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检验技术(精选11篇)
微生物学检验技术 篇1
从2012级开始,武汉大学第二临床学院医学检验系从五年制改为四年制,从以前的医学学士变为理学学士,专业也改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也做了相应的调整,除了相应的课程调整外,总课时数量相应减少,专业课的课时也相应压缩,单以《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来说,总学时从108压缩到90学时,为应对这一系列的变化,寻求更加适合的教学方式和内容, 完善教学模式的深入探索,以满足现代化的医学人才培养。本人结合10多年以来的教学经验,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必修课《临床微生物学检验》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浅淡几点建议。
1 制定适合医学检验技术4年制的教学大纲并 选择合适的教材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高尚的职业道德,具备医学检验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拥有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养,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有能力在各级医院、教育、防疫等部门从事医学检验、医学实验室技术、 富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根据这一目标和要求,制定出了新的《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教学大纲,把重点内容放在掌握常见的病原微生物的检验程序和方法、掌握药敏试验方法、检验报告的解读、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上。教材暂时选择人民卫生出版社倪语新等主编的《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第5版,这本教材的重点内容落实在微生物的检验上[1]。目前微生物专家正在积极组织一班人员,编写新的人卫版教材,如果正式出版,内容比较合适的话可以考虑换新的教材。
2 理论教学的创新
2.1 以点带面的教学模式
临床微生物检验涉及学科范围广、内容繁琐、知识点众多,可大纲安排该门课的学时数又不多,理论学时通常在50学时左右,如何利用有限的学时把教材内容更好的传授给学生?很多教师讲课喜欢面面俱到, 讲课语速过快,学生思维跟不上,对上课失去兴趣,通常是打瞌睡或低头刷微博。作者所在教研室根据《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的特点,同时结合临床需要,选择所要讲授的内容,采取“抛砖引玉”的教学模式[2],也就是在授课过程中,挑选临床分离率比较高的细菌作为重点讲授的内容,同一类别的细菌略讲或不讲,由学生课后自学,教师采用提问的方式来考察学生是否达到自学的目的,由点及面,促使学生能全面掌握该教材的内容。
2.2 围绕病种进行特殊的微生物讲解
大部分教师喜欢按照课本内容进行微生物学检验的理论教学,而这种教学模式通常以菌种性质来分类进行系统学习,往往偏向医学微生物的基础知识,重复的教学内容很容易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而这种按照教科书内容来讲解的教学模式又与临床关联不大。建议把教科书有关联的章节与临床标本结合来讲解,围绕病种进行微生物的检验[3]。以临床大便标本培养肠道致病菌为例,先讲述大便培养的临床意义,肠道致病菌感染的临床症状,大便培养的临床路径:临床症状疑似肠道感染→粪便标本收集→挑选可疑的粪便进行常规筛选→涂片大便常规检查、接种麦康凯平板、血平板、SS平板、CIN平板、CCFA平板、TCBS平板、碱胨水等培养基培养→挑选可疑菌落→微生物的检验→其他特殊检测方法筛查。最后详细进行结果判断,具体分析各种肠道感染菌如沙门菌、志贺菌、小肠结肠耶尔森菌、艰难梭菌、弯曲菌、霍乱弧菌、副溶血弧菌等的性质、检测方法和临床意义。此种教学模式的改革,不是将一种单纯菌株放在那儿让学生来做验证性实验,而是还原了目前检验科微生物室如何将病人大便标本进行分离培养和鉴定这一操作过程,将微生物基础知识和临床标本的培养更好地结合到一起,有利于学生认识和理解做微生物的培养鉴定是与病人的标本紧密联系一起的,同一份标本培养的目的不同,所要选择的培养基就不一样,最后鉴定病原微生物的操作流程也不一样。根据病种进行相关微生物内容讲解,一方面把微生物基础知识进行了串解;另一方面加强了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同时也达到了把学生培养成为理论与临床相结合成为综合性人才这一目的。
2.3 启发式教学
长期以来高校一直处于教师是教育者,学生是受教育者的状态,教师讲学生听,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教育,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思维受到极大的压抑,从而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启发式教学就是采用诱导式办法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参与到专业课的学习中,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营造不断创新的学习环境,创造一个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使其创新能力得到充分发挥。达到的效果就是让学生变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来,诱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启发式教学对于教师的要求就是两个“转化”:把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具体知识,再进一步把学生的具体知识转化为能力。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这两个转化上,例如在学习肠杆菌科这一章节时,首先要让学生弄清楚肠杆菌与非发酵菌、弧菌科、巴斯德菌的区别,然后再用葡萄糖酸盐和苯丙氨酸脱羧酶两个关键的实验把肠杆菌科区分开,最后鉴定到种,让学生熟悉肠杆菌科鉴定的操作流程,然后把这一流程运用到肠杆菌科鉴定的综合性实验当中,实现把知识转化成能力的过程。
2.4 加强与临床沟通能力
在医疗实践中,微生物检验与临床抗感染治疗之间关系非常密切,临床医师希望发出的检验报告是一份诊断报告,对临床治疗有实际的指导意义,因此从事微生物检验的工作人员和临床医师应该经常进行交流与沟通。重视学生与临床医护人员之间的沟通能力, 是培养一名优秀的临床检验师所必需的素质,就今后医疗行业发展的趋势来看,注重是单病种多学科联合会诊中心的诊断、学科之间交叉越来越紧密,这就要求从事检验的人员更多参与到临床科室对疾病的诊断当中。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方面的交流还远远不够。 为此,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提高学生人际沟通能力是大学生素质教育必不可缺少的一方面。通过特殊的培养与临床医师沟通是职业素质培养的一方面,教会学生多与抗感染医生进行沟通,与临床医师对于微生物检验相关病例进行沟通,通过沟通,可以了解临床医师对该疾病的预期判断、疾病的进程以及用药后的疗效。与临床医师沟通的方法有多种,可以直接参与到病案讨论会诊中,可以就标本取样的时间、取样的部位、需做厌氧培养是否采用了运送培养基等方法与临床医生沟通、也可以在血培养出现阳性报警时就危急值报告与临床医师进行什么疾病、用过什么治疗方法等沟通,这些信息可以给学生选择合适的培养基、以及后续细菌的培养鉴定提供新的思路。学生就可以快速、及时、准确地把检验报告发送到临床,让临床医师真正认识到学生发送的报告是诊断报告,而不是垃圾报告。
3 实验教学的创新
3.1 加强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
五年制的医学检验专业转化成四年制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从专业的转化过程来看,今后四年制的学生要重视实验操作技术。而实验技能训练,不仅是基本功的训练,也是科学素质的训练,必须从严抓起。在实验教学中,把学生实验基本操作基本技能的训练放在首位,如革兰染色、抗酸染色、墨汁染色、细菌的分离培养、各类生化反应结果的判断等,这些基本操作,贯穿微生物学检验学科实验教学全过程,是所有实验规范化操作的基础。因此,要求学生对每一个基本操作步骤,都应该按照实验操作的规范化流程来做,特别要强调无菌操作技术,在带教数年过程中发现学生对无菌操作概念观念淡漠、学生没有意识到不按照无菌操作技术来做,很可能导致最终的结果错误,给临床治疗带来很严重的后果。因此,每次微生物实验时都要强调无菌技术、标准化地操作流程,目的是让学生全面熟练掌握这些基本操作技能。
3.2 增加综合性实验
无论是以前的五年制,还是今后的四年,《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实验教学中,都没有按照《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实验指导》的内容来进行实验,实验指导中都是给出某一个具体的菌株,让学生进行验证,实际上就是一个验证性实验,因为为同一种菌株,所以学生结果都一样,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微生物实验教学中, 开设的是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如开设了球菌的鉴定、 肠杆菌科的鉴定、非发酵的鉴定、真菌的鉴定几大板块,每一个实验每位学生的菌株都不一样,要求学生根据革兰染色的结果设计后面的鉴定流程。以非发酵鉴定为例,确定革兰阴性杆菌之后,要做KIA、OF、动力、 氧化酶实验与肠杆菌科、弧菌科、巴斯德菌科区分开, 然后根据菌落、菌体特点设计微量管进行生化鉴定,或者做API 20NE鉴定条鉴定,或到检验科做VITEK 2进行全自动化细菌鉴定,学生设计好方案后让教师过目,教师根据学生的方案提问为什么这样做,有问题的方案教师会提出建议,剩下的问题学生自己实施方案进行鉴定。开设综合设计性实验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综合性实验只给出实验目的,学生自己预先设计实验路径,选择实验器材,到达实验目的,使学生真正成为实验的主角,提高学生独立设计、独立实验的能力。同时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还具有实验内容较为丰 富,实验方法较为多样,实验形式较为灵活等特点,给学生提供了极大自由发挥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3.3 “临床标本“进课堂
在实验教学工作中,就地取材,把医院检验科的临床需要做病原菌培养的标本拿来作为实验教学标本。 如:血液、痰、脑脊液、尿液、粪便等各类体液或分泌物标本的细菌学检验。这些标本有些是临床病人的标本,有些是带教教师模拟制作的。用临床标本或临床模拟标本进行实验,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传统实验课往往为了减少标准菌株在培养分析过程中因不典型反应带来理论与实验结果不匹配的现象,教师常常对标准菌株增菌分纯培养后再用分纯的单个菌落进行实验,虽然实验结果与课本上的菌株符合程度高,但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经常处于被动依赖状态,教师怎么说,学生就怎么做。现在用模拟标本给学生进行操作实验,让其有进入临床实习操作的感觉,需要学生思考,考虑应该按怎样的步骤进行,选择什么样的培养基等,使学生的思辨能力由被动变为主动思考,让其思考能力及动手的积极性得以充分发挥; 学生多动脑勤动手,教师则积极互动,解决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帮他们分析当实验结果与理论结果不符时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是不是有些菌株在用药的过程中发生了变异等;使学生尽力发挥自己的理论与实验操作水平,这样既有利于建立学生参与临床的成就感,又有利于增强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知识的信心。临床实验标本能使学生快速适应临床实习,由于学生在校时既然多次接触“真”标本,而且是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所以学生记忆比较深刻,故其进入临床实习阶段能很快地适应工作。
3.4 安排学生到医院见习
检验专业培养的学生以后是要到临床上工作的, 他们面临的是患者的标本,通过对病人的标本进行处理,进行分离培养及鉴定,最后把准确的结果发到临床科室,给临床医生提供治疗的依据,要求每一个检验人员要有很强的责任心,对发出的检验报告负责。而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封闭式的,课堂教学安排的内容有限, 并且这样培养出的学生责任心不强,缺乏生物安全意识。无菌操作贯穿整个微生物检验实验中,虽然教师每堂实验课一再强调每一步的操作都要有无菌意识, 但学生依旧不以为然,无菌操作意识淡薄,标本不被环境和操作者污染是试验成败的关键,虽然学生最后都有毕业实习,但是在上课的过程中能够适当安排学生到医院进行见习,带学生到医院检验科细菌室参观,利用医院检验科先进的检测设备和技术优势培养他们, 向他们展示微生物全自动鉴定系统及自动药敏检测系统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收获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 另外临床上面临的是从患者的标本中分离到的病原微生物,学生为自身安全考虑会格外注意生物安全,在课堂上不容易培养的生物安全意识通过见习就轻松的得到解决。临床检验工作人员处理标本时标准化的无菌操作技术及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可以培养学生的无菌操作意识,增强学生的责任心,为将来培养优秀的临床检验工作者奠定基础。
3.5 改变实验考核方式
考试是检查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考试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方法以及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计划中微生物学检验实验课与理论课的比例为4:5,今后还有增加的可能性,最好能达到1:1的比例,因此实验课的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比重也应当相应提高。教研室将实验课成绩的比例提高到40%, 在这40%里面,平时成绩和实验报告各占10%,综合性实验考试占20%,平时成绩除包括学生能否按时上课外,还应加上平时在课堂上布置的思考题,以及每次实验课上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评估[4]。综合性实验考核调整为:给学生一块带有菌落的平板,让其根据菌落特点,自己选择一些相应的实验来判断出该细菌的名称, 教师依据该学生实验选择的正确性、规范化操作水平、 以及最后的结果综合评定该学生的实验考试成绩。通过以上做法,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严格认真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增强了责任感,提高了学生观察、发现和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
4 结语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是现代实验室科学技术与临床医学更高层次的结合,既是一门发展迅速、多技术和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很强的医学前沿学科,也是一门临床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随着高等检验医学教育的飞速发展,如何培养出基础理论扎实、具有创新精神、 实践和科研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现代医学检验技术专业高级人才[5],是21世纪我国高等检验医学教育界面临的艰巨任务。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势决定了职业教育应该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必须特别强调应用、强调实践、强调动手等能力。要培养出基础理论适度、知识面宽广、综合素质较高、应用技能较强,能胜任一线工作的优秀毕业生,在这强大的压力下,需要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摸索和完善适合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特点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不断地分析和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应对措施,通过强化微生物学检验实验教学,让学生牢固掌握微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与实验技术,加深学生对微生物检验基本理论的理解与认识,提高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将其应用在以后的检验工作中。相信通过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辛勤努力,不断加强对检验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毕业生综合素质将会得到更大的提高,使他们真正成为能够适应21世纪医学发展需要的新型检验人才。
微生物学检验技术 篇2
一.名词解释
1.微生物:一群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生物,如细菌、真菌、病毒。必须借助于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低等生物体。
2.细菌:是一类体积微小,结构简单,以二分裂的方式繁殖,对抗生素敏感的原核细胞型单细胞微生物。
3.细菌的生化反应:利用生化试验检测细菌对各类基质的代谢作用及其代谢产物的试验方法。
4.内毒素: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脂多糖,当菌体死亡崩解后,才可释放到菌体外。5.外毒素:是由革兰阳性菌及部分革兰阴性在生活过程中合成并可释放到菌体外的毒性蛋白质,毒性强而且有高度的选择性。
6.抗生素:是由某些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能抑制或杀灭某些其他微生物和肿瘤细胞的微量生物活性物质。
7.正常菌群: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的体表及其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上呼吸道、口腔、泌尿生殖)都有一定种类和数量的微生物寄生,这些微生物通常对人体是无害的,甚至有益,8.条件致病菌: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但在特定条件下能引起疾病的菌群,称为条件致病或机会致病菌。
9.菌群失调:是指宿主某些部位正常菌群中各菌群之间的比例发生了大幅度的变化,由生理性组合转变为病理性组合的状态。
10.消毒;是指杀死物体上的病原微生物但不一定能杀死细菌芽孢的方法。
11.灭菌:是指杀灭物体上所有的微生物(包括病源微生物、非病源微生物、和细菌芽孢)的方法
12.无菌:是指没有活的微生物存在。
13.无菌操作:防止微生物进入机体或其他操作对象的方法,二.填空题
1.微生物的类型:非细胞性微生物(病毒),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菌、放线菌、衣原体、支原体),真核细胞性微生物(真菌)2.寄居于人类的微生物可分为:(1)正常微生物群或正常菌群(2)条件致病微生物(3)病源微生物
3.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特有组分
a)磷壁酸;由核糖醇和甘油残基经磷酸二酯键交联而成的多聚物。b)磷壁酸功能:抗原性强,是阳性菌表面重要抗原(分型),并与细菌的黏附(致病)有关。
c)表面蛋白:致病和抗原性有关。4.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特殊组成
外膜:位于肽聚糖层外,由内向外依次为: 脂蛋白、脂质双层、脂多糖 5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特殊组成
脂蛋白:外膜最内层,连接肽聚糖和外膜层。
脂质双层:结构类似细胞膜,中间镶嵌有外膜蛋白——孔蛋白
6、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特殊组成
脂多糖:由脂质A、核心多糖和O-特异多糖组成,又称细菌内毒素。——外膜最外层 周浆间隙 膜磷壁酸
G+ 菌细胞壁
壁磷壁酸
特殊结构
表面蛋白:SPA、M蛋白
G-
脂质双分子层
特殊结构
脂蛋白
类脂A:毒性部分
(外膜)
脂多糖(LPS,内毒素):
核心多糖:属和组特异
特异多糖:种和型特异
7.。革兰阴、阳性细菌细胞壁的比较
特征
革兰阳性
革兰阴性 肽聚糖层次
~50
1~2 化学组成肽聚糖
外膜
磷壁酸
肽聚糖
厚度
厚
薄
(20~80nm)
(10~15nm) 外膜
无
有 周浆间隙
存在于某些菌种
存在于全部菌种 孔蛋白
无
有 分子渗透性
高渗透性
低渗透性 8.细胞壁的功能
1.维持细菌细胞固有外形,保护细菌。2.和细菌细胞膜共同完成物质的交换。
3.细胞壁上的多种抗原决定簇,决定了抗原性。
9.细菌L型
即细胞壁缺陷细菌,细胞壁部分或完全缺陷的细菌
革兰阳性菌的L型细菌称为原生质体,必须在高渗环境中才可存活。 革兰阴性菌的L型称原生质球,因其肽聚糖层受损后外膜仍存在,在低渗环境中仍有一定的抵抗力。
10.细菌L型特性
染色性发生改变,多为革兰阴性。 形态发生改变,呈多形性。 仅能在高渗环境中存活
菌落表现为:油煎蛋样、颗粒样、丝状 11.荚膜的功能
1、抗吞噬作用,与毒力有关。
2、抗有害物质损伤作用。
3、具有粘附作用,有助于细
菌的定植(和致病有关)
4、鉴定细菌
5、免疫原性
6、抗干燥作用
12.细菌的特殊结构 鞭毛
附着于多种细菌(如大多数杆菌、少数球菌、全部弧菌及螺菌)菌体上的细长而呈波状弯曲的丝状物。
分为单毛菌、双毛菌、丛毛菌、周毛菌
菌毛(详见后述)
比鞭毛更为纤细、短而直的丝状蛋白附属物。 分为普通菌毛、性菌毛
13.芽胞的功能和作用
1.对热力、干燥、辐射、化学消毒剂等具有强大抵抗力; 2.可以是否杀死芽胞作为物品消毒灭菌判断效果的指标;
3.芽胞在菌体的位置和直径大小随菌种不同有 助于细菌鉴别。14.细菌的菌毛(Ⅰ)
化学成分:菌毛蛋白,具有抗原性。 功能:
普通菌毛:是一种粘附结构,又称定植抗原,与致病性有关。
高职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教学改革 篇3
关键词: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高职教学;因材施教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与食品理化检验、食品感官检验构成食品检验工的三大技能板块,是食品检验工作岗位群的职业素质基础之一。因此,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是高职食品类专业的职业技术核心课和专业基础课,是食品检验工国家职业资格考试中的主要内容之一。本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实用性和技能性,而且高职教育强调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教学,特别强调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以便学生走出校门就能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因此,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避免探索适合高职教育的教学方法。
高职教育是个系统工程,涉及学生的情商、智商以及习惯的改造,特别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及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笔者在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这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实践,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就此进行经验总结,抛砖引玉。
一、明确教学目标,模块化整合教学内容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涉及面非常广,教学内容由多个知识点组成,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非常清楚教学内容的详略点,精心把握教学内容,才能引导好学生。根据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国家标准和实际工作的岗位需求,笔者认为,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是应用微生物学的理论和方法,检测食品中的菌落总数、大肠菌群及致病菌。为进一步确定这门课程的知识、技能和素质三个层次上的教学目标,具体来说,要求学生学完这门课程后,要达到的知識目标是:明白是什么(认识微生物的类群与形态)、怎么样(理解微生物营养与生长)、为什么(了解微生物对食品、食品工业及人体健康的影响)和怎么做(理解国内外食品微生物一些重要标准,理解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基础知识);技能目标是能够出具一份合格的食品卫生学检验报告,能够“检得了、检得出、检得准、检得快”;素质目标是在生活、工作和职业生涯三个方面的素质有显著提高,转变日常生活中的卫生习惯,增强食品质量和安全观念,形成严谨、求实、耐心、细心的检验工作作风。
课程内容可以设置一系列案例或模块进行整合,使学生掌握微生物检验的基本原理和技术。一是让学生设计实验,判定未知菌革兰氏染色结果是否正确,引导学生灵活掌握微生物形态学知识和革兰氏染色技术,并且使学生意识到实验方案设计的严谨性;二是让学生对一种食品进行栅栏因子分析,可以使学生理解微生物生理学知识、掌握影响微生物生长的理化因素,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三是让学生判定平板上的单菌落是否纯,培养并设计实验验证,可引导学生掌握微生物培养的方法,并且理解微生物分离纯化和无菌操作的原理。
实训实验也可模块化设计:基本技能的训练及验证性等基础实验可设计为基本技能模块;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可启发学生,促其思考,由此锻炼其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这部分可设计为技能发展模块;研究性实验需要学生熟练掌握微生物基本知识和技能,可针对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作为兴趣模块。
二、尊重学生差异,改进教学方法
一般认为,高职学生不大适应系统性的、理论性的学习,对较抽象的理论学习普遍有困难,而且高职学生知识积累有限,独立思考、自我学习和解决问题能力相对比较差;缺乏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业余活动丰富,自我约束能力不强;容易受短期目标驱动;中学阶段所养成的视考试分数为“命根”的观念较根深蒂固。高职学生存在的这些现象给我们的启示是:教师可以通过及时反馈学习效果,让学生慢慢由“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转变到“知道自己不知道”,如此可较好地满足他们追求短期目标的心理,增强学习目标性和自主性。且理论学习效果的反馈可以通过及时公布平时的作业成绩来实现,实践技能学习效果的反馈可以通过实验操作过程中的巡检点评和实验报告来反映,教师也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在班级QQ群公布平时成绩、小组实验成绩等。
高职学生在写作业和实验报告中常见的问题是缺少思考,抄袭现象严重。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通过量化的方法来避免,即教师要事前告诉学生判罚规则:两个同学的作业或报告,一句话中有连续七个以上的字相同,就可以判定为抄袭,作业成绩需判为最低等级。并且,要求在写作业和实验报告时,凡是在书上和网络上摘抄的文字必须简洁,鼓励学生用自己所掌握的术语、行话来准确描述、分析和解答问题,要让学生们清楚,工作岗位需要的是会思考的人。
三、采用挫折教学法,强化实验训练技能
学生在这门课程的实训实验中常见的问题就是不愿意动手,眼高手低。实际上每个操作都具有丰富的知识内涵,需要学生多动手才能深刻体会。针对学生这些问题,除了强调要进行技能考试之外,还需要合理安排实验内容。因此,我们安排了标准溶液细菌、真菌总数计数和标准溶液中大肠菌群计数这两个独立的实验,并且最后一次实验安排的是综合实训:要求学生检查一种食品产品中的细菌数、真菌数和大肠菌群数。最后一次实验是前面所有技能的综合练习,学生即使失败,也有重新再来的机会。这也是学生经历“挫折—反思—提高”的一个过程,通过“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循环,激发学生掌握知识的渴望,强化学生对技能的理解和掌握,让学生体会到经过自己努力后,尝到成功的乐趣,看见自己的进步。
四、开展团队合作,促进生生互助
高职院校一般是大班上课,40人一个班,就实际情况来看,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基本比较紧张,每次实验都是大班开课、多人一组,一般3人一组进行实验,教师很难同时注意到实验室中每位学生的表现,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开展了团队活动,借助麦肯锡的“高效团队”构建方法,即:为数不多的成员、互补的技能、共同的业绩目标、相互承担责任,采取小组实验成绩代替个人成绩的方法,每次实验采取小组实验结果和业绩的方式来进行考评,促使团队成员相互提醒、协作,有效提高了团队各成员的学习效果。
(作者单位:中山市火炬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4789.2004.
[2] 罗雪云, 刘宏道. 食品卫生微生物检测标准手册[M].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1995.
[3] 朱宏飞. 微生物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的几点探索[J].微生物学通报,2007,(1).
微生物学检验技术 篇4
微生物学检验技术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 也是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基础课程。虽然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医学检验手段日趋先进, 但微生物学检验基本技能仍是临床检验人员应具备的基本功。因此, 本教研室在教学中一直非常重视实验教学, 理论课与实验课比例始终保持在1∶1左右;同时, 在教学过程中,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及考核方法, 以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为了全面了解学生对微生物学检验技术的掌握情况, 我们对考试及成绩评定方法进行了改革, 通过几年的探索与完善, 初步建立了能够比较客观考核实验教学效果和全面评定成绩的方法。现将具体考核方法介绍如下。
1 考核内容
首先将实验技能考核与理论考试 (笔试) 分开进行, 在理论考试前进行实验技能考核, 考核不合格者不能参加理论考试, 实验技能考核成绩按100分计, 分口试、操作和平时成绩3部分。
1.1 口试
共10分。口试内容主要是有关实验理论与技术的问题。特别是当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出现失误时, 针对错误点提问, 以考查学生技能掌握程度及错误产生原因。
1.2 操作
共60分 (先按100分计算, 再折合成60分) 。考核内容: (1) 革兰氏染色法, 同时考核油镜的使用与保养方法。 (2) 细菌培养接种法。 (3) 细菌的分离培养与鉴定。前2项为必考项, 第3项由学生抽签决定。
1.3 平时成绩
共30分。由各实验课教师根据学生平时实验报告、课堂练习、讨论课发言、实验课态度及课堂纪律等综合情况评分。
2 考核方法
学生独立操作, 考核内容1和2在同一实验室进行, 内容3在另一实验室进行, 由实验教师负责安排学生考试顺序。
2.1 革兰氏染色法
考试分2个组, 每组2人, 由一位监考教师考核, 考试时间为20分钟, 满分100分。
2.2 细菌培养接种法
对每一位学生都要考核下列内容:肉汤培养基、斜面培养基、高层培养基各1管接种, 一块平板培养基 (一半学生做分段划线, 另一半学生做连续划线) , 考试时间15分钟, 满分100分。
2.3 细菌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考试时分4组, 考试时间为20分钟。在每组实验台上放置细菌各种生化反应结果, 如5管糖试验结果、硫化氢试验结果、IMVi C试验结果、尿素酶试验结果等, 细菌在各种培养基上大的菌落特点, 如普通平板、血平板、SS平板、EMB平板, 学生先观察, 再综合各种结果鉴定细菌的种类, 并写出鉴定依据。
3 成绩评定方法
评分原则, 以学生3项考试平均成绩为最终分数, 90分以上为优秀, 80~89分为良好。对近几年5个教学班共115名学生成绩进行统计, 达到优秀的学生占31.25%, 良好的学生占60.24%, 及格学生占8.51%, 符合学生掌握知识的正态分布规律。
4 讨论
4.1 考核方法的可靠性
要想客观、真实地反映实验教学效果及正确进行成绩评定, 考核方法及内容必须兼顾实验教学内容的各个方面。我们将实验技能考核分为口试、操作和平时成绩3部分。其中口试内容涉及面较广, 绝大部分是教学大纲要求掌握与熟悉的内容, 如细菌的分离培养、菌落形态观察、药敏试验、抗酸性染色等, 要求学生根据试题回答有关实验原理、方法步骤、操作注意事项及结果判定等问题。将这部分考核结果与理论考试 (笔试) 结合起来, 可反映学生对本门课程基本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操作考试内容相对较局限, 但却是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术, 如革兰氏染色法 (包括结果判定) 、细菌接种及鉴定等。平时成绩是以学生的实验报告、课堂练习及讨论课发言为主, 结合实验态度及课堂纪律等情况综合评分, 这样既有利于实验教学的有效开展, 又可避免或减少最后考核时可能出现的偶发情况。因此, 将上述3部分考核内容结合起来, 可较客观而真实地反映学生对实验内容的学习和掌握情况。
4.2 改革对实验教学起到促进作用
微生物学检验技术 篇5
[关键词] 微生物;食品;检验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756-02
微生物污染造成的食源性疾病仍然是世界食品安全中最突出的问题[1]。目前,已经有很多致病菌和水源致病菌。由食源性致病菌,如沙门氏菌、埃希氏大肠杆菌、空肠弯曲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李斯特氏菌等引起的病例越来越多。由于食品微生物污染的广泛发生,严重影响人民的健康,因此食品微生物检验工作对评价食品卫生质量,保证消费者饮食卫生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并且研究特异性更强、灵敏度更高、简便快捷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和方法,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微生物检测技术和体系迫在眉睫。为了更好地开展食品微生物检验和调查研究工作,提高食品的卫生质量,保证消费者饮食安全,本文对微生物的检验技术在食品检验中的研究动向进行详细的介绍。
1 微生物检测技术在食品检验中的特点
1.1 食品微生物检验的范围较广包括 ①引起食品腐败变质的微生物;②经食物传播的病原微生物,是人类疾病病原微生物、畜禽疫病的病原微生物、人兽共患传染病病原微生物。这几类微生物可达数百种;③食品工业微生物,如酿造发酵工业用霉菌酵母等曲种、保健食品中双岐杆菌、乳酸菌等。在食品微生物检验中,采集样品极为重要。因此采样品必须有代表性。
1.2 食品微生物检验需要准确、快速。
1.3 食品中微生物检验具有数量观念。诊断食物中毒仅作定性试验是不够的,还需对致病菌定量检验。
1.4 因为食品中待分离的细菌较少,而杂菌有相对的比较多,所以对待检验的细菌的检验工作就有比较大的干扰。
1.5 对食品中的微生物检验有一定的法律性质。
2 微生物检测在食品检验技术的应用
2.1 电阻抗技术 ①电阻抗法:电阻抗法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项生物学技术,已经开始应用于食品微生物的检验[2]。②微量生化法。人们增加了对细菌快速检验的要求,所以高精度和高重现性试剂就有了飞速的发展。现在常用的MICRO—ID、API等。③快速酶触反应及代谢产物的检测。快速酶触反应是根据细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可合成和释放某些特异性的酶,根据酶的特性,选用相应的底物和指示剂,反应的测定结果有助于细菌快速诊断。④放射检测技术。
2.2 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 其又包括两种技术:
2.2.1 核酸探针技术 根据碱基互补的原则,用特定的方法测定标记物。其优点是①特异性;②敏感性。但探针检测技术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检测一种菌就需要制备一种探针;要达到检测量还要对样品进行一定时间的培养;探针检测是分析基因序列,对毒素污染的食品有时因样品中不含产毒菌而无法检测。
2.2.2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 其原理为通过加热使双链DNA经裂解成两条单链,成为引物和DNA聚合酶的模板;然后降低温度,使寡聚核苷酸引物与DNA分子上的互补序列退火。一般情况下退火温度越高,扩增特异性越好。测定PCR产物的方法较多,如凝胶电泳法、比色测定法及化学发光测定法等。
2.3 采用仪器法 ①流式细胞术(FCM)。用流式细胞仪对细胞悬液进行自动快速定量分析和分选的新技术,根据FCM检测到的荧光强度强弱与DNA片段的大小成比例,根据荧光浓度的就可以知道细菌的DNA指纹图谱,从而确定细菌的种类。②全自动微生物检测法。其优点在于全自动操作,所有样品的结合、洗涤、基质读数及报告说明等都是全自动操作;快速测定,可以同时对60-480个样品进行分析,并且鉴定时间只需2-3h,这是效率非常高的一个检验系统,并且也是今后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发展的一个方向。③ATP生物发光法。ATP生物发光法快速,甚至可以将细菌计数时间缩短至几分钟[3],操作简便、灵敏度高,具有其他微生物快速检测方法不可比拟的优势,曾被称为是检测环境中微生物最方便可靠的方法[4]。④免疫磁性微球。这种技术不仅仅只在医学领域方面得到应用,在食品微生物的检验方面也能见到。由于食品的样品检验多为固液混合体,所以采用常规方法很难将少量的微生物提取出来。⑤电阻电导检测器。这种方法的工作原理是当细菌进行繁殖时,将蛋白质、各种糖类等大分子物质分解成氨基酸、有机物等相对小一些的物质,在就培养液的电导度进行一定的改变,这样,根据电阻和电导度的变化,就可以计算出被检验样品的含菌数是多少。
总之,我们在对食品微生物检验时要遵守职业道德,严谨科学态度,注意各个环节来确保微生物检验数据的准确性,为食品卫生和安全提供可靠的依据。并且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今后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的发展方向会是:①采用快速和大批量的检验方法,来提高检验效率;②形成标准化的实验条件;③提高和保证检验的精度和灵敏度。
参考文献
[1] 王云国,李怀燕.食品微生物检验内容及检测技术[J].粮油食品科技,2010.3.
[2] 张洁梅.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的研究进展[J].现代食品科技,2005,21(2):221-222.
[3] 舒柏华,孙丹陵,王胜利,等.肉类食品细菌污染生物发光快速分析技术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2003,19(4):483-484.
临床微生物快速检验技术研究进展 篇6
1免疫学在临床微生物快速检验抗原和抗体中的应用
免疫学是生物学的一个大分支, 其讨论的是生物的免疫反应, 在生物生病或健康的时候免疫系统的免疫反应。在临床微生物快速检验技术中应用免疫学技术, 可以帮助简化鉴定步骤, 加快检验速度, 提高检验准确度。这种检验方法已经逐渐成为微生物检验室最常用的快速检验微生物的方法。这种方法中应用了各种形式的免疫分析, 如放射免疫分析、荧光免疫分析、酶免疫分析、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生物发光免疫分析等, 这些技术足够检验出临床标本中的少量微生物, 省去了培养病毒和细菌培养的过程, 节省了检验时间, 提高了检验效率。像荧光抗体检测、抗血清凝集技术、酶联免疫测试技术、协同凝集试验等方法的操作都比较简单, 已经广泛被应用在细菌的鉴定和分型中, 例如隐球菌、沙门菌、流感嗜血杆菌及霍乱弧菌等都可以在短时间里鉴定出来[4,5]。全自动的免疫分析仪器的制造过程中应用了酶联免疫技术, 使微生物的检验更加准确, 更加快速。
2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快速检测微生物中的应用
分子生物学技术是一门从分子水平探讨研究生物本质的新兴医疗科学, 分子生物学把生物大分子在细胞信息和遗传信息传递中的功能和生物大分子的组成结构作为研究对象。分子生物学广泛交叉渗透于其他科学技术中。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研究为人类认识世界, 了解生物现象做出了很大贡献, 为人类改造生物、利用生物提供了广阔的前景[6,7]。分子生物学的发展非常迅速, 这使得临床微生物的检验不再仅仅局限于研究微生物的外部特征和生理特征, 也可以研究微生物的分子结构, 甚至是核酸结构。研究微生物的分子结构和核酸可以使临床微生物的检验从生化和免疫等方法转变为基因检测法。分子生物学应用在临床微生物的检验中, 聚合酶连反应和核酸杂交技术都具备快速、敏捷、特异等优点, 并且该技术已经开始于临床微生物的快速检验中广泛应用。基因芯片技术是一种新兴技术, 其特点是检验效率高, 样品需求量少, 这种技术的应用为临床微生物的检测灌入了新的活力。因为近几年微生物的耐药性能越来越高, 甚至有的细菌出现了多重耐药特征, 而基因芯片技术可以帮助检测出细菌的耐药基因, 这样就可以针对检验出的耐药基因, 做出抑制其生长繁殖的抗生素药物, 从而提高了检测效率, 增强了治疗效果。但是基因芯片技术仍然有许多缺点, 如成本太高, 芯片的敏感度, 芯片的特异性等, 这些缺陷都限制了基因芯片技术在临床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8]。
3细菌专有酶和其代谢产物在临床微生物快速检验技术中的应用
快速酶触反应指依据微生物在其生长过程中可以合成、释放的特异性酶, 按照特异性酶的特点选择出适合的指示剂和底物, 并将其配制于合适的培养基中, 再根据微生物反应后发生的颜色变化, 分离出可疑菌株, 其反应后的测定结果可以帮助提高微生物的诊断速率。这种技术可以将生化反应和传统的细菌分离方法结合起来, 并且可以直观地看到检验结果[8,9]。这一技术将成为以后临床微生物快速检测研究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
4细菌毒素在临床微生物快速检验技术中的应用
细菌的毒力大小是指细菌致病性的强弱, 而毒素则是细菌毒力的物质基础。毒素包括外毒素和内毒素, 其中外毒素是在细菌的生长过程中排出, 而内毒素是细菌细胞壁的组成部分, 所以内毒素只有在细菌破裂、死亡、菌体自容时才会被释放。检验员可以在临床标本中提取毒素, 这样会比培养细菌更可信[10,11]。梭菌可以在正常肠道中出现, 所以针对抗生素的相关性肠炎检验, 检验其毒素往往比培养细菌更有作用。现在, 英国的Unipaih公司已经研制出了可以检验VT-l和VT-2的VTEC的PRLA乳胶凝集试剂, 进行检验时可以用多粘菌素来裂解菌体, 释放出毒素VT, 再在U形板中与乳胶试剂一起温育24 h, 用肉眼来判定是否凝集。金黄色的葡萄球菌可以产生多种肠毒素, 也可以用单抗协同凝集技术快速检验出, 所以这是诊断金黄色葡萄球菌导致中毒的有效手段。
5生物分子传感器在临床微生物快速检验技术中的应用
最近几年, 生物分子传感器在临床化学、生物医学、微电子学、生命科学等领域都受到了重视。生物分子传感器是一种将新兴传感器技术与分子诊断技术结合起来的新技术, 这种技术为临床诊断开拓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生物分子传感器广泛应用于药物筛选、诊断感染病等领域中。DNA生物传感器是生物分子传感器中最常见一种。据相关资料表明, 如今最新的生物分子传感器仅需要20 s时间就可以检测出天花病毒、SARS病毒、炭疽杆菌等[12,13]。生物分子传感器的应用, 达到了临床微生物检测的快速准确的目标。
6病原微生物的自动化系统在临床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中的应用
最近,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 临床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也向着自动化、系列化、微量化的方向开始发展, 开辟了临床微生物快速检测的新领域。目前, 最有代表性的病原微生物的自动化系统是AMS微生物自动分析系统, 该自动化系统可以实现常规的检测和鉴定, 检测需要的时间为4~8 h[14,15]。病原微生物的自动化系统在临床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中的应用使得检验的效率大大提高, 准确度也得到了提升。
7小结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教学改革探析 篇7
一、教学内容改革
(一) 授课内容改革
根据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培养目标、岗位能力要求、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标准, 结合行业企业专家意见和对人才的需求, 围绕食品微生物检验岗位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要求进行分析, 突出岗位技能为核心, 确定课程内容以岗位技能性知识为主, 重点解决学生专业技能的掌握。在掌握传统实验方法的基础上, 有重点地让学生学习和了解新的检测方法进展, 开阔他们的视野。大肠杆菌是食品中的重要和常见致病菌。在大肠杆菌的检测方面, 不仅介绍传统的多管发酵法和滤膜法, 同时也让学生了解酶底物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免疫检测技术和化学发光法。
(二) 学生主体参与方式改革
在教学过程中, 有意识地适当延长学生主体参与的课堂时间, 相应缩短教师的时间, 让课堂成为学生的思考、讨论和岗位技能操作的主战场。应该指出的是, 缩短教师的教学时间并不代表着上课时间老师不作为, 相反, 教师应给予学生以一定的实验方法与策略的指导和辅导, 同时与学生一道成为探究的主体, 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使学生真正成为教与学的主体。
(三) 实验教学内容改革
传统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依赖思想严重, 仅按照教师的要求按部就班地执行, 不明白相关原理和关键操作步骤, 这不利于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发挥。改革后, 老师对班级进行小组分组, 让每个学生在实验小组参与实验方案的商定, 并且制定不同的实验对象, 再对每个小组的实验方案进行检查和纠正错误。通过这种分组实验的改革, 不仅可避免了整个班级的实验内容重复, 相互抄袭, 而且大大提高了学生做实验的积极性。例如鼓励学生会结合日常的生活, 把辣椒酱、薯片、甜品等小食带到实验室进行微生物检验, 也有些学生把自己平时喜欢的方便面等带到了实验室进行检验。实践表明, 分组实验改革后, 学生的学习成绩明显提高。
二、教学方法改革
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侧重于教师的讲解和安排, 忽略了学生的探索和互动, 即由教师给出实验目的、实验仪器以及实验的方法, 然后由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和安排进行实验。改革后的做法是注重学生的自主、独立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参与到实验设计和方案制定中, 使学生由以往的被动听课, 变为经过质疑、分析、判断、概括等认知活动获得结论。
(一) 应用为主, 理论必须, 突出岗位能力培养
针对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强调应用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的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应用相关理论指导学生的微生物检验技能实践, 让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的理论融入食品微生物检验的项目技能训练中。以国家食品检验职业标准为依据组合内容, 以食品微生物检验操作技能为明线, 以微生物学理论知识为暗线, 将食品微生物学的理论知识融入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各项操作之中。在教师示范指导下, 通过“理论知识预习→教师讲解实验技巧和注意事项→学生动手实验→老师检查和纠错”的段螺旋式反复强化训练, 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二) 多媒体教学提高微生物检验教学质量
在微生物检验技术教学过程中适当使用多媒体, 可显著提高学生微生物检验感性认识。微生物学检验实验中, 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涉及微生物形态学, 如菌落形态、显微镜下不同微生物的形态特征等。利用多媒体教学可形象、直观、高效地让学生掌握上述内容。此外, 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将关键实验步骤以及学生容易犯的检验操作错误拍成录像演示给学生看, 以便于教师在课堂上纠正学生典型错误。我们发现利用多媒体教学对杀菌锅的使用和无菌接种技术进行示范, 学生掌握相关知识更快。
(三) 案例教学法提高学生参与感和积极性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分析和探讨为基础的教学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案例讨论, 不像是传统的教学方法, 教师是一位很有学问的人, 扮演着传授知识者角色。我们通过收集、整理过往教学、实际生产检验工作、互联网的微生物相关检测的实际案例和视频资料, 并组织学生对关键或错误的操作环节进行讨论, 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感及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课程考核方案改革
在考试成绩组成比例方面, 改变传统以试卷考试和理论知识考试为主的做法, 突出以“应用为主, 理论必须”的原则, 采用实验考核+试卷考核两种方式结合, 既有利于学生引导学生提高实际技能, 又可以防止作弊蒙骗过关现象。实验考核, 主要考察学生实验的动手能力、实验过程中良好的实验习惯、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能等几个方面;试卷考核主要围绕食品微生物学基本理论知识、食品微生物检验技能、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为主。结果表明, 绝大多数同学的岗位技能提高, 成绩优秀。
参考文献
[1]赵广英, 励建荣, 邓少平等.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教学改革体会[J].食品科学, 2004, 25 (12) .
微生物学检验技术 篇8
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人们的生活水平与之前相比有了很大的提升, 随着食品种类的不断增加, 食品的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 这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命健康, 而且对食品企业的发展也十分不利, 尤其在近些年食品的微生物污染问题层出不穷, 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鉴于此, 我国食品的安全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微生物检验技术的不断提高, 人们最初利用电子显微镜和分子生物学来检验食品中的微生物, 看其是否超标。但由于食品中导致微生物超标的原因很多, 有些是由于过多使用食品添加剂, 有些是因为食品的原材料不合格或者过期, 还有的是食品厂的卫生不达标, 这些都导致菌群的超标, 进而影响食品的质量和安全, 最终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因此, 有必要提高食品的微生物检验技术, 有效控制病菌, 保证食品的安全和质量, 最终保障人们的身心健康。此外, 对于食品生产商来说, 对食品中的细菌种类和数量进行严格控制, 在食品达到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以后才能出售, 这样有利于企业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 有利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最终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同时也有利于规范食品行业的市场秩序, 促进食品行业的快速发展, 带动我国经济的发展。
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内容和特点
根据国际和国内关于食品卫生的规定, 所有的食品行业的厂家都应当严格检验产品的质量, 重点检验食品中的大肠杆菌、细菌总数、沙门氏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等到这些都合格以后才能上架出售。
食品微生物检验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第一, 由于微生物的种类多种多样, 因此食品微生物的检验采样就比较复杂, 而且操作要求比较高。一般而言, 从食物传播的各种病原微生物的种类能够达到几百种, 能够导致食物中毒的病菌就有几十种, 例如黄曲霉菌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等。除此之外, 还要对食品中腐败变质的微生物和食品工业总使用的酵母菌等进行检测。总之, 微生物的种类非常多, 而且从食品的原料来源到食品的生产。厨房和运输等各个环节都要进行检验, 因此该项工作是非常复杂的。第二, 食品微生物检验不仅要满足生产单位的快速上架销售需求, 还要对采样和检验方法进行准确性要求, 也就是既要满足速度, 又要保证质量, 否则会造成严重损失。第三, 在食品的检验中, 有很多非致病性微生物群落干扰检验分离工作, 由于干扰因素较多, 会直接影响检验质量。第四, 食品微生物的检验工作很难进行定量分析, 这是由于定量分析主要对致病菌的数量进行统计, 但是这些病菌的数量相对较少, 危害性却很大, 在受到其他大量致病菌的干扰以后很难进行准确的定量分析。第五, 由于食品微生物检验主要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安全, 因此具有法律强制性, 也就是需要强有力的法律做保障, 保证食品的安全和质量。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未来发展趋势
代谢学技术
代谢学技术不能直接得到检测结果, 主要研究食品中的微生物在培养基中进行繁殖的过程中产生的中间产物或者改变培养基成分的物质, 主要的检测方法有微量生化法、快速酶触反应和代谢产物检测法等。该技术在检验细菌总数、霉菌种类和数量及大肠杆菌等方面应用非常广泛, 并取得较好的效果。
抗体检测法
抗体法根据检测原理的不同主要分为酶联免疫吸附法和乳胶凝集反应法这两种, 这种方法在食品微生物检测中应用比较普遍。其中乳胶凝集反应法主要是指在抗原体和直径比较大的乳胶颗粒之间发生凝集。抗体检测法是一种基本的免疫学检测方法, 主要包括两种具体方法:一种是先采用荧光标记来处理样品, 之后观察检测结果;另外一种是以独特性血清作为底液, 将采集到的样品加入里面以后再用荧光标记做处理。这种方法比较简便, 但在利用显微镜观察时会受到非特异性荧光物质的影响, 影响检测结果。
分子生物学技术
分子生物学技术主要分为:核酸探针技术和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 其中核酸探针技术主要利用脱氧核糖核苷酸分子中的碱基的特性来发挥作用的, 对其进行配对以后通过同位素标记细菌DNA, 然后经过解旋的需要检测样品来确定最终的检测数量, 也就是确定了菌种的数量和种类。由于不同基因的细菌遗传物质也不同, 因此基因探针技术采用的探针也就分为DNA和RNA这两种。
结语
微生物学检验技术 篇9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对于食品安全、质量检测等方面越来越关注。而在当前社会中, 人们对于微生物污染问题也更加重视。食品微生物指的是与食品相关的微生物, 主要包括引起人们食物中毒的微生物, 如面包、味精、饮料、酒等发酵食品中的微生物, 以及造成食物发霉变质的微生物等。而很多食品微生物都会对人体造成不良影响, 因此需要通过相应检测技术进行检测。
食品微生物的检验内容
在食品安全卫生检测中, 细菌菌落数能够提供充分依据。食品质量可以通过人畜排泄物中大肠菌数量进行判定, 因此, 在检验食品微生物污染程度指示菌时, 大肠菌的检验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在粪便污染指标中, 大肠菌是一项重要指标。在食品检验内容中, 通常以每100 g或每100 m L样品中检验出的大肠菌群作为食品安全判定指标。通过检验得出的大肠菌群数和食品质量安全标准进行对比, 能够判定食品污染程度。在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标准中, 明确规定了食品中微生物含量, 因此, 在检验食品微生物时, 需要对其中的微生物致病菌进行检验。在食物微生物检验中, 金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等都是较为常见的微生物致病菌, 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很大伤害。因此, 在食品微生物检验中, 应加以注意。在1 g样品中, 通过特定条件培育得到的细菌菌落数, 称为细菌总数。
食品微生物的检测技术
代谢学技术
在代谢学检测技术中, 包括了很多种不同的检测方法。例如在检测沙门氏菌、酵母菌、金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的过程中, 可以采用电阻抗法进行检验。在培养基中, 大量培育和繁殖细菌, 得到代谢物, 利用其导电性改变培养基的阻抗。通过检测阻抗的变化, 就能够掌握细菌特性、生长规律、类型等信息。在放射测量检测方法中, 细菌的生长繁殖代谢出碳水化合物, 把微量放射性的C14标记引入盐类、碳水化合物等底物分子中进行检测, 在细菌生长繁殖过程中, 就会吸收和释放含有C14标记的二氧化碳。可以采用放射仪器对其进行检测, 从而判断细菌类型、数量等。在快速酶触反应、代谢产物检测等方法中, 可以通过细菌生长繁殖对酶的合成与释放, 利用相应指示剂进行检测。
分子生物学技术
在分子生物学技术中, 主要包括聚合酶链式反应、核酸探针技术等检测方法。在受热情况下, 双链DNA会分解为两条单链, 将得到的两条单链作为DNA的引物、聚合酶等, 然后通过降温来实现DNA分子的寡聚核苷酸引物退火、互补序列等。通过升温继续合成DNA, 加热3~4 h, 能够得到100倍的DNA。在实际应用中, 具有检测结果准确、检测效率高、检测灵敏度高等特点。利用同位素的方法, 标记核苷酸序列已知DNA片段, 并将其添加到已变性DNA样本中。放置在特定条件下, 如果样品中的DNA片段、被标记的DNA片段具有相同源序列, 就会形成杂交双链, 然后检测样品中的DNA, 就可以实现对食品微生物的检验。
抗体和免疫分析技术
在当前的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中, 抗体检测、免疫分析检测等方法, 都发挥着较为重要的作用。在实际应用中, 主要包括了免疫磁珠分离、荧光抗体检测、免疫酶等检测方法。其中, 免疫磁珠分离检测方法主要利用抗体包被的免疫磁珠, 通过磁场装置收集磁珠。免疫酶检测方法是利用共价结合的方式, 融合酶中的抗体特异性反应、高效催化作用等, 从而得到酶抗体复合物, 并应用在食品微生物检测中, 在免疫学分析技术中, 具有良好效果。荧光抗体检测技术包括直接法和间接法两种。直接法是在检验样品中, 直接滴加特异性已知的荧光标记抗血清, 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应, 利用显微镜进行观察和检测。间接法则是在检测样品中, 直接滴加细菌特异性已知的抗血清, 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应, 再加入荧光标记抗体, 然后利用显微镜进行观察和检测。
结论
微生物学检验技术 篇10
及时、准确的病原菌诊断
(1) 提高送检标本质量。 ①痰标本:由于痰标本绝大多数仍以自然咳痰方式采取,因而易受上呼吸道分泌物污染,因此,确定痰标本的质量非常重要。根据痰涂片镜检中的白细胞,鳞状上皮的量来判定标本是否合格。②脓及分泌物标本,取材不好往往培养出多种细菌,少则2~3种,多则6~7种,实际这些细菌并非引起感染的真正病原,而多是在创面上生长的杂菌,因此一定要采深部分泌物,必要时采取创面和健康部位相接的少量组织进行培养。③中段尿标本:“中段尿”培养结果往往和临床不符,其原因一是病人未经消毒,直接留取标本;二是尿液不做细菌计数,而以培养结果为准,因而造成假阳性;三是尿液标本未能及时送到实验室,尿液中营养物质丰富,使得污染菌大量繁殖,造成细菌菌数假性增高,从而导致错误的病原学诊断。
(2)提高病原菌的检出率:引起呼吸道疾病的病原菌有: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β-溶血性链球菌、脑膜炎奈瑟氏菌等。从咽拭子、脑脊液和血液等标本中很难分离出这些细菌。因此病原菌的分离鉴定、药敏试验,不仅是临床迫切需要,而且是衡量一个细菌室技术水平和人员素质的重要标志。
(3)厌氧菌培养:由于诸多因素造成开展厌氧菌检验不广泛、不深入。实际上临床厌氧菌感染范围广、感染率高,近年资料表明,肌坏死、腹膜炎等厌氧菌感染率分别高达100%、94%,如果不开展厌氧菌培养,就漏掉了感染的病原菌、延误治疗。
(4) 做好在职人员培训和再教育 这关系到学科的发展和梯队建设,并与提高临床微生物检验的质量和水平密切相关,应积极鼓励青年技术人员掌握本学科的新动向,新知识和新技能,要制订明确的培养计划和目标,并定期进行理论和操作技能考试,为进一步与国际拉轨,实行实验室认证和操作人员资格认定做好准备。
(5)做好临床微生物质量控制工作 质量控制是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的质量保证,我们要从标本质量、检验人员的操作质量及实验所作仪器和试剂质量、结果解释和报告等入手,坚持不放过每个影响质量的环节。
医院感染的监控
医院感染的监测包括:病人的准确统计、病原体和耐药性的精确分析、消毒灭菌的质量控制、危险因素的相关分析,相关病区重点监测,医院感染暴发流行的及时发现和控制以及病人、医护人员和环境的消毒隔离。
细菌耐药性监控
与国外相比,我国细菌耐药监测工作还存在较大差距,一方面,国内此项工作开展不够普遍;另外有些监测工作还缺乏规范性的连续性,我们不仅要进行各医院的监测,还要协助有关部门进行地区性监测,甚至全国范围的监测,进一步与国际接轨和交流,鉴于目前耐药性问题及耐药性问题的日趋严重,应准确地做好常规的抗生素敏感试验,并保存有关的菌种和数据以便进一步分析。
帮助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
微生物学检验技术 篇11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 而由于食品种类的多样化发展, 各种食品的安全问题也让人们感到担忧, 食品卫生不能保证, 不仅影响到作为商品的食品的质量, 影响到食品企业的未来发展, 最关键的还是给人们的生命健康带来了威胁, 近年来由于食品微生物污染出现的安全问题报道不绝于耳, 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而人们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带来了技术上的上升, 比如当前人们运用电子显微镜和分子生物学分析食品微生物有无超标的情况, 这也促进了微生物检验技术的进步。而导致食物出现微生物超标问题的情况有很多, 比如工厂卫生情况不达标, 使用过多添加剂, 使用不合格原材料, 保存不当等等, 都会出现菌群菌落超标的情况。合格的食品需要的是在无有害菌的环境下生产, 或者是将致病菌控制在人体可以承受的范围内, 符合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才可以。
对于食品生产厂家来说, 要严格控制食品中的细菌种类、数量, 对于一些直接影响胃肠道的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等要进行严格的检测和控制, 只有符合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才可以上市。一般微生物检验的内容有细菌总数的控制, 也就是检验食品样本中每毫升或者每克的菌群数, 对于大肠菌群数量的测定, 是根据每100ml食品所含的大肠菌群数量进行测定的, 也是食品卫生的评价标准。
2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我国的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在过去, 传统的微生物检验主要还是通过显微镜来观察, 根据细菌的结构、形态, 通过细胞培养以及进行一系列的实验进行观察, 判断食品微生物含量的情况, 确保食品安全, 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 我国近年来开始向着微电子技术的方向发展, 更加关注生物技术, 比如运用核算探针技术、电阻抗法等, 随着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的不断提升, 大大提升了检验的准确性, 提升了检验质量, 当前我国主要运用的微生物检验技术有以下几个。
2.1 代谢学技术
代谢学技术的主要研究内容是食品中的微生物在培养基中进行繁殖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对培养基成分的改变或者是中间的产物, 此项技术不能直接得到检测结果。其主要的检测方法有:快速酶触反应及代谢产物检测、放射测量技术和微量生化法等。电阻法检测技术的原理是, 在培养细菌时加入能促进碳水化合物、脂肪和高蛋白等高分子化合物分解的醋酸盐等电介质, 以起到阻抗的作用, 可以增加导电性。通过检测减租的变化来分析细菌的成长特性, 并发现菌种的种类和数量。就目前来看, 这种方法在检测细菌总数、酵母菌、大肠杆菌和霉菌的种类和数量方面应用的比较广泛。快速酶触反应主要是利用某种具有特性的酶, 并利用相配套的底物以及指示剂进行相关的测试, 可以进行比较快速的判断, 比如在对微生物试片的霉菌及细菌总数进行测定时可以适用。
2.2 抗体检测法
抗体检测法是当前比较普遍的一种检测方法。依据检测原理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种:酶联免疫吸附法和乳胶凝集反应法。乳胶凝集反应法的原理是, 在抗原体和直径较大的乳胶颗粒之间发生了凝聚。单克隆抗体酶联免疫技术有利于识别免疫检测法的特异性。作为一种基本的免疫学检测方法, 抗体检测法主要包括下面2种。第一种, 先采用荧光标记对收到的样品进行处理, 处理完成后再对检测结果进行观察;第二种, 以特异性血清为底液, 将采集到的样品加入其中, 随后再用荧光标记抗体做进一步的处理。此种方法有利也有弊, 如利用显微镜观察结果时, 可能受到具有非特异性荧光物质的影响, 所以, 此方法还需要进一步的实践和研究。
2.3 分子生物学技术
此项技术的应用开辟了利用分子生物学检测食品微生物的先河, 可以分为以下两种:核酸探针技术和聚合酶链式繁育技术。前者的检测主要是利用了脱氧核糖核苷酸分子中碱基的特异性, 并与之配对, 通过同位素标记对细菌DNA序列进行标记, 等经过解旋的需要检测的样品到来后, 才能确定最终的检测数量, 从而确定菌种的种类和数量。含不同基因的细菌其遗传物质不同, 细菌的基因主要包括DNA和RNA两种, 基因探针技术所采用的探针也分为这两种。
2.4 免疫检测技术
此项检测技术是基于免疫学的理论知识, 结合了抗原体特异性的识别和结合反应。抗原是能让动物发生免疫作用或产生抗体的物质。抗原的结构十分复杂, 其相对分子质量很高。许多食物中的高分子化合物都可以作为动物体内的抗原, 人类也可以利用大分子作为载体与一些小分子结合来合成抗原。可以说, 食品科学包含的所有物质都属于抗原, 只是有些本身就是, 有些经过合成之后才成为抗原, 而抗体是抗原在发生免疫反应之后才产生的。对于免疫检测技术在食品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 可以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3结论
综上所述,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 我们必将科技的光芒散落到各行各业, 随着世界各国和各个行业上的技术创新, 我们要将更加准确、更加高效、更加可靠、更加安全的食品检测技术应用到微生物检验当中去, 运用定性和定量两种检测技术, 不断提升我国食品微生物的检验技术, 做到与世界科技水平接轨, 并且未来不断在准确性上做出突破, 争取做世界食品微生物检验的领先国家。
摘要:众所周知, 食品检验技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是分不开的, 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各种关于食品卫生的负面报道不绝于耳, 让人们更加关注食品卫生安全的问题, 正因为食品卫生安全是关系到我国国民身体健康的大事, 因此做好食品微生物检验, 提升技术是确保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 而随着国家对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的重视, 也不难看出食品检验对于确保食品质量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提升食品检验技术, 对于控制食品微生物污染, 控制疾病传播有重要作用。本文就将首先对食品微生物的检验进行简单概述, 随后对食品微生物检验的技术以及未来发展展开详细论述。
关键词:食品,微生物检验,特点,未来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洁梅.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的研究进展[J].现代食品科技, 2005, 2:221-222.
[2]王云国, 李怀燕.食品微生物检验内容及发展趋势 (一) [J].黑龙江粮食, 2010, 2:42-43.
【微生物学检验技术】推荐阅读:
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技术05-08
微生物学检验07-08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07-28
微生物学检验医疗09-06
微生物检验课程07-10
临床微生物学及检验08-12
微生物实验检验技能06-20
《动物微生物及检验》08-11
微生物检验个人小结05-10
食品微生物检验新方法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