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共12篇)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 篇1
医学基础课程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而且各科之间相互交叉, 相互渗透, 以适应现代医学教育的需要, 其中医学微生物学是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 其在人类探讨传染性疾病的病因、流行规律和防治中具有重要意义, 它有着理论内容抽象、实践性较强、新知识与新技术更新快等学科特点。在中等卫生职业教育中学生只有初中起点, 文化基础水平普遍偏低, 学生普遍反映该门课程涉及的知识量大, 内容繁杂, 系统性不强, 难以记忆。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学生学习起来较为被动学习兴趣不高, 因而学习效果较差。为了适应现代医学教育的需要, 培养高素质的实用型医学人才, 笔者主要针对医学微生物学教学谈些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1 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的兴趣医学微生物学具有内容繁杂, 容易混淆, 比较枯燥的特点。学好这门课程, 要从激发学生的兴趣着手, 由被动变为主动,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教学应从生活中常见的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开始, 利用学生对实际病例感兴趣的特点激发学生的新奇感和需要感, 增强其求知欲。如以学生面部多发的痤疮为例, 引出化脓性球菌;从我国乙型肝炎及其危害入手引出肝炎病毒;由河南的艾滋病村开始, 介绍人免疫缺陷病毒;从儿童接种卡介苗、做结核菌素试验引出结核杆菌等。通过具体实例, 激发学生对本门课所学内容的兴趣提高其学习热情。
2 自主性教学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过去我们认为老师讲得越细, 学生学起来越容易, 课堂效率越高, 其实这样做会养成学生不爱动脑筋的习惯, 学习上经常处于被动, 书本上大部分知识学生通过自学能够弄懂。学生自学后, 老师可以采取提问式教学, 对学生中存在的疑点、难点、重点讲述, 加强课堂的互动性, 这样学生不会感到课堂乏味, 反而会变得主动起来, 需要强调的是课堂上的自学是在老师指导下的自学, 老师的主导仍在起作用, 对好学生不断表扬, 对后进学生需要督促、鼓励、辅导。使老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为学习的激发者、组织者和引导者。
3 利用CAI课件教学
强化课堂教学效果随着电脑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 在医学各专业中应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 已威为必然趋势, 它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能集图、文、声、像于一体, 把知识内容形象生动地展示给学生。产生效果是传统教学形式不能达到的。课件直观性好, 逻辑性强, 而且能很好地突出重点和难点, 医学微生物种类很多, 各种病原体的形态结构靠文字讲解非常抽象, 学生难以理解, 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能够提供直观的图片, 真实形象的显示各类微生物的形态及超微结构, 使同学们有一个直观、感性的认识, 增强记忆。CAI课件对一些知识难点, 采取动画画面, 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如病毒的复制过程, 配以动画画面。使原来难以理解的这一过程变为生动的画面, 使同学们对病毒的增殖一目了然。
4 重视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在微生物学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医学微生物实验课是理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些内容课堂上难以讲清楚, 只有通过实验。从实验的现象和结果中得到理解。医学微生物的实验内容很多, 一部分实验可以由学生亲自动手来做, 还有一部分实验。可以通过录像、结果示教等手段来完成。使各章节的理论内容与实验有机的结合起来。
上好一堂实验课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第一, 老师认真备好实验课, 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前, 老师提前讲解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第二, 调整实验内容, 开设综合性实验, 将零散单一的实验重新构成实践性、目的性很强的综合性实验, 让学生在实验中受到全过程的训练, 这样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加强创新意识;第三, 重视实验课的考核, 强化考核环节。微生物实验的考核不能以实验报告、实验课平时表现来进行评定, 要看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实验的操作方法及操作技能。微生物实验内容很多, 不可能都对每个学生进行全部内容的考核, 同学们可以随机抽取一个实验项目进行考核, 老师当场打分, 这样学生在实验时积极主动, 进一步提高了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5 加强师德修养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当前医学模式的转变对卫生职教的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职教老师必须加强新理论、新方法及新成果的吸收和应用。通过学历教育或非学历教育, 如:参加短期培训班, 进修班, 专家讲座等形式追踪最新的医学科学发展, 不断吸取养分而完善知识结构。教师之间可以互相听课, 共同交流, 开阔教学思路, 不断学习教学新方法和新技术, 并应用于教学过程中。从而提高老师的授课水平。
专业课教师除了精通所授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外, 还要有广博的文化修养, 尽可能了解相关学科知识。加强教育学和心理学科知识的学习, 努力使教师威为有良好道德品质, 勇于进取, 不断开拓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总之,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 医学也在迅速发展, 医学微生物的教育工作者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在教学实践中以提高教学质最为中心, 转变教育思想, 更新教育观念, 不断学习, 不断探索, 不断总结经验, 为培养出实用型合格医学人才而努力。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 篇2
Medical Microbiology
课程中文名称:医学微生物学实验
课程英文名称:Experiments of Medical microbiology 课程编号:×××(仿宋常规小4号)实验学时:20学时
学分:××(仿宋常规小4号)
适用专业:临床医学专业七年制、五年制 先修课程:医学微生物学 开课学院:医学院
开课学期:第四三学期、第四学期 教材及实验指导书:
贾文祥主编,《医学微生物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一、实验课程简介
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基础与临床之间的桥梁课程。理论课中的许多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生物学特性都需要通过实践来验证说明。微生物学实验课的宗旨就是通过与理论课相关的实验课的学习,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验操作的能力。
二、实验课性质、目的和任务
性质:独立设课
目的:加深理解并巩固理论知识,学习和掌握有关的实验操作技术。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及独立工作能力。任务:细菌形态学观察技术;细菌培养技术,细菌的生化反应检测;菌分布与外界因素对细菌影响;综合性实验--流感病毒的分离鉴定;病原性球菌的检测;综合性实验—肠道杆菌的检测;其他细菌。
三、实验课教学基本要求
1、实验课前做好预习,明确本次实验课的内容及其原理、方法和注意事项。
2、实验过程中要仔细认真,注意分工协作。操作内容要按操作步骤进行,学会正确操作手法、准确记录实验结果。示教内容要注意观察,并记录好相关内容。
3、严格遵守实验室规则,在微生物实验课上,要树立“有菌观点”,严格掌握和不断完善无菌操作技术。
4、科学总结,实验完毕应自行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可能的结论,并总结实验中的体会和经验。除当堂作好实验记录及绘图外,还应按规定完成系统实验报告。
四、实验教学的内容与基本要求
第一次试验
细菌形态学观察技术:
实验目的:
1)掌握无菌操作、油镜使用方法;
2)熟悉细菌的基本形态和特殊结构的镜下特点; 3)掌握革兰氏染色法并了解其在医学实践中的意义。教学基本要求:
1)熟悉细菌形态学检查的基本方法;
2)熟悉细菌染色标本的基本制作步骤;
3)掌握革蓝染色法的步骤、医学意义以及主要原理; 4)熟悉显微镜油镜头的使用及保护; 5)掌握细菌的基本结构形态特征; 6)熟悉细菌的特殊结构形态特征。
实验内容提要:
1)宣读医学微生物学实验室规则 2)显微镜油镜头的使用及保护 3)细菌基本形态和特殊结构标本片示教 4)细菌涂片的制备及革蓝染色法 实验类型:
验证性实验 必修或选修:必修 使用的主要仪器:
1)光学显微镜、镜油、二甲苯等
2)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培养物、接种环、玻片、酒精灯等
第二次试验
细菌培养技术和生化反应
实验目的:
1)
掌握细菌的分离培养技术及纯种菌接种法;2)
熟悉细菌各种生长现象及细菌的代谢产物;3)
了解细菌常用培养基及生物因素对细菌的影响。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培养基的制备原则及各种培养基的接种方法 2)熟悉鉴别细菌常用的几种生化反应原理及方法 3)熟悉细菌的生长表现 4)了解常用培养基的制作过程 实验内容提要:
1)培养基制备原则和程序介绍 2)细菌的接种技术演示及操作 3)细菌的生长表现观察
4)常用的几种生化反应检测方法及意义 5)观看“病原性细菌的检测与防治”录像 实验类型:验证性实验 必修或选修:必修 使用的主要仪器:
1)各种培养基、配制基础培养基的各种原料 2)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培养物、接种环、酒精灯等 3)“病原性细菌的检测与防治”录像带
第三次试验
细菌分布与外界因素对细菌的影响
综合性实验--流感病毒的分离鉴定(1)
实验目的:
1)熟悉细菌的分布情况及外界因素对细菌生长的影响 2)熟悉呼吸道病毒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紫外线杀菌原理、应用范围及高压蒸汽灭菌的原理、应用 2)掌握药敏试验方法(纸片法)并了解其医学意义。3)熟悉实验室常用的消毒、灭菌、除菌的仪器、原理及用途。4)了解化学消毒剂对细菌的影响原理。
5)掌握临床呼吸道病毒感染标本的采集、处理及送检原则。6)掌握流感病毒的分离培养---鸡胚尿囊腔接种技术。实验内容提要:
1)细菌的分布检查—-空气、咽喉、体表、物品。2)细菌的药物敏感试验 3)化学消毒剂的杀菌试验 4)紫外线的杀菌试验
5)综合性实验—流感病毒的分离培养(1)——鸡胚尿囊腔接种 实验类型: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 必修或选修:必修 使用的主要仪器:
1)紫外线灭菌灯、常用抗生素药敏纸片、固体平板培养基。
2)培养箱、12-14日龄的鸡胚、检卵箱、石蜡、钢锥、注射器、吸管等。
第四次试验
综合性实验--流感病毒的分离鉴定(2)
实验目的:
熟悉呼吸道病毒的分离培养与鉴定的全过程 教学基本要求:
综合性实验—流感病毒的鉴定血球凝集试验(2)1)熟悉鸡胚尿囊液收集方法。
2)掌握血球凝集试验原理和操作方法、结果观察及效价判定。3)了解血球凝集抑制试验操作方法、结果观察及效价判定。4)观看PCR检测病毒的录像,了解PCR检测病毒的原理及步骤。实验内容提要:
1)流感病毒的鸡胚尿囊液收集 2)流感病毒滴度测定—-血球凝集试验 3)流感病毒的鉴定-血球凝集抑制试验 4)观看PCR检测病毒的录像 实验类型: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 必修或选修:必修 使用的主要仪器:
1)尿囊腔接种后经72小时培养的鸡胚、卵垫板、眼科镊子、剪刀等。2)0.5%的鸡血球、生理盐水、小试管、吸管、试管架等。3)PCR检测病毒的录像带。
第五次试验
病原性球菌的检测
综合性实验—肠道杆菌的检测(1)
实验目的:
1)掌握病原性球菌的形态和染色性与葡萄球菌的鉴别 2)主要肠道杆菌的形态、染色性 3)主要肠道杆菌的培养特性 4)主要肠道杆菌的生化反应
5)综合性实验—粪便中肠道致病菌的分离培养和鉴定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葡萄球菌血浆凝固酶试验原理、方法及意义。2)掌握粪便标本中肠道病原菌的分离鉴定程序。
3)熟悉肠道病原菌和非病原菌在EMB、MCK平板上的菌落特征。实验内容提要:
1)葡萄球菌、链球菌血琼脂平板培养物观察。2)葡萄球菌血浆凝固酶试验---玻片法。
3)大肠埃希菌、痢疾志贺菌、伤寒沙门菌在EMB、MCK平板上的菌落特征观察。4)粪便标本中肠道病原菌的分离培养、初步鉴定(分两个阶段进行)。5)观看肠道杆菌检测的录像。实验类型: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 必修或选修:必修 使用的主要仪器:
1)金葡菌和白葡菌培养物、1:2的人血浆、接种环等。
2)各种球菌的血平板培养物、肠道杆菌在EMB、MCK平板培养物等。3)EMB、MCK平板培养基
4)球菌及肠道杆菌革蓝染色标本。5)肠道杆菌检测的录像带。
第六次试验
综合性实验—-肠道杆菌的检测(2)
实验目的:
1)肠道致病菌的分离培养和鉴定(血清学鉴定)
2)掌握肥达氏反应的原理及结果分析,熟悉肥达氏反应的方法及结果判定 教学基本要求:
综合性实验—粪便中肠道致病菌的分离培养和鉴定(2)
1)掌握肠道杆菌的血清学鉴定---玻片凝集法。
2)熟悉并掌握肥达氏反应的原理、操作方法及结果判定。实验内容提要:
1)肠道致病菌和非致病菌在双糖铁培养基上的生长特征观察并记录结果。2)肠道杆菌的血清学鉴定---玻片凝集反应。3)肥达氏反应的原理,掌握操作方法及结果判定。实验类型: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 必修或选修:必修 使用的主要仪器:
1)伤寒沙门菌、痢疾志贺菌诊断血清、生理盐水、载玻片等。
2)患者血清、伤寒沙门菌O、H菌液、56℃水浴箱、小试管、试管架等。
第七次试验 其他细菌(结核、白喉、炭疽、螺旋体)的检测
实验目的:
1)抗酸染色的原理、方法及结核分支杆菌显微镜下的特征。2)白喉棒状杆菌、炭疽芽胞杆菌、螺旋体的形态及染色特征。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抗酸染色的原理、方法及结核分支杆菌在显微镜下的特征。2)掌握白喉棒状杆菌、炭疽芽胞杆菌、螺旋体的形态及染色特征。实验内容提要:
1)用肺结核患者痰液标本做抗酸染色。2)观察白喉棒状杆菌、炭疽芽胞杆菌、钩端螺旋体、梅毒螺旋体染色标本片。实验类型:验证性实验 必修或选修:必修 使用的主要仪器:
1)抗酸染色液、显微镜、蜡笔、玻片夹、痰液标本等
2)白喉棒状杆菌、炭疽芽胞杆菌、钩端螺旋体、梅毒螺旋体染色标本片
五、实验成绩的考核与评定办法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 篇3
关键词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启发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12-0103-02
医学微生物学是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是医学各专业学生必修的主干课程。本门课程的内容虽然不深奥,但所研究的对象体积微小、种类繁多,其内容庞杂,需要记忆的知点多,缺乏系统性。学生往往感觉枯燥乏味,难学难记,产生厌学情绪。鉴于此,笔者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就如何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改善微生物教学质量等方面进行不断探索,教学效果有了明显增强。
1 抓好绪论课的兴趣激发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能否在学生初次接触本门课时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其能否学好微生物学的关键[1]。学生往往对来自生活的知识兴趣较高,笔者首先以一系列生活实例出发,提出疑问,如为什么要注意饭前洗手、勤晒衣被?食物为什么会腐败?SARS是怎么回事?为什么有些人会患上“脚气”?酸奶是怎么得来的?通过学生讨论和教师引导,学生不仅掌握了微生物和病原微生物的概念,而且急切地想要探索更多关于微生物的知识。学生的课堂提问非常活跃:如何防止食物变质?如何避免染上“脚气”?人体中真有很多微生物吗?绝大多数的人为什么没有患上“微生物病”?通过以上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而且为后续教学埋下伏笔。
2 加强教学的生动性
比喻、拟人、口诀等方式的灵活运用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2]。例如,在讲细菌的结构时,把细菌的细胞壁与细胞膜的关系比喻为自行车外胎和内胎的关系;在学习消毒与灭菌时,把间歇灭菌法比喻为人类与芽孢之间的斗智斗勇,而芽孢最后陷入人类设置的陷阱;讲细菌感染的结局时,把病原菌的致病性与机体的免疫形象地比喻为两军对抗;结核分枝杆菌的培养特性拟人化为馋(营养要求极高)、懒(生长速度极慢)、丑(菌落极粗糙)3个字;把肺结核的临床表现概括:热(发热)、汗(盗汗)、美(面部潮红);讲到汉坦病毒引起的肾综合征出血热时,将其临床症状比喻为醉酒面容(面红、颈红以及上胸部潮红);编制口诀来描述破伤风芽胞梭菌的生物学性状:细长杆菌周鞭毛,幼龄活跃地运动,革兰阳性鼓棰样,端生芽孢不能忘……通过比喻和拟人等有感染力的语言使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便于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3 注重结合临床案例
微生物各论部分易于理解但容易混淆,难以记忆,给学生带来很大困扰。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笔者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和自学指导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课堂基本结构是“以病说菌”,即:首先用临床病例引入,激发学生求解欲望,然后巧设疑问,引入相关的病原微生物,之后让学生带着悬念阅读教材,有目的地进行自学。最后以病例为中心,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找出病因,拟定治疗方案,必要时教师给予指导并归纳总结。这种教学方式将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防治等知识有机融合,“零距离”对接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提高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和自学能力。
4 利用实验课增强理论课教学效果
由于教学时数的限制,很多实验课和理论课在时间上不衔接,学生印象不深刻。笔者把与实验有关的理论知识安排到实验课上详细讲解,形成一种师生讲、看、做为一体的教学模式,达到传授理论时能够联系实、,指导实践时又有理论支持的良好效果。比如“消毒与灭菌”与“外界因素对细菌分布的影响”,这两部分如果放在理论课和实验课上分别学习,具有时间衔接不当、授课内容重复太多的弊端。笔者通过理论和实验同时进行的方式,不仅缓解了教学时数不足的难题,并且通过“迫使”学生主动思考的方式,培养了其创新能力。
5 重视归纳总结
针对病原微生物学各论部分内容散杂的情况,引导学生将类同的知识进行横向比较和归纳。如以外毒素为主要致病因素的细菌有哪些?以侵袭力和内毒素为主要致病因素的细菌有哪些?以侵袭力和外毒素为主要致病因素的细菌有哪些?在预防和治疗这些病原菌引起的疾病时可采取哪些方法?注意哪些事项?通过比较归纳法,在减轻学生记忆负担的同时提高他们的综合概括能力和融会贯通能力。
6 启发式教学必不可少
学习是人类主动获取、整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在教学中尤其要注重以启发式问题为基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以综合提高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如在流感病毒一节,首先出示问题:为什么人一生中大多会感冒很多次?甲型H1N1流感为什么容易引起世界范围的大流行?然后适时提出递进式问题:流感病毒容易变异,其变异的本质是什么?其变异与流行之间有什么关系?最后围绕问题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必要时教师指导总结。启发式教学在促使学生寻求知识内在联系进而培养其学习综合素质方面具有无比优势。
7 将课堂结尾的“句号”变为“问号”
在教学中还可以通过巧妙设计问题来结束课堂,“诱导”学生主动探究相关内容。比如在讲授细菌致病性一节时,以下面的问题结尾:我们知道了外毒素经处理可制成类毒素,类毒素能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你知道类毒素和抗毒素在医疗实践上有何应用吗?急于知道答案的学生就会主动地去查阅资料。通过变“句号”为“问号”的方法,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主动性。
此外,要充分发挥多媒体信息量大、形象直观、交互性好的优势,利用多媒体课件来辅助传统教学。总之,在教学过程中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促进医学微生物学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姚红,郝素珍.优化教学方法,提高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效果[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0,12(3):227-229.
[2]谢涛.如何在医学微生物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6,19(4):484-485.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 篇4
1结合专业特点, 优化实验内容和方法
医学微生物学理论课程内容繁杂、抽象、知识点多, 学生普遍感觉记忆点太多、连贯性差、对所学知识难以宏观理解和掌握。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科学专业, 实验教学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对理论内容的理解和消化起到很好的补充和加强作用。为了提高实验课的教学质量, 教研室针对不同专业分别设定了不同的实验教学内容、课时和教学方法, 在保证基本实验技能训练基础上, 去除临床应用性差的实验项目, 优化实验设计, 增加学生动手实验操作机会, 把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作为首要任务。
1.1 实验内容
结合教学大纲, 筛选实验内容。设定细菌形态学检查、细菌人工培养、细菌的分布与消毒灭菌、病原性球菌、肠道杆菌的分离培养和鉴定、病毒和其他微生物为医学微生物学主干实验内容, 其中肠道杆菌的分离培养和鉴定共计6学时, 其余实验内容均为3学时。
1.2 实验课堂设置
在实验课中, 教师首先以简明概括的语言介绍实验内容、实验方法及目的和要求, 讲解中注意时间的压缩, 重点应放在操作方法的指导上。在整个学生操作实验环节中, 教师现场巡视, 随时指导, 为锻炼学生独立实践能力, 标本的采集、实验仪器的调试、完成实验步骤等操作均在教师监督下由学生独立完成。例如:在细菌的形态学检查实验课堂中, 3学时的实验内容涉及到四大方面, 包括细菌镜下形态观察、油镜使用和保护、细菌涂抹标本片的制作和革兰氏染色法、病人痰标本的采集和抗酸染色法。课堂初先由教师示教操作显微镜、油镜头的使用, 之后学生亲自调节显微镜完成镜下形态观察并绘图, 通过这样的实践操作, 学生不仅掌握油镜头使用, 而且可以使理论课堂中学到的抽象内容如螺旋菌、鞭毛、芽孢、荚膜等, 通过动手观察加深认识。革兰氏染色法和抗酸染色法是医学检验技术中常用的两种染色方法, 通过教师的示教操作, 学生在掌握正规染色方法和技巧的基础上亲自实践, 制作细菌涂抹标本片、染色、冲洗、脱色、复染、显微镜下寻找细菌, 这一系列操作均独立完成, 既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细菌形态的认识, 同时也锻炼了对显微镜使用能力, 为开设综合性实验打下坚实的基础。课堂最后老师利用5~10min时间归纳整理思路、指出存在问题, 并联系临床提出课后思考题, 如假如病人痰标本中未查到抗酸菌, 可以完全排除肺结核吗?课后完成实验报告, 以节省教学时间。整节实验课内容安排紧凑、时间分配合理、紧密结合临床实践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经过两年的教学实践, 效果显著。
1.3 改进教学方法, 提升实验课教学水平
在实验教学中, 有些操作抽象、晦涩难懂, 多媒体教学可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信息有机结合起来, 形象生动地展示, 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对于应用性较强的内容, 如细菌的接种法及培养技术、肥达氏实验、病毒的分离培养等, 学生常会遇到如操作过程遗忘快, 需老师反复示教等问题。通过多媒体播放图片、录像、动画等能明显解决上述问题, 特别是多媒体与板书有效结合的教学方式, 可显著弥补传统教学方法的缺陷, 提高学习效率[1]。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 笔者通过网络等途径搜集到了大量的实验资源, 建立实验资源库, 同时结合教学大纲和学生需求不断调整优化教学课件, 为实现高质量的实验教学提供了保障。同时, 针对学生教学效果评价意见、教研室主任听课意见及教学督导抽查意见等反馈信息中存在问题, 如有些教师对实验背景知识和临床应用讲解不够、留给学生操作时间少、实验结果不易控制等问题予以解决。为了提高教学质量, 我教研室组织教授、高年资讲师和新进教师对每一实验教学内容重点、难点进行集体备课, 仔细梳理, 高年资教师对新进教师实行一对一带教, 严把教学质量。经过不断地集体讨论、修改和补充, 提升了实验课教学水平。
2采取多种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浓厚兴趣
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已具备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以在针对此专业的学生进行实验教学时, 不应采取“填鸭式”和“灌输式”教学方法, 而应因材施教, 尝试采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模式, 激发学生产生浓厚兴趣。
2.1 换位教学模式
对于内容单一的基础微生物实验, 如细菌的消毒灭菌方法中紫外线消毒法、高压蒸汽灭菌法, 教师实行换位教学模式。即由教师在前一节课介绍下节课实验内容, 布置学生预习, 上课时随机请一学生为老师和其他同学介绍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并示教, 最后由教师补充内容, 提出该同学讲解优点和不足并提出问题, 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实验。实验完成后由教师和同学共同展开讨论, 查漏补缺。
2.2 以问题为基础的 (Problem Based Learning, PBL) 实验课教学模式
PBL教学法是一种新型医学教学模式, 它是以病人的疾病问题为基础, 以学生为中心, 以教师为引导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2]。这种教学模式通过学生查阅资料, 以小组讨论为主要教学形式解决问题, 其基本理念就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予学生,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旨在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培养其处理问题的能力[3]。在医学微生物的实验课教学中, PBL教学法在细菌学和病毒学实验部分均得以广泛应用。例如:针对药敏实验内容, 教师设计烧伤合并创面细菌感染病例, 针对该病例提出以下问题:该病人必须应用抗生素治疗来控制感染, 如何进行标本的采集?如何进行细菌的培养并选择出特异性强的抗生素?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设计实验, 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 明显提高了教学效果。
2.3 引入病例教学模式
在实验教学中紧密结合临床病例进行分析, 打破专业学科限制, 设立微生物实验专题。此教学模式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进入临床工作奠定良好基础。应用此模式主要有以下几部分实验: (1) 疑似肺结核病人痰标本的细菌学检查; (2) 烧伤创面或脓液中病原菌的分离鉴定; (3) 粪便标本或肛拭子中肠杆菌的分离培养和鉴定; (4) 应用抗链球菌溶血素“0”的测定辅助诊断风湿热; (5) 肥达氏实验辅助诊断伤寒和副伤寒; (6) 流感病人含漱液中病毒的检测。以上实验全过程均在教师指导下完成, 有效引导学生运用学到的理论和实验技术解决临床实际问题。
2.4 开放式设计教学模式
这类教学模式主要针对优秀的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开展, 在具备一定的基础医学理论和实验操作基础上, 以医学微生物专业内容为主, 结合其他学科知识, 由指导教师提出实验课题, 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来设计实验方案及技术路线, 在教师的监督管理下开展实验, 以此达到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的目的。对实验内容要求具备一定的临床实用性和操作可行性, 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可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整个实验包括了课题的提出、文献资料收集、实验方案自主设计、完成实验、实验结果分析及总结、讨论优点与不足等流程, 形成学生自主设计并动手实践, 教师辅助指导的科研氛围。对于表现突出的同学, 可以让其参与到教研室课题中, 进一步培养科研能力。
3增加学科新知识, 扩充学生视野
在完成实验教学的同时, 应与时俱进、及时准确的向学生传递本学科新事物。近年来, 威胁公众健康的公共安全卫生事件时有发生, 且与本学科存在密切的联系, 如非典疫情、禽流感疫情、艾滋病、手足口病等, 在实验课堂中教师也应对这些问题做以讲解, 使学生能够随时联系所学知识扩充视野。此外, 也应及时向学生们宣讲实验室安全问题事例, 如东北农业大学师生在山羊解剖实验过程中感染了布鲁氏菌, 为实验室安全敲响了警钟, 以此加强学生对于实验室操作规范的重视。
4完善考核制度, 培养严谨学风
在过去的实验课考核中, 主要依据对学生实验报告的批阅来打分, 实验课成绩仅占总分数的15%, 难以体现其重要性并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为此, 我教研室对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考核方式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改革, 考核方式由单一的实验报告为主转化为综合考核, 实验成绩也提高到总分数
的30%, 现考核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基础考核:包括出勤、课堂提问、实验预习及操作、实验报告书写等。 (2) 技能操作考核:从实验大纲中选取学生必须掌握的实验技术作为考核内容, 如显微镜油镜的使用和保护、细菌涂抹标本片的制作、革兰氏染色法、抗酸染色法、常见病原微生物的辨认、细菌的接种技术等, 在考核过程中严格按照考核评分标准打分, 提高了学生对本实验课的重视程度。 (3) 综合设计性实验的考核:主要考核学生查阅文献、设计实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通过两年多的实践, 学生的学习热情、技能操作和科研思维均有了极大的提高。
5结语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经过改进后, 实验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考核制度均更趋科学和合理, 也突出了“以学生为本, 以教师为主导”的实验教学理念, 使学生在掌握微生物实验技术的同时, 也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由于本实验课的教学改革尚处于尝试摸索阶段, 难免存在诸多不足, 还需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在以后的教学实践改革中, 我校计划采取以基础教学实验、临床病例综合性实验、自主设计性实验、教研室课题实验等多层面相结合的方法, 采取更加灵活主动的教学模式, 以培养实用型和创新型医学人才为目标, 进行进一步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参考文献
[1]赵杰, 官守涛, 朱明磊.多媒体技术在免疫学实验教学中的运用 (J)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 2006, 8 (2) :194-195.
[2]吴亚欧.PBL教学法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的应用 (J) .安徽医药, 2009, 13 (4) :462-463.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 篇5
课程名称:医学微生物学
授课专业:五年制预防医学专业
学时与学分:总学时数为66(理论课36学时,实验课30学时),4学分
一、课程性质和目的
医学微生物学是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学性状,以及病原微生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与人体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其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和运用这门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有关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及从事由微生物所致疾病的诊断和防治工作奠定基础。
本大纲所列内容都是要求学生学习的,但不是全部在课堂上讲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教学,也可由学生自学。教学内容的要求分三级,第一级为掌握的内容,要求学生牢记并能口述自由表达,还能应用这些理论解决临床相关问题并应用于后续课程;第三级为了解内容,学生对此内容应有一初步印象;第二级为熟悉内容,介于掌握与了解内容之间。
本大纲适用于我校五年制本科的临床、口腔、预防、检验等专业的教学。
二、理论课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绪论
学时分配:0.5 学时
掌握:微生物的概念。熟悉:微生物的分类。
了解:微生物的特点及与人类的关系;医学微生物学的概念及发展史。
第一篇
细 菌 学
第1章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学时分配:1.5 学时
掌握:细菌测量单位;细菌的基本形态;细胞壁肽聚糖的结构;革兰阳性和阴性菌细胞壁的不同点及其意义;细菌的特殊结构;荚膜的概念和功能;鞭毛的概念和功能;菌毛的定义、种类和功能;芽胞的概念,形成条件和功能;革兰染色法及其意义。
熟悉:细菌的排列方式;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核蛋白体、质粒等各种细菌都具有的结构;细菌细胞壁的功能;细菌细胞壁缺陷型(细菌L型)的基本概念及其临床意义;;荚膜的化学组成、形成条件。
了解:细菌的大小;细菌L型的培养;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中介体的概念;细胞质内的核蛋白体,质粒,胞质颗粒在医学上的意义;核质的功能;鞭毛菌的分类;芽胞的形状、大小和位置;繁殖体的概念;细菌形态与结构检查法;单染色法;抗酸染色法;特殊染色法。
第2章
细菌的生理
学时分配:2 学时
掌握:根据细菌代谢时对分子氧的需要与否的分类(专性需氧菌,微需氧菌,兼性厌氧菌和专性厌氧菌);病原菌的生长温度;细菌的合成性代谢产物:热原质、毒素和侵袭性酶、色素、抗生素、细菌素、维生素;培养基的概念;细菌在液体、固体和半固体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菌落和纯培养的概念、人工培养细菌的用途。熟悉:专性厌氧菌在有氧环境中不能生长的可能原因;细菌的生长曲线,细菌群体生长繁殖规律;细菌人工培养所需的条件。
了解:细菌的理化性状;细菌的营养类型;细菌的营养物质;细菌生长的物理条件;了解细菌的能量代谢;细菌的分解性代谢产物;细菌个体的生长繁殖;常用培养基的种类;细菌分类的层次;种、属、亚种和变种、血清型、噬菌体型、细菌素型、生物型和菌株等的基本含义;细菌的命名法。
第3章
消毒与灭菌
学时分配:1 学时
掌握:消毒、灭菌、防腐和无菌的含义;干热灭菌法:焚烧、烧灼、干烤;湿热灭菌法有巴氏消毒法、煮沸法、流通蒸气消毒法、间歇蒸气灭菌法、加压蒸气灭菌法;滤过除菌法的原理和应用范围。
熟悉: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
了解:物理消毒灭菌法的种类;干热灭菌法与湿热灭菌法效力的比较;电磁波辐射杀菌法:紫外线的杀菌机理及应用范围;电离辐射;超声波杀菌、干燥与低温抑菌法;化学消毒灭菌法;消毒剂种类、杀菌机理和应用。
第4章
噬菌体
学时分配:1 学时
掌握:噬菌体的概念和主要生物性状:形态、结构、化学组成;毒性噬菌体的概念;温和噬菌体的概念;温和噬菌体的溶原性和溶菌性周期,而毒性噬菌体只有一个溶菌性周期。
熟悉:毒性噬菌体在敏感菌内的增殖过程。
了解:了解其与前噬菌体,溶原性细菌的关系;噬菌体的抗原性、抵抗力;噬菌体的应用。
第5章
细菌的遗传变异
学时分配:2 学时
掌握:细菌遗传的物质基础:染色体、质粒;基因的转移与重组的方式;转化的概念;接合的概念;R质粒的接合:耐药质粒的组成及接合与耐药性的关系;转导的概念;溶原性转换的概念。
熟悉:质粒的共同特性;突变的概念;转化的过程;普遍性转导和局限性转导的过程。了解:转位因子的组成、分类;基因突变的规律:突变率、突变与选择、回复突变;接合性质粒有F质粒、R质粒、Col质粒、毒力质粒等;F质粒的接合;了解原生质体融合;细菌遗传变异研究的实际意义。
第6章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学时分配:2 学时
掌握:条件致病菌的概念;正常菌群的概念;正常菌群变为条件致病菌的特定条件和医院获得性感染;细菌的毒力:侵袭力有菌毛、荚膜等菌体表面结构和侵袭性酶等;毒素有外毒素和内毒素;细菌侵入的数量;细菌的侵入部位;非性异性免疫的屏障结构(皮肤粘膜、血脑屏障、胎盘屏障)、吞噬细胞和体液因素(补体、乙型溶素、溶菌酶等);吞噬细胞的吞噬后果;感染来源(外源性感染,带菌者、病畜和带菌动物在感染中的意义;内源性感染,内源性感染的概念);感染类型(不感染、隐性感染、潜伏感染、显性感染和带菌状态,全身感染有毒血症、菌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
熟悉:感染(或传染)、病原菌、非病原菌的概念;特异性免疫:胞外菌、胞内菌和外毒素感染的免疫以及它们的特点。
了解:正常菌群的分布概况、正常菌群的生理学意义;细菌的致病性;传播方式与途径;环境因素对感染的影响。
第7章 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学时分配:1 学时
掌握:标本的采集和送检的原则;人工免疫的概念、人工主动免疫的用途及其常用的生物制剂;人工被动免疫的用途及其常用的生物制剂。
熟悉:致病菌的检验程序;血清学诊断的种类。了解:致病菌的其他检测法。
第8章
球菌
学时分配:2 学时
掌握:葡萄球菌属的形态染色、培养特性、抗原构造、葡萄球菌属的致病物质、葡萄球菌所致疾病、微生物学检查法;链球菌属的形态染色、培养特性及分类、A群链球菌的致病物质、A群链球菌所致疾病、ASO试验;肺炎链球菌的形态染色、培养特性、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脑膜炎奈瑟菌和淋病奈瑟菌的形态、培养、抵抗力、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法。
熟悉:葡萄球菌属的分类。
了解:葡萄球菌属的抵抗力、免疫性、防治原则、耐药株问题、自身菌苗疗法;链球菌的抵抗力、Dick试验、Schultz—Charlton试验、防治原则;肺炎链球菌的抗原构造与分型、抵抗力、微生物学检查法、防治原则、多价荚膜多糖菌苗;脑膜炎奈瑟菌和淋病奈瑟菌的免疫性、防治原则;卡他布兰汉菌。
第9章
肠杆菌科
学时分配:2 学时
掌握:志贺菌属的抗原构造、分类、致病物质、所致疾病、微生物学检查法;沙门菌属培养、生化反应、抗原构造、致病物质、所致疾病、微生物学检查法、肥达试验、带菌者的检出与意义、防治原则。
熟悉:引起腹泻的大肠杆菌类型与致病特点。
了解:肠杆菌科的通性:形态结构、培养特性、生化反应、抗原构造、变异;志贺菌属的免疫性、防治中存在的问题(耐药性问题、菌苗预防问题);沙门菌属的免疫性;克雷伯菌属中的肺炎克氏菌的致病性;变形杆菌属的抗原构造与分型、致病性。
第10章
弧菌属
学时分配:1 学时
掌握:霍乱弧菌的形态结构、培养特性、致病物质与所致疾病、微生物学检查法、预防原则;掌握副溶血性弧菌的嗜盐性、神奈川试验。
了解:霍乱弧菌的生化反应、抗原构造与分型、抵抗力、免疫性;副溶血性弧菌的形态、培养、致病物质与所致疾病、防治原则。
第11章
厌氧性细菌
学时分配:1 学时
掌握:厌氧菌的分类;破伤风梭菌的形态特性、培养特性、抵抗力、致病物质及其致病机理、类毒素与抗毒素的应用;产气荚膜梭菌的形态结构、致病物质与所致疾病;肉毒梭菌的抵抗力、毒素分型、致病机理、所致疾病。
熟悉:产气荚膜梭菌的防治原则;无芽胞厌氧菌致病的条件、学时分配:感染特征、微生物学检查法。
了解:厌氧菌的分布;破伤风梭菌的生化反应、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产气荚膜梭菌的培养特性、微生物学检查法;肉毒梭菌的形态培养、微生物学检查法、防治原则;艰难梭菌的致病性;无芽胞厌氧菌的常见菌属、所致疾病、防治原则。第12章 放线菌属与诺卡菌属
学时分配:0.5 学时
掌握:放线菌属的形态染色、硫磺样颗粒。熟悉:放线菌的致病性、与龋齿和牙周炎关系。
了解:放线菌的概念;放线菌属的培养特性、微生物学检查法;诺卡菌属的致病性。
第13章
棒状杆菌属
学时分配:0.5 学时
掌握:白喉棒状杆菌的形态染色、培养特性、致病物质、所致疾病、特异性类毒素预防和抗毒素治疗或紧急预防。
了解:锡克试验、微生物学检查法;其他棒状杆菌。
第14章
分枝杆菌属
学时分配:2 学时
掌握:结核分枝杆菌的形态染色、培养特性、抵抗力、致病机理、结核菌素试验的原理与用途、微生物学检查法、卡介苗预防;麻风分枝杆菌的形态染色、致病特点。
熟悉:结核分枝杆菌的免疫与变态反应关系。
了解:分枝杆菌属的通性与分类;结核分枝杆菌的生化反应、变异性;非结核分枝杆菌的分组、致病性;麻风分枝杆菌的实验动物、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防治原则。
第15章
动物源性细菌
学时分配:1学时
掌握:布鲁菌属的种类、致病物质与所致疾病;鼠疫杆菌的形态特性、致病物质、特异性菌苗预防;小肠结肠炎耶氏杆菌的致病性;炭疽杆菌的形态特征、培养特性、致病物质。
熟悉:鼠疫临床类型、炭疽临床类型。
了解:动物源性细菌的概念;布鲁菌属的形态结构、培养特性、生化反应、抗原构造与分型、抵抗力、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布氏菌素试验、防治原则;鼠疫杆菌的培养特性、抗原构造、抵抗力、变异、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小肠结肠炎耶氏杆菌的形态、培养特性、抗原构造、诊断和防治;假结核耶氏杆菌;炭疽杆菌的抗原构造、抵抗力、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Ascoli试验、防治原则;蜡样芽胞杆菌及其他需氧芽胞杆菌;弗朗西丝菌属中的土拉弗氏菌的形态;致病性。
第16章
其他细菌
学时分配:0 学时
了解:流感嗜血杆菌的形态、培养、抗原构造与分型、所致疾病、免疫性、生物学检查法、特异性预防问题;百日咳杆菌的形态、抗原构造与分型、变异、抵抗力、致病物质、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特异性预防;空肠弯曲菌的形态特征、培养特性、抵抗力、生化反应、致病性、免疫性、诊断与防治;幽门螺杆菌的形态、培养、生化反应、感染特点与所致疾病;军团菌属的形态、培养特性、抵抗力、致病性、诊断与防治;绿脓杆菌的形态、培养、分型、致病物质、诊断与防治。
第17章
支原体
学时分配:0.5 学时
掌握:支原体的形态结构、培养特性、繁殖方式。肺炎支原体所致的疾病。熟悉:支原体的种类与所致人、畜疾病;与细菌L型的区别。
了解:支原体的生化反应、抗原构造、抵抗力、微生物学检查法。肺炎支原体的分布。与人类有关的其他支原体 第18章
立克次体
学时分配:0.5 学时
掌握:立克次体的形态染色、培养特性;外斐氏反应;致病物质与致病机理。普氏立克次体所致疾病及其传播方式。斑疹伤寒立克次体所致疾病及其传播方式。恙虫病立克次体所致疾病及其传播方式。
了解:立克次体的抗原构造;免疫性、诊断与防治原则。了解贝纳柯克斯体:形态染色、培养、变异、抵抗力、致病性、诊断与防治。了解汉塞巴通体:致病性、诊断与防治。
第19章
衣原体
学时分配:1 学时
掌握:衣原体的概念、共同特征。衣原体的发育周期、形态染色、培养特性。掌握沙眼亚种的致病性,传播方式。掌握性病淋巴肉芽肿亚种所致疾病及传播方式。
熟悉:沙眼衣原体的分类。肺炎衣原体的致病性。
了解:了解衣原体的分布、抗原构造与分类、致病性与免疫性。沙眼衣原体血清型与所致疾病关系、微生物学检查法。了解肺炎衣原体的形态、结构、培养、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
第20章
螺旋体
学时分配:1 学时
掌握:苍白密螺旋体苍白亚种(梅毒螺旋体):形态、;所致疾病。伯氏疏螺旋体:所致疾病。钩端螺旋体:形态染色、培养特性、致病物质与所致疾病;特异性免疫预防。
熟悉:苍白密螺旋体苍白亚种(梅毒螺旋体):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伯氏疏螺旋体:形态染色、培养特性。钩端螺旋体:抵抗力。
了解:螺旋体分布、种类。了解苍白密螺旋体苍白亚种(梅毒螺旋体):培养、抵抗力、防治原则。了解伯氏疏螺旋体:分类、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了解回归热疏螺旋体。了解奋森疏螺旋体。了解钩端螺旋体:分类、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
第二篇
真 菌 学
第21章
真菌概述
学时分配:1 学时
掌握:真菌分类、真菌菌落的类型、真菌的致病性 熟悉:真菌的定义。形态与结构、了解:真菌的培养特性,抵抗力、免疫性。真菌的微生物学检查法、真菌感染防治原则。
第22章 真菌的致病性与免疫性
学时分配:1 学时
掌握:新型隐球菌: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法(负染色法)。假丝酵母菌(念珠菌)的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法。
熟悉:假丝酵母菌(念珠菌)的生物学性状。熟悉新型隐球菌:形态特点。了解:皮肤癣真菌常见的种类。假丝酵母菌(念珠菌)的免疫性。
第三篇
病 毒 学
掌握:病毒的概念。
熟悉:病毒最重要的特征,医学病毒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在医学微生物学中的地位。第23章
病毒的基本性状
学时分配:2 学时
掌握:病毒体的概念;病毒的大小(病毒的测量单位),病毒的形态;病毒体的结构;病毒的核酸与蛋白质;病毒干扰现象的概念;病毒灭活的概念。
熟悉:病毒的形态;病毒的培养与增殖:病毒培养的方法;病毒的增殖:病毒的复制周期:概念和四个步骤——吸附与穿入、脱壳、生物合成、组装成熟与释放;病毒间干扰的可能机理。
了解:病毒的异常增殖:缺陷病毒和顿挫感染的概念;病毒的遗传与变异;病毒的分类。
第24章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学时分配:1 学时
掌握:病毒感染的方式: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概念和举例);病毒感染的类型:显性感染、隐性感染,急性感染、慢性感染,持续性感染(慢性感染、潜伏感染和迟发感染)的概念和举例;
熟悉:细胞水平的病毒感染:溶细胞型感染、稳定状态感染、细胞凋亡、细胞增生与细胞转化、病毒基因的整合;干扰素的定义、分类、功能、抗病毒机制、意义;NK细胞。
了解:病毒感染对免疫系统的作用;抗病毒免疫:特异性免疫。
第25章
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学时分配:1学时
掌握:病毒的诊断:病毒标本的采集与送检原则。
熟悉:病毒的诊断:检测病毒核酸的方法;病毒感染的预防:特异性预防。了解:抗病毒治疗。
第26章
呼吸道病毒
学时分配:2 学时
掌握:掌握流感病毒:生物学性状——形态与结构、表面抗原(HA、NA)及其功能、分型与变异。掌握风疹病毒:垂直感染与先天性风疹综合征的关系。
熟悉:熟悉流感病毒:培养特性;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熟悉麻疹病毒:致病性,与SSPE的关系;免疫性,特异性预防。
了解:了解主要的呼吸道病毒的种类:正粘病毒:流感病毒;副粘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麻疹病毒、副流感病毒、腮腺炎病毒;其他呼吸道病毒:(腺病毒、鼻病毒、风疹病毒、冠状病毒、呼肠病毒)。了解流感病毒:抵抗力;特异性预防。了解麻疹病毒:生物学性状(形态、结构、血凝、培养等)。了解腮腺炎病毒:致病性与免疫性。了解腺病毒: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了解风疹病毒:致病性。
第27章
肠道病毒
学时分配:1 学时
掌握:掌握脊髓灰质炎病毒:致病性与免疫性;防治原则。
熟悉:熟悉脊髓灰质炎病毒:生物学性状——形态与结构、抵抗力。熟悉柯萨奇病毒与埃可病毒和新型肠道病毒:致病性特点。
了解:了解主要肠道病毒的种类、型别。了解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微生物学检查法。
第28章
急性胃肠炎病毒
学时分配:0.5 学时
掌握:人类轮状病毒的形态特点。熟悉:人类轮状病毒的致病性。了解:了解急性胃肠炎病毒的种类:轮状病毒、杯状病毒、腺病毒、星状病毒。了解杯状病毒、腺病毒、星状病毒的致病性。
第29章
肝炎病毒
学时分配:1.5 学时
掌握:掌握甲型肝炎病毒:传染源、传播途径。掌握乙型肝炎病毒:形态与结构、抗原组成;致病性与免疫性——传染源、传播途径、致病与免疫机理;微生物学检查法——乙型肝炎抗原抗体(两对半)的检查、检查结果的分析及其意义。
熟悉:熟悉人类肝炎病毒的类型。熟悉甲型肝炎病毒:致病机理、免疫性。熟悉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结构与复制方式、编码的抗原;致病性与免疫性——与原发性肝癌的关系;防治原则——综合性预防措施;特异性预防:被动免疫、主动免疫。
了解:了解甲型肝炎病毒:生物学性状——形态与结构、病毒感染模型、病毒的培养;微生物学检查法;防治原则。了解乙型肝炎病毒:生物学特性——动物模型与组织培养、抵抗力。了解丙型肝炎病毒(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免疫性。了解丁型肝炎病毒的生物学特点、致病性。了解戊型肝炎病毒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
第30章
黄病毒
学时分配:1 学时
掌握:掌握乙型脑炎病毒的.流行环节——传播媒介、传染源和储存宿主。熟悉:熟悉乙型脑炎病毒的致病性与免疫性,防治原则。
了解:了解黄病毒的概念、我国常见的种类、和共同特征、临床表现类型。了解乙型脑炎病毒:生物学性状一—形态与结构、培养特性。了解登革病毒:流行环节和致病性特点。了解森林脑炎病毒的流行环节。
第31章
出血热病毒
学时分配:0.5 学时
掌握.:掌握汉坦病毒的流行环节。熟悉:熟悉汉坦病毒的致病性与免疫性。
了解:了解人类出血热病毒的分类。了解汉坦病毒的生物学性状:形态与结构、培养、抵抗力;微生物学检查法;防治原则。了解新疆出血热病毒的可能传播途径。
第32章
疱疹病毒
学时分配:1 学时
掌握:单纯疱疹病毒:致病性。
熟悉:疱疹病毒的概念,主要疱疹病毒的种类及其所致主要疾病、共同特点;各型疱疹病毒与肿瘤形成的关系(疱疹病毒的致癌潜能)。
了解:了解单纯疱疹病毒的生物学性状——形态与结构、培养、血清型别。了解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的致病性。了解巨细胞病毒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EB病毒的致病性。
第33章
逆转录病毒
学时分配:1.5 学时
掌握: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和防治原则。:.熟悉: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形态、结构和复制;感染过程、致病机理;微生物学检查法(抗体检测、检测病毒)。
了解:了解逆转录病毒的种类。了解人类嗜T细胞病毒:所致疾病。
第34章
其他病毒
学时分配:0.5 学时
掌握:掌握狂犬病毒的形态与结构(内基氏小体)。熟悉:熟悉狂犬病毒的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了解:了解人乳头瘤病毒的致病性。
第35章
朊病毒
学时分配:0.5 学时
熟悉:朊粒的含义。
了解:朊粒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prion病的共同特征。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 篇6
【关键词】医学微生物学 试卷分析 教学改革
《医学微生物学》是临床学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之一,对考试试卷和考试成绩进行全面的分析,能较好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以及对知识掌握的情况,可以帮助教师发现教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及教学效果。因此,对包头医学2011 级200名临床学生的医学微生物学试卷进行比较分析。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资料来源包头医学院五年制本科2011级临床医学专业549名学生及随机抽取的 200 名学生(占总人数36.42%)的医学微生物学期末考试的试卷及成绩进行了综合分析。本次考试在教务处统一组织、安排下进行,教研室主任或由教研室主任指派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高年资、高职称教师于考前三天到教务处抽题、审题(考教分离)。试卷的评判是根据提前制定的评卷标准和答案,按照《包头医学院考试阅卷及成绩传输管理办法》流水方式进行阅卷及成绩输入,主观题由高年资、高职称教师评阅,减小阅卷个体差异。
1.2研究方法
本次医学微生物学试卷总题目为 63 道,其中客观题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填空题主观题(名词解释、简单题),满分100 分。试卷各题型数量及所占比例见表1。本文将200 名学生的每道试题的得分情况输入计算机,建立数据库,使用Excel2003以及SPSS13.0 软件分析数据。主要以学生总成绩的分布状况、试题的难度、标准差、区分度等作为试卷分析的评价指标,研究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教学效果。
2结果
2.1 试卷成绩分析
本次试卷满分100分,200 名学生的平均成绩为78.9分,标准差为12.46,最高分为100分,最低分为 39 分。学生成绩的各分数段频数分布见表2,峰值在70~90 分之间,该试卷总体上成绩分布呈正态。各题型得分率情况见表3,得分率有高到低依次为单选题、名词解释、问答题、填空题、多选题。
2.2 试卷质量分析:
(1)难度:试题的难度是指学生对某一试题作出正确回答的百分率,是反映试题难易程度的指标,取值范围在0~ 1之间。难度指数公式:P=X/W(X 为平均分,W 为满分),难度值越大, 说明试题难度越低,一般以0.6-0.8为宜[2]。本次医学微生物学试卷总难度系数及每道题的难易程度见表4,试卷总难度系数为 0.79,总体试题难度适中。各个题型难度:单选题(P=0.89)、名词解释(P=0.88)难度较容易;填空题(P=0.71)问答题(P=0.75)难度适宜;多项选择题(P=0.57)难度偏难。
(2)区分度:指试题对被试者情况的分辨能力的大小,是判断试题质量的另一个重要指标。根据计算公示D区分度= 2 ( 高分组总—低分组总分) / 两组考生总人数×试题满分值,算出每小题区分度及试卷总区分度[3]。表4显示医学微生物试卷整体区分度为0.3,属于良好试题,能较好的把低、中、高水平的学生成绩区分开(一般认为区分度值0.3 ~0.4属于良好[3])。单选题区分度为0.18属于较差区分题;名词解释、填空题区分度分别为0.26、0.23属低等区分题;多项选择题区分度0.33属于良好区分题;问答题区分度0.49属于高度区分题。
(3) 信度:反映考试稳定性和可靠性的指标,信度高的试题很少受偶然因素的影响,对任何学生的多次测定,都会产生比较稳定的、前后一致的结果。表4显示医学微生物试卷的总信度为 0.77,一般试卷信度要求在 0.5 以上[4],故认为本次医学微生物学试卷结果可靠。
3讨论
学生的考试成绩是评定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通过对试卷质量分析,可以不断完善命题工作,对今后的命题工作提供宝贵的经验;试卷质量分析的结果还可以第一时间反映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就能使考试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3.1 本套试卷质量分析情况
本次医学微生物试题符合教学大纲精神,整体设计合理、知识点覆盖率较高。综合试卷质量分析的各项评价指标试卷平均难度系数为0.79,试题难度适中,属于优良试卷,试卷总体上成绩分布呈正态;学生成绩80~90分段人数居多占28.5%,可以看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好,成绩总体令人满意,学生能熟练运用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达到大纲要求。本次考试平均区分度为0.3,说明试题区分良好,能较好的把低、中、高水平的学生成绩区分开。试卷信度为0.77,表明可信度较好。但仍有7.5% 学生不及格,提醒授课教师认真对待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坚持从严治学的同时,提高课堂渲染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上狠下功夫,使学生的学习真正做到扎扎实实,以便为从事临床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
3.2 本套试卷存在问题
同时,本试卷质量分析结果暴露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注意和思考。1. 客观题主要考核学生对基本理论及基本知识的掌握与理解的程度,而主观题则是考核学生归纳总结、分析、理解和应用医学微生物学知识的能力。本套试卷客观题与主观题比例为4.6∶ 5.4,应该适当增加主观题比例,减少部分客观题,才能更好利于临床学生对医学微生物学知识的理解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 本套试卷出现了满分即100分的学生,说明本套试卷缺少综合性有深度的难题,在保证基础知识点不遗漏的前提下,应该适当出现1-2道综合性难题,例如医学微生物学有关的病例分析,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及综合素质的提高。3. 单选题总分30分,平均分高达26.79分,难度系数为0.89,区分度较差仅为0.18,今后我们要适当增加单选题的难度,对单选题的区分度还需要进一步整改。
3.3 对今后命题工作指导与教学改革的思考
通过试卷分析, 我们获得了准确、客观的反馈信息。今后的命题工作中, 命题者在把握好试题的难度的前提下,可以适当增加创新性、有深度的综合性试题,注意主观题与客观题的比例,各种题型的难度及区分度要合理,不断提高试题编制能力,使试题更加科学、合理、客观。在今后的教学实践和教学改革过程中, 应重点解决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何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醫学微生物学理论。 教师授课时,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真正热爱课堂,喜欢听课,而不是被动上课,真正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还应着重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应该严格要求自己,改革现有的教学方法,要不断提高授课技巧,增加课堂渲染力,提高自身业务素质,这样不仅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也有助于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淑杰,熊亚南,王梅梅. 《医学微生物学》期末考试试卷成绩分析与评价[J]. 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8,10(6):883-884.
[2]张旭东,贾书花,李凯平等. 组织与胚胎学课程期末考试试卷分析与评价[J]. 医学教育探索,2009,8(9):1166-1169.
[3]吴承祯,何丽华,林立群,等.试卷质量分析方法及其应用[J].中国林业教育,2008,26(3):26-30.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几点体会 篇7
一、以学生为根本,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但是由于学生在初级教育阶段一直接受的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 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 无需主动思考或查阅其他资料, 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加上基础医学知识内容繁杂枯燥, 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学习质量自然不高。俗话说, “没有兴趣就没有记忆”, 由此可见,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学习质量的关键。
对此, 我们在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引进了目前普遍受学生欢迎的PBL (problem-based learning) 教学法, 即由加拿大McMaster大学医学院率先倡导的“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模式, 采用“提出问题, 建立假设, 收集资料, 论证假设, 总结5个阶段。强调教师引导学生, 以问题为基础进行分组讨论学习, 利用精心准备的一系列问题, 引导学生积极分析和思考, 适时启发学生充分整合和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比如, 以“反复感染病人需要做何种处理?”引导学生结合医学微生物学的基本知识讨论、分析, 得出需要对感染部位标本做“药物敏感性试验”的结果, 从而可使学生更深刻的理解相关实验原理及用途。这样的教学方式既有利于提高学生团体协作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主动投入到学习中来。
同时, 抛弃传统的教师安排既定试验的方法, 设立学生自主设计性实验, 例如, 以“未知”的病原标本提供给学生, 要求他们根据已掌握的微生物学知识, 通过自己设计的实验步骤来探讨可能性的病原体。比如, 在“细菌涂片制备及革兰染色法”的实验教学中, 我们要求学生采集自己的口腔牙垢作为标本来源, 并提供所需的无菌器材、染料、显微镜等, 要求学生自己动手, 利用已学习的涂片和染色方法来观察自己口腔中存在哪些病原体。由于学生觉得与自身健康有关联, 则表现了很高的学习热情。最后, 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出现各种不同结果的原因, 完成实验报告, 并提出“如何鉴定口腔中的病原体”作为思考题留给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思考和学习更多知识, 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
二、加强教师主导作用, 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及敬业精神
作为一名实验教师, 首先, 要熟练掌握医学微生物学的理论知识, 这是做好实验的基础。既要求熟透教材上的知识, 还需要关注国内外新型的细菌病毒的相关知识。如近几年出现的引起“非典”的新型冠状病毒, 引起“甲流”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等, 在教学过程中适当提及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同时, 更需要熟练掌握各种实验技能, 包括仪器的使用, 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准确性和熟练程度等。我们通过实验教师的反复练习和以老带新、外出学习进修等方法来提高实验教师的实验技能。特别要求教师在每次实验前认真细致的做好预实验, 以确保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做到正确使用、熟练掌握、动作规范、结果准确。
实验教学工作既繁杂又具体, 存在着一定的体力劳动和机械重复的工作, 要求实验教师具备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 对工作兢兢业业, 认真负责, 对学生细致耐心, 一丝不苟。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与医学相关的实验仪器和试剂, 这就要求实验教师做好实验示教, 比如, 最基础也很重要的无菌操作技术, 教师做示教时就需要把每个细节步骤都演示出来, 并认真讲解操作技巧和注意事项。在学生动手操作时, 教师应深入检查, 随时提醒学生可能疏漏的问题, 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帮助学生打好基础。
三、完善考核制度, 综合测评学生
实验考核是对学生参加实验学习的综合测评, 包括实验考勤, 实验操作的考核, 实验报告的完成情况及实验考试成绩。共占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期终总成绩的30%。具体如下:
严格考勤, 认真记录, 规范管理, 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风和严格的纪律性;同时, 保证了良好的教学秩序,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实验操作的考核非常重要, 是衡量学生基本技能掌握的熟练程度。我们着重对无菌技术, 细菌的接种培养技术, 显微镜的正确使用和维护, 革兰染色法, 细菌的划线分离等进行考核。每个教师监考一个考场, 考生随机抽做一个实验, 教师在监考时, 可以根据学生的操作情况询问实验理论及其注意事项等问题, 教师再根据学生操作的熟练情况及回答问题的情况综合给出实验操作成绩。
实验报告是学生对实验的目的、原理、材料、方法、结果及注意事项的综合描述。既是实验完成质量的反馈, 也是对学生思考问题, 分析问题和综合能力的一种锻炼。本室教师批改实验报告时一般认真细致, 能及时发现报告中存在的问题, 以便督促学生改正, 并杜绝实验报告中学生“抄袭”、“拼凑”等不道德行为。
实验考试是实验课程结束前对做过的医学微生物学实验中的一些基本原理、主要现象和注意事项进行考核, 一方面, 可使学生牢固掌握有关实验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 也可增强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视程度。
总之, 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基础医学课程。许多新理论、新知识都是通过科学的实验手段获得的。所以, 如何使学生及时掌握最新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技术, 是我们时刻思考和迫切解决的问题。因此, 在实际实验教学工作中, 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全心付出, 通过加强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运用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促进学生多方面综合素质的提高, 推动医学教育事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Thammasitboon K, SukotjoC, Howell H, etal.Problem-based learning at the Harvard School of Dental Medicine:self-assessment of perform-ance in postdoctoral training[J].J Dent Educ, 2007, 71 (8) :1080-1089.
[2]李鹏, 闫玉文.在参与医学微生物学实验准备中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基础医学教育版) , 2000, 2 (4) :325.
[3]李凤云, 闵宏林, 刘婷婷.更新微生物学教学手段, 培养学生开拓与创新精神.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基础医学教育版) , 2005, 7 (6) :562-563.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 篇8
对于护理专业学生来说, 医学微生物学是与临床工作联系较为紧密的课程。为了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我们对医学微生物学教学进行改革, 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现总结几点体会。
1 实验课程设置的改变
传统实验教学模式是在讲完一个章节的理论知识后安排一次相关的实验课, 主要目的在于验证课堂理论。学习的主动权掌握在教师手中, 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学生往往课前不预习实验内容, 不熟悉相关的理论知识, 而是在教师做好全部实验准备工作的基础上按实验指导, 跟着教师将步骤和方法重复操作一次, 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学习热情低, 对实验原理不求甚解。而且由于实验材料和课时的限制, 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动手操作。这种实验教学方式, 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此, 我们对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程进行了适当调整, 把一些分散的、有关联的实验内容融合成综合性实验, 将总学时 (32学时) 分为验证性实验20学时、综合性实验12学时。
在细菌学总论部分的细菌学基本实验 (如细菌的采集、细菌的培养、染色检查、基本分离技术和常见的病原菌检测方法、生化反应、药敏试验等) 之间几乎没有任何联系, 实验课基本程序是带教教师讲述实验内容、示教, 学生重复做一遍, 学生对这种实验方式缺乏兴趣。为此, 我们把肠道杆菌的分离与鉴定定为综合性实验, 既包含了各自的知识, 又将各学科之间相关的知识有机联系起来。学生在该实验中完成了一系列细菌学基本技能的学习:培养基的制备、细菌的分离与培养、菌落观察、革兰染色、细菌生化反应、血清学鉴定。在整个过程中, 实验室每天向学生开放4学时, 连续3天。在实验过程中, 将学生分成实验小组, 明确各自的分工, 遇到问题小组成员一起讨论, 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把整个设计方案和实验总结成一个小论文或实验报告, 上交指导教师进行综合评分。
2 实验教学方法的改进
以往教师会在课前告知实验内容, 让学生复习相关理论知识, 但是学生不认真执行, 导致教学效果不佳。为此, 教师在上实验课时根据实验内容对相关理论知识进行提问, 并使其相互渗透, 强化一两次后, 学生就会明确理论和实验并不是孤立的, 理论知识可以用来解释实验现象, 而实验过程又可以对理论知识进行验证。
实验前, 教师先介绍一个典型病例的发病经过、主要临床症状并作出初步诊断, 然后启发学生思考相关问题:应取何种标本, 标本如何培养、如何检测, 标本中可能存在哪些种类的细菌等。要求学生制定微生物学检查程序, 根据检查结果, 给出病人的最后诊断, 写出实验报告。由于实验本身的未知性, 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 促使其积极思考, 对实验目的、方法了然于心。为了通过实验得到正确的结果, 学生课前认真预习、查阅资料, 课上与同组学生和指导教师共同探讨实验原理和方法,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作为引导者, 对学生进行启发和鼓励, 帮助学生在问题讨论中协调、整合基本知识与实际技能等[1]。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角色, 大大提高了对实验的兴趣,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多提问题, 让学生经过激烈的讨论和教师的启发、引导, 得出正确的结论, 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 也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通过综合性实验可以学到一些基本的科研方法, 更重要的是了解了科研的基本思路。为了保证实验成功, 要求学生对每步操作仔细观察并及时记录。即使是失败的实验, 也要分析原因, 找出问题所在,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研作风。在以往的实验教学中, 学生经常反映实验课时间紧张, 有些实验如细菌的培养, 需要24小时后才能看到结果。开放实验室使实验场所和设备得以充分利用, 解决了学生多、学时少、实验设备少等矛盾, 并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动手做实验的机会,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操作能力, 激发了学生从事实验研究的兴趣。
3 实验考核方式的改革
采用综合评定成绩方式, 一部分是对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的考核, 强化学生实践能力, 实现从理论考核向能力考核的转变。这部分按实验考试成绩的50%计算。另一部分通过课题设计、撰写科研论文给学生打分。这样不仅可以充分挖掘学生的科研潜力, 巩固相关理论知识, 同时还可以培养科技论文的撰写能力。这部分同样占实验考试成绩的50%, 包括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操作、记录分析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等, 学生要独立设计和完成整个实验。通过综合考核, 学生既掌握了理论知识, 又加强了实验操作技能, 为成为高素质、有能力的综合型医学人才奠定了基础。
4 实验教学效果及存在问题
综合性实验将以往零散单一的实验内容综合在一起[2], 使学生把要求掌握的基本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于以实际操作为主的护理专业学生来说, 在实验过程中多动手, 反复实践, 为其以后从事临床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实验操作技能需要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自己体会, 教师只起指导作用, 让学生从器材准备、仪器调试做起, 培养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知识与技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保证实验教学效果, 有许多实际问题需要解决。首先要培养高素质的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实验教学要求教师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 还应了解其他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 跟踪相关领域医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同时对实验技术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包括教学、科研常用仪器的使用、维护和保养, 编写实验讲义与撰写实验技术论文, 指导学生实验技术操作, 处理实验过程中的突发事件等。学院应通过到其他医学院校学习、进修等方式提高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开展医学综合实验教学的能力。其次要改善实验教学条件, 引进先进的实验设备。近年来, 学校在经费和设备方面对实验教学给予了极大支持, 保证了课程教学的顺利进行。但仍需加大经费投入和进一步改善教学设施, 使学生得到更加严格、规范的科研训练。
总之, 改进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 加强其与临床或科研的联系, 对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全过程的培养, 有利于实现护理专业学生尽早接触临床、尽早接触病人的教育目标, 为培养具有科研精神的临床实用型护理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萍, 臧伟进.西方现代教学理念与策略之剖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5 (3) :22-24.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 篇9
芬疑
有效提高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效果, 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合格的、适应现代新型医学模式的高级人才, 进行一定的思考与探索。
1 采取的措施
作为高等医学教育中的一门基础性课程, 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学目标要契合整个高等医学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随着我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发展, 对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及创新精神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 而人文精神的缺乏已成为我国现代化发展的瓶颈。在医学方面, 随着传统医学模式向“社会-心理-生物”这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 在医学教育中实行人文教育就成了现代高等医学教育的必然要求。爱因斯坦曾说过, 科学结论“几乎总是以完成的形式出现在读者面前, 读者体验不到探索和发现的喜悦, 感觉不到思想形成的生动过程, 也很难清楚地理解全部情况”[1]。传统的专业教学正是忽略了这一点, 从而使医学微生物学知识具有了我们一般意义上的感觉:内容繁杂、容易混淆、比较枯燥等。这是很大一部分学生对医学微生物学不感兴趣的原因之一。基于上述考虑, 我们在医学微生物学的实验教学中融入了人文教育的理念。
1.1 实验内容的重新安排与构建
在以往的实验安排中, 实验课内容主要跟随理论课的进度进行, 且考虑到课时安排的问题, 那些相互之间关联不是很大的单一实验就安排在一次实验课中进行, 使学生感受不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而且由于这些实验大都是验证性实验, 实验结果已知, 这样容易使实验流于形式, 大大削弱了学生的实验兴趣, 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 根据临床微生物学的检验程序与原则以及实践过程中思维的发展特点, 我们对实验内容进行了重新安排, 按时间顺序分别为:微生物形态学的检查方法、细菌的分离培养技术、细菌的生化鉴定、微生物的血清学实验、细菌的分布及环境因素对细菌的影响、常见病原菌的染色标本的观察等, 另外再开展1~2次综合设计性实验。这样的实验安排, 不但使学生掌握了医学微生物学的基本的实验方法与技术, 同时也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发现微生物的基本的思维过程。
1.2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 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认知心理学指出, 认知的主体不是在被动地接受刺激, 其认知结构是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的产物, 有一个逐渐构造的过程。学习是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构建新知识的过程, 因此, 要充分发挥学习的主体———学生的主体性[2]。要提高验证性实验的实验教学效果, 必然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使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我们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 针对上述情况, 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 采用教师引导的探究式教学方法, 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在探索中发现与接受知识。如对于“油镜的使用及保护”这一实验内容, 以往主要是教师把显微镜的结构、原理及使用方法与步骤全部讲完后, 再由学生进行操作练习。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 就是针对学生在其他实验里已经学习过显微镜的使用方法这一情况, 首先让学生自己用学过的或已知的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分别在4倍、10倍、40倍以及100倍油镜 (分不用香柏油和使用香柏油2种情况) 下观察同一细菌染色标本片, 记录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然后让学生回答他们观察到的镜下特点, 在他们总结出标本的不同镜下特点后, 教师再以问题的形式加以引导, 经讨论得出不同的镜下特点是由于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不同这一结论, 再由学生对不同物镜头的结构特点 (镜筒的长短、镜片的直径等, 这些均由学生观察后总结得出) 的观察来导出油镜的原理, 此外还可以利用学生学过的光的折射等相关知识, 引出“玻棒置于水中与置于香柏油中有什么不同?”这一问题, 学生讨论回答后, 再进行实验观察, 然后讨论是否可用与香柏油物理性状较为相似的食用植物油来作为油镜观察媒介, 并用实验进行证明。采用了这一教学方法后, 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明显增强, 取得了非常好的实验教学效果。以往学生在教师讲解过后仍会出现多种油镜的使用错误的情况, 而利用探究式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后, 学生的出错率明显下降, 这与学生的实验参与度有直接的关系。
除此之外, 我们在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 还采用了通过改变学生身份角色来提高学生对实验的参与度的教学方式。如在医学微生物学的实验过程中, 对于一些染色标本的实验观察结果, 要求学生以绘图的形式表现出来。而以往的实验报告, 反映出学生的观察力不够敏锐, 或对其不重视, 从而导致许多学生的绘图结果不够理想等问题。根本原因是学生在思想上不重视, 缺乏严谨的科学思维的态度。针对这一问题, 我们以定期抽查的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上批改其他同学的绘图作业, 指出其绘图作业中存在的问题, 并找出解决的方法, 最后教师加以总结与补充。这种角色互换的教学方式, 可以增加学生的责任意识, 从而达到更好的实验参与度及实验教学效果, 同时也是对学生心理素质的一种锻炼。
1.3 改革实验考核方式,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激发其对学习的热情
在以往的实验考核中, 我们主要采取平时和期末实验操作成绩相结合的形式。经改革后, 我们增加了实验理论考试, 同时将期末的实验操作考核融入学生的正常实验安排之中。对于实验理论考试, 我们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条件, 将实验教学中的一些内容以图片的形式体现出来, 从而避免了实验考试纯粹理论化的特点, 并且考试题目切入的角度相对新颖, 具有启发性, 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另外, 将期末的实验操作考核融入学生的正常实验安排之中, 可以缓解一部分学生对于考试的紧张心理;可以使学生在平时的实验中保持一定的心理张力;还可以提高学生实验参与度。
2 结果与思考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使学生在熟练掌握微生物学实验操作技术的同时, 验证并深化所学的理论知识, 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合理构建与安排实验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合理运用在提高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效果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经过不断实践与探索, 我们在医学微生物学的实验教学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得到了学生及教学管理等多方面的肯定。同时我们也看到, 由于教师教龄的差距以及对知识理解的差异, 在具体的教学执行中, 还存在许多可以继续改进与完善的地方。另外, 一种教学模式不可能十全十美, 教学方法与教师职业素养的提高也不能一步到位, 并且教学对象的心理特点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因此, 全面提高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水平还需要经历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李萍萍.在物理教学中培养人文素质的实践与体会[J].物理与工程, 2005, 15 (1) :53~55.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方法改革与探索 篇10
1 新时代医学生的学习特点
当今大学生有着很强的思维能力、逻辑能力、创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表达能力, 对新生事物充满好奇, 有着极强的求知欲。在学习中具有有自主性、自学性、参与合作性、批判选择性、探究性, 创新性[1]。学习比较注重思辨质疑, 注重分析, 学习途径广泛, 能够合理利用网络、图书馆学习。但同时当今大学生拒绝保守、传统、陈旧。因此为我们这些医学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
2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革新的探索
2.1 激发学习兴趣与知识的实用性有机结合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 好之者不如乐知者", 医学微生物学具有知识量大, 重点多, 较枯燥, 易混淆等特点, 因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 提高学习主观能动性, 就尤为重要, 将医学上的实用知识点转变成学生学习兴趣, 更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习质量[2]。
教师先将熟悉的教材内容整理成故事模式, 然后娓娓道来。譬如, 我国古代酿酒制醋, 法国学者巴斯德创造啤酒等食物消毒法, 从伊凡诺夫发现烟草花叶病毒, 到我国医学微生物学家汤非凡分离出衣原体, 从我国"人痘苗"到英国医生琴纳所发明的"牛痘苗", 再到天花消灭。将学生的思维引入微生物的的大门, 使他们产生较大的兴趣。从医学生关注医学的兴趣, 谈到手术, 从手术便可谈及"无菌观念", 怎么才会无菌, 便可谈及实用知识点消毒与灭菌的内容, 因为要可谈到微生物的分布。
2.2 采用幽默与激情的创新型教学风格
幽默可以激活学生思维, 增强记忆力;舒缓紧张心绪, 减轻神经压力;提高学习兴趣, 增强教学效果;融洽师生感情。能活跃学生思维, 它能使沉闷的课堂气氛变得活跃, 使枯燥变得生动有趣。教学中所体现的幽默是形神兼备的, 其形是幽默, 其神是教学。教师的激情可以感染学生的激情, 在充分激发下学生情感和自信得以高涨, 在充满激情和自信的精神状态下进行学习探索, 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在激情澎湃中导入病例, 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把知识点讲授得如高山流水, 雁过长空, 更能够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节学习气氛, 能够将课堂变成教师和学生的舞台。譬如, 在讲授破伤风芽孢梭菌的时候, 所致疾病的典型临床表现有牙关紧闭, 苦笑面容, 颈项强直, 角弓反张。其中"牙关紧闭、苦笑面容"可用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中的和珅在朝堂大殿上对纪晓岚既面带笑容又咬牙切齿的恨劲来形容。
2.3 倡导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师生共同参与型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中教师充当"演员"、"传话筒"的角色, 把课堂当作自己的舞台, 自己一人专注表演, 把学生当作自己的"观众"、"听者", 视教材为"圣经"死记、死讲, 如此一来教学质量肯定不高。岂不知教师的教是一种外因, 而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则是内因, 因此教师的教, 只有通过学生这个内因的感知、理解、掌握、消化、吸收和应用, 才能达到教的真正目的。学习活动是由学生来完成, 教师是代替不了的。若课堂教学中教师仅充当"导演"、"导游", 做到指导好学习方法, 指导清重难点, 指导好自学, 指导好练习, 而让学生大胆质疑、认真讨论、归纳总结、参与教学过程并眼耳口手脑齐用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人, 对教材既遵循又超越, 那么教学质量势必提高。
2.4 利用CAI课件组织教学, 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电脑多媒体技术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 在医学微生物教学中应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 (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 CAI) 已成为必然[3]。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能集图、文、声、像于一体, 把知识内容直观化、形象化、生动化, 其教学效果是传统的教学形式所不能及的。CAI课件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具有直观性好, 思路清晰, 逻辑性强等特点, 而且能够很好地突出重点和难点。医学微生物学这门课程具有知识点多、记忆量大、容易混淆等特点, 譬如微生物的形态较小, 看不见摸不着, 可在CAI课件上穿插一些光学显微镜图和电子显微镜图, 像细菌病毒增殖过程可用动画形象的来进行演示。
2.5 加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联系, 促进理论与实践结合
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 但又与临床学科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所以在教学中, 既要全面讲授微生物学的基本内容, 又要找出与临床学科密切联系的知识点, 注意微生物学知识的临床应用。我们便可采取基础临床结合法讲授医学微生物学, 将知识活学活用, 采用临床病例分析引入课堂讨论教学。课堂讨论以病例为中心, 先巧设疑问, 给学生以悬念, 让学生自学;然后分组讨论, 让学生分析病因, 提出诊治方案, 最后由老师归纳总结。这就是我常用PBL (Problem Based Learning) 教学法[4], "有病引入菌, 菌中解析病, 菌病结合, 解除病菌", 在整个讲授过程中就将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与致病物质、检查及防治就介绍清楚了。
在教学中我们深刻体会到,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是理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些内容在理论课上难以讲清楚, 有些内容必须通过实验来验证, 通过实验现象和结果来帮助学生理解理论课上的内容[5]。如细菌的形态学检查、细菌的人工培养、细菌代谢产物的检查、消毒与灭菌试验等, 通过实验设计、操作、结果判断、分析和思考, 使理论课上无法完成的内容在实验课上完成。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分三个层次, 课堂实验、综合性实验与社会实践性实验, 分步逐一进行[6]。
社会在飞速发展, 时代在不断进步, 科学在日新月异,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工作者也务必跟上新时代的步伐, 不断实践, 不断学习, 努力探索, 培养出更多新时代创新型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陆予云, 李旭文, 仲其军, 等.WPBL教学法在医学检验学专业不同课程教学中应用的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 (6) :105-107.
[2]孙丽翠, 程彬, 郑君芳, 等.医学分子生物学教学改革与探索[J].西北医学教育, 2010, 12 (6) :1165-1167.
[3]孙海舒."名老中医临床诊疗方案"CAI课件制作与研究思路[J].医学信息学杂志, 2010, 10 (31) :89-92.
[4]沈传华.浅谈PBL教学法在护理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 2003, 10 (21) :80-81.
[5]王媛, 黎志东, 黄艳平, 等."医学微生物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9, 11 (6) :702-704.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 篇11
摘 要:在临床专业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学过程中应用案例教学法,案例的科学设计以及相关问题的合理提出与讨论是实施的关键。案例教学法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对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能力,同时还能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本文主要介绍了案例教学法在临床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方法,分析其应用效果与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以为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 医学微生物学 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3(b)-0048-02
作为一门医学基础课程,医学微生物学在实现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的科学对接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很多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的疾病都和微生物有着比较紧密的关联。由于微生物具有种类繁多,内容抽象的特点,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很难理解与记忆。传统教学模式比较侧重于教师讲授,学生被动的学习,教学效果不佳。笔者通过将案例教学法合理的应用在五年制临床专业本科生微生物学教学中,并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以下即为具体应用与体会。
1 案例教学法的设计和应用
1.1 案例设计
首先,应依据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选取合适的案例。应该寻找具有代表性、可讨论性以及具有启发性的案例,并且与教学内容有密切的联系,便于问题的提出与讨论。通过对案例的深入分析,再充分结合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从而巩固所学知识,能够对其灵活运用,并能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化,进而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其次,依据案例选取合适的问题,应该在充分研究教学大纲的基础上,选择和临床紧密联系的关键知识与较难理解的知识,对此提出问题[1],例如引起食物中毒的病原体、肝炎病毒的基本结构、抗原组成、致病特点、临床检测方法等。从而以问题为核心开展教学,以期解决问题。
1.2 课堂总结
首先,设定案例与提出问题。教师在对医学微生物学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系统阐述以后,应该将案例合理的加入到各论的教学过程中,从而帮助学生借助自身所学的相关知识进行对比分析,这样不但能有效的巩固其所学知识,而且可激发学生对案例中涉及的其它知识的兴趣。在各论的章节的教学过程中加入案例,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以后,再提出一些和此案例有关的问题,之后给予讲解,这样学生就可以在听课的同时对问题给予深入思考;其次,讨论与总结问题。教师在完成讲解后,要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首先让学生对有关问题进行回答,其他学生可对此进行补充或提出异议,之后教师给予总结。最后梳理本节课所讲解的具体内容,按照教学大纲,对此病原体的基本特点给予总结分析,从而便于学生理解,加深其记忆。在教学过程中以案例为起点,围绕案例展开教学,以解决案例中的问题为归宿,经过总结完成教学任务。
2 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效果
2.1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服务临床的使命感
通过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过程中合理的应用案例教学法,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习的主动性。例如在讲解“立克次体”时,可以先介绍立克次体是由美国著名的病理学专家立克次在1909年对落基山斑疹热进行研究时发现的,次年,立克次因感染斑疹伤寒而为科学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在1934年,中国著名科学研究人员谢少文首次运用鸡胚成功培养出立克次体,从而推进此领域的发展。学生感动于诸位科学家为医学事业献身的伟大事迹,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学习兴趣。
2.2 增强学生对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能力
充分结合目前疾病流行的现状,有效培养出具备较强实践操作技能的医学人才。例如在讲解艾滋病毒的时候,应该充分分析当前艾滋病流行现状的基础上,列举典型的艾滋病例,详细的介绍感染方式、实验室防治与临床症状等知识,从而借助一个案例,就可充分传授艾滋病毒的防治、生物学性状等知识,同时实现了临床实践以及理论知识的充分结合,有效缩短临床以及理论彼此间的距离,为学生未来的临床工作与实习奠定坚实的基础[2]。
2.3 拓宽学生知识面
案例的设计过程中,往往会涉猎到其它医学相关科目,如解剖学、病理学、药理学、传染病学等学科。如讲授“结核分枝杆菌”一章中,提供给学生一患者体征、病史、检测结果、治疗药物史等资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但了解了结核杆菌的基本知识,还了解到了结核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预防以及用药注意事项等知识,将各个学科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开拓了学生视野,为以后临床工作打下了基础。
2.4 提升教师综合素质
为了高效开展案例教学,教师不但需要具有深厚的本专业知识,同时还必须具备很强的课堂引导以及组织能力,并要了解其它相关医学知识,如此才能深入的理解与分析临床病例,科学完成案例的编写以及设计。案例选择也要求教师不断的学习本学科的前沿动态,以保证选取案例更具有前沿性和启迪性,能够反映出教学的新知识、新动向。在应用案例时,教师必须要反复的分析案例内容与相关的问题,随时解决授课过程中可能要遇到的所有问题。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工作,教师必须要不断的相关学科知识,从而促进自身素质的提高。
3 案例教学法存在的缺陷与对策
与传统教学法相比,虽然案例教学法具有很多优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应用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3.1 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出挑战
为了获得深厚的临床知识,教师不但要认真的备课,要掌握丰富的资料信息,同时还必须要进行临床实践,但是大部分基础课的教师都缺乏临床实践经验,难以充分把握案例。这就要求教师应该不断的学习,努力提升个人的专业水平与综合素质。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将案例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强化知识点间的联系,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能够系统的点评,这些都对教师的个人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3.2 学生面对的困难
由于学生还没有进行过临床实践,缺乏将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意识,所以难以理解案例中涉及的一些体征以及症状等问题,同时也难以理解这些内容和本课程的关联,无法充分掌握相关知识。这要求教师应及时的鼓励学生不畏艰险,战胜困难;同时可以引导学生积极的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对有关信息进行查看,从而更快的找到所需信息,同时学会对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而且教师应指导学生如何采用辩证的思维科学合理的分析与解决问题。
3.3 课时限制
由于教师必须要花费一定的时间为学生讲解案例中包含的臨床知识,同时也必须利用一定时间进行课堂的总结以及讨论,所以就会导致教学课时出现紧张的状况。为此可以采取提前将案例发放给学生,让学生在课下提前的对有关知识进行预习与讨论,从而减少课堂占用时间[3];在上课之前教师要进行精心备课,有效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合理安排教学环节所需的时间。
总而言之,案例教学法不断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问题的分析以及解决能力,同时还能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等,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价值。但是目前其也存在一些不足,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结合教学现状,寻找有效措施合理的解决相关问题,从而实现“教、学”双赢,有效提高教学效果,进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佩,卢颖,吴学敏.案例教学法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的运用[J].辽宁医学院学报,2010,1(8):22-23.
[2] 李晓华,曾怡,黄衍强,等.案例法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2013,7(29):1090-1092.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 篇12
1、认真做好实验室管理
实验室是完成实验教学的场所, 是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平台, 做好实验室的管理, 是完成实验教学的前提。
1.1 实验仪器的维护
实验仪器的工作的状态, 直接影响教学质量, 仪器的日常维护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要掌握简单的仪器维修技术, 能及时排除常见故障。各种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养护方法、运行状态, 是实验室管理者的日常工作, 是完成实验教学的基础。显微镜是微生物学检验的常规仪器之一, 由于学生对油镜的使用不当和脱油不及时, 严重影响学生对镜下菌体的认识和掌握, 所以做好显微镜的日常养护, 是完成实验准备前提。
1.2 菌种的保管和养护
医学微生物学所涉及的菌种绝大多数是致病菌和条件致病菌, 随着实验教学的不断改革, 实验菌种也在不断变化, 掌握每株菌种的生物学特性及保存方法。微生物具有很强的变异功能, 为了保证实验教学的一贯性和标准性, 在菌种传代的同时还要定期进行菌种的生物学鉴定和标准菌株的筛选, 确保实验教学的菌种具有标准的生物学特性。
1.3 其他教学工具
包括检查接种工具, 载玻片, 消毒缸, 酒精灯, 染色液, 香柏油, 脱油剂, 擦镜纸, 由于微生物的特殊性, 每次课要给学生准备消毒液, 用于实验完成后浸泡手, 肥皂、毛巾等是否齐备。
1.4 保持好实验室干净、整洁
清新、整洁的实验室, 让学生能在一个较好的环境里学习。要时时保持实验室的通风、透光、整齐、干净, 坚持每天抽出一定时间搞实验室的卫生, 同时保证每次实验课后打开紫外灯进行空气杀菌消毒。
2、熟悉实验教学内容
熟悉实验教学内容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和前提。首先, 理解教学大纲, 熟悉教案, 积极参加教研室的集体备课。教学大纲确定了本学科的基础理论, 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要求, 明确实验教学重点和熟练掌握了解部分。在准备实验时,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 课前做好预试, 把课堂所涉及的所有内容都要预试一下, 在预试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解决, 精选出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及符合教学内容的标准实验和示教, 以确保实验课上能顺利准确的达到预期结果完成教学任务。第二, 向任课老师请教, 了解要做哪些特别的准备工作。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教学思维和安排, 教辅人员要根据带教老师的上课习惯, 灵活地做些具体的准备工作, 以便指导教师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水平授业解惑。第三, 多与学生沟通交流, 听取学生的意见和需求, 了解学生对实验课的要求或建议, 尽量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 真正让实验课成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平台。
3、提高自身素质和专业技术能力
实验准备工作是一个复杂繁琐又细腻的工作, 要想做好本职工作, 其先决条件就是提高自身的素质。首先从思想上认识准备工作重要性, 提高工作热情和积极性的工作态度, 加强专业知识的强化, 提高专业知识水平。首先强化理论学习, 本人在原有医学微生物学检验专业的基础上参加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硕士学历考试并取得了硕士学位, 经过3年学习, 在提高理论水平的同时, 拓宽了专业思维空间。为提高自身的实验教学技能和科研能力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其次, 利用实验空闲时间参加理论听课, 贴近教材, 掌握微生物检验的最新进展。其三, 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是两个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学科, 医学免疫学的相关知识, 也是微生物专业从业人员的必修知识, 随着现代化的不断深入和分子水平的不断发展, 学科领域的界限也随之模糊, 相关学科的融合程度随之提高, 要求高校的教学和科研也随之整合延伸, 学习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 提高综合知识水平, 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要求。其四, 相比以往教辅人员不求上进, 只是按照指导教师的吩咐干些简单的机械性地重复操作, 现代教育发展对教辅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无论从知识结构、专业水准、学历标准以及教学科研能力的要求, 都有质的变化, 为了适应新形势下教育发展的要求, 我们端正工作态度, 提高自身素质, 强化专业能力, 做好本职工作。
4、参加科研工作和实验教学改革工作
积极参加各项科研活动, 提高科研能力, 是新时期高等教育对教辅工作者的新要求。从科研实践中找到实验准备的切入点, 提高实验教学准备的效率和精确率, 经过科研实践, 锻炼思维开阔视野, 为开放性实验教学改革提供思想和条件[2], 更好的深化实验教学改革。本年度为了配合实验教学的改革, 我们将原有实验教学中采用的传染性较强的伤寒杆菌及福氏志贺菌, 更换为既保留了原有细菌的生物化学特征, 不影响教学要求, 又避免了学生的感染危险的鼠伤寒杆菌和普罗威登氏菌, 由于更换的菌种不是实验教学中常规菌种, 教材中对其生物学特性讲述极少, 为了保证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 我们查阅相关资料, 进行了无数次预实验, 从菌种的染色性、培养特性、到每一步的生化鉴定, 直到能熟练掌握其生物学特征及鉴定结果, 确保该项实验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
5、深入临床学习加强实验教学与临床发展的结合
结合临床需要, 优化实验教学内容是医学微生物检验实验教学要求与宗旨。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以惊人的速度引入临床实验室, 实验技术也得以高速的发展, 实验诊断的新技术、新仪器不断出现, 诊断新项目不断增多。为了适应现代医学教育的发展, 培养具有现代科技理念和先进医学思维的合格人才, 需要改进实验课的教学模式, 加强实验内容与临床的结合。教辅人员应利用教学闲置时间深入临床科室, 掌握临床检验的新动向, 新技术, 将实验课上学生接触不到的细菌、真菌等的生物学形态及检验方法制成示教片, 在实验教学中展示给学生。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讲解实验原理和实验过程, 使学生有感性认识, 对本领域的新进展、发展趋势和巨大的技术含量, 可以利用录像、教学短片等手段介绍给同学, 系统了解标本的检验流程, 学习怎样正确采集、保存、运送标本, 分析常见的影响检测结果的因素, 保证检验结果的可靠性。通过专业老师地介绍了解检验科的工作模式, 使学生对微生物检验工作有一个感性认识
6、做好实验保障工作同时, 参与指导学生实验教学
实验准备是教辅工者的本职工作, 要更好的完成教学准备工作, 除了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 做好实验保障工作同时, 应参与指导学生实验教学工作, 由于微生物检验的经验性、无菌操作的要求和实践动手能力的要求较强[3], 对实验教学的要求就较高, 一个指导教师要指导一个班级的学生操作, 难度较大, 这就要求教辅人员深入课堂, 协助指导教师指导学生的实验操作, 答疑解惑, 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已获得高校教师资格的教辅人员, 根据具体情况, 可参与学生的实验教学指导工作, 多年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经验实践, 参与学生实验教学指导, 有利于提高教辅人员的自身素质, 提高实验准备工作质量和效率, 使实验准备更好地为实验教学服务, 同时参加实验教学指导还能检验实验准备工作的疏漏与合适程度, 有利于准备工作的改进和创新, 更好地完成实验教学任务。
社会要发展, 教育是根本。教学质量的好坏, 关系到教育的根本发展。实验准备与实验教学是高等医学院校实验教学过程的两大组成部分, 二者是相辅相成的统一。实验准备是顺利完成实验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实验教学的质量又是检验实验准备的途径和方法。让我们从实验准备的细节入手, 提高医学院校的实验教学质量, 完成时代赋予的教育使命。
参考文献
[1]韦莉, 刘勇.《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实用全科医学.2008, 6 (5) :494-495.
[2]孙文平, 柴英, 棊霞等.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的探讨[J].高等医学教育.2006, 5, 75-76.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推荐阅读: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探讨07-26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程11-04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研究07-03
医学微生物教学09-02
高职医学微生物学07-11
医学微生物学课件12-07
医学微生物学人文教育11-24
医学微生物学题+标准答案05-25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05-19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大纲—医学微生物学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