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课程

2024-10-14

微生物学课程(精选12篇)

微生物学课程 篇1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以学生为主体地位的教育观念越发重要,研究性教学、自主性教学、探究式教学、合作型教学、PBL教学即基于问题学习等一批新理念层见迭出[1,2,3],怎样能在有限的课时内,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上课内容的精华,采用各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已成为各个学科、各个领域讨论的热点,作为一名兽医微生物的教师也面临着同样的挑战。

兽医微生物学是动物医学专业开设的必修专业基础课,也是公认的动物医学专业核心的专业基础课[4],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与应用性。该课程分为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2个部分,共88课时,理论课程共56个学时,要求学生较好地掌握兽医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理论知识、重要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基本特性。实验课程共32个学时,要求学生掌握常见兽医微生物诊断基本操作技能,并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验证。在教学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5],因此教师如何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对兽医微生物学的兴趣与热爱,就显得十分重要。笔者结合几年的教学经验和实践,现就兽医微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谈一些体会。

1 认真做好绪论和总论课的开头

《辞海》中说,绪者,丝之头,比喻事情的开端、头绪非常多。绪论,即开篇要讲的话,也预示要讲的话很多且头绪繁杂,需要理清条理和脉络。绪论是一门课的缩影,又是入门的向导,是学生对该课程兴趣大小的关键。如在讲授微生物的5大共性(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种类繁多、分布广泛、数量大;代谢旺盛、繁殖迅速;容易变异;吸收多,转化快)时,向学生介绍微生物世界的多样性及其惊人的繁殖速度、分布范围(天涯海角,无处不在)等著称于生物界的特点,吸引感染学生。同时微生物与人类关系最密切,有些种类对人体有害,如流感病毒、疯牛病、沙门氏菌等,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微生物都是有害的,很多微生物的代谢产物为人类的健康生活做出了巨大贡献,如牛痘疫苗、卡介苗、青霉素等。

2 运用生动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尽量采用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语言,使抽象思维转变为形象思维,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化,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如在讲细菌的繁殖条件时,可结合实际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细菌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讲授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时,可以将人的生活繁殖与细菌作比较,学生就能很容易地记住细菌的繁殖条件,如氧气、营养物质、适宜的温度等。

3 重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兽医微生物学教学离不开实验课教学,因其可以使学生更加形象地了解微生物,使学生能够将课本中的内容与实际相结合,更好地理解课本上的内容。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多参加实验准备,使其能够独立操作一些小实验。该实验课教学的实验前处理工作量往往比较大,有时甚至会花费几天的时间,如细菌的分离培养、移植与药敏试验中,斜面接种的时间非常短,仅需几分钟,但是各种不同培养基的配制、灭菌却要花费几个小时。让学生亲自参加这些实验准备可以使其珍惜实验机会,更好地做实验,提高其动手能力,既可以将课本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还可以学习到一些课外知识,所以教师应鼓励并安排学生轮流进行实验前的准备。

此外,为了使学生对实验更感兴趣,将大肠杆菌的微生物学鉴定、巴氏杆菌的微生物学鉴定和新城疫病毒分离与鉴定的试验采用综合性设计的方式进行,结合学生课堂上学习到的课本知识,以学生自身的实验基本操作能力为基础,自己动手设计实验,并提出实验方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由教师对学生的方案提出修改意见,最后由学生自己完成实验内容,交出实验报告。如大肠杆菌的微生物学鉴定实验包括细菌的涂片染色镜检、培养基的制备、细菌的分离与纯培养、细菌生化试验及病原菌在选择鉴别培养基中的生长表现等多个实验内容,使各实验基本上密切衔接,让学生知道兽医微生物实验操作是一个连续系统的知识体系,各实验项目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在综合性实验中学生们既复习了以前的知识又受到一次全过程的训练,在该过程中学生自始至终是活动的主体,既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又使其学到的兽医微生物知识得到巩固和延伸,同时进一步提高其观察力、创造力和应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6,7]。

4 搞好教学科研结合,培养高素质人才

现代社会要求培养有创造性的学生。而教学与科研的结合是高素质、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需要。作为一名专业教师,在教学的同时,也要努力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形成教学和科研相互促进的良好循环。在科研的同时将科研成果充实到教学中去,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研究工作中,也要注意吸收优秀学生参加部分工作,为学生传授科研技术和方法,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教师科研项目也逐渐学会了查阅文献资料、制订研究方案、收集研究数据、撰写综述或一些小论文。如扬州大学兽医学院2004级2名学生在本科阶段就发表综述或研究论文数篇,2009年这2名学生被国外知名大学录取进行博士研究,录取的原因就是其不但学习成绩好,而且科研动手能力也很强。

另外,教师在课堂上也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因为课堂上时间有限,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点完完全全地教给学生。因此,在教学时可向学生介绍一些国内外的研究进展,提出一些论题,由学生自己通过查文献、看书等方式写出研究综述,最后进行交流。如可结合2005年很多国家暴发的禽流感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查资料,能让其更好地了解病毒的特征、传播方式等[7,8],使学生对禽流感病毒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认识。通过这种撰写综述及在课堂上让学生讲解的方式,既可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还可以使学生学到不少在书本上很难学到的新知识,开阔其视野,使其了解该学科最前沿的科技动态和最新技术,锻炼其表达能力。

5 结语

《兽医微生物学》课程是动物医学、兽医公共卫生、实验动物等专业学生重要的专业课程之一,该课程内容多、理论性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感到枯燥无味,因此学习积极性不高。针对该种现象,总结了通过做好总论和绪论课开头、运用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语言,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搞好教学科研结合,培养高素质人才等多种手段和形式,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最为有效的源动力,因此应从课堂教学、实验教学、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等从不同方面培养学生对兽医微生物学的兴趣与热爱,这也是学好兽医微生物学的动力源泉[9]。

摘要:介绍了兽医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教学建议,包括认真做好绪论和总论课的开头、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实验教学、搞好教学科研结合等措施,以期为该课程的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兽医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建议

参考文献

[1]魏礼珍.充分设计生物课堂提高学生学习兴趣[J].生命世界,2010(12):108-109.

[2]钱琨.《兽医微生物学》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探讨[J].中国家禽,2011,33(20):55-56.

[3]杨松.史丽华,隋慧,等.《兽医微生物学》PBL教学法浅谈[J].中国校外教育,2012(9):101.

[4]潘树德,刘金玲,沈国顺,等.《兽医微生物学》课程建设的研究[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1,32(4):29-30.

[5]张恩锡.试论教师素质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现代阅读,2010(11):120-121.

[6]许信刚,邢福珊,张耀相.《兽医微生物学》教学实习改革探索[J].畜牧兽医杂志,2011(6):58-60.

[7]潘树德,李学俭,沈国顺,等.兽医微生物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8(7):53-54.

[8]岳萍.谈卫生职教医学微生物学教学的几点体会[J].中国校外教育,2010(11):71.

[9]许信刚,邢福珊.对《兽医微生物学》教学的几点体会[J].畜牧兽医杂志,2010,29(1):47-48.

微生物学课程 篇2

班级:医学检验

学号:

姓名:侯祎蕊

09023081502035

一 自我介绍与分析自我介绍

在上大学之前我一直是家里的乖乖女,中国式教育下的好学生。从小我就有个愿望,那就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外科医生。所以我高考的志愿就是首都医科大学的临床系,但出乎我意料的是,我高考落榜了,这件事引起了我的反思,让我不得不分析落榜的原因。我想成功不但需要专业的理论知识,更需要一个人的综合素质,这包括良好的心理素质,与人沟通的能力,表达能力等等。而这正是我在大学里所要追求获得的东西。

上大学以后,在学习上,我严格要求自己,刻苦钻研,勤奋好学,态度端正,目标明确,在生活上,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生活充实而有条理,有着严谨的生活习惯和生活作风,乐于助人,诚实守信。因为我平易近人、待人友好,所以一直以来与老师、同学相处得很融洽。在工作上,积极主动,工作踏实,任劳任怨,责任心强,具有良好的组织交际能力,注重团队协作精神,和同学团结一道,配合其他学生干部顺利的完成各项工作,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学问未必全在书本上。”学好书本上的东西是远远不够的。在我的思维中,学历与能力并重。所以,我很注重在全方位锻炼自己。所以在假期中,我参加了各种社会实践,为我以后踏入社会与人良好的沟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个人认为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完美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缺点,但关键是能否正视并利用它们。两年来,我不断的自我反省,归纳了一些自己的优缺点。我的优点是诚实、热情、性格坚毅。我认为诚信是立身之本,所以我一直是以言出必行来要求自己的,答应别人的事一定按时完成。由于待人热情诚恳,所以从小学到大学一直与同学和老师相处得很好,而且也很受周围同学的欢迎,与许多同学建立起深厚的友谊。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我更懂得了,考虑问题应周到。我这个人有个特点,就是不喜欢虎头蛇尾,做事从来都是有始有终,就算再难的事也全力以赴,追求最好的结果,正因为如此,我把自己的意志视为主要因素,相信只要有恒心铁棒就能磨成针。一个人最大的敌人不是别的什么人,而是他本身。这么多年来,我一直都是在跟自己作战,准确地说,是和自己的意志战斗。现在回想起来,我确实比以前坚毅了许多,但我不会松懈下来的。以上这些优点,是我今后立身处世的根本,我应该继续保持,并不断以此鞭策自己奋发向上。我的缺点就信心不足,不敢去尝试新鲜的事物;承受挫折与困难的勇气不足; 二职业分析与职业生涯规划

1职业分析

医学检验是一门应用性强,发展迅速的应用技术学科,是医学各科中发展最快的专业之一。目前全国共有26个检验系,多个博士点和硕士点。现在每年约有3000余名大专以上的毕业生补充到检验队伍中,使得检验科的人员结构和素质逐步发生了巨大变化。目前发达国家实验室开设的检验项目达1300多项,而我国的三甲医院约有300项,县级医院则仅仅50余项。由此可见,我国的医学检验事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近几年,医学检验专业人才比较紧缺,也许,这正是我们的机遇。但是我们也不能因此而掉以轻心,忽略自身学习的重要性。况且,医学检验学科发展更新很快,检验人员需要不断自主吸收新的知识和新的技术。

2职业规划

1)第一年:实习能否给自己一个固定的工作还要靠自己努力,凭借自己年轻的优势去自己梦想中的地方闯闯,争取找到可以在编制内的工作。努力将自己的才华和能力证明给大家看,争取做一名出色的检验医师。

2)第二年:给自己定个新的目标,尽量在事业上勇攀高峰。在生活上要考虑个人问题,争取在3年内买套房子,把父母接来生活。

3)第三年:再攀事业的高峰,专心做自己的医师。

4)第四年:争取改善生活质量,构置一套房子。工作上争取晋升。

5)第五年:稳定工作,接父母来生活,在父母的帮助下争取把房子换成两室。28的年龄应该考虑结婚了,给自己个完美的家庭。

6)第六年:准备考研的复习工作,或者学习其他的专业给自己更大的发展空间。

7)第七年:开始为自己的理想行动,在做好自己的工作之余给自己充电。

8)第八年:考虑要孩子,给自己的生活添一种色彩。

9)第九年:照顾孩子,正常工作,家庭放在首位。

10)第十年:创造自己的医院,进而为人们服务终生。

三课程分析与规划

《微生物学》是一门生物学科的必修基础课程。微生物学的发展对探索和揭示生命运动规律,推动自然学科的发展起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微生物学与现代遗传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与分子生物学等前沿学科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微生物学教学对于获得微生物学知识,掌握微生物生命活动规律。了解微生物与人类,自然界的关系,掌握微生物学的学习研究方法,提高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均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想学好微生物学就必须认真处理好与遗传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等学科的交叉内容。其次,利用课余时间了解与研究微生物学的新进展,多听生物学讲座,多看课外书,积极查阅文献,在写好一篇论文的基础上学好微生物学。

四本课程学习模式构建

(一)学习目标

大三是大学四年学习生活中的关键的一年。是大学生活的又一转折点,大三是已经结束了大学的公共课学习,进入正式的专业课学习的时期,是为自己大四考研做准备的黄金时期,是积累课外知识的好时期。如果错过这个时期,我觉得,大学生活将会由此荒废。所以,做好大三学习生活规划对于每一个有责任心的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具体措施如下:

1、外语学习。外语学习贯穿整个大学生活,将来工作中也很重要。英语学习贵在坚持,每天进步一点点,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总会提高外语水平。

⑴、提高单词量,每天背5个单词,隔天复习一次,一周复习一次,月末复习一次,没记住的单词反复复习。

(2)、每周写一篇英语文章,然后对照范文,查漏补缺,发现不足。周日晚上为写作时间。

2、专业课学习。

⑴跟着老师进度学习,提前预习。不懂的地方及时解决,学习过程中不留问题。

(2)每周复习一次本周学过的内容,每月末复习本月学习内容。循环复习。

3、读书

⑴每周读书时间不少于五小时,每天抽出一小时读书。

⑵读书人文方面的书籍以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以上就是我关于本学期的学习计划。我深知,仅仅制定一个计划是不够的,关键还是执行计划的能力,但是,既然制定了计划,我就会按着计划走,不留遗憾,过有计划的大学生活。

(二)学习内容

细菌:主要叙述细菌的形态,结构,长繁殖,变异,致病性等生物学特征,以及理化,生物因素等对细菌的影像。

免疫学基础:主要阐明病原微生物和宿主机体互相作用的一般规律,传染病的特异性预防,诊断和治疗;并叙述非传染性免疫的有关理论。

细菌各论:阐述医学上重要的各种病原菌的生物学特征,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检查法和特异性防治。

其他微生物:分别列述与医学有关的病毒,衣原体,立克次体,支原体,螺旋体,放线菌和真菌的生物学特征,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检查法和特异性防治。

五总结

微生物学课程 篇3

关键词 农业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S182-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21--02

农业微生物学是农科学生必修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被引入了农业院校农学专业,以及土壤学和草业科学专业基础教学当中,该课程方向,是以研究农业微生物生命活动规律及应用主。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微生物学基础知识、以及微生物学实验技能,以满足现代农业科技的需要。本文通过探讨如何对该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切实提高学生实际实验技能,提升该学科在农业上的应用率。

1 优化教学方式

1.1 应用多种方式教学

在该课程的教学中,让学生成为教学中主体,教师在整个教学中起引导作用,应用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模式,将该教学内容分为理论部分和应用研究部分。理论部分主要研究真核和原核微生物、以及非细胞型微生物的特性;而应用部位是研究微生物营养、以及微生物代谢和遗传等的应用[1]。在理论部分教学中,教师通过改革传统教学模式,不再引用教师传授、学生听讲的说教方式,而是让学生成为课堂主角,教师通过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探索学习微生物学理论;应用部分的教学,教师应用启发式提问,引导学生分组探讨,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与同学交流、探讨所查阅的资料,达到互补有无的作用。

1.2 应用多媒体技术教学

微生物学教学中,引进国内外先进教学方法,将多媒体技术引入教学实践,在课件应用上,利用网络资源优势提高教学质量。例如,教师在课堂上展示多媒体教学图片,以讲解霉菌和细菌的形态结构、以及病毒的形态特征等,通过该类图片的展示,学生对各类微生物的活动规律有比较直观了解。课堂上教师讲解微生物应用的同时,也可应用视频播放方式,让学生感性的了解微生物农药和肥料的应用,以及微生物饲料实际应用途径[2]。

2 优化教学内容

2.1 合理设计课件结构

该课程其实与实践联系较紧密,在课件结构设计时,教师应充分考虑理论和实践之间互相影响的关系,将理论知识透过实例来讲解,让学生认识到微生物的影响,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其中病害的负面影响会造成全球大量农作物减产,若合理利用微生物农药,能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的收益。教师在教学中,应用现实生活中实例,将微生物理论知识延伸到课外,让学生试验酿造葡萄酒和自制酸奶等,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

2.2 强调课件应用价值

随着微生物技术研究技术日益成熟,农业院校该课程教学当中,应引入最先进的微生物研究成果,以提高该课程教学课件应用价值,教师可在微生物基础知识讲授后,把当前最先进的该领域研究成果,引入讲课内容中,向学生讲解该成果的研究方法,以丰富学生的学术视野。在课件设计时,教师把学科前沿安排进课时设计中,向学生普及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知识,以及细胞生物学和免疫学等方面知识,并且适当将宏基因组学和转录组学等,安排进微生物课程课件设计中。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对课外查阅的文献资料,应用分组形式交叉讨论,教师也参加到学生的讨论中,引导学生对学科前沿知识进行探索、思考。

3 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改变传统微生物实验的验证性特点,增强实验的实用性和应用性,强调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将各个孤立实验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系统较强的实验[3]。例如,让学生做实验,研究如何从土壤中分离筛选,对植物枯萎病菌具有强拮抗作用的生防菌,学生实验前通过查阅资料,制定实验方案,并和教师探讨所制定的方案,在教师引导下,采集土壤样品和分离纯化微生物、以及筛选拮抗菌等,学生通过自主完成实验,充分了解了实验方法和程序,对微生物实验中多种基本操作技能,都能较好的掌握应用。

4 调整课程考核机制

调整课程考核机制的目标,一方面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对面临的问题,分析、解决的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调整课程考核机制,改造以往考核内容以教材为主的现象,对课程考核内容给予调整,以适应素质教育和学生发展需求,增加学生应用微生物学知识的考核比例,以避免部分学生考前突击,依靠机械背诵书本知识而拿高分的现象,调整考核内容的比例,增加阶段性考核及全程性考核力度,使课程考核能客观评价学生成绩,切实提高该学科的教学质量。在实践教学中,应用调整考核指标,适当增加综合性考核比重,不仅考核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还考核学生应用学科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经过调整课程考核机制,学生从原来机械式记忆备考,过渡到注重各环节的学习,例如,考核中增加了考核小组讨论和实验设计成绩。通过上述综合考核,学生综合素质获得较大提升。

5 结论

农业微生物学既要求培养学生专业水平,也需要培养学生实验技能,以适应高校素质教学的要求,也是顺应现代农业对高校农业微生物学教学的要求,通过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引进先进技术进行教学,以及切实提高学生应用研究的水平。同时,借鉴国内外成熟教学方法,探索在该课程教学中,融入新教学方法与模式。此外,将多媒体技术引入实际教学中,从多层次、多角度,切实提高微生物学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人才。

参考文献

[1]施寵,黄炜,黄常福,等.《农业微生物学》教学改革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4,6(22):223-224.

[2]冯桂芳,许俊杰.微生物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临沂大学学报,2014,3(6):17-20.

[3]郑丽雪,王立梅,朱益波.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8(17):162-163.

兽医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篇4

1优化讲授内容

兽医微生物学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兽医细菌学、兽医真菌学和兽医病毒学。对总论部分,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复杂的结构和晦涩难懂的理论视觉化,有利于学生理解与掌握,进而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而各论部分,重点讲授在生产实践中流行疾病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机理、检测鉴定和防治技术,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激发学习兴趣。同时选择国家级优秀教材,紧跟理论与技术前沿,将最新科技成果融入教学中。

兽医微生物学在大学二年级时开设,此时学生还很茫然,对专业不是很了解。这时教师应以绪论内容为载体,讲清专业的发展与前景,增强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2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包括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是教师与学生为了各自完成教与学的任务所使用的方法。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向学生讲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这种“填鸭式”教学完全是单向知识传播和灌输,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缺少互动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虽然学生考试易获高分,但不利于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培养,也就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专业素质; 因此,改进与创新教学方法会更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基于兽医微生物学课程内容多、知识点零散的特点,应用多种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与学生互动起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进而可提高教学效率,获得较优的教学效果。

2. 1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是一种重要的讲授方法。在讲授中穿插与原理相同的生产实践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可以加强学生对原理的理解; 巧设情景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可以促进思维能力发展; 用熟知的具体事物比喻抽象的微生物结构,可以使学生快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比较相互对应的内容或罗列同一内容的不同方面时,以表格形式对照说明异同点,可以使学生加深理解相关概念。教师与学生互动起来,相互交流、启发、激励、学习,发现并利用学生的创造性品质, 让学生感受和理解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养成良好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同时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利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启发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知识。

2. 2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融图形、文本和视频为一体,具有声情并茂、视听结合、形式直观、信息量大的特点,能轻松引领学生进入微生物微观世界,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能调动学生多种感觉器官参与学习,充分发挥想象力,进而更加直观地理解和接收抽象的知识和概念。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有效化解了教师抽象讲述而学生收获甚微的尴尬现象。多媒体技术配合教学方法,增加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增强了教学效果。

2. 3互动式教学

课堂是教师与学生相互交流的场所,在传统教学中,“我讲,你听; 我问,你答; 我写,你抄; 我给,你收”。在当今大学课堂上,玩手机、聊天、看小说、睡觉的现象屡见不鲜。只有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才能避免课堂出现这种尴尬现象。教师利用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理,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讨论或辩论,教师从旁引导,使学生从“被动听众”变为主动参与者,开动脑筋,大胆质疑,积极思考,从而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创新思维及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进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2. 4探究式教学

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像科研人员一样,应用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设计一些问题,学生根据兴趣选择一个问题。教师指导学生检索与学习相关文献,制作多媒体讲稿,然后学生在课堂上交流、讨论。经历这个过程,学生能受到科学方法的教育,形成理性批判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同时还能培养学生文献查阅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演讲交流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2. 5实践性教学

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离不开实践教学。兽医微生物学课程安排有教学实验和课程实习,可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起到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动手能力、训练综合技能、拓宽知识视野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潜能,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在课程实习时,让学生自己进行动物病原微生物的分离、培养、纯化和鉴定,可以将所学知识串联起来,检验和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体验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激发深入学习的热情,树立“岗位练兵”的思想,为走向工作岗位提供最初的锻炼。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提高教学效果。 选取与理论相联系的实际事例,让学生分析其中原理,以巩固所学知识,增加学习兴趣。布置有难度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在查阅相关知识后通过课堂讨论的方式检查作业完成情况,以鞭策和培养学生的阅读与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真正提高综合素质。

4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增进师生交流

课堂是有限的,学习是无限的。学生不可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掌握所讲的全部专业知识。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可以延伸课堂的学习时间与空间,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优质学习资源,例如网络精品课程。另外电子邮箱、QQ、微信和微博等现代通讯方式可以实现课后师生互动,加强师生联系,解答学生随时提出的问题,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教师还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与建议及时调整授课方式和内容。

5改革考核方式

考核能体现出学生掌握并综合利用知识去发现、 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适用于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目前,本院采用“最终成绩= 平时成绩( 包括上课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课堂回答问题情况、实验报告、实验操作技能) × 30% + 闭卷试卷成绩 × 70% ”的考核方式。将学生上课表现和回答问题情况纳入考核范围,增加学习动力和压力,学生必然要在课外时间进行复习、预习,并涉猎兽医微生物学相关知识,进而扩大了知识面。考核实验操作技能可迫使学生在实验课上认真练习实验操作。平时作业和实验报告能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但有些学生不重视,甚至抄袭作业和实验报告。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每次随机抽取3 ~ 4名学生在课堂上用5 ~ 10 min进行作业讲解,教师补充和评判。学生为了得到较好的成绩,对作业和实验报告都会认真对待,从“要我做”变成“我要做”。这样避免了学生形成投机取巧的心理,维持了学生间的公平,鼓励学生认真对待作业和实验报告。

6结语

微生物学课程 篇5

王丽丽、仪宏

2009.1.8

2008年是一个大事连绵的一年,从年初到年末,跌宕起伏,惊心动魄,回首一年的工作经历充实而紧张

一、教学工作上

1、完成教学任务

(1)任课教师完成微生物学方面的课程任务

王丽丽担任2006级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本二)四个班的微生物和实验教学任务

仪宏担任2006级生物科学、生物工程(本三)三个班的的微生物和实验教学任务

孙国至担任2006级食品工程、食品安全(本

二、本三)五个班的的微生物和实验教学任务

张学宁担任2005级制药工程、制剂、药学等(本

二、本三)六个班的的微生物教学任务

(2)进一步坚持教学评估制定的各项制度,完善课程档案(3)进一步完善充实教学内容

将最新成果引入课堂,例如2008年诺贝尔生理学及化学奖

2、教学研究结题

“微生物学综合大实验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进研究”结题完成

3、教学奖励

王丽丽教学荣获示范课堂称号

二、科研工作上

(1)两项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立项,到校经费155万,课程组参加者仪宏、王丽丽、张学宁、赵紫华等

(2)横向课题10万经费到帐,参加者仪宏、王丽丽、赵紫华

(3)发表论文:

三、其他工作

(1)2008年4月17-19号,王丽丽参加“中国工业生物技术发展高峰论坛” 会议(2)仪宏2008年11月,参加“抗生素、维生素技术创新联盟” 会议

(3)仪宏策划并组织完成了“石家庄医药产业基地—生物制造公共实验中心”的项目申报、内容完善、资金到位的全过程。

(4)王丽丽、张学宁、孙国志成为石家庄市生物反恐微生物学专家成员。

(5)赵紫华、王丽丽2008年为河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培训食品检验工三批

时间:2008.6、2008.9.25和2008.11.3; 地点:微生物学实验室;

内容:细菌总数的检测、大肠菌群的检测 人数:约160人

(6)2008年9月,微生物实验室接待2007级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和理工的生物科学基础生物学实习,实习时间2天,实验内容:自然界中微生物的培养与观察

微生物学课程 篇6

摘 要: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兴教学法。在“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实践中,可以根据课程教学目标的需要,引入相关内容如经典实验、科学史实、社会热点等作为教学案例,引导学生研讨,以实现高层次认知目标。案例教学法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 “微生物学” 教学实践

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高等教育必须不断改革,而高等教育改革的关键是教学改革[1]。现代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此,许多新型的教学方法被尝试应用于教学实践,如基于问题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这些新教学法的共同特点是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启迪学生思维的过程中传递知识与技能,进而实现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综合协调发展[2]。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法。现代案例教学法起源于美国哈佛大学,于20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案例教学法体现了教学论的人本化思想和现代心理学的建构主义认识论思想,符合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方式是教师根据课程教学目标的需要,选择相关的真实事件设置成具体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分析、讨论,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以实现高层次认知目标[3],可见案例教学法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核心的新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与一味突出教师单一的主体地位、强调单向交流的传统教学模式有很大不同,它更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自主性的发挥,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案例的分析、推导,探索事物的内在联系,因而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

“微生物学”是武汉轻工大学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面向全校生物科学类、制药工程、食品科学类、环境工程、动物科学等专业开设的重要专业课。微生物学是典型的实验科学,同时微生物与人类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在运用案例教学法时,“微生物学”课程可选择的案例内容非常丰富,可以是科学史上的一个经典实验,可以是一位著名科学家的研究工作经历,也可以是一个引人关注的社会事件。近年来,我们在“微生物学”课程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现介绍如下:

1.援引科学史中的经典实验

微生物学史中有很多著名的经典实验。通过对这些实验的逻辑分析,可以让学生体验微生物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从中学习科学家的思维方法。在微生物学课“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章节的教学中,微生物的基因突变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在微生物学史中,微生物抗性突变究竟是环境因素“驯化”微生物产生“定向变异”还是微生物自发产生非定向变异,在较长的一段历史时期曾是研究者争论的焦点问题。从1943年起,几个学者设计了几个著名的实验。这些实验既严谨又巧妙,在坚实的科学基础上解决了这场科学纷争[5]。坦而言之,初学者的确很容易将“基因突变是随机的、非定向的”这个特点与“环境可对突变微生物定向筛选”二者相混淆,形成“定向变异”的错误认识。尽管教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基因突变是“自发”发生的,但是这样仅仅强调结论的教学方式并不符合现代教学理念。选择经典实验案例,通过重现实验研究过程,让学生体会研究者的实验设计思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学精神。因此,借助多媒体教学,我们以图片形式展示经典实验的过程,针对每一步实验的设计理念提出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更好地体会研究者的思路。以“Lederberg等的影印平板实验”为例,我们提出的问题如下:(1)影印平板是什么意思?该接种方法与常规的微生物接种方法相比有何特点?(2)实验使用了几种培养基?几种培养基各有什么作用?(3)初始的大肠杆菌母种没有链霉素抗性,实验中得到的抗性菌落的抗药性从何而来?(4)这个实验如何推翻了基因突变的“环境驯化论”,支持了“突变自发论”的观点?在对该实验的分析和问题的引导下,学生积极思考,师生互动频繁,实现启发学生思维的教学目标。

纵观生物学的发展历史,许多实验之所以能成功证明、验证重大的科学问题而成为经典实验,与其说是依靠各种实验技术,不如说是依赖实验设计者巧妙的思路和创新的思维方式。在教学中引入这些经典实验案例,学生可以深刻感受实验设计者的创新思维和科学精神。在麻省理工学院的“生物学导论”课程教学中,教师经常花大量时间讲一个经典实验,启发学生思考。“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实际上就是在提示教师,除了传授既有知识外,更要传授方法和思维。

2.援引著名科学家的研究工作经历

为了培养素质全面的人才,现代高等教育除了进行专业教育之外,也越来越重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6]。向学生介绍著名科学家的研究工作经历,可以从多方面对学生起到陶冶与激励的作用。

在微生物学课“原核微生物的形态和结构”章节的教学中,我们引入“衣原体的发现者——汤飞凡先生的生平”内容。汤飞凡是中国第1代医学病毒学家,1955年他首次分离出沙眼衣原体,是发现重要病原体的第1个中国人。他曾把沙眼衣原体接种在自己眼睛里,冒着失明的危险证明了沙眼衣原体的致病性,是为科学献身的典范,对中国的生物制品事业的发展有不可磨灭的功绩。我们要求学生课后阅读汤飞凡先生的纪念文章《中国人不应该遗忘的名字——汤飞凡》,并在课堂上交流读后感。在交流读后感时,我们试图从两个方面引导学生: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习这位伟大科学家的科学精神和奉献精神,另一方面让学生记住衣原体和病毒的区别和联系。我们鼓励学生思考和讨论这样两个问题:(1)衣原体和病毒的区别和相似性各是什么?(2)汤飞凡先生的一生给我们哪些启示?

在微生物学发展史中,还有一些类似的案例可运用于课堂。在微生物学课“绪论”部分介绍“科赫法则”时,我们引入了在幽门螺杆菌的相关发现与研究中做出重大贡献的巴里·马歇尔(BarryJ.Marshall)和罗宾·沃伦(J.RobinWarren)的研究经历。为了证明幽门螺杆菌与疾病之间的联系,马歇尔与另一位医生莫里斯(Morris)喝下了含菌培养液,亲自感受病原体在体内的发展变化。经过不懈的努力,他们终于发现了该菌在胃炎及胃溃疡等疾病中的作用。他们的工作获得了200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引入这个案例之后,我们鼓励学生思考和讨论这样两个问题:(1)研究者们“以身试菌”是依据什么科学法则?(2)这些科学家们的工作经历给予我们哪些启示?上述这两个教学案例可以引发学生多方面的思考,可以从多方面起到对学生的教育作用。

3.援引引人关注的社会事件

微生物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食品安全、传染病防控、环境保护等社会热点问题与微生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将微生物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组织成案例引入微生物学教学,引导学生运用微生物学理论知识分析,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众意识[3]。

2014年,西非大陆爆发埃博拉病毒病疫情,这场烈性传染病扩展迅速,致死率高,引起世界恐慌。2014年2月埃博拉病毒在几内亚爆发,随后扩散到相邻的塞拉利昂和利比里亚。自疫情爆发以来,这3个国家有超过1.1万人死于此类疾病,另有超过2.8万人感染这种病毒。从1976年发现埃博拉病毒病至今,总共爆发过将近30次埃博拉疫情,但是这次的爆发规模最大。研究认为,果蝠是埃博拉病毒的自然宿主。埃博拉病毒是通过密切接触感染动物的血液、分泌物、器官或其他体液而传到人,随后通过人际间传播加以蔓延,方式是直接接触感染者的血液、分泌物、器官或其他体液或者受到这些液体污染的表面和材料(如床上用品、衣物)。我们及时将此事件作为案例引入微生物学课堂,并提出如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1)为何果蝠携带埃博拉病毒却不会死?(2)同为感染埃博拉病毒的病人,为什么有的病人病情恶化不幸去世,有的病人却能够自行康复?

该案例的内容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事件,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在对埃博拉病毒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讨论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病毒、传染与免疫甚至微生物生态等多个角度进行思考,从而将原本设置于不同章节的内容有机结合,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4.案例教学时应注意的问题

案例教学不仅仅是教师在课堂上“举个例子”,二者有很大区别。第一,案例在案例教学中占据中心地位,教师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能力的目标是借助案例研讨实现的,举例在一般教学活动中仅处于次要地位。第二,案例教学是组织学生自我学习,锻炼综合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而举例则是说明问题的一种方法。第三,学生的独立活动在案例教学中占了很大比重,当然这些活动都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从案例的选择、讨论至最后的评价,无不体现出教师的指导作用,而举例完全是教师单方的教学行为[7]。

参考文献:

[1]张小凡,周伟丽,王志平,等.环境微生物学教学改革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微生物学通报,2014,41(4):748-752.

[2]马知恩.怎样上好一堂课[J].中国大学教学,2013,(6):8-10.

[3]黎志东,徐志凯.启发式等三种教学方法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微生物学通报,2015,42(1):218-222.

[4]杨红,刘贻尧,王先龙,等.普通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探讨[J].微生物学通报,2012,39(7):1025-1029.

[5]周德庆.微生物学教程[M].第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200.

[6]李铜山.理工科大学人文社科教育的几点理性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1(20):237-239.

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篇7

关键词: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课程设计

微生物学实验对于加深学生专业知识的理解, 提高专业问题综合分析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针对目前高校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微生物学实验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考核制度方面进行了改革探索和实践。

一、建立合理的实验课程体系

传统的微生物学实验内容以验证性实验为主, 随着学科建设的不断发展以及“教学内涵建设”的不断推进和深入, 传统的验证性试验为主的教学内容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教学要求, 因此要改进传统的实验教学内容, 新的教学内容由验证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三部分组成, 设置比例为4:3:2。验证性实验是基础, 主要开设内容为:培养基的配制、分装和灭菌, 接种技术, 革兰氏染色及微生物的纯种分离等。综合设计性实验开设内容为:微生物的间接计数法, 根据实验讲义, 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内容, 如:自来水中菌落总数的测定, 糕点中菌落总数的测定、冰激凌中菌落总数测定等, 最后由教师监督指导实验过程, 点评实验结果。创新性实验部分主要是围绕日常生活和科研课题开设, 根据科研课题开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开设实验内容, 布置学生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方案, 实施实验过程, 分析实验结果。这种由基础到综合再到创新这种渐入式的内容设置, 使学生可以学到系统完整的微生物学实验知识。

二、实验教师教学方法改革

微生物学实验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实验内容应以学生的亲自动手操作为主, 目前, 该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指导老师在课堂上讲解过多, 挤占了学生亲自动手的时间, 加之学生缺乏主动意识, 不联系实际, 完全是被动学习。鉴于此, 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教学方法的改革。

(一) 重视“教”, 更重视“导”。

一是教师一定要讲透实验原理, 让学生充分理解。二是实验内容的讲解方面要注重引导。例如:革兰氏染色一节, 教师首先应对原理进行详细讲解, 然后布置实验内容, 在学生动手操作之前, 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1.你认为革兰氏染色最重要的步骤是哪一步?为什么?2.对于未知菌进行革兰氏染色, 怎样保证结果的正确性?3.菌龄是否会影响革兰氏染色结果?为什么?学生带着一系列的问题进行实验操作, 教师监督指导整个实验过程, 实验结束后, 教师点评实验结果, 大家集中讨论老师实验前提出的问题, 并分小组汇报答案。通过这种方式,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另外, 环境微生物检测一节, 学生的检测的对象有自己的手、头发、口腔, 还有食堂的筷子、餐盘, 校门口饭店的餐具等等。这样一来, 学生对于微生物学实验课的兴趣浓了, 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也增强了。

(二) 安排学生参与整个实验过程。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微生物学实验为32学时, 共10个实验, 1个考核, 每个实验3学时。每一个微生物实验的开展都需要进行准备工作, 如:培养基的配制、分装、灭菌, 菌种的活化, 器皿的包扎、灭菌, 试剂的配制等等, 前期工作要花费的时间甚至比实验课的时间还要多, 以往这些工作都是由实验教师完成的, 没有学生的参与, 后来发现, 进入实验室做毕业论文的大四学生不会活化菌种, 不会使用灭菌锅灭菌, 也就是说, 学了32课时的微生物实验, 最后连最基本的微生物实验操作都不会, 发现这些问题后, 即增加了让学生参与准备实验的环节, 如菌种由学生自己活化, 培养基学生自己配制, 实验试剂学生自己配制等, 学生会分析发现, 不仅实验操作对实验结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而且前期的准备如试剂配制、菌种活化等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也很大, 更加系统地学习了微生物学实验的知识, 也让学生意识到了各个环节的重要性。

三、引入多媒体、数码互动等多种辅助教学手段

传统的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手段主要是板书教学, 没有视频内容, 板书教学也就显得苍白无力, 学生学习积极性差, 缺乏兴趣, 缺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思考创新的能力。我们引入了多媒体、数码互动等多种辅助教学手段, 如微生物的间接计数法一节, 选择在数码互动实验室开展实验, 通过电脑屏幕影像, 教师能够快速了解学生对于血球计数板的正确使用情况, 而且兼顾到每个学生, 提高了教学效果。又如:放线菌和真菌的形态观察一节, 我们不仅要求学生在显微镜下找出正确影像, 而且我们要求学生在电脑屏幕上指出放线菌的气生菌丝、基内菌丝, 指出曲霉菌的分生孢子梗、顶囊、初生小梗、次生小梗、分生孢子等等, 向学生提出问题, 如:为什么有些同学观察到的曲霉的结构不完整等等。在这种形式下, 学生不断举手发问, 教师学生形成积极互动。把在企业实地拍摄的相关视频在课堂上播放, 让学生意识到微生物学实验的实际应用及该课程的重要性。

四、考核方式改革

微生物学实验课程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专业基础考查课, 最终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组成, 两部分比例为6:4, 平时成绩由预习报告成绩、实验报告成绩、课堂考勤、平时操作成绩组成。教师会在第一堂实验课上跟学生说明考核方式, 所以, 学生平时对课堂考勤、平时操作等就十分重视, 期末考核是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的考核内容, 两年来, 我们发现动手能力差, 擅长死记硬背的学生期末考核成绩优异, 使期末考核失去了意义。因此, 对期末考核内容进行了调整, 将原来的以验证性为主的实验题目修改成以综合设计性和创新性为主的实验题目, 这种期末考核方式能够公平的衡量学生的学习情况, 学生的能力也可以通过分数体现出来。通过这种改革, 学生意识到实验课上认真听讲, 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又进一步得以提高。

目前, 学校的办学定位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 这就要求我们在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不断的进行教学改革, 培养实用型人才。两年来, 我们对微生物学实验教学进行了改革, 主要是通过建立合理的实验课程体系、实验教师教学方法改革、引入多媒体、数码互动等多种辅助教学手段、考核方式改革四个方面。通过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 学生做实验的积极性提高了, 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及创新能力都得到很大的提高。后续还要进一步进行完善, 比如实验课课时安排方面、安排企业人员进课堂互动及让学生走进工厂实践等方面的改革等。

参考文献

[1] .张海燕, 张珅.微生物学实验的教学实践与探索[J].理论前沿, 2012

[2] .李兴杰, 李小六, 范永山.微生物学实验课授课方法与考核方法的改革[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1

[3] .任文彬.微生物学实验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中的综合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 2011

高级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篇8

一、修订教学大纲, 优化教学内容

江西农业大学1957年创建了微生物学科, 国内知名学者黄其望、欧阳谅等老前辈创建本学科。半个多世纪历经几代人的辛勤耕耘, 微生物学科得以发展壮大。2003年本学科经教育部批准为硕士点, 开始招收微生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而“高级微生物学”一直被列为微生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一门重要专业核心课程, 该课程没有固定教材, 讲授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是主要的教学内容, 同时设定一定学时的讨论课。随着研究生扩招, 研究生掌握的微生物学基础知识参差不齐。为了使研究生的微生物学基础知识得以强化, 为了拓宽研究生的知识背景, “高级微生物学” 课程以周德庆主编的“微生物学教程”和沈萍主编的 “微生物学”为主要教材, 教师讲授部分内容, 学生自学部分内容。

根据学科发展和进步及时修订和完善教学大纲, 新的教学内容分几个部分:

(1) 简要介绍微生物学发展史, 微生物研究与发展现状, 巩固本科学习阶段的内容, 夯实研究生学习高级微生物学的基础;

(2) 根据微生物的特点, 沿着微生物的形态结构、 生长发育、新陈代谢、代谢调控等基本理论主线, 阐述微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和学科的最新成就;

(3) 围绕微生物学基本技术和最新的技术方法, 从微生物生态学研究与应用实践, 微生物的分类与鉴定两方面讲解。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 要尽量结合科研和生产的实例, 阐明微生物学现代技术方法、原理和应用, 使学生掌握科学研究应具备的科研思路和常用的微生物学技术, 引导学生在科研设计和实验中去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在结合国内外微生物学科的一级期刊以及Science、Nature等杂志上新近发表的微生物学相关研究成果授课过程中, 让学生了解微生物学领域中的源头创新及科学效应, 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使教学内容与时代发展保持同步。

二、改革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大多数研究生认为研究生学习期间关键是要把实验做好, 课程的学习不重要, 学习目的不明确, 学习态度不积极, 所以经常有大量的学生缺课。有的研究生为了获取学分, 不是深入探索学习相关知识, 而是通过考试前死记硬背一些考试内容过关。如果老师要求写文献综述, 很多学生为了完成任务, 就在网上收集一些论文资料, 不做任何分析, 敷衍了事。研究生教育要求学生不但知识背景要宽泛, 而且要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 要达到这种目的必须是通过课堂教学而不是通过实验完成。因此我们试图改变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我们将理论教学分解为精讲部分、讲座部分、自学讨论三个部分。把以教师为中心变为以学生为主体, 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首先布置课前文献报告, 再组织课堂交流, 讨论文献相关问题, 最后监督讨论后的研究报告和进程, 把知识灌输改变为以重视能力培养为目的的传授知识。通过探究式、激发式教学方式, 提高教学水平, 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开展专题演讲, 锻炼学生综合能力

完成理论基础知识的讲解部分内容后, 给每个学生设立一个主题, 如重金属的微生物代谢研究进展、 微生物来源天然产物的生物合成和组合生物合成、微生物代谢组学、细菌的信息交流、环境微生物基因组学、土壤微生物生态工程、微生物蛋白组学、未能培养微生物、新基因发掘和功能研究、农用抗生素的研究等, 要求学生结合自己将来的研究工作进行选题。学生可利用互联网、图书馆查阅文献资料综合分析, 写成5000字左右的综述 (不含参考文献) , 制作PPT, 安排一定的课时要求学生轮流上台演讲, 其他学生和老师作为评委, 根据其幻灯片制作是否精美、语言表达是否流畅、内容是否条理清晰、回答问题是否恰当等指标为演讲的同学综合评分。研究生通过这些新知识的学习, 开阔了的学习视野, 启发了思维, 强化了学术研讨和文献调研的能力, 奠定了科研课题研究工作的基础。

四、增设实验环节, 增强学生实践能力

由于招生规模逐年扩大, 研究生生源多样化明显。不同的生源掌握的微生物学实验技术差别明显, 新生现状给研究生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由于是第一学期开设高级微生物学课程, 很多学生尚未进入实验室, 为了培养研究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持之以恒的科学精神。我们在课程改革中增设了实验环节。在实验安排中, 首先设计的是一些基础性的实验, 如, 土壤中好氧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及无菌操作技术;细菌与酵母、放线菌与霉菌的菌落特征识别;普通光学显微镜的使用与放线菌染色技术及其形态和结构观察。随后根据学生将来的研究方向选题, 设计实验方案, 在老师指导下开展实验。例如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研究方向的研究生, 我们确定的题目是“放线菌发酵培养物对土壤及植株养分的影响”通过实验了解不同浓度的链霉菌代谢产物处理水稻种子, 对种子萌发率、可溶性糖、叶绿素含量及根系活力的变化进行综合分析; 以稻瘟病菌为病原菌对三叶一心期的水稻进行处理, 以观察链霉菌对水稻幼苗抗病效应的影响。通过这个创新实验环节, 一方面提高了不同生源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同时, 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也得到了提升。

五、规范考核模式, 强化基础知识, 考查思维创新

研究生课程考核模式主要有三种, 提交课程论文、开卷考试和闭卷考试等。但这些考核方式均存在弊端, 如课程论文, 学生只是在网上拷贝现有的论文, 不做任何的归纳总结。开卷考试则是学生把试卷拿回去, 在网上搜索相关答案直接照搬照抄。闭卷考试时, 学生就在考试前突击, 死记硬背。总结经验, 我们对高级微生物课程成绩的最终评定做了许多调整, 量化各项指标。我们将考核内容设定为考勤5%+课堂交流25%+课外作业15%+期末考试55%, 考勤考查的是到课率, 课堂交流包括课堂问题的交流和由学生选定的专题演讲, 课外作业为布置的每章节的作业, 期末考试主要是讨论型的题型。增加平时成绩和讨论分析题型的比例, 可以有效避免学生考前突击, 考后就忘的现象, 引导学生真正地用脑学习。

为了顺应现代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 教师不仅要有宽泛的生命科学理论知识, 而且其技术知识层次也要跟上现代生物实验技术不断更新的步伐。因此我们在研究生的高级微生物学教学过程中, 随时关注高水平期刊文献, 更新补充知识, 及时引导学生密切关注最新的研究。教师从学习者实践体会方面得到宝贵信息和教学资源, 促进了知识结构的不断更新, 提高了教学水平, 有效地实现了教学相长。

国内许多生物相关专业院校都开设了《高级微生物学》课程, 各院校在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方法和手段、学生实践等方面各有所长, 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参考的做法。例如南京农业大学充分利用英文原版教材提供的课程网站、各类多媒体技术等教学手段, 提高教学信息质量, 关注前沿动态和最新科研成果, 采用双语教学试点部分教学内容、建立网络交流平台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当然在进行课程改革的过程中, 会遇到一些问题, 如在安排课程实验时, 需要课时的保证和实验场地, 由此影响了原来的教学安排, 这就需要协调实验室和师资安排。我们将进一步探讨课程改革的可行性, 尽可能地完善高级微生物课程教学模式, 促进研究生研究性、自主性学习, 完善知识背景和提升研究能力。

摘要:高级微生物学是微生物学学术型和生物工程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必须掌握的一门重要课程。在课程教学过程中, 通过优化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开展专题演讲、增设实验内容以及规范考核模式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实践, 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高级微生物学,硕士研究生,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于汉寿, 杨冰.研究生高级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初探[J].微生物学通报, 2011, 38 (7) :1112-1116.

[2]马富英, 余洪波, 张晓昱等.试论研究生高级微生物学教学定位[J].教育前沿:理论版, 2009, (3) :24-27.

[3]陈力力, 蒋立文.现代食品微生物学原理与应用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农产品加工 (学刊) , 2012, (1) :158-160.

微生物学课程 篇9

1 当前《环境微生物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教学内容更新滞后, 教学形式单一

《环境微生物学》涉及内容广泛, 基础性知识的讲授及实验往往占据了大部分课时。其原因一方面是该课程属于专业基础课之一, 重视对基础理论的学习和基础技能的掌握;另一方面, 有关应用微生物知识进行卫生检测, 污染治理等专业内容必须建立在扎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之上。其结果将导致教学内容更新滞后, 许多环境微生物治理方面的应用前沿也不能详尽介绍, 往往在压缩的课时中只能一带而过, 更不要说在实验课中进行验证。

另外, 传统的环境微生物学教学形式较为单一。与许多课程类似, 教师在课堂中担当主导角色, 不断灌输自身所具备的完整的学科体系, 这从传授学科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结构的角度来讲很好的, 能够便于学生从整体出发了解学科结构。但另一方面, 根据大纲要求需要重点讲解的内容往往非常抽象、枯操, 加上微生物具有形态微小、结构简单、无法用肉眼直接观察的特性, 学生难以获得较强的感性认识, 这就会造成教师在自以为已经讲得很清楚的情况下学生仍感到理解模糊的情况发生, 若此时课堂缺乏师生互动等环节, 随着课程的进行, 这种矛盾将不断深化, 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不断降低, 最终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1.2 实验内容过于简单, 专业特点不明显, 偏重于验证性实验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最能理解的是自己双手实践的东西, 因此, 实验课的有效开展是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以笔者从事的实验教学情况为例, 本课程的实验环节仍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 本学院《环境微生物学》的课程建设在近几年才开始加快发展, 实验室具备的微生物教学设备偏少, 因而只能开设相对简单的实验, 从而造成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联系不紧密。实验教学计划中只设置了一个专业联系较为紧密的大肠杆菌发酵实验, 一些专业性明显的微生物污染治理的重要内容限于条件而没有加入。简单的实验课内容对于刚进入专业课学习的学生来讲能起到引导作用, 但作为环境专业的微生物学课程, 应该最大限度地加入与本专业紧密相关的内容。

其次, 现行的环境微生物实验课教学大多为验证性实验, 多为灌输式教学。按制定好的教学计划, 实验过程的大部分均由实验教师准备完成。整个实验进行过程中学生多是按照教师讲解和实验指导书被动操作, 对实验原理及需要注意的操作细节往往一知半解, 更不要说联系到其在环境学科中的应用, 这无疑将降低学生实验的积极性, 不利于激发学生开放性思维。相对于环境监测、水污染控制工程等具有多个综合性实验的教学计划的课程而言, 本学院环境微生物实验课程设置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1.3 考核机制不合理, 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传统的考核机制, 往往是在课程结束后, 以期末的一次性考评方式来评判教学效果的好坏。这种考核机制对于巩固基础知识, 端正学生学习态度方面有重要作用。但单一的评价方式容易造成学生为了考试而死记硬背, 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仅有的一次期末考试也不利于学生在平时复习所学内容, 做到对知识的真正理解乃至学以致用。对教师而言, 将导致难以科学地评价教学效果的好坏, 不利于发挥教学反馈的作用。

2 优化《环境微生物学》教学的途径

2.1 跟踪相关学科与创新成果, 加大新知识和新技术的讲授

环境微生物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 随着微生物学及环境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呈现出新内容。教师应及时更新知识结构, 跟踪学科前沿发展变化的动态, 把微生物学的最新科研成果融合在教学当中, 可在课堂上将前人的一些科研实例、教师自己的实践经验穿插在基础性知识讲授里面。课时的限制不应作为增加新教学内容的障碍, 须认真思考如何更好地结合起来讲授。比如说讲微生物分类提到病毒时, 可结合S A R S冠状病毒进行讲解, 并将关于病毒研究的一些最新方法给予介绍, 这样不仅能使学生了解学科前沿的理论知识与技术, 而且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在课后进一步探索。

在加大新内容讲授的过程中, 必须注重前沿内容的理论基础阐述。正如全国大学名师卢德馨教授所说“对于新内容的加入, 必须首先经历寻根的过程, 即要找到前沿内容在基础层次的根, 这样在讲授有关基础内容的时候, 就可以辐射出去。”教师首先应把前沿内容吃透后再融入课堂, 别让学生摸不着头脑, 找不到根基。

另外, 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的技术手段已渗透到生物科学的各个领域, 污水生物脱氮除磷也是环境污染治理的研究热点。对这些新内容, 其重要性必须与微生物基础知识一样得到同样重视, 这样才能为学生将来开展创新性研究工作奠定基础。

2.2 创新教学手段, 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作为最重要的教学环节之一, 课堂讲授要注重启发式教学。教师应以知识为载体, 着重讲授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例如对于某个理论, 可在讲授中重现其产生背景, 与学生探讨在该背景下学者是如何寻求解决方法的。此种教学手段要比直接讲授理论成果有效, 能培养学生应用科学方法进行分析的能力, 使学生在以后学习中更容易做到知识的迁移。同理, 在讲授的各个环节中适当提问题,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也可起到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效果。

另外, 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方法中的不足。如对于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种类繁多的环境微生物, 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较难表达和呈现微生物的真实结构, 使得学生难以理解。若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现代化教学手段, 如多媒体课件和教学录像等, 则可以直观、形象地演示教学内容, 不仅节省了示范教学时间, 还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环境微生物学的很多研究方法, 如培养基制备、革兰氏染色、活性污泥中生物相观察等内容, 均可采用这些现代教育手段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除了课堂教学外, 与科研机构、企业联系, 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也是创新教育手段的途径之一。如我院的环境工程专业高年级学生, 依托广东省的多个污水处理厂作为基地进行课外参观和毕业实习, 可使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技术与工程相结合, 大大增强了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 培养了他们解决环境工程问题的能力。

2.3 重视实验的专业性和综合性, 创新实验教学

实验课是联系理论和实践的纽带, 能起到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的作用。能否把实验与专业理论紧密联系, 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因此, 在课程设计中首先应考虑其专业性和应用性, 这就需要在多个方面进行改革。

首先是实验学时的保证, 不能以课程精简作为压缩实验课时的理由。我院该课程实验课有36学时, 占到课程总学时的43%, 课时上基本能满足实验教学需要。

第二, 进行实验类型改革。需要改变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的设置, 加强综合性实验和技能训练的比重, 勇于探索以学生为主要参与者的实验模式。目前, 由于许多环境类专业开设的大多为内容简单的验证性微生物学实验, 无法达到应有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针对此弊端, 我院已开设综合性强的大肠菌群的测定实验, 实验中学生表现出很强的学习兴趣, 对细节问题的提问也比其他实验要多得多, 同时由于操作步骤的增加, 不同组别学生的结果不尽相同, 由于操作失误而造成实验失败的学生也表现出很强的探索欲望, 在与成功组别同学的交流中获得经验。除此以外, 下一学年度我院还将开设综合性环境微生物学技能训练, 从实验的设计到结果处理由学生全部完成, 教师只在实验过程中进行必要点拨和实验后的总结指导, 结合启发式教学进行综合性大型实验改革尝试。

第三, 优化实验内容, 提高与环境类专业的衔接程度。例如在活性污泥生物相的实验中, 通过对菌胶团的形状、结构和色泽等方面的观察, 可初步判断活性污泥性能的好坏, 原生动物中的许多种类也是废水生物处理和水体水质的指示生物。这些实验内容与环境类专业的联系紧密, 对理论教学来讲是一种延续和提高, 更符合专业要求, 因此在项目开设中应考虑加大该类实验所占的比重。

对于微生物学的基础操作, 如培养基的制备、微生物的接种等, 由于它能验证一些重要的理论知识, 所以也不能偏废, 要让学生牢固掌握这方面的技能, 要让学生了解到这些技能服务于整个环境学科的研究体系, 对开展综合性实验也必不可少。而对于综合性实验, 由于与专业联系的程度大, 其内容优化也将是实验课改革的重点。具体而言可从环境微生物生态学的实验方法和技术、环境微生物的监测与评价、污染物的微生物处理技术和方法等方面入手, 与其他课程的学习相配合, 构建范围更为广泛的实验课程体系, 使学生在这些大型综合性试验中不断强化基础知识并融会贯通, 培养科研意识及环境科学与工程的专业素质。

2.4 改革考核方式, 注重能力考核

考核方式的改革关系到课程改革的成败, 因此选择合理的考核方式非常重要。在课程考核中可采用综合考评的方式, 注重能力考核, 学生的综合成绩由平时成绩 (30%) 和期末考试 (70%) 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又由考勤、实验技能、实验报告三部分组成;期末考试注重基本知识的考核, 将书本知识与实验环节结合起来出题, 避免学生死记硬背, 促进学生真正理解掌握知识, 达到利用考试促进学生学习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靖, 周玉林, 关杰.环境微生物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微生物学通报.

[2]梁国斌, 蒋莉, 刘维平.《环境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初探[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9;15 (3) :72-

[3]郑毓信.一线教师如何从事教学研究——由两个案例说开去[J].广西教育.2006;3:

[4]曾薇, 王淑莹, 彭永臻.环境微生物学研究性教学的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6:95-97

上接第171页

高的切削速度进行切质、高效、低耗的主

三.结合实际设计

影响走刀路线的因料、余量、刚性、加糙度要求;机床的类具的刚性;刀具的状态选择走刀路线要充分考理地选择走刀路线。合证零件加工精度、表面算简单, 程序段少, 最短, 空程最少的高效进退刀路线设计在实际生的影响。

四.数控加工中学生

经过本人多年的数论及实践环节教学中的

生在企业实习期间生经常在实践出现G54错误、加工中过切现象误, 因此在教学中也应从错误的产生的原因和造学生在基本操作中的失

五.数控加工实操

在数控加工技术课更好地与后续的实习相生在企业中对数控加工下数控加工的基本操作

1.程序单的检验;否错漏, 以及刀具代号有否正确, 填写是否有漏

2.输入程序验证证。

摘要:分析了《环境微生物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实验教学及考核方式等方面探讨进行该课程教学改革的途径。

关键词:环境微生物学,教学改革,实验教学

参考文献

[1]李靖, 周玉林, 关杰.环境微生物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微生物学通报.2009;36 (11) :1766-1771

[2]梁国斌, 蒋莉, 刘维平.《环境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初探[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9;15 (3) :72-75

[3]郑毓信.一线教师如何从事教学研究——由两个案例说开去[J].广西教育.2006;3:16-18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教学的探讨 篇10

在从事对环境工程专业微生物学教学时, 教材的选择、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是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一、教材的选择

环境工程专业是一门工科专业, 学生的生物学知识还停留在中学所教授的内容上, 微生物学对他们来说是一门完全陌生的课程, 因此, 在教材的选择上要结合实际, 选择简洁易懂、学生易于接受的教材为上。目前已有的环境专业类微生物学教材有周群英等、王国惠等分别编著的《环境工程微生物学》[1,2], 以及郑平、乐毅全等、王家玲等分别编著的《环境微生物学》[3,4,5], 在以上各教材中, 均系统阐述了微生物学的基本知识与原理, 微生物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与地位, 以及进行环境污染物控制的原理, 其中周群英等及乐毅全等主编的教材还含有实验教学的内容。就教材的课堂教学内容比较而言, 周群英等、王国惠、王家玲、乐毅全等主编的教材摈弃了生物的起源进化等内容, 内容更简明扼要, 适合工科学生学习, 此外, 周群英等所编著的教材还对微生物学新技术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进行了系统阐述, 且教材是由浅入深对微生物的基础知识进行阐述, 更易于学生掌握, 同时该教材将所有内容分为微生物学基础知识部分, 微生物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知识部分以及实验部分, 条理清晰。因此, 综合看来, 以周群英等所编著的《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内容全面且浅显易懂, 更适用于环境工程专业微生物教学。因此, 本课程最终选择周群英等所编著的《环境工程微生物学》作为教材。

二、课堂教学

本校环境工程专业本科学生的培养计划中, 环境微生物课程后续有环境工程、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原理、环境监测等课程, 其内容均涉及微生物学的基础知识, 只有在本课程中系统和全面地掌握了微生物学基础知识之后, 才能正确地运用这些知识进一步学习和掌握污水生物处理技术、污染物的生物降解和生物转化等具体内容, 才能更加深刻认识微生物在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中不同于动植物的独特作用和重要地位。因此, 使学生坚实地打好微生物学基础是环境微生物学课程的重要任务。基础知识与学生的潜能悟性和创造力息息相关, 可内化为学生的科学与文化素养, 激发创新思维。如果仅有技术而没有基本知识, 则会缺乏应有的应变能力, 不能更好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6]。只有掌握了基础知识所包含的科学原理, 才能在环境治理的实际应用中有正确的判断力, 充分发挥微生物学知识的作用。

结合本校环境工程专业课程安排及教学实际效果, 分析环境微生物课程教学可从以下方面入手加以改进。

1. 调整教学内容, 突出重点。

本教材中所包含的内容有: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微生物的营养和代谢, 微生物生长繁殖及控制, 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微生物的生态, 微生物与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 水污染微生物处理的原理, 固废和废气微生物处理的原理, 环境微生物处理新技术等[1]。要想将教材内容全部讲授给学生, 学校所安排的教学学时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 需要教师根据学生专业应用及考研需要, 有的放矢地讲授教材中的重点内容, 并根据需要辅以一些教材外的知识点的讲授。

针对环境工程类专业, 本教材中与之应用相关的微生物基础知识, 如微生物的营养、代谢、生长繁殖及微生物生长曲线在污染物生物处理中的应用等内容需要重点讲解;而教材中酶的代谢调控、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基因工程的原理和应用, 糖类等有机物的酵解途径和自然界物质循环的路径等过多、深入的涉及都是没有必要, 也没有太大益处的, 因为这些内容的完整理解需要借助其他基础课程的学习, 如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 因此这些内容只能做蜻蜓点水式的简单介绍, 并给有兴趣的学生指出参考教材或资料即可。

在本教材中, 涉及基因工程微生物以及酶制剂、微生物制剂等在环境污染控制中的应用以及微生物能源等环境生物处理新技术, 这些内容可作为应用发展的前沿介绍给学生, 以拓宽知识面, 但是其中的原理等内容不宜过深讲解, 有兴趣的学生可以通过选修相关课程来达到深入了解的目的。

2. 提高教学生动性, 增强教学效果。

对于基础性知识的教学, 一般以教师讲授为主, 现在的课堂讲授普遍采用多媒体教学, 可以将书本内容大量以图片和视频的方式展现, 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的生动性, 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但是, 在教学过程中, 不能仅仅靠教师的讲授, 教师的职责除了“传道”、“授业”还要“解惑”, 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共同加以解决,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 目前的学生普遍存在自主学习积极性不高的问题,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 在对教材第一部分———基础知识部分的内容讲授的基础上, 将教材第二部分———应用知识部分的内容分成多个知识点, 交给学生分组进行PPT讲授,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自行对教材内容加以提炼、组织, 并查找资料插入图片视频等内容, 最后的讲解效果虽然参差不齐, 但是考核结果表明, 其学习效果普遍比单纯由教师讲授要好得多, 学生因为自身的积极参与, 所以对知识的掌握牢固度更高。

因此, 针对现在大学生的特点, 通过教学内容的调整及教学方式的改变来提高教学生动性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加以积极引导, 是目前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

三、实验教学

现阶段高校环境微生物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主要包括教材选择随意性、教学目标不明确性、教学方法千篇一律性、教学内容陈旧性等[6]。

本课程的教学中, 虽然所选择的教材中的实验内容满足了现有环境工程专业所需, 但是由于本校环境工程专业对环境微生物学这门课程重视不够, 也有以下几方面的突出问题存在:第一, 没有开设专门的实验课程, 实验教学穿插在理论教学中, 学时远远不能让学生掌握所有实验内容;第二, 实验室条件不足, 实验课采取分组方式进行, 导致真正动手参与的学生只有少数, 不能达到实验教学的目的。针对以上问题, 除了争取更好的实验条件以外, 笔者从以下几方面对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教学进行了改进。

1. 将多媒体技术引入到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教学。

目前微生物学基础实验方面的教学录像已经很多, 如显微镜的使用、培养基的制备灭菌方法、细菌的分离与纯化方法、细菌的各种染色法、细菌的稀释测数法等, 把这些录像片在真正动手实验之前播放, 大大解决了目前学时不够以及实验教学进行过程中存在的很多同学注意力不集中、教学效果差的问题,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 也极大增强了教学效果。

2. 进行综合性实验教学。

综合性实验给学生提供研究探索的机会,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标新立异、强调智力开发, 通过综合实验的全程指导和训练, 使学生掌握综合实验的设计思路, 锻炼综合实验每个部分的正规操作技能, 提高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还可学习相关统计软件最基本的使用方法, 增强学生分析数据的手段和能力, 以不断提高本科生的综合素质和科研报告撰写水平[7]。因此, 针对本课程实验学时少却又要学生掌握基本微生物实验操作的目的, 本课程实验部分进行综合性实验教学。

在综合性实验开设之初, 指导教师设计具有科学性和研究性的实验课题, 课题内容贴近生产生活和研究热点, 如对日常生活的环境进行微生物数量的检测, 结果参照国家相关环境和卫生标准进行评价;或筛选具有絮凝沉淀性质的细菌并进行废水的絮凝沉淀实验;或筛选染料降解细菌并进行染料降解脱色的实验, 这些课题与生活、生产息息相关, 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使学生对专业有了更广、更深的了解。之后由学生设计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方案和检验程序, 由老师检查讨论后进行具体操作, 实验操作过程中老师要严谨耐心地传授规范操作技能并详细讲解注意事项, 最后得到的结果学生先加以分析后老师与学生再进行一对一的讨论。在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 学生不仅能循序渐进地掌握实验技术、资料分析和处理等方面的技能, 同时导师也能全面地考核学生。此外, 在整个过程中也要注意与学生交流, 及时收集回馈意见, 以便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3. 进行“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

生物学科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实践动手的基础上, 环境微生物学作为其中的一个分支, 在教学过程中对实践动手能力的考核也是至关重要的。本课程在实验教学过程中, 摒弃原来单一的以实验报告作为实验最终考核的方法, 将上述综合性实验教学过程中的所有内容参照方治国等分为三大部分进行考核[7]: (1) 平时成绩占40%, 包括实验态度、课堂操作的熟练程度、实验设计思路与方法、科学作风、实验结果与讨论等; (2) 考试成绩占30%, 包括现场操作和问题回答; (3) 综合能力测评占30%, 包括实验方案设计、基础知识掌握、结果分析和经验总结能力等。

这种实验教学“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考核评价体系, 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操作技能以及综合能力等进行全面考核, 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及综合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研作风, 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单一的以实验报告作为实验最终考核的方法效果更客观公正, 更能达到实验教学的目的。

环境微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在教学过程中, 应该从学生具体实际出发, 既要重视基础性课堂教学, 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激发学生对环境微生物学学习的兴趣;也要提高实验教学的比重, 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 如此, 才能充分将知识应用于实践, 也才能真正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充分掌握,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周群英, 王士芬.环境工程微生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2]王国惠.环境工程微生物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1.3]郑平.环境微生物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0.

[4]乐毅全, 王士芬.环境微生物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

[5]王家玲.环境微生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6]荚荣, 王怡平, 吴旺宝.环境科学专业微生物学教学探讨[J].微生物学通报, 2007, 34 (3) :606-607.

初中生物学校本课程开发初探 篇11

关键词:初中生物;生物教学;校本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07)09-0054-02

一、课题的提出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都提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正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一项新课题,这也是课程改革和发展一个基本趋势。学校除了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之外,校本课程的开发已处在极其重要的地位。

二、生物学校本课程的涵义

校本课程是指学校在保证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实施和基本质量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素质发展的基本要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学校和当地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生物学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领域之一,开发出适合本校、本地区实际情况和发展状况,能够弥补现行中学生物学教材的不足,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又培养学生科学探究与创新精神的生物校本课程显得尤为重要。

三、生物学校本课程的开发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站在当今素质教育的高度上看,教育的发展应以人的素质的发展为背景。生物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也应着眼于促进学生的素质的提高,不仅要引导学生学好生物学知识和技能,掌握观察、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与创新精神,而且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的发展,关心国家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通过生物学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帮助学生认识生物科学与社会发展、特别是与我国和学校所在地区的生活、生产和发展的紧密联系。

2、地区性原则。现行的中学生物学教材,南北通用、城乡通用,而且多年不变,教材上所列举的部分植物资源是当地没有的,而当地主要的生物资源教材上没有,这就给教学带来许多不便和缺憾。所以,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当地的生物资源的状况和优势、特别是当地的生产、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弥补现行中学生物学教材的不足,使学生能对当地的生物资源的状况和优势、利用情况和发展前景以及对当地生产、生活的影响等有初步了解,认识到本地区的发展和经济建设、日常生活等与生物科学息息相关,让学生懂得学习生物学的重要性,从而增强学习生物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3、实践性和创新性原则。生物学校本课程的开发应以倡导学生的主动学习、实验探究为主线,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探索性。学生在科学探究的实践中,动手动脑,通过观察、调查、假设、实验等活动,取得对事物的亲身体验,掌握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活动中发挥创新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4、开放性和发展性原则。从生物校本课程的实践性特点来看,大部分是以探索性课题形式进行的,它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而是要走出课堂,走向校园,走向社区去活动,它是在一个开放的系统中进行的,教师和学生可以在这个系统中,采取多样化的形式和途径,如讨论、交流、提出问题、查阅资料、调查研究等,充分利用校园、社区、家庭的资源和优势进行实践,使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

另外,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的不断更新,对教材内容进行不断拓展、补充与创新,使之显示出生机与活力。而且生物校本课程开发也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在开发过程中要采取跟踪调查,开座谈会等方法,了解课程开发中存在的不足,以便及时进行调整和补充。

5、生命活动原则。生物学的重要特征之一体现在研究的对象都具有生命现象。所以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在内容选择上应能体现这一特点。例如,课程选择的内容有“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调查校园、社区或农田的生物种类”、“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等,都是以与生命有关的事物和现象为研究对象,让学生能够在实践、探究的过程中多方位、多角度地接触生物活体和观察生命现象,研究生命活动规律。

6、可行性和实效性原则。生物学校本课程的开发在内容的选择范围上要具有广泛性,由不同的课题组成,具有可操作性,要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特点、能力特点以及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爱好的区别,能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

另外,生物学校本课程的开发,要从当地的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社会需求及师资条件、实验条件及设备、场地设施、经费来源、时间安排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出发,突出重点,不断更新和丰富内容,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办出特色。

四、生物学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

生物学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长期酝酿、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做到计划性与阶段性相结合。它往往需要在头脑中反复思考、反复论证,不断完善,而且还需要领导、老师、学生、课程专家及社区人士的共同参与实施与评估,不应当也不可能局限于教师本位的开发。

生物学校本课程及开发的一般过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步骤:学校办学特色定位、教育哲学分析;情境包括校内和校外两部分因素分析;分析资源和限制;制定具体目标与方案;确定样本课程开发的范围和内容;分配资源、人员、设备与时间;实施、评价与修订。

在具体开发过程中,有些步骤有时需要重复、循环,再组合,有些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修正。在开发过程中要避免急功近利,草率行事。

五、生物学教师在中学生物学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作用

生物学校本课程开发为教师的主动性、创造性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在生物学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生物学都是研究开发的核心和关键,从课程的开发到实施及评价都要靠教师去推进。因此,生物学教师在生物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中改变了原有传统的角色,不仅仅是课程的执行者,而且是课程开发的积极创造者、实践者、发展者和评价者。

六、建立生物学校本课程的评价体系

生物学校本课程开发和实践能否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评价与课程开发和实践能否取得统一。要改变传统的以书面考试成绩为依据的评价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对学生进行及时的客观形成性、发展性评价。

生物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注重学生在生物科学的探索和研究的每一步发展情况,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仅仅是看实验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要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要采用多种评价手段和评价工具,对学生的探索研究过程的不同情况进行考察和评价,要尽可能地覆盖学生探究学习取得的不同成功或发展情况,从而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进步与变化,这样的评价方式能激励学生在学习中的每一步成功,激励学生在学习中勇于探索、勇于创新。所以,建立一个过程式的、多元化、多视角的综合评价体系、提倡用“档案夹”的形式记录和评价学生的发展,对保证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微生物学课程 篇12

关键词: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环境工程,教学改革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是在研究普通微生物学的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微生物和环境之间的互作、微生物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利用微生物来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实践性与应用性较强的学科,该课程是高校环境工程学科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1,2]。安徽工程大学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环境工程专业中设置环境工程微生物学为60学时,其中理论课40学时、实验课20学时。在有限的学时内,既使该专业学生掌握普通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又掌握环境污染处理中微生物的核心作用,是我们教授本课程的中心任务。因此如何讲授才能达到本学科的教学目的、满足学科发展的需要、满足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的需求,并为后续环境污染治理等专业课等打下坚实基础是非常关键的。基于此,我们对《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教学进行了改革,以下主要是针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实验教学方面进行了总结。

1 根据专业培养要求,加强更新课堂教学内容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是利用微生物学理论与技术研究有关环境现象、环境质量及环境问题,授课老师需深入浅出地讲解,这就使得教学内容具有从理论到实践有个很好的空间跨度。特别是随着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近年来各国大大加强了投入到环境污染治理方面的力度,由此应运而生的有关环境微生物方面的科研成果也日新月异,由此贯穿应用的环境微生物学内容也需不断更新。目前我校所用的教材是以周群英和王士芬编著的《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第3版)为主,虽然它基本可满足一般工科类院校的教学要求[3],但教材知识与研究应用成果可能会滞后于现状,因此任课老师不断汲取新的知识,了解掌握科技最前沿,从而引导学生拓展想象思维,把握环境工程行业与微生物有关的尖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这样课程教学效果也随之提高,才能彰显本学科的特色生命力。

因此我们院校根据环境工程学科自身的专业特色,对该教材中各章节的内容加以优化取舍,适当增加内容,以体现学科的优势研究领域。该书主要包括普通微生物学基础理论与工程应用两大模块,前篇主要介绍微生物学基础知识,这部分内容勿需过度,否则容易演变为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等;后篇属于环境关联专业知识,主要讲解生物处理工程工艺中微生物机理,更着重于应用等,如微生物与环境保护章节中,讲解微生物对污染物的生物降解反应与降解途径,以及生物降解性的测定及归宿评价等,但内容也不宜过多,否则容易重复后续污染控制工程的课程内容。因此,在课程教学时应合理安排两大模块的比例,确保侧重点,避免重复。

2 改变单一灌输入式教学,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

摒弃课堂教学中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讲授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方法,教师引入热点话题可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并且热点话题对求知欲甚强的学生来讲永远都具有吸引力,结合采用提问或启发式教学及工程实例教学法,借助多媒体、网络以及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成功的实例,如讲到微生物纯培养时,实例可结合我国70年代茅台酒厂异地“克隆”事件,依样画葫芦从茅台酒厂搬来全套酿造工艺、最好的酿酒技师、发酵的大曲乃至窖泥到遵义,但为何历经10余年酿出的酒仍然怎么也不像茅台酒?实验者能够搬走茅台酒酿制的一切的其“部件”、配方,但无论如何也搬不走茅台镇上空“织造”出的不易受外来自然力损坏、影响的微生物环境。这样激发学生的听课兴趣,并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以此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4,5]。这样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满足当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以下介绍通过几个方面丰富教学方法:

2.1 介绍相关老师在环境领域的科研项目

理论教学中,将教研室相关科研课题融入到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教师的科研主题与内容与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相关,激发他们的听课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如讲到微生物遗传篇幅中的质粒时,可以结合当前石油污染问题,介绍许多石油烃类降解的代谢途径都是由微生物中降解性质粒控制的,一方面了解质粒在微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了解质粒在基因传播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结合相关老师正在从事的高效降解石油污染菌种筛选及相关基因克隆课题上,分离的菌种的培养条件及生长特征,以及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高效降解石油的基因工程菌,解决混合菌群在实际应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从遗传学角度来实现对石油污染的生物修复。学生对这些新内容的反馈也很活跃,能引发较多的研讨。

2.2 合理完善多媒体课件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微生物是肉眼看不见的,多媒体教学能够展现显微镜下呈现出的生动而有趣的微小生物图像,如全国“奥林巴斯显微图像大赛”中精彩图片的收集,让学生领略与认识显微镜下的美妙世界,感受镜下的瑰丽影像,使学生如身临其境般进入一个引人入胜的神秘世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印象深刻,易于激发学习兴趣。再如,在讲解遗传物质的直接证据为DNA的经典实验中,笔者采用Flash动画演示了Griffith与Avery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即荚膜有毒的光滑型与无毒的粗糙型肺炎双球菌分别感染小白鼠,将抽象难懂的DNA遗传机理变为生动的动画,直观的展示远比枯燥的讲解来得更生动有效。同时在多媒体课件中也可结合国外优秀原版教学课件与最新科研成果,加以丰富教学内容,开阔学生视野。在有条件的多媒体教室还可将教学录像链接到环境微生物学相关网站上,利用网络资源及时了解前沿科研信息。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一方面多媒体教学极大的增加教学的信息量,容易造成重点不突出,本末倒置,反而会降低教学效果。另一方面由于过多使用多媒体教学,老师可能会忽视课堂板书的传统教学方式。因此我们要做到二者结合,实现优势互补。

2.3 参观实习与加强教学实践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对所学的理论知识往往是零散的,不能运用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来解决实际到的环境问题。因此在课程接近尾声时,安排学生到城市污水处理场、纺织印染厂、垃圾填埋场等场所参观取样,鼓励学生利用课堂上学习的微生物理论知识,如从印染厂采集的长期由甲醛废水浸泡的活性污泥处理工艺,没有现成的优良菌种,学生们要配制何种培养基,如何从中筛选分离能够以甲醛为唯一碳源与能源的优良菌种,又如何进行甲醛降解能力的诱导和高效降解甲醛能力的测定等研究。实验测得的结果鼓励学生撰写科研论文,筛选出的优良菌株可结合申报国家发明专利等。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综合运用理论知识来思考解决实际问题,不仅加强了学生对环境微生物学知识及相关环境问题的理解,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3 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是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理论知识的实验技能培养课,实验课程对理论教学会产生重要影响,二者相辅相承[6]。实验项目分为验证性、综合性、研究性等3种类型,其中验证性实验是实验课程的基础,要求掌握微生物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这部分实验主要内容相对较固定,如“光学显微镜的操作及革兰氏染色技术”、“芽孢染色”、“放线菌、酵母菌、霉菌的形态观察”、“显微镜直接计数及微生物大小的测定”、“培养基配制及灭菌技术”、“活性污泥微生物的显微镜观察”等实验项目。而综合性与研究性实验是对所学环境微生物学内容的拓展和实际运用,可以激发学生研究热情和创新欲望。特别是研究性实验内容,笔者结合当下教育部“十二五”期间实施的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指导本科生组成团队,自主进行总体设计、准备研究条件和撰写实验流程及研究报告等工作,这样实验研究相对完整。今年本班学生的研究型实验“餐厨垃圾厌氧发酵产沼气量的研究”,通过对身边的实际样品(食堂剩饭剩菜或泔水等)进行研发与处理,使餐厨垃圾变废为宝,净化环境,这对于环境污染问题和能源日益紧张的现今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学生们在实验过程中了解环境治理中微生物的广泛用途,懂得如何利用微生物来转化日趋恶化的地球环境。更值得一提的是,我们把创新活动延伸到学生的毕业论文中,提高了学生们的毕业论文设计质量。

三种类别的实验对于《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课程教学都非常重要,彼此不可替代,不可顾此失彼,三者之间的优化组合则可以实现实验课程的趣味性、实用性、、创新性的统一[7]。实践告诉我们,实验教学不仅能促进理论教学的学习,更可以为本专业培养创新性人才奠定基础。

4 结语

上一篇:质量要素下一篇:缓蚀剂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