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

2024-05-10

微生物(通用12篇)

微生物 篇1

所谓微生物制药,其实就是通过现代微生物科技,选择工程化较高的现代综合技术,基于微生物发酵综合反应过程,基于反应器中微生物机体代谢与生长繁殖过程,以对产物进行合成,选择分离纯化技术实现精制提取,以此完成成型制剂,使药物产品生产机制得以实现。微生物药物指的是生命活动期间维生素所产生的存在生理活性的一种次级代谢产物。当前新药研发中微生物制药逐渐占据较大比例,药物合成汇总,微生物药物存在较小环境污染、条件温等优势,所以,研究微生物药物与微生物制药极具重要意义。本文阐述了微生物制药及微生物药物的概念、微生物药物的发展历程,并对微生物制药现状以及微生物药物的实际应用进行探讨。

一、微生物药物实际发展历程

荷兰学者虎克在1676年通过显微镜第一将杆状、球状和螺旋状细菌观察出来,并对微生物真实存在予以证实。而青霉素在1929年作为首个抗生素被细菌学家与生物学家弗莱明发明出来。青霉素在诞生十年后正式被临床所应用。之后相关生物学家从微生物次级代谢内部探寻更多其它类型的抗生素,例如,庆大霉素、林可霉素、螺旋霉素以及卡那霉素等。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蛋白质工程、基因工程以及细胞融合工程中正式开始应用微生物制药,尽管人们在研究和开发微生物药物方面仅有六十载,然而,现阶段,人们认识在地球中栖息的微生物还在3%以内。所以,随着人类社会逐渐加深对微生物的理解与认识,再加上微生物制药技术的迅猛发展,开发微生物药物存在极为光明的前景。

二、微生物制药的实际概况

1. 微生物制药的类型

微生物制药是一种新型制药技术,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国内外在微生物制药催生生物药物即微生物药物方面的研究均取得了突破性成就,这对开发微生物资源以及医药产业的发展以及创新有着重要意义,微生物技术在未来社会发展中将占有重要地位。首先,选择微生物菌体制药真菌的实际菌体能够直接药用,通过真菌菌体能够将药用真菌、SCP以及生物防治制剂等药剂生产出来;其次,微生物转化制药主要是选择生物机制中的酶或者细胞当作催化剂,加工外源化合物特定环节以展开有机合成,该合成方法的主要优势在于高催化效率、较好合成方法选择、环境友好以及温和的反应条件等。比以往合成方法要好得多;再次,选择微生物酶制药,酶在微生物中存在极为繁多的种类,而且大量酶都具有较强主体选择性、反应条件吻合等特性,采用抑制、诱导以及遏制等相应的调控作用,对配置培育基、选育菌种等合理展开,由此就能够产生很多有用酶。

2. 微生物药物的开发技术

首先,基因工程技术其实就是依照微生物药物合成原理,基于分子水平改造微生物药物,以此得到微生物新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能够克隆特殊酶基因在其它化学类型与结构具你想通的抗生素产生菌上,所得基因工程菌能够得到与二亲株产物不相同的抗生素。然而,其化学结构依旧和二亲株产物类型相同。

其次,组合生物转化技术主要是选择一种或者超过一种存在特殊转化能力的微生物或者酶实现组合与转化,从而获得具有多样化结构的化合物。该方法可以将新衍生物从化合物内部寻找出来,还可以使单纯化合物复杂化。比方说,通过七种酶两轮催化岩白菜内部的酯分子,所得衍生物类型多达600多种。

再次,组合生物合成技术主能够转换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在实际合成期间所涉及到的编码基因,这样就可产生比较新的一种非天然基因簇,由此合成更多新天然化合物。现阶段,组合生物合成逐渐成为国际药物界分析与探讨的重点发展方向。

最后,RNA聚合酶功能修饰技术可转录存在遗传信息的相关DNA成信息RNA,基因表达首个环节就是转录,而且也是调控基因表达的重要靶位,因此,为对抗生素生物合成水平进行调节,可选择修饰RNA聚合酶功能方式实现该目的。

三、微生物药物的实际应用

作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一种微生物药物,抗生素在抗菌药物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该药物不仅能够抵抗细菌性感染,同时还存在免疫调节与抗肿瘤活性等功能。维生素类药物同样可选择微生物方式生产,比方说,存在提升机体免疫力与抑制癌细胞增值等功能的强力抗氧化剂β-胡萝卜素能够通过真菌内部所包含的三孢布拉加以生产。除此之外,微生物所生产出来的维生素E与维生素C都属于优良抗氧化剂,其中维生素C的作用是破坏或者组织自由基的形成,同时也对免疫系统细胞活力具有激活作用,而维生素E的作用是防治前列腺癌、抗衰老以及痴呆症等。心血管疾病是对人类健康产生很大威胁的一种病症,微生物药物产生与发展期间,相关研究者在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内部寻找出一种对胆固醇合成产生抑制作用的酶抑制剂,也就是HMG-COA还原酶普伐他汀与洛伐他汀,相关药化专家在之后通过化学合成法对相关他汀类药物进行合成,该药物在高血脂病症临床治疗中疗效显著。继肿瘤与心脑血管疾病后,糖尿病成为对人类健康产生威胁的第三杀手。国内糖尿病存在2%的发病率,确诊糖尿病病患大约为4000万人,增长速度为每年100万。现阶段,转化微生物后所合成的一种降糖药物逐渐在米格列醇与a-糖苷酶抑制剂中适用。

临床中,很多微生物药物作为一种免疫抑制剂,在气管抑制排斥反应中加以应用,比方说环孢素A,通过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所获得的相关微生物药物,是将其当作免疫抑制剂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中的,像他克莫司、西罗莫司、霉酚酸和依维莫司等,微生物只要工业的优势在于温和的操作条件、较低的变量、原料来源廉价等。通过对微生物制药进行推广,一方面对开发与研制新药具有很大促进作用,所取得的经济效益不可估量,另一方面对可持续利用环境资源也非常有利。而且随着基础医学与基础生物学的不断发展,能够充分发挥医药领域微生物制药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晶,江静雯,刘文军等.生物制药产业的研究现状及趋势[J].生物产业技术,2010,(6):36-41.

[2]王立红,赵云英,赵昌晶等.微生物制药技术的研究进展[C].//第四届京津冀一体化畜牧兽医科技创新研讨会暨“瑞环杯”新思想、新方法、新观点论坛论文集.2014:191-193.

[3]Haider S,Johnell K G,Thorslund M,et al.The influence of educational level on polypharmacy and inappropriate drug use:a register-based study of more than 600,000 older people.[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Geriatrics Society,2009,57(1):62-9.

[4]陶阿丽,苏诚,余大群等.微生物制药研究进展与展望[J].广州化工,2012,40(16):17-19.

[5]薛万俐,李治强,张晨静.微生物制药与微生物药物研究现状[J].今日药学,2014(8):623-624.

微生物 篇2

临床微生物标本采集与送检是目前临床实验室诊断质量保证中比较薄弱的环节,严重影响临床微生物学实验室对感染样本中致病菌的分离和医院感染病原体监控,也影响临床诊断,合理选用抗菌药物,同时降低耐药菌产生和提高感染的治愈率。严格实施正确的微生物标本送检和检验方法,是做好医院感染病原体监测的关键,因此,我院制定《提高微生物标本质量和微生物送检率的措施》,望临床各科室能按照本操作规范采样送检。

一、提高微生物标本质量措施

1、申请单标记必须清楚(姓名、性别、年龄、病例号、临床诊断、标本来源、采集时间、检查项目、抗生素应用情况等),以便实验室能够合理选择培养环境和培养基,尽量在抗生素应用前采集标本,以避免漏检和提高阳性检出率。

2、标本采集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3、采集标本的容器必须经灭菌处理,但不可用消毒剂。

4、标本采集后应尽快送到微生物实验室。

5、把握采集时机尽量在抗生素使用前采集标本,如已在院外或门诊使用 过抗生素,及正在使用抗生素的病人,最好在用药间隙,病人血液中抗菌药物浓度低峰时采集。血培养最好是寒战时,高热前,但要防止等待而延误时机。

6、痰培养无须等到第2天早晨留取,新病人入院时有咳嗽、咳痰或查房 时发现病人有必要留取痰标本,即留即送;尿培养以晨尿为佳,视不同情况也可白天留取;其他标本均应及时留取。标本采集后应及时送检,细菌室接标本后立即处理。

7、重视采集方法,灵活应用,收集真正病灶部位的标本,避免污染。

8、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有效的抗生素应用参考资料。

9、定期组织医护人员培训正确采集运送微生物标本的方法,保证结果准确。

二、提高微生物送检率措施

1、定期召集临床各科室主任和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召开专题会。强调标本采集的意义与要求;强调在微生物培养和药敏结果指导下拟定的抗感染治疗方案,是遵循循证医学理论、提高临床疗效、防治抗菌药物滥用、遏制耐药菌增长的最佳途径。同时开展科室交流,提高认识,解决工作重点和难点。

2、严格执行和落实“能采必采、应采必采”的原则。严格执行奖惩激励措施。

3、检验科微生物室应配合搞好提高标本送检率需要,加强标本正确采集的意义和方法的宣教与干预指导。

巨微生物钾肥 篇3

巨微牌生物钾肥是利用高活性的硅酸盐细菌,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设备精制而成的微生物土壤活化剂。属国家“八五”、“九五”重点推广计划项目。本产品广泛适用于水稻、棉花、花生、荞麦等作物和各种果树、西瓜、甜瓜等瓜果蔬菜,是发展绿色高效生态农业的优质肥料。

一、功能作用

1.活化土壤,增加肥效。巨微生物钾肥能有效地活化土壤中的钾、磷及镁、铁、硅、钼、锌等营养元素,平衡土壤养分,改良土壤,增强土壤肥力,提高化肥和有机肥的有效利用率。

2.增根壮苗,促进生长。巨微生物钾肥能产生多种促进作物生长的生理活性物质,促进种子生根、发芽,植株茎秆粗壮。叶片肥大,开花早,结果多,促早熟,一般可使瓜果蔬菜提前采摘上市7~10天。

3.增加作物的生长繁殖能力和抗早衰能力。施用巨微生物钾肥可有效提高瓜果的坐果率,延长结果时间和采摘期,对防止作物早衰有显著的效果,从而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4.提高作物的抗逆性。施用巨微生物钾肥,作物耐寒、抗旱、抗倒伏、抗病虫能力强,对提高水稻等作物抗干热风能力有显著效果。

5.提高产量,改善品质。施用巨微生物钾肥,粮食、油料作物籽粒饱满,成熟度好,瓜果蔬菜叶片肥大、鲜嫩,瓜果着色好,外观鲜亮匀称,增加甜度,口感好。能明显改善瓜、果、棉花等农产品的质量,提高商品等级:一般可使粮食作物增产15%左右,经济作物增产20%,瓜果蔬菜增产30%。

二、施肥方法及用量

2公斤巨微生物钾肥菌剂产生的肥效,相当于20公斤氯化钾和50公斤钙镁磷肥的增产效果。其施用方法及用量见下页表。

巨微牌生物钾肥有粉剂、水剂和颗粒剂三种剂型,欢迎广大农民朋友根据当地作物种类、施肥习惯等情况科学选用。

颗粒剂:2000克/包×10包/袋(件),施用0.53公顷(8亩)田地,224元/袋

粉剂:1000克/袋×10袋/件,施用0.33公顷(5亩)田地,130元/件

水剂:250毫升/瓶×20瓶/件,施用0.67公顷(10亩)田地,260元/件

上述产品各1件起购,欢迎种植户选购,汇款时请留下电话,以便托运。

汇款地址:江西省南昌市蓼洲街2号附1号农村百事通读者服务部

邮编:330009

电话:0791-86616743 86635947

微生物 篇4

1 2004年4所医院微生物检出结果 (见表1)

2 由调查结果引发的教学思考

2.1 微生物检验教学迫切需要调整内容

2.1.1 强化条件致病菌的教学

教学大纲要求, 病原性球菌第一章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链球菌、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奈瑟菌为重点, 而调查结果表明表皮葡萄球菌、肠球菌感染率在各级医院都较高;肠杆菌科的重点为志贺菌、沙门菌, 而调查结果表明条件致病菌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却遥遥领先;另外, 存在于皮肤、肠道正常菌群的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真菌等感染率也相当高, 这提示我们教学中要强化有关内容。

2.1.2 强化检验程序, 淡化检验方法

本次调查仅限于县级以上的有微生物检验能力的医院, 但这些医院由于条件不一样, 检验方法存在较大差异。由于检验方法受各种因素如检验仪器、诊断试剂等限制, 存在较大差异, 若过于强调某种检验方法无疑是在限制学生思路, 所以讲课时应以检验程序为主干, 略讲检验方法, 灵活说明大型仪器检验和手工操作的不同, 这样学生既能适应基层医院, 又能适应大医院。

2.1.3 加强细菌对抗菌药物敏感实验的教学

药敏实验是微生物检验的另一重要环节, 它对于指导临床用药及耐药菌株的分析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过去的教学都忽略这部分内容, 仅安排1学时理论、1学时实验, 略讲需氧菌及兼性厌氧菌的纸片扩散法 (K-B) 和K-B联合药敏实验, 省略稀释法和厌氧菌及结核菌药敏实验方法, 这样无法满足临床需求。

2.1.4 增加细菌自动化、微型化设备和新技术使用、原理及操作方法的教学

国内计算机应用的普及, 为临床微生物检验的自动化、微量化提供了可能。以上4所医院都采用程度不同的自动化高、快速适用的细菌鉴定和药敏系统, 若不增加这部分内容教学, 仅教授传统的人工细菌检验方法, 学生就很难适应临床工作, 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2.2 强化实验教学

微生物检验是一门医学检验专业课, 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实验课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 实验课与理论课比例在1∶1左右, 这就决定了实验课在整个微生物检验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实验课分3类, 一是验证理论, 如细菌等的形态观察、细菌的分布、化学物理消毒法、细菌的生长现象观察等;二是直接为临床应用打基础, 如革兰染色、抗酸染色、细菌鉴定;三是增强学生动手能力, 如培养基制备。无论哪种类型的实验课, 教师都要讲明实验目的、要求、步骤和注意事项, 让学生能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实验中。一般示教操作由教师演示, 教师要以严谨的态度为学生做示范。学生分组实操作时, 教师要细心观察, 具体指导,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只有通过正确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训练, 才能实现实验课的目标, 为学生将来的临床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2.3 加强教师临床实践

高三生物微生物综合练习二 篇5

1.将少量的某种细菌接种到恒定容积的液体培养基中,并置于适宜的条件下培养,定期取样统计细菌的数目。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以细菌数目的对数为纵坐标作图,可以得到细菌的生长曲线。曲线中,细菌数量变化较大的时期为(   )

A. 衰亡期和调整期     B.调整期和稳定期   C. 对数期和衰亡期  D.稳定期和对数期

2.发酵工程的第一个重要工作是选择优良的`单一纯种。消灭杂菌,获得纯种的方法不包括         (    )

A.根据微生物对碳源需要的差别,使用含不同碳源的培养基

B.根据微生物缺乏生长因子的种类,在培养基中增减不同的生长因子

C.根据微生物遗传组成的差异,在培养基中加入不同比例的核酸

D.根据微生物对抗菌素敏感性的差异,在培养基中加入不同的抗菌素

3.酵母菌培养过程中的生长曲线如图所示:a、b、c、d分别表示不同的生长时期,其中适于作为生产用菌种的时期是(    )

A.a              B.b        C.c             D.d

4. 微生物(除病毒外)需要从外界吸收营养物质并通过代谢来维持正常的生长和繁殖。下列有关微生物营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乳酸菌与硝化细菌所利用的碳源物质是相同的

B. 微生物生长中不可缺少的一些微量的无机物称为生长因子

C. 培养基中的营养物质浓度越高对微生物的增殖越有利

D. 生长因子一般是酶或核酸的组成成分,微生物本身合成这些生长因子的能力往往不足

5.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具有杀菌作用,其原理是                                        (    )

A.这种酒精无细菌所需的营养               B.这种酒精可导致细菌因缺氧而死亡

C.这种酒精可导致细菌因失水而死亡     D.细菌因酒精中毒而死亡

6.掌握微生物群体的生长规律,目的是更好地研究和利用它们。下列有关描述中错误的是(  )

A.生产上常常用对数期的细菌作为菌种B.在稳定期中适当补充营养物质有利于提高产量

C.连续培养延长了培养周期,从而提高产量  D.调整期细菌的代谢活跃,体积增长快

。。。。。。

。。。。。。

完整的试卷内容,请免费下载:

微生物“魔法时间” 篇6

意外“被发明”的面包

五千多年前的埃及,有一个奴隶专门为主人做面饼。一天晚上,这个奴隶实在太累了,饼还没有烤,他就睡着了。生面饼在夜里悄悄地膨胀变大。等奴隶一觉醒来,迷迷糊糊地就把面饼塞进炉子里。这个“饼”烤好之后又松又软,口感独特,主人吃了十分开心。

那位主人一定不知道,自己吃了世界上第一个面包。那个奴隶也一定不知道,让那块生面饼膨胀起来的,正是空气中的酵母菌。

酵母菌是一种可食用的、营养丰富的单细胞微生物。遇到面团之后,酵母菌开始产生气体,让面团蓬松起来,于是面包就变得松软好吃了。酵母菌还会让面包产生诱人的发酵香味,闻着就想流口水。

酸溜溜的醋

尝过醋的味道么?那酸不啦叽的口感,相信你尝过一次就绝对忘不了。你能想象,这种味道酸酸的调味品,竟然是味道微甜的大米做成的吗?甚至连颜色,也从大米的洁白变成醋的黑色了呢!这中间不可思议的变化,就是微生物的功劳了。

空气中的醋酸菌,像变魔法一样把大米慢慢地变成了醋,最终来到每家每户的饭桌上。有了微生物,不只是大米,连小麦、高粱、小米、柿子,甚至是苹果、葡萄都能做成醋。不同原料做成的醋,颜色和味道也各不相同。比如小米醋是淡淡的黄色,柿子醋有一些发白色,尝起来也酸酸甜甜不一样。

越久越好喝的普洱茶

普通茶叶放上三五年,会怎么样?自然是变质不能喝。但如果是普洱茶,只要没有发霉,不但能喝,而且还大大地升值了——据说有一块普洱茶饼,曾经卖到两千万元的天价。

两千万元?一块茶饼?没错!从普普通通的茶树叶,到价值连城的普洱茶,这一微妙而精彩的变化,就是微生物的功劳啦!

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茶叶中的香气成分、茶多酚等物质产生转化,渐渐呈现出普洱茶甘滑、醇厚、陈香的独特味道。这些会变“魔法”的微生物对人体十分有益。科学家研究证实,喝普洱茶能消食去腻、降三高,十分养生。

正是因为普洱茶能够缓慢地发酵,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不同的口味出现,所以普洱茶被称为“可以喝的古董”。

酸奶里住着热闹的大家庭

你知道酸奶里住着多少个微生物吗?十个?一百个?上千个?都不对。答案是好几亿。

别看酸奶只是小小的一瓶,里面可是相当热闹哦!挤满了乳酸菌、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等。它们的个头超级小,肉眼根本看不见,只有显微镜才能看清它们的真面目。不仅数量惊人,酸奶里的这些微生物还都是活着的,它们会在进入人类的肚皮之后调理肠道,让我们的身体保持健康。

就像电视广告里说的那样,这些对我们人体有益的微生物就是益生菌。不同的益生菌可以让酸奶拥有不同的味道,有的浓稠,有的酸甜!

下次,当你喝下一瓶酸奶的时候,查看一下标签上的成分吧!看看哪种微生物将会成为你体内的下一批客人。

那些坏坏的微生物

看过了上面这些做好事的微生物,让我们也来看看那些做坏事的微生物。把面包变霉、玉米变烂、花生变黑的幕后黑手,都是微生物的“功劳”。这些“坏坏”的微生物,它们的名字也好不到哪儿去,什么大肠杆菌、肉毒杆菌、沙门氏菌……它们还有个共同的名字,叫做“有害菌”。食物一旦被它们污染,就再也不能吃了,最终只有一个下场——扔进垃圾桶。

不过,作为微生物,它们才不管人类吃不吃呢!反正在微生物的世界里,只要不停繁殖就对了!不信你看,它们繁殖得多开心!

微生物 篇7

高职院校要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 (群) 的任职要求, 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 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食品微生物检验是食品检验两大工作岗位群之一, 其利用食品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与技能, 在掌握与食品卫生检验有关的微生物特性的基础上, 通过系统的检验方法, 及时、准确地对食品样品做出食品卫生检验报告, 旨在为食品的安全生产及卫生监督提供科学依据。

《食品微生物》和《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通常作为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两门职业技术课程而分别开设, 采用不同的教材在不同的学期开设, 教材中往往有很多交叉重叠的内容。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及食品检验工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对这两门课程进行融合, 可在保留原有教学进程表中的课程设置安排的情况下, 对两门课程综合进行课程设计, 根据实际情况分配学时和授课时间。通过课程整合, 可将微生物基础知识和技能与微生物检验项目有条理地融合, 注重食品微生物检测基本技能的规范化训练, 以满足高职院校食品专业食品微生物检验与质量控制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课程目标

本综合课程要使学生具备扎实的微生物学及食品微生物的理论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较熟练的操作技能, 在此基础上, 培养学生缜密的逻辑思维习惯和综合科研能力, 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相关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同时, 以培养食品微生物检验职业技术能力为目标, 按照食品行业技术领域相关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 以国家相关职业标准为依据,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强化微生物检验技能的培养与训练, 对学生完成食品检验职业资格考试或从事相关工作起主要支撑作用, 也为学生日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必需、够用”的微生物学基础知识, 使其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

课程设计思路

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就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教学理念, 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 为“零距离”就业打好基础。根据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动态, 分析职业岗位任职要求, 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设置教学项目。

本综合课程将微生物的种类、形态结构、生理生化、遗传变异、分类以及在食品环境中的生长繁殖等生命活动规律的基础理论知识体系与实践操作体系有机地结合, 将学科体系理论知识融入微生物各项基本操作技术任务之中, 打破以往独立实验的形式, 重新编排原有的食品微生物学基本技术, 通过设立专题项目, 明确需要掌握的知识和能力目标, 通过“教学做”一体化模式, 以项目实施为载体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强化培训, 既注重知识体系的基础性、系统性和必要性, 也突出相关工作岗位核心技能掌握的重要性。课程强调基础操作技能的反复训练, 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使其理解和巩固理论知识学习的内容, 增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以食品检验国家职业标准及微生物检验“职业功能”中各项工作内容的技能要求及相关知识要求为依据, 以食品微生物检验方法国家标准等法规为准则, 在对食品检验工作岗位、任务性质和对应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设计该课程。课程以食品微生物检验技能为培养目标, 应可实现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与企业检验岗位要求的“零距离”对接。课程设计以食品微生物检验操作技能为明线, 以微生物学理论知识为暗线, 将食品微生物学的学科体系理论知识融入微生物检验各项操作任务之中, 微生物理论知识不再作为完整系统存在, 而是对完成具体食品微生物检验工作的理论知识准备或经验、现象的阐释。课程强调检验操作技能的反复训练, 以此实现学生独立完成食品微生物检验基本操作的教学目标, 通过食品微生物检验项目的综合实训单元强化课程的实践性特色。

教学内容选择及教学项目设计

本综合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预备知识、显微技术、制片与染色技术、培养基的制备及消毒灭菌技术、接种与培养技术、分离纯化技术、生化试验技术、菌种保藏技术、微生物在食品中应用技术等专题项目。同时, 考虑学生未来的就业岗位更多是在企业, 而不是在专门的检验检疫或公共卫生机构, 围绕食品中最主要的微生物检验项目“菌落总数、大肠菌群的测定”选择检验操作基本技能与相关理论知识。对于食品中致病菌检测, 仅选择了我国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的主要致病菌的检验项目, 如沙门氏菌、志贺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加以介绍, 而对更多的致病菌指标的检验方法只作概述。考虑到在食品企业中饮用水、空气、食品接触面等微生物检测任务的普遍性, 课程为此安排一定课时进行了比较详细的介绍, 同时, 对于常见微生物的快速检测方法也要求学生了解。由于微生物检验操作技能具有通用性, 在对本课程综合实训项目进行适当调整后, 可以使其适用于食品安全微生物检验指标以外的检验项目, 如公共场所、化妆品等的微生物检验, 从而为学生就业提供更大的选择范围。

根据循序渐进、由浅及深、由基础到综合的顺序, 设计了17个教学项目, 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及总学时可灵活调整。具体如表1所示。

教学方法创新

讨论启发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 注意采用讨论式、启发式、参与式等多种教学方法, 并积极利用多媒体教学使教学内容形象生动, 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探索, 学习兴趣得到充分的激发,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学生分为若干小组, 分别从课内外收集相关资料进行专题研究。在专题研讨和交流的基础上, 教师通过启发式教学, 帮助学生总结提炼共性方面的知识, 通过知识的再加工使学生对抽象原理的领悟更为透彻。

操作训练规范化教学法本课程是以培养学生应用技能为目的的实践型职业技术课程, 学生的基本功是否扎实、动作是否规范标准、操作是否熟练等是衡量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技能的掌握不是通过一次实验或实训就可以完成的, 而是必须经过不同阶段的反复训练才能达到目的。更为重要的是, 检验过程中每项操作技能都必须是标准化规范动作, 否则检验过程的操作差异必然会导致检验结果的不准确。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直观效果, 采用影像资料强化学生印象, 以达到示范教学的目的。

分项技能单独完成与检验项目分组实训结合法在实践教学中, 微生物检验课程的操作技能培养是以学生个体为单位进行的, 微生物检验综合实训是以不同食品中的菌落总数、大肠菌群和致病菌检验项目分小组共同完成的。教师应根据实训项目要求指导学生了解食品微生物检验的方案设计程序, 根据食品安全标准确定微生物检验项目, 选择相应的国标检验方法, 制定详细的抽样、检验方案, 明确无菌取样过程, 了解样品的标记、保存和运送等要求, 使学生掌握被测样品的处理方法。要准备好所需的各种设备和材料, 按技术要求对玻璃仪器进行清洗、干燥、包扎、灭菌, 准备好要用的各种试剂, 制备无菌培养基, 做好检验前的其他准备工作。要按照标准操作程序完成检验操作的各个环节, 通过计算或判别得出检验结论, 编写检验报告, 使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理解知识,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提高职业适应性, 加强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对检验技能的掌握, 提高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锻炼自主学习能力, 为将来独立工作、独立解决问题奠定基础。分项技能单独完成与检验项目分组实训相结合, 既可锻炼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 又可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及分工合作的团队精神。

参考文献

[1]杨学敏.高职高专《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标准的开发[J].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11 (2) :91-94.

[2]王华, 秦津, 郑伟, 等.高职院校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实验实训课程改革初探[J].教育探索, 2010 (8) :45-46.

[3]鲁梅.谈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教学[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 2010, 23 (3) :70-71.

[4]刘慧, 李红艳.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4 (3) .

[5]毛雪丹.2003~2008年我国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特征及疾病负担研究[D].北京: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0.

微生物 篇8

本研究以不施肥、施复合肥和施普通有机肥为对照, 研究了酒糟生物有机肥与微生物菌剂合用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的动态变化及高粱最终产量的影响, 以探讨酒糟生物有机肥和微生物菌剂的使用效果及最佳施肥量, 为酒糟的资源化利用和有机高粱的现代化生产提供理论支持。

1 材料与方法

1.1 田间试验

1.1.1 实验材料

田间试验设置于仁怀市喜头镇中心村, 供试土壤为黄壤, 肥力中等。本试验供试作物为高粱 (Sorghum bicolor (Linn.) Moench) , 品种为红樱子。

1.1.2 供试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 (0cm~20 cm) 的理化性质为:pH 5.48、有机质36.972g/kg、全氮1.871g/kg、碱解氮191.206mg/kg、速效磷9.813 mg/kg、速效钾52.542 mg/kg。

1.1.3 供试肥料

试验肥料为复合肥、普通有机肥、酒糟生物有机肥及微生物菌剂, 其中复合肥养分为:尿素 (含N量46.3%) 、过磷酸钙 (含P2O5量14%) 、硫酸钾 (含K2O量50%) ;普通有机肥是酒糟经蝇蛆利用后的残渣制成的肥料, 养分含量为:有机质303.2g/kg, 全N 50.0g/kg、全P 20.0g/kg、全K30.0g/kg;酒糟生物有机肥是经功能菌剂 (台湾宝胜农林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发酵酒糟7d后制成的, 有效活菌数≥108/g, 养分含量为:有机质383.2g/kg, 全N 79.3g/kg、全P 32.9g/kg、全K 41.6g/kg;微生物菌剂 (台湾宝胜农林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有效活菌数≥109/ml, 施用时按1:500稀释。

1.1.4 实验处理

试验设8个处理:①不施肥 (CK1) ;②施复合肥 (CK2) ;③施普通有机肥 (CK3) ;④施酒糟生物有机肥600kg/hm2+微生物菌剂 (Ⅰ) ;⑤施酒糟生物有机肥1200kg/hm2+微生物菌剂 (Ⅱ) ;⑥施酒糟生物有机肥1800kg/hm2+微生物菌剂 (Ⅲ) ;⑦施酒糟生物有机肥2400 kg/hm2+微生物菌剂 (Ⅳ) ;⑧施酒糟生物有机肥3000kg/hm2+微生物菌剂 (Ⅴ) 。复合肥用量为750 kg/hm2, 普通有机肥用量为1500kg/hm2, 微生物菌剂用量为1500ml/hm2。所有肥料一半做基肥, 一半为拔节期追肥。微生物菌剂在抽穗期和灌浆期各使用一次。每个处理重复3次, 随机区组排列, 共24个小区, 小区面积为28 m2 (7m×4m) 。

1.2 样品采集与分析

试验于4月28日移苗。分别于高粱拔节期 (6月10日) 、抽穗期 (7月10日) 、灌浆期 (8月20日) 、成熟期 (9月20日) , 采用五点法对称取样, 用取土钻钻取深5cm~20cm的土壤, 剔除石砾和植物残根等杂物, 混合制样, 过2mm筛后, 捡去可见有机物, 放入4℃冰箱内保存, 用于测定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收获期采用随机抽样法, 每个处理抽取20株进行经济性状的测定。采收时, 每个小区单收单储, 单独称重。

1.2.1 土壤微生物数量的测定

土壤微生物数量测定采用稀释平板法[9]。细菌采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进行选择性培养并计数;真菌采用马丁氏培养基进行选择性培养并计数;放线菌采用改良高氏1号培养基进行选择性培养并计数。

1.2.2 土壤酶活性测定

土壤脲酶活性用苯酚-次氯酸钠比色法测定[10], 磷酸酶活性用磷酸苯二钠比色法测定[11]。脲酶活性以24h后每百克土NH3-N的毫克数表示;磷酸酶活性以24h后每克土壤中释放出酚的毫克数表示。每个土样重复测定3次。

1.2.3 高粱经济性状和小区产量测定

穗长用米尺进行测定, 成穗率通过对样品调查计数得到, 小区产量和千粒重采用直接称重法测定。

1.3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数据为3次重复的平均数, 以烘干土壤重量计。试验数据经Excel 2003整理后, 采用spss18.0进行处理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施用酒糟生物有机肥和微生物菌剂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土壤细菌、放线菌和真菌是土壤生态系统中微生物区系的主要组成, 土壤微生物区系组成和数量变化, 对土壤养分的转化和吸收以及土壤微生态平衡有很大的关系, 是反映土壤环境质量变化的重要生物学指标之一[12,13]。

2.1.1 施用酒糟生物有机肥和微生物菌剂对土壤细菌数量的影响

从表1可以看出, 高粱整个生育期各施肥处理土壤细菌数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 在抽穗期和灌浆期达到最高值, 成熟期急剧下降。各施肥处理在抽穗期到灌浆期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 其中, 对照组细菌数量下降较为明显, 而施用酒糟生物有机肥和微生物菌剂土壤细菌数量则无明显下降甚至升高。施用酒糟生物有机肥和微生物菌剂土壤平均细菌数量除处理Ⅰ外均高于对照组, 处理Ⅲ、Ⅳ、Ⅴ与对照组相比都达到显著水平 (P<0.05) , 其中处理Ⅳ比CK1、CK2及CK3平均细菌数分别高出158.2%、68.9%及40.1%。各时期土壤细菌数量随酒糟生物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大, 但处理Ⅲ、处理Ⅳ和处理Ⅴ之间差异不显著, 表明土壤细菌数量会随着酒糟生物有机肥施入量的增加而趋于平缓, 因此处理Ⅲ中的酒糟生物有机肥的用量最合适, 再提高施肥量对土壤细菌数量的影响不大。

注:表中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处理间差异达0.05显著水平, 下同。

2.1.2 施用酒糟生物有机肥和微生物菌剂对土壤真菌数量的影响

从表2可以看出, 不同施肥处理的土壤真菌数量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 虽然都呈现“中间高、两边低”的特点, 但对照组真菌数量至灌浆期达到最高值, 而酒糟生物有机肥和微生物菌剂处理组在抽穗期达到最高值。处理Ⅳ、Ⅴ的平均真菌数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其中处理Ⅴ比CK1、CK2及CK3分别高出了54.2%、40.2%及21.1%。处理Ⅳ、Ⅴ之间差异不显著, 说明真菌在土壤中的数量会随酒糟生物有机肥的增加趋于缓和。值得注意的是, 在拔节期, 酒糟生物有机肥各施肥处理真菌数量虽都比对照高, 却会随施肥量的增加而降低, 到抽穗期又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升高, 这可能与酒糟生物有机肥对土壤环境的改良有关[14]。

2.1.3 施用酒糟生物有机肥和微生物菌剂对土壤放线菌数量的影响

从表3可以看出, 不同施肥处理的土壤放线菌数量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 虽然都呈现“中间高、两边低”的特点, 但对照组及处理Ⅰ、Ⅱ、Ⅲ放线菌数量在灌浆期达到最高值, 而处理Ⅳ和Ⅴ在抽穗期达最高值。不同浓度酒糟生物有机肥+微生物菌剂的处理下土壤放线菌数量除处理Ⅰ外均高于各对照组, 其中处理Ⅴ比CK1、CK2、CK3分别增加了216.2%、121.9%和85.7%。

2.2 施用酒糟生物有机肥和微生物菌剂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土壤酶是土壤生物活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活性反映了土壤中进行各种生物化学过程的动力和强度。许多研究均表明。土壤酶活性可以作为土壤肥力和微生物活性的重要指标[15,16]。

2.2.1 施用酒糟生物有机肥和微生物菌剂对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

脲酶与土壤肥力及有机质含量关系密切, 可灵敏反映土壤肥力状况, 其活性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应土壤的供氮水平[17]。从表4可以看出, 在高粱生长的不同时期, 施肥处理对土壤中脲酶活性的影响是不同的。从总体趋势上来看, 所有处理变化趋势基本上一致。在抽穗期前, 土壤中的脲酶活性呈上升的趋势, 在抽穗期达到最大, 之后有所降低, 至成熟期下降较为明显。施酒糟生物有机肥和微生物菌剂的土壤脲酶活性均显著高于不施肥与施复合肥的处理, 并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大, 处理Ⅴ脲酶活性最高, 说明施酒糟生物有机肥和微生物菌剂能够明显促进土壤脲酶活性的增强。酒糟生物有机肥的施用增加了土壤中活性有机质的含量, 这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了较多更易利用的碳源、氮源等营养物质, 促进了微生物的生长, 而微生物菌剂则进一步增加了某些土壤微生物的群体数量。微生物数量的增加及其生长速率的增大可有效地促进脲酶的活性及氮素的转化[18]。另外, 在拔节期和抽穗期, 脲酶活性最高的为处理Ⅱ, 说明酒糟生物有机肥在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同时, 影响了土壤的理化指标, 从而影响了土壤的脲酶活性。在研究中发现, 土壤p H值会随酒糟生物有机肥的施用而减小, 这与一些产酸微生物有关, 而产酸微生物对脲酶产生菌的竞争性抑制可能是处理Ⅱ的脲酶活性高于Ⅴ的原因。

2.2.2 施用酒糟生物有机肥和微生物菌剂对土壤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磷酸酶活性可以表征土壤的肥力状况, 是评价土壤磷素生物转化方向与强度的重要指标。由于植物只能吸收利用无机态磷, 土壤中的有机态磷必须经由植物根系和土壤微生物释放的磷酸酶水解后才能为植物所利用, 因此其活性的高低可以作为诊断植株磷素丰缺的指标[19,20]。由表5可知, 在高粱生育期内, 各施肥处理对土壤磷酸酶活性的影响不同, CK1和CK2在灌浆期达最高值, 而有机肥处理在抽穗期达最高值。施酒糟生物有机肥和微生物菌剂的土壤中磷酸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在处理Ⅲ达到最高值, 增加施肥量土壤磷酸酶变化不明显或有所降低。其中处理Ⅱ的磷酸酶活性在高粱生长期显著 (P<0.05) 高于CK3, 说明在同等施肥条件下, 酒糟生物有机肥和微生物菌剂对土壤磷酸酶活性的提高作用优于普通有机肥。

2.3 施用酒糟生物有机肥和微生物菌剂对高粱产量的影响

如表6所示, 不同施肥处理高粱经济性状及产量有所差异。其中, 与不施肥相比, 各施肥处理产量均显著 (P<0.05) 增高。施用酒糟生物有机肥各施肥处理高粱产量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大, 在处理Ⅲ达最高值, 比CK1、CK2、CK3分别高出了55.8%、7.2%及5.0%, CK3与处理Ⅱ的值接近, 处理Ⅳ与Ⅴ的值接近。另外, 与CK3相比, 酒糟生物有机肥高施肥处理虽穗长低于普通有机肥, 但千粒重和最终产量却高于CK3, 说明微生物菌剂的使用促进了高粱生长后期土壤有机质的分解, 提高了高粱的营养供应水平, 促使高粱淀粉和蛋白质等营养成分的形成。

3 结论与讨论

3.1 结论

本试验表明, 施用不同用量的酒糟生物有机肥配合微生物菌剂能显著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在高粱生育期内, 各施肥处理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先升高后降低, 在抽穗期或灌浆期达最高值, 成熟期迅速减少。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的影响差异显著, 一方面表现为:施酒糟生物有机肥+微生物菌剂>普通有机肥>复合肥的趋势;另一方面表现为随酒糟生物有机肥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 在处理Ⅲ或Ⅳ达到拐点, 再增加施肥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影响不大。

施肥对高粱产量的影响较为明显, 与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结果一致, 表现为:施酒糟生物有机肥+微生物菌剂>施普通有机肥>施复合肥。高粱产量随酒糟生物有机肥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大, 在处理Ⅲ达到最大值。

综上, 酒糟生物有机肥和微生物菌剂的使用显著提高了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 增加了高粱产量。但其施肥量存在一个最佳值, 当施肥量为1800kg/hm2时, 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较高, 产量最大, 是最佳施肥处理。

3.2 讨论

本试验研究表明, 施用酒糟生物有机肥和微生物菌剂可以有效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 这与以前的研究一致[21,22]。吴迪和魏成熙[8]的研究表明, 施用有机肥后土壤微生物数量会在灌浆期达最高值, 本研究的普通有机肥处理也得出这一结果, 而施用酒糟生物有机肥的处理则是在抽穗期。这一现象表明, 酒糟和微生物菌剂作为功能微生物的载体, 施入到土壤中赋予了土壤大量的微生物源, 起到了“接种”的作用,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 这种效应逐渐减弱。同时, 拔节期土壤真菌数量随酒糟生物有机肥施用量的变化趋势表明, 酒糟生物有机肥不但能增加土壤细菌、放线菌数量, 而且能降低土壤有害真菌的数量;改善微生物结构和功能, 提高微生物多样性, 从而实现土壤微生物生态平衡[11]。与以往研究不同的是[23], 微生物的数量并不是随着酒糟生物有机肥用量的增加而一直增加, 本研究从处理Ⅳ开始, 增大酒糟生物有机肥用量, 不但不会显著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 甚至会减少土壤细菌数量, 分析可能与微生物之间的竞争性抑制及土壤酸值的变化有关。

土壤酶是土壤的组成成分之一, 主要来自于高等植物的根系和土壤生物, 其数量少、作用大[8]。土壤酶是土壤中最活跃的部分, 它直接影响着土壤的代谢性能, 其在生态系统的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循环所必需的催化反应中起重要作用, 土壤酶活性的变化能够改变作物吸收养分的有效性, 其活性大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土壤肥力的高低[24]。在抽穗期和灌浆期, 土壤脲酶和磷酸酶活性较高。说明酒糟生物有机肥和微生物菌剂中存在的大量有益微生物特别是功能菌的加入提高了土壤酶的活性[25], 促进了土壤养分的分解及高粱的生长, 有利于高粱籽粒淀粉和蛋白的形成。

高粱生长过程需肥量大, 各个时期均对肥料有一定需求。因此, 选择长效的有机肥及重基肥是高粱高产的关键因素[26]。试验结果表明, 在同等肥力水平下, 施用酒糟生物有机肥和微生物菌剂处理的高粱产量高于普通有机肥处理, 说明这一施肥方式不但满足了高粱生育前期的营养需求, 而且更具长效性。由于供试土壤本身氮素含量较高而缺乏磷钾, 而酒糟生物有机肥中磷和钾含量相对较少。因此, 过多的施肥并没有达到更高的产量, 在进一步试验中应考虑在酒糟发酵过程中加入相应的矿石粉, 以平衡酒糟生物有机肥中的营养元素, 保证高粱生长的肥力供应, 从而进一步提高产量。

摘要:在大田试验条件下, 研究了施用酒糟生物有机肥和微生物菌剂对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及高粱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都随生育期推进表现为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施用酒糟生物有机肥和微生物菌剂的土壤, 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明显高于复合肥和普通有机肥, 且随酒糟生物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大, 在处理Ⅲ达到拐点, 再增加施肥各指标变化不显著。同时, 施用酒糟生物有机肥+微生物菌剂的最高产量高于复合肥和普通有机肥。从总体上讲, 施用酒糟生物有机肥+微生物菌剂的施肥方式效果好、产量高, 是有机高粱生产的新模式。

微生物生物防治的研究综述 篇9

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严重地破坏了农业生态系统, 造成环境污染。在防治植物病害的同时, 也杀死了环境中的有益微生物, 同时也提高了植物病原菌的抗药性。而以农业可持续发展为宗旨的生物防治, 作为IPM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农业生产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拮抗微生物在植病生防中的应用也备受人们的重视。目前已经发现许多微生物具有生防作用。

中国开展生物防治最早, 远在公元304年已有我国南方应用黄蚁Oecophylla smaragdina防治柑橘害虫的记载, 其后的一些成果也可以在古籍中查到。生物防治的内容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而日趋完善, 不断有所改进, 充实和创新, 并建立了生物防治理论。生物防治已形成一门具有较完整体系的科学技术。1971年建立了生物防治国际组织 (Internationa Organization for Biological Control, IOBC) , 并在世界各大区设立地区分部。近十年来, 在分子生物学理论的启迪下, 应用生物技术作出了新的成绩[1]。

生物防治是指利用有益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和基因产品等控制有害生物的方法。农田害虫的生物防治包括以虫治虫、以菌治虫及其他有益动物的利用;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治主要是利用有益的微生物, 通过生物间的竞争作用、抗菌作用、重寄生作用、交叉保护作用及诱发抗病性等, 来抑制某些病原物的存活和活动。广义的生物防治概念还包括昆虫激素如保幼激素等, 微生物农药如BT乳油等和抗菌物质, 井冈霉素、农霉素等的应用, 以及提高寄主植物对病虫的抗性等方面[2]。

1生物防治机制

1.1 拮抗作用 (antagonism)

拮抗微生物在代谢活动中通过分泌抗菌物质直接对病原物产生抑制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现象, 也是众多拮抗微生物应用的主要作用方式。拮抗微生物产生的抗菌物质主要有两类:一是小分子的多糖物质, 即抗生素;二是大分子的抗菌蛋白或细胞壁降解酶类。近年来, 生防微生物产生的抗菌蛋白及胞外裂解酶类研究较多。例如木霉在抗生和菌寄生中, 可产生几丁质酶、β-1, 3葡聚糖酶、纤维素酶和蛋白酶来分解植物病原菌真菌的细胞壁或分泌葡萄糖苷酶等胞外酶来降解病原菌产生的毒素 (如立枯丝核菌毒素RS-toxin) 。荧光假单孢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 (Sterotrophomonas maltophilia) 和普利茅斯沙雷氏菌 (Serratia plymuthica) 除产生抗生代谢物外, 还分泌几丁质酶、β-1, 3葡聚糖酶等来抑制许多土传植物病原真菌的生长。芽孢杆菌类生防细菌大多是产生抗菌蛋白或裂解酶来抑制病菌的侵染[3]。同时, 在进行重寄生作用的, 木霉也会分泌多种抗性物质抑制病原菌的生长[4,5], 即使少量的抗性物质的产生也会对病原菌的生长达到极大的抑制作用。

1.2 竞争作用 (competition)

拮抗微生物也可以通过快速生长和繁殖而夺取水分、养分、占有空间、消耗氧气等削弱以致排除同一生活环境中的某些病原物[6]。一些细菌、酵母菌和丝状真菌, 能通过对养分和位点竞争抑制灰霉病菌的生长。

1.3 重寄生作用 (hyperparasitism, mycoparasitism)

其他微生物寄生植物病原物称为重寄生或菌寄生。Paul研究发现Pythium radiosm对灰霉病菌具有重寄生作用。它进入寄生菌丝后形成大量的分枝和有性结构, 因而能抑制葡萄灰霉菌病症状的出现。

1.4 诱导抗性 (induced resistance)

有些微生物可以诱导寄主植物产生防御反应, 形成局部或系统获得性抗性 (SAR) 。微生物凝集素同源蛋白基因的表达产物可能有凝集素的作用, 是一种糖相互作用所介导的识别信号, 能激发水解酶的活性;或与病原菌表面糖结合, 干扰细胞的正常的生理代谢以此来防治病原菌[7]。

据李毅平等报道, 所有需氧生物的生理过程均有自由基的产生和清除, 且两者之间存在平衡, 若失去平衡, 便会损伤机体引起病变[8]。其失衡的原因一是自由基增多, 二是机体对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减弱或两者兼而有之。当哈茨木霉被病原菌感染后, 会启动机体内的保护酶系统进行防御, 即存在于微生物体内的过氧化氢酶 (catalase, CAT) 和过氧化物酶 (peroxidase, POD) 等保护酶协同作用, 使自由基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从而维持菌体内正常的生理活动。有研究报道, RAC1是一类广泛分布的G蛋白, 参与活性氧的产生、激素反应。木霉的RAC1参与活性氧的产生和激素反应, 从而可局部集聚引起植物的超敏反应和疾病防卫基因的表达[9,10]。De Mefer等报道, 铜绿假单孢菌 (Pseudomonas aeruginosa) 和T.harzianum T39能诱导产生水杨酸使菜豆获得对灰霉病的抗性。童蕴慧等发现, 地衣芽孢杆菌和多黏类芽孢杆菌及其代谢物不仅能直接抑制灰葡萄孢的生长和繁殖, 而且能诱导番茄产生SAR。

1.5 促生作用 (plant growth promotion)

许多生防微生物不仅对灰霉病有防治作用, 而且对寄主植物有促生作用。具有植物促生作用的微生物主要包括植物促生细菌 (PGPB) 和植物促生真菌 (PGPF) , 特别是前者尤为重要。

微生物的生防作用同时还是多种机制相互协调作用的结果, 例如哈茨木霉通过重寄生作用、竞争作用、抗性作用、保护自身免受侵害相关作用以及蛋白酶消化等多种作用机制的协同作用实现对病原菌的拮抗作用, 是多种机制协同作用的结果。哈茨木霉在以外源寡聚糖 (胶态几丁质) 为碳源的培养基中生长, 菌丝体或孢子表面的凝集素同源蛋白或羟脯氨酸糖蛋白同源蛋白等一些胞外分泌蛋白可能有与寡聚糖特异性识别、结合的能力, 并传递信号, 刺激哈茨木霉产生局部防御反应, 分泌一系列的细胞外蛋白。这些蛋白由几丁质酶基因、葡聚糖酶基因、糖基水解酶基因以及蛋白酶基因等编码[11]。

2生防微生物

2.1 真菌

能防止灰霉病的真菌有许多种类, 其中研究和应用较广的生防真菌主要有木霉、酵母等。哈茨木霉 (T.harzianum) T39菌株能有效地防治以色列及其他一些国家温室作物的灰霉病。Elad以T.harzianumT39菌株制成Trichodex菌剂, 能控制温室作物和葡萄的灰霉病。Sesan等用T.harzianum、绿色木霉 (T.viride) 防止葡萄灰霉病。在病害发生前或发生时用T.harzianum对芸豆花进行处理, 能使感染灰霉病的概率降低94%。用其他有益真菌来控制灰霉病也有不少研究。U.atrum和螺卷毛壳 (Chaetomium cochliodes) 在田间都能降低葡萄灰霉病的发展与流行[12]。Kang等从温室土壤分离获得C.cochliodes, 它对灰霉病菌显示了很强的抑制活性。Peng和Sutton发现, 木霉 (Trichoderma) 和 (Gliocladium) 的两种菌株对草莓上灰葡萄孢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此外, 节菱孢菌 (Arthrinium montagnei、A.phaeospermum) 、球毛壳霉 (Chaeospermum globosum) 、链格孢 (Alernaria alernata) 等真菌也能减少灰霉病均分生孢子的形成。国内有关灰霉病生物防治的有益真菌研究较少, 其中研究较多的是木霉属真菌。

2.2 链霉菌

White等将灰绿链霉菌 (Streptomyces griseovirides) 的一个菌株研制成Mycostoop菌剂, 用于莴苣灰霉病的防治。据报道, 白肽毒素 (Albopeptin B) 、变构霉素 (Tautomycin) 、变构菌素 (Tautonycein) 和鱼时霉素 (Ezomycin S) 都是不同链霉菌产生的一种抗真菌物质, 对灰霉病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2.3 细菌

用于灰霉病防治的细菌主要有芽孢杆菌类、假单胞菌等。Swadling等报道, 短小芽胞杆菌 (Bacillus pumilus) NCIMB 13374能抑制草莓灰霉病菌的生长。B.pumilus和乳芽孢杆菌 (Lactobacillus sp.) 都有防治豆类和番茄灰霉病的作用, 能降低灰葡萄孢分生孢子的萌发和叶片腐烂的严重程度。短芽孢杆菌 (B.brevis, 短小芽孢杆菌) 能减少大白菜灰霉病64%~71%的生长。荧光假单胞菌 (P.fluorescens) NCIMB13373能抑制草莓灰霉病菌的生长。嗜麦芽黄单胞菌 (Xanthomonas maltophilia) 和假单胞菌的一些分离物具有防治豆类和番茄灰霉病的作用。张玉勋等研究了P.fluorescence 5号、15号菌株和B.subtilis M9, M11菌株在大棚温室番茄上定殖及其对灰霉病的控制效果, 定殖能力前的M9、M5号菌株对灰霉病的防治近80%, 明显优于50%扑海因WP600倍液的防治效果 (62%) 。刘显达从草莓植株及土壤分离获得的Bacillus spp.和Pseudomonas spp.菌株也能很好地抑制灰霉的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 显著降低草莓灰霉病的发生。

3微生物制剂的研制和应用

3.1 苏云金杆菌 (Bt)

Bt是我国细菌类农药研究开发最成功的一种, 已实现了商品化、规范化生产, 并由单一粉剂剂型发展为粉剂、乳剂和水剂多个品种, 已成为应用最广、产量最大的微生物制剂。经过一系列的工艺改进, Bt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明显提高, 生产成本显著下降, 赢得了广大农民的信赖, 应用面积迅速扩大。

3.2 农用抗生素类制剂

我国应用农用抗生素防治蔬菜病害的历史较长, 水平较高[13]。进入20世纪90年代, 抗生素的开发和应用又进入一个新的高潮。阿维菌素便是一个典型的代表, 具有防效高、速效性和持效性均佳的特点。

3.3 病毒制剂

目前, 我国已在196种昆虫中发现243株病毒, 其中58种病毒从46种茶树害虫中发现, 寄生昆虫涉及7个目35科127属, 其中20多种病毒制剂已试用于大田防治[14]。

3.4 真菌制剂

我国应用白僵菌防止鳞翅目害虫的历史悠久, 目前白僵菌的高含量孢子粉含活孢子已达1000亿/g, 制剂含量为50亿~100亿/g。木霉菌剂已开发成功, 取得农药登记注册, 用于防治蔬菜灰霉病具有较为理想的效果和应用前景。

3.5 其他制剂

“九五”以来, 昆虫信息激素的发展很快, 目前已能合成棉铃虫、小菜蛾等害虫的性诱剂, 并能成功用于害虫测报、迷向和诱杀。植物源杀虫剂如烟碱、苦参碱、鱼藤等制剂也有部分应用。另外, 利用线虫防止蔬菜害虫的研究也初步开展, 防治效果十分明显, 对无公害蔬菜的生产具有重要意义[15]。

4问题与展望

4.1 加强生防微生物的微生态研究

目前生防微生物应用后防治效果能否稳定持久, 大多不能预见。在自然界植物、病原物、生防微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复杂的。只有详细了解生防微生物在植物根际和叶际与病原物及其他生物、植物及其分泌物、土壤, 以及各种环境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变化规律, 才能有效地调控无机与有机环境, 更好地发挥生防微生物的防病功能[16]。

4.2 研制以抗菌物质为主的微生物农药

目前, 国内外已筛选出多种抗病有益微生物, 但大多数为直接使用菌株或菌剂来防治病害。因此, 他们的货架期 (销售保质期) 及效果稳定性就难以保证。只有通过提取和纯化其抗菌物质 (抗生素与抗菌蛋白) , 才能将微生物发酵品变成真正的、标准的生物农药, , 从而更好的应用于农业生产。

生物农药是21世纪农药工业的新产业, 代表着植物保护的方向, 其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克服化学农药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减少在农副产品中农药残留量, 同时在示范推广微生物农药应用的过程中, 农副产品的品质和价格将大幅度上升, 有力地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 社会效益不可估量。

4.3 构建转基因工程菌和培育转基因抗病植物

近年来, 国内外开始研究生防微生物的遗传背景, 克隆和分离了一些产生抗菌物质的基因。因此通过遗传工程技术, 构建高效、多抗基因工程菌或将微生物的抗菌基因转入植物以培育转基因抗病品种, 将是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研究的重点[17]。

结语

微生物 篇10

作为专业从事食品及环境安全检测技术研究与推广的高新技术企业, 北京安普生化科技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安普生化) 积极为企业和政府部门提供先进的检测技术、仪器设备及技术应用方案。为了适应目前食品微生物快速检测的需求, 安普生化最新引进了美国Neogen公司的Soleris微生物实时光电微生物快速检测系统。

Soleris系统基本介绍

Soleris实时光电微生物快速检测系统由微生物实时光电检测仪、基于Windows系统的Soleris分析软件和各种特异性的Soleris微生物检测试剂瓶三个部分组成 (如图1所示) 。其原理是基于传统的培养基理论和染色技术, 并结合了光电检测技术和计算机控制的模块化分析系统, 对产品中的微生物进行检测。该系统具有操作简便省时、实时快速、准确灵敏、检测量大等诸多优势:一般1分钟内即可完成单个样品从加样到上机检测所需的全部操作, 而且单台仪器可同时对128个样品进行检测;对菌落总数、大肠菌群等常规项目在6~24小时内即可得到定量的检测结果, 而且可自动完成对检测数据的接收与分析, 并形成检测报告。

Soleris系统现已获得AOAC (美国官方分析化学师协会) 认证、NSF (美国国家卫生基金会) 认证, 并被UPS (美国药典) 推荐为替代传统平板的有效方法之一。Soleris系统可对细菌总数、大肠菌群、大肠杆菌、乳酸菌、酵母菌、霉菌、李斯特菌、肠杆菌科、葡萄球菌、假单孢菌、腐败菌、革兰氏阴性菌等多种微生物进行检测。广泛适用于食品饮料、乳制品、保健品等生产加工企业的环境检测、卫生监控以及无菌检测、挑战实验和保质期实验。该系统因其适用范围广、检测项目多、快速高效, 已被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40多个国家的600多家客户所使用。

目前, 安普生化作为Soleris系统在中国的设备与技术服务提供商, 可为众多客户提供了有效的Soleris系统应用解决方案, 包括定量检测标准曲线的建立、放货截点时间分析等, 据此对产品进行定量检测, 并为快速放货提供依据。

Soleris系统在乳品质量监控中的应用

此案例为Soleris系统对巴氏灭菌乳、冰淇淋、酸奶中大肠菌群的定量检测解决方案, 包含标准曲线、不同菌含量水平下对应的检出时间对比, 以及由标准曲线和产品的限量标准分析出的放货截点时间等。

标准曲线方程及相关系数如表1所示, (图2~图4为相应产品的大肠菌群标准曲线图) :

根据标准曲线, 下表列出了巴氏灭菌奶、冰激淋和酸奶中不同菌落形成单位 (CFU) 水平下的大肠菌群所对应的检出时间。

由表2中数据可以看出, 当大肠菌群含量水平为10 CFU/g (mL) 时, 三种产品仅需8.0h、10.5h、11.5h即可检出, 与传统的MPN计数法和平板计数法相比, 检测时间显著缩短。

此外, 根据表2中数据和产品的限量标准, 还可以确定快速放货的截点时间, 如表3所示 (注:表中冰淇淋产品标准为美国标准) 。

产品放货截点时间:用于定性判定所检产品大肠菌群含量高于或低于产品限量标准的时间。当所检产品的检出时间大于截点时间时为合格品, 产品可以放行;当所检产品的检出时间小于截点时间时为不合格品, 禁止放行。

综合上述案例, Soleris微生物快速检测系统不仅可以为企业提供快速放货依据, 而且可以同时得到定量的检测结果。因此Soleris系统既可以适应国内食品检测的特定要求, 又能为企业的快速放货提供信心保证, 从而满足消费者对食品安全与生命健康的迫切要求。

警惕微生物污染家庭 篇11

空调:可有军团菌出现天气的潮湿、闷热,通风不良都增加了真菌繁殖的可能。军团菌则寄生在各种水源、水管等设施表面。预防措施:每年第一次启动空调前,要将空调的过滤网、加湿器的储水槽以及所有空气经过的管道进行彻底地清洗和消毒。可用清水冲洗,然后用比例合适的过氧乙酸浸泡,再用清水洗净就可以了。

吸尘器:螨虫和真菌吸尘器的过滤绒垫和积尘袋对细小尘粒的阻留能力低,吸尘时细小尘粒在吸尘管的强吸力作用下通过绒布从排气口喷到空气中。

电话机:流感病毒等多种致病微生物卫生防疫部门在公用电话上检测出了流感、结核、乙肝、白喉、百日咳等疾病的40多种细菌和病毒。家用电话好一些,但最好也要经常消毒处理。预防措施:定期用低浓度的消毒剂擦拭手柄和话筒。

洗衣机:真菌孢子全自动洗衣机比半自动洗衣机更多。预防措施:1内衣最好手洗。2洗完衣服,及时排空洗衣机中的水,并敞开盖子直到干燥。3清洗后的衣物在阳光下晒干后穿。4有条件可使用消毒柜或衣物消毒剂。

微生物检验人员生物安全防护探讨 篇12

实验室潜在的感染危险因素

根据有关医学统计和报道, 在医院实验室感染事件中, 细菌感染约43%, 在所有感染因素中占首位;仅次于细菌感染的是病毒感染 (27%) 和立克次体感染 (15%) 。而从致病原角度来看, 主要包括伤寒、Q热以及布鲁菌病等, 其中, 衣原体感染所致的病死率达7.8%。在常见的病毒感染类型中, 以肝炎病毒、委内瑞拉马脑炎等病毒感染的发生率最高, 约占全部病毒感染事件的36%。具体来说, 实验室潜在的感染危险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生物因素:生物因素主要指因实验室本身的设计问题, 室内未设置排风扇, 在离心液体操作中产生的气溶胶会导致工作台、地面以及空气污染, 实验室人员在接触到细菌后, 容易感染肝炎或者发生呼吸系统疾病。这种感染机制为检验人员接触了感染者的体液和血液等标本, 尤其是接触了具有传染性质的体液或血液标本, 因为污染物刺伤而引起血液传播病感染。在全部感染风险因素中, 以因被患者血液污染的锐器刺伤而引发感染的概率最大, 而据有关文献报道, 被实验室血液污染的针头所刺伤而感染HBV的事件为6.0%~30.0%[2]。

化学因素:化学因素则指实验室人员在平常的工作中会接触到多种化学试剂, 比如在使用油镜或显微镜之后, 需利用二甲苯对仪器进行擦拭、清洁, 或者在常规消毒时要接触过氧乙酸、“84消毒液”、戊二醛以及甲醛等多种灭菌、消毒剂, 而灭菌和消毒剂中, 本身就含有很多有毒的化学成分, 人体接触后可能会出现皮肤损伤、黏膜损伤、神经系统损伤和呼吸系统损伤[3]。

物理因素:物理因素多为实验室设备和仪器产生的辐射会对实验室工作者造成危害, 比如实验室紫外线消毒灯等, 在工作时间若长时间使用, 会危害人的身体健康。

主观因素:实验室作为检验科的核心单位, 其日常检验工作量比较大, 对检验的时效性、质量均有着很高的要求。同时, 因为实验室本身的管理制度不完善或不健全, 实验室相关工作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弱, 对潜在的感染危险因素缺乏必要的认识, 并且无菌操作观念不强, 在实际工作中, 消毒隔离制度的执行力较差, 有时出现不戴口罩、工作帽或手套等情况, 在工作场所内吸烟、进食或饮食, 或出入工作室不及时更换工作衣等, 都有可能引发微生物实验室感染。

生物安全防护措施

加强实验室安全防护知识教育, 强化无菌观念:由于大部分检验科人员对于实验室安全防护知识缺乏足够的认识, 将日常工作的重心完全放在检验技能学习上, 对生物安全知识知之甚少。因此, 在今后的安全防护工作中, 应该着力组织检验科全体人员认真学习和研读实验室相关的安全管理条例、安全通用要求以及医疗废物的相关法律法规条例, 使实验室人员能够全面了解到实验室最为常见的一些危险感染因素, 如气溶胶吸入、污染针头刺伤、感染动物咬伤以及外伤等, 进一步强化自我保护意识, 严格按照实验室相关操作、使用标准开展基本工作, 将安全防护当作一种潜在的行为习惯。

开展全方位的清洁和消毒管理:清洁与消毒是日常实验室工作中最基础、最关键的环节, 也是创造干净、安全工作环境的重要条件。因此, 要坚持定期清理相关的试验仪器和设备, 对实验室所有物品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 包括相关试验器材、检验设备、办公用品、离心机、加样器和显微镜等, 可选择使用浓度2%的中性或碱性戊二醛溶液做消毒处理。

妥善处理医疗废弃物:实验室传染源以患者体液、血液和分泌物等为主, 若患者本身患有传染病, 其血、尿和粪便标本就存在着较强的传染性, 因此, 在临床检验或试验结束后, 须立即对这类标本实施严格的消毒处理。在处理过程中, 严格按照医院废物管理制度的有关规定进行消毒和管理, 避免发生医疗废物泄漏、流失或扩散事件。此外, 应该安排专业人员收集、运输和处理这些医疗废物, 并按照相关程序进行医疗废物登记。

严格执行实验室标准化操作制度:在检验工作中, 若需要检验患者的体液、血液或粪便标本, 需事先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 出入实验室时要及时更换工作服, 戴好工作帽、手套和口罩, 在接触一些传染性较强的试验材料或标本时, 需身穿隔离衣, 戴专门的护目镜, 穿胶鞋等, 同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范, 防止发生交叉感染。

综上所述, 在今后的实验室管理工作中, 应该着重加强实验室安全防护知识教育, 要求实验室工作者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制度, 定期对实验室设备、仪器和其他物品进行清理和消毒处理, 妥善处理好医疗废物, 才能有效预防微生物感染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杨瑞军.微生物检验人员生物安全防护探讨[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10, 20 (1) :201-202.

[2]杨昌劲.微生物检验人员生物安全防范措施[J].内蒙古中医药, 2014, 20 (13) :88.

上一篇:幼儿园安全管理下一篇:DR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