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实验室质量控制(共12篇)
微生物实验室质量控制 篇1
微生物检验,在传染性疾病及相关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了保证检验结果的精确性,日常工作中的质量控制至关重要。笔者谨就日常工作中开展实验室质量控制活动加以介绍,供参考。
1 质量管理与质量控制
质量管理是运用计划、组织、控制、协调、教育以提高管理职能,对质量系统实施以达到预期质量目标的管理过程。质量控制是为达到质量要求所采取的技术和活动,即为提高工作质量,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方法,控制影响工作质量的各种因素[1]。质量控制过程包括确立控制标准、评定活动成效、纠正错误3个步骤。实验室的质量控制就是对人员、检验方法、仪器设备、实验环境、试剂和标准物质、血清和培养基以及除此之外的其他的一些科学的工作程序等方面进行的有效控制[2]。
疾病预防控制系统实验室首先要按照实验室认可/资质认定之类的科学管理方法建立一个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从组织机构、管理、职责、程序、资源、人员和检测能力等多方面具备相应的自身条件,才能确保质量控制工作有的放矢,落到实处。质量控制是保证质量管理的一系列措施、方法和手段,是实验室质量管理的重要部分,可操作性强,是一个信息反馈系统,通过反馈揭示质量管理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促使质量系统及时进行调节、完善,以达到最优状态。
质量控制包括室内质量控制和室间质量控制。室内质量控制旨在确保实验室在自身循环中呈良性上升趋势,避免错误的发生;室间质量控制是各实验室之间进行质量控制的一种手段,为了提高实验室检测能力,通过纵向比较,显现自身优缺点。室间质量控制是建立在室内质量控制基础上的,做好室内质控直接关系到日常工作的质量。实验室质量控制是为了检测和评价整个检测过程的工作质量,随着对质量认识的深入,实验室质量控制已不仅仅限于对实验过程的监测,还包括人员培训、正确地采集和运送样本、正确选择质控物和确定质量控制标准,以及实验质量控制的综合评价和管理等,是考察一个实验室、一名检测者或是一台仪器设备工作质量的主要指标。
2 室内质量控制
2.1 技术人员
从事疾病预防控制系统微生物检验的技术人员须经广泛的基础训练,包括微生物学、基础医学等知识的学习以及专业化的实验技能培训,并经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3]。另外,还要注重学习新的理论、技术和方法,积极参加各种专业培训和技术交流,以弥补知识和技术的老化。此外,特别需要培养的是检验人员高度的责任心和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实验室还要对在培人员实施有效监督,对新员工进行检测技能的培训以及对他们的检测技能进行确认合格后上岗。检测人员均应经有关安全和防护、救护知识的培训。对于从事传染病病原检测的人员,基于生物安全考虑,应定期接受健康状况监测,并建立相关记录,包括定期体检记录、职业暴露记录、免疫接种情况等。
2.2 检验方法
实验室应采用国家、行业规定的检验方法,若某些检验项目缺如,应尽可能选择国际或国家标准中已经公布或由权威的技术组织或有关技术文献上公布的方法。新的复杂的检验方法正式使用之前,须核实其正确性和精确性。实验室必须对方法进行一定样本量的预实验,证明实验室能够重复试验中的指标[4]。
2.3 标准操作手册
微生物实验室必须根据本实验室条件编写标准操作手册并定期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修改和补充,用以指导实验室日常工作,使实验室在实验操作中不因人员的变动受到影响。标准操作手册通常应包括以下内容:各级人员的职责和权限、实验室生物安全措施、实验室可开展的检验项目、培养基和试剂的配制方法、菌(毒)种的管理、环境设施监控要求、质量控制方案和废弃物处置等。
2.4 质控物
微生物实验室应建立有效的适合试验范围的培养基和试剂质控程序,对所有的培养基和试剂都需要评估,并采取技术性验收。验收所用标准菌(毒)株必须是认可的菌种或从标本收集途径获得,必须来自权威机构或认可部门[5],使用管理要严格按照认可准则在微生物实验室的应用说明的要求和全国生物安全实验室通用要求和检测技术规范执行。应根据每项试验的性质不同和对标准菌株的生物学性状的要求,选择作为质量控制的标准菌(毒)株,标准菌(毒)株应有专人管理,使非管理者无法随意获得。无论是定性试验还是定量试验,质量控制系统要有足够的灵敏度检测出试验中出现的误差,因此,质量的监测点必须设在一个敏感的位置。定性试验应在较弱阳性的范围内,定量试验则应位于解释试验结果的决定性水平附近。
2.5 质量控制标准
2.5.1 培养基的质量控制标准
微生物实验室目前所用的培养基多为市售合成培养基,在选购时一定要选购经试用性能好的培养基生产厂家的产品,同时索取其相关产品的质控报告。控制标准通常以细菌能否在培养基中生长或能否形成典型菌落来衡量。基础培养基要求细菌能够生长,发育良好并能使细菌充分表现出其典型的特征。选择培养基原则上使用预期最难生长的细菌菌种,并且应少量接种,要求被抑制的菌种不生长或生长较弱,被选择生长的菌种生长良好。生化培养基,用作质量控制的菌种应包括该生化反应为阳性反应和阴性反应的细菌。
2.5.2 试剂和染色液的质量控制标准
试剂和染色液必须注明配制或购入的日期,按试剂要求的贮存条件贮存并在有效期内使用;对稳定性较差的试剂,必须在试验的同时进行阳性和阴性对照试验。
2.5.3 抗血清的质量控制标准
抗血清的来源必须可靠,并按制造商的使用说明使用与保存。如为冻干制品,则应注明配成水溶液的日期。未使用过的抗血清应澄清,在每次使用前应观察是否澄清透明,任何混浊与颜色改变,应视为杂菌污染不应使用。
2.6 仪器设备
微生物实验室最常用的仪器设备是温箱、二氧化碳培养箱、冰箱、低温冰柜、压力蒸汽灭菌器和生物安全柜等。所有仪器性能均应达到检测标准的要求,均要建立仪器档案。仪器设备一定要按规定的检定周期进行检定。贵重的仪器、刚维修的仪器、移动位置的仪器、有数据导出的且对检测结果有重要影响的仪器,检定期间内还要进行期间核查[6]。
对于连续工作的仪器(冰箱、培养箱、水浴箱等),在每日工作开始和结束时记录温度,如不符合要求,应进行调整;隔水式培养箱、水浴箱需要定期加水,冰箱需定期除霜。二氧化碳培养箱须每天检查箱内的CO2含量及温度。高压灭菌器除对其压力表定期进行检定之外,其使用寿命要严格限制在说明书要求以内,操作人员须经专门培训后上岗。高压灭菌器和干热灭菌器必须每月进行一次灭菌性能检测,大容量灭菌器还应在不同部位放置灭菌指示物以全面评价灭菌性能。灭菌效果监控分别使用生物指示剂嗜热脂肪芽孢杆菌ATCC 7953和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孢菌片ATCC 9372[7]。生物安全柜若需更换滤网,须由专门技术人员进行,对紫外线必须每3个月检查1次消毒性能,紫外线强度应≥70 μW/cm2。
2.7 实验室检测环境
实验室的环境应满足检测要求,不能影响检测结果的可靠性、有效性和准确性,除此之外还应有利于工作人员的自身安全和仪器的维护。对检测结果产成重大影响的环境必须对其环境条件实施监控并记录加以控制[6]。
微生物实验室主要分为无菌实验室、净化实验室、生物安全实验室等。对有不同要求的区域加以明确的标识并能有效的控制,防止病原体的扩散,涉及生物安全的检测区域按照相关规范或要求配置相关的生物安全设施,如生物安全柜、室内用无排放高压灭菌器等,要有妥善处理废弃样品和有害废弃物的设施和制度。无菌实验室应配备紫外线消毒装置,定期进行紫外线消毒及空气质量监测;净化实验室在使用之前先送风再进行紫外线消毒,工作结束后再进行消毒。另外,工作人员在进入净化实验室之前要更换隔离服;生物安全实验室除按有关规范要求进行管理和使用之外,尤其要注重防止检测人员的职业暴露。
2.8 检测过程的质量控制
影响过程输出(检测报告)的因素很多,不但包括人员、设备和环境条件,检测方法(分析中质量控制)等,还包括样品的采集和管理(分析前质量控制)、原始记录以及报告的管理(分析后质量控制)等。
2.8.1 样品的采集和管理
高质量的样品是保证检验质量的重要前提,应选择最佳采样时间,根据检测实际情况采集有代表性的样品,要使用消毒设备以保证无菌取样,采样同时记录并监控采样地点的环境状况如空气污染度和温度等。实验室应对拟检验样品实行唯一标识,样品的储存及处置都要根据需要做出明确规定以满足复检需要及避免样品变质。
2.8.2 原始记录及报告的管理
原始的检验记录要包含充足的信息,以便再现整个检测过程,在更改原始记录时采用杠改法,由更改人在更改处签字并注明更改日期,同时注意不能隐去被更改的内容以保持记录的原始性。检验报告在发出前要经过复核,然后由技术负责人签发。报告存根与原始记录存档保管。
2.9 常用方法
室内质量控制是产生精确和可靠结果的基础和核心[8],是保证实验室检验工作质量的重要手段。可根据人员、仪器、试剂材料、方法、环境等关键控制点采用空白试验、平行双样、人员比对、样品复测、目击试验和盲样考核等多种方式,灵活多样、因地制宜的开展室内质量控制活动。考核范围要覆盖所有检验业务人员,针对发现问题提出纠正和预防措施。
3 室间质量控制
是由实验室以外的组织或机构对其已达到的质量水准进行的评价,旨在了解某地实验室的检验技术整体水平,使实验室从质控过程中发现问题,制定相应的措施,不断改进检验技术水平。如果只有室内质控,实验室可以了解试验的重复性好坏,但无法知道试验的准确性如何。室间质量控制评价是考察结果的准确性,是检查不同实验室操作的差异,可对实验室技术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可作为实验室质量保证的外部监督工具,有利于实验室技术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宣贯教材[M].2版.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7:1.
[2]胡伦智.浅谈质量控制在卫生防疫目标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0,16(5):1921.
[3]卫生部办公厅.全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规范[S].2001.
[4]Elder BL.Verification and validation of procedures in the Clinicalmi-cro-biology[J].Clinmicrobiol Newsl,1997,19:153-156.
[5]CNAL/AC05:2003.实验室认可准则在微生物检测实验室的应用说明[S].
[6]CNAS-CLol:2006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ISO/IEC 17025-2005[S].
[7]史玲.细菌学检验的室内质量控制[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7,17(4):722.
[8]黄薇,蔡炯,黄剑屏,等.疾病预防控制系统微生物实验室质量控制与评价[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7,17(1):134-135.
微生物实验室质量控制 篇2
1.在科主任及质控小组负责人的领导下,各级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控制试验中的每一环节,减少误差;各实验室每天应认真作好室内质控,并有完整的原始记录。
2.质控制标定:每一个批号的质控物要求第一天连续测定20次,计算出均值,标准差。
3.每天仪器开机后,先随机做一份质控物,观察仪器各项参数是否在2SD以内,符合要求,可以继续做病人标本,不符合要求,则查找原因。
4.定期对仪器及定量容器进行校正;按规定适时更换标准曲线(如:换新试剂,应重新制作标准曲线)。
5.如果超过正负2SD,有失控,就必须查找原因,并打失控报告,纠正后由组长签字,并交主任审查。
6.室内质控图的制作:将每天的测定结果输入计算机,制作室内质控图。
7.免疫室检测各型肝炎,应有阴、阳性对照及临界血清质控,并用即刻法绘制质控图,其他血清学试验均应做阴、阳性对照。
细菌室新配制的培养基有无菌试验及已知菌株试验,每周做标准菌株药敏质控。
实验室必须认真按规定作好市临检中心室间质评,并有完整的原始记录,如实回报各项结果。
室间质评结果回报后,对不合格项目进行原因分析,提出改进措施及效果评价,形成质评分析报告提交质控组。
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一.个人防护
1.2.进入实验室前要摘除首饰,修剪指甲,以免刺破手套。在实验室里工作时,要始终穿着实验服,实验室外禁长发应束在脑后,禁止在实验室内穿露脚趾的鞋。
止穿防护服。当有必要保护眼睛和面部以防实验对象喷溅、或紫外线辐射时,必须要配戴护目镜,面罩(带护目镜的面罩)或其它防护用品。
3.4.5.6.7.8.9.实验室工作区不允许吃、喝、化妆和操作隐形眼镜,禁实验室防护服不应和日常服饰放在同一柜子。个人物实验室工作人员在实际或可能接触了血液、体液或其他洗手池不得用于其他目的。在限制使用洗手池的地点,当实验过程可能涉及到直接或意外接触到血液、有传染实验人员在操作完有感染性的村料后,离开实验室工作每日工作完毕,所有操作台面、离心机、加样枪、试管止在实验室工作区内的任何地方贮存人用食品及饮料。
品、服装和化妆品不应放在有规定禁放的和可能发生污染的区域。污染材料后,即使戴有手套也应立即洗手。使用手部清洁产品是可接受的替代方式。
性的材料时,必须要戴上合适的手套,脱手套后必须洗手。区之前必须进行“六步法”洗手。架必须擦拭、消毒。二.操作准则
1.所有样本、培养物均可能有传染性,操作时均应带手套。在认为手套已被污染时应脱掉手套,马上洗净双手,再换一双新手套。
2.不得用戴手套的手触摸自己的眼、鼻子或其他暴露的黏膜或皮肤。不得带手套离开实验室或在实验室来回走动。
3.严格禁止用嘴吸液。实验材料禁止放入嘴里。禁止舔标签。3.所有样本、培养物和废弃物应被假定有传染性,应以安全方式处理和处置。
4.所有的实验步骤都应尽可能使气溶胶或气雾的形成控制在最小程度。任何使形成气溶胶的危险性上升的操作都必须在生物安全柜里进行。有害气溶胶不得直接排放。
5.应尽可能减少使用利器和尽量使用替代品。包括针头、玻璃、一次性手术刀在内的利器应在使用后立即放在耐扎容器中。尖利物容器应在内容物达到三分之二前置换。
6.所有溅出事件、意外事故和明显或潜在的暴露于感染性材料,都必须向实验室负责人报告。此类事故的书面材料应存档。
7.实验室应保持整洁、干净,当潜在的危险物溅出或一天的工作结束后,工作台表面应消毒。
8.所有弃置的实验室生物样本、培养物和被污染的废弃物在从实验室中取走之前,应使其达到生物学安全。
食品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 篇3
食品微生物检验质量控制概述
微生物检验主要内容。食品微生物检验主要含两个方面:食品污染程度指示菌检验和食品中致病菌的检测。针对前者,菌落总数是衡量食品和生活饮用水污染程度的重要指标,对食品以及生活饮用水检验时要在一定条件下对样品进行处理和培养后检验出菌落个数,以细菌总群和大肠菌群为主;而针对致病菌,则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霍乱弧菌、沙门氏菌等致病菌类的检验与测定。
质量控制。质量控制是食品微生物学实验室为了保证检验结果实事求是地反映客观存在而建立的操作程序体系。食品微生物学的质量控制是保证食源性致病菌的培养、分离、鉴定及血清学试验等的准确性,避免因操作变化导致检验结果错误。
食品微生物检验的方法
选择正确的检验方法是保证微生物检验质量的前提。选用了错误的检验方法很可能会导致结果产生重大差异,因此取得样品后检验人员首先应做的是确定所采取的操作标准是否正确有效,再此基础上再严格执行,进行检验。目前我国采取以检验食品中微生物含量的方法主要有:电阻抗法;运用快速酶触反应及代谢产物的检测;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检测;采用免疫学检测技术对细菌抗原抗体进行检测。从中可以看出我国通常使用的检测手段一般基于目的性微生物的有效培养进而确定食品是否被污染。由于所得检测结果均需配备专业展开计算作业,如此一来,会耗费大量时间,形成一定误差问题,直接影響到结果准确性。规模较小的企业会因为资金限制难以自行检测因此只能在生产后送达相关部门进行,由此一来,保质期较短的食品在等待结果的过程中变质。
食品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是确保检验结果准确的重要保证,该过程受到多因素影响,如实验操作人员、样品质量、实验设备和实验环境等均可能导致结果出现偏差,因此应从影响质量控制的因素人手,逐个分析并进行严格控制,由此保证食品微生物检验的正确性。
检验人员。食品微生物检验工作中有很多需要专业知识储备充足、经验丰富、技术高超的检验人员来完成的步骤,这不仅要求该人员具有一定主观判断、分析能力,还需要其能够做到工作认真严谨、操作细致、讲究卫生,条件非常严苛。
为在人员这一基础要求上达到标准,检验机构应在挑选之初便严格要求,对所有检验人员进行上岗前培训,不仅熟悉基本知识,还要使其熟悉相关法律法规和先进仪器等的使用规程,同时定期进行专业知识和操作能力的考核,提高并保持检验人员队伍的高素质。
仪器设备与试剂。检验仪器和设备也是影响食品微生物检验的要素,大型微生物实验室的主要仪器及设备包括:高压灭菌器、干热灭菌器、无菌室、显微镜、培养箱、微生物自动鉴定仪、微生物快速初筛仪、菌落计数器、离心机、蒸馏设备、洁净室(超净工作台)、酶标仪、水浴箱、冰箱、厌氧箱、洗板机等。检验人员应该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严格按照要求去操作,同时对每台仪器设备进行建档、详细记录其使用、保养、维修等情况,并进行科学保管、定期检查,由此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微生物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例如,显微镜使用后用擦镜纸擦拭镜头的油,再使用沾有二甲苯的擦镜纸擦拭,最在用干净的擦镜纸擦干;对于干热灭菌器,放人其内的器皿不宜过于拥挤,器皿与底板不可直接接触。灭菌完毕后须先关闭电源且等待温度降至室温才可以开门取物,带有纸包装的物品灭菌温度不能超过160度。仪器设备是微生物检验过程中样品所接触到的环境,而培养基和试剂则是关系微生物生长、分离等变化过程的重要条件。培养基的配置将直接影响微生物生长,因此检验人员需严格按照相关说明配置试剂进行实验,注意时间、温度等因素,观察其变化,并做好记录。检验人员应对保存的试剂进行定期清点,注意其有效使用期限和最佳保存方式,撤去不合格试剂。
检验操作的质量控制。在操作过程中,检验人员必须严格遵循无菌操作的要求。样品采集在食品微生物检验工作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采样时应注意提前清洗、干燥采样,并经过一系列灭菌处理,基于无菌环境条件严格根据相关标准完成样品采集操作,同时将标签贴在已经采集好的食物样品上。检验食品微生物时,建议选用对照品对比样品试验过程与成果,让所得检验工作结果拥有较强可靠准确性。收到样品后,实验室应检查实际样品与标签是否相符,当其不符合时间、温度、运输条件等影响样品微生物检验准确性时则拒收样品,对于合格样品须及时进行检验。检验人员在进行检验的过程应动作轻快,既保证工作质量,确保检验准确性,同时也防止致病菌扩散。
检验报告。实验过程中应真实、及时、清晰、准确地进行记录数据,当实验结束后,需对原始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排除误差,编制报告。报告应主题明确,书写清楚,表达得当,而且严格的复查必不可少,最后还需相关人员在报告上加盖公章,由此报告才具有实际意义,兼具科学依据和法律依据。
食品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工作至关重要而且过程繁琐,对人员、仪器、环境等等都有极高要求,目前我国对此仍无统一规范标准,因此其质量控制工作进行艰难,这需要食品质量检测部门设身处地为人民健康着想,做好监管工作,为人民生活提供保障。
微生物实验室质量控制的初探 篇4
做好压力蒸汽灭菌器、压力表、温度计等实验器具的检定和校定。
2 科学制定和严格执行实验室管理制度
实验室应制定一套科学、完整、高标准的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1], 要求科室成员熟悉自己的职责和任务, 并做好各种仪器、药品的管理与使用以及各种试剂、培养基的配制与使用, 掌握各项目检验步骤、操作方法及原始记录的填写、检验报告的发放和质量控制的措施等。
3 遵守实验室技术操作规范
无菌操作无菌操作技术是保证微生物检验质量的关键环节。
无菌室必须保持良好的环境每次使用无菌室前先开启紫外线灯照射30~60min, 如果需要通风换气或降温, 应先开空调降温, 然后开启紫外线杀菌灯照射, 操作结束后清拭台面, 并再经杀菌灯照射处理, 随时保持无菌室无菌无尘。
选择合适的灭菌方法应根据消毒物品的特性和实验要求来选择灭菌方法。其中高压消毒灭菌法是基层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首先要选择合格的压力蒸汽灭菌器;其次操作人员必须了解灭菌器的原理并遵守其操作规程, 特别是要排尽锅内的冷空气;然后根据消毒物品的特性确定合适的时间和温度:一般情况下, 含有糖分的培养基温度需控制在ll5℃、l5~20min, 不含糖的培养基温度需控制在121℃、15~20min[2]。
4 加强培养基、生化试剂、诊断血清的质量控制
试剂购置培养基和试剂使用前首先通过外观、批号、p H值、灭菌要求、选择性等进行初步评估, 还要用阳性对照菌株做质控, 按1照培养基和试剂标签, 说明的贮藏条件保存, 不同批号的培养基和试剂不要混合使用。
做好培养基制备记录注明培养基原料收到日期、开封日期、贮存条件及有效期。在配制每批培养基时应有配制记录, 包括培养基的名称、配制量、配方、配制日期、有效期、灭菌、分装、贴标签等。
无菌试验凡以无菌手续分装的培养基均应置35℃培养24h, 无菌生长方可使用。经过压力蒸汽灭菌后的培养基可随机抽样检查, 经35℃培养24h后, 无菌生长可作为合格。
试剂监控染色液及抗血清应定期用标准菌株进行监控, 注意有效期和效价。
5 试验前工作的准备
生化培养箱、水浴箱、冰箱、称量天平的监护和监测, 每次实验前对各种仪器设备进行检查, 设专人管理维护。培养箱每天进行温度监测, 根据实验要求设定需要的培养温度。冰箱温度控制在4℃以下, 定期进行化霜和清洁。水浴箱温度控制在35~37℃。称量天平每年经质检部门检定, 其误差在精确范围内。
超净台、紫外线灯监测超净台每季度监测1次, 消毒lh后用无菌平板进行消毒效果监测, 合格后进行样品或质控盲样监测;紫外线灯每季度监测1次, 由u VR-254A光纤紫外辐射计监测, 使用时紫外线灯辐照强度必须i>75W/cm, 方为合格。
高压锅灭菌效果监测在每次使用时, 应放入必要的监视指标, 其中化学指标是利用化学指示剂在一定温度与作用时间条件下受热变色或变形的特点, 判断是否达到灭菌效果。
干热灭菌法消毒效果监测所用的采样瓶、吸管、平板均用干热消毒法灭菌, 灭菌效果采用<121℃压力蒸汽灭菌化学指示卡》作为监测方法[3]。
6 样品的处理、检验及菌株培养与保存
样品处理与检验样品的保存要严格遵守有关规定, 防止污染, 避免造成结果不准确, 不同的样品要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检验方法优先采用国家规定的标准检验方法或国际标准。
菌株培养和配制不同的细菌对氧气、二氧化碳、p H值、温度、营养等的要求各不相同, 严格控制培养条件对细菌鉴定很关键。
菌株保存标准菌株和从样品中分离出的菌株, 其保存方法有多种。最理想的为真空冷冻干燥法, 但这种方法的操作技术难度大, 花费高, 需特殊设备。近几年来, 采用卵黄液普通安瓿熔封法超低温保存菌种, 效果很好[4]。
7 卫生检验人员的素质和数量的规范管理
建立业务人员岗位强化培训卫生检验员的业务基本知识和技术高低直接关系到检验结果的准确与否, 介于基层卫生检验人员的基础理论差, 技术水平低的状况, 必须对检验人员定期进行业务技术培训[5]。
检验技术人员的数量与工作量比例要适宜由于微生物检验的技术性强, 难度大, 涉及面广, 在日常工作中经常处于被动地位, 所以卫生检验人员在数量上发展缓慢。
增强法制观念, 建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加强技术人员医德医风教育, 提倡一丝不苟的科学作风。
摘要:微生物实验室检验质量控制是取得正确结果, 为临床提供实验依据的关键。也是完成室间质控的基础。下面根据多年临床实践, 针对微生物质量控制提出几点看法。
关键词:微生物,实验室,质量控制
参考文献
[1]兰中伟, 何玲, 袁桢, 等.微生物检验质量控制的初步探讨[J].现代预防医学, 2005, 9.
[2]刘泽春.基层卫生微生物检验质量控制[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00, 5.
[3]李秀珍.微生物检验质量控制工作体会[J].现代医药卫生, 2004, 8.
[4]杨建平.微生物检验质量控制影响因素分析[J].江苏预防医学, 2005, 2.
微生物检验质量控制策略分析论文 篇5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微生物检验结果中主要的影响因素和对应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选取我院1月-12月的实验室微生物检验报告展开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微生物检验结果存在一定的误差率,主要受人为因素、标本因素、操作规范及其他因素等的影响。结论采取必要措施来提高检验人员技术水平,规范操作流程,可以使得微生物检验结果准确性显著提高。
关键词:微生物检验结果;影响因素;质量控制
微生物检验是医学临床常用的诊断方式之一,可以用于感染疾病的诊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1-3]。但是由于在进行微生物检验操作时,由于受检验人员水平差异、操作不规范、病原微生物种类繁多、复杂等因素的影响,导致生物检验结果准确性受到一定影响。为了提高生物检验结果准确性,可以针对存在的影响因素进行质量控制,从而减少检验误差[4-5]。本文笔者特选取我院201月-月期间的微生物检验报告进行分析,以求找到影响结果准确性的相关因素,并采取改进措施。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从我院年1月-年12月微生物实验检验报告中随机抽取1600份,其中血常规检验报告400份,生化检验报告400份,脑脊液试验报告200份,蛋白定量200份,细菌和霉菌培养试验200份,其他检验报告200份。其中和出现检验报告误差的有292份,2014年误差的有144份,2015年误差的有148份。
1.2调查内容。主要对选取的微生物检验报告结果的准确性进行分析,并研究讨论对生物检验质量产生影响的人员、标本等有关因素。
1.3统计学处理。将本次入选的生物检验报告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来对数据进行系统分析,并以χ2检验法对本次研究资料进行分析,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微生物检验报告准确性分析。对本次抽取的检验报告进行分析,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差强人意,其中检验准确性最高的为86.25%,而检验准确性最低的为76.00%,说明生物检验准确性还可以进一步提高,如表1:2.2影响检验质量因素分析。对2014-20生物检验报告误差报告进行分析,发现主要是由4个方面因素所导致的,包括人为因素、标本因素和操作规范、其他因素等,如表2:
3讨论
对本文选取的微生物检验报告回顾性分析可知,检验的准确性没有达到90%以上,所以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还需进一步提高,并且准确性的高低还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只有消除这些影响因素,才有可能使我院生物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显著提高:
(1)首先,应提高我院生物检验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业务素质。因为个别基层医院存在检验人员素质水平偏低的情况,并且部分医院还实行检验人员在其他部门轮岗,导致检验员专业性不强、责任心欠缺的情况,所以在进行检验操作时,常常出现操作失误、或检验水准低的情况,导致检验结果准确性大打折扣。
(2)其次,要规范医院的.送检程序,对检验标本的质量要严格要求。因为如果检验标本不达标,就可能造成较大的检测误差。所以在进行检验标本的采集运送和处理过程中,要掌握相应的技巧,知道标本采集、运送和处理的技巧。标本要在规定的时间完成送检,避免出现标本污染。要明确血液采集的环境,了解是否受到了时间、温度和患者是否服用药物等因素的影响。此外,检验科工作人员还应和临床医生多沟通交流,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采集高质量样本进行化验,以帮助患者更好地进行疾病治疗。
(3)监控减压环境,规范检验操作流程。为了确保生物检验实验室的安全性,需要对其进行24小时监控,避免不相关人员进入而对样本造成影响。并且,检验人员在进行生物检验时,要按照标准的流程进行操作。在进入到实验室前就要按规定穿着消毒隔离服,戴手套等,操作的每一步骤都要按规范流程操作,操作要合理,要杜绝因操作错误而导致检验结果出错的情况。定期对实验室的废弃样品和药品进行妥善处理,无菌实验室要定期进行消毒,从而最大可能地确保检验环境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在医学临床上进行微生物检验中,其检验结果准确性和诸多因素有关,进一步提高操作人员技术水准,对操作流程进行规范,可以有效地提高生物检验的质量水平,从而确保生物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吕建春.微生物检验结果的主要影响因素及质量控制策略[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1(19):76-77.
[2]王进富.影响微生物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因素及控制策略[J].心理医生,2015,21(20):227-228.
[3]杨金艳,甄志强.影响微生物检验结果因素分析及质量控制[J].医学信息,2016,29(16):181-182.
[4]张敏.微生物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及质量控制[J].医药前沿,2016,06(20):319-320.
初中生物实验的课堂控制 篇6
关键词:实验 初中生物 控制
学生实验是指上课时在教室或实验室里,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独立操作而进行的实验。学生实验课是“动”起来的课堂,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绘图技能和各种能力,并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因此,教师在学生实验课中做好组织、控制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一、实验课前的准备工作
做好实验前的准备是上好实验课的基本保证。每次实验课都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准备工作:
1.编写实验课教案
根据教学大纲和课本的要求,结合本校实际条件,具体确定实验的目的、要求和内容;明确通过实验应该使学生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确定实验作业的内容和形式等等。
2.做好实验器材的准备
生物学实验材料受到地区性、季节性的限制,有的必须预先采集或浸制,有的需要经过一定时间的培养等等。所以,在制订学期教学计划时,必须要对全程教学中需要的实验材料有一个全盘的计划和安排,规定出具体日程,及时采集、购买、浸制或培养,以保证实验课有充足的、合适的实验材料。此外,对实验中的仪器设备和药品也必须做好准备。
3.做好预试
预试是教师在实验课前,根据实验课教案和准备好的器材、药品进行预备实验。通过预试,确定选用哪种材料、哪种方法的效果最显著;哪些操作观察比较困难而必须加以具体指导;配制的药品是否适用;实验的分量和时间安排是否适当,由此来更好地安排教学进度等等。教师要根据预试的情况,对实验课教案加以必要的修改和调整,以提高实验课的质量。
4.学生分组和培养小组长
根据实验条件和实验内容的实际情况,把学生分成实验小组,并固定好在实验室的座位,指定对生物有兴趣、学习认真努力、纪律性强和工作负责的学生担任小组长。为了在实验中充分发挥小组长的助手作用,减轻教师的指导负担和提高实验课的质量,可以在实验前利用课外时间培训小组长,让他们事先熟练地掌握实验内容和方法,以便在实验课时,能起到“小教师”的作用。
5.布置预习或复习实验教材
每次实验课前,都要布置学生预习或复习实验教材和有关的知识内容,让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步骤、方法、使用的仪器药品等等,以保证能顺利地进行实验,提高实验课的效果。
二、实验课中的组织和控制
1.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
实验课秩序混乱,常常是由于学生对实验器材的好奇心和没有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而引起的。因此,在学生进入中学进行第一次生物学实验时,必须说明实验室守则和实验规则,要求学生严格遵守。
2.进行适当形式的讲解、示范
教师亲手示范传授规范的操作要领,这是动作技能形成的条件,也是实验成功的关键环节。因此,在学生开始实验前,教师简要明确的讲解和必要的示范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在讲解或示范操作方法时,必须指出哪些方法是正确的,哪些方法是不正确的,以及可能发生的问题,正确的实验结果等。
3.规定好学生的工作
有时候,有些学生在实验中没有工作可做而“无事生非”。每个实验小组的人数太多,实验器材太少,实验被个别学生所“包办”了,大多数学生袖手旁观,违反纪律的现象就会发生。因此,适当的分组和规定好学生的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实验材料少、设备不够,需要轮流操作时,要安排好操作的顺序和时间,并规定好未轮到操作的学生的具体工作。如,先完成《实验报告册》、绘图、填图等;若有多项实验,可安排交错进行,并规定好交换的时间和顺序,使实验进程在有组织、人人有工作做的情况下进行,用具体任务把学生“管”和“框”起来。
4.对实验过程的指导和调控
在学生实验过程中,教师主要是巡视、具体指导和维持纪律,在发现有共同性问题时,可暂停全班实验,进行集体辅导。教师在巡视中发现学生操作有错误或要领没有掌握时,应该诱导启发学生自己纠正,不能包办代替。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锻炼了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能有效地提高实验效果。再有,巡视中发现态度不认真、偏离实验目的、影响他人实验的行为等情况要立刻制止,加以教育,以免造成课堂混乱,影响实验进程。
总之,在学生实验课中教师要做好组织、调控工作,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引起教与学双方的同步反应,实现实验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周美珍,郑鸿霖,张代芬.中学生物学教学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5.
微生物实验室质量控制 篇7
一、运行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
实验室应按照GB/T15481-2000检验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CNAL/AC01:200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 (ISO/IEC17025:2005) 和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 (国认实函[2006]141号) 的要求, 建立一套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并由主管领导批准, 签字并注明日期, 确保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持续有效。按照预防为主、全员参与、过程控制、持续改进的原则全方位控制与保证检验工作的质量。体系运行涉及的中心实验室、相关业务科室、管理部门、后勤支持部门等共同参与和协作。其中实验室承担全面质量管理中以技术手段保证检测结果的大部分工作, 即质量控制活动。
二、实验室室内控制管理
检验质量的保证是通过对检验全过程的质量控制来实现的, 影响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一) 人员
从事微生物检验的技术人员必须具备微生物学、基础医学等知识的学习以及专业化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培训, 并经专业考试合格后持证上岗。实验室应派出技术人员参加不同形式的培训班, 积极到设备先进、业务水平高的实验室进修;参加学术交流会, 提高业务技术水平。并通过阅读专业期刊和书籍加强学习, 更新和掌握微生物检验的新技术。除此之外, 特别需要培养的是检验人员的高度责任心和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
(二) 设施与环境
微生物实验室的设施和环境洁净度的保证直接关系到检验结果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因此, 微生物实验室应首先确保实验室的设施和环境不会对检验过程带来微生物污染和抗生素污染, 杜绝实验结果假阳性、假阴性的发生。在总体布局和各部分的合理安排上还应考虑尽量减少潜在的对样本的污染和对人员的危害。在微生物学检验工作中, 影响检测工作质量的设施环境包括无菌间/洁净室、生物安全柜/超净工作台、培养箱、水浴箱、冰箱/冷冻柜、干热灭菌器、压力蒸汽灭菌装置等。在日常工作中必须保证这些设施设备始终处于良好运行状态。电热恒温培养箱、生化培养箱、冰箱/冷冻柜、水浴箱等基本设备, 每天用经过检定的温度计连续监测温度, 并做好记录。
(三) 检验标准和方法
检验方法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所承认的现行有效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产品注册标准和经批准的企业标准等进行检验。对非标准方法必须经过验证后方可应用, 以确保检验结果的合法性、可靠性和一致性。
(四) 设备
检验设备是检验工作的物质基础之一, 配备相应的微生物学检验设备, 并保持良好的受控状态, 是保证检验质量的先决条件。借用、租用的设备也应在同样有效控制下, 状态良好。对设备进行档案建立, 内容包括:仪器名称、型号、资产编号;购买合同;验收日期、验收记录、合格证、装箱单、说明书;常规校验的方法和期限 (每天、每周、每月或每季) ;启用日期、使用、维护登记记录;操作程序;维修记录等, 仪器只要不报废, 维修记录均应保存。
(五) 测量的溯源性
量值的溯源和传递是通过比较链使实验室的测量与有关的国家基准或国际基准相联系, 从而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可靠与有效, 并能按需要评定其不确定度。按照量值溯源的要求, 实验室所有直接出具数据的测量仪器, 在使用前均应送当地法定或有资质的计量测试机构检定/校准。对于经常使用, 容易漂移的仪器应进行期间核查, 即在两次检定/校准周期之间由实验室自身进行等精度核查, 核查频率由仪器本身的漂移和使用频度而定。对于非直接出具检测数据的测量仪器, 通过检定/校准的方式建立本单位计量标准, 然后由实验室自己进行相应的比对, 以此达到内部量值传递的效果。对于不能通过检定/校准达到量值溯源要求的仪器设备, 实验室应进行功能检查。
(六) 样品采集
微生物实验室必须对采样过程实施有效措施防止微生物污染, 以保证微生物检测结果的代表性、真实性和有效性。1.注意选择采样的时间, 一般选择疾病的早期、急性期或症状典型时或用药前采集, 食物中毒的标本应及时采集可疑食物等;2.注意采集方法, 根据待测微生物种类的不同, 采用不同的采样方法, 如需氧菌、厌氧菌或兼性厌氧菌、真菌、L-型细菌以及其他微生物的检验均须用不同的方法采样;3.盛装标本的容器, 除大便、肛拭子、咽拭子和痰等标本外, 其他标本均应无菌操作采集, 并以无菌容器盛装;4.标本量, 所采集的标本量不能太少, 应有代表性;5.注意安全, 标本采集时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污染、传播和自身感染。
(七) 样品的处置
保持样品的完整性和有效性直接关系到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完整性”要求微生物检测样品的最小包装原始完好、没有任何污染、破损, 可以用消毒溶液对其外表面进行消毒处理而不会影响内在的微生物状况。“有效性”要求微生物检测样品编号的唯一性和可追溯性, 以及样品内在的微生物能保持其原始数量和原始种类。实验室应对拟检验样品实行唯一标识, 样品的储存及处置都要根据需要做出明确规定以满足复检需要及避免样品变质。
(八) 检验结果的质量保证
为保证检测过程和最终检验结果的有效性、可靠性, 应建立和实施质量控制程序对检测过程进行监控, 通过对检测数据的统计学处理, 发现其变化趋势, 从而对测量系统做出有效判断。定期使用标准菌种或标本菌株进行内部鉴别实验的质量考核;开展实验室间的比对或能力验证;利用相同或不同方法进行重复检测, 比较结果的一致性。
(九) 检验报告
检验报告时, 实验室提交给委托方的产品应准确、清晰、明确和客观地出具报告, 同时提供与检验有关的足够信息。检验报告应准确、清晰、明确和客观;应编排合理, 数据表达应科学、易懂;应包括为说明检验结果所需的各种信息以及所采用的方法所要求的全部信息。
三、实验室间质量控制
由实验室以外的组织或机构对其已达到的质量水准进行的评价, 旨在了解某地实验室的检验技术整体水平, 使实验室从质控过程中发现问题, 制定相应的措施, 不断改进检验技术水平。实验室应定期参加实验室间的考核和能力验证活动。从而评价室间质量控制考察结果的准确性, 检查不同实验室操作的差异, 进一步对实验室技术水平进行综合评价, 有利于实验室技术水平的提高。
摘要:微生物检验在感染性疾病及相关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于微生物实验室至关重要。通过有效的检验方法及关键环节的质量控制才能达到为生产、客户和社会提供高质量、准确、可靠的检验报告。严格运行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实验室室内控制管理及实验室间的质量控制都成为关键部分。
关键词:微生物,检验,质量控制
参考文献
[1]苏德模, 马绪荣.药品微生物学检验技术[M].北京:华龄出版社, 2007 (1) 第1版.
微生物实验室质量控制 篇8
1 加强质量控制管理
质量控制是指在质量体系进行的各项操作技术和活动, 以确保各种试验活动能满足质量要求[2]。质量控制是全面质量管理内容的重要部分, 此阶段的影响因素很多, 因此, 要严格对各关键点进行管理, 建立质量控制体系。
1.1 检验标准
微生物的危害包括有害的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动物、显微藻类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食品中的生物危害既有可能来原于原料, 也有可能来自于食品的加工过程。一般而言, 酵母、霉菌不引起食品中的微生物危害 (某些霉菌产生有害的毒素—化学危害) , 只有细菌、病毒、原生动物引起食品的微生物危害, 造成食品的不安全[3], 食品中重要微生物的控制见表1。
在颁布了《食品卫生检验方法微生物学部分》之后, 我国的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逐步走上了标准化的发展轨道。除此之外, 我国还颁布有各类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卫生行政部门颁布的检验方法等。卫生检验应严格遵从这些标准和规范, 确保检测数据准确可信。食品中微生物的快速检测方法可参考文献[4]。
1.2 质量管理制度
实验室应制定严格科学完整的管理制度, 包括操作质量保证、菌毒种管理、废弃物处理、仪器设备使用、样品管理、消毒隔离、试剂管理以及生物安全管理等制度。规定不同岗位的岗位职责, 每个检验人员熟悉应自己的职责和任务并严格遵守。对各种检验过程建立标准操作程序, 并且随着检验技术的不断发展及时更新和标准化。
2 室内质量控制
2.1 实验室建设与检验环境
微生物实验室主要分为无菌实验室、净化实验室、生物安全实验室等。应根据实验室的不同定位和要求, 科学合理地布局和安排, 防止对人员的危害和样本的污染。实验室要求内外环境整洁, 严格区分办公区域和操作区域, 洗涤室、培养室、消毒间和无菌室应分开, 设有专室。对实验室的空气质量要定期监测, 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可靠性、有效性和准确性。无菌室要设有套间或缓冲间。微生物实验室应有完善合理的卫生管理制度, 工作人员每天做好环境卫生工作, 定期对操作环境进行消毒, 废弃物应投入指定的容器内, 经无害化处理才能排放, 防止病原微生物的散布传播。
2.2 实验室仪器设备
微生物检验室应配备足够检验工作需要的仪器设备和器材, 建立起一整套规范化的仪器设备管理的档案和操作程序, 对每台仪器的有关原始资料和技术资料建档, 并由专人负责保管。微生物实验室常用的仪器设备主要有:冰箱、培养箱、高压灭菌器、净化台、显微镜、蒸馏设备等。严格按照仪器SOP操作。对于连续工作的仪器如冰箱、培养箱, 每天都应进行温度监控和记录并定期维护, 以保证仪器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需要强制性定期检定的仪器和设备, 经符合资历的计量部门校准合格后方可使用[5]。
2.3 检验培养基、试剂的质控
2.3.1 培养基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用干粉培养基必须由专业厂家生产, 产品质量必须符合有关的质量标准。为保证干粉培养基质量指标, 在实际工作中应注意:加强包装的密封性能;使用时尽量缩短开盖时间;一般干性培养基放在低温干燥的环境中保存, 对于易受潮的品种启用后宜放入干燥器中保存。培养基的配制应严格按照GB4789.28-89规定的方法进行操作并作好原始记录。为保证培养基质量, 在配制时应注意:制备培养基必须在玻璃容器、搪瓷缸或铝锅中进行, 如用铜、铁器皿, 会对微生物生长有毒害作用。配制的培养基应进行无菌试验, 并有无菌试验记录。基础培养基要求细菌能生长良好, 并能使细菌充分表现出其典型特征;选择性培养基按不同细菌的生长条件要求而选择不同的培养基。此外, 还要选择不同的阳性对照菌株作质控, 以检验培养基的质量。配制和倾注培养基时, 应注意控制培养基的p H值, 因为p H值对细菌的生长影响较大。不同培养基应按不同培养要求, 接种相应菌种, 按细菌的生长抑制、形态、色素、溶血环等特征, 判断培养基的质量。培养基的储存应按照其说明的储存条件来保存, 不同批号的培养基不能混合使用。
2.3.2 检验试剂及药品
检验药品、试剂须在分析纯 (A R) 级以上。在利用药品、试剂配制标准溶液、染色液、缓冲液及其他试剂时应注意:按要求选取溶剂;用带塞的试剂瓶盛装;易分解的试剂宜用棕色瓶;挥发性的试剂瓶口应予密封;如发现溶液有变质现象, 应停止使用;标准溶液应定时标定。实验室内保存的试剂应定期进行清点, 超过有效期的试剂应清除。诊断血清必须贮存于4℃冰箱内, 用毕即存入冰箱, 防止污染;使用前应检查血清有否生霉染菌, 有则不用, 并注意在有效期内使用。
2.3.3 参考菌株及其保存
参考菌株可以从国际菌种保存中心如ATCC或室间质控活动中获得。准确鉴定过的分离株也可使用。实验室要准备好足够种类和数量的参考菌株, 满足培养基、试剂盒和试剂质量测试的需要。保存菌株要定期传代, 经传代数次后应进行生物学性状鉴定, 检查其是否发生变异。应设专人妥善保管, 菌株保存箱应加锁放置适宜环境, 应建立出入册单, 基本项目应包括菌种名称、分离来源、分离日期、传代日期、保存方法、主要性状、保管者、领用者等。
2.4 检验过程的质控
检验过程的质控包括: (1) 微生物检验样品的采集必须具有代表性, 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抽样方案, 样品的数量应满足检验、复验、复查的需要; (2) 一般应采取完整未开封的样品, 如是散装样品, 采集必须在无菌操作下进行, 采样的用具应预先经灭菌处理; (3) 样品送到食品微生物检验应越快越好, 尽量缩短采集到检验的过程时间, 特殊要求的样品在送检中要有特殊运送条件; (4) 当样品送到检验室时检验人员根据送检单要求的检验项目逐次核对, 验收样品的外观、包装状态及样品有无破损、流失、变质、污染; (5) 微生物检验必须按无菌操作要求进行; (6) 瓶装检样处理时可用点燃的乙醇棉球烧灼瓶口灭菌。袋状样品应用75%乙醇棉球消毒袋口后进行检验; (7) 检验原始记录应及时记录, 格式要求有足够的信息量, 并具有可朔源性; (8) 检测结果应准确、清晰、明确、客观地在检验报告中表达, 经有资格的审核人员检查签字, 并加盖印章后生效。
2.5 检验专业技术人员的素质
微生物检验专业技术人员要具备的基本素质有: (1) 立足本职, 敬业爱岗; (2) 严肃认真,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3) 较高的食品化学分析基础知识和正确熟练的操作技术; (4) 食品微生物检验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5) 一定的科研能力[6]。除此之外, 还应自觉遵守卫生要求, 做到保持衣帽整洁、重视操作卫生、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等[3]。针对上述要求, 管理者要对实验室人员定期组织培训和进修学习, 积极参加学术交流, 使他们及时掌握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并定期对检验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和操作熟练程度的考核, 来提高检验人员的素质[6]。
3 室间质量控制
室间质量评价是为了客观比较实验室的测定结果与靶值的差异, 由外单位机构采取一定的方法, 连续客观地评价实验室检验结果, 发现误差并进行校正, 使各实验室之间的结果具有可比性。质量评价是质量保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对实验室水平和能力的综合判断, 也是对实验室内质量控制效果的检验。因此, 要积极参加各级各部门举办的各种室间质评活动, 及时了解实验室检测能力和发现存在的不足。
4 小结
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而食品质量安全是关系到人类健康和国计民生的大事情。保证食品的质量安全, 就是要保证人类摄入食品不含有对人身有害的物质。食品中有害微生物的检测是食品安全监督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食品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涵盖实验室内所进行的所有活动, 只有各方面均建立起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 微生物的检验质量才能得到保证, 才能为疾病预防控制及采取相应措施提供科学的数据和技术支撑, 才能满足社会对卫生检验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陈丽仙.探讨食品安全问题的根源[J].中国食品, (China Food) , 2010, 7:68.
[2]张红梅.卫生微生物检验的质量管理[J].实用预防医学, 2007, 4 (2) :584.
[3]张妍, 张甦.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内审员培训教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8:11.
[4]王林, 王晶, 周景洋.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8:224~277.
[5]周静.调味品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与方法[J].中国调味品, 2010, 35 (7) :90~92.
微生物检验实验室质量管理 篇9
关键词:微生物,实验室,质量控制,质量评价
开展质量控制, 是实验室内检测工作的基础, 直接关系到细菌学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1]。质量控制的内容包括实验室全面的质量管理、室内质量控制和室间质量控制评价等。全面质量管理是机构通过建立质量管理体系, 全方位控制与保证检验工作的质量。室内质量控制是由实验室内部根据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制定并实施, 是检验人员对检验质量进行自我控制的过程, 可以保证微生物检测工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是质量保证的核心和基础。室间质量控制评价是由实验室外部的组织或机构对实验室检验能力进行的质量评价和能力验证。现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的一些具体做法报告如下。
1 运行全面的质量管理
领导重视、全体职工积极主动参与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领导重视可确保实验室开展检验工作所需要的人、财、物, 充分调动全体检验人员的积极性, 提高质量意识[2]。实验室应按照GB/T15481-2000《检验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CNAL/AC01:200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 (ISO/IEC17025:2005) 和《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 (国认实函[2006]141号) 的要求, 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并由中心主任批准, 签字和注明日期, 确保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持续有效。按照预防为主、全员参与、过程控制、持续改进的原则全方位控制与保证检验工作的质量。体系的运行涉及中心的实验室、相关业务科室、管理部门、后勤支持部门等共同参与和协作。其中实验室承担全面质量管理中以技术手段保证检测结果的大部分工作, 即质量控制活动。
2 实验室内的质量控制
实验室室内质量控制就是对影响检验质量的各环节、各因素制定计划和程序, 并在其实施过程中进行连续评价和验证, 对发现的问题和不合格情况及时处理并采取纠正措施。影响实验室检测结果的因素很多, 包括检验人员、环境因素、仪器设备、检测方法、实验耗材、量值溯源、抽样方法、样品处置等一系列环节。实验室必须运用技术手段控制影响检验质量的各个环节。
2.1 对检验人员的要求
人员素质和能力是保证检验质量最根本的因素, 检验人员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实验技能, 而且还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对工作认真负责, 最大限度地避免实验误差, 确保检测结果客观公正、准确可靠。实验室应根据工作需要, 合理配置检验人员, 满足实验的要求。应保证实验室人员得到及时培训及不断更新知识, 鼓励检验人员通过各种途径学习和掌握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 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微生物检验人员应该相对固定, 不应随意变动, 杜绝参与其他专业轮换 (除非特殊需要) 。在专业知识方面, 要求检验人员参加相应的卫生系列职业技能考核, 取得合格成绩, 持证承担相适应的岗位。在实验技能方面, 每年组织开展人员比对、结合参加外部能力验证、实验室评审和内审、卫生应急演练等活动。在不断更新知识方面, 按疾控机构“绩效考核”的要求, 选送检验人员去业务水平高、设备先进的认可实验室进修学习3~12个月, 本中心同意有学术论文的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建立并长期保存专业技术人员有关学历、资历、培训、技能考核等业绩档案。
2.2 设施环境和仪器设备的监控
实验室的总体布局和各部位的安排要充分考虑减少潜在的对样品的污染和对人员的危害。在微生物学检验工作中, 影响检测工作质量的设施环境包括无菌间/洁净室、生物安全柜/超净工作台、各类培养箱、水浴箱、冰箱/冷冻柜、干热灭菌器、压力蒸汽灭菌装置等。在日常工作中必须保证这些设施设备始终处于良好运行状态。电热恒温培养箱、冰箱、水浴箱等基本设备, 每天用经过检定的温度计连续监测温度, 并做好记录 (必要时监测湿度) 。绘制温度控制图, 超出控制范围, 立即查找原因, 采取纠正措施, 确保这些环境条件持续满足检测方法所规定的范围;压力蒸汽灭菌器、干热灭菌器采用化学法对其实施监测;无菌间/洁净室、生物安全柜/超净工作台, 采用活菌计数法实施监测, 即:以无菌方式将3个营养琼脂平板带入无菌操作室, 在操作区台面左、中、右各放1个, 打开平板盖, 在空气中暴露30分钟后将平板盖好, 置35℃培养48小时, 取出检查, 3个平板上生长的菌落平均小于1个为符合要求。
2.3 检测方法的选择
任何检测工作都必须采用某种测定方法, 选择一种正确可靠的测定方法是质量控制的重要保障。实验室应优先选用现行有效的国家、行业、地方、企业标准中规定的检验方法。如无标准方法, 应从知名的技术组织或有关科技文献、权威期刊公布的方法中选择合适的方法, 并按相关程序对该方法进行验证、鉴定和审批, 从而保证得到可接受的检测结果。
2.4 质控菌株
实验室必须保存有满足实验需要的质控菌株。质控 (标准) 菌株是指具有典型稳定的形态、生理、生化及血清学特性, 并被国际社会所认可的菌株。这些菌株经实验室鉴别重复性好, 菌株变异性极小。
2.4.1 质控菌株的来源
质控 (标准) 菌株主要来源于专门的保存供应机构, 如中国卫生部生物制品检定所菌种保藏中心 (CMCC) 、美国菌种保藏中心 (ATCC) 和英国国家典型菌种保藏中心 (NTCC) 。如无上述机构的菌株, 也可使用上级业务部门保存的可溯源的质控 (标准) 菌株。
2.4.2 标准菌株的保存方法
标准菌株的保存方法有培养基保存法、冷冻干燥法、超冰冻保存法等, 其中培养基保存法简单易行, 适合基层微生物实验室使用, 但应注意连续转种不能超过5代。培养基保存法分为三种类型: (1) 普通琼脂斜面保存法:肠杆菌科细菌、葡萄球菌等一般细菌可接种于不含糖的普通琼脂斜面上, 经35℃培养18~24小时后, 置4℃冰箱可保存1个月, 每月传代一次。 (2) 血琼脂斜面保存法:链球菌、肺炎链球菌接种于血液琼脂斜面上, 经35℃培养生长后, 置4℃冰箱保存。半个月至一个月移种一次。 (3) 半固体穿刺保存法:将细菌接种于琼脂半固体或血清琼脂半固体内, 经35℃培养18~24小时, 再加入灭菌的液体石蜡, 置4℃冰箱可保存3~6个月, 适用于肠杆菌科细菌及链球菌的保存。不论采用何种保存方法, 每支菌株都应以适当的标签、标记来表示其名称、标准号、接种日期和所传代数并做确认试验。
2.5 培养基的质量要求
培养基是微生物检测实验室重要的检测试剂之一, 其质量的优劣、保存是否得当、配制使用是否正确等都直接关系到分离培养的成败。目前大多使用市售成品干粉培养基, 加蒸馏水溶解后, 灭菌分装备有, 也可选择用成套直接使用的产品。
2.5.1 选择合格的供应商
供应商至少应出具三证 (许可证、注册证、经销证) 资质证明。选择供应商的原则:⑴选择国内外知名品牌和市场信誉度高的产品;⑵选择有质量保证能力的企业;⑶选择有服务保证能力的企业。例:上海市CDC、上海科华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生物制品检定所, 广东环凯公司等。
2.5.2 控制购买的数量
购买培养基时, 要根据日常的工作需要制定计划, 购买的数量应控制在保质期内、保证当年能够使用完毕, 尽可能购买小包装的产品。
2.5.3 培养基验收、储存
验收人员在验货时, 应仔细核对并记录培养基名称、数量、规格、批号、生产日期、保质期及密封状况等, 保管人员应做好登记入库手续。干粉培养基应保存在恒温、阴凉的干燥处, 要避免阳光直射。培养基一旦打开使用, 应及时记录开瓶日期, 开瓶后超过半年, 不宜使用。培养基结块、变色不能使用。
2.5.4 培养基的质量控制
成套直接使用的培养基, 性质较稳定, 只要按说明书要求的条件保存, 在有效期内可保证质量。对于关键培养基以及具有多重指标的培养基, 在每批购进后都要进行技术验证。选用已知特性的标准菌株分别对分离培养基、选择培养基、鉴别培养基、增菌培养基、培养液进行性能试验, 符合要求者才可使用。
配制、使用培养基时应注意: (1) 配制记录完整, 包括名称、数量、配方、pH值、配制日期、有效期、灭菌方法、分装情况、标签、配制者姓名等。 (2) 自制培养基或市售培养基都必须检查其颜色与透明度。液体培养基出现浑浊、沉淀, 固体培养基表面出现干裂, 含指示剂的培养基出现变色, 血平板出现溶血或有菌生长均不能使用。 (3) 培养基pH值若超过规定值±0.2时, 也不能使用。 (4) 各类以无菌操作分装的培养基及自配经压力蒸汽灭菌后的液体培养基均须置35℃孵育24小时, 无菌生长者才可使用。
2.6 试剂、染色液
微生物实验室的试剂、染色液配好之后, 应在标签上标明名称、浓度、p H、配置日期、失效日期、配置者姓名等, 同时应做全面检定和性能试验。⑴用已知标准阳性和阴性菌株毒株进行测试, 符合规定要求者才可使用, 如革兰染色可选用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作为对照。⑵根据试剂或染色液自身的稳定性及使用频度定期检查核对。较稳定的试剂, 如靛基质 (质控菌株可选用大肠杆菌和产气肠杆菌作为对照) 试剂, 应在配置时及以后每周检查核对一次;不稳定的试剂, 如氧化酶 (质控菌株可选用铜绿假单胞菌和大肠杆菌作为对照) 及细胞色素氧化酶试剂所用的盐酸四甲基对苯二胺溶液, 或触酶用的过氧化氢溶液, 应在每次使用时检测, 合格者才可使用。不稳定的试剂最好临用时配制或采用妥善的保存方法。
2.7 诊断血清
在购进各种诊断用的抗血清时, 应记录抗血清的名称、包装及数量、批号、失效期、生产厂家以及合格供应商的联系方式、收到日期及收到者姓名, 同时应检查基本特性。应做到:⑴检查抗血清的透明度与色泽是否与标准相符, 若出现有混浊或絮状沉淀, 表明已污染, 不可使用。还要注意各种抗血清的效价和有效期, 超过有效期者不能使用。⑵抗血清特性检查宜采用已知阳性及阴性菌株、毒株测试其敏感性和特异性。
2.8 量值溯源的质量控制
按照量值溯源的要求, 实验室所有直接出具数据的测量仪器, 在使用前均应送当地法定或有资质的计量测试机构检定/校准。对于使用频繁、容易漂移的仪器还应进行期间核查, 即在两次检定/校准周期之间由实验室自身进行的等精度核查, 核查频率由仪器本身的漂移和使用频度而定。对于非直接出具检测数据的测量仪器, 通过检定/校准的方式建立本单位计量标准, 然后由实验室自己进行相应的比对, 以此达到内部量值传递的效果, 如用于温度监控的温度计、定性或半定量操作的定量移液器等。对于不能通过检定/校准达到量值溯源要求的仪器设备, 实验室应进行功能检查。2.9检验过程的质量控制除以上各要素进行质量控制外, 还要对检测的所有步骤和环节进行质量控制, 包括从样品的采集、流转、实验记录、数据统计及检验报告等, 对这些环节实施质量控制是最有效的室内质量控制措施。
2.9.1 抽样和样品的质量控制
⑴选择抽样时间。一般选择在疾病早期、急性期或症状典型时或用药前采集, 食物中毒的样本应及时采集可疑食物等, 流行病学调查还要采集发病早期和晚期双份血样等。⑵抽样方法。根据待测微生物种类不同采用不同的方法采样, 如厌氧菌、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真菌、L-型细菌以及其他微生物的检验均须用不同的方法采样。⑶盛装样本的容器, 除大便、肛拭子和痰等样本外, 其他样本均应无菌操作采集并以无菌容器盛装。盛标本的容器须经高压灭菌器、干热灭菌器等物理方法灭菌, 或用一次性无菌容器, 而不能用消毒剂或酸类处理。⑷所采集的样本应具有代表性, 样本量不宜过少;在卫生微生物检测中还应有合理的布点, 符合随机性和稳定性, 即应考虑被测组分在空间分布和随时间变化的问题, 取样量可根据相应的国家标准、规范进行, 也可根据客户相应的合同实施。⑸生物安全, 样本采集和运送时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污染、传播和自身感染。
2.9.2 样本的处置
一般样本应就地采集、及时送检, 若现场离实验室远, 则所采样本必须专人负责妥善保存, 采用适当的保存条件 (如保温、冷藏、厌氧或接种入培养基等) , 以避免样本腐败变质;含氯制剂消毒处理过的饮用水、污水应加硫代硫酸钠脱氯处理。样本运送应有专人负责, 特别是烈性传染病样本应密封, 并保证两人以最快的交通工具运送, 要确保生物安全。
2.9.3 样品的流转
样品有专人接收、登记和保存, 并建立对拟检样品的唯一性识别系统, 保证在任何时候对样品的识别不发生混淆。样品编号后送实验室检验人员, 检验人员对不符合检验要求的样品应拒收并向送检人员说明原因, 告知正确的采样方法, 要求其重新采样送检。检验人员收到样品后, 应及时检验, 如不能及时检验, 可根据样品的不同性状, 采用不同的保存方式。例:水质样品及液态食品样品置4℃冰箱保存, 固体样品及血清样本置-20℃冰箱保存, 糖果类样品可室温保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事件、食物中毒及流行病学调查的样品必须及时检验。
2.9.4 原始记录和检验报告
在检验过程中, 要严格强制执行操作规程, 按实验室选定的操作方法中的步骤进行操作, 不得随意改动操作程序。严格进行无菌操作, 避免环境中微生物污染。同时做好原始记录, 保证能够再现检测过程。校核人员应审核重点:原始记录的原始性、客观性;检测人员是否按规定进行平行测定、空白对照试验;每批检验是否设置阳、阴性对照试验;不符合国家标准的样品是否有重复检验, 是否开展人员比对;原始数据及导出结果是否正确, 阳、阴性结果是否发生偏离。原始数据记录准确清楚, 校核无误后, 实验室应及时编制、出具检验报告。检验报告应使用法定计量单位。保证数据和结果准确、客观公正。检验报告签发人 (获准签字人) 必须经过评审机构批准, 对被认可的实验室出具的检测报告承担民事、法律责任。
3 实验室间的质量控制评价
比对和能力验证是在实验室内质量控制的基础上开展的。实验室比对是按照预先规定的条件, 由两个或多个实验室对相同或类似被测物品进行检测的组织、实施和评价的活动。与同级或上级有资质的实验室进行比对和上级检验机构组织的区域范围内的考核称为实验室间比对。能力验证是利用实验室间比对来确定和评价实验室检测能力的一种活动。由主管机构和上级业务部门按照能力验证的国家标准或国际标准组织, 是对实验室检测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考核、监督和确认。由主管机构和上级业务部门组织的实验室间比对和能力验证活动具有强制性, 实验室应有明确的职责, 确保参加这些活动。当结果不满意时, 实验室必须采取纠正措施, 找出不满意的原因并及时整改。
实验室质量控制及管理技能的探讨是一项长期、艰苦、繁琐而且细致的日常性工作。随着先进微生物检测仪器的普及, 工作中常涉及新的检测指标和采样方法, 需要与监测人员、流行病学调查人员、传染病人及其密切接触者、客户以及相关业务科室进行有效的沟通, 合理的选择检验项目, 正确分析、评价检验结果, 充分发挥技术支撑作用。按照绩效考核的要求, 开展满意度调查, 征求客户的意见, 了解客户的抱怨, 持续改进服务质量, 不断提高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微生物实验室只有持之以恒地开展实验室质量控制, 经常参加实验室间比对和能力验证活动, 接受盲样考核, 才能不断提高实验室处理各种检验样品的能力, 保证检测结果客观公正、准确可靠。不断提高实验室检测能力和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杨瑞军, 张建民.菌种质控结果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10, 26 (2) :226-227
[2]谢达禄.浅谈卫生理化检验质量保证[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08, 24 (6) :668-669.
[3]GB/T15481-2000.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S].
[4]ISO/IEC17025:200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S].
微生物检验实验室质量管理分析 篇10
关键词:微生物检验,实验室质量,管理
微生物检验实验室质量管理的问题
检验标本质量有待提高:首先,标本的采集缺乏规范性,对标本的处理不够合理;其次,运送时间较长,导致样本质量受到影响;最后,抗生素的使用,使得样本质量对检测的质量产生了不利影响[1]。
实验室内产生质量问题的原因:首先是由于实验室内的检验过程不当,受到污染因素、人员操作失误因素、对细菌病毒认识不够等方面的影响,使得检测质量大大降低;其次是检验人员与临床护理人员之间缺少沟通,这一点就导致试验报告结构的准确性非常不稳定;最后是实验室的客观条件无法满足微生物检验的要求,由于缺乏技术与环境的支持,就致使检验结果存在许多误差。
微生物检验实验室质量的全过程管理
分析前:在分析前的阶段中,实验室质量管理的内容主要有3点:第一,在采集标本时,严格规范采集的时间、部位、样本量等,并对其实行全面监督;第二,对患者是否使用了大量的抗生素药物的情况进行调查,若患者使用了很多抗生素药物,那么采集工作必须要在药效后进行;第三,对所采集样本进行处理,避免发生溶血现象,并将样本及时送到微生物实验室中进行检验[2]。
分析中:首先要加强相关检验人员的操作技巧与能力,不断丰富检验人员的专业知识;其次要加大对实验室技术人员的监管力度,防止人为因素造成的误差,对染色、培养细菌等每一环节进行严格的控制,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率;再次,要定期对设备和仪器进行保养和鉴定,防止因为仪器的故障而导致失误;最后,要与临床医师之间多进行沟通,对于存在的不合理问题,双方共同解决[3]。
分析后:在分析后的质量管理中,主要有5个环节,分别是普及相关知识、生成微生物检验报告、对患者隐私予以保护、为患者提供咨询服务、对样本进行妥善保存,只有将这5个环节认真做好,才能够对检验结果的真实性起到保障作用。
实验室环境质量管理
仪器设备:实验室的仪器设备种类十分众多,包括温箱、显微镜、低温冰箱、压力蒸汽灭菌器、二氧化碳培养箱等,对这些仪器必须要进行定期的检修与清洗[4]。比如,光学显微镜每年必须要进行4次清洁与调试工作,低温冰箱、温箱等要保证每天都对其进行观察与温度记录。
培养基的质量控制:微生物种类很多且较复杂,其中用在分离与鉴定上的各种标本微生物也具有非常多的种类,而检验结果的真实性与准确性会受到培养基质量的直接影响,因此必须要对培养基的无菌试验、一般性状等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5]。
试剂的质量控制:实验室的试剂主要有常用的生化试剂、染色液、血清等等,在对生化试剂进行质量控制时,要对不同试剂的质量控制要求进行分析,在存储的时候,尽量冷藏及避光,保证试剂的稳定性;在对染色液进行质量控制时,要详细地记录好自制染色液的配置过程以及操作步骤,对试剂的名称、品牌、批号等进行统一的保管,每周对其进行1次质量检查。
细菌鉴定前的质量控制:对各种细菌菌落的形态进行全面的掌握,要能够用肉眼来判断细菌菌落的形态是否与仪器鉴定的菌种相符合,同时还要开具可靠、准确的检验结果报告,从而为相关临床提供有价值的诊疗参考[6]。
综上所述可知,近年来,在传染性疾病的诊治上,微生物检验方式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与此同时,随着疾病的种类日益增多,并且疾病愈发顽固,因此就必须要加快提高和创新微生物检验技术,加强微生物检验实验室的质量控制,从而才能够为今后临床工作的开展提供重要支持。
参考文献
[1]兰海丽,欧阳能良,卢兰芬,等.临床微生物培养不合格标本的分析与对策[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1,(5):361-363.
[2]刘锐萍,王峰,刘珊珊,等.食品、药品微生物检测实验室质量控制方法分析[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3,(7):847-850.
[3]刘厚明,韩红星,吕宁,等.混合式多级条形码在微生物检验全程无纸化和全流程管理中的应用[J].临床检验杂志,2015,(4):310-312.
[4]林雪峰,陈晓军,江丹英,等.基于数字化管理的临床微生物实验室信息管理平台再造[J].中国现代医生,2015,53(28):106-110.
[5]吐送托合提·肉孜,阿克木江·赛来.卫生检验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3):11-13.
浅谈如何提高生物实验教学质量 篇11
关键词:生物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质量
实验课是人类认识和研究生物科学的重要手段,也是生物学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生物实验是教师指导学生利用一定的材料、药品、仪器设备,按照指定的条件去进行的生物实践活动。生物学实验可以向学生提供生物界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学习学的基本技能和观察、分析综合运用生物学知识的能力。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可见,实验是生物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生物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而当前生物教学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一是教师对实验教学的质量重视不够;二是教师对实验教学的组织能力差;三是课前准备与精心设计不够;四是忽视操作技能的改进或教师本身的操作技能差。因此,必须重视实验教学的研究和探讨,下面就实验教学的具体环节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明确实验教学目标
中学生知觉的无意识性和情绪化仍比较明显,注意往往与感官刺激联系在一起,容易被无关的内容所吸引。如有的学生在观察自制洋葱表皮细胞装片时,把注意力主要放在摆弄镜头和观察游移不定的气泡上,在观察永久装片时也主要欣赏染色标本的色彩。因此,让学生知道实验的目的和要求,是实验教学中的重点。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思维才会有方向,操作才会认真。
二、做好实验教学的准备工作
实验教学和一般的授课有不同的要求,而生物教材又往往受到地方性和季节性的限制,有些生理性实验还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看到结果。因此课前的准备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生物实验教学的准备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制定切实可行的《生物实验教学计划》,并将每个实验所需的材料和负责老师等项目一一列入表内,季节性强的实验要打好时间差。必要时对实验内容进行调整:推迟或提前。(2) 适时地科学地准备好实验材料。 解决生物实验材料的途径主要有三个:一是采取替代材料,如做观察细胞质的流动实验时,我们用办公室栽培的紫鸭跖草的雄蕊表皮毛作替代材料,实验效果也很好。只要我们处处留心,许多生物实验材料都可以在当地找到合适的替代材料;二是分工合作获取材料,一些生物材料的培养需要较长时间,有些不易采集到,这些就需要教师之间分工合作,避免因个人的时间仓促或精力有限造成实验材料准备不足;三是发动学生采集和培养。发动学生参与采集和培养不但能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还能让学生获得对生物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性的感性认识。(3) 精心设计好实验教学程序。 教师在设计实验教学程序时,应认真构思好学生观察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和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现象、失败的原因要尽可能考虑细致,尽可能多设置几个“为什么”,以激发学生思维。比如,在做淀粉酶对淀粉及蔗糖的催化作用的实验中,有的同学的实验结果是用斐林试剂检测,水浴加热的条件下,都成砖红色。引导学生思考失败的原因,针对此失败的现象作分析,虽然实验失败了,但也训练了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也达到了一定的教学目的。另外,不能单为完成某个实验而做实验,应全面系统地分析实验目的,操作要求,实验步骤等。要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避免出现学生无事可做的时间空挡,以提高教学质量。
三、加强实验教学的课堂组织管理
多数中学生把观察简单地理解为“看”,对看到的现象缺乏分析和思考,实验完毕后往往答不上产生现象的原因和实验的结论,如果对他们缺乏必要的严格训练,一堂课下来,教师会弄得疲惫不堪,学生在嬉戏中一无所获。最初的前几节实验课是培养学生良好实验习惯的关键时间,因此应下大力气抓实验纪律。规范实验习惯;每个实验完毕后,要总结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和问题存在的原因;要培养好实验助手或实验小组长,让他们在实验中协助教师指导好本组的其他学生,使教师能集中精力辅导学生。实验证明,让学生参与实验教学,比教师唱“独角戏”要好得多。
四、正确指导是实验教学成败的关键
在实验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和指导,指导得法与否,是实验教学成败的关键。
1.对一些技巧性较强的操作
不但要对学生精心指导,还要让学生进行反复练习。如显微镜调焦,徒手切片,盖盖玻片不出现气泡等操作,学生需反复操作,才能掌握其操作技巧。
2.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并教育学生对实验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要求学生做到先整体后局部,例如对有丝分裂的观察实验,首先要对根尖结构进行观察,要先用肉眼,再用低倍显微镜观察,最后用高倍镜观察。再次,教师教育学生要有实事求是的观察态度,不要照搬,照套教材上的现象和结论,要亲自观察,不要轻易放弃那些异常的现象,要积极思考,找出原因。此外,要有意识,有目的地通过一些具体的观察活动,从一点一滴做起,对学生进行长期培养,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各种有启发性的问题,加以具体的指导,使学生逐渐学会观察的方法,养成观察的习惯。
3.指导学生认真分析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
在实验过程中,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大胆质疑。抓住现象的本质,找出与该现象相关联的问题,进行认真分析。如在做“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时,某同学按照要求在甲乙两试管内各注入2毫升浆糊,然后在甲试管内加2毫升清水,乙试管内加2毫升唾液,将两试管振荡并放置10分钟后分别滴入两滴碘酒,观察两试管内的颜色变化,发现两试管均变蓝,没有很大差别,通过分析发现是由于实验缺少37℃温水浴这一步。其次,教师在实验中要经常启发学生进行分析、讨论,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植物在缺水、淹水和施肥过多时都会萎蔫,让学生分析讨论各是什么原因。通过经常分析常見的生物现象,就可以逐步提高学生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 总之,只要每位教师对生物实验教学予以高度重视。从教与学的实际出发,在实验教学中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生物教学质量和实用型的生物人才,将会大面积丰收。
参考文献::[1] 徐仁静,《中学生物创新教法》,学苑出版社,
[2] 叶佩珉等,《生物》第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3] 罗树华等,《教师能力学》。山东教育出版社
食品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 篇12
目前, 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新版《食品安全法》出台, 提出“四个最严”标准, 保障食品安全。食品微生物检验是食品安全检测工作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食物中毒排查, 提供强大的支撑和重要技术手段。在实际检验工作中, 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复杂情况, 这些情况都有可能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所以必须针对食品微生物检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加强质量控制, 在整个过程中融入质量控制工作, 提高检验的精确度, 保证食品安全。本文对食品微生物检验的过程进行分析, 并给出一些质量控制的建议。
食品微生物检验前基础设施控制条件
检验人员的要求
食品微生物检验人员必须具有食品检验能力, 并且持证上岗。食品检验机构建立检验人员的上岗资格、培训、技能、经历档案等, 不得聘用国家法律法规禁止从事食品检验工作的人员。微生物实验室应由具有一定微生物学资质或相近专业的人员来操作, 并且要接受《食品安全法》及其相关法律法规、质量管理和有关专业技术培训、考核, 经过考核合格后方能上岗。检验人员必须有极强的责任心, 工作作风严谨细致, 有着很强的观察能力, 善于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同时, 要求检验人员定期参加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培训。提高检验人员的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 是加强食品微生物检验质量控制的有效手段之一。
检验样品的要求
(1) 样品的采集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样品必须具有代表性。 (2) 样品采集必须在无菌操作条件下进行。要防止交叉污染, 防止样品变质、损坏、丢失, 不得加入防腐剂和固定剂。 (3) 样品保证相应储存温度。应在规定温度下保存。 (4) 样品检测及时性。样品采样完成后, 必须及时送往实验室检测, 时间不超过3小时。 (5) 做好与样品有关的记录。包括采集数量、采集时间、检测日期、保存温度等。
检验环境的要求
(1) 实验室的布局和设计应考虑良好的微生物操作和安全, 为最减少微生物菌种的交叉污染, 将实验室分成洁净区、无菌区和阳性室, 严格区分办公区域和操作区域。 (2) 所有微生物样品都应采用无菌取样技术, 在规定取样区域进行操作。 (3) 实验室建立卫生管理制度, 保持实验室内清洁卫生, 实验桌台面用消毒液擦拭, 保持无尘, 杜绝污染。实验用过的废弃物要倒在固定的箱筒内, 并及时处理。 (4) 在实验完成后, 及时做好使用记录。实验结束后, 应记录环境检测结果, 并归档保存。
食品微生物检验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检验仪器的要求
(1) 食品微生物实验室应具备下列仪器:培养箱、高压锅、普通冰箱、低温冰箱、厌氧培养设备、显微镜、离心机、超净台、振荡器、普通天平以及千分之一天平等。对于连续工作的仪器如冰箱、培养箱等, 每天都应进行温度监控和记录, 并定期维护。 (2) 实验室所使用的仪器、容器应符合标准要求, 经计量部门定期检定合格后方能使用。 (3) 实验室仪器安放合理, 建立仪器档案, 每台仪器应备有作业指导书, 保养、维修、使用登记本。 (4) 仪器使用后, 要做好使用记录, 包括使用情况、使用日期、使用人员等。
检验试剂的要求
(1) 食品微生物检验试剂, 应符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要求, 包括商品化试剂盒和分析纯等。 (2) 试剂做好验收、确认、使用的记录, 确保每一次使用都能满足检验要求。 (3) 培养基的配制, 要按国标要求, 配置好的培养基及时冷藏保存, 放在指定区域, 标识不同种类的培养基, 防止交叉污染, 并注意在有效期内使用。
检验过程的质控
(1) 严格按照国家现行有效标准或行业内制定的符合国家要求的行业标准, 并按照国家卫生部门制定的方法进行食品微生物检验。 (2) 在检验过程中采用标准样品, 用对照品的实验过程与结果作为参照对比, 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检测标准品和对照品必须来源正规、可靠, 防止变质污染, 做好使用管理工作。 (3) 做好原始记录, 原始记录要求有足够的信息量, 并具有可朔源性。对原始数据进行整理, 去除不必要的误差, 获得准确的数据。 (4) 检验报告必须清晰、准确、客观, 经过有关人员复核签字, 加盖印章后方可生效。
总结
【微生物实验室质量控制】推荐阅读: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质量手册06-10
微生物控制06-19
微生物实验室管理10-24
微生物实验室制度汇总08-19
微生物实验室自查报告10-13
微生物实验室设计布局11-04
食品微生物实验05-20
微生物实验论文06-17
微生物实验报告09-20
微生物实验室检查标准剖析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