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检验课程

2024-07-10

微生物检验课程(精选12篇)

微生物检验课程 篇1

近年来, 世界各地食品安全事件频发, 劣质奶粉、“苏丹红”辣酱、瘦肉精、毒大米、毛发酱油、地沟油、石蜡火锅底料、冰激凌中毒、巴氏消毒奶中毒、花生酱中毒、“问题食品”之多, 涉及范围极广, 造成恶劣影响, 到了令人谈“食”色变的地步。其中, 微生物污染造成的食源性疾病是世界食品安全中的突出问题。社会对食品微生物检验类人才的需求量加大, 对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更高。食品微生物检验课程是常熟理工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理论和实践课程共计64学时, 理论和实践课程各占32学时, 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实践、创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综合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为学生从事食品微生物检验类相关的管理、技能等工作打下基础。本文主要论述食品微生物检验课程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以及如何进行课程改革进行探讨, 旨在培养能和社会需求直接“对接”的“零适应期”实用型人才。

一、食品微生物检验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 可选用的教材少, 实验内容繁琐。食品微生物检验专业高校设立较少, 目前尚没有国家统编的教材, 2003年以前的教材大多是中等职业学校食品类专业规划教材, 2003年以来, 化学工业出版社和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先后出版了两本食品微生物检验高等学校用教材, 这两本教材注重微生物学基础知识与专业实验的有机衔接和食品微生物检验原理和技能的结合。食品微生物检测新技术、新方法, 特别是分子生物学水平的鉴定技术没有涉及, 教材中的各类食品微生物检验方法及其标准部分只介绍国标 (GB4789.1~4789.31-2010) 中的方法, 没有国际通用的方法和一些快速检测方法, 由于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的差异, 学生到进出口部门或外资企业从事食品检验类工作, 将产生很大障碍, 现有教材已不能满足教学发展的要求。

(二) 教学方法传统, 学生主动性差。食品微生物检验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 实践课时和理论课时比例很高 (2015年7月以前, 开设课程实践课时和理论课时比例高达2:1, 2015年9月以后, 实践课时和理论课时比例调整为1:1, 理论课在1~16周开设, 逢双周上一次课, 实验课在3~13周开设, 每周一次课, 这就出现理论知识的讲授和实验操作往往对应不上, 学生不能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及时在实验操作中加以巩固, 一方面学生容易遗忘, 教师需要重复讲授, 学生学习主动性也变差。另外, 食品微生物检验实验课上涉及的检测方案设计、采样等内容都是由老师完成, 学生只需按方案, 用老师采集的样品开展实验即可, 无需动脑, 交一份雷同的实验报告而已。学生掌握的只是皮毛, 根本没有系统掌握整个实践流程。

(三) 实验设备简陋, 台套数少。常熟理工学院食品微生物检验实验室配套的仪器设备有超净工作台、高压蒸汽灭菌锅、恒温培养箱、水浴锅, 这些仪器只能完成培养基的灭菌、微生物接种、微生物培养等简单的实验。目前, 食品微生物检验在实际应用中涉及的微生物种类多, 采样复杂, 操作要求高, 能导致食品中毒的致病菌就有几十种。因此, 操作难度很大, 技术要求很高, 现有设备, 无法满足教学需要, 不利于教学实用化的推进。

二、食品微生物检验课程教学改革的对策

(一) 全面更新教学内容。根据社会实际需求, 确定理论课程的内容。一方面, 精讲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基础技能,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的, 是为学习其他的技能打基础的。另一方面, 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 获取更多的食品微生物检验的新方法新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 让学生不仅要掌握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基本技能, 而且还要了解国际上先进的检验方法检验技术, 为日后进入进出口部门或外资企业工作打基础。食品微生物检验实验课程中涉及的样品采集和送检、食品微生物的检验、结果与报告等几个部分全部由学生完成, 教师不再参与样品采集的工作, 这样会让学生系统掌握食品微生物检验的整个流程, 同时, 在实验教学中, 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重视对实验结果的讨论, 给学生充分自由发挥的空间。

(二) 发挥网络课程资源优势。食品微生物检验网络课程已初步建成, 内容涉及教学大纲、课程简介、教学进度表、教学课件、复习题、讨论版等几个模块, 学生可以随时关注相关信息, 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课程改革后, 拟增设实时案例分析模块, 通过模块学习, 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到社会上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 同时, 让学生学习如何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去预防相关的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 大家展开讨论分析, 有效地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 在网络课程中增设一些外部链接, 链接内容主要是在企业实地拍摄的视频、企业的相关课程、企业的“疑难杂症”等, 让学生了解到企业里都在做什么, 具体生产企业相关检测和实验室课程的不同, 两者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 让学生学会思考, 学会变通, 主动查阅资料解决实际问题。

(三) 开设设计性、研究性实验项目, 进一步促进实践教学过程。食品微生物检验实验课程开设的实验项目都是以验证性实验为主, 为做优实践训练效果, 调动学生主动学习, 增强学生利用专业知识和技术解决复杂实际问题的能力, 将个别验证性实验内容进行梳理, 拟开设设计性、研究性实验项目, 打破传统教学模式, 让实践教学切实成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四) 科研平台反哺教学, 促进创新人才培养。一方面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 另一方面利用科研平台上部分的仪器设备等展开教学, 让学生学习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高速冷冻离心机、菌落计数仪、荧光定量PCR仪等仪器的使用, 并进行样品检测, 和常规的微生物检测方法进行比较分析, 弥补教学设备不足带来的弊端。

(五) 校外实地参观。针对学校所教专业与市场需求差异为题, 增加学生实地参观考察机会, 对食品微生物实验在实际应用中的具体情况有详尽的了解和立体感受, 正所谓“百闻不如一见”, 这样的实践活动必能成为微生物实验教学中的有利臂助。

三、结语

教学课程的改革需要更新教学理念, 不断优化教学内容, 注重理论和实际的有机衔接, 变被动为主动, 变主导教学为引导教学, 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增加实践机会, 提高动手能力, 实现在做中学, 在学中做。培养社会所需的专业技术强、职业素养高的高级食品微生物检验人员。

参考文献

[1]龚艳妮.食品微生物检验实验教学改革的初步探索[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8

[2]闵长莉, 汪学军, 张莉.食品微生物检验实验课教学改革的探讨[J].皖西学院学报, 2010

[3]刘桂香, 李冬霞.食品微生物检验实验课教学改革的研究及实践[J].农产品加工学刊, 2009

[4]朱英莲.高校《食品微生物检验》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食品工程, 2015

微生物检验课程 篇2

摘要:每门课程的教学方案不同,高效率的教学方案不仅需要任课老师大的精心安排,学生的意见与建议也是异常重要的,因此,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师生间应加强交流,共同商讨出一套高效率的教学方案。

关键字:课程学习

知识补缺

教学与意见建议

一、课程学习

对于本门课程的学习,记忆深刻的是药效学检测技术。药效学检测技术和药物动力学检测技术统归于药理检测技术。

在药效学检测技术的学习中,学习了药物作用与药理效应;药物剂量与效应关系;以及不同抗性药物的药效检测技术。

通过学习了解到:药物作用是指药物与机体细胞间的初始作用,是分子反应机制,有其特异性;药理效应是药物作用的结果,是机体反应的表现,对不同脏器有其选择性;药理效应与剂量在一定范围内成正比关系,即剂量—效应关系;在对不同抗性药物(抗菌药物药效检测技术、抗病毒药物药效检测技术、抗癌药物药效检测技术)进行药效检测的分析案例中,最感兴趣的是抗癌药物的药效检测技术。

癌症是当今世界大多数国家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目前抗癌药物虽然也有数十种用于临床治疗,但大多数的抗癌药物只能使病情缓解,无法达到治愈的目的,因此抗癌药物的研究和开发还有待突破。

在本部分知识点中,学习了抗癌药物的研究与开发的分子生物学基础,药物的帅选与评价及非临床研究和临床研究、临床研究的特点。通过学习感觉:一方面在抗癌药物的研发上可以在熟练掌握其分子生 物学的基础上,结合生物技术、物理与化学技术,通过学科渗透,研发出有效的抗癌药物。另一方面深刻感受到药理检测技术随着分子、细胞、免疫学等相关学科的快速发展,检测方法和手段也日新月异,科学之间相互渗透日益明显,生化和分子检测技术已成为主流方法,是药理检测技术发展进入了崭新的阶段。

二、知识补缺

在本节内容的学习中感觉对于抗癌药物药物研发的分子生物学基础中的有些知识点如联合疗法、细胞信息间传递的具体过程思绪不是很清晰,对于化疗药物的筛选模型理解起来也有些困难。对于这些知识点会通过资料查询给理解清楚,因为但凡一项研究,都必须非常清楚其机理,这是基础。

三、教学意见与建议

生物制品检验检疫课程课上主要以PPT形式教学,课外以N+2考核方式进行检测,课上和课下的教学安排总的来说是比较合理的,但我个人认为存在着一些尚需改进的地方,下面对生物制品检验检疫课程的教学安排从不同方面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一)PPT教学

PPT教学总的来说是比较好的,它将书本上的内容进行了整合,将有联系的内容整合到一起,这样有利于我们将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方便理解的同时也能加强记忆。不足之处在于老师将知识点讲解得不够透彻,对于那些我们不知道的知识点,老师会一带而过,而对于通 俗易懂的知识点却反复讲述,这点我觉得对我们是很不好的,让人抓不住重点。对此,我觉得老师可以将书本上的教学内容重点与了解点,通过讲解时间的长短反映给我们,并且随时与学生沟通,了解我们知识点消化情况。

(二)考试

考试方面我们是一次期末,一次过程考核(论文),对于安排过程考试的方案我是比较赞成的,但以论文的形式考核我不太赞同,因为但凡写论文其实大部分都是直接从网上参考写,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出于课时的考虑,如果将过程考试改为几次随堂小测验,我觉得这样至少会起到督促我们看书的作用,最后对于所学内容也有个印象。这样我们也可以在学的过程中找到自己学习中的问题,了解自己哪些内容还没掌握好,从而补缺补漏。

(三)课堂纪律

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校有校规”。在课堂上老师应该维护好课堂纪律,而不是在学生声音大时,老师只是一味的提高嗓音或只顾将自己的课而不管说话的人,我觉得这样对我们来说是不负责任的表现,同时授课教师本身也应规范好自己,只有师生相互监督,共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才会有较高的学习效率。

(四)希望

生物化学检验技术项目课程设计 篇3

项目课程设计是在项目课程理论指导下的实践行为。伴随着医学检验的发展,生物化学检验技术项目课程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1.以职业生涯为背景,以职业能力为主线

医学生物化学检验课程设计不仅要重视生物化学检验职业岗位的职业能力,而且要关注该职业领域内学生可迁移的职业能力、职业态度、职业情感和个性化发展需要。职业能力作为教学目标,应分解到课程体系的各部分,落实到课程内部的行动化学习项目,努力实现知识与应用、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2.以社会需求为依据,以工作过程为基础

随着医学检验的发展,受教育者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不仅要适应检验工作需求的变化,而且要有一定的前瞻性。课程体系以职业岗位工作任务的相关性为逻辑基础,以项目为单元的教学内容紧紧围绕职业岗位的行动化学习任务。

二、生物化学检验技术项目课程教学实施

医学检验项目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检验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检验专业教师合理创设学习情境,从医学检验职业的实际需要出发,选择临床生化检验项目作为教学内容,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问题的需求搜集选择信息资料,通过小组共同研究解决问题。着力培养学生集体合作能力与沟通交流、检测检验项目、分析检测结果的能力。生物化学检验项目教学实施过程见图1。

下面以肝功能试验项目——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检测为例,介绍项目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

1.项目任务分析

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检测是肝功能试验的常见项目,在生物化学检验教学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项目教学对象是五年制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三年级学生,教学时间为4学时。通过本项目教学可让学生掌握采集病人血液标本并分离血清,对病人血清ALT进行测定的基本方法。学会手工法掌握ALT测定的基本原理、基本操作方法以及配制标准溶液、检测试剂等。同时,让学生具备较强的医务道德、法律意识,具有严谨的工作作风和科学的工作态度及吃苦耐劳、团结合作精神。

开展本项目教学需要设施齐全的医学检测实训中心,具有血浆标本、试剂、生化分析仪、水浴箱、试管等教学仪器设备。

教师应当具有较为扎实的医药检验技术理论与实践动手能力,能够运用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组织教学。

2.下达项目任务书

生活中常常有人会说自己近期食欲下降,尤其不想食人油腻食物,甚至闻到油味就想呕吐等现象,这就应当去医院就诊。到医院后医生会根据这些现象,让病人检查肝功能,其中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检测就是其中一个常见的检查项目,教师从此引出教学任务,并要求学生明确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检测的具体要求。

3.制订项目任务实施计划

教师将同学分成若干小组(一般6-8人分为一组)。每组给出一张实验准备表,要求各小组学生通过上网或图书馆查阅资料,完成实验准备表的填写。学生可以每人先各自独立完成,再进行集中讨论,完成一份小组准备表(见表1)。

教师检查学生填写的血ALT测定准备表后,指出各组出现的问题,再由学生补充完善,然后让各小组针对工作项目,制订项目任务实施计划,包括:小组各成员的具体分工和各自的职责任务;完成项目应有哪些工作步骤;每个步骤的具体操作。教师可以组织各小组进行交流研讨,相互学习借鉴、取长补短,进一步修改完善。

4.实施项目任务

每个小组根据已确定的工作计划,在领到标本后,按照成员分工进行3份标本的测定,要求将每组同学的测定结果取均值得出本小组最终的结果,并填写化验单。教师需要全程指导学生的操作过程,对学生遇到的问题及时予以解答,并纠正学生出现的误操作和不规范操作行为。各小组完成操作后,教师提供血ALT测定的参考值和患者的病例资料,要求各组分析结果的临床意义及分析影响结果准确度的因素,并完成项目任务实施的报告书。

5.成果展示与评价

①过程互评(10分):各小组根据该项试验操作准备、操作规范、试验结果等情况相互进行打分,取平均值得出每个小组的分数(见表2)。

②成果自评(10分):将每组所得结果与参考值进行比较,结合结果分析判断,进行小组评分(见表3)。

③教师点评:教师在点评中要指出问题和每组的优缺点,引导学生归纳出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和注意事项,将完成项目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和能力迁移于其他检测项目的试验中,使学生的能力在点评中得到提高。

三、生物化学检验技术项目课程设计与教学实施体会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生物化学检验项目课程的设计在结构和内容上以医学检验工作任务为中心,每一项目均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具体的学习任务,包括实践性相关知识、相关理论知识、拓展性知识。与学科型课程体系相比,内容取舍以工作岗位需要为标准,舍去了繁多的理论推导,其显著特点是注重应用,理论知识融于实践技能之中。克服了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

从项目课程教学的实施效果看,项目选择不宜太大,以教学课时4学时效果较好,否则学生容易产生厌倦心理。教学情境安排在学校淮卫迪安医学检测中心(校企合作基地),该基地和三甲医院检验科标准一致,具有极高的教学真实性,因此职业学校开展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刻不容缓。由于有明确的医学检验工作任务和实际动手环节,教学过程融“教、学、做”为一体,融“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融“技能、态度、情感”为一体,环环评价,寓教于乐,因而学生对教学过程的主动参与意识和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浓厚,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成绩得到了显著提高。同时学生能很好地掌握工作技巧,渐进地进入实际工作领域,增强他们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

项目课程下的师生关系实现了从层级制下的等级关系转向平等关系,教师成为“平等者中的首席”。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合作的“学友”关系。教师的评价以正面评价为主,允许失败、肯定成绩,且更多的是给以鼓励。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取决于自身的社会地位,而主要取决于自身的修养、人格魅力和创造性劳动的确立。此外,在检验基本理论和检验技能的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理论的内涵,促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实现知识的迁移。教学中教师还引导学生以人的身心整体评估为核心,突出整体检验理念,注意引导学生有意识运用与病人沟通的技巧和健康教育的技巧,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微生物检验课程 篇4

1 课程的定位

准确把握课程定位, 确定课程名称。将原来的课程学科体系中动物微生物学改为行动体系的动物微生物检验及免疫监测学, 以体现为生产和行业服务的课程性质和特点, 突显职业能力的培养。通过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学习, 初步掌握畜禽生产企业、行业传染病的诊断和防制方法, 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2 课程的设计理念与思路

以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 (2006) 16号]文件精神为指导, 以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 从兽医和防检疫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出发, 基于畜禽生产、禽病防治、猪病防治、牛羊病防治过程, 结合动物检疫检验员、动物疫病防治员、兽医化验员等3个工种的职业资格标准, 进行课程的开发和设计。打破原课程的学科体系, 构建以工作过程导向的行动体系课程, 目的是让学生获得必要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学会学习、学会工作、学会共处、学会做人, 也就是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社会能力为一体的综合职业能力。

3 课程内容的改革

基于畜禽生产、畜禽疾病防治过程对课程内容进行情境划分, 以过程为载体, 以行动为导向, 将课程划分为3个学习情境, 情境下又设7个能力训练项目, 每个能力训练项目都是畜禽生产、兽医技术服务、基层化验室等应职岗位的工作任务, 在任务的驱动下完成课程内容的学习, 课程内容根据工作过程进行了优化整合。

整合前的内容是5编26章, 整合后的内容为3个学习情境7个项目14个任务。从学习情境的划分到项目划分再到任务分解, 使整合后的内容完全适合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充分体现了课程设计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具有更强的适用性和针对性。每个学习任务 (工作任务) 都涵盖相应的知识和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以工作任务的能力训练为主线展开相关知识的学习。知识学习又以必需、够用为度, 能力训练由易到难、由单向到综合, 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4 教学模式的改革

课程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以校内实训室、鸡场、猪场、牛场为主要上课地点, 讲练结合, 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 改变了以往的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实施按照从制订计划、讨论计划、实施计划、结果展示、总结和评价顺序分六步进行。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局面, 让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体现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指导者和组织者。

5 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运用

改变课堂以讲解为主的教学方法, 灵活运用任务驱动、问题引导、小组合作、实例教学、角色扮演、课堂互动、启发式教学、头脑风暴法、实验法、多媒体和网络资源等教学方法和手段,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提高教学质量, 与此同时促进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5.1 引导式教学法

提前一周给学生下达课业单。学生根据课业单的要求提前去学习、查阅资料、制订工作计划, 为下一次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5.2 讨论式教学法 (头脑风暴法)

学生在每次上课前对制订的工作计划进行讨论, 教师根据讨论的结果予以指导, 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3 启发式教学法

在复习、讲解和总结过程中启发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 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 目的是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5.4 角色扮演教学法

每个训练项目都是畜禽生产、兽医技术服务、基层化验室等应职岗位的工作任务。学生在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时就扮演着动物检疫检验员、兽医化验员或动物疫病防治员的角色。

5.5 实验教学法

该方法主要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 在实验内容上以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项目训练为主, 以真实、完整的工作任务训练为重点, 强化学生的能力培养和岗位工作的意识。

5.6 多媒体的运用

有些微生物的形态及结构特征是显微镜无法观察到的, 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将其直观地展示给学生, 深刻的感性认识能有效地促进知识的理解, 有些细菌性疾病、病毒性疾病和其他病原性疾病不能全部让学生进行训练的项目, 可将其制成视频案例库, 通过视频播放展示给学生, 增大和拓宽学生知识信息的储备量。

5.7 网络资源的运用

教师和学生利用网络查阅资料, 学生利用微生物的精品课程网站资源进行试题练习和自测。

6 实训条件的保障

黑龙江畜牧兽医职业学院拥有校内微生物实训室4个、实验准备室2个和无菌室1个, 具有先进的仪器设备等可供学生使用操作。校内牧场和兽医院各1个, 校外鸡场、猪场、牛场若干, 完全能够满足动物微生物诊断及免疫监测技术课程改革的教学需要。

7 小结

(1) 通过对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建设和实施, 教师在教学模式、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提高, 对于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际应用能力也有了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作为教师要从思想上转变观念, 改变课堂上满堂灌的授课方式, 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去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教师走下讲台融入到学生之中, 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改善了师生关系, 学生也愿意主动去学习, 因此提高了学习效果并与教师结下深厚的友谊。

(2)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 不仅培养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 还开发了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时, 不是一个简单的操作工而是一个设计师。学生通过完成每个学习任务也完成了相应的工作任务, 学习了工作过程的知识, 并通过真实完整的工作任务训练, 获得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综合职业能力。通过循环反复、循序渐进, 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得以提升。教师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 而是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有效方法。

微生物检验课程 篇5

一、判断题(将判断结果填入括号中,正确的填“√”,错误的填“×”): 1.微生物可分为细菌、放线菌、霉菌和酵母菌四大类。(×)2.具有荚膜的肺炎双球菌其毒力强。(√)

3.食用前将食品充分加热可以防止一些食物中毒的发生。(√)4.细菌在不同生长条件下,形态可能有变化。(√)

5.根据细菌所含DNA的不同,可以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阴性菌和革兰氏阳性 菌两大类。(×)

6.所有细菌仅需20~30分钟即可繁殖一代。(×)

7.菌落是指一群在固体培养基表面繁殖形成肉眼可见的集团。(×)8.大肠杆菌是食品和饮用水卫生检验的指示菌,(×)9.真菌进化程度高于细菌,所以真菌为多细胞的微生物。(×)10.在微生物中,只有霉菌才能以菌丝体的形式进行生长。(×)11.酵母菌是一种多细胞的微生物。(×)

12.霉菌主要是通过产生各种有性孢子进行繁殖的。(×)

13.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时,霉菌的菌落较大,比较湿润粘稠,不透明,呈现或紧或松的蜘蛛网状、绒毛状或棉絮状。(×)

14.霉菌往往在干燥的环境中大量生长繁殖,有较强的陆生型。(×)15.微生物营养物质中氮源的功能是:提供氮素和能量来源。(×)

16.微生物吸收营养物质,单纯扩散是利用浓度差,从浓度低的向浓度高的进行扩散。(×)

17.任何微生物培养基中均需含有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和水分等五种营养物质。(×)

18.微生物在生命活动中需要的能量主要是通过生物氧化而获得。(√)

19.微生物的分解代谢就是将复杂的大分子物质降解成小分子的可溶性物质。(√)

20.微生物的酶具有特殊的催化能力。可以在发酵工艺上利用任何一种酶来进行生产。(×)

21.细菌生长达到稳定期,菌体生长速度等于零,细菌停止生长。(×)22.不断加温可以增加细菌的生物化学反应速率和细菌的生长速度。(×)23.食品的主要营养成分各不相同,造成腐败变质的微生物却基本相同。(×)24.根据食品pH值范围,可将食品划分为酸性食品和碱性食品。(×)

25.结合水是以物理引力吸附在大分子物质上,不能作为溶剂或参与化学反应,因此也不能被微生物利用。(√)

26.微生物有嗜冷、嗜温、嗜热型,而每一群微生物又各有其最适宜生长的温度范围。(√)

27.渗透压与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有一定关系。少数的耐盐菌、嗜盐菌、耐糖菌、嗜糖菌可在多糖或多盐的食品中生存。(×)

28.水在食品加工中是不可缺少的,水源或输水管道、水箱发生污染,有可能造成食品的微生物污染蔓延。(√)

29.空气的含菌量与空气的含尘量呈非线性关系。(×)

30.用于盛放易腐败食品的容器,不经清洗和消毒而连续使用,很容易引起食品的交叉污染。(√)31.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微生物的数量一般出现明显的上升的趋势。(×)32.食品被产毒霉菌菌株污染,就能检测出霉菌毒素。(×)33.快速风干比缓慢风干对防止产生黄曲霉素有力。(√)

34.微生物检验接种是指将微生物的纯种或含有微生物的材料转移到适于它生长繁殖的人工培养基上或活的生物体被的过程。(√)

35.微生物检验倾注接种方法是取少许纯菌或少许含菌材料(一般是液体材料)。先放入无菌的培养皿中,而后倾入已溶化并冷却至40℃左右含有琼脂的灭菌培养基上,使它与含菌材料均匀混合后,冷却至凝固。(×)

36.微生物检验时,对已打开包装但未使用完的器皿,可以重新包装好留待下次使用。(×)

37.所有的微生物培养时都需要氧气的参与。(×)

38.细菌检验的培养基中加入胆盐可抑制革兰氏阳性菌的生长,以有利于革兰氏阴性菌的生长。(√)

39.在制备某些微生物检验培养基时需加入一些煌绿、玫瑰红酸、孟加拉红等物质作为培养基的指示剂。(×)

40.微生物检验培养基可根据配方,称量于适当大小的烧杯中,由于其中干粉易吸潮,故称量时要迅速。(√)

41.消毒是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的方法杀死微生物的过程。(×)

42.由于微生物体积很小,细胞又较透明,不易观察到其形态,故必须借助于染色的方法使菌体着色,增加与背景的明暗对比,才能在光学显微镜下较为清楚地观察其个体形态和部分结构。(√)

43.微生物染色的染料按其组成成分可以分为自然染料和人工染料。(×)44.微生物染色时按照所用染料种类的不同,可把染色法分为单染色法、复染色法和特殊染色法。(√)

45.G+细菌经革兰氏染色菌体呈红色。(×)

46.微生物实验室布局应采用单方向工作流程,避免交叉污染。(√)

47.无菌室的无菌程度测定方法:将已制备好的3~5个琼脂平皿放置在无菌室工作位置的左中右等处,并开盖暴露15min,然后倒置于36℃培养箱培养24小时,取出观察。(×)

48.用于微生物检验所采的样品必须有代表性,按检验目的采取相应的采样方法。(√)

49.微生物检验的采样方法,重量法通常用于采集中样,拭子法用于采集一定面积的样品。(√)

50.微生物检验采样时,散装食品的采样是无菌采样器采集5倍或以上检验单位的样品,放入无菌容器内,总量应满足微生物指标检验的要求。(√)51.微生物检验采样时,盛样容器的标签上必须标明样品名称和样品顺序号以及其他需要说明的情况。(√)

52.微生物检验样品制备的全部过程均应遵循无菌操作程序。开启样品容器前,先将容器表面擦干净,然后用75%酒精消毒开启部位及其周围。(√)53.微生物检验时,含有二氧化碳的液体检验前,应用无菌操作程序先将液体倒入小瓶中,然后覆盖纱布,轻轻振摇,使气体完全逸出。(×)54.食品加工设备卫生检验的样品采集方法有称量法、刷子刷洗法。(×)55.表面擦拭法采样检出的活菌总数不高,同时常导致检验的结果不一致。所以需二人共同进行采样工作。(√)56.食品加工环节卫生检验,如在清洁消毒或加工前后各取一份样品,对卫生管理的评估更适合。(√)

57.空气中霉菌检验是为了防止霉菌孢子引起皮癣、鹅口疮、过敏性哮喘等疾病,以及对物品的污染。(×)

58.菌落总数测定是用来判定食品被细菌污染的程度及其卫生质量,它反映食品在生产加工过程中是否符合卫生要求,以便对被检食品做出适当的卫生学评价。(√)

59.具备培养微生物的设备即能满足菌落总数检验的需要。(×)60.菌落总数检验所用的培养基时营养琼脂培养基。(×)

61.菌落总数检验在制10倍递增稀释液时,每递增稀释一次即用1支10ml灭菌吸管。(×)62.菌落总数培养时,如果样品中可能含有在琼脂培养基表面弥漫生长的菌落时,可在倾注凝固后的琼脂表面覆盖一薄层琼脂培养基,凝固后翻转平板,按培养条件培养。(√)

63.菌落总数报告时,若只有一个稀释度平板上的菌落数在适宜计数范围内,计算两个平板菌落数的平均值,再将平均值乘以相应稀释倍数,作为每克(或毫升)中菌落总数结果。(√)

64.大肠菌群是一群在36℃条件下培养24h能发酵乳糖、产酸产气、需氧和兼性厌氧的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杆菌。(×)

65.大肠菌群检验所用恒温培养箱的温度是37℃±1℃。(×)66.大肠菌群检验中所用的盐酸浓度是10mol/L。(×)

67.大肠菌群检验初发酵的程序是:检样制备→10倍系列稀释→选择任意三个稀释度接种大肠菌群初发酵肉汤管。(×)

68.大肠菌群检验时样品均液的pH应用盐酸或氢氧化钠调节至中性。(√)69.大肠菌群初发酵使用的培养基是月桂基胰蛋白胨肉汤。(×)70.霉菌和酵母菌检验时,橡胶乳头和洗耳球是必备的实验材料。(√)71.食品中霉菌和酵母菌检验的稀释液与细菌检验的稀释液完全相同。(×)72.霉菌和酵母菌的检验程序与细菌检验程序相同。(×)

73.霉菌、酵母菌检验样液加入后,将冷至46℃左右的培养基注入平皿约15ml,并转动平皿,混合均匀。(×)

74.霉菌、酵母菌计数的稀释度选择及菌落报告方式可参考国标的菌落总数检验方法。(√)

一、单项选择题(选择一个正确的答案,将相应的字母填入题内的括号中): 1.一部分微生物与人类形成共生的关系,在自然界达到(C)A、动态平衡 B、数量增多 C、生态平衡 D、数量减少

2.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除了化学性污染、物理性污染外,还有(D)A、土壤污染 B、水源污染 C、空气污染 D、生物性污染 3.细菌属于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理由是(D)

A、简单的二分裂方式繁殖 B、单细胞生物 C、较其它生物小得多 D、核外无核膜包裹,核内无核仁

4.(C)不属于非细胞型微生物的结构成分。A、DNA B、RNA C、脂肪 D、蛋白质 5.用纳米作为度量单位的微生物是(A)A、病毒 B、霉菌 C、酵母菌 D、细菌 6.食品微生物检验的目的就是要为生产出安全、卫生、(C)的食品提供科学依据。

A、美观 B、美味 C、符合标准 D、营养丰富

7.由微生物引起食品变质的基本条件是食品特性、环境条件、以及(C)。A、人员因素 B、加工因素 C、微生物的种类及数量 D、以上都是 8.螺旋菌按其弯曲程度不同分为螺菌、(D)和螺旋体。A、长杆菌 B、短杆菌 C、球菌 D、弧菌 9.细菌的基本形态是球菌、杆菌和(C)。

A、葡萄球菌 B、放线菌 C、螺旋菌 D、芽孢菌

10.细菌的细胞结构必须用光学显微镜的(C)才能观察清楚。A、低倍镜 B、高倍镜 C、油镜 D、聚光镜 11.球菌的直径一般约在(B)之间。A、(0.5~2)nm B、(0.5~2)um C、(0.5~2)mm D、(0.5~2)cm 12.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D)。

A、蛋白质 B、磷脂 C、几丁质 D、肽聚糖

13.细胞膜的主要功能是控制细胞内外一些物质的(B)。

A、存储遗传信息 B、交换渗透 C、传递遗传信息 D、维持细胞外形 14.因为(D),所以芽孢不是细菌的繁殖体。

A、绝大多数产生芽孢的细菌为革兰式阳性细菌 B、不是所有细菌都产生芽孢 C、芽孢只在体外产生 D、一个芽孢发芽只能生成一个菌体 15.细菌芽胞内的耐热性物质是(D)。

A、二氨基庚二酸 B、N—乙酰胞壁酸 C、β—羟基丁酸 D、2,6—吡啶二羧酸

16.细菌常以(B)进行繁殖。

A、断裂增殖 B、二分裂法 C、通过孢子 D、通过芽孢 17.细菌与其它生物相比,繁殖速度快。这主要是因为(B),有利于和外界进行物质交换。

A、食谱杂、分布广 B、体积小、表面积大 C、结构简单、种类多 D、适应强、易变异

18.有芽孢的细菌菌落表面表现为(C)。

A、湿润透明 B、湿润光滑 C、干燥皱折 D、隆起皱折 19.细菌在液体培养基中,不会出现的现象是(C)。

A、使培养基浑浊 B、在液体表面形成膜 C、可能形成菌落 D、出现沉淀 20.在自然界中,微生物的种类繁多,其中(C)分布最广。A、真菌 B、霉菌 C、细菌 D、病毒

21.真菌没有叶绿素,因而不能利用(D)通过光合作用来制作食物,靠寄生或腐生生存。

22.从生物学的观点来看,(B)不属于真菌的特点。

A、没有叶绿素 B、没有完整的细胞核构造 C、无根、茎、叶分化 D、能通过有性或无性繁殖 23.酵母菌的基本形态为(A)。

A、卵形 B、杆形 C、方形 D、弧形 24.酵母菌和霉菌通常生长在(A)。

A、室温下 B、37℃ C、55℃ D、这些都不是 25.霉菌菌丝由分支或(B)的菌丝组成。A、不分裂 B、不分支 C、分裂 D、分离 26.霉菌菌丝分为无隔膜和有(D)两种。A、荚膜 B、菌膜 C、细胞膜 D、隔膜 27.酵母菌的繁殖方法主要是(D)。

A、孢子 B、断裂增殖 C、二分裂法 D、芽殖

28.霉菌的繁殖方式多样,但(C)不属于霉菌的繁殖方法。A、断裂增殖 B、有性孢子 C、芽殖 D、无性孢子 29.酵母菌在液体培养基中生长时,(B)是不应该出现的现象。A、变浑浊 B、不同色泽 C、产生沉淀 D、形成菌膜 30.酵母菌比较不易在(D)中生长繁殖。A、水果 B、蜜饯 C、蔬菜 D、肉类

31.微生物常会引起食物变质,但(C)在传统发酵及近代发酵工业中,起着积极的作用。

A、细菌 B、蓝细菌 C、霉菌 D、放线菌 32.磷酸盐缓冲液、(C)等,是实验中常用的无机盐。A、牛肉膏 B、葡萄糖 C、氯化钠 D、蛋白胨 33.微生物在渗透酶和提供能量的前提下,将体外的营养物质逆浓度运送至体内,这就是(C)的作用。

A、单纯扩散 B、促进扩散 C、主动运输 D、基团移位 34.营养物质最后必须透过(B)才能被微生物吸收。A、细胞壁 B、细胞膜 C、核质体 D、渗透酶 35.微生物中(A)属于自养型微生物。

A、蓝细菌 B、霉菌 C、腐生菌 D、寄生菌

36.微生物的氧化作用可根据最终电子受体的性质,分为有氧呼吸作用、无氧呼吸作用和(C)三种。

A、氧化作用 B、代谢作用 C、发酵作用 D、渗透酶作用 37.微生物体内的能量转变就是(B)

A、新陈代谢 B、能量代谢 C、氧化作用 D、发酵作用 38.微生物必须通过胞外酶把蛋白质分解成(C),才能被吸收利用。A、丙酮酸 B、脂肪酶 C、氨基酸 D、乳酸

39.酶是由活的微生物体产生的、具有特殊催化能力和高度(B)的蛋白质。A、统一性 B、专一性 C、稳定性 D、系统性

40.微生物代谢的调节,实际上就是控制酶的(D)和活性的变化。A、种类 B、质量 C、能量 D、数量 41.外毒素是主要化学组成是(B)。

A、脂质 B、蛋白质 C、肽聚糖 D、脂多糖 42.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能产生毒素,(C)不属于细菌内毒素的主要化学组成。A、磷脂 B、脂多糖 C、蛋白质 D、脂蛋白 43.菌体最佳收获期是在(C)。

A、延迟期 B、对数期 C、稳定期 D、衰亡期 44.大多数细菌、放线菌和霉菌都属于(B)。

A、厌氧微生物 B、需氧微生物 C、兼性厌氧微生物 D、微需氧微生物 45.食品中含有蛋白质、糖类、脂肪、无机盐、维生素和(A)等,这正契合了微生物生长的需要。

A、水 B、葡萄糖 C、钙 D、磷

46.肉、鱼等食品容易受到(C)分解能力很强的变形杆菌、青霉等微生物的污染。

A、脂肪 B、糖类 C、蛋白质 D、明胶 47.腌菜、酸泡菜是(B)微生物发酵制成的。A、大肠杆菌 B、乳酸菌 C、霉菌 D、细菌

48.酸性食品的腐败变质主要是由(C)和霉菌引起的。A、芽孢杆菌 B、乳酸菌 C、酵母菌 D、细菌

49.食品的Aw值在0.60以下,则认为(D)不能生长。A、细菌 B、霉菌 C、酵母菌 D、微生物 50.将食品贮存在6.5℃环境中有利(A)生长。A、嗜冷菌 B、嗜温菌 C、耐温菌 D、耐冷菌

51.高温微生物造成的食品变质主要为分解(C)而引起。A、脂肪 B、蛋白质 C、糖类 D、有机物

52.当食品中糖或盐的浓度越高,渗透压就越大,食品的Aw值则(B)。A、越大 B、越小 C、一样 D、不一定

53.酵母菌和霉菌一般能耐受较高的渗透压,常引起糖浆、(C)、果汁等高糖食品的变质。

A、水果 B、饮料 C、果酱 D、奶酪

54.一般来讲,在有氧的环境中,食品变质速度(D)。A、减慢 B、不变 C、不一定 D、加快

55.把含水量少的脱水食品放在湿度大的地方,表面的水分(B)。A、缓慢增加 B、迅速增加 C、不会增加 D、迅速减少

56.相当一部分食品的原料都来自田地,而土壤素有(D)的“大本营”之说。A、蛋白质 B、矿物质 C、维生素 D、微生物

57.土壤中的(A)相对于其他微生物而言,所占比率最高,危害最大。A、细菌 B、酵母菌 C、霉菌 D、放线菌

58、水在食品加工中是不可缺少的,它是食品的(C)、清洗、冷却、冰冻等生产环节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

A、消毒 B、灭菌 C、配料 D、卫生

59.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QS)中对(A)用水有严格要求。A、工业 B、农业 C、民用 D、军用 60.空气中常见的微生物主要是(C)、耐紫外线的革兰氏阳性球菌、芽孢杆菌以及酵母菌、霉菌的孢子等。

A、耐酸 B、耐冷 C、耐干燥 D、耐热

61.空气中的微生物与土壤和污水中的微生物相比(B)。A、数量多,分布极不均匀 B、数量少,分布极不均匀 C、数量多,分布均匀 D、数量少,分布均匀 62.食品制造储藏的场所是鼠、蝇、蟑螂等动物出没的场所,这些动物体表及(B)均有大量微生物,经常是微生物的传播者。A、口腔 B、消化道 C、毛发 D、肢体

63.食品在加工前,原料大多营养丰富,在自然界中容易受到微生物的污染,加之运输、储藏等原因,很容易造成微生物的(A)。A、繁殖 B、减少 C、死亡 D、休眠 64.食品在加工过程中,要进行(A)、加热或灭菌等工艺操作过程。这些操作过程若正常进行,可以使食品达到无菌或菌群减少的状态。A、清洗 B、分级 C、拣选 D、包装

65.企业的卫生管理包括环境卫生、生产设备卫生、食品从业人员卫生以及食品的(D)、销售、运输等环节的卫生。A、加热 B、灭菌 C、采购 D、储藏

66.真空或充氮包装,可以减弱(B)的生长。

A、厌氧腐败微生物 B、需氧腐败微生物 C、耐氧腐败微生物 D、需养兼性厌氧微生物

67.反映粪便污染程度的指示菌是大肠菌群、粪大肠菌群和(B)。A、志贺氏菌 B、大肠杆菌 C、沙门氏菌 D、变形杆菌 68.霉菌毒素通常具有(B)、无抗原性,主要侵害实质器官的特点。A、耐低温 B、耐高温 C、耐碱 D、耐酸

69.人畜一次性摄入含有大量霉菌毒素的食物,往往会发生(C)中毒,长期少量摄入会发生慢性中毒。

A、爆发性 B、慢性 C、急性 D、多发性 70.通常产生毒素的霉菌种类有:黄曲霉、(A)、镰刀菌等中的一些种类。A、青霉 B、根霉 C、毛霉 D、黑曲霉

71.食品中为防止霉菌生长和毒素产生,通常采取驱除(B)的方法。A、CO2 B、O2 C、N2 D、H2 72.(A)不是食品工艺中霉菌毒素去除法。

A、煮沸法 B、活性炭法 C、酸性白土法 D、微生物去毒 73.微生物检验常用的分离工具有:接种钩、接种圈和(A)等。A、接种针 B、玻璃平板 C、三角烧瓶 D、试管

74.接种针常用于微生物检验操作时的(D)接种方法。A、涂布 B、倾注 C、划线 D、穿刺

75.微生物检验常用的接种和分离方法有点值、穿刺、浸洗和(B)等方法。A、标定 B、涂布 C、滴定 D、中和

76.微生物检验接种食品样品前,先用肥皂洗手,然后用(B)酒精棉球将手擦干净。

A.100% B.75% C.50% D.95% 77.微生物检验在接种前,接种环应经火焰烧灼全部金属丝,可一边转动接种柄一边慢慢地来回通过火焰(B)。A.二次 B.三次 C.四次 D.一次

78.微生物培养时用焦性没食子酸、磷等用以(C)。

A.除去氢气 B.除去二氧化碳 C.吸收氧气以除氧 D.降低氧化还原电位 79.用于细菌检验的半固体培养基的琼脂加入量为(D)%。A.0.5~1.0 B.0.5~0.8 C.0.1~0.5 D.0.2~0.5 80.微生物检验培养基中常见的酸碱指示剂有:酚红、中性红、溴甲酚紫、煌绿和(A)等。

A.甲基红 B.美兰 C.孟加拉红 D.伊红

81.琼脂其本身并无营养价值,但是应用最广的凝固剂。但多次反复融化,其凝固性会(C)。A.增加 B.不变 C.降低 D.消失

82.配制微生物检验培养基分装三角瓶时,以不超过三角瓶容积的(A)为宜。A.2/3 B.1/3 C.1/2 D.3/5 83.灭菌是杀灭物体中或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繁殖体和(B)的过程。A.荚膜 B.芽孢 C.鞭毛 D.菌毛

84.干热灭菌法一般是把待灭菌的物品包装后,放入干躁箱中加热至(A)。A.160℃,维持2h B.170℃,维持2h C.180℃,维持2h D.160℃,维持4h 85.(D)是能损伤细菌外膜的阳离子表面活性剂。A.福尔马林 B.结晶紫 C.漂白粉 D.新洁尔灭 86.甲醛通常适用于(D)。

A.室内喷雾消毒地面 B.擦洗被污染的桌 C.排泄物 D.空气熏蒸消毒(无菌室)。

87.影响灭菌与消毒的因素有很多,最主要是(B)、微生物污染程度、温度、湿度的影响尤为重要。

A.微生物所依附的介质 B.微生物的特性 C.消毒剂剂量的大小 D.酸碱度

88.待灭菌的物品中含菌数越多时,灭菌越是(D)。A.显著 B.容易 C.好 D.困难

89.微生物染色时酸性物质对于(C)染料较易吸附,且吸附作用稳固。A.中性 B.酸性 C.碱性 D.弱酸性

90.微生物染色的染料按其电离后染料离子所带电荷的性质,分为酸性染料、碱性染料、(B)燃料和单纯燃料四大类。

A.简单 B.中性(复合)C.天然 D.人工(合成)91.微生物染色时一般常用碱性染料进行单染色,如(B)、孔雀绿、碱性复红、结晶紫等。

A.品红 B.美兰 C.胭脂红 D.煌绿 92.微生物单染色的基本步骤是(A)。

A.涂片、固定、染色、水洗 B.涂片、染色、水洗、固定 C.涂片、染色、固定、水洗 D.涂片、水洗、固定、染色

93.革兰氏染色法将细菌分为G+G-两大类,这是由他们的(D)结构和组成不同决定的。

A.鞭毛 B.细胞质 C.细胞膜 D.细胞壁 94.革兰氏染色应选用(A)的菌染色。

A.幼龄期 B.成熟期 C.生长期 D.成长期

95.实验设备应放置于适宜的环境条件下,便于维护、清洁、消毒和校准,并保持(C)的工作状态。

A.整洁 B.良好 C.整洁与良好 D.正常

96.无菌室的要求:无菌室(包括缓冲间、传递窗)每3m2的面积应配备一根功率为(B)瓦的紫外线灯 A.25 B.30 C.40 D.60 97.安装在无菌室内的紫外线灯应无灯罩,灯管距离地面不得超过(C)m。A.2.0 B.2.2 C.2.5 D.2.8 98.无菌室用的紫外线灯管每隔(B)需用酒精棉球擦拭,清洁灯管表面。以免影响紫外线的穿透力。

A.1周 B.两周 C.一月 D.二月

99.无菌室每次使用前后应用紫外线灭菌灯消毒,照射时间不低于(A)min。关闭紫外线灯30min后才能进入。A.30 B.45 C.60 D.130 100.无菌室霉菌较多时,先用5%石炭酸全面喷洒室内,再用(A)熏蒸。A.甲醛 B.乳酸 C.甲醛和乳酸交替 D.丙二醇溶液 101.无菌室细菌较多时,可采用(C)熏蒸。

A.甲醛 B.乳酸 C.甲醛和乳酸交替 D.丙二醇溶液

102.微生物检验采样后,为防止样品中原有微生物的(D)发生变化,样品在保存和运送过程中,应采取必要的措施。A.种类 B.特性 C.大小 D.数量

103.微生物检验样品的中样式从样品(A)取得的混合样品。A.各部分 B.一部分 C.大部分 D.指定部分 104.微生物检验样品的大样是指(B)样品。A.一部分 B.一整批 C.全部 D.一件

105.微生物检验采样时,即食类预包装食品按(A)取样,取的是最小零售预包装。

A.相同批次 B.不同批次 C.相同原料 D.不同班次

106.微生物检验采样时,非即食类预包装小于500g的固态食品的取样,是取相同批次的(A)零售预包装。采样总量应满足微生物指标检验的要求.A.最小 B.最大 C.相同 D.类似

107.微生物检验采样时,盛样容器的标签应(D)、清楚。A.清洁 B.清晰 C.整洁 D.完整 108.微生物检验采样时,采样标签应(B),具防水性,字迹不会被擦掉或脱色。A.固定 B.牢固 C.稳固 D.耐久磨损 109.微生物检验采样后,易腐和冷藏样品的运送与保存时,应将样品置于(A)℃环境中(如冰壶)保存。

A.0~4 B.2~5 C.4~8 D.8~10 110.微生物检验采样后,冷冻样品运送与保存时应始终处于冷冻状态。可放入(C)℃以下的冰箱内,也可短时保存在包膜塑料隔热箱内(箱内有干冰可维持在0℃以下)。

A.-20 B.-18 C.-15 D.-10 111.微生物检验时从样品的均质到稀释和接种,相隔时间不应超过(A)。A.15min B.30min C。45min D.60min 112.微生物检验时,半固体或粘性液体在样品制备时,应将灭菌容器称取混匀后的检样与预热至(D)℃的灭菌稀释液充分振摇混合。A.35 B.37 C.42 D.45 113.用于微生物检验的奶油、冰淇淋、冰棍和(B)等检验样品制备时,应将称取后的样品与预先置于45℃水浴中的稀释液混合,待溶解后(控制时间在15min内)再按操作程序检验。A.奶酪 B.糖果 C.酸奶 D.奶粉

114.用于微生物检验的液体样品的制备时以无菌吸管吸取25ml样品,加入置盛有225ml稀释液内,制成1:10的样品均液。饮料和(B)可以直接吸取原液。

A.酱油 B.酒类 C.牛奶 D.糟卤

115.食品加工使用的一般容器和设备的卫生检验,是用一定量(A)反复冲洗与食品接触的表面,采集、收集冲洗液作微生物检验。A.无菌生理盐水 B.生理盐水 C.无菌营养液 D.营养液

116.生产小用具表面擦拭法采样作菌落检验时,检验结果报告用(D)营养液。A.cfu/100cm² B.cfu/10cm² C.cfu/1cm² D.cfu/个

117.消毒后原有菌落总数减少(B)以上食品加工环节卫生检验清洁消毒效果评价良好。

A.90% B.80% C.70% D.60% 118.(C)不是空气采样的采样方法。

A.过滤法 B.直接沉降法 C.气流吸附法 D.气流撞击法 119.空气中霉菌检验是为了防止霉菌孢子引起皮癣、鹅口疮、过敏性哮喘等疾病,以及对(D)的污染。

A.环境 B.呼吸道 C.物品 D.食品

120.空气中霉菌检验,可用马铃薯琼脂培养基或(A)琼脂培养基暴露在空气中作直接沉降法检验。

A.玉米 B.血液 C.营养琼脂 D.伊红美兰

121.菌落总数是指在(C)条件下,在中温、一定时间内,在平板计数琼脂培养基上生长的细菌菌落总数。

A.厌氧 B.微需氧 C.需氧 D.无菌

122.菌落总数检验所用恒温培养箱的温度是(A)。

A.36℃±1℃ B.36℃±2℃ C.42℃±1℃ D.42℃±1℃ 123.菌落总数检验的材料主要有:酒精灯、(B)、吸管、广口瓶或三角瓶等。A.三角架 B.试管 C.滴定管 D.PH计

124.菌落总数检验所用的稀释液有生理盐水、蒸馏水和(D)等。A.肉浸液 B.BP缓冲液 C.酵母浸液 D.磷酸盐缓冲液 125.菌落总数检验所用无菌生理盐水的浓度是(B)。A、0.75% B、0.85% C、85% D、75% 126.菌落总数检验从制备样品匀液到样品接种完毕,全过程不得超过(A)min。A、15 B、20 C、25 D、30 127.菌落总数检验在样品制备、稀释时,称取25g样品置盛有(C)ml磷酸盐缓冲液的无菌均质杯内均质。A、175 B、200 C、225 D、250 128.碳酸饮料在做菌落总数检验时,1:10的样品均液是以无菌吸管吸取(C)制备的。

A、1ml样品沿管壁缓慢注于盛有9ml稀释液的无菌试管中 B、10ml样品沿管壁缓慢注于盛有90ml稀释液的无菌试管中 C、25ml样品置盛有225ml稀释液中 D、25ml样品置盛有250ml稀释液中

129.菌落总数检验样液接种后,及时将凉至(C)平板计数琼脂培养基倾注平皿,并转动平皿使其混合均匀。

A、40℃ B、44℃ C、46℃ D、48℃

130.水产品的菌落总数检验所用恒温培养的温度是(A)。A、30℃±1℃ B、30℃±2℃ C、36℃±1℃ D、36±2℃ 131.水产品的菌落总数检验所用恒温培养的时间是(D)。A、48h±2h B、48h±3h C、72h±2h D、72h±3h 132.菌落计数以菌落形成单位(B)表示。A、cfu B、CFU C、UFC D、ufc 133.菌落总数计数适当平板上若有蔓延菌落生长,其片状不到平板的一半,而其中一半中菌落分布又很均匀,即可计算(B),代表一个平板菌落数。A、其中菌落分布很均匀菌落的总和 B、半个平板后乘以2 C、将片状菌落与分布很均匀菌落相加

D、将两个平板上片状菌落与分布很均匀菌落相加,除以2 134.菌落总数报告时,若有三个连续稀释度的平板菌落数,在1:10稀释度的菌落是多不可计;在1:100稀释度的菌落是325,330;在1:1000稀释度的菌落是25,28,则样品中菌落数为(A)。

A、27000 B、26500 C、32800 D、30000 135.大肠菌群主要来源于人畜粪便,作为(B)指标评价食品的卫生状况。A、污染物 B、粪便污染 C、有害物质 D、致病菌

136.大肠菌群作为食品的卫生指标,其意义是推断食品中有否污染(A)的可能。

A、肠道致病菌 B、肠道非致病菌 C、沙门氏菌 D、志贺氏菌 137.大肠菌群检验所用天平的感量是(B)g。A、1 B、0.1 C、0.01 D、0.001 138.大肠菌群检验初发酵所用的培养基是(A)。A、LST B、SS C、EMB D、BGLB 139.大肠菌群检验所用的培养基每管应分装(B)ml。A、5 B、10 C、15 D、20 140.大肠菌群检验复发酵培养时间到,观察颜色变化和导管内是否有气泡产生,如(C)则可以作样品中大肠菌群阳性结果报告。

A、产酸不产气 B、产气不产酸 C、产酸产气 D、不产酸不产气 141.大肠菌群检验样液中和用的盐酸浓度是(A)。A、1mol/L B、10mol/L C、1% D、10% 142.大肠菌群检验样液中和用的氢氧化钠浓度是(C)。A、1% B、10% C、1mol/L D、10mol/L 143.大肠菌群检验初发酵肉汤最长培养时间是(C)。A、24h±2h B、24h±3h C、48h±2h D、48h±3h 144.大肠菌群检验接种处发酵肉汤时每个稀释度接种(B)管初发酵肉汤 A、2 B、3 C、4 D、5 145.大肠菌群检验福发酵试验所用的培养基是(D)。A、LST B、SS C、EMB D、BGLB 146.大肠菌群检验复发酵试验是在36℃±1℃培养,所需最长时间是(C)观察生长情况。

A、24h±2h B、24h±3h C、48h±2h D、48h±3h 147.大肠菌群检验结果报告,时证实为大肠菌群阳性管数,查MPN检索表,报告(A)A、每克(或毫升)样品中大肠菌群的MPN值 B、CFU/g C、CFU/ml D、每100克(或毫升)样品中大肠菌群的MPN值 148.大肠菌群检验结果报告时,以(C)(MPN)报告,是对样品或菌密度的估测。

A、最大值 B、最小值 C、最可能数 D、95%的可能数

149.霉菌和酵母菌检验原理是依据霉菌和酵母菌通常在pH低、湿度高、(C)、低温储存等,并含有抗生素的食品中出现而制定的检验方法。A、高氮低盐 B、高氮低糖 C、高盐高糖 D、低糖低盐

150.霉菌和酵母菌检验的意义是:在某些情况下,霉菌和酵母菌不仅造成食品的腐败变质,有些霉菌还能够合成有毒代谢产物(D)。A、抗生素 B、内毒素 C、外毒素 D、霉菌毒素 151.霉菌和酵母菌检验所用恒温水浴锅的温度是(A)。

A、45℃±1℃ B、45℃±2℃ C、47℃±1℃ D、47℃±2℃ 152.霉菌和酵母菌检验所用的平板的直径是(C)㎜。A、50 B、70 C、90 D、110 153.食品中常用于霉菌和酵母菌检验的培养基有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孟加拉红琼脂和(B)培养基等。

A、巧克力平板 B、高盐察氏 C、改良马丁琼脂 D、玫瑰红钠琼脂 154.孟加拉红培养基中添加的孟加拉红具有抑制霉菌菌落的蔓延生长,同时还具有(B)的作用。

A、指示剂 B、抑制细菌 C、显色剂 D、营养素

155.霉菌、酵母菌检验稀释时,根据对样品污染状况的估计,选择2—3个适宜连续稀释度的样品均液,(B)无菌培养皿内。A、每个稀释度分别吸取1mL样品均液加入两个

B、在进行10倍递增稀释时,每个稀释度分别吸取1mL样品均液加入两个 C、每个稀释度分别吸取1mL样品均液加入一个

D、在进行10倍递增稀释时,每个稀释度分别吸取1mL样品均液加入一个 156.霉菌和酵母菌检验制备样品时,以无菌操作将检样25g(或25mL),放于225 mL稀释液的玻塞三角瓶内,振摇(D)min,即为1:10的稀释液。A、10 B、15 C、20 D、30 157.霉菌、酵母菌检验稀释时,取1mL1:100稀释液注入含有9mL灭菌水的试管内,振摇试管混合均匀,另换一支1mL灭菌吸管吹吸(D)次,制成1:1000的稀释液。

A、50 B、30 C、10 D、5 158.霉菌、酵母菌检验稀释时,用灭菌吸管吸取1:10稀释液10mL,注入另一支无菌空试管中,另用带橡皮乳头的1mL灭菌吸管反复吹吸(B)次。A、80 B、50 C、30 D、5 159.霉菌、酵母菌检验接种时,待琼脂凝固后,翻转平皿,置(B)温箱内培养。

A、20~25℃ B、25~28℃ C、25~30℃ D、28~32℃

160.霉菌、酵母菌检验接种,待琼脂凝固后,翻转平皿,置一定温箱内培养,培养时间为(B)。

A、2d后开始观察,共培养4d。B、3d后开始观察,共培养5d。C、3d后开始观察,共培养6d。D、4d后开始观察,共培养7d。

161.霉菌、酵母菌培养过程中菌落观察时要注意轻拿轻放,避免(A)散开,造成结果偏高。

A、孢子 B、菌丝 C、鞭毛 D、芽孢

微生物检验课程 篇6

【关键词】微生物;检验;化妆品;应用

【中图分类号】R4.46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619-01

微生物的指标和化妆品的质量具有紧密的联系,其中微生物的指标会危害到化妆品消费者的健康和安全。目前,微生物指标对化妆品的影响逐渐受到各界的关注,各个国家分别制定出化妆品的微生物指标,以便有效的确保化妆品的产品不受污染,从而有效的提高化妆品的质量,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1]。因此,微生物检验在化妆品检验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应用价值越来越高。随着我国化妆品行业的快速发展,微生物检验在化妆品检验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本研究通过对150个化妆品样品进行微生物检验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市场上比较常见的化妆品,随机抽取化妆品生产商和销售商,对抽样的150份样品进行检验,所有的样品均符合检验卫生标准要求,均在保质期以内。对150份样品进行使用前、使用30天和使用60天后微生物检验。

1.2方法

其一,检测的项目。对150份化妆样品中的菌落数进行检验,主要包括菌落总数、金黄色葡萄球菌、霉菌、粪大肠菌群、铜绿假单胞菌以及酵母菌等。

其二,检测方式和评价标准。根据《化妆品卫生规范》中的相关标准要求进行检测,其中6项指标中的任何一项超出卫生标准,表示该化妆品不合格。

2.结果

针对本次抽样检查的150份化妆样品中,检验结果显示:

(1)使用前。化妆品样品的微生物总体合格率为98%,其中菌落总数合格率为98%,金黄色葡萄球菌、酵母菌以及霉菌的合格率为100%,铜绿假单胞菌和粪大肠菌群的合格率为98%。

(2)使用30天。化妆品检验中微生物的合格率为96%,其中菌落总数的合格率为93%,金黄色葡萄球菌、霉菌、粪大肠菌群、铜绿假单胞菌以及酵母菌的合格率为98%。

(3)使用60天。化妆品微生物的合格率为92%,其中菌落总数的合格率为82%,金黄色葡萄球菌、粪大肠菌群、铜绿假单胞菌的合格率为98%,酵母菌和霉菌的合格率为94%。

结果表明,使用前、使用30天和使用60天的化妆品,微生物的合格率会随着化妆品使用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因此,化妆品在使用的过程中会出现二次污染,其污染情况和使用时间成正比。

3.讨论

3.1微生物检验在化妆品检验中存在的问题

微生物检验过程中通常会遇到一些问题,尤其是化妆品微生物含量超标问题。针对化妆品检验的方式主要是采用抽样检验,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发展,市场各种各样的化妆较多,由于市场的需求量较大,化妆品行业得到快速的发展,但是化妆品质量问题较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微生物检验的难度,其中工作量在逐渐加大。因此,急需要质检部分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对管理方式进行创新和改革,以便有效的确保化妆品的使用安全[3]。

3.2微生物检验在化妆品检验中的应用方法

其一,微生物检验需要增加空白作为实验对比。为了有效的避免操作失误和误差的出现,就需要适当的增加空白作为对比。空白对比的数量需要具有一定的限制,例如在进行群落总数检验时,需要设置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空白对照,以便更加准确的反映出样品中群落总数的实际情况,减少误差的出现。针对酵母菌的检验,需要设置一个或两个空白对照,由于酵母菌培养时间较长,在这个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微生物的繁殖可能性就越大,设置的空白对照可以有效的提高实验的可靠性[4]。

其二,在进行粪大肠杆菌检验的时候,目前我国通常会使用靛基质试验方法,由于这种方式检验的结果存在较大误差,对化妆品微生物的实际含量检验具有一定的影响。针对化妝品微生物中的粪大肠杆菌的检验,这类菌群不仅需要氧气,同时又含有厌氧菌,只有在温度适宜,通常达到44.5℃的时候才能够发酵成气体,但是如果在试验中加入靛基质就会影响到实验结果和准确性。因此,在粪大肠杆菌的检验中,要避免使用这种方式检验。

3.3微生物检验在化妆品种的应用发展情况

在化妆品检验的时候,需要对半成品以及成品检验,只有对半成品进行检验之后,才能够进行进一步的生产和包装。只有完整的成品经过卫生检验合格之后,才能够进入到市场中。我国针对化妆品的微生物检验,逐渐完善了较多的检验技术和方法,并提出了一些比较适当的微生物检验和产品质量控制的菌群检验方法,在化妆品质量的保障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研究通过对市场中抽样的150份化妆样品进行检验分析,分析化妆品使用前、使用30天以及使用60天微生物检验的合格率。表明,化妆品在使用的过程中会出现二次污染,并且是污染的严重程度会随着化妆品使用时间的延长而加重。

综上所述,化妆品在使用的过程中,具有二次污染情况,使用的时间越长,其污染的越严重。因此,需要正视微生物检验在化妆品检验中的积极作用,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制定出相关解决措施,并做好检验工作。

参考文献

[1]李明育.我国化妆品微生物检验现状及发展[J].中国医药指南,2012(01):51-53.

[2]谢小保,李彩玲,刘年俊,等.化妆品微生物检验影响因素的探讨[J].生物技术世界,2010(8):125-126.

[3]覃洁.化妆品微生物检验操作要注意的几个问题[J].微生物学杂志,2009(01):104-106.

微生物检验课程 篇7

(一) 研究现状及趋势。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 各种教学研究的课题在不断进行, 这也是职业教学发展的方向。而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也成为教育界不断研究的课题内容之一, 从20世纪60年代后, 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进入了系统的研究阶段。我国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对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就取得了一些成就。虽然20世纪90年代我国课堂教学模式取得了一些进展, 但是仍有一些不足, 有些课题研究提出来的一些问题不能在课堂中有效实施, 在职业教育转型时期, 专科医学检验专业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本课题以传统教学模式为突破口, 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 结合专科医学检验生源的特点和课程的特点, 构建出适合专科检验专业的新型课堂教育模式[1]。

(二) 本课题研究的实际意义和理论意义。本课题构建了适合专科医学检验专业的课堂教学模式, 弥补了当前专科医学检验课堂教学研究的不足。医学检验专业是学院新批的专业, 没有现成的教学模式进行参考, 再加上专科学生生源的特点: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差, 认知能力薄弱, 学习效果不好等, 为改变此现状而构建合适的教学模式, 从而为课堂教学提供活力。此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以老师为主导, 学生为辅, 学生单一地接受课堂知识, 没有主动性等。另外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也有了重大改变。教学过程可以说是一种“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目前, 在专科课堂教学中, 诸多老师运用的教学方法缺少灵活性, 一味沿袭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一言堂”等陈旧的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照本宣科、生搬硬套, 教学气氛沉闷乏味, 对学生缺少吸引力;教师对学生学习要求不到位, 只注重知识的传授, 而忽略对学生智力潜力的激发;教师是“主角”而学生是“配角”就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 本课题改变了这些不足, 构建合适的课堂教学模式。其优点在于:一是合适的课堂教学模式明显优于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教学方法;主要表现在教学过程的改变。二是构建合适的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挖掘学生的智力潜力;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改变不良的学习态度;三是构建合适的课堂教学模式为学生主动学习, 乐于学习, 对问题的挖掘, 问题的探索及解决问题奠定基础;四是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把学生培养成高素质实用型、技能型、技术型、操作型的人才, 为更快地适应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经过教学实践, 本课题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不足, 并对相应问题进行整理, 总结出不足的原因, 这将作为以后的教学工作的路标, 为实现专科医学检验生的培养计划做了良好的铺垫。构建“情景教学、研讨教学、案例教学”的课堂模式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发现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模式将一些问题融入到情境里, 让学生在情景中发现问题, 然后运用团队精神、分组讨论、营造组间辩论的课堂氛围, 这个环节充分体现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同时锻炼学生团队协调能力, 人际交往能力。并在讨论的过程中锻炼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能力, 为以后走向社会参加工作很快适应工作岗位奠定基础。总之,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采用理论讲授与“情景教学、研讨教学、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训练学生的沟通能力,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培养具备高素质的医学检验人才, 是医学检验教育工作者关注和研究的课题。

二、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拟突破的重点和难点

(一) 研究内容。本课题研究目的是把“情景教学、案例教学、研讨教学”的教学模式恰当运用到医学检验专业的课程中去, 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检验该教学模式在课程中的实用性[2]。着重强调教学实践中要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由原来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锻炼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的能力, 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以更好地适应社会, 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使学生从学校毕业进入工作岗位, 很快融入到工作环境中。通过对“情景教学、案例教学、研讨教学”教学模式的研究, 不仅为专科医学检验教育工作者上好课提供了理论指导, 为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创新能力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更为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奠定了基础。在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引下, 对专科医学检验课程进行“情景教学、研讨教学、案例教学”的教学模式进行理论和实践的研究, 以期待该研究为其他学科教学起到参考研究的价值。研究的具体内容如下:一是对当前课堂教学现状进行研究分析。具体方法是:通过调查问卷、师生座谈的方式了解当前的教学现状, 发现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对于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找出解决的办法。二是针对调查问卷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设计出适合专科医学检验的教学模式———情景教学、案例教学、研讨教学, 并对该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和实践性进行探讨。三是把设计好的教学模式运用到专科医学检验课程中去, 为学生提供宽阔的、先进的、开放的学习环境。四是通过对教学模式的实践, 查找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作出相应的教学反思, 为下一步工作点燃了航标灯。提升专科检验技术课程教学效果,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创新和团队合作精神, 并将研究的成果真正运用到教学中去。

(二) 突破的重点和难点。重点:更新师生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和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当前, 专科课堂教学模式仍然以老师讲授为主, 学生被动接受为辅, 忽略了以学生为主体, 老师做引导的教学方式。本课题构建了“情景教学、案例教学、研讨教学”课堂教学模式, 打破了传统教学, 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难点:一是老师团队的问题, 由于学校处于转型期间, 在传统教学模式的笼罩下, 教师课堂教学的思维模式已形成了定局, 观念更新需要时间, 而且教学水平参差不齐, 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课题的进展。二是部分学生不能适应新教学模式。目前, 专科医学检验的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比较差, 由被动接受变成主动学习, 可能需要一定时间的适应。三是教学效果评价自行设计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的确认。

三、课题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研究工作方案、进度计划

(一) 研究思路。本课题以研究专科医学检验专业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为内容, 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为突破口, 以培养学生运用情景、研讨、案例去解决所学知识为主线。结合许多成功的教学案例合理运用情景教学法、研讨学习法、案例教学法三种教学模式, 实现教师的教学效益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校园图书馆和网络, 检索与本课题相关的论文及研究成果, 并仔细查阅资料, 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分析, 了解课题最新研究动向。对查看的资料进行归类、整理, 为课题顺利进展奠定基础。

2.问卷调查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 了解当前专科医学检验技术课堂教学现状, 为准确制定研究方法收集相关数据;研究结束时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 比较研究前后学习状况的变化, 以验证研究成果的可行性。

3.课堂教学实践研究法。对医学检验专业课程的内容进行选择, 哪些适合情景教学、哪些适合研讨教学、哪些适合案例法教学, 设计相关案例、开展教学实践和教学反思总结活动。收集详细正确的教学信息。

(三) 工作方案和进度计划。

1.准备阶段。制定研究方案, 确定研究对象, 选取实验班级;选择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 学生座谈和问卷调查, 通过课堂教学案例的设计、实施、反思等教学活动, 对研究过程所得的资料进行收集、分析, 可靠的信息可以存放。为课题的顺利进行做好基础, 做好课题实施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2.实施阶段。该阶段是本课题实施的关键, 直接关系到课题研究的结果。为保证课题的顺利实施, 教务处学术委员会加强督导, 针对遇到的问题及时发现并协助解决, 保证课题预期目标的实现。

3.总结阶段。对课题进行中的资料进行搜集和整理, 评估实验结果, 形成结题材料并积极申报教学成果奖, 进行结项前的各种准备工作。

四、结语

总之, 通过对专科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的研究, 起到了多重教学功能, 对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起到引路的作用, 指引教师怎么讲好课, 课堂互动的方法, 以及做好教学反思, 为讲好每节课奠定了基础。而对于学生, 学习的主动性得到了体现, 改变以往被动学习的方式。同时也促使学生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挖掘解决问题的途径。为学生更快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适应以后的工作岗位奠定了基础。

摘要: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把情景教学、案例教学、研讨教学的教学模式巧妙运用在专科医学检验技术《微生物检验》的课程教学中, 对课题研究之前先进行构思和设计, 为本课题顺利进行奠定基础。

关键词:教学模式,微生物,检验技术

参考文献

[1]高秋珍.PDCA系统在临床儿科教学中的应用[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 2014, 26 (4) :495~497

微生物检验课程 篇8

1微生物检验课程传统教学模式

《微生物检验》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依赖:“粉笔+课本”、“单纯的知识传授+单项技能练习”, 以教师讲授示教为主, 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 缺乏对问题的主动思考, 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行为。经对我院前几年的检验专业学生跟踪调查发现, 普遍存在动手能力和应变能力较差的现象。因此, 传统教学模式在面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时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行动导向的教学就成为必然的选择。

2行动导向教学在微生物检验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微生物检验》是医学检验专业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 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 该课程很适合开展行动导向教学。以下是我院的几点做法。

2.1 确定有效的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教学活动所追求的、学生在学习过程结束以后应实现的最终行为, 它是预期的教学效果。表述微生物检验课程中各个学习项目的学习目标可以使教师和学生都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 有效评价学习效果, 并帮助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方式方法和手段。

2.2 采取合适的学习组织形式与方法

学生以小组 (5~8人) 为单位, 依据临床微生物检验操作规范, 完成学习任务, 教师是学生的专业对话伙伴, 组织并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工作任务。用角色扮演法让每两小组学生分别扮演检验人员和病人, 练习询问病史、采集临床检验标本。让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 感悟职业角色内涵、体验职业岗位的情感;通过学习任务建立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形成一定的职业认同感等, 整个学习过程以学生自主和合作学习为主。

2.3 设计合理的学习情境, 实施项目教学

以典型的工作任务, 如:微生物标本的处理、细菌接种、涂片染色、生化反应、抗原鉴定、结果报告等项目为载体, 按内容复杂度递进的方式设计教学情境, 并按项目工作过程设计教学主题单元。让学生通过完成常见微生物的培养、鉴定等项目操作, 形成临床标本常见微生物的基本性状、检验方法、鉴定结果分析等相关知识结构, 并发展职业能力。

2.4 开展模拟教学

例如把标准菌株面泥混合制成模拟粪便标本、或与蛋清混合制成模拟脓液标本进行细菌检验, 模拟医院化验室实际工作开展微生物检验实验实训教学, 既能让学生及早熟悉医院实际工作, 又保证了生物安全性。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语言表达、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提高了学生整体素质和教学质量。

2.5 引入案例分析法

搜集典型微生物感染案例, 组织学生讨论并提出检测依据及检测方案。例如教师列举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病案, 让学生在讨论中弄清引起食物中毒的常见细菌有哪些?各有何区别?临床检验标本如何采集与处理?需要做哪些实验?实验过程中如何防止实验室污染和做好个人安全防护等问题。通过讨论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效果受到学生及临床医院实习带教老师一致好评。

3行动导向教学的评价

有教师评价、小组互评、小组学生自评三种形式。教师评价是诊断性的, 尊重个体差异, 允许对问题的解决有不同的方案, 尽量用语言描述学生表现, 如能够完成、操作规范、遵守规定等, 避免将评价简化为分数或等级, 注重过程性、表现性、发展性评价。小组互评是研讨性的, 小组之间相互讨论、相互借鉴, 在观点交锋中进一步认识学习任务, 实现学习目标。小组学生自评是展示性的, 保证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愿望, 对本组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归纳总结, 如是否实现了目标, 如果没有实现, 存在什么问题, 如何解决的, 结果中哪些好, 哪些有待改进等, 并进行批判性反思。教学评价作为师生共同学习的机会, 可以为教师改进与完善课程提供有用的信息, 学生有自我评价的机会, 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促进学生的发展, 提高学习效率。

4行动导向教学的教学效果

4.1 行动导向教学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学习过程中, 每一个学生都需要贡献自己的智慧, 没有旁观者, 只有参与者, 学生能真正感受到学有所用, 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乐于探究、勤于实践、善于合作, 培养了学生学会尊重他人、负有责任心的团队精神, 从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直接感受与间接知识获得、实践训练与理论学习、专业能力提高与关键能力发展的紧密结合, 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感悟未来职业岗位的氛围, 以适应社会需求。

4.2 行动导向教学可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提高教学质量

由于行动导向教学要求教师是行动的引导者、帮助学生学习的组织者、职业操作的教练员、有问必答的咨询师、探索创新的引路人, 因此, 教师要做好大量准备工作, 以应付学生的各种未知问题, 掌控学生的行动, 由此能激发教师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需求, 改进和完善教学内容及方法, 以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提高教学质量。

摘要:《微生物检验》是高职医学检验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知识量大、内容繁杂、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针对传统教学中以教师讲授示教为主, 针对学生学习被动、学习兴趣不大、积极性不高等问题, 我院在《微生物检验》教学中引入行动导向教学模式, 通过行动导向项目教学、模拟教学、角色扮演和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的实施,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欲及思维创新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

关键词:行动导向教学,微生物检验,综合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刘邦祥, 吴全全.德国职业教育行动导向的教学组织研究 (J) .中国职业教育技术, 2007, (5) :51-53, 55.

[2]高健.行动导向教学法探析 (J) .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13 (1) :10-14.

[3]肖静.行动导向教学法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J) .卫生职业教育, 2010, 28 (1) :63-64.

[4]陈玲.谈行为导向教学法的教学设计 (J) .职业教育研究, 2007, (9) :154-155.

微生物检验课程 篇9

1 资料

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2007版教学大纲和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大纲。

2 比较分析

按照掌握、熟悉、了解3个层次对教学大纲与考试大纲的知识单元与知识要点作统计比较 (见表1) 。

3 结果

教学大纲未涉及的考试大纲内容:治疗药物监测、内分泌疾病的检查;考试大纲未涉及的教学大纲内容:生物化学检验技术基础知识、自动生化分析技术;考试大纲与教学大纲均涉及的内容:血脂及血浆脂蛋白检验、体液电解质检验、心脏标志物检验、血气分析与酸碱平衡;教学大纲不能满足考试大纲要求的内容:体液葡萄糖检验、体液蛋白质检验、肝功能检验、肾功能检验。

4 讨论

4.1 教学大纲与考试大纲

2007版教学大纲根据医学检验专业教学计划要求, 以纲要的形式规定了课程任务、课程目标、教学时间分配、教学内容和要求及大纲说明, 是编写教材、指导教学和评价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 与教师教学关系密切。

考试大纲是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命题的法规性文件, 也是命题的直接依据, 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其以纲要的形式规定了知识单元、细目、知识要点及要求, 为学生备考指明方向。

4.2 建议

(1) 制定新一轮课程标准和编写教材时应充分考虑与卫生技术资格考试大纲有效衔接, 尽可能使新教材覆盖考纲的细目和知识要点, 以便学生复习。

(2) 将检验质量控制技术 (如线性范围、精密度、标准差、变异系数、准确度、回收率、干扰误差等) 作为基础知识安排在课程各论之前, 有利于教学;有利于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 使学生具备质控意识, 在每项实验操作中考虑影响检验结果的操作因素, 指导学生做好每一项检验项目;有利于质量控制技术与各项检验技能学习有机结合[3]。

(3) 在生物化学检验技术基础知识中增加临床生化检验的申请方式与报告、临床生化检验工作流程和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等内容, 目的是使学生熟悉临床实验室工作流程和工作环境要求。

(4) 生物化学检验项目中适度增加检验方法及方法学评价内容。检验方法中保留凯氏定氮法、滴定分析法、重量分析法、化学比浊法、火焰光度法等传统方法, 作为方法学发展的标志。检验方法的教学重点是临床实验室常规应用的方法, 如酶法、免疫透射比浊法、酶联免疫吸附法、离子选择电极法及可靠、实用的化学比色法等。校内实训要充分兼顾自动分析和手工操作, 尽可能选择生物化学法、免疫化学法、电化学分析法及可靠、实用的化学比色法等。学生基本操作能力训练仍以手工操作为主, 一些检验项目要求学生使用自动生化分析仪完成。

(5) 内容表述应避免前后重复、表述不统一。概念、原理、参考值及临床意义等尽可能与相关课程的内容衔接。实验操作应与标准操作规程及商品试剂盒说明书相关内容保持一致。

摘要:对《临床医学检验技术 (士) 考试大纲》与2007版《生物化学检验技术教学大纲》进行比较分析, 为制定课程标准和编写教材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物化学检验技术,课程标准,教材建设

参考文献

[1]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专家委员会.2012年全国卫生专业资格考试指导:临床医学检验技术 (士)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

[2]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医学检验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微生物检验课程 篇10

检验用品的准备

(1) 检验用品包括培养皿、移液管、培养基和生理盐水等, 在使用前所有检验用品应保持清洁和无菌。常用的灭菌方法有湿热法和干热法, 玻璃仪器及金属用具等适用于干热法灭菌, 而不耐热的物品和培养基等含水的物品则用湿热法灭菌。

(2) 培养皿、移液管等通常用干热法灭菌, 灭菌的温度是160℃, 灭菌时间是2h。各个实验室应根据所使用的干燥箱的检定证书适时调整温度, 但最终灭菌温度不可超过180℃, 否则, 包器皿的纸和棉塞就会烤焦, 甚至引起燃烧;待干燥箱内温度降至80℃以下时, 打开箱门, 取出灭菌物品, 并无菌存放, 干燥箱内温度未降至80℃, 不要打开箱门以免骤然降温导致玻璃器皿炸裂或发生烫伤事故。

(3) 培养基和生理盐水等通常用湿热法灭菌, 培养基的配制方法、灭菌温度和灭菌时间严格按照培养基上说明书的要求进行操作, 其中灭菌时间为到达灭菌温度 (如121℃) 后需维持的时间;生理盐水稀释液的配制, 注意需用大包装如500 mL三角瓶配制灭菌后, 再在无菌间用无菌量筒进行分装, 不可直接配制成225 mL, 因为灭菌后体积发生了变化。

检验方法

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的检验方法须从样品的预处理、试验过程和原理分别进行陈述。

1.样品的预处理

(1) 外包装的处理:用点燃的酒精棉球灼烧瓶口灭菌, 塑料瓶口可用75%酒精棉球擦拭灭菌, 用灭菌开瓶器将盖启开。

(2) 含有二氧化碳的饮料可倒入另一灭菌容器内, 口勿盖紧, 覆盖一灭菌纱布, 轻轻摇荡。待气体全部溢出后, 进行检验。

(3) 调味品及酸性饮料:用1 mol/L的NaOH调p H值至6.5~7.5, 进行检验。

(4) 冷冻食品应该在45℃以下不超过15 min, 或2℃~5℃不超过18 h解冻后进行检验。

(5) 糖果:用灭菌镊子夹去包装纸, 称取25 g, 加入预温至45℃的灭菌生理盐水225 mL, 等溶化后检验。

(6) 干果食品:带壳样品先用75%酒精消毒表面, 再用无菌剪刀剪去外壳, 取出果肉, 称取25 g样品;不带壳样品无菌操作直接称取25 g检样进行检验。

(7) 方便面:未配有调味料的方便面, 用无菌操作开封取样, 称取面块25 g, 进行检验;配有调味料的方便面, 用无菌操作开封取样, 将面块和全部调料及配料一起称量, 按1:1加入灭菌生理盐水, 制成检样匀质液。称取50 g匀质液加至200 mL灭菌生理盐水中, 制成1:10稀释液, 进行检验。

2.菌落总数试验原理

食品有可能被多种细菌所污染, 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规定, 食品中菌落总数是指食品检样经过处理, 在一定条件下 (如培养基、培养温度和培养时间、p H、需氧性质等) 培养后, 所得每克 (毫升) 检样中形成的细菌菌落总数。因此食品中菌落总数测定的结果并不表示样品中实际存在的所有细菌数量, 仅仅反映在给定生产条件下可生长的细菌数量。

3.菌落总数试验过程注意事项

(1) 从制备样品匀液至样品接种完毕, 全过程不得超过30 min。

(2) 如果样品中可能含有在琼脂培养基表面弥漫生长的菌落, 如调味品醋、水产品等食品, 可在凝固后的琼脂表面覆盖一薄层琼脂培养基, 约4 mL。

(3) 含有屑片和屑粒的样品如糕点、肉制品、苦荞茶等, 要准确区分菌落和屑片。

(4) 饮料企业在满足产品标准的前提下, 也必须选取至少2个稀释度。

(5) 若稀释度选择为10-2和10-3, 而且平板上菌落数均为0, 菌落总数结果不可以为<100, 这证明稀释度选择错误, 须重新做实验, 选择更低的稀释度。

4.大肠菌群试验原理

(1) GB/T 4789.3-2003中胆盐或3号胆盐和结晶紫能抑制革兰氏阳性菌, 特别抑制革兰氏阳性杆菌和粪链球菌, 通过抑制杂菌生长, 而有利于大肠菌群的生长;伊红美蓝乳糖培养基 (EMB) 中的伊红和美蓝两种苯胺染料可抑制G+细菌和一些难培养的G-细菌, 在低酸度下, 这两种染料会结合并形成沉淀, 起着产酸指示剂的作用。大肠杆菌能强烈分解乳糖而产生大量混合酸, 菌体表面带H+, 故可染上酸性染料伊红, 又因伊红与美蓝结合, 故使菌落染上深紫色, 且从菌落表面的反射光中还可看到绿色金属闪光, 其他几种产酸力弱的肠道菌的菌落也有相应的棕色。

(2) GB 4789.3-2010中MPN计数法是基于泊松分布的一种间接方法。样品经过处理与稀释后用月桂基硫酸盐胰蛋白胨进行初发酵, 是为了证实样品或其稀释液中是否存在符合大肠菌群的定义, 即“在37℃分解乳糖产酸产气”, 而在培养基中加入的月桂基硫酸盐能抑制革兰氏阳性细菌 (但有些芽孢菌、肠球菌能生长) , 有利于大肠菌群的生长和挑选。初发酵后观察LST肉汤管是否产气。初发酵产气管, 不能肯定就是大肠菌群, 经过复发酵试验后, 有时可能成为阴性。因此证实试验是必需的。而复发酵时培养基中的煌绿和胆盐能抑制产芽孢细菌。

(3) GB 4789.3-2010中平板计数法:根据检样的污染程度, 做不同倍数稀释, 结晶紫中性红胆盐琼脂 (VRBA) 中, 蛋白胨和酵母膏提供碳、氮源和微量元素;乳糖是可发酵的糖类;氯化钠可维持均衡的渗透压;中性红为p H指示剂, 培养后如平板上出现能发酵乳糖产生紫红色菌落时, 说明稀释液中存在符合大肠菌群的定义的菌, 即“在37℃分解乳糖产酸产气”, 因为还有少数其他菌也有这样的特性, 所以这样的菌落只能称为可疑, 还需要用BGLB肉汤管试验进一步证实。

5.大肠菌群试验过程注意事项

(1) 从制备样品匀液至样品接种完毕, 全过程不得超过15 min。

(2) 在新旧标准更替过程中, 若产品标准大肠菌群指标值的单位为MPN/100 mL (g) , 则用GB/T 4789.3-2003, 若产品标准大肠菌群指标值的单位为MPN/mL (g) , 则用GB4789.3-2010。单位MPN/100 mL (g) 和MPN/mL (g) 绝不是简单的百倍关系, 严禁将2个标准混用, 即新标准的检验方法查旧标准的MPN检索表。

结论

临床微生物检验经验探讨 篇11

【关键词】临床微生物;检验;标本采集

【中图分类号】R44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0-059-1

1标本采集质量对微生物检验质量的影响

标本的正确采集是提高检出率的重要因素。临床上对标本的采集一般分为医生采集与患者自行采集两种。而因标本采集时其环境因素及采集不当使得极易标本极易感染,从而产生误检影响其临床诊断与治疗效果。故对标本采集时需严格的无菌操作来收集标本,避免标本污染而导致误检的发生。

1.1痰标本的采集

因为口腔需不断的进食,当患者摄入变质的食物时则会增加其口腔内的菌群,若忽视了对患者的口腔清洁,则因其留取的痰液及[1]和咽拭子里会有大量的杂菌,从而影响到其培养结果且易造成误检。故在留取痰标本前,需在用抗生素药前或停药24h后,嘱咐患者清洁口腔,避免使用牙膏,留取早上用干净清水漱口后,深部咳痰留取标本。然后用无菌器皿封装,快速送往微生物室进行检验。

1.2尿标本的采集

对尿的采集过程中,因尿需经过尿道口,故易使得标本受到污染。在对尿标本采集时最好为晨尿,一般留取其中段尿。为避免采集标本受到污染,则需让患者在睡前少饮水,且认真干净的清洗外阴与尿道口,留取中段尿10~20mL排入无菌器皿中作为采集的尿标本。因尿里面含有供细菌生长的营养成分,故送检时需越快越好。一般采集的尿标本无能超过1h,不然会影响其培养结果造成误检。

1.3血标本的采集

对于间歇性发热或寒战患者需在体温上升期或寒战期采集血液,特别是对间歇性菌血症患者更应该如此。采集的血量因其成人菌血症与败血症的含菌数目较少,故在采集时成人一般采集8~10mL,儿童则采集1~5mL。采集的局部皮肤需严格消毒24h内需从不同的部位[2]采集2~3份血样。采集血标本时需根据患者的差异性掌握好其采集血的时间、容量、部位及频率等因素,从而提高其血液培养的阳性率。

1.4脓标本的采集

脓标本的培养往往会出现无细菌生长的尴尬问题。故在对脓标本进行采集时需在患者使用抗生素前给予采集。因脓标本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两种,故采集内源性的脓标本则为困难,需进行病理切片时同时在无菌操作下进行,采集外源性的脓标本时,需采集深部的脓肿部位作为脓标本。标本采集完后需立即送去检验,避免细菌中途死亡。

1.5其他标本采集

大便标本采集需采集颜色与性状较为特殊的部分大便直接放入无菌容器内。采集厌氧菌培养标本时需了解哪些标本适合作厌氧培养,并懂得如何正确采集与运送标本。

2微生物检验的快速诊断

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细菌学检验从以往的手工劳动发展为对病原体的分子生物学检测。在对细菌给予检测前需做好前期的基础工作,如标本的采集,保存,运送,涂片,接种,增菌,生化反应及药敏[3]等环节等。临床微生物的检验实验一般以染色[4]、培养及生化鉴定等为主,特别是需分离培养,故仍为各种病原体检验的金标准。但因细菌的培养需一定的时间故难以将其检测时间缩短。传统一般以手工劳动进行操作,目前部分医院仍然用此方法给予检验。免疫学技术是根据特异性抗原抗体反应,检测病原微生物,简化了病原微生物的鉴定步骤,缩短了检测时间,是微生物实验室常用的一种成熟检测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如PCR技术具有高度敏感性与特异性等特点,在对病原体检测时可对生化反应与形态等不典型的微生物给予鉴定,尤其是对常规难以准确检测或生长缓慢难于培养的微生物,能不受其他标本的影响进行准确的鉴定。临床上微生物检验技术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其检测速度均有不同的提高。在对微生物给予检验时可根据医院现有的环境,选择合适的方案进行快速、准确的诊断。

3细菌的耐药性监测

细菌耐药菌株的广泛传播与多重耐药菌株的出现是导致患者死于各种传染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主要滥用表现为:抗生素大量长期的频繁更换使用,部分门诊、医院及患者的盲目性治疗。一般常识的错误认为抗生素越新越好,或对其病况不管是何因素引起均评经验治疗。从而使得大量的耐药菌株的出现。故临床微生物检验室不仅要做好不但需要将各种临床标本的细菌鉴定与药敏试验做好,还需随时检测分析其重点科室常见病原菌和其耐药特征,从而了解病原菌的分布与耐药谱。根据这些监测结果可调整医生用药情况,使得医生合理的使用抗生素,从而减少或避免耐药菌株的形成,降低其感染的发生,提高其治愈率。

4检验人员对微生物检验质量的影响

临床微生物检验多依靠形态学与生理学的生化反应,给予每一步时均需具备好较强的判断力。故检验人员需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与经验积累,又因检验人员经常与传染性标本接触[5],故需具有良好的思想基础与心理基础。另外,检验人员与临床的脱离使得检验方案缺少一些合理性,故检验人员需从临床医学处了解患者的详细病况及用药情况,避免造成误诊现象。在加上目前随着突发性疾病的发生及检测技术的不断更新,检验人员还需摄取更多的新的知识。

参考文献

[1] 张卓然.临床微生物学和微生物检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2] 李秀珍.微生物检验质量控制工作体会[J].现代医药卫生,2004,(08).

[3] 刘爱芬.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03,(04).

[4] 毕春霞,闰志勇,王斌.病原微生物临床检验技术进展[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05,41(4):369-371.

食品微生物检验方法分析 篇12

关键词:食品安全,微生物检验,乳制品,检验项目

食品安全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健康, 因此, 食品微生物检验意义重大。当前, 我国乳制品行业微生物检验手段与国外先进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 在检验方法上还需要进一步改进。

1 微生物检验项目

目前, 国内外开展的食品微生物检验项目较多, 各个国家根据自身的发展及安全需求, 对不同食品的微生物检验项目进行了规定。以乳制品为例,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乳制品生产国之一, 新西兰的乳制品微生物检验项目主要有30℃需氧微生物、霉菌和酵母菌、粪大肠菌群、大肠埃希氏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沙门氏菌、凝固酶阳性葡萄球菌、蜡样芽孢杆菌、弯曲杆菌、产气夹膜梭菌和乳酸菌;加拿大的乳制品微生物检验项目主要有需氧菌平板计数、大肠菌群、大肠埃希氏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蜡样芽孢杆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产气夹膜梭菌;我国的乳制品微生物检验项目主要有36℃需氧微生物 (菌落总数) 、霉菌和酵母菌、大肠菌群、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坂崎肠杆菌、乳酸链球菌、双歧杆菌、嗜热链球菌。大部分生产企业为了保证产品质量, 还会增加一些其他的检验项目, 比如蜡样芽孢杆菌、耐热芽孢菌等。

2 微生物检验方法

2.1 微生物培养法

2.1.1 传统微生物培养鉴定法

传统微生物培养鉴定法主要根据各类微生物的特性和营养要求, 通过增菌、选择性分离培养、生化鉴定等一系列步骤, 对食品中的各类微生物进行计数。传统微生物培养鉴定法准确、可靠, 不容易因假阳性或假阴性而造成误判, 但检验流程复杂、操作烦琐、周期较长。

2.1.2 改进后的微生物培养法

改进后的微生物培养法是在传统方法的基础上, 加入荧光物质进行标记、加入抑菌剂进行控制、加入指示剂进行判断, 再通过预处理的方法缩短了增菌时间, 将一些检验步骤有机合并, 确保了培养、鉴定一步到位, 实现了快速检验。这一方法的商品化结果就是微生物快速测试片。

2.2 商品化的快速检验方法

2.2.1 染色成像计数法

用染料对细胞进行染色, 利用荧光过滤膜和紫外线显微镜快速测定活菌的个数, 其中, 死细胞呈现荧光绿, 活细胞呈现荧光橙, 便于观察和检验。运用这种检验方法, 检验时间仅需30 min左右, 但当样品含菌量低时, 仍需要作增菌处理。该方法只能确定微生物数量, 不能确定微生物种类。

2.2.2 ATP生物发光技术法

该方法是将ATP与荧光素混合, 将微生物ATP转化为荧光信号, 通过测量荧光值大小来确定样品有无被微生物污染。运用这种方法, 检验时间仅需1 h左右, 但当样品含菌量低时, 仍需要作增菌处理。该方法只能确定微生物数量, 不能区分微生物种类。

2.2.3 定量PCR技术法

PCR技术是一种体外迅速扩增DNA片段的方法, 用于放大特定的DNA片段, 可看作是生物体外的特殊DNA复制。定量PCR技术是一种在DNA扩增反应中, 以萤光染剂侦测每次PCR循环后产物总量的技术。由于引物特异性强, 该方法可针对具体的微生物检验。目前, 该方法已被广泛运用于检验坂崎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定量PCR技术法具有灵敏度高、专一性强、检验速度快等优点, 但重复性差、假阳性率高, 只能作为一种初筛的手段。

2.3 现代微生物检验技术法

2.3.1 免疫学技术法

在食品微生物的检验中, 免疫学技术法主要是建立在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反应的基础上, 并且以免疫放大技术为辅, 利用病原体刺激生成免疫球蛋白。这种方法的优势为增菌之后不需要进行样品选择性分离, 可直接筛选, 具备灵敏度高的特点。按照检验方法的差异, 该方法又可以分为凝集反应法、免疫扩散反应法和免疫荧光反应法等。

2.3.2 气相色谱法

经水解、分离提取、硅烷化、甲基化等处理后, 微生物细胞被分离成多种化学组分, 利用气相色谱分析仪分析后得出相应的色谱, 根据色谱所显示的峰值准确鉴定食物中所含的微生物。目前, 该种方法可用于检验霉菌、酵母菌和某些常见的细菌等。

2.3.3 抗阻测定法

将被检验样品分别接种于含有不同底物的培养基上, 经正确培养后利用抗阻测量仪检验其微生物的生长情况, 并根据所表达的生长特征准确鉴定微生物种类。抗阻测定法的特点为敏感性、特异性、重复性较高, 且获得检验结果所需的时间较短, 主要用于食物中霉菌、细菌、支原体、酵母菌等微生物的检验。

3 结束语

当前, 我国微生物检验方法有很多种, 其中, 微生物培养法以其检验结果准确、可靠的优点成为主要的检验方法。其中, 传统微生物培养方法由于操作复杂、周期较长限制了应用范围的进一步扩大。商品化的检验方法可提高检验速度, 被广泛应用于食品企业中, 降低了企业的人力成本, 缩短了检验周期, 提高了生产效率, 从而加快了产品的发行速度, 降低了仓储量。现代微生物检验技术作为一项新技术, 日趋成熟, 但其被企业商品化运用还需要一个过程。

总之, 我们要高度重视食品的安全问题, 通过综合运用各类检验方法, 取长补短, 既可以缩短检验周期, 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 又可以有效确保食品安全, 为人们提供优质、安全的食品。

参考文献

[1]王璐怡, 李云飞, 刘临洁, 等.牛初乳乳清W/O型乳状液稳定性研究[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12, 34 (2) :204-210.

上一篇:校园后勤管理下一篇:超声抛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