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控制

2024-06-19

微生物控制(共12篇)

微生物控制 篇1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微生物实验室是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技术支持部门, 主要承担着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检验、传染病监测检验、食品及环境卫生微生物检验、医疗及托幼机构消毒效果监测检验、生活饮用水监测检验等任务[1], 所出具的检验结果是卫生行政执法、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重要基础和参考。如此重大的意义决定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微生物实验室必须时刻注重实验室的质量控制工作, 确保实验结果及时准确和客观公证。本文就是通过对影响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微生物实验室实验结果的重要因素和关健环节进行总结和分析, 为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微生物实验室的质量控制工作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依据ISO/IECl7025:200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2]、《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 (国认实函[2006]141号) [3]、《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 (国认实[2010]49号) [4]的相关要求, 结合本中心微生物实验室的质量控制工作进行回顾性总结和分析。

2 结果

2.1 实验人员条件

2.1.1 客观方面

微生物实验室专业技术人员过硬的检验水平是保证实验结果准确可靠的重要条件。因此,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微生物实验室应根据工作需要, 从专业、学历和职称等方面合理配置足够的检验人员, 满足实验的要求;检验人员上岗前应经过专业化的检验技术和操作技能培训, 并经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

2.1.2 主观方面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微生物实验室的检验人员应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严谨务实的工作态度, 认真对待每一次实验和每一份标本, 最大限度地避免实验误差, 确保检测结果客观公证、准确可靠。

2.2 实验设备配置

2.2.1 合理配置所需的仪器设备

先进优良的实验设备是微生物实验室实现检验工作的基本硬件要求。因此,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微生物实验室应根据本辖区的实际情况和检测工作的需要正确配置所需的仪器设备, 包括恒温培养箱、冰箱与低温冰箱、高压蒸汽灭菌器、生物安全柜、实时荧光PCR扩增仪等, 以满足当前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需要, 特别是要满足食物中毒、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检验的需要。

2.2.2 加强仪器设备的管理

为确保上述仪器设备能正常运行和高效地为实验工作服务, 应加强实验仪器设备的管理工作, 对影响实验结果的设备要进行有效的控制, 包括建立仪器设备档案、确定仪器设备保管人、制作仪器设备操作规程 (SOP文件) 、加贴仪器设备状态标识、规范仪器设备使用和维修的登记、对仪器设备进行检定/校准和定期维护等。

2.3 实验方法应用

2.3.1 尽量应用标准检验方法

应优先选用现行有效的国家、行业、地方、企业标准中规定的检验方法, 并对这类标准检验方法进行学习和受控, 编制标准操作规程 (SOP文件) , 在实际工作中严格按照标准检验方法及其标准操作规程 (SOP文件) 开展实验工作。

2.3.2 非标方法应进行验证和审批

有部分实验工作确实没有现行有效的标准检验方法时, 可从知名的技术组织或有关科技文献、权威期刊公布的方法中选择合适的方法, 或者自行研制实验方法。但这类方法在开始正式使用之前应按相关程序对该方法进行准确性和精密度的验证和鉴定。

2.4 实验环境建设

2.4.1 建设规范的生物安全实验室

随着我国各种重大传染病监测力度的不断加强, 如艾滋病监测、流感监测、手足口病监测等, 我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微生物实验室已经面临越来越多的高生物危险性标本, 这就要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微生物实验室必须建设规范的生物安全实验室, 实验室的总体布局和各部位的安排要充分考虑减少潜在的对样本的污染和对人员的危害, 实验室内部设置明显的分区 (污染区、半污染区、清洁区) 标识, 采取有效的隔离措施防止交叉污染, 确保标本、实验人员和外环境的安全。

2.4.2 规范实验室的管理

根据工作流程和实验要求对实验室进行规范化管理, 室内温度控制在18~26℃, 相对湿度控制在45%~65%;利用沉降法定期监测无菌室或洁净实验室的空气洁净度及紫外线强度, 并要进行消毒效果监测, 以保证符合样品检测所需的环境要求。

2.5 实验材料选择

2.5.1 选用合格的供应商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微生物实验室需要用到的实验材料种类非常多, 包括各种培养基、诊断血清、染色液、生化及免疫试剂、试管、一次性吸嘴等。这些实验材料的生产厂家多、材料质量好差掺杂, 稍有不慎就会造成错误的实验结果。所以实验材料供应商的选择原则是国内外知名品牌和市场信誉度高的产品、有质量保证能力和服务保证能力的企业, 并且要求供应商应出具三证资质证明 (许可证、注册证、经销证) 。

2.5.2 加强实验材料的验收

验收人员在验收实验材料时, 应仔细核对实验材料名称、规格、批号、生产日期、保质期及密封状况等。对于一些特殊的实验材料还应进行相关的验收试验, 如革兰氏染色液应分别用革兰氏阳性和阴性标准菌株进行染色试验;各种生化试剂和培养基应选用已知特性的标准菌株分别进行性能试验等, 符合要求者才可使用。

2.6 实验过程质量控制

2.6.1 样品的采集和流转

实验开始前应按实验项目的要求正确采集样品, 并规范保存和运送, 否则会对结果造成很大的影响, 如进行艾滋病CD4检测的血液样品在采集时应使用抗凝剂且不能在冰箱保存、培养脑膜炎双球菌的样品应在室温下运送和保存等等, 只有熟悉各类样品的采集方法和保存方式, 才能确保下一步的实验能顺利进行下去。

2.6.2 实验及实验原始记录

要严格按照微生物实验的各项标准化操作规程进行实验, 不得随意改动操作程序;严格进行无菌操作, 并要做好生物安全防护;通过对照 (包括空白、阴性和阳性对照) 对PCR等分子生物学实验和血清学试验结果进行质量控制。实验过程应详细书写实验原始记录, 记录的信息包括检验步骤、检验结果、检验人、所用仪器设备、试剂、环境温湿度等, 以保证在必要时可以再现检测过程。

2.6.3 数据处理及报告核发

实验数据出来后应按规范进行科学的处理, 包括引用正确的计量单位、有效数字的正确修约及平均值的计算等;实验报告在发出之前要经过复核, 校核无误后, 实验室应及时编制、出具实验报告。

2.6.4 实验资料归档

全部实验结束后, 应及时将采样记录、实验原始记录、留底报告等有关实验资料整理归档, 按相关规定条件和期限保管。

3 讨论

实验室质量控制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 特别是对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微生物实验室而言, 由于其主要从事的是产品、公共场所等样品的卫生指标菌检验以及传染病监测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相关病原微生物的检验工作, 所出具的实验结果是卫生行政执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效应对的重要技术支持和依据, 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 因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微生物实验室必须不断加强实验室的质量控制工作, 确保实验结果及时准确和客观公证, 这样才能确保有关卫生行政执法能够顺利实施和确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有效应对。实际上, 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微生物实验室的工作中, 影响实验结果质量的因素是很多的, 本文所讨论的“人、机、法、环、料+过程控制”这六方面是任何一个微生物实验室都必须认真抓好的质量控制工作中的最基本的也是最关键的要素, 只要这六方面做好了, 整个实验室的质量控制工作也就上档次了。

参考文献

[1]刘晓明, 潘明亮.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建设卫生检验中心实验室的设想[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5, 11 (9) :124-125.

[2]《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 (ISO/IECl7025:2005) [S].2005.

[3]《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 (国认实函[2006]141号) [S].2006.

[4]《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 (国认实[2010]49号) [S].2010.

微生物控制 篇2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的提高,调味类产品出现品种多元化、产品系列化的发展趋势,很多调味类产品都制定了菌落总数、大肠菌群、致病菌等微生物指标来控制产品质量。控制不当,灭菌处理不彻底很容易造成微生物的残留和繁殖,影响产品的品质甚至危及人体的身体健康。

虽然国家标准GB/T4789.22—2003中对调味品的微生物学检验方法、步骤作了具体规定,但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着许多复杂因素,忽视这些因素很可能给检验结果带来偏差,甚至错误,从而无法正确评价产品的卫生状况,无法正确指导与监督产品生产。

结合调味品科研、检验的经验,从微生物学检验的质量控制角度对影响检验结果科学性、准确性、有效性因素,谈一些观点和看法。

一、检验人员的素质

微生物学检验人员,首先必须具有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具有较强的工作责任感,观察事物要细致,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身体健康、无不良的卫生习惯。

1、微生物学检验人员应具有多方面的专业技术知识。

(1)要掌握微生物学的有关基础知识,包括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特点、微生物的种类、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条件、1

分离、培养微生物的基本方法、无菌操作的有关知识等等。

(2)要掌握并正确理解国家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方法GB/T4789—2003、调味品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本企业的企业标准,熟悉标准化法的相关知识。

(3)熟悉计量学的基本知识,计量法令和法规及质量保证体系知识。熟悉计量标准,检验仪器设备的验收、使用、保管、报废制度等。

(4)要熟悉调味品的生产工艺,检验中发现的问题往往反映的是生产工艺中的不合理性,只有熟悉产品生产工艺才能具备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5)检验人员应通过技监或防疫部门的专业技能培训,取得合法的上岗资质。

二、微生物检验室的环境条件

微生物检验室是进行食品微生物学检验的地方,应单独设置,操作区与办公区应分开,避免污染。

一般应设有准备室、培养室、无菌室、洗涤室、消毒室。试验室要有足够的光线,通风良好,最好有脚踩式洗手池和固定的消毒设施。

无菌室要设有套间或缓冲间,最好设有推拉门,以防止空气振荡。

无菌室一般要求如下:

1、高度不超过3m,室内墙壁光滑,应尽量避免死角,便于洗刷和消毒。

2、应保持密封、防尘、清洁、干燥、进行操作时不得进出无菌室。

3、室内设备简单,禁止放置杂物。

4、工作台、地面和墙壁可用0.1%新洁而灭或0.05%过氧乙酸溶液擦洗消毒.5、无菌室可用紫外线进行空气及工作台面消毒,一般采用30W杀菌灯,距离工作台1.5~2m,在操作前,开灯0.5h灭菌,隔0.5h后,可进入无菌室内工作。

6、根据无菌室的净化情况,可酌情用2mL/m甲醛溶液熏蒸消毒。

7、根据条件可配备无菌化工作台或净化工作间。

8、微生物实验室应有合理完善的卫生管理制度,每天坚持做好环境卫生工作,定期对环境进行消毒,经过培养后的培养物应经无害化处理后方可排放、洗刷。

三、仪器设备及材料

微生物检验室应配备足够检验工作需要的仪器、设备及器材,主要有恒温培养箱、电热干燥箱、高压蒸汽灭菌器、天平、恒温水浴、生物显微镜、净化工作台及移液管、试管、平皿、广口瓶等玻璃器皿。

1、仪器设备计量器具使用前应经计量检定部门检定合格后方可使用。

2、仪器设备量具的量程,精确度等要符合检测项目的相应要求。

3、应编制仪器设备的操作规程,并严格按操作规程要求使用。

4、应认真填写仪器设备的使用记录,贵重仪器设备应有专人管理。

5、仪器设备应定期检修,做好设备的期间核查工作,保证仪器设备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3.6微生物检验所需的各种器皿(如吸管、培养器等)必须洗刷干净不得有洗衣粉等表面活性剂的残留,否则会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6、实验前玻璃器皿应采取可靠的方法灭菌处理,一般采用干热灭菌法在160℃电热干燥箱中维持2h左右达到灭菌目的。

四、药品及培养基

1、微生物检验用的各种药品、试剂和干粉培养基必须是专业厂家生产的产品,质量必须符合有关的质量标准。

2、培养基应在玻璃容器内配制,一般不得与铜、铁制器皿接触,否则会影响培养基质量。

3、培养基、染色液和试剂配制应严格按GB/T4789.28—2003标准规定进行操作,配制时按规定的配方和顺序添加,不得随意更改。

4、培养基及试剂用水应采用蒸馏水,避免使用自来水,因自来水中的漂白粉、氯气等对微生物生长有抑制作用。

5、配制好的培养基必须进pH值的调节,适宜的pH值是微生物生长、繁殖的基本条件,一般用1mol/L的NaOH和HCl溶液进行调节。

6、培养基配制好以后,应立即进行必要的灭菌处理,一般采用湿热灭菌法,即高压蒸汽灭菌器,121℃灭菌20—30min,某些含糖及特殊成份不耐热的培养基采用115℃灭菌15—20min.7、配制好的培养基应及时使用,不宜放置过久,可置4℃冰箱存放,在2周内用完,己开封用过的培养基不得再次使用。

8、配制好的培养基应进行空白无菌试验和利用质控菌株进行效果试验,当更换药品的生产厂家、批号时应对其质量进行检查,合格后方可使用。

9、按要求应做好药品配制的原始记录工作、保证检验数据的可朔源性。

五、微生物检验过程的质量控制

调味品微生物检验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否则会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1、微生物检验样品的采集必须具有代表性,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抽样方案,样品的数量应满足检验、复验、备查的需要。

2、一般应采取完整未开封的样品,如是散装样品,采样必须在无菌操作下进行,采样的用具,应预先经灭菌处理。

3、样品送到食品微生物检验室应越快越好,一般不应超过3h,散装样品如不能即时检验样品应置于1—5C环境中待检。

4、微生物检验必须按无菌操作要求进行。必须穿专用的工作服、帽、口罩、拖鞋并应放在无菌室缓冲间,工作前经紫外线消毒后使用;进无菌室前用肥皂洗手,然后用75%酒精棉球消毒后进行微生物检验工作;实验应在酒精灯前操作,吸管及试管塞要通过火焰消毒,防止吸管尖部触及物体造成污染。

5、瓶装检样处理时可用点燃的酒精棉球烧灼瓶口灭菌,用石碳酸纱布盖好,再用灭菌开瓶器将盖启开。袋装样品应用75%酒精棉球消毒袋口后进行检验。食醋由于酸度较高,应将样品用20%—30%灭菌碳酸钠溶液调pH到中性后,进行检验,否则由于pH较低不利于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也易使乳糖胆盐发酵管产酸变色,影响检验结果准确性。

6、检验原始记录应及时记载,原始记录格式要求有足够的信息量,并具有可朔源性。

微生物检验质量控制的相关探讨 篇3

1样品采集的质量控制

1.1样品采集器具:采集细菌样本的容器应先经过灭菌消毒,然后放置于一个干燥清洁的地方保存备用;采集病毒样本的容器,应根据不同疾病的性质和病毒的种类选用不同的采集器具(所用器具也应是无菌的)

1.2样品采集:样品采集时必须无菌操作,避免杂菌污染,采集样本的容器,避免倒置或破碎。样本的容器必须有标签,注明采样时间、样本来源及编号。采集的样本应在规定的时间内(一般3—4小时内)送达实验室,有些样品如病毒(如甲型H1N1)咽拭子标本需在特殊环境(冰瓶或者其他冷藏器具)中运送;如需运送血液,应当避免剧烈震荡,防止溶血;需要血清的样本,采血后应该使其在试管中凝固运送并及时分离血清。

1.3样本接受:送往实验室的样本,必须附有样本检验单和样本交接单。接受样本时,检验者应该仔细核对样本检验单和样品交接单,核对无误。对有完整包装已被破坏、或者数量不对的应该拒绝接受。

2无菌室的质量控制

无菌室必须保持良好的操作环境,每次使用无菌室前应先开启紫外线灯照射30—60分钟,如果需要开启通风设备或者空调降温,应该先开启设备,然后开启紫外线灯照射。实验结束后,及时清理台面,并开启紫外线灯照射。无菌室要保持无菌无尘。无菌室的消毒使用均要有详细的记录。

3菌株的质量控制

标准菌株应来源于专门保存供应机构如CMCC、ATCC、NCTC,以及各级临床检验中心下发的质控菌株。标准菌株的保存应以保持标准菌株最大活性,避免和减少细菌变异为原则,通常采用冷冻干燥、超冰冻和培养基保存等方法。其中培养基保存适用于大多数实验室,实验室可以根据各种细菌的特点,选用不同的培养基。但是这种方法保存菌种时间较短,必须定时移种,经多次移种可使变异概率增高。

4培养基的质量控制

目前,大多数实验室都使用干粉培养基,使用这类培养基要记录其制作的简要过程,制作者要签名。如需要配制的培养基,所使用的试剂应选择化学纯(CP)试剂,各种成分要称量准确。

培养基的质量控制应首先从外观上人手,培养基的一般性状包括外观、厚度、pH值等。刚配制的液体培养基,其外观应透明、清亮、无混浊、无沉淀,颜色符合要求。新鲜的固体培养基应具有特定的颜色,表面湿润但无水汽、平整、光洁无凹坑和气泡。整块平板厚薄均匀,一般厚度在3mm,但MH平板的厚度不得小于4mm。斜面的长度不得超过试管长度的三分之二。应经常观察贮存培养基的质量是否合格。配制好的培养基必须用4℃冰箱保存,并在有效期内使用完。若试管内液体培养基液面降低,表明水分蒸发,培养基浓缩。当固体培养基发生颜色改变,表面干燥,出现裂纹或边缘的琼脂与平板或者试管分离时,应不再使用。培养基的pH是细菌生长的重要条件之一,一般而言合格培养基的pH应在规定值上下0.2的范围内。其次是进行无菌试验(取一定数量的配置好的培养基分别于35℃、25℃培养24消失,如无细菌生长则为合格)。最后是进行培养基的性能监测,用已知特性稳定的参考菌株进行监测,符合生长特性者,方可使用。

5检测仪器的质量控制

每次试验前对各种仪器设备进行检查,设专人管理维护。恒温培养箱每天进行温度监测,根据实验需要设定需要的培养温度,并对其定期进行消毒清洁,避免由于培养箱本身的不洁而造成样品污染。存放培养基和试剂的冰箱温度控制在0~4℃之间,定期进行化霜清洁。水浴箱温度应控制在35~37℃之间。称量用的天平每年必须经过计量部门检定合格。各种仪器和玻璃容器都必须经过专业计量部门定期校正,方可使用。

6检验方法的质量控制

严格按照国标和国家推荐的方法进行规范化操作,检验过程必须有详细实验记录。为保证结果的准确可靠,每次试验应设立阴性、阳性及空白对照。要认真填写实验记录,尽量不涂改,如有改动应由检验者盖章或者签字。按照实验室计量认证要求规范化书写检验报告,及时报告检验结果。检验报告须由检验者签字复核后方可发出。样本及检验记录应按规定时限妥善保管,以备必要时进行查询和复检。

7检验人员的质量控制

由于微生物的不断变异,一些新的种别出现,检测技术越来越复杂,所以检验人员就必须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在复杂的样本的情况下,尤其需要检测人员有清晰的思路,有步骤地对样本进行仔细的分析。尤其是在检测初期,要善于抓住一些微生物的显著特征,这样对整个检测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时候直接影响到检测的方向。检验人员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在检测工作中具有忘我的精神,在工作中认真负责,精益求精,多思考,勤动手。实验室人员应参加本专业知识的学习,及时参加专业相关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的知识的培训,经常参与突发事件的应急演练,接受未知菌株的分离鉴定,使日常的应急能力得到加强。

食品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 篇4

目前, 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新版《食品安全法》出台, 提出“四个最严”标准, 保障食品安全。食品微生物检验是食品安全检测工作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食物中毒排查, 提供强大的支撑和重要技术手段。在实际检验工作中, 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复杂情况, 这些情况都有可能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所以必须针对食品微生物检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加强质量控制, 在整个过程中融入质量控制工作, 提高检验的精确度, 保证食品安全。本文对食品微生物检验的过程进行分析, 并给出一些质量控制的建议。

食品微生物检验前基础设施控制条件

检验人员的要求

食品微生物检验人员必须具有食品检验能力, 并且持证上岗。食品检验机构建立检验人员的上岗资格、培训、技能、经历档案等, 不得聘用国家法律法规禁止从事食品检验工作的人员。微生物实验室应由具有一定微生物学资质或相近专业的人员来操作, 并且要接受《食品安全法》及其相关法律法规、质量管理和有关专业技术培训、考核, 经过考核合格后方能上岗。检验人员必须有极强的责任心, 工作作风严谨细致, 有着很强的观察能力, 善于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同时, 要求检验人员定期参加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培训。提高检验人员的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 是加强食品微生物检验质量控制的有效手段之一。

检验样品的要求

(1) 样品的采集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样品必须具有代表性。 (2) 样品采集必须在无菌操作条件下进行。要防止交叉污染, 防止样品变质、损坏、丢失, 不得加入防腐剂和固定剂。 (3) 样品保证相应储存温度。应在规定温度下保存。 (4) 样品检测及时性。样品采样完成后, 必须及时送往实验室检测, 时间不超过3小时。 (5) 做好与样品有关的记录。包括采集数量、采集时间、检测日期、保存温度等。

检验环境的要求

(1) 实验室的布局和设计应考虑良好的微生物操作和安全, 为最减少微生物菌种的交叉污染, 将实验室分成洁净区、无菌区和阳性室, 严格区分办公区域和操作区域。 (2) 所有微生物样品都应采用无菌取样技术, 在规定取样区域进行操作。 (3) 实验室建立卫生管理制度, 保持实验室内清洁卫生, 实验桌台面用消毒液擦拭, 保持无尘, 杜绝污染。实验用过的废弃物要倒在固定的箱筒内, 并及时处理。 (4) 在实验完成后, 及时做好使用记录。实验结束后, 应记录环境检测结果, 并归档保存。

食品微生物检验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检验仪器的要求

(1) 食品微生物实验室应具备下列仪器:培养箱、高压锅、普通冰箱、低温冰箱、厌氧培养设备、显微镜、离心机、超净台、振荡器、普通天平以及千分之一天平等。对于连续工作的仪器如冰箱、培养箱等, 每天都应进行温度监控和记录, 并定期维护。 (2) 实验室所使用的仪器、容器应符合标准要求, 经计量部门定期检定合格后方能使用。 (3) 实验室仪器安放合理, 建立仪器档案, 每台仪器应备有作业指导书, 保养、维修、使用登记本。 (4) 仪器使用后, 要做好使用记录, 包括使用情况、使用日期、使用人员等。

检验试剂的要求

(1) 食品微生物检验试剂, 应符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要求, 包括商品化试剂盒和分析纯等。 (2) 试剂做好验收、确认、使用的记录, 确保每一次使用都能满足检验要求。 (3) 培养基的配制, 要按国标要求, 配置好的培养基及时冷藏保存, 放在指定区域, 标识不同种类的培养基, 防止交叉污染, 并注意在有效期内使用。

检验过程的质控

(1) 严格按照国家现行有效标准或行业内制定的符合国家要求的行业标准, 并按照国家卫生部门制定的方法进行食品微生物检验。 (2) 在检验过程中采用标准样品, 用对照品的实验过程与结果作为参照对比, 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检测标准品和对照品必须来源正规、可靠, 防止变质污染, 做好使用管理工作。 (3) 做好原始记录, 原始记录要求有足够的信息量, 并具有可朔源性。对原始数据进行整理, 去除不必要的误差, 获得准确的数据。 (4) 检验报告必须清晰、准确、客观, 经过有关人员复核签字, 加盖印章后方可生效。

总结

娄烦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微生物 篇5

检测记录(微生物)

第号 收样日期:检验日期:

——————————————————————————————————————— 样品名称:样品数量:

——————————————————————————————————————— 送样单位:送样人:采样方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样品来源:规格包装:检测编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检验室名称:样品状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检验环境温度:湿度:仪器:电热恒温培养箱.SPX-250B-2 及主要仪()()

器设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项目及检GB/T5750.12-2006:细菌总数、总大肠菌群

测依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细菌总数:

稀释液原液1:101:1001:1000空白对照实测数

对照结果

平均数

检测结果(CFU/ML)

2、总大肠菌群

加量10ml1ml0.1ml初发酵

半板分离

革兰氏染色

复发酵

微生物检验质量控制及其影响因素 篇6

【关键词】微生物检验;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R446.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501-02

在基层卫生院工作中,微生物检验结果在相关病患的预防、诊断治疗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了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对微生物进行检测的过程中,可能影响检验结果的各个环节加以严格控制,才能保证检验质量的可靠性。质量控制包括室间质量控制和室内质量控制。室间质量控制是各实验室之间进行质量控制的一种方式,也是上级实验室对各实验室进行质量管理的手段。室间质控是建立在一个较好的室内质控基础上的,做好室内质控直接关系到日常检验工作的质量。

1 室内质量控制

1.1 人(检测及相关人员) :微生物检验的主要特点是:以手工操作定性试验为主,且由于微生物的不断变异,一些新的种别出现,检测技术越来越复杂,这就要求操作人员必须有比较强的专业知识、分析判断能力和熟练操作。在复杂的样本的情况下,尤其需要检测人员有清晰的思路,有步骤地对样本进行仔细的分析。

1.2 机(设备 ) :微生物检验实验室检测水平的高低,不仅取决于人员的业务素质,也取决于仪器设备的整体管理水平。对于实验中的仪器,要定期进行维护、校准[1]。主要仪器设备要有使用与维护记录、使用记录,期间检查记录,仪器设备的受控状态。

1.2.1 常用培养箱 恒温培养箱要求36±1℃,恒温水浴箱可调至56℃±1℃或44℃±1℃、霉菌培养箱25℃±1℃、电冰箱4℃±2℃,低温冰箱-20℃±5℃,所用仪器应恒温准确,要每天观察和记录温度的变化。

1.2.2 压力蒸汽灭菌器 高压蒸气灭菌器的质量控制主要有生物学方法及化学方法。生物学方法是利用嗜热脂肪芽孢杆菌对热的耐受性,把纸片放入高压蒸气灭菌器内,灭菌后取出置于溴甲酚紫葡萄糖蛋白胨水培养基中,观察有无细菌生长。化学方法是化学指示卡检测方法,将既能指示蒸气温度又能指示温度持续时间的化学指示卡放人物品中央,经过灭菌后取出指示卡,根据其颜色及性状的改变判断是否达到灭菌条件。

1.3 料(试剂及易耗品等) :微生物检验中主要耗品和材料是培养基。从培养基自身的质量来看,不同生产厂家的产品,甚至同一厂家不同批号的产品都会存在差异[2]。要求生产企业提供:培养基成分名称及产品编号、批号、使用前的ph、储藏信息和有效期、性能评价和所用测试菌株、技术数据清单、质控证书以及必要的安全/危害数据等材料。

1.4 法(检验方法)

1.4.1 检验方法直接影响检出率和检测结果,微生物检验方法应优先采用国家规定的标准检验方法、行业标准、地方标准规定的检验方法,并定期查新,以保证所使用的标准现行有效。

1.4.2 新的检测方法使用前提供正确运用新检测标准的确认备案记录,内容包括:

a、相关方法新的有效版本;b、人员资质或能力证明;c、所使用的仪器设备相关材料;d、所使用的标准物质、试剂目录;e、原始记录格式;f、包括原始记录在内的两份完整检验报告。

1.4.3 新方法使用需报批。

1.5环 (环境条件) :实验室应布局合理,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相邻工作区域的不利影响;为防止检测过程中断电,一般采用双路供电,不具备的,应设置自备电源。微生物检验对检测场所的设施和环境条件要求较高,必须对其检测场所的设施和环境条件进行有效的控制,使各项设施和环境条件既符合检测技术规范的要求,又能保障工作人员的健康和环境的安全,才能确保检验结果准确、有效、可靠。

1.6样品 :标本检验的质量控制 标本的合格与否是检验结果准确与否的关键,所以标本的正确采集、保存、运送和处理至关主要。

1.6.1 标本的采集 (1)注意选择采样的时间,一般选择疾病的早期、急性期或症状典型时或用药前采集,食物中毒的标本应及时采集可疑食物等; (2)注意采集方法,根据待测微生物种类的不同,采用不同的采样方法,如需氧菌、厌氧菌或兼性厌氧菌等微生物的检验均须用不同的方法采样;(3)盛装标本的容器,除大便、肛拭子、咽拭子和痰等标本外,其他标本均应无菌操作采集,并以无菌容器盛装; (4)标本量,所采集的标本应具有合理的布点; (5)注意安全,标本采集时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污染、传播和自身感染。

1.6.2 标本保存和运送 一般样本应就地采集并及时送检,若现场离实验室远,则所采集的样本必须妥为保存,往往采用适当的保存液和保存条件(如保温、冷藏、厌氧或接种人培养基),以避免标本腐败变质;标本运送应有专人负责,特别是烈性传染病样本应密封,并保证由两人以最快的交通工具运送,还应确保安全。 2 室间质量控制 对检测工作来说,实验室之间比对和能力验证是最基本最有效消除偏差,达到质控目的的手段,对检测结果起到复核和证明作用,通过能力验证,使我们对检测结果心中有底,及时发现问题,纠正错误,从而保证出具的检验数据满足质量要求。因此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应积极参加上级卫生部门组织的能力验证和实验室间比对活动,从而找出差距,总结经验,有利于提高实验室的检测水平。

参考文献

[1] 韩靖云,张秀珍.不合格采样及送检导致生化指标波动原因的探讨[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1,34(1):113-114.

微生物实验室质量控制 篇7

1 质量管理与质量控制

质量管理是运用计划、组织、控制、协调、教育以提高管理职能,对质量系统实施以达到预期质量目标的管理过程。质量控制是为达到质量要求所采取的技术和活动,即为提高工作质量,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方法,控制影响工作质量的各种因素[1]。质量控制过程包括确立控制标准、评定活动成效、纠正错误3个步骤。实验室的质量控制就是对人员、检验方法、仪器设备、实验环境、试剂和标准物质、血清和培养基以及除此之外的其他的一些科学的工作程序等方面进行的有效控制[2]。

疾病预防控制系统实验室首先要按照实验室认可/资质认定之类的科学管理方法建立一个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从组织机构、管理、职责、程序、资源、人员和检测能力等多方面具备相应的自身条件,才能确保质量控制工作有的放矢,落到实处。质量控制是保证质量管理的一系列措施、方法和手段,是实验室质量管理的重要部分,可操作性强,是一个信息反馈系统,通过反馈揭示质量管理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促使质量系统及时进行调节、完善,以达到最优状态。

质量控制包括室内质量控制和室间质量控制。室内质量控制旨在确保实验室在自身循环中呈良性上升趋势,避免错误的发生;室间质量控制是各实验室之间进行质量控制的一种手段,为了提高实验室检测能力,通过纵向比较,显现自身优缺点。室间质量控制是建立在室内质量控制基础上的,做好室内质控直接关系到日常工作的质量。实验室质量控制是为了检测和评价整个检测过程的工作质量,随着对质量认识的深入,实验室质量控制已不仅仅限于对实验过程的监测,还包括人员培训、正确地采集和运送样本、正确选择质控物和确定质量控制标准,以及实验质量控制的综合评价和管理等,是考察一个实验室、一名检测者或是一台仪器设备工作质量的主要指标。

2 室内质量控制

2.1 技术人员

从事疾病预防控制系统微生物检验的技术人员须经广泛的基础训练,包括微生物学、基础医学等知识的学习以及专业化的实验技能培训,并经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3]。另外,还要注重学习新的理论、技术和方法,积极参加各种专业培训和技术交流,以弥补知识和技术的老化。此外,特别需要培养的是检验人员高度的责任心和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实验室还要对在培人员实施有效监督,对新员工进行检测技能的培训以及对他们的检测技能进行确认合格后上岗。检测人员均应经有关安全和防护、救护知识的培训。对于从事传染病病原检测的人员,基于生物安全考虑,应定期接受健康状况监测,并建立相关记录,包括定期体检记录、职业暴露记录、免疫接种情况等。

2.2 检验方法

实验室应采用国家、行业规定的检验方法,若某些检验项目缺如,应尽可能选择国际或国家标准中已经公布或由权威的技术组织或有关技术文献上公布的方法。新的复杂的检验方法正式使用之前,须核实其正确性和精确性。实验室必须对方法进行一定样本量的预实验,证明实验室能够重复试验中的指标[4]。

2.3 标准操作手册

微生物实验室必须根据本实验室条件编写标准操作手册并定期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修改和补充,用以指导实验室日常工作,使实验室在实验操作中不因人员的变动受到影响。标准操作手册通常应包括以下内容:各级人员的职责和权限、实验室生物安全措施、实验室可开展的检验项目、培养基和试剂的配制方法、菌(毒)种的管理、环境设施监控要求、质量控制方案和废弃物处置等。

2.4 质控物

微生物实验室应建立有效的适合试验范围的培养基和试剂质控程序,对所有的培养基和试剂都需要评估,并采取技术性验收。验收所用标准菌(毒)株必须是认可的菌种或从标本收集途径获得,必须来自权威机构或认可部门[5],使用管理要严格按照认可准则在微生物实验室的应用说明的要求和全国生物安全实验室通用要求和检测技术规范执行。应根据每项试验的性质不同和对标准菌株的生物学性状的要求,选择作为质量控制的标准菌(毒)株,标准菌(毒)株应有专人管理,使非管理者无法随意获得。无论是定性试验还是定量试验,质量控制系统要有足够的灵敏度检测出试验中出现的误差,因此,质量的监测点必须设在一个敏感的位置。定性试验应在较弱阳性的范围内,定量试验则应位于解释试验结果的决定性水平附近。

2.5 质量控制标准

2.5.1 培养基的质量控制标准

微生物实验室目前所用的培养基多为市售合成培养基,在选购时一定要选购经试用性能好的培养基生产厂家的产品,同时索取其相关产品的质控报告。控制标准通常以细菌能否在培养基中生长或能否形成典型菌落来衡量。基础培养基要求细菌能够生长,发育良好并能使细菌充分表现出其典型的特征。选择培养基原则上使用预期最难生长的细菌菌种,并且应少量接种,要求被抑制的菌种不生长或生长较弱,被选择生长的菌种生长良好。生化培养基,用作质量控制的菌种应包括该生化反应为阳性反应和阴性反应的细菌。

2.5.2 试剂和染色液的质量控制标准

试剂和染色液必须注明配制或购入的日期,按试剂要求的贮存条件贮存并在有效期内使用;对稳定性较差的试剂,必须在试验的同时进行阳性和阴性对照试验。

2.5.3 抗血清的质量控制标准

抗血清的来源必须可靠,并按制造商的使用说明使用与保存。如为冻干制品,则应注明配成水溶液的日期。未使用过的抗血清应澄清,在每次使用前应观察是否澄清透明,任何混浊与颜色改变,应视为杂菌污染不应使用。

2.6 仪器设备

微生物实验室最常用的仪器设备是温箱、二氧化碳培养箱、冰箱、低温冰柜、压力蒸汽灭菌器和生物安全柜等。所有仪器性能均应达到检测标准的要求,均要建立仪器档案。仪器设备一定要按规定的检定周期进行检定。贵重的仪器、刚维修的仪器、移动位置的仪器、有数据导出的且对检测结果有重要影响的仪器,检定期间内还要进行期间核查[6]。

对于连续工作的仪器(冰箱、培养箱、水浴箱等),在每日工作开始和结束时记录温度,如不符合要求,应进行调整;隔水式培养箱、水浴箱需要定期加水,冰箱需定期除霜。二氧化碳培养箱须每天检查箱内的CO2含量及温度。高压灭菌器除对其压力表定期进行检定之外,其使用寿命要严格限制在说明书要求以内,操作人员须经专门培训后上岗。高压灭菌器和干热灭菌器必须每月进行一次灭菌性能检测,大容量灭菌器还应在不同部位放置灭菌指示物以全面评价灭菌性能。灭菌效果监控分别使用生物指示剂嗜热脂肪芽孢杆菌ATCC 7953和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孢菌片ATCC 9372[7]。生物安全柜若需更换滤网,须由专门技术人员进行,对紫外线必须每3个月检查1次消毒性能,紫外线强度应≥70 μW/cm2。

2.7 实验室检测环境

实验室的环境应满足检测要求,不能影响检测结果的可靠性、有效性和准确性,除此之外还应有利于工作人员的自身安全和仪器的维护。对检测结果产成重大影响的环境必须对其环境条件实施监控并记录加以控制[6]。

微生物实验室主要分为无菌实验室、净化实验室、生物安全实验室等。对有不同要求的区域加以明确的标识并能有效的控制,防止病原体的扩散,涉及生物安全的检测区域按照相关规范或要求配置相关的生物安全设施,如生物安全柜、室内用无排放高压灭菌器等,要有妥善处理废弃样品和有害废弃物的设施和制度。无菌实验室应配备紫外线消毒装置,定期进行紫外线消毒及空气质量监测;净化实验室在使用之前先送风再进行紫外线消毒,工作结束后再进行消毒。另外,工作人员在进入净化实验室之前要更换隔离服;生物安全实验室除按有关规范要求进行管理和使用之外,尤其要注重防止检测人员的职业暴露。

2.8 检测过程的质量控制

影响过程输出(检测报告)的因素很多,不但包括人员、设备和环境条件,检测方法(分析中质量控制)等,还包括样品的采集和管理(分析前质量控制)、原始记录以及报告的管理(分析后质量控制)等。

2.8.1 样品的采集和管理

高质量的样品是保证检验质量的重要前提,应选择最佳采样时间,根据检测实际情况采集有代表性的样品,要使用消毒设备以保证无菌取样,采样同时记录并监控采样地点的环境状况如空气污染度和温度等。实验室应对拟检验样品实行唯一标识,样品的储存及处置都要根据需要做出明确规定以满足复检需要及避免样品变质。

2.8.2 原始记录及报告的管理

原始的检验记录要包含充足的信息,以便再现整个检测过程,在更改原始记录时采用杠改法,由更改人在更改处签字并注明更改日期,同时注意不能隐去被更改的内容以保持记录的原始性。检验报告在发出前要经过复核,然后由技术负责人签发。报告存根与原始记录存档保管。

2.9 常用方法

室内质量控制是产生精确和可靠结果的基础和核心[8],是保证实验室检验工作质量的重要手段。可根据人员、仪器、试剂材料、方法、环境等关键控制点采用空白试验、平行双样、人员比对、样品复测、目击试验和盲样考核等多种方式,灵活多样、因地制宜的开展室内质量控制活动。考核范围要覆盖所有检验业务人员,针对发现问题提出纠正和预防措施。

3 室间质量控制

是由实验室以外的组织或机构对其已达到的质量水准进行的评价,旨在了解某地实验室的检验技术整体水平,使实验室从质控过程中发现问题,制定相应的措施,不断改进检验技术水平。如果只有室内质控,实验室可以了解试验的重复性好坏,但无法知道试验的准确性如何。室间质量控制评价是考察结果的准确性,是检查不同实验室操作的差异,可对实验室技术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可作为实验室质量保证的外部监督工具,有利于实验室技术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宣贯教材[M].2版.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7:1.

[2]胡伦智.浅谈质量控制在卫生防疫目标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0,16(5):1921.

[3]卫生部办公厅.全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规范[S].2001.

[4]Elder BL.Verification and validation of procedures in the Clinicalmi-cro-biology[J].Clinmicrobiol Newsl,1997,19:153-156.

[5]CNAL/AC05:2003.实验室认可准则在微生物检测实验室的应用说明[S].

[6]CNAS-CLol:2006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ISO/IEC 17025-2005[S].

[7]史玲.细菌学检验的室内质量控制[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7,17(4):722.

调理猪肉制品的微生物控制初探 篇8

调理猪肉制品作为一种新型肉制品, 也具有调理食品的各种优点。然而, 由于在生产过程中采用了熟肉产品加工设备, 改变了猪肉原有的形状, 造成调理猪肉制品在0-4℃低温下一般只能保存3-5天左右, 严重影响了调理肉制品的货架期和卫生状况。因此, 为了改善调理猪肉制品的卫生状况, 延长非冷冻条件下调理猪肉制品的保质期, 必须进行多种处理 (如对原料卫生状况、贮存时间选择的控制, 加强人员进出车间消毒和过程消毒、车间生产前后的卫生清理和消毒措施等) 以达到进一步抑制肉制品中微生物和酶的活力, 防止脂肪氧化, 保证肉色的鲜艳和产品卫生质量的目的。

材料与方法

肉样的处理

将符合宰前、宰后检验的胴体, 在分割车间进行剔骨分割后, 取分割的2#肉和4#肉, 在3±0.15℃条件下进行预冷;当原料肉中心温度达到4℃以下时, 送到加工车间按照调理猪肉制品加工工艺进行加工。

采用设备

猪屠宰全套设备、猪肉分割全套设备与用具、滚揉机、多功能注射机、多功能切丝切片机、绞肉机等。

微生物指标的测定

细菌总数的测定:按G B/T4789.2-2003《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菌落总数测定》规定方法测定。

大肠菌群的测定:按G B T4789.3-2003《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大肠菌群测定》规定方法测定。

调理猪肉制品的加工工艺

数据分析与处理

试验中所有数据均来自3个样品的平均值, 采用SPSS 11.5数据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与分析

调理猪肉制品在加工过程中微生物检测结果

从表1可以看出, 原料肉的卫生状况直接影响最终产品的微生物数量。在静腌过程中, 由于腌制料液的抑菌作用, 使产品中的微生物数量明显下降。而在注射和精加工的操作中, 由于注射和精加工操作与原料直接接触的面积最大, 因而注射和精加工成为影响产品微生物数量的关键加工工艺。因此, 原料肉初始卫生状况、注射操作和后续的精加工操作成为关键控制点。从表1还可以看出, 对各种工艺参数进行严格控制后, 每个工艺操作的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数量显著下降, 而最终产品中的菌落总数也显著下降。因此, 可以通过对原料初始微生物数量进行控制, 加强调理肉制品的过程控制与监控。

调理猪肉制品加工过程中工器具的微生物检测结果

从表2可以看出, 与原料肉直接接触的工器具的卫生状况同样会影响最终产品的微生物数量。因此, 工器具的卫生状况也成为微生物控制环节中的一个重要控制点。从表2还可以看出, 加强对生产过程中的工器具消毒, 各种与产品直接接触的工器具的微生物数量显著下降。采用二氧化氯对工器具消毒, 臭氧对环境空气消毒。溶液中消毒剂浓度、臭氧消毒时间以及消毒剂使用方法必须严格控制;消毒时间和频率同时也是控制的一个重要环节。

调理猪肉制品加工过程中添加的辅料和车间环境微生物检测结果

从表3可以看出, 在加工过程中添加的辅料的卫生状况和车间环境的卫生状况也成为微生物控制环节中的一个重要控制点。

临床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分析 篇9

1 常见影响临床微生物检验因素的分析

微生物标本进行检验时,对检验质量造成影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归结为以下几点:①微生物标本质量方面的因素。在对微生物标本进行采集时,工序是否符合质量标准;②检验人员方面的因素。检验人员是否具备相关的业务素质,准确判断微生物培养中的结果;③在运送微生物标本及对标本进行处理时,能否做到对标本进行规范化的管理;④在对方案进行设计时,培养基的选择是否正确及正确检验之前对污染杂菌的处理情况是否符合标准。

2 临床微生物检验质量控制的分析

2.1 对微生物检验标本接种前进行质量控制:

首先要保证检验项目的正确性。为临床的诊疗工作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是进行微生物检验的主要目的。因此一定要重视检验项目的正确选择(这是确保微生物检验工作可以与临床进行有效结合的必要基础)。就目前临床微生物检验而言,不同的检测项目具有不同的临床价值以及意义,故在最大程度上有效控制检验质量,在进行检验时务必要参考患者的切身情况以及病情病况,并以此作为检验项目选择的必要依据[2,3,4,5]。其次,要确定微生物标本收集方法的正确性。样本采集质量的有效控制是微生物检验质量的必要基础,因此在进行微生物样本采集的过程中一定要严格遵照无菌操作并防止正常菌群对所采集标本造成污染,从而为微生物检测质量提供保证。如在采集血液样本做培养时,通常采血部位为肘静脉,使用消毒剂对皮肤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防止皮肤寄生菌污染,降低微生物检验质量。另外,标本采集后应及时送检,室温下保存时间不得超过2 h,4℃冷藏保存时间不得超过8 h,但应注意淋病奈瑟菌培养时标本不能冷藏保存。疑为厌氧菌感染时应置于厌氧运送培养基内送检。

2.2 微生物检验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首先,人应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外,还需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高尚的职业道德,个人注重知识更新,要将检验质量控制好,就要增强培训实验室中的检验人员,实验室应具备一本标准的操作手册,内容有项目的操作方法和质控方法,要用比较规范的制度来对实验室中的仪器设备进行管理;其次,培养基,试剂、染色液和抗血清的质量控制,每批培养基都需进行性能测试和无菌试验,试剂和染液需用阳性质控菌株和阴性质控菌株定期进行对照试验,以保证培养基的质量;另外,药敏试验中的MH琼脂及药敏纸片亦需用质控菌株进行质量控制,仪器设备也需不定时的进行质量控制。

2.3 生物检验后的质量控制:

微生物检验后的质控包括鉴定与药敏结果的报告、解释、复核及结果报告后的临床反馈。复核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菌种的复核,二是检查药敏结果与菌种是否一致。既分析药敏结果与鉴定出来的菌种是否一致,有无矛盾。一般来说各种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有其特定的药敏谱,不同医院的分离株又有一些特定的表现。倘若发现药敏谱与菌种的普遍表现有异常时,就的分析这异常到底是来自药敏实验差错或鉴定错误,还是来自与这株菌自身产生的变异或特殊表现。这时就得分析比较原始资料,看问题到底出自那一环节,弄清楚了再填写检验单和发报告。在配置有先进细菌鉴定仪的实验室可以通过内设专家系统得到有关鉴定菌与药敏结果的分析与报告。微生物检验报告的最后一步是临床反馈。通过对一些重要患者或特殊感染患者报告单发出以后临床对结果的接受情况及患者治疗效果的监测与回顾分析,以最后验证检验结果的可靠性,这可以进一步改进我们检验方法,提高检验质量。对临床科室间的沟通能力加以强化,使其可以相互自由交流,这样可以更好的对临床科室中的相关建议进行收集。此外,还可以在人员沟通过程中,帮助临床科室进行判断、鉴定污染菌株情况及正常菌株情况等。在对微生物进行培养时,注意要对微生物检验结果加以说明,还要对检验工作即将面临的局限型及检验结果的方法进行简单的介绍。

3 总结

综上所述,微生物检验质量控制方面应注意对采集、运送以及接种,培养鉴定药敏试验等操作过程的严格控制,同时也要注意数据分析处理以及联系临床等多方面对微生物检验质量的影响。改进我们的工作质量,提高微生物感染性疾病的临床诊疗效果,更好的服务于临床,服务于患者。

摘要:伴随着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微生物检验质量控制逐渐应用到临床应用中。临床微生物检验人员不但要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还要有扎实的医学功底,选择比较适合的培养方法,这样才能对临床检验结果进行快速准确的诊断。本文主要对影响临床微生物检验的因素及临床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进行简要阐述。

关键词:临床,微生物,检验,质量控制

参考文献

[1]郭靓,罗岚,舒玲,等.基于临床微生物室的细菌预警数据初探院内感染监控[J].现代预防医学,2011,31(12):6632-6633.

[2]张新秀.微生物检验在临床应用中的质量控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3,10(5):396-397.

[3]时芳芳.临床微生物检验质量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26):135-136.

[4]袁惠云.微生物检验在临床应用中的质量控制策略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4):32-33.

陶氏微生物控制技术检测中心成立 篇10

在一年一度的中国国际皮革展上,陶氏化学业务单元——陶氏微生物技术控制业务部与安格斯化学公司,携旗下最新的皮革专用环保杀菌剂、防霉剂以及高性能皮革鞣剂、涂饰交联剂等全线产品隆重亮相,其高效、环保的产品特性,受到了皮革业界的高度关注。陶氏微生物控制技术业务部及安格斯化学公司大中华区商务经理曾运生先生接受了记者的电话专访,他表示,“陶氏微生物控制技术业务部拥有业内最全面的皮革杀菌防腐剂产品组合,随着检测中心的新近成立,我们将致力于为客户提供良好的增值服务,帮助不同的用户应对鞣革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微生物问题,共同推动中国皮革业的发展。”

在上海皮革展上,陶氏公司全新推出的陶氏KLARIXTM全系列杀菌防霉剂,受到客户的广泛好评。KLARIX 830A、820A等产品能够高效快速地清除浸水区大量种类繁多的微生物,对嗜盐类微生物尤有特效;高p H稳定的特性,更能够强烈抑制微生物的再次繁殖,保证粒面不被损害。而BIOBANTM I-20系列防霉剂等其他系列产品面向高端市场,继续丰富皮革防霉剂的产品组合。

微生物控制 篇11

【关键词】微生物检验;因素;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1-0152-01

一、前言

在临床诊断感染性疾病时,微生物检验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它能够为诊断和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提供有效的科学依据。但由于病原微生物的种类繁多,体积小等特点,再加上质量检查细节没有把控完全,工作量大、检验人员容易造成许多错误的操作,以及本身微生物的影响,容易导致错误的检验结果,影响微生物检验质量。所以本文着重探讨微生物检验结果影响因素以及质量的控制措施。

二、试验资料分析

1.试验资料

在本次试验论证中,我们采用的是分析一定数量的检验报告,对微生物检验报告进行全面性的调查,但是因为微生物检测影响的因素存在多样性,所以我们对检验报告进行调查分析的同时也应该对质量检验提供的样本、人员操作、检验器械等全面的进行分析。

我们选择的是2014年5月-2015年5月一整年期间进行微生物检测的2800例报告为此次论文的研究对象,其中1500份为2014年度,1300份为2015年度,其中300份为涂片查找抗酸杆菌,2500份为细菌的培养其中包括血液、尿液、脑脊液等标本培养。

2.试验结果

通过对微生物检验报告与临床治疗信息反馈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是微生物检验报告的准确性偏低:抗酸染色准确率为95%,未出现假阳性报告。细菌培养的准确率73%。通过调查分析,我们得出影响微生物检验结果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是标本采集不规范、送检时间不及时、实验室工作人员辨别致病菌能力、病人本身的生理因素等原因。

3.试验结论

在此次论文实践研究中,我们发现对微生物检验结果造成的影响因素很多,许多客观的因素是造成试验结果准确率低的主要原因,所以通过分析,我们必须从控制微生物检测质量入手,提高微生物检验结果的准确率。

三、微生物检测质量控制

1.加强医护人员对各种类型标本采集能力与规范送检的培训

工作中,由于医护人员工作繁忙,对病人自行采集的标本如大小便标本如何采集告知不详,导致病人理解错误采错标本或污染标本。医护人员采集标本时无菌操作不当导致标本污染或标本中混入消毒液等情况影响培养结果。因此应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标本采集与送检培训,特别是每年8-9月新进医院的医护人员更应加强培训。

2.提高检验人员技能

按照实际情况分析,微生物检验操作人员的专业素质高低问题普遍存在,甚至因为人手不足等原因,出现各部门人员轮流换岗等情况,这也就造成了检验人员缺乏高度的责任心和系统的操作流程,在微生物检测的过程中,没有按照要求执行,影响检验结果,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造成严重的影响。

所以相关科室的负责人必须要在保证微生物检验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上,定期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学习新的知识与技能,提高操作能力,更新知识并与专业的人员进行探讨得出更符合实际操作的执行,以此从操作流程上提高微生物检验的准确率。不仅如此,科室负责人还应该制定一套完善的监督机智与流动的督察机制,提高检验质量,在日常的检验生活中做到条理分明、井然有序。还应该定期进行人员考核,提高检验人员的实际操作水平,使得操作人员保持认真的工作精神和积极的工作状态,提高微生物检验工作的效率。

3.检验标本质量控制

在实际的操作中,微生物检验从检验的源头出发就应该严格把控,检验的范本采集不规范,容易造成污染与细菌进入等二次重叠等情况,从而影响检验结果。所以标本的正确采集、运输、处理必须要引起相关科室负责人的注意,这是从源头上保证标本正确率的基础。

医护人员在采集标本的时候,要考虑到标本的个体差异性,根据不同的标本要求,选择最佳的采集时间和方法,在保存标本的时候,要将标本的生物基本属性和化学的特性作为依据,选择合适的保存方法,将其保存完整,避免标本出现变异或者污染等情况,影响检测结果,除此之外,检验人员还应该与临床医生保持沟通,相互配合,保证标本的质量。

4.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

在进行微生物检测的时候,操作人员要按照科室管理制度,穿好隔离服,坚持无菌的基本原则,严格按照指定操作程序进行,避免出现违规操作,正确处理好废弃和不符合规格的标本,实验室也要定期进行消毒,确保检测环境的安全,为微生物检验工作顺利的执行提供有效、安全的环境,提高微生物检测的准确性。

四、结束语

在进行微生物标本检测时,检测人员必须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从质量控制上严格操作,避免失误。选择合适的仪器和试剂进行检查工作,可以确保检测顺利进行也可以提高微生物检测的准确度,为疾病研究预防提供保障,医院相关科室负责人也应该提高管理意识,从源头上到操作流程基础上严格把关,还原最基础的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何玉花. 影响微生物检验结果因素分析及质量控制[J]. 当代医学,2014,35:32-33.

[2]王锐,李志娟,陈超. 影响微生物检验结果的因素及质量控制[J]. 生物技术世界,2015,05:156.

[3]时芳芳. 临床微生物检验质量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26:135-136.

感染控制中微生物检验的临床价值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2014年7月‐2015年7月住院部收治的9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编号, 遵循随机对照原则平均分组。研究组48例, 其中, 男28例 (58.33%) , 女20例 (41.67%) ;年龄18~80岁, 平均 (41.6±7.5) 岁;内科21例 (43.75%) , 外科27例 (56.25%) 。对照组48例, 其中, 男26例 (54.17%) , 女22例 (45.83%) ;年龄18~80岁, 平均 (42.1±8.2) 岁;内科23例 (47.92%) , 外科2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临床常规的治疗方式进行治疗, 以患者的临床体征、实际病情为基础并与临床专业知识、临床经验相结合进行对症支持治疗。研究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对微生物进行定期检验, 根据结果进行治疗。微生物检验采用珠海迪尔生物DL-96系统完成, 采用ID32试纸条 (法国, 梅里埃有限责任公司) 检测细菌;细菌鉴定跟药物敏感试验同时完成。头孢他啶规格为30 g/片, 头孢他啶/克拉维酸规格为10 g/片, 头孢泊肟规格为30 g/片, 头孢泊肟/克拉维酸规格为10 g/片, 试验全程中对患者进行克拉维酸抑菌环的监测, 直径≥5.0 mm则定义为产超光谱β内酰胺酶菌, 主管医师以此结果为依据采用相应的药物对患者进行治疗。

1.3 观察指标

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情况 (感染、未感染) 以及感染的严重程度, 根据患者感染程度进行分级:Ⅰ级为轻度感染, Ⅱ级为中度感染, Ⅲ级为重度感染。具体分级标准按照预防医院感染标准原则 (英国) [3]制定, 以检测出微生物具体含量进行分级。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4.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 (%) 表示, 采用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患者感染4例, 占8.33%, 未感染44例, 占91.67%;对照组患者感染15例, 占31.25%, 未感染33例, 占68.75%。研究组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两组患者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X2=16.5012, P=0.0000) 。研究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各级别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 讨论

临床治疗整个过程中, 患者如果发生医院感染会对疗效产生直接影响。通过临床实践得出, 医院感染的发生需要3个主要步骤, 即为传染源、传染途径和易感人群[4]。患者在治疗疾病的同时把微生物应用到对感染的预防中, 不仅可及时发现感染的情况, 还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对感染进行控制, 阻断感染的传播, 对易感人群采取对应的保护措施。针对3个关键点进行治疗是医院控制感染的主要方式, 对患者进行微生物检验并以此为根据进行治疗可有效控制感染的发生。

本研究针对微生物检验在临床控制感染的应用效果进行调查研究, 结果显示研究组医院内感染率为8.33%, 对照组为31.25%, 研究组感染程度明显比对照组轻, 两组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提示微生物检验在临床感染控制的应用中具有显著的效果, 与汪伟生[5]等学者的研究结果一致。微生物检验目前在临床防止控制感染方面的应用较为广泛, 是临床医师对感染类型进行确定, 并制定治疗方案的理论依据。治疗全程中在发现感染源后即刻对病原微生物进行鉴定, 同时完成对菌株的分离鉴定, 对耐药细菌进行分型。通过上述方式可预估医院感染的流行性和范围, 有助于治疗全程中医师针对控制感染方案的制定[6]。通过患者实际的感染情况采取有效治疗方案, 对传染源进行控制。然后将传播途径切断。传播途径是感染的关键, 病房和手术室的患者特别需要进行微生物的检验, 迅速确定感染是否存在, 便于保护患者。阻断感染的传播对保护患者生命健康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最后对易感人群采取保护性措施。易感染人群对细菌的抵抗力低下, 容易感染, 治疗全程中微生物的检验对感染者耐药性有良好的反馈作用, 有利于保证患者正常菌群的功能, 同时可以检验出环境中的细菌, 并且对病菌的杀灭具有辅助作用。

综上所述, 微生物检验在医院感染的3个环节中均具有积极的意义, 在患者治疗全程中采用微生物检验对患者感染情况进行有效的监测, 并检出病原菌, 可有效控制感染的发生, 值得在临床大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梁玉金, 何凤君.微生物检验在感染控制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 2012, 9 (20) :4-6.

[2]吴翠霞.微生物检验对控制医院感染的作用[J].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2, 4 (2) :226-226.

[3]孟良.微生物检验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应用与意义[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5, 36 (9) :1317-1317.

[4]孟红宇.微生物检验用于感染控制的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4, 12 (16) :78-78.

[5]汪伟生.微生物检验在感染控制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3, 7 (13) :82-83.

上一篇:资本金制度下一篇:系统运行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