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微生物实验

2024-05-20

食品微生物实验(精选12篇)

食品微生物实验 篇1

食品微生物检验学是高职院校食品专业、食品检验专业和动物防疫与检验专业学生的必修课, 其实践性、综合性和应用性极强。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 改革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 根据高职院校的特点和大纲的要求, 加强和改进实验教学内容, 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强化学生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目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食品微生物检验学课程组加大了实验课的比重, 更新了实验教学内容, 改革了实验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 实验教学的改革

1.1 减少理论讲述, 强化实验教学环节

食品微生物检验学课程总学时为90学时 (含理论学时和实验学时) , 过去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比例为2∶1, 现在改为1∶2。改革前每章的理论内容讲得很细致, 现在对理论知识有选择、有侧重地讲述, 重点讲述微生物的危害性及其检测意义和目的, 让学生了解微生物造成的后果, 掌握采样的方向和病料的采集、运送、保存等, 保证检验结果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学生通过实验检验过程来验证理论知识, 在对问题食品进行病因分析和分离检验结果分析的同时, 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检测评价能力。实践证明, 实验学时的增加不仅没有影响理论教学, 反而促进了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对食品安全性评价的能力,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2 增加大型综合实验训练

在完成单元实验教学后, 食品微生物检验学课程组增设了大型综合实验训练,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合理采样、正确操作、准备实验、对结果进行客观评价及处理的能力。利用单元实验的原理和操作技术, 达到对知识前后联系、融会贯通的目的, 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改革前的单元实验基本是确定实验步骤, 学生只是具体操作、观察现象和记录结果, 只能训练单一的技能。增设大型综合实验后, 由教师提出设计实验方案的要求, 学生在实验前对整个检测过程进行设计, 制订检测方法与程序步骤、选择培养基及准备培养基的材料、试剂的配制及器皿工具的准备等,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增强了学生实验兴趣, 为学生将来独立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3 让学生参与实验准备全过程

在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学习过程中, 需要训练的基本操作技能很多, 仅靠课前预习、课堂训练, 往往难以熟练掌握, 通过让学生在实验室进行完整的实验过程的准备, 使其对检测方案的设计、整个实验过程、实验原理有了更明确、更完整的认识, 对检验内容也有了更全面的掌握。

2 优化教学内容

2.1 根据学科专业与食品行业需求确定教学内容

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是深化教学改革的根本途径, 以往食品专业、食品检验专业和动物防疫与检验专业的食品微生物检验学的实验教学内容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检验标准, 选择一些常用的检验项目, 内容虽多, 却缺少对基本技能的训练, 也缺少系统性及实用性;因此, 食品微生物检验学课程组将实验内容改为5部分:1) 采样及微生物基本技术;2) 三大指标的检测技术;3) 食物中毒性微生物检验技术;4) 致病性微生物检验技术;5) 综合评价技术。其中, 特别强调采样技术和综合评价技术, 微生物基本技术包括问题食品的确定与选择、样品的合理采集、样品的合理运送与处理、常用实验物品及工具的灭菌、无菌取样、常用染料及试剂、培养基的配制、染色和制片、无菌接种、常用器皿的使用及维护等。三大指标的检测技术包括菌落总数测定、大肠菌群测定和致病菌的检测;食物中毒性微生物检验技术包括沙门杆菌及其检验、致病性大肠杆菌及其检验、变形杆菌及其检验、志贺菌及其检验、耶尔森菌及其检验、空肠弯曲菌及其检验、副溶血弧菌及其检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检验、溶血性链球菌及其检验、肉毒梭菌及其毒素检验、蜡样芽胞杆菌及其检验、产气荚膜杆菌及其检验、霉菌及酵母菌计数等。综合评价技术是使学生能够对食品样本的采集、检测的各项指标通过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标准进行客观、公正、合理、真实地评价与处理。通过调整实验教学内容, 使食品微生物检验教学内容更具有完整性、系统性、客观性、针对性和实用性, 更符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独立完成操作技能的要求。

2.2 通过行业交流充实实验教学内容

实验教学要与食品及检验检疫行业紧密联系, 教师要经常参与食品及检验检疫行业的技术学习及技术交流, 把食品及检验检疫行业引进的先进仪器及检测方法及时增加到实验教学中来, 开阔学生视野, 增强学生的专业素质及职业精神[1], 如显色培养基的选择与应用, 传统的检测方法确定大肠杆菌需要5~7 d, 而且必须做生化鉴定才能完成, 使用大肠杆菌显色培养基只需24 h即可出结果, 大肠杆菌显蓝色, 其他菌无色, 结果一目了然, 极大地缩短了检验时间, 显色培养基的广泛使用必将是一个发展趋势;因此, 在实验教学中增加这部分内容, 更能与食品及检验检疫行业的实际发展相衔接, 便于对生活中出现的食源性疾病问题作出快速鉴定与处理, 同时也使培养的技术人才更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3 教学方法的重新调整

3.1 重视实验前的基础理论教学

在强调实验教学重要性的同时, 也要重视基础理论教学, 重点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 如在讲述问题食品样本采集原则及送检内容时, 通过分析食品的特性与食源性疾病之间的关系, 并根据微生物的生长特性和污染特性的不同、毒性因子与食品加工工艺及流通领域的不同, 使用的采样方法也各不相同;因此, 在采样时要注意食源性疾病发生的时间及食品的来源而灵活地掌握。通过分析让学生主动思考, 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并最终达到客观、公正、负责地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避免任何主观臆断和不负责地误判、错判。

3.2 强化实验课前的教学指导

在每次安排实验之前, 先安排学生查资料, 熟悉做实验的基本程序和样品的采集与处理、检测的基本方法和流程。学生进行实验操作之前, 指导教师应检查实验预习情况, 包括样品如何采集与处理、实验原理与目的、器皿材料、操作程序与步骤、实验结果的卫生评价处理方法、样品的无害化处理措施、个人的安全防护等。在实验过程中, 教师要始终和学生在一起, 随时纠正并解决学生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检查学生实验操作结果和实验纪录是否规范、完整、清楚、客观、准确。遇到实验结果异常时, 及时指导学生分析并找出产生异常现象的原因并加以解决, 最后对实验结果进行评价, 看是否与出现的食源性疾病相符, 与检测之前所怀疑的对象是否相符, 强化对实验教学的指导, 使学生通过实验得到训练和提高。

3.3 课内外结合, 紧密联系生产实际

在过去的实验教学中, 因为只局限于书本上的实验内容, 学生掌握的知识大多与实践脱节。近年来, 通过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或假期, 到一些与所学专业相关的行业 (如饮食业、畜牧业、检验检疫、屠宰业等) 去实习或勤工俭学, 把在社会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带回实验室进行检测与验证, 使学生能学以致用, 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并将在社会生产实践中获得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思想带回学校, 促进学校的教学改革, 及时调整教学内容, 以适应社会发展对食品和动物防疫与检验行业的要求。

3.4 实验报告的书写与正确合理地评价

以往的实验报告只要求学生将实验目的、步骤、内容、结果反映出来, 忽视对实验过程的记录和问题讨论、结果分析及实验数据的真实性评定;因此, 导致部分学生在课后抄袭他人的实验数据或结果。改革后, 强调在实验步骤中记录相关数据和结果, 如样品的正确采集与处理、检验方法的选择、培养基制备等, 并对原始数据的记录进行打分和签字, 同时与每个学生一起分析实验结果中的不足, 讨论结果与起初对问题食品判断不一致的原因, 并提出改进意见和以后在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这些措施大大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也为将来的实际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5 检测样品的采集原则及处理

为了对食品品质作出客观公正的卫生评价, 防止误判、漏判、错判, 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和资源浪费, 在采样和检测过程中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与方法, 即遵循样品的代表性、均匀性、无菌性、防污染和及时的原则, 根据食品的生产、来源和检测目的确定采样的方式, 选择随机采样、系统采样或有针对性采样, 以确保对样品的检测结果能够真实反映食品的品质, 并进行正确的处理。同时, 根据微生物的生长特性、培养特性、危害性和耐受性来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 以达到鉴别和确诊的目的, 最终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无害化处理, 确保食用安全。

4 实验考核方式的调整

考核是对教学效果的检验, 考核方式对学生学习起着引导作用, 食品微生物检验学实验考核采用理论笔试和动手操作相结合, 理论考试部分主要考核基础知识, 着重考核学生对需要检测的食品样本的正确采集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主要考核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综合卫生评价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要进行现场实验操作, 即将以往一次性评分标准改为分阶段记分, 将学生实验课分数与动手动脑能力、科学态度、处理方案的合理性、工作作风和劳动卫生纪律联系起来, 进行全面考核[3]。

5 实验教学改革的效果

食品微生物检验实验对无菌操作、检验方法的选择、样品采集与处理的合理性和防止再污染的要求很高, 稍有马虎就会出现与结果不符或不真实的现象, 造成误判、错判、漏判, 产生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和资源浪费。通过实验前的准备和实验中对每个环节的严格要求, 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 也养成了良好的工作态度和作风。

在实验中, 有时结果正常, 有时结果不正常, 有时没有结果, 有时与初步判断结果不相符, 这都要求学生给出合理地解释, 特别是不正常的结果, 需要反复验证;如没结果, 要分析检测方法是否正确;如与初判结果不相符, 就要查找检测方法是否正确或初步判断是否错误等, 要找出出现异常的原因, 给出合理的结论, 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水平。 经过严格的要求和加强实验训练, 学生毕业后在生产单位的食品检验岗位、饲料检验和动物防疫与检验岗位, 很快便能独立开展工作, 深受领导好评, 毕业生的就业率也因此逐年提高, 这也从一个侧面表明学校的教学改革是成功的。

参考文献

[1]武杰.食品分析教学改革与研究[J].大众科技, 2006 (8) :138-139.

[2]肖兴.高职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教学改革的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 2006 (24) :122-124.

[3]许岩, 李铁晶.食品微生物实验教学的体会与探讨[J].农机化研究, 2002 (11) :203-204.

食品微生物实验 篇2

介绍了微生物实验中使用的标准菌的验收、制备、保藏、传代、使用、销毁的管理规程 规定了质量管理部门实验用标准菌种的验收、制备、储管、使用、以及销毁等的相关规定。适用于微生物限度检查、无菌检查、抗生素微生物(效价)测定、评价防腐剂和抗菌剂的抑菌效果和确认灭菌效果、检验方法的验证、培养基的适用性检查,样品检验时的阳性对照等。

依据: 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及菌种使用说明书

1.标准菌的来源

标准菌株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医学菌种保藏中心(China Medical culture collection ,CMCC)提供的冷冻干燥菌种(0代)或由上级药检部门已接种好的菌种斜面(3代)。黑曲霉的0代菌种为保存于含15%甘油的0.9%无菌氯化钠溶液中的孢子悬液冷存管。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医学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提供的冷冻干燥菌种的标签CMCC

(B)代表细菌(bacteria),CMCC(F)代表真菌(fungi)每种菌具有固定的代号。

2.标准菌的验收

从菌种保藏中心购买的原始菌种管是玻璃安瓿装的冻干菌,接收同时应检查是否有随菌种附有的相关资料。接收菌种时应检查安瓿的数量和名称,和每一支安瓿的完整性。在相应的菌种接收记录上记上所有的关于菌种的信息,如名称、数量和接收日期等。在菌种安瓿及菌种管上粘贴标签,内容包括:菌种名称、菌种代号、代次、接收日期、接收人、贮存条件、有效期至。新购入的0代原始菌种储存于-20℃,有效期为三年。从上级药检部门购买的已接种好的菌种斜面(3代)应检查菌种管是否完好。储存于2~ 8 ℃,有效期为3个月。

3.标准菌的复苏、复壮及标准储备菌株的制备

3.1物品及试剂:接种针、酒精灯、移液管、75%酒精及75%酒精棉球

3.2培养基

改良马丁琼脂培养基:用于黑曲霉复苏、复壮.液体硫乙醇酸盐培养基:用于生孢梭菌复苏、复壮.营养肉汤培养基:用于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大肠埃希菌、乙型副伤寒沙门菌、短小芽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复苏、复壮。

改良马丁培养基:用于白色念珠菌复苏、复壮.3.3操作步骤:

a.打开洁净工作台。

b.在安瓿的外表面用75%的酒精擦拭并让其自然风干。

c.用一小砂轮在安瓿的上部划一条线,用手轻轻将安瓿掰开(开启安瓿时必须小心,因为安瓿遇热时可能会破裂)。

d.以无菌方法用一无菌吸管从已准备好的上述液体培养基中移取0.5~0.8 ml到安瓿中。e.轻轻地旋转安瓿以使冻干菌种和液体培养基充分混合并完全溶解。

f.用无菌吸管将安瓿内菌液全部转接到相应的液体培养基。

g.根据安瓿上所标明的不同菌种类型而将其培养于相应的温度(细菌培养温度30~35℃,培养18~24小时;真菌培养温度23~28℃,培养3~5天。观察是否浑浊,浑浊说明菌种复苏生长;若不浑浊,细菌应延长培养时间至7天,真菌应延长培养时间至14天,若仍未浑浊,灭菌处理。

h.黑曲霉的菌悬液先室温待菌悬液融化后用无菌吸管吸取管内液体1~2滴滴在改良马丁琼脂斜面上,用吸管涂布均匀,置23~28℃培养5~7天,斜面正面为黑褐色厚绒状,色泽均一,不应有杂色,斜面侧面无色,接近菌层培养基略带黄色。确认后用含有0.05%(ml/ml)的吐温-80的0.9%无菌氯化钠溶液洗脱到无菌试管中。

i.取经复苏后的上述细菌菌液8-10ml至液体培养基中按g项操作对菌种进行复壮。以无菌技术向复壮后的菌种中加入100ml20%的无菌甘油混匀,1-2ml/管分装于冻存管。每个菌种制备10支,按顺序进行编号,最后一支做为质控管进行质量控制,即进行相应的确认。其余作为储备管。黑曲霉的h项下洗脱液按h项下方法进行复壮,制成复壮后的孢子悬液20ml。以无菌技术向复壮后的菌种中加入20ml、30%的无菌甘油混匀,1-2ml/管封存于冻存管。制备10支,按顺序进行编号,最后一支做为质控管进行质量控制,即进行相应的确认。其余作为储备管。将上述制备好的冻存管逐支粘贴标签。内容包括:菌种名称、菌种代号、编号、代次、制备日期、制备人、贮存条件、有效期至等。

j.储备菌种管制备成功,储存于-20℃,有效期为三年。

3.4菌种确认

用无菌接种环从质控管中取细菌培养物接种到营养琼脂培养基平板上,或相应的宜于该细菌生长的鉴别平板上,划线分离出单个菌落。然后在30~35℃下培养2~3天;同样的方法取真菌到玫瑰红钠琼脂培养基平板,并在23~28℃下培养7天;培养后,观察其菌落形态,应符合该菌种形态特征。

3.5污染处理

假如在该平板上发现有其他菌落生长,则说明或操作有污染或菌种不纯。将此被污染了的培

养物灭菌处理。可寻找原因重新分离挑选纯菌落转接斜面菌种作为第四代。并重新制备储备菌种管

3.6菌种的传代与保藏

将菌种接种至一新鲜培养基上,每萌发一次即称为一代,因此,当原始菌种复溶并转至新培养基内生长,即认为已传代一次,从菌种保藏中心获得的冷冻干燥的菌种为第0代,冷冻干燥的原始菌种开启后转种后为第1代,直到第3代为工作菌种。菌种的传代次数(自原始菌种冻干粉起)不得超过5代。

菌种的传代保藏过程

3.3项下标准菌的复苏为传第一代,复壮为第二代。传第三代时取1支冻存管自然解冻,将其转接斜面菌种作为工作用菌种。此时,工作用菌种为第3代。工作用菌种,分为两类:一类用于定期传代(W3),一类用于实验用(S3)。

定期传代用菌的传代其操作步骤如下(斜面接种法):

(1)从冰箱冷藏室中取出菌种斜面后,应在室温放置约30分钟。

(2)将装有新鲜配制的培养基菌种保藏管管壁上注明菌名及接种日期,和传代菌种一并移入洁净工作台,打开紫外灯照射一小时。

(3)关闭紫外灯。点燃酒精灯,左手握住菌种斜面,将管口靠近火焰上方,右手拿接种棒后端,将接种环烧红约30秒,随后将接种棒金属部分在火焰上烧灼,往返通过三次。

(4)右手用无名指、小指及掌部夹住管塞,左手将管口在火焰上旋转烧灼,右手再轻轻拔开管塞,将接种环伸入管内先在近壁的琼脂斜面上靠一下,稍冷后再至菌苔上,刮取少量菌苔,随即取出接种棒并将菌种管口移至火焰上方。

(5)塞上管塞,左手将菌种管放下,取营养琼脂斜面(或改良马丁琼脂斜面)一支,照上述操作打开管塞,将接种环伸入管内至琼脂斜面的底部向上划一条直线,然后从底部向上作连续曲线划线,一直划到斜面顶端,使细菌接种在斜面的表面上。

(6)取出接种环,在火焰上方将培养基管盖上塞子,然后将接种过细菌的接种环在火焰上烧灼灭菌。

(7)将已接种好的细菌管置30~35℃细菌培养箱培养22 ~24h,真菌管置23~28℃真菌培养箱最多培养7天。

当工作用菌种传代代数小于5时,可直接用上一代工作用菌种转接下一代工作用菌种,如:(W3)可直接转接为(W4)。按上述程序操作,直至(W4)转为(W5)为止,需重新接种,旧的工作菌种进行销毁。

菌种斜面的培养、保藏条件及时间

菌种培养条件及时间培养基保存条件及时间

大肠埃希菌(CMCC(B)44102)30~35℃22~ 24h营养琼脂培养基2℃~ 8 ℃保存3个月

金黄色葡萄球菌(CMCC(B)26003)30~35℃22~ 24h营养琼脂培养基2℃~ 8 ℃保存3个月

枯草芽孢杆菌(CMCC(B)63501)30~35℃22~ 24h营养琼脂培养基2℃~ 8 ℃保存3个月

铜绿假单胞菌(CMCC(B)10104)30~35℃22~ 24h营养琼脂培养基2℃~ 8 ℃保存3个月

乙型副伤寒沙门菌(CMCC(B)50094)30~35℃22~ 24h营养琼脂培养基2℃~ 8 ℃保存3个月

生孢梭菌(CMCC(B)64941)30~35℃22~ 24h营养琼脂培养基2℃~ 8 ℃保存3个月

白色念珠菌(CMCC(F)98001)23~28℃ 最多7天改良马丁琼脂培养基2℃~ 8 ℃保存3个月

黑曲霉(CMCC(F)98003)23~28℃ 最多7天改良马丁琼脂培养基2℃~ 8 ℃保存3个月

短小芽孢杆菌(CMCC(B)63602)30~35℃22~ 24h营养琼脂培养基2℃~ 8 ℃保存3个月

注:菌种斜面1次/周观察状态是否正常。

3.7菌种的使用及销毁

每次进行菌种复活时,只能复活一个菌种。如果要复活其他菌时,应对所用物品重新消毒灭菌。

每次操作,都应进行记录。菌种管上应贴有牢固的标签。标明菌种名称、菌种代号、代次、传代人、编号和传代日期、贮存条件、有效期至等。

食品微生物实验 篇3

关键词:食品微生物;创新型实验体系;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18-161-02

Application of Innovative Experimental System in Food Microbiology Experimental Teaching

Jiang Dan et al.

(School of Public Health,Zunyi 563099,China)

Abstract:In the food microbiology experiment teaching,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 and means make the students' learning interest low.And the introduction of innovative experimental system not only improve the students' enthusiasm for learning,but also improves the teaching effect and teaching quality.The paper analyzed the application of innovative experimental system in food microbiology experimental teaching.

Key words:Food microbiology;Innovative experimental system;Teaching effect

在食品工業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食品微生物学对食品科学与工程的影响巨大,这也决定了食品微生物学在食品学科中发展的重要地位,同时对高等院校食品相关专业中食品微生物学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不仅对整个教学质量与效果起着关键的作用,还对学生今后就业的技能考核奠定了基础。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以实验员进行冗繁的准备、教师详细的讲授、学生按部就班的进行操作的方式,以基础、验证实验内容为主,导致实验教学内容太过陈旧跟不上学科发展的脚步、实验教学方法过于单一限制学科发展的速度,不利于学生对课程体系的掌握,不能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性,缺乏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因此,在有限的实验课时、繁多的教学内容以及飞速发展的食品学科等多因素的影响下,对食品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进行改革势在必行。为此,笔者从食品微生物学实验课进行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思想出发,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使其教学方法更灵活、讲堂更生动,以期培养适应新时代食品工业科技飞速发展的具有科研创新意识,较强实践能力的综合性专业人才。

1 创新型实践教学的设计思路

《食品微生物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性很强的课程,是一门交叉学科,普遍应用于食物储藏、加工及食物安全检测方面。实验课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逻辑思维缜密、科学方法创新应用、不断自我总结的能力,践行“知信行”模式。食品微生物学创新型实践教学的设计思路主要有2个方面:一方面贯彻落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培养学生熟练的实践技能,增强其动手能力;另一方面结合食品工业的发展和用人单位的需求,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进行科研实验方法的设计,形成科研创新思维,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考虑专业技术、实施与管理等多方面的意识,真正做到产学研的结合,毕业后到用人单位能够直接上岗、开展工作[1]。

2 创新型实验体系的设计

创新型实验体系应建立在基础型、综合型实验基础上,目的是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制定合理的实验方案、实施方案、数据处理、结果分析与讨论、总结并撰写论文的能力,锻炼学生的科研能力,使得在实验内容的安排上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激励学生的兴趣与潜力,改变教师作为主体的情况。例如,在创新型实验中,设置“不同食物的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的测定”,模拟质监部门人员从产品抽样、制样、实验准备、检测实验、设计及出具检测报告等系列环节,使得学生了解本课程的重要意义及作为质监部门人员的工作职责,为今后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2]。

3 角色置换为导向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不断进行教学方案的修订、反思并总结经验、探索以角色置换为导向的教学方法。例如,在《食品微生物学》教学中,以学校食堂来创设职业情景,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学生作为质检人员从食堂的食物原料、对外销售的食品、食品盛装的器具等取样,分组检测细菌总数和大肠菌群指标,使学生熟练掌握食品细菌总数、大肠菌群的检验程序、方法和结果的报告形式设计及规范化书写,同时针对食品微生物污染类群及其控制措施对食品加工工艺等各环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今后职业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4利用多媒体技术及“互联网+”思维,使讲堂更生动

在教学中积极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使学生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接受更直观的图文或动画信息,把抽象枯燥的理论内容、涉及的实验原理、实验操作步骤、注意事项等内容更形象立体化,使学生们在学习时兴趣更浓厚,操作过程更顺利,实验结果更准确,实验技能更熟练[3]。在教学中,利用网络资源,应用“互联网+”思维,在课上查找所需要的信息,遇到问题及时解决,而不是遇到不懂的问题就问老师,通过此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其自主学习及查阅资料提取信息、概括总结的能力,为毕业论文的撰写提供学习平台。

5 加强与生产实际的结合

食品学科的应用性较强,且离不开生产实践,目前我院针对食品微生物的实践教学开展较少,主要是通过实验教学来实现。因此,应充分利用学院已建的实践基地,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巩固科学知识,加强技能操作,拓宽学生视野,做好自身定位;加强与生产实习企业的沟通交流与密切合作,按照本专业培养计划组织学生到企事业单位进行见习和生产实习,并根据学生及带教老师反馈回来的信息,不断地修改培养方案、实习方案和整合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改革教学方法。这不仅有利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能力,而且使其熟悉了企事业单位基本的运作模式,对学生今后的就业方向起着指导性作用。

参考文献

[l]陈俐,仝其根,董延辉,等.用人单位对食品专业大学生岗位能力需求及教改方向[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2,145(9):39-42.

[2]陈江萍,杨文花.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改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10,8(8):85-87.

[3]张税丽.浅议多媒体课件在《食品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J].广西轻工业,2010,139(6):149-162.

食品微生物实验 篇4

1 加强质量控制管理

质量控制是指在质量体系进行的各项操作技术和活动, 以确保各种试验活动能满足质量要求[2]。质量控制是全面质量管理内容的重要部分, 此阶段的影响因素很多, 因此, 要严格对各关键点进行管理, 建立质量控制体系。

1.1 检验标准

微生物的危害包括有害的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动物、显微藻类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食品中的生物危害既有可能来原于原料, 也有可能来自于食品的加工过程。一般而言, 酵母、霉菌不引起食品中的微生物危害 (某些霉菌产生有害的毒素—化学危害) , 只有细菌、病毒、原生动物引起食品的微生物危害, 造成食品的不安全[3], 食品中重要微生物的控制见表1。

在颁布了《食品卫生检验方法微生物学部分》之后, 我国的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逐步走上了标准化的发展轨道。除此之外, 我国还颁布有各类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卫生行政部门颁布的检验方法等。卫生检验应严格遵从这些标准和规范, 确保检测数据准确可信。食品中微生物的快速检测方法可参考文献[4]。

1.2 质量管理制度

实验室应制定严格科学完整的管理制度, 包括操作质量保证、菌毒种管理、废弃物处理、仪器设备使用、样品管理、消毒隔离、试剂管理以及生物安全管理等制度。规定不同岗位的岗位职责, 每个检验人员熟悉应自己的职责和任务并严格遵守。对各种检验过程建立标准操作程序, 并且随着检验技术的不断发展及时更新和标准化。

2 室内质量控制

2.1 实验室建设与检验环境

微生物实验室主要分为无菌实验室、净化实验室、生物安全实验室等。应根据实验室的不同定位和要求, 科学合理地布局和安排, 防止对人员的危害和样本的污染。实验室要求内外环境整洁, 严格区分办公区域和操作区域, 洗涤室、培养室、消毒间和无菌室应分开, 设有专室。对实验室的空气质量要定期监测, 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可靠性、有效性和准确性。无菌室要设有套间或缓冲间。微生物实验室应有完善合理的卫生管理制度, 工作人员每天做好环境卫生工作, 定期对操作环境进行消毒, 废弃物应投入指定的容器内, 经无害化处理才能排放, 防止病原微生物的散布传播。

2.2 实验室仪器设备

微生物检验室应配备足够检验工作需要的仪器设备和器材, 建立起一整套规范化的仪器设备管理的档案和操作程序, 对每台仪器的有关原始资料和技术资料建档, 并由专人负责保管。微生物实验室常用的仪器设备主要有:冰箱、培养箱、高压灭菌器、净化台、显微镜、蒸馏设备等。严格按照仪器SOP操作。对于连续工作的仪器如冰箱、培养箱, 每天都应进行温度监控和记录并定期维护, 以保证仪器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需要强制性定期检定的仪器和设备, 经符合资历的计量部门校准合格后方可使用[5]。

2.3 检验培养基、试剂的质控

2.3.1 培养基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用干粉培养基必须由专业厂家生产, 产品质量必须符合有关的质量标准。为保证干粉培养基质量指标, 在实际工作中应注意:加强包装的密封性能;使用时尽量缩短开盖时间;一般干性培养基放在低温干燥的环境中保存, 对于易受潮的品种启用后宜放入干燥器中保存。培养基的配制应严格按照GB4789.28-89规定的方法进行操作并作好原始记录。为保证培养基质量, 在配制时应注意:制备培养基必须在玻璃容器、搪瓷缸或铝锅中进行, 如用铜、铁器皿, 会对微生物生长有毒害作用。配制的培养基应进行无菌试验, 并有无菌试验记录。基础培养基要求细菌能生长良好, 并能使细菌充分表现出其典型特征;选择性培养基按不同细菌的生长条件要求而选择不同的培养基。此外, 还要选择不同的阳性对照菌株作质控, 以检验培养基的质量。配制和倾注培养基时, 应注意控制培养基的p H值, 因为p H值对细菌的生长影响较大。不同培养基应按不同培养要求, 接种相应菌种, 按细菌的生长抑制、形态、色素、溶血环等特征, 判断培养基的质量。培养基的储存应按照其说明的储存条件来保存, 不同批号的培养基不能混合使用。

2.3.2 检验试剂及药品

检验药品、试剂须在分析纯 (A R) 级以上。在利用药品、试剂配制标准溶液、染色液、缓冲液及其他试剂时应注意:按要求选取溶剂;用带塞的试剂瓶盛装;易分解的试剂宜用棕色瓶;挥发性的试剂瓶口应予密封;如发现溶液有变质现象, 应停止使用;标准溶液应定时标定。实验室内保存的试剂应定期进行清点, 超过有效期的试剂应清除。诊断血清必须贮存于4℃冰箱内, 用毕即存入冰箱, 防止污染;使用前应检查血清有否生霉染菌, 有则不用, 并注意在有效期内使用。

2.3.3 参考菌株及其保存

参考菌株可以从国际菌种保存中心如ATCC或室间质控活动中获得。准确鉴定过的分离株也可使用。实验室要准备好足够种类和数量的参考菌株, 满足培养基、试剂盒和试剂质量测试的需要。保存菌株要定期传代, 经传代数次后应进行生物学性状鉴定, 检查其是否发生变异。应设专人妥善保管, 菌株保存箱应加锁放置适宜环境, 应建立出入册单, 基本项目应包括菌种名称、分离来源、分离日期、传代日期、保存方法、主要性状、保管者、领用者等。

2.4 检验过程的质控

检验过程的质控包括: (1) 微生物检验样品的采集必须具有代表性, 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抽样方案, 样品的数量应满足检验、复验、复查的需要; (2) 一般应采取完整未开封的样品, 如是散装样品, 采集必须在无菌操作下进行, 采样的用具应预先经灭菌处理; (3) 样品送到食品微生物检验应越快越好, 尽量缩短采集到检验的过程时间, 特殊要求的样品在送检中要有特殊运送条件; (4) 当样品送到检验室时检验人员根据送检单要求的检验项目逐次核对, 验收样品的外观、包装状态及样品有无破损、流失、变质、污染; (5) 微生物检验必须按无菌操作要求进行; (6) 瓶装检样处理时可用点燃的乙醇棉球烧灼瓶口灭菌。袋状样品应用75%乙醇棉球消毒袋口后进行检验; (7) 检验原始记录应及时记录, 格式要求有足够的信息量, 并具有可朔源性; (8) 检测结果应准确、清晰、明确、客观地在检验报告中表达, 经有资格的审核人员检查签字, 并加盖印章后生效。

2.5 检验专业技术人员的素质

微生物检验专业技术人员要具备的基本素质有: (1) 立足本职, 敬业爱岗; (2) 严肃认真,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3) 较高的食品化学分析基础知识和正确熟练的操作技术; (4) 食品微生物检验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5) 一定的科研能力[6]。除此之外, 还应自觉遵守卫生要求, 做到保持衣帽整洁、重视操作卫生、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等[3]。针对上述要求, 管理者要对实验室人员定期组织培训和进修学习, 积极参加学术交流, 使他们及时掌握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并定期对检验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和操作熟练程度的考核, 来提高检验人员的素质[6]。

3 室间质量控制

室间质量评价是为了客观比较实验室的测定结果与靶值的差异, 由外单位机构采取一定的方法, 连续客观地评价实验室检验结果, 发现误差并进行校正, 使各实验室之间的结果具有可比性。质量评价是质量保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对实验室水平和能力的综合判断, 也是对实验室内质量控制效果的检验。因此, 要积极参加各级各部门举办的各种室间质评活动, 及时了解实验室检测能力和发现存在的不足。

4 小结

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而食品质量安全是关系到人类健康和国计民生的大事情。保证食品的质量安全, 就是要保证人类摄入食品不含有对人身有害的物质。食品中有害微生物的检测是食品安全监督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食品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涵盖实验室内所进行的所有活动, 只有各方面均建立起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 微生物的检验质量才能得到保证, 才能为疾病预防控制及采取相应措施提供科学的数据和技术支撑, 才能满足社会对卫生检验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陈丽仙.探讨食品安全问题的根源[J].中国食品, (China Food) , 2010, 7:68.

[2]张红梅.卫生微生物检验的质量管理[J].实用预防医学, 2007, 4 (2) :584.

[3]张妍, 张甦.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内审员培训教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8:11.

[4]王林, 王晶, 周景洋.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8:224~277.

[5]周静.调味品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与方法[J].中国调味品, 2010, 35 (7) :90~92.

食品微生物实验 篇5

食品微生物实验室工作人员,必须有严格的无菌观念,许多试验要求在无菌条件下进行,主要原因:一是防止试验操作中人为污染样品,二是保证工作人员安全,防止检出的致病菌由于操作不当造成个人污染。

一、无菌操作要求

1.接种细菌时必须穿工作服、戴工作帽。

2.进行接种食品样品时,必须穿专用的工作服、帽及拖鞋,应放在无菌室缓冲间,工作前经紫外线消毒后使用。

3.接种食品样品时,应在进无菌室前用肥皂洗手,然后用75%酒精棉球将手擦干净。

4.进行接种所用的吸管,平皿及培养基等必须经消毒灭菌,打开包装未使用完的器皿,不能放置后再使用,金属用具应高压灭菌或用95%酒精点燃烧灼三次后使用。

5.从包装中取出吸管时,吸管尖部不能触及外露部位,使用吸管接种于试管或平皿时,吸管尖不得触及试管或平皿边。

6.接种样品、转种细菌必须在酒精灯前操作,接种细菌或样品时,吸管从包装中取出后及打开试管塞都要通过火焰消毒。

7.接种环和针在接种细菌前应经火焰烧灼全部金属丝,必要时还要烧到环和针与杆的连接处,接种结核菌和烈性菌的接种环应在沸水中煮沸5min,再经火焰烧灼。

8.吸管吸取菌液或样品时,应用相应的橡皮头吸取,不得直接用口吸。

二、无菌间使用要求

1.无菌间通向外面的窗户应为双层玻璃,并要密封,不得随意打开,并设有与无菌间大小相应的缓冲间及推拉门,另设有0.5-0.7m2的小窗,以备进入无菌间后传递物品。

2.无菌间内应保持清洁,工作后用2%-3%煤酚皂溶液消毒,擦拭工作台面,不得存放与实验无关的物品。

3.无菌间使用前后应将门关紧,打开紫外灯,如采用室内悬吊紫外灯消毒时,需30W紫外灯,距离在1.0m处,照射时间不少于30min,使用紫外灯,应注意不得直接在紫外线下操作,以免引起损伤,灯管每隔两周需用酒精棉球轻轻擦拭,除去上面灰尘和油垢,以减少紫外线穿透的影响。

4.处理和接种食品标本时,进入无菌间操作,不得随意出入,如需要传递物品,可通过小窗传递。

5.在无菌间内如需要安装空调时,则应有过滤装置

三、消毒灭菌要求

微生物检测用的玻璃器皿、金属用具及培养基、被污染和接种的培养物等,必须经灭菌后方能使用。

(一)干热和湿热高压蒸气锅灭菌方法

1.灭菌前准备

(1)所有需要灭菌的物品首先应清洗晾干,玻璃器皿如吸管、平皿用纸包装严密,如用金属筒应将上面通气孔打开。

(2)装培养基的三角瓶塞,用纸包好,试管盖好盖,注射器须将管芯抽出,用纱布包好。

2.装放

(1)干热灭菌器:装放物品不可过挤,且不能接触箱的四壁。

(2)大型高压蒸气锅:放置灭菌物品分别包扎好,直接放入消毒筒内,物品之间不能过挤。

3.设备检查

(1)检查门的开关是否灵活,橡皮圈有无损坏,是否平整。

(2)检查压力表蒸气排尽时是否停留在零位,关好门和盖,通蒸气或加热后,观察是否漏气,压力表与温度计所标示的状况是否吻合,管道有无堵塞。

(3)对有自动电子程序控制装置的灭菌器,使用前应检查规定的程序,是否符合于进行灭菌处理的要求。

4.灭菌处理

(1)干热灭菌法:此法适应于在干热情况下,不损坏、不变质、不蒸发的物品、较常用于玻璃器皿、金属制品、陶瓷制品等的灭菌。

① 器械器皿应清洗后再干烤,以防附着在表面的污物炭化。

②灭菌时安放物品不能过挤,不要直接接触底和箱壁,物品之间留有空隙。

③菌时将箱门关紧,接上电源,先将排气孔打开约30min,排除灭菌器中的冷空气,温度升至160℃调节指示灯,维持1.5 –2h。

④ 灭菌完毕后或温度升温过程中,须在60℃以下才能打开箱门。

(2)手提式高压锅或立式压力蒸气灭菌器的使用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①手提式高压锅在主体内加入3L清水,立式高压锅加水16L(重复使用时应将水量补足,水变混浊需更换).②手提式压力锅将顶盖上的排气管插入消毒桶内壁的方管中(无软管或软管锈蚀破裂的灭菌器不得使用)。

③盖好顶盖拧紧,勿使漏气;置灭菌器于火源上加热,立式压力锅通上电源,并打开顶盖上的排气阀放了冷气(水沸腾后排气10-15min)。

④关闭排气阀,使蒸气压上升到规定要求,并维持规定时间(按灭菌物品性质与有关情况而定)。

⑤达到规定时间后,对需干燥的物品,立即打开排气阀排出蒸气,待压力恢复到零时,自然冷却至60℃后开盖取物,如为液体物品,不要打开排气阀,而应立即将锅去除热源,待自然冷却,压力恢复至零,温度降到60℃以下再开盖取物,以防突然减压液体剧烈沸腾或容器爆破。

(3)卧式压力锅蒸气灭菌器的使用按下列步骤进行:

① 关紧锅门,打开进气阀,将蒸气引入夹层进行预热,夹层内冷空气经阻气器自动排出。

②夹层达到预定温度后,打开锅室进气阀,将蒸气引入锅室,锅室内冷空气经锅室阻气器自动排出。

③ 待锅室达到规定的压力与温度时,调节进气阀,使保持恒定至

④自然或人工降温至60℃再开门取物,不得使用快速排出蒸气法,以防突然降压,液体剧烈沸腾或容器爆破。

⑤使用自动程序控制式压力蒸气灭菌器,在放好物品关紧门后,应根据物品类别按动相应开关,以便按要求程序自动进行灭菌,灭菌时必须利用附设仪表记录温度与时间以备查,操作要求应严格按照厂家说明书进行。

5.灭菌温度与时间(1)干热灭菌器灭菌温度160℃,1.5-2h。(2)压力蒸气灭菌锅灭菌温度与时间

(二)间歇灭菌方法

1.灭菌方法系利用不加压力的蒸气灭菌,某些物质经高压蒸气灭菌容易破坏,可用此法灭菌。

(1)将欲灭菌物品置于锅内,盖上顶盖,打开排水口,使器内余水排尽。

(2)关闭排水口,打开进气门,根据需要消毒10~20min。

(3)灭菌完毕关闭进气门,取出物品待冷至室温温度,放入37℃温箱过夜,次日仍按上述方法消毒,如此三次,即可达到灭菌目的。

2.血清凝固器使用方法,培养基中含有血清或鸡蛋特殊成份时,因高热会破坏其营养成份,故用低温,可使血清凝固,又可达到灭菌目的。

(1)在使用该法灭菌的血清等分装时,需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试管、平皿也经灭菌后使用。

(2)将培养基按要求使成斜面或高层,加足水后,接上电源,升温75~90℃1h灭菌,放37℃温箱过夜,再如此灭菌三次。

3.煮沸消毒:可用煮锅或煮沸消毒器,水沸腾后再煮5~15 min,也可在水中加入2﹪石炭酸煮沸5min,加入0.02﹪甲醛, 80℃煮60 min均可达到灭菌目的, 但选用煮沸消毒的增消剂时, 应注意对物品的腐蚀性.4.灭菌处理:灭菌后物品,按正常情况已属无菌,从灭菌器中取出应仔细检查放置,以免再度污染。

(1)物品取出,随即检查包装的完整性,若有破坏或棉塞脱掉,不可作为无菌物品使用。

(2)取出的物品,如为包装有明显的水浸者,不可作为无菌物品使用。

(3)培养基或试剂等,应检查是否符合达到灭菌后的色泽或状态,未达到者应废弃。

(4)启闭式容器,在取出时应将筛孔关闭。

(5)取出的物品掉落在地或误放不洁这处,或沾有水液,均视为受到污染,不可作为无菌物品使用。

(6)取出的合格灭菌物品,应存放于贮藏室或防尘柜内,严禁与未灭菌物品混放。

(7)凡属合格物品,应标有灭菌日期及有效期限。

(8)每批灭菌处理完成后,记录灭菌品名、数量、温度、时间、操作者。

四、有毒有菌污物处理要求

微生物实验所用实验器材、培养物等未经消毒处理,一律不得带出实验室。

1.经培养的污染材料及废弃物应放在严密的容器或铁丝筐内,并集中存放在指定地点,待统一进行高压灭菌。

2.经微生物污染的培养物,必须经121℃30min高压灭菌。

3.染菌后的吸管,使用后放入5﹪煤酚皂溶液或石炭酸液中,最少浸泡24h(消毒液体不得低于浸泡的高度)再经121℃30min高压灭菌。

4.涂片染色冲洗片的液体,一般可直接冲入下水道,烈性菌的冲洗液必须冲在烧杯中,经高压灭菌后方可倒入下水道,染色的玻片放入5﹪煤酚皂溶液中浸泡24h后,煮沸洗涤。做凝集试验用的玻片或平皿,必须高压灭菌后洗涤。

5.打碎的培养物,立即用5﹪煤酚皂溶液或石炭酸液喷洒和浸泡被污染部位,浸泡半小时后再擦拭干净。

污染的工作服或进行烈性试验所穿的工作服、帽、口罩等,应放入专用消毒袋内,经高压灭菌后方能洗涤。

五、培养基制备要求

培养基制备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微生物生长。因为各种微生物对其营养要求不完全相同,培养目的的不同,各种培养基制备要求如下:

1.根据培养基配方的成分按量称取,然后溶于蒸馏水中,在使用前对应用的试剂药品应进行质量检验。

2.PH测定及调节:PH测定要在培养基冷至室温时进行,因在热或冷的情况下,其PH有一定差异,当测定好时,按计算量加入碱或酸混匀后,应再测试一次。培养基PH值一定要准确,否则会影响微生物的生长或影响结果的观察。但需注意因高压灭菌可影响一些培养基的PH降低或升高,故不宜灭菌压力过高或次数太多,以免影响培养基的质量,指示剂、去氧胆酸钠、琼脂等一般在调完PH后再加入。

3.培养基需保持澄清,便于观察细菌的生长情况,培养基加热煮沸后,可用脱脂棉花或绒布过滤,以除去沉淀物,必要时可用鸡蛋白澄清处理,所用琼脂条要预先洗净晾干后使用,避免因琼脂含杂质而影响透明度。

4.盛装培养基不宜用铁、铜等容器,使用洗净的中性硬质玻璃容器为好。

5.培养基的灭菌既要达到完全灭菌目的,又要注意不因加热而降低其营养价值,一般121℃15min即可,如为含有不耐高热物质的培养基如糖类、血清、明胶等,则应采用低温灭菌或间歇法灭菌,一些不能加热的试剂如亚碲酸钾、卵黄、TTC、抗菌素等,待基础琼脂高压灭菌后凉至50℃左右再加入。

6.每批培养基制备好后,应做无菌生长试验及所检菌株生长试验。如果是生化培养基,使用标准菌株接种培养,观察生化反应结果,应呈正常反应,培养基不应贮存过久,必要时可置4℃冰箱存放。

7.目前各种干燥培养基较多,每批需用标准菌株进行生长试验或生化反应观察,各种培养基用相应菌株生长试验良好后方可应用,新购进的或存放过久的干燥培养基,在配制时也应测PH,使用时需根据产品说明书用量和方法进行。

8.每批制备的培养基所用化学试剂、灭菌情况及菌株生长试验结果、制作人员等应做好记录,以备查询。

六、样品采集及处理要求

1.所采集的检验样品一定要具有代表性,采样时应首先对该批食品原料、加工、运输、贮藏方法条件、周围环境卫生状况等进行详细调查,检查是否有污染源存在。

2.根据食品的种类及数量,采样数量及方法应按标准检验方法的要求进行。

3.采样应注意无菌操作,容器必须灭菌,避免环境中微生物污染,容器不得使用煤酚皂溶液,用新洁尔灭、酒精等消毒药物灭菌,更不能含有此类消毒药物或抗生素类药物,以避免杀死样品中的微生物,所用剪、刀、匙用具也需灭菌方可应用。

4.样品采集后应立即送往检验室进行检验,送检过程中一般不超过3h,如路程较远,可保存在1~5℃环境中,如需冷冻者,则在冻存状态下送检。

5.检验室收到样品后,进行登记(样品名称、送检单位、数量、日期、编号等),观察样品的外观,如果发现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可拒绝检验。

(1)样品经过特殊高压、煮沸或其他方法杀菌者,失去代表原食品检验意义者。

(2)瓶、袋装食品已启开者,熟肉及其制品、熟禽等食品已折碎不完整者,即失去原食品形状者(食物中毒样品除外)。

(3)按规定采样数量不足者。

对送检符合要求的样品,检验室收到后,应立即进行检验,如果条件不具备,应置4℃冰箱存放,及时准备创造条件,然后进行检验。

6.样品检验时,根据其不同性状,进行适当处理。

(1)液体样品接种时,应充分混合均匀,按量吸取进行接种。

(2)固体样品,用灭菌刀、剪取其不同部位共25g,置于225ml灭菌生理盐水或其他溶液中,用均质器搅碎混匀后,按量吸取接种。

(3)瓶、袋装食品应用灭菌操作启开,根据性状选择上述方法处理后接种。

七、记录和报告的要求

1.检验室收到样品后,首先进行外观检验,及时按照国家标准检验方法进行检验,检验过程中要认真、负责、严格进行无菌操作,避免环境中微生物污染。

2.样品检验过程中所用方法、出现的现象和结果等均要用文字写出试验纪录,以作为对结果分析、判定的依据,记录要求详细、清楚、真实、客观、不得涂改和伪造。

八、特殊样品检验时的前处理

1.食品微生物检测需用灭菌蒸馏水进行稀释的样品有酱腌菜、酱油 2.对食醋样品的前处理是用20%-30%灭菌碳酸钠溶液调PH至中性

3.袋装鲜奶样品进行微生物检验时的处理用无菌手续吸取25mL检样+225mL稀释液 4.碳酸饮料等样品的前处理应开盖后将气体待充分排出,用无菌手续吸取25mL检样+225mL稀释液

食品微生物检验方法问题探讨 篇6

(广西岑溪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西岑溪543200)【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食品的生产与保存方法也在日益进步,但随之而来的食品安全问题也越来越不容忽视。食品检验,特别是食品微生物检验方法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检验方法更是不断推陈出新。本文通过对不同食品微生物检验方法进行分析,从而探讨食品微生物检验方法未来的发展方向。【关键词】食品;微生物;检验方法【中图分类号】R15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669-01 据有有关单位统计,每年全球增加的腹泻病例达15亿个,由此造成的儿童死亡多达300万,其中约有70%是由于食用的食物或水中含有致病性微生物导致[1]。微生物污染造成的食源性疾病是世界食品安全中最突出的问题[2]。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食物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单纯的味美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要,快速方便的食用方法,新奇的食材,离奇的生产方式成为消费者与商家追捧。由此伴随而来的食品安全问题也日益严重,传统的食品安全检查方法已不能满足需要,快速、可靠的食品微生物检验方法成为了学者们研究与讨论的重要课题。我国的食品卫生微生物指标以食品被有害菌污染的状况为标准,并规定了各类食品菌落总数、大肠菌群的限量以及不得检出致病菌的要求指标。但是随着食品行业新技术的发展、新方法的引入,食品中微生物的种类与以往大不相同,现用的检验方法无法检测到食品中的某些微生物,影响了对食品中微生物污染状况的客观评价[4],由此也发展出各种新型食品微生物的检验方法。本文通过对各种不同的食品微生物检验方法予以分析,从而讨论食品微生物检验方法未来的发展方向。1、传统方法传统的食品微生物检验方法有:形态检查、细胞培养、生化试验、血清学分型、噬菌体分型、毒性试验及血清试管凝聚试验等[4]。这些检验方法检测结果灵敏可靠,但是受试验工作过程繁琐,检测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等不利因素限制,在实际工作中已很少使用。2、酶触反应及代谢产物检测法酶触反应及代谢产物检测法是根据微生物生长过程中会产生特定活性酶或代谢物的原理,通过特定试剂检测其特定产物,从而確定食物中所含微生物的检验方法。根据此种方法制造的试剂盒使用十分方便、检测结果快速准确,如美国3MPetiffilmTM微生物检测试片可快速测定细菌总数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等[5]。3、电阻抗法电阻抗法是应用微生物增长过程中会将培养基中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电惰性物质代谢为乳酸盐、醋酸盐等具有电活性的小分子物质的特点,通过测试培养基导电性的变化,检测微生物的方法。这种新兴的生物技术近年来已经应用于细菌总数、大肠菌群、酵母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的检验[6]。4、分子生物学法核酸探针法,指将已知的特异DNA片段使用特定方法进行标记,利用碱基互补原则,特异DNA片段会与目的DNA杂交形成双联,通过检测特定标记测定微生物的检测方法。此种检测方法的DNA标记使检测变得直观、准确,例如用于检测沙门氏菌的AOAC990.1 3GENE.TRAK和用于李斯特氏菌的AoAC993.09GENE.TRAK。但是这种方法一种探针只能检测特定一种微生物,且检验样品需要培养时间,且其敏感度不高,因此在使用上有很大的局限性。聚合酶链式反应法,是在核酸探针法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一种可以在体外进行DNA扩增的高特异性、高灵敏性、简便快捷的检测方法。这种方法于1983年,由美国Getus公司和加利福尼亚大学的Hulis和Erlich联合创建,利用将双链DNA进行高温变性、低温退火(复性)及适温延伸等几步组成一个反应周期,循环反应,进而使靶DNA迅速扩增的原理,从而可以快速准确检验微生物。聚合酶链式反应法虽然需要配备特殊设备才能使用,但其具有特异性高、灵敏性强、简便快捷的检测特点,不仅可以用于食物中的微生物检验,还可用于疾病的诊断或任何存在DNA的检验,因此这一技术有着广泛的发展前景。5、免疫学方法酶联免疫吸附法,利用特定抗原或抗体受特异性反应酶催化作用而产生的微生物检测方法。这种方法的抗原或抗体遇到底物时会受特定反应酶催化产生出可用肉眼分辨或用仪器定性、定量的变化,从而确定微生物的种类。荧光抗体检测法,是在酶联免疫吸附法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通过在特定抗原或抗体上标注荧光从而快速检测微生物的方法。此种方法简便、快速,但容易受到样本中非特异性荧光干扰,且荧光显微镜价格昂贵,不适合广泛使用。免疫磁珠分离法,指应用抗体包被的免疫磁珠,通过磁场装置从食品中分离特定微生物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分离出样品中的少量微生物,并且避免了选择性培养基对特定微生物的抑制作用,检测数据快速、准确、有效。6、仪器法随着微生物检测方法的日新月异,越来越多的半自动或全自动仪器的发明与问世大大简化了检验工作,减少了检验中人力的投入,提高了检验的速度与准确性。如,Bactometer系统,由培养箱和分析器组成,通过培养箱培养微生物,检测培养基电阻抗、电容抗等相关指标,自动生成检验结果;流式细胞仪可以使微生物从悬液中快速分离,从而快速、定量检测微生物;免疫磁珠分离仪利用免疫磁珠分离法将特定微生物分离出来,从而方便检验检测;微型全自动荧光酶标分析仪利用酶联免疫荧光技术,具有无可比拟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利用微生物鉴定和药敏试验方法,结合计算机技术,可以自动读取、打印鉴定结果;ATP生物发光仪利用生物发光法,可以在几分钟之内判断微生物种类和数量。7.结论随着科学研究与技术的发展,食品微生物的检验方法也将推陈出新,综合以上对各种检测方法的研究分析,笔者认为食品微生物检验应向分子生物学及免疫学方面发展,同时配合各种仪器的使用,今后食品微生物检验将全面自动化、标准化、高精准度化。参考文献[1]雷建晓.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应用[J].投资与合作,2010(10):133-134.[2]王云国,李怀燕.食品微生物检验内容及检测技术[J].粮油食品科技,2010,(3):40-43.[3]张代真.食品微生物检验方法问题探讨[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23):325-326[4]林文辉.浅谈食品微生物检测方法的进展[J].医药与卫生,2010,(3):295-296.[5]王英芳. 食品微生物检验内容与检测技术分析[J].商品与质量 学术观察,2011,(7):321-322.[6] 张洁梅.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的研究进展[J].现代食品科技,2005,21,(2):221-222.

《食品生物化学》综合性实验开设 篇7

1 综合性实验内容

1.1 制作电桥以及薄膜的选择

该步骤能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要求学生会利用滤纸或纱布制作电桥, 能够选择出颜色一致而无白色斑点的薄膜, 剔除不能用的薄膜, 否则会影响实验结果。

1.2 点样、电泳、染色及漂洗

该步骤是本实验关键步骤。学生要综合蛋白质性质、电泳原理、蛋白质染色及漂洗等知识, 在操作过程中还要注意操作细节才能取得理想的实验效果。该步骤可加深学生对电泳原理、蛋白质染色原理及电泳仪操作的了解, 提高学生对电泳技术的掌握。

1.3 结果判断

经漂洗后薄膜上可呈现清晰5条区带, 由正极端起依次为清蛋白、a1-球蛋白、a2-球蛋白、β-球蛋白和γ-球蛋白, 通过薄膜区带可让学生直观认识血清蛋白由五种蛋白质组成, 同时还可让学生综合利用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判别这五种区带各是什么蛋白质, 从而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深刻理解。

2 开设此综合性实验的效果及意义

综合性实验是多个具有相关性单一实验综合, 多角度、多学科的实验设计, 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有利于提升实验教学水平, 训练学生初步科研能力, 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发散性思维[7], 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传统实验教学模式的禁锢, 对贯彻素质教育和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1 实验技能的综合性

综合性实验将多个知识点有机地串联起来, 采用多种实验技能和方法, 给予学生综合实验技能训练, 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本实验中综合了分光光度计使用、点样、制作电桥、电泳、蛋白质染色等基本实验技能, 增强学生综合实验操作技能。通过本综合性实验开设能使学生将课本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验中, 有效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

2.2 实验操作的独立性和创新性

学生可通过预习熟悉实验内容及步骤, 在实验过程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独立完成实验, 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认真、严谨的科研和工作态度, 提高了学生对科学研究的认识和兴趣, 为今后研究和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在该实验开设过程中, 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性。例如, 点样时利用载玻片和胶卷自制点样器, 点样效果非常好。这不仅实现废物利用, 节约实验室资源, 而且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增强学生创新意识。

2.3 实验过程的理论联系实际性

综合性实验开设能使学生将各部分所学知识点通过实验有效地融合在一起, 强化对知识整体认识和应用能力。本实验综合了血清蛋白五种蛋白成分、电泳原理及方法、点样方法、蛋白质染色原理及方法、蛋白质测定等知识点, 通过实验学生可将所学知识与实验过程及实验现象结合起来, 这有利于学生掌握和应用所学知识。在试验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 如为什么薄膜点样端要置于阴极端, 为什么经过一段时间电泳后蛋白质会分离, 为什么漂洗后薄膜上会有条带出现等。这有利于激发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兴趣, 有利于增加理论教学与实践的联系, 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3 综合性实验实施过程中注意问题

3.1 综合性实验涉及理论知识较多, 应要求学生在实验之前好好预习, 充分熟悉实验内容及步骤, 实验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 加深学生对本实验认识。

3.2 点样是本综合性实验关键, 直接影响实验结果和现象, 应要求学生进行充分点样练习, 教师对学生点样效果要进行检查, 对于学生点样不好, 要及时进行指导, 保证点样效果。

3.3 采用多媒体教学会取得更好的实验教学效果。学生在做实验之前可直观地感受实验过程, 这会大大提高学生实验的效果。

4 结束语

“醋酸纤维薄膜电泳法分离及测定血清蛋白”综合性实验开设是我们对《食品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性研究, 本综合性实验开设能有效提高实验教学水平, 提高学生科研和动手能力。今后我们要在实验教学中不断探索, 不断总结经验, 不断进行教学改革, 结合当前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 参考学生反馈建议, 在本学科以及其他学科中开展更多综合性实验, 使实验教学真正成为提高学生技能的课堂。

摘要:本文着重从综合性实验内容、开设效果及意义、实施过程注意问题等方面阐述如何在《食品生物化学》课程中开设综合性实验“醋酸纤维薄膜电泳法分离及测定血清蛋白”。此实验开设能将学生所学基础知识融会贯通, 对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食品生物化学,综合性实验,开设

参考文献

[1]战宇, 高建华.《食品生物化学》开设综合设计性实验的构思[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5, 25 (3) :96-99.

[2]李佩艳.提高食品生物化学教学质量的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 2006, (20) :271-272.

[3]李佩艳, 刘建学, 徐宝成.如何提高食品生物化学实验教学质量[J].中国科技信息, 2009 (19) :25, 28.

[4]张立, 卢忠燕, 申晓冬, 等.改革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J].西北医学教育, 2011, 19 (1) :106-107.

[5]李宁, 陈明红.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与体会[J].科技创新导报, 2015, 12 (5) :227-228.

[6]吴功庆, 易运红.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广州化工, 2015, 43 (4) :231-232.

食品微生物实验 篇8

实验室生物安全是指在从事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实验室中避免病原微生物对工作人员和相关人员的危害以及对环境的污染和对公众的伤害, 为了保证试验研究的科学性, 还要保护被试验因子免受污染。从2003年SARS爆发以来, 与传染病检测工作相关的各实验室生物安全问题得到高度重视, 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日趋规范化, 但是在食源性致病菌检验的食品检验机构, 工作人员无论是对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还是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水平均有待加强。

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意义

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是以保护实验人员和公众健康为宗旨, 以保护人、环境、样品的安全为目的, 对维护社会稳定, 保障国家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做好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 提高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水平, 是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实验室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2004年, 国务院颁发了《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标志着我国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步入法制化管理轨道。

食品检验机构实验室生物安全现状及存在问题

★实验室管理者和工作人员对生物安全的认识水平尚不够高, 思想上不够重视。

★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 管理措施落实不到位。

★专业技术人员只注重于检验技术的提高, 而忽视生物安全知识的学习和培训。

★食品病原微生物的分离和鉴定时, 生物安全柜使用率低, 检验人员生物安全自觉性不强。

★洁净室及生物安全柜的质量控制尚不能满足生物安全防护要求。

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建议及措施

保证食品微生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设施及配备

《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和《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条件》要求:微生物实验室应当配备生物安全柜, 涉及病原微生物的实验活动应当依据国务院《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在相应级别的生物安全实验室进行。食品检验机构需建立生物安全一级 (BSL-1) 实验室和生物安全二级 (BSL-2) 实验室以满足工作需要。BSL-1实验室 (百级洁净室) 可保护样品和环境的安全, 如检验食品微生物检验项目中的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霉菌酵母菌计数。BSL-2实验室需配备生物安全柜, 除可保护样品和环境的安全, 还能保护检验人员的安全, 如根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和《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要求, 食品检验机构从事的常规微生物检验项目和常见食物中毒致病菌, 比如:沙门氏菌、志贺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及单增李斯特氏菌等均为第三类病原微生物, 在大量活菌操作和分离鉴定时应当在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进行。

此外, 实验室还应配置高压灭菌器、洗眼器、急救用品或急救药箱、个人防护用品 (防护服、工作帽、手套、口罩、鞋套) 等。

建立健全生物安全管理体系, 各级人员履职尽责

除严格执行我国《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 (GB19489-2008) 中的各项规定外, 还必须建立和健全实验室各项管理制度、操作规程, 并在运行中不断完善。成立生物安全管理领导小组, 编制《生物安全手册》, 做好实验室准入、个人防护、废弃物处置、菌 (毒) 种保藏等工作。实验室最高管理者负责确保实验室生物安全应有的资源 (人、财、物等) , 保证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有效运行;检验室负责人是实验室生物安全第一责任人, 负责实施生物安全具体管理工作, 负责监督检查实验室管理制度和各项操作规程的落实情况;检验人员应加强生物安全防护意识, 按照要求在相应级别的生物安全实验室进行检验工作, 做好个人防护, 按照国家标准及操作规程进行检验操作。

加强生物安全培训, 提高安全防护意识

定期对实验室人员开展生物安全知识培训, 强化学习生物安全具体操作技术, 以达到主动防护的目的。培训内容可包括生物安全相关法律、法规、标准, 本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 生物安全操作规范, 菌 (毒) 株及样本的运输、贮存、使用、销毁, 实验室的消毒与灭菌, 废弃物的处置, 应急处置等。依据相关规定取得相应的上岗证书, 比如:使用高压灭菌器, 必须持证上岗。同时加强外来人员的管理, 包括来实验室进修的人员和实习的学生, 在进入实验室前必须接受有关生物安全知识的培训教育, 掌握必需的生物安全知识与操作规程, 并在工作人员的严格监督与指导下开展相关活动。通过加强人员培训, 以达到强化生物安全意识、掌握生物安全相关知识以及相关技能的目的。

加强洁净室及生物安全柜的质量控制

食品微生物实验 篇9

一、方法的制定

在制订实验课教学计划时,将整个实验课教学分成两部分。第一阶段进行常规实验课教学。教学的任务是让学生学习并掌握实验课的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和基本实验方法,使学生具备基本的实验实践能力,为第二阶段的教学打下基础。第二阶段为应用试验阶段。根据理论课和实验课的学习,学生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加以运用。实验题目是教师拟定的,其目的就是将所学习的基本知识加以综合运用,以培养同学们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改革方法的实施

1.上好理论课。理论课是实验课的基础和前提。食品微生物学既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也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学科。理论课的教学,可以给学生一个理性认识,学习进行实验的理论基础,减少了盲从性。理论课上,在讲好重点、指出难点的同时,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讲解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微生物学理论知识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近期与微生物学有关的科研动态等问题,给学生以启发,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重点指出一些现在还没有解决的而学生又感到比较贴切、比较现实的问题,引发他们解决问题的欲望。掌握理论、培养兴趣是理论课的主题思想。

2.实验基本理论思想的培养。针对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文献资料查阅、实验设计、实验室安全、实验态度、实验数据处理等问题。我们特邀请有关教授在此方面进行了专题报告,培养学生基本的实验室工作概念。

3.应用实验。应用实验是实验教学改革的第二阶段,依据学生所学的理论与实践知识以及学生的不同层次而设计的。应用实验难度是按照学生所学的实验技术而确定,同时,这些题目又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同时我们也允许学生将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感到有意义、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实验进行过程中,对出现的问题,老师及时给予指导和纠正。

4.实验报告。在做实验之前,要求同学们写出预习报告。每完成一次实验都应及时写出实验报告,实验报告的内容要包括实验的意义、实验的理论依据、实验所用的仪器和方法、实验的结果,并对实验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三、实验改革的效果与分析

1.通过实验改革,巩固了学生的理论知识并拓宽了知识面。在实验进行的过程中,学生会遇到许多问题,有一些问题来自理论知识,这样学生只能自己去查阅相关的背景知识,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加深了对于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并且开阔了视野。

2.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需要运用许多实验技术去解决实际问题,而在实验过程中,如果某步骤操作出现了问题,将会直接影响实验的进程、实验的结果。因此,学生非常重视实验技术,同时在进行微生物的分离培养、培养基制备、消毒灭菌等操作中,又多次运用这些实验技术,使得学生对实验技术的运用更加熟练,动手能力显著提高。

3.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都需要自己查阅资料解决。这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避免了学生应付考试的弊端,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于学生将来的学习和工作都有很大的影响。

4.激发了学生的科研热情。在完成了实验以后,有些同学还会向老师提出进行其他实验的要求,这是以往教学中所没有的事情。我们通过学校设立的大学生创新基金,鼓励同学们申请大学生创新课题,学生不但有了利用课余时间的场所,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而且养成了做事认真、工作严谨、实事求是的良好习惯。

四、实验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实验结果和深度参差不齐。在实验进行中,部分同学对待实验的态度是积极的,因此实验认真,实验结果较好。但是仍然有部分同学采取应付的态度,实验结果不理想。在实验报告中,大部分实验小组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比较贴切,有一定的深度;也有个别小组在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上不着边际。

2.工作量加大,仪器设备、耗材和指导教师不足。在实验教学改革实施过程中,教师和实验员都要投入极大的精力和时间。如在实验开始阶段,帮助学生查阅资料、解答学生疑问,批改并帮助学生设计实验;实验进行阶段,指导教师经常要到实验室,对学生的实验进行观察、辅导,督促学生的实验进度,处理紧急情况等。实验结束后,要批阅学生的实验报告,并逐个进行评审。同时仪器设备和实验耗材需要量增加。进行实验课教学改革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检验和科技创新能力的锻炼,学生在理论课上学到了许多知识。但是,学生究竟掌握了多少?掌握的程度如何?这些情况单靠期末考试说明不了所有的问题。为了有效防止出现“高分低能”现象,通过实验教学改革,对学生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检验,使学生不但主动地、牢固地掌握了所学知识,不会感觉到所学无所用,而且学生还学会了主动学习,扩大了自己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实验课教学改革是对学生进行科研、工作态度和科技创新能力检验和培养的良好途径,也锻炼了学生将来走向社会的工作能力。食品微生物学实验课的改革是成功的,通过实验课的教学改革,学生的实验能力得到了较好的锻炼,独立实验水平得到提高。同时,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觉性得到加强和提高,是一种较好的开放式教学方式,对教学的进行和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邓云龙,肖长根,唐秋萍,等.换位研究性教学模式在研究生课堂教学中的实验[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4):44-45.

[2]艾丽华,罗四维,于双元.科研创新指导下的研究型课堂教学[J].中国大学教学,2007,(8):18-19.

[3]何燕婷.高校研究型教学实践中的难点及其对策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8(27):170-171.

[4]李梅,陈永强,李清春,等.独立学院微生物学教学方式的改革与实践[J].微生物学通报,2009,36(5):765-767.

食品微生物实验 篇10

如果说发生在1995年清华大学和1997年北京大学的两起铊盐投毒事件没有引起社会极大关注的话, 那么2004年的马加爵杀人案、2007年中国矿业大学铊盐投毒案、2013年4月复旦大学投毒事件则暴露出当前大学生情商低下的残酷现实。因此, 作为高职高专院校的教育工作者, 在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 应将情商教育融入教学中。

食品微生物学作为食品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实践性和应用性, 对培养学生的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卫生安全意识和食品质量控制能力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同时, 熟练掌握食品微生物实验技术的人员还能满足食品原材料和食品卫生检验岗位的需求。随着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 近年来食品安全事故频频发生, 引起了国家、食品行业及广大老百姓的关注, 同时也为在食品微生物教学一线的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1]。

我课题组成员拟打破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 将“以教师为主体”变为“以学生为主体”, 改变学生过于依赖实验教师的讲授与操作演示、不积极主动思考问题的现状, 重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职业道德素养。专业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 融情商教育于实验教学中, 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 对培养适应当今食品专业就业需求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

2 融情商教育于实验教学过程

心理学家艾利斯创立的ABC (即A———事件, B———评价, C———情绪) 理论认为, 情绪困扰不一定是由事件直接引起的, 也可能是由当事人对事件的评估所引起的。在实验教学中, 实验教师通过观察学生, 根据学生特点, 合理地对学生的实验操作、结果讨论等环节给予评价, 并通过学生评价, 加强自我肯定教育、换位思考教育, 这种良好情绪的开发, 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建立起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 既有效促进了学生实验技能的掌握, 又促使师生情商共同提升[2]。

2.1 优化实验教学内容———情商教育实施的关键

改革实验教学, 首先应优化实验教学内容, 这是实施情商教育的关键。过去几年的实验内容多为验证性实验, 在学生上完理论课后集中进行实验教学。由于理论和实践间隔周期较长, 学生在进入实验室后不明白为什么做实验、实验该怎么做、出了结果该怎么分析, 而教师需要将实验原理重新讲一遍, 边示范边讲解, 短短两学时的实验教学, 仅教师占用的时间就超过了1/3, 从而缩短了学生动手操作和讨论的时间。过多的验证性实验使学生缺乏主动思考问题、系统分析问题的能力, 导致其依赖性过强。改革实施后, 在不增加学时的情况下, 合并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设计性实验。如将微生物实验室常用的灭菌方法、微生物培养基的制备和微生物的接种、分离纯化与无菌操作3个实验整合为一个综合设计性实验———食品中细菌总数的测定。通过分组, 让每组学生选取不同的食品原料, 学生从样品的采集、培养基的制备到微生物的分离培养, 完成了实验方案的确立、实施及总结讨论, 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如有的小组采集街边摊贩制作的食品进行微生物检测, 有的小组采集学校餐厅食品进行检测, 由于贴近生活, 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实验热情。教师提前搜集各小组确立的实验方案, 然后有针对性地答疑, 学生进入实验室后即按确定好的方案进行实验, 教师通过观察学生操作, 发现问题当场解决。这种近距离的交流增进了师生情感, 增强了学生之间的合作, 使原来不熟悉的学生通过实验增进了了解, 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与团队合作能力。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具体优化内容见表1。

2.2 改革实验教学方法———情商教育实施的手段

本系实验教师由专业教师和企业外聘教师共同组成, 这种校企合作模式可有效实施“情境—问题—探究”的教学模式, 企业外聘教师及时将企业常用的检测方法及先进的检测仪器设备介绍给学生, 以弥补校内资源的不足。多年来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表明, 采用此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能较快胜任企业检测岗位工作, 深受企业好评。在实践课堂教学中, 教师将“以学生为本,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融入课堂, 利用多媒体实训室进行教学, 先清晰展示丰富多彩的微生物图片, 再让学生自己制作标本观察形态, 通过比较加深印象。此外, 还将交互式教学法运用到实践教学中[3], 促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通过场景设计、导入问题、学生探究、总结问题等, 使学生从实验中获得了极大乐趣, 并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教师顺其自然地将食品安全意识、食品卫生知识融于实验教学中, 对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理、树立高尚的职业操守具有很好的效果, 为学生奠定了良好的职业道德基础。

2.3 改革实验教学考核———情商教育实施的保障

以往的实验考核主要以实验报告为依据进行评价, 出现了学生抄袭实验报告的现象, 而且主讲教师一人批阅, 评价方式单一、片面。改革后注重过程性考核, 实验成绩占40%, 将学生出勤、课前预习、课堂回答提问、实验规范操作、实验报告撰写、实验技能竞赛等纳入考核环节, 制订了一套有效的考核管理制度, 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实验的重要性。

实验教学考核的改革是情商教育实施的保障。如细菌形态观察实验, 我们将细菌标本的制作与革兰氏染色技术进行整合, 给出一套系统的评价指标, 并按照食品检验工考核标准进行技能考核。通过考核, 使一些学生不断克服自己的胆怯心理, 并对学生的不规范操作及时给予指正, 考核后由学生自己总结考核中出现的问题, 最后由教师总结。这种方式增进了师生情感, 使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得以全面体现。通过过程性考核, 使学生在总结讨论中发现他人及自身存在的问题, 学会了换位思考, 并且不断调整自我以做得更好。

3 结语

当前大学生多为“90后”独生子女, 自我意识强, 与他人合作的能力欠缺, 加上高职高专生的身份, 很容易使他们对未来丧失信心, 常出现内心迷茫、沟通障碍等, 而良好的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对于大学生今后的成长及就业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注重情商教育刻不容缓, 而实验教学恰是实施情商教育的最好载体。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 扬长避短, 挖掘每位学生身上的潜质, 让他们在实验教学中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规范的操作, 提高创新能力、组织协调能力, 培养他们高尚的职业素养。通过本次实验教学改革, 使学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 同时使学生具备了完善的人格, 从而成为更加适应当前食品行业岗位需求的技能型综合人才。

参考文献

[1]郭德军, 王欣, 王长远, 等.食品微生物实验课教学改革初探与实践[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 2010 (3) :1-3.

[2]艾香玲.论情商教育对当前高职生的重要意义[J].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24 (2) :76-80.

食品病原微生物检测与控制技术 篇11

食品病原微生物检测内容及技术

食品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内容分析

对食品污染程度指示菌的检测。首先,是细菌总数的检验,对食品或饮用水进行处理,在一定条件下培养,检测样单位质量或单位体积样品中所含细菌菌落的个数,以此为依据就能够判断出食品或饮用水的被污染程度。第二,是对大肠菌群系的检测,大肠菌群系指的是一群革兰氏染色阴性无芽胞杆菌,人和牲畜的粪便是大肠菌群系的主要来源,对粪便中大肠菌群系的检测能够评价食品的卫生质量。

对食品致病菌的检测。食品中可能存在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即食品致病菌,因此应当对这些食品致病菌进行检测,例如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通过检测结果与GB4789食品检验标准进行比对,以此来评价食品质量。

食品病原微生物的检测技术探讨

传统食品病原微生物检测技术主要采用琼脂平板培养法,这种方式检测时间较长,应用有着一定的局限性,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新兴的食品病原微生物检测技术被开发出来,下面进行具体分析。

电阻抗法检测技术。细菌在培养基内生长过程中会将培养基火电惰性物質代谢为具有电活性的小飞子物质,增加培养基的导电性,从而使培养基阻抗产生变化,电阻抗法检测技术就是利用这个原理,通过对培养基电阻抗变化来反映出细菌的生长特性,从而检测出相应的细菌。电阻抗法检测技术主要应用于霉菌、大肠杆菌等食品病原微生物的检测。

快速酶触反应及代谢产物检测技术。细菌在生长过程中会合成一些特异性的酶,根据酶特性来选择底物和指示剂,并对反应结果进行记录,就能够检测出相应细菌的种类和数量,从而实现食品病原微生物的检测。

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主要包括两种:①核酸探针检测技术:核算探针检测技术以碱基互补原则为基础,能够采用特定的方法未实现对标记物的测定,从而实现检测;②PCR检测技术:PCR检测技术指的是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技术,在加热的过程中能够促进双链DNA的裂解,裂解生成的单链能够作为DNA聚合酶模板和引物,通过扩增特异性未实现检测。

食品病原微生物控制技术

食品病原微生物控制技术主要指的是杀菌技术,例如加热杀菌、低温杀菌、非热杀菌等,下面对非热杀菌技术和生物活性成分杀菌技术进行分析和研究。

非热杀菌技术分析

超高压均质化杀菌控制。超高压均质化杀菌控制技术是一种连续的冷杀菌技术,超高压会对液体食品产生积压,在释放压力的过程中,告诉的碰撞和强烈的剪切能够导致食品中微生物的细胞结构发生变化,从而使食品病原微生物失去活性,实现杀菌。

微波杀菌控制。微波杀菌控制技术主要指的是通过微波对食品进行加热灭菌,但微波杀菌控制技术也有着一定的局限性,例如非热效应机理问题和量化问题等,同时当前难以有效的实现对微波加热温度的探测和控制,其工业化成本较高,这就限制了微波杀菌控制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高压脉冲电场杀菌控制。采用高压脉冲对微生物进行杀灭,其能够达到巴氏杀菌的水平,耗能较低、杀菌时间短,有着环保性和安全性的优点,但需要注意的是,高压脉冲电场杀菌控制技术难以对液体食品中的空肠弯曲杆菌、蜡样芽胞杆菌等微生物进行杀灭。

生活活性成分杀菌技术分析

通过植物提取物来杀菌、抑菌。一般植物提取物中含有这多种杀菌和抑菌功能的生物活性成分,因此其在食品病原微生物的控制中较为常用。例如苦瓜果肉、种子以及果品等部分的提取物对食品中假单胞菌属微生物进行控制。

通过细菌素来杀菌、抑菌。细菌素是一种微生物代谢产物,主要为蛋白质或多肽类物质等,细菌素有着抑菌活性,且其有着不会产生耐药性的特点,因此在食品病原微生物的控制中被广泛应用。例如细菌素Thurincin对蜡样芽胞杆菌等食品病原微生物就有着杀灭作用和抑制作用。

综上所述,食品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和控制是保证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本文简要分析了食品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内容,探讨了具体的病原微生物检测技术和控制技术,并分析了食品病原微生物控制技术的优缺点。

食品微生物实验 篇12

一、以科学发展为指导, 凸显创新创业实验教学理念

在创建可持续发展实验教学模式时, 应坚持以科学发展为指导, 凸显创新创业实验教学理念, 创建一体化、分层次、多模块、开放式的实践创业教学体系。这种教学体系应把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加强综合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自主创业意识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贯穿于学生的实验教学环节之中, 以学生为主体, 知识、能力、素质并重;应以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为核心, 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 实现多平台、分层次实验教学;应以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最终目标。

中心在实施创业教育中采取的具体措施是:抓好一个服务重点、拓宽两个创新平台、提升三个层次水平, 重点抓好以本科生为主体的实验教学工作;提供教学创新和科研创新两个平台, 不断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提升基础实验教学、专业实验教学和创新实验教学三个层次的水平。通过实验教学建设, 挖掘中心潜力, 延伸实验内涵, 不断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通过实验教学改革, 确保更多学生从中受益, 满足更多学生创业发展的需要。

二、基础、专业、实践创新并重, 实现多层次实践教学

在教学中, 教师应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实验教学理念,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通过构建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线, 基础、专业、创新、创业四个实验教学层次相互衔接的、科学系统的实验教学体系, 有效地开展创业教育。

在基础层次上, 教师应注重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强化和训练, 跟踪专业领域内的科技发展, 引进先进的实验技术;优化实验教学内容, 合理安排实验教学, 建立实验网络平台, 为后续教学奠定基础;倡导和推行研究式、启发式、研讨式、交互式和探索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相长。在专业层次上, 教师应加强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 设置课程设计、专业实验、专业实习、专业素质训练等内容。在创新层次上, 教师应强化学生综合素质的训练, 设置毕业设计 (毕业论文) 、社会实践、科技竞赛等内容, 特别要把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科技创新活动纳入实践教学体系之中。在创业培训层次上, 教师应着重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 将大学生的创业培训与高科技含量的产品开发统一起来, 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 为大学生就业和步入研究生阶段深造提供保障。

三、自主创业, 开创实验教学新模式

在实验教学中引入创业模型, 可以增加学生实际操作的机会和接触市场的机会, 为大学生提供实地创业训练平台, 保证大学生创业的有效开展, 加快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进程。

为深化创业教育, 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中心设立了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大学生创业与培训中心, 负责协调安排生产设备、实验场所和指导教师, 学生自发成立食品协会, 负责学生的管理。

大学生的创业实践活动立足于食品专业优势, 以“创业是为了更好地就业”为宗旨, 在学院和中心的大力支持下先后开发了乳制品、功能性饮料、焙烤制品等5大类50余种产品。学生从市场调查、原料采购、食品加工、产品销售、成本核算等环节得到了系统完整的训练, 专业素质、科研创新和创业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

5年来, 创新创业实验教学新模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受到了媒体的广泛关注, 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2009年, 李勇强同学完成的“精炼牡丹籽油”荣获第七届“挑战杯”河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 并成功实现了关键技术转让;孟菲等同学完成的“糟鲫鱼加工关键技术研究”荣获第七届“挑战杯”河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鼓励奖。《中国教育报》《科技日报》《科学时报》等媒体先后报道了大学生创业中心的先进事迹。2004年7月30日, 《科学时报》以《把实验教学延伸到市场》为题报道了中心的大学生创新活动。2009年2月12日, 共青团河南省委、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学生联合会联合表彰了10个第五届河南省高校“优秀学生社团标兵”, 河南科技大学大学生创业中心位列其中, 孟菲同学获得了河南省高校“优秀学生社团干部”荣誉称号。2009年5月23日, 《河南新闻联播》报道了大学生创业中心的创业活动, 在社会上引起了良好的反响。

四、以学科为依托, 保证招生、培养、就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创业教育中, 高校应依托学科优势, 坚持专职、兼职教师互补, 学科之间互相渗透, 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有机结合, 教学与科研并重, 科技创新与创业就业并举, 以促进教学、学科、科研和大学生创业的同步发展, 通过引进与学生创业相关的科研项目, 以科研拉动创业, 以创业带动就业, 以就业刺激招生, 从而形成可持续发展实验教学循环模式。

可持续发展实验教学循环模式始于大学生招生环节, 构筑了“招生保证培养、培养促进就业、就业刺激招生”的循环体系, 形成了招生、培养、就业三者互动的良性循环。在招生环节上, 要保证高素质的大学生生源, 择优录取实验实践能力强的考生, 杜绝高分低能;在培养环节上, 要将基础技能培养、专业技术培养、应用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培养和自主创业能力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 开拓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 进而培养出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为毕业生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就业环节上, 要面向市场, 满足经济发展需求, 转变就业观念, 拓宽就业渠道, 增强学生的经济意识和市场意识, 以高质量的就业保证招生和培养的可持续发展。

中心实行可持续发展实验教学循环模式后, 在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日趋突出的形势下, 近3年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均在90%以上, 新生第一、第二志愿录取率均在90%以上, 参加工作的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和重用, 步入研究生阶段深造的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也受到所在学校及导师的好评。

参考文献

[1]王扬铭.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战略选择[J].教育探索, 2006, (3) .

[2]张婷婷, 何锦龙.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策略研究——高校人才培育模式再定位[J].金融经济, 2009, (8) .

上一篇:互译能力下一篇:培训教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