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技术

2024-05-08

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技术(通用11篇)

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技术 篇1

我们按照由常见的病原微生物引起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发性传染病, 及其常规检测技术、快速检测技术以及方法的比较做一综述。

1 鼠疫

鼠疫是一种烈性传染病, 传染性强, 病死率高, 易酿成大流行, 我国将其列入甲类传染病的首位。传统的检测方法是细菌培养, 所需时间较长。郭英等[1]用双 重PCR对24份患者 (后经血清学和分离培养确认为鼠疫) 的淋巴液进行检测, 阳性 22份, 起到了早期、快速诊断的作用。胶体金免疫渗滤试验 (GIFA) 检测鼠疫耶尔森菌也具有较好的特异性, 不与鼠疫以外的其他菌株发生交叉反应。最低检出限为214×105 CFU/ml, 等同于目前国家标准的反向间接血凝试验 (RIHA) , 而反应过程可在10 min内完成。王鹏等[2]在一次鼠疫疫区处理中利用胶体金试纸条及血凝法对49份自死鼠及10份疑似病人的血清进行检测, 2法均检出阳性脏器8份, 阳性血清3份, 试纸条与血凝法的符合率为100%;在敏感性上, 胶体金试纸条较血凝法高1个滴度。8份阳性脏器同时分离到鼠疫耶尔森菌5株。

2 霍乱

霍乱是一种烈性肠道传染病, 传统的检测方法是分离培养加血清凝集试验, 所需时间一般在24 h以上, 但急性病人水样便直接分离4号琼脂培养在6~8 h也可得到结果。PCR技术用于霍乱弧菌的检测已有不少报道, 最近黄世旺等[3]建立了该菌的TaqMan荧光定量PCR技术, 检出限可达10 CFU/ml, 与副溶血性弧菌等无交叉反应, 整个过程仅需2 h。胶体金免疫技术在霍乱弧菌检验中也有一些报道, 有人将43份病人肛拭子标本经碱性胨水增菌培养6 h, 4份水样沉淀集菌后加碱性胨水增菌12~16 h, 做分离培养和胶体金免疫层析法 (GICA) 检测, 结果21份样品2种方法均阳性, 2份样品培养阳性而GICA阴性, 24份样品2种方法均阴性。经试验GICA检测霍乱弧菌的灵敏度为105 CFU/ml, 而培养法为104 CFU/ml[4]。另外, 基因芯片技术检测霍乱弧菌研究也有了一定的进展。

3 炭疽

李伟等[5]建立了检测炭疽杆菌芽孢的GICA, 检测炭疽杆菌芽孢的灵敏度为1×106 CFU/ml, 检测炭疽杆菌滋养体的灵敏度为1×107 CFU/ml, 用面粉、淀粉、奶粉等制成含炭疽杆菌芽孢的“白色粉灰”, 检测底线仍为1×106 CFU/ml。不与炭疽杆菌同属的蜡样芽孢杆菌等发生交叉反应。该法能在20 min内完成检测。但掺入腻子粉的环境样品由于腻子粉 (pH值为12) 的影响而使检测失效。李伟等[6]应用TaqMan荧光PCR定性定量检测炭疽芽孢杆菌, 用pag、cap、rpoB2基因克隆系列最低分别可检出2拷贝/μl、20拷贝/μl、2拷贝/μl, 灵敏度远高于普通PCR的106拷贝/μl、215×107拷贝/μl、107拷贝/μl。另外, 对炭疽芽孢杆菌基因芯片检测已有初步研究。

4 伤寒、副伤寒

沙门菌共有2400多个血清型, 我国已发现200多个。其中伤寒、副伤寒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肠道传染病, 传统的培养法一般需3~5 d才能出结果, 而肥达试验早期诊断价值不高。丁华等[7]用金标免疫斑点法检测了138例早期伤寒患者血清中的抗伤寒抗体 (St-Ab) , 阳性率为81.12%, 但150例非伤寒患者的假阳性率为4%。伤寒、副伤寒LPS-PHA检测相应的IgM具有早期、快速、简便的特点, 但该方法的阳性率和假阳性率各报道差异较大。

5 痢疾

吴平芳等[8]建立了改良分子信标实时PCR快速检测该菌的方法。反应体系DNA灵敏度为93 fg/μl, 菌液灵敏度为64 CFU/ml或2 CFU/PCR反应体系。用该法对657份样品进行检测, 42份阳性, 其中41份细菌培养阳性。从样品处理到检测结果仅需2 h~1 d。

6 出血性肠炎

O157:H7大肠埃希菌是EHEC的一个主要菌型, 自1982年在美国首次被分离以来, 此菌在世界范围内发生过多次暴发, 并造成严重危害。郑桂丽等[9]建立了大肠埃希菌O157特异基因的PCR检测方法, 纯菌液检测灵敏度为60 CFU/PCR反应, 模拟混合菌液检测灵敏度为400 CFU/PCR反应。利用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研究所提供的O157:H 7大肠埃希菌胶体金快速诊断试剂盒检测791份粪便标本强阳性标本, 91.18% (31/34) 可分离到O157:H7大肠埃希菌, 弱阳性标本5.47% (7/128) 可分离到157:H7大肠埃希菌, 100份阴性标本均未分离到O157:H7大肠埃希菌, 初筛阴性可基本排除O157:H7大肠埃希菌感染的可能性[10]。

7 人感染猪链球菌病

猪链球菌根据其荚膜多糖抗原不同, 可分为35个血清型 (1~34和1/2) , 最常见的致病血清型为2型。1968年, 丹麦首先报道了人感染猪链球菌病例, 以后又有许多国家报道了人感染该菌病例。我国大陆于2000年首先报道了1998年发生在江苏的25例人-猪链球菌感染性综合征。2005年6月10日—8月21日, 四川省共报告了204例, 死亡38例。张守印等[11]建立了检测患者血液标本中猪链球菌的PCR技术, 9份血培养阳性标本PCR检测全部阳性, 90份血培养阴性的疑似或临床诊断病人血标本9份阳性, 序列分析结果证实扩增片段为目的基因。该方法检测模拟标本 (细菌含量>103个/ml) 的敏感性为100%, 6种其他链球菌验证特异性为100%。

8 SARS

SARS的检测有病毒分离、IFA、ELISA、PCR等方法, 根据WHO资料, IFA法使用发病10 d后的血清所得结果比较可靠, 而ELISA法使用发病21 d后的血清所得结果比较可靠。用RT-PCR检测SARS冠状病毒基因片段已有很多报道。而赖建华等[12]研制了一张用于SARS冠状病毒诊断的基因芯片, 经35例临床诊断病例标本检测验证, 该基因芯片的粗符合率达94.9%, 检测灵敏度达到10-2/ml病毒分子。

9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1997年5月在香港发现了首例人类禽流感, 2005年10月中国大陆发现首例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 目前已知感染人类的禽流感病毒血清亚型有H5N1、H7N7、H9N2。温乐英等[13]建立了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5N1的RT-PCR和real-timePCR检测方法, RT-PCR检测方法灵敏度可达1TCID 50, real-timePCR灵敏度可达0.1 TCID 50, 与人流感病毒H1、H3没有交叉反应。利用上述方法从42例不明原因肺炎病例中检测出阳性标本13例。13例核酸检测阳性标本中有11例分离到病毒, 而2例病毒分离阴性者最后通过血清学方法得到了确诊。

10 病毒性肝炎

甲型和戊型病毒性肝炎是一种经粪—口途经传播的消化道传染病, 容易在一定范围内暴发流行。曲萌等[14]建立了一种可同步检测抗HAV-IgM、抗HEV-IgM的GICA, 检测灵敏度均为2 ng/ml。以EIA法为标准, 检测188份血清, 抗HAV-IgM灵敏度95.9% (47/49) , 特异性98.6% (137/139) ;抗HEV-IgM灵敏度91.2% (31/34) , 特异性100% (154/154) 。

11 流感

胡逢蛟等[15]对83份流感疑似病人含漱液用摇床吸附法微量细胞板短期培养荧光抗体染色和常规病毒分离作比较, 前者阳性34份, 后者阳性45份, 阳性符合率75%;后者38份阴性标本中前者阳性1份, 阴性符合率97%。而摇床吸附法微量细胞板短期培养荧光抗体染色法检测时间在24 h内完成, 达到了快速准确的目的。张怡明等[16]用荧光定量RT-PCR和MDCK病毒分离对12起群体性发热患者进行检测, 前者甲型流感病毒阳性6起15例, 后者5起12例。严菊英等[17]用RT-PCR对乙型流感病毒的HA基因进行检测, 灵敏度一次PCR可达1TCID50, 二次PCR可达0.1 TCID50。用该方法从临床患者含漱液标本中的检出率比用MDCK细胞分离的阳性率更高。

12 诺瓦克样病毒性胃肠炎

诺瓦克样病毒 (NLVs) 是世界范围内急性流行性胃肠炎的重要病原体, 属人类杯状病毒科中诺瓦克样病毒属, 诺瓦克病毒是该属病毒的原型代表株。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我国在1995年首次从河南报道了腹泻患者中发现诺瓦克病毒。以后已有很多该病毒引起暴发事件的报道, 仅广州市2003年10—12月就发生暴发事件8起, 发病396例。在8起暴发事件中采集粪便标本76份, 用ELISA法检出阳性17份, 阳性率22.7%;RT-PCR法检出阳性36份, 阳性率47.7%[18]。靖宇等[19]对北京地区1109名门诊和体检者血样进行了诺瓦克病毒IgG检测, 发现2个月以下婴儿由于母传因素抗体阳性率达98.7%, 7~11个月的幼儿抗体阳性率最低为41.4%, 以后逐渐升高, 8、9岁时超过了98%。说明了诺瓦克样病毒在我国感染的普遍性。

13 登革热

范子凡等[20]利用美国Belmont公司生产的ELISA试剂检测183名登革热患者IgM, 其中取血时限在发病≤3 d者51例, 阳性18例, 检出率为35.9%;发病第4天者22例, 阳性18例, 检出率为81.2%;发病≥5 d者110例, 阳性99例, 检出率为90%。而最早产生抗体的时间是在发病后第1天。也有在暴发疫情中用RT-PCR检测登革热Ⅰ型病毒的报道。

近年来, 重大微生物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断出现, 如SARS、人感染猪链球菌病、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 对社会公众健康造成了严重损害。应用快速检测技术尽快明确诊断, 是及时、有效地控制突发事件, 将损害降到最低限度的保证。在快速检测技术中, PCR技术、胶体金免疫技术发展较快。PCR技术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 一般在几个小时内可以获得结果等优点。但该方法需价格较高的仪器设备, 限制了其在基层疾控中心的推广, 同时该方法必须在一定的实验室内完成, 无法在突发事件现场检测。胶体金免疫技术具有快速、简便, 一般在几分钟内可完成, 不需要特殊的仪器设备, 可在突发事件现场检测等优点, 但其灵敏度和特异性有待提高。基因芯片技术在微生物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检验领域仍停留在实验研究阶段, 真正用于实际工作中尚少见。

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技术 篇2

一、判断题(将判断结果填入括号中,正确的填“√”,错误的填“×”): 1.微生物可分为细菌、放线菌、霉菌和酵母菌四大类。(×)2.具有荚膜的肺炎双球菌其毒力强。(√)

3.食用前将食品充分加热可以防止一些食物中毒的发生。(√)4.细菌在不同生长条件下,形态可能有变化。(√)

5.根据细菌所含DNA的不同,可以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阴性菌和革兰氏阳性 菌两大类。(×)

6.所有细菌仅需20~30分钟即可繁殖一代。(×)

7.菌落是指一群在固体培养基表面繁殖形成肉眼可见的集团。(×)8.大肠杆菌是食品和饮用水卫生检验的指示菌,(×)9.真菌进化程度高于细菌,所以真菌为多细胞的微生物。(×)10.在微生物中,只有霉菌才能以菌丝体的形式进行生长。(×)11.酵母菌是一种多细胞的微生物。(×)

12.霉菌主要是通过产生各种有性孢子进行繁殖的。(×)

13.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时,霉菌的菌落较大,比较湿润粘稠,不透明,呈现或紧或松的蜘蛛网状、绒毛状或棉絮状。(×)

14.霉菌往往在干燥的环境中大量生长繁殖,有较强的陆生型。(×)15.微生物营养物质中氮源的功能是:提供氮素和能量来源。(×)

16.微生物吸收营养物质,单纯扩散是利用浓度差,从浓度低的向浓度高的进行扩散。(×)

17.任何微生物培养基中均需含有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和水分等五种营养物质。(×)

18.微生物在生命活动中需要的能量主要是通过生物氧化而获得。(√)

19.微生物的分解代谢就是将复杂的大分子物质降解成小分子的可溶性物质。(√)

20.微生物的酶具有特殊的催化能力。可以在发酵工艺上利用任何一种酶来进行生产。(×)

21.细菌生长达到稳定期,菌体生长速度等于零,细菌停止生长。(×)22.不断加温可以增加细菌的生物化学反应速率和细菌的生长速度。(×)23.食品的主要营养成分各不相同,造成腐败变质的微生物却基本相同。(×)24.根据食品pH值范围,可将食品划分为酸性食品和碱性食品。(×)

25.结合水是以物理引力吸附在大分子物质上,不能作为溶剂或参与化学反应,因此也不能被微生物利用。(√)

26.微生物有嗜冷、嗜温、嗜热型,而每一群微生物又各有其最适宜生长的温度范围。(√)

27.渗透压与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有一定关系。少数的耐盐菌、嗜盐菌、耐糖菌、嗜糖菌可在多糖或多盐的食品中生存。(×)

28.水在食品加工中是不可缺少的,水源或输水管道、水箱发生污染,有可能造成食品的微生物污染蔓延。(√)

29.空气的含菌量与空气的含尘量呈非线性关系。(×)

30.用于盛放易腐败食品的容器,不经清洗和消毒而连续使用,很容易引起食品的交叉污染。(√)31.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微生物的数量一般出现明显的上升的趋势。(×)32.食品被产毒霉菌菌株污染,就能检测出霉菌毒素。(×)33.快速风干比缓慢风干对防止产生黄曲霉素有力。(√)

34.微生物检验接种是指将微生物的纯种或含有微生物的材料转移到适于它生长繁殖的人工培养基上或活的生物体被的过程。(√)

35.微生物检验倾注接种方法是取少许纯菌或少许含菌材料(一般是液体材料)。先放入无菌的培养皿中,而后倾入已溶化并冷却至40℃左右含有琼脂的灭菌培养基上,使它与含菌材料均匀混合后,冷却至凝固。(×)

36.微生物检验时,对已打开包装但未使用完的器皿,可以重新包装好留待下次使用。(×)

37.所有的微生物培养时都需要氧气的参与。(×)

38.细菌检验的培养基中加入胆盐可抑制革兰氏阳性菌的生长,以有利于革兰氏阴性菌的生长。(√)

39.在制备某些微生物检验培养基时需加入一些煌绿、玫瑰红酸、孟加拉红等物质作为培养基的指示剂。(×)

40.微生物检验培养基可根据配方,称量于适当大小的烧杯中,由于其中干粉易吸潮,故称量时要迅速。(√)

41.消毒是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的方法杀死微生物的过程。(×)

42.由于微生物体积很小,细胞又较透明,不易观察到其形态,故必须借助于染色的方法使菌体着色,增加与背景的明暗对比,才能在光学显微镜下较为清楚地观察其个体形态和部分结构。(√)

43.微生物染色的染料按其组成成分可以分为自然染料和人工染料。(×)44.微生物染色时按照所用染料种类的不同,可把染色法分为单染色法、复染色法和特殊染色法。(√)

45.G+细菌经革兰氏染色菌体呈红色。(×)

46.微生物实验室布局应采用单方向工作流程,避免交叉污染。(√)

47.无菌室的无菌程度测定方法:将已制备好的3~5个琼脂平皿放置在无菌室工作位置的左中右等处,并开盖暴露15min,然后倒置于36℃培养箱培养24小时,取出观察。(×)

48.用于微生物检验所采的样品必须有代表性,按检验目的采取相应的采样方法。(√)

49.微生物检验的采样方法,重量法通常用于采集中样,拭子法用于采集一定面积的样品。(√)

50.微生物检验采样时,散装食品的采样是无菌采样器采集5倍或以上检验单位的样品,放入无菌容器内,总量应满足微生物指标检验的要求。(√)51.微生物检验采样时,盛样容器的标签上必须标明样品名称和样品顺序号以及其他需要说明的情况。(√)

52.微生物检验样品制备的全部过程均应遵循无菌操作程序。开启样品容器前,先将容器表面擦干净,然后用75%酒精消毒开启部位及其周围。(√)53.微生物检验时,含有二氧化碳的液体检验前,应用无菌操作程序先将液体倒入小瓶中,然后覆盖纱布,轻轻振摇,使气体完全逸出。(×)54.食品加工设备卫生检验的样品采集方法有称量法、刷子刷洗法。(×)55.表面擦拭法采样检出的活菌总数不高,同时常导致检验的结果不一致。所以需二人共同进行采样工作。(√)56.食品加工环节卫生检验,如在清洁消毒或加工前后各取一份样品,对卫生管理的评估更适合。(√)

57.空气中霉菌检验是为了防止霉菌孢子引起皮癣、鹅口疮、过敏性哮喘等疾病,以及对物品的污染。(×)

58.菌落总数测定是用来判定食品被细菌污染的程度及其卫生质量,它反映食品在生产加工过程中是否符合卫生要求,以便对被检食品做出适当的卫生学评价。(√)

59.具备培养微生物的设备即能满足菌落总数检验的需要。(×)60.菌落总数检验所用的培养基时营养琼脂培养基。(×)

61.菌落总数检验在制10倍递增稀释液时,每递增稀释一次即用1支10ml灭菌吸管。(×)62.菌落总数培养时,如果样品中可能含有在琼脂培养基表面弥漫生长的菌落时,可在倾注凝固后的琼脂表面覆盖一薄层琼脂培养基,凝固后翻转平板,按培养条件培养。(√)

63.菌落总数报告时,若只有一个稀释度平板上的菌落数在适宜计数范围内,计算两个平板菌落数的平均值,再将平均值乘以相应稀释倍数,作为每克(或毫升)中菌落总数结果。(√)

64.大肠菌群是一群在36℃条件下培养24h能发酵乳糖、产酸产气、需氧和兼性厌氧的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杆菌。(×)

65.大肠菌群检验所用恒温培养箱的温度是37℃±1℃。(×)66.大肠菌群检验中所用的盐酸浓度是10mol/L。(×)

67.大肠菌群检验初发酵的程序是:检样制备→10倍系列稀释→选择任意三个稀释度接种大肠菌群初发酵肉汤管。(×)

68.大肠菌群检验时样品均液的pH应用盐酸或氢氧化钠调节至中性。(√)69.大肠菌群初发酵使用的培养基是月桂基胰蛋白胨肉汤。(×)70.霉菌和酵母菌检验时,橡胶乳头和洗耳球是必备的实验材料。(√)71.食品中霉菌和酵母菌检验的稀释液与细菌检验的稀释液完全相同。(×)72.霉菌和酵母菌的检验程序与细菌检验程序相同。(×)

73.霉菌、酵母菌检验样液加入后,将冷至46℃左右的培养基注入平皿约15ml,并转动平皿,混合均匀。(×)

74.霉菌、酵母菌计数的稀释度选择及菌落报告方式可参考国标的菌落总数检验方法。(√)

一、单项选择题(选择一个正确的答案,将相应的字母填入题内的括号中): 1.一部分微生物与人类形成共生的关系,在自然界达到(C)A、动态平衡 B、数量增多 C、生态平衡 D、数量减少

2.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除了化学性污染、物理性污染外,还有(D)A、土壤污染 B、水源污染 C、空气污染 D、生物性污染 3.细菌属于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理由是(D)

A、简单的二分裂方式繁殖 B、单细胞生物 C、较其它生物小得多 D、核外无核膜包裹,核内无核仁

4.(C)不属于非细胞型微生物的结构成分。A、DNA B、RNA C、脂肪 D、蛋白质 5.用纳米作为度量单位的微生物是(A)A、病毒 B、霉菌 C、酵母菌 D、细菌 6.食品微生物检验的目的就是要为生产出安全、卫生、(C)的食品提供科学依据。

A、美观 B、美味 C、符合标准 D、营养丰富

7.由微生物引起食品变质的基本条件是食品特性、环境条件、以及(C)。A、人员因素 B、加工因素 C、微生物的种类及数量 D、以上都是 8.螺旋菌按其弯曲程度不同分为螺菌、(D)和螺旋体。A、长杆菌 B、短杆菌 C、球菌 D、弧菌 9.细菌的基本形态是球菌、杆菌和(C)。

A、葡萄球菌 B、放线菌 C、螺旋菌 D、芽孢菌

10.细菌的细胞结构必须用光学显微镜的(C)才能观察清楚。A、低倍镜 B、高倍镜 C、油镜 D、聚光镜 11.球菌的直径一般约在(B)之间。A、(0.5~2)nm B、(0.5~2)um C、(0.5~2)mm D、(0.5~2)cm 12.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D)。

A、蛋白质 B、磷脂 C、几丁质 D、肽聚糖

13.细胞膜的主要功能是控制细胞内外一些物质的(B)。

A、存储遗传信息 B、交换渗透 C、传递遗传信息 D、维持细胞外形 14.因为(D),所以芽孢不是细菌的繁殖体。

A、绝大多数产生芽孢的细菌为革兰式阳性细菌 B、不是所有细菌都产生芽孢 C、芽孢只在体外产生 D、一个芽孢发芽只能生成一个菌体 15.细菌芽胞内的耐热性物质是(D)。

A、二氨基庚二酸 B、N—乙酰胞壁酸 C、β—羟基丁酸 D、2,6—吡啶二羧酸

16.细菌常以(B)进行繁殖。

A、断裂增殖 B、二分裂法 C、通过孢子 D、通过芽孢 17.细菌与其它生物相比,繁殖速度快。这主要是因为(B),有利于和外界进行物质交换。

A、食谱杂、分布广 B、体积小、表面积大 C、结构简单、种类多 D、适应强、易变异

18.有芽孢的细菌菌落表面表现为(C)。

A、湿润透明 B、湿润光滑 C、干燥皱折 D、隆起皱折 19.细菌在液体培养基中,不会出现的现象是(C)。

A、使培养基浑浊 B、在液体表面形成膜 C、可能形成菌落 D、出现沉淀 20.在自然界中,微生物的种类繁多,其中(C)分布最广。A、真菌 B、霉菌 C、细菌 D、病毒

21.真菌没有叶绿素,因而不能利用(D)通过光合作用来制作食物,靠寄生或腐生生存。

22.从生物学的观点来看,(B)不属于真菌的特点。

A、没有叶绿素 B、没有完整的细胞核构造 C、无根、茎、叶分化 D、能通过有性或无性繁殖 23.酵母菌的基本形态为(A)。

A、卵形 B、杆形 C、方形 D、弧形 24.酵母菌和霉菌通常生长在(A)。

A、室温下 B、37℃ C、55℃ D、这些都不是 25.霉菌菌丝由分支或(B)的菌丝组成。A、不分裂 B、不分支 C、分裂 D、分离 26.霉菌菌丝分为无隔膜和有(D)两种。A、荚膜 B、菌膜 C、细胞膜 D、隔膜 27.酵母菌的繁殖方法主要是(D)。

A、孢子 B、断裂增殖 C、二分裂法 D、芽殖

28.霉菌的繁殖方式多样,但(C)不属于霉菌的繁殖方法。A、断裂增殖 B、有性孢子 C、芽殖 D、无性孢子 29.酵母菌在液体培养基中生长时,(B)是不应该出现的现象。A、变浑浊 B、不同色泽 C、产生沉淀 D、形成菌膜 30.酵母菌比较不易在(D)中生长繁殖。A、水果 B、蜜饯 C、蔬菜 D、肉类

31.微生物常会引起食物变质,但(C)在传统发酵及近代发酵工业中,起着积极的作用。

A、细菌 B、蓝细菌 C、霉菌 D、放线菌 32.磷酸盐缓冲液、(C)等,是实验中常用的无机盐。A、牛肉膏 B、葡萄糖 C、氯化钠 D、蛋白胨 33.微生物在渗透酶和提供能量的前提下,将体外的营养物质逆浓度运送至体内,这就是(C)的作用。

A、单纯扩散 B、促进扩散 C、主动运输 D、基团移位 34.营养物质最后必须透过(B)才能被微生物吸收。A、细胞壁 B、细胞膜 C、核质体 D、渗透酶 35.微生物中(A)属于自养型微生物。

A、蓝细菌 B、霉菌 C、腐生菌 D、寄生菌

36.微生物的氧化作用可根据最终电子受体的性质,分为有氧呼吸作用、无氧呼吸作用和(C)三种。

A、氧化作用 B、代谢作用 C、发酵作用 D、渗透酶作用 37.微生物体内的能量转变就是(B)

A、新陈代谢 B、能量代谢 C、氧化作用 D、发酵作用 38.微生物必须通过胞外酶把蛋白质分解成(C),才能被吸收利用。A、丙酮酸 B、脂肪酶 C、氨基酸 D、乳酸

39.酶是由活的微生物体产生的、具有特殊催化能力和高度(B)的蛋白质。A、统一性 B、专一性 C、稳定性 D、系统性

40.微生物代谢的调节,实际上就是控制酶的(D)和活性的变化。A、种类 B、质量 C、能量 D、数量 41.外毒素是主要化学组成是(B)。

A、脂质 B、蛋白质 C、肽聚糖 D、脂多糖 42.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能产生毒素,(C)不属于细菌内毒素的主要化学组成。A、磷脂 B、脂多糖 C、蛋白质 D、脂蛋白 43.菌体最佳收获期是在(C)。

A、延迟期 B、对数期 C、稳定期 D、衰亡期 44.大多数细菌、放线菌和霉菌都属于(B)。

A、厌氧微生物 B、需氧微生物 C、兼性厌氧微生物 D、微需氧微生物 45.食品中含有蛋白质、糖类、脂肪、无机盐、维生素和(A)等,这正契合了微生物生长的需要。

A、水 B、葡萄糖 C、钙 D、磷

46.肉、鱼等食品容易受到(C)分解能力很强的变形杆菌、青霉等微生物的污染。

A、脂肪 B、糖类 C、蛋白质 D、明胶 47.腌菜、酸泡菜是(B)微生物发酵制成的。A、大肠杆菌 B、乳酸菌 C、霉菌 D、细菌

48.酸性食品的腐败变质主要是由(C)和霉菌引起的。A、芽孢杆菌 B、乳酸菌 C、酵母菌 D、细菌

49.食品的Aw值在0.60以下,则认为(D)不能生长。A、细菌 B、霉菌 C、酵母菌 D、微生物 50.将食品贮存在6.5℃环境中有利(A)生长。A、嗜冷菌 B、嗜温菌 C、耐温菌 D、耐冷菌

51.高温微生物造成的食品变质主要为分解(C)而引起。A、脂肪 B、蛋白质 C、糖类 D、有机物

52.当食品中糖或盐的浓度越高,渗透压就越大,食品的Aw值则(B)。A、越大 B、越小 C、一样 D、不一定

53.酵母菌和霉菌一般能耐受较高的渗透压,常引起糖浆、(C)、果汁等高糖食品的变质。

A、水果 B、饮料 C、果酱 D、奶酪

54.一般来讲,在有氧的环境中,食品变质速度(D)。A、减慢 B、不变 C、不一定 D、加快

55.把含水量少的脱水食品放在湿度大的地方,表面的水分(B)。A、缓慢增加 B、迅速增加 C、不会增加 D、迅速减少

56.相当一部分食品的原料都来自田地,而土壤素有(D)的“大本营”之说。A、蛋白质 B、矿物质 C、维生素 D、微生物

57.土壤中的(A)相对于其他微生物而言,所占比率最高,危害最大。A、细菌 B、酵母菌 C、霉菌 D、放线菌

58、水在食品加工中是不可缺少的,它是食品的(C)、清洗、冷却、冰冻等生产环节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

A、消毒 B、灭菌 C、配料 D、卫生

59.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QS)中对(A)用水有严格要求。A、工业 B、农业 C、民用 D、军用 60.空气中常见的微生物主要是(C)、耐紫外线的革兰氏阳性球菌、芽孢杆菌以及酵母菌、霉菌的孢子等。

A、耐酸 B、耐冷 C、耐干燥 D、耐热

61.空气中的微生物与土壤和污水中的微生物相比(B)。A、数量多,分布极不均匀 B、数量少,分布极不均匀 C、数量多,分布均匀 D、数量少,分布均匀 62.食品制造储藏的场所是鼠、蝇、蟑螂等动物出没的场所,这些动物体表及(B)均有大量微生物,经常是微生物的传播者。A、口腔 B、消化道 C、毛发 D、肢体

63.食品在加工前,原料大多营养丰富,在自然界中容易受到微生物的污染,加之运输、储藏等原因,很容易造成微生物的(A)。A、繁殖 B、减少 C、死亡 D、休眠 64.食品在加工过程中,要进行(A)、加热或灭菌等工艺操作过程。这些操作过程若正常进行,可以使食品达到无菌或菌群减少的状态。A、清洗 B、分级 C、拣选 D、包装

65.企业的卫生管理包括环境卫生、生产设备卫生、食品从业人员卫生以及食品的(D)、销售、运输等环节的卫生。A、加热 B、灭菌 C、采购 D、储藏

66.真空或充氮包装,可以减弱(B)的生长。

A、厌氧腐败微生物 B、需氧腐败微生物 C、耐氧腐败微生物 D、需养兼性厌氧微生物

67.反映粪便污染程度的指示菌是大肠菌群、粪大肠菌群和(B)。A、志贺氏菌 B、大肠杆菌 C、沙门氏菌 D、变形杆菌 68.霉菌毒素通常具有(B)、无抗原性,主要侵害实质器官的特点。A、耐低温 B、耐高温 C、耐碱 D、耐酸

69.人畜一次性摄入含有大量霉菌毒素的食物,往往会发生(C)中毒,长期少量摄入会发生慢性中毒。

A、爆发性 B、慢性 C、急性 D、多发性 70.通常产生毒素的霉菌种类有:黄曲霉、(A)、镰刀菌等中的一些种类。A、青霉 B、根霉 C、毛霉 D、黑曲霉

71.食品中为防止霉菌生长和毒素产生,通常采取驱除(B)的方法。A、CO2 B、O2 C、N2 D、H2 72.(A)不是食品工艺中霉菌毒素去除法。

A、煮沸法 B、活性炭法 C、酸性白土法 D、微生物去毒 73.微生物检验常用的分离工具有:接种钩、接种圈和(A)等。A、接种针 B、玻璃平板 C、三角烧瓶 D、试管

74.接种针常用于微生物检验操作时的(D)接种方法。A、涂布 B、倾注 C、划线 D、穿刺

75.微生物检验常用的接种和分离方法有点值、穿刺、浸洗和(B)等方法。A、标定 B、涂布 C、滴定 D、中和

76.微生物检验接种食品样品前,先用肥皂洗手,然后用(B)酒精棉球将手擦干净。

A.100% B.75% C.50% D.95% 77.微生物检验在接种前,接种环应经火焰烧灼全部金属丝,可一边转动接种柄一边慢慢地来回通过火焰(B)。A.二次 B.三次 C.四次 D.一次

78.微生物培养时用焦性没食子酸、磷等用以(C)。

A.除去氢气 B.除去二氧化碳 C.吸收氧气以除氧 D.降低氧化还原电位 79.用于细菌检验的半固体培养基的琼脂加入量为(D)%。A.0.5~1.0 B.0.5~0.8 C.0.1~0.5 D.0.2~0.5 80.微生物检验培养基中常见的酸碱指示剂有:酚红、中性红、溴甲酚紫、煌绿和(A)等。

A.甲基红 B.美兰 C.孟加拉红 D.伊红

81.琼脂其本身并无营养价值,但是应用最广的凝固剂。但多次反复融化,其凝固性会(C)。A.增加 B.不变 C.降低 D.消失

82.配制微生物检验培养基分装三角瓶时,以不超过三角瓶容积的(A)为宜。A.2/3 B.1/3 C.1/2 D.3/5 83.灭菌是杀灭物体中或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繁殖体和(B)的过程。A.荚膜 B.芽孢 C.鞭毛 D.菌毛

84.干热灭菌法一般是把待灭菌的物品包装后,放入干躁箱中加热至(A)。A.160℃,维持2h B.170℃,维持2h C.180℃,维持2h D.160℃,维持4h 85.(D)是能损伤细菌外膜的阳离子表面活性剂。A.福尔马林 B.结晶紫 C.漂白粉 D.新洁尔灭 86.甲醛通常适用于(D)。

A.室内喷雾消毒地面 B.擦洗被污染的桌 C.排泄物 D.空气熏蒸消毒(无菌室)。

87.影响灭菌与消毒的因素有很多,最主要是(B)、微生物污染程度、温度、湿度的影响尤为重要。

A.微生物所依附的介质 B.微生物的特性 C.消毒剂剂量的大小 D.酸碱度

88.待灭菌的物品中含菌数越多时,灭菌越是(D)。A.显著 B.容易 C.好 D.困难

89.微生物染色时酸性物质对于(C)染料较易吸附,且吸附作用稳固。A.中性 B.酸性 C.碱性 D.弱酸性

90.微生物染色的染料按其电离后染料离子所带电荷的性质,分为酸性染料、碱性染料、(B)燃料和单纯燃料四大类。

A.简单 B.中性(复合)C.天然 D.人工(合成)91.微生物染色时一般常用碱性染料进行单染色,如(B)、孔雀绿、碱性复红、结晶紫等。

A.品红 B.美兰 C.胭脂红 D.煌绿 92.微生物单染色的基本步骤是(A)。

A.涂片、固定、染色、水洗 B.涂片、染色、水洗、固定 C.涂片、染色、固定、水洗 D.涂片、水洗、固定、染色

93.革兰氏染色法将细菌分为G+G-两大类,这是由他们的(D)结构和组成不同决定的。

A.鞭毛 B.细胞质 C.细胞膜 D.细胞壁 94.革兰氏染色应选用(A)的菌染色。

A.幼龄期 B.成熟期 C.生长期 D.成长期

95.实验设备应放置于适宜的环境条件下,便于维护、清洁、消毒和校准,并保持(C)的工作状态。

A.整洁 B.良好 C.整洁与良好 D.正常

96.无菌室的要求:无菌室(包括缓冲间、传递窗)每3m2的面积应配备一根功率为(B)瓦的紫外线灯 A.25 B.30 C.40 D.60 97.安装在无菌室内的紫外线灯应无灯罩,灯管距离地面不得超过(C)m。A.2.0 B.2.2 C.2.5 D.2.8 98.无菌室用的紫外线灯管每隔(B)需用酒精棉球擦拭,清洁灯管表面。以免影响紫外线的穿透力。

A.1周 B.两周 C.一月 D.二月

99.无菌室每次使用前后应用紫外线灭菌灯消毒,照射时间不低于(A)min。关闭紫外线灯30min后才能进入。A.30 B.45 C.60 D.130 100.无菌室霉菌较多时,先用5%石炭酸全面喷洒室内,再用(A)熏蒸。A.甲醛 B.乳酸 C.甲醛和乳酸交替 D.丙二醇溶液 101.无菌室细菌较多时,可采用(C)熏蒸。

A.甲醛 B.乳酸 C.甲醛和乳酸交替 D.丙二醇溶液

102.微生物检验采样后,为防止样品中原有微生物的(D)发生变化,样品在保存和运送过程中,应采取必要的措施。A.种类 B.特性 C.大小 D.数量

103.微生物检验样品的中样式从样品(A)取得的混合样品。A.各部分 B.一部分 C.大部分 D.指定部分 104.微生物检验样品的大样是指(B)样品。A.一部分 B.一整批 C.全部 D.一件

105.微生物检验采样时,即食类预包装食品按(A)取样,取的是最小零售预包装。

A.相同批次 B.不同批次 C.相同原料 D.不同班次

106.微生物检验采样时,非即食类预包装小于500g的固态食品的取样,是取相同批次的(A)零售预包装。采样总量应满足微生物指标检验的要求.A.最小 B.最大 C.相同 D.类似

107.微生物检验采样时,盛样容器的标签应(D)、清楚。A.清洁 B.清晰 C.整洁 D.完整 108.微生物检验采样时,采样标签应(B),具防水性,字迹不会被擦掉或脱色。A.固定 B.牢固 C.稳固 D.耐久磨损 109.微生物检验采样后,易腐和冷藏样品的运送与保存时,应将样品置于(A)℃环境中(如冰壶)保存。

A.0~4 B.2~5 C.4~8 D.8~10 110.微生物检验采样后,冷冻样品运送与保存时应始终处于冷冻状态。可放入(C)℃以下的冰箱内,也可短时保存在包膜塑料隔热箱内(箱内有干冰可维持在0℃以下)。

A.-20 B.-18 C.-15 D.-10 111.微生物检验时从样品的均质到稀释和接种,相隔时间不应超过(A)。A.15min B.30min C。45min D.60min 112.微生物检验时,半固体或粘性液体在样品制备时,应将灭菌容器称取混匀后的检样与预热至(D)℃的灭菌稀释液充分振摇混合。A.35 B.37 C.42 D.45 113.用于微生物检验的奶油、冰淇淋、冰棍和(B)等检验样品制备时,应将称取后的样品与预先置于45℃水浴中的稀释液混合,待溶解后(控制时间在15min内)再按操作程序检验。A.奶酪 B.糖果 C.酸奶 D.奶粉

114.用于微生物检验的液体样品的制备时以无菌吸管吸取25ml样品,加入置盛有225ml稀释液内,制成1:10的样品均液。饮料和(B)可以直接吸取原液。

A.酱油 B.酒类 C.牛奶 D.糟卤

115.食品加工使用的一般容器和设备的卫生检验,是用一定量(A)反复冲洗与食品接触的表面,采集、收集冲洗液作微生物检验。A.无菌生理盐水 B.生理盐水 C.无菌营养液 D.营养液

116.生产小用具表面擦拭法采样作菌落检验时,检验结果报告用(D)营养液。A.cfu/100cm² B.cfu/10cm² C.cfu/1cm² D.cfu/个

117.消毒后原有菌落总数减少(B)以上食品加工环节卫生检验清洁消毒效果评价良好。

A.90% B.80% C.70% D.60% 118.(C)不是空气采样的采样方法。

A.过滤法 B.直接沉降法 C.气流吸附法 D.气流撞击法 119.空气中霉菌检验是为了防止霉菌孢子引起皮癣、鹅口疮、过敏性哮喘等疾病,以及对(D)的污染。

A.环境 B.呼吸道 C.物品 D.食品

120.空气中霉菌检验,可用马铃薯琼脂培养基或(A)琼脂培养基暴露在空气中作直接沉降法检验。

A.玉米 B.血液 C.营养琼脂 D.伊红美兰

121.菌落总数是指在(C)条件下,在中温、一定时间内,在平板计数琼脂培养基上生长的细菌菌落总数。

A.厌氧 B.微需氧 C.需氧 D.无菌

122.菌落总数检验所用恒温培养箱的温度是(A)。

A.36℃±1℃ B.36℃±2℃ C.42℃±1℃ D.42℃±1℃ 123.菌落总数检验的材料主要有:酒精灯、(B)、吸管、广口瓶或三角瓶等。A.三角架 B.试管 C.滴定管 D.PH计

124.菌落总数检验所用的稀释液有生理盐水、蒸馏水和(D)等。A.肉浸液 B.BP缓冲液 C.酵母浸液 D.磷酸盐缓冲液 125.菌落总数检验所用无菌生理盐水的浓度是(B)。A、0.75% B、0.85% C、85% D、75% 126.菌落总数检验从制备样品匀液到样品接种完毕,全过程不得超过(A)min。A、15 B、20 C、25 D、30 127.菌落总数检验在样品制备、稀释时,称取25g样品置盛有(C)ml磷酸盐缓冲液的无菌均质杯内均质。A、175 B、200 C、225 D、250 128.碳酸饮料在做菌落总数检验时,1:10的样品均液是以无菌吸管吸取(C)制备的。

A、1ml样品沿管壁缓慢注于盛有9ml稀释液的无菌试管中 B、10ml样品沿管壁缓慢注于盛有90ml稀释液的无菌试管中 C、25ml样品置盛有225ml稀释液中 D、25ml样品置盛有250ml稀释液中

129.菌落总数检验样液接种后,及时将凉至(C)平板计数琼脂培养基倾注平皿,并转动平皿使其混合均匀。

A、40℃ B、44℃ C、46℃ D、48℃

130.水产品的菌落总数检验所用恒温培养的温度是(A)。A、30℃±1℃ B、30℃±2℃ C、36℃±1℃ D、36±2℃ 131.水产品的菌落总数检验所用恒温培养的时间是(D)。A、48h±2h B、48h±3h C、72h±2h D、72h±3h 132.菌落计数以菌落形成单位(B)表示。A、cfu B、CFU C、UFC D、ufc 133.菌落总数计数适当平板上若有蔓延菌落生长,其片状不到平板的一半,而其中一半中菌落分布又很均匀,即可计算(B),代表一个平板菌落数。A、其中菌落分布很均匀菌落的总和 B、半个平板后乘以2 C、将片状菌落与分布很均匀菌落相加

D、将两个平板上片状菌落与分布很均匀菌落相加,除以2 134.菌落总数报告时,若有三个连续稀释度的平板菌落数,在1:10稀释度的菌落是多不可计;在1:100稀释度的菌落是325,330;在1:1000稀释度的菌落是25,28,则样品中菌落数为(A)。

A、27000 B、26500 C、32800 D、30000 135.大肠菌群主要来源于人畜粪便,作为(B)指标评价食品的卫生状况。A、污染物 B、粪便污染 C、有害物质 D、致病菌

136.大肠菌群作为食品的卫生指标,其意义是推断食品中有否污染(A)的可能。

A、肠道致病菌 B、肠道非致病菌 C、沙门氏菌 D、志贺氏菌 137.大肠菌群检验所用天平的感量是(B)g。A、1 B、0.1 C、0.01 D、0.001 138.大肠菌群检验初发酵所用的培养基是(A)。A、LST B、SS C、EMB D、BGLB 139.大肠菌群检验所用的培养基每管应分装(B)ml。A、5 B、10 C、15 D、20 140.大肠菌群检验复发酵培养时间到,观察颜色变化和导管内是否有气泡产生,如(C)则可以作样品中大肠菌群阳性结果报告。

A、产酸不产气 B、产气不产酸 C、产酸产气 D、不产酸不产气 141.大肠菌群检验样液中和用的盐酸浓度是(A)。A、1mol/L B、10mol/L C、1% D、10% 142.大肠菌群检验样液中和用的氢氧化钠浓度是(C)。A、1% B、10% C、1mol/L D、10mol/L 143.大肠菌群检验初发酵肉汤最长培养时间是(C)。A、24h±2h B、24h±3h C、48h±2h D、48h±3h 144.大肠菌群检验接种处发酵肉汤时每个稀释度接种(B)管初发酵肉汤 A、2 B、3 C、4 D、5 145.大肠菌群检验福发酵试验所用的培养基是(D)。A、LST B、SS C、EMB D、BGLB 146.大肠菌群检验复发酵试验是在36℃±1℃培养,所需最长时间是(C)观察生长情况。

A、24h±2h B、24h±3h C、48h±2h D、48h±3h 147.大肠菌群检验结果报告,时证实为大肠菌群阳性管数,查MPN检索表,报告(A)A、每克(或毫升)样品中大肠菌群的MPN值 B、CFU/g C、CFU/ml D、每100克(或毫升)样品中大肠菌群的MPN值 148.大肠菌群检验结果报告时,以(C)(MPN)报告,是对样品或菌密度的估测。

A、最大值 B、最小值 C、最可能数 D、95%的可能数

149.霉菌和酵母菌检验原理是依据霉菌和酵母菌通常在pH低、湿度高、(C)、低温储存等,并含有抗生素的食品中出现而制定的检验方法。A、高氮低盐 B、高氮低糖 C、高盐高糖 D、低糖低盐

150.霉菌和酵母菌检验的意义是:在某些情况下,霉菌和酵母菌不仅造成食品的腐败变质,有些霉菌还能够合成有毒代谢产物(D)。A、抗生素 B、内毒素 C、外毒素 D、霉菌毒素 151.霉菌和酵母菌检验所用恒温水浴锅的温度是(A)。

A、45℃±1℃ B、45℃±2℃ C、47℃±1℃ D、47℃±2℃ 152.霉菌和酵母菌检验所用的平板的直径是(C)㎜。A、50 B、70 C、90 D、110 153.食品中常用于霉菌和酵母菌检验的培养基有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孟加拉红琼脂和(B)培养基等。

A、巧克力平板 B、高盐察氏 C、改良马丁琼脂 D、玫瑰红钠琼脂 154.孟加拉红培养基中添加的孟加拉红具有抑制霉菌菌落的蔓延生长,同时还具有(B)的作用。

A、指示剂 B、抑制细菌 C、显色剂 D、营养素

155.霉菌、酵母菌检验稀释时,根据对样品污染状况的估计,选择2—3个适宜连续稀释度的样品均液,(B)无菌培养皿内。A、每个稀释度分别吸取1mL样品均液加入两个

B、在进行10倍递增稀释时,每个稀释度分别吸取1mL样品均液加入两个 C、每个稀释度分别吸取1mL样品均液加入一个

D、在进行10倍递增稀释时,每个稀释度分别吸取1mL样品均液加入一个 156.霉菌和酵母菌检验制备样品时,以无菌操作将检样25g(或25mL),放于225 mL稀释液的玻塞三角瓶内,振摇(D)min,即为1:10的稀释液。A、10 B、15 C、20 D、30 157.霉菌、酵母菌检验稀释时,取1mL1:100稀释液注入含有9mL灭菌水的试管内,振摇试管混合均匀,另换一支1mL灭菌吸管吹吸(D)次,制成1:1000的稀释液。

A、50 B、30 C、10 D、5 158.霉菌、酵母菌检验稀释时,用灭菌吸管吸取1:10稀释液10mL,注入另一支无菌空试管中,另用带橡皮乳头的1mL灭菌吸管反复吹吸(B)次。A、80 B、50 C、30 D、5 159.霉菌、酵母菌检验接种时,待琼脂凝固后,翻转平皿,置(B)温箱内培养。

A、20~25℃ B、25~28℃ C、25~30℃ D、28~32℃

160.霉菌、酵母菌检验接种,待琼脂凝固后,翻转平皿,置一定温箱内培养,培养时间为(B)。

A、2d后开始观察,共培养4d。B、3d后开始观察,共培养5d。C、3d后开始观察,共培养6d。D、4d后开始观察,共培养7d。

161.霉菌、酵母菌培养过程中菌落观察时要注意轻拿轻放,避免(A)散开,造成结果偏高。

A、孢子 B、菌丝 C、鞭毛 D、芽孢

高职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教学改革 篇3

关键词: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高职教学;因材施教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与食品理化检验、食品感官检验构成食品检验工的三大技能板块,是食品检验工作岗位群的职业素质基础之一。因此,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是高职食品类专业的职业技术核心课和专业基础课,是食品检验工国家职业资格考试中的主要内容之一。本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实用性和技能性,而且高职教育强调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教学,特别强调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以便学生走出校门就能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因此,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避免探索适合高职教育的教学方法。

高职教育是个系统工程,涉及学生的情商、智商以及习惯的改造,特别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及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笔者在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这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实践,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就此进行经验总结,抛砖引玉。

一、明确教学目标,模块化整合教学内容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涉及面非常广,教学内容由多个知识点组成,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非常清楚教学内容的详略点,精心把握教学内容,才能引导好学生。根据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国家标准和实际工作的岗位需求,笔者认为,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是应用微生物学的理论和方法,检测食品中的菌落总数、大肠菌群及致病菌。为进一步确定这门课程的知识、技能和素质三个层次上的教学目标,具体来说,要求学生学完这门课程后,要达到的知識目标是:明白是什么(认识微生物的类群与形态)、怎么样(理解微生物营养与生长)、为什么(了解微生物对食品、食品工业及人体健康的影响)和怎么做(理解国内外食品微生物一些重要标准,理解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基础知识);技能目标是能够出具一份合格的食品卫生学检验报告,能够“检得了、检得出、检得准、检得快”;素质目标是在生活、工作和职业生涯三个方面的素质有显著提高,转变日常生活中的卫生习惯,增强食品质量和安全观念,形成严谨、求实、耐心、细心的检验工作作风。

课程内容可以设置一系列案例或模块进行整合,使学生掌握微生物检验的基本原理和技术。一是让学生设计实验,判定未知菌革兰氏染色结果是否正确,引导学生灵活掌握微生物形态学知识和革兰氏染色技术,并且使学生意识到实验方案设计的严谨性;二是让学生对一种食品进行栅栏因子分析,可以使学生理解微生物生理学知识、掌握影响微生物生长的理化因素,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三是让学生判定平板上的单菌落是否纯,培养并设计实验验证,可引导学生掌握微生物培养的方法,并且理解微生物分离纯化和无菌操作的原理。

实训实验也可模块化设计:基本技能的训练及验证性等基础实验可设计为基本技能模块;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可启发学生,促其思考,由此锻炼其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这部分可设计为技能发展模块;研究性实验需要学生熟练掌握微生物基本知识和技能,可针对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作为兴趣模块。

二、尊重学生差异,改进教学方法

一般认为,高职学生不大适应系统性的、理论性的学习,对较抽象的理论学习普遍有困难,而且高职学生知识积累有限,独立思考、自我学习和解决问题能力相对比较差;缺乏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业余活动丰富,自我约束能力不强;容易受短期目标驱动;中学阶段所养成的视考试分数为“命根”的观念较根深蒂固。高职学生存在的这些现象给我们的启示是:教师可以通过及时反馈学习效果,让学生慢慢由“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转变到“知道自己不知道”,如此可较好地满足他们追求短期目标的心理,增强学习目标性和自主性。且理论学习效果的反馈可以通过及时公布平时的作业成绩来实现,实践技能学习效果的反馈可以通过实验操作过程中的巡检点评和实验报告来反映,教师也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在班级QQ群公布平时成绩、小组实验成绩等。

高职学生在写作业和实验报告中常见的问题是缺少思考,抄袭现象严重。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通过量化的方法来避免,即教师要事前告诉学生判罚规则:两个同学的作业或报告,一句话中有连续七个以上的字相同,就可以判定为抄袭,作业成绩需判为最低等级。并且,要求在写作业和实验报告时,凡是在书上和网络上摘抄的文字必须简洁,鼓励学生用自己所掌握的术语、行话来准确描述、分析和解答问题,要让学生们清楚,工作岗位需要的是会思考的人。

三、采用挫折教学法,强化实验训练技能

学生在这门课程的实训实验中常见的问题就是不愿意动手,眼高手低。实际上每个操作都具有丰富的知识内涵,需要学生多动手才能深刻体会。针对学生这些问题,除了强调要进行技能考试之外,还需要合理安排实验内容。因此,我们安排了标准溶液细菌、真菌总数计数和标准溶液中大肠菌群计数这两个独立的实验,并且最后一次实验安排的是综合实训:要求学生检查一种食品产品中的细菌数、真菌数和大肠菌群数。最后一次实验是前面所有技能的综合练习,学生即使失败,也有重新再来的机会。这也是学生经历“挫折—反思—提高”的一个过程,通过“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循环,激发学生掌握知识的渴望,强化学生对技能的理解和掌握,让学生体会到经过自己努力后,尝到成功的乐趣,看见自己的进步。

四、开展团队合作,促进生生互助

高职院校一般是大班上课,40人一个班,就实际情况来看,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基本比较紧张,每次实验都是大班开课、多人一组,一般3人一组进行实验,教师很难同时注意到实验室中每位学生的表现,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开展了团队活动,借助麦肯锡的“高效团队”构建方法,即:为数不多的成员、互补的技能、共同的业绩目标、相互承担责任,采取小组实验成绩代替个人成绩的方法,每次实验采取小组实验结果和业绩的方式来进行考评,促使团队成员相互提醒、协作,有效提高了团队各成员的学习效果。

(作者单位:中山市火炬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4789.2004.

[2] 罗雪云, 刘宏道. 食品卫生微生物检测标准手册[M].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1995.

[3] 朱宏飞. 微生物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的几点探索[J].微生物学通报,2007,(1).

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技术 篇4

关键词: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菌落总数,方法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国家相关部门加大了对食品安全进行监管的力度,测定食品中微生物菌落总数是检验食品是否合格的一个重要途径,其检查结果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食品安全[1,2]。为进一步对食品微生物检验中菌落总数测定的有效方法进行探讨,本次研究将我科待检的样品120份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应用平板菌落计数法、菌落总数试片检测法、TTC培养基法进行检验,分析检验结果,以总结能够提高结果准确率的检验方法,现将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研究资料

在我科待检的食品样品中选择120份作为本次研究对象,120份样本均来自于本疾控中心管理辖区内食品加工厂。平板菌落计数法应用平板计数琼脂培养基进行检验,生产厂家为北京陆桥计数有限责任公司;菌落总数试片检测法应用菌落总数测试片进行检验,应用3M petrifilmTM细菌总数测试片,由美国3M公司生产;TTC培养基法生产厂家为北京陆桥计数有限责任公司,TTC琼脂按照体积比100:1的比例在琼脂中加0.5%的氯化三苯四氮唑(TTC),浓度是0.005%。

1.2 测定方法

1.2.1 平板菌落计数法

按照国标GB4789.2-2010进行检测,应用无菌操作取出25g(液体25ml)样品,放到装有225ml生理盐水的无菌锥形瓶中,均质摇晃,使其混匀,用lml的无菌吸管吸取1:10样品匀液1ml,沿着试管壁缓慢注入到盛有生理盐水9ml无菌试管内,振荡试管,使其混匀,得到1:100的样品液,按照相同的方法分别制备比例为1:1000与1:10000的样品液。根据样品污染的程度,选择2~3个适宜稀释度的样品匀液,分别吸取1ml,将其注入到直径为9cm的无菌平皿中,同时分别吸取1ml空白稀释液于两个无菌平皿中,作为空白对照,及时将温度为46℃的计数琼脂培养基15ml注入到平皿中,对平皿进行转动,使其混匀,琼脂凝固后,对平皿进行翻转,将其放到36℃±1℃的温度中进行(48±2)小时的培养。

1.2.2 菌落总数试片检测法

把先前已经准备好的测试片放在水平的台面上,去除附着于纸片的薄膜,应用与平板菌落计数法相同的方法制备不同稀释度的样品液,各吸取1ml样品液均匀涂于测试片中央,将盖膜盖好,见培养基凝固后,将纸片压紧,让样品均匀分布于纸片上,每个稀释度样品各进行2片接种,将其放到36℃±1℃的温度中进行(48±2)小时的培养。

1.2.3 TTC培养基法

以国际测定标准为参照,将lml浓度为0.5%的TTC溶液置入100ml琼脂培养基内,制备为TTC琼脂培养基,浓度为0.005%,接种与培养方法均和平板菌落计数法一致。

1.3 数据处理

通过SPSS19.0统计学软件分析以及处理本组研究数据,通过卡方检验组间计数资料的对比,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明显,具备统计学意义以P<0.05表示。

2 结果

平板菌落计数法检测合格率为90%,菌落总数试片检测法检测合格率为90.8%,TTC培养基法检测合格率为91.7%,三种方法检测合格率比较没有明显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讨论

当前,人们生活水平日渐提高,食品安全问题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但在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频繁出现,对人们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在加工、储存等过程中,食品可能接触到各种微生物,致使食品变质,因此,相关部门需要注重食品中微生物的数量的检测,及时发现不合格的食品,并进行处理,为食品安全提供保障[3]。

在对食品中微生物学菌落总数检测中,常用的方法有平板菌落计数法、菌落总数试片检测法、TTC培养基法三种,三种方法的检测结果没有较大差异,各有优势[4]。本次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三种方法检测合格率分别为90%、90.8%、91.7%,三种方法的检测合格率比较没有明显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在进行食品卫生微生物菌落总数检测时,相关检测中心可根据具体的检测要求、检测技术等为依据,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以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率。另外,为了进一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检测中心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对检测质量进行有效控制:(1)注重检验人员操作水平的培养,使检验人员怀着严谨的态度与崇高的责任心进行检测工作,保证检测工作的规范性。(2)对实验室内的环境进行严格控制,尤其是培养皿湿度与温度的控制,减少环境对培养皿造成的影响,并定期对检测仪器、设备等进行校对,保证得到更为准确的检测结果[5]。(3)注重培养基与试剂质量的控制,将其储存于干燥、通风的环境中,如需冷藏,则应该控制好温度,定期对培养基与试剂的生产日期进行检查与记录,超出使用期限则不得再使用,避免因培养基与试剂过期而导致检测结果不准确的现象出现。

参考文献

[1]陈潇,刘秀梅,王君,等.我国食品微生物检验方法标准现况及对策研究[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14,26(4):394-397.

[2]银丽娟.强化食品微生物检验质量的若干思考[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4,24(4):2452.

[3]王大力.食品微生物检验内容与检测技术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5,25(15):294.

[4]李志娟.食品微生物的检验技术与未来发展探讨[J].科技传播,2014,3(23):191-191,187.

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技术 篇5

1、熟练掌握各种细菌和真菌的药敏试验的原理、结果解释、影响因素。熟悉常见耐药菌的耐药机制及其检测方法。熟悉联合药敏试验的适应症、结果类型。了解体液中抗菌药物浓度测定的适应症及方法。

2、掌握室内质控、室间质控、质量控制失控的分析及处理。

3、熟练掌握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常见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鉴定分离技术、生化反应原理和结果及其他相关检验技术,对少见的微生物也应有一定的了解。

4、对各种抗菌、抗病毒药物的分类、作用、副作用、药理及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应有一定的了解。

5、熟练掌握各类临床标本的送检指征、采集和运送的方法及注意事项,掌握不同标本的常见病原菌种类、临床意义、不同标本的实验室处理方法、检验流程、结果的报告方式及解释。

6、微生物学基本检验技术试验方法的原理、操作方法、相关试剂的配制及应用。掌握:(1)动物实验菌种的保存与管理(2)真菌感染、病毒感染的实验诊断(3)分子生物学技术

7、熟悉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的安全与防护,各项措施及规章制度。各种消毒灭菌的方法、原理、应用及效果监测。

8、熟悉各种常见的感染性疾病、病因、发病机制、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了解本专业危重病人的诊断,治疗及并发症处理工作。

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技术 篇6

[关键词] 微生物;食品;检验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756-02

微生物污染造成的食源性疾病仍然是世界食品安全中最突出的问题[1]。目前,已经有很多致病菌和水源致病菌。由食源性致病菌,如沙门氏菌、埃希氏大肠杆菌、空肠弯曲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李斯特氏菌等引起的病例越来越多。由于食品微生物污染的广泛发生,严重影响人民的健康,因此食品微生物检验工作对评价食品卫生质量,保证消费者饮食卫生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并且研究特异性更强、灵敏度更高、简便快捷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和方法,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微生物检测技术和体系迫在眉睫。为了更好地开展食品微生物检验和调查研究工作,提高食品的卫生质量,保证消费者饮食安全,本文对微生物的检验技术在食品检验中的研究动向进行详细的介绍。

1 微生物检测技术在食品检验中的特点

1.1 食品微生物检验的范围较广包括 ①引起食品腐败变质的微生物;②经食物传播的病原微生物,是人类疾病病原微生物、畜禽疫病的病原微生物、人兽共患传染病病原微生物。这几类微生物可达数百种;③食品工业微生物,如酿造发酵工业用霉菌酵母等曲种、保健食品中双岐杆菌、乳酸菌等。在食品微生物检验中,采集样品极为重要。因此采样品必须有代表性。

1.2 食品微生物检验需要准确、快速。

1.3 食品中微生物检验具有数量观念。诊断食物中毒仅作定性试验是不够的,还需对致病菌定量检验。

1.4 因为食品中待分离的细菌较少,而杂菌有相对的比较多,所以对待检验的细菌的检验工作就有比较大的干扰。

1.5 对食品中的微生物检验有一定的法律性质。

2 微生物检测在食品检验技术的应用

2.1 电阻抗技术 ①电阻抗法:电阻抗法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项生物学技术,已经开始应用于食品微生物的检验[2]。②微量生化法。人们增加了对细菌快速检验的要求,所以高精度和高重现性试剂就有了飞速的发展。现在常用的MICRO—ID、API等。③快速酶触反应及代谢产物的检测。快速酶触反应是根据细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可合成和释放某些特异性的酶,根据酶的特性,选用相应的底物和指示剂,反应的测定结果有助于细菌快速诊断。④放射检测技术。

2.2 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 其又包括两种技术:

2.2.1 核酸探针技术 根据碱基互补的原则,用特定的方法测定标记物。其优点是①特异性;②敏感性。但探针检测技术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检测一种菌就需要制备一种探针;要达到检测量还要对样品进行一定时间的培养;探针检测是分析基因序列,对毒素污染的食品有时因样品中不含产毒菌而无法检测。

2.2.2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 其原理为通过加热使双链DNA经裂解成两条单链,成为引物和DNA聚合酶的模板;然后降低温度,使寡聚核苷酸引物与DNA分子上的互补序列退火。一般情况下退火温度越高,扩增特异性越好。测定PCR产物的方法较多,如凝胶电泳法、比色测定法及化学发光测定法等。

2.3 采用仪器法 ①流式细胞术(FCM)。用流式细胞仪对细胞悬液进行自动快速定量分析和分选的新技术,根据FCM检测到的荧光强度强弱与DNA片段的大小成比例,根据荧光浓度的就可以知道细菌的DNA指纹图谱,从而确定细菌的种类。②全自动微生物检测法。其优点在于全自动操作,所有样品的结合、洗涤、基质读数及报告说明等都是全自动操作;快速测定,可以同时对60-480个样品进行分析,并且鉴定时间只需2-3h,这是效率非常高的一个检验系统,并且也是今后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发展的一个方向。③ATP生物发光法。ATP生物发光法快速,甚至可以将细菌计数时间缩短至几分钟[3],操作简便、灵敏度高,具有其他微生物快速检测方法不可比拟的优势,曾被称为是检测环境中微生物最方便可靠的方法[4]。④免疫磁性微球。这种技术不仅仅只在医学领域方面得到应用,在食品微生物的检验方面也能见到。由于食品的样品检验多为固液混合体,所以采用常规方法很难将少量的微生物提取出来。⑤电阻电导检测器。这种方法的工作原理是当细菌进行繁殖时,将蛋白质、各种糖类等大分子物质分解成氨基酸、有机物等相对小一些的物质,在就培养液的电导度进行一定的改变,这样,根据电阻和电导度的变化,就可以计算出被检验样品的含菌数是多少。

总之,我们在对食品微生物检验时要遵守职业道德,严谨科学态度,注意各个环节来确保微生物检验数据的准确性,为食品卫生和安全提供可靠的依据。并且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今后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的发展方向会是:①采用快速和大批量的检验方法,来提高检验效率;②形成标准化的实验条件;③提高和保证检验的精度和灵敏度。

参考文献

[1] 王云国,李怀燕.食品微生物检验内容及检测技术[J].粮油食品科技,2010.3.

[2] 张洁梅.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的研究进展[J].现代食品科技,2005,21(2):221-222.

[3] 舒柏华,孙丹陵,王胜利,等.肉类食品细菌污染生物发光快速分析技术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2003,19(4):483-484.

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技术 篇7

笔者在进行描述之前, 先对四个代号的含义进行说明。

n:系指一批产品的采样个数。

c:指代该批产品的检样菌数中, 超过限量的检样数, 也就是超出合格菌数的限量最大允许数。

m:指代合格菌落、菌数的限量, 将可接受与不接受的数量区分开。

M:指代附加条件, 其主要为判定合格菌数的边缘界定, 即合格菌数与不合格菌数的可接受与不可接受之间的界定。

1.1 采样方法举例

有些食品微生物实验室在每批产品采取检样进行检测评价时, 往往全凭此检样的合格程度来断定。但ICMSF方法与此不同, 它主要依据的是统计学原理而衍生而来的评价方法, 为此, 为了能够客观真实的反应产品的质量问题, ICMSF方法相应制定了二级法与三级法。二级包括n、c以及m值, 而三级法择有n、c、m以及M值。

(1) 二级抽样方案。自然界中材料分布曲线多半是正态分布, 以其一点作为食品微生物的限量值, 只设立合格判定标准m值, 超过m值得, 则为不合格品。检查在检样是否有超过m值得, 来判定该批是否合格。以生食海产品鱼为例n=5, c=0, m=102, n=5也就是抽样为5个, c=0则意味着该批检样中, 未见到超过m值的检样, 此批货物为合格品。

(2) 三级抽样方案。将微生物标准m以及M值两种界量如同二级法, 超过m值的检样, 即算为不合格品。其中, 以m值到M值的范畴内的检样数, 作为c值, 若在此范畴内, 也就是附加条件合格可以成立, 反之, 超过M值则不合格。如, 冷冻生虾的细菌数标准n=5, c=3, m=106, M=107, 其意义是指从一批产品中, 取获5个检样, 经检样结果, 允许≤3个检样的菌数是在m到M值之间, 或者一个检样菌数超过M值者, 则判定改批产品为不合格品。下表即为虾的微生物标准。

由表1可以看出, 考虑到以上多种取检样数以及检样污染数, 在1到9例中检样则需采5个 (n=5) , 而污染检样数设定为c=3, 2, 1。而在10~15例时, 要用二级法则不得检出改致病菌c=0。例如, 冷冻食品, 细菌数按2, 大肠菌群按5, 金黄葡萄球菌按二级法判定。

1.2 检验方法选择

检验选择标准方法可按GB/T 4789执行。值得指出的是, GB/T 4789的系列标准中如果对于检验项目有两个以上检验方法时, 应以第一法为基准方法。

2 微生物质量控制所具备的条件

2.1 样品检验的实施标准

(1) 样品处理。实验室接到送检样品后, 应当认真核对登记, 确保样品的相关信息完整并符合检验要求。

(2) 实验室应按要求尽快检验。若不能及时检验, 应采取必要的措施保持样品的原有状态, 防止样品目标微生物因客观条件的干扰而发生变化。另外, 冷冻食品应在45℃以下不超过15分钟, 或在2℃~5℃不超过18小时解冻后进行检验。

2.2 记录与报告

(1) 记录。检验过程应当及时、准确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以及结果和数据等的信息。

(2) 报告。实验室应按照检验方法中规定的要求, 准确、客观地报告每一项检验结果。

2.3 检验质量控制

检验程序的执行务必无菌操作实践。其工作人员应当配备专用工作服、口罩、专用鞋等在二级微生物实验室中严格进行相关工作。另外, 在检验工作中, 为保证质量控制符合相应标准, 凡是涉及到待检样品所接触到的器皿、器具等均要进行无菌消毒工作, 且灭菌消毒后不能放置时间过长。同时, 微生物学检验的一些行为过程均应当满足GB/T4789-2003以及GB4789-2010的相应标准执行。

在定量检验时准确使用重量法或体积法。做稀释液时, 常会滞留少量样品在吸管内外, 应多加注意。在培养基倾注检样平板时, 培养基温度控制在45℃~50℃之间, 并使培养基与检样充分混合。做真菌检验时, 培养基中需加入细菌抑制剂。

2.4 实验室仪器设备

微生物实验室常用的仪器设备主要有:冰箱、培养箱、高压灭菌器、净化台、显微镜、蒸馏设备等等。所有的仪器和设备均应按生产厂家提供的方法和有关规定正确使用。对于连续工作的仪器如冰箱、培养箱, 每天都应进行温度监控和记录并定期维护, 以保证仪器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需要强制性定期检定的仪器和设备, 经有资质的计量部门检定校准合格后方可使用。如高压灭菌器应定期对压力表进行检定, 在进行物品灭菌时, 应做效果监测并记录。

3 结语

总之, 当前食品微生物检测质量控制的应用方法有很多。但为了保证质量控制在实验室内所进行的一切活动, 就应当在建立质量保障标准体系的基础之上, 保证好样品检验的实施标准, 同时要积极吸收当前科技年代的先进检样方法, 不断掌握符合微生物质量控制的先进技术。另外, 还要适当合理、科学的管理手段, 加强对检验设备、以及检验过程的质量控制工作力度等, 以此满足社会对食品卫生的检验的需求。

摘要:当前, 对于食品卫生微生物检测质量控制的评价方法有很多种, 而本文主要介绍了当前全球范围内最为常见的集中取样方案, 如ICMSF采样设计检测方案, 仅此作为参考。同时, 本文也提出了微生物检测质量控制的实施标准所注意的一些问题等。

关键词:质量控制,采样设想,基本方法,ICMSF

参考文献

[1]周红雨.我国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质量控制工作现状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06 (9) .

[2]杨建平.微生物检验质量控制影响因素分析[J].江苏预防医学, 2005 (2) .

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技术 篇8

1 制定适合医学检验技术4年制的教学大纲并 选择合适的教材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高尚的职业道德,具备医学检验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拥有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养,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有能力在各级医院、教育、防疫等部门从事医学检验、医学实验室技术、 富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根据这一目标和要求,制定出了新的《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教学大纲,把重点内容放在掌握常见的病原微生物的检验程序和方法、掌握药敏试验方法、检验报告的解读、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上。教材暂时选择人民卫生出版社倪语新等主编的《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第5版,这本教材的重点内容落实在微生物的检验上[1]。目前微生物专家正在积极组织一班人员,编写新的人卫版教材,如果正式出版,内容比较合适的话可以考虑换新的教材。

2 理论教学的创新

2.1 以点带面的教学模式

临床微生物检验涉及学科范围广、内容繁琐、知识点众多,可大纲安排该门课的学时数又不多,理论学时通常在50学时左右,如何利用有限的学时把教材内容更好的传授给学生?很多教师讲课喜欢面面俱到, 讲课语速过快,学生思维跟不上,对上课失去兴趣,通常是打瞌睡或低头刷微博。作者所在教研室根据《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的特点,同时结合临床需要,选择所要讲授的内容,采取“抛砖引玉”的教学模式[2],也就是在授课过程中,挑选临床分离率比较高的细菌作为重点讲授的内容,同一类别的细菌略讲或不讲,由学生课后自学,教师采用提问的方式来考察学生是否达到自学的目的,由点及面,促使学生能全面掌握该教材的内容。

2.2 围绕病种进行特殊的微生物讲解

大部分教师喜欢按照课本内容进行微生物学检验的理论教学,而这种教学模式通常以菌种性质来分类进行系统学习,往往偏向医学微生物的基础知识,重复的教学内容很容易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而这种按照教科书内容来讲解的教学模式又与临床关联不大。建议把教科书有关联的章节与临床标本结合来讲解,围绕病种进行微生物的检验[3]。以临床大便标本培养肠道致病菌为例,先讲述大便培养的临床意义,肠道致病菌感染的临床症状,大便培养的临床路径:临床症状疑似肠道感染→粪便标本收集→挑选可疑的粪便进行常规筛选→涂片大便常规检查、接种麦康凯平板、血平板、SS平板、CIN平板、CCFA平板、TCBS平板、碱胨水等培养基培养→挑选可疑菌落→微生物的检验→其他特殊检测方法筛查。最后详细进行结果判断,具体分析各种肠道感染菌如沙门菌、志贺菌、小肠结肠耶尔森菌、艰难梭菌、弯曲菌、霍乱弧菌、副溶血弧菌等的性质、检测方法和临床意义。此种教学模式的改革,不是将一种单纯菌株放在那儿让学生来做验证性实验,而是还原了目前检验科微生物室如何将病人大便标本进行分离培养和鉴定这一操作过程,将微生物基础知识和临床标本的培养更好地结合到一起,有利于学生认识和理解做微生物的培养鉴定是与病人的标本紧密联系一起的,同一份标本培养的目的不同,所要选择的培养基就不一样,最后鉴定病原微生物的操作流程也不一样。根据病种进行相关微生物内容讲解,一方面把微生物基础知识进行了串解;另一方面加强了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同时也达到了把学生培养成为理论与临床相结合成为综合性人才这一目的。

2.3 启发式教学

长期以来高校一直处于教师是教育者,学生是受教育者的状态,教师讲学生听,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教育,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思维受到极大的压抑,从而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启发式教学就是采用诱导式办法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参与到专业课的学习中,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营造不断创新的学习环境,创造一个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使其创新能力得到充分发挥。达到的效果就是让学生变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来,诱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启发式教学对于教师的要求就是两个“转化”:把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具体知识,再进一步把学生的具体知识转化为能力。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这两个转化上,例如在学习肠杆菌科这一章节时,首先要让学生弄清楚肠杆菌与非发酵菌、弧菌科、巴斯德菌的区别,然后再用葡萄糖酸盐和苯丙氨酸脱羧酶两个关键的实验把肠杆菌科区分开,最后鉴定到种,让学生熟悉肠杆菌科鉴定的操作流程,然后把这一流程运用到肠杆菌科鉴定的综合性实验当中,实现把知识转化成能力的过程。

2.4 加强与临床沟通能力

在医疗实践中,微生物检验与临床抗感染治疗之间关系非常密切,临床医师希望发出的检验报告是一份诊断报告,对临床治疗有实际的指导意义,因此从事微生物检验的工作人员和临床医师应该经常进行交流与沟通。重视学生与临床医护人员之间的沟通能力, 是培养一名优秀的临床检验师所必需的素质,就今后医疗行业发展的趋势来看,注重是单病种多学科联合会诊中心的诊断、学科之间交叉越来越紧密,这就要求从事检验的人员更多参与到临床科室对疾病的诊断当中。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方面的交流还远远不够。 为此,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提高学生人际沟通能力是大学生素质教育必不可缺少的一方面。通过特殊的培养与临床医师沟通是职业素质培养的一方面,教会学生多与抗感染医生进行沟通,与临床医师对于微生物检验相关病例进行沟通,通过沟通,可以了解临床医师对该疾病的预期判断、疾病的进程以及用药后的疗效。与临床医师沟通的方法有多种,可以直接参与到病案讨论会诊中,可以就标本取样的时间、取样的部位、需做厌氧培养是否采用了运送培养基等方法与临床医生沟通、也可以在血培养出现阳性报警时就危急值报告与临床医师进行什么疾病、用过什么治疗方法等沟通,这些信息可以给学生选择合适的培养基、以及后续细菌的培养鉴定提供新的思路。学生就可以快速、及时、准确地把检验报告发送到临床,让临床医师真正认识到学生发送的报告是诊断报告,而不是垃圾报告。

3 实验教学的创新

3.1 加强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

五年制的医学检验专业转化成四年制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从专业的转化过程来看,今后四年制的学生要重视实验操作技术。而实验技能训练,不仅是基本功的训练,也是科学素质的训练,必须从严抓起。在实验教学中,把学生实验基本操作基本技能的训练放在首位,如革兰染色、抗酸染色、墨汁染色、细菌的分离培养、各类生化反应结果的判断等,这些基本操作,贯穿微生物学检验学科实验教学全过程,是所有实验规范化操作的基础。因此,要求学生对每一个基本操作步骤,都应该按照实验操作的规范化流程来做,特别要强调无菌操作技术,在带教数年过程中发现学生对无菌操作概念观念淡漠、学生没有意识到不按照无菌操作技术来做,很可能导致最终的结果错误,给临床治疗带来很严重的后果。因此,每次微生物实验时都要强调无菌技术、标准化地操作流程,目的是让学生全面熟练掌握这些基本操作技能。

3.2 增加综合性实验

无论是以前的五年制,还是今后的四年,《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实验教学中,都没有按照《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实验指导》的内容来进行实验,实验指导中都是给出某一个具体的菌株,让学生进行验证,实际上就是一个验证性实验,因为为同一种菌株,所以学生结果都一样,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微生物实验教学中, 开设的是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如开设了球菌的鉴定、 肠杆菌科的鉴定、非发酵的鉴定、真菌的鉴定几大板块,每一个实验每位学生的菌株都不一样,要求学生根据革兰染色的结果设计后面的鉴定流程。以非发酵鉴定为例,确定革兰阴性杆菌之后,要做KIA、OF、动力、 氧化酶实验与肠杆菌科、弧菌科、巴斯德菌科区分开, 然后根据菌落、菌体特点设计微量管进行生化鉴定,或者做API 20NE鉴定条鉴定,或到检验科做VITEK 2进行全自动化细菌鉴定,学生设计好方案后让教师过目,教师根据学生的方案提问为什么这样做,有问题的方案教师会提出建议,剩下的问题学生自己实施方案进行鉴定。开设综合设计性实验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综合性实验只给出实验目的,学生自己预先设计实验路径,选择实验器材,到达实验目的,使学生真正成为实验的主角,提高学生独立设计、独立实验的能力。同时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还具有实验内容较为丰 富,实验方法较为多样,实验形式较为灵活等特点,给学生提供了极大自由发挥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3.3 “临床标本“进课堂

在实验教学工作中,就地取材,把医院检验科的临床需要做病原菌培养的标本拿来作为实验教学标本。 如:血液、痰、脑脊液、尿液、粪便等各类体液或分泌物标本的细菌学检验。这些标本有些是临床病人的标本,有些是带教教师模拟制作的。用临床标本或临床模拟标本进行实验,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传统实验课往往为了减少标准菌株在培养分析过程中因不典型反应带来理论与实验结果不匹配的现象,教师常常对标准菌株增菌分纯培养后再用分纯的单个菌落进行实验,虽然实验结果与课本上的菌株符合程度高,但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经常处于被动依赖状态,教师怎么说,学生就怎么做。现在用模拟标本给学生进行操作实验,让其有进入临床实习操作的感觉,需要学生思考,考虑应该按怎样的步骤进行,选择什么样的培养基等,使学生的思辨能力由被动变为主动思考,让其思考能力及动手的积极性得以充分发挥; 学生多动脑勤动手,教师则积极互动,解决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帮他们分析当实验结果与理论结果不符时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是不是有些菌株在用药的过程中发生了变异等;使学生尽力发挥自己的理论与实验操作水平,这样既有利于建立学生参与临床的成就感,又有利于增强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知识的信心。临床实验标本能使学生快速适应临床实习,由于学生在校时既然多次接触“真”标本,而且是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所以学生记忆比较深刻,故其进入临床实习阶段能很快地适应工作。

3.4 安排学生到医院见习

检验专业培养的学生以后是要到临床上工作的, 他们面临的是患者的标本,通过对病人的标本进行处理,进行分离培养及鉴定,最后把准确的结果发到临床科室,给临床医生提供治疗的依据,要求每一个检验人员要有很强的责任心,对发出的检验报告负责。而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封闭式的,课堂教学安排的内容有限, 并且这样培养出的学生责任心不强,缺乏生物安全意识。无菌操作贯穿整个微生物检验实验中,虽然教师每堂实验课一再强调每一步的操作都要有无菌意识, 但学生依旧不以为然,无菌操作意识淡薄,标本不被环境和操作者污染是试验成败的关键,虽然学生最后都有毕业实习,但是在上课的过程中能够适当安排学生到医院进行见习,带学生到医院检验科细菌室参观,利用医院检验科先进的检测设备和技术优势培养他们, 向他们展示微生物全自动鉴定系统及自动药敏检测系统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收获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 另外临床上面临的是从患者的标本中分离到的病原微生物,学生为自身安全考虑会格外注意生物安全,在课堂上不容易培养的生物安全意识通过见习就轻松的得到解决。临床检验工作人员处理标本时标准化的无菌操作技术及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可以培养学生的无菌操作意识,增强学生的责任心,为将来培养优秀的临床检验工作者奠定基础。

3.5 改变实验考核方式

考试是检查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考试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方法以及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计划中微生物学检验实验课与理论课的比例为4:5,今后还有增加的可能性,最好能达到1:1的比例,因此实验课的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比重也应当相应提高。教研室将实验课成绩的比例提高到40%, 在这40%里面,平时成绩和实验报告各占10%,综合性实验考试占20%,平时成绩除包括学生能否按时上课外,还应加上平时在课堂上布置的思考题,以及每次实验课上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评估[4]。综合性实验考核调整为:给学生一块带有菌落的平板,让其根据菌落特点,自己选择一些相应的实验来判断出该细菌的名称, 教师依据该学生实验选择的正确性、规范化操作水平、 以及最后的结果综合评定该学生的实验考试成绩。通过以上做法,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严格认真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增强了责任感,提高了学生观察、发现和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

4 结语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分析以及发展 篇9

随着科技和知识水平的进步,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向着更加全面与完善的趋势进行。目前对食品微生物检验的主要内容为污染指示菌和致病菌,而检验的技术已经在传统检验方法的基础之上有所提升。食品微生物的污染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包括出产的环境和原料中菌落的数量等。绝大多数的食品都含有一定数量的有害微生物,只要保证其在安全值以内,这些微生物就不会对食品造成负面影响。而如何检验这些微生物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将是本文的研究重点。

食品微生物检验内容

检验污染指示菌

第一,对食品中同一菌落的细菌总数以及所有菌落的细菌总数进行检测,方法为对食品和生活饮水取样后处理,经过相应条件的培养之后,取1 cm3的样本进行检测,判断食品和生活饮水的污染程度。

第二,对食品样本进行环境培养,温度为37℃,时间为1 d,如果发酵后产生了乳糖和气泡以及兼性厌氧无芽孢菌,则证明样本中含有大肠菌群系,这种细菌主要来自于人和牲畜的排泄和排遗产物,因此常以粪便的培养指标评价食品的卫生状况。

检验致病菌

对于致病菌的含量,我国早已做出明确的要求,当超过标准时,就判定该食品的卫生状况不符合要求。在研究食品的卫生要求时,除了对指示菌进行检测之外,还要对致病菌进行检测,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沙门菌等常见致病菌。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

电阻抗法

当对细菌进行培养时,它们会在繁殖的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类物质。因此,对培养基内的这些物质进行检测,通过检测结果计算食品内细菌的含量,由此就可以判断食品是否符合卫生标准。细菌代谢所产生的上述物质均具有电活性,并且均为小分子物质。因此,通过对培养基进行导电处理,测量导电后的电阻数值,就可以基本计算出细菌代谢产物的含量,进而计算出细菌的数量。当然,此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只能用于对部分细菌的含量进行检测。例如霉菌或大肠杆菌等细菌。

快速酶触反应法

细菌在生长和繁殖时,往往会合成并释放较为独特的酶,例如各类抗生素的主要成分。而不同细菌所释放的酶具有不同的特性。因此,通过对菌落产生的酶进行检测就可以判断该培养基内的菌落成分和细菌种类。最常用的工具是微生物测试片,该工具具有方便、快速的优势,并且能够准确测定细菌总数。

借助仪器法

常用的仪器有两种:微型全自动荧光酶标分析仪和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微型全自动荧光酶标分析仪采用敏感性很强的检测设备,并运用了特异性的酶联荧光技术,所得荧光数据和抗体中的抗原含量呈正比;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可以同时分析数十个乃至数百个样本,功能非常强大,并且,检测鉴定只需耗时3 h以内,效率极高。

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发展趋势

代谢学技术

新陈代谢是生命的本质,每种生物都具有自身独特的新陈代谢特点。因此,利用代谢学技术可以非常准确地测定食品样本中的微生物种类及含量。代谢学主要研究食品中的微生物在培养基内繁殖之后的产物,该产物会对培养基的成分乃至状态、外观都产生一定的改变。现在普遍运用的电阻抗法和快速酶触反应法都是代谢学技术所涵盖的范围。因此,通过进一步提升代谢学的相关理论研究和技术水平,就能发展更多、更有效、更快速的检验方法。

抗体检测法

这是当前比较常用的检测方法,目前已经趋近于完善,因此该技术将在不久的将来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根据检测的原理,抗体检测法分为酶联免疫吸附法和乳胶凝集反应法两种。酶联免疫技术有利于识别免疫检测法的特异性,而乳胶凝集反映的原理是吸附聚集抗原体和大颗粒的乳胶。

免疫检测技术

此技术是以免疫学理论为基础,融合抗原体特异性的理论对抗原体进行识别和结合反映。由于抗原分子的质量较高,人们就可以利用这些大分子作为载体,结合小分子合成抗原,以此测定食品微生物的含量和类型。

分子生物技术

分为核酸探针技术和聚合酶链式繁育技术。前一检验技术利用了脱氧核糖核苷酸分子中的碱基特异性,后者则利用不同细菌在遗传物质上的不同,通过基因探针技术进行检测。

结语

临床微生物快速检验技术研究进展 篇10

1免疫学在临床微生物快速检验抗原和抗体中的应用

免疫学是生物学的一个大分支, 其讨论的是生物的免疫反应, 在生物生病或健康的时候免疫系统的免疫反应。在临床微生物快速检验技术中应用免疫学技术, 可以帮助简化鉴定步骤, 加快检验速度, 提高检验准确度。这种检验方法已经逐渐成为微生物检验室最常用的快速检验微生物的方法。这种方法中应用了各种形式的免疫分析, 如放射免疫分析、荧光免疫分析、酶免疫分析、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生物发光免疫分析等, 这些技术足够检验出临床标本中的少量微生物, 省去了培养病毒和细菌培养的过程, 节省了检验时间, 提高了检验效率。像荧光抗体检测、抗血清凝集技术、酶联免疫测试技术、协同凝集试验等方法的操作都比较简单, 已经广泛被应用在细菌的鉴定和分型中, 例如隐球菌、沙门菌、流感嗜血杆菌及霍乱弧菌等都可以在短时间里鉴定出来[4,5]。全自动的免疫分析仪器的制造过程中应用了酶联免疫技术, 使微生物的检验更加准确, 更加快速。

2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快速检测微生物中的应用

分子生物学技术是一门从分子水平探讨研究生物本质的新兴医疗科学, 分子生物学把生物大分子在细胞信息和遗传信息传递中的功能和生物大分子的组成结构作为研究对象。分子生物学广泛交叉渗透于其他科学技术中。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研究为人类认识世界, 了解生物现象做出了很大贡献, 为人类改造生物、利用生物提供了广阔的前景[6,7]。分子生物学的发展非常迅速, 这使得临床微生物的检验不再仅仅局限于研究微生物的外部特征和生理特征, 也可以研究微生物的分子结构, 甚至是核酸结构。研究微生物的分子结构和核酸可以使临床微生物的检验从生化和免疫等方法转变为基因检测法。分子生物学应用在临床微生物的检验中, 聚合酶连反应和核酸杂交技术都具备快速、敏捷、特异等优点, 并且该技术已经开始于临床微生物的快速检验中广泛应用。基因芯片技术是一种新兴技术, 其特点是检验效率高, 样品需求量少, 这种技术的应用为临床微生物的检测灌入了新的活力。因为近几年微生物的耐药性能越来越高, 甚至有的细菌出现了多重耐药特征, 而基因芯片技术可以帮助检测出细菌的耐药基因, 这样就可以针对检验出的耐药基因, 做出抑制其生长繁殖的抗生素药物, 从而提高了检测效率, 增强了治疗效果。但是基因芯片技术仍然有许多缺点, 如成本太高, 芯片的敏感度, 芯片的特异性等, 这些缺陷都限制了基因芯片技术在临床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8]。

3细菌专有酶和其代谢产物在临床微生物快速检验技术中的应用

快速酶触反应指依据微生物在其生长过程中可以合成、释放的特异性酶, 按照特异性酶的特点选择出适合的指示剂和底物, 并将其配制于合适的培养基中, 再根据微生物反应后发生的颜色变化, 分离出可疑菌株, 其反应后的测定结果可以帮助提高微生物的诊断速率。这种技术可以将生化反应和传统的细菌分离方法结合起来, 并且可以直观地看到检验结果[8,9]。这一技术将成为以后临床微生物快速检测研究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

4细菌毒素在临床微生物快速检验技术中的应用

细菌的毒力大小是指细菌致病性的强弱, 而毒素则是细菌毒力的物质基础。毒素包括外毒素和内毒素, 其中外毒素是在细菌的生长过程中排出, 而内毒素是细菌细胞壁的组成部分, 所以内毒素只有在细菌破裂、死亡、菌体自容时才会被释放。检验员可以在临床标本中提取毒素, 这样会比培养细菌更可信[10,11]。梭菌可以在正常肠道中出现, 所以针对抗生素的相关性肠炎检验, 检验其毒素往往比培养细菌更有作用。现在, 英国的Unipaih公司已经研制出了可以检验VT-l和VT-2的VTEC的PRLA乳胶凝集试剂, 进行检验时可以用多粘菌素来裂解菌体, 释放出毒素VT, 再在U形板中与乳胶试剂一起温育24 h, 用肉眼来判定是否凝集。金黄色的葡萄球菌可以产生多种肠毒素, 也可以用单抗协同凝集技术快速检验出, 所以这是诊断金黄色葡萄球菌导致中毒的有效手段。

5生物分子传感器在临床微生物快速检验技术中的应用

最近几年, 生物分子传感器在临床化学、生物医学、微电子学、生命科学等领域都受到了重视。生物分子传感器是一种将新兴传感器技术与分子诊断技术结合起来的新技术, 这种技术为临床诊断开拓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生物分子传感器广泛应用于药物筛选、诊断感染病等领域中。DNA生物传感器是生物分子传感器中最常见一种。据相关资料表明, 如今最新的生物分子传感器仅需要20 s时间就可以检测出天花病毒、SARS病毒、炭疽杆菌等[12,13]。生物分子传感器的应用, 达到了临床微生物检测的快速准确的目标。

6病原微生物的自动化系统在临床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中的应用

最近,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 临床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也向着自动化、系列化、微量化的方向开始发展, 开辟了临床微生物快速检测的新领域。目前, 最有代表性的病原微生物的自动化系统是AMS微生物自动分析系统, 该自动化系统可以实现常规的检测和鉴定, 检测需要的时间为4~8 h[14,15]。病原微生物的自动化系统在临床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中的应用使得检验的效率大大提高, 准确度也得到了提升。

7小结

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技术 篇11

高职院校要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 (群) 的任职要求, 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 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食品微生物检验是食品检验两大工作岗位群之一, 其利用食品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与技能, 在掌握与食品卫生检验有关的微生物特性的基础上, 通过系统的检验方法, 及时、准确地对食品样品做出食品卫生检验报告, 旨在为食品的安全生产及卫生监督提供科学依据。

《食品微生物》和《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通常作为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两门职业技术课程而分别开设, 采用不同的教材在不同的学期开设, 教材中往往有很多交叉重叠的内容。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及食品检验工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对这两门课程进行融合, 可在保留原有教学进程表中的课程设置安排的情况下, 对两门课程综合进行课程设计, 根据实际情况分配学时和授课时间。通过课程整合, 可将微生物基础知识和技能与微生物检验项目有条理地融合, 注重食品微生物检测基本技能的规范化训练, 以满足高职院校食品专业食品微生物检验与质量控制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课程目标

本综合课程要使学生具备扎实的微生物学及食品微生物的理论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较熟练的操作技能, 在此基础上, 培养学生缜密的逻辑思维习惯和综合科研能力, 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相关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同时, 以培养食品微生物检验职业技术能力为目标, 按照食品行业技术领域相关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 以国家相关职业标准为依据,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强化微生物检验技能的培养与训练, 对学生完成食品检验职业资格考试或从事相关工作起主要支撑作用, 也为学生日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必需、够用”的微生物学基础知识, 使其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

课程设计思路

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就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教学理念, 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 为“零距离”就业打好基础。根据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动态, 分析职业岗位任职要求, 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设置教学项目。

本综合课程将微生物的种类、形态结构、生理生化、遗传变异、分类以及在食品环境中的生长繁殖等生命活动规律的基础理论知识体系与实践操作体系有机地结合, 将学科体系理论知识融入微生物各项基本操作技术任务之中, 打破以往独立实验的形式, 重新编排原有的食品微生物学基本技术, 通过设立专题项目, 明确需要掌握的知识和能力目标, 通过“教学做”一体化模式, 以项目实施为载体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强化培训, 既注重知识体系的基础性、系统性和必要性, 也突出相关工作岗位核心技能掌握的重要性。课程强调基础操作技能的反复训练, 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使其理解和巩固理论知识学习的内容, 增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以食品检验国家职业标准及微生物检验“职业功能”中各项工作内容的技能要求及相关知识要求为依据, 以食品微生物检验方法国家标准等法规为准则, 在对食品检验工作岗位、任务性质和对应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设计该课程。课程以食品微生物检验技能为培养目标, 应可实现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与企业检验岗位要求的“零距离”对接。课程设计以食品微生物检验操作技能为明线, 以微生物学理论知识为暗线, 将食品微生物学的学科体系理论知识融入微生物检验各项操作任务之中, 微生物理论知识不再作为完整系统存在, 而是对完成具体食品微生物检验工作的理论知识准备或经验、现象的阐释。课程强调检验操作技能的反复训练, 以此实现学生独立完成食品微生物检验基本操作的教学目标, 通过食品微生物检验项目的综合实训单元强化课程的实践性特色。

教学内容选择及教学项目设计

本综合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预备知识、显微技术、制片与染色技术、培养基的制备及消毒灭菌技术、接种与培养技术、分离纯化技术、生化试验技术、菌种保藏技术、微生物在食品中应用技术等专题项目。同时, 考虑学生未来的就业岗位更多是在企业, 而不是在专门的检验检疫或公共卫生机构, 围绕食品中最主要的微生物检验项目“菌落总数、大肠菌群的测定”选择检验操作基本技能与相关理论知识。对于食品中致病菌检测, 仅选择了我国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的主要致病菌的检验项目, 如沙门氏菌、志贺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加以介绍, 而对更多的致病菌指标的检验方法只作概述。考虑到在食品企业中饮用水、空气、食品接触面等微生物检测任务的普遍性, 课程为此安排一定课时进行了比较详细的介绍, 同时, 对于常见微生物的快速检测方法也要求学生了解。由于微生物检验操作技能具有通用性, 在对本课程综合实训项目进行适当调整后, 可以使其适用于食品安全微生物检验指标以外的检验项目, 如公共场所、化妆品等的微生物检验, 从而为学生就业提供更大的选择范围。

根据循序渐进、由浅及深、由基础到综合的顺序, 设计了17个教学项目, 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及总学时可灵活调整。具体如表1所示。

教学方法创新

讨论启发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 注意采用讨论式、启发式、参与式等多种教学方法, 并积极利用多媒体教学使教学内容形象生动, 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探索, 学习兴趣得到充分的激发,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学生分为若干小组, 分别从课内外收集相关资料进行专题研究。在专题研讨和交流的基础上, 教师通过启发式教学, 帮助学生总结提炼共性方面的知识, 通过知识的再加工使学生对抽象原理的领悟更为透彻。

操作训练规范化教学法本课程是以培养学生应用技能为目的的实践型职业技术课程, 学生的基本功是否扎实、动作是否规范标准、操作是否熟练等是衡量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技能的掌握不是通过一次实验或实训就可以完成的, 而是必须经过不同阶段的反复训练才能达到目的。更为重要的是, 检验过程中每项操作技能都必须是标准化规范动作, 否则检验过程的操作差异必然会导致检验结果的不准确。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直观效果, 采用影像资料强化学生印象, 以达到示范教学的目的。

分项技能单独完成与检验项目分组实训结合法在实践教学中, 微生物检验课程的操作技能培养是以学生个体为单位进行的, 微生物检验综合实训是以不同食品中的菌落总数、大肠菌群和致病菌检验项目分小组共同完成的。教师应根据实训项目要求指导学生了解食品微生物检验的方案设计程序, 根据食品安全标准确定微生物检验项目, 选择相应的国标检验方法, 制定详细的抽样、检验方案, 明确无菌取样过程, 了解样品的标记、保存和运送等要求, 使学生掌握被测样品的处理方法。要准备好所需的各种设备和材料, 按技术要求对玻璃仪器进行清洗、干燥、包扎、灭菌, 准备好要用的各种试剂, 制备无菌培养基, 做好检验前的其他准备工作。要按照标准操作程序完成检验操作的各个环节, 通过计算或判别得出检验结论, 编写检验报告, 使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理解知识,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提高职业适应性, 加强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对检验技能的掌握, 提高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锻炼自主学习能力, 为将来独立工作、独立解决问题奠定基础。分项技能单独完成与检验项目分组实训相结合, 既可锻炼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 又可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及分工合作的团队精神。

参考文献

[1]杨学敏.高职高专《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标准的开发[J].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11 (2) :91-94.

[2]王华, 秦津, 郑伟, 等.高职院校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实验实训课程改革初探[J].教育探索, 2010 (8) :45-46.

[3]鲁梅.谈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教学[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 2010, 23 (3) :70-71.

[4]刘慧, 李红艳.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4 (3) .

[5]毛雪丹.2003~2008年我国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特征及疾病负担研究[D].北京: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0.

上一篇:实际工程项目下一篇:互动反馈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