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生物技术》课程(精选12篇)
《食品生物技术》课程 篇1
国家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 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为顺应当今世界职业教育改革潮流,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课程开发是我国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与建设的核心任务。
高职院校要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 (群) 的任职要求, 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 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食品微生物检验是食品检验两大工作岗位群之一, 其利用食品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与技能, 在掌握与食品卫生检验有关的微生物特性的基础上, 通过系统的检验方法, 及时、准确地对食品样品做出食品卫生检验报告, 旨在为食品的安全生产及卫生监督提供科学依据。
《食品微生物》和《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通常作为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两门职业技术课程而分别开设, 采用不同的教材在不同的学期开设, 教材中往往有很多交叉重叠的内容。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及食品检验工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对这两门课程进行融合, 可在保留原有教学进程表中的课程设置安排的情况下, 对两门课程综合进行课程设计, 根据实际情况分配学时和授课时间。通过课程整合, 可将微生物基础知识和技能与微生物检验项目有条理地融合, 注重食品微生物检测基本技能的规范化训练, 以满足高职院校食品专业食品微生物检验与质量控制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课程目标
本综合课程要使学生具备扎实的微生物学及食品微生物的理论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较熟练的操作技能, 在此基础上, 培养学生缜密的逻辑思维习惯和综合科研能力, 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相关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同时, 以培养食品微生物检验职业技术能力为目标, 按照食品行业技术领域相关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 以国家相关职业标准为依据,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强化微生物检验技能的培养与训练, 对学生完成食品检验职业资格考试或从事相关工作起主要支撑作用, 也为学生日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必需、够用”的微生物学基础知识, 使其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
课程设计思路
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就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教学理念, 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 为“零距离”就业打好基础。根据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动态, 分析职业岗位任职要求, 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设置教学项目。
本综合课程将微生物的种类、形态结构、生理生化、遗传变异、分类以及在食品环境中的生长繁殖等生命活动规律的基础理论知识体系与实践操作体系有机地结合, 将学科体系理论知识融入微生物各项基本操作技术任务之中, 打破以往独立实验的形式, 重新编排原有的食品微生物学基本技术, 通过设立专题项目, 明确需要掌握的知识和能力目标, 通过“教学做”一体化模式, 以项目实施为载体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强化培训, 既注重知识体系的基础性、系统性和必要性, 也突出相关工作岗位核心技能掌握的重要性。课程强调基础操作技能的反复训练, 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使其理解和巩固理论知识学习的内容, 增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以食品检验国家职业标准及微生物检验“职业功能”中各项工作内容的技能要求及相关知识要求为依据, 以食品微生物检验方法国家标准等法规为准则, 在对食品检验工作岗位、任务性质和对应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设计该课程。课程以食品微生物检验技能为培养目标, 应可实现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与企业检验岗位要求的“零距离”对接。课程设计以食品微生物检验操作技能为明线, 以微生物学理论知识为暗线, 将食品微生物学的学科体系理论知识融入微生物检验各项操作任务之中, 微生物理论知识不再作为完整系统存在, 而是对完成具体食品微生物检验工作的理论知识准备或经验、现象的阐释。课程强调检验操作技能的反复训练, 以此实现学生独立完成食品微生物检验基本操作的教学目标, 通过食品微生物检验项目的综合实训单元强化课程的实践性特色。
教学内容选择及教学项目设计
本综合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预备知识、显微技术、制片与染色技术、培养基的制备及消毒灭菌技术、接种与培养技术、分离纯化技术、生化试验技术、菌种保藏技术、微生物在食品中应用技术等专题项目。同时, 考虑学生未来的就业岗位更多是在企业, 而不是在专门的检验检疫或公共卫生机构, 围绕食品中最主要的微生物检验项目“菌落总数、大肠菌群的测定”选择检验操作基本技能与相关理论知识。对于食品中致病菌检测, 仅选择了我国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的主要致病菌的检验项目, 如沙门氏菌、志贺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加以介绍, 而对更多的致病菌指标的检验方法只作概述。考虑到在食品企业中饮用水、空气、食品接触面等微生物检测任务的普遍性, 课程为此安排一定课时进行了比较详细的介绍, 同时, 对于常见微生物的快速检测方法也要求学生了解。由于微生物检验操作技能具有通用性, 在对本课程综合实训项目进行适当调整后, 可以使其适用于食品安全微生物检验指标以外的检验项目, 如公共场所、化妆品等的微生物检验, 从而为学生就业提供更大的选择范围。
根据循序渐进、由浅及深、由基础到综合的顺序, 设计了17个教学项目, 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及总学时可灵活调整。具体如表1所示。
教学方法创新
讨论启发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 注意采用讨论式、启发式、参与式等多种教学方法, 并积极利用多媒体教学使教学内容形象生动, 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探索, 学习兴趣得到充分的激发,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学生分为若干小组, 分别从课内外收集相关资料进行专题研究。在专题研讨和交流的基础上, 教师通过启发式教学, 帮助学生总结提炼共性方面的知识, 通过知识的再加工使学生对抽象原理的领悟更为透彻。
操作训练规范化教学法本课程是以培养学生应用技能为目的的实践型职业技术课程, 学生的基本功是否扎实、动作是否规范标准、操作是否熟练等是衡量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技能的掌握不是通过一次实验或实训就可以完成的, 而是必须经过不同阶段的反复训练才能达到目的。更为重要的是, 检验过程中每项操作技能都必须是标准化规范动作, 否则检验过程的操作差异必然会导致检验结果的不准确。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直观效果, 采用影像资料强化学生印象, 以达到示范教学的目的。
分项技能单独完成与检验项目分组实训结合法在实践教学中, 微生物检验课程的操作技能培养是以学生个体为单位进行的, 微生物检验综合实训是以不同食品中的菌落总数、大肠菌群和致病菌检验项目分小组共同完成的。教师应根据实训项目要求指导学生了解食品微生物检验的方案设计程序, 根据食品安全标准确定微生物检验项目, 选择相应的国标检验方法, 制定详细的抽样、检验方案, 明确无菌取样过程, 了解样品的标记、保存和运送等要求, 使学生掌握被测样品的处理方法。要准备好所需的各种设备和材料, 按技术要求对玻璃仪器进行清洗、干燥、包扎、灭菌, 准备好要用的各种试剂, 制备无菌培养基, 做好检验前的其他准备工作。要按照标准操作程序完成检验操作的各个环节, 通过计算或判别得出检验结论, 编写检验报告, 使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理解知识,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提高职业适应性, 加强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对检验技能的掌握, 提高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锻炼自主学习能力, 为将来独立工作、独立解决问题奠定基础。分项技能单独完成与检验项目分组实训相结合, 既可锻炼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 又可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及分工合作的团队精神。
参考文献
[1]杨学敏.高职高专《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标准的开发[J].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11 (2) :91-94.
[2]王华, 秦津, 郑伟, 等.高职院校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实验实训课程改革初探[J].教育探索, 2010 (8) :45-46.
[3]鲁梅.谈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教学[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 2010, 23 (3) :70-71.
[4]刘慧, 李红艳.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4 (3) .
[5]毛雪丹.2003~2008年我国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特征及疾病负担研究[D].北京: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0.
[6]赖建平, 罗军, 邓昭健.食品微生物学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的发展[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1 (1) .
《食品生物技术》课程 篇2
课程名称:食品生物技术
英文名称:Food Biotechnology
学分数:2学时数:36
教学要求及目的:
本课程的教学由课堂讲授(包括教师的综合报告、学生的专题研讨等)以及课外作业和课内辅导等多种形式构成,通过教学互动以促进教学相长。要求学生关注本学科的发展现状、前沿动态及相关领域的发展趋势,通过教材、参考资料、文献等的课前预习和阅读,熟悉和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并且通过对基本原理、常用技术手段的理解和融会贯通,在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技能的培养和锻炼上得到全面提升。课程主要内容:
对现代生物技术四大支柱—发酵工程、遗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在食品生产过程中的主要应用情况进行概略说明,针对食品学科各类专业领域不同发展需要,分别通过几类有代表性的生物技术方法在单细胞蛋白、活性多肽、不饱和脂类、植物多糖、维生素、酶制剂以及发酵食品、发酵饮料、功能性食品等各类食品及添加剂的制造与加工过程中的具体应用事例,阐明合理的生产设备配套和生产手段的实施与食品生产工艺最优化、食品生产技术进步的相互关系,力求从工程学的角度研究生物技术在食品工业应用过程中的固有规律性和进行经济性评价,从而进一步认识和理解生物技术及生物工程在食品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本课程适合于食品工程、生物化工、生物技术、环境工程等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教学。
主要参考文献:
1.罗云波主编,《食品生物技术导论》,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2;
2.郑建仙主编,《功能性食品生物技术》,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4;
3.童裳亮编著,《海洋生物技术》,北京:海洋出版社, 2003;
4.彭志英等,《食品生物技术》,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
5.梁世中,《生物工程设备》,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教学单元(含学生讲演讨论内容):
单元1:绪论及讲座
单元2:讲座及讨论:生物技术在食品生产中的主要应用 谢王俊
《食品生物技术》课程 篇3
摘 要:面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新形势,课程考核方式特别是实践教学环节考核方式的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现通过对食品焙烤技术课程实践教学环节考核方式的改革尝试和思考,从该课程的实践考核要求、学生能力定位遇到的问题以及考核方式改革的尝试三方面入手,探讨以职业素质评估和操作技能考核为主体的新的考核方式。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焙烤食品;实践教学;考核方式
近几年国内的烘焙食品业发展很快,与我国的经济增长密不可分,特别是发达地区,各种各样的西饼房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西点已成为烘焙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焙烤技术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专业素养有很高的要求,其实验课程尤其重要。为加强教学效果,笔者根据近年来该课程的教学经验和企业实践经历,以焙烤企业实际能力要求为前提,对食品焙烤技术实践考核体系创新进行了探索,以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食品焙烤课程的教学质量。
一、根据岗位能力的确定和分解,明确课程核心内容
食品焙烤技术实验的开展需学生掌握焙烤专业技能、卫生要求、原料知识和设备操作等方面知识,覆盖面广泛。目前有的项目实验课根据单一产品制作对学生进行考核,缺乏系统性,随意性强,制约了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我们通过对食品焙烤类岗位能力(如个人卫生、食品安全意识、焙烤技术、原料检测等)的分解,确立其核心能力,从而为确定课程实训的核心内容提供准确的一依据,进而创新其实践考核。因此,创新实践性考核体系,综合评价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从主观上引起学生对食品焙烤技术实验教学的重视,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二、建立食品焙烤技术实践考核体系
建立合理的实践考核体系对食品焙烤技术实验实行独立考核,能有效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经对相关专业学生的试用后,本文提出了一套较合理的食品焙烤技术实验考核体系。具体考核机制为:课程考核以实践考核为主体,考核项目由职业素质评估和职业技能考核两部分构成。
1.职业素质评估占50%:本项考核是为了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和操作规范。考核内容主要包括食品安全基本知識、焙烤文化、团队合作等3个方面。详见表1。
■
2.职业技能考核占50%:根据产品加工工艺要求,设计表格,由任课教师现场打分和学生互评共同确定考核成绩。详见表2(以学生分为4组为例)
■
三、食品焙烤技术实践考核体系效果评估
食品焙烤技术实践性考核体系在苏州某农业类高职院校食品加工技术专业中进行了试行,并对试行的248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见表3。
■
从调查中可看出,食品焙烤技术实践考核体系明显提高了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对待实验的科学严谨态度,使学生对食品焙烤技术实验的兴趣更加浓厚,也有效培养了他们的设计、规划及动手能力,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雪华.素质教育的根本在于培养创新能力[J].中国西部科技,2005,20(11B):67.
[2]李志敏.植物学实验考核体系的建立与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2(3):48-51.
项目来源:富硒鸭生态养殖与产品开发(WN201065)项目;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Sponsored by QingLan Project)项目(QLP20083014);苏州市院区科技结对专项(SZ20090508)联合资助。
食品保藏技术课程改革探析 篇4
一、明确课程定位和教学目标
课程定位
食品保藏技术作为食品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是以食品微生物学、食品生物化学、食品理化分析、食品机械学、有机化学和无机化学等学科为基础, 主要研究食品保藏、保鲜、防止变质等问题, 对控制和保证食品质量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内容涉及到相关原理及相应技术、工艺和参数, 以及相关设备。因此, 为了更好地进行该门课程的教学, 我院食品教研室将食品保藏技术课程安排在第四学期学生学完大部分专业课程之后, 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的比例设置为2∶1, 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知识接受度。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引起食品腐败变质的原因及相关概念; (2) 掌握食品保藏的原理和相关概念; (3) 掌握不同食品保藏技术的相关工艺和使用方法; (4) 掌握不同保藏工艺对食品品质的影响; (5) 掌握主要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及原理。
能力目标
能根据不同食品不同需求选择不同方法进行食品保藏; (2) 能正确选择不同保藏方法所使用试剂和剂量; (3) 能分析食品保藏过程中出现的食品质量下降以及变质腐败原因; (4) 能正确使用常规仪器设备; (5) 能对仪器设备进行保养和简单的维护, 排除仪器操作过程中出现的简单故障。
素质目标
明确职业岗位所处的重要地位, 追求实是求事、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2) 培养科学观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习惯, 实现自主学习、参与学习、合作学习的目的; (3) 体验学习活动中的成功与快乐, 使学生认识到职业技能来源于实际, 又服务于社会; (4) 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与竞争意识, 关注全面质量管理, 对产品的质量异常迅速作出反应。
二、调整教学内容
课程内容设计思路
食品保藏技术课程在教学过程中, 本着“以就业为导向, 以能力为本位, 以发展技能为核心”的职业教育培养理念, 按照专业课程改革“五步法”即:开展市场调研、了解专业面向→分析职业岗位与工作过程、了解岗位工作任务→分解典型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知识要求, 设计系列工学单元→整合系列工学单元、形成工学模块→建立课程标准、开发项目课程与教学资源。构建以专业技能模块为核心, 以职业基本素质模块、职业素质拓展模块为支撑的课程架构。
三、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
现代职业教育教学应该根据人的学习和认知规律, 以学生为中心, 重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以训练学生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为目标, 学的不单是知识, 更是一种学习方法,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 充分发掘适合学生学习方式的教学方法, 灵活运用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启发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具体有如下改进:
一是食品保藏技术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 引用大量的实物图片,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加深学生印象。另针对课程的特点, 本课程诸多保藏技术使用的仪器设备繁多, 以及实践过程较长, 对于某些项目如食品盐腌保藏加入了一些教学视频和Flash动画, 让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气氛中学到知识, 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 对专业学习产生兴趣。
二是采用分组汇报法进行教学。食品保藏技术分为十大模块, 每个模块学习前都要求学生分组进行预习自学, 并制作PPT等材料进行汇报。通过这种方法可提高学生的利用网络等途径获取知识, 提高学生的计算机使用、语言表达、总结分析、交流合作等能力。通过学生的汇报教师还能发现学生在这个学习模块中的知识弱点, 加强教学过程的侧重点。
三是开发设计实训项目, 包括教师开发新的实训项目和引导学生进行实训方案设计两方面的内容。首先根据学习模块设计了与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安排相适应的实训项目, 如果蔬呼吸强度测定等。另一方面, 引导独立设计食品保藏实验方案、工艺流程、操作步骤、操作要点等, 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探索精神。通过教学发现, 学生普遍对实训课程兴趣较高, 掌握度更好, 因此开发因的实训项目, 更新实训教学设备, 同时开展有效的校企合作项目将是本课程今后的努力方向。
五、革新考核评价体系
《食品生物技术》课程 篇5
1课程定位
根据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中的规定,餐饮企业必须根据规模的大小设置食品安全管理机构并配备专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主要职责为建立制度、人员培训以及食品安全检查和处置,《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课程主要根据该岗位职责需要进行课程定位。《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课程是餐饮食品安全专业必修的职业技术课程,对学生的食品安全控制与管理职业能力培养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通过该课程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了解餐饮行业中食品安全快速检测的应用,培养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提升学生的食品管理能力,增强学生对食品污染事故及食物中毒事件的处理能力,为学生在社会就业中奠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课程教学设计理念
2.1结合岗位需求,确定教学项目
通过岗位需求的有效数据分析,确定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在餐饮行业的保障作用体现在原材料及食品成品、生产经营场所、加工环节三方面。
2.2模拟仿真工作环境,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大致就业方向设置“工作环境”教室,教室内配备学生工作真实环境中的仪器设备及办公用具等,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情境并设置障碍,分组进行工作模拟操作,培养学生在条件不完备或混乱环境中对检测目标进行快速检测和结果分析的能力。例如,学校在食堂设置实训基地,配置工作环境下需要的仪器设备及办公用具,教师根据食品原材料检测课程进行实验设计,提供多个实验角色,组织同学进行演练。组织10~20个同学扮演就餐人员,在实用食品过程中出现呕吐、四肢无力等现象,组织3~5人扮演服务人员,对顾客进行送医及收取餐桌剩余食品及顾客呕吐物至检测室,组织3~5人扮演检测人员,利用所学知识对移送的食品等进行标记和检测。教师可以根据日常中顾客情绪等设置顾客对检测室的打扰及对检测结果的不信任等情境,增加检测的难度,提高学生在真实工作环境中的应变能力和结局问题的能力。根据整个情境的模拟过程,让学生了解食品原材料检测技术的重要意义,并对处理过程中出现问题进行总结,学生在情景模拟中充分掌握了检测的环节及对突发事件的处理,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扎实。
3优化课程内容
根据目前餐饮行业的需求及社会食品问题进行教材基础理论知识的筛选,明确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并将课程内容划分为基础知识模块、快速检测模块及实践活动某模块,对课程内容优化布置教学。其中基础知识模块以技术现状及样品采集为主要课程项目,包括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食品快速检测常用技术、常用仪器和设备等内容,基础知识的教学可以应用多媒体教室实现。快速检测模块中包含的项目较多,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需要结合社会实例进行讲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中需要将独立项目中的知识体系与实验相结合,在实例中发现问题点,在实验室进行检测技术的具体操作,在操作中发现知识点,并对知识点进行理解和记忆,例如教师根据新闻资料为学生提供多条冰冻鱿鱼、瘦猪肉、鲜艳荔枝等,让学生分组利用检测仪器进行检测,记录检测的实验过程及数据结果,分析该类食品问题的危害等。教师在时间结束后对学生进行课堂讲解,学生自主参与了实验过程,对教师教学中的食品滥用添加剂、食品加工安全程度等项目检测的理论知识就不再抽象化,而是可以从实验数据及实现结果中自主分析部分课程内容,便于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4教学方法的完善
4.1理论课程教学设计
教师可以根据行动导向教学理念,根据学生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将会遇见的问题及真实问题产品为载体完成教学工作任务,构建启发式、项目化、情景化的教学方式。其中启发式教学以“问题式引导”为主,根据课程项目二食品原材料安全快速检测课程为例,设置“春季食用蔬菜农药使用量排序”为引导问题,引导学生在网络资源中搜索常用农药品种、药用特性及残留危害等,根据具体的药品数据参数发现食用的危害,由此引申至课程内容的思考问题“如何对蔬菜的农药残留进行快速的检测”,通过问题的指向性引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和热情,引导学生有目的性有针对性的学习,对重点及难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加深。
4.2实验课程比重增加
食品安全快速监测技术是以检测试验为主体的课程,需要根据课程项目需求设置检测试验,提高检测技术和对数据的分析处理等。需要教师结合教材内容及生活案例设计实验题目,需要学生自主进行实验设计、实验准备、实验操作及实验总结,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掌握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例如教师组织学生在学校食堂、学校外部的餐饮店中实地取样,并对取样食品进行合理封存,在学校实验室内进行检测分析,发现食品中存在的安全隐患,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结论
《食品生物技术》课程 篇6
关键词:工作过程 高职课程 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TS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3)12-0038-02
职业的工作过程是基于“工作过程”课程方案开发的基础,工作过程包括整个课程方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及实施依据。这里所谓的工作过程是指“在企业里为完成某一件工作任务同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将现实的工作任务进行归纳总结,分析出其具体的工作过程,提炼得到现实职业应该具备的职业能力。
1 基于工作过程开发课程的特点
1.1 知识的重构序化
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过程中,首先设计出课程方案,通过方案的实施,培养学生具备相应的能力,学生将所具有的能力应用于未来的职业中,并在未来的“工作过程”中发挥作用。所以课程知识的总量是不变的,只是按“工作过程”对知为识进行重构序化。
1.2 知识以学习情境为载体体现
学习情境在形式上与学科体系中课程的章节相似,但又与之有所区别,为了体现出二者之间的差异,采用了德国“学习情境”的名称。学科体系课程的章节的制定是按知识的结构由简单到复杂进行排列,而学习情境则是首先要选择以合适的载体为基础,再由项目或任务引出,内容是按照任务的难易程度进行排列。具体实施可在一个学习情境的学习中按照工作步骤组织教学,学生在完成每一个项目或任务的过程中增长知识,提高技能,熟悉工作过程。
为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将学科体系的相关课程进行整合,便于以“工作过程”导向进行教学。学习领域可由浅入深,由初学者到专业的过程排序,在每一个学习领域中都可以完成完整的工作过程。以各个工作任务之间的区别为边界划分;学习领域顺序的设置以“工作过程”的展开顺序为依据;学时分配以工作任务的频率及难度为依据。
2 课程开发的主要实施步骤
2.1 进行行动领域分析
(1)进行行动领域分析。教学团队的教师通过到企业调研,与企业技术人员进行沟通交流,同时对职业的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和微观层面进行分析,从而得到社会、企业对岗位的需求情况及职业能力要求。宏观层面: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规划等;中观层面:了解每个企业的具体情况,如企业的规模、性质、产品、运行管理情况、员工的劳动状况和工作环境等;微观层面:即具体的工作岗位,如每个岗位具体的工作任务、完成工作任务的步骤及所需要的职业能力等。
(2)行动领域分析实例。在企业层面要考虑能否按要求提供产品,能否为社会创造价值,能否为企业带来效益;在客户层面上不但要考虑产品的使用价值,而且要考虑能否达到所期待的目标。综合多方的因素,以决定开展工作的可行性。
工作的开展即企业人员具体的工作流程。通过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完成一项工作的主要步骤,即布置任务、接受任务、计划任务、实施任务和完成任务。
综上所述,职业不同、岗位不同其具体的工作过程也不同,但我们可将其归纳为下述抽象的工作过程: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六个步骤。通过对任职岗位分析,对工作步骤分析,得到企业行业具体实施步骤及从业人员应该具备的职业能力。
2.2 学习情境的设计
学习情境是把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与实际应用环境结合在一起,它是一个项目化、案例化的学习单元。
(1)学习情境的设计原则。第一、学习情境有效实施的前提是选择合适的载体。教学的可操作性是载体选择的主要考虑内容,如学校的教学条件是否具备,是否适合学生的知识层次,教师的技能水平和教学水平是否满足,都是确保教学能有效实施主要因素。第二、学习情境的设计基于行动导向。学习情境的设计要便于教师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组织教学。广泛采用项目、任务等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给学生以充分发挥的空间,让学生真正行动起来,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我控制与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第三、培养学生全面健全的人格。从教学形式来看,学习情境设计便于采用团队协作式学习,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人际关系的协调能力,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2)学习情境的基本结构。学习德国学习情境的基本结构,结合教学中的具体实际问题,总结出表1所示《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部分学习情境的基本结构。
3 结语
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对于职业学院的教师,面临着各种各样需要解决的问题。行动导向及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灵活应用,使教师、学生从中收获颇多,为职业教育的改革带来希望与动力。工作过程任务驱动课程的设计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职业教育工作者不断去努力、探索、完善。
参考文献
[1]李刚.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教学模式的理论探讨[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年07期.
[2]唐庆安.浅谈职业教育中如何基于工作过程开发课程[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8期.
[3]罗箭华.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实训课程体系构建探讨[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年06期.
[4]何利娟,张军.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食品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篇7
笔者根据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提出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实践和考核体系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和调整,以期提高食品相关专业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1 明确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
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准绳,它决定了教学活动的指向和教学进程[2]。纵观目前食品生物化学教材,主要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方面介绍了生物体中以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和酶为主的主要物质类型及其功能; 另一方面则介绍了物质在生物体内的代谢过程; 另外还涉及食品在贮藏、加工过程中的变化规律; 以及食品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些物质分离和检测的技术。该课程内容较多,且错综复杂。教学过程中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这就需要根据不同专业的教学目标和学生今后的就业方向进行合理安排,调整侧重点地进行讲授。
例如,本校开设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的主要有食品质量与安全以及烹饪与营养教育两个专业。在食品生物化学的学习中, 物质代谢过程一直是学习的难点。对于食品质量与安全的学生,其最终的培养目标是能在食品、商检、卫生防疫等领域从事与食品安全有关的技术或管理工作。所以,对该专业教学重点应侧重糖类、脂类、酶化学和食品的色香味化学以及食品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分离和检测技术等,这些都是与学生的专业课程联系更为紧密的章节,而没有必要在物质代谢这一章上花太多时间,否则容易导致学生抓不住重点。而对于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来讲,为了能够使其对营养科学理论有深刻的理解,结合本专业的教学目标以及学生今后的发展方向,物质代谢是需要重点讲解的部分,而其中又以葡萄糖的代谢作为重中之重, 着重讲解糖酵解、三羧酸循环、氧化磷酸化三个相互联系的物质与能量代谢体系。
2 理论结合实际,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能够使学生的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从而使学习化难为易。大部分学生对于单纯的理论很难产生兴趣,而采用案例法教学,尤其是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案例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1]。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多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使学生更易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如在讲授糖的性质时,可以联系面包制作中的美拉德反应; 在讲授蛋白质定量方法时,可以联系奶粉的“三聚氰胺事件”; 在讲授维生素时,可以联系大航海时代的坏血症; 在讲授酶时,可以联系日常生活中添加酶制剂的洗衣粉、牙膏、沐浴乳等。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教学实践证明,理论结合实际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学生对于相关的理论知识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另外,食品生物化学的发展日新月异,单纯靠教材内容讲授将显得过于陈旧,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而学生往往对当下前沿的生物科学知识颇感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必须及时更新教学素材、积极参与科学研究、参加国内外有关科研或教研会议等,甚至可以组织学生聆听国内外生物界知名学者的报告会,提高学生的知识面,从而激发他们通过自主学习获得当前研究新进展的兴趣[3]。
3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增强师生互动
目前,“讲授法”由于其通俗化和直接化的特点,仍是十分传统而普遍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对于食品生物化学这们信息量大的课程来讲,仍是最简洁和高效的手段,但同时其也存在着很大弊端,就是容易使学生产生依赖和期待心理,从而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法教学法、问题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目标教学法、图表式教学法和讨论式教学法等[1]。每种教学方法都有其优点,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并用,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了启发式、互动式、研讨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教学活动。具体做法是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些启发性与开放性的问题,如为什么不法商人要在奶粉里添加三聚氰胺,为什么面包烘烤过程中会产生金黄色,为什么加热能够降低蛋白质的溶解性,生命为何偏爱螺旋等,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具有不同意见的组之间可以展开辩论。另外,学生还可以选择一个小专题通过PPT在课堂上报告。这些举措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深入学习,许多学生在讨论或报告中表现优秀。
4 更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食品生物化学本就是一门内容繁杂,理论较为抽象的课程,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如果在教学中能正确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多媒体教学已是目前一种普遍的教学手段,具有图、文、声、像互相结合的优点。当然,除了采用多媒体,我们还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从而整合各种教学手段的优势,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教授维尔特·雷文 ( Walter Lewin) 讲课水平很高,他的视频被传到网上后被很多人津津乐道,原因是他的课堂中每次都是很多种教学手段的结合,其中有幻灯片投影,有PPT讲稿,有演示实验,有传统的粉笔板书,还有音频视频资料等等。这种多元化的教学手段能够不断刺激学生的兴奋状态,使学生注意力更集中,更容易掌握所学知识,从而避免了枯燥、乏味与抽象的接受理论知识。
5 理论与实验结合,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实践教学是巩固和加深对理论知识认识的有效途径,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有利于学生基本素养的提高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考虑到本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就业方向,我们在其见习环节就带学生参观了食品企业的检验部门以及食品药品检验所,使他们明确自己工作所需掌握的技能。同时,学校也配备了良好的实验室条件,保证食品生化实验能够开设相关的专业实验,例如淀粉酶活力的测定、核酸的分离和鉴定、果蔬等食品中维生素C的测定、血糖的测定、油脂的酸价和氧化值测定等实验,使学生通过实验进一步理解和巩固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传统的实验课教学大多是验证性的、被动式的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4]。所以在实验教学中,我们多采用“学生自学 - 课堂提问 - 学生实验 - 讨论和总结 - 撰写实验报告”的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而且能够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
6 综合考察学习情况,建立复合型考核体系
考核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一种评估。以往的食品生物化学考核多是以期末考试定最后成绩,而这种考核方式不利于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提升。所以较之以往,我们会从多个方面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出一些开放性较强的思考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分组讨论甚至演讲; 安排学生撰写专题论文; 在期末考试试卷中,除了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水平,还设计一些综合性、应用性强的题目,如: 食糖跟人体肥胖有没有必然联系? 为什么三羧酸循环是糖、脂肪和蛋白质三大代谢物质的共同通路? 蛋白质 ( 或核酸) 制备与研究相关实验主要涉及哪几个环节等,通过这些题目考核学生对知识综合掌握的程度。最后再将学生平时的成绩、论文、演讲、实验报告、实验技能、期末考试等 部分按不 同比例折 算,得到学生 的最终成 绩[5]。这样的考核体系,不但能够促使学生主动全面的学习, 也能较全面的反映学生对食品生物化学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的掌握程度。
7 结 语
为了更好的讲授食品生物化学这门课程,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教师应改变传统观念,紧扣教学目标,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实践和考核体系等多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和调整,充分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和锻炼他们动口、动手和动脑的能力。只有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不断地总结经验,改革创新,才能使食品生物化学教学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培养出更多基础好、能力强、素质高的创新型人才。
摘要:食品生物化学作为一门食品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对于学生以后的专业课学习、科研甚至就业都大有裨益。然而,由于知识点太多,学习难记忆、难理解,导致很多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鉴于此,笔者针对食品生物化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难点,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实践和考核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和调整,以期提高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食品生物化学,教学改革,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佩艳,尹飞,刘建学,等.《食品生物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11(1):169-170.
[2]李森.教与学——关于生物化学教学若干问题的思考与交流[J].生命的化学,2013,33(1):109-111.
[3]乌云格日勒.关于深化生物教学改革的初步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9(4):228-229.
[4]尹龙飞,付永前,徐慧君,等.改革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创新能力[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3,11(3):62-64.
《食品生物技术》课程 篇8
关键词:创新,食品生物化学,课程
食品生物化学是食品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课程主要内容有食品的成分组成、结构、性能和加工、贮运过程中的化学变化以及食品成分在人体内的代谢。食品生物化学包括生物化学和食品化学两方面,理论性较强,各章节之间缺乏普遍规律性[1]。如何教学相长,协同创新,使食品生物化学课程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又能达到教学目标,提升专业技能。笔者总结食品生物化学的课程教学改革经验,供交流讨论。
一、合理确定教学目标
食品生物化学是食品专业的主要基础课,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奠定基础,为学生从事食品加工生产、食品质控检测等奠定基础,同时培养学生的写作、表达、团队合作以及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食品生物化学前期或者同修课程有普通化学、分析化学;后续关系密切的专业课程有食品营养与应用、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加工工艺、食品微生物检验、食品理化检验等。因此,在教学内容中,食品的成分组成、结构、性能和加工是重点,食品贮藏运输过程中的化学变化是难点,食品成分在人体内的代谢仅作了解。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搭建起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平台,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为职业能力的提升做好桥梁的角色。
二、教学模式改革创新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提升,也不利于大学生创新品质的培养。教学团队与时俱进,针对课堂教学目标和内容,采用提问式、启发式、小组合作式、任务驱动式、案例式、等生动而丰富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大学生创新和个性发展[2]。
(一)课程内容选择
课程内容设置方面由浅入深,由易及难,课程章节设置如下:先学无机营养素水分和矿物质,然后是三大能量物质糖、蛋白质、脂肪,接着是核酸、酶和维生素,最后学习生物氧化、物质代谢、食品中的色香味。在教学重点和难点方面,注意给予辅助手段和支撑材料,让学生获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知识的能力。在教学模式方面,灵活使用各种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二)教学方法多样
在矿物质的学习中,设置了任务驱动法。老师提供专业参考书籍和学习网站,由各个小组组员分工协作,查阅资料,制作ppt,课堂演讲,组间组内互相点评。在这项小组ppt工作完成后,再模仿最近大热的中国成语大赛设置了猜词游戏,需要小组合作完成。对课程知识做一个强化和总结,提高了同学们的应用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乐趣。
在糖、脂肪、蛋白质的学习中,知识目标为有机物结构、能力目标为有机物的性质,综合目标为有机物在食品工业的应用和利用专业知识解决生产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如在糖类的学习中,结构方面以糖苷键为契机,设置了球棍模型环节,让同学们利用教具拼出葡萄糖、果糖的链式结构、环式结构,解决了糖苷键的构型这个关键点,对于双糖、低聚糖以及多糖的结构都迎刃而解了。在脂肪的教学中,引入了案例分析,以爱斯基摩人饮食以海鱼等为主,没有蔬菜水果。而结果竟然是他们没有心脏病,也没有高血压,甚至连坏血病都没有。通过案例引起同学对脂肪内容的兴趣,再在其后的脂肪结构中,讲述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的结构、性质,结合生活介绍了DHA、EPA等多不饱和脂肪酸。最后同学们解答爱斯基摩人心血管健康的原因。同学们兴趣很高,课程教学效果反馈也非常好。
三、实验教学改革提升综合技能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教学手段[3]。在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改革的同时,探索行之有效的实验教学方法也非常有必要。
(一)注重讨论分析环节
实训项目的开设与理论教学相结合,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引导小组充分讨论,例如在实验前,学生预习实验后提出问题,如试剂耗材的更换、实验条件的改变;推断可能导致的结果。在实验结束后,引导学生讨论实验中出现的问题、遇到的困难,也可以设计一些与实验项目相关的问题进行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提供开放式实验平台
鼓励学生利用开放实验室进行实验研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可在开放实验室进行一些探索性实验,如自己设计的实验、教师的科研课题、食品生物化学课程开设的实验项目等。通过开放式实验教学,提高了学生实验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促进了学生知识、素质和能力的协调发展。
德国教育学家斯普朗格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在食品生物化学的教学中,理论教学要注意“适度、够用,学以致用”的原则,实训教学要注意“合作讨论,提升技能,提升综合素养”的原则。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经过教学改革后,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为重点目标,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专业实验技能得到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李晓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11(1).
[2]蓝耀宏.PBL教学模式在“食品生物化学”课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与职业,2013(8).
食品微生物检验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篇9
一、食品微生物检验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 可选用的教材少, 实验内容繁琐。食品微生物检验专业高校设立较少, 目前尚没有国家统编的教材, 2003年以前的教材大多是中等职业学校食品类专业规划教材, 2003年以来, 化学工业出版社和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先后出版了两本食品微生物检验高等学校用教材, 这两本教材注重微生物学基础知识与专业实验的有机衔接和食品微生物检验原理和技能的结合。食品微生物检测新技术、新方法, 特别是分子生物学水平的鉴定技术没有涉及, 教材中的各类食品微生物检验方法及其标准部分只介绍国标 (GB4789.1~4789.31-2010) 中的方法, 没有国际通用的方法和一些快速检测方法, 由于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的差异, 学生到进出口部门或外资企业从事食品检验类工作, 将产生很大障碍, 现有教材已不能满足教学发展的要求。
(二) 教学方法传统, 学生主动性差。食品微生物检验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 实践课时和理论课时比例很高 (2015年7月以前, 开设课程实践课时和理论课时比例高达2:1, 2015年9月以后, 实践课时和理论课时比例调整为1:1, 理论课在1~16周开设, 逢双周上一次课, 实验课在3~13周开设, 每周一次课, 这就出现理论知识的讲授和实验操作往往对应不上, 学生不能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及时在实验操作中加以巩固, 一方面学生容易遗忘, 教师需要重复讲授, 学生学习主动性也变差。另外, 食品微生物检验实验课上涉及的检测方案设计、采样等内容都是由老师完成, 学生只需按方案, 用老师采集的样品开展实验即可, 无需动脑, 交一份雷同的实验报告而已。学生掌握的只是皮毛, 根本没有系统掌握整个实践流程。
(三) 实验设备简陋, 台套数少。常熟理工学院食品微生物检验实验室配套的仪器设备有超净工作台、高压蒸汽灭菌锅、恒温培养箱、水浴锅, 这些仪器只能完成培养基的灭菌、微生物接种、微生物培养等简单的实验。目前, 食品微生物检验在实际应用中涉及的微生物种类多, 采样复杂, 操作要求高, 能导致食品中毒的致病菌就有几十种。因此, 操作难度很大, 技术要求很高, 现有设备, 无法满足教学需要, 不利于教学实用化的推进。
二、食品微生物检验课程教学改革的对策
(一) 全面更新教学内容。根据社会实际需求, 确定理论课程的内容。一方面, 精讲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基础技能,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的, 是为学习其他的技能打基础的。另一方面, 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 获取更多的食品微生物检验的新方法新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 让学生不仅要掌握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基本技能, 而且还要了解国际上先进的检验方法检验技术, 为日后进入进出口部门或外资企业工作打基础。食品微生物检验实验课程中涉及的样品采集和送检、食品微生物的检验、结果与报告等几个部分全部由学生完成, 教师不再参与样品采集的工作, 这样会让学生系统掌握食品微生物检验的整个流程, 同时, 在实验教学中, 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重视对实验结果的讨论, 给学生充分自由发挥的空间。
(二) 发挥网络课程资源优势。食品微生物检验网络课程已初步建成, 内容涉及教学大纲、课程简介、教学进度表、教学课件、复习题、讨论版等几个模块, 学生可以随时关注相关信息, 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课程改革后, 拟增设实时案例分析模块, 通过模块学习, 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到社会上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 同时, 让学生学习如何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去预防相关的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 大家展开讨论分析, 有效地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 在网络课程中增设一些外部链接, 链接内容主要是在企业实地拍摄的视频、企业的相关课程、企业的“疑难杂症”等, 让学生了解到企业里都在做什么, 具体生产企业相关检测和实验室课程的不同, 两者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 让学生学会思考, 学会变通, 主动查阅资料解决实际问题。
(三) 开设设计性、研究性实验项目, 进一步促进实践教学过程。食品微生物检验实验课程开设的实验项目都是以验证性实验为主, 为做优实践训练效果, 调动学生主动学习, 增强学生利用专业知识和技术解决复杂实际问题的能力, 将个别验证性实验内容进行梳理, 拟开设设计性、研究性实验项目, 打破传统教学模式, 让实践教学切实成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四) 科研平台反哺教学, 促进创新人才培养。一方面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 另一方面利用科研平台上部分的仪器设备等展开教学, 让学生学习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高速冷冻离心机、菌落计数仪、荧光定量PCR仪等仪器的使用, 并进行样品检测, 和常规的微生物检测方法进行比较分析, 弥补教学设备不足带来的弊端。
(五) 校外实地参观。针对学校所教专业与市场需求差异为题, 增加学生实地参观考察机会, 对食品微生物实验在实际应用中的具体情况有详尽的了解和立体感受, 正所谓“百闻不如一见”, 这样的实践活动必能成为微生物实验教学中的有利臂助。
三、结语
教学课程的改革需要更新教学理念, 不断优化教学内容, 注重理论和实际的有机衔接, 变被动为主动, 变主导教学为引导教学, 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增加实践机会, 提高动手能力, 实现在做中学, 在学中做。培养社会所需的专业技术强、职业素养高的高级食品微生物检验人员。
参考文献
[1]龚艳妮.食品微生物检验实验教学改革的初步探索[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8
[2]闵长莉, 汪学军, 张莉.食品微生物检验实验课教学改革的探讨[J].皖西学院学报, 2010
[3]刘桂香, 李冬霞.食品微生物检验实验课教学改革的研究及实践[J].农产品加工学刊, 2009
《食品生物技术》课程 篇10
关键词: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课程教学
《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课程是在理化检验、仪器分析、微生物检验等相关学科基础上形成的新兴综合学科, 是指针对某种食品,利用有效的手段和途径进行检测,并在较短时间内检测得出准确的检测结果,通过检测技术的检测结果,有效的方法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及时发现食品原材料在生长、运输、加工等环节中对有毒有害物质的感染方式等,为食品安全流通提供保障。
1课程定位
根据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中的规定,餐饮企业必须根据规模的大小设置食品安全管理机构并配备专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主要职责为建立制度、人员培训以及食品安全检查和处置,《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课程主要根据该岗位职责需要进行课程定位。
《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课程是餐饮食品安全专业必修的职业技术课程,对学生的食品安全控制与管理职业能力培养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通过该课程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了解餐饮行业中食品安全快速检测的应用,培养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提升学生的食品管理能力,增强学生对食品污染事故及食物中毒事件的处理能力,为学生在社会就业中奠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课程教学设计理念
2.1结合岗位需求,确定教学项目
通过岗位需求的有效数据分析,确定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在餐饮行业的保障作用体现在原材料及食品成品、生产经营场所、加工环节三方面,具体的教学项目设计见表1。
2.2模拟仿真工作环境,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大致就业方向设置 “工作环境” 教室,教室内配备学生工作真实环境中的仪器设备及办公用具等,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情境并设置障碍,分组进行工作模拟操作,培养学生在条件不完备或混乱环境中对检测目标进行快速检测和结果分析的能力。
例如,学校在食堂设置实训基地,配置工作环境下需要的仪器设备及办公用具,教师根据食品原材料检测课程进行实验设计,提供多个实验角色,组织同学进行演练。组织10 ~ 20个同学扮演就餐人员,在实用食品过程中出现呕吐、 四肢无力等现象,组织3 ~ 5人扮演服务人员,对顾客进行送医及收取餐桌剩余食品及顾客呕吐物至检测室,组织3 ~ 5人扮演检测人员,利用所学知识对移送的食品等进行标记和检测。教师可以根据日常中顾客情绪等设置顾客对检测室的打扰及对检测结果的不信任等情境,增加检测的难度,提高学生在真实工作环境中的应变能力和结局问题的能力。根据整个情境的模拟过程,让学生了解食品原材料检测技术的重要意义,并对处理过程中出现问题进行总结,学生在情景模拟中充分掌握了检测的环节及对突发事件的处理,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扎实。
3优化课程内容
根据目前餐饮行业的需求及社会食品问题进行教材基础理论知识的筛选,明确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并将课程内容划分为基础知识模块、快速检测模块及实践活动某模块, 对课程内容优化布置教学。
其中基础知识模块以技术现状及样品采集为主要课程项目,包括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食品快速检测常用技术、常用仪器和设备等内容,基础知识的教学可以应用多媒体教室实现。快速检测模块中包含的项目较多,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需要结合社会实例进行讲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中需要将独立项目中的知识体系与实验相结合,在实例中发现问题点,在实验室进行检测技术的具体操作,在操作中发现知识点,并对知识点进行理解和记忆, 例如教师根据新闻资料为学生提供多条冰冻鱿鱼、瘦猪肉、 鲜艳荔枝等,让学生分组利用检测仪器进行检测,记录检测的实验过程及数据结果,分析该类食品问题的危害等。教师在时间结束后对学生进行课堂讲解,学生自主参与了实验过程,对教师教学中的食品滥用添加剂、食品加工安全程度等项目检测的理论知识就不再抽象化,而是可以从实验数据及实现结果中自主分析部分课程内容,便于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4教学方法的完善
4.1理论课程教学设计
教师可以根据行动导向教学理念,根据学生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将会遇见的问题及真实问题产品为载体完成教学工作任务,构建启发式、项目化、情景化的教学方式。其中启发式教学以 “问题式引导”为主,根据课程项目二食品原材料安全快速检测课程为例,设置 “春季食用蔬菜农药使用量排序” 为引导问题,引导学生在网络资源中搜索常用农药品种、药用特性及残留危害等,根据具体的药品数据参数发现食用的危害,由此引申至课程内容的思考问题 “如何对蔬菜的农药残留进行快速的检测”,通过问题的指向性引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和热情,引导学生有目的性有针对性的学习,对重点及难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加深。
4.2实验课程比重增加
食品安全快速监测技术是以检测试验为主体的课程,需要根据课程项目需求设置检测试验,提高检测技术和对数据的分析处理等。需要教师结合教材内容及生活案例设计实验题目,需要学生自主进行实验设计、实验准备、实验操作及实验总结,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掌握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
例如教师组织学生在学校食堂、学校外部的餐饮店中实地取样,并对取样食品进行合理封存,在学校实验室内进行检测分析,发现食品中存在的安全隐患,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结论
《食品生物技术》课程 篇11
1 课程设计的背景与整体思路
本课程是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本课程是在学习了《无机与分析化学基础》、《有机化学基础》、《生物化学技术》等前导课程后开设的,学生掌握了各种化学物质的基本性质及相关知识,能够灵活使用各种生物仪器进行物质分析,为以真实检验任务的《食品分析与检测技术》课程奠定基础,通过以上课程的学习为后续课程《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等的学习铺平道路,也为将来的顶岗实习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2 课程的定位与目标
本课程以分析检测技术为主线,工作过程为参照,针对工作过程的环节来设计学习情境,将相关知识穿插在每个学习单元中,重新融合成以工作过程为中心的《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任务化课程。课程内容框架由实践情境构成,以工作过程为中心,以产品检测任务为驱动,充分体现了食品生物技术专业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规格和要求,实现学习、工作的行为融合;学生、员工的身份融合;教学、生产的过程融合,保证“现在学”和“未来用”的零距离对接。
本课程将选取的典型检测项目与常见的食品种类进行一一对应的有机融合,以检测难度作为学习情境,并将典型检测项目与其相对应食品种类组合成具体的工作任务。
按照国家《食品检验工》国家职业标准,课程任务是培养学生:
(1)能力目标
掌握微生物检验的灭菌和消毒、培养基制备、接种、培养分离、纯化与保藏等基本操作技能。
能完成常规食品微生物检验项目。
能设计微生物检验方案。
(2)知识目标
认识微生物的类群与形态。
理解微生物营养与生长。
了解微生物对食品、食品工业及人体健康的影响。
了解相关国家标准,理解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基础知识。
(3)素质目标
增强食品质量与安全观念。
形成严禁求实的科学态度,养成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
保持互助合作的团队精神,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
3 信息化教学任务实施案例
选取本课程中一个项目《细菌的革兰氏染色及镜下观察技术》作为案例。
由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多以平面素材、教师讲解为主,抽象知识理解相对困难,且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对于初次接触细菌实验、从未进过实验室的学生较难掌握知识要点。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课程利用课程网站、显微成像系统、动画、视频、电子题库、电子标本库等多种信息资源进行教学设计。
3.1教学目标
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检验员的职业要求,从知识、技能、素质三个方面确定本实验项目的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为革兰染色的标准操作和镜下细菌的准确观察。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确定教学难点为革兰染色的原理和显微镜油镜的使用。
3.2教学策略
采用分段实施、分组合作的教学模式组织教学,将135分钟的教学活动设计为5个环节,每个教学环节均使用了多种信息技术和数字资源,使得教学手段由单一变多元,教学内容由抽象变具体。
3.3教学过程
3.3.1分析任务
采用课前讨论、课上分享的教学方法。课前,将每6~8名学生分为一组,以小组形式利用课程网站中的相关资源,如教学课件、电子教案、实验用表、专业链接网站等,按照食品检验工岗位的工作任务,讨论并完成实验报告的预填写,使学生提前了解教学内容,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课上,请每组派代表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对本教学任务进行分析。课上、课下的有机结合,能够使学生提前了解岗位任务,既提高学习的自主性,也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的意识。
3.3.2明确任务
根据课前学生提交的实验报告和课上的分析汇报,教师进行归纳总结,明确本实验的教学任务。然后,请学生观看科教视频,让学生在享受视听体验的同时,能够更生动的掌握教学任务,激发学习兴趣。
3.3.3实施任务
根据食品检验工岗位的工作任务,将实施环节分为4个阶段,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利用多种信息资源,分段实施任务,逐步达成教学目标。
3.3.4考核评价
分为过程性考核和结果性考核。过程性考核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填写课前从课程网站中下载的电子评价表完成对各组实验项目的分析、操作及结果的互评和自评;另一方面利用显微成像系统实时完成镜下细菌形态的绘制。结果性考核主要在课后进行,有实验报告的网上提交,以及完成电子题库中本单元试题的在线测试。学生以考核模式进行试题操作,试题类型有图片、视频、文字等多种格式,系统实时评分,将错误试题重现并给出正确答案。同时,教师进入日志管理界面,随时查看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以及个人或班级的整体成绩。考核评价环节的设计,有效提升了考核评价的客观性和时效性。
3.3.5拓展提高
首先,教师指导学生使用电子标本库,通过点击的形式查看包括细菌种类、细菌的镜下形态。电子标本库以动态形象的方式展现静态抽象的内容,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课后,学生打开课程网站中的拓展学习专区,利用影音资料、案例导学、模拟试卷、参考资料等,拓展知识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同时,利用互动专区,随时进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学生还可主动上传优秀资源,供师生分享。拓展提高环节的设计,把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教学质量。
4 教学效果
利用课程网站中的师生论坛、在线评价,通过微信、飞信、QQ、电邮、微博等信息化手段,及时了解教学效果。
《食品生物技术》课程 篇12
关键词:生物化学,教学,探索,实践
生物化学是探讨生命现象化学本质的学科, 它以研究生命物质的化学组成、性质和功能等静态问题为基础, 研究各种化学物质在生物体内的变化、相互转换以及该过程中涉及的能量转换等动态问题。近年来, 生物化学的发展非常迅速, 已经渗透到工业、农业、食品科学、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多种学科。生物化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教育体系中的专业基础课, 也是生物化学基本理论应用于食品加工、保藏技术的重要基础课程, 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后续专业课程的承载打下坚实的基础。该课程力求使学生熟练掌握生物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技术, 从分子水平上认识和解释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现象, 并将其灵活应用到食品的营养健康、工艺设计与社会生产中。从提高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等方面, 结合近些年来的生物化学教学经验和体会, 对生物化学的课程教学进行以下几方面的探索和实践。
一、教学内容重点突出, 与时共进
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 要注重课程内容的基础性, 通过学习该门课程, 为后续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就“教”而言, 要把握重点, 突出重点, 并注重各章节内容的衔接及联系, 能够让学生对知识进行融会贯通。
生物化学涉及的知识点多, 因此要把知识体系化。整个生物化学的内容可分为静态生物化学、动态生物化学以及功能生物化学等方面。教学过程中把握纲线, 关键内容上注意细节。如在静态生物化学的学习中, 围绕几种生物大分子的组成、结构、功能等方面以及小分子物质的结构、性质、功能等来学习, 并注重前后内容的比较学习。举个例子, 在蛋白质的二级结构中有α-螺旋;在讲到核酸化学中, 脱氧核糖核酸DNA的二级结构也为右手双螺旋结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的过程中二者进行比较, 指出它们的差异, 避免学生混淆概念。类似的例子, 比如蛋白质的变性、核酸的变性以及引起这些生物大分子变性的因素, 都可以前后联系, 在对内容比较的基础上加深对这些知识点的掌握。在动态生物化学的讲授中, 先对糖代谢重点讲授, 强调糖代谢途径包括糖酵解途径、柠檬酸循环、磷酸戊糖途径、糖异生途径等的重要性, 途径中涉及的限速酶、还原性辅酶以及ATP或GTP的生成或消耗等这些关键知识一定要掌握, 从每个反应着手确实了解掌握这些途径。另外, 在每次上课之前, 都对前一次课的重点内容进行简要回顾, 通过和学生问答的方式, 一方面了解学生的把握程度, 另一方面前后衔接, 更好地服务于新内容的学习。生物化学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围绕三羧酸循环展开各大物质代谢理论, 理清各大物质代谢之间的关系。比如, 用于脂肪酸的生物合成的乙酰辅酶A和NADPH及如何调节脂肪酸的合成, 就把脂代谢和糖代谢有机联系起来。
基础性并不意味着内容陈旧, 科学研究的许多新成果不断出现。每年度的教学内容中, 都把国际国内的一些重大的最新的科研成果, 与教学内容结合来给学生讲授。比如一些诺贝尔奖的成果等。但讲授一定要注意方法, 不应使学生觉得有些听天书的感觉。尽量以学生能够理解的方式来讲授, 做到因材施教, 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问题式教学法
在生物化学教学中, 要注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通过师生互动, 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让大家积极思考, 而且能促使学生课后积极复习, 从而更快地接受新知识。问题式教学法有几种方法: (1) 课前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 这可以通过课前布置问题来实现, 这样在对基本内容有初步的了解之上还可以提高预习效果, 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2) 每次上课前, 对上次课讲授的一些知识点进行提问, 可以是提问学生来了解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也可以是老师自问自答, 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3) 在讲课过程中, 由教师针对性地就本节讲课重点或上节主要知识点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提问。如讲到糖代谢时, 可以适时联系“糖尿病”、“胰岛素”等。 (4) 讲课中可让学生对某个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 学生提问或回答时, 教师要多鼓励。
无论哪种形式提问, 一定要掌握好教学节奏, 适时注意停顿, 留有思考时间, 便于教师通过学生表情了解学生反应, 为后面讲解做准备。此外, 课堂中提出需要现场思考的, 提问时有些根据内容预先设计好, 有些要根据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反应灵活调整。这样的方式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紧密联系实际,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物化学是一门基础课, 该学科与生产生活关系极为密切, 如氨基酸的生产、药物作用等等涉及的知识及原理都与生物化学中的四大基础物质及其代谢的调节密不可分。如生活中与生物化学有关的问题, 如烫发的机理?生鸡蛋和熟鸡蛋哪个更容易被消化?为什么剧烈运动后感到肌肉酸痛?重金属中毒后, 为何可以喝牛奶自救……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结合实例引出知识点, 使学生感觉到所学知识并非仅仅是空洞、抽象的理论知识, 而是可以作为实际应用的手段和武器, 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生物化学与人类健康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在课程讲授中, 可以结合讲授内容穿插介绍一些应用生物化学知识解释人类有关疾病的发病机制、讨论治疗方案的实例。这些案例既贴近教学又密切结合人类健康, 避免了一味枯燥的理论。如糖尿病患者为何会出现酮症中毒?何为痛风病?进行肝功能体检时为何指标中有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它们的活性作为临床上肝炎诊断的常规方法的依据等。这样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已学的生物化学知识进行拓展, 学会分析思考问题。
四、多方引趣, 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也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重要手段。如果能将生物化学课上得充满趣味, 使得学生建立学好生物化学的信心, 积极主动地学习, 则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讲课过程中, 可以适当穿插一些“诺贝尔奖”及其得主的故事。在百余年来诺贝尔化学奖的颁发过程中, 有39次奖项属于生物化学领域。这一方面反映了20世纪以来化学与生命科学研究的紧密联系, 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化学科学的发展对解析生命现象的巨大贡献。如讲到DNA双螺旋结构可以与J.D.Watson和F.H.C.Crick获得1962年诺贝尔医学奖联系。以及维生素的发现, 如1928年A.Windaus因在1907年研究了胆固醇和其他维生素的结构并合成了维生素D3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1937年的诺贝尔化学奖颁发给合成维生素C的W.V.Haworth和合成维生素A和维生素B2的P.Karrer。在讲述这些章节时, 可以穿插维生素的发现过程。这些事例不仅可以增加一些背景知识, 帮助学生理解深奥的原理, 而且可以调节课堂气氛,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同时, 杰出科学家的经验教训、人格力量、科学态度、奉献精神、团队意识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 都可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感染和教化作用。
此外, 可以从各种渠道下载相关视频动画, 利用动态画面展示事物发展的动态或推理的全过程, 利用图画形式将抽象的、理论的东西形象化, 将空洞的、难以想象的内容具体化。具体化的东西更容易加深学生的印象, 不容易遗忘, 而且更容易掌握所学的相关知识, 可谓一举多得。
五、课程采用双语教学
高校实行双语教学是培养具有国际竞争人才的需要, 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发展迅猛的大背景下, 大学生的专业英语应用和交流的机会日益增多, 其重要性和迫切性也会日益显现。我们对生物化学的部分课程采用双语教学。双语教学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专业英语没学好, 中文基础知识功底不扎实。因此我们的双语教学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分层次进行。通过双语教学, 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 提高了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
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学习、探索的过程。课堂教学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的系统, 教无定法, 方法要为内容服务。只有在课堂中将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灵活运用, 才能不断提高生物化学的教学质量。学生应该永远是学习的主角, 教师应该扮演引领者的角色, 带领学生一起学习和进步, 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的提高, 而且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增加了师生友谊, 有利于和谐课堂的建设。
参考文献
[1]王悦, 彭蜀晋, 周媛, 张丹, 游晓莉.百年诺贝尔化学奖与生物化学的发展[J].大学化学, 2011, 26 (5) :88-92.
[2]刘小鸣, 张秋香, 梁丽, 等.食品专业《生物化学》双语教学的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2, (26) :190.
[3]尹红, 黄诚.浅淡高校理工科食品专业实验教学与实践基地教学的结合[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9, (25) .
【《食品生物技术》课程】推荐阅读:
食品生物化学课程标准07-23
食品微生物课程论文07-10
食品微生物实验05-20
生物工程食品监管07-25
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05-29
食品生物技术应用研究论文06-06
食品微生物检验新方法08-06
食品微生物检测检内容06-21
食品微生物检测说课讲稿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