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物学教学

2024-09-19

医学生物学教学(共12篇)

医学生物学教学 篇1

医学生物学是医学教育中一门重要基础课, 它与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关系十分密切 (如:人解、组胚、病理、生理、生化、肿瘤、放射诊断学等) 。通过其教学, 使学生系统掌握与医学相关的生物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为进一步学习基础课和临床课奠定基础。但由于影像专业与医学专业在培养目标上侧重点不同, 且教学时数的大幅减少, 为了能保证教学质量, 随着十几年我室影像专业医学生物学的教学改革和发展, 我们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上更多的注意研究比较与医学专业的异同, 主要作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

一、强调现代教育思想在医学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现代教育思想认为:既重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 打好基础;又引导学生重视新技术、新观念和新理论的创立, 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 充分发挥学生的长处和优势, 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强调学生间的交叉综合, 开拓新的领域, 让学生有较宽的视野, 强调教学内容的推陈出新, 精选经典内容, 反映现代科技成就;重视终身教育, 不断进行知识更新, 以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那么面对飞速发展的生物学和现代医学教育体制的变革, 在其影像专业医学生物学的教学中, 更重要的是在传授知识酌同时, 积极发展智力, 努力培养能力, 让学生学会“学习”, 为毕业后的自我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而使学生在牢固掌握三基的同时, 还应注意培养发展学生智能及积极进取精神和自我发展能力, 将知识积累和智能发展有机结合, 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二、明确教学目的, 结合专业特点.精简教学内容

医学生物学主要讲授与医学相关的生物学知识, 我们面对的医学生, 物别是影像专业, 将来大多从事临床工作, 他们要学会影像诊断疾病的方法、步骤;学习阶段获得的理论, 在我们教学中才会起指导作用, 而这门课覆盖面广, 为此我们在教学中, 删去其中大量与中学生物学重复内容, 重点精授生物大分子, 细胞生物学, 动物比较解剖学, 遗传学等内容, 同时由于影像专业特点及培养目标, 精讲生物大分子的基本组成、结构及生物学功能, 细胞的结构、特征及功能, 再由细胞的整体性将前面内容串联起来。同时增加了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肿瘤遗传学, 辐射遗传学等知识, 从而为进一步学习人体斛剖学、肿瘤学、放射生物学等基础课和专业课打下坚实基础。[1]在讲授过程中, 留下一些思考题, 让学生思考, 并带着问题离开课堂,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控制数量, 提高质量, 但应该注意, 提倡少而精, 反对少而空。

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双边活动, 在这当中教师是主导, 学生是主体, 教学质量的提高, 主要体现在:

课堂讲授上, 做到高效的传授知识, 紧紧朝向课堂教学目的。作不教师必须明确自己面对的是影像专业的学生, 每次课应完成的教学任务, 每次讲授目的, 应传授的知识和技能, 发展的智力和能力, 以及应进行怎样的思想教育。教是手段, 学才是目的。为此, 我们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 统一思想, 跟班听有经验的教师讲课, 认真备课, 写好教案, 着重讲授基本理论, 基础知识, 基本概念, 基本规律, 介绍本学科, 本专业有关的医学科学前沿科研信息, 最新学术成就的基因诊断和治疗, 人类的基因组计划等内容, 并适时介绍我国在本学科本专业取得的最新成就, 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这样既使学生开阔眼界, 扩大知识面, 提高其学习兴趣, 同时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过程中, 提高讲课的艺术, 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力, 合理运用现代化电教手段, 选择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其一是:读书指导法。每次课结束时, 安排下次课要讲的内容, 同时展示单元目标和课堂目标, 要求学生根据目标进行预习, 如:讲辐射遗传学时, 要求学习通过读书预习, 能够简要说出:辐射的剂量单位、环境、效应、诱变以及对人类的遗传危害评价, 这样学生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可通过听课得到解决, 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听课效果, 加深了记忆。其二是:课堂提问讨论法。训练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 初步找出答案, 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和学生阅读中发现的疑问, 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 通过讨论, 学生集思广益, 互相启发, 可加深了解, 提高认识, 激发学习热情, 培养对问题的钻研精神和训练语言表达能力 (这对作为今后的临床医生是非常重要的) 。讨论后, 通过教师画龙点睛讲解、引导学生解答, 最后教师恰当运用现代化电教手段 (如录像、幻灯、投影图片等) 进行归纳总结, 从而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和学习的积极性, 充分地发挥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 [2]很好地达到教学目的。

四、加强实验课教学, 注意能力培养

对医学生物学教学来说, 实验既是研究手段也是教学手段, 它的目的任务是:验证理论并为学习新理论打下感性基础, 使学生获得基本技能的训练, 对学生进行实验能力和初步科研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作风。特别是影像专业学生, 其动手能力的培养训练尤为重要, 我们除了开设常规的生物学基础实验内容, 同时开设了小白鼠骨髓细胞染色体方法学, 实验动物 (家兔) 的解剖方法学的学习, 并且通过课前利用电视录像具有的形、声、色俱全的特点, 介绍实验的基本操作的步骤, 加深学生的感知和理解, 再让学生具体进行实际操作, 教师进行指导和总结, 这样既巩固了理论教学的相关知识, 又培养了学生的基本技能, 为达到专业培养目标提供了可靠的保障。[3]

通过影像专业医学生物学教学改革, 我们认为, 最终都是以培养合格的高级医学人才为目的, 既要立足于实际, 又要着眼于未来, 将医学生物学这门基础课开好, 培养对国家有用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许旷宇.医学生职业规划现状与对策研究[J].川北医学院学报, 2009, 24 (3) :309-312.

[2]姜志荣.医学影像学教学的现状与改革[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2007, 43 (6) :549-551.

[3]刘尚清, 蔡容, 佘永华等.在人体解剖学中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探索[J].川北医学院学报, 2007, 22 (4) :400-402.

医学生物学教学 篇2

在目前我国教育的大环境下并根据我院实际情况,逐步引入了PBL教学模式。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强调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减少死记硬背,旨在调动学生主动、自觉、自主地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发明性,训练学生科学思维、逻辑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验教学中,提供感染性疾病的临床病例,然后提出相应的思考题。

如该疾病可能由哪些病原微生物引起?临床上需进一步检查哪些指标?如何进行相关的防治包括必要的鉴别诊断等。

学生分组搜索相关文献资料并讨论,最后老师总结与答疑。

通过PBL教学法的部分课时实践,可明显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在学习中也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

2.2深化实验教学改革。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占总教学课时一半比重,重视实验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增加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机会,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对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进行了如下改革。

首先,根据现代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技术的发展趋势以及我院教学的条件,重新编写了实验教学指导,将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重组并增加了部分设计性实验内容;其次,通过课前提问来促使学生养成实验课之前应该预习的习惯,对提高实验课教学质量有很好的效果;再次,采取有效手段,加强实验教学质量控制,包括老师实验课之前的预实验、实验集体备课、实验报告的阅改及实验考核办法等。

2.3多媒体课件教学与常规教学相结合,变抽象为形象,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医学微生物学所涉及的常为一些抽象的、微观的、描述性的内容,按传统方式进行授课学生不易直观理解和接受。

为此,我们将许多优秀的国外原版微生物学教材中与医学微生物学相关的精美的照片、示意图等扫描到计算机中,制成色彩鲜艳、高分辨率的微生物学图库。

此外,还利用数码相机、数字摄录机等对平时教学的实验操作及其结果进行记录,或利用视频采集系统将保存的微生物学教学录像进行剪辑后转换,制成内容丰富的数码影像资料。

在平时我们非常注意收集报刊、电视、因特网等现代传媒中涉及医学微生物的科技报道。

例如我们在讲课中有关疯牛病、埃博拉病毒的肆虐、防治的最新进展、人间禽流感的防治、国内外艾滋病疫苗研究进展等内容都是在科技新闻报道的基础上进一步查阅相关文献后整理的。

这样拉近了医学基础课课堂与学科前沿的`距离,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此外,还十分注意利用因特网上与微生物学相关的网站资源,因为这些网站上有大量精美的医学微生物图片、有医学微生物学发展历史及最新进展等内容。

所有这些都可供制作课堂讲授内容时随时调用。

2.4推荐适宜的学习方法和易记的口诀

2.4.1三性两法。

学习医学微生物各论时,将致病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预防与治疗方法归纳为“三性两法”。

通过总结与梳理,建立每种致病微生物的个人名片。

学生们常常感到致病微生物太多,容易弄混,不好记。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建立名片的方式,认识病原体。

俗话说得好“一回生,二回熟,三次见面成朋友”。

在课余、在休息时,都可以把名片拿出来,帮助记忆。

2.4.2横向比较法。

在总结了“三性两法”的基础上,建议学生们按照某种相同特性,将所有学过的病原微生物知识分类记忆。

比如,引起食物中毒的细菌,感染而不入血的细菌,两次入血的细菌等。

在总结的过程中,学生既对以前学过的内容进行了复习,又可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2.4.3纵向比较法。

对于相同种类的病原微生物,在排除共同特性外,比较不同微生物的特点。

在肝炎病毒一章中,可以按照感染途径的不同,将5种主要的肝炎病毒分成两类,一类是经过粪-口途径传播,另一类是主要通过血液传播;还可以根据核酸的类型,将5种主要的肝炎病毒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

这样做的好处是重点突出,容易让学生抓住重点,还可以减少学习负担,减轻学生的精神负担。

总之,在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既要注意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也要重视对学生正确学习方法的传授,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我们应全面地认识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的关系,只有两者“双管齐下”,才能达到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金红,张晓梅,邓伟江,等.多样化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6(4):60-61.

[2]薛惠平,陈佩,张艳萍,等.诊断学教学改革实践与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5(10):907-908.

[3]李林.“双向互动式”教学方法在组织胚胎学教学中的应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6,(27)17:2117-2118.

医学生物学教学 篇3

【关键词】医学生物学;减数分裂;教学实践;探讨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1)05-0135-01

减数分裂一节的内容是生物有性生殖过程中的关键,而且是医学生学习遗传学知识,掌握遗传病的诊断及预防知识的基础,是教材的重点,也是难点。因此在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节的知识,教师可采用“启发—探究教学法”来促进学生的理解,这种方法不仅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参与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的问题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1教学目标的确定

减数分裂过程是与生物生殖有关的一个极其复杂、抽象的过程,细胞连续进行两次有丝分裂,形成遗传物质—染色体减少一半的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再经受精作用,染色体数目又恢复,从而形成新的个体。这节课中涉及的基本概念多而集中,理解难度大,易混淆,如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等,分裂过程又抽象复杂,主要描述的是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规律,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对教材、学生的分析,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目标:理解和掌握减数分裂的概念、过程和特点,明确减数分裂是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掌握同源染色体和非同源染色体的概念。

能力目标:能根据提供的细胞分裂图,分析出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及相应的其它时期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明确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的区别。

情感目标:通过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变化规律的认识,使学生明确减数分裂过程形成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生殖细胞,再经受精作用使染色体数目恢复,从而保证了物种遗传物质的稳定性; 另外,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同源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交叉互换,造成了生殖细胞间遗传物质的更多变化,从而使后代表现出更多的差异性,使学生认识到生命现象的奇妙,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善于观察和思考、分析和总结,以及勇于探索的个性心理品质。

2教学方法的选择

根据本节课的知识体系、重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采用“启发与探究”的教学模式,即:目标→观察→思考→总结→应用,通过设置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归纳和总结得出结论,形成知识体系,然后再加以应用。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比较、观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认识事物实质的思维能力。教学过程尽量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3教具的准备

多媒体课件,自制教具,蝗虫精巢固定装片的观察,减数分裂Flash动画。

4课时的安排

根据教材的重难点、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多媒体课件传递的信息量有限等特点,这部分内容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学习减数分裂概念、过程,与有丝分裂的比较;第二课时学习精子、卵细胞形成过程。

5教学过程的实施

5.1减数分裂的概念

5.1.1首先播放有丝分裂及减数分裂的动画。复习有丝分裂的特点,并提出问题——两种分裂方式有哪些区别呢?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后面的学习。学生通过观看发现减数分裂是连续的两次分裂,最终形成四个子细胞,而有丝分裂只是一次分裂,形成两个子细胞。

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减数分裂为什么要进行连续的两次分裂,形成的四个子细胞有什么区别呢,有什么生物学意义呢?从而引出减数分裂的概念:减数分裂是生物有性生殖过程中生殖细胞成熟阶段发生的一种特殊的细胞分裂,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一个细胞形成四个子细胞,子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减少了一半。减数分裂形成的细胞叫配子,对于人类又称为精子和卵细胞。

5.1.2染色体减少了一半,减少的是哪些染色体呢?带着疑问播放受精作用动画——精卵的结合过程。这样,学生从画面上能清楚看出,受精卵中的染色体一半来自精子,一半来自卵细胞,而这两种细胞都是经减数分裂形成的,并且每两条染色体大小、形态相似,由此引出同源染色体概念,从而也使学生明确了减数分裂主义的实质是同源染色体的分离。

5.2减数分裂的过程。

播放以含有四条染色体细胞为例的减数分裂过程的Flash动画,让学生观察。

5.3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的比较。

根据现有知识让学生分组讨论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参与意识,教师给予指导,最后共同总结。

5.4精子及卵细胞的形成过程 :这部分内容用比较法讲述。首先让学生带着几个思考题进行读书学习。思考内容包括:①精子和卵细胞分别发生在哺乳动物的什么部位?②一个精原细胞最终形成几个精子?③一个卵原细胞最终形成几个卵细胞?④精子和卵细胞发生过程中有哪些区别?然后通过师生互动,解决问题。利用多媒体分别演示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

6总结与应用

①利用多媒体课件归纳总结减数分裂的概念,及其生物学意义。

②利用投影仪演示蝗虫精巢固定装片图像,让学生认真观察后,分析典型细胞所处的不同分裂时期。

③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减数分裂的习题,通过学生自主分析得出结论。

7教学设计体会

与传统教学不同的是,在教学设计中多种教具的运用,尤其是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内容,动静结合,增强了教学内容的表现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微观复杂抽象的生命现象具体化,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以设置疑问引导学生自主探询真象的兴趣,打破了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课堂气氛沉闷的现象,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学生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分析和总结,全面参与整个教学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理解深刻,课堂气氛活跃,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孙淑伟.“减数分裂与精子的形成”的教学设计. 生物学通报. 2007(02)

医学生物学教学 篇4

目前, 在各医学专业教学中已成功开展了多种教学方法: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 ( PBL, Problem Based Learning) 、以临床实践为基础的学习 ( CBL, Clinical practice Based Learning) 、以研究为基础的学习 ( RBL, Research Based Learning) 等, 甚至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来改进教学模式。教学中充分利用各种媒体, 尤其是计算机多媒体功能、网络等, 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素质。医学放射生物学专业知识较广、较深, 且抽象, 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如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 仅靠传统的“老师 - 教, 学生 - 听”是很难达到培养高素质现代放射医学学生的最终目标的。为了能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基本理论的教学, 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高质量地完成本学科教学任务是医学放射生物学课程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工程。我们尝试在医学放射生物学临床部分课程教学中进行教改———应用案例教学结合多媒体教学的新模式。该教学方法在我校2010级放射医学本科生教学中开展, 已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新教学模式的具体应用

1. 课件准备。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制作多媒体课件, 进行基本概念的讲授。教师借助网络、会议、文献等信息资源, 经科学整理后, 以声像和文件资料的形式对多媒体理论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扩充, 尤其涉及影像、放射、核医学等专业内容时, 通过多媒体这一科技载体将多学科的相关知识、图像串联在一起, 为临床专业知识的讲授提供一个感性和理性认知相结合的平台。

2. 案例准备。涉及临床、实践的相关内容, 根据教材筛选典型案例, 案例信息量适中: 提供主要和基本的临床信息, 同时留有一定的思考空间, 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深入探讨的兴趣。教师在授课前一周发放1 ~ 2个案例资料。让学生先独立思考, 通过网络等信息渠道搜集他们感兴趣的相关资料。

3. 讲授过程。授课时结合多媒体教学进行案例讲解, 设计案例问题。给学生10 ~ 15分钟的时间分组展开讨论, 学生派代表发表对案例的理解和疑问。讨论最后老师做出总结、分析、答疑。

二、新教学模式的评价

( 一) 问卷调查

为了初步评价新教学模式在医学放射生物学临床部分课程教学中进行教改的价值, 我们对2010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见表1。

( 二) 理论测试

在学期结束前对2010级放射医学本科生进行模拟测试, 测试试卷采用2009级考试试卷。两组学生成绩用平均值±标准差 ( ±s) 表示, 两班测验成绩以SPSS11. 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 采用t检验方法进行比较。考试成绩显示2010级学生考试成绩优于2009级 ( P < 0. 05) 。见表2。

多媒体教学中融入案例教学的新教学模式, 使单纯的多媒体教学能更生动体现临床实践中连续、动态发生的案例, 充实教学内容。多媒体教学通过视听觉等多种感官刺激, 能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课件的准备过程同时也是对老师教学能力的锻炼过程, 老师需不断更新和熟悉影像、放射物理、肿瘤学等相关专业知识, 需熟练掌握网络、图书档案系统等多种信息平台的应用。教学中, 教师还需善于引导和沟通———与传统的教师灌输式教学方法不同, 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主体, 在新的教学模式中老师除了讲授基本理论, 还参与到学生案例讨论中去, 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充当引导者、参与者、倾听者等多重角色, 而学生则成为学习和案例讨论中的主体。上述调查问卷结果显示: 新的教学模式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临床分析、思考能力, 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体会到团队协作、交流沟通的意义, 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测试成绩的对比也显示: 新教学模式提高了教学成效。

在新的教学模式探索中, 授课老师也面临一定困难, 教学压力较大。创建案例库需要较大的信息量, 因授课老师同时从事临床工作, 只能利用业余时间进行文献检索、课件设计、资料整理、数据统计等工作。且目前担任《放射损伤与临床》教学的临床老师不多, 授课老师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较大。《放射损伤与临床》在我校为新开课程, 授课老师缺乏丰富的教学经验借鉴。课程教学改革仍需不断探索、求新。

课程建设是各大高校所面临的现实任务, 使用新型的教育性知识体系和教育体制, 能高效地增加学生的有效知识量。我们通过不断改进和摸索, 期望案例教学结合多媒体教学的新模式能在医学放射生物学的教学中继续改进、推广、提高。

摘要:医学放射生物学是我校放射医学专业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以培养高素质放射医学专业学生为目标, 医学放射生物学的课程建设仍需不断改进和提升。我们应用案例教学法结合多媒体教学的新教学模式, 即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也加强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真正达到“教”、“学”双赢。

关键词:医学放射生物学,案例教学,多媒体

参考文献

[1]黄钢, 陆斌杰, 张燕萍等.构建以医学生综合能力提升为核心的医学教育新模式——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PRICE医学教育模式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2, (9) :1-3.

[2]木妮热·木沙江, 艾秀清, 司马义力·买买提尼牙孜等.加强肿瘤放射治疗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措施[J].2014 (21) , 50-51.

[3]孟晓明, 贾宝洋.多媒体教学在肿瘤放射治疗学教学中的应用体会[J].现代预防医学, 2012, 39 (1) :271-272.

[4]李娅, 张明, 陈彦等.多媒体技术在放射肿瘤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2 (11) :113-114.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篇5

课程名称:医学微生物学

课程类别:必修课 编号: 50101164 学时:72(45+27)主编姓名:晏辉钧 单位:中山医学院 职称:讲师 主审姓名:江丽芳 单位:中山医学院 职称:教授 授课对象:本科学生 专业:医学类各专业 年级:二年级 编写日期:2005年9月

一、教学目标

医学微生物学主要研究与人类疾病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基本生物学特性、致病机制、机体的抗感染免疫、检测方法以及相关感染性疾病的防治措施。它是一门与临床医学和感染性疾病密切联系的基础学科。根据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七年一贯,本硕融通,较强基础,注重素质,整体优化,面向临床”的培养原则,紧紧围绕培养未来高级临床医师的目标,本课程教学应使学生掌握医学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临床医学各科的感染性疾病、超敏反应性疾病等奠定基础,在实际工作中有助于控制和消灭感染性疾病。与五年制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比较,应处理好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和适用性之间的关系,体现出“新一点、精一点、深一点”的特色。1.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1)了解病原微生物学分类、基本形态结构以及与功能、诊断的相互关系(2)掌握病原微生物致病作用和引起的免疫学反应(3)掌握预防和控制病原微生物流行和传播的原则 2.智能培养:

(1)自学能力的培养:课堂上讲授重点、难点,结合课本每个章节后列出的热点问题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有关资料,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发挥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现将主要的有关参考书籍、资料等列于其后:

期刊:如国外医学(微生物学分册、病毒学分册、传染病和流行病学分册、免疫学分册等)

书籍:闻玉梅主编的《现代医学微生物学》等

(2)思维能力:突出讲课的层次和思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以及防治感染性疾病的原理,引导学生将基本理论与病原学诊断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3)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通过病例引导的方式,培养学生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科学态度和科研能力的培养:通过实验课的严格训练,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典型病例引导学生参加实验设计,开发学生的思维,提倡创新,提高研究的兴趣,培养科研能力。

(5)专业英语能力的提高:掌握微生物学的常用英语词汇,可阅读英文原版书籍。教学中使用双语教学,考试中英语占有相当比例,要求通读以下英文书籍:

David Greenwood et al Medical Microbiology 15th Edition 3.基本技能的训练:掌握病原微生物的病原学诊断、血清学检查中的基本操作,了解诊断技术的新发展。

二、课程目的与教学基本要求

1.课程目的: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医学基础课,主要研究与人类疾病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基本生物学特性、致病机制、机体的抗感染免疫、检测方法以及相关感染性疾病的防治措施。它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为认识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学基础及其防治提供理论基础。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本课程教学应使学生掌握医学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临床医学各科的感染性疾病、超敏反应性疾病等奠定基础,在实际工作中有助于控制和消灭感染性疾病。在教学上要密切联系临床医学实际,根据病原微生物学的传播途径或致病特点分类介绍,重点介绍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机制;以典型病例为引导,使学生能学以致用,为解决临床上与感染有关的常见病、多发病的诊、防、治问题奠定扎实的临床前基础;坚持双语教学,提高学生专业英语水平。为满足七年制临床医学教育的高要求,跟踪医学微生物进展,论述对新现或再现病原微生物及其致病机制;为反映学科间交叉和微生物现代化内容,增加了细菌耐药性、微生态概论、肿瘤相关病毒和医院感染等章节;为培养七年制医学生自学能力,拓展思维空间,适当介绍一些展望或有争议问题。

2.教学基本要求(1)要求牢固掌握

微生物的概念及其种类。

第一章

细菌基本形态、基本结构(尤其是细胞壁结构)和特殊结构;细菌生长繁殖的方式,细菌代谢产物的种类及其医学意义;革兰染色法的原理和意义。

第二章

细菌遗传变异相关的物质,细菌间基因转移与重组的方式及机制。第三章

细菌耐药性的分类(细菌耐药的遗传机制),细菌耐药性产生机制(生化机制)。

第四章

细菌致病的物质基础(侵袭力和毒素)及其作用机理。细菌全身感染的类型。

第五章 病毒的结构和化学组成、增殖周期。

第六章

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病毒对宿主细胞的致病作用机制(细胞水平病毒感染的类型),病毒感染引起的免疫病理损伤机制;持续性病毒感染的原因和类型。

第七章

真菌的形态、结构、培养条件及繁殖方式;真菌的致病方式及特点。第八章

衣原体的共同特点、独特的发育周期和形态染色。支原体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螺旋体的共性、形态结构和培养特性。斑疹伤寒、恙虫病立克次体的传染,致病及免疫特点,掌握外斐氏试验的原理及应用。

第九章

干扰素的概念、抗病毒作用机制及其特点。第十章

病毒感染的预防、疫苗的种类及其优缺点。

第十一章 消毒、灭菌、抑菌、防腐、无菌、无菌操作的概念,高压蒸汽灭菌法的用途及其机理,日光与紫外光的杀菌原理及使用注意事项,滤过除菌法。

第十二章 正常菌群的概念及其生理作用。微生态失调及微生态失调的主要原因。第十三章 结核分枝杆菌形态、染色、培养、抵抗力特点。流感病毒的结构、主要表面抗 原(HA、NA)的功能、抗原变异与流感流行的关系。SARS冠状病毒的致病性。麻疹病毒的致病性及其与SSPE的关系。

第十四章 肠杆菌科细菌重要的生化反应(乳糖发酵试验)在初步鉴别肠道致病菌中的作用。大肠埃希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的致病作用和微生物学检查法。肥达反应的原理、结果解释。食物中毒发生机理。霍乱弧菌的形态和培养特征,致病机制和防治原则。甲型、丙型肝炎病毒的共性及特性。脊髓灰质炎病毒的致病特点和预防原则。

第十五章 葡萄球菌A蛋白的主要性质及其应用,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主要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鉴定依据及耐药性在医学实践上的问题。链球菌分类及分型,主要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甲型溶血性链球菌的致病性;抗0试验(原理及应用)。破伤风梭菌和产气荚膜梭菌致病特点和发病机理及其防治原则。无芽胞厌氧菌致病条件和感染特征。

第十六章 淋病奈瑟菌抵抗力、所致疾病、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梅毒螺旋体的致病特点、检查方法(特别是非螺旋体抗原试验)及防治。HIV的致病特点及防治原则。单纯疱疹病毒的致病性。

第十七章 各型肝炎病毒的的传播途径、基因组、与急慢性肝炎和肝癌的关系、预防措施,乙型肝炎病毒的抗原组成、致病与免疫机制、微生物学检查法。

第十八章 脑膜炎奈瑟菌的致病性与免疫性。乙型脑炎病毒的传播特点、所致疾病及预防方法。朊粒的结构与致病特点。

第十九章 汉坦病毒的流行环节;钩端螺旋体的形态、染色、培养特征、基本结构、主要致病物质与所致疾病、钩体病的防治原则。伯氏疏螺旋体致病性。普氏立克次体、斑疹伤寒立克次体、恙虫病立克次体所致疾病及传播特点。

第二十章 EB病毒的生物学性状、致病与免疫性。

第二十一章 皮肤癣真菌的致病特点;深部感染真菌的种类、形态结构特征和致病特点。

第二十二章 医院感染的概念、特点;医院感染的微生物特点。

(2)要求一般掌握

绪 论 医学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郭霍法则。

第一章

L型细菌的形成与特性,细菌特殊结构的医学意义;细菌的营养类型,影响细菌生长繁殖的环境因素,细菌的群体生长规律,细菌培养基的类型与用途;菌落的概念。

第二章

质粒的分类,转位因子的种类,细菌突变的机制及规律。第三章

细菌耐药性的控制策略。第四章

细菌性感染的类型。

第五章

病毒的异常增殖和干扰现象;病毒的遗传和变异。第六章

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和感染的类型。第七章

真菌的菌落特征。

第八章

衣原体的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支原体与细菌L型的区别。螺旋体的致病性和抵抗力。立克次体的共性。

第九章

抗感染免疫的概念、种类(非特异性免疫及特异性免疫)和机制。抗菌免疫机制。NK细胞的抗病毒机制。

第十章

抗病毒化疗剂及其作用机制。

第十一章 干热灭菌法,辐射杀菌法,滤过除菌法,化学消毒剂的种类及作用机制。第十二章 机会感染的概念与特点。

第十三章 结核杆菌细胞壁成分的免疫原性及其致病作用;免疫与变态反应的关系;卡介苗接种、结核菌素试验的原理及应用价值;结核病的微生物学检查及意义。流感病毒致病与免疫的特点、检查要点和预防原则。肺炎球菌、军团菌和呼吸道合胞病毒的致病性。

第十四章 消化道传播微生物共同特征与分类。大肠埃希菌在卫生细菌学检查中的意义。人肠道病毒的种类和共同特性及所致的主要疾病;人类轮状病毒结构、基因组、主要抗原、致病特点、检查方法。

第十五章 金黄色葡萄球菌形态、染色与培养,分类及分类依据,抵抗力。链球菌形态、染色与培养和抗原结构。铜绿假单胞菌致病性。无芽胞厌氧菌一般特点和微生物学检查。

第十六章 淋病奈瑟菌形态、染色与培养。沙眼衣原体沙眼亚种和性病淋巴肉芽肿亚种的致病性;解脲脲原体的致病性;梅毒螺旋体的形态、染色、培养特点和防治。HIV的生物学性状。疱疹病毒的共性、分类及疾病特点。

第十七章 HCV的微生物学检查法。巨细胞病毒致病特点、感染类型和检查((ELISA检测CMV IgM)。

第十八章 脑膜炎奈瑟菌的形态染色、营养要求和培养条件、抗原结构与分类、抵抗力、微生物学检查法中标本采集、检查方法及注意事项、防治原则。朊粒的概念和防治原则。

第十九章 汉坦病毒的致病特点,检查、防治原则。狂犬病毒的防治原则。钩端螺旋体主要储存宿主和流行环节、免疫特点。伯氏疏螺旋体的生物学特点。炭疽芽胞杆菌的生物学性状、流行环节、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

第二十章 人类嗜T细胞病毒的基因结构,掌握其致病特点。

第二十一章 皮肤及皮下感染真菌的种类,皮下感染真菌的致病特点。第二十二章 医院内感染的分类及危险因素;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3)要求一般了解

医学微生物学发展简史、学习医学微生物学的目的。

第一章

细菌的大小,细胞壁的功能,细胞膜的组成与功能,中介体的组成与功能,细胞质的组成与功能,核质的组成与功能;细菌的化学组成与物理性状,细菌的能量代谢;细菌形态学检查法;细菌的分类。

第二章

遗传与变异原理。细菌的变异现象,微生物遗传变异在医学上的应用。第三章

抗菌药物的种类。第四章

细菌性感染的传播。

第五章

病毒的大小、形态、对称型、分类,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第七章

真菌的变异性与抵抗力、微生物学检查。

第八章

衣原体的抗原结构和分类、防治原则。支原体的生化反应、抗原结构、抵抗力、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螺旋体的抗原结构、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立克次体的微生物学检查。致病性放线菌和诺卡菌的生物学特性与致病特点。

第九章

病毒的特异性免疫。

第十章

细菌感染的检查与防治的方法、原理及其应用意义;人工主动免疫与被动免疫的制剂及应用。病毒检查方法、原理和结果解释。

第十一章 消毒剂的应用;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

第十二章 生态学及微生态学的概念;正常微生物群生物种群之间的关系,人体各

部位的微生态系;机会性致病菌的种类和机会性感染的易感因素。

第十三章 呼吸道传播微生物的种类。肺炎球菌、军团菌和呼吸道合胞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流感嗜血杆菌、肺炎衣原体、白喉棒状杆菌、百日咳鲍特菌、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腮腺炎病毒、麻疹病毒、腺病毒、风疹病毒、副流感病毒、鼻病毒、冠状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性。

第十四章 大肠埃希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的防治原则。幽门螺杆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及检验诊断和防治原则。副溶血性弧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及检验诊断和防治原则。引起急性胃肠炎的病毒种类。其他消化道传播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及检验诊断和防治原则。

第十五章 创伤感染的微生物种类。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免疫性、检查及防治;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致病性、检查及防治。链球菌免疫性、检查及防治;B群链球菌和D群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生物学性状、免疫性、检查及防治。无芽胞厌氧菌的防治。

第十六章 淋病奈瑟菌的抗原结构和免疫性。沙眼衣原体沙眼亚种和性病淋巴肉芽肿亚种的生物学性状、免疫性、检查及防治。解脲脲原体的生物学性状和微生物学检查。其它密螺旋体。逆转录病毒的共同特性和分类。人乳头瘤病毒的致病性和免疫性。

第十七章 输血及血制品传播的微生的种类。HDV、HGV、TTV的生物学性状和微生物学检查。

第十八章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微生物的种类。乙型脑炎病毒的基因、抗原组成与分型、微生物学检查。朊粒的诊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其他微生物的致病性。

第十九章 人类出血热病毒的分类。狂犬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性。动物源性细菌(人兽共患病病原体)的常见种类。钩端螺旋体微生物学检查所用的方法。伯氏疏螺旋体免疫性及检查、防治原则。立克次体生物学性状、微生物学检查法。布氏菌、炭疽芽胞杆菌、鼠疫耶氏菌等人兽共患病病原体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其它人兽共患的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

第二十章 人类肿瘤相关病毒的种类。人疱疹病毒8型的生物学性状、致病与免疫。第二十一章 真菌与肿瘤的关系。

第二十二章 医院内感染常见细菌的种类;医院内感染的监测。

二、教学内容(教学时数)绪

(0.5学时)

第一章

细菌的生物学性状(2.5学时)第二章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2学时)

第三章

细菌耐药性(2学时)

第四章

细菌的感染与致病机制(1.5学时)第五章

病毒的生物学性状(3学时)

第六章

病毒的感染与致病机制(1.5学时)第七章

真菌(1学时)

第八章

衣原体、支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防线菌(3学时)第九章

抗感染免疫(1学时)

第十章

病原微生物感染的检查和防治原则(自学)第十一章

消毒与灭菌(0.5学时)

第十二章

医学微生态学概论(0.5学时)第十三章

呼吸道传播的微生物(5学时)第十四章

消化道途径传播的微生物(5学时)第十五章

创伤感染的微生物(4学时)

第十六章

性传播疾病的微生物(3学时)

第十七章

输血及血制品传播的微生物(4学时)第十八章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微生物(2学时)第十九章

人兽共患的微生物(2学时)第二十章

肿瘤相关病毒(1学时)第二十一章

病原性真菌感染(1学时)第二十二章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 篇6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235-01

案例教学法(ease method)是19世纪7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兰德尔创建的,案例教学法的核心是典型的案例,依据教学大纲设计案例,在教师的指导下,引发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对案例提供的素材进行分析,再作出判断和回答,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

医学微生物学虽然是一门基础医学课程,但是所讲述的医学微生物和临床医学密切相关。尤其在各论的知识中,对于教师来说,各种微生物的致病性是重要的教学内容,对于医学生来说,是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2]。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将理论知识和实践联系起来,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通过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完成医学实践。

1.在以往的实验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在过去进行医学微生物学各论的实验教学时,采取的方法是教师讲授理论,在短时间内大量灌输理论知识,内容主要是各个种属微生物的形态染色、培养特性、生化反应、分类等生物学性状的知识,对致病性、免疫性、防治原则等由于课时原因所提甚少。这些内容大多是理论课内容的重复,学生学习兴趣不大,注意力也容易分散。学生动手操作一些小实验,也是偏重于实验室检查。通过这样的实验学习之后,学生仍然对疾病没有更多的认识,不能很好的将理论联系实际,仅仅培养了一点动手的能力,缺乏对动脑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对于独立学院的学生,基础知识较薄弱,一味地过多灌输理论知识,反而妨碍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兴趣,也不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医学知识。

2.案例教学法应用的优点

通过案例教学法,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现在,进行医学微生物学各论的实验教学时,我们在教师讲授理论、学生动手的基础上加入一定案例。如在讲完葡萄球菌属、链球菌属、奈瑟菌属的理论知识并让学生动手操作一些相关的实验之后,举如下两个案例:某工厂20名工人进食早餐后不久,先后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送往医院治疗后所有病人2天内治愈,医院诊断为食物中毒。采集呕吐物20份和剩余食物6份,涂片革兰染色后镜检见革兰阳性葡萄串状排列的球菌;分离培养检出金黄色、圆形、隆起、表面光滑、不透明、直径1-2mm的菌落,在血平板上菌落周围形成β溶血,凝固酶试验阳性。问:该疾病由何种病原体引起?对于该疾病应该如何预防?男性,26岁,因尿道口红肿、刺痒伴尿频、尿急、尿痛3天就诊,尿道有脓性分泌物。采集尿道脓性分泌物涂片,革兰染色镜检见中性粒细胞内有革兰阴性双球菌;分离培养检出灰白色、圆形、隆起、直径0.5-1mm的菌落,氧化酶试验阳性。问:该病人患何种疾病,可能由什么病原体感染引起?对于该疾病应该如何治疗?给出案例后,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让学生自己分析,解答,最后教师再进行总结。这样的教学方法应用以来,和以往的教学相比发现,学生上课时注意力更加集中,学习热情也有所提高,课堂互动良好。课后学生反馈也表示,学习兴趣被更好地调动起来了。通过案例教学法,还可以理论联系实际,更好地培养学生思考动脑的能力。由于在医学微生物各论的学习中,所学的微生物种类繁多,知识复杂,学生在以往的学习过后,有点云里雾里,抓不住重点的感觉。但是按照现在的教学方法,在讲完理论知识、做完实验操作之后提出几个案例,就可以将理论知识、实验室检查和所致疾病通通结合起来,还能对球菌中几个菌属的细菌作出鉴别。这样就将医学微生物的各种知识串联了起来,找到了学习规律,并且联系了实际生活中会发生的疾病。通过思考,培养了学生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更容易巩固理论知识,加强理解和记忆。课后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反映,这种教学方法,使理论知识和临床相结合,对于学习和运用所学知识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3.未来教学改革的展望

现在对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是在课堂上现场进行提问,给几分钟让学生思考。所以选取的都是比较简单、典型的案例。并且针对的都是前面学过的知识马上进行这个种类微生物的举例,相对来说,学生需要思考的内容比较简单。并且只是独立的思考,没有进行讨论。下一步,考虑在医学微生物学各论的实验教学中采用“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教学模式。PBL教学模式是1969年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创立的,是一种以问题为基础作为核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从旁引导的教学和学习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思考的能力[3]。在现在的教学方法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学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思考。而PBL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占主导地位,教师只是进行补充和评价。大量研究显示,通过PBL教学模式的学习,学生能够获取更多知识和能力,国内也有一些医学院校采用了PBL模式的教学[4]。具体实施的方法:教师提前准备好不同的案例,在上课前一周分发给以实验班分组的小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下去查阅资料,进行分组讨论。上课时小组成员轮流发言对自己的案例进行解答及阐述,别的同学可对他们进行提问。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从旁引导。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和评价,还可以采取一定方式进行考核。这种教学方法提前给学生时间准备,可以节约课堂教学的时间。学生下去查阅资料,更大地培养了学习能力并调动了学习兴趣。小组讨论,课堂发言,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锻炼表达能力。由于有时间进行准备,可以提出难度稍大的案例,内容可以涉及更多更广,还可以适当与执业医师考试接轨,使得学生思考的内容和范围更加宽广。当然,这种方法对教师的要求也更高。这只是初步设想,以后将应用在具体的实践中,并期待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江滟,王和,易旭.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学策略和实施[J].基础医学教育,2013,15(1):3-5.

[2]张佩,卢颖,吴学敏.案例教学法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的运用[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1):22、23.

[3]范宏英,龙北国. PBL教学模式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2015,31(18):2851-2853.

医学生物学教学 篇7

1 医学生物学教学中展开案例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1 课前准备

在课前准备中, 教师要根据考试的大纲、课标要求, 进行充足的备课。首先, 教师要研读大纲以及课本要求, 利用网络、多媒体等寻找案例。其次, 教师要精选案例, 选择经典的、有意思的案例, 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从而能够真正掌控课堂, 有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1]。

1.2 课堂实施

案例教学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因此我们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教学的节奏, 掌控好教学的环节, 让学生真正的在教学中收获知识。在案例教学时, 学生要提前做好预习, 熟悉案例;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在课堂讲授理论知识, 让学生进行案例合作讨论, 融合运用理论知识, 对于学生讨论的结果, 教师要进行评价, 然后引导学生完善自己的结论, 这样才能够真正使课堂教学得到完善。

2 案例教学在医学生物学教学中的实践

一堂教学课的实施, 必须要有足够的准备才能够真正的成功, 因此在进入案例教学的真正课堂之前, 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要做好准备。教师要提前备课, 找出难点, 精选案例, 规划教学环节;学生也要提前预习, 熟悉案例的内容[2]。

2.1 案例引入

案例引入一方面是为了吸引学生的目光,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这样就有利于接下来的课程, 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另一方面, 案例引入有助于学生对于案例提出疑问, 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内容。“万事开头难”, 一个好的案例的引入, 对于接下来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要想选好案例就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设身处地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 把握住学生的兴趣点, 这样才能够选出真正适合课堂教学的案例[3]。

例如, 我们在讲述“细胞的信号传导”这节课时, 案例早已经发下去, 让同学对其内容进行了熟悉, 在课堂上, 我们针对要讲的内容提出几个问题, 引起学生的思考, 然后再进入课堂的教学, 这样就有助于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本的内容中, 有助于提高学生上课的注意力, 促进课堂的顺利进行。比如, 在课程中与学生探讨膝跳反射的操作, 也可有效提升学生的兴趣。

2.2 案例分析、讨论和评价、引导

这个部分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部分, 决定着案例教学课堂是否成功, 因此, 在这一部分教师一定要做好准备, 宏观地把握学生的动态, 组织好学生进行有序、合理、科学的讨论, 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

例如, 在学习“细胞的信号传导”这节课的时候, 教师利用多媒体将案例呈现在课堂上, 在案例分析和讨论的阶段, 教师应该按照学生的综合能力将学生进行分组, 然后针对问题让学生结合案例进行讨论, 但是同时也要把握好学生讨论的方向, 以及对于教学节奏的掌控, 在学生讨论完之后, 针对小组的特点进行引导, 让学生真正地掌握、理解所教授的知识[4]。

2.3 布置作业与实际生活案例的结合

布置作业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一环, 对于医学生物学的教学来说, 布置作业也是十分重要的, 一方面有助于检测学生在课堂上对于知识的掌握以及理解程度, 另一方面有助于帮助学生找出自己的不足, 提高个人的实践能力以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 在我们学习“细胞的信号传导”这节课之后, 我们就应该给学生布置相对应的作业, 找出至少5例生活中细胞信号传导的经典案例, 这有助于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 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案例教学在医学生物学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价值

医学生物学专业涉及的内容比较复杂, 并且一些理论知识比较晦涩难懂, 学起来比较枯燥, 因此, 医学生物学的教学很难提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随着案例教学的引入, 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案例教学是通过具体的案例将枯燥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联系起来, 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融会贯通, 也有助于学生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4 结语

案例教学来源于现实生活中,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医学生物学的研究更加注重实际应用, 因此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案例教学的引入符合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促进了我国医学生物学教学的改革, 有助于我国教学的改革。本文研究了医学生物学案例教学中的实践, 希望有助于案例教学在我国尤其是医学生物学方面的推广。

参考文献

[1]庄西真.谈谈案例教学在医学教学中的应用[J].职教论坛, 2010, (12) :10-11.

[2]丁琬琰.谈新课程理念下“三自一导”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J].现代教育科学, 2011, (10) :3-4.

[3]张婷.案例教学的特点及教学策略[J].中国西部科技 (学术) , 2010, (13) :14-15.

医学生物学教学 篇8

1999年, 我国在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布局结构调整上迈出关键的步伐, 高等教育开始扩招。为了适应21世纪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 探索在教师资源紧缺的情况下, 如何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于是, 我们率先在临床医学五年制本科260多人的大班学生的“医学生物学”教学中进行PBL教学探索, 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

1 教学对象与方法

1. 1 对象。本院 2009 ~ 2011 级临床医学五年制本科大学一年级上期的学生, “医学生物学”课程理论教学合班人数在260 多人。

1. 2 教学内容。以遗传病系谱分析为 PBL 教学内容。分别选择了肾原性尿崩症家系、黑尿病家系、遗传性肾炎家系及先天性聋哑等 4 种不同遗传方式的疾病家系。

1. 3 教学方法。先将一个教学班的学生分成 10 小班, 每小班 26 ~ 27人;每小班再按照学生的优势和特点细分为4 个组, 每组6 ~7 人。

1. 3. 1课前准备。在开展PBL教学的前两周, 教师给学生布置具有代表性的系谱, 提出讨论的问题, 供学生熟悉病例和查阅资料。召开合班班长和副班长以及各小班班长和学习委员会议, 明确本次PBL教学的组织要求。由班长和学习委员负责, 发动学生充分利用教材、网络及图书馆资源广泛查阅资料;各组推选承担讲授和制作多媒体课件的同学, 分别由承担讲授的同学撰写讲稿, 由电脑操作技术好的同学负责制作多媒体课件。

1. 3. 2课堂讨论。PBL课堂教学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由老师精讲典型系谱, 让学生明白系谱分析的一般方法、分析步骤以及解题技巧, 教学时间为1学时。

第二步:以小班为单位开展讨论。先由各组推选的负责讲授的同学作为中心发言人, 围绕老师提出的问题, 系统地分析未知系谱, 解答题中提出的问题;小组其他成员进行补充或纠正, 不同观点可以争论。该部分工作完全由学生干部负责, 老师不参与。

之后, 每小班再推选1 ~2名学生作为在大班讨论时的主要发言人。

第三步:由各小班推选的学生代表作为大班讨论的主要发言人, 围绕4种遗传病系谱, 分析回答问题。然后在260多人的大班范围内开展讨论。这样能增强探究气氛, 引发多角度思维, 使正确的知识得到巩固和深化, 不理解的问题暴露得更加充分。最后由老师补充讨论不够完善的知识, 并对学生的讲授、讨论以及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进行点评总结。

1. 4 教学评估。课后向学生发放了调查问卷表, 对 PBL 教学模式进行评估。评估表包括十个方面 ( 表1) 。

2 结果

2. 1 学生对 PBL 教学模式的评价。向学生发放调查问卷表共 2327 份, 回收2215 份。学生对 PBL 教学的评价见表1。

2. 2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对回收的调查问卷表统计显示, 89. 3% 的学生认为PBL教学模式有利于调动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而认为PBL教学模式在调动同学们学习积极性方面, 仅为一般效果的仅占10.7%。在开展的PBL教学过程中, 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很高, 占86.3%学生均有走上讲台阐明自己观点的强烈欲望。

2. 3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医学生物学》课程开设时间在大学一年级上期, 即学生进入大学的第一学期。此阶段学生的医学知识几乎为零, 但在课堂讨论过程中, 同学们讨论的内容远远超过了大一学生的知识范畴。同学们不仅圆满地解答了题上要求回答的问题, 而且涉及到疾病的发现历史和发病机制, 甚至深入到要在大三或大四课程中才会学习的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等知识。所以, PBL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打破了学科界限, 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而且有利于学科间的横向联系, 有利于将多学科知识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2. 4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笔者开展的PBL教学分别以小组、小班及大班为单位进行, 要求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在课前准备中, 同学们均能按班长的分工, 相互合作, 积极查阅资料, 撰写讲稿、制作多媒体课件。加强了学生之间交往联系, 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讨论

3. 1 PBL 教学模式实施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1995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五星级医生作为全球性策略, 指出未来的医生应是保健的提供者、决策者、健康教育者、社区领导、服务管理者。从我国国情出发, 面向21世纪的高等医学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具备德高、学博、医精、能力强及身心健康等综合素质, 全面实施医学生的素质教育。1999年, 我国高等教育开始扩招, 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1997年的5%左右, 迅速上升到10.5%;十一五期间, 我国的高等教育持续扩招, 2006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上升到22%;201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6. 5%。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 势必会导致学生质量下降。因此, 在1999年, 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因此, 如何适应21世纪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 更好地将素质教育融于医学基础教育中, 探索在教师资源紧缺的情况下, 如何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 是21世纪医学教学改革的重大课题。

我们开展的PBL教学, 就是探索从培养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相互合作能力、班干部的领导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等入手的综合性素质教育。

3. 2 PBL 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传统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讲授为主, 导致学生被动学习, 缺乏思考能力与创新能力, 只注重记忆, 忽视了运用。PBL教学则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转变为引导者和辅导者, 提出具有综合性和启发性的问题, 让学生自主学习。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独立思考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我校在大学一年级上期开设的课程除医学生物学外, 主要是公共课, 如体育、外语、思想政治、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然而在我们开展的PBL教学中, 学生在课堂讨论所涉及的内容, 远远超过大一教学要求的知识范围。不少同学在讨论中不只是解答了题上要求回答的问题, 而且还把所涉及疾病的最早发现时间、发病机制以及临床诊断技术、治疗方法等系列综合性知识点阐述得清清楚楚。而有关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 要在大三或大四才开设的课程。所以, 我们通过开展PBL教学模式, 不仅使学生很好地掌握了遗传病系谱分析的基本方法、解题步骤及解题技巧, 而且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大大地增强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大大地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超前学习, 加强了各学科间知识的联系, 有利于学生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有机整合在一起。理解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之间的关系,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我开展的PBL教学过程中, 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很高, 不少同学的演讲十分精彩, 课堂讨论的气氛非常活跃, 很多学生均有走上讲台阐明自己观点的强烈欲望。所以, 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而且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演讲能力。

3. 3 PBL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随着中国开展“计划生育, 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孩子”政策的实施, 使大多数中国学生成为独生子女, 家庭关系简单。因此, 多数学生不善与人交流, 团结协作能力欠缺。笔者开展的PBL教学分别以小组、小班及大班为单位, 要求每个学生不仅要积极参与课前准备, 而且要按班长的分工互相合作完成资料查阅以及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为学生提供了彼此交流的机会, 有利于培养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4 PBL教学有利于教与学的互动。PBL教学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自主学习, 综合思考, 在课堂讨论中围绕主题大胆进行创新思维讨论, 有效地培养了同学们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当遇到有争议的问题时, 教师便引导学生利用各种信息资源, 针对问题进行再学习, 使学习目的更加明确, 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深, 更便于知识的记忆。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意见, 不断革新教学内容, 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同学们普遍认为, PBL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法相比, 既有利于同学间的相互交流学习、也有利于学生与老师间的交流互动。课堂上同学们的注意力更集中, 对课程更感兴趣, 更易于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 学生对于课堂内容更易于理解, 课堂提供的信息量更大, 对于知识的印象更深, 更易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5 PBL教学有利于多学科知识的整合。医学院校对学生的课程培养计划往往是从基础到临床, 分学科进行教学, 基础医学课程的学习在大一和大二两年时间, 有医学生物学、医学细胞生物学、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微生物与免疫学、寄生虫学、药理学等;临床课要在大学三年级才开始开设。医学生物学既是基础医学课程, 同时又是其他基础医学课程和后续临床课程的基础, 在其他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之前开设。在传统的课堂讲授中, 受学校安排的教学计划的限制, 由于学生缺乏其他基础医学课程和临床课程的知识, 无法大量联系其他相关知识, 致使学生学起来感觉枯燥无味, 缺乏学习兴趣。通过遗传病家系分析的PBL教学模式, 不仅使学生能将所学医学生物学中“遗传与变异”一章的知识融会贯通, 而且又将其他的相关基础医学知识与临床知识有机结合起来, 把相关多学科的知识有效地整合在一起。

综上所述, PBL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法, 既可在20多人的小班教学中开展, 是在设计、组织安排得当的情况下, 也可在近300人的大班教学中应用。PBL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又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有利于不同学科间的横向联系, 有利于多学科信息知识的整合, 在培养医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摘要:PBL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川北医学院生物学教研室率先在大学一年级本科学生的大班医学生物学课程教学中, 应用PBL教学模式, 探索在师资紧缺的情况下, 适合大班基础课程教学的PBL教学方法。

关键词:PBL,大班教学,医学生物学,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魏东, 张荧荧, 杨玉萍等.PBL教学法在急救技能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昆明医学院学报, 2011, (6) :140-142.

[2]杨耀防.以问题为中心教学法及其发展浅析[J].西北医学教育, 1993, 11 (1) :41.

[3]刘虹, 米大丽, 罗春芳等.口腔内科学实验教学改革——PBL法在口内实验教学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0, 10 (9) :76-78.

[4]马志华, 张茹英, 万宝珍.PBL教学法在护理个案分析中的应用与实践[J].中华护理杂志, 1999, 34 (10) :615-617.

[5]陈幼华, 黄淑华.PBL教学法在护理程序教学中的运用[J].护理学杂志, 2000, 15 (8) :501-502

[6]胡凯.21世纪医学发展趋势与医学生素质教育[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1, (1) :16-18

[7]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国际比较教育研究中心.中国教育发展系列报告:中国教育竞争力提升速度最快[N].中国教育报, 2009-11-27 (4) .

[8]教育部.199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00-5-29.

[9]教育部.2006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N].中国教育报, 2007-6-8 (2) .

医学生物学教学 篇9

1 观察

观察是一个感性认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求学生对教师提供的材料进行观察, 动眼、动手、动脑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充分感知, 通过感知形成鲜明的表象。在观察过程中为了提高效率, 应注意以下几点。

1.1 精选观察材料

教师要依据教材内容、重点难点精心选择最清晰、准确、鲜明、完备的, 既能反映本质规律又能最大限度排除干扰的最优材料。观察材料可以是实物、标本、挂图, 也可以是图表、数据等, 也可使用幻灯片、录像等电化手段。

1.2 精编观察提纲

为了使学生在观察中有目的、有计划, 应该在观察前向学生分发或出示观察提纲, 提纲中应有观察内容、观察方法、观察步骤以及注意事项等内容。

1.3 精心观察

要求学生按照教师提供的方法、步骤, 带着问题对分发出示的材料, 一步步地精心观察, 不应不经认真观察就直接从课本中找答案, 应鼓励学生放开课本独立观察, 直到亲自找出要观察的内容。

2 探索

探索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利用教师提供的感性材料, 通过观察、分析、比较、抽象和概括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形成初步的概念结论的过程。探索过程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上升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

2.1 出示探索提纲

探索提纲不同于观察提纲, 观察提纲出示的是一些直接明了的内容, 如在显微镜下观察人类上皮细胞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及其在细胞中的位置等, 而探索提纲中出示的是一些必须经过思考和提炼后才能得出结论的问题, 如酶的概念是什么, 酶有什么特性, 其生理功能有哪些等。

2.2 巡视指导

在探索过程中, 教师应在学生之中巡视, 了解学生在自学时对知识的理解情况, 因人而异地进行指点、启发和引导, 为学生解难释惑, 提醒应注意的问题。

2.3 分组讨论

对于遇到的疑难问题, 首先鼓励学生依据课本内容自己解决, 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教师也应参与讨论, 启发和诱导学生, 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整合

整合是对观察、探索的总结, 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师生的双边活动使知识系统化, 又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从而形成技能技巧, 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在整合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3.1 精讲

教师精讲的原则是, 学生不懂的知识、难点及关键要讲清、讲透;学生容易忽视的知识点要交代清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要适当挖掘;还要尽量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讲授重点知识的同时, 一般知识应做系统概括, 以便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3.2 板书板画

精讲的同时, 教师还要对重点知识板书板画。规范、新颖、巧妙的板书能帮助学生掌握教学重点, 对所学的知识一目了然, 并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和做课堂笔记。在关键时候再配以板画, 使之有动态感, 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3 演练

演练既是一个巩固的过程, 又是一个反馈、矫正的过程。演练的形式多种多样,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灵活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1) 口述。对于基本理论、概念、生物体的形态特征与结构特点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口述练习。 (2) 笔答。课前教师应根据教学要求精心编写题目, 用小黑板抄写或打印给学生。题目要灵活多样, 组织学生笔答, 教师纠正。笔答练习可以锻炼学生对知识的组织概括能力。 (3) 识图、绘画。图文并茂是医学生物学课本编排的一个显著特点, 加强对学生识图、绘画能力的训练, 是医学生物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因此, 要训练学生会识图, 学绘图, 能用图。 (4) 指图抢答。这种方式新颖有趣, 场面热烈, 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根据各种方式的演练情况, 教师最后作整体总结, 对所学知识加以引申和提高。

观察、探索、整合的三联教学法使学生在观察中思考, 在探索中提升理论认识, 在整合中对知识的脉络系统化, 学生有了学习动力, 达到了教学目的, 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提高了教学质量。

关键词:三联教学法,医学生物学,应用

参考文献

[1]赵娇.医学遗传学教学方法探讨[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4 (9) :48.

[2]蔡克勇.21世纪中国教育的走向[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医学生物学教学 篇10

1 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的兴趣医学微生物学具有内容繁杂, 容易混淆, 比较枯燥的特点。学好这门课程, 要从激发学生的兴趣着手, 由被动变为主动,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教学应从生活中常见的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开始, 利用学生对实际病例感兴趣的特点激发学生的新奇感和需要感, 增强其求知欲。如以学生面部多发的痤疮为例, 引出化脓性球菌;从我国乙型肝炎及其危害入手引出肝炎病毒;由河南的艾滋病村开始, 介绍人免疫缺陷病毒;从儿童接种卡介苗、做结核菌素试验引出结核杆菌等。通过具体实例, 激发学生对本门课所学内容的兴趣提高其学习热情。

2 自主性教学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过去我们认为老师讲得越细, 学生学起来越容易, 课堂效率越高, 其实这样做会养成学生不爱动脑筋的习惯, 学习上经常处于被动, 书本上大部分知识学生通过自学能够弄懂。学生自学后, 老师可以采取提问式教学, 对学生中存在的疑点、难点、重点讲述, 加强课堂的互动性, 这样学生不会感到课堂乏味, 反而会变得主动起来, 需要强调的是课堂上的自学是在老师指导下的自学, 老师的主导仍在起作用, 对好学生不断表扬, 对后进学生需要督促、鼓励、辅导。使老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为学习的激发者、组织者和引导者。

3 利用CAI课件教学

强化课堂教学效果随着电脑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 在医学各专业中应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 已威为必然趋势, 它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能集图、文、声、像于一体, 把知识内容形象生动地展示给学生。产生效果是传统教学形式不能达到的。课件直观性好, 逻辑性强, 而且能很好地突出重点和难点, 医学微生物种类很多, 各种病原体的形态结构靠文字讲解非常抽象, 学生难以理解, 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能够提供直观的图片, 真实形象的显示各类微生物的形态及超微结构, 使同学们有一个直观、感性的认识, 增强记忆。CAI课件对一些知识难点, 采取动画画面, 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如病毒的复制过程, 配以动画画面。使原来难以理解的这一过程变为生动的画面, 使同学们对病毒的增殖一目了然。

4 重视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在微生物学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医学微生物实验课是理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些内容课堂上难以讲清楚, 只有通过实验。从实验的现象和结果中得到理解。医学微生物的实验内容很多, 一部分实验可以由学生亲自动手来做, 还有一部分实验。可以通过录像、结果示教等手段来完成。使各章节的理论内容与实验有机的结合起来。

上好一堂实验课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第一, 老师认真备好实验课, 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前, 老师提前讲解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第二, 调整实验内容, 开设综合性实验, 将零散单一的实验重新构成实践性、目的性很强的综合性实验, 让学生在实验中受到全过程的训练, 这样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加强创新意识;第三, 重视实验课的考核, 强化考核环节。微生物实验的考核不能以实验报告、实验课平时表现来进行评定, 要看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实验的操作方法及操作技能。微生物实验内容很多, 不可能都对每个学生进行全部内容的考核, 同学们可以随机抽取一个实验项目进行考核, 老师当场打分, 这样学生在实验时积极主动, 进一步提高了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5 加强师德修养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当前医学模式的转变对卫生职教的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职教老师必须加强新理论、新方法及新成果的吸收和应用。通过学历教育或非学历教育, 如:参加短期培训班, 进修班, 专家讲座等形式追踪最新的医学科学发展, 不断吸取养分而完善知识结构。教师之间可以互相听课, 共同交流, 开阔教学思路, 不断学习教学新方法和新技术, 并应用于教学过程中。从而提高老师的授课水平。

专业课教师除了精通所授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外, 还要有广博的文化修养, 尽可能了解相关学科知识。加强教育学和心理学科知识的学习, 努力使教师威为有良好道德品质, 勇于进取, 不断开拓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医学生物学教学 篇11

[关键词]医学院校;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主要是从分子的水平型研究生命现象的科学性,主要是研究化学反应与人体内部的物质分子的基础性生物课程,是生物科学行业当中发展速度最快的一门医学学科,其技术与理论已经逐渐普及到各个生命科学领域当中,是生物学与相关学科之间的共同语言。实验属于一门学科,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当中生物化学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保障实验教育质量便能够有效巩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一、从学校方面改革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

学校应当提高对实验教学的认识。实验教学是医学院校中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以及科学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在美国教育中,能力远大于知识,能力并不来源于知识,而知识却可以来源于能力,能力的来源在于“参与”,在于“做”。对于医学院校而言,则必须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强化实验课、实践课的同时强化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考核。医学院校可以从三个方面强化对实验教学的认识:1.在教学实验室当中提供必要的仪器设备,从教学硬件设备上保障教学目的得以实现;2.在资金方面上,加大对实验室设备、先进实验室的建设投入,保障学生的学习效果符合社会需求;3.在教学计划方面需要不断的审视实验室教学的重要性,不断的优化实验性教育。

传统的医学基础教学实验课是属于理論课的,其实验课都归属于教研室管理,没有独立的实验室,其教研室又被划分得比较细,其规模较小,教学仪器设备普遍较为单一、分散,对于教育而言有着极大程度的阻碍性。对此,医学院校就应当根据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中的需求,统一性调配实验教学的管理,做好真正的资源共享,充分发挥教学仪器的教学作用。

二、从教师方面改革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

改善教学方式,保障教学方式能够与时俱进[3]。教师不能因循守旧,应当与世界接轨,及时的了解学科的教学新技术,掌握科学的教育方式,并引导教师学会如何学习,如何获取最新的科学知识动态,从而实现搞技术人才的培养工作。

承担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的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保障课堂的趣味性,促使学生在听课过程中能够获取相关知识、技能内容。要达到这样的目的,教师必须要对实验课的教学方式进行适当的改善,在布置实验课的方式上、实验课的步骤上。应当保障每一个实验都能够吸引学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当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仅是帮助学生完成相关的实验操作,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熟悉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巧以及引发学生的思考。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在实验性课堂当中显然不适用,尤其是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这样创新性非常强的课程,其实验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目前,许多教师会在实验前帮助学生准备好实验中所可能用到的物品,并梳理好实验中的步骤,让学生按照教师的知识去完成实验,这样的方式从根本上就剥夺了学生的独立操作,从而导致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不理想。

三、从学生方面改革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

生物化学实验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科目,高校学生应当对实验性课程做好相应的心理准备以及同等的重视程度,在实验当中学生不仅仅需要在培养实践技能,更多的是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4]。学生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当中首先应当重视实验课,并杜绝实验课不重要的意识,强化自身在实验课当中所获取的技能、知识的渴望与认识。在课堂开展之前,学生应当做好充分的预习准备,基本了解实验原理以及步骤,在进入实验室时必须有相应的心理准备,做好相关的实验准备。通过这样的做法,能够基本杜绝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盲目性,帮助学生提升对实验课的参与积极性,同时也消除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改善以往被动式的学习现象。例如,在做蛋白质印迹实验之前,学生应当先了解并熟悉其抗体特异性的结构特征,并基本了解整个实验步骤,其中主要包含配胶、上样、电泳、电转、结合抗体以及显色等。因为聚丙烯酰胺的凝胶时间比较长,普遍在实验课开始之前教师便已经开始配置,所以如果在课前学生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就很难在课堂中得到充分的学习。

四、结语

综上所述,医学院校的教学最终目标在于给予社会提供更多实用性、高技术人才,医学院校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育必须要依据社会、行业的需求进行创新,通过学校、教师以及学生等多方面进行改革创新,促使医学院校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质量得以稳固提升。

参考文献:

[1]文朝阳,马惠苹,孙林,等.研究生担任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助教的实践探讨[J].中国医学装备,2012,9(11):72-74.

[2]刘湘新,苏建明,刘进辉,等.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3(4):197-198.

[3]白慧玲,刘瑞敏,刘峰涛,等.融合免疫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探讨[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2(3):238-239.

[4]庞敏,张菡菡,孔丽君,等.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模式改革的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25):203-203.

医学生物学教学 篇12

1 联系生活实际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我校学生大多处于15~18岁的年龄阶段, 正是渴望了解生命奥秘和生命科学知识的年龄, 对课本上的一些基础理论感到枯燥无味, 教师如果在教学中以基础知识的讲述为基础,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便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述“生命的基本特征”时, 用教室里的桌椅和一些动植物作比较, 先让学生发挥自己的观察能力, 区别生命和非生命的本质, 当学生都对这个话题感兴趣时, 再讲解生命的基本特征, 学生就容易接受了。再如, 讲述“共显性遗传”时, 先问学生是否知道自己的血型, 再问他们是否想通过自己的血型来推断父母的血型或通过父母的血型推断自己的血型。还可以先说明父母如果是特殊的AB型和O型时, 子女不可能出现和父母一样的血型。当学生疑惑时, 进一步引导学生根据分离定律推断出子女的血型。讲述“减数分裂配子的发生”时, 先讲一些重男轻女的地区发生的小故事, 再提出问题:你们想知道生男生女由谁决定吗?然后开始逐一讲解, 从而揭开生命的奥秘。

2 挂图形象比喻

随着现代教学技术的发展, 许多人对教学挂图在现代教学中的作用认识不足。在医学教学中挂图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挂图进行讲解, 可以突破医学生物学教学中的一些重点难点。如DNA的双螺旋结构, 可以将其形象地比喻成旋转的楼梯, 左右扶手相当于两条主链, 中间台阶相当于碱基对, 这样学生就会对DNA的结构模型有更直观形象的了解, 便于其理解和掌握, 具体见图1。

3 巧用启发式教学法

启发式教学法就是教师运用多种方法、多种形式有效地引导、启发学生, 激励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比喻、回忆、联想、对比、分析及综合判断, 从而积极主动地发掘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1]。在医学生物学的教学过程中, 通过导入启发、对比启发、比喻启发和判断启发等方法, 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如讲述“细胞的增殖方式”中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时, 通过列表归纳、对比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可轻松地比较两种增殖方式的异同。又如在讲解“常染色体遗传和性连锁遗传的系谱特点”时, 先让学生从理论上比较各种系谱的特点, 找出差异, 再让学生自己分析系谱图。由于有了理论基础, 有的学生很快就能判断出系谱图的种类, 从而对学习系谱分析产生兴趣。启发式教学法的教学设计要具有启发性, 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发挥多媒体优势

随着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 多媒体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多媒体在辅助生物教学的过程中, 能充分发挥作用, 把抽象、复杂的生物学知识转变成生动活泼的文字、图像。如遗传的三大基本定律, 特别是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在讲解的过程中结合课件进行动态的颜色演示, 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再如学生学习“染色体结构畸变”时, 对缺失、重复、倒位、易位的概念很难理解, 教师如果结合课件进行动态演示, 就能一目了然。课件中的内容会给学生提供独特的视角和准确的动态过程, 这不但给学生带来了新的视觉效果, 而且还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所以, 适当运用多媒体课件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着独特的作用。

5 设计课堂游戏

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是教学成功的关键。通过课堂游戏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如讲述“减数分裂”时, 由于基本概念太多, 容易混淆, 很难理解。教师可以设计并组织学生做游戏, 选8名学生参加, 4高 (2男2女) 4矮 (2男2女) , 让他们根据身高和性别配成4对。每对手挽手站在一起, 比喻成一条染色体 (二分体, 含2个DNA分子) , 每名学生是一条姐妹染色单体 (单分体, 含1个DNA分子) 。高男对和高女对相互靠近, 是一条来自父方, 一条来自母方的同源染色体 (4分体或2价体) , 矮的两对学生也是这样。高对和矮对互称为非同源染色体。高男对的染色单体和高女对的染色单体互称为非姐妹染色单体, 矮对也是这样 (见图2) 。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后, 再进行减数分裂各期的讲解, 使学生在游戏中接受了知识且记忆深刻, 为学习遗传基本规律打下基础。

6 介绍学科新进展

当今世界生物学的研究发展日新月异, 教师在平常的生物学教学中, 可以给学生介绍一些当前生命科学的最新动态和成果。如讲到基因和染色体时, 可简单介绍我国所承担的“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1%基因组测序”, 主要是完成了3号染色体上的300万个碱基的测序任务[2]。讲述“无性生殖”时, 可介绍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羊多莉。讲到“遗传病”时, 向学生讲述利用基因工程可以研发许多药物治疗一些遗传病, 分子诊断技术也开始应用于许多疾病的诊断, 生命科学正处于方兴未艾、蓬勃发展的新阶段。这样就提高了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学习兴趣, 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的追求与向往。

7 融洽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使学生处于一种安全、温暖、宽松、相互信任的环境中, 对正处于青春期学生的心理发展十分有利。教师作为学生的榜样, 对构建和谐关系起主导作用[3]。无论是班主任还是任课教师, 在管理学生时, 要以关心、理解、信任、尊重每一名学生为前提, 用自己的行为赢得学生的信任、尊重和爱戴。学生不喜欢严肃刻板、高高在上的教师, 会对这样的教师产生反感、惧怕和抵触情绪, 进而发展到厌烦该教师所教的这门课程。但如果师生关系平等、民主、和谐, 学生就会感到教师可亲可敬, 也就会喜欢他所教的课程。所以, 教师要由传统的教学操控者变为引导者、激发者, 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者转变为自主学习者, 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生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必然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以上多种教学方法的尝试, 可以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使内容抽象、不易理解且难记忆的知识变得容易接受。而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探索、创新才能将枯燥的知识、复杂的规律传授给学生, 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医学生物学,教学方法,学习兴趣,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黎志东, 徐志凯, 李元鲍, 等.启发式教学法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1 (3) :312~313.

[2]康晓慧.医学生物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上一篇:西方经济学家下一篇:公共无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