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技术

2024-09-18

微生物技术(精选12篇)

微生物技术 篇1

在各项油田开采技术中, 微生物采油技术属于一种高含量、高采收率、低成本的新型技术, 其主要是通过微生物与代谢物来实现石油产量的增加。在地下油层放置评估和筛选好的培养基与微生物, 利用微生物代谢功能和就地繁殖功能形成生物聚合物与生物表面活性剂, 这样才能对油藏原油与岩石孔道的物理化性质进行有效更改, 最终达到提升油藏原油采收率与原油产量的目的。

1 微生物采油技术在油田开采中的优越性

经有关研究证明, 微生物采油技术在油田开采中属于一种发展前景最佳和采收率最高的采油技术。自1991年开始, 美国在使用气驱、热驱和化学驱等多种采油技术后, 将微生物采油技术作为第四种可以显著增加原油采收率的重要手段, 并广泛应用于各大油田开采作业中[1]。而前苏联在全面研究和分析微生物采油技术后, 也把该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工业性采油手段, 其他各国更是高度重视微生物采油技术, 例如加拿大、俄罗斯、乌克兰与澳大利亚等国家, 这些国家均把研究成果的效用充分发挥在矿场上。

由于微生物采油技术的发展前景开阔, 加上其具有原料来源广、工序简单、安全环保、操作便利、成本低和效益高等诸多优点, 使得各国石油工业越来越注重该技术的研究。我国从60年代末开始钻研微生物采油技术, 对生物聚合物、地面烃类发酵和就地制备生物表面活性剂进行各种试验, 以取得最佳成果。“七五”期间, 大庆油田和中科院微生物所相互协作、相互配合, 对两口井做微生物吞吐综合试验, 获得了显著成效;“八五”期间, 中科院微生物所与吉林油田相互协作、相互配合, 对已有35口井进行有效试验, 同样也获得了显著成效。

大庆油田从1965年开始钻研微生物采油技术, 于1990年将该技术投放到矿场进行实践研究, 在2002年顺利完成多次矿场试验工作, 同时研制出一套合理科学的微生物驱油技术, 注意该套技术为大庆油田的自主知识产权。2002年, 大庆油田开始将微生物采油技术投入到实际生产作业中, 对已有13口井做微生物吞吐试验, 发现平均含水减少至16%, 其中5口井的实际采油量上升至1846吨。

2 微生物采油技术在油田开采中的特点

2.1 归纳各学科研究成果, 推动微生物采油技术发展

整合性分析各学科对微生物采油技术的研究成果, 并加以归纳, 这样不仅可以加快该技术的研究进程, 还可以显著提升油田的采收率和成功率, 以取得最大化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充分了解和掌握油藏条件的基础上, 微生物学家根据石油工程师与油藏地质学家提供的相应地层结构资料和油藏条件资料, 对微生物的生长、代谢和繁殖过程进行全方位研究;遗传学家一定要根据石油工程师与微生物学家提出的要求, 对微生物采油技术进行合理设计, 同时做好菌种的培育工作;环境工程师一定要确保微生物置入后, 环境、水源和人类不会受到任何污染与损害;石油工程师根据微生物学家与遗传工程师提供的相应菌种和营养物结构, 有效了解和掌握细菌培养全过程, 以便微生物能够顺利注入油井中[2]。

对于微生物采油技术来说, 遗传工程学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超级细菌”是微生物采油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而该“超级细菌”必须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1) 可以减少解迥的高质量组分, 也就是可以脱重金属和脱硫;

(2) 可以在无氧、高温、高压与高盐等多种不利于油藏的情况下, 及时做好运移和繁殖工作;

(3) 可以形成许多对原油流动有利的代谢产物。“超级细菌”的出现, 在很大程度上给微生物采油技术创造了全新的应用局面。总括而言, 微生物采油技术只有将各学科研究结果有效归纳起来, 才能顺利取得成功, 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2.2 微生物采油技术的细菌受地层条件影响

一般情况下, 利用微生物采油技术对油田进行开采时, 该技术必须保证微生物可以在地层中实现增殖。氢离子浓度、营养物利用率、氧化还原电势、毒性因子、盐度、压力和温度等各种因素均会对油层内细菌的生长、代谢和繁殖造成直接性影响[3]。若油田企业可以确保微生物生长所需营养基和地下岩层条件, 那么微生物的代谢与繁殖就能够有效进行。

微生物完成注入工作后, 应采取有效性措施将其均匀分配到与原油相适应的各个多孔岩石中, 只有这样才能显著提高油田企业的实际采收率。根据有关研究结果表明, 细菌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进行传播:

(1) 凭借注入流体本身存在的流动性进行传播;

(2) 凭借生物体自然运动进行传播;

(3) 凭借布朗运动进行传播;

(4) 凭借细胞增殖进行传播。

微生物采油技术的细菌扩散倾向取决于细菌和多孔介质的电荷性质、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因为细胞大多粘附在岩石表面, 所以细胞注入后往往无法顺利穿透岩石。为此, 必须针对该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和讨论, 并提出有效性解决方案, 例如适当补偿岩石表面电荷, 以削弱细菌对岩石表面存在的粘附力。如果该岩石表面电荷不大, 那么细菌完全可以顺利穿透多孔岩石, 有效提升原油的采收率。

在岩心被油饱和或未被油饱和的条件下, 对粘氏赛氏杆菌的实际穿透程度进行研究, 发现其穿透程度与速度和岩心含油量、渗透率与孔隙度无任何关联。但如果岩石内存在一定原油量, 那么生活细胞与芽孢的实际穿透力就会得到有效提升[4]。若200~400×10-3μm2为细菌穿透岩心的实际渗透率, 那么细菌细胞大小不会影响到其穿透程度, 反而是离子浓度会严重影响到其穿透程度。把高浓度、高密度的细菌悬浮液置入油井内, 不仅会立即引发地层堵塞情况, 还会显著降低细胞分散程度。把焦磷酸离子10-2mol置入油井内, 可显著提升微生物细胞对砂岩的实际穿透力。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 油田企业必须高度重视微生物采油技术, 做好各方面的研究工作, 以进一步完善该技术, 提高原油的采收率。同时, 还要全面了解与掌握微生物采油技术的优越性和特点, 培养具有高素质、高文化和高业务水平的专业型开采人员, 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最大化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最终达到推动油田企业不断向前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韩朝阳, 田家领.浅谈微生物强化采油技术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上旬刊) , 2009, (01) :226

微生物技术 篇2

介绍了污水处理厂恶臭污染的.主要来源,臭气的基本成分及危害,污水行业常用的除臭技术;进行了以生物法为主,结合碱吸收和物理法治理污水处理厂产生的H2S、CH4等恶臭气体的研究.结果表明:去除率可以在90%~100%,效果良好,且工艺流程简便可行,具有显著的环境和经济效益.

作 者:周春火 邱雪红 眭光华 彭艳玉  作者单位:周春火(江西农业大学国土资源与环境学院,江西,南昌,330045)

邱雪红(江西省水利厅,江西,南昌,330000)

眭光华(广东工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广东,广州,510075)

彭艳玉(江西省经济作物实验站,江西,九江,332900)

微生物控制的新技术 篇3

关键词:辐照;高强度脉冲光;高强度脉冲电子场;紫外线;高压加工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09)04-152-002

食品工业界在继续发展现有控制微生物控制方法的同时。正研究新技术以保证食品的微生物安全,同时也为消费者提供稍需加工或不需加工的高质量食品。这些年,辐照、高强度电子场、脉冲光、紫外线、高压加工和臭氧已作为消灭微生物的非加热方法。然而,在商业上运用这些技术仅在最近几年。尽管这些新技术以及其它方法看起来能达到预期结果,但通常也受到限制而不能应用于实际生产。因此在现有食品加工中采用上述新技术时,必须理解每个方法的优点、缺点和有哪些要求。

一、辐照

*伽玛射线

*加速电子

*辐射消毒(灭菌)

*针对性的辐射杀菌

*有选择的辐射杀菌

辐照是消灭微生物的一种方法,通常是用来描述一个产品暴露在离子射线下的常用术语。

1、伽玛射线和加速电子射线

我们可能熟悉的一些普通形式的离子射线有x一射线,微波和紫外线,这些射线都已在食品中应用,但这部分我们将集中讨论两种其它形式的射线,伽玛射线和加速电子射线。这两种射线在消灭和减少食品中的微生物方面有着实际应用实例。

美国FDA已批准对猪肉、牛肉、禽肉、羊肉、香料、调味品进行辐照,也可以用于水果、蔬菜和谷物。有关食品辐照的要求在21CFR PARTl79可以查到。

每种技术都有自己的术语,辐照也不例外。KILOGRAY是个用于食品加工业中描述辐照量值的术语。

影响微生物抵抗辐照的一些因素包括:

*细菌的数量

*细菌的类型

*细菌的年龄

*氧气的存在与否

*食品的特征

辐照过程必须科学地设计以保证用最少量的射线最理想的减少微生物。

2、辐射消毒(灭菌)

辐射消毒(灭菌)类似商业无菌。食品暴露在30-40千戈瑞之间的射线水平下被认为是商业无菌消毒。

暴露在2.5—10千戈瑞辐照水平,将消除大部分食物的所有病原菌的繁殖体。这种辐照水平称为针对性辐射杀菌,类似于巴氏杀菌。

暴露在0.75-2.5千戈瑞辐照水平,将消灭大部分食物中的腐败性微生物,这个过程称为有选择的辐射杀菌。

钴60或铯137

食品的商业辐射通常取决于伽玛射线和加速电子。伽玛射线辐照是用钴60或铯137作为射线源来进行的。

用钴60为辐照源的设备适合大批量产品的辐照,提供伽玛射线的钴棒,约有一支铅笔大,贮存在深约30英尺的去离子水的防护池的中心。钴辐照用10英尺厚的混凝土墙,且用一个系统复杂的锁和其他安全措施以保护员工们及防止其他外界射线进来。自外运来的食品,送到周围暴露放射源料的固定位置,对暴露的食品射击线量值由对伽玛射线源暴露的单位部分的存放时间而定。

用铯为伽玛源的设备可以是小型的,含自我保护装置,而不需要外部防护。伽玛源的防护用钢作单元部分而组成的,这个单元被用来设计以处理一盘食品。当食品放在地上封闭的辐照源的房间里,带有铯的板会从地下室移上来在要处理食品的周围。

伽玛射线的优点在于伽玛射线事实上可以穿透所有材料并且能完成对厚的食品的辐照。

3、电子束设备

用于电子束的设备通常不如伽玛射线设备应用广泛,他们适合处理单个的或小批量产品的辐照。电子束的优点是辐照能直接射向食品的具体区域——象种x射线仪——以具体部位为目标。这种方法暴露在射线敏感区域的射线最少。当不用时,可以关掉电子束。且不存在处理有关危害废物的问题。

二、高强度脉冲光

高强度脉冲光涉及应用光的快速、强烈、放大后的闪光。脉冲光是运用工程技术产生的,通过在能量储存器中相对长时间(几分之一秒)的贮存,而在短时间内(百万分之一或千分之一秒)的释放而积累电子能量得到多级能量的光。贮存的能量脉动惰性气体灯以产生强烈的闪光只持续几百微秒。根据产品选择灯的数量,闪光的形状及闪光的周期。脉冲光包含从紫外的200nm到近红外的1nm的波长,是海平面日光强度的20000倍,大多数脉冲光属可见光范围。由于脉冲光的波长太长,不能发生小分子的离子化。

为了确保达到理想的杀菌效果,在生产期间必须监控灯光(FLUENCE)与灯束(CURRENT),用硅光电二极管以测量闪光灯打开时光的紫外线强度来监控灯光。输出减少表明灯已快结束它的使用寿命。每次闪光时监控灯束。如果比预先设置电流高或低的显著偏离,可能意味着灯或电容的问题。正常设计的系统用来监控设备的操作,如检出异常,应中断操作。

三、高强度脉冲电子场

目前研究表明,PEF技术能破坏微生物的细胞壁。整个过程不会导致食品中的化学或物理变化特征发生变化。加工过程条件由食品特性决定。对任何一种食品,PEF条件由以下各可变参数决定,其包括电子场峰强度(KV/cm)(千伏每厘米),脉冲周期(微秒),脉冲数量,最初温度,最高处理温度,有关微生物种类和微生物接种。在处理中,加工温度的增加看来能加大微生物的死亡。

从1995年12月食品技术用高强度脉冲电子场進行巴氏杀菌。

在食品中运用高强度电子场杀灭微生物,还需要经过对不同产品做进一步的研究。应考虑有关微生物种类、原料带菌情况、待处理产品的特性、产品的储存运输处理条件和最佳消费状态多方面因素。建立在科学研究基础上的具体实施条件将是整个过程的关键因素。

四、紫外线

紫外线是一些食品在巴氏消毒水平上的另一种过程。许多年来把紫外线用作空气和表面消毒。

根据波长可基本分为三种形式的紫外线:长波、中波和短波。所有紫外线波长都比可见光短且不能被人看见。紫外光是于253.7nm范围内的紫外灯产生的。

为了使紫外线杀死细菌和其他微生物,他们必须接触到微生物体上,且每种微生物体必须吸收足够数量的能量以被杀死。使微生物失活必需的剂量是由时间和强度来决定。

近来,用紫外线进行巴氏消毒透明液体的过程已经发展了。这个过程包括灌输液体薄膜在预定的速率下通过紫外光,在这个过程中发现显著地减少了液体的生物运载量。

对天然的紫外光、流速、混浊度、产品性质和灯输出需要连续监控。

对其他系统有一些要求:紫外光必须穿透进人产品。这就是为什么该过程被限制用于透明液体。

五、高压加工

食物的高压加工要求65-80磅的压力。它要求非常特殊的设备。如果食物被包装在软或半软包装内,放在装满水的容器内于高压下1-20分钟的时间。一些食品如桔子汁可能在压力室内被处理,然后无菌灌装在预先消毒的包装内。

高压过程可能引起食品的一些变化,包括组织内部的变化,高压导致蛋白质凝胶化、由于细胞壁破裂,酶活动可能增强,高压加工本身对食品腐败有机体没有影响。整个水果或蔬菜可能通过机械压缩而变形,形成难以描述的水果和蔬菜,如果汁、果酱、果丁、果片和混合食品。

微生物对高压敏感。高压加工必须考虑微生物的种类、产品特性、理想的过程(巴氏杀菌或商业消毒)和产品销售方式。杀灭微生物主要是由结构变化和细胞壁破裂而引起的。

六、欧姆加热

欧姆加热和无菌微粒处理继续使用测试热处理致死微生物体的方法的时间,同时用加热产品的新方法和过程决定以保证热处理传递给产品。

通常用的微波加热,电能转化成热能。然而不像微波加热穿透的深度是完全无限制且加热的程度由通过产品的电传导的空间一致性及产品在加热皿中的抗热时间控制。由于大多数实际的目的产品在加热时没有经历大的温度梯度且液体与颗粒同时被加热。

欧姆加热最适合無菌包装产品。用于处理和包装其它灭菌产品的设备能用作处理欧姆加热产品。欧姆无菌系统与其它任何一种无菌系统主要不同是加热的方法。

欧姆加热用于热杀死微生物的控制与其他热处理过程相似。然而在设计欧姆加热过程时,许多方面必须引起重视,产品具体的耐电性及它随温度的变化必须在过程的商业应用期间被决定和控制。产品的流速对产品的加热是关键,在欧姆加热器中产生的速成率和加热周期是主要的因素。如果产品在加热器中变化状态(从液体到固体或液体到气体),产品中可能产生弧光。由于这些原因,对大多数应用必须设计考虑具体产品成功的杀灭微生物的食品欧姆过程要求在欧姆过程上的严格控制。应该由有知识经验的人建立操作程序,应该保持严格的控制在:产品配方、流速、在试管中的产品温度和发现过程是关键的其它任何因素。

七、臭氧

臭氧作为杀菌剂的使用并不新鲜了。在加工水中用臭氧杀死微生物,例如蔬菜加工者。这种处理允许加工水重复使用而不是倒掉。在美国和其他国家,这种方法处理饮用水也有多年。臭氧另一个优点,不像氯,在处理的水中无毒性残留。

简论微生物采油技术 篇4

1 微生物采油技术概述

微生物采油技术含量较高, 是一种可以提高原油采收率的多功能性新型石油开采技术。将精心研配出的微生物营养液注通过水管线或者油套环形空间注入地下油层, 微生物有益菌在油层内自动生长繁殖, 可以改善原油的特性, 增加原油在油层内的流动性。同时, 利用微生物生长代谢出来的活性剂、有机酸等物质亦可以大大提高原油的开采率。这种采油技术的优势在于首先经济成本低。微生物的繁殖能力强, 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 一旦实施, 具有长时间的持续效果, 并可以在同一井中多次重复应用。其次, 工艺过程简易。微生物培养原料较为常用且容易制取, 利用常规注入设备如水管线即可实施。再次, 应用起来方便灵活。可以根据不同油田地质特点灵活配置营养液, 如果需要停止微生物的活动, 即可随时停止营养液的注入。最后, 石油开采过后, 微生物产出物均可使用生物降解的方法自行综合消除, 既不损害地层也不会造成过大的环境污染。既成本廉价又高效环保。有望成为未来油田开发后期稳油控水、提高采收率的主要技术之一。

自从20世纪20年代美国人Beckman提出利用微生物提高原油产量的想法, 到50年代矿场试验成功, 美国对生物采油技术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50年代末到70年代, 此项技术在前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进步。目前, 美国和俄罗斯是微生物采油技术的两大研究阵地, 二者都主张将微生物代谢的产物作为驱油剂使用, 从而提高石油采收率, 但又有所不同。美国侧重于培养筛选菌种注入油藏, 在实际应用中绝大多数项目都是成功的, 并在两次微生物采油经济评价中, 分别使石油产量增加百分之十三和百分之十九点六。俄罗斯主张利用营养物激活原油本源微生物, 大量的矿场试验表明这种方式效果十分显著。相较而论我国微生物采油技术起步较晚, 60年代, 胜利油田曾经开展过微生物采油的相关研究, 但后来很可惜因种种原因没能够坚持到底而中途夭折。进入90年代后, 方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 无论是理论实验还是实际应用都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总体技术已经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吕振山等学者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 (利用D N A在体外摄氏95度时解旋, 55度时引物与单链按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结合, 再调温度至72度左右DNA聚合酶沿着磷酸到五碳糖 (5'-3') 的方向合成互补链, 放大特定的D N A片段, 可看作生物体外的特殊D N A复制) 对多种微生物进行基因检测, 并对菌种的油藏适应性、增殖地下运移能力、和增采能力进行了准确可靠的认证;微生物驱油的数学模型在雷光伦等学者的努力下也初步实现了准确化和完整化;采油微生物代谢物及其分析研究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包木太等学者用力甚勤, 中国有望后来居上, 成为微生物采油技术最为先进的主要国家之一。

2 微生物采油技术标准

菌种选择标准。菌种筛选是微生物采油技术的关键, 菌种选择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采油效果的实现。目前使用的方式主要有培养基因工程采油菌和筛选自然采油菌两类。就国内情况来讲, 早期目标是筛选出能够适应地层环境的菌种, 它们可以提供适当的有机营养物, 使微生物的生长代谢产物可以起到驱除地层中残油的作用就可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 菌种筛选要求亦越来越高, 菌种耐温性得到较大的重视, 这是因为耐温性能越好, 其适用的油藏范围越广;菌种应耐矿化度, 降低营养物成本。

油藏环境标准。微生物的正常生长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进行的, 不同的油层条件需要配置不同的微生物溶液, 同样采用微生物技术也需要满足特定的油藏环境标准, 主要包括温度、深度、压力、矿化度、渗透率等, 有学者已统计出选择微生物处理的油层条件, 在此列出, 以备参考 (表1) :

3 未来研究前景

微生物技术 篇5

A.直接涂片镜检,分离培养,生化反应和血清学试验 B.药敏试验,动物实验,生化反应和血清学试验 C.直接涂片镜检,分离培养,药敏试验,动物试验 D.直接涂片镜检,药敏试验,动物试验和血清学试验 E.染色镜检,药敏试验,动物试验和血清学试验 答案: A 解析: 医疗机构污水微生物样品应采集 A.各科室冲洗流入下水道的污水 B.患者使用后流入的污水 C.污水贮存池内的污水

D.该机构污水最终排放口的污水 E.手术室流出的污水 答案: D 解析: 能形成草绿色溶血环的细菌是 A.甲型溶血性链球菌 B.表皮葡萄球菌 C.炭疽杆菌

D.丙型溶血性链球菌 E.嗜血杆菌 答案: A 解析: 同一水源,同一时间采集多类检测指标的水样时,应先采集哪项指标的水样 A.挥发性酚 B.金属 C.有机物 D.微生物 E.放射性 答案: D 解析: 用于PCR实验的仪器称为 A.色谱仪 B.质谱仪 C.酶标仪 D.紫外透射仪 E.DNA扩增仪 答案: E 解析: 6 PCR是

A.补体结合试验 B.血凝抑制试验 C.聚合酶链反应 D.酶联免疫吸附分析 E.肥达反应 答案: C 解析: 不会使医疗机构污水中总游离余氯结果偏低的因素是 A.水样经强光照射 B.水样经过振荡 C.水样经过高温 D.水样立即检测

E.水样放置一段时间后检测 答案: D

这是2013年微生物检验技术考试原题,因为时间匆忙,刚刚整理完50道题,请考生关注我的空间或者百度“新浪博客 卫生资格考试”,另有复习指导书电子版免费赠!游泳池水细菌总数培是 A.36℃,24h B.37℃,48h C.28℃,24h D.28℃,48h E.44℃,24h 答案: B 解析: 醋酸纤维膜电泳主要用于 A.小分子多肽分离 B.抗原或抗体分离 C.免疫球蛋白分离 D.盐的分离 E.糖的分离 答案: C 解析: 生活饮用水采样后如不能立即检验,其保存温度和时间为 A.﹣2℃,4h B.﹣4℃,6h C.0℃,4h D.2℃,4h E.4℃,4h 答案: E 解析: 在做证实试验时,挑取蜡样芽胞杆菌在选择性培养基上的典型菌落的数目为 A.5个 B.10个 C.15个 D.20个 E.25个 答案: A 解析: 紫外分光光度计测量蛋白浓度采用波长是 A.190nm B.220nm C.250nm D.280nm E.300nm 答案: D 解析: 高速离心机的转速范围是 A.2000~9000转/分钟 B.5000~10000转/分钟 C.10000~40000转/分钟 D.10000~60000转/分钟 E.8000~50000转/分钟 答案: C 解析: 关于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管理,正确的是

A.从事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在单位应具有相应等级的生物安全实验室 B.生物安全三级,四级实验室应通过国家生物安全认可

C.生物安全一级,二级实验室不得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

D.实验室从事与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有关的科研项目,无需生物安全实验室

E.实验结束后,非保藏机构应及时将病原微生物就地销毁或者移交保藏机构保管 答案: 解析: 分子筛层析法的原理是 A.凝胶介质形成多孔网状结构 B.介质带电荷不同 C.蛋白质的溶解度不同

D.蛋白质与介质吸附能力不同

E.蛋白质分子与其对应的配体异性结合 答案: A 解析: DNA用EB染色后,用何种光线激发观察 A.目光 B.荧光 C.可见光 D.紫外光 E.激光 答案: D 解析: 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DNA片段的最佳范围为 A.10bp至50bp B.200bp至50kb C.500bp至100kb D.900bp至100kb E.1kb至100kb 答案: B 解析: 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中,对进口食品的阳性检测样本保存期限是 A.3天 B.1个月 C.三个月 D.六个月 E.十个月 答案: D 解析: 在油性液体化妆品供检样品制备过程中,乳化条件是 A.28~32℃水浴中乳化 B.35~39℃水浴中乳化 C.40~44℃水浴中乳化 D.45~49℃水浴中乳化 E.50-54℃水浴中乳化 答案: C 解析: 对生活饮用水进行水质微生物检测时,采集样品的聚丙烯容器灭菌最常用的方法是 A.紫外线消毒 B.干热灭菌 C.巴氏消毒 D.高压蒸气灭菌 E.次氯酸灭菌 答案: D 解析: 副溶血性弧菌在三糖铁培养基中的反应不包括 A.底层变黄葡萄产酸产气 B.斜面不变色 C.不产硫化氢 D.有动力 E.不分解蔗糖 答案: A 解析: 关于化妆品微生物检验,错误的是 A.进口产品应为市售包装 B.产品应在有效期内 C.检验前样品应保存在阴凉干燥处 D.检验时从2个以上包装中取混合样品 E.检验时用样总量一般为5g或5ml 答案: E 解析: 民航飞机座舱内的臭氧主要来源是 A.大气环境 B.机内仪器 C.机内座椅 D.机内人员活动 E.乖客携带的行李 答案: B 解析: 做ELISA反应时,用酶标比色测定的指标是 A.激发光 B.透射光 C.滤光度 D.透光度 E.吸光度 答案: E 解析: 《医疗机构污水排放要求》GB18466-2001,规定经处理和消毒后的医疗机构污水需检测的指标不包括 A.总余氯 B.粪大肠菌群 C.肠道致病菌

D.结核病医疗机构增测结核杆菌 E.金黄色葡萄球菌 答案: E 解析: 在医疗工作中,对青霉素的耐药株高达90%以上的菌株是 A.链球菌 B.肺炎球菌

C.金黄色葡萄球菌 D.伤寒杆菌 E.四联球菌 答案: C 解析: 公共场所中无需进行细菌总数检测的是 A.空气

B.茶具,餐具 C.毛巾,床上卧具 D.理发用具

E.浴盆,脸(脚)盆 答案: 理发用具 解析: D 28 我国《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条例》中对病原微生物的分类和危害等级的描述是 A.分为三类,第三类危险程度最高 B.分为四类,第四类危险程度最低 C.分为四类,第一类危险程度最低 D.分为四类,第四类危险程度最高 E.分为三类,第一类危险程度最高 答案: B 解析: 沙门菌检验中使用的增菌液TTB是指 A.缓冲蛋白胨水

B.亚硒酸盐胱氨酸增菌液 C.氯化镁孔雀绿增菌液 D.四硫酸钠煌绿增菌液 E.碱性蛋白胨水 答案: D 解析: 以下观察结果中,不符合志贺菌的是 A.在TSI琼脂上不发酵乳糖和蔗糖 B.在TSI琼脂上发酵葡萄产酸不产气 C.在TSI琼脂上不产H2S D.动力阳性 E.革兰阴性杆菌 答案: D 解析:

茶具及餐具微生物检测样品的测定中,错误的是 A.采用涂抹法采样

B.采样对象为清洗消毒后准备使用茶具或餐具 C.采样面积为25c㎡大小 D.口唇接触处

E.送检时间为4h以内 答案: C 解析:

采集自来水常用的中和试剂是 A.硫代硫酸钠 B.甘氨酸 C.卵磷脂 D.吐温-80 E.卵磷脂和吐温-80 答案: A 解析:

建立生物安全管理体系的主要目的不包括 A.防止病原微生物污染仪器 B.防止病原微生物污染环境 C.防止实验室发生意外事故

D.防止病原微生物实验者的自身感染 E.防止出现阴性实验结果 答案: E 解析:

关于实验室记录管理要求,错误的是 A.实验室记录可输入计算机或书面记录 B.可将记录保存于实验室供留底查询 C.输入计算机的记录应定期整理 D.书面记录保存5年后可销毁 E.相应的影像资料应长期保存 答案: D 解析:

关于食品采样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用无菌刀、勺和无菌容器采样 B.每一个独立包装为一件 C.大样为一整批样品 D.中样为200g E.小样为25g 答案: B 解析: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在哪个温度范围内易见到动力 A.37~42℃ B.35~37℃ C.20~25℃ D.10~20℃ E.0~4℃ 答案: 解析: C 37 医疗机构污水粪大肠菌群监测频率是 A.每周不少于1次 B.每月不少于1次 C.每3月不少于1次 D.每半年不少于1次 E.每年不少于1次 答案: B 解析:

在核酸电泳中,不同构象DNA泳动率通常是 A.线性>切口环状>超螺旋 B.超螺旋>线性>切口环状 C.超螺旋>切口环状>线性 D.线性>超螺旋>切口环状 E.切口环状>超螺旋>线性 答案: B 解析:

鉴定金黄色葡萄球菌重要的试验是 A.吲哚试验 B.嗜盐性试验 C.血浆凝固酶试验 D.链激酶试验 E.肝菌肽试验 答案: C 解析:

HEPA过滤器一般采取的消毒方式是 A.戊二醛 B.甲醛熏蒸 C.电离辐射 D.75%乙醇 E.氯己定消毒 答案: B 解析:

对流电泳试验中,常用的缓冲液是 A.巴比妥缓冲液 B.碳酸盐缓冲液 C.醋酸盐缓冲液 D.磷酸盐缓冲液 E.硫酸盐缓冲液 答案: A 解析:

微生物实验室常用的测定细菌浓度的仪器名称是 A.蛋白测序仪 B.紫外分光光度计 C.可见分光光度计 D.酶标仪 E.色谱仪 答案: C 解析:

对微生物实验室废弃物的处理,正确的做法是 A.高压蒸汽灭菌或干烤处理 B.化学消毒剂或干烤处理

C.阴性检测结果的标本不需处理可直接丢弃 D.高压蒸汽灭菌或化学消毒剂处理 E.仅化学消毒剂处理 答案: D 解析:

关于食品中粪大肠菌群检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采用多管发酵法 B.将处理好的检样接种乳糖胆盐培养基 C.将初发酵阳性培养物接种EC肉汤

D.将EC肉汤管中产气者分别转种于伊红美蓝平板 E.取典型菌落接种乳糖发酵管进行证实试验 答案: E 解析:

滤膜集菌法监测医疗污水的结合杆菌时,需要抽滤的样品量是 A.50ml B.100ml C.200ml D.300ml E.500ml 答案: C 解析:

检验食品中的志贺菌,首选的条件是 A.接种营养肉汤,36℃±1℃培养8h B.接种营养肉汤,36℃±1℃培养24h C.接种GN增菌液,36℃±1℃培养8h D.接种GN增菌液,36℃±1℃培养24h E.接种亚硒酸盐胱氨酸增菌液,36℃±1℃培养18~24h 答案: C 解析:

进行食品的小肠结肠炎试验时,所有的生化反应培养温度是 A.20℃ B.26℃ C.30℃ D.36℃ E.42℃ 答案: 解析:

下列不属于肠杆菌科的是 A.枸橼酸杆菌属 B.克雷伯菌属 C.爱德华菌属 D.鲍特菌属 E.肠杆菌属 答案: D 解析:

制备细菌外膜蛋白可用 A.SDS裂解 B.酚、氯仿作用 C.PEG6000作用 D.超声波破碎

E.SDS及氯仿作用 答案: A 解析:

关于离子交换层析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主要用于分离和纯化蛋白质 B.常用的介质是纤维素

C.原理是介质形成的筛孔网状结构 D.流动相是梯度离子缓冲液

食品病原微生物检测与控制技术 篇6

食品病原微生物检测内容及技术

食品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内容分析

对食品污染程度指示菌的检测。首先,是细菌总数的检验,对食品或饮用水进行处理,在一定条件下培养,检测样单位质量或单位体积样品中所含细菌菌落的个数,以此为依据就能够判断出食品或饮用水的被污染程度。第二,是对大肠菌群系的检测,大肠菌群系指的是一群革兰氏染色阴性无芽胞杆菌,人和牲畜的粪便是大肠菌群系的主要来源,对粪便中大肠菌群系的检测能够评价食品的卫生质量。

对食品致病菌的检测。食品中可能存在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即食品致病菌,因此应当对这些食品致病菌进行检测,例如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通过检测结果与GB4789食品检验标准进行比对,以此来评价食品质量。

食品病原微生物的检测技术探讨

传统食品病原微生物检测技术主要采用琼脂平板培养法,这种方式检测时间较长,应用有着一定的局限性,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新兴的食品病原微生物检测技术被开发出来,下面进行具体分析。

电阻抗法检测技术。细菌在培养基内生长过程中会将培养基火电惰性物質代谢为具有电活性的小飞子物质,增加培养基的导电性,从而使培养基阻抗产生变化,电阻抗法检测技术就是利用这个原理,通过对培养基电阻抗变化来反映出细菌的生长特性,从而检测出相应的细菌。电阻抗法检测技术主要应用于霉菌、大肠杆菌等食品病原微生物的检测。

快速酶触反应及代谢产物检测技术。细菌在生长过程中会合成一些特异性的酶,根据酶特性来选择底物和指示剂,并对反应结果进行记录,就能够检测出相应细菌的种类和数量,从而实现食品病原微生物的检测。

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主要包括两种:①核酸探针检测技术:核算探针检测技术以碱基互补原则为基础,能够采用特定的方法未实现对标记物的测定,从而实现检测;②PCR检测技术:PCR检测技术指的是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技术,在加热的过程中能够促进双链DNA的裂解,裂解生成的单链能够作为DNA聚合酶模板和引物,通过扩增特异性未实现检测。

食品病原微生物控制技术

食品病原微生物控制技术主要指的是杀菌技术,例如加热杀菌、低温杀菌、非热杀菌等,下面对非热杀菌技术和生物活性成分杀菌技术进行分析和研究。

非热杀菌技术分析

超高压均质化杀菌控制。超高压均质化杀菌控制技术是一种连续的冷杀菌技术,超高压会对液体食品产生积压,在释放压力的过程中,告诉的碰撞和强烈的剪切能够导致食品中微生物的细胞结构发生变化,从而使食品病原微生物失去活性,实现杀菌。

微波杀菌控制。微波杀菌控制技术主要指的是通过微波对食品进行加热灭菌,但微波杀菌控制技术也有着一定的局限性,例如非热效应机理问题和量化问题等,同时当前难以有效的实现对微波加热温度的探测和控制,其工业化成本较高,这就限制了微波杀菌控制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高压脉冲电场杀菌控制。采用高压脉冲对微生物进行杀灭,其能够达到巴氏杀菌的水平,耗能较低、杀菌时间短,有着环保性和安全性的优点,但需要注意的是,高压脉冲电场杀菌控制技术难以对液体食品中的空肠弯曲杆菌、蜡样芽胞杆菌等微生物进行杀灭。

生活活性成分杀菌技术分析

通过植物提取物来杀菌、抑菌。一般植物提取物中含有这多种杀菌和抑菌功能的生物活性成分,因此其在食品病原微生物的控制中较为常用。例如苦瓜果肉、种子以及果品等部分的提取物对食品中假单胞菌属微生物进行控制。

通过细菌素来杀菌、抑菌。细菌素是一种微生物代谢产物,主要为蛋白质或多肽类物质等,细菌素有着抑菌活性,且其有着不会产生耐药性的特点,因此在食品病原微生物的控制中被广泛应用。例如细菌素Thurincin对蜡样芽胞杆菌等食品病原微生物就有着杀灭作用和抑制作用。

综上所述,食品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和控制是保证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本文简要分析了食品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内容,探讨了具体的病原微生物检测技术和控制技术,并分析了食品病原微生物控制技术的优缺点。

试论微生物采油技术 篇7

1.1 微生物采油技术可以改变原油的组成成分

微生物在原油中作为碳源并且是以正构烷烃的形式进行繁殖并生长的, 伴随着微生物在石油中的不断老化, 微生物会通过改变石蜡基原油的物理性质从而对原油液相或固相的平衡产生影响, 并且降低原油的临界温度及压力。随着原油中微生物的繁殖, 微生物会减少井眼、储层以及设备表面的原油的压力和温度。同时微生物生长会释放的生物酶会破坏原有的成分, 原油链会出现断裂, 这是高碳链原油就会变成低碳链原油, 低碳链的原油在凝固点以及粘度相对于高碳链原油都会得到降低, 轻质的成分增加, 原油的流动性会得到改善, 从而有效的改善原油的品质。

1.2 微生物采油技术可以改变驱油的环境

1.2.1 生物气。

绝大部分的微生物在新陈代谢的过程中都会产生二氧化碳、甲烷、氢气等气体, 这些气体可以有效的提高原油的流动性并且降低原油的粘度。这些气体还会膨胀原油的体积, 溶解岩石中的碳酸盐, 增加原油的渗透率, 从而增加原油的产量。同时由于气体形成的气泡的贾敏效应, 油层中水流的阻力会得到增加, 注入水波的体积就会得到增加。

1.2.2 有机溶剂和酸。

微生物主要会产生硫酸等无机酸以及甲酸、丙酸等低分子质量的有机酸, 这些酸也可以溶解岩石中的碳酸盐, 提高渗透率;同时溶解的过程中通过化学反应还会释放出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可以有效的提高原油油层的压力及流动性并且降低原油的粘度。另外微生物还会产生有机溶剂, 有机溶剂可以改变原油的物理性质以及岩石的表面性质, 这样吸附在岩石表面的原油就会更容易的被释放出来, 也容易被采出到地面。

1.2.3 微生物表面活性剂。

十六烷酸、十七烷酸以及十八烷酸作为微生物表面活性剂的主要组成成分可以减小水驱油毛细管力, 降低油水分界面的界面压力, 增加驱替毛细管数。微生物表面活性剂提高油藏中岩石的润湿性, 油藏可能就会从亲油的状态变为亲水的状态, 吸附在岩石表面的油膜就会更容易的脱落, 从而提高采油的效率并降低残余油的饱和度。

1.2.4 微生物聚合物。

微生物在油藏高渗透区生产、繁殖的过程中, 通常都会产生生物聚合物。这些生物聚合物会自主的堵塞较大直径的孔道, 水油比就会得到增加, 扫油系数会降低;同时生物聚合物还可以控制高渗透地带的流度比, 通过调整油层吸水剖面的方式增大扫油面积, 从而实现提高采油效率的目的。微生物聚合物增加水的粘度, 有效降低水相的流动性, 防止过早的被水淹的情况出现, 增大了扫油的效率。当把微生物注入到水驱油层后, 其所代谢的产物以及帮助其繁殖生长的菌体会与重金属产生化学反应并形成沉淀物, 这些沉淀物的堵水性能非常好, 堵水的封堵率可以达到99%以上。

1.3 微生物对原油的直接作用

微生物可以在油藏中的岩石表面生长并且占据一定的空隙空间, 这是微生物会用物理的方法驱出油藏中的石油成分, 并且使碳烃化合物的馏分得到改善。微生物生长的过程中还会粘附在油藏岩石的表面并在油膜的下方进行生长, 生长到一定的程度会逐步的将油膜胀开, 从而是油膜内的石油成分释放出来。

2 微生物采油技术的特点

与其他的采油工艺相比, 微生物采油技术主要有以下特点:

2.1 微生物采油的工序简单, 不需要增加井矿的设备, 利用常规注入的采油设备就可以完成。

2.2 微生物采油技术的应用范围广, 微生物采油技术可以开采

各种类型的原油, 尤其是其他采油技术无法开采的重型原油, 微生物技术也可以开采。

2.3 微生物采油技术需求的原料来源广泛并且制取工作也十分

方便, 不同类型的油藏特点可以制取不同的微生物原料, 制取微生物原料时可以灵活的调整制取的配方。

2.4 微生物采油技术的成本低。

平时难于采集到的原油就可以作为微生物的营养源并且微生物油藏中的生存能力记忆繁殖能力都很强, 所以边际的油田更适于应用微生物采油技术进行油田开采工作。

2.5 微生物相比较其他类型的采油工艺, 运动型更强并且细胞更小, 因此能进入其他采油工艺无法进入的区域。

2.6 微生物易于控制, 如果想停止实施微生物采油技术时, 只需

要停止向油田中注入微生物生长所需的营养源, 微生物的就会停止生长以及繁殖。

2.7 微生物采油技术的环保效果好。

由于微生物的产物均是可以被降解的, 因此使用微生物采油技术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也不会对地层产生损坏, 同时微生物还能够在同一个油井中被重复使用。

3 微生物采油技术的应用及发展前景

我国在上个世纪80年代已经开始应用微生物采油技术, 目前微生物采油技术在我国主要有三大成果:

3.1 采油微生物产物分析。

研究微生物采油机理的最主要的理论基础就是对微生物代谢产物的分析工作。我国的石油工作者又重新的概括了微生物表面活性剂的样品的提出及分析方法、有机溶剂及生物气的分析方法以及微生物代谢产物的定量及定性的分析方法, 同时我国的石油工作者还指出了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对不同类型油田的技术应用的意义。

3.2 建立了微生物采油的数学模型。

通过对微生物采油技术的机理研究以及参照外国微生物采油技术的数学模型, 我国提出了更为完整的、二相三维、多组成成分底物与产物的微生物采油数学模型, 这个数学模型可以真实准确的计算出微生物的浓度分部以及生长速度等数据。

3.3 聚合酶链式反应的应用。

这种技术可以准确的了解微生物的纯度、浓度、生存竞争能力、地下繁殖能力以及油藏环境的适应能力, 同时能够确定目的菌种的增产机理、浓度、种类等因素并分析其对微生物采油技术的影响, 从而准确的分析微生物采油技术的实验效果并准确快速的选择适合微生物采油技术的菌种。

要想微生物采油技术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微生物采油技术应主要进行一下四个方面的研究工作: (1) 微生物采油技术所需菌种的选择及培养的工作应逐步完善, 从而建立起具备一定规模的微生物采油的菌种库。 (2) 通过对当代生物工程技术的研究, 对开发微生物采油工程菌的技术与环境及经济的关系进行可行性的分析工作。 (3) 建立微生物采油技术的评价标准以及评价体系, 进而确定高含水油藏、稠油油藏等不同类型油藏不同的评价标准与体系。 (4) 根据不同的油藏条件, 还应建立不同的微生物采油所需菌种的信息化的系统, 这样可以实现微生物采油技术所需菌种对不同油藏条件实现智能化的匹配完善, 从而完善微生物采油技术与油藏的适应性的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1]黄志文.微生物采油技术发展概述[J].资源与产业, 2006.[1]黄志文.微生物采油技术发展概述[J].资源与产业, 2006.

[2]王修林.采油微生物代谢产物分析[J].油田化学, 2002.[2]王修林.采油微生物代谢产物分析[J].油田化学, 2002.

[3]张廷山.石油微生物采油技术[M].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9.[3]张廷山.石油微生物采油技术[M].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9.

[4]孙建峰.微生物技术在石油开采中的应用[J].资源与产业, 2006.[4]孙建峰.微生物技术在石油开采中的应用[J].资源与产业, 2006.

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研究 篇8

食品微生物检验的特点

要求高、范围广

首先, 食品微生物检测范围非常广, 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引起人或牲畜食物中毒的微生物, 如黄曲霉菌、沙门氏菌等;二是经食物传播的病原微生物;三是食品工业微生物。其次, 食品微生物检验要求非常严格, 样品的采集要建立在对食品原料来源、加工过程、运输过程、保藏条件、销售等全部环节清楚调查的基础之上, 采集过程要进行无菌操作, 并根据检验目的采用相应的数量和方法, 同时要监控好现场的湿度、温度、卫生条件等。

细菌数量少、干扰性大

食品中存在的细菌大多是在生产、运输或销售过程中因操作不当形成的, 其中大部分都是非致病性的, 那些致病性微生物的数量较少, 难以检测到。另外, 有的致病性微生物在加工过程中会受到损伤,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检测工作的进行和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二、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

凝集反应

凝集反应技术主要用来检测大肠杆菌O157、H7等, 这种方法是将那些特异性抗体置于乳胶颗粒之上, 把细菌抗原和相应的抗体相结合。一般来说, 凝集反应要先获取细菌纯培养物, 然后其与致敏乳胶产生反应。

即用型纸片法

即用型纸片法主要检测霉菌、大肠菌群、菌落总数、酵母计数等。此种方法在检测食品中的霉菌时, 操作比较简单、快速, 并且不需低温设备, 36℃就能培养, 两天即可观察结果。即用型纸片法的使用需要具备熟练的操作技术和正确的判断标准, 这样才能得到理想的效果。

螺旋接种法

培养基的分装、杀菌、称量稀释、数据处理机等构成螺旋接种法的检测器, 具体操作如下, 先用接种笔在培养基表面涂抹, 将样品依次螺旋般分布在一定的面积上, 并控制好液体量, 接种完成后放入恒温箱进行培养, 在计算生菌数时要选择激光计数器。

聚合酶链反应 (PCR)

聚合酶链反应又称PCR, 能直接检测样品中的大肠杆菌、肉毒杆菌、痢疾杆菌, PCR是一种放大或扩增DNA片段的技术, 它最大的特点是能将微量的DNA大幅增加, 通过对扩增产物含量的检测, 进而快速检测致病菌含量。

核酸探针技术

核酸探针技术包括基因组DNA探针、c DNA探针、RNA探针等几类, 其特点是在检测时不改变病毒的蛋白质结构, 只需检测是否具有相应特异性的病毒靶DNA序列, 研究核酸探针技术的最终目的是检测单个细菌或病毒。这一技术目前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由于每检测一种病菌就要制定一种探针, 还没有建立全部致病菌探针。食品检测中待检菌成分比较复杂, 样品DNA纯度过低都会影响探针技术检测的敏感性。

三、如何完善食品微生物检测体系

改革政府检验机构, 整合检测资源

我国食品检验机构多, 卫生部门、环境保护部门、工商部门等都有执法权, 这样就容易造成政令不一的现象, 影响了食品微生物检测工作的进行。因此, 我国政府应整合检测机构, 完善检测流程, 每个环节对应一个部门, 从根本上避免重复检测, 从而保证检测结果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另外, 食品微生物检测要健全网络检测, 严格审核资质, 形成开放、竞争、有序的检测市场。

严格食品微生物检测机构的资质, 并加强监管

国家要明确食品微生物检测的准入条件、法则, 检测机构的资产性质、部门隶属关系不再是市场准入的前提。重新整合各部门现有的检测信息、数据库等, 形成一个统一、全面的食品微生物检测信息以及资源共享的平台, 同时, 要强化信息的网络化加工, 使检测活动实现电子监管, 并建立科学的信息发布机制, 才能保证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加强对社会中介检测机构的监督

我国的食品微生物检测机构是由政府和企业组成, 而社会中介力量比较薄弱, 针对这种情况, 可以采用政府监督、企业自律和社会中介力量监督相结合的方式, 提升食品微生物检测的力度。并向社会放宽检测的进入门槛, 只要具备相应的资金、场所、技术就能申请经营微生物检测。

四、总结

微生物发酵床养鸡技术要点 篇9

鸡舍采用砖瓦结构, 东西走向, 坐南朝北, 标准发酵床鸡舍宽度为11米, 长度自定, 顶部有透气天窗, 南北两侧设有通风窗, 要求离发酵床面200厘米高, 规格1.2米×1米, 通风窗的间距一般为2~3米。

2 垫料池制作技术

(1) 垫料池种类:采用地上式垫料池, 制作简单、实用;

(2) 垫料池制作方法:垫料池在整栋鸡舍中相互贯通, 不打横格, 垫料池四周一般使用24厘米厚的砖墙, 其高度为40厘米。床体下面直接使用原有土地面, 不用硬化处理。

3 微生物发酵床制作技术

(1) 菌种的选择:要选择有正式批准文号、安全、应用效果好、性价比高的菌种;

(2) 垫料原料的选择:根据本地资源条件, 我们采用锯末或稻壳;

(3) 发酵床的制作:一是每平方米发酵床需要锯末或稻壳40千克, 鲜土15千克, 粗盐0.2千克, 微生物菌剂0.5千克 (按照使用说明添加) , 将其混合均匀, 加水调整湿度至60%;二是将混合好的垫料填入垫料池中发酵, 一般夏季7天, 冬季3~5天即可;三是垫料发酵成熟后, 即可进雏。

4 科学饲养管理及垫料的日常维护技术

(1) 为利于鸡只采食有益菌, 饲料喂量应控制在正常量的80%;

(2) 鸡舍内温度在15~23℃较适宜, 要注意通风、换气;

(3) 保持适宜的饲养密度, 冬季密度可大些;

(4) 发酵床垫料的含水量保持在60%的湿度;

(5) 保证充足、清洁的饮水, 水中可添加1:200倍的菌液;

(6) 发酵床经过长时间使用后, 舍内氨味有所加重, 使得生物菌的活性降低, 此时应补充一定浓度的菌液, 方法是将菌液1:200倍稀释, 均匀喷洒床面;

(7) 每20天左右翻动垫料1次;

关于微生物采油技术的研究 篇10

微生物采油技术采即Microbial Enhana nced Oil Recovery, 简称为MEOR[1]。通过微生物在油藏内的活动产生代谢, 而微生物代谢以及代谢生成的产物又能够提炼油藏中的残余油, 从而改善原油、水界面、岩石的性质, 最终促进原油的流动, 增加石油的收采率, 属于一种高新的生物技术。微生物原油技术的重点在于在地下层注入微生物之后, 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以其代谢的产物能不能对原油起作用。相较于其他提高石油采收率的技术来说, 微生物采油的优点在于投资少、效率高、操作简单、更环保、适用范围广。

2 MEOR的国内发展状况

早在20世纪20年代, 美国相关的科学家就曾经设想过利用微生物细菌来进行采油的可行性, 并与1949年研究出一种在砂体中注入厌氧硫酸盐还原菌后, 使其分离出原油的机理, 从此揭开了微生物采油的帷幕[2]。除此之外各国的科学家针对微生物细菌采油这一项技术进行了大量的创作性研究, MEOR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例如, 马来西亚的科学家们在Bo kor油田MEOR技术做先导性的矿物实验, 使Bo kor油田的产量提高了50%。相较于其他研究微生物细菌采油的国家来说, 在全球处于一个领先的地位。据不完全统计, 在美国, 运用微生物采油技术来提高石油产量的油井就有超过900口以上, 并且在有效减低含水量以及提高采油量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我国的微生物细菌采油技术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 相对来说起步较晚, 发展也较缓慢。并且于20世纪的80年代末期, 在大庆油田的两口井内进行地下发酵试验。接着胜利、新疆、辽河、大港等地方的油田开始于美国相关的公司进行合作, 开始了单井吞吐试验[3]。直至1994年, 由南开大学与大港油田合作进行的微生物采油试验, 在培养以食用无机盐以及原油的微生物, 通过降低原油的胶质以及蜡质含量来提高采油量, 减少含水量。此次合作在菌种的选择与培育, 菌剂的生产等方面取得了建设性的成功。

3 MEOR机理

微生物细菌采油的过程牵扯到包括化学、物理、生物在内的因素。微生物细菌采油不仅具备化学驱增加原油采集率的机理, 另外微生物的生长、活动过程也具备了增加原油采收率的机理。总的来说微生物采油技术的机理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3.1 微生物细菌代谢产物的用途

在地下层注入微生物时候, 经过其生长以及代谢所产生的例如酶等的物质, 它能够把原油中的长链饱和烃转变成短链烃, 从而起到稀释原油粘性的作用, 除此之外还能分解石蜡, 缓解石蜡的沉淀, 进一步促进原油的流动。例如将脱硫脱氮细菌注入原油中, 则能够分离出原油内含有的氮、硫, 是原油水界面的张力减少, 从而增加原油的流动。另外, 微生物在生长与活动中产生的气体有:C3H、CH、CO2、CO、H、N2等气体[4]。气体的产生能够对地层的压力进行提高, 在气体融入原油之后而产生的气泡膜也能够有效缓解原油的粘性, 促使原油膨胀, 增加渗透率。

3.2 微生物细菌采油的调剖增油机理

在微生物细菌的代谢过程中, 其产生的代谢产物与其他生物相结合造成了微生物的堵塞, 从而起到调节吸水的剖面, 扩大水区吸油的效果, 在一定程度稍减少了原油中的含水量, 也就是调剖增油作用。利用这一要点, 有选择性的调整微生物的堵塞方向, 使水流方向改变, 进一步提高采油的效率。

3.3 原油溶解机理

微生物细菌代谢所产生的物质, 其表面含有丰富的有机酸、活性剂以及另外的一些有机溶剂。它不仅能降低原油、岩石以及水界面张力, 促使原油化成水乳状的液体, 也就是所谓的水包油, 另外, 还能够改善岩石表面的湿润性, 提高原油的渗透率, 缓解原油的粘性, 减少原油中的含水量。

3.4 界面效应机理

微生物细菌在渗透到地下层之后, 迅速的覆盖岩石的表面, 然后形成沉积膜, 改变岩石表面的性质, 彻底分离出岩石表面的原油, 并且在微生物渗透到岩石孔中后, 使驱油面积扩大, 增加采油量[5]。

4 微生物采油技术的运用

目前, 能够进行开发并且易于开发的油藏越来越少, 因此更要注重微生物细菌采油技术的应用, 尤其针对一些低产的油井。一般情况下, 微生物细菌采油技术的应用形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 微生物细菌水驱技术

微生物细菌水驱技术通过将营养液与菌种相结合而生成的微生物注射到地下层中, 让微生物在油层中生长繁殖, 进行代谢。微生物在其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物质, 能够经过化学、物理的作用使岩石表面以及岩石空隙中所附着的原油分离出来, 使那些固态的原油变成水乳状, 然后流入水驱的生产井内, 使原油的生产量增加。

4.2 微生物细菌防蜡技术

例如蜡分散剂、降倾点剂、晶体调节剂在内的传统油田化学剂其作用于微生物细菌所产生的代谢物质作用大同小异。微生物所产生的代谢产物能够放射出微生物化学剂, 使之覆盖在岩石的结蜡表面膜, 从而防止油井与地层的结蜡堵塞现象发生。

4.3 微生物细菌单井吞吐技术

微生物细菌但井吞吐技术的核心类似于酸化技术, 但是在实施过程中要将油井关闭, 使微生物在封闭的油藏中生存与代谢, 增加油藏的渗透性, 促进原油的流动。在技术研发的早期, 主要是相井中倾入厌氧发酵菌以及营养素, 而目前的单井吞吐技术则可以直接倾入营养素, 从而使原本存活在油藏中的微生物发挥作用。在我国的12个油田600口左右的油井中均采用单井吞吐技术, 并实现油产量增值7.2×115t左右。有研究显示, 当油藏内的温度小于85℃使, 单井吞吐技术的渗透率较大, 可以广泛应用于多种油井, 甚至是低产油井。但单井吞吐技术在实施过程中的相关参数, 例如实施周期、注入细菌及营养的数量、关井天数等方面还需完善。

4.4 微生物细菌采油技术的增产功效

在使用常规的增产方法中, 往往会出现地层损害与井壁堵塞的问题, 不仅没有起到增产的作用还对油井产生了一定的损害。微生物细菌采油技术则没有这一方面的隐患, 这些微生物通过在地下层的自由生长与代谢, 从而生出有机物, 将岩石空隙中的烃类沉积物进行溶解。不仅能够净化油井中的杂质以及垢颗粒, 使原油更纯净, 更能增加原油的产量。

5 结束语

随着我国科技的发展, 在微生物采油技术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目前我国应能够自主进行菌种的筛选、培养以及分离, 对微生物采油的数值模拟以及数学模型进行了研究, 并在国内的大部分油田上展开了采油矿场试验。微生物细菌采油技术具有安全、环保、效果好、成本低的优点, 在油藏的开采方面有着一定的经济潜力。虽然我国在这一技术的开发与研究方面有了一定的进展, 但是仍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微生物采油技术的全面推广与应用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宋红霞, 罗金海, 王彦龙, 黎力, 杨易凡.微生物采油技术在子长油田的应用[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0 (04) :111-115[1]宋红霞, 罗金海, 王彦龙, 黎力, 杨易凡.微生物采油技术在子长油田的应用[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0 (04) :111-115

[2]黄永红, 袁红梅, 丁海燕, 张虹, 卞立红, 宋考平.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微生物采油中的应用[J].油气田地面工程.2009 (05) :120-124[2]黄永红, 袁红梅, 丁海燕, 张虹, 卞立红, 宋考平.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微生物采油中的应用[J].油气田地面工程.2009 (05) :120-124

[3]陈文新, 胡荣, 贺琦.微生物采油技术及国外应用研究进展[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9 (04) :240-246[3]陈文新, 胡荣, 贺琦.微生物采油技术及国外应用研究进展[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9 (04) :240-246

[4]Song Shaofu.Progress of Microbial Enhanced Oil Recovery in LaboratoryInvestigationpetroleum Science, ..2004:245-250[4]Song Shaofu.Progress of Microbial Enhanced Oil Recovery in LaboratoryInvestigationpetroleum Science, ..2004:245-250

高职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教学改革 篇11

关键词: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高职教学;因材施教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与食品理化检验、食品感官检验构成食品检验工的三大技能板块,是食品检验工作岗位群的职业素质基础之一。因此,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是高职食品类专业的职业技术核心课和专业基础课,是食品检验工国家职业资格考试中的主要内容之一。本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实用性和技能性,而且高职教育强调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教学,特别强调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以便学生走出校门就能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因此,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避免探索适合高职教育的教学方法。

高职教育是个系统工程,涉及学生的情商、智商以及习惯的改造,特别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及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笔者在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这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实践,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就此进行经验总结,抛砖引玉。

一、明确教学目标,模块化整合教学内容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涉及面非常广,教学内容由多个知识点组成,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非常清楚教学内容的详略点,精心把握教学内容,才能引导好学生。根据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国家标准和实际工作的岗位需求,笔者认为,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是应用微生物学的理论和方法,检测食品中的菌落总数、大肠菌群及致病菌。为进一步确定这门课程的知识、技能和素质三个层次上的教学目标,具体来说,要求学生学完这门课程后,要达到的知識目标是:明白是什么(认识微生物的类群与形态)、怎么样(理解微生物营养与生长)、为什么(了解微生物对食品、食品工业及人体健康的影响)和怎么做(理解国内外食品微生物一些重要标准,理解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基础知识);技能目标是能够出具一份合格的食品卫生学检验报告,能够“检得了、检得出、检得准、检得快”;素质目标是在生活、工作和职业生涯三个方面的素质有显著提高,转变日常生活中的卫生习惯,增强食品质量和安全观念,形成严谨、求实、耐心、细心的检验工作作风。

课程内容可以设置一系列案例或模块进行整合,使学生掌握微生物检验的基本原理和技术。一是让学生设计实验,判定未知菌革兰氏染色结果是否正确,引导学生灵活掌握微生物形态学知识和革兰氏染色技术,并且使学生意识到实验方案设计的严谨性;二是让学生对一种食品进行栅栏因子分析,可以使学生理解微生物生理学知识、掌握影响微生物生长的理化因素,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三是让学生判定平板上的单菌落是否纯,培养并设计实验验证,可引导学生掌握微生物培养的方法,并且理解微生物分离纯化和无菌操作的原理。

实训实验也可模块化设计:基本技能的训练及验证性等基础实验可设计为基本技能模块;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可启发学生,促其思考,由此锻炼其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这部分可设计为技能发展模块;研究性实验需要学生熟练掌握微生物基本知识和技能,可针对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作为兴趣模块。

二、尊重学生差异,改进教学方法

一般认为,高职学生不大适应系统性的、理论性的学习,对较抽象的理论学习普遍有困难,而且高职学生知识积累有限,独立思考、自我学习和解决问题能力相对比较差;缺乏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业余活动丰富,自我约束能力不强;容易受短期目标驱动;中学阶段所养成的视考试分数为“命根”的观念较根深蒂固。高职学生存在的这些现象给我们的启示是:教师可以通过及时反馈学习效果,让学生慢慢由“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转变到“知道自己不知道”,如此可较好地满足他们追求短期目标的心理,增强学习目标性和自主性。且理论学习效果的反馈可以通过及时公布平时的作业成绩来实现,实践技能学习效果的反馈可以通过实验操作过程中的巡检点评和实验报告来反映,教师也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在班级QQ群公布平时成绩、小组实验成绩等。

高职学生在写作业和实验报告中常见的问题是缺少思考,抄袭现象严重。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通过量化的方法来避免,即教师要事前告诉学生判罚规则:两个同学的作业或报告,一句话中有连续七个以上的字相同,就可以判定为抄袭,作业成绩需判为最低等级。并且,要求在写作业和实验报告时,凡是在书上和网络上摘抄的文字必须简洁,鼓励学生用自己所掌握的术语、行话来准确描述、分析和解答问题,要让学生们清楚,工作岗位需要的是会思考的人。

三、采用挫折教学法,强化实验训练技能

学生在这门课程的实训实验中常见的问题就是不愿意动手,眼高手低。实际上每个操作都具有丰富的知识内涵,需要学生多动手才能深刻体会。针对学生这些问题,除了强调要进行技能考试之外,还需要合理安排实验内容。因此,我们安排了标准溶液细菌、真菌总数计数和标准溶液中大肠菌群计数这两个独立的实验,并且最后一次实验安排的是综合实训:要求学生检查一种食品产品中的细菌数、真菌数和大肠菌群数。最后一次实验是前面所有技能的综合练习,学生即使失败,也有重新再来的机会。这也是学生经历“挫折—反思—提高”的一个过程,通过“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循环,激发学生掌握知识的渴望,强化学生对技能的理解和掌握,让学生体会到经过自己努力后,尝到成功的乐趣,看见自己的进步。

四、开展团队合作,促进生生互助

高职院校一般是大班上课,40人一个班,就实际情况来看,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基本比较紧张,每次实验都是大班开课、多人一组,一般3人一组进行实验,教师很难同时注意到实验室中每位学生的表现,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开展了团队活动,借助麦肯锡的“高效团队”构建方法,即:为数不多的成员、互补的技能、共同的业绩目标、相互承担责任,采取小组实验成绩代替个人成绩的方法,每次实验采取小组实验结果和业绩的方式来进行考评,促使团队成员相互提醒、协作,有效提高了团队各成员的学习效果。

(作者单位:中山市火炬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4789.2004.

[2] 罗雪云, 刘宏道. 食品卫生微生物检测标准手册[M].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1995.

[3] 朱宏飞. 微生物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的几点探索[J].微生物学通报,2007,(1).

微生物采油技术的研究综述 篇12

一、微生物采油技术的工作机理

要想改善微生物对于原油的采出率, 就要经过不同的化学过程、物理过程以及生物过程, 在开采中的工作机理主要有下面几点:

1. 中间代谢产物的功效

石油中含有的长链饱和烃能够在微生物和微生物产生的代谢产物的作用下转化为段炼烃, 将原油的粘度降低, 还能够达到分解石蜡的作用, 减少原油中石蜡的沉淀量, 增强原油的流动性。大量存在于原油中的硫、氮成分能够在脱硫脱氮细菌的作用下自动的脱出, 使油水界面的张力缩小, 进而增强原油的流动性。

2. 微生物调剖增油过程

将一定量的微生物营养液注入到水驱油层中, 这时微生物会在其中生成菌体, 然后这些菌体会跟里面的生物聚合物发生反应, 最后会生成新的微生物, 从而使里面堵塞, 再形成堵塞后会堵住渗透率相对较高的层, 这样就方便对吸水剖面进行调控, 从而使水驱扫油的效率在最大程度上得到提高, 同时还能使水油的比例降低, 将调剖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微生物在空隙较多的情况下繁殖相对来说是很快的, 不断形成的菌体会跟新陈代谢产生的代谢物以及一些重金属形成更大的沉淀物, 从而能够形成更加有效的堵塞作用, 最终会使水的流向发生改变, 进而能够使采收率得到更进一步的改善。

3. 界面效应

随着越来越多的微生物的积聚, 会使岩石的表面形成一层厚厚的沉积膜, 这层沉积膜的主要作用是能够使岩石孔隙壁面的表面性质发生改变, 进而也会改变岩石表面油膜的粘附性, 使其更加容易发生脱落, 同时还会使细菌更加容易在岩石空隙中生存, 在最大程度上使驱油面积得到增加, 进而能够使采收率得到更进一步的改善。

4. 原油溶解机理

微生物新陈代谢会生成很多物质, 这些物质主要含有有机酸、活性剂和有机溶剂, 这些物质的主要作用表面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 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使原油、岩石以及水界面这三者的张力降低, 进而促进原油更容易形成水乳状的液体, 即水包油;二是, 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使岩石表面润湿性发生改变, 从而使原油的渗透率不断得到提高, 这样将会在最大程度上使原油的粘性得到缓解, 进而能够使原油中的含水量得到更进一步的降低。

5. 生物气

随着微生物代谢的进行, 会生成很多气体, 比如甲烷、氢气、二氧化碳等, 这些气体的主要作用就是不断地给油层表面增压, 进而将原油的粘度不断降低, 从而在最大程度上使原油的流动性得到提高。有些溶解在岩石中的盐酸盐具有改善渗透率的作用, 从而增大油层的膨胀程度, 这样将会非常有利于原油驱出过程的进行, 进而能够使采收率得到更进一步的改善。

二、微生物采油的特点

微生物采油有着非常明显的特点,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 成本非常低。微生物在该采油方法中, 以其它方法不能采出的石油作为营养源, 另外微生物具有非常强的繁殖能力, 而且微生物能适应各种环境, 同时更有着长时间作用的特征, 所以非常适合在边际的油田进行采油工作;二是, 工序非常简单。微生物采油对设备的要求非常低, 只要是一般用的采油设备都可以, 而且还不需要配备多余的井场设备;三是, 具有非常广的应用范围。微生物采油技术一方面适用于所有的原油开采, 另一方面还可以对重油进行开采;四是, 无论是微生物的来源还是培养基原来的来源都是非常广的, 也是非常容易获得的, 而且还可以根据当地采油的特点, 来对微生物的使用进行相应的原料配方的调整;五是, 非常容易进行控制。对微生物禁止生命活动, 只需要停止对其营养的加入即可, 无需再采取其它措施;六是, 微生物具有非常强的运动性。微生物本身的特点就是具有非常小的细胞, 所以这就决定着其有着很强的运动性, 从而能够促使微生物更加容易的进入到相应的驱油操作中的一些盲区;七是, 微生物只有在油类存在的前提下进行繁殖, 这就决定着微生物采油更加容易对表面的活性剂进行相应的处理, 以及解决粘剂堵塞等问题。

结论

随着采油技术的不断发展, 微生物采油也得到了飞速发展, 微生物采油具有非常多的优点, 对所有的采油设备都适用, 而且还能够大大降低采油的成本, 提高采收率。因此, 微生物采油技术将会在石油工业中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曾磊试论微生物采油技术及其进展情况[期刊论文]-化工管理2014 (21) .

上一篇:内镜诊治下一篇:侧深施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