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检验

2024-07-08

微生物学检验(共12篇)

微生物学检验 篇1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是检验专业一门主干课程, 为提高检验学生的专业能力及综合素质, 我们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技能及职业态度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尝试, 教学质量明显提高。《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在临床检验工作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为了使毕业生能更好的适应临床检验工作, 在微生物检验的教学过程中, 我们紧扣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 紧密结合临床, 围绕如何搞好教学、培养实用型人才作了一些探索与研究, 并取得较好的效果。

1修订教学大纲, 优化教学内容

随着人类的进步和医学的发展, 许多传染病得到有效的控制, 少数已被消灭, 病原谱已发生很大的变化, 传统意义上的病原微生物在临床上的重要性已逐渐被越来越多的耐药菌株及机会致病菌所替代, 新型病原及所致的传染病不断被发现, 为此, 我们组织临床检验专家及有教学经验的教师, 本着精简、优化教学内容。重视旧病原体的复发和不断出现的新病原体的原则。反复研讨、认真推敲, 对《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原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如将其各论中传统病原伤寒和副伤寒沙门菌、白喉杆菌、脊髓灰质炎病毒、麻疹病毒等微生物的基本内容由以前要求掌握改为熟悉, 各论的重点移到普遍存在的公共卫生问题上。如将奈瑟氏菌属、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密螺旋体属等内容改为掌握;增补甲型H1N1流感病毒、禽流感病毒、SARS冠状病毒、朊粒、O139霍乱弧菌等较新的内容;对 L型细菌、幽门螺杆菌等研究热点内容作了适当扩展;加强对耐药菌株、条件致病菌、与优生有关的病毒、无特异性防治办法又发病率高的其他病原微生物的教学。在教学中让学生了解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的工作重点、目前实验室需要解决的问题及研究的热点等。修改后的大纲, 内容上体现了时代性与先进性, 要求上更体现了教学与临床的结合。

2改进教学方法, 增强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得当是教学成功的关键。笔者在教学中采用讲授与实验并举的原则, 主要采用启发讨论、提问、实例、谐音、归纳等各种方法综合运用的教学方法, 现简要介绍如下几种。

2.1 启发、讨论式教学

目前, 在教学中已被广泛采用的 PBL ( Problem Based Learning ) 教学方式, 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PBL教学是经过广泛论证和认可的一种成功的教学方法, 其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启发式教学, 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重点。在教学中, 部分课时我们开展了“以问题为核心, 启发、讨论并举”的教学方法, 启发学生将基础理论同临床实践联系起来, 开启学生的主动思维。具体操作为事先准备多个临床典型病例, 每个病例由一个学生主讲, 其他学生参与讨论。从患者的临床症状中引发出多个相关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以这些问题为核心, 运用基础理论与临床知识展开讨论并推断病人可能感染的各种病原体并作出相应的鉴别诊断。讨论课中每个学生均有一次主讲机会, 以学生讨论为主, 教师进行总结和建议。这种学习方法使学生们对各种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 致病性, 免疫性, 微生物学检查法、防治原则等有更加深入和生动的理解, 有助于他们对医学微生物学知识点的掌握。同时, 在案例讨论中也培养了学生临床综合性思维的能力, 为今后步入临床学习打下基础。

2.2 提问式教学

提问式教学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 增强参与意识, 调动学习积极性, 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也可了解学生的学习效率。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 教学是提问的艺术, 如果被提问者不断思考“好”的问题, 就可以被教师引导着发现真理。通常课前提出问题, 回顾上次课讲授的内容, 同时引出新的内容, 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并能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课后提出问题, 可以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和分析。课中提出问题, 可以让学生经常回忆以前所学的知识, 并能够与新学习的知识联系起来, 增强学习的系统性。如在讲到破伤风芽孢梭菌致病机制时, 可以提问“谁能说出外毒素致病机理?”, 这样可以引发学生回顾学过的知识, 提出问题后, 学生可能不能马上回答出来, 这时教师可以引导, 让学生逐步记忆起来。同时, 我们将课堂提问记分作为学生平时成绩。

2.3 学生模拟课堂教学

为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 锻炼其演讲与口才能力, 体验教师的教学工作, 我们选择难易程度适中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当小老师, 模拟教师讲课, 学生上完课后由其他同学评价教学效果。为了上好一堂课学生要查阅相当多的资料充实教学内容, 这样由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 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 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度理解与运用, 但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用于这种教学方法, 教师精选教学内容是关键。

2.4 实例引导教学

实例引导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结合实际生活思考问题, 在讲绪论一章, 教师对微生物定义简单复述后, 让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与微生物有关的例子, 学生的想像力立刻被激发起来, 他们可以举出一些书本上没有提到的例子, 如家乡的腌泡菜、豆豉、臭豆腐等, 当学生的情绪被充分调动起来之后, 教师及时对微生物的特征进行归纳小结, 然后就微生物定义本身反向引导新的问题让学生自由发言;食物为什么会变质?水为什么要煮沸后才能饮用?勤晒被褥、衣物的目的是什么? 酒是怎样酿成的? 醋为什么有酸味? 肝炎是由什么病原体引发的?在教师的连续发问中, 无论学生的想法和解释多么离谱都要鼓励, 之后告诉学生要弄清这些问题, 我们必须学习一门新课程, 临床微生物学。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2.5 巧用谐音帮助记忆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要记忆的内容相当多, 我们巧用谐音帮助同学们记忆取得较好的效果, 自然界中微生物种类繁多, 但主要归纳为八大类。在备课时我通过反复拼组串联, 把它们谐为以下这句话:“立刻选一支细针线串病毒”。其中, 立刻——立克次体;选——螺旋体;一——衣原体;支——支原体;细——细菌;针——真菌;线——放线菌。因为大多数同学都有选择粗针线串纽扣的经验, 告诉同学病毒非常小, 所以才选细针线串。在讲热力灭菌法时, 我让同学记住四个字:烧、烤、蒸、煮, 再逐步如下讲解:烧:焚烧、烧灼;烤:干烤;煮:巴氏消毒法、煮沸法;蒸:流通蒸汽法、高压蒸汽灭菌法。通过实践, 谐音记忆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6 归纳总结及时复习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各论知识点多, 且内容较散, 这需要我们归纳总结, 及时复习, 强化记忆。把生物学性状极似, 致病因素相同的细菌归纳为一类。如革兰阳性的球菌、杆菌、革兰阴性球、杆菌;能产生外毒素的细菌、能产生内毒素的细菌;能引起食物中毒的细菌;能引起化脓性感染的细菌;能引起败血症的细菌;能引起腹泻的病原体;细菌培养时营养要求高的细菌;专性厌氧菌;专性需氧菌等等。通过这样的总结归类, 就能使学生条理性地理解和消化。以达到“抓点带面”的学习效果。

2.7 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的各论中有很多形态学的内容, 比较抽象。我们利用病原微生物形象直观的特点,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网络资源, 将病原微生物图文并茂的呈现给大家, 我们还重视对网络教学环境的利用和建设, 建立了课程教学的网站, 构建了网络课程, 将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大纲、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医学微生物学图库等课程教学资源。在课程网页上开辟专栏, 介绍微生物学新进展, 对微生物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教与学的讨论, 把课堂扩展到课外去, 充分调动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两个方面的积极性, 有利于实现“学为主体, 教为主导”教学方式的转变, 有利于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加强学生基本技能训练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实验是一门实践性及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为体现实验教学的连贯性、系统性, 我们将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组合, 首先从人性化角度进行实验分组。以前实验分组经常是按学号依次排列, 现在我们就班级人数分8~10组, 4~5人自由搭配 (可按性格、男女等) , 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 有利于团结协作。第二, 采用科学研究的思路, 注重微生物学基本技能的训练, 统筹安排实验内容, 设置实验项目。第一部分为基本技能训练。我们采用传统的实验教学法, 教师讲解并示教, 指导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操作实验, 熟练掌握基本的实验技术, 内容包括细菌的形态学检测 (取材、涂片、染色、镜检) 、细菌的分离培养及观察 (培养基制备、细菌接种、生长现象的观察) 、细菌的消毒与灭菌、药敏试验等, 每个实验既独立而又内在关联。对实验结果观察进行严格训练, 实验小组间进行对比分析, 让学生既掌握了微生物学检验的一般技能及检验程序, 还让学生了解实验中允许出现的误差和人为因素造成的误差。第二部分为综合性实验。结合临床病例, 让学生完成由基本实验操作技术组成的几大实验: (1) 脓汁或血液标本的病原菌分离鉴定; (2) 粪便标本中病原菌分离鉴定; (3) 痰液标本细菌学检查; (4) 流感病人含漱液的病毒分离鉴定。学生对细菌进行分离培养、形态观察、生化反应、 血清学鉴定及药敏测定。每个实验既自成体系, 同时又将各种基本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验全过程均在教师指导下合作进行, 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第三, 制定合理的实验考核方案。为全面了解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 我们制定了一整套完整的实验技能量化考核标准, 技能考核单列成绩单, 实行百分制, 其中实验报告占10%, 出勤、实验态度占5%, 平时操作考核占20%, 期末考核占65%, 严格、客观、公正地考核学生实际操作技能水平。

通过以上的教学改革进一步加强了学生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所培养的学生基础扎实、操作能力强、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 学生进入实习医院后受到各科室带教老师的好评。

关键词:临床微生物学,教学改革

微生物学检验 篇2

长沙医学院医学检验系

微生物学与检验教学大纲

前言

适用专业:医学检验专业 课程的性质、目的及任务:

微生物学及检验是医学微生物学、临床微生物学以及微生物学技术密切结合的一门新兴学科,是医学检验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它综合了临床医学、免疫学、临床抗生素学和医院流行病学等几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研究感染性疾病的病原体特征,提供快速、准确的病原学诊断,密切结合临床提出及时有效的治疗方案,对医院内感染进行动态监控。

课程内容:该课程包括医学微生物学和临床微生物学两部分,前者主要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以及防治措施的学科。后者侧重于研究感染性疾病,快速、准确的诊断病原体的策略与方法,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教学内容覆盖了《医学微生物学》和《临床微生物学及微生物学检验》两本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将两本教材的内容有机融合在一起。本课程包括五篇:细菌学总论,细菌学各论及检验,真菌学及检验,病毒学及检验,微生物学检验。

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微生物的基本特性。

2.掌握病原微生物对人体的致病性以及人体的抗感染免疫 3.掌握微生物学检验的基本技术。

4.掌握各类临床标本的采集方法、检验程序及常规检验方法。5.选择最佳鉴定方法对感染性病原体进行鉴定或快速诊断。6.熟悉感染性疾病的预防及治疗原则。

7.了解病原微生物学检验的新方法、新技术及发展动向。8.能够正确运用微生物实验室常用自动化仪器和微量装置。9.能够进行正确的抗菌药物敏感实验并准确报告。10.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正确的分析及致病性评价。教学模式及教学环节: 微生物学及检验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在广泛吸纳国内外先进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本课程的特点,经过多年的教学改革实践,形成了风格迥异的教学模式,即将传统沿用的“理论与实验教学”改为“理论与实验合二为一”,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以直观、形象、立体的实验内容为切入点,同时辅以讨论、交流、归纳等诸多教学实践活动,将理论与实验相融合,学生参与、老师引导并行,同时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灵活多样的教学实践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堂效率大大提高。本着不断充实和丰富提高的原则,在总结教改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本教学大纲。

学时分配:

在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验时间为1:1,本课程总学时数为162学时,其中: 第一篇细菌学总论40学时(理论21学时,实验19学时);第二篇细菌学各论及检验70学时(理论34学时,实验36学时);第三篇真菌学及检验10学时(理论5学时,实验5学时); 第四篇病毒学及检验34学时(理论24学时,实验10学时);第五篇微生物学检验8学时(理论3学时,实验5学时)。

通过微生物学及检验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医学检验专业高素质的专门人才所必需的微生物学检验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生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提高全面素质,增强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和继续学习的能力打下一定的基础。

教学大纲内容

第一章 绪论

教学目的:

掌握有关微生物及微生物学的概念,了解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教学时数:1学时 教学内容:

一、微生物、医学微生物学、临床微生物学

二、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

三、临床微生物学的任务及在临床医学中的地位

第一篇细菌学总论

第二章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教学目的:

掌握细菌的形态、基本结构、细菌特殊结构的含义与意义,革兰染色的原理、步骤、结果及致病性;熟悉不染色标本检查法及特殊染色法。教学时数:9学时(理论3学时,实验6学时)教学内容:

一、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一)细菌的大小

(二)细菌的形态

二、细菌的结构

(一)基本结构

(二)特殊结构

三、细菌形态学染色法

第三章 细菌的生理

教学目的:

掌握细菌的生长条件、生长繁殖规律及培养基的制备方法,掌握细菌的分解代谢产物及其意义,熟悉其合成代谢产物及意义。了解微生物的分类与命名原则 教学时数:6学时(理论2学时,实验4学时)教学内容:

一、细菌的生长繁殖

(一)细菌的理化性状

(二)细菌的营养与繁殖条件(三)细菌的新陈代谢

1.细菌的分解代谢产物及其意义 2.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及其意义

(四)细菌的能量转换

二、细菌的人工培养

(一)培养基

(二)细菌在各种培养基上的生长现象

(三)人工培养细菌的意义

三、细菌的命名细菌分类学

(一)基本概念

(二)细菌分类等级

(三)细菌命名法

第四章 消毒与灭菌

教学目的:

掌握消毒、灭菌的基本概念,物理灭菌法的条件及应用,熟悉化学消毒剂的应用及影响因素,了解化学消毒剂的种类及杀菌机理 教学时数:4学时(理论2学时,实验2学时)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

二、物理灭菌法

(一)高温

1.干热灭菌法 2.湿热灭菌法

(二)紫外线及辐射

(三)超声波

(四)滤过除菌

三、化学消毒法

(一)化学消毒剂的种类及用途

(二)影响化学消毒剂的因素

四、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

第五章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教学目的:

掌握细菌变异的物质基础及机理,熟悉细菌的各种变异现象,熟悉细菌基因转移和重组的过程,了解遗传变异的实际意义。教学时数:4学时(理论3学时,实验1学时)教学内容:

一、噬菌体

(一)毒性噬菌体

(二)温和噬菌体

二、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一)细菌染色体

(二)质粒

(三)转位因子

三、细菌基因表达的调节

四、细菌基因的转移和重组

五、基因突变

六、遗传变异研究的意义

第六章 抗微生物药物敏感性实验和耐药性

教学目的:

掌握抗菌药物敏感性实验的方法;掌握细菌对抗菌药物产生耐药的机制及耐药性检测主要方法。熟悉抗菌药物的种类。教学时数:6学时(理论4学时,实验2学时)教学内容:

一、常用抗菌药物

二、抗菌药物敏感性实验

(一)抗菌药物敏感性实验的原理和意义

(二)纸片扩散法

(三)稀释法

(四)E实验

三、细菌耐药性和发生机制

第七章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教学目的:

掌握细菌的致病性、感染类型;熟悉正常菌群的分布及生理作用;了解机体的抗菌免疫。了解医院感染概况,掌握医院感染常见微生物及监测方法 教学时数:8学时(理论5学时,实验3学时)教学内容:

一、正常菌群和机会性致病菌

二、细菌的致病作用

(一)细菌的毒力 1.侵袭力

2.毒素:内外毒素的主要区别

(二)细菌的侵入数量

(三)细菌的侵入门户

三、宿主的免疫防御机制

(一)非特异性免疫

(二)特异性免疫

四、感染的发生与发展

(一)感染途径

(二)感染种类

(三)感染类型

五、院内感染

(一)医院感染的概述与流行特点

(二)医院感染的监测

(三)医院感染的控制 第八章 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教学目的:

掌握标本采集的原则、标本的处理方法及常用实验诊断技术。了解微生物感染的防治原则

教学时数:2学时(理论1学时,实验1学时)教学内容:

一、临床标本的采集与处理

二、病原学诊断:

(一)细菌的形态学检查

(二)细菌的分离培养与接种技术

(三)细菌生化实验

(四)细菌感染的血清学检测

(五)细菌感染的分子生物学检测

(六)动物实验

(七)免疫学检验技术

三、人工主动免疫

(一)疫苗

(二)类毒素

四、人工被动免疫

五、细菌感染的治疗

第二篇 细菌学各论及检验

第九章 球菌

教学目的:

掌握葡萄球菌属、链球菌属、肠球菌属、奈瑟菌属的主要生物学性状及检查,熟悉其致病性。

教学时数:10学时(理论5学时,实验5学时)教学内容:

一、概述

二、葡萄球菌属

(一)生物学性状

(二)致病性

(三)微生物学检验

1.标本采集

2.检验程序 3.检验方法

4.鉴定依据 5.报告方式

三、链球菌属

(一)生物学性状

(二)致病性

(三)微生物学检验

1.标本采集 2.检验程序 3.检验方法

4.鉴定依据 5.报告方式

四、肠球菌属

(一)生物学性状

(二)致病性及耐药性:

(三)微生物学检验

1.检验程序: 2.检验方法:

五、奈瑟菌属和布兰汉菌属

(一)生物学性状

(二)致病性

(三)微生物学检验

第十章 肠杆菌科

教学目的:

掌握大肠埃希菌、沙门菌和志贺菌的检验程序及检验方法,掌握肥达氏反应原理、方法及致病性,熟悉各种肠杆菌的致病性。教学时数:10学时(理论5学时,实验5学时)教学内容:

一、概述:

(一)肠杆菌科的定义及分类

(二)肠杆菌科的共同特性:

二、埃希菌属(以大肠埃希菌为代表)

(一)生物学性状

(二)致病性

(三)微生物学检验 1.标本采集 2.检验程序

3.检验方法

三、沙门菌属

(一)生物学性状

(二)致病性

(三)微生物学检验: 1.标本采集; 2.检验程序; 3.检验方法

4.血清学试验---肥达反应

四、志贺菌属

(一)生物学性状

(二)致病性

(三)微生物学检验 1.标本采集 2.检验程序 3.检验方法

4.快速诊断

五、耶尔森菌属 克雷伯菌属 肠杆菌属 变形杆菌 沙雷菌属

(一)生物学性状

(二)致病性

(三)微生物学检验: 1.检验程序 2.鉴定试验

第十一章 小细菌

教学目的:

掌握嗜血杆菌属、布鲁菌属、鲍特菌属主要生物学性状及鉴定方法。教学时数:4学时(理论2学时,实验2学时)教学内容:

一、嗜血杆菌属

(一)生物学性状

(二)致病性

(三)微生物学检验

二、布鲁菌属

(一)生物学性状

(二)致病性

(三)微生物学检验

三、鲍特菌属

(一)生物学性状

(二)致病性

(三)微生物学检验

第十二章 非发酵革兰阴性菌

教学目的:

掌握非发酵菌的鉴定要点及铜绿假单胞菌主要鉴定特征,熟悉不动杆菌属、产碱杆菌属、黄杆菌属、军团菌属的主要鉴定特征。教学时数:6学时(理论3学时,实验3学时)教学内容:

一、概述

二、铜绿假单胞菌

(一)生物学性状

(二)致病性

(三)微生物学检验 1.标本采集 2.检验程序 3.检验方法 4.鉴定依据

三、荧光假单胞菌:与铜绿假单胞菌的区别

四、军团菌

(一)生物学性状

(二)致病性

(三)微生物学检验

五、其他非发酵菌

第十三章 弧菌属 气单胞菌属

教学目的:

掌握霍乱弧菌的生物学性状及鉴定方法,熟悉气单胞菌属、邻单胞菌属之间的主要区别以及与弧菌属的区别。

教学时数:2学时(理论1学时,实验1学时)教学内容:

一、弧菌属

(一)霍乱菌属 1.生物学性状 2.致病性 3.微生物学检验(1)标本采集(2)检验程序(3)检验方法

(4)快速诊断

(二)副溶血性弧菌:与霍乱弧菌的主要区别。

二、气单胞菌属、邻单胞菌属

两属之间的主要区别以及与弧菌属的区别。

第十四章 弯曲菌属和螺杆菌属

教学目的:

熟悉弯曲菌和幽门螺杆菌的生物学性状及主要鉴别试验 教学时数:2学时(理论1学时,实验1学时)教学内容:

一、弯曲菌属

(一)概述

(二)生物学性状

(三)致病性:肠道感染;肠道外感染

(四)微生物学检验

二、螺杆菌属—幽门螺杆菌

(一)生物学性状

(二)致病性

(三)微生物学检验

第十五章 需氧革兰阳性杆菌

教学目的:

掌握白喉棒状杆菌的生物学性状及检验方法,炭疽芽胞杆菌的培养特性及检验方法;熟悉李斯特菌、红斑丹毒丝菌、阴道加特纳菌的生物学特性及主要鉴定试验。

教学时数:6学时(理论3学时,实验3学时)教学内容:

一、白喉棒状杆菌

(一)生物学性状

(二)致病性

(三)微生物学检验: 1.标本采集 2.检验程序 3.检验方法

二、其他棒状杆菌:与白喉棒状杆菌的鉴别

三、炭疽芽胞杆菌

(一)生物学性状

(二)致病性

(三)微生物学检验 1.标本采集 2.检验程序 3.检验方法

四、蜡样芽胞杆菌

五、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和红斑丹毒丝菌

六、阴道加特纳菌

微生物学检验

第十六章 分枝杆菌属

教学目的:

掌握结核分枝杆菌的生物学性状,检验程序及主要鉴定方法,了解其他分枝杆菌的检验程序及鉴定方法

教学时数:8学时(理论3学时,实验5学时)教学内容:

一、概述

二、结核分枝杆菌与非典型分枝杆菌

(一)结核分枝杆菌 1.生物学性状 2.致病性

3.微生物学检验

⑴ 标本采集 ⑵ 检验程序 ⑶ 检验方法

(二)非典型分枝杆菌

三、麻风分枝杆菌

四、放线菌属和诺卡菌属

第十七章 厌氧菌

教学目的:

掌握厌氧菌的培养方法、检验程序、检验方法;掌握梭状芽胞杆菌的检验方法,熟悉其致病性;熟悉无芽胞厌氧菌的检验方法及致病性。教学时数:8学时(理论4学时,实验4学时)教学内容:

一、概述

二、厌氧菌的分布与致病性

三、厌氧菌标本的采集与送检

(一)标本采集

(二)标本运送与处理

四、厌氧菌的分离与鉴定

(一)检验程序

(二)检验方法

五、梭状芽胞杆菌属

(一)破伤风梭菌 1.生物学性状 2.致病性

(二)产气荚膜梭菌 1.生物学性状 2.致病性

3.微生物学检验

(三)肉毒梭菌 1.生物学性状 2.致病性

3.微生物学检验

(四)艰难梭菌

六、无芽胞厌氧菌

致病性

第十八章支原体 立克次体 衣原体

教学目的:

掌握支原体的生物学特性,肺炎支原体和解脲脲原体的检验方法,沙眼衣原体的检验方法;熟悉立克次体,衣原体的致病性。教学时数:4学时(理论3学时,实验1学时)教学内容:

一、支原体

(一)概述

(二)生物学性状

(三)致病性

(四)微生物学检验 1.标本采集

2.检验方法 3.鉴定依据

二、衣原体

(一)命名与分类

(二)生物学性状

(三)致病性 1.沙眼衣原体 2.鹦鹉热

3.肺炎衣原体感染

(四)微生物学检验 1.标本采集处理 2.检验方法

三、立克次体:

检验方法和致病性。

第十九章 螺旋体

教学目的:

掌握螺旋体生物学性状及梅毒螺旋体和钩端螺旋体的微生物学检验,熟悉螺旋体的致病性。

教学时数:8学时(理论4学时,实验4学时)教学内容:

一、钩端螺旋体

(一)生物学性状

(二)致病性

(三)微生物学检验

1.标本采集 2.检验方法 3.检验程序

二、梅毒螺旋体

(一)生物学性状

(二)致病性

(三)微生物学检验

1.标本采集 2.检验方法

三、疏螺旋体

(一)伯氏疏螺旋体

(二)回归热疏螺旋体

(三)奋森疏螺旋体

细菌学录像

教学时数:2学时

第三篇 真菌学

第二十章 真菌学及检验 教学目的:

掌握真菌生物学性状及检验方法,了解真菌的致病性。教学时数:10学时(理论5学时,实验5学时)教学内容:

一、真菌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与结构

(二)培养特性

(三)分类与致病

二、真菌检验 1.标本采集 2.检验程序

3.检验方法

三、病原性真菌

(一)浅部真菌 1.致病性 2.检验方法

(二)白假丝酵母菌、隐球菌及其他医学上重要的霉菌 1.致病性 2.检验方法

第四篇 病毒学及检验

第二十一章 病毒总论

教学目的:

掌握病毒的基本性状;掌握病毒的致病性及抗病毒免疫;掌握病毒感染常用诊断方法。

教学时数:10学时(理论8学时,录像2学时)教学内容:

一、病毒的基本性状

(一)病毒的概念

(二)病毒的特点

(三)病毒的形态结构与化学组成

(四)病毒的增殖

(五)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六)病毒的分类与命名

(七)病毒的遗传与变异

二、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一)病毒的致病机理

(二)病毒性感染的方式与类型

(三)抗病毒免疫

三、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预防原则

(一)标本采集

(二)检验方法 1.直接检查 2.分离培养鉴定 3.病毒抗原检测 4.早期IgM抗体检测 5.病毒核酸检测

(三)病毒感染的治疗

第二十二章 呼吸道病毒

教学目的:

掌握流感病毒生物学性状及检测方法,熟悉呼吸道病毒的种类及其致病性。教学时数:6学时(理论3学时,实验3学时)教学内容:

一、概述

二、流行性感冒病毒

(一)生物学性状

(二)致病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 1.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2.血清学诊断

三、副粘病毒科(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腮腺炎病毒、麻疹病毒)

四、其他呼吸道病毒(冠状病毒、风疹病毒)

第二十三章 肠道病毒

教学目的:

熟悉肠道病毒的微生物学特性,了解肠道病毒生物检测及致病性。教学时数:2学时(理论1学时,录象1学时)教学内容:

一、概述

二、脊髓灰质炎病毒

(一)生物学性状

(二)微生物学检查

三、柯萨奇病毒简介

四、埃可病毒、新型肠道病毒简介

五、轮状病毒

(一)生物学性状

(二)微生物学检查

第二十四章出血热病毒及虫媒病毒

教学目的:

掌握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检验方法,熟悉其致病性;掌握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的检验方法,熟悉其致病性。

教学时数:2学时(理论1学时,录象1学时)教学内容:

一、流行性出血热病毒

(一)汉坦病毒

(二)新疆出血热病毒

二、虫媒病毒

(一)概述

(二)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三)森林脑炎病毒

(四)登革病毒

第二十五章 肝炎病毒

教学目的:

掌握甲型、乙型、丙型肝炎病毒的致病性及微生物学检查,熟悉其它肝炎病毒的致病性。

教学时数:6学时(理论5学时,实验1学时)教学内容:

一、各型肝炎病毒性状比较

二、甲型肝炎病毒

(一)生物学性状

(二)微生物学检查法: 1.标本采集

2.检查方法:电镜直接查病毒颗粒;早期抗HAV-IgM抗体检测。

三、乙型肝炎病毒

(一)生物学性状

(二)致病性

(三)微生物学检验方法

四、其他肝炎病毒

(一)生物学性状

(二)微生物学检验方法

第二十六章逆转录病毒

教学目的:

掌握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生物学性状及检验方法,熟悉其致病性特点。教学时数:4学时(理论3学时,录象1学时)教学内容:

一、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一)生物学性状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三)微生物学检验 1.标本采集 2.检验方法

二、人类嗜T淋巴细胞病毒简介

第二十七章 疱疹病毒 教学目的:

掌握各种疱疹病毒的微生物学检验方法,熟悉其致病性。教学时数:2学时(理论1学时,实验1学时)教学内容:

一、概述

二、单纯疱疹病毒

(一)致病性

(二)检验方法

三、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四、巨细胞病毒

(一)致病性

(二)检验方法

五、EB病毒

(一)致病性

(二)检验方法

第二十八章 其他病毒

教学目的:

掌握狂犬病毒的生物学性状及微生物学检验,熟悉其致病特点及防治原则。教学时数:1学时 教学内容:

一、狂犬病毒

(一)生物学性状

(二)致病性

(三)微生物学检验

(四)防治原则

二、人乳头瘤病毒

第二十九章 朊粒

教学目的:

掌握朊粒的生物学性状及微生物学检查,熟悉其致病性特点,了解其发现过程。

教学时数:1学时 教学内容:

一、朊粒的发现

二、朊粒的定义

三、朊粒的生物学性状

四、朊粒的致病性

五、微生物学检查

第五篇 微生物学检验

第三十章 临床标本的细菌学检验与微生物商品化、自动化检验

教学目的:

掌握临床标本的采集原则、检验程序及检查方法。了解微生物鉴定和药敏实 验的自动化分析系统、血培养自动化分析系统。教学时数:6学时(理论1学时,实验5学时)教学内容:

一、临床标本检查的一般原则

二、标本的采集原则

三、检查方法的选择

四、常见临床标本的检查

(一)粪便标本的检验

(二)尿标本的检验

(三)痰标本的检验

四、细菌耐药性的检测方法

五、医院见习

六、SENSITRE微生物鉴定与药敏分析系统。

第三十一章 微生物学检验的质量控制

教学目的:

掌握微生物学检验室内质控的方法,熟悉室间质控的评判方法及意义。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一、概述

二、室内质量控制

(一)人员与组织管理

(二)操作手册

(三)培养基

(四)试剂、抗血清和染液的质量控制

(五)抗生素选择与质控

(六)仪器

(七)标准菌株

微生物学检验 篇3

关键词:临床微生物学与检验;试题质量;难度;区分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9-0101-02

考试是一种了解、检查和鉴定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是《临床微生物学与检验》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为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应对考试结果进行检查和分析,以期找到存在的问题,为教学与考试的改进提供依据。通过考试成绩的分析,可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把握程度,有利于教师评定教学质量和比较各种教学方法。通过试卷分析,根据学生的成绩情况,可以提高命题的质量,为建立科学规范的试题库做好铺垫。本文对西安医学院2006级和2007级医学检验专业《临床微生物学与检验》期末考试试卷进行了分析,以期发现问题,提高命题质量,改进教学方法,增进教学效果。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分别选取西安医学院医学技术系检验专业《临床微生物学与检验》两次期末考试试卷为研究对象,共107份,其中2006级学生试卷56份,2007级学生试卷51份。

2.命题。试卷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规定,根据规范化试卷要求,随机从教务处计算机题库中抽取。2006级和2007级两次考试题型、数量、所占分值比例均一致。

3.评卷方法和数据处理。考试结束后立即密封试卷,根据标准答案和评分标准,按照流水作业的方式安排固定人员进行统一阅卷,流水作业方式,每题专人评阅,以减少主观性阅卷的差异。利用Excel对所有学生的成绩建立数据库,按分数段计数,绘制条图并制定出考试成绩频数表。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正态性分布检验,对全卷及各大题的难度和区分度进行计算比较,用难度和区分度对试题进行优秀、良、好、一般和差的评判。

二、结果

1.成绩总体情况。两个年级试卷满分均为100分,成绩总体分布见表1。

2.试卷分析。主要考察试题的难度和区分度,以此作为评价试题质量的主要指标。难度P指全部应试者中答对该题的人数,也可以说是正确答案的比例或百分比。P值大小与试题的难易程度呈反相关,即P值越大,试题难度越小;P值越小,试题难度越大。难度P=X/Xmax,X为该题平均分,Xmax该题为满分。P<0.4为难题,0.40.7为容易题。2006级试卷总体难度为0.648,2007级为0.698。试题的区分度D是指试题对被试者学习情况分辨能力的大小,也是某道试题与本次考试整体之间的相关系数。区分度大的试题可以将不同层次的学生很好的区分开来,而区分度过低则使成绩分布趋同,无法达到检验学生学习情况的目的。區分度的计算,首先将成绩由高到低排序,取20%的高分组试卷和20%的低分组试卷,按照区分度D=XHXL/Xmax公式进行计算,其中XH为高分组平均分,XL为低分组平均分,Xmax为该题满分。2006级试题总体区分度为0.329,2007级为0.203。

三、讨论

1.试卷的题型分布。2006级和2007级两级学生的《临床微生物学与检验》考试题型一致,共有选择、判断、填空、名词解释、简答、论述6种题型。从表1可见,试卷的题型分布比较合理:有覆盖面较宽的客观试题,如选择、判断和填空,主要考核学生对知识掌握和理解的准确度,占到60%;主观题虽然量少,分值也占到了40%,主要考核学生归纳、总结及分析应用的能力;简答题、论述题分值分配合理,减少了考试中偶然性对成绩的影响。

2.考试的成绩分布。通过对学生成绩分布的分析,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考试评分的总情况和问题。2006级和2007级学生《临床微生物学与检验》考试的平均分分别为62.866和69.604,比较接近P<0.05。从图1可以看出,成绩主要集中在70~79分数段,在此分数段2006级有24人,占总人数(56人)的42.86%,2007级有27人,占总人数(51)的52.94%;其次是60~69分数段,2006级有10人,占总人数的17.86%,2007级有14人,占总人数的27.45%;小于60分的2006级有19人,占总人数的33.93%,2007级有4人,占总人数的7.84%。很显然,2006级的不及格率较高(P<0.05),提示试题偏难,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把握还不是很好,通过改进教学方式、提高命题质量等方式,2007级学生的及格率显著提高,符合正态分布。

3.试卷分析。合理的难度分配是一套高质量试题的重要方面,全套平均难度应控制在0.5附近,一般试卷全套难度应控制在0.5附近,难、中、易比例为4%、37%、59%。2006级试卷难度为0.648,难、中、易比例为10.50%、52.00%、37.50%,虽然试卷整体难度不大,但是难题和中等题比例较大,容易题比例较小,因此整体及格率较低。通过调整后,2007级试卷难度为0.698,难、中、易比例为7.50%、36.50%、56.00%,接近标准规范,因此2007级的及格率由2006级的66.07%上升到92.16%。区分度反映试题对不同水平被测试学生进行区分的特征,是区分学习者对试题回答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认为,D>0.4的试题区分度为“优”;0.3≤D≤0.4的试题区分度为“良”;0.2≤D≤0.3的试题区分度为“可”;D<0.2的试题区分度为“差”。2006级试卷按照区分度其中优良中差的比例为52.50%、16.00%、16.00%、15.50%,2007级试卷比例为28.00%、14.00%、21.00%、37.00%,区分度都不是很好。综合难度系数与区分度来看,难度适中而区分度又好的试题在2006级和2007级分别为66.00%、34.50%,难度低、区分度也差的试题均集中在选择题的多项选题。其中2006级的第31题,难度为0.813,区分度为0.067;2007级的第32题,难度0.078,区分度为0.071,这说明太难的和太简单的题目都不容易将学生区分开来,只有那些难度适中、区分度良好的题目才是我们应该选择的。另外也提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那些难度较高的题目所考核的知识点。

4.建立科学规范的题库。考试是被教育学理论和教学实践证明的一种检验学生学习状况的必不可少的有效手段。通过对我校2006级、2007级临床检验本科专业学生《临床微生物学与检验》期末试卷的分析,发现在考试和命题方面还存在较多的问题。我校是新建本科院校,目前临床检验本科专业只有这两届学生上过此课程,因此建立科学规范的题库,是今后我们工作的重点。随时动态的将优良试题选入题库,通过分析试题质量将劣质试题淘汰,使试题库不断完善,需要时只需从试题库中随时抽取,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增强教学效果。通过试卷分析的手段,一方面可以加强教师对学生学习状况的检测;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教学方式方法的改进,使考试更多的转向考察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可以进一步提高试卷的命题质量,有利于建立科学规范的题库。

参考文献:

[1]许志强,周华东,李静,等.试卷分析系统在神经病学教学中的应用[J].重庆医学,2010,39(10):1311-1312.

[2]李凤贤,李利华.计算机试卷分析系统在教学中的应用[J].大理学院学报,2009,8(8):90-92.

[3]陈国敏,肖新莉,王唯析.人体解剖学期末考试试卷分析与评判[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2):311-313.

[4]张凤,张巧俊.神经病学试卷质量分析与评价[J].西北医学教育,2003,11(4):329-331.

[5]景建民.试卷分析在医学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12(7):703-705.

微生物学检验 篇4

1 制定适合医学检验技术4年制的教学大纲并 选择合适的教材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高尚的职业道德,具备医学检验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拥有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养,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有能力在各级医院、教育、防疫等部门从事医学检验、医学实验室技术、 富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根据这一目标和要求,制定出了新的《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教学大纲,把重点内容放在掌握常见的病原微生物的检验程序和方法、掌握药敏试验方法、检验报告的解读、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上。教材暂时选择人民卫生出版社倪语新等主编的《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第5版,这本教材的重点内容落实在微生物的检验上[1]。目前微生物专家正在积极组织一班人员,编写新的人卫版教材,如果正式出版,内容比较合适的话可以考虑换新的教材。

2 理论教学的创新

2.1 以点带面的教学模式

临床微生物检验涉及学科范围广、内容繁琐、知识点众多,可大纲安排该门课的学时数又不多,理论学时通常在50学时左右,如何利用有限的学时把教材内容更好的传授给学生?很多教师讲课喜欢面面俱到, 讲课语速过快,学生思维跟不上,对上课失去兴趣,通常是打瞌睡或低头刷微博。作者所在教研室根据《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的特点,同时结合临床需要,选择所要讲授的内容,采取“抛砖引玉”的教学模式[2],也就是在授课过程中,挑选临床分离率比较高的细菌作为重点讲授的内容,同一类别的细菌略讲或不讲,由学生课后自学,教师采用提问的方式来考察学生是否达到自学的目的,由点及面,促使学生能全面掌握该教材的内容。

2.2 围绕病种进行特殊的微生物讲解

大部分教师喜欢按照课本内容进行微生物学检验的理论教学,而这种教学模式通常以菌种性质来分类进行系统学习,往往偏向医学微生物的基础知识,重复的教学内容很容易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而这种按照教科书内容来讲解的教学模式又与临床关联不大。建议把教科书有关联的章节与临床标本结合来讲解,围绕病种进行微生物的检验[3]。以临床大便标本培养肠道致病菌为例,先讲述大便培养的临床意义,肠道致病菌感染的临床症状,大便培养的临床路径:临床症状疑似肠道感染→粪便标本收集→挑选可疑的粪便进行常规筛选→涂片大便常规检查、接种麦康凯平板、血平板、SS平板、CIN平板、CCFA平板、TCBS平板、碱胨水等培养基培养→挑选可疑菌落→微生物的检验→其他特殊检测方法筛查。最后详细进行结果判断,具体分析各种肠道感染菌如沙门菌、志贺菌、小肠结肠耶尔森菌、艰难梭菌、弯曲菌、霍乱弧菌、副溶血弧菌等的性质、检测方法和临床意义。此种教学模式的改革,不是将一种单纯菌株放在那儿让学生来做验证性实验,而是还原了目前检验科微生物室如何将病人大便标本进行分离培养和鉴定这一操作过程,将微生物基础知识和临床标本的培养更好地结合到一起,有利于学生认识和理解做微生物的培养鉴定是与病人的标本紧密联系一起的,同一份标本培养的目的不同,所要选择的培养基就不一样,最后鉴定病原微生物的操作流程也不一样。根据病种进行相关微生物内容讲解,一方面把微生物基础知识进行了串解;另一方面加强了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同时也达到了把学生培养成为理论与临床相结合成为综合性人才这一目的。

2.3 启发式教学

长期以来高校一直处于教师是教育者,学生是受教育者的状态,教师讲学生听,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教育,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思维受到极大的压抑,从而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启发式教学就是采用诱导式办法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参与到专业课的学习中,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营造不断创新的学习环境,创造一个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使其创新能力得到充分发挥。达到的效果就是让学生变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来,诱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启发式教学对于教师的要求就是两个“转化”:把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具体知识,再进一步把学生的具体知识转化为能力。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这两个转化上,例如在学习肠杆菌科这一章节时,首先要让学生弄清楚肠杆菌与非发酵菌、弧菌科、巴斯德菌的区别,然后再用葡萄糖酸盐和苯丙氨酸脱羧酶两个关键的实验把肠杆菌科区分开,最后鉴定到种,让学生熟悉肠杆菌科鉴定的操作流程,然后把这一流程运用到肠杆菌科鉴定的综合性实验当中,实现把知识转化成能力的过程。

2.4 加强与临床沟通能力

在医疗实践中,微生物检验与临床抗感染治疗之间关系非常密切,临床医师希望发出的检验报告是一份诊断报告,对临床治疗有实际的指导意义,因此从事微生物检验的工作人员和临床医师应该经常进行交流与沟通。重视学生与临床医护人员之间的沟通能力, 是培养一名优秀的临床检验师所必需的素质,就今后医疗行业发展的趋势来看,注重是单病种多学科联合会诊中心的诊断、学科之间交叉越来越紧密,这就要求从事检验的人员更多参与到临床科室对疾病的诊断当中。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方面的交流还远远不够。 为此,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提高学生人际沟通能力是大学生素质教育必不可缺少的一方面。通过特殊的培养与临床医师沟通是职业素质培养的一方面,教会学生多与抗感染医生进行沟通,与临床医师对于微生物检验相关病例进行沟通,通过沟通,可以了解临床医师对该疾病的预期判断、疾病的进程以及用药后的疗效。与临床医师沟通的方法有多种,可以直接参与到病案讨论会诊中,可以就标本取样的时间、取样的部位、需做厌氧培养是否采用了运送培养基等方法与临床医生沟通、也可以在血培养出现阳性报警时就危急值报告与临床医师进行什么疾病、用过什么治疗方法等沟通,这些信息可以给学生选择合适的培养基、以及后续细菌的培养鉴定提供新的思路。学生就可以快速、及时、准确地把检验报告发送到临床,让临床医师真正认识到学生发送的报告是诊断报告,而不是垃圾报告。

3 实验教学的创新

3.1 加强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

五年制的医学检验专业转化成四年制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从专业的转化过程来看,今后四年制的学生要重视实验操作技术。而实验技能训练,不仅是基本功的训练,也是科学素质的训练,必须从严抓起。在实验教学中,把学生实验基本操作基本技能的训练放在首位,如革兰染色、抗酸染色、墨汁染色、细菌的分离培养、各类生化反应结果的判断等,这些基本操作,贯穿微生物学检验学科实验教学全过程,是所有实验规范化操作的基础。因此,要求学生对每一个基本操作步骤,都应该按照实验操作的规范化流程来做,特别要强调无菌操作技术,在带教数年过程中发现学生对无菌操作概念观念淡漠、学生没有意识到不按照无菌操作技术来做,很可能导致最终的结果错误,给临床治疗带来很严重的后果。因此,每次微生物实验时都要强调无菌技术、标准化地操作流程,目的是让学生全面熟练掌握这些基本操作技能。

3.2 增加综合性实验

无论是以前的五年制,还是今后的四年,《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实验教学中,都没有按照《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实验指导》的内容来进行实验,实验指导中都是给出某一个具体的菌株,让学生进行验证,实际上就是一个验证性实验,因为为同一种菌株,所以学生结果都一样,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微生物实验教学中, 开设的是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如开设了球菌的鉴定、 肠杆菌科的鉴定、非发酵的鉴定、真菌的鉴定几大板块,每一个实验每位学生的菌株都不一样,要求学生根据革兰染色的结果设计后面的鉴定流程。以非发酵鉴定为例,确定革兰阴性杆菌之后,要做KIA、OF、动力、 氧化酶实验与肠杆菌科、弧菌科、巴斯德菌科区分开, 然后根据菌落、菌体特点设计微量管进行生化鉴定,或者做API 20NE鉴定条鉴定,或到检验科做VITEK 2进行全自动化细菌鉴定,学生设计好方案后让教师过目,教师根据学生的方案提问为什么这样做,有问题的方案教师会提出建议,剩下的问题学生自己实施方案进行鉴定。开设综合设计性实验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综合性实验只给出实验目的,学生自己预先设计实验路径,选择实验器材,到达实验目的,使学生真正成为实验的主角,提高学生独立设计、独立实验的能力。同时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还具有实验内容较为丰 富,实验方法较为多样,实验形式较为灵活等特点,给学生提供了极大自由发挥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3.3 “临床标本“进课堂

在实验教学工作中,就地取材,把医院检验科的临床需要做病原菌培养的标本拿来作为实验教学标本。 如:血液、痰、脑脊液、尿液、粪便等各类体液或分泌物标本的细菌学检验。这些标本有些是临床病人的标本,有些是带教教师模拟制作的。用临床标本或临床模拟标本进行实验,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传统实验课往往为了减少标准菌株在培养分析过程中因不典型反应带来理论与实验结果不匹配的现象,教师常常对标准菌株增菌分纯培养后再用分纯的单个菌落进行实验,虽然实验结果与课本上的菌株符合程度高,但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经常处于被动依赖状态,教师怎么说,学生就怎么做。现在用模拟标本给学生进行操作实验,让其有进入临床实习操作的感觉,需要学生思考,考虑应该按怎样的步骤进行,选择什么样的培养基等,使学生的思辨能力由被动变为主动思考,让其思考能力及动手的积极性得以充分发挥; 学生多动脑勤动手,教师则积极互动,解决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帮他们分析当实验结果与理论结果不符时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是不是有些菌株在用药的过程中发生了变异等;使学生尽力发挥自己的理论与实验操作水平,这样既有利于建立学生参与临床的成就感,又有利于增强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知识的信心。临床实验标本能使学生快速适应临床实习,由于学生在校时既然多次接触“真”标本,而且是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所以学生记忆比较深刻,故其进入临床实习阶段能很快地适应工作。

3.4 安排学生到医院见习

检验专业培养的学生以后是要到临床上工作的, 他们面临的是患者的标本,通过对病人的标本进行处理,进行分离培养及鉴定,最后把准确的结果发到临床科室,给临床医生提供治疗的依据,要求每一个检验人员要有很强的责任心,对发出的检验报告负责。而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封闭式的,课堂教学安排的内容有限, 并且这样培养出的学生责任心不强,缺乏生物安全意识。无菌操作贯穿整个微生物检验实验中,虽然教师每堂实验课一再强调每一步的操作都要有无菌意识, 但学生依旧不以为然,无菌操作意识淡薄,标本不被环境和操作者污染是试验成败的关键,虽然学生最后都有毕业实习,但是在上课的过程中能够适当安排学生到医院进行见习,带学生到医院检验科细菌室参观,利用医院检验科先进的检测设备和技术优势培养他们, 向他们展示微生物全自动鉴定系统及自动药敏检测系统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收获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 另外临床上面临的是从患者的标本中分离到的病原微生物,学生为自身安全考虑会格外注意生物安全,在课堂上不容易培养的生物安全意识通过见习就轻松的得到解决。临床检验工作人员处理标本时标准化的无菌操作技术及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可以培养学生的无菌操作意识,增强学生的责任心,为将来培养优秀的临床检验工作者奠定基础。

3.5 改变实验考核方式

考试是检查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考试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方法以及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计划中微生物学检验实验课与理论课的比例为4:5,今后还有增加的可能性,最好能达到1:1的比例,因此实验课的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比重也应当相应提高。教研室将实验课成绩的比例提高到40%, 在这40%里面,平时成绩和实验报告各占10%,综合性实验考试占20%,平时成绩除包括学生能否按时上课外,还应加上平时在课堂上布置的思考题,以及每次实验课上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评估[4]。综合性实验考核调整为:给学生一块带有菌落的平板,让其根据菌落特点,自己选择一些相应的实验来判断出该细菌的名称, 教师依据该学生实验选择的正确性、规范化操作水平、 以及最后的结果综合评定该学生的实验考试成绩。通过以上做法,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严格认真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增强了责任感,提高了学生观察、发现和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

4 结语

微生物学检验 篇5

使用梅里埃ATB微生物鉴定系统,原理见鉴定系统操作规程。3 标本要求

(1)标本类型:血液,骨髓,脑脊液,胸水,腹水,尿液,等体液;痰液,前列腺液,脓液,组织分泌物或穿刺液等。

(2)标本采集:见标本采集手册

(3)标本储存和运输:室温放置,室温运输并立即送检。

(4)标本拒收状态:非无菌方式采集的标本或未按要求部位采取的标本。容器和添加剂类型

均使用灭菌器皿盛放标本试剂

(1)试剂名称:革兰氏染液、氧化酶试剂、3%触酶、血平板、中国蓝平板、SS平板、柯玛嘉平板、相关生化试剂等。6仪器设备:

(1)接种针、接种环、酒精灯

(2)梅里埃ATB药敏鉴定仪

(3)显微镜、SPX-150B型生化培养箱、超净工作台、台式离心机、天平校准程序

(送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所校准)

8操作步骤

革兰氏阳性球菌

9质量控制:

参加我科质量管理小组组织的各项质量控制活动 10患者检验结果的可报告区间

细菌鉴定到种或属,同时报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11 临床意义:

微生物学检验 篇6

【关键词】临床微生物;检验;感染检测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2-0213-01

引言:医院感染的发生包括3个重要的环节,即传染原的存在、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每个环节都和微生物学检查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医院感染的发生主要有两种类型,即外源性感染(系指由患者本身以外的微生物引起的感染)、内源性感染(系指由患者本身携带的微生物引起的感染)。要对不同类型的感染作出正确的诊断,必须进行微生物学检查。因此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在医院感染的诊断、监测,医院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消毒灭菌效果评价以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1.常用微生物检测技术

目前常用的微生物检测技术有显微技术、染色技术、分离纯化技术、微生物鉴定技术、细菌诊断技术、聚合酶技术等几大类。

1.1 显微技术

显微技术是微生物检测中常用的技术之一,包括普通光学显微镜、暗视野显微镜、相差显微镜、荧光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等多种设备,在不同的检测需求中所运用的检测设备并不相同。显微技术是微生物检测中最为简便,操作最为容易的检测技术之一,但检测结果准确度和检测控制较差,直接观测的结果有可能会产生极大的误差。

1.2 染色技术

染色技术则是对微生物细胞进行染色后,对微生物进行观察检测的一种技术,不过由于染色后微生物标准基本是死的,其形态和结构会在染色过程中发生一定变化,无法切实反应出活细胞的真实情况,因此通常只作为辅助检测手段。在实际操作中,整个流程也较为繁琐,染色、脱色都需要严格控制,否则将会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1.3 分离纯化技术

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通常是杂居混生的,在微生物检测中需要对混生微生物群体进行分离纯化,以对纯微生物进行检测的技术,分离纯化技术常用于菌种鉴定中,分离纯化技术是微生物检测的一项重要技术,是微生物检测的重要基础。

1.4 其它技术

在微生物常规检测中,通常对微生物进行形态结构、培养特性方面的观察,再利用化学反应来测定微生物的代谢物,以鉴别一些形态和其它方面不易区别的微生物,以更好的进行微生物分类鉴定。近年来,在环境监测中,微生物检测技术运用方法较为广泛,如运用细菌总数和粪便污染指示菌监测水质,运用发光细菌检测环境有毒物质,运用水中藻类生长量监测水质或物质霉性等等,这些方法都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操作手段和检验标准,具有较强的实践价值。。

2.临床微生物检验技术的运用

2.1重视原始标本直接涂片的诊断价值

原始标本涂片检查不仅对微生物检验全过程起着导向作用,还可快速为诊断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在细菌培养过程中,受细菌生长缓慢且培养特异性的制约,不能快速回报结果,可通过细菌培养前对标本进行涂片镜枪,包括未染色湿片位相显微镜观察和染色标本片检查,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快速提供诊断信息,对一些感染性疾病特别是急重症感染有重要的实用价值。例如无菌体液如血液、胸腹水、脑脊液等的阳性标本可直接根据涂片细菌形态和染色特征快速回报临床,指导其经验用药,显微镜形态学在细菌鉴定中体现的价值远甚于此,但是由于目前自动化仪器以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广泛应用,临床似乎有忽视形态学检查的倾向,同时,由于缺少模式菌株形态学图谱,以及鉴定镜下形态需要丰富的经验,更使得显微镜形态学检查在各医院开展困难重重,这就需要每一位检验工作者从态度上给予高度重视,平时苦练基本功,善于总结归纳。此外,相关机构应尽快建立形态学检查的标准方法,使临床有据可依,真正体现显微镜形态学的应有价值。

2.2发展快速准确的诊断技术

对于发病率和病死率很高的感染性疾病,特别对那些体外难培养的病原微生物,临床迫切需要快速且准确的诊断方法。目前血清免疫学、多重聚合酶链反应(PCR)、基因芯片和多肽质谱分析等技术在微生物领域的应用,提高了疑难病原确诊率。由于条件限制一些前沿技术很难在基层医院开展,如何更有效地提高此类医院对感染性疾病的快速诊断水平,是摆在每一位微生物检验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崭新课题。

2.3做好细菌药敏试验标准化

加强药敏试验标准化和规范化是获得药敏试验准确性的关键。首先,准确的药敏试验需要合格的药敏试剂和标准的试验方法。目前国内许多医院的微生物室采用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该方法是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公认的药敏试验方法,但较易受纸片质量、M-H琼脂厚度和菌液浓度等因素的影响,所以欲得到准确的药敏结果,必须进行严格的室内质量控制,保证药敏纸片以及M-H琼脂等的在控状态,同时也应充分了解K-B法的局限性,对于不能使用此法进行检测的菌株,应参照CLSI推荐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法检测;其次,临床微生物检验工作者应注重自身业务能力的培养,随着临床对细菌耐药性认识的不断深入及新的抗感染治疗药物的层出不穷,古老的微生物学重新焕发了光彩,如何更好地了解细菌药敏试验,需要微生物检验工作者不断地增加知识储备,积极参加本专业学术交流,掌握细菌药敏发展的新动向,积极参加室间质量评价,提高检验技术水平。

结束语

微生物检验技术正朝着简便、高效、快速、自动化方向发展,许多新的检测技术还在不断涌现出来,除了上面介绍的技术,还有代谢学技术、传感器技术、流式细胞术、基因探针技术、生物芯片技术等等。每种检测技术都有其优缺点,研究检测人员应该根据不同的检测目标,不同的实验环境及条件,选择适当的检测方法,进一步地,还可以将不同的技术结合起来比对、使用,以提高检测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帅丽华,胡志坚,孙晓红,周会祥.临床微生物检验质量保证和持续改进[J]. 实验与检验医学. 2012(05)

[2]兰燕.临床尿标本微生物检验采样过程存在的问题与控制[J].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2(05)

微生物学检验 篇7

1 资料与方法

共收集了40例在2010年至2012年期间完成微生物学检验的数据,对实验前后的相关操作给予分析。本次根据微生物研究对象进行划分,包括:细菌学12例、真菌学15例、药敏试验13例等。

1.1 方法

对微生物学检验人员的操作流程进行评估,采用评分考核机制进行对比,掌握检验人员实际的操作水平。本次采用“5分制”,从操作能力、创造能力、分析能力、处理能力等4项能力方面进行评分。对40例微生物学检验操作的水平进行评估,验证检验人员的实验技能。评分小组由操作者本人、同事、组长、科主任等共同组成,形成多项互评的考核机制。

2 结果

经过详细的数据统计,如表1,本次40例微生物学检验评估结果不够理想。以5分为满分,上述4项检验操作能力,平均得分值3.7分,总体得分水平偏低,与优良得分(4~5分)相差较大。其中,操作能力(3.2分)、创造能力(2.2分)、分析能力(4.2分)、处理能力(3.5分)。由此可见,微生物学检验实验易受到多项因素的干扰,操作不当易导致检验结果的偏差过大。从疾病治疗操作的要求考虑,应及时调整微生物学实验模式,加强检验人员实际检验实验的操作能力。

3 讨论

近年来社会疾病发生率有了明显的上升,一些新型病种开始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对日常生活及工作造成了不利影响。微生物学检验是指导临床诊断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检验人员必须根据感染者的具体情况,拟定多方面的操作步骤与方法,保证最终所得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3.1 微生物学检验

检验科通过微生物学检验,能够为临床提供准确的鉴定结果,指导临床科学地用药。

3.1.1 分离:

通常由正常无菌操作采取的标本接种血平板,置于空气或含5%~10%CO2的气缸中培养,大部分细菌可于18~24h生长良好[1]。若原始培养为阴性,但据镜检结果和临床信息提示可能有病原菌存在,则应再采集大量标本接种,根据情况用离心浓缩或溶解离心法处理,取沉淀接种营养丰富的培养基来培养。对于存在正常菌群部位采集的标本,分离时应采用选择培养基以利于病原菌生长,也可加某些抗生素抑制污染菌的生长。

3.1.2 鉴定:

分离出的细菌一般应经过细菌形态、菌落特点、生化反应、血清学试验、动物接种等鉴定。目前尚有某些微量鉴定系统,其鉴定快速、简便。如用于鉴定肠杆菌科的20E,鉴定非发酵菌的20NE及鉴定厌氧菌的20A等[2]。

3.1.3 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

常用方法包括抑菌试验、杀菌试验、联合药敏试验和检测细菌产生的抗生素灭活酶等。

3.2 基于考评结果的工作调整

检验科应当注重安排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以培养检验者独立操作能力、创造能力、综合分析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严谨的工作态度和科学的工作规范。促使我们对微生物学检验实验考核方法进行了探讨。微生物学检验从病理学角度分析,对每一种疾病患者的身体组织情况实施检测,及时发现了潜在病险以提供给医师作为治疗参考。进行微生物实验目的将理论知识与具体的实验操作相结合[3]。本次几种微生物学实验操作的评分水平较低,与满分5分标准存在的差距较大,这充分说明了检验人员专业技能的缺陷,并且缺少足够的实验操作经验。基于评分考核制度实施的结果,应及时调整实验室操作规程,综合保障检验结果的有效性。

4 结论

研究某种疾病的病理学机制,对患者的后续治疗具有指导作用,进而方便了各种临床医疗方案的实施。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微生物学实验检测在精度标准上达不到预期的要求,这也给患者临床疾病处理造成了很大的阻碍。医学检验人员应做好充分的准备,严格控制外在因素对微生物学实验结果的干扰,为相关疾病拟定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摘要:目的 分析了微生物学检验实验的有效方法, 积累更多的实验室工作经验。方法 共收集了在2010年至2012年期间, 检验科完成微生物学检验实验的40例操作数据, 对微生物学检验考评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微生物学检验实验易受到多项因素的干扰, 操作不当易导致检验结果的偏差过大。采取严格的评分考核机制, 有助于规范检验人员的相关操作。结论 推广考核评分机制是实验室检验工作的必要条件。

关键词:微生物学,检验,考核评分,方法

参考文献

[1]周小军.微生物学实验操作流程的考评与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 2011, 23 (15) :17-19.

[2]王学浩.我国医学实验室研究存在的问题及考评策略[J].医学教育探索, 2011, 23 (10) :43-45.

微生物学检验实验课教学改革初探 篇8

关键词:微生物学检验,实验课,教学改革

微生物学检验是医学微生物学、临床微生物学及微生物学技术密切结合的一门新兴学科, 是检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面广、应用性强、受益面宽、发展迅速、与临床联系紧密。微生物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对临床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1~2]。对这一学科的学习离不开实验课, 通过实验课的学习, 可使学生牢固掌握微生物学检验研究的基本方法与实验技术;加深学生对微生物学检验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认识;提高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和良好作风。为了提高微生物学检验实验教学的质量, 达到培养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的目的, 我们对微生物学检验实验教学进行了相应的改革探索, 以期达到较好的效果。

1 我校微生物学检验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以往的微生物学检验实验课都是由实验员提前准备好实验所需的器材、试剂、培养基等各种材料, 带教教师向学生介绍实验目的、材料、原理、方法、结果及注意事项等, 学生被动地按照要求去做, 这就使学生形成了依赖心理, 课前不预习, 实验过程中不认真、不主动, 结果分析不到位。

(2) 实验课内容安排不合理, 形态观察课安排过多, 而细菌培养、鉴定及药物敏感性试验课安排相对较少;单项实验过多, 综合性实验过少, 更谈不上摹拟临床的实验。这和临床的实际需要严重相背, 不利于学生将来的工作, 不利于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也不利于学生知识框架的形成。

(3) 实验课时间安排不合理, 每周1次, 每次2~4学时, 有些实验内容, 如微生物的分离、培养、鉴定以及药物敏感性试验等, 需要细菌培养18小时以上才能观察分析结果, 一次实验课难以完成。教师安排第2天看结果, 因为种种原因, 有些学生不来。若第2周实验课时再看结果, 则会由于时间过长, 不能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不能达到实验的预期效果。

(4) 根据实验报告的优劣评定学生实验成绩的方式养成学生为写实验报告而上实验课的恶习, 也导致了学生对实验过程的不重视, 出现问题不分析原因、不总结教训, 为了实验报告能得到优秀而编造数据, 甚至抄袭他人的实验结果。

2 改进实验教学的方法

2.1 预告实验内容、参与实验准备

把每次实验课的内容、要求和必须掌握的重点及难点, 先向学生交代清楚, 必要时写出书面报告。这样可使学生明确实验目的, 做好必要的准备, 做实验时才能有的放矢, 条理清晰, 按部就班, 不至于手忙脚乱, 浪费时间。在实验前1~2天轮流安排学生和实验员一起参与实验准备。通过亲自动手操作, 既提高了学生实验操作的能力, 又培养了工作责任心, 同时培养了尊重他人劳动和爱惜实验材料的良好作风。

2.2 统一带教标准、整合实验内容

根据实际情况, 教师制订每个实验应达到的目的以及实验的重点、难点, 实验的规范示教方法、操作流程, 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技能等, 不同的带教教师都采用同一标准授课, 保证了实验课的教学质量。在认真分析学生的认知能力及接受能力、医院工作实际需要的基础上, 把实验内容进行整合。压缩形态观察课课时 (2节合为1节) , 增加综合性实验课课时, 将全部实验内容分为三大系列。

2.2.1 基本技能训练系列

包括显微镜实用技术、细菌染色技术、培养基制备技术、消毒取菌技术、细菌分离培养技术以及药物敏感试验等。该系列的目的是加强“三基训练”, 以基本技术方法作为训练重点, 既体现各种微生物的独立性, 又把该系列中细菌的染色镜检、无菌操作、分离培养三大基本技术贯穿于基本技能训练之中, 使学生学扎实, 操作规范, 基本技能得到很大提高。

2.2.2 综合性实验系列

我们把一些独立的实验合并成一个大实验, 如将葡萄球菌属、链球菌属、肺炎链球菌和奈瑟菌鉴定检验实验合并为球菌的鉴定;将埃希菌属、志贺菌属、沙门菌属、变形杆菌属细菌鉴定实验合并为肠道菌鉴定等。这样既节省了时间, 同时又能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进行综合分析, 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2.2.3 临床标本实战系列

包括血液、脑脊液、粪便、尿液、脓汁、痰液等标本的细菌学检验。在该系列中将不同的临床标本进行检验、鉴定及做药物敏感试验。该系列克服了第一、第二系列中各实验相对孤立的弱点, 突破了实验验证理论的局限状态, 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并使基本技能训练贯穿于标本检测之中,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为其走向临床实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3 课上课下结合、合理安排课时

把操作比较简单的、占用时间少的实验安排到课后让学生自己进行, 比如“空气中细菌总数的测定”、“高压锅灭菌效果的测定”等, 培养学生自主设计、实施实验的能力。把综合性强、占用时间长的实验集中到一起, 在1周内完成, 比如对临床标本进行检验、鉴定及药物敏感实验等。既节约了时间, 又保证了实验的连续性、结果的准确性, 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2.4 提问精讲小结、提高课堂效果

实验课开始时, 教师对要求预习的内容以提问的方式进行抽查, 或者提前几分钟先让学生简要试讲, 然后由教师给予补充和纠正。这样既可以强调重点, 又可以使学生记忆深刻。教师要讲清该实验的实际应用、关键步骤、具体要求和历届学生在实验中易出现的错误等, 对关键操作要进行演示。尽可能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多动手、多练习,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实验过程中, 教师巡回指导, 发现新问题时亲自动手示范, 及时纠正错误, 做到一丝不苟, 培养学生严谨的学风和科学的态度。每次实验课结束前教师要对本次实验进行小结, 纠正普遍性问题, 解释某些实验现象, 表扬实验做得好的小组或学生。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将用过的物品清洗干净, 摆放整齐, 原始数据经教师看过签字后才能离开实验室, 以此培养学生严谨的学风和科学的态度。

2.5 鼓励学生科研、完善考试制度

实验课因受课时、资金等因素的限制, 不可能完成所有实验课内容, 惟一的办法就是课外弥补。我们在教学中发现, 不少学生希望自己动手, 想掌握更多知识的欲望非常强烈, 这就看教师怎样去引导。根据我校实际情况, 我们提倡学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 申请学校和系部立项的学生课题, 期末参加综合大实验, 或者通过组建兴趣小组等形式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同时实验室也全天候为他们开放, 教师为他们解决问题, 形成了较好的学习氛围。实验课的考核包括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2个部分。平时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60%, 主要考核学生的出勤、预习、回答问题、实验操作情况以及实验报告的写作水平。期末考核包括操作考核和实验理论考核, 占总成绩的40%。操作考核内容包括细菌的染色、培养基的制备、显微镜观察、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等, 教师对这些内容进行编号, 让学生抽签进行考核, 形式以动手操作为主, 辅加一些口试。实验理论考核内容包括原理、试剂用途、注重事项、结果分析、实验方案的设计等。通过考核, 督促学生进一步熟悉实验内容和仪器的使用方法。

2.6 汲取成功经验、深化教学改革

通过以上改革, 提高了学生对微生物学检验实验课重要性的认识,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增强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培养了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 收到了良好效果。

21世纪是知识爆炸的时代, 是检验医学飞速发展的时期, 每一天都有新的检验方法和技术应用于临床, 因此培养适应21世纪医学发展的高技能综合型人才, 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今后将更加重视实验室的建设, 购进先进实验设备, 整合优秀资源, 实施“教、学、做”一体化, 为最终实现学生从学校到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打下坚实的基础[3]。

参考文献

[1]赵晋英, 王秀虎, 黄泽智, 等.高专医学检验专业微生物学及检验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热带医学杂志, 2008, 8 (5) :516~518.

[2]黄泽智, 王秀虎, 舒景丽, 等.高职高专医学检验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探讨[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07, 28 (2) :封3~封4.

微生物学检验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择取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尿路感染患者92例,共154株大肠埃希氏菌,随机将本组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患者46例,77株大肠埃希氏菌,其中男性27例,女性19例,年龄23~68岁,平均(43.2±2.4)岁。观察组患者46例,77株大肠埃希氏菌,其中男性28例,女性18例,年龄24~68岁,平均(44.1±2.5)岁。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临床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菌株不进行任何处理,仅根据临床经验给予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菌株进行微生物检验,首先做药敏试验及细菌鉴定,选择HTY-101微生物检测仪(浙江泰林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进行检测,微生物检测时,由专业系统作出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初筛,随后采取K-B法确诊试验,试验纸片为头孢噻肟(每片30μg),头孢噻肟+克拉维酸(每片10μg);头孢他啶(每片30μg),头孢噻肟+克拉维酸(每片10μg),两组试验纸片中随机一组加克拉维酸,其抑菌直径比均较未加入克拉维酸的试验纸片大,若试验纸片的抑菌直径≥5mm,则可判断为ESBLs[2]。观察组患者根据检验结果合理用药治疗,对两组感染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1.3 评价指标

根据尿路感染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进行疗效判断[3],重度感染:患者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较严重,且部分患者排尿困难,还伴有血尿、细菌尿等;中度感染:患者时常有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尿液中伴有血尿、细菌尿等,有明显腰背部疼痛;轻度感染:患者偶尔有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尿液中伴有少量血尿、细菌尿,有轻微腰背部疼痛症状。

1.4 统计学处理

选取版本为SPSS19.0的统计学软件对本组计算机统计的数据结果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经χ2检验,P<0.05时为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重度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3. 讨论

近年,随着新型技术的大量引入,如介入技术、放疗技术、化疗技术等,以及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使得医院耐药菌株的种类越来越多。医院感染的发生,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影响医疗质量,同时也增加卫生资源的浪费。因此,医院感染的控制,已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卫生问题。

微生物检验作为现阶段医院的重要检查项目,不仅可为感染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同时也能指导医院抗生素的合理使用。通过微生物检验,让医生明确病原菌种类,并选择合理的抗生素药物治疗,可减少医院抗生素滥用现象,进而降低医院感染率。分析医院的感染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易感人群;(2)感染源;(3)感染传播[4]。其中医院感染的每个环节与微生物检验存在紧密联系。因此,在医院感染控制方面,通过从医院感染发生诱因入手,有效进行微生物检验,将感染扼杀于萌芽状态,对降低医院感染率有重要意义。经调查研究,发现感染源主要包括医院环境、医生、护士、患者等。为有效控制感染源,定期进行消毒灭菌是重要的预防手段,此时采用生物指标法定期对消毒灭菌结果进行检验,及时对消毒灭菌结果进行判断,可有效预防疾病传播[5]。感染传播的媒介因素主要包括医疗器械、医疗用品、医疗人员手部感染、空气污染等。住院期间,由于所用的医疗器械常会对患者皮肤及黏膜造成损伤,而医疗器械表面常附有较多微生物,再次使用时导致大量微生物进入体内,进而引发感染。医护人员诊疗时,双手触碰器械可能会滋生大量微生物,因此,医护人员及时进行手术清洁消毒,并定期进行细菌学监测,可有效预防细菌传播。针对白血管骨髓移植、癌症及住ICU患者,病情危重,均为易感人群,易导致细菌入侵。因此,加强易感人群的病原菌监测,对降低医院感染率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尿路感染患者菌株进行微生物检验,并以不作任何处理的尿路感染患者作为对照,结果发现观察组感染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这与文献报道结果相似[6]。由此说明,加强对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可有效控制医院感染。

综上所述,通过对住院患者定期进行微生物检验,及时检测患者体内病原菌情况,并根据检验结果合理用药,提高临床治愈率,同时对降低医院感染率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郝淑贤.临床微生物学检验与医院感染相关性研究[J].当代医学,2012,18(14):31.

[2]黄灿绪.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在医院感染检测中的应用[J].临床医药实践,2014,23(11):868-869.

[3]杨建国.医院感染检测时临床微生物学的临床价值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14,26(4):81-82.

[4]柳振华,宋来春.临床细菌学检验在医院感染检测中的应用综述[J].中外医学研究,2010,8(17):23-24.

[5]谢可亮.医学微生物学检验与临床的分析及对策[J].中国伤残医学,2014,18(20):111.

微生物学检验 篇10

1《实验报告册》编写的背景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 发现在做实验报告时存在很大的问题, 一直困扰着教师和学生, 影响着实验教学的效果。首先, 实验报告内容繁琐, 加重学生的工作量, 占据大量的课堂时间, 影响学生的听课效果。医药类专业学生所学的科目多, 每学期教学任务比较重, 有时候, 一学期开设很多专业课, 很多实验课的内容复杂, 需要3~4个学时, 这样下来, 学生的业余时间很有限, 而实验报告是学生实验成绩考评的重要依据, 很多学生就以做好实验报告为中心, 加上实验报告内容繁多, 反而课堂上忽略了老师的讲课内容, 并且课余誊抄其他学生的报告的现象也很严重, 片面的追求书写实验报告, 本末倒置[2]。其次, 实验报告重难点不突出, 不利于学生捕捉教学的有效信息, 不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践。实验报告没有统一的格式, 大部分同学都是按照实验参考书或者是教师课堂上的ppt的内容书写实验报告, 其中参考书和ppt内容, 很多是阐述性便于学生理解的文字, 很多同学就眉毛胡子一把抓, 全部写到实验报告上, 内容多, 反而不能突出重点, 事倍功半。最后, 现行的实验报告没有创新之处, 不能激发学生的灵感。现行的实验报告给学生一张空白的报告纸, 让学生按照教师课堂上讲述的内容来书写报告, 看起来给学生很大的发挥空间, 其实没有引导, 而学生处于本专科层次, 正是形成系统地独立思考和捕捉灵感体系的关键时期, 适当地穿针引线, 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更好提高教学质量, 我们结合医学检验专业的课程特点, 编写适当实验教学需要的《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实验报告册》, 旨在解决实验教学中教与学、学与用及规范实验报告的问题, 更好的让学生掌握每次实验的重难点, 把学生从繁琐的实验报告中解放出来, 培养学生在课堂上融会贯通的能力,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讨论和实验小结, 适当的引导学生的总结反思能力和创新能力。

2《实验报告册》的内容

2.1《实验报告册》编写实验项目

《实验报告册》是一本实验教学的教辅工具, 是实验教学效果考评的重要依据。全书分为四大部分, 十二个实验项目。其中实验一“油镜使用、细菌形态与结构观察、革兰染色”、实验二“培养基制备技术”以及实验三的“细菌分离和接种技术与菌种保存技术”是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的基本操作部分;实验四“细菌鉴定技术”和实验五“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与耐菌药物检测”是微生物鉴定的总论部分;实验六“结核分枝杆菌检查”、实验七“病原性球菌检查”、实验八“肠道杆菌检查”、实验九“铜绿假单胞菌与芽胞杆菌检验”和实验十“常见致病性真菌的检验”是微生物鉴定的分论;实验十一“临床标本细菌检验 (血液标本、尿液标本) ”和实验十二“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能考试”是综合性实验以及技能考试部分。全书的编写紧扣该课程的培养目标, 从四部分、十二实验项目培养学生操作技能和微生物鉴定的基本思路。

2.2《实验报告册》编写形式

2.2.1 改变传统的手抄报告为排版好的打印报告

大量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把学生从实验报告的书写中解放出来, 有利于实验课堂师生的交流, 有利于学生专注于教师所讲, 有利于学生在理论的指导下准确的完成实验操作, 进而验证实验课程相对应的理论依据。

2.2.2 重点、难点内容在实验报告册中以填空、绘图、思考题的形式出现

这种形式的出现, 解决了实验报告重难点不突出, 有利于学生抓住实验课的有效信息, 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边听讲, 边思考, 边填写重要内容, 以此巩固理论课堂和实验课堂的重难点。

2.2.3 设计分析讨论和实验小结[3]

针对收获、不足和灵感, 让学生在每一项实验报告结果处加上分析与讨论, 另外每项试验后附上实验小结和整本实验报告册之后做实验总结。这样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的灵感, 有利于学生在总结和不足中做反思, 挖掘学生的灵感,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3《实验报告册》特色和创新

2.3.1 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实验报告册的编写从冗繁的实验报告书写中把学生从实验课堂上解放出来, 有利于学生课堂上专注于老师的讲解和提高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充分注重学生实践能力。

2.3.2 重视过程学习

实验报告针对各个项目的重难点以填空的形式让学生进行填写, 这样不仅突出了实验的重难点, 而且让学生在老师课堂讲解的同时巩固了理论知识点的学习。这样充分的利用有效学习时间, 让学生在课堂讲解的过程中学习。

2.3.3 引导创新性学习

在每项实验结果处设计了分析与讨论及在每项实验最后添加了实验小结让学生学会针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以及在实验小结中进行总结和反思, 这样有利于学生扑捉实验课堂上的灵感, 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3《实验报告册》的应用及评价效果

《实验报告册》在13-14学年第一学期和13-14学年第二学期分两个阶段, 分别在我院2012医学检验本科专业和2013级医学检验专升本专业的《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实验课程中应用, 共118人。经过教研室讨论, 任课老师反映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能考核规范性以及熟练程度明显优于往届, 《实验报告》的平均成绩94.58分 (百分制) , 实验课的听课效果得到很大改善, 满勤次数明显增多。问卷调查显示学生对《实验报告册》的实施满意度高, 希望在其它学科得到推广 (见表1) 。

4 结语

国家正大力提倡现代职业教育, 推进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 职业化教育将代表了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4]。这样以来, 实验教学在学校教育中站着举足轻重的位置。从课堂效果、学生实验成绩以及调查问卷的结果可以看出, 我们编写的《实验报告册》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提高了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 有利于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 提高了实验课堂的效率[5]。

针对《实验报告册》的三大目标, 综合课堂教学情况以及调查问卷的满意度, 不难看出, 《实验报告册》能够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学生主动在课堂上对照《实验报告册》进行规范化操作, 积极在操作实验步骤时候揣摩实验的原理。学生在老师实验课堂讲解的过程中对《实验报告册》中的填空部分进行填写, 并且有意识、有选择性的记忆, 在做完实验以后认真的填写实验结果和绘图, 95.76%的同学对这种教学方法感到满意, 这样就使学生在课堂的讲解过程中得到有效学习。43.22%的同学表示没有充分的利用好讨论与分析及实验小结部分, 觉得讨论分析以及实验小结部分比较难, 无从下手。虽然在“引导学生创新性”特色上没有达到最佳效果, 但是超过一半的学生对这一部分比较满意, 对“引导学生创新性”特色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实验报告册》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我们会逐步完善。分析与讨论和实验小结开放性比较大, 学生无从下手, 我们会在以后的《实验报告册》完善过程中, 加以引导, 巧妙的利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的创新性。另外, 实验课的实验项目在不断的修改中, 我们要时刻把握教学大纲, 提前修订《实验报告册》的实验项目, 使其和实验课堂相匹配。

《实验报告册》在微生物学检验专业课中的应用得到了师生的一直好评, 学生希望继续做下去, 并且希望推广到其它学科, 给我很大的鼓舞, 但是编写《实验报告册》的时间比较短, 编写经验有限, 书中需要很多改进的地方, 我们会不断的调研和完善, 使其成为先进性、科学性、启发性、实用性和创新性的好书, 真正成为学生的好帮手。

摘要:《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实验教学过程中, 发现传统的实验报告内容繁琐, 重难点不突出, 很难激发学生的灵感。为了更好提高教学质量, 编写了《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实验报告册》 (以下简称《实验报告册》) , 经过应用和评价, 《实验报告册》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实验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实验报告,实验教学,临床微生物学检验

参考文献

[1]王俊平, 王昕, 孙鑫, 等.微生物学检验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西北医学教育, 2012 (04) :759-761.

[2]刘文冲, 张海锋, 季乐乐, 等.做好实验报告, 提高生理学实验教学质量[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 2009 (03) :296-298.

[3]张涛, 冯锡才, 李英欣.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实验教学探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 2010 (02) :165-167.

[4]杜永红.基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高职高专与应用型本科衔接机制的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13 (05) :162-164.

微生物检验质量控制 篇11

【关键词】检验;质量控制;管理

【中图分类号】R 197. 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7484(2012)05- 0286- 01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focus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laboratoryquality control management. Ways to contact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microbiology laboratory, about the main points of the laboratory quality controlmanagement. Conclusion :enhance microbial laboratory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testing, and before the inspection and quality control, phase control, inorder to fully carry out the quality control of microbiological testing.

【Key words】test; quality control; management Translator

在基层预防保健所(卫生防疫站)工作中,微生物检验结果在相关病患的预防、诊断治疗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了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对微生物进行检测的过程中,可能影响检验结果的各个环节加以严格控制,才能保证检验质量的可靠性。质量控制包括室间质量控制和室内质量控制。室间质量控制是各实验室之间进行质量控制的一种方式,也是上级实验室对各实验室进行质量管理的手段。室间质控是建立在一个较好的室内质控基础上的,做好室内质控直接关系到日常检验工作的质量。室内质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人(检测及相关人员)2、机(设备)3、料(试剂及易耗品等)4、法(方法及其确认)5、环(設施、环境条件)6、测(测量溯源性)7、样品(标本) 8、内部质量控制。现就全方面质量管理谈一下个人体会。

1 室内质量控制

1.1 人(检测及相关人员)

微生物检验的主要特点是:以手工操作定性试验为主,且由于微生物的不断变异,一些新的种别出现,检测技术越来越复杂,这就要求操作人员必须有比较强的专业知识、分析判断能力和熟练操作。在复杂的样本的情况下,尤其需要检测人员有清晰的思路,有步骤地对样本进行仔细的分析。尤其是在检测初期,要善于抓住一些微生物的显著特征,这样对整个检测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时候直接影响到检测的方向。检验人员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在检测工作中具有忘我的精神,在工作中认真负责,精益求精,多思考,勤动手。实验室人员应参加本专业知识的学习,及时参加专业相关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的知识的培训,经常参与突发事件的应急演练,不断提高检验质量水平。

1.2 机(设备 )

微生物检验实验室检测水平的高低,不仅取决于人员的业务素质,也取决于仪器设备的整体管理水平。对于实验中的仪器,要定期进行维护、校准[1]。主要仪器设备要有使用与维护记录、使用记录,期间检查记录,仪器设备的受控状态。

1.2.1 常用培养箱 恒温培养箱要求36±1℃,恒温水浴箱可调至56℃±1℃或44℃±1℃、霉菌培养箱25℃±1℃、电冰箱4℃±2℃,低温冰箱-20℃±5℃,所用仪器应恒温准确,要每天观察和记录温度的变化。

1.2.2 压力蒸汽灭菌器 高压蒸气灭菌器的质量控制主要有生物学方法及化学方法。生物学方法是利用嗜热脂肪芽孢杆菌对热的耐受性,把纸片放入高压蒸气灭菌器内,灭菌后取出置于溴甲酚紫葡萄糖蛋白胨水培养基中,观察有无细菌生长。化学方法是化学指示卡检测方法,将既能指示蒸气温度又能指示温度持续时间的化学指示卡放人物品中央,经过灭菌后取出指示卡,根据其颜色及性状的改变判断是否达到灭菌条件。

1.3 料(试剂及易耗品等)

微生物检验中主要耗品和材料是培养基。从培养基自身的质量来看,不同生产厂家的产品,甚至同一厂家不同批号的产品都会存在差异[2]。依据ISO/IEC1702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对培养基的供应企业进行评价后选择合格的供应商,这是培养基购买过程中重要的步骤。应选择产品市场信誉度高、有质量保证能力和服务保证能力的企业;企业是否通过了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是较为客观的评价指标。要求生产企业提供:培养基成分名称及产品编号、批号、使用前的pH、储藏信息和有效期、性能评价和所用测试菌株、技术数据清单、质控证书以及必要的安全/危害数据等材料[3]。

1.3.1外观的验收:

检查试剂的名称、浓度、数量、厂家、生产日期与有效期(适用时)与原计划是否相符、是否有生产经营许可证(适用时)。

1.3.2特性验收:

a.标准物质、基准级试剂:除检查外观外,索取有关证书。使用科室进行验证试 验。

b.普通试剂: 以外观检查为主,主要检查包装、标签是否完整;固体试剂是否有潮解;液体试剂是否变色、沉淀等。

c.光谱、色谱级试剂: 除检查外观外,主要检查试剂的紫外吸收情况。

d.培养基及主要生化试剂: 一般性状检查外,还需按相关标准使用标准菌株进行验收( 细菌生长试验 )

1.4 法(检验方法)

1.4.1 检验方法直接影响检出率和检测结果,微生物检验方法应优先采用国家规定的标准检验方法、行业标准、地方标准规定的检验方法,并定期查新,以保证所使用的标准现行有效。

1.4.2 新的检测方法使用前提供正确运用新检测标准的确认备案记录,内容包括:

A、相关方法新的有效版本;

B、人员资质或能力证明;

C、所使用的仪器设备相关材料;D、所使用的标准物质、试剂目录;E、原始记录格式;

F、包括原始记录在内的两份完整检验报告。

1.4.3 新方法使用需报批。

1.5环 (环境条件)

实验室应布局合理,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相邻工作区域的不利影响;为防止检测过程中断电,一般采用双路供电,不具备的,应设置自备电源。微生物检验对检测场所的设施和环境条件要求较高,必须对其检测场所的设施和环境条件进行有效的控制,使各项设施和环境条件既符合检测技术规范的要求,又能保障工作人员的健康和环境的安全,才能确保检验结果准确、有效、可靠。

1.6样品

标本检验的质量控制 标本的合格与否是检验结果准确与否的关键,所以标本的正确采集、保存、运送和处理至关主要。

1.6.1 标本的采集 (1)注意选择采样的时间,一般选择疾病的早期、急性期或症状典型时或用药前采集,食物中毒的标本应及时采集可疑食物等; (2)注意采集方法,根据待测微生物种类的不同,采用不同的采样方法,如需氧菌、厌氧菌或兼性厌氧菌等微生物的检验均须用不同的方法采样; (3)盛装标本的容器,除大便、肛拭子、咽拭子和痰等标本外,其他标本均应无菌操作采集,并以无菌容器盛装; (4)标本量,所采集的标本应具有合理的布点; (5)注意安全,标本采集时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污染、传播和自身感染。

1.6.2 标本保存和运送 一般样本应就地采集并及时送检,若现场离实验室远,则所采集的样本必须妥为保存,往往采用适当的保存液和保存条件(如保温、冷藏、厌氧或接种人培养基),以避免标本腐败变质;标本运送应有专人负责,特别是烈性传染病样本应密封,并保证由两人以最快的交通工具运送,还应确保安全。

2 室间质量控制

对检测工作来说,实验室之间比对和能力验证是最基本最有效消除偏差,达到质控目的的手段,对检测结果起到复核和证明作用,通过能力验证,使我们对检测结果心中有底,及时发现问题,纠正错误,从而保证出具的检验数据满足质量要求。因此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应积极参加上级卫生部门组织的能力验证和实验室间比对活动,从而找出差距,总结经验,有利于提高实验室的检测水平[4]。

积极参加上级单位组织的室间比对活动,通过外部室间活动来改善和提高本实验室的检测能力。

总之,微生物实验室的质量控制管理,主要在于坚持,持之以恒。在日常工作中执行,不要松懈,才能充分发挥出质量控制的应有作用,提高微生物检验检测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韩靖云,张秀珍.不合格采样及送检导致生化指标波动原因的探讨[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1,24(1):113~114.

[2] 唐细良,史娟,唐紫琳,等.影响卫生微生物检验质量的两个因素研究 [J].实用预防医学,2000,7(4):314- 315.

[3] ISO/TS11133- 1:2000.Microbiology of food and animal feeding stuffs- Guidelines on preparation and production of culture media - Part 1:General guidelines on quality assurance for the prepatation of culture media in the laboratory[S].

微生物学检验 篇12

微生物学检验是医学检验专业中的一门重要课程, 主要研究人体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培养和鉴定, 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学科。实验教学是微生物学检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为提高微生物学检验实验课的教学质量, 使学生获得更多、更全面、更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提高学生毕业后临床检验实际工作的能力, 笔者对微生物学检验实验课的教学做了一些改革与探讨。

1 设计科学、合理的实验课教学内容

鉴于微生物检验教学的现状, 结合教学大纲、配套实验教材以及临床实际, 将微生物学检验实验整合为 3个模块。

1.1 基本技能训练模块

为了使实验更具有系统性, 将原来以教师准备为主的单元型实验整合成以学生为主的实验内容, 由学生首先进行培养基的配制和灭菌, 玻璃器皿的清洗、包扎和干热灭菌, 再进行微生物接种培养和微生物形态观察测定等。这些实验内容基本上涵盖了显微镜、制片、无菌操作、接种、培养等技术。学生可随时进入实验室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严格的基本功训练。

1.2 综合实验模块

培养学生系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实验技能, 结合临床病例, 教师列出综合实验菜单, 学生根据个人的兴趣任选1~2个实验, 学生自由结合, 3~4人1组, 这样组成的小组既具有良好的实验配合基础, 同时也加强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综合实验内容: (1) 脓汁或血液标本的病原菌分离鉴定; (2) 粪便标本中病原菌分离鉴定; (3) 痰液标本的细菌学检查; (4) 流感病人含漱液的病毒分离鉴定。学生对细菌进行分离培养、形态观察、生化反应、 血清学鉴定及药敏测定。每个实验既自成体系, 又将各种基本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验全过程均在教师指导下合作进行, 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1.3 创新实验模块

部分优秀且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完成综合实验后既提高了对微生物实验的兴趣, 又获得了极大的成就感, 不再满足于已有的综合实验内容, 希望开始进行一定的学术研究。为此, 笔者为这一部分学生提供了创新实验平台。创新实验选题主要来自于学校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创新基金项目以及部分综合实验内容的延续, 一部分命题也来自于与教师有关的科研项目。进入创新实验阶段, 学生确定选题后即开始查阅文献并设计出实验方案, 方案中包括实验的基本原理、实验材料、操作步骤、时间安排及进度。然后由实验指导教师组织并邀请相关教师进行课题报告并论证各课题组实验方案的可行性。实践证明, 科研与实验教学相结合, 不仅增加了实验课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2 改进实验教学方法

随着实验内容的优化调整, 新体系框架的建立, 必须尝试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强化学生在“教”与“学”中的主体地位。

2.1 充分利用多媒体

现代教学手段主要是将教学内容用图像和声音表现出来, 使教学内容更生动地体现在学生面前。微生物学这门课程具有知识点多、记忆量大、容易混淆等特点, 而且各种病原体的形态结构仅靠文字讲解非常抽象, 学生难以理解。笔者利用计算机技术收集各种细菌典型形态和生化鉴定结果, 采用动态的方式演示给学生, 使抽象和微观的细菌具体化、直观化、立体化、感性化。另外, 还可把学生制作的较好的标本片利用显微摄影直接传送到电视屏幕上, 让全班同学观看, 便于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和分析制片和染色的成败原因, 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又快又牢固, 大大提高了实验课的教学质量。对一些危险性大的或限于其他客观条件不能开展的实验, 笔者做成多媒体课件或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向学生展示实验过程, 收到了良好效果。

2.2 引入病例教学

医学微生物学需要记忆的内容多。与实验联系广泛, 如果从理论到理论, 势必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而在实验课中导入临床病例教学具有真实的特点, 可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更直观, 临床病例与实验结合在一起, 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而且教师与学生互动效果好, 课堂气氛活跃。例如, 笔者在进行粪便标本病原菌分离鉴定这一综合实验时, 选择了这样的病例“患儿, 男, 7岁, 于清晨开始出现腹痛, 继而开始腹泻, 腹泻次数约每天7次, 开始为水样便, 到下午为脓血黏液便, 并伴有发热。查体:T38.5℃, 腹部有弥漫性压痛。实验室检查:血WBC10×109/L。”学生看到这样的病例就先应用学到的肠道感染相关的疾病知识进行初步的鉴别诊断, 然后利用实验手段进行诊断。包括采集什么标本, 采集标本的注意事项, 可能病原体是什么。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制定实验方案。同时, 教师通过以病例为引导, 以实验为主线, 缩短了课堂与实验室的距离, 提高了学生临床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让学生参与实验教学全过程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开设实验课的目的是为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为了实现这样的目的, 在教师的指导下, 精选教学内容, 让学生参与实验教学的全过程。比如, “金黄色葡萄球菌鉴定”这次实验课, 笔者提前2周布置给学生, 要求学生写出实验教案, 熟悉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根据实验要求, 学生要做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1) 设计实验方案, 制作课件, 选举代表进行课堂讲授。 (2) 实验前的准备, 包括玻璃器皿的洗清、包装、灭菌、培养基的制备、菌种的准备、临床标本的采集等。 (3) 学生参与预试验, 通过预试验, 可以检验实验前的工作是否充分。 (4) 学生操作实验, 观察实验结果并分析结果, 认真写出实验报告。 (5) 实验的善后, 对所用物品、培养物的无害化处理, 菌种的保存, 实验器皿的重复使用等。通过这样授课, 一方面要求老师发挥引导作用, 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 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 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4 开放实验室

微生物学检验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传统的教学由于受实验课时的限制, 都是由教师准备实验所需物品, 如培养基的配制和高压灭菌, 处理学生用后的标本及器材。这虽然节省了学生的时间, 但是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基本实验技能的掌握。笔者通过开放实验室, 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加强基本实验技能训练, 这样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增加了学生的动手机会, 使学生能够更具体、完整、系统地进行微生物检验的实际操作。

3 完善实验考核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 考核是作为一种评价教育过程的主要手段, 同时, 实验课程成绩的评定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绪和认真程度有一定影响。笔者认为微生物学实验考核不仅要巩固和提高学生已学的知识和技能, 还应该给学生提供一个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了实验技能, 是否学会了科学研究方法, 是否锻炼了科研思维能力等。笔者在学生的第1次实验课就公布考核办法:平时考核成绩占40%, 期末考核成绩占60%。考核方法采取知识考察与实验工作能力考核并重的方式;考核标准以实验态度、操作规范性、熟练性、实验结果准确性及实验数据分析合理性为依据, 结合实验报告规范性、探索性、研究性等方面评定实验成绩。 (1) 平时考核内容包括学习态度、课前预习、上课纪律、实验操作、卫生安全、实验结果及对结果的分析、实验报告的书写等。 (2) 期末考核一般有 3种形式:口试、笔试和实验操作。3种形式各有利弊:①口试时学生通过抽签确定考题, 口头回答, 试题面广, 有助于培养锻炼学生的思维敏捷性, 提高其应变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但口试试题的难易程度难以均衡, 评分标准也难以统一;②笔试对全体同学采用相同试题, 便于学生之间成绩的比较;③实验操作考核一般只能抽取 1~2个实验进行, 考核的评分细则笔者事先都列好, 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笔者按熟练程度、实验步骤和实验结果分别给予评分。

上一篇:思维五步法下一篇:临床犬中毒综合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