, 这必然阻碍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在我校2008级中专班的《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教学评价中, 我们采用了一种全新的考试方法———“学生出题考学生”。具体做法如下: (1) 让学生在考前复习期间, 每个学生出一份试卷, 并附参考答案; (2) 让学生相互传阅各自的试卷和参考答案; (3) 让学生对试卷和参考答案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提问, 教师作出解答; (4) 让学生知道最终的考试试题全部来自大家的试卷中的试题, 甚至还要采用其中的参考答案。

2 收集信息并进行论证

科学探究教学模式的实践证明, 在问题情景的驱使下, 学生热情高涨, 积极从不同的途径大量收集与课题有关的资料, 运用实验、论证或其他手段探究问题情景。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 学生在好奇内驱力 (即求知欲) 、胜任内驱力 (即成功欲) 的驱动下, 对新事物的学习有很强烈的愿望[3]。在受试的60名学生中, 全部表现积极, 热情空前高涨。7 d后, 除2人因事请假外, 其余58人上交58份试卷, 其中非常认真的有40份, 在这40份试卷中, 有15份完全符合要求, 重点突出, 难易适中, 参考答案准确。此后, 经过对学生的调查了解得知, 要设计一份好的试卷, 除了要反复阅读教材外, 还要查阅大量的图书资料和报刊杂志, 并需要大量的时间进行实验或论证。这样好的学习局面是以前从未有过的。

考试方法 (准确地说应该是学习方法) 的创新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取得了比预想要好得多的效果, 其中优秀率占38%, 良好率占50%, 不及格率只有2%, 比用传统考试方式平均提高了15个百分点。

3 主动解释问题

科学探究教学模式要求在学生收集信息并进行论证后, 教师鼓励学生对问题作出解释。此时, 他们很可能丢掉一些重要的细节并作出一些不恰当的解释, 也可能根据同样的资料而提出不同的解释。针对这种情况, 教师应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通过大家相互讨论, 集体得出一个完整科学的结论。在受试的58份试卷中, 给出完整参考答案的有45份, 答案不完整或不全面的有6份, 另有2份试卷的参考答案中出现了错误。比如说一道简答题:

人工培养细菌所需要的基本条件是: (1) 充足的营养; (2) 一定的气体环境; (3) 适宜的温度; (4) 适宜的酸碱度。

有学生把 (2) 答成空气, 这是不科学的, 因为有些细菌, 如破伤风杆菌等厌氧菌, 在培养中不需要空气, 因为空气中有氧气, 它会抑制厌氧菌的生长。也有一些学生把 (3) 、 (4) 中的“适宜”值分别具体为37℃和pH 7.2~7.6或者中性环境, 这都是错误的。对 (3) 来说, 大多数细菌在25~37℃的温度下都能生长。对 (4) 来说, 有些细菌如结核杆菌, 在酸性环境中生长良好, 而有些细菌, 如霍乱弧菌, 却需要偏碱性 (pH 8.5~9.0) 的环境。于是, 我们把这类问题拿出来在全班进行讨论, 广泛听取意见, 通过查阅大量资料, 甚至让学生亲自进行反复实验, 最终得出一个完整、科学的答案。学生深受启发, 他们不仅学到了知识, 更学到了学习的方法。

4 科学探究模式与创新评价方法

在这个阶段, 教师要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总结, 帮助学生意识到探究的过程, 系统地推进科学探究的策略。为了更好地验证“学生出题考学生”这样一种评价方式的优点, 我们又在我校180名中专生中进行了问卷调查, 有120名学生认为应该改革过去的评价方法, 表示愿意接受“学生出题考学生”这样一种评价方式的学生有130名, 他们在“原因”栏里填写了几乎一致的想法:“过去教师出题考学生, 是‘要我学习’, 现在学生出题考自己, 是‘我要学习’”。如此大胆的认识超出了我们的预想。因此我们认为, 这样一种全新的评价方式, 不仅改变了传统的评价方式, 更改变着学生的求知方式。这样的改变对于创新思维模式无疑是重要的, 这也正是教育创新所必需的。

参考文献

[1]张倩苇.学习的自我评价:含义、内容及其能力的培养[J].教育导刊, 2000, 15 (10) :48-49.

[2]卡尔·罗杰斯.80年代学习的自由[M].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3:112-129.

兽医微生物与免疫学 篇11

【关键词】病原生物 免疫学 行动导向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 关键能力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6C-0146-02

双元制教学在德国的职业教育培养中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促进了德国经济的腾飞,其核心的教学理念就是行动导向教学法。行动导向教学是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人。在自己动手的“做中学”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习得专业知识,形成关键能力。德国专家认为:关键能力由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构成。有的专家还认为应该再加上学生的个性能力,即重视个人能力的发展,展现学生的个性魅力。而我国传统的教学理念基于职业考试压力,往往注重于知识的传授,重视专业能力的培养。而对学生社会能力及方法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我校为了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成立了德国行动导向教学法课题小组,进行教学改革,期待通过德国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教学改革实践,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能力,让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及职业岗位的要求。

一、行动导向教学法实践对象及教学模式的选择

本次课题研究决定以2014级高职护理1班和2班,以及2014级“2+3”护理1班和2班作为课题实践对象,以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学作为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实践课程。严谨的德国教育学专家根据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教学理念研究设计十几种教学模式,如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学习法等。遵循由简到繁原则,经过课题小组结合我校学生的具体情况,深入讨论,反复论证,决定首先选取行动导向教学法中的项目教学法模式进行教学实践和研究。

二、项目教学法实践的具体设计思路

(一)确定项目教学法的项目主题

针对学生护理岗位的需要及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的学科特点,遵循“以学生为中心,以行动为基础,以能力为追求”的教学原则,首先与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交流和沟通,决定进行三次项目教学法实践。项目主题分别是“免疫与健康演讲比赛”“病原微生物与疾病防治图片展”“人体寄生虫与环境卫生知识竞赛”。

(二)以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开展项目教学法

首先,根据国情不同进行相应调整。德国是小班制授课,人数一般30人左右,而我校以大班制授课,1个班约100多人,如果生搬硬套容易造成混乱,既浪费教学时间,也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经课题小组研究讨论后认为,以学生小组模式开展项目教学法应该是最适合我校情况的教学模式。而征求学生意见,同学们一致认为以学生宿舍划分小组最有利于相互讨论与交流。因此,师生统一意见,决定以学生宿舍为小组单位进行项目教学法实践。

(三)精心设计项目教学法实践细节,放手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

小组确定后,教师就要精心设计项目教学法的实践,项目教学法一般可以分为六个步骤。确定项目:根据学生的护理岗位需要,结合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要求,与学生充分讨论确定项目主题。划分学习小组:根据项目主题的情况,教师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主动性,协调和组织学生划分学习小组开展合作学习。制定计划:各个学生小组进行交流与讨论,由学生小组决定如何收集信息、设计方案、制定行动计划和分配任务。独立工作:学生按照小组安排独立自主开展项目研究,查找资料和收集信息,完成各自项目工作。小组合作:小组定期进行协作与检查、沟通和交流、综合与分析,组员同心协力,共同完成项目任务。共同评价:师生合作进行评价,包括教师评价、学习小组互相评价与自我评价。

一个成功的教学设计需要教师付出大量心血与汗水,教师要思考一切细节: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资料的收集与综合分析?如何指导学生自己完成PPT可视化成果?为了学生全面发展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教师切忌事事包办,一定要给予学生最充分的信任,放手让学生大胆去做,实践出真知。只有让学生独立自主去做,才能使学生从“要我学”的模式转变为“做中学”“学中做”模式,才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性,才能解放学生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创造性能力。《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认为:科学教育最根本的任务不是使学生获得多少科学知识,而是获得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创造性能力。三次项目教学法的实践都证明,教师放手让学生做的越多,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能力越强。

(四)建立合适的评估与激励机制

师生合作评估模式:经过与学生研究讨论,决定每个小组完成项目教学法可视化成果之后,由每个小组推选一个代表与教师一起组成评估小组,根据每个小组展示的可视化成果进行积极评价,并进行统计评分,成绩计入学习成绩。

由于成绩评价是要通过小组合作,展示可视化成果才能获得,可以促使学生进行积极的人际交流及沟通,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大家在为小组出谋划策的过程中集思广益,培养良好的团队精神和合作学习能力,形成团体荣誉感,促进了社会能力的提升。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也有利于学生专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形成。同时,当学生进行积极的小组沟通和交流时,必将进行思维碰撞,可以激发智慧的火花,产生灵感的源泉,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能力。

三、学生进行项目教学法的实践情况

教师提前2个星期布置项目主题给学生,对学生进行积极性、兴趣的激发和行动动员。要求学生去充分收集相关资料,包括图片资料,也可以自己拍摄照片、视频。做好资料的收集和整理,然后小组组长召集全体成员对项目主题进行综合和分析,进行讨论、交流和协调,得出最佳方案,分配各小组成员具体工作任务,最后编排形成可视化成果PPT课件。由每个小组选2名学生做为主持人,展示本小组的可视化成果。由每个小组的评委与教师构成的评委会进行积极评价,并统计分数,对表现优秀的小组进行表扬和激励。

当学生准备好之后,邀请课题组教师及教务科教师进行公开课评估,学生表现得非常出色,每个小组的展示都充分体现了学生们丰富多彩的创造才华,表现精彩程度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有的小组进行角色扮演,有的小组设计的PPT画面优美雅致、情节动人,有的小组主持人声情并茂,条理清楚,有很强的说服力,有的小组模仿CCTV拍摄小电影,扮演记者进行采访,有的小组表演情景小品,可以说是精彩纷呈、形式多样。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多才多艺也充分地展示了学生的个性魅力,让参观公开课的课题组教师大为惊讶和意外。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反映了项目教学法可以促进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展示。大家也都从其他小组的精彩表现中得到了灵感,看到了其他同学的优异表现,都觉得受益匪浅,对今后怎样把学习和工作做得更好充满了信心。

同时,“人体寄生虫与环境卫生”的项目教学法完成后,发现学生的职业素质提高了,很多学生养成了讲卫生、爱护环境、保持清洁的好习惯。教室和宿舍的卫生状况焕然一新,说明思想和观念的改变带来了行为的转变。

四、学生问卷调查统计与分析

(一)问卷调查及统计

在进行完行动导向教学法实践之后,为了了解学生对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法的真实意见和建议,设计调查问卷,分发给学生,要求认真如实填写,并进行数学统计。统计表格见表1(共发放193份,回收有效问卷193份):

(二)问卷结果分析

学生赞同开展行动导向教学法,认为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法是成功的为75%,基本反映出大部分学生对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实施应用和效果是肯定的。学生认为能够提升专业能力和方法能力占70%,能够增强人际交流和合作能力占70%。说明行动导向教学法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方法能力、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技能,但比例不够高,原因应该是初次进行教学实践,教师经验有所欠缺,学生还需要一个适应过程,但可以通过总结经验,改善细节,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能力。认为可以增强团队荣誉感占66%,说明在小组合作交流环节教师要更加重视学生小组合作的效果,加强指导和协调,同时注意激发学生积极性,提升小组团队合作学习的效率。

放手让学生去独立完成,“做中学”“学中做”的原则不能变,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独立性和创造性能力的培养,这点学生也反映收获很大,认为能够促进独立性和创造性培养的占72%。其实,这也是我们进行行动导向教学法实践的最大发现。学生的小组可视化成果的展现可谓多种多样、丰富多彩、形式各异,让人耳目一新,得到了与会教师们的一致肯定。这充分反映学生本来就具备多方面的才能和很强的创造性能力,只是需要合适的方法和方式去激发和培养。

五、结果与反思

经过基于行动导向的项目教学法在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的教学实践,经过学生的问卷调查统计,结论是项目教学法能够有效激发出学生的创造能力,增强了学生的人际交流能力和小组团队合作能力,对学生提升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促进了学生个人能力的发展,为今后可持续学习,更好地适应职业岗位的要求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行动导向教学法值得今后进一步进行实践和研究,以改进和提高职业教育水平。

在实施项目教学法时我们也遇到一些困难,教师方面是行动导向教学法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缺乏,需要不断进行实践和提高,在“做中学”“学中做”,不断总结经验,以提高教师理论和能力水平。学生方面主要是被动学习形成的习惯根深蒂固,转变为行动导向的主动学习模式不容易很快适应,需要教师热情的鼓励和积极的评价,尽快摆脱以教师为中心的依赖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袁江.关于行动导向的教学观[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10)

[2]朴仁淑,孙晶艳,岳淑玲,强洪波.德国行动导向教学法探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0)

[3]徐国庆.职业教育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4]第斯多惠.德国教师培养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上一篇:无线数字传输下一篇:民用飞机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