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微生物学实验复习提纲

2024-07-10

新微生物学实验复习提纲(精选7篇)

新微生物学实验复习提纲 篇1

微生物学实验复习提纲

1.研究微生物学的基本技术有哪些?(显微镜技术、无菌技术、纯种分离技术和纯种培养技术)

2.光学显微镜又称“复式显微镜”,由哪两部分组成?显微镜的什么最为关键?为什么?

3.油镜的放大倍数为多少?与其他物镜相比,油镜的使用比较特殊,需在载玻片与镜头间滴加什么?其什么作用?

4.影响显微镜分辨率的因素有哪些?(光源的波长、物镜的镜口角和镜头间介质的折射率)

5.油镜使用后应怎样处理?镜油擦拭的正确方法是怎样的?

6.制造接种环、接种针的金属常用,原因是.7.培养皿的包装一般以多少套作一包比较合适?5~8套。

8.灭菌吸管的包装的注意事项:(1)吸管必须干燥;(2)处,塞一小段约1.5cm长的棉花(不能用脱脂棉)。作用是避免外界及口中杂菌吸入管内,并防止菌液等吸入口中。

9.空的玻璃器皿一般用,若用湿热灭菌。则要多用几层报纸包扎,外面最好加一层牛皮纸或铝箔。

10.11.简单染色的原理是什么?其主要操作步骤是什么?固定的作用是什么?染色过程中应注意哪些环节?

12.革兰氏染的原理及步骤是什么?革兰氏染色后的正确结果是什么颜色?

13.你认为哪些环节会影响革兰氏染色结果的正确性?其中最关键的环节是什么? 答:(1)涂片不宜过厚,以免脱色不完全造成假阳性;

(2)脱色,此环节最关键。脱色不足,阴性菌被误染成阳性菌;脱色过度,阳性菌被误染成阴性菌。

(3)菌龄也影响染色结果。如阳性菌培养时间过长或已死亡及部分菌自行溶解了,会出现阴性反应。

14.酵母的死细胞和活细胞可通过哪些方式鉴别?

15.霉菌的直接制片观察法常用什么染色剂?此染液的优点是什么?

16.细菌、放线菌、酵母菌和霉菌四大类微生物的菌落各有何特点?

17.为什么霉菌菌落的中央与边远、正面与反面在外形、颜色、构造等方面常有明显的差别?放线菌、细菌和酵母菌呢?(理解)

18.测量微生物大小的工具是什么?包括哪两部分?功能各是什么?

19.如何校正目镜测微尺刻度?计算公式?更换不同放大倍数的目镜活物镜时,是否需要重新校正?

20.培养基按化学成分、物理状态、用途划分可分为哪几种类型?

21.实验常用的凝固剂是哪一种?固体培养基、半固体培养基及液体培养基加凝固剂琼脂的量为多少?琼脂在什么温度下溶化?什么温度下凝固?

22.配制培养基时应遵循哪些原则?配制培养基的一般方法和步骤是什么?配制培养基时不可用铜锅或铁锅,原因是什么?调pH一般用什么试剂调?配制pH低的琼脂培养基时,应怎样配制?

23.培养基分装时,液体分装高度以试管的多少为宜,三角瓶的多少为宜?固体分装高度以试管的多少为宜,三角瓶的多少为宜?半固体分装高度以试管的多少为宜?

24.培养基灭菌时外用牛皮纸包扎的目的是什么?

25.摆斜面的正确方法是什么?

26.棉塞的作用是什么?正确的棉塞要求是什么?棉塞的长度多少在管口外,多少在管内为宜?作棉塞的棉花要求是什么?能否用脱脂棉?为什么?

27.培养基配好后,为什么必须立即灭菌?如果来不及灭菌应如何处理?

28.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高氏Ⅰ号培养基、马丁氏培养基、马铃薯(PDA)培养基、麦芽汁培养基或豆芽汁培养基分别培养什么微生物?

29.什么是选择性培养基?试分析教材P98酵母菌富集培养基和Ashby无氮培养基的选择原理。

30.什么是鉴别性培养基?试以EMB培养基为例,分析其鉴别作用的原理。

31.蛋白胨称取时应怎样?为什么?溶解可溶性淀粉的正确方法是什么?高氏Ⅰ号培养基中0.001%FeSO4 7H2O配制的正确方法是什么?

32.配制合成培养基加微量元素时最好用什么方法加入?天然培养基为什么不需要另加微量元素?

33.马丁氏培养基中孟加拉红、链霉素的作用是什么?链霉素应如何加入?

34.采用什么方法能分离到能分解并利用苯作为碳源和能源物质的细菌纯培养?(以苯作为唯一碳源的选择培养基)

答:①从苯含量较高的环境中采集土样或水样;②配制培养基,倒平板,一般仅以苯作为唯一碳源(A),另一种不含任何碳源作为对照(B);③将样品适当稀释(十倍稀释法),涂布A平板;④将平板置于温度适当的条件下(37℃)培养,观察是否有菌落产生;⑤将A平板上的菌落编号并分别转接至B平板,置于相同温度条件下培养(在B平板上生长的菌落可利用空气中的CO2的自养型微生物);⑥挑取在A平板上生长而不在B平板上生长的菌落,在一个新的A平板上划线、培养,获得单菌落,初步确定为可利用苯作为碳源和能源的微生物纯培养物;⑦将初步确定的目标菌株转接至以苯作为唯一碳源的液体培养基中进行摇瓶发酵实验,利用相应的化学分析方法定量分析该菌株分解苯的情况。

35.什么是灭菌?消毒?列表比较高温灭菌或消毒的各大方法的温度、时间、适用对象?

36.干热灭菌原理是什么?为什么干热灭菌比湿热灭菌所需要的温度高,时间长?

37.在干热灭菌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为什么?

38.高压蒸汽灭菌的关键技术是什么?(压力上升之前需将锅内冷空气排尽)

39.高压蒸汽灭菌开始之前,为什么要将锅内的冷空气排尽?灭菌完毕后,为什么待压力降低“0”时才能打开排气阀,开盖取物?

免?

40.对含糖(如葡萄糖或乳糖等)培养基进行高压蒸汽灭菌时,应采用大多压力、多长时间灭菌为宜?

41.对血清、噬菌体浓缩液、氨基酸溶液、维生素溶液、抗生素溶液能否进行高压蒸汽灭菌?应采用何种方法除菌为宜?

42.紫外线灭菌的原理及适用对象是什么?

43.过滤除菌法的适用对象是什么?缺点是什么?

44.微生物的平板分离纯化技术是哪位科学家发明的?德国人科赫

45.微生物分离纯化常用的方法有哪些?划线法、单细胞挑取法、稀释平板法、选择培养基法

46.如果要从自然界中筛选能产高温蛋白酶的菌株,你将如何完成?写出简明的实验方案。

47.如果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分离一种对青霉素具有抗性的细菌,你认为该如何做?

48.稀释分离时,为什么要将已融化的琼脂培养基冷却到45~50左右才能倾入到装有菌液的皿内?

49.在恒温箱中培养微生物时为何培养皿均需倒置?(①防止培养基水分蒸发②防止冷凝水的流动造成平板表面的“交叉感染”,影响单个菌落的形成③防止外物掉在培养基上.)

50.请设计分离筛选下列微生物菌种的试验方案(提示:包括采样、稀释液制备、培养基名称、培养温度、培养时间、分离纯化方法等)

(1)土壤中链霉素产生菌的分离、纯化

(2)啤酒泥或酒曲发酵窖泥中酵母菌的分离、纯化

(3)甜酒药曲或酿酒种曲中霉菌的分离、纯化

51.常用菌种保藏方法有哪些?有何优缺点?

52.ATCC采用菌种保藏的方法是什么?

53.常用于测定微生物数量的方法有哪些?

54.什么是显微直接计数法?工具是什么?此方法的优缺点?缺点怎样克服?

55.利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时,如何计数?计算公式?

56.简述测定化学消毒剂的杀(抑)菌作用的滤纸片法。

57.某公司推出一种新型饮料,并声称是100%的纯天然产品,不含防腐剂,利用你所掌握的微生物学知识,试设计一个简单实验来初步判断此饮料是否含防腐剂。

58.根据深层琼脂培养的特征来判断好氧菌、微好氧菌、兼性厌氧菌、专性厌氧菌、耐氧厌氧菌。P103

59.什么是IMViC试验?硫化氢试验?作用是什么?各试验的原理是什么?结果是什么?

60.我国卫生部门规定的饮用水标准是什么?1mL自来水中的细菌总数不可超过100个(37℃,培养24h),而1000mL自来水中的大肠菌群数则不能超过3个(37℃,培养24h)。

61.水中细菌总数和大肠菌群值各反映了什么?

62.水中细菌总数的测定的方法是什么?(平板菌落计数法)自来水、湖水采集的正确方法是什么?

63.水中大肠菌群的检测方法---多管发酵法的基本原理?包括哪3个部分?阳性和阴性判断的依据是什么?德汉氏小管起什么作用?溴甲酚紫起什么作用?

64.EMB培养基的鉴别大肠菌群原理是什么?EMB培养基含哪几种主要成分?在检查大肠菌群时,各起什么作用?(乳糖是碳源起选择作用,大肠菌群能利用,而很多其他细菌不能利用;蛋白胨是氮源;NaCl是无机盐;伊红和美蓝作为指示剂)大肠菌群在EMB培养基上的典型菌落特征是什么?

65.包括肠杆菌科的埃希氏菌属(Escherichia)、肠杆菌属(Enterobacter)、柠檬酸细菌属(Citrobacter)和克雷伯氏属(Klebsiella)。

66.影响微生物生长的主要因素有、和等。

67.细菌、放线菌、酵母菌、霉菌培养的温度一般为多少?培养时间?

68.名词解释:无菌技术/操作、分辨率、菌落、菌苔、简单染色法、革兰氏染色法、培养基、鉴别培养基、选择培养基、消毒、灭菌、纯培养、石炭酸系数、大肠菌群

革兰氏染色法:丹麦医生Gram于1884年创立的,是细菌学中最重要的鉴别染色法。基本步骤是:结晶紫初染、碘液媒染、乙醇脱色、复染剂复染。染色结果为蓝紫色的细菌为G+,红色的细菌为G-。

无菌技术/操作:在分离、转接及培养纯培养物时防止其被其他微生物污染的技术。

纯培养:在实验室条件下由一个细胞繁殖而产生的后代。

实验报告中的思考题要认真复习

新微生物学实验复习提纲 篇2

一实验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课程体系。实验教学课程体系以各理论课程为主线, 各自形成细而全的小系统, 内容重复多, 教学效率低。尤其是将生物实验局限在传统的二级学科范围内, 割断了学科内在的联系, 难以适应学科综合发展和学科交叉渗透对人才思维方式多样化培养的要求。

2教学内容。实验教学内容以验证性实验为主, 学生进行教材以外的实验训练不够, 甚至没有, 这种按部就班的实验教学, 难以激发学生对生物的兴趣, 更难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3教学观念。观念上将实验教学作为附设课程, 对实验教学研究成果评价不足, 缺乏激励机制, 难以推陈出新, 尤其缺乏对实验本身的教学和认知规律的研究, 严重阻碍了实验教学内容的更新和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

4社会需求。传统的实验教学手法单一, 缺乏创造性, 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 不能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基础教育对人才的需要。

二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的途径1实验教学课程体系的创新

实验教学课程体系的创新关键在于打破各学科间的界限, 优化设计出符合教学规律的现代化实验课程新体系, 以突出整体生物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培养。加强学生的生物实验的整体观念, 按教学体系和学科特点, 使关系密切学科的实验相互渗透, 融为一体, 进行整体的构想和设计, 建立学科间的交互联通体系, 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出率, 建立符合我校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实验教学课程新体系。

2实验教学内容的创新

实验教学内容的整合与更新, 是在研究基础生物实验本身的教学与认知规律的基础上, 遵循扩展现代实验技术手段, 开拓设计性实验能力的原则, 删除陈旧重复的实验内容, 保留其中实用性强、重复性好、科学意义较大的实验项目, 并且对已开设的较新的基础实验, 进行重新设计和创新, 编写新的教材, 形成由“基础生物学实验、综合生物学实验、开放性 (创新性) 生物学实验”构成的新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 并建设成基础实验平台、综合技能训练平台和开放 (创新) 应用平台。使不同年级的学生经过不同平台的实验训练, 达到基础扎实, 基本操作熟练, 动手能力强, 综合素质高的目的。

基础生物学实验是以“生物专业实验教学基本内容”为依据, 在原有植物形态解剖学实验、植物系统分类学实验、无脊椎动物学实验、脊椎动物学实验、生物化学实验等实验课程的基础上重组形成基础生物实验一、基础生物实验二, 分别负责植物学实验、动物学实验、微生物学实验、生物化学实验等专业基础课的实验教学。在这一重组过程中, 力求根据生物学科自身发展的规律, 打破传统的二级学科障碍, 结合实验教学的认知规律, 在一级学科层面上整合基础实验教学。以利于培养学生接受学科交叉所产生的新科学原理、新技术、新研究领域的挑战能力, 也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综合生物学实验是在原有实验教学改革的基础上形成的, 分为综合生物学实验一和综合生物学实验二。综合生物学实验一是在原有专业课实验中精选、整合、更新形成的, 主要为单学科内综合知识的技能训练。综合生物学实验二则是结合现代生物学技术, 专业培养方向, 学科的科研成果设置的大综合实验。综合实验的特色是综合化与现代化, 主要为多学科内综合知识的技能训练。现已开出的综合性基础与设计性实验, 如植物DNA分子标记技术及目的片段的回收大实验, 包含了植物基因组DNA的提取及电泳检测、ISSR分子标记检测物种多样性、DNA目的片段的回收及定量分析等, 其实验内容既体现了生物学科各二级学科专业方向的特色与优势, 又涵盖几个二级学科的知识点, 将学生从原有专业知识过窄的二级学科领域引导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从一级学科的高度上学习生物、领略生物、理解生物各专业学科之间的最本质的联系和内在的规律。这些实验强调知识的综合运用, 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

开放性 (创新性) 实验是开放式实验教学和科技训练相结合的、融多样化教学形式为一体的教学环节。开放性 (创新性) 实验教学重在科研能力的训练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大多以开放实验或结合科研课题进行。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选研究小课题, 并自行设计实验方案, 完成研究内容, 在培养科研与创新意识的同时, 了解学科发展与科技创新的前沿领域, 受到良好科技氛围的熏陶。这一实验教学层次又不同于毕业论文的科研训练, 其形式较为灵活, 不受课时限制, 可在不同的年级、或课内或课外完成。这一类型的实验也可结合毕业论文设计或建立校外实习基地聘请科研机构或企事业单位有较高理论水平、丰富实践经验和一定教学水平的专家为学生授课, 指导学生实习和撰写毕业论文, 并以此为切入点, 实现学校与社会需要的接轨,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实验手段的创新

实验教学手段创新是指在实验教学过程中, 创造性地应用各种现代化技术设备作为教学手段。这是实验教学中的技术革命, 是实验教学现代化的一个主要标志, 同时也是实验教学改革的关键[2]。

(1) 实物操作。在实验教学中, 利用各种实物 (如材料、仪器设备等) 进行实际操作, 这是锻炼动手能力的必要手段。

(2) 多媒体课件教学。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 多媒体已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领域,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课件呈现实验教学内容, 以其形象、生动、活泼的表现手段,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其感知充分、理解容易、记忆牢固, 因此多媒体实验教学手段可以大大提高实验教学速度, 节省实验教学时间, 提高实验教学效率, 还可以运用各种多媒体技巧减少教学难度, 提高教学质量。

(3) 网络资源。网络资源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实验教学的网络化, 不仅可以对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所用的器材、实验过程、数据处理作详尽的解释, 还可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因素作必要的分析, 引导学生对实验过程的综合分析与思考,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使实验教学效果得到改善。

4实验教学方法的创新

传统教育模式强调以教师为中心, 强调教师对学生单向传授知识, 把学生作为灌输知识的对象, 其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能很好地理解、消化和应用前人知识与经验 (但不善于创造新理论、新知识) 的应用型人才。改进实验教学方法, 实现实验教学创新, 就是要创造自由、宽松的教学环境, 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实验教学模式, 建构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模式, 形成以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为主的学习方式, 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3]按照实验教学内容“多层次”思路, 采取“指导”“启发”“探究”等教学方法。[4]

(1) 以“指导”为主的实验教学方法。“指导”就是以教为主, 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程序、操作技巧以及常用仪器的性能和使用方法。教师可以通过示范, 全面而有重点地讲解实验内容, 提出实验要求, 让学生自主完成实验。[5]在实验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减弱, 对学生基本实验技能的培养要求不能降低, 并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动手, 练成扎实的基本功。

(2) 以“启发”为主的实验教学方法。“启发”是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独立进行实验, 独立思考问题, 独立解决实验过程中所遇见的各种问题。在实验教学过程中, 教师主要以引导和个别辅导为主, 引导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 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设想, 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性思维的能力。[5]

(3) 以“探究”为主的实验教学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得出抽象的规律或原则, 可能会多走弯路, 但它符合认识论原理, 可让学生透彻理解所学的知识, 使之真正成为自己的东西, 所以它是一种探索性学习方法, 符合实验“探询未知”的原则, 应在实验教学中广泛采用。[6]为此应合理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在实验教学中, 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其想象力, 运用所学到的知识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和实验步骤, 自己解决问题。通过实验自行总结分析, 以加深理解, 同时有利于学生观察能力、注意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开发。

三结束语

通过几年的改革与创新, 生物学实验教学取得了一定成效, 不仅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原有的实验教学资源, 还充分调动了实验教师及学生实验与科研的积极性, 科研成果数量和质量都逐步提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高校实验教学改革创新工作只有扎扎实实地进行, 不断提高实验的质量, 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培养更多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艾志录.李强.张平安.探讨高校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高教论坛, 2005 (5) :63-65.

[2]毛小平.充分利用实验教学手段积极落实创新教育思想[J].科学教育论坛, 2005 (17) :211.

[3]赵静.学习方式的变革与创新教育[J].学科教育理论研究, 2002 (8) :23-25.

[4]马敬峰, 等.基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实验教学内容改革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 2008, 11:92-93.

[5]黄平.大学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定位[J].湖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 33 (5) :653-656.

新微生物学实验复习提纲 篇3

[关键词]新媒体;互动教学;实验动物学

[中图分类号] G642.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11-0122-03

新媒体泛指利用电脑、iPAD、手机及云服务等新科技,具有多个传播主体,传播层级逐层递减,传播手段丰富多样,传播内容分众繁杂和传播迅速、时效性强,实现由所有人面向所有人的交互式信息传播方式的新兴媒体。其主要包括杂志、报纸、广播、电视、电影等的数字化及手机短信、微信、QQ和触摸媒体等。其与过去我们常见的报纸、广播、电视、杂志四大传统媒体有着根本性区别,被称为新媒体。[1]随着社会的进步、互联网与物联网等移动科技的迅猛发展,上网5G资费的降低,具有大容量、高分辨率、大屏幕、强交互性等特点的智能手机已经被赋予个人数字、信息终端的功能,逐步代替掌上电脑,成为新一代大学校园里人手一部的工具。智能手机成为大学生朝夕相处的亲密伙伴和课堂学习的好助手,QQ、微信以及大学校园里广泛应用的同名移动OA等社会性软件,可以实现一个班级或不同班级组成的学习小组的讨论交流、信息推送,拍摄老师的板书以及随时向老师和同学查询课件中所遇到的难点及疑点。[2]虚拟现实技术则是建立在计算机图形学、仿真技术、多媒体和云计算技术、深度学习人工智能技术、网络技术、并行处理技术和多传感器技术基础上,通过模拟人的五官感觉器官功能,使观看者沉浸在计算机生成的多维信息虚拟境界中,并能够通过视觉触觉等方式与之进行实时互动,从而感知和亲密接触虚拟世界中的特定对象,获得身临其境的真实的认知。[3]在实验教学中的主要应用为虚拟解剖、虚拟手术等,再现动物解剖现场,训练者戴上数字头盔即可亲身体会动物解剖的要义,而无须担心困扰动物实验教学的成本和伦理问题。[4]因此,新媒体技术将在实验教学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将智能手机和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实验教学实践,构建数字教学互动系统,将有效提高实验课程的教学水平和质量,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本文将结合作者实验动物学实验课程的教学实践,探讨如何更好地运用新媒体技术实现实验动物学实验的互动教学。

一、实验动物学生实验教学现状

(一)资金短缺与实验条件简陋

高等学校缺乏足够的资金购买价格昂贵的实验器材,由于大学的实验动物实验教学需要用到大批量的药剂和实验动物,没有资金的学校只能由教师进行单个演示实验,或者将8~15个学生一组进行分组实验,让学生无法亲自操作。目前国内许多兄弟高校由于没有足够大的实验场地或,只能开设关于微小型动物的实验;很多高校由于条件简陋,只能进行露天与野外实验操作,明显不符合实验教学要求。国内实验动物学研究起步晚,许多高校刚刚配置成本科生与研究生的教学培养方案,存在各种短板,如实验动物依赖少量定额资金购置、实验药剂不完备以及实验器材老化或不完备,只有极少数985高校的医学院的学生能开展大型动物和昂贵稀少动物的活体研究。[5] [6]

(二)严格的动物伦理限制

进行动物实验过程中需遵守人道的动物福利政策,严禁虐待动物已成为普遍共识。西方发达国家和日本对实验动物使用的审批非常严格,中国同样高度重视实验动物的实验动物福利政策。从动物自身伦理出发,动物实验过程的全程都需要遵守实验动物使用的原则之一——替代原则;目前国内高校已逐步要求用低等的实验动物或使用没有知觉的实验动物代替神志清醒的活体进行试验;另外在不影响试验数据准确性的情况下,尽可能少使用动物;对于实验操作的设计,则要求全程以人道精神减少动物的痛苦。即便如此,目前对动物的使用,审批越来越难。但人类的一些疾病特别是危害大的如各种肿瘤、艾滋病、遗传性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等还没有攻克,其机理研究不可能在人身上进行,只能在不同进化程度的动物身上进行试验。[6] [7]

二、新媒体技术在实验动物学实验教学环节中的应用

在新媒体广泛使用的今天,以微信、QQ、微博、博客等为代表的沟通交流媒介正在日益彰显其便捷、灵活的独特优势,成为一种为大学生喜爱并广泛使用的教育载体。一方面,通过新媒体,教育者可以迅捷、及时地发布主题信息,通过文字、语言、图片、音乐等形式,将教育内容展现给大学生,使职业教育更具直观性和深刻性。另一方面,教育者可以突破固定场所、时间的约束,充分利用网络课堂、慕课、在线互动、QQ群聊等新媒体形式教授相关知识。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强大的智能终端给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乐趣和便利,已经成为他们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7]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弱化智能手机对学生的消极影响,同时又能进一步发挥合对学习的积极作用,是高校教师要面对的现实挑战。

(一)实现师生之间课上课下动态交流

与中、小学教学不同的是,高校授课教师与学生接触的时间少,学生学习要靠自觉,教师在课堂上只能重点简述、提纲挈领。智能手机以及QQ群、微信群的普及,为师生的课下交流、学习讨论提供了便捷手段。在一个班级或不同班级的学习小组间进行自由讨论交流、信息推送,以语音输入和实时对讲的方式进行答疑释惑。现代教育认为实验课程并不是理论课程的辅助而是进一步的深化,因为理论课并不能提供鲜活的实验动物和学生自由讨论的氛围,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与兴趣。而一旦诱导了学生们的兴趣和爱好,学生会有向自己的同学及授课教师探讨专业问题的诉求及意愿。如果师生线上的互动交流,同学生分享自己在教学中的心得体会,并与自己在科研上的研究成果相结合,则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8] [9]

(二)使教与学的传统角色发生彻底改变

教师板书、学生笔头记录是最传统的教学方式。新媒体技术的运用已彻底打破界限,尤其智能手机的拍照功能日益强大,学生使用手机拍照的方式代替课堂笔记以及照相机拍照已经成为常态。[8]学生用这种方式快速方便地将课堂知识记录下来,以便日后进一步复习,查阅;教师用这种方式能很快将讲课要点传递出去,提高讲课效率。传统的课堂45分钟,并不能为学生的疑惑提供太多的时间进行问答。新媒体条件下,学生对于在课堂上有疑惑的概念、公式以及推理过程,可以用手机进行百度查询,或与班上同学进行微信群内互动,而教师可以对全程进行监督。课前或 / 和课后,教师还可以将与课堂有关的资源通过新媒体资源共享技术让学生通过下载做好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因此智能手机的合理使用会提高学生的学习热忱及求知的欲望,提升教学的效率,优化教学质量。[8] [10]

(三)虚拟现实技术在实验生物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动物学实验技术应用于动物学实验能够有效地解决动物学实验教学面临的经费与伦理方面的困境,前期投入基金将虚拟实验室建好,后续只需要维护和更新费用,不需要考虑实验动物的购置、试验药剂的购买、废弃物的处理,无疑将节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更重要的是虚拟实验室通过免费下载或购买不同的软件就可以满足不同实验动物的需求,逼真地模拟出在传统实验技术的支持下极难进行或耗费巨大的实验,极大丰富了实验内容,又可以无危险性、无限制地重复进行实验操作,使学生熟能生巧掌握实验过程与原理;虚拟实验室不需要前期的人力物力准备相关的实验材料,做到随到随看;各高校间可以借助于5G高速网络互联技术,共享同一套虚拟实验系统,用有限的资源实现最大化的利用。更重要的是教师通过视频监控系统可以实时监控学生每个实验步骤的操作细节,实时纠错,对其结果进行量化分析和科学评价。[3] [4] [11] [12]

三、结语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发布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报告中指出:“人们逐步认识到,教师同其他职业一样,是一种‘终身学习的职业,从业者在职业生涯中自始至终都要有机会定期更新和补充他们的知识、技能和能力。”[13]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既使教师通过数字化信息进行知识更新与学习,又让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过程中进行查漏补缺,形成教学的正反馈,为学生和教师的教学相长的能力提供了无限可能性。因此,新媒体技术可以开发出教师终生学习的无限潜能,使其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成为新媒体条件下受学生欢迎的高水平教师。

[ 参 考 文 献 ]

[1] 涂涛,李文.新媒体与未来教育[J].中国电化教育,2015(1):34-38.

[2] 李容树.简析智能手机在完善教学课程中的应用[J].沈阳干部学刊,2015(3):66-67.

[3] 李建荣,孔素真.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实验室科学,2014(3):98-100.

[4] 陈治宇.虚拟现实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103-106.

[5] 冷扬,鲍波,苏小华,等.医学院校实验动物学教育现状及教学改革思考[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175-178.

[6] 吴清洪,顾为望,张嘉宁,等.加强动物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5(3):302-303.

[7] 袁进,吴清洪,顾为望.医学院校实验动物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9(2):215-217.

[8] 方明英.新媒体视域下教师职业嬗变探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5(7):90-92.

[9] 杨志峰.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信息素养融合式教学之我见[J].软件导刊,2015(7):47-48.

[10]  周红春,梁静.新媒体传播环境下高校教学方式的变革[J].中国电化教育,2013(8):91-94,109.

[11]  陈兴瑞.虚拟现实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04):114-117.

[12]  周力臻.基于三维虚拟现实的互动实验教学系统[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4(4):121-123.

[13]  周南照.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J].世界教育信息,2014(15):3-7.

新课程理论复习提纲 篇4

序:新课程理论(一)新课程与教师

(二)新课程与学生

(三)新课程下的课程

(四)新课程与评价

(五)新课程与课堂教学

(六)新课程与学习方式

(七)新课程与教师专业成长

(八)新课程本身

序:新课程理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新课程的培养目标?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这次课程改革努力在几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1)明确区分义务教育与非义务教育,建立合理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

(2)突出学生的发展,科学制定课程标准。

(3)加强新时期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

(5)建立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的评价体系。

(6)制定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提高课程适应性,满足不同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需要。

如何加强新时期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1)加强德育课程建设。(2)各门课程渗透德育。(3)设置综合课程为必修课。对新课程改革要坚持哪几项推进策略?(1)从调查研究入手,做好理论准备。

(2)贯彻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的工作方针。

建立课程改革的支持系统。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指导工作。(5)坚持民主参与和科学决策的课程运行机制。新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如何理解这次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1)实现了课程功能的转变。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一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基础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怎样的、教育观念?

(1)学生观。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学生具有补决定的一面;要保护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具有未完成性,具有丰富的潜能。

(2)发展观。各科课程都必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厘定应该达到的目标。三维目标

(3)知识观。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探究的过程、选择的过程、创造的过程,也是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乃致正确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

(4)课程观。课程必须与生活世界匹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让学生感受生活、感受学习过程,把学习当做生活的一种需要。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或物理、化学、生物)、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积极倡导各地选择综合课程。学校应努力创造条件开设选修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艺术、美术课中要加强写字教学。

(2)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为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课程标准应有不同水平的要求,在开设必修课的同时,设置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

(3)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

(4)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在达到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同时,可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因地制宜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深化“农科教相结合”和“三教统筹”等项改革,试行通过“绿色证书”教育及其他技术培训获得“双证”的做法。城市普通中学也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 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体现在哪里? 这是区别于以前的课程结构的三条基本特征。

(1)均衡性。均衡性是指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各种课程类型、具体科目和课程内容能够保持一种适当、合理的比重。

(2)综合性。综合性是针对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而提出来的。体现在三个方面:加强学科的综合性;设置综合课程;增设综合实践活动。

(3)选择性。选择性是针对地方、学校与学生的差异而提出来的,它是学校课程要以充分的灵活性适应于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以显著的特色性适应于学校的办学宗旨和方向,以选择性适应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新课程改革是怎样整体设置九年一贯制的义务教育课程的? “整体”是指将种类课程按横向关系组织起来,通过课程的横向组织,使各门课程在差异得心尊重的前提下互相整合起来,消除以往学科本位所造成的学科之间彼此孤立甚至壁垒森严的对立局面,使各门课程、各个学科产生合力,使学习者的学习产生整体效应,从而促进学生人格发展。“一贯”是指将各类课程按纵向的发展序列组织起来,就一门课程而言,要强调连续性,使课程内容在循环中加深、拓展,并不断得到强化、巩固;就各门课程关系而言,要强调顺序性,使不同课程有序地开设,前后相互连贯,同时使课程门类由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渐增加,从而使学习者的学习产生累积效应,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新课程中的分科课程的特点?(1)在课程目标上,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摒弃了以往分科课程片面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倾向,从而使分科课程的目标也实现了由知识本位向学生发展本位的转向,这是课程发展教育价值观的重大转变。

(2)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注重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实用性和综合性。各学科都力求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最基础的知识和最基本的技能作为课程主干内容,各学科在保留传统课程中仍有价值的基础知识的同时,特别强调从当代科学的最新成果中吸收新的基础知识,增加新的具有时代性的内容,体现时代特色,剔除陈旧的知识,各学科都注重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努力向生活实际并服务于生活实际,从而使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实践形成互动的关系;各学科都力求与相关学科相互融合,使课程内容跨越学科之间的鸿沟,最大限度地体现知识的整体面貌。新课程设置了哪些综合课?(1)《品德与生活》(1-2年级)。(2)《品德与社会》(3-6年级)。(3)《科学》(3-6年级)。(4)《历史与社会》(7-9年级)。(5)《科学》(7-9年级)。(6)《艺术》(1-9年级)。(7)《体育与健康》(7-9年级)。实施综合课要注意的问题?(1)知识的琐碎化问题。在综合课程中,教师必须根据活动或任务的需要,选择许多学科领域中的知识并加以整合。

(2)教师的知识和经验问题。教师要从理论到实践两方面认识和解决综合课程的诸多问题,提高教师对综合课程的理解和信任。(3)管理问题。要在工作量计算、教学质量评估和学生学业考试上充分考虑综合课程的特点,营造有利于实施综合课程的外部环境。综合实践活动必修课程的内容?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综合实践课程的特点?(1)整体性。(2)实践性。(3)开放性。(4)生成性。(5)自主性。

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是什么?(1)信息技术教育。(2)研究性学习。(3)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4)劳动与技术教育。

实施综合实践活动须遵循哪些原则?

(1)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实践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2)恰当处理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与活动具体展开过程中的生成性目标、生成性主题的关系。(3)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4)整合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

(5)以融合的方式设计和实施四大指定领域(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6)把信息技术一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实施过程有机地整合起来。研究性学习?

(1)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指导教师不把现成结论告诉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

(2)作为一种课程形态,研究性学习课程昌为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充分展开所提供的相对独立的、有计划的学习机会。具体地说,是在课程计划中规定一定的课时数,以更有利于学习从事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它与研究性学习、劳动与技术教育以及信息技术教育共同构成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信息技术教育?

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是通过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进而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帮助教师和学生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和学习效果。第一,加强中小学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第二,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迅速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第三,加快信息技术一其他课程的整合。国家课程标准?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

首次颁布的义务教育阶段17个学科的18种课程标准,在结构上大致包括了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等各部分;在目标的陈述上,都包括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

新课程标准有哪些主要特点?

(1)努力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体现在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2)突破学科中心。(3)改善学习方式。

(4)体现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功能,评价建议有更强的操作性。(5)为课程的实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程?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程分为三个阶段:酝酿准备阶段、试点实验阶段、全面推广阶段。

2001年秋季,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及其20个学科的49种课程实验教材首次在38个国家课程改革实验区试用,课程进入实验阶段。2002年秋季,将进一步扩大实验范围,启动省级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义务教育新课程体系全面进入实验阶段。全国实验规模达到同年级学生的10%至15%。

2003年秋季,在全国范围内,起始年级使用新课程的学生数将达到同年级的35%左右。

2004年秋季,新课程改革的工作将进入全面推广阶段。起始年级使用新课程的学生数将达到同年级学生的65%至70%左右。

2005年秋季,中小学阶段各起始年级的学生原则上都将进入新课程。新课程教学改革主要任务?

(1)要改变旧的教育观念,真正树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2)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3)要致力于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树立正确的课程观?(1)儿童是课程的主体。(2)“生活世界”是课程内容的范围。

(3)课程是儿童通过反思性、创造性的实践而建构人生意义的活动。(4)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以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为根本。树立科学的教学观?

(1)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2)教学不仅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3)教学要关注人,以人为本。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观?(1)学生是个完整的人。

(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3)学生是一个发展中的人。(4)学生是有发展潜力的人。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包括建立新型的师生伦理关系和新型的师生情感关系。(1)建立新型的师生伦理关系 1)树立教育民主思想。

2)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3)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2)新型的师生情感关系。

1)教师要真情对待学生,2)关心爱护学生。3)展示教学过程的魅力,品味教学成功的喜悦。4)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新课程中教师角色哪些转变?

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新课程中教师教学行为发生哪些变化?(1)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2)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3)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4)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为什么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1)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被动性的学习状态,把学习过程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2)转变学习方式就是改变学生直接接受书本知识、被动地接受、记忆知识的状态,把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3)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要构建旨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及其对应的教学方式。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1)学习方式的主动性。(2)学习方式的独立性。(3)学习方式的独特性。(4)学习方式的体验性。(5)学习方式的问题性。如何建立课程评价体系?

(1)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2)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3)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执行的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管理,形成课程不断革新的机制。如何进行学生评价?

(1)评价目标全面化。(2)评价主体多元化。(3)评价方式多样化。(4)评价结果个性化。如何进行教师评价?

摒弃传统的教师评模式,用新课程理念评价教师。评价与考核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要观其在课改实验中的态度、实践、创新、成效,尤其是把教师新课程理念的体现放在首位。评价时,即要坚持德才兼备,又要注意个性差异;既要加强教师自评,又要发挥其他教师、学校领导、学生、乃至学生家长的评价作用,努力做到评价的“公开、公平、公正”,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取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如何进行课程评价?

在新课程的实验过程中,要积极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深入实践的基础上,对新课程的内容、结构、实施方式、操作途径等提出泛的意见和建议。平时做到课课反思,周周回顾,月月小结,期末做好总结。鼓励广大学生大胆质疑,敢于向权威挑战,在新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善于表达自己的学习体会。教导处、教科室及时收集处理教师、学生的反馈信息,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执行的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管理,形成课程不断革新的机制。

(一)新课程与教师

1.确定课程意识,由课程的执行者变为课程的设计者,开发者.(课程设计,目标,开发,创新,评价意识)2.具有反思意识,由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创新思维的培育者.3.树立资源意识,由“个体劳动者”转变为“大教育”的合作者,有效开发利用资源.4.由课程计划的执行者转变成课程的建构者.5.由教学的管理者变为学生发展的指导者,合作者.6.由裁判学生成绩的“法官”,变成学生成长的促进者.7.从师生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学生人生的引路人).8.从教研关系看,教师是教育的研究者.9.从教学与课程关系看,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开发者.10.从学教与社区关系看,教师是社区教育的合作者,共建者.1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学生.12.在对待教学上,强调帮助,引导学生.13.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教学前,中,后三个阶段)1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关系上,强调合作.(同事及家长等)15.文化的传播者,潜能的开发者,学习的促进者,发展的伴随者,教育的探究者.16.更新教育观念,转变角色;重建教学方式,重构课堂教学;改善知识结构,转变工作方式;掌握新技能,学习新技术;积极参与课程开发,通过研发提高自己。

(二)新课程与学生

学生是发展的人(发展中的人,有巨大的发展潜能,身心发展有规律);学生是独特的人(完整的人,有独特性,与成人有巨大差异);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独立的人,学习的主体,责权的主体).(三)新课程下的课程

1.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义务教育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分科课程综合课程相结合,高中分科课程为主。2.强调课程综合,设置许多综合学科。如艺术,综合实践等。主要是强调学科整合,三维目标整合。

3.强调课程特别是农村中学课程要服务地方经济。4.强调思想道德教育。5.均衡科目结构。

6.特别强调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棵。

7.加强学科的综合性,设置综合课程,增设综合实践活动。8.开放活动课程:观念开放(体验课程观,平等师生观,三维目标观,生成教学观,发现的学习观)教材开放,主体开放,教学过程开放,评价开放。

9.学校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民主科学的教管制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

10.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它是一门综合课程,经验课程。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特点:整体性,实际性,开放性,自主性,生成性。主要内容: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区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

(四)新课程与评价

1.重视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多元化;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多样化;强调参与,互动,自评,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中心的转移。2.发展性课程评价的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促使课程不段改进提高,面向多元。(对话,开放,反思)

3.(1)对学生评价:强调全面发展,质性评价,考试与其他评价相结合;

(2)对教师评价:以学生的全面发展状况评价教师,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强调”自评“促反思,建立的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课堂评价模式;

(3)对课程实施评价:建立促进课程不段发展的评价体系;以学校评价为基础,促进新课程实施发展;

(4)考试改革:考试内容重视考察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方式灵活多样,结合分析指导,科学上考虑综合素质。4.新评价观的主要内容:

(1)对学生评价: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承认学生间有差异,消除“差生”定位,进行个性化评价,以鼓励性评价为主,反对否定性评价。

(2)对教师评价:是否有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观,学生观,是否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应变能力,调控能力,创造能力,科研能力,教科研集一身,是否积极主动参加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开发建设,具有良好的合作,参与,创新意识,实现从“教师匠”向“教育家”的跨越。

(3)对课堂者学的评价:必须考虑学生的所获是什么,怎样得来的,是否充分调动学习热情,积极性等,是否解放了学生的大脑,双手,眼睛,嘴巴,耳朵,时间,空间,师生,生生的交流合作,各学科的联系,研究综合性学习等。

(五)新课程与课堂教学

1.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1)创设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环境;(2)合理引导,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3)改革教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2.灵活开放与生成发展的课堂:

六大特征:参与度,亲和度,自由度,整合度,练习度,延展度。

(1)提前进入情境的“ 预演”机制;

(2)呈现材料,融入经验的“体验”机制;

(3)平等交往的“对话”机制;

(4)见机而作的临场应变机制;

(5)“场外交流”的信息沟通机制;

(6)课后反思的“回授”机制。

3.提高课堂效率的手法。

(1)用心琢磨和恰当运用教学语言;

(2)努力创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教学气氛;

(3)用心促成教学高潮;

(4)创造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5)注意课堂批评艺术。4.创新型课堂教学:

(1)营造人人参与的氛围,激发学生的灵气;

(2)注重人人参与的过程,张扬学生的个性;

(3)给予人人参与的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

(六)新课程与学习方式

1.现代学习方式(自主学习)的基本特征:(1)主动学习(2)独立学习(3)无认知监控学习

发展性学习:问题性,过程性,开放性。2.新课程指导的学习方式:

(1)自主学习: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

(2)合作学习: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3)探究学习:从学科领域或生活中选择确定研究主题,通过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等从而获得发展。

3.探究教学观念:(1)潜能开发观(2)问题探究观(3)学习主体观

(4)行为实践观(5)个性差异观(6)师生合作观,(7)生命发展观

4.转变学习方式的原因:

(1)传统学习方式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从而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销蚀,要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就必须倡导自主学习。

(2)接受学习,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发现学习,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忽视发现,探究,要让学生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就必须强调发现,探究,研究学习.(3)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必须转变学习方式。

(七)新课程与教师专业成长 1.校本教研:

(1)以校为本,是新世纪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全新的教育理念;(2)要充分发挥教师个人,教师集体和教学专业人员的作用;(3)要有专业人员的参与,支持,指导;(4)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校长是第一责任人,是学校教研的身体力行者;(5)要有宽松的学术研究氛围,要尊重保护教师教研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他们的职业自信心。

2.校本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化:

(1)转变陈旧的观念,树立新的培训观。转变校长的观念,学校是师生共同发展的场所,校长是培训的设计着和负责人。转变教师观念,教师要主动发展自己的专业能力,要批判地反思;

(2)在训培过程中,要注重“查,实,活,新”;

(3)开展教师行动研究。经验加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最有效的途径。让教师沿着计划--行动--观察--反思这一互联互动的螺旋式的渐进过程,以求得问题的解决,从而提高专业化水平。

(八)新课程本身 1.核心理念:

(1)“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2)开发型的课程观是建构现代化课程体系的必然选择;(3)民主化是建构新型师生关系和课程管理体系的牢固基石;(4)强调“三维目标”的整合(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5)树立终身学习观;(6)树立评价促发展的发展观;(7)批判与创新是本次基础教育改革的灵魂;(8)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归属。

2.新课程的“新”:(1)新课程目标追求多元性,时代性,可操作性;(2)重建新的课程结构;(3)课程标准取代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4)强调学习方式多样化,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研究学习;(5)改革课堂教学;(6)倡导面向未来,以发展为目标的评价观;(7)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国家,地方,学校);(8)重视教师的理解与参与;(9)提出“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的工作方针。1.课程结构的科学性进步性。

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存在严重的问题:学科课程占绝对主导地位,各具体科目比重失衡,课程由内容繁难偏旧。这次课程改革努力实现基础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均衡性和选择性。具体如下:(1)构建多样化的课程教育类型结构,以综合性分科型两种方式呈现,如综合课程有艺术,品德与生活,综合实践活动;(2)构建均衡的科目结构;(3)完善优化课程内容,首先删除艰深,晦涩,陈旧的东西,其次增加学生和生活相关的成分,再次实现课程内容标准的层次化。总之,课程结构的调整与变革是项极其重要艰巨的任务。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

〈纲要〉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它是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具有如下的特性:(1)整体性。立足与人的个性的整体,立足与每个学生的健全发展;(2)实践性。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3)开放性。面向每个学生个性发展,尊重每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4)生成性。每个活动都是一个有机整体,随着活动开展,新的目标,新的主题不断生成。认识经验不段加深,创造性火花不断迸发;(5)自主性。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学习目的,内容,方式,指导教师,自己决定活动的结果呈现形式。3.课程目标陈述技术:

(1)课程目标是分层次陈述的,以语文为例:

教育(或目的)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目标

语文课程目标

1-2年级学段目标

阅读目标 教学目标

(2)行为目标陈述的两类基本方式:采用结果性目标方式(“知识与技能”);体验性或表现性目标的方式(用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行为目标陈述的基本要素:行为主体,动词,条件和表现程度。

(4)行为主体应是学生,而不是教师。(5)行为动词尽可能是可理解的,可评估的。(6)必要的,附上产生目标指向的结果行为的条件。

(7)要有具体的表现程度。(决不能用使学生,提高学生,培养学生...)4.教学是“沟通”与“合作”的活动

“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失去了沟通的教学不可想象。教学是集体化,高密度,多元结构的沟通活动。教学是多重的网状关系,人类的沟通与合作是以语言为媒体的,所有的学科教学都是语言教学。教学是语言文化与沟通文化的创造过程,也是奠定每个学生学力成长与人格成长基础过程。5.有效教学的理念:

“有效”指学生有无进步与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无效益,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知道为什么或学到什么程度,学生易于理解的方式,才是真正的教学。

有效教学理念的内容:(1)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教师确定“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思想,有“全人”的概念;(2)关注教学效益,教师要有时间与效益观念;(3)更多关注可测性或量化;(4)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教师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有效?”“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5)有效教学也是套策略。(问题解决的行为方式)6.有效教学的策略:(1)教学准备策略:教师制定教案时所要做的工作。主要有教学目标的确定叙写,教材的处理准备,主要教学行为选择,教学组织型式的编制,教学方案的形成;(2)教学实施策略:主要教学行为,辅助教学行为,课堂管理行为,设计自己个性化教学,创造独特的教学风格;(3)教学评价策略。评价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分为学生成就的评价和教师教学专业活动的评价。评价=/考试、测验。

7.多元智力理论的教学意义:为实施个性化的教学创造了条件。(1)了解学生:收集学生如何学习的资料,学校建立学生有效的信息交流库(“档案袋”),有共同的学习方式或有互补学习方式的学生合作学习;(2)从事项目学习或研究:智力展示、专题作业。(学生智力特征,作品质量、交流、师生一同反思),以多元智力理论为指导的全心的个性化的教学理念和最优的教学方式为我国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提供良好的思路。8.理解“教育与生活”

(1)教育过程也是师生的生活过程。教育是个体生命历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生活中蕴含有丰富的教育因素;学生的校内外生活是学校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领域;(3)生活是现实的,具体人的生活,教育必须基于学生的生活,关照学生的生活,致力于完整人的发展;(4)教育不同于生活,教育不能脱离也不能还原学生的生活,教育必须高于生活,教育的内容和活动是对生活的提炼和对生活的超越。9.新课程需要的教学观念:(1)整合教学与课程。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课程发展,教学过程是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教学与课程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有机融为一体;(2)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关系是平等、双向、理解的人与人关系,是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3)构建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目标体系:结构与过程的统一、认识与情谊的统一;(4)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5)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自主创新探究的学习方式)

10.教育作为文化--心理过程,关注的是理想个体的生成与发展,有两个基本观点:

(1)价值引导:教育具有方向和目标的(一切教育活动都是为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而展开的);教师对学生的成长负有道义上的责任,教育是投射,蕴含着教育者的主观意趣的引导活动。

(2)自主建构:指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是自主地、能动地生成、建构的,而不是外部力量塑造的,通过活动与自主建构,个体的创造力、潜能等得以表征。凝固在活动过程中和活动结果上。通过活动又丰富、发展个体的潜能、素质、素养。

总之,这样的教育,学生得到潜能的开发、精神的唤醒、内心的敞亮、独特性的彰显和主体性的弘扬;教师学生是经验的共享、视界的融合、灵魂的感召。

11.为什么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1)从教育作为文化--心理过程来看,教育要关注理想个体的生成与发展(见10题);(2)基于对学生的尊重,尊重学生,意味着尊重学生的需要。学生的需要有探究的,获得新的体验,获得认可与欣赏,承担责任的需要。这些需要为教育中提倡探究学习提供了依据;(3)还在于:收获不仅包括认知方面的,还包括态度、价值观的改变,丰富与提升。有效教学,这必定是不可缺少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12.如何在课堂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1)要明确教师的职责,帮助学生检测反思自我,寻找、搜集和利用资源,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发现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等;(2)要开发和提供充分的课程资源;

(3)确定新的教学观。

A.帮助学生确定能够达成的目标 B.教学方式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 C.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 D.激励学生完成富有挑战性的任务 E.及时反馈,建构沟通的桥梁 F.不要限制学生思考的方向 G.帮助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 H.强调理解而非死记结论 I.经常提示本课程与其他课程关系 J.引导学生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 K.教师要勇于承认自己的缺失或错误。(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13.列举“在何种情况下学生学得最好?”

(1)当学生有兴趣时;(2)当学生的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时;(3)当教学内容能够用多种形式来呈时;(4)当学生遭遇到理智的挑战时;(5)当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时;(6)当学生能自有参与探究与创新时;(7)当学生被鼓舞和信任能做重要的事情时;(8)当学生有更多的自我期待时;(9)当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时;(10)当学生对教师充满信任和热爱时。他们学得最好。

14.教师的关注:(1)考试科目成绩与考试外的学习(2)知识与技能(3)知识技能与态度情感(4)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5)学生的需要(6)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7)学生学习的自主性(8)学生的尊严 15.发展性课程评价的基本理念:(1)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过程,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2)评价提供的是强有力的信息、洞察力和指道,旨在促进发展;(3)评价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建构个体的发展,具体的理念为:评价主体互动化(自评互评)、评价内容多元化(不仅关注成绩,而且关注创新实践能力等)、评价过程动态化(关注结果,尤其是过程,成长记录袋)

新微生物学实验复习提纲 篇5

参考资料:培训教材、党章(十八大修改)、十八大报告

题型: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

复习要点:

1、党章基本知识

党的性质、党的指导思想、党的宗旨、党的最终奋斗目标、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党的思想路线、党员的权利和义务、入党誓词和宣誓仪式、预备党员与正式党员在权利和义务上有什么区别、预备党员的预备期、党员的党籍、党龄、党的纪律处分有哪些、民主集中制及基本原则、党的最大政治优势和执政后最大危险、从严治党的方针、党的领导机关、党的中央组织、党徽党旗。

2、党史有关内容

共产党成立时间、五四运动、辛亥革命、中共一大、八七会议、遵义会议、党的七大、八大、十一届三中全会、党的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的主要内容和贡献、三大历史任务、三次历史转变,十八大召开的时间、主题,十八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解读、科学发展观内涵、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要求,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及内容等。

3、其他

新微生物学实验复习提纲 篇6

名词解释:

1.自主学习(P52)

所谓自主学习就是在自我监控下的学习,这是一种高品质的学习。自主学习是从学习品质的角度对学习的分类,相对于他主学习。

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学习目标自我确定; 2.学习方法自我选择; 3.学习过程自我调控; 4.学习结果自我反馈。

2.探究学习(P61)

探究学习是从知识获得的途径与方式的角度对学习进行分类,它相对于接受学习。所谓的探究学习即是从学科的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过程。

3.最近发展区(P62)

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现实所具有的水平,叫现实水平;另一种是在教师引导下儿童所能达到的水平,是潜在水平。在儿童的现实水平和潜在水平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间,这个空间就是最近发展区。

4.学习活动的组织者(P121)

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组织者就是教师要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究、合作的空间。组织者的含义应是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建立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的氛围中受到激励和鼓舞;组织学生营造和保持教室中和学习中的积极的心理氛围等。

5.学生的引导者(P131)

一个教师应该是学生的引导者。引导者的含义是引导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激活进一步探究所需要的先前经验,实现课程资源的超水平发挥。教师应激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教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6.学习共同体(P138)

教师与学生都是想、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生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息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简答题:

1.“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包含哪三层含义?(P3)

1.课程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2.面向每一位学生;3.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2.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探究学习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P61-63)

1.要有探究的欲望;探究要有问题空间;2.要有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3.要有多维互动的交流的空间。

3.教师如何成为学习活动的参与者?(P135-136)

1.在观察、倾听和交流中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2.与学生一起分享感情与认识;与学生一起寻找真理;3.勇敢地承认自己的过失、错误和不足。

4.点拨既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学艺术。怎样的适时点拨才能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P142)

1.点拨要建立在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基础上。2.教师要准确地把握点拨的时机。

3.点拨要注重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4.点拨可以避直就曲,含而不露;也可以单刀直入,乘胜追击。只要能使学生经历思维的过程,碰撞出思维的火花,点拨就可谓成功。

5.教师是用教材,不是教教材的原因有哪几点?(P162-164)

1.课程不等于教材,教材不等于课程,教材只是课程的一部分。

2.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大于教材。

3.教材不是对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都适应的。

6.评价的目的是什么?(P170)

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通过评价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促进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

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更要关注在语文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发展,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新微生物学实验复习提纲 篇7

2012年是河北省实施新课程改革以后的第一年高考。高考中化学实验试题占有相当一大部分比例, 涉及化学知识的方方面面。如何针对新课标、新考试大纲及说明, 制定恰当的复习策略, 是提高学生在高考实验题的完成质量的关键环节。本文结合多年的高考前复习工作, 详细阐述新课改下高中化学实验的复习备考策略。

一、新课程标准和化学考试说明对高中化学实验复习提出的要求

当今社会是人才经济时代, 为适应人才经济发展的需要, 新课程标准对高中学生的化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提高学生自主分析、发散思维、合作探究、创新思维等能力。在《高中化学考试说明》中, 对高中生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高中生必须在化学实验教学中, 熟练掌握基本的化学实验信息的搜集、鉴别和整理等能力, 通过实验解决化学知识点的学习难点, 通过自主探究提高实验的设计、操作、总结归纳等能力。在实验中让学生体验化学实验的魅力, 掌握科学的复习方法, 提高学生的创新素养。以上这些是我们制定复习策略的依据, 需要我们认真研读, 精准把握, 全面落实。

二、近几年高考化学实验试题结构的分析和命题角度与特点

1.试题结构分析: (1) 从实验考题的结构上看, 卷Ⅱ中主要是以一个实验题目为主进行发散考核, 少数实验考试题会出现基本理论或元素化合物等知识点的考核。 (2) 从命题形式上看, 传统实验题和新型实验题并存, 不局限于课本中的实验, 注重对学生实验思维和实验能力的考查,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探究性实验与开放性试题相结合, 特别注重探究性实验的考核。 (3) 从试题的内容上看, 主要是考查高中化学实验的双基知识, 试题的难度系数相对较低, 突出体现低碳、环保知识。通常考查三大原理, 即反应、装置、操作, 这三个原理是基础。评价设计是重点, 实验设计要求原理最科学、方法最简单、操作最方便、现象最明显、误差要最小、结果最理想、成本要经济、安全加环保。

2.命题角度与特点: (1) 考操作、考细节、考表述。考查学生对专用术语、实验技术的掌握程度和语言表达能力。 (2) 理论联系实际, 现象和理论相互推断是一个趋势。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 试题涉及完成实验的全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验复习时, 对学生进行严格的实验报告制度。一份完整的实验报告应该包括:实验目的、实验用品、实验步骤、相关计算、问题讨论。考查考生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和分析的能力。

3.高考对化学实验题目的要求: (1) 对开放性的实验进行自主设计或改进。包括实验原理的设计、实验器材的选择、实验方案的设计等。 (2) 掌握化学实验所要控制的条件以及控制的具体方法。 (3) 如何对实验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和科学处理。 (4) 能够画出实验操作的装置图和特殊仪器的使用方法简图等。

三、新课改下化学实验复习的几点建议及应对策略

(一) 在高中化学实验的复习过程中, 加强对化学实验的双基的复习, 通过双基进行发散训练, 提高应用技能

按照学科考试说明的要求, 化学实验复习时应加强对化学实验双基的复习, 加强对元素化合物等知识的复习, 加强成分鉴定、实验的基本操作、设备的选择、组装、调试、生成物质的鉴定、实验现象的处理、数据的计算等一系列基础知识的复习。通过复习, 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信息, 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二) 重视发挥教材中典型化学实验的引领作用, 突出学科特色, 注重化学实验知识的迁移与方法的创新

新课程标准下的高考实验题目主要以典型实验为考核对象, 但高考试卷基本不会出现原版的试题, 都是经过对试题的拓展、知识的迁移或者深化, 用以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发散能力和应用能力, 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落实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目标。因此, 我们在化学实验专题复习时应做到:

1.掌握经典实验的原理、使用的仪器、仪器的安装、实验的步骤、记录实验现象和采集数据;

2.要注意做到边做边思, 为什么这样操作?操作步骤的顺序怎样?否则会出现什么后果?除了这样操作还可以怎样做?

3.掌握经典实验中的方程式和实验计算题的题型, 能够对经典题型进行拓展延伸, 进行思维发散等。

4.在进行高中化学实验复习时还应该注意做到:某一实验器材的多种用法, 一类装置的多样用途, 多类装置的同一用法, 出现实验结果的多种原因, 处理数据的方法等。在这一训练中培养学生的横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更好地实现化学思维的迁移, 挖掘学生的潜力。

(三) 复习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原则

科学性与实用性原则、对比性与可操作性原则、控制变量与方法多样性原则, 使学生能较为全面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解题训练时要有针对性的训练数据处理和绘图能力, 精题细做, 将题做活, 提高复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张小伟.新课改高中化学实验备考复习[J].中学时代, 2012 (24) .

上一篇:瑰丽四季作文下一篇:谭家寨乡创先争优活动工作总结2012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