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实验室自查报告

2024-10-13

微生物实验室自查报告(通用10篇)

微生物实验室自查报告 篇1

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专项自检自查工作报告

为加强我单位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确保实验室各项工作的有效有序进行,确保微生物实验室不发生生物安全事件,保障公众健康,维护社会稳定,我中心领导高度重视,经研究决定,根据云南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办公室下发《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开展2018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安全监督检查工作的通知》要求,对照检查内容,专门成立自检自查工作组,对我单位微生物实验室开展自检自查工作,自检自查工作如下:

一、组织机构及管理

(一)为开展此次微生物实验室自检自查工作,中心成立了自检自查领导小组,按照检查内容分工明确。

(二)我中心微生物实验室具有完善的生物安全管理责任制和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建有实验室生物安全自查制度,制定有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和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应急预案,所有实验活动均有实验记录并进行归档。

二、微生物实验室自检自查工作开展情况

(一)实验室布局及设施环境

微生物实验室分区明确,分为污染区、半污染区和清洁区,不同区域之间无交叉分布,实验室门标示有生物安全标识和生物安全警告,工作人员衣物与实验室工作服及物品分开存放,实验室台面、墙壁、地面易清洁、无渗水、耐化学品和消毒剂的腐蚀,实验室配备有生物安全柜并储备足够的实验防护用品和器材,制定有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在实验室工作配备有洗手消毒设施、洗眼装置等,有高压蒸汽灭菌器,实验室有可靠的电力供应,所有设备功能正常,状态良好,并进行定期维护,定期监测室内环境参数,且符合工作要求和卫生相关要求。

(二)人员管理

建立工作人员准入及上岗考核制度,所有与实验活动相关的人员均应经过生物安全培训,经考核合格后取得相应的上岗资质。实验室不定期期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包括岗前培训和在岗培训),并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建立实验室人员(包括实验、管理和维保人员)的技术档案、健康档案和培训档案。临时参与实验活动的外单位人员应有相应记录。实验室相关人员进入实验室时应注意个人防护。

(三)实验室生物安全突发事件的处理工作

制定了微生物菌(毒)种及标本管理制度、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应急预防、实验室安全制度及安全和事故处理制度,能基本满足实际工作需要。

(四)实验室备案及日常监管

1.实验室备案

已有的二级实验室已向设区州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备案。

2.日常监管

一是就技术方法、程序和方案、材料和设备进行定期的内部安全检查;二是纠正违反生物安全操作规程的行为;三是检查和监督实验室各项消毒灭菌措施的落实情况;四是检查和监督实验室废弃物的有效管理与安全况;五是检查和监督实验室试剂补充及处理;六是检查和监督实验室温度、湿度洁净度等内环境;七是检查和监督实验室设备使用维护等登记记录。

(五)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规划与建设

现有二级实验室已基本满足实验,暂时没有更高等级的生物安全实验室规划与建设。

(六)实验室活动及样本运输行政许可事项实施

实验室所进行的霍乱、鼠疫为样本检测不涉及动物感染实验、大量活菌操作,结核分枝杆菌为运输不涉及非感染性材料的实验、动物感染实验、大量活菌操作,同一实验室同一独立安全区域内,内一时段内只从事一种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的相关实验活动,基本符合BSL-2实验室要求。

三、主要存在的问题

(一)实验室未建立并维持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程序,并明确实验室持续进行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的具体要求。

(二)生物安全柜应由具备相应资质的机构按照相应的检测规程进行检定。

(三)紫外灯没有定期监测紫外灯辐射强度。

四、下一步打算

(一)建立风险评估和风险程序并明确实验室持续进行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的具体要求。

(二)进一步加强微生物实验室人员培训,包括实验室人员防护守则、废弃物处置和消毒、生物安全事件应急方案、生物安全柜的使用,菌(毒)种及标本管理等。

(三)购进紫外灯辐照计进行定期紫外灯辐射强度检测。

(四)进一步加强微生物实验室的内部安全管理体系。

微生物实验室自查报告 篇2

初中学生在实验活动中, 积极性高, 好奇心、参与意识强, 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 如好动爱玩, 自控力差, 注意力不容易较长时间集中, 实验过程中喜欢动手而懒于动脑等。因为绝大多数学校的班级学生数量较多, 使得实验教学课堂气氛过于活跃、热闹而无序, 甚至教师难以掌控。这不仅降低了实验教学效率, 而且容易出现安全隐患。

如何既能充分调动、鼓励学生勇于实验、大胆操作、积极探讨, 又能使课堂教学收放有序, 营造良好的实验课堂科学研究的教学氛围? 除了加强学生实验课的课堂教学管理等措施外, 笔者进行了“精心编制实验报告、促进有效实验教学”的积极尝试, 从以下方面与各位同仁共同探讨。

一、自编实验报告案例及评析

实验课可分为不同的类型, 如观察和鉴定性实验、演示实验、验证性实验、教师引导下的探究性实验、学生独立完成的探究性实验、模拟性实验等。不同实验课, 实验目标的侧重点也不完全相同, 概括起来, 包括如下方面:①引起学生兴趣和激发学习动机, ②巩固和深化习得的知识, ③培养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④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 ⑤学习水平的诊断性测试。因此, 不同的实验内容, 教师编制的实验报告风格也不尽相同。由于篇幅所限, 本文不系统阐述, 只列举如下案例简单说明。

(一) 观察鸡卵的结构

【活动目标】 (略)

【活动准备】 (略)

【程序和方法】

1.取一个鸡蛋, 感受卵壳对外力的承受能力 , 说明卵壳对 其内部结构有__作用。

2.将 新鲜的鸡蛋浸没在约 40℃的 水中 , 观察到__ 现象, 这样的结构对胚胎发育有__意义。

3.将 鸡蛋的钝端轻轻敲出裂纹 , 用镊子将破裂的卵壳连 同外壳膜去掉, 观察到卵壳下面的__和__, 气室在胚胎发育的过程的作用是__。

4.将 蛋壳磕打出一条裂缝后用双手掰开 , 将蛋清和蛋黄 一块轻轻地倒入培养皿里, 观察识别鸡蛋的主要结构。

5.根据观察和阅读内容, 填写下列表格。

6.雏 鸡是由__发 育而来的 , __和__能 为胚胎发育提供营养。

【交流与反思】

所有的鸡卵都能孵出雏鸡吗? 为什么?

该实验报告对促进课堂实验教学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 (1) 实现实验内容和教师授课内容的良好整合, 体现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参与知识的构建过程。 (2) 以填空、填表题和问题的形式, 引导学生关注观察和实验的重点内容。 (3) 教师对鸡卵的结构和功能的教学设计思路是:小组同学通过自主学习, 即通过阅读教材、观察、讨论, 获取鸡卵的结构和功能知识。教师设计的知识表格能提高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的目的性与实效性, 并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有引导作用。 (4) 交流与反思的问题, 为学生利用通过实验获得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指导个人行为提供了条件和机会, 报告本身起到了评价和检测的作用。

(二) 观察人体的几种组织

【活动目标】 (略)

【活动准备】 (略)

【程序和方法】

1.制作脂肪细胞的临时装片。

(1) 在洁净的载玻片上滴一滴生理盐水。

(2) 用解剖针或镊子在鸡腿上挑取少量脂肪组织涂抹于生理盐水中。

(3) 滴一滴染液后盖上盖玻片。

(4) 低倍镜下观察脂肪细胞。

(5) 绘制脂肪细胞轮廓图。

2.观察基本组织永久切片。

(1) 你观察的永久切片分别是__, __, __, __。

(2) 将你观察到的组织永久切片简单分类, 可以分为四类, 分别是__, __, __, __。

(3) 你观察的同一种组织中细胞形态__, 结构 __, 推测它们的功能__。

(4) 观察中发现不同组织, 组成它们的细胞的形态__, 推测它们的功能__。

【思考与讨论】

1.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什么是组织 ;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什么是细胞的分化。

2.尝 试用概念图的方式 , 表示细胞分化形成组织的相关 概念。

该实验报告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设计思想, 即让学生通过亲自观察和讨论, 自主构建组织和细胞分化的概念。这份报告的设计体现了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融为一体的创造性教学设计, 具有以下特色: (1) 选择鸡腿作为实验材料独具匠心。有以下好处:①鸡腿作为常见的学生喜爱的食物, 能引发兴趣, 调动学生观察的积极性。②鸡腿中的不同组织, 如肌肉、骨、脂肪、皮肤容易区分, 能引发学生对宏观上的差异和微观结构之间关系的兴趣与思考, 从而乐于观察。③先让学生选取脂肪组织制作临时切片和观察, 也是教师的独具匠心之处, 因为脂肪组织本身容易引发兴趣, 同时细胞容易挑取制作装片, 细胞结构典型, 容易观察, 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的同时, 帮助学生理解组织的概念。 (2) 学生在观察脂肪组织的基础上, 会对鸡腿的其他部分, 如肌肉、骨、皮肤细胞产生疑惑和兴趣, 教师巧妙地安排了学生继续观察其他几种组织永久装片的教学环节, 既能解决实物观察时间上的限制和操作上的困难, 又能让学生对这些看起来很微观的结构有宏观上整体认识, 同时通过报告中点拨性的问题, 边观察边思考, 理解组织的概念。不同组织归纳设计则体现了在教师的引导和讲解下, 师生共同对四种组织的相关问题进行总结和归纳的过程。针对本节课出现的概念名词多、容易混乱的困难, 教师最后设置的让学生绘制概念图的作业, 进一步巩固归纳课堂上习得的内容。由此可见, 该报告也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很好的学案, 能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自编实验报告需要注意的问题

教师如何参考和教材配套的实验报告手册, 编制适合自己的学生、自己的课堂教学设计和自己的教学目标的实验报告? 从以上事例中可以看出, 编制或改编报告时应考虑如下问题。

(一) 报告内容难度要适宜。

利用实验报告的目的之一是提高学生学习的目的性、积极性和主动性, 因此, 报告内容在具有实验操作的指导性、学习方法与思维的导向性和实验能力的评价性等作用的同时, 难度要适宜。过难会让学生因感觉完成报告的沉重负担而产生抵触情绪。报告内容容量最好能随着实验内容的完成而在 课堂上完成, 或者课下只用少量的时间完成, 不加重学生课后的负担。

(二) 报告设计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实验报告往往会有如下栏目:实验目的、材料用具、方法步骤、实验结果、分析及结论、思考与拓展等, 这些内容都能够很好地帮助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实验内容。但是, 在体现以上内容的基础上, 教师自编的实验报告, 在细节上要有自己的特色, 即要符合自己的学生、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目标。换句话说, 能体现出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的教学设计思想应蕴含于实验报告的设计中。比如把某实验活动设计为验证性实验还是探究性实验?实验原理中的难点怎样体现和突破?实验方案某些环节, 如实验结果的纪录方式等是否由学生自行设计? 实验步骤中哪些环节是直接影响实验结果的关键性步骤, 怎样引起学生的关注? 若是多个探究性问题, 彼此之间该有怎样的铺垫? 实验报告中怎样体现对实验所获取知识的考察和巩固? 实验报告中哪些环节能体现对学生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检测?等等。如果教师在设计实验报告时适当地考虑了上述系列问题, 则教师的主导作用蕴于其中。

实验报告是教师编制的一份学案, 能够体现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活动。在报告编制过程中, 要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充分参与实验和研讨的时间与空间;报告各个环节内容的难度上体现递进性和层次性, 调动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

(三) 实验课的课后反思和实验报告的修正。

教师要根据实验课的教学实施情况进行课后反思, 如教师或学生实验提前准备时间是否影响到实验效果、实验器材是否为最佳匹配、 学生实验或教师演示实验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和处理的方法、实验课后实验器材的整理和收放是否容易出现问题?可能有哪些安全隐患?学生报告完成情况如何? ……根据这些情况, 教师要对试用的实验报告进行修正, 使其成为日渐完善的教学积累资料。

三、自编合理的实验报告能使实验课堂教学高效有序地 进行

由上述案例可以看出, 编制合理的实验报告, 能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利于落实教学目标, 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 ) 充 分 调动 学生学习的 积极性 和 主动性 , 实 现 实验 课 堂教学的高效有序。

1.督促作用和养成教育。因为报告难度适宜, 主体内容要求学生尽量课上完成, 下课后教师查收、批阅报告。有任务驱动, 学生在课堂上有一种紧迫感, 会认真关注老师所强调的实验的关键环节, 在实验间隔空隙时间里, 认真阅读报告的内容, 并积极思考, 避免闲暇时间做与课堂无关事情而造成课堂混乱的现象, 同时养成学生在实验课堂上严肃、认真、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

2.体现课堂教学的层次性, 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学生实验多为小组合作实验, 报告内容不仅给学生实验以具体指导, 而且任务明确, 促进小组同学在良好分工基础上的高效协作, 同时一些关键问题的设置往往由浅入深, 利于不同层次同学发表意见, 引发学生关注和思考。课上完成任务的紧迫感, 会督促学生相互交流和探讨, 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3.师生关系和谐融洽 , 课堂教学环节清晰、流畅 , 促进学生“在做科学中学科学”或“在学科学中做科学”, 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方式。传统的生物学单元课题的教学, 大多是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知识, 然后在实验室里进行有关的观察或验证实验, 往往是为了实验而实验。而上述案例中的实验报告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设计流程, 是教案和学案的综合。教师作为引导者和参与者, 和学生一起参与知识的构建过程, 结合报告, 学生紧跟教师的教学思路, 积极思维, 动手动脑, 体验科学研究和科学思维的方法, 勤于实验, 乐于探究。

(二) 提供评价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表现的有效方式。

由于报告的编制给了学生充分展示技能和思考的空间, 因此, 报告本身对学生有很好的评价作用。也因为, 在合理的引导下, 绝大多数同学的报告完成得很出色, 教师通过精心批阅和指点, 实验报告的反馈不仅能给学生切实的评价和修正, 而且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有很好的激励和指导作用。

总之, 如果每个教师都能大胆尝试和开发实验内容, 摸索出最佳实验教学和实验实施方案, 精心编制每一个实验报告, 实验教学就有了自己的特色, 生物实验课堂就能落地生根, 生物学科的实验教学就能高效有序地开展。

参考文献

被禁锢的实验室微生物 篇3

——斯蒂芬•威廉•霍金

未来的某一天,人类发现了一种可以治愈疾病的新病毒,不料病毒变异后将受感染的人类变成活僵尸。于是一场大面积的病毒温疫突然爆发,传播速度之快几乎无人能够阻止,没人知道可怕的病毒来自何处,只知道它是没办法停止的、不可逆转的、无法治愈的,最重要的是,它是人为创造出来的。这种通过空气就能传播的病毒最终将整个纽约变成一座死城,那些被感染却没有死的人,身体发生了异变,成为一种可怕的生物,不再存在任何理智的思考,行尸走肉般居住在地下的黑暗当中,躲避着阳光。男主人公成了那里仅存的一个人类——不知何故,他的血液对这种病毒有着天生的免疫能力。作为人类最后的希望,他必须使用自己血液中的免疫系统,寻找逆转病毒的方法。

这是美国影片《我是传奇》的故事情节。

早在20年前,我国著名科幻作家叶永烈写的一篇小说《演出没有推迟》里就确切描述了一种很奇怪的能造成人类呼吸道疾病的病毒。在科幻电影中,病毒毁灭世界的例子也有很多,比如影片《惊变28天》、《12猴子》、《恐怖地带》等等。这些现象的出现实际上是人类无节制地使用各种基因来配制新的生物所导致。

躲不开的公众关注

不论科学家是否愿意,如今的科学研究,早已不再是那种苹果树下思考问题的自娱自乐。发达的传播媒介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将那些原本只在学术圈内慢慢流传的研究内容变成地球人都知道的科学故事。对于科学研究而言,这种关注“有利有弊”。

有利的一面是,公众的关注可以让科学研究得到更大的重视,获取更多的资源。2010年因人造生命话题而大出风头的生物学家克莱格•凡特(Craig Venter)就是利用公众关注的高手。不利的一面是,如霍金所言,公众因为不理解科学而产生不信任感,导致关注变成争议。

虽然没人认真统计过哪门学科哪项技术成为“争议话题”的频率最高。可以肯定,基因工程技术在争议榜上的排名一定低不了。

在一些公众眼中,那些穿着白色实验服、戴着手套的研究人员怎么看怎么不靠谱。且不说他们会不会因为好奇心驱使搞出个哥斯拉来。单说他们手里的试管,里面的微生物都带有人为植入的基因。如果这些微生物跑出实验室,会不会对人类健康或者自然环境造成重大威胁?现在人类面对的一些棘手疾病,例如H1N1、超级病菌、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会不会是从实验室意外流出的基因工程微生物造成的?

逃逸的实验室微生物?

其实,这种对实验室微生物“逃逸”的担忧颇有历史,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就已经开始。最早表示出这种担忧的,不是别人,正是一些从事基因工程研究的专业人士。20世纪70年代初,基因工程技术尚处于起步阶段。科学家将DNA片段在体外拼接,制造出原本在自然界中并不存在的重组DNA,再将重组DNA送入大肠杆菌中,使得大肠杆菌产生新的性状或者制造出科学家想要的蛋白质。当时实验所用的DNA片段有不少来自于抗生素抗性基因和肿瘤病毒SV40的基因。于是,一些与微生物直接打交道的研究人员开始担心,携带有肿瘤病毒基因的大肠杆菌会不会从实验室中“泄漏”出去,进入人体肠道,使人患上癌症。也有人担心,一旦经过基因工程改造过的细菌出现在实验室以外,它们携带的抗生素抗性基因是否会传递给其他细菌,导致不惧怕抗生素的超级细菌出现。科研人员的这种忧虑,经过媒体的宣扬,在当时的社会上形成了一股反对“基因工程”的风潮。

到了1974年,担忧达到高潮。包括多名诺贝尔奖得主在内的一批科学家在《自然》杂志上撰文,呼吁人们在认真研究基因工程的风险之前,停止相关的研究工作。这样的呼吁,在科学史上也许绝无仅有。因为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危害存在,没有法律限制,没有政府命令,却要求科学家停止工作。要知道,在那个基因工程的“淘金”年代,任何研究进展都可能意味着巨大的学术荣誉和经济利益。世界上第一个基因工程专利,在1980年被批准后,仅专利费就赚取了超过1亿美元。但是,出于对安全的考虑,绝大部分科学家对呼吁表示支持,进而停止了手头的工作。

“禁锢”实验室微生物

1975年2月,旨在探讨基因工程安全性的学术会议在美国加利福尼亚的阿斯络马召开。数百人参加了这次在生命科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会议,他们中有生物学家、医生、律师、媒体工作者,甚至还有来自冷战铁幕另一侧的苏联代表。在会上,科学家决定开始建立一个完善的系统,将研究用微生物给“禁锢”起来,让它们为科研服务,但不会逃出去危害人类健康和自然环境。

这个囚禁微生物的特殊“监狱”主要由两道屏障组成。第一道屏障被称为物理屏障(Physical Containment)。在建起这道屏障之前,科学家将实验室中所用的微生物,根据危险程度,划分为不同级别。各国的分级标准大同小异,以分成4个级别居多,从基本没有危险的一级到最危险的四级。其中第四级微生物多数都是病毒,主要指那些能引起人类或者动物患上严重疾病的微生物,也包括那些从未被发现或者已经宣布被消灭的微生物。

所谓物理屏障,就是针对这四级微生物所设立的4个实验室防护级别。从最简单到最严密,分成P1、P2、P3和P4四级,这其中的P就代表物理屏障。针对不同等级的微生物,物理屏障必须做到保护操作人员不受到微生物的危害,同时还要防止微生物被“泄漏”到实验室以外。以常见的 P2级实验室为例,操作人员需要穿着实验服、戴手套,在生物安全柜中对微生物进行处理,以避免直接接触微生物。P2实验室的废弃物必须经过高压灭菌后才能丢弃,以保证微生物不会“逃逸”。在要求最高的P4级实验室中,从穿着正压防护服保护操作者,到完全独立的建筑及配套设施来隔离微生物,所有配置都以最危险的微生物为假想敌。

无形的生物屏障

物理屏障虽然严密,但是它的防护效果完全依赖于操作人员的素质和认真程度。违规操作,例如为了图省事,把三级微生物带到P2实验室操作,就会使得屏障失去作用。

根据墨菲定律(Murphy's Law),会出错的事总会出错。把“禁锢”基因工程微生物的希望完全寄托在操作人员永不出错上,显然是不可取的。于是,科学家又设置了另一道屏障,生物屏障(Biological Containment)。

生物屏障的设计思想是设法让基因工程所用的微生物只有在人造环境中才能正常生长。即使发生意外“逃逸”,也不必担心这些微生物会在自然界或者人体中兴风作浪。因为离开了特殊的人造环境,它们会迅速死亡。与有形的物理屏障不同,生物屏障是无形的,却更加严密。

生物屏障也有相应的分级系统。安全性从低到高,分为EK1、EK2和EK3三个级别,不同的微生物的分级标准有所不同。以基因工程中最常用的大肠杆菌为例,EK1标准是所有基因工程用大肠杆菌必须要达到的最低标准。符合EK1标准的菌株必须没有危害健康人群的能力,也很难在自然界或者人类肠道内存活。与 EK1相比,符合EK2或者EK3标准的菌株必须做到生存力更差和可能致人生病的几率更低。

第一个达到EK1标准的大肠杆菌是一个编号为K12的菌株。1922年,微生物学家从一名处于康复期的白喉病患者的粪便中分离得到了原始的K12。其后整整50年,K12都是在斯坦福大学的实验室中度过的。它生存的环境也从人类的肠道变成了人工配制的培养基。考虑到大肠杆菌每20分钟就能繁殖一代,50年的人工 “驯养”实在是非常漫长,漫长到让K12丧失了一些最基本的生存能力。例如,普通的大肠杆菌能产生一种被称为生物薄膜(Biofilm)的物质。生物薄膜可以帮助大肠杆菌牢牢附着在潮湿的物体表面,这对于大肠杆菌在人体内的存活意义重大。另外,生物薄膜能让大肠杆菌对抗生素和去污剂的抵抗力上升几百倍。有生物薄膜覆盖的大肠杆菌细胞对于外界环境的变化的反应也更为迅速。但是,被“驯化”的K12菌株却不具备产生生物薄膜的能力,以致于它根本无法在试管以外正常存活。科学家正是利用了K12的低生存能力,让它“安心”地为科研服务。

到了1976年,在K12的基础上,科学家又培育出了能符合更严格要求—EK2标准的新菌株。因为恰逢美国200年国庆,新菌株被命名为 x1776。x1776比K12更为“虚弱”,惧怕阳光,惧怕稍稍偏高的温度,对普遍存在于人类生活环境中的微量去污剂极为敏感。更重要的是,x1776的“胃口”非常特殊,它需要一种在人类肠道中根本不存在的物质—二氨基庚二酸,才能存活。因此,除了人工添加了二氨基庚二酸的培养基,x1776哪里也去不了。

目前,常用于生物学研究的大肠杆菌菌株大多源自K12,全部符合EK1或者EK2安全要求。

为了让生物屏障更加严密,除了安全菌株,科学家还配套开发了安全载体。所谓载体,顾名思义是一种运载工具。在基因工程中,载体把科学家感兴趣的DNA片段送入宿主细胞内,并且帮助DNA片段在细胞内实现自我复制和指挥蛋白质合成。基因工程中,最常见的载体是一种头尾相连的环形DNA分子,即质粒。为了满足生物屏障的要求,科学家对质粒进行了改造,开发出了安全质粒。安全质粒不具备在不同细胞间转移的能力,也就是说它自始至终只能呆在一个细胞中。安全质粒与安全菌株配合使用,就形成了一个双保险。即使发生细菌“逃”出实验室的意外事件,在其短暂的存活期内,装载在安全质粒中的重组DNA也会被牢牢锁在细胞内,直到细胞死亡。

从20世纪70年代初到现在,基因工程的研发和运用已经走过了将近40年的岁月,在医疗、农业等方面贡献颇多。可以说,基因工程满足了人们希望科学技术提高生活质量的愿望。另一方面,最初那些担忧者所设想的恐怖微生物灾难并没有在现实中出现,科学家用事实回答了民众当初的怀疑。如今的世界,同样存在一些争议颇大的科学技术。简单的“立”或者“废”,都不能有效解决问题。如何在技术发展之初就预测到它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在负面影响产生之前构建起一个系统防止这种不利局面的出现,在系统可能出现纰漏前设法完善系统,才是真正实现趋利避害的最好方法。

免疫学实验室生物安全自查报告 篇4

免疫学实验室生物安全自查与整改报告

为加强我院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我院检验科认真学习河南省《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开展2018年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监督检查工作的通知》,依照通知精神立即开展自查活动,并依照附件1《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检查指标》的内容逐条核查,现将核查结果总结汇报如下:

1、风险评估与风险控制

实验室建有实验活动的风险评估报告并进行了定期风险评估,也采取了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存在问题:无

2、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文件

实验室建有《实验室安全管理手册》、菌种和样本的标准操作程序、仪器设备的操作使用说明并明确了具体管理要求,实验室也制定有监督检查管理评审制度及实验室安全保卫制度,并制定文件控制程序和记录管理程序以保障现行文件有效和实验室活动记录的安全。

存在问题:

1、供现场工作人员快速使用的《安全手册》还没编写完善;

2、部分图文标识和临时标识没有。

整改措施和整改时限:

1、《安全手册》:抽调专人编写,计划9月底完成;

2、图文标识:指定专人负责,计划9月10前完成。

3、实验室设施和设备要求

依据二级实验室要求,实验室三区(洁净区、半污染区、污染区)划分明确,布局合理,室内环境参数符合要求,各种安全警示、标识完善,设有门禁、窗纱、防鼠板等限制进入的措施。BLS-1实验室和普通型BSL-2实验室指标全部符合,加强型BSL-2实验室指标除核心工作间入口未安装压力显示装置外,其它指标均符合要求。设施设备运行维护管理相关指标也均达标。

存在问题:核心工作间入口未安装压力显示装置

整改措施和整改时限:申请购置压力显示装置,预计9月20日前完成。

4、实验室活动的管理

我实验室除艾滋病抗体筛查外,不从事其它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的检测。艾滋病筛查实验室通过省市验收合格,建有相关的实验档案,操作程序和管理制度。

存在问题:开展的艾滋病抗体筛查实验活动未向当地公安机关备案。

整改措施和整改时限:认真学习相关备案文件,积极完善备案。完成时间待定。

5、菌(毒)种及感染性样本管理

制定有菌毒种及感染性样本的管理制定和程序,采取有防感染的控制措施,样本采集有记录。样本保藏符合要求,如配备有生物安全柜,专用的冰箱,实行双人双锁管理。样本的使用和处置也符合要求。样本运输方面,除未办理运输准运证外,其余标准均符合。

存在问题:HIV标本运输资格未经审批

整改措施和整改时限:认真学习审批文件,积极准备相关材料,尽早获得准运证。完成时间待定。

6、消毒和灭菌及实验室废物处置

我实验室配备有高压锅、紫外灯、等离子空气消毒机、含氯消毒剂、消毒湿巾等,满足不同情况的消毒需求。各种消毒有记录并有灭菌效果监测。实验室废弃物的处置制定有管理制度和程序,严格分类存放,使用专用的盛放容器,容器贴有警示标识,废弃物交接有记录。

存在问题:无

7、应急预案和意外事故处置

实验室制定有应急预案和意外事故的报告制度和处置程序,并对所有人员进行了培训和演练,也建有意外事故记录本。

存在问题:应急预案未向卫生主管部门备案。

整改措施和整改时限:认真学习相关备案文件,积极准备备案材料,尽早备案。完成时间待定。

8、人员管理

实验室建有人员准入及上岗考核制度,参与相关活动的人员均获得了上岗资质,实验室内部也进行了定期的员工培训和考核,另外,实验室也建有全体员工的技术档案、健康档案和培训档案。实验室备有各种个体防护用品,进入实验室个人防护执行到位。

存在问题:无

9、自查结果汇总

(1)不适用项5项:

1.4在以下情况发生时,应重新进行风险评估(表中所列情况均未发生)

3.5 BSL-3实验室配备的设施和设备及参数满足实验室生物安全认可对BSL-3实验室的要求(无BSL-3实验室)

5.4 b)实验室应当将在研究、教学、检测、诊断、生产等实验活动中获得的有保存价值的各类菌(毒)种或感染性样本送交保藏机构进行鉴定和保藏。(未保存有此类菌株或样本)

5.5 b)医疗卫生机构按规定从事临床诊疗、疾病控制、检疫检验、教学和科研等工作,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可以保管其工作中经常使用的菌(毒)种或样本,其保管的菌(毒)种或样本名单应当报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备案,但涉及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及行政部门有特殊管理规定的菌(毒)种除外。(未保存有此类菌株或样本)

8.5临时参与实验活动的外单位人员应有相应记录。(无外单位参与临时活动)

(2)不符合项6项

2.2 d)供现场工作人员快速使用的《安全手册》还没编写完善; 2.2 g)部分图文标识和临时标识没有; 3.4 c)核心工作间入口未安装压力显示装置;

4.2 开展的艾滋病抗体筛查实验活动未向当地公安机关备案; 5.6 d)HIV标本运输资格未经审批; 7.3 应急预案未向卫生主管部门备案。

(3)整改措施和整改时限:见以上总结汇报的相应核查项。

通过此次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自查,提高了员工对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员工生物安全意识进一步增强,今后要进一步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定期自查,确保实验室生物安全。

2018年9月5日

实验室自查报告 篇5

一、基本情况

根据《通知》要求,我中心从检验检测活动的合法性、管理体系的诚信可靠性及有效性、质量保证条件的规范性三方面进行了自查,自查情况如下:

1、检验检测活动的合法性

我中心为独立法人事业单位,资质证书在有效期内,其有效期:20XX年10月30日-20XX年10月29日,实验室管理机构职责明确,能够做到按规履责;实验室制定了保证第三方公正检验的措施并得以实施;中心现配置设备及技术人员符合资质认定证书附表要求且信息真实,能够做到向社会出具公正性数据,不存在超范围服务,不参与生产、制造、经营与资质认定检验检测范围相同的产品。

2、管理体系的诚信可靠性、有效性

中心对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及相关程序进行上墙公开,接受客户监督,并定期实行客户意见征询,查看了20XX上半年客户投诉记录,无投诉,食品检验机构相关制度齐全并严格执行。中心能正确使用资质认定标识,抽查20XX年报告10份,检验报告信息真实可靠,格式规范,原始记录基本再现检测过程,针对检验检测环境要求,查看了相关监测、控制设备使用记录,使用规范。检验过程所涉及的标准物质证书齐全,保存条件符合要求。使用的检验方法均为国家标准且现行有效。中心按照年初计划顺利完成了20XX年组织体系内部审核及管理评审,对存在的不符合项能做到及时跟踪整改。

3、质量保证条件的规范性

中心部门责任明确,组织机构图条理清楚,任命了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及授权签字人与资质认定时备案一致,对体系关键人员如:内审员、监督员进行任命,并能很好履行职责。查看人员技术档案,内容完善,食品检测人员配置合理,中级职称人员满足大于或等于30%要求。中心能按照实验室服务和供应品采购程序开展相关供应品的购买及验收工作。查看了中心实验室设备档案,能做到定期维护,状态标识明确,使用人均经过授权,使用记录使用规范。查看了中心样品流转单和20XX年能力验证计划实施情况,符合要求。

二、存在问题

我实验室通过自查发现1项基本符合,有两处引用错误;2.9为基本符合。我中心已委托安徽省标准化研究院对我中心现有标准方法进行查新确认。

生物安全管理自查报告 篇6

根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进行学习,并定期对有关生物安全各项规章制度的运行情况进行检查。实验室所从事的实验活动均严格遵守有关的国家标准和实验室技术规范、操作规程,并指定专人监督检查实验室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的落实情况。

微生物室建筑面积不足20平方,无法进行区域的划分。人员流动性大。仪器设备简陋,目前实验室有生物安全柜一台,血培养仪一台,细菌鉴定仪一台,恒温培养箱一台,压力锅一个,就目前的条件而言只能进行一些最基础的细菌鉴定,大大限制了微生物室的发展。

根据通知要求积极组织相关人员主要学习了:病原微生物实验室菌(毒)种的管理严格登记制度,收到菌(毒)种后立即进行编号登记,详细记录菌(毒)种的名称、来源、特性、用途、批号、传代日期、数量。在菌(毒)种的管理,安全保卫制度,安全保卫措施,保管过程中,传代、分发及使用,均应及时登记,定期核对库存数量。菌(毒)种在进行销毁时,灭菌指示标志,灭菌效果,同时做好销毁登记等内容。实验室的废弃物由专人进行消毒处理。

在此次自检中,我院实验室对以前制订的处置意外事件的应急指挥和处置体系,进一步进行了修订,使之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规范了菌(毒)种外溢在台面、地面和其他表面的的处理原则、皮肤刺伤(破损)的处理原则、离心管发生破裂的处理原则并建立了意外事故报告制度。

微生物实验室质量控制的初探 篇7

做好压力蒸汽灭菌器、压力表、温度计等实验器具的检定和校定。

2 科学制定和严格执行实验室管理制度

实验室应制定一套科学、完整、高标准的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1], 要求科室成员熟悉自己的职责和任务, 并做好各种仪器、药品的管理与使用以及各种试剂、培养基的配制与使用, 掌握各项目检验步骤、操作方法及原始记录的填写、检验报告的发放和质量控制的措施等。

3 遵守实验室技术操作规范

无菌操作无菌操作技术是保证微生物检验质量的关键环节。

无菌室必须保持良好的环境每次使用无菌室前先开启紫外线灯照射30~60min, 如果需要通风换气或降温, 应先开空调降温, 然后开启紫外线杀菌灯照射, 操作结束后清拭台面, 并再经杀菌灯照射处理, 随时保持无菌室无菌无尘。

选择合适的灭菌方法应根据消毒物品的特性和实验要求来选择灭菌方法。其中高压消毒灭菌法是基层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首先要选择合格的压力蒸汽灭菌器;其次操作人员必须了解灭菌器的原理并遵守其操作规程, 特别是要排尽锅内的冷空气;然后根据消毒物品的特性确定合适的时间和温度:一般情况下, 含有糖分的培养基温度需控制在ll5℃、l5~20min, 不含糖的培养基温度需控制在121℃、15~20min[2]。

4 加强培养基、生化试剂、诊断血清的质量控制

试剂购置培养基和试剂使用前首先通过外观、批号、p H值、灭菌要求、选择性等进行初步评估, 还要用阳性对照菌株做质控, 按1照培养基和试剂标签, 说明的贮藏条件保存, 不同批号的培养基和试剂不要混合使用。

做好培养基制备记录注明培养基原料收到日期、开封日期、贮存条件及有效期。在配制每批培养基时应有配制记录, 包括培养基的名称、配制量、配方、配制日期、有效期、灭菌、分装、贴标签等。

无菌试验凡以无菌手续分装的培养基均应置35℃培养24h, 无菌生长方可使用。经过压力蒸汽灭菌后的培养基可随机抽样检查, 经35℃培养24h后, 无菌生长可作为合格。

试剂监控染色液及抗血清应定期用标准菌株进行监控, 注意有效期和效价。

5 试验前工作的准备

生化培养箱、水浴箱、冰箱、称量天平的监护和监测, 每次实验前对各种仪器设备进行检查, 设专人管理维护。培养箱每天进行温度监测, 根据实验要求设定需要的培养温度。冰箱温度控制在4℃以下, 定期进行化霜和清洁。水浴箱温度控制在35~37℃。称量天平每年经质检部门检定, 其误差在精确范围内。

超净台、紫外线灯监测超净台每季度监测1次, 消毒lh后用无菌平板进行消毒效果监测, 合格后进行样品或质控盲样监测;紫外线灯每季度监测1次, 由u VR-254A光纤紫外辐射计监测, 使用时紫外线灯辐照强度必须i>75W/cm, 方为合格。

高压锅灭菌效果监测在每次使用时, 应放入必要的监视指标, 其中化学指标是利用化学指示剂在一定温度与作用时间条件下受热变色或变形的特点, 判断是否达到灭菌效果。

干热灭菌法消毒效果监测所用的采样瓶、吸管、平板均用干热消毒法灭菌, 灭菌效果采用<121℃压力蒸汽灭菌化学指示卡》作为监测方法[3]。

6 样品的处理、检验及菌株培养与保存

样品处理与检验样品的保存要严格遵守有关规定, 防止污染, 避免造成结果不准确, 不同的样品要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检验方法优先采用国家规定的标准检验方法或国际标准。

菌株培养和配制不同的细菌对氧气、二氧化碳、p H值、温度、营养等的要求各不相同, 严格控制培养条件对细菌鉴定很关键。

菌株保存标准菌株和从样品中分离出的菌株, 其保存方法有多种。最理想的为真空冷冻干燥法, 但这种方法的操作技术难度大, 花费高, 需特殊设备。近几年来, 采用卵黄液普通安瓿熔封法超低温保存菌种, 效果很好[4]。

7 卫生检验人员的素质和数量的规范管理

建立业务人员岗位强化培训卫生检验员的业务基本知识和技术高低直接关系到检验结果的准确与否, 介于基层卫生检验人员的基础理论差, 技术水平低的状况, 必须对检验人员定期进行业务技术培训[5]。

检验技术人员的数量与工作量比例要适宜由于微生物检验的技术性强, 难度大, 涉及面广, 在日常工作中经常处于被动地位, 所以卫生检验人员在数量上发展缓慢。

增强法制观念, 建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加强技术人员医德医风教育, 提倡一丝不苟的科学作风。

摘要:微生物实验室检验质量控制是取得正确结果, 为临床提供实验依据的关键。也是完成室间质控的基础。下面根据多年临床实践, 针对微生物质量控制提出几点看法。

关键词:微生物,实验室,质量控制

参考文献

[1]兰中伟, 何玲, 袁桢, 等.微生物检验质量控制的初步探讨[J].现代预防医学, 2005, 9.

[2]刘泽春.基层卫生微生物检验质量控制[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00, 5.

[3]李秀珍.微生物检验质量控制工作体会[J].现代医药卫生, 2004, 8.

[4]杨建平.微生物检验质量控制影响因素分析[J].江苏预防医学, 2005, 2.

科学实验室自查报告 篇8

——对照《镇江市中小学教育装备绩效评估细则(实验室)》

根据《镇江市中小学教育装备绩效评估细则(实验室)》文件,“制度建设5分、台账资料16分、仪器管理18分、环境管理2分、成本管理4分、使用管5分、实验教学20分、效益成果30分”等8个方面。我校对于科学实验室进行了自查。

一、实验室建设

(一)领导高度重视,加强实验室管理与建设。

为全面加强实验工作,学校对原有实验室进行了清查,对原有实验员和主管主任进行了调整,对实验室加强了管理,由主管教学的校长和主管主任具体负责实验工作。使实验室工作管理走向科学化、规范化、高层次、创造新特色。

(二)库室建设

我校建有实验楼,有科学实验室一个,科学探究室一个和一个实验准备室。各室均符合相关实验室建设的基本要求。仪器账册齐全,账目清楚。

(三)实验设备

严格按照教育部要求配备实验设备。保证实验设备规范化。有专用实验台凳,有准备台,仪器柜数量充足,能做到仪器器材均入柜且存放规范,不积压。

(四)仪器的配备

我校的仪器设备全部相关标准配备,且分组实验的品种达到100%,数量达100%以上,演示实验用的品种数量也分别是100%。

(五)药品试剂配备

药品试剂配备适合实验仪器的数量。

二、实验室管理

(一)规章制度根据相关文件精神,我们在狠抓实验室自身建设的同时,还着手于实验室标准化、制度化的管理。学习、宣传实验室管理条例,并把这些制度装框分挂在各实验室,以便师生随时了解并严格执行。

(二)仪器账册

有仪器器材经费帐和实物分类帐(总务处和实验室各有一套)。有总帐、分类帐、低值易耗品帐。记帐及时,流程规范,准备无误,橱窗有卡,帐帐相符,帐物相符,帐、卡、物 1

相符。要求各仪器柜挂有物品编号、名称、数量卡,便于了解和查找,对各实验室帐物定期自查自检,对随时购置的仪器、物品及时上帐,不拖不欠,做到帐物相符。

(三)仪器保管

按仪器的不同类别定橱定位,在物品的摆放上做到了科学分类,拿取方便,摆放整齐美观。要求各仪器柜挂有物品编号、名称、数量卡,便于了解和查找。

加强科学实验室安全措施,对有毒、易燃、易爆药品采取好单库、单柜存放,对一般药品,按其类别、化学性质分柜保管,由于平时重视,措施得力,药品管理上一直没发生问题。

由于我校空余教室比较少,所以化学药品与其他金属制品同室存放,但为了安全,我们对于化学药品和浸制标本,都贴标签并涂蜡保护。各实验室对所存仪器做到科学保管,基本做到了防尘、防潮、防腐剂、防光、防磁、防变形、防虫、防冻、防挥发等保护工作。

实验室安全自查报告 篇9

难忘的工作生活已经告一段落了,回眸过去这段时间的工作,有惊喜,也有不足,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份自查报告了。相信大家又在为写自查报告犯愁了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实验室安全自查报告,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实验室安全自查报告1

为了贯彻上级《关于立即开展危险化学药品及再生资源回收安全检查》的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学校危险化学品的使用、管理,保障学校和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我校近期对化学药品安全使用、管理进行了一次彻底检查,现就检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危险、剧毒药品的采购

危险、剧毒药品的采购由学校化学教师和实验室工作人员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参照《其他中学教学仪器配备目录》提出申购计划。在做计划时,应严格控制易分解、易变质、剧毒等药品的一次采购量。申购计划应由教研组组长审核,报请学校领导批准。

二、危险、剧毒药品的管理与使用

1、学校应建立危险、剧毒药品帐册,从购进、入库、领用、使用、处理都必须及时、准确作好记录,做到帐物、帐帐相符。

2、学校应将危险、剧毒药品与普通药品分开存放(建立单独的保管室或专门的橱柜)。实验室管理人员应对危险、剧毒药品要作经常性检查。药品柜、橱门上应贴上橱签,药品容器上应有标签,所有标签均应写明药品的类别、名称、纯度等级、数量及购入日期,标签应保持字迹清晰。确保药品容器的密封性。

3、实验室管理人员应将危险、剧毒化学药品分类存放,相互保持安全距离,严禁混放;强酸、强碱要上锁保管,放在不为外人轻易获取的地方。严格保管好各类化学危险品和剧毒品,做到人离门锁。剧毒药品的管理应严格执行“四双制度”,即“双人验收、双人双锁、双人领用、双本帐册”。

4、任课教师领用危险、剧毒药品时,必须填写“危险及剧毒药品领用单”,交化学科教研组长批准后,才能向管理员按所需数量领取。领用的危险及剧毒药品在应用后,如有剩余仍由任课教师缴还实验室,并在原领用单上注明缴还药品的数量。

5、使用危险化学物品的教师及实验人员,必须遵守操作规程,严格落实安全防护措施。

6、化学危险、剧毒药品发现丢失、被盗时,应当立即报告学校领导、教育主管部门和当地公安部门。

三、废弃危险、剧毒药品的处置

实验后的危险及剧毒药品废液或残渣等应集中存放,由学校化学教师定期安全处理和销毁。在处理过程中尽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注:危险、剧毒药品的具体范围。

1、下列中学实验室常用药品为危险药品:

①易燃液体:、汽油、乙醛、丙酮、苯、乙酸乙酯、甲苯、乙醇、1,2—二氯乙烷、己烷、二甲苯、原油、煤油。

②易燃固体:红(赤)磷、硫粉、镁条、铝粉、黄(白)磷。③氧化剂:过氧化钠、氯酸钾、高锰酸钾、硝酸铵、硝酸钾、硝酸钠、重铬酸铵、重铬酸钾、硝酸汞、硝酸银、硝酸铜。

④腐蚀品:硝酸、发烟硫酸、硫酸、过氧化氢、溴、三氯化铝、盐酸、磷酸、甲酸、冰乙酸、乙酸、氢氧化钾、氢氧化钠、氨水、氧化钙(生石灰)、硫化钠、氢氧化钙、碱石灰、苯酚、甲醛。

2、下列中学实验室常用药品为剧毒物品: 二氯化钡、氢氧化钡、四氯化碳、三氯甲烷、乙酸铅、溴乙烷、乙二酸、黄(白)磷(又是易燃品)、苯酚。

3、中学实验室不常用的危险品和剧毒品: 品种略(如苦味酸、氰化物、磷化锌、碳酰氯等)试剂的存放。

化学试剂在贮存时常因保管不当而变质。有些试剂容易吸湿而潮解或水解;有的容易跟空气里的氧气、二氧化碳或扩散在其中的其他气体发生反应,还有一些试剂受光照和环境温度的影响会变质。因此,必须根据试剂的不同性质,分别采取相应的措施妥善保存。一般有以下几种保存方法:

1、密封保存

试剂取用后一般都用塞子盖紧,特别是挥发性的物质(如硝酸、盐酸、氨水)以及很多低沸点有机物(如乙醚、丙酮、甲醛、乙醛、氯仿、苯等)必须严密盖紧。有些吸湿性极强或遇水蒸气发生强烈水解的试剂,如五氧化二磷、无水AlCl3等,不仅要严密盖紧,还要蜡封。在空气里能自燃的白磷保存在水中。活泼的金属钾、钠要保存在煤油中。

2、用棕色瓶盛放和安放在阴凉处

光照或受热容易变质的试剂(如浓硝酸、硝酸银、氯化汞、碘化钾、过氧化氢以及溴水、氯水)要存放在棕色瓶里,并放在阴凉处,防止它分解变质。

3、危险药品要跟其他药品分开存放

具有易发生爆炸、燃烧、毒害、腐蚀和放射性等危险性的物质,以及受到外界因素影响能引起灾害性事故的化学药品,都属于化学危险品。它们存放一定要单独存放,例如高氯酸不能也有机物接触,否则易发生爆炸。

强氧化性物质和有机溶剂能腐蚀橡皮,不能盛放在带橡皮塞的玻璃瓶中。容易侵蚀玻璃而影响试剂纯度的试剂,如氢氟酸、含氟盐(氟化钾、氟化钠、氟化铵)和苛性碱(氢氧化钾、氢氧化钠),应保存在聚乙烯塑料瓶或涂有石蜡的玻璃瓶中。

剧毒品必须存放在保险柜中,加锁保管。取用时要有两人以上共同操作,并记录用途和用量,随用随取,严格管理。腐蚀性强的试剂要设有专门的存放橱。

危险、剧毒药品的采购由学校化学教师和实验室工作人员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参照《xx省中学教学仪器配备目录》提出申购计划。在做计划时,应严格控制易分解、易变质、剧毒等药品的一次采购量。申购计划应由教研组组长审核,报请学校领导批准。

实验室安全自查报告2

实验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提高教育水平和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建筑系把实验教学作为常规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必须完成的教学任务来看待。为了确保实验室及建筑测量室的安全,我系于4月7日对各实验室进行了安全检查,现具体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建筑系专业教师配备齐全,实验室有专人专管,且实验室及建筑测量室各项配备齐全,在各方面做好实验室及建筑测量室的相应工作。

1、以防护为主,确保实验教学安全

确保实验室安全是为了育人,育人必须安全。在实验室管理过程中时时、处处、事事都要把安全放在首位。

2、搞好实验室安全管理

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目的不仅是要营造一个洁净、整齐、具有科学实验氛围的文明、安全的实验教学环境,以激励学生探索进取,获取知识,而且还要各种安全规章制度上墙,根据实验室管理制度要求教师和学生。每学期新学期开学都会带领学生学习实验室的各种规章制度。除此之外要保持实验室及建筑测量室环境的整洁,实验室内要坚持经常打扫,天天保洁,做到室内经常保持洁净。

3、着眼于实验室的全面管理,强调管理、使用、安全一起抓。

深入到仪器设备存放、使用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善始善终管好用好,结合安全重点全面管理。总之,管理者要充分认识自己的工作目标及行动规范,认真管好用好仪器设备。教学仪器无论在存放或使用过程中,都要十分重视安全防护工作,确保受教育者人身和财产安全。

4、每次使用完后,要将实验室和建筑测量室门窗锁好,进行防盗处理。

5、实验室水、电到桌,学生进入实验室特别强调用电安全十分重要。一般情况下,老师严格管理用电制度。

6、防火安全也同样重要,实验室里灭火器等防火安全设备,课堂内外防止火灾的发生。

二、检查情况

1、重点检查安全隐患问题:电路、房屋漏雨等;经过对实验室、仪器室的检查,电路、开关、插座均安全性能良好,无漏电现象;房屋均无漏雨现象。

2、防盗问题:检查门、窗有无损坏。经检查,门窗均良好,无破损现象。

3、防火问题:消防灭火器材是否齐备。由于条件所限,实验室消防器材主要是灭火器,准备齐全,陈列有序,能够处理突发火灾。

4、实验室面积较小,后门不能正常打开。

三、下一步工作的措施

1、加强常规安全管理:防电、防火、防湿、防潮、防盗。

2、严格遵守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学习和执行。

3、严格遵守实验室管理员职责管理制度,认真管理与安全使用各种仪器。

实验室安全自查报告3

根据上级文件要求,我校对科学实验室的建设、管理、配置与使用进行了自查。

一、实验室建设。

1、小学科学实验室设置与用房。

我校有科学实验室一间,其内放置了实验器材与设备,也做保管室用,各班教室也可用作实验室。(6分)

2、实验室内部设施。

实验室内有教师演示台,学生实验桌凳18套,供电到室,仪器柜数量合理,内部设施已达标。(6分)

3、安全设施和措施。

实验室内配有灭火器,具有防潮、防水、防腐、防尘、防盗、等设备。(4分)

二、实验室配置。

1、教学仪器不齐全,有破损。(4分)

2、实验人员无实验员培训合格证。(3分)

3、学校每年安排实验教学的专项经费,且占有合理的比例,每学期没有教学仪器设备及实验消耗品的.补充计划,所有仪器设备由正规渠道采购,质量可靠,无“三无”。(4分)

4、自制教具达一定比例。(4分)

5、实验教学仪器不齐全。(4分)

三、实验室管理。

1、档案材料不齐全。(2分)

2、实验按用、管、配、建程序,全面确定学校各功能定位,落实设施、设备、装备不同规格的配套教学仪器,各室做到经常清扫通风。(3分)

3、实验教学仪器及药品没有及时得到补充,有所欠缺,对现有的仪器、器材能做到很好的维护和保养。(2分)

4、实验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有一定的业务水平,对简单的仪器有一定的维修能力。(2分)

5、所有仪器均按规定摆放。所有仪器均入柜,大下、小上,重下、轻上,高后、低前等。仪器正放、平放,仪器没有堆放。而且所放位置是阳光照不到的位置,如照得到,就用窗帘遮住。室内做到一用一扫,保持清洁、干燥、通风,须防潮的做到防潮。存放的仪器,保持了成套性、完整性,同类仪器放在一起,同一仪器的主件、附件、零配件放在一起。(4分)

6、实验室内,管理制度,学科实验一览表上墙。(3分)

四、实验室的使用。

1、实验教学普及率均有90%以上。(30分)

2、各种表册齐全。(5分)

3、实验教师有参与上级规定的培训及学习。没有获奖记录。(3分)

微生物实验室自查报告 篇10

关键词:微生物,质控考核,鉴定

微生物检测的质量控制, 是实验室检测工作的基础, 直接关系到微生物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盲样菌株微生物质控考核, 是评定实验室细菌检测能力的有效手段, 通过室间比对来评价实验室整体技术水平, 达到强化室内质量控制效果[1]。现将本实验室2 0 1 5年参加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质控样品鉴定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质控盲样

由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下发, 共四份样本为冻干菌种, 编号分别为1 5 A 4 0 0 3、1 5 A 7 0 0 6、1 5 A 8 0 0 9、1 5 A 6 0 1 1 (提示:沙门菌、溶血性链球菌、蜡样芽孢杆菌、阪崎肠杆菌;单一菌种) 。

1.2 主要仪器

生化培养箱、显微镜。

1.3 培养基及试剂

质控所需培养基和试剂均购自北京陆桥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和天津市金章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诊断血清均购自宁波天润生物药业有限公司。所有培养基、试剂和诊断血清均经过质量控制, 效期内使用。

1.4 检测方法

依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G B 4 7 8 9.4-2 0 1 0、G B 4 7 8 9.1 1-2 0 1 4、G B 4 7 8 9.1 4-2 0 1 4、G B 4 7 8 9.4 0-2 0 1 0, 以及国家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风险工作手册推荐方法。

2 实验步骤

2.1 直接分离和增菌

在无菌条件下, 打开菌种玻璃管, 将冷冻干燥的菌种溶解于5 m l营养肉汤中, 振荡均匀, 作为基础液。分别取0.5 m l基础液接种以下1 0 m l增菌管, 同时直接划线接种平皿, 见表1。

2.2 培养结果

4份盲样标本都在直接接种的平皿里有所生长, 根据本次质控考核样本为单一菌种的提示, 可从各个有典型菌落生长的平皿里, 挑取单个菌落继续进行培养和鉴定。各个盲样标本在各自有典型菌落生长的培养基平皿中, 其生长情况见表2。

2.3 菌种鉴定

2.3.1 菌种革兰染色和初步生化鉴定

见表3、表4。

2.3.2 根据菌种的初步生化鉴定结果

使用不同菌种生化实验套装, 对菌种进行其他生化实验, 反应结果如下:

1 5 A 4 0 0 3和1 5 A 8 0 0 9:甘露醇+、山梨醇+、O N P G-、丙二酸盐-、卫矛醇+、K C N-、水杨苷-、肌醇-。

1 5 A 7 0 0 6:葡萄糖+、乳糖-、甘露醇-、水杨苷+、明胶-、山梨醇-、菊糖-、胆汁溶菌-。

1 5 A 6 0 1 1:动力+、V P+、葡萄糖利用+、溶菌酶耐性+、硝酸盐还原+、西蒙枸橼酸盐-、甘露醇-、木糖-、酪蛋白分解+、根状生长-、溶血试验+、蛋白质毒素结晶-。

2.3.3 血清学实验

将菌种1 5 A 4 0 0 3和1 5 A 8 0 0 9用沙门菌诊断血清做凝集, 结果均为:A F O+、盐水-、O9, 1 2+、、Hg, m+、H7+。

2.4 结果报告

根据以上细菌的培养特性、菌落特征、细菌形态、生化和血清学实验, 综合鉴定报告:1 5 A 4 0 0 3检出肠炎沙门菌、1 5 A 7 0 0 6检出溶血性链球菌、1 5 A 8 0 0 9检出肠炎沙门菌、1 5 A 6 0 1 1检出蜡样芽胞杆菌。

3 讨论

本文主要对本次微生物质控检验过程进行分析, 旨在加强借鉴与交流。质控考核是对检验人员技能、实验室内质量控制情况的一种检验[2]。本次质控考核样品均为单一菌种, 无背景干扰, 分离鉴定相对简单。而在日常工作中, 样品中经常含有其他杂菌, 特别是污染比较严重的样本, 要从中分离出特定致病菌, 需要检验人员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精密细致的观察和熟练的操作技能[3]。在做样品之前要有一个清晰的思路, 每一步需要做哪些实验, 鉴定目的要明确, 鉴定方向要找准。对于设备配置比较落后的基层实验室, 全部是手工操作, 规范的步骤和责任心就显得尤为重要。必要时, 选用一些快速简便的方法, 比如显色培养基, 在试验过程中至关重要, 有事半功倍之效[4]。目的菌显色明显, 易于辨认, 在日常工作中特别是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能够快速做出初步判断。

在微生物质控样品检验工作中, 可采用的实验方式比较多[5]。在本次考核盲样处理过程中, 用稀释液将菌种溶解后, 同时接种选择性增菌液和选择性平皿。如果平皿中长出典型目的菌落, 则可以直接挑取单个菌落进行下一步鉴定, 可节省时间。若平皿中无菌落生长, 再从各个增菌液中挑取接种至平皿进行分离培养。

本次考核范围给出4种菌种, 但是结果只出现其中3种, 有2份盲样同为肠炎沙门菌。但是这2株沙门菌在鉴定过程中有所不同, 15A4003的血清学实验比较顺利, O抗原和2项H抗原凝集都比较明显。而15A8009的O抗原和第1项H抗原凝集尚可, 第2项H抗原不凝集。因此需通过抗原诱导, 诱导出第2项H抗原。然而在诱导的过程中, 由于多次传代操作, 导致菌体抗原出现自凝情况, 无法继续进行血清学实验。因此又从最初样本处理的步骤中取得菌株继续进行, 最后成功诱导出第2项抗原H7。由此可见, 在未得到最终结果之前, 实验过程中各步骤的培养物应予以保存, 以便溯源。

总之, 质控考核是实验室对自身进行质量控制和能力验证的一种手段。通过能力验证对实验室检测能力进行评估、监督和确认, 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纠正, 有利于实验室水平的提高和完善[6]。

参考文献

[1]曹利蓉, 张霞, 郑婕, 等.2 010年微生物盲样室间质控分析[J].疾病监测与控制杂志, 2012, 6 (9) :52 3-52 4.

[2]陈建琳, 顾永洋.混合菌种盲样鉴定分析[J].应用预防医学, 2012, 18 (5) :312-313.

[3]蔡周梅, 梁炳健.微生物实验室质量控制与影响因素探讨[J].中国卫生工程学, 2016, 15 (3) :303-307.

[4]刘军.2012-2014年射阳县疾控机构微生物实验室质控盲样考核结果分析[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 2016, 27 (1) :55-56.

[5]康妍.微生物质控样品检验结果分析[J].科技展望, 2015 (7) :150.

上一篇:24.新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风娃娃》下一篇:9+3计划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