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实验论文

2024-06-17

微生物实验论文(通用12篇)

微生物实验论文 篇1

摘要:现当代社会中, 开放性实验因其具有比较多的优势, 例如, 可以在最大限度之内, 提高学生对专业课程进行学习的兴趣以及积极性, 从而达到有效提升本专业课程教学成效的这一目的, 于是, 它被广泛的应用在了我国微生物检验实验课程的教学当中, 且其对于提高本课程的教学效率及质量来说, 也起着较大的推动性作用。因此, 本文将针对开放性实验, 对其在微生物检验实验教学中的实际应用进行简单的分析与探究。

关键词:微生物检验实验,积极性,开放性实验,体会

一、简析开放性实验

众所周知, “开放性实验”是一种通过向学生创设出良好的实验环境, 并为此设计出具有真正研究性价值意义的实验流程, 以积极调动学生的参与度以及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让他们能够在具体的实验过程当中培养起各方面能力 (主要包括对问题进行有效挖掘、分析、研究以及处理的能力) 的实验模式。

二、探究开放性实验的具体实施流程

(一) 分组。

一般来说, 开放性实验具有较高的机动性。因此, 在进行具体的实验操作之前, 还需借助“自由分组”的方式, 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分组。通常, 每组人数限定在4人左右。分组完成后, 需按照各组中学习水平的高低, 将成绩优异, 同时具备较强组织能力的学生设定为组长, 并让其按照组员的实际情况, 合理分配相应的实验任务。除此之外, 组长还应担负起对整个团队的纪律进行维护以及管理的责任。

(二) 实验方案的确定。

1、各小组成员需对临床病例的基础资料 (包括标本及其性状) , 进行初步的分析与诊断, 然后再对实验的标本作出合理的判定。2、利用已经掌握的基础知识以及相关的实验技能, 对检验的步骤进行科学的设计, 以提高对病原进行有效分离以及鉴定的准确性。其中, 检验步骤的设计主要包括:实验原理;所需材料;实验方法;注意事项;实验依据;以及在整个实验的过程当中, 极有可能会出现的问题等。3、方案设计完成之后, 需在小组中对其可行性与完整性作出全面的分析以及探讨, 针对方案中的不足之处, 需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对其进行合理的改进。

(三) 实验步骤。

依照实验方案的具体内容, 设计出相应的进度表, 然后再将其作为主要依据, 完成实验流程的设计工作, 如:器材的准备工作;实验标本的采集;细菌的培养、分离以及纯化;实验报告的编制等。

(四) 考核评价。

实验成绩由两部分组成, 其中一部分来源于实验报告撰写的准确度与完整度, 而另一部分则在于小组的现场实验答辩, 即:1、答辩之前, 需让每个小组将实验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本次实验中所运用到的基础知识作出一个简单的分析与总结, 同时选出一位学生, 来作为答辩的主讲。2、答辩时, 作为主讲的学生, 需将与本次实验有关的知识进行详细的讲解, 例如:实验方法、仪器、材料、实验结果等。3、教学者分别向小组中的每一位成员, 提出一个与本实验内容相关的问题。4、按照实验报告撰写的质量, 同时结合小组答辩的实际情况与各组员的答题能力以及答对率, 对该小组在本次实验中的成绩进行合理的评定。

三、探究开放性实验的实施效果

选取本校2012级检验专业的80名学生, 采取随机分组的方式, 将他们划分成为实验组与对照组, 每组各40人。实验组在进行传统实验教学的基础之上, 采取开放性实验, 而对照组则只进行传统的实验教学。

(一) 实验成绩剖析

从上表中, 我们可以看出:实验组在考试成绩以及实习成绩这两方面上, 都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1) 。

(二) 学生的反馈情况剖析。

选取问卷调查的方法, 对本院2012级检验专业的学生进行了随机调查, 其调查的结果为:大部分学生认为开放性实验教学能够有效提升他们对本专业的学习热情以及积极性, 既锻炼了他们各方面的能力, 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水平, 如:答辩能有效提高学生在语言方面上的表述能力。

四、论析开放性实验应用于微生物检验实验教学的作用

(一) 培养学生对问题进行挖掘、分析以及解决的能力。

实验中, 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环节, 均由学生独立完成, 例如:标本的来源及其性状的分析、显微镜的正确使用以及检验结果的剖析等, 也正是因为如此, 学生在进行自主实验的整个过程当中, 就会侧重于对每一个细节进行关注, 进而让他们能够对实验中存在着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发现、分析以及处理。此时, 学生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起良好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有效提高教学者的综合水平。

开放性实验是建立在教学者和学生彼此间的沟通之上的, 再加上其具有较高的探索性以及研究性, 所以, 不同的科研题目, 学生在对其进行实验之时, 所遇到的问题也都具有较大的差异性, 或者某些问题他们之前并未见过。如此一来, 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者自身的教学压力, 进而促使他们能够对这些问题进行更为深入的分析以及探讨, 以尽可能的提高他们的综合水平。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 本文就开放性实验, 对其基础概念以及实施流程作出了简单的分析, 并以本校为例, 对其在微生物检验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 并得出开放性实验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 其教学效果更加明显。因此, 我们就应当将其更为积极的引入到其它学科的实验教学过程当中, 以尽可能的提高其教学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段文强, 董俊文.开放性实验应用于微生物检验实验教学的几点体会[J].中外健康文摘, 2013, (30) :395-396.

[2]张波, 贯会明.开放性实验在实验教学体系构建中的作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0, 29 (9) :135-137.

[3]严静.以学生为主体的开放性实验的探索[J].东方教育, 2014, (11) :224-224.

[4]王盛景, 申绯翡.微生物检验实验教学体会[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4, (20) :169-170.

微生物实验论文 篇2

食品质量091金秀建2009016521

为期五天(2012年6月11日-15日)的食品卫生综合检测实验已经告一段落了,在这一周的微生物实验主要包括牛奶中大肠菌群的计数、鸡蛋中沙门氏菌的检验和牛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验三个实验,经过三个综合实验的课程,能让我更能理解试验时要掌握的细节,也要保持头脑的时刻清醒。同时让我对这三种微生物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同时让我也对实验也更加熟悉了。

首先我们做的是大肠菌群的计数,它是采用MPN(最大可能数法)的计数来测定的。大肠菌群的特性为:在37℃,24小时内能发酵乳糖,产酸、产气,好氧或兼性厌氧的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杆菌,一般认为该菌群细菌可包括大肠埃希氏菌、柠檬酸杆菌、产气克雷白氏菌和阴沟肠杆菌等。其检测原理为细菌在样品内的分布是随机的,所以检测细菌时,可按概率理论计算菌数。大肠菌群MPN计数的检验程序为样品的稀释、初发酵试验、复发酵试验和最后的大肠菌群最可能数(MPN)的报告。那么在第一天的上午,老师基本给我们讲了实验的原理和步骤,以及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我们便开始计算自己需要配制的实验试剂的量,并且称取试剂的量和清洗所要用的实验器皿,首先配置的是生理盐水和LST肉汤,并且把生理盐水和LST肉汤分装到试管内,盖好盖子包扎好进行灭菌,灭完菌也就到了吃饭时间,等下午来接种培养了。

牛奶样品与生理盐水以1:9的比例进行混合,摇匀后做10倍系列的稀释,做了3个稀释度。随后将三个稀释度的样品匀液以每个稀释度3支试管接种到内装小导管的含LST肉汤的试管中,最后放入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h。在经过24h的培养后,所有的试管内均产生气体,而后我们要将培养后的有菌落的LST肉汤接种到BGLB肉汤试管中进行培养24-48h,观察后发现所有的BGLB管都产气,颜色也有原来的绿色变成暗黄色,证明也产生了酸,所以记为所有产气管为大肠菌群阳性管。最后查MPN表可得出每毫升样品中大肠菌群的MPN为大于等于1100ml/MPN。

我们小组在做大肠菌群测定还是很顺利的,中途没有出现什么错误,实验很顺利,小组成员的配合和分工也都很好。

第二个实验是鸡蛋中的沙门氏菌的检测,他的特性是:沙门氏菌需氧或兼性

厌氧,10-42℃都可生长,最适温度为37℃,大部分可发酵葡萄糖,产酸产气,是革兰氏阴性的无芽孢杆菌。在营养琼脂平板上生长产生光滑,湿润,半透明,边缘整齐的菌落。在血平板上产生透明溶血环,形成大小中等的灰白色菌落。实验过程可分为前增菌、选择性增菌、选择性平板分离、生物化学筛选四个阶段。

实验首先配制BPW溶液,进行分装和高压灭菌,在无菌条件下,移取5ml鸡蛋液样品于盛有45mlBPW的组织培养瓶中,混匀,放置于36℃±1℃的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h±2h,观察生长现象。接下来的增菌阶段,需要配制TTB增菌液和SC增菌液,移取1ml的前增菌液接种到10mlTTB增菌液内,在恒温培养箱内培养18h~24h,SC增菌液过程与TTB一样。接下来需要制备BS平板和HE平板,等平板凝固后便可以开始接种了,是采用平板分多区划线的方法,然后放在37度温箱培养18~24h。最后要进行生化实验,要先配制三糖铁琼脂,从培养皿的平板上挑取可疑菌落,接种到三糖铁琼脂,先与底层穿刺,再在斜面划线。同时把菌落接种到各种生化试剂里,封口后一起放入恒温培养箱培养18h。取出培养皿和生化小试管观察结果,记录。

第三个实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验,它的特性一般是无芽孢,鞭毛。大多数无荚膜,革兰氏染色阳性,它培养的营养要求不高,在普通培养基上就能生长良好,需氧或兼性厌氧。在血平板上培养会使红细胞破裂,形成透明的溶血环。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是紫色的,排列成葡萄状的圆形的菌。

首先是样品的处理,称取22g7.5%氯化钠肉汤溶解于250ml水中,在每个均质瓶内移取45ml,同时制取Baird-Parker培养基,高压灭菌后吸取牛奶样品5ml到均质瓶内。放入恒温箱培养18-24h。然后用接种环取培养物分别划线接种到Baird-Parker平板和血平板上,培养18-24h,Baird-Parker平板有可能需要培养45-48h。最后进行血浆凝固酶试验,挑取BP平板或血平板上可疑菌落1个或以上,分别接种到5ml左右BHI肉汤中,36±1℃培养18-24h。取新鲜兔血浆0.5ml,加入BHI培养物0.2-0.3ml,振荡摇匀,置36±1℃温箱培养,半小时观察一次,6小时观察,直至出现凝固,判为阳性结果。也有小组6h后也没凝固的,则判为阴性。最后进行革兰氏染色实验,观察细菌的形态特征。最后记录结果。

三个实验虽然不多,但是三个实验的跨度刚好是一个星期,所以我们实验刚

微生物实验论文 篇3

关键词:生物实验;现状;改革;管理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生物课程开展素质教育越来越成为社会和学生家长的急切诉求。学生在生物课上,通过亲身实验,学习到生物实验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有助于他们在青少年时期就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用科学的眼光看待世界。几乎每个学校都建有生物实验室,生物老师要充分利用好教学资源。實验室对学生动手能力、科学素质、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重大意义。在新时期,如何创新生物实验室管理模式和改善生物实验教学的现状,成为亟须解决的问题。

一、生物实验室管理和实验教学存在的不足

1.学校领导对生物实验管理和实验教学的忽视

部分学校领导对生物实验不以为然,认为教师能引领学生去实验室动手实验自然是好,但不去动手实验也无妨。时代快速地发生着变化,但学校领导的观念仍然停留在以前,只看重升学率,而对生物实验是否进行这些细节不加过问。认为生物实验室的建设只是为了应付上级领导来检查,被迫修建的。完全不顾生物实验室对学生提高个人综合素质的作用。陈旧的观念得不到改变,自然也就影响了生物实验室管理的加强以及生物实验教学的开展。

2.实验室建设存在城乡差异,实际应用性差

实验室的建设呈现出明显的城乡差异,表现在农村教学资源紧缺,单从生物这门课上来说,农村生物实验室的器材不完善,器材数量少、器材受损严重、器材陈旧等情况也随处可见,很难满足现代教育的发展;城市的教学资源呈现出较好的局面,生物实验室里的器材相对完善,器材更新也较为频繁。但像实验室里的标本、模型等也仅限于让学生看看,无法实际操作。乡村与城市的生物实验室都受到实际应用性问题的困扰。

3.教师教学能力存在不足

生物实验进行的过程中,如果操作失误,很有可能造成学生受伤等情况的发生。因此,生物有专业、牢固的知识非常必要。然而现实情况是很多学校的生物老师专业水平不高,在农村中学,这个弊端表现得就更为明显,农村中学的生物教师多为兼职老师,编制也存在问题。

二、解决问题的意见和方法

1.领导转变固有思维

学校领导要坚持贯彻“十二五”计划的教育理念,转变固有思维。督促生物实验室管理人员进行严格的实验室管理,把实验室管理纳入章程,任命相关部门把实验室的管理做到科学化、精细化,加大对实验室的投资力度,对陈旧的实验器材要及时更换、损坏的器材要及时清点登记。给实验室配备专业的生物教师,并且对生物老师的教学质量制定出硬性的考核标准。

2.改变管理方式

把实验教学纳入教师期末考核的范围,对学校实验器材给予及时补贴,尤其是易碎、易损耗的器材。农村学校要在向国家财政申请补贴的同时,也要自力更生,从其他方面获得资助与补贴,完善生物实验室的建设。建立健全实验室制度,从器材和资金量方面缩小城乡差距和增加器材的实用性。

3.生物教师的专业化

专业的生物教师是提高生物实验质量的保证,是实验室必须配备的人员。学校要提高生物教师的入校执教门槛,要尽最大努力避免不专业生物教师进入教学岗位。加强学校生物教师向专业化发展,组织学校生物教师定期外出进修、学习,拓宽生物教师对外交流的平台。

参考文献:

刘天学,古红梅,史留功.中学生物实验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3(5).

微生物实验论文 篇4

关键词:开放,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实验教学

病原生物学是一门医学专业基础课,是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的基础,是医学院校学生的必修课程。而其实验课程的改革就是让学生在系统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实践一些验证性的实验和基本技术的操作,能更好地为今后从事临床和科研奠定基础,同时也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放实验室是实验改革的需要,也是在教育过程中,理论实践和教学发展的需要。为进一步提高病原微生物实验教学的质量,以下从多方面对开放实验室进行探讨。

1 传统病原微生物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由于课时有限,在传统教学中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对学生来说只要考试能顺利通过就算掌握了这门学科。在有限的实验教学中,都是教师先示范操作,学生模仿,然后递交实验报告,而且在实验报告撰写中存在抄袭的现象,这自然没有任何创新可言。对于病原微生物实验中最常用的高压蒸汽灭菌器、生物安全柜等设备都没有操作的具体概念,只是在旁观摩。这种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存在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求知欲,也让学生缺少了实践操作的技能训练,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2 建立开放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意义

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更多优秀人才,而开放实验室是高等教育实现素质教育过程中的有效尝试。通过开放实验室,一方面使学生在有限的课时之余,结合理论,更加直观地学习知识,做到融会贯通,活学活用,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有进一步深入学习愿望的学生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平台,由实验技术人员示范指导他们操作,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另一方面,为学校实施大学生探索性、创新性实验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技术平台,给学生提供了实验的场所,同时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设计的能力,在必要的时候给予一定的技术支持。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仅能学习到理论知识,更能领会实验工作的严谨性、客观性。当然通过教学相长的过程,也提高了我们实验技术人员的教学和技术能力。

3 开放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具体操作细则

(1)实验室开放时间:在不影响实验教学的前提下,其开放时间为平时工作日及节假日。打破传统意义上的作息时间。如有特殊需要,需书面提出申请,然后由实验室技术人员负责统一安排。对在晚上或周末开展指导工作的教师和实验室技术人员在年度考核时应将这部分内容加入工作量的计算中。

(2)实验室开放对象:对病原微生物有兴趣的在校学生及指导教师等。

(3)实验室开放设备:实验室的各项仪器设备均无偿向在校学生及指导教师开放,如有特种设备的使用(如高压蒸汽灭菌器等)必须在持有上岗操作证书的指导教师指导监督下使用。实验耗材先由学生书面申请,再由教学经费统一支出购买。

(4)实验室开放项目:有实验教学内容的展示、大学生探索性创新性实验、部分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等。

4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安全管理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安全一向是重中之重,因为涉及一些仪器的安全使用和菌种的使用存放等,开放微生物实验室对学校来说是安全管理上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因此我们必须建立一套相应完善的规章制度,让实验室的开放做到有法可依,同时也是对实验技术人员和参与者的安全负责。

(1)学生进出实验室需凭学生证,登记后穿好实验服方可进入。

(2)在实验过程中,如有使用大型或精密仪器的,必须有实验技术人员从旁指导,避免隐患事故的发生,并做好相应的仪器使用记录。

(3)菌种的使用、保存必须做好相应的记录。菌种存放处必须双人双锁,学生必须在实验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方可操作。在实验结束后,实验技术人员必须清点数量。

(4)在实验操作结束后,学生需在实验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进行有效的消毒灭菌工作以及废弃菌种的高压蒸汽灭菌工作。在消毒灭菌后,学生需将实验器皿洗清干净,以便之后的学生使用。

5 开放实验室的体会

在开放实验室试点过程中,学生明显地从被动学习转换成主动学习,学习的积极性明显增强。实验教学的直观性、综合性、探索性以及启发性特点,培养和提高了学生观察、分析以及解决问题和操作技能等综合素质。很多学生都积极申报学校举办的大学生创新课题,同时也提高了教师及实验技术人员的实践能力,形成师生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教学相长氛围。对于目前实验教学的改革以及实验资源的整合,通过开放实验室等不同方式,能更好地促进医学高等教育以及高校的实验室发展。

参考文献

[1]蔺红苹,杨淞.开放性微生物实验室安全管理初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0,8(3):117~118

[2]朱小明,曾宇胸,张伟胜.高校实验室管理的研究与探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7:82~83

微生物实验论文 篇5

(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病原微生物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规范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保护实验室人员和公众健康,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病原微生物,是指可感染人并可使人致病的微生物,病原微生物的分类依据卫生部颁布的《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

本办法所称实验室,是指疾病预防控制、医疗卫生、教学科研、菌(毒)种保藏及其他机构设立的与人体健康有关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其生物安全防护标准按照《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9489-2004)和《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GB50346-2004)进行分级和建设。

本办法所称实验活动,是指实验室从事与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样本有关的研究、教学、检测、诊断等活动。

第三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各级疾病预防控制、医疗卫生、教学科研、菌(毒)种保藏及其他相关机构从事与人体健康有关的生物安全实验室及实验活动,应遵守本办法。第四条 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坚持“预防为主、依法管理、科学规范”的原则。

第二章 组织管理

第五条 省卫生厅成立由病原学、免疫学、检验医学、流行病学、临床医学和实验室管理等方面的专家组成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专家委员会,负责全省与人体健康有关的实验室设立与运行的生物安全评估和技术咨询、论证工作。

省卫生厅成立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设在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要承担全省与人体健康有关的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人员培训、检查指导、实验活动审批以及菌(毒)种或者样本运输审批等日常工作。

第六条 市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辖区内实验室备案及其实验活动的生物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在其职责范围内负责实验室及其实验活动的生物安全管理工作。

第七条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与其它有关部门加强联系,密切合作,建立协调机制,共同做好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

第二章 三级、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资格及实验活动的审批 第八条 全省境内的三、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从事与人体健康有关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资格的审批,及其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或者疑似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审批,依据《人间传染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和实验活动生物安全审批管理办法》(卫生部第50号令)规定执行。

第三章 一级、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及实验活动的备案 第九条 全省境内所有新建、改建和扩建的一级、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必须向所在地市级卫生行政部门进行实验室资质和实验活动备案,取得《安徽省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备案证明》。完成了备案工作的实验室可以合法开展备案内容中的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未经备案的实验室不具备合法开展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资格。

第十条 申请备案的实验室应满足以下条件:

1、实验室或实验室的设立单位必须具备独立法人资格,具有相关主管部门批准的开展病原微生物研究、检测、教学或生产的资质;

2、实验室的建筑和环境符合国家相关的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标准和规范的要求;

3、实验室应具有与实验活动相适应的合格生物安全防护设备、实验检测技术装备和充足的个人防护用品;

4、实验室建立生物安全管理组织,组织分工清晰、责任明确,具有充分有效的管理权限;

5、建立了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具有包括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手册、生物安全手册和实验室标准操作程序等完整的管理体系文件;

6、实验室工作人员接受了实验操作和生物安全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并取得上岗资格,了解实验室的工作性质和生物危害等级,掌握实验操作技术和生物安全防护技能,熟悉实验室的管理程序和要求;

7、已对实验室可能涉及的第一类、第二类病原微生物的实验活动进行了生物安全危害的风险评估。

第十一条 实验室备案时,应当提交以下材料:

1、《安徽省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备案登记表》(一式三份)

2、实验室设立单位法人资格证明(复印件);

3、组织机构框架图,应能明确显示实验室的职能和管理关系;

4、实验室建筑平面布局图;

5、实验室可能涉及的第一类、第二类病原微生物的实验活动生物安全危害风险评估报告,非本单位出具报告的要附评估单位的资质证明;

6、实验室个人防护用品清单;

7、其它相关材料;

第十二条 有下列情况的实验室不予备案:

1、实验室或其设立单位不具备法人资格;

2、实验室存在严重缺陷,不符合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设置和装备标准的要求;

3、提供的备案材料、文件不符合要求或情况不真实的。第十三条 备案机构依据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规范要求,对申请备案的实验室审核并作出准予备案、限期整改和不予备案的决定。审核方式以材料审核为主,根据需要,可到实验室进行现场抽查审核。

对于实验活动的审核认定,原则上按《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对活动所涉及的病原微生物的防护要求进行。

备案机构在收到备案登记表和相关材料后应及时审核,对材料不全的,在5个工作日内告知申请单位;材料齐全的,在20个工作日内办完审核和备案登记手续。准予备案的,由市级卫生行政部门出具《安徽省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备案证明》,并附录同意备案的实验室可能涉及的第一类、第二类病原微生物名单和实验项目范围;限期整改和不予备案的,要书面说明理由。

第十四条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状态下,省卫生厅可以根据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工作的紧急需要,简化程序,临时指定符合要求的实验室开展相应的实验活动。

第十五条 实验室负责人和场地等主要备案项目发生变更,应于变更之日起1个月内向原备案机构提交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备案变更报告,重新进行备案登记。如需从事其他涉及第一类、第二类病原微生物的实验活动,应当提前进行补充备案登记。第十六条 已经建成的一级、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在本办法实施后6个月内向所在地市级卫生行政部门进行备案;本办法实施后新建、扩建、改建的一、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在建成后1个月内向所在地市级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市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在每年3月底前将上一该市《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备案情况汇总表》报省卫生厅,并同时将有关情况抄送当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

第十七条 《安徽省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备案证明》有效期5年。实验室需要继续从事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应当在有效期满前6个月按照本办法的规定重新进行备案。

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十八条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依法加强对实验室的监督检查,实验室设立单位要加强对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发现运作中存在问题的实验室要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并督促整改,对存在重大问题和安全隐患的实验室,要求停止实验活动直至问题得到完全解决。第十九条

对于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条 本办法的相关问题由安徽省卫生厅负责解释。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开始实施。

附件:

1、安徽省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备案登记表

2、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备案情况汇总表

中职医药学校微生物实验教学浅析 篇6

近两年,笔者对河南省几所开设微生物课程的中职学校进行了调研,调研的内容主要是微生物实验课程的开设现状(授课时间、内容、学时、使用教材、授课形式)及教学效果(学生对实验课程认知程度)。根据调查情况,笔者对医药类中职学校微生物实验教学有了一些认识,现总结如下。

一、微生物实验课教学现状

1.开课率虽高,但与药学专业脱节,学生对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调查显示,对于微生物实验课程的开课时间,高职在第一学期,中职在第三学期,均以专业基础课形式出现,理论讲授与实验同时进行。实验内容大多集中在观察性实验,如对细菌、真菌、放线菌的观察,动手操作较少。一些能够动手操作的试验,也会因为各种客观原因,并不是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动手操作。此外,该课程的授课内容很少与药学专业背景直接联系,学生对微生物学在药学领域的应用情况了解甚少,实验时很少去思考每个实验的目的,存在盲目性。

2.实验多以教师为主体,实验课学时差异大,学校重视程度参差不齐

调查结果显示,各学校的实验课多采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教师的讲解用去了实验课的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动手的时间很少,更谈不上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了。此外,实验课学时差异较大。有的学校定为几个学时,有的则有几十个学时,缺乏统一标准。通过这些现象我们可以看出,各学校对微生物实验课程的重视程度参差不齐,对学时的安排和实验内容的选择随意性较大,没有从专业特色出发,在学生专业素养和技能培养方面下的功夫还不够。

3.教学体系陈旧,形式单一,忽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调查显示,中职学校的微生物教学在内容的安排和教材的编写上更新速度缓慢,实验课程体系陈旧,满足不了当下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大部分学校的实验课程还停留在教师演示、学生模仿的阶段,学生只是了解一下实验结果和教师讲的是否一致,很少去分析原因、解释现象。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使得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无从谈起。

二、微生物实验教学的改革方向

1.上好实验课,向课堂要效率

根据微生物实验课的特点,可将每一次实验分为以下三个过程:课前学生预习、课中教师指导和课后学生小结。每次上实验课之前,我们把学生分成小组,把相关知识点提前告知学生,要求学生认真查阅相关资料,并写出预习报告。教师需对预习报告逐个批阅,从而掌握学生的预习情况。在课堂上,教师可采用个别提问、分组讨论、让学生操作演示等方式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操作情况,随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纠正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实验结束后,教师要先检查学生的实验操作记录、原始数据记录、仪器使用情况等,然后才能让学生离开实验室。课后,教师要求学生及时写出完整的实验报告,同时做好课后思考题。教师在批阅学生的实验报告时,应对照其原始数据,重新核算实验结果。在下次实验时,教师应对实验过程中和实验报告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也会对学生的专业素质和思想品德教育起到良好作用。

2.采用项目教学,开展自主实验

在传统实验教学中,传授知识和技能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实验的所有准备工作,如实验内容的选择、步骤的制订、试剂的配制和仪器设备的准备等都是由教师完成的。学生的任务只是按规定的步骤进行操作。这种教学模式严重束缚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所以我们现在就采用项目教学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整个实验,通过实验理解掌握理论知识,还能得到一定实际应用能力的训练。

3.增加技能训练学时,加大技能考核力度

为了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实验技能,我们根据学校的情况,适当增加了微生物实验的学时数,制订了操作技能考核办法,加大了考核力度。在实验考试前给学生布置考试内容,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查阅相关资料、自己做好实验准备,要求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实验内容。考核的实验内容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进行实验基本技术的专项考核,如显微镜使用技术,培养基配制技术,消毒灭菌技术等。二是利用设计性实验对学生进行考核,如水中大肠埃希菌检查,口服制剂中微生物总数检查等。实验考核内容由学生自己抽取,考核的成绩计入总评。操作考核评分细则要结合职业技能鉴定考核要求制订,对学生的实训能力进行综合考核。

4.加强校企合作,创新实践教学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会导致学生与社会脱轨,很多学生直到毕业也没有到企业参观和实践过。这样学生就无法真正了解企业在用人方面有什么要求,其实际操作能力也比较弱。通过校企合作,学生可以在企业的实践中学到许多书本上、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完善知识结构,积累实践经验,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同时,校企合作能够帮助学生及时掌握就业信息,实现学生就业和企业用工的顺利对接。

微生物实验室质量控制 篇7

1 质量管理与质量控制

质量管理是运用计划、组织、控制、协调、教育以提高管理职能,对质量系统实施以达到预期质量目标的管理过程。质量控制是为达到质量要求所采取的技术和活动,即为提高工作质量,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方法,控制影响工作质量的各种因素[1]。质量控制过程包括确立控制标准、评定活动成效、纠正错误3个步骤。实验室的质量控制就是对人员、检验方法、仪器设备、实验环境、试剂和标准物质、血清和培养基以及除此之外的其他的一些科学的工作程序等方面进行的有效控制[2]。

疾病预防控制系统实验室首先要按照实验室认可/资质认定之类的科学管理方法建立一个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从组织机构、管理、职责、程序、资源、人员和检测能力等多方面具备相应的自身条件,才能确保质量控制工作有的放矢,落到实处。质量控制是保证质量管理的一系列措施、方法和手段,是实验室质量管理的重要部分,可操作性强,是一个信息反馈系统,通过反馈揭示质量管理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促使质量系统及时进行调节、完善,以达到最优状态。

质量控制包括室内质量控制和室间质量控制。室内质量控制旨在确保实验室在自身循环中呈良性上升趋势,避免错误的发生;室间质量控制是各实验室之间进行质量控制的一种手段,为了提高实验室检测能力,通过纵向比较,显现自身优缺点。室间质量控制是建立在室内质量控制基础上的,做好室内质控直接关系到日常工作的质量。实验室质量控制是为了检测和评价整个检测过程的工作质量,随着对质量认识的深入,实验室质量控制已不仅仅限于对实验过程的监测,还包括人员培训、正确地采集和运送样本、正确选择质控物和确定质量控制标准,以及实验质量控制的综合评价和管理等,是考察一个实验室、一名检测者或是一台仪器设备工作质量的主要指标。

2 室内质量控制

2.1 技术人员

从事疾病预防控制系统微生物检验的技术人员须经广泛的基础训练,包括微生物学、基础医学等知识的学习以及专业化的实验技能培训,并经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3]。另外,还要注重学习新的理论、技术和方法,积极参加各种专业培训和技术交流,以弥补知识和技术的老化。此外,特别需要培养的是检验人员高度的责任心和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实验室还要对在培人员实施有效监督,对新员工进行检测技能的培训以及对他们的检测技能进行确认合格后上岗。检测人员均应经有关安全和防护、救护知识的培训。对于从事传染病病原检测的人员,基于生物安全考虑,应定期接受健康状况监测,并建立相关记录,包括定期体检记录、职业暴露记录、免疫接种情况等。

2.2 检验方法

实验室应采用国家、行业规定的检验方法,若某些检验项目缺如,应尽可能选择国际或国家标准中已经公布或由权威的技术组织或有关技术文献上公布的方法。新的复杂的检验方法正式使用之前,须核实其正确性和精确性。实验室必须对方法进行一定样本量的预实验,证明实验室能够重复试验中的指标[4]。

2.3 标准操作手册

微生物实验室必须根据本实验室条件编写标准操作手册并定期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修改和补充,用以指导实验室日常工作,使实验室在实验操作中不因人员的变动受到影响。标准操作手册通常应包括以下内容:各级人员的职责和权限、实验室生物安全措施、实验室可开展的检验项目、培养基和试剂的配制方法、菌(毒)种的管理、环境设施监控要求、质量控制方案和废弃物处置等。

2.4 质控物

微生物实验室应建立有效的适合试验范围的培养基和试剂质控程序,对所有的培养基和试剂都需要评估,并采取技术性验收。验收所用标准菌(毒)株必须是认可的菌种或从标本收集途径获得,必须来自权威机构或认可部门[5],使用管理要严格按照认可准则在微生物实验室的应用说明的要求和全国生物安全实验室通用要求和检测技术规范执行。应根据每项试验的性质不同和对标准菌株的生物学性状的要求,选择作为质量控制的标准菌(毒)株,标准菌(毒)株应有专人管理,使非管理者无法随意获得。无论是定性试验还是定量试验,质量控制系统要有足够的灵敏度检测出试验中出现的误差,因此,质量的监测点必须设在一个敏感的位置。定性试验应在较弱阳性的范围内,定量试验则应位于解释试验结果的决定性水平附近。

2.5 质量控制标准

2.5.1 培养基的质量控制标准

微生物实验室目前所用的培养基多为市售合成培养基,在选购时一定要选购经试用性能好的培养基生产厂家的产品,同时索取其相关产品的质控报告。控制标准通常以细菌能否在培养基中生长或能否形成典型菌落来衡量。基础培养基要求细菌能够生长,发育良好并能使细菌充分表现出其典型的特征。选择培养基原则上使用预期最难生长的细菌菌种,并且应少量接种,要求被抑制的菌种不生长或生长较弱,被选择生长的菌种生长良好。生化培养基,用作质量控制的菌种应包括该生化反应为阳性反应和阴性反应的细菌。

2.5.2 试剂和染色液的质量控制标准

试剂和染色液必须注明配制或购入的日期,按试剂要求的贮存条件贮存并在有效期内使用;对稳定性较差的试剂,必须在试验的同时进行阳性和阴性对照试验。

2.5.3 抗血清的质量控制标准

抗血清的来源必须可靠,并按制造商的使用说明使用与保存。如为冻干制品,则应注明配成水溶液的日期。未使用过的抗血清应澄清,在每次使用前应观察是否澄清透明,任何混浊与颜色改变,应视为杂菌污染不应使用。

2.6 仪器设备

微生物实验室最常用的仪器设备是温箱、二氧化碳培养箱、冰箱、低温冰柜、压力蒸汽灭菌器和生物安全柜等。所有仪器性能均应达到检测标准的要求,均要建立仪器档案。仪器设备一定要按规定的检定周期进行检定。贵重的仪器、刚维修的仪器、移动位置的仪器、有数据导出的且对检测结果有重要影响的仪器,检定期间内还要进行期间核查[6]。

对于连续工作的仪器(冰箱、培养箱、水浴箱等),在每日工作开始和结束时记录温度,如不符合要求,应进行调整;隔水式培养箱、水浴箱需要定期加水,冰箱需定期除霜。二氧化碳培养箱须每天检查箱内的CO2含量及温度。高压灭菌器除对其压力表定期进行检定之外,其使用寿命要严格限制在说明书要求以内,操作人员须经专门培训后上岗。高压灭菌器和干热灭菌器必须每月进行一次灭菌性能检测,大容量灭菌器还应在不同部位放置灭菌指示物以全面评价灭菌性能。灭菌效果监控分别使用生物指示剂嗜热脂肪芽孢杆菌ATCC 7953和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孢菌片ATCC 9372[7]。生物安全柜若需更换滤网,须由专门技术人员进行,对紫外线必须每3个月检查1次消毒性能,紫外线强度应≥70 μW/cm2。

2.7 实验室检测环境

实验室的环境应满足检测要求,不能影响检测结果的可靠性、有效性和准确性,除此之外还应有利于工作人员的自身安全和仪器的维护。对检测结果产成重大影响的环境必须对其环境条件实施监控并记录加以控制[6]。

微生物实验室主要分为无菌实验室、净化实验室、生物安全实验室等。对有不同要求的区域加以明确的标识并能有效的控制,防止病原体的扩散,涉及生物安全的检测区域按照相关规范或要求配置相关的生物安全设施,如生物安全柜、室内用无排放高压灭菌器等,要有妥善处理废弃样品和有害废弃物的设施和制度。无菌实验室应配备紫外线消毒装置,定期进行紫外线消毒及空气质量监测;净化实验室在使用之前先送风再进行紫外线消毒,工作结束后再进行消毒。另外,工作人员在进入净化实验室之前要更换隔离服;生物安全实验室除按有关规范要求进行管理和使用之外,尤其要注重防止检测人员的职业暴露。

2.8 检测过程的质量控制

影响过程输出(检测报告)的因素很多,不但包括人员、设备和环境条件,检测方法(分析中质量控制)等,还包括样品的采集和管理(分析前质量控制)、原始记录以及报告的管理(分析后质量控制)等。

2.8.1 样品的采集和管理

高质量的样品是保证检验质量的重要前提,应选择最佳采样时间,根据检测实际情况采集有代表性的样品,要使用消毒设备以保证无菌取样,采样同时记录并监控采样地点的环境状况如空气污染度和温度等。实验室应对拟检验样品实行唯一标识,样品的储存及处置都要根据需要做出明确规定以满足复检需要及避免样品变质。

2.8.2 原始记录及报告的管理

原始的检验记录要包含充足的信息,以便再现整个检测过程,在更改原始记录时采用杠改法,由更改人在更改处签字并注明更改日期,同时注意不能隐去被更改的内容以保持记录的原始性。检验报告在发出前要经过复核,然后由技术负责人签发。报告存根与原始记录存档保管。

2.9 常用方法

室内质量控制是产生精确和可靠结果的基础和核心[8],是保证实验室检验工作质量的重要手段。可根据人员、仪器、试剂材料、方法、环境等关键控制点采用空白试验、平行双样、人员比对、样品复测、目击试验和盲样考核等多种方式,灵活多样、因地制宜的开展室内质量控制活动。考核范围要覆盖所有检验业务人员,针对发现问题提出纠正和预防措施。

3 室间质量控制

是由实验室以外的组织或机构对其已达到的质量水准进行的评价,旨在了解某地实验室的检验技术整体水平,使实验室从质控过程中发现问题,制定相应的措施,不断改进检验技术水平。如果只有室内质控,实验室可以了解试验的重复性好坏,但无法知道试验的准确性如何。室间质量控制评价是考察结果的准确性,是检查不同实验室操作的差异,可对实验室技术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可作为实验室质量保证的外部监督工具,有利于实验室技术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宣贯教材[M].2版.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7:1.

[2]胡伦智.浅谈质量控制在卫生防疫目标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0,16(5):1921.

[3]卫生部办公厅.全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规范[S].2001.

[4]Elder BL.Verification and validation of procedures in the Clinicalmi-cro-biology[J].Clinmicrobiol Newsl,1997,19:153-156.

[5]CNAL/AC05:2003.实验室认可准则在微生物检测实验室的应用说明[S].

[6]CNAS-CLol:2006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ISO/IEC 17025-2005[S].

[7]史玲.细菌学检验的室内质量控制[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7,17(4):722.

微生物实验教学改革初探 篇8

1 实验教学改革措施

1.1 改革实验课设置方式

微生物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应该分开来, 进而在进行微生物实验的时候, 可以实用理论知识进行补充, 在进行理论教学的时候, 能够运用实验过程中的实例进行讲解, 进而逐渐形成非常完善的实验教学模式。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促使医学水平也不断提高, 这就要求学生的专业素质水平也必须快速提高, 所以, 就需要学校在进行微生物实验的过程中, 将教学效果最大程度的发挥出来, 使学生在实验教学中获取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本文建议学校可以将微生物实验教学课程单独列出来, 并作为必修的课程, 提高学生们的实验能力。相关教师还应该对微生物实验教学的重要性进行明确, 明白课程设置的意义, 进而使微生物实验教学不再属于理论教学, 加强学生们的实验能力。

1.2 改革实验课教学方式

在实验课中, 逐步以探究式教学方法取代传统式教学方法, 教师更多的是担当指导的角色, 而不是一味地灌输实验方法。讲授一些验证性实验时, 教师可以先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 再监督指导学生完成, 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成就感。可增加多媒体教学, 将一些实验过程清晰、直观、生动的展现出来, 便于学生理解实验原理, 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进而提高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多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 鼓励学生自主查阅资料, 设计实验方法, 分析讨论实验结果, 充分激发他们的科研潜能, 为他们营造发展创新能力的有效空间。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学习, 对所学知识达到融会贯通, 获取资源的能力也得到了充分锻炼。此外, 一些准备实验应由学生来完成, 如培养基的配制、菌种的活化与复壮、溶液的配制等。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动手机会, 还扩展了学生对某些仪器使用的认识。如超净工作台, 平时在实验课中由于学生较多、上课时间有限, 不是每个学生都有充分时间使用超净工作台, 准备实验将给学生提供额外时间来操作这些在平时课堂上较少机会操作的仪器。这种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既加强了学生的基础实验技能, 同时又充分利用了实验教学平台配备的各项资源, 使学生有更多时间思考实验内容。

1.3 改革实验课教学内容

在进行微生物实验教学的过程中, 不仅应对学生进行实验相关的操作技能的教学, 还应该对医学的特点进行有效的结合。在对实验课教学内容进行改革的时候, 应将微生物实验技术作为重点教学内容, 并在实验室中增加更多先进的实验仪器和设备, 完善实验室的整体功能。另外, 在进行微生物实验教学内容改革时, 应防止出现其它学科中的内容, 对一些基本操作不应浪费过多的时间, 这样就能够有效提高微生物实验教学的效率, 提高学生们对实验内容的掌握程度。在教学内容设计的时候, 还应该从医学专业角度着手, 尽可能多加入一些具有探究意义以及开放性的实验教学课程, 使学生们在课后可以自行进行研究, 但是必须赢注意的一点就是, 在设计教学内容的时候, 一定要保证课程使非常连续的, 进而使学生们能够对微生物实验具有一个全面、整体的认知。

1.4 改革实验课考核方式

考核评价对教学的影响不容忽视, 二者是一个互相促进的过程。根据微生物实验课基础内容多、操作性强等特点, 成绩考核应分为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 各占50分。平时考核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综合评定。一是实验态度方面, 包括考勤、值日、预习、回答问题等态度, 尤其是考查学生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的安全无菌意识;二是实验操作技能方面, 主要包括微生物最基本的实验操作, 根据学生操作正确规范程度与熟练程度来做成绩评定;三是实验报告的撰写水平, 学生每次实验后应按照实验目的、原理、材料、方法、结果、意义写出实验报告, 教师根据实验报告的规范性、结果分析及撰写水平评定成绩, 报告中最重要的应该包括结果讨论, 对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结果中存在的误差进行分析讨论, 每次实验报告绝不能简单地罗列实验结果。另外, 教师还可以布置课外探究性的思考题作为鼓励性附加成绩, 使学生充分利用实验教学条件和附属医院的临床条件, 如从临床刚采集的浓汁标本中葡萄球菌的形态和实验室中再培养的葡萄球菌形态是否一致。期末考核主要是教师例举临床典型病例或者问题, 让学生独立设计创新性实验, 考查学生的科研思维方式。

2 结论

通过上文的叙述, 我们可以了解到, 微生物学在现代生命科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而且其能够用于很多领域之中, 对于社会的发展和建设具有关键作用。因此, 学校必须要对微生物实验教学方法和模式进行改革创新, 并通过对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和内容以及相关考核等方面的改革, 提高学生们对微生物实验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进而使微生物实验教学效果和质量不断提高, 为我国微生物学方面提供更多的人才, 加快生命科学的研发速度, 增加我国高技术人才的储备量。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教育部门要求学校里的教学方式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 进而才能够适应时代的进步速度。微生物学具有非常强的实验性, 在进行微生物课程教学中, 实验教学占据着非常大的比例。在现代社会中, 很多领域都涉及到微生物学, 并且也在运用微生物实验科学, 比如说特殊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 医学领域等等。在生命科学中, 微生物学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因此, 学校一定要针对微生物实验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 不断提高学生们掌握的微生物技术, 进而促进我国微生物科学的快速发展和进步。针对微生物实验教学改革进行分析和探讨, 并在下文中加以阐述, 希望对微生物实验教学水平和质量的提升起到帮助作用。

关键词:微生物,实验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程红兵, 张雄鹰, 陈云霞, 等.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5 (1) :57-58.

[2]袁丽红, 周华, 韦萍, 等.提高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效果的探索与尝试[J].微生物学通报, 2008, 35 (4) :614-618.

[3]金晓明.微生物实验教学模式改革探索[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8, 24 (2) :37-38.

微生物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 篇9

1 严格要求,养成良好实验习惯

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普遍存在着做事不积极主动,动手能力差的不足,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就要严格要求,提高其做事的主动性,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实验前要求预习并撰写规范的预习报告,以了解实验的目的、原理和方法,做到心中有数,思路清楚。实验过程中强调操作的规范性和后果的严重性,并要求及时、实事求是的记录观察结果。实验完毕要求所有仪器抹净放妥,将实验台和实验室收拾整齐,学生毕业反馈回来的信息说明这一习惯非常重要。除此之外还要强调课堂纪律、器皿的正确洗涤、废弃物的处理、自身安全和环境安全意识等等。微生物学实验是入学以来较早开设的一门实验课,所以从第一次实验起, 就要要求学生严格遵守实验操作规程, 实验过程中不随意走动、不吃零食、不随便丢放实验器材和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等,这对学生今后良好实验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

2 学生参与实验准备工作,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以往的微生物实验教学都是实验教师提前准备好实验所需的材料、设备,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只需按规定的步骤机械地操作即可,致使学生对染液的配置、培养基的配置及灭菌、采集样品的方法、微生物的接种、无菌操作技术、显微镜的维护及目镜测微尺的安装不清楚或掌握不牢固,在实验操作时如同“走马观花 ”,印象不深。现在让学生也参与实验准备工作,学生可重复的进行各种药品配置的方法,熟悉了灭菌、接种技术及实验所需设备的基本操作,使学生在实验前做到“心中有数”,实验操作时“得心应手 ”,有能力去思考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有利于深入研究实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1]。

3 利用多媒体技术,强化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

微生物实验特别强调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常常要求学生进行样品的采集及处理、无菌操作、灭菌操作、显微镜操作, 学生仅仅通过观察老师的操作往往不能全面掌握其要领。而针对微生物实验准备工作繁杂,学生实验操作过程相对简单,操作不规范,以及学生对某些实验材料的来源不清楚等问题,我系购买了并自制了一批教学录像带,在上实验课时给学生观看,并在课后给学生反复观看,通过观看录相带,不仅可以形象、直观地观察到实验原理、材料的来源和制备过程、实验方法、结果以及学生

在实验过程中容易疏忽的细节,对整个实验过程一目了然,而且还可以节约大量实验教学经费,提高实验教学效果[2]。

4开展开放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实践和科研能力

微生物实验基本上按理论教学内容的顺序安排, 且验证性实验较多,教学效果有待提高。为了解决这一矛盾, 在严格管理的前提下, 我系对学生开放了微生物实验室,实验以小组为单位,对感兴趣的课题进行研究,同组学生共同设计好实验方案后交指导老师审阅批准, 然后与实验室管理人员预约实验的时间。参加实验的学生每次进实验室均要在“化学与生物系实验室登记簿”上做好登记, 完成当次实验内容后, 进行“仪器设备使用登记册”的登记, 这样方便指导老师和实验室管理人员的检查。同时积极鼓励老师吸收学生参与教师的教研和科研活动,既充分发挥了现有实验设备的使用率, 又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综合创造能力。通过开放教学活动,学生的实验能力得到了锻炼。开放教学两年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多组学生根据开放实验的内容申请到了本校的科技创新项目,两年时间有36名学生考上了研究生,还有很多学生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得到了好评。

5 改革考核制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传统的教育体制下,学生形成了重理论、轻实验的思想。为了使加强基础、提高技能的标准落到实处,采用了以分数为杠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的方法。改革了以往实验课进行理论考试的做法,实验成绩由五部分组成:(1)考勤(2)实验态度:着重考察学生上课的纪律和整理实验台面、打扫实验室卫生的情况。(3)实验报告的撰写:重看实验报告格式是否规范、结果记录是否真实客观、思考题回答是否独立完成,衡量学生实验报告的写作能力。(4)操作技能: 主要考查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熟练程度。(5)考试:考试以动手操作的形式进行,学生随机抽取实验题目,在规定的时间操作并给出结果,考察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上五个部分,占实验总分的 10%、20%、20%、20%和30%, 通过对五个部分的严格考评,克服了原计分方法中的不合理因素,明显地拉开了分数差距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上实验课的积极性,为实验教学的严要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

参考文献

[1]刘冰.在微生物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12):130-131.

[2]张丰雪,于爱莲,潘少波.自制录像带在微生物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泰山医学院学报,2004,25(5):562.

浅谈微生物实验教学改革 篇10

1 改革课程设置, 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微生物实验课的目的是训练学生掌握微生物学最基本的操作技能;通过实验课的学习了解微生物学的基本知识, 加深理解课堂讲授的微生物学的理论知识。进入21世纪, 社会的发展对高校各类人材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即学生不仅要有很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 还要有过硬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善于开拓创新的精神。因此, 对于高校而言, 传统的实验教学形式很难适应目前市场经济人才的需求, 如何重新整合实验课的教学内容, 改革实验课的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成为摆在每个微生物学教师面前的问题。

本专业的普通微生物学实验为18学时, 由6个实验组成均为验证性实验, 分别是显微镜的使用, 简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 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的菌落形态观察, 微生物细胞大小和数量的测定, 培养基的制备和纯系分离、蛋白质的氨化实验等。各实验之间相互独立且偏向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 建议将应用性实验贯穿于基础性实验中, 将验证实验变成指定实验目的要求和实验条件, 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的设计性实验或变成与其他课程相互交叉的综合性实验。如可将显微镜的使用、简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培养基的制备和纯系分离, 整合为一个设计性实验土壤细菌的分离与纯化, 要求学生从土壤中分离并纯化出一株革兰氏阳性或阴性细菌。这个实验即涉及培养基的制备和无菌操作又涉及细菌形态的观察及显微镜的使用等内容。以往简单染色实验都是实验教师将染色标本提前做好, 学生上课直接观察, 这样很难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在这个实验中材料是来自土壤分离物, 学生先通过分离纯化实验获得微生物菌株再通过简单染色或革兰氏染色进行形态鉴定, 不但将各实验有机地整合, 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 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近年来最热门的话题, 究其原因大多高校毕业生动手能力差, 缺乏创新意识, 即便被企业录用也需要进行培训, 这有学生自身的原因更主要的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没有顺应时代进步的要求。目前国家教委多次提出对高校实验课进行改革, 提高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的开设比例, 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传统的实验教学大体上实行的是“课前预习—课堂实验—提交实验报告—教师评阅”的模式。这种模式下, 常常会出现学生不重视预习、实验时不愿意动手、课后不认真总结思考, 甚至出现缺课、抄袭报告等不良现象。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可以调动学生地学习积极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只给出实验目的、设计要求和提供的仪器、设备等。要求学生自己预先设计实验路线、数据记录表格, 选择实验器材等, 使学生真正成为实验的主角, 提高学生独立设计、独立实验能力。同时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还具有实验内容较为丰富, 实验方法较为多样, 实验形式较为灵活等特点, 给学生提供了极大的自由发挥的空间, 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

在“纤维素分解菌的分离及鉴定”实验中, 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 决定样品来源, 并且筛选过程中所用的选择性和鉴别性培养基菌由学生自行配制, 分离出的纤维素分解菌分解能力的大小可以并利用比较透明圈得出。同时此实验还可涉及真菌的菌落观察、数量测定、无菌操作及纯培养技术等。这样使各实验项目衔接密切, 让学生知道微生物实验技术是一个连续、系统的知识体系, 各实验项目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 也使学生知道本实验的成功与否将影响到以后的实验项目的进行, 从而增强了责任感, 提高了学生实验设计的能力。

3 实验课与课程实习有机结合,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课程实习也是实验课的重要补充形式, 对学生学习意义较大。课程实习方式主要是请企业技术管理人员以讲座形式介绍生产流程和相关技术要点;同学们下生产车间参观, 向企业的现场管理, 技术生产工作人员学习请教相关知识;由带队老师组织同学们分组讨论、发言, 通过交流实习体会方式, 加深和巩固实习和专题讲座内容。通过对制药厂、啤酒厂、污水处理厂等仪器设备和生产工艺的参观, 请工程师现场发酵设备和发酵工艺流程的讲解, 使学生开拓了视野, 增强了专业意识, 理解和巩固了专业知识。虽然教学参观需要花费一定时间, 但可使学加深对微生物学理论课和实验课相关内容的认识,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对指导学生就业具有重要意义。学生们通过课程实习学到了许多在课本中无法得到的知识, 开阔了视野, 成为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结束语:微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它的概念和规律是通过实验形成的, 尤其是微生物个体微小, 难于用肉眼观察到, 通过一些特定实验加深对微生物概念、生理生化特征及本质的认识, 尤其应该让微生物实验与生产实际和生活实际紧密结合, 才能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 从而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并应用这门科学。

参考文献

[1]李学梅.对高等师范院校微生物实验教学改革的尝试[J].实验室科学, 2006 (2) :16-17.

[2]潘利华, 郑志, 罗水忠等.改革微生物学实验教学, 提高学生实验技能[J].生物学杂志, 2005, 22 (5) :51-53.

微生物实验论文 篇11

关键词:微生物及免疫实验改革

《微生物及免疫》是高职护理专业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也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1]。其中实验教学是该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整个教学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实验课的教学效果将直接影响学生的综合素质。传统的实验教学大都是为了加深对理论的理解而设计的验证性实验,这样的实验教学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学生动脑的机会少,不利于加强与护理专业后续课程的紧密联系[3]。而随着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中心的职教理念成为现在职业教育改革的主体思想。因此,为了使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能适应未来医学发展的需要, 培养出更多社会急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我们尝试对《微生物及免疫》实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把医学基础课(微生物及免疫)的实验教学和护理专业课(常用护理技术)有机结合,提高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对知识的把握能力,提高学生职业素养,探索出一种新的实验课教学方法,即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独立完成实验的教学法。现报告如下:

1.教学对象与方法

1.1 教学对象

教学对象为本院2013级护理专业(含助产方向)学生,从2013级新生班级中随机抽取4个班级(13护理(2)班、13护理(3)班、13护理(5)班、13助产(1)班)共计216人作为实验组,实验组以综合设计的实验项目进行教学;从2013级新生剩余班级中随机抽取4个班级为对照组,对照组为13护理(1)(4)(6)班和13助产(2)班共计206人,仍按传统实验教学内容及方法进行教学。

1.2 教学方法

我们删除《微生物及免疫》的传统实验教学内容,保留和增加了与高职护理专业关系紧密的实验项目,共设计了三个综合实验:细菌的培养与无菌操作、消

毒与医院感染、超敏反应与皮试等。课前让学生自己准备好实验用品;上课过程中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老师和同组学生对操作者进行评判;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对实验结果做出初步判断,最后通过设计一些与专业相关的综合问题,让学生对实验过程和结果做出相应的总结和分析。

1.3 评价指标

实验结束后通过《常用护理技术》实践操作考核成绩、《微生物及免疫》期末理论考核成绩等作为课题研究的主要评价指标。

2.结果

所有数据以平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用t检验做差异性比较,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采用两种实验教学模式后《常用护理技术》课程实践考核成绩比较,实验组为89.89±1.30,对照组为76.45±1.52(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

2.2 采用两种实验教学模式后《微生物及免疫》课程理论考核成绩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差异不明显。

3.讨论

为了使《微生物及免疫》课程中的理论知识得到强化,我们尝试了一种新的实验课教学模式,即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独立完成实验的教学法,旨在通过学生独立操作、自己分工、协作完成,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从初步的实验结果来看,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实验操作能力等方面差异尤其明显,说明新的实验课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方面优于传统的实验课教学模式。

随着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 只有通过多种教学方式的合理应用才能有效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4]。《微生物及免疫》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改变了原有被动的实验教学模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使老师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均得到了全面提高[5]。

我们着重致力于研究如何在高职护理专业中实现医学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相互渗透融合,全方位提高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素质。《微生物及免疫》实验教学改革适应了高职护理专业的教学改革需要,提高了教学质量,真正使得医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实用于实际护理工作中。当然,这仅仅是我们对《微生物及免疫》实验教学改革的初步探索,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还会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改革。

参考文献:

[1]黄大林.改革实验教学,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谈免疫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J].华夏医学,2001,04:539-540.

[2]罗晶,顾红缨,刘斌,郭焱,于伟光.《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刍议[J].中医药学刊,2004,05:868-869.

[3]林君荣.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尝试[J].卫生职业教育, 2006, 19:83-84.

[4]宋利琼,韩莉,吴红艳.迎接挑战,大力推进医学免疫学教学改革[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6,05:450-453.

[5]彭辉,张春艳,宁波,袁广卿.改革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的一些体会[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2,06:268-269.

注:泰州职业技术学院职业教育研究课题(ZY201319)资助

关于动物微生物实验教学的改进 篇12

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固定内容,实验教师是传授知识和技能的主体,而学生则被动地接受知识和技能,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实验时学生只要按规定的步骤,机械死板地操作即可,一般由教师来准备实验,学生来完成实验,实际教学效果差。为了适应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需要,我们尝试对动物微生物实验教学进行改革,具体有以下做法。

1.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操作能力

传统的微生物实验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先由教师讲解与示教,学生被动地按照要求去做,这样造成实验从属于理论课,内容偏重于验证理论,忽视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每次实验课都由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做好一切准备,学生按老师所讲的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实验过后学生对此印象也不深,照抄课本把实验报告交上来[1]。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实验内容,轮流写预习报告,在开放性条件下提出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老师修改实验方案后,进课程结束时,安排学生到附近的企业实习,学生分组到不同的岗位上进行较长时间的观摩,并在工人师傅的指导下进行操作,然后不同岗位的学生换岗,这样做可以拓宽学生的专业面,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使学生亲身体会生产实践,激起学生的责任感。

3.建立多元考核方法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考核采用平时表现和考试成绩相结合,理论课成绩和实践课成绩相结合,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

3.1平时成绩与考试成绩的结合。

平时成绩与考试成绩的比例为6∶4。理论课的平时成绩主要指课程表现、课堂纪律和对老师所提问题的参与和讨论;实践课的平时成绩包括实验态度,实验纪律,以及在设计性实验操作中的所表现出的创新意识。

3.2理论课成绩与实践课成绩的结合。

理论课成绩与实践课成绩的比例为4∶6,实践课成绩包括基本技能成绩(40%)、实验成绩(40%)和实验报告成绩(20%)。

3.3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的结合。

学生自评成绩、互评成绩与教师评价成绩的比例为3∶3∶4。

这三种考核方式相互联系,相互包含,构成一个考核网络,最终决定学生成绩。

入实验室进行实验操作,分析实验结果,完成实验报告,以达到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

2.学生参与实验准备工作

动物微生物学实验操作时间较短,但准备工作非常繁琐,每次实验之前均有大量的玻璃仪器需要清洗、包扎、灭菌等。目前,各个学校均面临学生人数明显增多的局面,这些工作单独由教师或实验教师去完成,工作量很大。同时由于没有感性认识,很多学生并不珍惜上实验课的机会,对实验敷衍了事。因此我们对学生分组,由学生按照要求,在教师的演示和指导下准备实验,如清洗、安装玻璃器皿,做棉塞,灭菌操作,配制试剂,等等。学生的感受很深刻,了解到了准备实验的辛苦,也由于参与了实验准备过程,以更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实验过程中,既增强了学习积极性,又获得了准备微生物学实验的技能,有利于学生在日后的工作中独立开展工作。

3.强化基本操作技能训练

动物微生物实验教学内容应根据本学科的具体特征,强化基本操作技能,进行系统的实验基本操作训练,为相关专业课实验打下坚实的基础。首先,注重基础技能操作,如显微镜的使用与保养、培养基的配置、高压灭菌锅的使用、无菌操作技术、细菌染色镜检等微生物学的基本实验技术。在实验过程中强调操作重点和注意事项,及时纠正不规范的操作。其次,强调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做基础实验时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将所得结果与实验前预测的结果进行对比,充分讨论所得结果与预期结果出现偏差的原因,找到解决的方法。这种方法,既能发挥学生学习的

4.实施成效

4.1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课程改革后,学生在小组合作、任务训练、成果展示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找到了学习的乐趣,同时也找到了自信。

4.2课程在内容设置上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从发酵工程的基本知识入手,以常规发酵目安排教学,逐步深入,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切实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

4.3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使其具备了一定的科研和创新意识,更能适应未来就业需要,以实现企业需求与学校教育的近距离对接。

5.结语

教师采用基于任务驱动,理实一体的教学方法,紧贴岗位能力需求,能真正实现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发酵工程》课程教学而言,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1]薛娟萍,苏杰南.论《发酵食品工艺学》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职业圈,2007,19:114-115.

[2]皇儒强,尤蓉,李娘辉.发酵设备课理论性与实操性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初探.现代食品科技,2007,8(23):98-99.

[3]廖威,发酵工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中山大学学

报,2003,1,(23):155-157.

机械基础实践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

刘洪桥

(陕西省机械高级技工学校,陕西汉中

自实施“素质教学”以来,各学校密切结合国家的培养要求,依据本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大力推行学科实验的教学体系改革,将实验教学提升到了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环节。高职院校作为学校与社会的中间体系,不仅要承担培养人才的使命,而且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改革实验教学体系、完善实验教学体系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高职院校实验教学特点及实施建议

高职院校由于受到自身物质条件的制约,对投入实验室的设备资金等有限制,教学和实验室相对简单。因此创造实景育人的实践教学环境、让实践教学贴近工程实际才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因教学对象的不同,需因材施教采取不同的策略去全面培养学生。

具体措施主要有三点:一是在实验室构建方面。在实验设备可以达到的基础之上,尽可能多地引进一些高质量的实验设备,为学生创造实践操作的良好条件,进而提高学生对实验与创新的兴趣。二是加强学生对实际操作的实践认知,注重将学生的课本知识与机器设备的实际操作相结合,通过感性认识、实践经验来加强对机械知识的学习兴趣。三是增加机械课程现场教学的课时数。

二、注重机械基础实验教学的改革

我校组织各位老师,共同商讨,确立了一个更加贴近学主动性,又能使他们通过对实验现象的思考,加深对基本理论的理解。

4. 综合实验的开展

为了克服动物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不连贯性的缺点[2,3],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建立了一些知识面宽、综合性强、具有一定创新研究性的综合性开放实验。同时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课题当中去,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科研意识。

在课程后期将学生分成小组,根据自己的兴趣、已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通过查阅资料,查找实验方法,以解决自己的未知为目的,设计实验,实验设计中要求涉及所学过的各种实验操作,如细菌分离培养、染色、生化反应、血清学鉴定、抗生素对细菌的敏感性等基本的实验操作。初步方案完成后指导老师根据实验室条件与实验方案的可行性等提出修改意见,根据修改意见学生再进行修改。实验方案确定后,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利用课余时间到实验室进行实验,这段时间实验室全天对学生开放,并为学生配备所需的实验材料、试剂、培养基和仪器等,以满足实验需要。实验完成后,在教师指导下完成论文写作,并将论文制作成幻灯片,班级内部进行交流。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我们课题分解成若干小项目,安排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从头至尾参与整个课题过程,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增加了实验过程的积极性和趣味性,且通过学生实验的尝试,科研课题可得到一定的初试,为教师课题的后继工作打下基础[4]。

开放性实验室有助于发挥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的独立实践技能,改变传统实验教学局限于验证原理、单纯掌

生学习的实验教学大纲,对实验教学的内容、实验项目设置、课时多少等都进行认真商讨。为了方便学生自主实验,我校开放了大量公共实验室,同时制定了相应的实验室开放管理条例,确保实验室开放与使用的安全与顺利。同时我校还建立了网上实验室,开放共享信息查询系统,方便大家查询预定信息,以合理安排自己的业余时间,开展一些形式多样的实验操作。

我校还设置了一些验证性实验模拟平台,增强了学生对基础理论的理解,注重学生对感性认识的理解和实验基本操作技能的培养。以培养学生模具设计与制造能力为目标,制定新的实践教学计划。将实践教学内容分为多个层次,每个层次再按照由简单到复杂、逐步递增、逐层推进的原则,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设置层次教学,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实际。同时结合工程项目队工作人员解说,逐步培养学生的工程项目意识,使学生具备中等专门技术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所必需的模具制造工艺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教师通过鼓励、引导等方式,帮助学生自主选择课题进行实验探究,更好地利用实验室资源,将有创意的设计转变为产品。

三、重视教材和实验大纲的改革

在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的设置上,突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比重,使学生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这一直是教学的重要方法,也是学生建立理论模型,加深基础认知的关键。通握操作技术,以及依附于理论课程的情况,充实和改革实验教学内容,让学生尽早地走进实验室进行实践,给学生一个尽早接触专业领域、了解学科发展动向的机会。开放性实验室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极为重要[5]。

5. 结语

通过近几年对动物微生物实验课教学内容的改革,我们不仅节省了教学时间,而且提高了教学实验课的效率。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特别是新技术和新知识在实验教学中的渗透,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的了解,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实验技能的掌握程度,增强了科研意识和专业信心。实验环节和考核方法的改革,培养了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促使学生养成了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作风,为其今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莉,杨双全,孙慧.浅析微生物实验教学改革[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9,20,(6):25-27.

[2]周志平.如何构建开放实验教学机制[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8,20,(3):125-128.

[3]姜文龙,韩凤春,高万云,等.设计性实验与科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3,(2):103-106.

[4]左勇.提高生物制药专业实验教学质量的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6,3:67-69.

上一篇:科技创新群体下一篇:高中英语教学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