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微生物与免疫学

2024-10-21

医学微生物与免疫学(精选12篇)

医学微生物与免疫学 篇1

摘要:医学微生物与免疫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 实验教学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其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因此, 在加强理论教学的同时应加强实验教学, 立足于教学为科研、临床实践的基本点, 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提高青年教师素质, 优化教学手段, 引入新技术、新方法, 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实用型人才。

关键词:医学微生物与免疫学,实验教学,综合能力培养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是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一门重要的桥梁学科, 同时也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是医学研究和生命科学研究中普遍应用的手段和方法。因此,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在其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基本的理论知识, 了解免疫学的科学研究方法和进一步学习新技术, 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科研能力及动手能力等, 从而为今后的学习、工作打下良好基础[1]。根据长期的实验教学, 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谈些体会。

1 做好预习、参与实验前准备工作

以往的实验都是实验人员将实验所需材料在课前准备好, 比如在细菌的培养和分布实验中, 各种培养基的制作过程以及平皿、吸管、棉签等的高压灭菌, 都是实验人员一个人在实验课开始前一一准备好, 不但工作量大, 学生做起实验来也经常提出疑问, 比如, 这些不同的培养基是如何获得的, 高压灭菌是怎么一回事。如果学生能在实验前参与准备工作, 对整个实验流程以及无菌操作的概念就会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因此, 要求学生在每次实验课前认真仔细阅读实验指导, 教师多强调该实验课在临床上以及科研中的应用, 充分调动学生操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到实验前的准备中去, 使学生在进入实验室时就心中有数。如此, 实验课的成功率不但能有效提高, 更为学生今后探索性研究工作的开展积累方法和经验。

2 课前精心准备, 课上师生互换角色

课前, 不但教师一定要做好备课工作, 学生更要做好预习准备工作, 如此, 教师在课上讲解实验原理、目的意义、实验步骤和结果观察时, 才能做到准确、流畅, 学生也更容易理解接受, 从而达到实验教学的目的。在授课中, 教师要把授课内容与科研和临床实践紧密联系起来, 以学生为主体, 采用互动启发相结合的多种教学方法, 调动学生实验操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本课程的意义。比如, 在学生充分预习实验指导的情况下, 教师可选择优秀学生, 扮演教师的角色, 讲解实验并演示, 其他同学监督、指出错误和疑问, 任课教师在旁对学生操作时的注意事项加以提醒, 操作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纠正。课堂上, 通过师生角色互换, 不但能较好地融洽师生关系, 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文字功底、口头表达能力, 而且能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并能使学生初步掌握应用较广的基本实验技能, 从而对学生的学习和工作有较大的推进作用。

3 优化教学手段

免疫学的内容比较抽象, 很多属于微观分子水平, 教师只通过板书讲解它的原理会使很多学生难以理解。如果充分开发利用多媒体辅助实验教学, 结合录像、VCD等介绍新的实验技术, 使学生通过多媒体模拟实验教学软件快速掌握实验操作过程, 易于找出实验中的错误、疑问以及一些创新性的方法, 提高学生的兴趣, 加深对实验理论的理解, 拓宽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比如,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原理中, 双抗体夹心法以及整个实验的微观反应过程如果是通过一些带有不同颜色的flash动画进行模拟演示, 将复杂抽象的免疫机制转化成直观的活动视觉影像, 易于学生接受和理解, 并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 目前微生物与免疫学实验教学中若可以多制作或购买一些高质量的多媒体影视教材, 将能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另外, 多媒体的正确运用可以弥补因教学实验室客观条件不足[2], 比如一些特殊的、先进的、在科研临床上又经常使用到的仪器设备:全自动酶标仪、洗板机、荧光酶标仪、高级荧光正置显微镜、倒置显微镜、流式细胞仪、磁力分选系统等, 以及一些难以观察清楚的现象、微观的动态反应过程、不易开展的实验等都可以通过多媒体动画或相片等形式形象直观地表现出来, 从而使学生对实验原理, 实验操作进程的理解更加容易、清晰、明确[3]

4 与临床实践、科研相结合

近年来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发展迅速, 除了理论在不断的更新与完善之外, 其实验技术更是日新月异, 但大部分中医院校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学的内容由于实验条件的原因, 不仅落后于理论教学, 更滞后于实际的科研应用。应该在开设一些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经典验证性实验的同时, 再多开设一些较新的内容, 使学生进一步系统地掌握微生物与免疫学实验的技术思路与方法, 与临床实践、科研相结合, 增强学生基本功的锻炼[4]。比如, 淋巴细胞的分离培养、免疫荧光技术实验等, 是科研和临床实践中的最基本的实验操作技术。但对于免疫印迹实验、流式细胞术或磁力分选系统分离T/B淋巴细胞等对仪器设备要求较高的实验技术, 我们就可以通过多媒体等信息技术展示给学生学习了解, 从而拓宽学习视野, 为科研和临床实践打下坚实的实验技术基础。

5 实验设计的重要性

实验设计在科研和临床上是最基本的专业基础知识, 如果实验设计有误, 将会导致整个实验结果的不科学甚至导致实验的失败。因此在每项实验进行前, 教师要设法引导学生去思考:这个实验如何设计比较好, 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有没有更理想、更完美的设计方法, 比如, 在溶血试验中, 要提问学生, 为什么做相应的空白对照管、阴性对照管和阳性对照管, 以及这样设计的原因, 让学生们意识到实验设计在科研临床中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同时, 锻炼学生们在科研临床上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加强学生科研、创新性思维的开发。

总之,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要有机结合起来, 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精髓。通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 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以及创新性思维,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我们在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与学的过程中, 一定要足够重视实验课的重要作用, 把实验教学的水平不断提高, 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为今后开展探索性研究工作积累方法和经验。

参考文献

[1]王雪静.加强实验教学规范管理与提高实验技能教学水平探讨[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8, 9 (8) :10-11.

[2]吴莹, 李姝玉, 郝钰.中医院校免疫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改革[J].医学研究与教育, 2011, 28 (2) :100-103.

[3]赵杰, 官守涛, 朱明磊.多媒体技术在免疫学实验教学中的运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 2006, 8 (2) :194-195.

[4]张慧, 黄丽霞, 陈朝霞, 宋文剑.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学研究[J].江汉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1, 39 (1) :89-91.

医学微生物与免疫学 篇2

1.维生素B1严重缺乏可引起()

A.口角炎

B.佝偻病

C.脚气病【正确答案】

D.坏血病

2.白化病是由于缺乏()

A.苯丙氨酸羟化酶【正确答案】

B.酪氨酸羟化酶

C.酪氨酸酶

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3.人体活动主要的直接供能物质是()

A.葡萄糖

B.脂肪酸

C.ATP【正确答案】

D.磷酸肌酸

4.苯丙酮酸尿症是缺乏()

A.苯丙氨酸羟化酶

B.酪氨酸羟化酶

C.酪氨酸酶【正确答案】

D.6-磷酸葡萄糖酶

5.调节氧化磷酸化作用的重要激素是()

A.肾上腺素

B.甲状腺素【正确答案】

C.胰岛素

D.生长素

6..氰化物是剧毒物,使人中毒致死的原因是()

A.与肌红蛋白中二价铁结合,使之不能储氧

B.与Cytb中三价铁结合使之不能传递电子

C.与Cytc中三价铁结合使之不能传递电子

D.与Cytaa3中三价铁结合使之不能激活氧【正确答案】

7.不含血红素的蛋白质是()

A.过氧化氢酶

B.过氧化物酶

C.细胞色素

D.铁硫蛋白【正确答案】

8.肝产生过多的酮体主要是由于()

A.肝功能障碍

B.肝中甘油三酯代谢紊乱

C.酮体是病理性产物

D.糖供应不足或利用障碍【正确答案】

9.患有口腔炎应服用()

A.维生素B1

B.维生素B2【正确答案】

C.维生素C

D.维生素PP

10.劳动或运动时ATP因消耗而大量减少,此时()

A.ADP相应增加,ATP/ADP下降,呼吸随之加快【正确答案】

B.ADP相应减少,以维持ATP/ADP恢复正常

C.ADP大量减少,ATP/ADP增高,呼吸随之加快

D.ADP大量磷酸化以维持ATP/ADP不变

11.食物中的脂肪消化吸收后进入血液的主要方式是()

A.脂肪酸和甘油

B.乳糜微粒【正确答案】

C.甘油三酯

D.甘油二酯和脂肪酸

12.肝功能严重受损时可出现()

A.血氨下降

B.血中尿素增加

C.有出血倾向【正确答案】

D.血中性激素水平降低

13.体内二氧化碳来自()

A.糖原分解

B.有机酸的脱羧【正确答案】

C.脂类分解

D.呼吸链的氧化还原过程

14.下列不是成熟红细胞的代谢特点的是()

A.糖酵解是成熟红细胞获得能量的唯一途径

B.5%-10%的葡萄糖通过磷酸戊糖途径进行代谢

C.成熟的红细胞不能进行有氧氧化

D.2,3二磷酸甘油酸旁路产生的大量2,3二磷酸甘油酸可增加血红蛋白与氧的亲和力【正确答案】

15.关于胰岛素调节糖代谢的错误论述是()

A.促进糖异生【正确答案】

B.促进糖转变为脂肪

C.促进糖原合成D.增强肝葡萄糖激酶的活性

16.血钙中直接发挥生理作用的物质为()

A.草酸钙

B.血浆蛋白结合钙

C.磷酸氢钙

D.钙离子【正确答案】

17.血浆中的非扩散钙主要是指()

A.柠檬酸钙

B.碳酸钙

C.血浆蛋白结合钙【正确答案】

D.离子钙

18.长期饥饿时大量的能量主要来自()

A.葡萄糖

B.氨基酸

C.糖原

D.酮体【正确答案】

19.氰化物造成人体的毒害作用主要是由于()

A.抑制磷酸化

B.解偶联作用

C.抑制脂肪酸氧化

D.抑制呼吸链电子传递【正确答案】

20.镰刀型红细胞性贫血其β链有关的突变是()

A.断裂

B.插入

C.缺失

D.点突变【正确答案】

21.下列是类固醇衍生物的是()

A.维生素D【正确答案】

B.维生素PP

C.维生素B12

D.生物素

22.关于胆色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是铁卟啉化合物的代谢产物【正确答案】

B.血红素还原成胆红素

C.胆红素还原变成胆绿素

D.胆素原是肝胆红素在肠道细菌作用下与乙酰CoA形成的23.下列不参与甘油三酯消化吸收的物质是()

A.胰脂肪酶

B.ATP

C.胆汁酸盐

D.脂蛋白脂肪酶【正确答案】

24.正常人血浆pH值为()

A.7.25~7.45

B.7.35~7.65

C.7.35~7.45【正确答案】

D.7.25~7.65

25.肝脏不能合成的蛋白质是()

A.清蛋白(白蛋白)

B.凝血酶原

C.纤维蛋白原

D.γ-球蛋白【正确答案】

26.维生素D的活性形式是()

A.维生素D3

B.维生素D2

C.24-羟维生素D3

D.1,25-二羟维生素D3【正确答案】

27.人体合成胆固醇量最多的器官是()

A.肝脏【正确答案】

B.肾脏

C.脾脏

D.肾上腺

28.肝脏在脂代谢中的作用之一是()

A.合成LCAT,CM

B.合成VLDL和LDL

C.合成CM,HDL

D.合成酮体给肝外组织提供能量【正确答案】

29.必需氨基酸是()

A.体内不能合成,需由食物提供的氨基酸【正确答案】

B.体内合成量少,需由食物供给的氨基酸

C.合成蛋白质的编码氨基酸

D.合成蛋白质与核苷酸不可缺少的氨基酸

30.蛋白质互补作用的实质是()

A.提高蛋白质总量

B.蛋白质中必需氨基酸的相互补充【正确答案】

C.蛋白质中辅助因子的相互补充

D.蛋白质在体内供应能量增多

31.严重肝疾患的男性患者出现男性乳房发育、蜘蛛痣,主要是由于()

A.雌性激素分泌过多

B.雌性激素分泌过少

C.雌性激素灭活不好【正确答案】

D.雄性激素分泌过多

32.尿素生成在()

A.肾皮质

B.肝细胞液

C..肝线粒体与细胞液【正确答案】

D.肝微粒体与细胞液

33.钙的主要排泄途径是()

A.肝脏

B.肠道【正确答案】

C.肾脏

D.胆道

34.正常人血浆中[Ca]×[P]乘积为()

A.25~30

B.35~40【正确答案】

C.45~50

D.5~10

35.正常人全血总量约占体重的()

A.10%

B.6%

C.8%【正确答案】

D.15%

36.关于Ca2+的生理功用,正确的是()

A.增加神经肌肉兴奋性,增加心肌兴奋性

B.增加神经肌肉兴奋性,降低心肌兴奋性

C.降低神经肌肉兴奋性,增加心肌兴奋性【正确答案】

D.降低神经肌肉兴奋性,降低心肌兴奋性

37.有氧情况下也完全需要糖酵解提供能量的是()

A.成熟红细胞【正确答案】

B.肌肉

C..肝

D.脑

38.血液非蛋白含氮化合物含量最多的是()

A.肌酸

B.肌酐

C.尿酸

D.尿素【正确答案】

39..短期饥饿时,血糖浓度的维持主要靠()

A.肝糖原分解【正确答案】

B.肌糖原分解

C.肝糖原合成D.糖异生作用

40.甲状旁腺素对钙磷代谢的影响为()

A.使血钙升高,血磷升高

B.使血钙升高,血磷降低【正确答案】

C.使血钙降低,血磷升高

D.使血钙降低,血磷降低

41.5-FU(5-尿嘧啶)治疗肿瘤的原理是()

A.本身直接杀伤作用

B.抑制胞嘧啶合成C.抑制尿嘧啶合成D.抑制胸苷酸合成【正确答案】

42.氨中毒的根本原因是()

A.氨基酸在体内分解过剩

B.肠道吸收氨过量

C.肝功能低下,尿素合成障碍【正确答案】

D.肾功能衰竭排出障碍

43.影响钙吸收的最主要因素是()

A.年龄

B.肠道pH

C.活性维生素D【正确答案】

D.食物中钙含量

44.人类排泄的嘌呤代谢产物是()

A.乳清酸

B.尿素

C.尿酸【正确答案】

D.肌酸

45.由胆固醇作为前体的物质是()

A.维生素D【正确答案】

B.维生素A

C.维生素K

D.辅酶A

46.不属于胆色素的是()

A.结合胆红素

B.胆红素

C.血红素【正确答案】

D.胆绿素

47.饥饿时在肝内可增强的代谢途径是()

A.磷酸戊糖途径

B.糖异生【正确答案】

C.脂肪合成D.糖酵解途径

48.生物转化中,第二相反应包括()

A.结合反应【正确答案】

B.羧化反应

C.水解反应

D.氧化反应

49.不能补充血糖的代谢途径是()

A.肝糖原分解

B.肌糖原分解【正确答案】

C.食物糖类的消化吸收

D.糖异生作用

50.体内含量最多的无机盐是()

A.磷

B.钾

C.钙【正确答案】

医学微生物与免疫学 篇3

关键词:医学免疫学 双语教学 医学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1(a)-0004-01

2001年教育部出台的教高[2001]4号文件中明确指出,按照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战,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力争三年内,外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课程的5%~10%......事实上,语言教学在中国已经有很久的历史,例如:从20世纪80年代早期开始,门诺派教会(即美中教育交流协会的前身)开始派遣外国教师到中国,同时邀请中国外语教师到北美一些大学交流学习,在过去30年,这一方式已极大地改变和促进了中西方知识和文化的交流。

1 开展医学免疫学双语教学的意义

医学免疫学是一门研究免疫反应规律性的科学,包括基础免疫学和临床免疫学,随着免疫学理论与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基础免疫学理论、方法和技术在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已经越来越广泛,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20世纪,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对它的褒奖达18次之多,获奖科学家达29位。近几十年来,医学免疫学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和边缘学科。与微生物学、传染病学、遗传学等多学科相互渗透,成为沟通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无可替代的桥梁学科。可见,医学免疫学这门学科的重要性。免疫学作为一门古老又崭新的学科,发展日新月异,而我们的中文教科书和文献由于翻译和出版等原因具有明显滞后性,加之全球一体化和医学领域交流的频繁[1],医学英语作为交流的前提和工具就显得越来越重要,所以只有掌握医学专业英语,学生才可以跃过这个时间和地域的“鸿沟”。另外,由于省略了翻译这一中间步骤,也避免了由于翻译不当造成的误解,使学生可以更准确地理解原作者的意图和想法,为学生以后继续深造打下良好基础。

2 医学免疫学双语教学的实践情况

我校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研室一直致力于开展医学免疫学双语教学,在免疫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尝试应用英文课件,中英文讲授的双语教学形式,但是存在很多问题:中国的教育体制注定了当高中生踏入大学校门时,他们的英语词汇构成几乎全为公共英语,而且水平参差不齐,一个教室往往有百余人,大锅饭的教学完全没有办法进行师生互动;教师资源储备不够丰富;没有合适的双语教材等。这些问题也是医学院校开展双语教学所共同面对的难题。因此,虽然双语教学的开展已十余年,但一直进展缓慢。

3 提高医学免疫学双语教学效果的对策

3.1 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我校已持续几年招收医学专业的外国留学生,他们多来自巴基斯坦、加纳、尼泊尔等亚非国家,英语是他们和中国学生交流时的通用语言,他们同时也在学习汉语,如果学校可以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中外学生在医学专业课学习上的沟通、交流,必定会事半功倍;除此之外,中国医学生也可以互帮互助,以宿舍、班级等为单位开展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例如,观看医学类美剧Greys Anatomy(实习医生格雷)、house(豪斯医生)等,既能吸引学生兴趣,又能学到医学专业英语词汇和临床知识;还可以通过查找资料,阅读英文专业文献,撰写专业综述等方式,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这样不只有助于掌握某一科目医学专业英语,而是所有的科目都会涉及。

医学院校从大一开始就设有公共英语课程,高年级阶段还开设了专业英语,但一般是作为选修课,应该将其纳入正常教学及学生考核的部分内容,这样才能与医学专业课上的专业英语学习相呼应,使学生沉浸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将来进入临床见习、实习,在进行查房、病例讨论及解答问题时对疾病名称、主要症状、体征及检查、治疗手段及预后等要鼓励他们尽量用专业英语术语表达,一方面通过反复接触有利于牢固掌握;另一方面可锻炼口语表达能力,坚持下去会慢慢形成用英语术语思考的习惯。最终使英语成为他们学习医学免疫学及其它医学学科的有利工具,成功跨越这一“鸿沟”。

3.2 培养和留住优秀的双语教师

多年来,中国的医学高校自己也培养了一大批英文较好的师资力量,这些人英语口语及专业词汇都达到了成为双语教师的标准[2],但由于中国高校体制上的很多缺陷,这些人才在国内得不到好的发展,所以大多数都已出国或滞留国外;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医学专业教师多数外语基础较好,但缺乏专业系统的双语培训,学校又不重视培养[3],导致许多高校双语教学师资力量匮乏。因此,只有意识到教师问题是制约双语教学发展的瓶颈问题,积极选派优秀教师出国,专门为医学专业英语教学服务, 同时努力将学校自身建设好,学校硬件软件各方面越完善,教师才能安心待在工作岗位上,才能把全部心思花在教学上,才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3.3 针对不同专业、层次学生选用和编写适合的英文版教材

双语教师的任务不只是课堂上40min的讲解,还包括课下编写适合医学生使用的双语教材或英文版教材,学生只靠记忆中文版教材附录中的专业英语术语及课堂上的零散词汇不能形成完整的学习体系,当然更无法有效提高自己的专业英语水平,可选择适合学生的英文版教材、参考书及其他课外材料,外文教材可直接引进国外版,但外文教材一般比国内普通中文教材价格昂贵得多,学生每人一本的话经济负担会很重[4],这就需要我们的双语教师自己编写适合自己学校学生的外文教材,且难度及深度要适宜。还可采用多种外文教学材料,有利于与专业词汇的反复接触,使学生牢固而正确掌握,成为以后查阅文献及写作的基础。

4 结语

西医即西方医学,因此,想要向西方国家学习先进的医学理念和技术,就要先过语言这一关,同时中国作为人口大国,又是发展中国家,病例资源丰富,临床实践经验积累多于西方,也有利于对外交流,互通有无。进行双语教学不仅对专业英语学习的帮助巨大,也可以促进公共英语的学习,使我国医疗技术水平能够赶上并走在世界的前列,我国医学教育才能孕育出走向世界的人才。

能够直接听懂外国专家及教师的讲座或讲课,及时进行学术交流,读懂英文教材和刊物,用英语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书写实验报告、临床病历,撰写学术论文,初步翻译本专业的最新英文刊物等已逐渐成为对医学生的新要求,也是我们开展双语教学所要达到的最终效果。

参考文献

[1]符清明,高劲松,吴海军,等.普通高等医学院校开展双语教学研究[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12,26(2):77-79.

[2]柏树令.双语教学问题的浅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2:78-79.

[3]孟晓慧.大学双语教学现状及对策分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6:79-80.

[4]孙飞龙.微生物学课程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西北医学教育,2011,19(5):1037-1039.

医学微生物与免疫学 篇4

1 创设问题情景

科学探究教学模式首先要求教师向学生创设一个全新的问题情景, 并要求问题情景既含有一定的知识背景, 又要有一定的难度, 其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能够真正像学者一样体验到新知识和新方法的创造过程。诚然, 考试作为教学评价的重要手段, 对严格教学管理、评价教学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2]。但在高等院校专业课的教学中, 教师长期以来习惯于用自己出题考学生的传统考试方法来评价学生, 而学生也习惯于“平时不用忙, 考前再紧张”的应试学习心理, 这必然阻碍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在我校2008级中专班的《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教学评价中, 我们采用了一种全新的考试方法———“学生出题考学生”。具体做法如下: (1) 让学生在考前复习期间, 每个学生出一份试卷, 并附参考答案; (2) 让学生相互传阅各自的试卷和参考答案; (3) 让学生对试卷和参考答案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提问, 教师作出解答; (4) 让学生知道最终的考试试题全部来自大家的试卷中的试题, 甚至还要采用其中的参考答案。

2 收集信息并进行论证

科学探究教学模式的实践证明, 在问题情景的驱使下, 学生热情高涨, 积极从不同的途径大量收集与课题有关的资料, 运用实验、论证或其他手段探究问题情景。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 学生在好奇内驱力 (即求知欲) 、胜任内驱力 (即成功欲) 的驱动下, 对新事物的学习有很强烈的愿望[3]。在受试的60名学生中, 全部表现积极, 热情空前高涨。7 d后, 除2人因事请假外, 其余58人上交58份试卷, 其中非常认真的有40份, 在这40份试卷中, 有15份完全符合要求, 重点突出, 难易适中, 参考答案准确。此后, 经过对学生的调查了解得知, 要设计一份好的试卷, 除了要反复阅读教材外, 还要查阅大量的图书资料和报刊杂志, 并需要大量的时间进行实验或论证。这样好的学习局面是以前从未有过的。

考试方法 (准确地说应该是学习方法) 的创新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取得了比预想要好得多的效果, 其中优秀率占38%, 良好率占50%, 不及格率只有2%, 比用传统考试方式平均提高了15个百分点。

3 主动解释问题

科学探究教学模式要求在学生收集信息并进行论证后, 教师鼓励学生对问题作出解释。此时, 他们很可能丢掉一些重要的细节并作出一些不恰当的解释, 也可能根据同样的资料而提出不同的解释。针对这种情况, 教师应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通过大家相互讨论, 集体得出一个完整科学的结论。在受试的58份试卷中, 给出完整参考答案的有45份, 答案不完整或不全面的有6份, 另有2份试卷的参考答案中出现了错误。比如说一道简答题:

人工培养细菌所需要的基本条件是: (1) 充足的营养; (2) 一定的气体环境; (3) 适宜的温度; (4) 适宜的酸碱度。

有学生把 (2) 答成空气, 这是不科学的, 因为有些细菌, 如破伤风杆菌等厌氧菌, 在培养中不需要空气, 因为空气中有氧气, 它会抑制厌氧菌的生长。也有一些学生把 (3) 、 (4) 中的“适宜”值分别具体为37℃和pH 7.2~7.6或者中性环境, 这都是错误的。对 (3) 来说, 大多数细菌在25~37℃的温度下都能生长。对 (4) 来说, 有些细菌如结核杆菌, 在酸性环境中生长良好, 而有些细菌, 如霍乱弧菌, 却需要偏碱性 (pH 8.5~9.0) 的环境。于是, 我们把这类问题拿出来在全班进行讨论, 广泛听取意见, 通过查阅大量资料, 甚至让学生亲自进行反复实验, 最终得出一个完整、科学的答案。学生深受启发, 他们不仅学到了知识, 更学到了学习的方法。

4 科学探究模式与创新评价方法

在这个阶段, 教师要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总结, 帮助学生意识到探究的过程, 系统地推进科学探究的策略。为了更好地验证“学生出题考学生”这样一种评价方式的优点, 我们又在我校180名中专生中进行了问卷调查, 有120名学生认为应该改革过去的评价方法, 表示愿意接受“学生出题考学生”这样一种评价方式的学生有130名, 他们在“原因”栏里填写了几乎一致的想法:“过去教师出题考学生, 是‘要我学习’, 现在学生出题考自己, 是‘我要学习’”。如此大胆的认识超出了我们的预想。因此我们认为, 这样一种全新的评价方式, 不仅改变了传统的评价方式, 更改变着学生的求知方式。这样的改变对于创新思维模式无疑是重要的, 这也正是教育创新所必需的。

参考文献

[1]张倩苇.学习的自我评价:含义、内容及其能力的培养[J].教育导刊, 2000, 15 (10) :48-49.

[2]卡尔·罗杰斯.80年代学习的自由[M].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3:112-129.

医学微生物与免疫学 篇5

------基础医学部

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包括课程整体说课和教学单元说课两部分。首先,我先进行课程整体说课。

说课的内容包括:课程定位与目标、学情分析、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教学模式和教学条件,五个方面。

一、课程定位与目标

课程定位:我院是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建设“综合性、技能型、区域化”的服务型学院,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是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是研究免疫学的基本理论及其在疾病诊断和防治中的应用,以及病原生物的生物学特性、生命活动规律、致病性、免疫性、实验室检查及防治原则的一门医学基础学科,其内容包括医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和医学寄生虫学三部分。本课程是高职高专口腔医学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并为后续专业和职业技能做准备,服务于口腔医学专业。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树立无菌观念,熟悉各类病原体生物学特性以及传播方式、预防知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为开展护理临床医疗服务,预防和控制疾病奠定理论基础。同时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自我学习、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具备强烈的岗位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本课程与《人体解剖及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护理药理学》等课程构成护理专业的重要基础课,为相继开设的《基础护理》、《健康评估》、《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儿科护理》等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将来从事护理及相关医学专业岗位群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具体量化为以下三个方面:

知识目标:学生能应用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的基本理论知识,解释临床常见感染性疾病的病因、诊断方法、特异性防治原则;能应用微生物学理论与技术,正确采送免疫学及病原生物学检查的标本,为开展临床医疗服务,为预防和控制疾病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

能力目标:利用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知识分析、解释生活事例和临床案例;掌握规范、熟练的生理指标测定和功能实验的基本技能操作,而后一项能力,主要根据社会及用人单位的需要所设定。素质目标:以端正学生学习态度,培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为内容的一项认知性目标。

二、学情分析

三年制高职口腔医学专业学生在没有系统学过解剖学、生理学的基础上就开始学习这门课程,直接导致基础知识总体水平欠佳,缺乏扎实的知识基础,独立学习能力弱;但是思维活跃,学习积极性高,整体学习氛围良好;本课程内容抽象、途径繁杂、知识量大,更新快。

三、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课程设计理念:

1.遵循终身学习的教育观

根据学院办学定位和专业培养目标,结合专业课程需要,注重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培养学生,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权,使“教学”向“学习”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不仅仅是传授知识与技能,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方法和创新精神。

2.遵循多元智能的学生观

根据高职学生特点,因材施教。教师从多方面了解学生的特长,并相应地采取适合其特点的有效方法,使其特长得到充分的发挥,使每个人在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如,在进行分组实验教学时,在同一小组穿插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学生,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的优势,让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和可取之处都充分的发挥出来。

3.遵循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本着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的原则,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究性学习,创造性学习,采取问题导向教学、案例教学、小组讨论式教学、实验教学等多种形式,增加学生课堂教学参与环节,使学生能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

设计思路:

1.体现职业性原则,根据护理事业的发展需要和护理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职业能力要求,选取教学内容,并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对与专业有关的内容进行扩充,对与专业关系不大的内容进行精简,使学生掌握医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人体寄生虫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其它医学基础课和专业课打下基础。

2.体现实践性原则,按课程定位,通过与护理各专业课程的联系沟通、加强校内实验室建设,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形式,为学生提供充足实践机会。本课程设计6个实验内容12学时,包括观察细菌的形态结构,空气及人体皮肤、口腔中微生物的分布检测、细菌革兰染色、抗酸染色、各种免疫细胞形态观察、寄生虫成虫及虫卵的观察等实验。

3.体现开放性原则,一是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实际选取适当的形式组织教学,要让学生的脑子真正地动起来,使学生的主动性、实践性、创新性得以发挥。二是课程内容要开放,与时俱进,根据世界、我国及本省感染性疾病的流行现状、趋势,内容不断更新,补充教学内容,做到与时俱进,使该课程更加贴近医学临床实际需要。三是教学中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学生试讲法等,充分应用多媒体、网络、显微数码互动实验室等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开放式的教育环境,使学生的主动性、实践性、创新性得以发展。

4.设计过程

首先明确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岗位对本课程的相关知识、能力、技能、素质的需求,知识要求,明确本课程在护理专业教学体系中的地位,确定课程目标。

根据课程目标选取课程内容。在课程内容设计上考遵循高职院校学生的认知规律,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地引入教学内容。将本课程分为微生物总论、微生物各论、免疫学基础、人体寄生虫等四个教学单元,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课程目标落实上注重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思维,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倡导学生主动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

在课程实施效果评价上注重结果与过程并重,采用多种考核方式,在课程实施效果评价上注重结果与过程并重,注重学生整体素质的评价。

5.考核形式及要求

考核形式以期末闭卷笔试为主,辅以实验操作成绩和平时成绩,构成课程的整个成绩。平常考核(30%)与期末闭卷考试(70%)相结合方式进行的,平常考核成绩主要是收取学生作业、实验报告两方面的结合,这样督促学生平常认真学习,解决了期末考试一次定成绩的不足。

四、教学模式和方法

本课程的教学方法可根据内容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实验等多种形式,根据内容特点和学生特点,以学生为主体,合理选择各种教学方法,教师起引导作用。在教学组织上充分利用校内显微数码互动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等教学条件开展教学。

1.启发式教学法

即上课开始就由教师提出问题,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励学生开动脑筋思考,通过启发学生思考、开阔学生思路,然后按照提出问题的思路进行讲授,使学生通过思考,按照问题思路理解掌握基本知识。本法多用于微生物总论、免疫学概述等部分,内容较为抽象难理解,在该部分的教学中注意根据不同的章节内容巧妙设计导入语,以问题为中心,带着思考导入课程。创造教学环境和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迅速建立起原有知识与新知识的的联系,有效地进入到对新知识的学习中。

2.案例教学法

在微生物各论、临床免疫、寄生虫各论教学单元中,教师将所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融汇到一个典型生动的案例中,通过典型案例以问题为中心展开教学。一般先给出典型的临床病例,给学生15-30分钟左右的时间自己学习本章内容,要求结合所学内容做出疾病的初步诊断,并说明理由。设置问题情境,营造师生的互动式、讨论式教学氛围,激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热情。

3.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

细菌的生物学特性、生长繁殖、细菌染色等部分教学内容,在实验室开展教学,采用边理论边实践的方式开展教学。如,细菌的生物学特性这一教学内容,安排在数码互动显微镜室教学,在集影像、声音、文字、动画集灵活的互动系统为一体的教学平台展开教学。真正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4.学导式教学法

对于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的内容,比如微生物的分布、病毒概述等。采用以学生自学为主的学导式教学法。首先由教师提出若干问题,启发学生带着问题自学,然后鼓励学生走上讲台做讨论发言,教师做总结点评。学导式教学法有利于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

五、教学条件

为了使教学能够达到本课程设定的教学目标,还需要以下条件作为支撑。

1、师资:微生物学学教研室共有4位专任教师,都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研究生3人,副教授1人,讲师3人,具有双师资格的教师4人,现有教师承担所有医学专业的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教学任务,是一个团结进取的教学团队。

2.实验条件:本教研室具备准备室1间,多媒体微免实验室1间,显微数码互动实验室1间。配备显微镜(29台)、超净工作台、电冰箱、酶标仪等实验设备。拥有教学玻片标本(各种病原体),常见寄生虫教学大体标本,常见虫卵教学玻片,免疫学应用玻片标本(吞噬、淋转、玫瑰花环)。

多媒体微免实验室,可进行实践教学的演示、学生独立操作。能够细菌培养基制备、细菌培养接种、细菌革兰染色、抗酸染色、免疫学检测等实验教学。

显微数码互动实验室,满足了教、学、做一体化的要求,开展细菌形态及结构观察、各种免疫细胞形态观察、寄生虫虫卵的观察等实验教学,提供师生互动,资源共享的教学环境。

以上就是我从课程定位与目标、学情分析、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教学模式和教学条件,五个方面对免疫与病原生物学的整体说课。

下面,我要进行教学单元说课,我说课的内容是结核分枝杆菌这一部分。

本单元包括:结核分枝杆菌的生物学特性;结核分枝杆菌的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四个小节。

根据本单元的内容,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结核病防治的重要意义;熟悉结核分枝杆菌的生物学特性以及致病性;

掌握结核菌素试验的原理及结果分析,了解结核病的防治原则。能力目标:培养观察、动手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通过对日常生活及医疗相关知识的了解,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情感目标:以实验的探究,感受医学实验在学习和研究中的作用。培养热爱生命、救死扶伤的职业素质。

本着高职高专的课程标准,我确定了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包括,结核分枝杆菌的生物学特性以及致病性;

结核菌素试验的原理及结果分析;难点是结核分枝杆菌的致病性。

在教学中我充分贯彻“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原则,结合本单元内容特点,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启发式教学法

上课开始就由一首描写林黛玉的诗词入手,并提问林黛玉所患何病?为什么红学家们大多数人都认为林黛玉是典型的肺结核患者?这些问题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带着问题开始新一节课的学习。

在授课即将结束时,由教师带着学生一一解决最初的疑问,找出红楼梦这本名著中描写林黛玉疾病症状的语句,并进一步提问学生都符合肺结核病的哪些症状,学生反映热烈,授课效果非常好。

2、案例分析法

在对结核分枝杆菌的教学中,我将从实际病例分析入手,先展示一个结核病的病例,带领学生们去分析病例,提出问题,认定目标,引入课程。学生在老师设计的情景中去遇见“困难”,碰到“问题”,才能“触景生情”,进而自己去解决问题。搭档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后,再逐步的讲述结核分枝杆菌的生物学性状。

3、直观演示法:

利用图片直接演示结核杆菌的镜下形态及培养特性,具体而形象。而结核杆菌的致病性是重点也是个难点问题,图片直观演示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结核病的发病机制、传播途径以及结核杆菌对人体的危害性。应用多媒体动画演示,较好的解决了教学重点和难点。

4、实验法

结核杆菌的生物学性状尤其是染色性是重点,也是难点,且具有实用价值。结核分枝杆菌只有通过抗酸染色才能着色,且染成比较鲜艳的红色,而其他杂菌都被染成蓝色,这一点在诊断结核病的过程中,非常重要。如果只讲不练,学生只停留在浅层次的接受。为了使学生对新知识再理解,我将安排实验,通过分组实验、显微镜下仔细观察并讨论为何结核杆菌被染成红色。学以致用,让理论知识服务于实践。这也体现了免疫与病原生物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后,老师在总结本节的内容,帮助学生全面、系统,又简洁地理解这一节的知识体系,使所学知识再升华。

医学微生物与免疫学 篇6

【关键词】中职护理 病原生物 免疫 教学思考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这门课程主要包括了医学微生物学、人体寄生虫学、医学免疫学三大部分,是中职护理的专业基础课,对于后期学习护理专业课和临床护理工作都非常重要。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的教学主要包括理论课程和实验教学,而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在刚接触到本门课程时,由于理论课深奥难懂、实验课枯燥乏味,常对学习产生厌恶情绪,严重影响了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还有的学生认为,护考中没有包含本门课程,所以学习时也不太重视。现针对教学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希望对以后的教学能有所裨益。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结合中职学生的特点

中职学生多是初中毕业后就入校,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起点低,理解能力差,对于学习他们普遍缺乏兴趣和主动性,遇到较难的课程,学生们很容易产生反感、退缩等不良反应。结合《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强调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所以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适应中职学生的特点,从简单的知识入门,适当降低教学难度。首先,为提高学习兴趣,对于教材可作适当调整,应选择在前半期学习较直观易懂的微生物和寄生虫,在后半期学习较抽象难懂的免疫学基础。其次,结合教学大纲,整理重点内容和学习难点。重点内容仔细讲解,如微生物的种类,常见的病原微生物等等。而难点内容应选择性的讲解,比如免疫分子的种类、作用,免疫应答的过程,应用简单明了的语言拉出主线,不宜过于详细。这种很难的内容讲得越详细知识的深度也就越深,超过了中职学生的理解力,浪费了大量课堂时间,学生反而越听越糊涂。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结合中职护理工作的需要

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主要是针对不同的病人进行护理治疗工作,很多理论性强的知识,在护理的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用到。所以教学内容的选择,應重点选择与护理工作关系密切的知识。在微生物和寄生虫的学习中,重点介绍日常护理常用的消毒灭菌的方法,不同的病原生物侵入机体的途径和如何针对这些途径进行预防。比如流感病毒的侵入途径,针对它的侵入途径该如何预防,有没有特异性的预防方法。在免疫学中,除基础理论的学习外,应重点讲解与护理工作相关的免疫预防知识,比如疫苗的种类、用途、接种方法、注意事项等。

(一)教学方法的选择应灵活多样

病原生物和免疫学基础这门课程的理论性强,特别是免疫学,学生普遍反映内容多,抽象难学。而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课堂灌输式的讲授,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缺乏主动性。在对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她们期望老师能用讲故事的形式把枯燥的内容讲懂。虽然我们不能做到把医学课堂完全的变成故事会,但也可以通过一些教学方法和手段,使课堂更生动有趣。一方面:可以适当的选择多媒体教学,把理论教学中抽象的问题和原理做成动画的形式显示,使枯燥的内容趣味化,静态的教材动态化,更直观易懂。而有趣的动画也大大减少了课堂中打瞌睡的现象。另一方面:可以适当运用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法,即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是Barrows教授1969年在加拿大McMaster大学医学院试行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是指医学生通过解决结构不良的临床病例问题来学习临床前课程的一种学习方法,以一些有趣的案例开头,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启发学生的思考,不但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也是与临床实践的结合。

(二)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临床护理工作,操作性非常强,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实验教学,结合我校特点可先进行多媒体、录像由教师进行演示性实验,然后再让学生分组进行操作。另外还可到附属医院进行参观教学,比如医院不同环境对消毒灭菌方法的选择,相关免疫检验应用,免疫预防的应用等,这些都可以在医院直观的看到,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对理论知识更好的理解和掌握。

三、总结

总之,通过对教学中问题的反思,中职护理的教育应结合学生的特点,护理临床工作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丰富的适宜的教学手段,来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宝恩,苏盛通.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M].北京:科技出版社,2008.

[2]刘桂英.药理学教学改革之我见[J].卫生职业教育,2012(4):99.

医学微生物与免疫学 篇7

开启兴趣的钥匙——先导故事激趣法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课堂教学的开端就是新课的导入部分。精心设计的导入, 能牵动学生的思绪, 开启学生的学习兴趣之门。

要上好绪论课。绪论课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对整个课程的学习情绪。教师在讲解绪论课时可以巧妙地将鲜活的科学人物和生动的科学实例贯穿于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的发展史中。例如, 我国古人利用人痘接种法预防天花的故事, 巴斯德为防止酒类发酵而发明巴氏消毒法的故事, 弗莱明发现青霉素的故事等等。这些生动的故事能让学生从一开始就对本课程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消除畏难情绪。

在每一节课的开始积极调动学生的兴趣。例如, 对于“动物源性细菌”一章中所介绍的鼠疫耶氏菌, 学生对它的学习不够重视。为了唤起学生的兴趣, 教师在讲述的开头不妨引用我国师道南在《天愚集·鼠死行》中的诗句:“东死鼠, 西死鼠, 人见死鼠如见虎, 鼠死不几日, 人死如圻堵, 昼死人莫问数, 日色惨淡愁云护, 三人行未十步多, 忽死两人横截路……”, 这生动地描述了当时鼠疫流行的可怕凄惨景况。由此提出问题:“鼠疫耶氏菌的致病机理是什么?为什么会引起鼠疫的大规模流行, 如何防治呢?”有这样的导入, 学生的兴趣一下就被激发出来了, 会积极看书, 认真思考, 深入学习寻找答案。导入的形式是灵活多样的, 但最成功的导入是建立在熟悉教学内容、了解学生心理特点的基础之上的。这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学到知识, 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引领兴趣的翅膀——问题引导激趣法

教师在正式讲授教学内容之前,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 把有设疑作用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巧妙地与所要讲的知识相联系, 造成一种悬念, 也是激发学生认知兴趣的有效手段。通过问题的引导能够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 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 使其智力活动达到最佳状态。例如, 在讲述“厌氧芽胞梭菌”一章中的破伤风梭菌时, 首先向学生介绍一个相应病例并提出问题:对这个病人的伤口处理得对不对?为什么不包扎伤口, 反而要扩创呢?同样是神经外毒素, 为何肉毒毒素和破伤风痉挛毒素所导致的临床症状不同?如何紧急预防和进行特异性治疗?此时, 学生疑问重重, 求知欲倍增。

需要注意的是, 教师在创设问题时应紧扣教学重点和难点, 同时要注意层次性, 由浅到深, 循序渐进。例如, 在讲授“肝炎病毒”一章时, 可以这样设置问题:大家体检时检查过“两对半”吧?何为“两对半”?乙型肝炎病毒 (HBV) 的形态结构及抗原组成如何?HBV血清学检查内容主要有哪些?表示HBV复制及具有传染性的指标有哪些?HBV感染后有哪些后果?何为“大三阳”和“小三阳”?二者有何区别?这种由易到难的提问方式, 符合人的思维规律, 使学生的学习态度由被动变为主动, 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也强化了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 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

激活兴趣的催化剂——语言艺术激趣法

语言是全部教学法的基础, 左右着所有教学法的效果。妙趣横生的语言, 会使教学锦上添花, 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生动化。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中的客体很多都是平时看不见、摸不着的, 蒙有抽象的“面纱”, 学生常常感到索然无味。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依据大纲、教材和学生水平, 挖掘推敲出恰到好处的直观性语言, 将语言艺术与科学知识融为一体, 就会将抽象的知识化为滋润学生心田的甘露, 点燃学生灵感的火花。

例如, 在讲解“微生物”这个名词时, 为了强化学生的印象, 不妨先让学生猜猜“什么物质是无处不在, 无孔不入的”。在讲授“细菌的感染与免疫”一章时, 不妨将细菌的感染与机体的免疫形象地比喻为两军对垒, 通过介绍两军的较量而将相关内容引入, 通过这样一根主线将本章内容串起来, 做到生动形象、妙趣横生。又如, 在讲述“免疫球蛋白基本结构”时, 教师将自己的两只手臂张开与躯体组成一个“Y”字形结构, 这就是一个活生生的免疫球蛋白单体形状。手臂以肘关节为界, 前面是V区, 后面是CL区 (或CH1区) , 躯干为CH2区, 而下肢则为CH3区。抗体的CDR就如同手上握的钥匙, 与抗原空间结构的高度特异性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互补关系。这样一系列的比喻、举例和生动语言的使用, 在学生心田点燃了一把火, 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形象, 更易于学生理解, 从而达到激发学习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教学效果。

激发兴趣的源泉——临床病案激趣法

对于护理专业的学生而言, 将来要从事救死扶伤的医务工作, 因此, 具体疾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以及治疗方法比基础知识更具有吸引力。在理论教学中引入临床病案, 用具体的案例、鲜活的事件、真实的临床表现和典型的临床体征以及详细的治疗经过来迎合学生急于接触临床实践的心理, 能有效地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迅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教师可以改变传统的按照微生物的生物学特征、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诊断方法和防治方法固定顺序的讲授方法, 准确导向临床实践, 缩短理论与应用之间的距离。具体做法是以病例为中心, 先巧设疑问, 给学生以悬念, 然后讲解基本知识和理论或让学生自学, 最后展开讨论, 进行总结, 一改传统的“以菌说病”为“以病说菌”。例如, 配合“呼吸道病毒”和“超敏反应”的教学, 教师在课前可以结合学生的理论知识背景, 选择“甲型流感”和“青霉素皮试”等热门话题, 安排学生自己做专题准备。这样, 学生的积极性一般会很高, 纷纷积极行动, 查找资料, 广征博引, 力求新颖。在课堂上, 教师再组织学生进行集中讨论、重点发言, 并从中适当引导, 修正和补充学生理解中的错误和遗漏之处, 最终阐明流感病毒的变异性、致病性及防治原则和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理及其防治原则等内容。这种与生活实际和临床实践紧密联系的教学方式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启发他们思考,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同时也使他们认识到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是一门很有实用价值的课程。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家也告诉我们, 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 就会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强烈的兴趣往往成为学生乐于刻苦钻研、勇于攻克难关的强大动力。因此, 在教学中应灵活安排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要善于采用多种新型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只有这样, 才能全面提高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的教学效果, 培养出优秀的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伍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102-103.

[2]柏银兰, 薛莹, 柴春雨.在微生物学教学中激发学习动机, 提高教学效果[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3, 5 (6) :566-567.

[3]龙兆国, 万成松, 龙敏.面向21世纪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内容改革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学, 1999, (4) :39-40.

[4]陈桂生.教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3.

医学微生物与免疫学 篇8

一、先导故事激趣法

导课是课堂教学中极其重要的环节, 其成败直接影响后续教学的效果。精心设计的导入, 能牵动学生思绪, 开启学生学习的兴趣之门[1]。

1. 上好绪论课。

绪论是一门课程的第一讲, 讲好这堂课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对整个课程的学习情绪。在讲解绪论课时可以巧妙地插入一些科学案例, 比如:古代医学家利用人痘接种法预防天花的故事;现在用来预防肺结核的卡介苗的由来;巴斯德为防止酒类发酵而发明巴氏消毒法的故事;弗莱明发现青霉素的故事等。这些生动的案例不仅能让学生从一开始就对本门课程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迫切地在后续课程中找到答案, 同时也使学生从内心认识到这门课的重要性。

2. 开课伊始激发学生兴趣。

在每一节课的开始讲述一些相关的历史故事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 对于“动物源性细菌”一章中所介绍的鼠疫耶氏菌, 学生对它的学习不够重视。为了唤起学生的兴趣, 教师在讲述的开头不妨先给学生讲一个小典故:当年李自成率领一百多万大军浩浩荡荡进了北京, 然而短短四十天就被清军打败,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许多战士得了鼠疫, 由此提问学生:“鼠疫是由什么引起的?鼠疫耶氏菌的致病机理是什么?如何防治?”这样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认真听讲, 深入学习寻找答案。

学生对“消毒灭菌”这一章的内容不够重视,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讲述的开头不妨给学生讲述护士职业创始人南丁格尔的事迹:在当年的克里米亚战争中, 一开始英军的伤病员死亡率高达50%, 后来南丁格尔率领护理人员到达战地医院, 短短几个月就把伤病员死亡率降到了2.2%, 在这一过程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做好了消毒灭菌。有这样的导入, 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就被激发出来了, 并且真正意识到消毒灭菌对于护理工作的重要性。

二、问题引导激趣法

悬念最能吸引人。教师在正式讲授教学内容之前,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 把需要解决的问题, 巧妙地与所要讲授的知识相联系, 在他们的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 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 从而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比如在讲授“病毒的基本性状”这一章时, 可以这样设置问题:大家从出生到现在一年四季中得什么病的最多?感冒大多数是由细菌引起的还是由病毒引起的?和前面讲过的细菌相比较病毒有什么特点?病毒的基本性状都有哪些?教师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采取生动有趣的提问方式, 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使他们的学习态度由被动变为主动。

三、形象比喻激趣法

在教学过程中, 以通俗的语言解释专业术语, 用形象的比喻将难以理解的抽象的知识趣味化、通俗化[2]。比如在绪论中可以给学生讲一个比喻, 并将这个比喻贯穿免疫学的始终。

敌人→国防系统→应对→生产武器、扩兵→发动战争

抗原→免疫系统→应答→免疫应答产物 (抗体、TH1和TC) →免疫反应

一个人的免疫系统就好比一个国家的国防系统, 异物 (抗原) 进入机体后会使机体的卫兵 (免疫细胞) 从待兵不动状态, 进入备战的激活状态, 并且数量增多 (扩兵) , 进而发育为有功能的免疫细胞 (分化) , 其中B淋巴细胞产生抗体 (武器) , T淋巴细胞分化为特异性杀伤细胞。卫兵有了, 武器有了, 就开始打仗[3]。经过这样的比喻, 使抽象的知识形象生动了, 枯燥乏味的词汇简单、有趣了, 学生学习起来会倍感轻松, 学习的兴趣也就会越来越浓厚。

四、临床病例激趣法

对于护理专业的学生而言, 将来要处在医务事业的第一线, 因此, 具体疾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以及预防治疗比基础知识更具有吸引力。在理论教学过程中, 适时引入典型的临床病案, 用具体的案例、真实的临床表现和典型的临床体征以及详细的治疗经过来迎合学生急于接触临床实践的心理, 能有效地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迅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掌握学习的主动权[4]。

具体做法是以病例为中心, 先巧设疑问, 给学生以悬念, 并由此导出新课内容。比如在讲“破伤风梭菌”时, 导入以下病例:某部战士, 21岁, 左脚在训练中被铁钉扎入约3cm, 进行了简单的清创处理。一周后该战士出现漏口水、易激动、张口困难, 随后出现牙关紧闭、苦笑面容等临床表现。试分析该病人患哪种疾病?该病的病原体是什么?什么特点的伤口易患该病?破伤风都有哪些典型的临床症状?如何来防治?所有的问题紧扣教学内容和目的, 并贯穿课堂教学始终。这种与生活实际和临床实践紧密联系的教学方式更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启发他们思考,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避免了学用脱节, 同时也使他们认识到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是一门很有实用价值的课程。

“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 贵在得法”。在教学过程中, 结合教材具体内容, 灵活安排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 促使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形成。只有这样, 才能全面提高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的教学效果, 培养出优秀的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柏银兰, 薛莹, 柴春雨.在微生物教学中激发学习动机, 提高教学效果[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3, 5 (6) :566-567.

[2]胡志芳, 解颖馨, 姜凤良.从青年教师角度谈如何提高免疫学教学质量[J].现代医药卫生, 2007, 23 (14) :2209.

[3]戎瑞雪, 王蓓, 王晓辉, 赵丽君.医学免疫学的改革初探[J].医学研究与教育, 2010, 27 (6) :106-108.

医学微生物与免疫学 篇9

1 结合本校护理学专业的特点调整教学内容, 突出护理特色

我校护理学专业系文理科兼招, 文科生占了60%~70%的比例, 一般来说, 文科生的理科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和欠缺, 而“医学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课程往往需要较多的理科基础知识作为铺垫, 如果按照对理科生的要求来设置和选定“医学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内容, 往往会增加学生的学习难度, 教学效果也不尽如人意。而且, 由于中医院校的护理学专业学生还要学习大量的中医药相关的课程, 因而在本课程上安排的学时数往往偏少, (1) 而我校护理学专业仅安排48个教学学时, 明显偏少。有鉴于此, 我们针对本校护理学专业学生的特点, 对培养方案做了适当的调整, 特别在教材和教学内容选取方面做了较大的调整。我们选定了一本内容简明扼要、实用性强的教材, 即范虹和卢芳国教授主编的、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专供中医药类专业使用的教材《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在教学内容方面, 我们系统研究了护士执业资格证考试中有关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部分的大纲内容, 在课程讲授过程中, 将这部分知识点作为重点讲授内容, 以适应和满足将来护士执业考试的要求。具体来说, 医学免疫学部分我们重点讲述与护理学临床有关的抗原、抗体、补体系统、超敏反应以及免疫学在防治方面的应用等章节, 特别是超敏反应的防治措施;在医学微生物学部分, 我们重点介绍与临床护理关系密切的消毒灭菌概念, 无菌操作技术, 细菌的致病作用。另外, 对化脓性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结核杆菌、呼吸道病毒、肝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等临床常见的病原体做重点讲授;而在医学寄生虫学部分, 我们则重点讲授医学寄生虫学总论, 介绍寄生虫感染的一般规律、诊断方法及防治原则, 强调学生学习过程中要重点掌握寄生虫的生活史和防治原则。同时给学生讲授临床常见的线虫一章, 而其他临床常见的寄生虫则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外作业和问题, 要求学生自学书面回答, 上交作业批改后作为平时成绩, 以此督促学生的自学。在教学学时安排方面我们也做了一些调整, 学校教务处安排本课程总学时为48学时, 理论42学时, 实验6学时。我们调整后, 适当减少理论课的讲授学时, 增加了实验课学时, 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调整后免疫学部分安排16个理论学时, 医学微生物学部分安排16个理论学时, 人体寄生虫部分安排4个理论学时。实验安排了12个学时, 其中, 医学免疫学部分2个学时, 细菌学部分4学时, 真菌和病毒学部分2学时, 医学寄生虫学部分4学时。

2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为了在有限的教学学时内保证教学质量和效果, 我们在传统讲授的基础上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 通过将这些方法的综合利用, 极大地改善了教学效果, 提高了教学质量。“医学免疫学和病原生物学”课程具有概念多、抽象不易理解和知识点繁杂等特点, 学生们往往学习兴趣不大。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爱因斯坦曾经说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习兴趣的培养往往是学习取得成功的基石。为了提高学生们学习“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课程的兴趣, 我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 在传统的讲授基础上, 结合直观式、讨论式、案例式等方法开展教学,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如我们在讲授医学免疫学Ⅰ型超敏反应一章时, 提前准备了马血清致敏的豚鼠, 上课时在讲台上给各组豚鼠分别心脏注射马血清和鸡蛋清, 然后分别观察注射不同抗原后豚鼠发病死亡情况, 给学生视觉上带来了极大的震动和冲击, 加深了学生对超敏反应知识的印象和体会, 在后续的讲授过程中学生们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在课堂上提出了许多的问题, 课堂气氛也异常热烈。为了克服“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课程理论抽象、不好理解的困难, 我们收集整理了大量的免疫学、病原生物学的图片、视频和动画等素材, 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给学生, 使得原本枯燥无味的理论和微观世界变得生动,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效果也显著得到提升。同时, 我们还紧密结合临床实际, 采用案例式方法进行教学。 (2) 如在讲授化脓性球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幽门螺杆菌、结核杆菌等病原菌章节时, 我们给学生布置了大量的了临床案例, 将全班同学分成多个学习小组, 每组5~6人, 要求各学习小组成员分工合作, 在课外查询资料, 然后制作成PPT课件, 在课堂上进行汇报和讨论, 教师对学生进行点评, 给出成绩, 并指出回答不足和有待提高的地方,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 学生的反响热烈。通过这些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在学时安排偏少的情况下, 提高了教学质量。

3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全面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质量是搞好教学的基础, 而本课程大部分老师由于常年从事基础课教学工作, 临床经验和相关护理学知识欠缺和不足, 部分教师甚至没有医学背景知识, 不能很好地将本课程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与临床护理相结合。这就要求从事本课程护理学专业教学的老师要多接触和了解临床护理工作, 熟悉临床护理工作的特点和要求。例如, 我们采取跟班听讲的形式, 跟随护理学专业班级的临床护理学课程的教学过程, 或者参加护理学院的学术报告和知识讲座, 或者以参观学习的形式在临床护理实践中进行观摩, 熟悉本课程在护理学专业方面是如何与临床护理工作有机结合的, 找准结合要点。通过这些措施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为确保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打下良好的基础。

4 加强实验教学过程, 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课程一门是实践性性很强的学科, 常见的免疫学检测方法、消毒和灭菌方法、无菌操作技术、常见病原生物的实验室检查方法、常见病原生物的培养及检查方法、粪便中寄生虫病原检查技术是本课程实验课中要重点学习和掌握的内容。加强实验课的教学,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 同时有助于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每一次实验课的项目和具体的要求都提前通知给学生, 让学生在课外提前准备。实验课过程中对学生严格要求, 仔细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课后完成试验报告。通过严格的实验课教学, 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作风, 对于学生今后从事临床护理工作意义重大。为了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我们在实验课中除了开设常规的验证性实验之外, 还开设部分综合型实验和部分设计性实验。如肠道感染常见病原生物的实验室检查、泌尿生殖道感染常见病原生物的实验室检查、皮肤创伤常见病原生物的实验室检查等实验项目, 指导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对实验进行设计和独立完成, 并完整撰写实验报告。这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对实验课的学习积极性, 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医学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课程是护理学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 也是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程。根据我校护理学专业学生的特点, 通过调整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彰显护理学特色、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加强师资培养和强化实验教学等改革, 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导, 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护理学专业,医学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教学改革

注释

11 李岩, 李明地, 邝枣园, 罗海燕.中医药专业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教学改革探索.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 2010.12 (3) :239-241.

医学微生物与免疫学 篇10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实践教学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包括了医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和人体寄生虫学等三门学科的知识。国内绝大多数中医药院校都将它作为中医药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凸显其重要性。本课程是一门十分重要的基础课程, 同时也是桥梁课程, 与中医药临床联系十分密切, 可作为中西医结合的纽带, 有助于中医药专业学生对现代医学的掌握和对传统医学的继承和发扬。早在三千多年前《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这从理论上奠定了中医学与免疫学紧密联系的基础;中医外感病邪的疠气往往与医学微生物学的细菌、病毒和真菌的感染有关;西周时期的《周礼·疾医》里描述“四时皆有疬疾”, 而“秋时有疟寒疾”, 其中描述的疟寒疾即是人体寄生虫学的疟疾。而且, 随着现代医学发展和中医药研究的广泛开展, 科学工作者发现某些中药具有很强的免疫调节与免疫增强的功能, 可以保护免疫器官、滋养免疫细胞、调节增强免疫分子的活力, 发挥抗感染、抗肿瘤等多种免疫作用。目前, 中医药界已经从多种中草药中提取出具有广泛免疫作用的多糖, 比如, 甘草活性多糖具有抗感染、抗肿瘤的作用, 还可广泛调节免疫功能, 增强免疫活性, 从根本上强身抗病, 延缓衰老, 健康长寿。从这些文献的记载可以看出, 中医药与《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的联系十分密切。因此, 中医药专业特别是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掌握好《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的理论知识和相关的实践技能, 对于本专业学生未来学习中医内科学和将中西医有机结合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的教学现状

通过对国内中医药院校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和相关专业《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的教学情况调查, 我们发现在本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一是由于中医院校学生要学习的科目多, 学校教务部门在课程安排和设置上倾向于以中医学科和中药学科为主, 而《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作为一门西医基础课, 往往不能引起学校和学生的足够重视, 加之在一些中医院校, 很多专业都是将这门课作为考查课或选修课, 因而不少同学都认为学习这门课程对以后的临床实践用处不大, 因而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普遍不高;二是中医院校内西医基础课的课时数普遍不足, 对于《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 大部分中医院校的中西医结合专业都只安排了60~72学时的教学学时 (其中理论教学60~64学时, 试验教学8~12学时) , 部分专业 (如护理学专业) 仅安排了48学时, 而在西医院校中, 临床医学专业和相关的临床专业都将本课程拆分为《医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和《人体寄生虫学》等这三门课程, 往往安排的180~210教学学时。从学时安排上来看, 中医院校《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时数的严重不足使得本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往往不能充分展开, 而《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又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 与临床医学各课程的联系紧密, 因而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本课程中医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以及人体寄生虫的理论和基本技能在疾病诊断、预防和治疗方面往往需要大量的实验教学才能得到理解和掌握。然而在本门课程的实验教学学时安排方面, 中医院校由于受课时安排不足的限制, 往往仅仅安排12~16学时的实践教学, 与西医院校安排的60~80学时的实践教学相比, 仅为其五分之一, 这使得本门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严重受限, 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对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全面掌握。然而, 期望像西医院校那样大规模增加《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教学的课时也不现实, 这对于中医药院校的学生而言势必会大大增加他们的学习压力。因而要在较少的实验学时安排下提高《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的教学效果, 对《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就势在必行。

二、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教学改革的反思

1.确定课程定位, 强化教学理念。随着社会对高素质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人才需求的增加,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的课程功能应从原有的知识定位向着知识、技能和创新并重的定位转变。

2.加强教材建设, 优化教学内容。教材是学校教育的经典, 是课堂教学的范本。以中西医结合专业培养目标为导向, 重新构建教材体系、优化教学内容, 重新编写和出版供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教学使用的教材。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教师综合素质。高素质的中西医结合临床医生工作人员除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外, 还应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人文素质。

4.基于综合性和创新性试验, 加强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和创新意识培养。目前医学院校开展的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 即由老师设计好, 由学生按一定的程序实施让学生直接观察, 由此来验证课堂所学理论。这种传统的、单一模仿式的实验教学, 难以激发学生对实践课的学习兴趣及创造热情, 缺乏开拓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国内大多数中医药院校开设的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实践教学多是以验证性实验为主, 而我校目前开设的《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实践教学也是如此。如:玻片凝集试验、补体溶血反应、病原微生物形态与结构观察、细菌代谢产物的鉴定等, 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开出率低;有些实验内容简单, 实验方法落后, 已经不能够适合于临床和科研应用, 如:单向琼脂扩散法、双向琼脂扩散法5]。因而, 改革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教学方式意义重大。目前, 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在实验教学改革、培养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人才方面应用广泛。所谓综合性实验是指实验内容涉及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或与本课程相关课程知识, 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而完成的复合性实验。综合性实验所涉及理论知识多, 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像验证性实验那样单一, 要求的是要有综合能力。因而, 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 学生不仅要掌握本课程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而且还要熟悉其他相关课程的知识, 这有助于学生将学过的知识体系紧密联系起来, 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综合运用各种知识来达到实验既定的目的和要求, 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极大地促进实验教学的效果。每次实验教师抽取一个小组对当前实验进展情况进行汇报, 提出所遇到的问题, 学生一起讨论给出解决方案。通过小组式教学能有效地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拓宽思路, 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设计性实验过程中, 学生要选择使用的实验材料, 要自己配好试剂, 实验的仪器要调整, 操作、记录、结果分析等均由自己独立完成, 其中每一步骤对学生来说都是全新的, 充满挑战, 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通过设计性实验的完成, 不仅提高了查阅文献的能力, 而且学到了传统教学中不做或由教师代做的许多实验方面的技能, 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会有很大的提高。设计性实验能使学生养成独立的分析、动手、反思、创新的精神, 对培养科学研究的能力和应用型能力有很重要的作用。

基于中医药院校《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教学的现状, 我们未来拟将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的实践教学模式引入本课程试验教学, 通过改进实验内容、改变实验考核方式等一系列改革, 探索其在提高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教学效果方面的作用, 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中医药合格人才提供思路和借鉴。

参考文献

[1]罗晶, 刘艳明.中药学专业微生物学教学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微生物学通报, 2008, 35 (8) :1235-1238.

[2]诸欣平, 苏川.人体寄生虫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

[3]雷萍, 关洪全, 侯殿东, 等.对免疫与病原生物学实验技能的思考[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7, 9 (4) :203-204.

医学微生物与免疫学 篇11

关键词:PBL教学;免疫学;教学应用

基于问题的学习和教学模式是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小组为单位的自我导向式学习。它重视对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习惯和能力的培养、自身学习潜力的挖掘,鼓励学习者通过不断的自我激励来应对知识爆炸和知识更新速率加快的局面,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以适应当代社会对医学人才的更高素质要求。目前,国内各高等医学院校在PBL教学改革实践中同样受到这种困扰,在具体实施环节上,由于思想禁锢、条件限制、遇到阻力、执行偏差等使其实际效果难以达到预期目标。

一、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长沙卫生职业学院2014年护理专业接受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教学的所有学生。

2.分组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针对2014年在本教研室学习的所有护理专业学生按照班级分组为实验与对照两组,实验组接受PBL实验教学,对照组接受常规教学。

3.处理方法:实验组即空白对照,接受往年常规的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实验教学,而实验组进行PBL实验教学。

4.效应指标:2014年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考核除开理论考试外,加入实验考试环节,并以实验考试得分来评价其“平时表现”。实验考试内容由教研室老师集体出题,侧重扩散学习内容,实验考卷满分100分。同时结合大学生学习动机量表评价学生的学习兴趣状况,量表标准化总分100分。

5.统计分析:使用SPSS19.0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两组计量资料之间的比较使用t检验,检验水准α取0.05,检验概率为双侧概率。

二、结果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实验组有3个班级,共198人,各班级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的教学采用PBL教学方法。

对照组也有3个班级,共204人,各班级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学采用常规方法。

(二)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期末考试成绩的比较

实验组接受PBL教学方法,期末考试实验成绩得分(90.21±5.64),而对照组接受传统教学方法,其实验考试成绩(81.89±9.01),实验组和对照组得分差异显著(t=10.11,P=0.00)。

(三)实验组和对照组大学生学习动机量表得分的比较

实验组的学生学习动机量表得分为(80.65±3.10),而对照组学习动机量表得分为(65.12±2.01),两组学生的学习动机差异显著(t=25.68,P=0.00)。

三、结论

国外医学院校改革比较彻底,国内医学院校则把PBL定位为传统教学的有益补充。开展PBL教学改革,要建立与PBL教学模式相适应的评价方式,不能盲目为了证实PBL的有效性而干扰学生的学习方法,偏离PBL的自主学习理念。PBL关注的是学生能力的培养,通过整合性课程联合PBL教学方式,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

推行PBL教学需要学校相关部门加大对教学资源的投入力度。首先是人力资源的投入,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小组讨论与导师制是PBL的特色。定期对教师进行普通培训或高级培训是促进教师的职业发展和保障教学效果的重要措施。本研究结果显示,PBL教学能显著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并体现在学生成绩的提高上。所以,全校广泛开展PBL教学是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蔡景一,王晓莉.对香港大学医学院教学模式改革的理解与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3):80.

[2]陈靖.对应用PBL教学法的学生学习自我评价的调查与分析[J].现代护理,2004,10(6):559.

[3]刘景业.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在英国医学教育中的应用[J].国外医学:医学教育分册,1999(1):7.

[4]汪青,钱睿哲,鲁映青.学科整合型PBL课程的构建与实施[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5):2.

[5]卿平.在八年制医学教育中独立开设PBL课程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7,7(5):397-402.

作者简介:王碧玉,长沙卫生职业学院医学基础部微免教研室。通讯作者:唐正宇。

医学微生物与免疫学 篇12

问题与分析

过多的基础医学课程群 各专业主导制定的课程体系中, 每个专业有各自的基础医学课程群, 以病原生物与免疫为例, 设置的课程有护理专业的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医学美容技术专业的美容医学微生物与免疫学;医学营养专业的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基础;公卫专业的免疫学与微生物学等。在强调自身专业特点的同时, 忽略了基础医学课程的知识结构特点和认知规律, 也忽略了有限的基础医学教师资源, 导致了各专业的基础医学课程名称不同而课程目标基本一致, 没有真正体现课程目标紧密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也导致了课程管理上的困难。

单一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大班教学是指教师直接讲授的教学模式, 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说教式教学对于部分理论性强的基础内容具有一定的普适性, 但过多的说教式教学, 使学生变得被动和依从, 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学习进程探索不同的教学模式, 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

教学情况评估 《病原生物与免疫》是一门与临床岗位密切联系的基础医学课程,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概述、细菌、病毒以及免疫基础, 课程面向刚入学的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高职学生, 在第一学期开设。学生反映病原生物内容繁杂零乱, 免疫内容抽象不易理解, 学习压力大;而教师反映学生不重视基础医学课程, 教得辛苦。

课程改革的实践

(一) 改革思路

按照人才培养体系的需求取舍教学内容和调整教学重点, 突出专业特色内容;以职业活动为主线, 按教育教学的认知规律编排课程内容, 形成与工作过程相适应的课程组织形式;开展理实一体教学、案例教学、传统讲授教学相结合的多样化教学模式, 且横向以网络辅助教学模式完善主体教学, 建立立体化的教学模式。

(二) 改革实践

1. 构建基础医学平台课程。

以职业导向, 内容够用、实用的高职课程观为出发点, 基础医学教师参与各专业团队的岗位群调研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分析并理出后续课程和岗位能力需要支撑的内容。如医学美容专业提炼出与美容药物、临床医学概论、皮肤美容技术、美容外科技术、护理技术概论等后续课程中相关的知识应用点, 化妆品污染引起皮肤感染、美容手术引起感染或传染的微生物以及如何防止美容手术操作中的感染、消毒灭菌的原理和应用等专业技能素质。在这一过程中会发现支撑各专业的基本核心内容是相同的, 即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细菌的分布;正常菌群、条件致病菌和菌群失调;消毒、灭菌、无菌和无菌操作;物理消毒灭菌法、化学消毒灭菌法;细菌的感染与免疫、感染的来源及类型等;以此构建平台课程《病原生物与免疫》。知识内容编排根据临床工作过程和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 把细菌、病毒等以感染途径为主线进一步整合, 整体形成病原生物总论、病原生物各论和免疫基础。同时, 每个专业需要突出的针对性强的知识内容形成扩展性的学习专题, 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功能将其强化。目前, 护理专业消毒灭菌与院内感染、超敏反应疾病与防治, 医学营养专业病原生物与食源性疾病、免疫与营养, 医学美容专业的体表微生物分布、皮肤免疫功能与美容, 公卫专业病原生物预防与疫苗等已经设计成网站学习专题, 由课程组教师负责每个专业开设特色专题讲座;要求学生选一个小专题, 引导学生通过学习网站专题和文献检索, 完成一份读书报告;每年开展综合性应用型知识竞赛等来强化专业针对性知识的应用, 使病原生物与免疫既对各专业起广泛的支撑作用, 又实现与专业目标的对接。

2. 实践立体化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的探索是课程改革的重点, 教学模式可直接推动教学改革的进程, 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进度探索多样的教学模式。病原生物的“总论”内容以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 而对于刚入学的95%以上 (5%为三类生) 具有形象思维为主的高职新生, 在病原生物的总论教学中引入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 将理论内容与经典的验证性实验内容重新组合, 融理论讲授与技能训练于一体, 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和兴趣。可利用职场化的实训基地实验室, 第一次就带学生进实验室实践“细菌分布检查与培养”, 循着细菌在哪里, 细菌长什么样, 与人类如何相处等一系列的实践探究中达成基本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目前, “理实一体”主要集中在病原生物总论。

教学进入病原生物各论阶段时, 教学内容点多面广、容易混淆。而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形态和生理机能医学知识, 在每周只有一次的教学安排等前提条件下, 适时地引入案例教学模式。以岗位中出现的问题为中心, 铺展课程教学线路:真实的典型病例 (图片或文字案例) →问题展示→学生思考→由教师导出教材及辅助资料范围→讨论分析 (问题的根源、解决的方法等) →点评讨论结果→达到教学目标。可通过大量生动翔实的案例论证, 使学生触类旁通, 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起到了直接的作用, 更能引起学生学习热情。目前, 案例教学主要集中在病原生物各论。

而免疫内容主要是免疫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 以多媒体辅助的传统教学模式为主。同时利用信息技术和学校的校园网资源构建辅助的网络自主学习资源, 形成主体与辅助、课堂与课外、理论与实践、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紧密结合起来的立体化教学模式。

3.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发挥网络教学资源功能。

基于自主学习的智能化教学资源如同步学习资源、标准化的考核评价和网络智能在线考试系统已经建成;智能化的互动界面引入情境化的学习案例替代简单性的描述, 易于学习和理解。学生 (特别是文科学生) 利用课外时间, 借助网络智能在线考试系统, 及时了解自身知识掌握情况, 在查漏补缺时真正做到有的放矢。丰富的同步学习资源有助于学生自我测试后立刻找到相关学习资料, 通过自学巩固重点, 突破难点。在这个过程中, 师生的角色已悄然发生了变化, 学生由原先的知识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主体, 能够经常检测自己, 并主动学习。教师则成了网络教学资源的设计者、学习目标的引导者和学生学习的协作者。

总结与反思

改革成效 经过几年的课程改革实践和学生的问卷调查, 结果提示学生的接受度是肯定的,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协作交流和思维拓展能力。2011年的合格率达到了99%, 更多的学生表现出愿意与教师交流和探讨, 改变了以往只有到了期末才有个别学生来找教师求助的现象。网络讨论、短信平台、课间讨论的参与人数与日俱增, 学生间的讨论也增加了学习的快乐和同学的友谊。作为支撑多个专业的基础医学平台课程, 改革后的课程目标包含基本的基础目标和对各专业能力培养支撑性强的应用性目标, 既具有基本医学知识, 又强化专业特色内容, 是病原生物与免疫课程改革的核心, 也是改革研究的成果之一。依据职业活动特点和前后知识的继承关系编排课程组织形式, 其中病原生物各论以感染途径把细菌和病毒等进行了整合, 有待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完善。而在基础医学课程课时压缩、大班教学难度大的背景下, 以分析课程教学内容特点为突破口, 结合教学进程, 实施了多种教学模式, 并且开发相应的教学资源, 特别是网络教学资源, 有助于课外辅助的自主学习。由此构成的立体化教学模式改变了教师单一向学生传递的教学活动, 出现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 改善了病原生物与免疫课时减少与教学效果提高之间的矛盾, 也为其他基础医学课程的改革提供了借鉴。

深化改革的对策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 也遇到了一些“瓶颈”。开展案例教学需要形成典型性、针对性案例。只是单纯地花时间讨论难以解决。同时,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互动, 特别是学生的好问也使教师面临严峻的挑战。与课程改革相应的评价方式仍然难以突破, 考核内容和比例虽有改变, 增加了过程考核的比例, 如实践操作能力、课堂参与表现、专题读书报告等, 但区分度还不够, 更加合理有效的考核内容和指标还在探索中。而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是解决以上问题的关键, 特别是“双师”素质的培养。面对多个专业, 我们提出了建设“多重素养”课程组, 一方面专业教师引入课程组, 同时基础教师融入行业岗位实践, 增加岗位需求的感性和理性认识, 便于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使病原生物与免疫等基础医学课程真正成为人才培养目标中的有力支撑部分。

摘要:基于基础医学课程特点和网络资源功能, 构建针对多个专业的基础医学平台课程, 体现各专业共同的基本核心内容, 突出各专业针对性和职业性的特色内容;同时实践立体化教学模式, 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基础医学课程,立体化教学模式,网络在线考试系统

参考文献

[1]王维金.运用教学模式推进课程改革[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4, 24 (7) :64.

[2]伍建桥.高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 2006 (8) :91-92.

[3]李永芳, 唐瑜菁, 齐冰, 等.细胞生物学立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研究[J].生物学杂志, 2008, 25 (2) :69-71.

上一篇:女性生殖系统功能下一篇:路由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