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课堂教学(精选12篇)
微生物课堂教学 篇1
微生物学是生物制药、生物工程和环境工程等许多专业的基础必修课[1,2], 尤其是对生物工程专业的学生更是重中之重的课程。通过微生物学的教学, 使学生掌握常见微生物 (细菌为主) 的形态结构、生长繁殖、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 并为后续的发酵工程、环境生物工程等课程提供必要的知识基础。同时, 微生物学也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 在本课程的学习中, 学生也会继续复习和巩固生物化学、生理学、细胞生物学等知识, 同时力求在专业英语、科技写作等科研能力上取得进步。
一、目前微生物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微生物学理论教学主要依靠多媒体进行教学, 实验课主要在微生物实验室进行。教师主要借助于多媒体课件进行知识的讲授。使用多媒体教学具有能创造良好的直观效果、形象生动、增加信息量等好处[3,4], 但也存在一定弊端, 易产生以下问题[5]:
1. 照本宣科, 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有的教师将教材内容拷贝到幻灯片上, 然后照着读一遍, 很少拓展, 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课堂教学成了录像放映课, 讲完就下课, 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大大降低。尽管讲课的教师非常辛苦, 讲得口干舌躁, 但由于严重忽略了学生的主体的发挥, 效果欠佳。
2. 信息量不足。
过于追求课件的包装形式, 而忽视了课件的实质性内容。过多的图像、视频、音频做到课件里, 生动性、形象性似乎提高了, 但教学的主题却模糊了, 重点难以体现[3]。有些教师整整一堂课在讲与教学目标无关的趣闻轶事, 甚至大侃NBA、娱乐新闻等, 学生听得津津有味, 倍感愉悦, 但学生没有学到有用的知识, 在今后的毕业论文实验、考研、求职、工作中会遭遇挫折感。
3. 师生互动性较差。
多媒体课件的运用, 虽相对传统教学方式有其特定的优势, 但也受到了诸多条件的限制。首先是授课教师减少了在传统教学中展示人格魅力的机会。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被动接受知识, 无法与教师进行很好地交流, 缺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互动, 即使有问题也只能课后再问或没有机会获得教师指导, 就无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
4. 课件套用、抄袭现象严重。
教师由于对多媒体制作的不熟悉, 而且工作量也比较大, 干脆就直接从网下下载别人的多媒体课件, 略加修改, 甚至不加修改就直接套用, 由于不同的教师在讲课风格、讲课思路、知识面等存在差异, 致使套用课件授课效果往往不能保证。有些教师的教案、讲义和课件多年不换, 不注意最新知识和信息的更新。
二、课堂教学组织改革措施
针对上述问题, 应在课堂教学组织上下功夫, 提高师生互动性, 让学生有展示的机会;及时更新课件内容, 适当增加有效信息量;借鉴其他课程, 分组分层次学习, 因材施教[6];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科研兴趣。具体改革措施如下:教学手段。主要为多媒体教学。结合板书[7]、教师讲解等。课堂教学组织。按照实施前进行的测验成绩划分为6个小组, 指定组长, 学习委员兼任一个小组的组长, 理论课每次2节课, 每节课教师讲授30min, 小组讨论5min, 学生展示10min。学生展示的材料在必要时, 可以整理成科普文章投稿。作业也分组提交即可。采用竞赛制, 选出优胜小组1~个, 给予一定的奖励, 计入平时成绩。学习委员的职责是协助教师任命组长, 协助教师完成各项任务;兼任一个小组的组长。组长的职责是搜集预习时的问题;整个学期至少推荐3~4个学生展示项目;推举参与科研训练的学生骨干1~人;整理和提交需要以小组为单位提交的作业;在各项展示和参与中起带头表率作用等。教师职责是认真备课, 尤其注意随时更新课件内容和追踪研究热点;讲授基本原理和知识点;在课堂上对学生的疑问给予详细解答;课下负责指导学生的PPT制作、科普论文的修改和投稿;建立课程QQ群[8,9], 加强师生互动;对学生骨干, 除认真带好实验课外, 组织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 让其接受较系统的科研训练, 科研软件的学习也非常重要[10], 除实验方法外, 还应加强科研软件的辅导, 以使其科研能力得到迅速提升, 从而有所突破。
课堂教学效果考核。考核是检验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11]。在考核方式上也要进行改革。考核可分为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两部分。平时考核包括课堂提问、自我展示等。期末考核包括教师考核, 以抽查的方式对部分学生进行理论考核和期末理论考试。以及督导组或教务人员考核, 即随机抽查20%左右的同学关于微生物学理论课大纲指定需掌握的内容。形式为笔试或现场提问。通过以上的课堂教学组织, 会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从而为培养新型应用型人才奠定坚定的专业基础。
摘要:微生物学是生物制药等本科专业的基础必修课,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具有重要地位。但目前的课堂教学存在过多依赖于多媒体, 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相关知识的信息量不足, 师生互动性不强, 教学内容更新不及时等问题。因此, 应积极尝试改革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加强师生互动, 改革考核方式, 以有效提高微生物课堂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微生物学,课堂教学,改革
微生物课堂教学 篇2
本课程讲授按每周4学时安排,全学时共54学时。
教学内容及具体学时分配如下:
一、绪论(4)
二、纯培养和显微技术(3)
三、微生物类群与形态(10)
四、微生物的营养(3)
五、微生物的代谢(4)
六、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及其控制(4)
七、病毒(4)
八、微生物遗传(8)
九、微生物与基因工程(2)
十、微生物的生态(4)
十一、微生物的进化、系统发育与分类鉴定(4)
十二、感染与免疫(4)
教学内容和要求: 第1章:绪论 〖目的要求〗
通过本章的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走进微生物世界,了解微生物是什么?做什么?以及它们与人类的特殊关系;明确微生物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生命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展望未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明确肩负的重任。〖教学内容〗
1、武汉大学“微生物学” 课程的建设与发展
2、本学期的教学安排
3、微生物与我们
4、微生物的发现和微生物学的建立与发展
5、微生物的类群及特点 思考题:
试根据微生物的特点,谈谈为什么说微生物既是人类的敌人,更是人类的朋友。第2章:纯培养和显微技术 〖目的要求〗
通过本章的课堂教学,向学生介绍进行微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技术,即无菌技术、纯种分离技术、培养技术和显微技术,使他们了解微生物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为后面介绍其他微生物学相关知识打下基础。〖教学内容〗
1、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培养 1.1无菌技术
1.2用固体培养基分离纯培养 1.3用液体培养基分离纯培养 1.4单细胞(孢子)分离 1.5选择培养分离 1.6二元培养物
2、显微镜和显微技术 2.1 显微镜的种类及原理 2.2 显微观察样品的制备 思考题:
1、为什么说Koch等建立的微生物纯培养技术是微生物学建立与发展的基石?一般可用哪些方法获得微生物的纯培养?
2、微生物的最显著特征就是个体微小,通常只能通过 显微镜进行观察。试列举在显微观察中通过改变样品的反差以改善观察效果的技术及方法。第3章:微生物类群与形态结构
〖目的要求〗
通过本章的课堂教学,学习各种微生物,包括细菌、古生菌和真核微生物的基本结构特点和生活特性,了解微生物的多样性。〖教学内容〗
1、真细菌
1.1 一般形态及细胞结构 1.2 放线菌
1.3 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 1.4 粘细菌(myxobacteria)1.5 蛭弧菌(Bdellovibrio)1.6 蓝细菌(Cyanobacteria)
2、古生菌 2.1 概念的提出 2.2 细胞形态 2.3 细胞结构
3、真核微生物 3.1 霉菌 3.2 酵母菌 思考题:
1、试根据细菌细胞结构的特点,分析并举例说明为什么它们能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
2、细菌、粘细菌、放线菌、霉菌、酵母在繁殖方式上各有 什么特点? 第4章:微生物的营养 〖目的要求〗
通过本章的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微生物营养类型的特点及多样性,以及根据不同微生物各自的营养要求,配制相应的培养基对微生物培养的理论知识,为今后对微生物的研究与利用打下基础。〖教学内容〗
1、微生物的营养要求 1.1 微生物细胞的化学组成 1.2 营养物质及其生理功能
1.3 微生物的营养类型(nutritional types)
2、培养基
2.1选用和设计培养基的原则和方法 2.2 培养基的类型及应用
3、营养物质进入细胞 3.1扩散(diffusion)3.2促进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3.3 主动运输(active transport)3.4膜泡运输(memberane vesicle transport)思考题:
试比较营养物质进入微生物细胞的几种方式的特点。第5章:微生物的代谢 〖目的要求〗
通过本章的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微生物代谢类型的特点及多样性。〖教学内容〗
1、代谢概论
2、生物产能代谢 2.1 生物氧化
2.2 异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 2.3 自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 2.4 能量转换
3、微生物次级代谢与次级代谢产物 3.1 次级代谢与次级代谢产物 3.2 次级代谢的调节 思考题:
不同营养类型的微生物在不同条件下产生ATP和还原力的方式与特点。第6章: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及其控制 〖目的要求〗
通过本章的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微生物生长繁殖的规律,掌握微生物生长的测定方法,及各种物理、化学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教学内容〗
1、生物生长的测定
1.1 以数量变化对微生物生长情况进行测定 1.2 以生物量为指标测定微生物的生长
2、细菌的群体生长繁殖 2.1 生长曲线 2.2 同步培养 2.3 连续培养
3、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控制 3.1 控制微生物的化学物质 3.2 控制微生物的物理因素 思考题:
细菌的生长繁殖与高等动植物的有哪些异同?其典型生长曲线可分几期,其划分依据是什么? 第七章:病毒 〖目的要求〗
通过本章的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病毒,包括噬菌体、动植物病毒等的生活周期,掌握反映病毒生长繁殖规律的一步生长曲线的原理和实验方法,及有关病毒非增殖性感染特别是噬菌体溶原性反应的基本概念。
〖教学内容〗
1、概述
1.1 病毒的发现和研究历史 1.2 病毒的特点和定义 1.3 病毒的宿主范围 1.4 病毒的培养和纯化
2、毒粒的性质 2.1 毒粒的形态结构 2.2 毒粒的化学组成
3、病毒的复制 3.1 病毒的复制周期 3.2 病毒感染的起始 3.3 病毒大分子的合成 3.4 病毒的装配与释放
4、病毒的非增殖性感染 4.1 概念
4.2 温和噬菌体的溶源性反应。思 考 题
试结合一步生长曲线分析病毒的特点,并与细菌进行比较。第8章:微生物遗传 〖目的要求〗
通过本章的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细菌的染色体基因组及染色体外的遗传因子(质粒和转座子)的结构和基本特点,掌握微生物基因突变、遗传的基本规律,并在此基础上了解微生物菌种保藏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方法。〖教学内容〗
1、遗传的物质基础 1.1 DNA作为遗传物质 1.2 RNA作为遗传物质 1.3 朊病毒的发现与思考
2、微生物的基因组结构 2.1 概念:
2.2 微生物与人类基因组计划: 2.3 微生物基因组结构的特点:
3、质粒和转座因子 3.1 质粒的分子结构 3.2 质粒的主要类型
4、基因突变及修复 4.1 基因突变的特点 4.2 几种常见的微生物突变类型 4.3 诱变剂与致癌物质——Ames试验
5、细菌基因转移和重组
5.1 细菌的接合作用(conjugation) 5.2 细菌的转导(transduction)
5.3 细菌的遗传转化(genetic transformation) 5.4 基因定位和基因组测序
6、菌种保藏
6.1 菌种的衰退与复壮 6.2 防止衰退的措施 6.3 菌种保藏 思 考 题:
1、如果二个不同营养缺陷标记(ac + d + 和 a + b + c)的菌株经混合后能产生在基本培养基平板上生长的原养型重组菌株,请设计一个实验来决定该遗传转移过程是转化、转导还是接合?
2、自然遗传转化与人工转化之间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在一般情况下它们转化质粒的成功率有如此大的差别? 第9章:微生物与基因工程 〖目的要求〗
通过本章的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微生物学在基因工程技术的建立与发展中的重要意义,了解并掌握基因工程的基本过程和基本技术。〖教学内容〗
1、基因工程概述 1.1 基因工程的基本过程 1.2 基因工程的发展历史 1.3 微生物学与基因工程的关系
2、微生物与基因工程工具酶 2.1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2.2 DNA连接酶(DNA ligase)2.3 其它工具酶
3、微生物与克隆载体 3.1 质粒克隆载体 3.2 λ噬菌体克隆载体 3.3 柯斯质粒载体 3.4 M13噬菌体载体 3.5 噬菌粒载体
3.6 真核生物的克隆载体 3.7 人工染色体
4、微生物作为克隆载体的宿主 4.1 宿主的基本要求与性质 4.2 常用的基因工程宿主
5、基因工程的常用技术和方法 5.1 PCR的原理和应用 5.2 基因工程技术应用举例 思 考 题:
1、基因工程的基本步骤是怎样的?其中哪些需涉及到微生物的参与?
2、为什么说微生物学不仅为基因工程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也提供了操作技术? 第10章:微生物的进化、系统发育和分类鉴定
〖目的要求〗
通过本章的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建立的有关生物进化和系统发育的理论,掌握微生物分类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教学内容〗
1、进化的测量指征 1.1 进化指征的选择 1.2 RNA作为进化的指征 1.3 rRNA和系统发育树
2、细菌分类
1.1 分类单元及其等级 1.2 微生物的命名
3、细菌分类鉴定的特征和技术 3.1 形态学特征 3.2 生理生化特征
3.3 核酸的碱基组成和分子杂交 3.4 其它
4、伯杰氏手册 思考题
1、为什么能用生物大分子作为衡量生物进化的标尺?有哪些选用原则?建立16 S r RNA系统发育树的意义何在?
2、为什么在现代微生物分类中,任何能稳定地反映微生物种类特征的资料,都有分类学意义,都可以作为分类鉴定的依据?你知道有哪些项目已被用于细菌学分类和鉴定? 第11章:微生物的生态 〖目的要求〗
通过本章的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微生物在自然分布的特点及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掌握微生物与其生活在一起的其它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重要作用。〖教学内容〗
1、然界中的微生物 1.1 空气中的微生物 1.2 水体中的微生物 1.3 土壤中的微生物 1.4 工农业产品上的微生物 1.5 极端环境下的微生物 1.6 不可培养的微生物
2、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相互关系 2.1 互生 2.2 共生 2.3 寄生 2.4 拮抗 2.5 竞争 2.6 捕食
3、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思考题:
1、试从微生物的特点分析其分布比动植物更广泛的原因,为什么无菌操作技术是一切微生物学工作的基础?
2、试论微生物与水体富营养化作用,你认为对此类污染该如何进行防治?
3、试用一些典型例子说明微生物与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4、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怎样? 第12章:感染与免疫 〖目的要求〗
通过本章的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人体的免疫系统与病原微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掌握有关免疫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教学内容〗
1、感染的一般概念 1.1 感染的途径与方式 1.2 微生物的致病性 1.3 传染的类型
2、宿主的非特异免疫 2.1 生理屏障 2.2 细胞因素 2.3 体液因素 2.4 炎症
3、宿主的特异性免疫 3.1 特异性免疫的一般概念 3.2 抗原和抗体 3.3 免疫应答 思考题
1.对细菌内毒素和细菌外毒素的免疫应答有何不同? 2.吞噬细胞的功能可因哪些体液因子的作用而增强?
微生物课堂教学 篇3
一、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
学生的主体作用是课堂落实素质教育的根本途径,而能否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关键在于教师的主导作用怎样发挥。如,“生态系统”一节,食物链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我设计了几个问题:怎样表示一条食物链?每条食物链都是从哪儿开始,到哪儿结束?怎样才算一条完整的食物链?如何数食物链的条数?然后,我在黑板上写出四种生物:草、鼠、蛇、鹰,让学生连出食物链,学生得出答案后,再逐渐增多动物,经过几组练习,使学生真正掌握食物链,在整个过程中,我只起引导、疏导、诱导学生去学习的作用。
二、教师是课堂的合作者
教师与学生是新课程下一对互相依赖共同成长的伙伴,教师的作用在于指导学生成长,完成学习任务和督促学生学习,组织班集体活动。教师要改变居高临下的习惯姿态,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是一种享受,是一种生命的呼唤。如,在讲“观察植物细胞”时,我提供观察材料:黄瓜、番茄、洋葱等,以及实验器材。学生完成制作玻片标本,并进行观察。由于没有老师的过多干涉,学生能大胆地放开手脚去做,虽然有些小组没有按操作步骤进行,但也观察到了细胞。而且通过制作和观察得出的结论印象深刻,记忆牢固。
三、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聆听者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发、鼓舞。一贯在讲台上比比划划的我,没想到会退到学生席,把这一节课的内容交给他们,让他们拿出上这节课的方案来,没过多久方案就出来了,他们将班级分成几大组:有调查我市环境污染组的,有调查我市人口与绿化情况组的,有绿化校园绿化城市设计组的等。这节课上学生积极踊跃地汇报自己组的成果。一堂看似枯燥的课,让学生感到生动活泼,满足了学生求知、参与、成功、交流和自尊等需要。
四、教师是课堂教学方法的指导者
经过几年对新课程的摸索与实践,我对“授之以渔”有了深刻的理解,过去说教师有一桶水就能给学生一杯水,现在看来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该是一泓清泉,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应该是一把钥匙,从而找到“授人以渔”的最佳方法和契合点,帮助学生打开丰富的知识宝藏。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自身成为打开知识的钥匙。所以,我会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如:读书法、看图识图法、收集和分析资料法、发现法、合作探究法、自学辅导法等。从而完成从知识的传授者向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的转变,由一桶水向生生不息的江河转变。
五、教师是学生的榜样
教师是在学生成长过程中除家长之外接触最多的成年人。教师的一言一行会直接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自身形象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强烈的外在的示范性与内在的感染性。这种示范性和感染性源于教师的榜样作用,包括教师的仪表、工作作风、言谈举止和良好习惯等。因此,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品德修养,要有崇高的思想境界,要具备为教师事业发展献身的精神,要有高尚的情感,对学生要有博大无私的爱,要有良好的文明修养,只有这种良好的形象、规范的行为,才能对学生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才能有助于学生良好人格的培养和形成。
总之,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对教师要求也愈加提高,不仅要掌握丰富的知识,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还要不断地随着教育实践的发展,做教育实践的推动者、研究者。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更新理念,转变传统角色,既要适应发展着的教育,又要全方位地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既能完善自我,又能成为教育发展的推动者、创新者,在创新中求发展,求完善。
微生物课堂教学 篇4
1 2004年4所医院微生物检出结果 (见表1)
2 由调查结果引发的教学思考
2.1 微生物检验教学迫切需要调整内容
2.1.1 强化条件致病菌的教学
教学大纲要求, 病原性球菌第一章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链球菌、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奈瑟菌为重点, 而调查结果表明表皮葡萄球菌、肠球菌感染率在各级医院都较高;肠杆菌科的重点为志贺菌、沙门菌, 而调查结果表明条件致病菌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却遥遥领先;另外, 存在于皮肤、肠道正常菌群的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真菌等感染率也相当高, 这提示我们教学中要强化有关内容。
2.1.2 强化检验程序, 淡化检验方法
本次调查仅限于县级以上的有微生物检验能力的医院, 但这些医院由于条件不一样, 检验方法存在较大差异。由于检验方法受各种因素如检验仪器、诊断试剂等限制, 存在较大差异, 若过于强调某种检验方法无疑是在限制学生思路, 所以讲课时应以检验程序为主干, 略讲检验方法, 灵活说明大型仪器检验和手工操作的不同, 这样学生既能适应基层医院, 又能适应大医院。
2.1.3 加强细菌对抗菌药物敏感实验的教学
药敏实验是微生物检验的另一重要环节, 它对于指导临床用药及耐药菌株的分析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过去的教学都忽略这部分内容, 仅安排1学时理论、1学时实验, 略讲需氧菌及兼性厌氧菌的纸片扩散法 (K-B) 和K-B联合药敏实验, 省略稀释法和厌氧菌及结核菌药敏实验方法, 这样无法满足临床需求。
2.1.4 增加细菌自动化、微型化设备和新技术使用、原理及操作方法的教学
国内计算机应用的普及, 为临床微生物检验的自动化、微量化提供了可能。以上4所医院都采用程度不同的自动化高、快速适用的细菌鉴定和药敏系统, 若不增加这部分内容教学, 仅教授传统的人工细菌检验方法, 学生就很难适应临床工作, 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2.2 强化实验教学
微生物检验是一门医学检验专业课, 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实验课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 实验课与理论课比例在1∶1左右, 这就决定了实验课在整个微生物检验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实验课分3类, 一是验证理论, 如细菌等的形态观察、细菌的分布、化学物理消毒法、细菌的生长现象观察等;二是直接为临床应用打基础, 如革兰染色、抗酸染色、细菌鉴定;三是增强学生动手能力, 如培养基制备。无论哪种类型的实验课, 教师都要讲明实验目的、要求、步骤和注意事项, 让学生能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实验中。一般示教操作由教师演示, 教师要以严谨的态度为学生做示范。学生分组实操作时, 教师要细心观察, 具体指导,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只有通过正确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训练, 才能实现实验课的目标, 为学生将来的临床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2.3 加强教师临床实践
微生物课堂教学 篇5
关键词:生物教学;教学设计;研究
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已成为当今生物教育改革的主旋律。生物学课堂教学设计的研究对于加强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的探索精神,磨练学生克服困难、获取成功的意志,以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有重要的作用;生物课堂教学设计就是以教师引导下的学生动手动脑的各种实践活动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学习生物知识和培养各种智能主要通过师生各种实践活动去获得。这种模式是以素质教育为目的,通过生物实践活动教学达到教师的输出与学生的吸纳的优化组合,是培养学生生物能力的最有效的教学方式。
一、理论依据
(一)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受教育者的道德、科学、文化素质,核心就是培养人才。
我们正处在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时代的要求现代教育必须培养出具有善于思考、敢干探索、勇于创新的创造型人才。创造性人才的培养要始于学校的课堂,始于教师指导下
的创造性学习。
(二)课堂教学应是以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统一,应同时发挥学与教的两个积极性。
学为主体就是指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学活动应让学生成为积极的参与者,教学的着眼点应该是学生,教育的重心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能力。教为主导应是教师根据《生物课程标准》和教材决定教学内容和教法,切实做到以教导学,以教促学,以教助学。教学的本质就是教为学服务。
(三)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教学过程不仅需要教师的活动,而且需要学生的活动,如果学生没有一定程度上自已参加的活动,教学的最优化是不可思议的。每个学生都存在着先天和后天的内在潜能和动力,对于每一个事物的认识和理解都需要经过感性到理性的教程,经验证明感性越清楚,理性认识就越深刻。生物课堂主体性实践教学过程是教师对生物知识素材进行艺术加工,把抽象的、深奥的、无形的生物理论通过精心的策划、艺术的处理转化为具体、形象、生动、有趣的内容,通过学生的实践、感知、思维等活动,学生的潜能和动力就会发挥得更好,因此教师教学的重要任务应该是策划设计最优化的教学过程。
二、策划和设计
学生获得生物能力的基本途径是实践,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讲解、演示、分析课文,更重要的是要善于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自已的主体地位,自我激发学习动机,主动地学习。凡是能让学生自已思考的,要启发学生思考、分析;凡能让学生口头表达的,要鼓励学生说;凡是能让学生演示的实验,要让学生动手做;凡是学生能总结出答案的,要引导学生自已做出结论。没有大量的实践活动,学生是不可能形成生物能力的。生物课堂主体性实践教学模式的策划,是根据教学方针和课程标准、教材的要求,规划每节的教学目标,教学结构,教具,教学重难点等。其中教学目标应策划出知识素质、能力素质、思想和心理品质等素质目标,教学结构的策划是根据生物教材内容,教师所掌握的学生学习情况以及逻辑程序,策划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即各个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各个教学实践活动,并用方框图的形式编织出完整的教学网络,从而构成每节课堂教学都有要遵循的教学结构。生物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学策划的具体体现,在教学策划的基础上,具体设计每一教学环节以及各个教学环节的连接。一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设计:
(一)设计教学动机切入点。
每节课都有它的教学动机,即本节课讲什么,为什么要讲这个内容。学生的学习也有其学习动机,好奇心、兴趣、志向、理想等都有是学生的学习动机,杨振宁博士说:“成功的秘诀是兴趣。”只有当教学的动机被学生学习动机所接受,而且两者融洽时,这节课才能进行下去。
(二)设计知识实践点。
教学设计首先要排列本节课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教师可以平铺直叙讲授给学生,但如果运用布鲁纳的发现法,设计几个合适的实践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已总结概括发现其规律,学生学习的效果会更好。学生获得的知识比教师直接告诉学生这些知识认识得深刻,同时也获得了研究知识的方法。
(三)设计能力创新点。
生物教学要求的能力包含两个方面,即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不管是思维能力还是动手能力,都离不开创新,知识实践点还是能力实践点,其实际活动都需要思维,都需要创新,思维就要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创新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因此教师在设计各个教学实践点时,需要设计思维的创新点,用以引起学生头脑思维的“火花”,从中发现问题,激发学生头脑的思维。教学过程要有涨有落,理想的做法是掀起几次教学浪潮,涨落交错,张弛有效,在跌宕起伏中扬帆前进。
(四)设计学生“说”。
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智力参与,让学生以主人翁和探索者的姿态去参与获得知识的全过程,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以促进学生主动、能动的认识活动为目标,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合理的发挥,以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
(五)设计让学生动手“做”。
微生物检验技术实践教学探讨 篇6
关键词:微生物检验技术;实验教学;改革探索实践
微生物检验技术是一门对实际操作技能要求非常高的课程,又是医学检验专业一门重要的核心课程,因此搞好微生物学检验技术实践教学就显得特别重要。在实践教学中,能锻炼学生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笔者结合教学大纲和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实际工作要求,对本课程实验教学进行积极的探索。在实践教学中,笔者采用了以下手段:调整教学内容,加强学生基本技能训练,改革考核方法,对教师进行培训等,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微生物检验实践教学的现状
临床微生物学和微生物检验是一门专业课程,各个病原微生物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多、连续性差、内容杂、记忆难。比如细菌种类繁多且每种细菌有自己的生物学特性,虽然不难理解,但内容复杂多样,极易混淆。
二、微生物检验实践教学的影响因素及解决方案
1.教师因素
教师自身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有限,对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也不够。因此,应加强教师自身素质,提高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了解微生物检验的发展动态,在教学中更好地引导学生,使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更加具有创新性。
2.学生因素
学生对微生物实验课不是很重视,学习态度也不积极。教师要改变教学方法,课前布置预习内容,课堂上多进行案例教学,课后布置思考小题,增加学生对微生物实验课的重视程度。
3.实验室条件因素
实验室条件主要包括实验室仪器设备的使用状况、设施的完备程度和实验经费的投入情况,学校要保证实验仪器设备和耗材满足学生的所有实验内容。
三、实践教学改革方案
1.整合优化实验课内容
结合微生物检验教学的现状、教学大纲、临床实际和本实验室的条件,我们对实验课内容进行了相应调整,分为三个板块,具体如下。
(1)基本技能训练。微生物检验基本技能的训练是进行综合实验的前提,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树立无菌观念,训练他们掌握微生物检验的基本实验技能,包括革兰染色、培养基制备和细菌分离培养,训练顺序为学生先配制基础培养基,通过自己配制的培养基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再对自己的培养菌落进行革兰染色并观察其形态。
(2)常见微生物鉴定。对一些临床常见的重要微生物种类,在学习完理论知识后进行一次实验训练,目的是把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联系起来。学习“病原性球菌”后,选取临床常见的几种病原性球菌,如葡萄球菌、链球菌和奈瑟菌,进行微生物鉴定。教师应要求学生完全按照临床实验室标本检验程序鉴定,让学生在课堂上就熟悉临床操作程序,在之后的实习工作中才不会有陌生感。
(3)临床标本鉴定。在学期期末时开展综合性实验,以临床常见标本脓汁、痰液、尿液、粪便为检测标本,让学生在课前先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到实验室按照实验方案直接进行实验。学生可以通过病原菌的染色特性、菌落特征和生化反应结果等做出结论。通过这些综合性实验,使学生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联系起来。
2.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学导式教法
以前我们的实验教学方式多为灌注式,以教师为中心,学生按教师所示,依葫芦画瓢,学生没有自己思考,不利于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课堂前分小组对下个实验进行讨论,实验完成后对实验过程中的操作以及结果进行讨论分析,然后选一名代表对本组实验情况进行汇报,最后教师对所有小组的实验结果、存在的问题和改良方法进行评价,从而形成教师和学生的“双边”互动教学活动。
3.改进实践考核方法
过去微生物检验实验成绩只占期末考试总成绩的10%,主要根据实验报告的书写评定成绩,而有的学生不做实验,抄袭实验报告,这种评法就没办法完全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真正的实践技能。为了避免这种现象,我们改革实践考核方法,将实验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比例提高到20%( 5%实验报告书写+5%实验设计+10%实践操作技能)。其中实践操作技能平时操作占5%,期末单独进行一次实践技能考核占5%。
通过这几年对微生物检验实践教学的改革实践,笔者发现改革后的实验课教学学习氛围更加浓厚,学生动手能力以及主动性有所增强。但这远远不够,我们还应继续探索微生物检验实践的改革,争取培养出符合21世纪医学检验所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岳治国,曹美香.微生物学检验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医药导报,2007,4(5):86-87.
[2]傅广华.微生物学检验课程实验教学探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6,3(7):337-338.
[3]裴树东,李能树.提高微生物实验教学质量的途径[J].生物学杂志,2000,17(2):43-44.
微生物实验教学改革初探 篇7
1 实验教学改革措施
1.1 改革实验课设置方式
微生物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应该分开来, 进而在进行微生物实验的时候, 可以实用理论知识进行补充, 在进行理论教学的时候, 能够运用实验过程中的实例进行讲解, 进而逐渐形成非常完善的实验教学模式。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促使医学水平也不断提高, 这就要求学生的专业素质水平也必须快速提高, 所以, 就需要学校在进行微生物实验的过程中, 将教学效果最大程度的发挥出来, 使学生在实验教学中获取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本文建议学校可以将微生物实验教学课程单独列出来, 并作为必修的课程, 提高学生们的实验能力。相关教师还应该对微生物实验教学的重要性进行明确, 明白课程设置的意义, 进而使微生物实验教学不再属于理论教学, 加强学生们的实验能力。
1.2 改革实验课教学方式
在实验课中, 逐步以探究式教学方法取代传统式教学方法, 教师更多的是担当指导的角色, 而不是一味地灌输实验方法。讲授一些验证性实验时, 教师可以先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 再监督指导学生完成, 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成就感。可增加多媒体教学, 将一些实验过程清晰、直观、生动的展现出来, 便于学生理解实验原理, 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进而提高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多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 鼓励学生自主查阅资料, 设计实验方法, 分析讨论实验结果, 充分激发他们的科研潜能, 为他们营造发展创新能力的有效空间。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学习, 对所学知识达到融会贯通, 获取资源的能力也得到了充分锻炼。此外, 一些准备实验应由学生来完成, 如培养基的配制、菌种的活化与复壮、溶液的配制等。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动手机会, 还扩展了学生对某些仪器使用的认识。如超净工作台, 平时在实验课中由于学生较多、上课时间有限, 不是每个学生都有充分时间使用超净工作台, 准备实验将给学生提供额外时间来操作这些在平时课堂上较少机会操作的仪器。这种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既加强了学生的基础实验技能, 同时又充分利用了实验教学平台配备的各项资源, 使学生有更多时间思考实验内容。
1.3 改革实验课教学内容
在进行微生物实验教学的过程中, 不仅应对学生进行实验相关的操作技能的教学, 还应该对医学的特点进行有效的结合。在对实验课教学内容进行改革的时候, 应将微生物实验技术作为重点教学内容, 并在实验室中增加更多先进的实验仪器和设备, 完善实验室的整体功能。另外, 在进行微生物实验教学内容改革时, 应防止出现其它学科中的内容, 对一些基本操作不应浪费过多的时间, 这样就能够有效提高微生物实验教学的效率, 提高学生们对实验内容的掌握程度。在教学内容设计的时候, 还应该从医学专业角度着手, 尽可能多加入一些具有探究意义以及开放性的实验教学课程, 使学生们在课后可以自行进行研究, 但是必须赢注意的一点就是, 在设计教学内容的时候, 一定要保证课程使非常连续的, 进而使学生们能够对微生物实验具有一个全面、整体的认知。
1.4 改革实验课考核方式
考核评价对教学的影响不容忽视, 二者是一个互相促进的过程。根据微生物实验课基础内容多、操作性强等特点, 成绩考核应分为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 各占50分。平时考核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综合评定。一是实验态度方面, 包括考勤、值日、预习、回答问题等态度, 尤其是考查学生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的安全无菌意识;二是实验操作技能方面, 主要包括微生物最基本的实验操作, 根据学生操作正确规范程度与熟练程度来做成绩评定;三是实验报告的撰写水平, 学生每次实验后应按照实验目的、原理、材料、方法、结果、意义写出实验报告, 教师根据实验报告的规范性、结果分析及撰写水平评定成绩, 报告中最重要的应该包括结果讨论, 对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结果中存在的误差进行分析讨论, 每次实验报告绝不能简单地罗列实验结果。另外, 教师还可以布置课外探究性的思考题作为鼓励性附加成绩, 使学生充分利用实验教学条件和附属医院的临床条件, 如从临床刚采集的浓汁标本中葡萄球菌的形态和实验室中再培养的葡萄球菌形态是否一致。期末考核主要是教师例举临床典型病例或者问题, 让学生独立设计创新性实验, 考查学生的科研思维方式。
2 结论
通过上文的叙述, 我们可以了解到, 微生物学在现代生命科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而且其能够用于很多领域之中, 对于社会的发展和建设具有关键作用。因此, 学校必须要对微生物实验教学方法和模式进行改革创新, 并通过对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和内容以及相关考核等方面的改革, 提高学生们对微生物实验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进而使微生物实验教学效果和质量不断提高, 为我国微生物学方面提供更多的人才, 加快生命科学的研发速度, 增加我国高技术人才的储备量。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教育部门要求学校里的教学方式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 进而才能够适应时代的进步速度。微生物学具有非常强的实验性, 在进行微生物课程教学中, 实验教学占据着非常大的比例。在现代社会中, 很多领域都涉及到微生物学, 并且也在运用微生物实验科学, 比如说特殊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 医学领域等等。在生命科学中, 微生物学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因此, 学校一定要针对微生物实验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 不断提高学生们掌握的微生物技术, 进而促进我国微生物科学的快速发展和进步。针对微生物实验教学改革进行分析和探讨, 并在下文中加以阐述, 希望对微生物实验教学水平和质量的提升起到帮助作用。
关键词:微生物,实验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程红兵, 张雄鹰, 陈云霞, 等.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5 (1) :57-58.
[2]袁丽红, 周华, 韦萍, 等.提高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效果的探索与尝试[J].微生物学通报, 2008, 35 (4) :614-618.
[3]金晓明.微生物实验教学模式改革探索[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8, 24 (2) :37-38.
微生物检验实验教学体会 篇8
1 微生物检验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传统教学老旧, 未紧跟发展
传统医学检验教育微生物检验课程教材老旧, 已经很难适应现在细菌谱和病毒谱的改变, 例如SARS病毒、H7N9病毒等,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 世界内的人员流动较大, 新的致病微生物随着人群流动以及气候环境的变化不断发生着位置转换以及自身的变异。而且随着我国抗生素的滥用, 新的耐药菌株也不断出现。而我们传统的教材并未紧跟医学发展, 还局限于较早的致病微生物群, 停留在传统的教学内容上。
1.2 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 素质提高慢
传统的微生物实验教学模式中, 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 学生学习该课程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并未得到很好的激发和提高。当前国内医学检验实验教学模式是教师在课前准备实验材料, 自己做预实验, 上课时教学方法及手段陈旧, 仍以教师讲授法为主, 即采用教师讲授 (实验原理、方法、步骤及注意事项等) →教师演示实验操作→学生模仿实验操作→教师总结的实验课教学模式, 形成单向的信息传输方式, 先由实验老师对实验内容进行详细的讲解, 学生按照规定的实验步骤“依样画葫芦”地完成实验操作, 课后完成实验报告, 教师批改, 全部实验课结束后简单考核。在这种“保姆式”实验教学模式下, 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实验参与率低下, 实验报告抄袭现象严重, 学生实验技能得不到培养, 素质得不到提高[1]。
1.3 学生自主能力较差, 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而且在目前教学模式下教出来的学生缺少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面对一个新的问题不知所措, 不懂得举一反三, 不会利用已经学到的知识来探索未知的领域。科研素养非常缺乏, 无创新能力。微生物课程实验教学基本全在学校完成, 与现实医院中临床检验科的微生物检验相脱节, 并未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实习—再学习的循环过程。因此, 学生们在走上工作岗位以后, 很难快速适应科室氛围, 很难进入自己的角色。
1.4 重视理疗知识, 忽视操作能力
微生物是一门非常重视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的课程, 这就决定了微生物课程对学生的考核方式的特殊性, 而目前微生物课程的考核往往重视基础理论知识, 却忽视了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考核, 甚至一些院校只是将该课程作为其他理论课的附属课程, 考核制度极其不完善。
2 微生物检验教学质量提高的方法和途径
2.1 重视微生物课程教材改革
医学发展速度非常快, 并且随着近年来化学、物理等学科的快速发展, 我国疾病谱以及致病微生物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因此, 我们应该紧跟医学发展, 对传统教材进行适当的改革, 对传统的、经典的实验方法和理论知识予以保留, 同时对新出现的致病微生物进行详细讲解。而且新的微生物检验手段以及新的检验设备都应该列出讲解。特别要提出的是, 改革后的教材应该紧密结合临床, 对新的耐药菌株尤其要重视。教材的改革应该本着精简但要全面, 经典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2.2 加强基本操作能力
微生物课程不仅要重视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 更要重视基本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因为学生们只有熟练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 才能在此基础上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不至于面对未知的东西而不知所措。微生物实验教学课堂上, 对于基础验证性实验要做好实验前准备, 预实验, 实验过程安排及实验总结, 带教教师在实验课前要准备、教学大纲、授课计划等确保实验教学井井有条地进行。实验过程着重于学生的基本操作和探索创造能力的培养, 若干人分为一组, 学生根据课前预习自己操作, 实验带教教师负责巡视, 一方面确保实验过程的安全, 另一方面可以随时回答大家的问题, 给各个实验分组进行指导。如果遇到微生物形态鉴定, 则要求学生们自己根据微生物形态画图并进行结果认识, 提高大家对观察对象的感性认识。既让学生掌握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 也具备了一定的处理临床标本的本领, 从而更有利于学生进入临床实习, 缩短了学生到临床检验科室实习时的适应期, 并促进了其实现毕业后就业的“零适应”[2]。
2.3 提高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的能力
在加强学生基本操作能力以后, 应重视学生们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可以结合案例教学, 给学生们案例, 让同学们互相讨论, 每组同学拿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包括实验材料、实验方法以及预期的实验结果。这样既使学生既能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 又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创新能力。同时针对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和较好的案例, 大家可以互相学习、互相讨论, 查找原因。
2.4 加强与临床科室的联系
微生物检验学生最终是要走向医院, 服务于临床的, 因此怎样能够让学生们毕业后能够快速适应自己工作岗位, 更好的服务于临床是微生物检验课程的根本目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加强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 积极创造条件, 让学生们进入临床检验科室进行实习, 了解最新的检验方法和设备, 做到课本与临床相结合, 快速适应自己的角色。
2.5 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考核并重, 重视技能考核
微生物课程的根本是如何通过试验方法找出致病微生物, 因此动手操作才是微生物课程的根, 但传统考试仅仅重视理论知识的考核, 使得学生们对实验操作重视不够, 甚至放弃实验操作。我们建议在微生物课程期末考核中, 应该加强实验技能考核的权重, 每个学生根据抽到题目进行操作, 而且在操作过程中可以随时提问, 也就达到了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考核的双重目的。
微生物检验课程是现代实验室科学技术与临床医学在更高层次的结合, 是微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现代医学等多学科交叉发展的综合性很强的前沿学科, 它不仅是临床疗效的保证, 又维护着社会稳定和人民的健康。随着高等检验医学教育的飞速发展, 微生物检验课程对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 那就是要培养出理论知识扎实, 实验操作能力强的医学检验人才, 并且在面对新的致病微生物时知道如何去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作为医学检验教师, 我们要不断深化教学内容改革,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提高教学质量, 造就适应21世纪需要地创造型医学人才, 为我国检验医学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施秀英, 邹明学, 汪桂华, 等.医学检验专业实验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J].高校医学教学研究, 2012, 2 (3) :36-39.
微生物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 篇9
1 严格要求,养成良好实验习惯
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普遍存在着做事不积极主动,动手能力差的不足,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就要严格要求,提高其做事的主动性,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实验前要求预习并撰写规范的预习报告,以了解实验的目的、原理和方法,做到心中有数,思路清楚。实验过程中强调操作的规范性和后果的严重性,并要求及时、实事求是的记录观察结果。实验完毕要求所有仪器抹净放妥,将实验台和实验室收拾整齐,学生毕业反馈回来的信息说明这一习惯非常重要。除此之外还要强调课堂纪律、器皿的正确洗涤、废弃物的处理、自身安全和环境安全意识等等。微生物学实验是入学以来较早开设的一门实验课,所以从第一次实验起, 就要要求学生严格遵守实验操作规程, 实验过程中不随意走动、不吃零食、不随便丢放实验器材和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等,这对学生今后良好实验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
2 学生参与实验准备工作,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以往的微生物实验教学都是实验教师提前准备好实验所需的材料、设备,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只需按规定的步骤机械地操作即可,致使学生对染液的配置、培养基的配置及灭菌、采集样品的方法、微生物的接种、无菌操作技术、显微镜的维护及目镜测微尺的安装不清楚或掌握不牢固,在实验操作时如同“走马观花 ”,印象不深。现在让学生也参与实验准备工作,学生可重复的进行各种药品配置的方法,熟悉了灭菌、接种技术及实验所需设备的基本操作,使学生在实验前做到“心中有数”,实验操作时“得心应手 ”,有能力去思考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有利于深入研究实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1]。
3 利用多媒体技术,强化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
微生物实验特别强调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常常要求学生进行样品的采集及处理、无菌操作、灭菌操作、显微镜操作, 学生仅仅通过观察老师的操作往往不能全面掌握其要领。而针对微生物实验准备工作繁杂,学生实验操作过程相对简单,操作不规范,以及学生对某些实验材料的来源不清楚等问题,我系购买了并自制了一批教学录像带,在上实验课时给学生观看,并在课后给学生反复观看,通过观看录相带,不仅可以形象、直观地观察到实验原理、材料的来源和制备过程、实验方法、结果以及学生
在实验过程中容易疏忽的细节,对整个实验过程一目了然,而且还可以节约大量实验教学经费,提高实验教学效果[2]。
4开展开放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实践和科研能力
微生物实验基本上按理论教学内容的顺序安排, 且验证性实验较多,教学效果有待提高。为了解决这一矛盾, 在严格管理的前提下, 我系对学生开放了微生物实验室,实验以小组为单位,对感兴趣的课题进行研究,同组学生共同设计好实验方案后交指导老师审阅批准, 然后与实验室管理人员预约实验的时间。参加实验的学生每次进实验室均要在“化学与生物系实验室登记簿”上做好登记, 完成当次实验内容后, 进行“仪器设备使用登记册”的登记, 这样方便指导老师和实验室管理人员的检查。同时积极鼓励老师吸收学生参与教师的教研和科研活动,既充分发挥了现有实验设备的使用率, 又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综合创造能力。通过开放教学活动,学生的实验能力得到了锻炼。开放教学两年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多组学生根据开放实验的内容申请到了本校的科技创新项目,两年时间有36名学生考上了研究生,还有很多学生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得到了好评。
5 改革考核制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传统的教育体制下,学生形成了重理论、轻实验的思想。为了使加强基础、提高技能的标准落到实处,采用了以分数为杠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的方法。改革了以往实验课进行理论考试的做法,实验成绩由五部分组成:(1)考勤(2)实验态度:着重考察学生上课的纪律和整理实验台面、打扫实验室卫生的情况。(3)实验报告的撰写:重看实验报告格式是否规范、结果记录是否真实客观、思考题回答是否独立完成,衡量学生实验报告的写作能力。(4)操作技能: 主要考查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熟练程度。(5)考试:考试以动手操作的形式进行,学生随机抽取实验题目,在规定的时间操作并给出结果,考察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上五个部分,占实验总分的 10%、20%、20%、20%和30%, 通过对五个部分的严格考评,克服了原计分方法中的不合理因素,明显地拉开了分数差距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上实验课的积极性,为实验教学的严要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
参考文献
[1]刘冰.在微生物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12):130-131.
[2]张丰雪,于爱莲,潘少波.自制录像带在微生物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泰山医学院学报,2004,25(5):562.
浅谈微生物实验教学改革 篇10
1 改革课程设置, 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微生物实验课的目的是训练学生掌握微生物学最基本的操作技能;通过实验课的学习了解微生物学的基本知识, 加深理解课堂讲授的微生物学的理论知识。进入21世纪, 社会的发展对高校各类人材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即学生不仅要有很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 还要有过硬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善于开拓创新的精神。因此, 对于高校而言, 传统的实验教学形式很难适应目前市场经济人才的需求, 如何重新整合实验课的教学内容, 改革实验课的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成为摆在每个微生物学教师面前的问题。
本专业的普通微生物学实验为18学时, 由6个实验组成均为验证性实验, 分别是显微镜的使用, 简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 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的菌落形态观察, 微生物细胞大小和数量的测定, 培养基的制备和纯系分离、蛋白质的氨化实验等。各实验之间相互独立且偏向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 建议将应用性实验贯穿于基础性实验中, 将验证实验变成指定实验目的要求和实验条件, 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的设计性实验或变成与其他课程相互交叉的综合性实验。如可将显微镜的使用、简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培养基的制备和纯系分离, 整合为一个设计性实验土壤细菌的分离与纯化, 要求学生从土壤中分离并纯化出一株革兰氏阳性或阴性细菌。这个实验即涉及培养基的制备和无菌操作又涉及细菌形态的观察及显微镜的使用等内容。以往简单染色实验都是实验教师将染色标本提前做好, 学生上课直接观察, 这样很难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在这个实验中材料是来自土壤分离物, 学生先通过分离纯化实验获得微生物菌株再通过简单染色或革兰氏染色进行形态鉴定, 不但将各实验有机地整合, 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 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近年来最热门的话题, 究其原因大多高校毕业生动手能力差, 缺乏创新意识, 即便被企业录用也需要进行培训, 这有学生自身的原因更主要的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没有顺应时代进步的要求。目前国家教委多次提出对高校实验课进行改革, 提高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的开设比例, 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传统的实验教学大体上实行的是“课前预习—课堂实验—提交实验报告—教师评阅”的模式。这种模式下, 常常会出现学生不重视预习、实验时不愿意动手、课后不认真总结思考, 甚至出现缺课、抄袭报告等不良现象。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可以调动学生地学习积极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只给出实验目的、设计要求和提供的仪器、设备等。要求学生自己预先设计实验路线、数据记录表格, 选择实验器材等, 使学生真正成为实验的主角, 提高学生独立设计、独立实验能力。同时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还具有实验内容较为丰富, 实验方法较为多样, 实验形式较为灵活等特点, 给学生提供了极大的自由发挥的空间, 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
在“纤维素分解菌的分离及鉴定”实验中, 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 决定样品来源, 并且筛选过程中所用的选择性和鉴别性培养基菌由学生自行配制, 分离出的纤维素分解菌分解能力的大小可以并利用比较透明圈得出。同时此实验还可涉及真菌的菌落观察、数量测定、无菌操作及纯培养技术等。这样使各实验项目衔接密切, 让学生知道微生物实验技术是一个连续、系统的知识体系, 各实验项目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 也使学生知道本实验的成功与否将影响到以后的实验项目的进行, 从而增强了责任感, 提高了学生实验设计的能力。
3 实验课与课程实习有机结合,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课程实习也是实验课的重要补充形式, 对学生学习意义较大。课程实习方式主要是请企业技术管理人员以讲座形式介绍生产流程和相关技术要点;同学们下生产车间参观, 向企业的现场管理, 技术生产工作人员学习请教相关知识;由带队老师组织同学们分组讨论、发言, 通过交流实习体会方式, 加深和巩固实习和专题讲座内容。通过对制药厂、啤酒厂、污水处理厂等仪器设备和生产工艺的参观, 请工程师现场发酵设备和发酵工艺流程的讲解, 使学生开拓了视野, 增强了专业意识, 理解和巩固了专业知识。虽然教学参观需要花费一定时间, 但可使学加深对微生物学理论课和实验课相关内容的认识,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对指导学生就业具有重要意义。学生们通过课程实习学到了许多在课本中无法得到的知识, 开阔了视野, 成为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结束语:微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它的概念和规律是通过实验形成的, 尤其是微生物个体微小, 难于用肉眼观察到, 通过一些特定实验加深对微生物概念、生理生化特征及本质的认识, 尤其应该让微生物实验与生产实际和生活实际紧密结合, 才能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 从而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并应用这门科学。
参考文献
[1]李学梅.对高等师范院校微生物实验教学改革的尝试[J].实验室科学, 2006 (2) :16-17.
[2]潘利华, 郑志, 罗水忠等.改革微生物学实验教学, 提高学生实验技能[J].生物学杂志, 2005, 22 (5) :51-53.
工业微生物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 篇11
【关键词】工业微生物 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2-0082-02
工业微生物学是微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从工业生产需要出发研究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规律,以及人为控制微生物代谢的规律性,从而利用微生物转化生产所需产品,是生物工程、生物制药等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其内容和应用涉及到食品、医药、化工、环境保护等许多领域,与工农业生产和人们日常生活关系紧密。目前,工业微生物学的相关产业已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并随着对微生物研究和应用的不断深入拓展,工业微生物将会得到更大的发展。学习工业微生物学课程,对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意义重大。工业微生物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单独作为教程的时间不长,存在的问题较多。本文针对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以及组织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教学内容应体现基础理论知识与科研、实验教学和生产生活实践的有机结合
工业微生物学涉及许多领域,发展迅速,面对相关科学知识的大量增加,如何取舍和合理安排课程内容,明确教学目标,是全球高校共同面对的课题。目前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太过陈旧,虽然罗列了大量的知识点,却较少兼顾学生的需要和社会的需求。社会对人才类型和层次的需求是多样化和动态性的。对生物教育而言,既需要从事科技研究的研究型人才,也需要从事设计和研发的工程型人才,同时还需要技术支撑与改进的技能型人才。因此,工业微生物讲授的课程内容应具有前沿性和实用性。内容既要紧跟学科发展,注重讲授最新研究内容和引用最新国际一流期刊发表的资料,这样对将来攻读研究生的学生具有启发性,还要针对本科毕业后进入企业就业的学生需求,系统讲授微生物菌种选育、微生物发酵及其控制等与学生将来从事专门领域工作相关的知识。由于信息随时更新,这就要求教学中所使用的教材、实践环节、教师的教学大纲不断更新,始终保持讲授学科专业的前沿知识。教学内容不仅要包括传统的微生物学知识,还要包括最新工业微生物学发展动态、热点话题和取得的新成果,以更新知识点、完善教学内容。工业微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特别注重微生物的应用,所以实验教学环节对巩固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实验技能、提高灵活应用基础理论与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很好的效果。[1~2]另外,工业微生物学具有很强的应用性,讲授内容如果能将工业微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与工业生产实践相结合,或在生产企业进行现场教学,会取得更好的效果。[3]
二、采用多媒体教学模式[4]
工业微生物教学涉及大量形态、结构的描述与讲解,各种代谢调控机制也较为复杂,传统的教学模式,会使学生感觉抽象无趣和晦涩难懂,而应用多媒体模式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如在讲解“微生物的形态结构”时,运用大量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的图片和动画,对学生了解微生物的立体结构有很大的帮助。又如讲授“乳糖操纵子模型说明底物对酶合成的阻遏”时,如果制作成动画展示,就能形象地把酶合成受到阻遏的过程表现出来,这样能够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且形象生动,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另外,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还能随时更新内容和添加最新研究动态和成果,做到授课内容与时俱进。
三、以能力目标要求安排教学教师
目前高校工业微生物教学大多是一个教师独立讲授全部教学内容。然而,由于学科的飞速发展,一位教师很难对工业微生物学的方方面面都有较为深入的了解,这样就使教学只是停留在书本上,没有自己的研究和见解。为改善此种情况,可以在充分发挥教师特长的基础上将教师资源进行合理整合,根据课程内容,合理安排最合适的教师参与教学过程。教师的讲授内容可以联系主讲教师近几年的研究课题,因此能够保证讨论的深度和广度。由于不同教师学术背景和风格各异,具有完全不同的教学个性,他们在教学中联系各自的科学研究和自身体会,大大增强了课程教学的灵活性与个性化,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这种教学组织方式可以充分保证每位教师都能将精力集中在自己的优势研究方向上,既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又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特长。
四、以学生为教学中心组织教学
目前,国内高校大多数课堂教学都是教师一言堂的情况,因为缺乏与学生的互动,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育观念、教学方法的改革已成为当前高校教育改革最迫切的任务之一,其核心是使高校教学由现在的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使教学成为交互式和讨论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不是教师想教什么,而是强调学生们想学什么。通过这种方式的教学,每位学生都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知识,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需要。目前国内高校的反馈与评价通常也是在学期结束之后,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也大多流于形式。如果教师能够在学期过程中及时获得学生对教学的反馈与评价,特别是在教学中需要改革和提高的地方,以及学生真正想学什么,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由于学生毕业后去向不同,有些学生毕业后选择以学术研究为职业,有些学生则直接进入企业从事研发和销售工作等。因而,应该针对学生不同就业情况及其相应知识要求分别辅导、因材施教。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对学生的答疑辅导,对于学生提出的某些共性问题安排课堂讨论,师生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可以极大地改善教学效果。还可以安排教学助理研究生开设大量辅导课,及时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难点。
五、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中心组织教学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已成为高等教育的共识。要做到这一点,除在课堂教学中要更新教学观念、改革讲授方式外,还必须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手段,鼓励学生在课后对教学过程的主动参与,并对所学知识进行积极讨论及进一步深入学习。[5]充分应用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将工业微生物学课程介绍、教师介绍、教学要求、学习方法、指定教材、教学大纲以及主要授课课件等放在校园网上,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生能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在需要时可以随时上网查阅有关资料,与教师互动,解决学习困难。通过网络学习,学生能够学会如何从网络资源中选择自己需要的资料,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达成课程的教育目标,同时也改变了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拓展了学生在课堂外的学习。另外,工业微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很多学生在课堂上虽然看到了一些生产过程和设备图片,但仍然缺乏实际生产概念。鼓励学生了解和参加生产实践,教师可以介绍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产企业(如啤酒厂、制药厂、生物工程公司等),讓学生了解生产的实际过程,及时将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相结合,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通过观察实际生产操作和运行,发现尚需解决的问题,并带着问题查阅资料或与老师讨论,寻找解决方法,形成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良性循环的求知习惯。
在工业微生物课程教学实践中,我们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作了一些改革,注重收集最新研究成果,增加了基础理论知识与科学研究和实际生产相结合的内容,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和完善。采用多媒体课件授课并增加生产现场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高。学生踊跃加入到教师的科研小组,参与实验设计和操作,也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实验结果。作为实验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工业微生物学相关知识、信息量扩增较快,因此在教学内容上要注重课程基础性、系统性、先进性与应用性的有机统一,引入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化繁为简,并进行系统归纳和总结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应用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林晓珊、张毅、杨汝德.工业微生物学实验的教学改革[J].化工高等教育,2010(4):97~100
2 陈琼华、钱黎明.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索[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6):22~26
3 杨晓娟、章艳玲.浅谈强化工业微生物学教学效果[J].广州化工,2011(10):188~189
4 邱德诚、柴红、蔡谨.工业微生物学网络教学实践与体会[J].化工高等教育,2004(2):103~104
微生物课堂教学 篇12
1 案例中心 (CBL) 教学法在微生物检验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1969年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Barrows教师首创PBL教学法[3]。随后针对临床医学的专业特点, 结合PBL教育理念发展出一种旨在提升医学生临床思维的全新教学模式———案例中心 (CBL) 教学法[4]。CBL教学形式灵活, 以案例为基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能够满足现代医学素质教育的要求。我们在微生物检验技术教学中引入这一理念, 以真实临床案例———“致命之吻”、下河沟游泳、甲型流感的微生物学知识为试点, 进行了初步探索。我们根据临床的真实病例和新闻报道的真实事件编写了3个案例, 案例中涉及的病原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钩端螺旋体、流感病毒。
1.1 案例一:金黄色葡萄球菌
新生儿小宝, 是三代单传的独子, 兴奋的爷爷每天都要抱着孩子不停地亲吻。小宝出生后一周左右, 出现呕吐、腹泻、腹胀、纳差, 拒吃奶水;心率加快, 体温不稳定, 时而高热时而正常;哭声低弱, 呻吟, 有时抽痉, 皮肤有黄染现象, 并发现少量瘀点。实验室检查:WBC正常, 杆状核白细胞与中性粒细胞之比>0.2, PLT<100×109/L, 血清胆红素升高, C-反应蛋白增高, 同时做血液培养。孩子住院细菌培养结果出来后, 在追问病史时才知道孩子的爷爷下巴长了一个小脓包。请思考血液培养的微生物检验程序及最可能的病原细菌及其微生物学特性。
这个案例比较典型, 教师将案例分段呈现给学生, 而且每段话后都留出一定的时间, 让学生仔细分析, 找出其中的关键词和重要信息。学生读完整个案例, 会想到这个案例不是风寒感冒, 不是单纯的腹泻, 此时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实验室检查鉴别诊断提出自己的方案, 让学生回顾整个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 寻找小宝的病因并给出自己的见解。在学生各自发表意见的同时, 教师给予鼓励与指导, 让学生逐步提炼出问题的关键, 血液培养的一般检验程序, 怎样与临床医生良好地沟通, 如何报告所找到的病原细菌的微生物学特性。通过案例, 形成一个整体的临床检验的实验室诊断过程, 提升了学生的工作能力与整体素质。
1.2 案例二:钩端螺旋体
某患者, 男, 20岁, 农民。于9月4日上午7时30分, 因发烧、周身无力, 鼻衄3天, 住进医院。3天前开始周身无力, 身痛, 特别是小腿肚子痛, 病情逐渐加重, 卧床不起, 近日流鼻血多次不止。病前曾下河沟游泳, 当年未注射钩体菌苗。
体检, T:38.0℃;皮肤巩膜黄染;眼结膜充血, 并有小出血点;淋巴结肿大;腓肠肌压痛。
实验诊断:14/9 MAT (-) ;17/9 MAT犬群 (603) 1/3200++。黄疸出血群 (601) 1/1600++。
案例的每个字都值得推敲。经讨论, 学生总结出钩体病典型的临床表现——“三症三征”:寒热, 酸痛, 身乏;眼红, 腿痛, 淋巴大。病例中也直接表明了钩体病的传播途径, 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钩端螺旋体的微生物学特性。另外, 由本案例的发病史, 引发了学生对钩体病防治的思考, 经过讨论列出相关注意事项, 为农村卫生服务中的温馨提示板提供了新内容。
1.3 案例三:流感病毒
自2009年3月起, 从墨西哥陆续发现人类感染甲型流感, 出现死亡病例, 并迅速在全球范围内蔓延。据世界卫生组织2009年12月27日统计的疫情数据, 甲型H1N1流感在全球已造成至少12 220人死亡, 一周内新增死亡人数704人。2010年1月10日, 中国内地已有124 764例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 (不包括临床诊断病例) , 其中744例死亡, 包括医疗卫生一线工作人员。
本案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 意在引出学习流感病毒。教师在引导学生说出H1N1流感临床表现的基础上, 追溯病史, 寻找病因及传播途径, 做出自己的实验室处理和诊断方案, 帮助学生认识流感病毒的微生物学特性。学生通过分析讨论发现该病毒流行范围广、速度快的特点, 教师进而引申出抗原性转变和抗原性漂移这两个概念及其含义。此外, 学生还就怎样减少甲型流感的流行范围和做到有效预防纷纷发言。这个案例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接受了生动的职业道德教育。
2 CBL教学法应用总结
CBL教学法对教师和学生均提出了较高要求。首先, 要求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和临床工作中注意收集原始资料, 与医院相关科室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 及时整理、归纳典型病例, 多管齐下为案例编写积累素材。其次, 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相关学科如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诊断学、内科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能够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驾驭课堂讨论的局面, 对学生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最后, 要求教师转变观念, 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 以学生为主体, 营造自由、开放的课堂氛围, 通过讨论式、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引入CBL教学法使学生知识的获取过程具有挑战性、创新性, 让学生受益匪浅。 (1) 讨论式教学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变被动为主动, 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根据案例, 学生对患者的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等逐项分析, 利用所学知识解释临床现象, 通过和同学相互讨论, 去伪存真, 得出结论。这个过程既提升和锻炼了学生的临床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又促使学生利用课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案例式教学将课本中原本零散的知识点进行融会贯通, 将相关学科的知识有机结合在一起, 有利于学生系统化掌握知识和优化知识体系。
CBL教学是对传统PBL教学的一种补充。CBL教学充分利用了临床上的真实病例资料, 而非编造出的理想病例。英国纽卡斯尔大学医学院曾对在全科医学模块中学习的学生进行了一次调查。这一调查表明, 真实患者会真正激发学生对各种学习资源的应用, 并对他们所学到的东西作出极富想象力的描述[5]。可见, CBL教学采用真实病例的方式, 更能引起医学生兴趣、更与其未来职业目标相关联, 从而提高学习热情和自信心, 实现了医学教育的认知目标:带来积极的、自我构建的学习。这与现今的建设性学习模式是相吻合的。同时, CBL教学法也保留了PBL教学方法的许多优点, 如培养学生以病例为中心内容的发散思维和横向思维, 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并强调各学科间的横向联系[6]。这种模拟实际临床问题处理的学习方式, 考验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可使他们更快适应临床环境, 并逐步具备从事医学检验工作所必须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姜河.医学寄生虫学教学方法探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 2010, 12 (4) :348~350.
[2]李泽桂, 徐迪雄, 陈俊国.关于我国基础医学教育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0 (7) :11~12.
[3]Neufeld V R,Barrows H S.The“McMaster Philosophy”:An approach to medical education[J].J Med Educ,1974,49(11):1040~1050.
[4]Thomas M D,Connor F W,Albea M L,et al.Case-based teaching and learning expeirence[J].Issues Ment Health Nurs,2001,22(5):517~531.
[5]Damnlers F,spencer F,Thomas M.在PBL中运用真实病人的价值:医学生的评论[J]. J Med Educ,2001,76(35):27~34.
【微生物课堂教学】推荐阅读:
医学微生物教学09-02
动物微生物实验教学05-23
微生物实验教学体会06-01
环境工程微生物教学10-09
微生物检验情境教学法06-14
抗微生物药的教学设计07-22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探讨07-26
微生物学教学改革12-31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研究07-03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