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实验室管理

2024-10-24

微生物实验室管理(精选12篇)

微生物实验室管理 篇1

摘要:目的 探讨实验室微生物检验质量控制措施及管理技能, 最大限度地避免实验误差, 确保检测结果客观公正、准确可靠。方法 积极开展实验室质量控制, 对影响检验质量的各环节、各因素制定计划和程序, 并在其实施过程中进行连续评价和验证, 对发现的问题和不合格情况及时处理并采取纠正措施。参加实验室间比对和能力验证活动, 接受盲样考核。当结果不满意时, 找出不满意的原因并及时整改。结果 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持续有效, 检测质量不断提高, 为社会提供的数据公证、可靠。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结论 领导重视、全员参与, 持之以恒地开展实验室质量控制, 经常参加实验室间比对和能力验证活动, 才能不断提高实验室处理各种检验样品的能力, 确保检测结果客观公正、准确可靠。才能不断提高实验室检测能力和管理水平。

关键词:微生物,实验室,质量控制,质量评价

开展质量控制, 是实验室内检测工作的基础, 直接关系到细菌学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1]。质量控制的内容包括实验室全面的质量管理、室内质量控制和室间质量控制评价等。全面质量管理是机构通过建立质量管理体系, 全方位控制与保证检验工作的质量。室内质量控制是由实验室内部根据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制定并实施, 是检验人员对检验质量进行自我控制的过程, 可以保证微生物检测工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是质量保证的核心和基础。室间质量控制评价是由实验室外部的组织或机构对实验室检验能力进行的质量评价和能力验证。现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的一些具体做法报告如下。

1 运行全面的质量管理

领导重视、全体职工积极主动参与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领导重视可确保实验室开展检验工作所需要的人、财、物, 充分调动全体检验人员的积极性, 提高质量意识[2]。实验室应按照GB/T15481-2000《检验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CNAL/AC01:200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 (ISO/IEC17025:2005) 和《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 (国认实函[2006]141号) 的要求, 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并由中心主任批准, 签字和注明日期, 确保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持续有效。按照预防为主、全员参与、过程控制、持续改进的原则全方位控制与保证检验工作的质量。体系的运行涉及中心的实验室、相关业务科室、管理部门、后勤支持部门等共同参与和协作。其中实验室承担全面质量管理中以技术手段保证检测结果的大部分工作, 即质量控制活动。

2 实验室内的质量控制

实验室室内质量控制就是对影响检验质量的各环节、各因素制定计划和程序, 并在其实施过程中进行连续评价和验证, 对发现的问题和不合格情况及时处理并采取纠正措施。影响实验室检测结果的因素很多, 包括检验人员、环境因素、仪器设备、检测方法、实验耗材、量值溯源、抽样方法、样品处置等一系列环节。实验室必须运用技术手段控制影响检验质量的各个环节。

2.1 对检验人员的要求

人员素质和能力是保证检验质量最根本的因素, 检验人员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实验技能, 而且还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对工作认真负责, 最大限度地避免实验误差, 确保检测结果客观公正、准确可靠。实验室应根据工作需要, 合理配置检验人员, 满足实验的要求。应保证实验室人员得到及时培训及不断更新知识, 鼓励检验人员通过各种途径学习和掌握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 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微生物检验人员应该相对固定, 不应随意变动, 杜绝参与其他专业轮换 (除非特殊需要) 。在专业知识方面, 要求检验人员参加相应的卫生系列职业技能考核, 取得合格成绩, 持证承担相适应的岗位。在实验技能方面, 每年组织开展人员比对、结合参加外部能力验证、实验室评审和内审、卫生应急演练等活动。在不断更新知识方面, 按疾控机构“绩效考核”的要求, 选送检验人员去业务水平高、设备先进的认可实验室进修学习3~12个月, 本中心同意有学术论文的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建立并长期保存专业技术人员有关学历、资历、培训、技能考核等业绩档案。

2.2 设施环境和仪器设备的监控

实验室的总体布局和各部位的安排要充分考虑减少潜在的对样品的污染和对人员的危害。在微生物学检验工作中, 影响检测工作质量的设施环境包括无菌间/洁净室、生物安全柜/超净工作台、各类培养箱、水浴箱、冰箱/冷冻柜、干热灭菌器、压力蒸汽灭菌装置等。在日常工作中必须保证这些设施设备始终处于良好运行状态。电热恒温培养箱、冰箱、水浴箱等基本设备, 每天用经过检定的温度计连续监测温度, 并做好记录 (必要时监测湿度) 。绘制温度控制图, 超出控制范围, 立即查找原因, 采取纠正措施, 确保这些环境条件持续满足检测方法所规定的范围;压力蒸汽灭菌器、干热灭菌器采用化学法对其实施监测;无菌间/洁净室、生物安全柜/超净工作台, 采用活菌计数法实施监测, 即:以无菌方式将3个营养琼脂平板带入无菌操作室, 在操作区台面左、中、右各放1个, 打开平板盖, 在空气中暴露30分钟后将平板盖好, 置35℃培养48小时, 取出检查, 3个平板上生长的菌落平均小于1个为符合要求。

2.3 检测方法的选择

任何检测工作都必须采用某种测定方法, 选择一种正确可靠的测定方法是质量控制的重要保障。实验室应优先选用现行有效的国家、行业、地方、企业标准中规定的检验方法。如无标准方法, 应从知名的技术组织或有关科技文献、权威期刊公布的方法中选择合适的方法, 并按相关程序对该方法进行验证、鉴定和审批, 从而保证得到可接受的检测结果。

2.4 质控菌株

实验室必须保存有满足实验需要的质控菌株。质控 (标准) 菌株是指具有典型稳定的形态、生理、生化及血清学特性, 并被国际社会所认可的菌株。这些菌株经实验室鉴别重复性好, 菌株变异性极小。

2.4.1 质控菌株的来源

质控 (标准) 菌株主要来源于专门的保存供应机构, 如中国卫生部生物制品检定所菌种保藏中心 (CMCC) 、美国菌种保藏中心 (ATCC) 和英国国家典型菌种保藏中心 (NTCC) 。如无上述机构的菌株, 也可使用上级业务部门保存的可溯源的质控 (标准) 菌株。

2.4.2 标准菌株的保存方法

标准菌株的保存方法有培养基保存法、冷冻干燥法、超冰冻保存法等, 其中培养基保存法简单易行, 适合基层微生物实验室使用, 但应注意连续转种不能超过5代。培养基保存法分为三种类型: (1) 普通琼脂斜面保存法:肠杆菌科细菌、葡萄球菌等一般细菌可接种于不含糖的普通琼脂斜面上, 经35℃培养18~24小时后, 置4℃冰箱可保存1个月, 每月传代一次。 (2) 血琼脂斜面保存法:链球菌、肺炎链球菌接种于血液琼脂斜面上, 经35℃培养生长后, 置4℃冰箱保存。半个月至一个月移种一次。 (3) 半固体穿刺保存法:将细菌接种于琼脂半固体或血清琼脂半固体内, 经35℃培养18~24小时, 再加入灭菌的液体石蜡, 置4℃冰箱可保存3~6个月, 适用于肠杆菌科细菌及链球菌的保存。不论采用何种保存方法, 每支菌株都应以适当的标签、标记来表示其名称、标准号、接种日期和所传代数并做确认试验。

2.5 培养基的质量要求

培养基是微生物检测实验室重要的检测试剂之一, 其质量的优劣、保存是否得当、配制使用是否正确等都直接关系到分离培养的成败。目前大多使用市售成品干粉培养基, 加蒸馏水溶解后, 灭菌分装备有, 也可选择用成套直接使用的产品。

2.5.1 选择合格的供应商

供应商至少应出具三证 (许可证、注册证、经销证) 资质证明。选择供应商的原则:⑴选择国内外知名品牌和市场信誉度高的产品;⑵选择有质量保证能力的企业;⑶选择有服务保证能力的企业。例:上海市CDC、上海科华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生物制品检定所, 广东环凯公司等。

2.5.2 控制购买的数量

购买培养基时, 要根据日常的工作需要制定计划, 购买的数量应控制在保质期内、保证当年能够使用完毕, 尽可能购买小包装的产品。

2.5.3 培养基验收、储存

验收人员在验货时, 应仔细核对并记录培养基名称、数量、规格、批号、生产日期、保质期及密封状况等, 保管人员应做好登记入库手续。干粉培养基应保存在恒温、阴凉的干燥处, 要避免阳光直射。培养基一旦打开使用, 应及时记录开瓶日期, 开瓶后超过半年, 不宜使用。培养基结块、变色不能使用。

2.5.4 培养基的质量控制

成套直接使用的培养基, 性质较稳定, 只要按说明书要求的条件保存, 在有效期内可保证质量。对于关键培养基以及具有多重指标的培养基, 在每批购进后都要进行技术验证。选用已知特性的标准菌株分别对分离培养基、选择培养基、鉴别培养基、增菌培养基、培养液进行性能试验, 符合要求者才可使用。

配制、使用培养基时应注意: (1) 配制记录完整, 包括名称、数量、配方、pH值、配制日期、有效期、灭菌方法、分装情况、标签、配制者姓名等。 (2) 自制培养基或市售培养基都必须检查其颜色与透明度。液体培养基出现浑浊、沉淀, 固体培养基表面出现干裂, 含指示剂的培养基出现变色, 血平板出现溶血或有菌生长均不能使用。 (3) 培养基pH值若超过规定值±0.2时, 也不能使用。 (4) 各类以无菌操作分装的培养基及自配经压力蒸汽灭菌后的液体培养基均须置35℃孵育24小时, 无菌生长者才可使用。

2.6 试剂、染色液

微生物实验室的试剂、染色液配好之后, 应在标签上标明名称、浓度、p H、配置日期、失效日期、配置者姓名等, 同时应做全面检定和性能试验。⑴用已知标准阳性和阴性菌株毒株进行测试, 符合规定要求者才可使用, 如革兰染色可选用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作为对照。⑵根据试剂或染色液自身的稳定性及使用频度定期检查核对。较稳定的试剂, 如靛基质 (质控菌株可选用大肠杆菌和产气肠杆菌作为对照) 试剂, 应在配置时及以后每周检查核对一次;不稳定的试剂, 如氧化酶 (质控菌株可选用铜绿假单胞菌和大肠杆菌作为对照) 及细胞色素氧化酶试剂所用的盐酸四甲基对苯二胺溶液, 或触酶用的过氧化氢溶液, 应在每次使用时检测, 合格者才可使用。不稳定的试剂最好临用时配制或采用妥善的保存方法。

2.7 诊断血清

在购进各种诊断用的抗血清时, 应记录抗血清的名称、包装及数量、批号、失效期、生产厂家以及合格供应商的联系方式、收到日期及收到者姓名, 同时应检查基本特性。应做到:⑴检查抗血清的透明度与色泽是否与标准相符, 若出现有混浊或絮状沉淀, 表明已污染, 不可使用。还要注意各种抗血清的效价和有效期, 超过有效期者不能使用。⑵抗血清特性检查宜采用已知阳性及阴性菌株、毒株测试其敏感性和特异性。

2.8 量值溯源的质量控制

按照量值溯源的要求, 实验室所有直接出具数据的测量仪器, 在使用前均应送当地法定或有资质的计量测试机构检定/校准。对于使用频繁、容易漂移的仪器还应进行期间核查, 即在两次检定/校准周期之间由实验室自身进行的等精度核查, 核查频率由仪器本身的漂移和使用频度而定。对于非直接出具检测数据的测量仪器, 通过检定/校准的方式建立本单位计量标准, 然后由实验室自己进行相应的比对, 以此达到内部量值传递的效果, 如用于温度监控的温度计、定性或半定量操作的定量移液器等。对于不能通过检定/校准达到量值溯源要求的仪器设备, 实验室应进行功能检查。2.9检验过程的质量控制除以上各要素进行质量控制外, 还要对检测的所有步骤和环节进行质量控制, 包括从样品的采集、流转、实验记录、数据统计及检验报告等, 对这些环节实施质量控制是最有效的室内质量控制措施。

2.9.1 抽样和样品的质量控制

⑴选择抽样时间。一般选择在疾病早期、急性期或症状典型时或用药前采集, 食物中毒的样本应及时采集可疑食物等, 流行病学调查还要采集发病早期和晚期双份血样等。⑵抽样方法。根据待测微生物种类不同采用不同的方法采样, 如厌氧菌、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真菌、L-型细菌以及其他微生物的检验均须用不同的方法采样。⑶盛装样本的容器, 除大便、肛拭子和痰等样本外, 其他样本均应无菌操作采集并以无菌容器盛装。盛标本的容器须经高压灭菌器、干热灭菌器等物理方法灭菌, 或用一次性无菌容器, 而不能用消毒剂或酸类处理。⑷所采集的样本应具有代表性, 样本量不宜过少;在卫生微生物检测中还应有合理的布点, 符合随机性和稳定性, 即应考虑被测组分在空间分布和随时间变化的问题, 取样量可根据相应的国家标准、规范进行, 也可根据客户相应的合同实施。⑸生物安全, 样本采集和运送时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污染、传播和自身感染。

2.9.2 样本的处置

一般样本应就地采集、及时送检, 若现场离实验室远, 则所采样本必须专人负责妥善保存, 采用适当的保存条件 (如保温、冷藏、厌氧或接种入培养基等) , 以避免样本腐败变质;含氯制剂消毒处理过的饮用水、污水应加硫代硫酸钠脱氯处理。样本运送应有专人负责, 特别是烈性传染病样本应密封, 并保证两人以最快的交通工具运送, 要确保生物安全。

2.9.3 样品的流转

样品有专人接收、登记和保存, 并建立对拟检样品的唯一性识别系统, 保证在任何时候对样品的识别不发生混淆。样品编号后送实验室检验人员, 检验人员对不符合检验要求的样品应拒收并向送检人员说明原因, 告知正确的采样方法, 要求其重新采样送检。检验人员收到样品后, 应及时检验, 如不能及时检验, 可根据样品的不同性状, 采用不同的保存方式。例:水质样品及液态食品样品置4℃冰箱保存, 固体样品及血清样本置-20℃冰箱保存, 糖果类样品可室温保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事件、食物中毒及流行病学调查的样品必须及时检验。

2.9.4 原始记录和检验报告

在检验过程中, 要严格强制执行操作规程, 按实验室选定的操作方法中的步骤进行操作, 不得随意改动操作程序。严格进行无菌操作, 避免环境中微生物污染。同时做好原始记录, 保证能够再现检测过程。校核人员应审核重点:原始记录的原始性、客观性;检测人员是否按规定进行平行测定、空白对照试验;每批检验是否设置阳、阴性对照试验;不符合国家标准的样品是否有重复检验, 是否开展人员比对;原始数据及导出结果是否正确, 阳、阴性结果是否发生偏离。原始数据记录准确清楚, 校核无误后, 实验室应及时编制、出具检验报告。检验报告应使用法定计量单位。保证数据和结果准确、客观公正。检验报告签发人 (获准签字人) 必须经过评审机构批准, 对被认可的实验室出具的检测报告承担民事、法律责任。

3 实验室间的质量控制评价

比对和能力验证是在实验室内质量控制的基础上开展的。实验室比对是按照预先规定的条件, 由两个或多个实验室对相同或类似被测物品进行检测的组织、实施和评价的活动。与同级或上级有资质的实验室进行比对和上级检验机构组织的区域范围内的考核称为实验室间比对。能力验证是利用实验室间比对来确定和评价实验室检测能力的一种活动。由主管机构和上级业务部门按照能力验证的国家标准或国际标准组织, 是对实验室检测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考核、监督和确认。由主管机构和上级业务部门组织的实验室间比对和能力验证活动具有强制性, 实验室应有明确的职责, 确保参加这些活动。当结果不满意时, 实验室必须采取纠正措施, 找出不满意的原因并及时整改。

实验室质量控制及管理技能的探讨是一项长期、艰苦、繁琐而且细致的日常性工作。随着先进微生物检测仪器的普及, 工作中常涉及新的检测指标和采样方法, 需要与监测人员、流行病学调查人员、传染病人及其密切接触者、客户以及相关业务科室进行有效的沟通, 合理的选择检验项目, 正确分析、评价检验结果, 充分发挥技术支撑作用。按照绩效考核的要求, 开展满意度调查, 征求客户的意见, 了解客户的抱怨, 持续改进服务质量, 不断提高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微生物实验室只有持之以恒地开展实验室质量控制, 经常参加实验室间比对和能力验证活动, 接受盲样考核, 才能不断提高实验室处理各种检验样品的能力, 保证检测结果客观公正、准确可靠。不断提高实验室检测能力和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杨瑞军, 张建民.菌种质控结果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10, 26 (2) :226-227

[2]谢达禄.浅谈卫生理化检验质量保证[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08, 24 (6) :668-669.

[3]GB/T15481-2000.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S].

[4]ISO/IEC17025:200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S].

[5]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S]. (国认实函[2006]141号)

微生物实验室管理 篇2

1.进入微生物实验室所有人员必须以本规定规范自己的工作。

2.非工作人员不得进入实验室工作区域,外来参观、学习、进修人员进入实验室应得到批准并进行登记,遵守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相关规章制度。经批准的来实验室参观、协作、工程维护和仪器调试(或维修)的外来人员必须有本实验室人员陪同。

3.实验室人员在下列情况进入实验室特殊工作区需经实验室负责人同意: 1)身体出现开放性损伤;2)患发热性疾病;3)呼吸道感染或其它导致抵抗力下降的情况;4)正在使用免疫抑制剂或免疫耐受;5)妊娠;

4.所有实验室工作人员上岗前必须接受相关生物安全知识、生物安全法规制度培训并考试合格。

5.实验室应建立人员健康档案,并定期对实验人员进行健康监测与评估。包括上岗前体检,存留血清样本,定期体检,免疫接种。体检指标除常规项目外还应包括与准备从事工作有关的特异性抗原、抗体检测。

6.从事实验室技术人员应熟练掌握相关检验技术,常规消毒原则和技术,掌握意外事件和生物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置原则和上报程序。实验活动辅助人员;(废弃物管理人员、洗刷、保洁人员等)应掌握责任区内生物安全基本情况,了解所从事工作的生物安全风险,接受与所承担职责有关的生物安全知识和技术,个体防护方法等内容的培训,熟悉岗位所需消毒知识和技术,了解意外事件和生物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置原则和上报程序。

7.实验室工作人员必须遵守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避免实验室生物安全事故的发生。实验操作过程严格按照生物安全规定做好个人防护,以保证实验人员的安全和健康。

8.严格按照要求管理菌(毒)种,菌(毒)种在使用、保藏、转运、销毁过程中发生被抢、盗、遗失等事故,不得隐瞒,应保护好现场,立即报告生物安全负责人、保卫部门、中心领导和公安部门及时进行处理。

9.如发生实验室生物安全事故,应立即对被污染的表面或物品进行消毒,对受伤的人员进行紧急救护处理,并做好记录,及时报告实验室负责人和中心分管领导。

10.实验区发生泄漏事件或溢出事件影响到办公区人员安全时,办公区人员应及时撤离。在明确撤离指示后不得再进入返回实验区。撤离路线按照通道中“安全通道”箭头指示,有序撤离。

11.实验室生物安全监督员定期巡查实验室生物安全情况并做好巡查记录,发现问题应及时提出并督促纠正。

12.实验室监控设备管理人员定期对监控设备进行电路、线路检查,定期备份管理监控信息,以备需要时可以及时提供相关监控资料。

13.实验室废气、废物和废水处理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定,并详细记录,以备检查。

微生物实验室管理 篇3

关键词:生物医学工程 实验室建设 实验室管理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2(b)-0216-01

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本科教学中,如何培养不仅具备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而且具备科学研究能力等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对专业的发展和进步有着重大的意义。而实验室建设在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上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在实验室内,学生可以将课堂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发现课堂所学原理的真正所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因此,建立设备齐全、技术成熟以及管理科学、创新的实验室对于提高教学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2 专业实验室的发展现状

十余年来随着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实验室的不断发展壮大,管理方法落后、管理体系不健全、管理制度不完善等各个方面的弊端也不断暴露。

2.1 实验室设置理念陈旧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实验室的设置是根据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分类归纳后对应相关课程建立的。这类实验室对于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专业在实验教学中显出力不从心。有些实验室所承担的教学任务太少;有些实验课程安排混乱,上课时间交叉,导致学生实验连续性差,不仅造成实验器材的浪费,同时学生的实验效果也会受到影响。

2.2 实验室管理人员的短缺

由于高校学生扩招及专业让人才的短缺,导致专门的实验室管理人员的缺乏。目前,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实验室的有些实验室是由理论教师兼顾管理,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管理上的混乱,严重影响了实验室功能的发挥和完善。

2.3 实验设备的购置不合理

专业实验室的实验设备的购置,不仅要满足实验课程所需,还需要在专业性、实用性和创新性方面有所考量。目前,有些仪器设备使用率太低,不能充分运用到本科教学和科研活动中,造成了资源浪费。

3 专业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措施

实验室建设包括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两个方面,硬件指的是实验室环境、实验设备等[1],软件管理包括建立健全实验室的各种规章制度,培养具有较高业务水平和高素质的实验室技术人才等[2]。根据生物医学工程的学科特点及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几点改革措施:

3.1 教学团队型实验室设置

为了避免实验室使用不当、管理混乱的状况,提出利用实验教学团队来配置实验室的措施。由执行实验教学的骨干教师,可进行实验设备开发、维护的实验技术人员和进行实验室日常管理的实验人员组成的一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业务过硬的实验技术队伍[3]。每个教学团队配置一个教学研究实验室,必修课程之外,各个实践环节由团队教师带领指导。这样,学生能够始终跟随教师参与到真正的科学研究当中,对于实验仪器也能充分利用,充分发挥实验室的功能。

3.2 完善设备管理机制

实验仪器设备的管理直接反应整个实验室的水平和管理效果。实验仪器从采购、收货、入库、验收到使用等各个环节都必须明确到个人,不要采购一个人,验收又一个人,导致有些设备在各个环节上都容易出现问题,而追根溯源却无从查起。仪器设备的专人负责到底制度,避免了乱买仪器,验收松懈,责任推诿等现象,充分实现仪器设备的功能,提高使用效率。

3.3 利用科研牵动实验教学内容改革

当前,单一的实验课程教学已经不能满足专业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光靠一些经典成熟的实验已经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造能力。在理工类的专业中,科研项目是教师提高业务水平,推动学科发展的重要手段,在科研项目中挖掘专业实验项目必然成为实验教学内容改革的重点。

4 结语

实验室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基础性的工作[4]。同时。实验室管理工作又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该文针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实验室的管理提出了四个方面的改革建议。期待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实验室建设改革的探索将继续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在完善中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光.加强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思考[J].中国西部科技,2006(34):81-82.

[2]车将,廖允成.加强高校实验室管理建设的几点看法[J].实验科学与技术, 2011,9(6):183-185.

[3]于振江.加强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3,20(3):112-115.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 篇4

1病原微生物的分类和实验室的分级

1.1 病原微生物的分类

国家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者群体的危害程度, 将病原微生物分为4类 :第1类, 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非常严重疾病的微生物, 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物。第2类, 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严重疾病, 比较容易直接或者间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间传播的微生物。第3类, 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 但一般情况下对人、动物或者环境不构成严重危害, 传播风险有限, 实验室感染后很少引起严重疾病, 并且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的微生物。第4类, 是指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的微生物。第1类、第2类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1.2 实验室的分级

国家根据实验室对所操作生物因子采取防护措施, 将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分为4级:BSL-1实验室适用于操作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的微生物。BSL-2实验室适用于操作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 但一般情况下对人、动物或者环境不构成严重危害, 传播风险有限, 实验室感染后很少引起严重疾病, 并且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BSL-3实验室适用于操作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严重疾病, 比较容易直接或者间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间传播的微生物。BSL-4实验室适用于操作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非常严重疾病的微生物, 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物[1]。根据卫生部《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要求, 拟从事的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应与对应的生物安全防护水平相适应。

2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

2.1 成立组织机构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设立单位应成立生物安全委员会, 对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生物安全负责;制订生物安全管理和培训计划, 并对相关微生物危害性作出评估。

2.2 编写生物安全手册

内容包括:①评估实验中接触的微生物的危害级别;②标准或特殊安全操作规程;③个人防护要求;④意外发生时紧急处理程序;⑤生物废物处置方法;⑥实验设备安全消毒程序;⑦内务管理制度;⑧员工培训方法与记录。编制的生物安全手册应方便员工获取、阅读并遵照执行。

2.3 制定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包括病原微生物采集制度;包装、运输制度;病原微生物接收制度;安全保管制度;安全使用制度 (含内部流转制度) ;实验室准入制度;安全培训制度;安全防护制度;菌 (毒) 种运输、保存、使用与销毁制度;尖锐器具的安全操作制度;消毒与实验废弃物处理制度;安全监督检查制度等。

2.4 生物安全相关知识培训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应当每年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 保证其掌握实验室技术规范、操作规程、生物安全防护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 并进行考核。工作人员经考核合格的, 方可上岗。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必须是受过专业教育的技术人员, 清楚地了解工作中存在潜在微生物的种类与危害级别, 自愿从事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工作, 遵守生物安全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2.5 建立病原微生物标本采集制度

从事病原微生物标本采集的技术人员必须经过生物安全培训, 并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在标本采集过程中, 采样人员应具有与采集病原微生物样本相适应的防护措施;有效防止病原微生物标本扩散和感染的措施;保证病原微生物样本质量的技术方法和手段;对样本的来源、采集过程和方法等作详细记录。

2.6 病原微生物菌 (毒) 种或样本运输

按照《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 (毒) 种或样本运输管理规定》 (卫生部第45号令) 要求, 跨省运输, 经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进行初审, 报卫生部审批后持准运证实施运输;省行政区域内运输, 由运输单位提出申请, 接收单位同意, 报卫生厅审批后持准运证实施运输。病原微生物菌 (毒) 种或样本运输一般采用航空或陆路运输, 须专用包装、由经过相关生物安全知识培训的2人以上专人护送运输, 并在护送过程中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2.7 病原微生物菌 (毒) 种或样本的管理

严格按照《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菌 (毒) 种保藏机构管理办法》 (卫生部第68号令) 、《动物病原微生物菌 (毒) 种保藏管理办法》执行。制定病原微生物菌 (毒) 种的复苏、鉴定、保存标准操作程序和个人防护标准操作程序。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 (毒) 种有专库、专柜单独保藏;保藏场所有监控系统、有防盗设备;固定保藏地点, 实行双人双锁管理, 严格审批程序。

2.8 操作人员健康监测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设立单位应定期对实验室操作人员进行健康监测, 从而确定有无实验感染的疾病发生。具体如下:人员上岗前进行体检, 对接触相关危害微生物的人员进行临床检查及血清学检查;必要时采集其血清备存;提供有效的主动或被动免疫;对孕妇等易感者免于接触或从事高度生物危险性操作作出规定;实验室发生事故应立即报告, 对实验室获得性感染的个人作早期检查。需要时应向每个人提供医学评价、疾病监测和治疗, 有关记录存档。

2.9 事故处理和报告

制定实验室感染应急处置预案, 明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事故发生的报告程序, 并以文件形式保存, 对事故原因、经过、处理及预防作详细说明。

2.10 内务管理

实验室合理规划布局, 分区清楚, 不同生物安全级别的实验室具有相应的危险标识;在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入口处张贴生物危险标志, 并填写生物安全级别及相关信息;非实验有关人员和物品不得进入实验室;外来参观、进修或合作人员进入实验室前应得到负责人允许;实验室内禁止吸烟、摄食、饮水或其他与实验无关的活动, 实验设备维护或运出修理前进行消毒。

总之, 建立生物安全实验室, 加强生物安全管理是保护工作人员不受伤害, 保护环境和公众健康的平台, 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需要[2]。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设立单位应关注生物安全管理工作, 首先应对实验室的实验活动进行风险评估, 保证提供必要的生物安全防护措施, 尤其对风险级别较高的、接触高危标本几率较大的区域予以高度重视, 切实保护好实验室工作人员和环境的安全;从事病原微生物工作者应在工作中规范各种行为, 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严格遵守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 尽最大努力减少实验人员感染和环境被污染的可能。

参考文献

(1) GB 19489-2008, 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 (S) .

微生物实验室管理 篇5

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自查报告

为加强我中心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确保实验室各项工作的有效有序进行,确保微生物实验室不发生生物安全事件,保障公众健康,维护社会稳定,根据晋中市卫生局文件要求,对照检查内容,对我中心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进行了自查工作,检查结果如下:

一、组织机构及管理制度

我中心微生物实验室具有完善的生物安全管理责任制和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建有实验室生物安全自查制度,制定有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和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应急预案,所有实验活动均有实验记录并进行归档。

二、实验室布局设施及环境

微生物实验室分区明确,分为污染区、半污染区和清洁区,不同区域之间无交叉分布,实验室门有可视窗,并标示有生物安全标识和生物安全危害警告,工作人员衣物与实验室工作服及物品分开存放,实验室台面、墙壁、天花板和地面易清洁、无渗水、耐化学品和消毒剂的腐蚀,实验室配备有生物安全柜并储备有足够的实验防护用品和器材,制定有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在实验室的出口处配备有洗手消毒设施,二级实验室在工作区配备有洗眼装置等,有高压蒸汽灭菌器,实验室有可靠的电力供应,实验室所有设备功能正常,状态良好,并进行定期维护,每天早晨均监测室内环境参数,且参数符合工作要求和卫生相关要求。

三、人员与管理

微生物实验室工作人员均经过职业技术的职称考试,考核合格并取得资质,HIV实验室工作人员每年均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并建有实验室工作人员健康档案,所有实验室的活动均符合有关国家标准、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非实验有关物品不得进入实验室,实验操作人员防护水平符合相关规定。

四、实验室生物安全突发事件的处理工作

制定了艾滋病职业暴露应急预案、实验室污染及安全事故应急处置预案,处置意外事件的应急指挥和处置体系,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同时规范了皮肤刺伤(破损)的处理原则、离 1 心管发生破裂的处理原则并建立了意外事故报告制度。

五、菌(毒)种及样本管理

本实验室不保存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和样本。

六、废物处置

微生物实验室管理 篇6

关键词:高职生;仪器设备;设备管理

中图分类号: G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07)12-0053-02

高职教育是以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这类人才除了要求掌握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更主要的是要具有较强的职业综合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职业经验和职业技能的获得。实践教学是学生在校期间获得实践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的最主要途径和手段,它在整个高职教育教学体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目前很多高职生物类的专业,在实践教学特别是实验室的仪器设备管理过程中,处于非常困难的局面,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生物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方向不明是带来困难的主要原因。现在的高职院校有很多是从中专升上来的,其生物类专业还停留在传统农业的水平上,生物类的人才资源在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上的陈旧也导致了他们在建设生物实验室的时候,不能科学系统、有针对性地购置设备及管理设备。还有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有关生物技术的仪器设备,特别是高端设备太贵,而大多数职业技术院校的生物专业并不是热闹专业,学生的就业存在困难,因此不可能在仪器设备上聚集大量的人力与物力。技术落后、资源匮乏、生存困难导致生物实验室的仪器设备管理弊病众多。本文主要从日常管理的角度来谈生物实验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引起同行的注意。

一、生物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存在的弊端

(一)仪器设备的购置缺乏科学性

1.对专业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向不清楚。低水平,浅眼光而导致设备计划的不明确。目前的仪器设备购置是由各专业提出购置计划,再进行汇总,然后上报审批。各专业申报仪器设备计划的依据是课本上的实验项目。至于这个实验项目是属于什么类型的实验、有无开展的必要、该实验是否代表了最新的技术水平、仪器设备的功能是否先进齐全等等问题,很少有进行论证。如我们有一次购置一台皮辊轧花机,找了很多厂家,都说这种机型早就淘汰不生产了,现在已改用更先进的锯齿轧花机了。我们有一种环保设备,在一年的时间内购置了两台,价格相差不多,但功能却相差很远。很多兄弟院校的实验室同行经常到我院生物实验室参观,问得最多的问题就是专业仪器设备需要哪些?这些设备干什么用的?从这些问题当中,就可以看出生物专业在发展的技术水平程度和方向上的迷茫。

2.对设备计划的随意砍伐。由于资金的问题,上报的计划被管理部分随意砍伐,最后残缺。

(二)仪器设备利用率低,管理缺乏创新精神

设备利用率低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隶属院系二级管理,主要由系管理的体制,使各系的实验室建设处于分割状态,不能建立资源共享体系;依据实验项目而购置的仪器设备,随着课程的整合而被闲置;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原来一些热门专业现在逐渐被冷落,招生的数量在减少;在购置仪器设备时,没有进行充分地论证,购进之后,才发现用处不多;购置的仪器设备不系统,缺少一个环节后,其它的仪器设备就只有闲置。

设备利用率低下,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实验室管理缺乏创新精神,在思想上放不开。如:我们原来的食品专业比较好,因此购置的仪器设备比较齐全,其中有一台冰激凌机,只有在做实验时才用那么几次。后来有位老师提出:带部分学生承包这台机器,除上交一定的费用外,学生实验时保证学生的用机。经承包后,老师和学生的积极性较高。但后来,因为说话的人多了,承包权被收回,机器放在角落生尘。从这次事件可以看出,如果我们的管理者再开放一点,在管理上创新一点,依靠实验室,我们能办出很多的小事业。这在一定的程度上,不但达到了提高设备利用率,还提高了效益,实现生产、教学、科研的有机结合。

(三)实验室的工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现在所说的教学改革,一般都是指理论教学的改革。其实,经过多年的实践,理论教学改革的空间不太大,相反,在高职院校,最需要最有特色的改革,应该是实践教学的改革。在长期从事生物实验室的管理中,我感觉到,实验室的工作还是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其中的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实践教学需要大量的仪器设备和实训基地,因此投资较大,要真正重视实践教学,没有一定的财力是实现不了的,因此这也是领导无法直视的原因;二是实验室的管理除包括正常的教学、实验室建设外,还需要大量的高级专业人才对实验项目进行评估,以使学生掌握的技能能跟上行业发展的步伐。目前这部分工作主要依靠教研室,而我们的教师把大量的时间用于对付理论教学,而教师的社会实践也较少,专业技能不是太高,因此无法促进实验室的发展,无法进行实践教学的创新;三是目前的管理体制使实验室工作人员所受的压力太大,能够独立开展工作的机会不多,一举一动都受到各方面的评价,因此四平八稳比改革创新要稳妥。因此,缺人缺物,缺乏自主权利,使实践教学方面要做也特色受到很大的局限,这也使实验室的管理工作难以得到应有的重视。

二、生物实验室仪器设备规范管理的改进措施

高职院校的建设与生存,没有实验实训是不可能发展下去的。经历了高职初期的扩张之后,各高职院校把内涵发展作为今后努力的方向,因此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是重中之重。管理的标准是要达到规范,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一)成立独立的实验实训中心,实行专业管理

成立由学院主管的独立的实验实训中心,实行专业管理。这样可以减少干扰,加强对实验实训效果的监督和考评,获得独立发展的空间。聘用专职的管理人员进行科学管理,建立与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实验实训过程的监控,科学合理地利用现有资源。

独立的实验实训中心,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进行产业的开发,为学生的实践创造更大的空间。我们在2000年做过尝试,以实验室为基础,开发了蔬菜公司、食用菌站等基地,都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和教学效应。

(二)建立资源共享机制

在全院范围内,建立资源共享机制。资源共享包括人员的合理流动,仪器设备的交流等。如生物实验室的仪器设备维护的费用大,而机电专业人员对仪器设备比较精通,实现资源共享机制,就可以节约部分费用。再如:我院各系大小不一,有的系比较大,计算机不够用,而有的小系,机器空置的时间比较多。因此,建立资源共享机制,不仅提高设备的利用率,还可以提高人员的利用率。

(三)扩大交流与合作

高职院校如果想进一步发展,依靠自身的力量肯定是不够的。开门办学,开放办学,依靠社会的力量来发展自己的实验室力量,是必须要走的一步。学以致用,学生的明天是为社会服务,因此紧密联系社会,依靠社会力量,提高专业实践水平和仪器设备水平。交流与合作还体现在人才的交流上,要大胆聘用社会上的行业专家、高级技师参与到学院的实践教学中来,通过交流与学习,一方面提高学院整体专业水平,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内部的竞争。

实现实验室的开放管理,也是交流与合作的一部分。对于某些贵重的仪器,我们可以借助于其它单位;对于我们有的设备,也可以用来服务于学生和社会。买的作用是创造价值,不是为了摆样子的。生物实验室的功能中有很多不错的经济发展点,我们可以以点带面,从一项或几项专业实验中衍生出生产项目来,进而可以向企业的方向发展。

(四)提高实验室工作人员素质

要提高实验室的管理水平,首先要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实验室工作需要管理者及工作人员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专业素质、职业素质和学习素质。加强培训、学习和交流,制订量化考核标准,引入竞争机制,出台奖惩措施等等,是提高实验室工作人员素质的关键。特别是在生物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新职业、新技术、新工艺不断出现,对职业院校的生物类专业来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我们只有打开门走出去,在观念和水平上不断更新,才能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进而引导行业的发展。

综上所述,生物实验室管理的困难,是一个共性的问题,专业多、仪器设备类型多、生物类专业不受重视、招生数量较少是问题的根源。目前很多的高职院校,在生物实验室的管理中,不管从制度还是方式上都存在一些漏洞,实验室的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部分实验室的能力不能适应高职的教学需要。我们不能因为困难而停止不前,我们可以在实验室开放管理、实验室的发展方向、实验室在高职人才的培养中怎样发挥作用等诸多方面,进行探讨与实践,也许随着中国的高职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高职的生物实验室管理能逐步趋于规范。

微生物采油实验室安全管理探讨 篇7

1 微采实验室消防安全分析

近年分析实验室的安全事故的类型如下[1]: (1) 危险化学品类事故 (2) 电气火灾类事故 (3) 压力气瓶类事故 (4) 放射源辐射类事故 (5) 人身毒害类事故 (6) 剧毒药品类事故 (7) 病原微生物类事故 (8) 仪器设备类事故 (9) 化学污染类事故。

对于微采实验室, 以上种类事故理论上均有可能发生, 相对而言较易发生 (1) (2) (7) 类事故。

1.1 微采实验室主要消防隐患

作为配置各种微生物生长所需的培养基, 微采验室中涉及到不同种类的化学药品。并且实验过程中 (图1) 会遇到很多易燃易爆的试剂和药品, 以及安全隐患。例如消毒和酒精灯中所使用的乙醇;用来去除油污的石油醚等有机试剂;煤油以及成品原油试样都属于易燃易爆试剂。实验中有机物间的反应, 亦经常生成易燃易爆物质, 这些物质如果得不到控制都有发生火灾爆炸的危险。

众所周知燃烧的发生和发展一般具备3个条件:可燃物、氧化剂和温度 (引火源) 。结合实际工作归纳一下微采实验室常见的引火源: (1) 加热用火如酒精灯、电炉、马弗炉等 (2) 电气火花如高压灭菌锅等电气设备的保险丝, 电线接头等处在接通或断开电源时的电火花或送电过程中接触不良处的电火花 (3) 燃烧反应实验或失控化学反应导致的燃烧火焰或高温物质如加热过的坩埚等 (4) 化工生产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静电放电引发的火花等 (5) 烘箱干燥箱的长时间不正确使用, 比如高温干燥灭菌导致塑料或纸制品的融化燃烧 (6) 在实验时误操作导致的燃烧热能释放, 比如浓硫酸的稀释。

1.2 微采实验室消防安全防范注意要点

微采实验室与普通化学实验室安全防火相同, 消防制度的建立, 人员培训等方面不再赘述。根据以上分析, 微采实验室消防安全事故的预防措施应牢记以下一点:避免将燃烧的三要素中的可燃物 (通常为原油或化学试剂) 和燃点 (火源或电源) 在同一空间内长时间接触。

结合微采实验室生产实验特点来说, 很少涉及氧气瓶或其他高浓度聚集的强氧化性气体, 氧化剂通常为空气中的氧。这就要求我们将可燃物与火源不在同一空间内摆放。若必需摆放, 则应由专人看管。控制实验室内易燃易爆化学物品的数量, 多余药品置于库房。选择通风阴凉房间作为库房。

比如: (1) 可燃性油水样品放置在单独的房间, 选择阴凉通风的环境, 并做好记录由专人看管。 (2) 在培养基配置或产物分离提取过程中禁止将易挥发试剂放入冰箱或随意遗弃, 配置废液桶, 废液桶用完后应远离实验中心区域。 (3) 灭菌或烘干干燥灭菌时必须由专人看管仪器, 出现异常则应立即首先切断电源, 灭菌前应检查锅内水位, 防止灭菌锅干锅现象。 (4) 无菌操作中, 切勿将涂沫酒精的手臂尚未干透便进行无菌操作, 亦不可将易燃药品常时间放置于超净工作台。 (5) 微生物物理模拟驱油实验过程中应时刻观察压力变化, 防止因注入压力过大引起事故, 同时及时更换计量油管, 防止油溢出流到烘箱。 (6) 每间单独实验室的出入口处, 须配备至少一瓶以上的灭火器, 并做到专人看管。

2 微采实验室危险类化学品安全分析

微采实验室有别与一般的生物学实验室, 其特殊性要求我们在科研生产活动中既要按照一般的化学实验安全规范操作进行操作, 又要结合本行业特点, 与生产科研相联系, 清晰安全防范重点。

2.1 微采实验室化学品安全注意事项

微采实验室一般都会存有一定量的强酸强碱以及易挥发性有机药品, 乃至有毒分子生物学试剂。这要求我们实验前必须达到“四懂”:懂基本实验原理, 懂基本操作要领, 懂基本仪器原理, 懂基本安全知识。在药品摆放以及实验过程中注意以下事项: (1) 氧化剂与还原剂分开放, 如高锰酸钾与乙醇等 (2) 挥发性的酸 (硝酸、盐酸) 有条件应放于通风橱中 (3) 有机物与无机物分开 (4) 危险性较大的试剂尽量放于低处 (5) 酸碱分开 (6) EB等毒性较强的分子生物学药品须与电泳设备单独摆放在明处, 并做好警示 (7) 建立化学药品 (化学药品) 各类帐册, 药品购进后, 及时验收、记帐, 使用后及时消帐, 掌握药品的消耗和库存数量;不外借 (带出) 药品, 特殊需要时, 必须经领导批准签字。

2.2 有毒有害物质的安全管理

在培养基的配置或微生物培养以及产物的分离测定的过程中, 有可能使用或产生一定量的有毒性气体。做到: (1) 凡能产生有毒和刺激性气体的操作, 应在通风柜内进行 (2) 进行有毒物质的试验时, 必须穿工作服、戴口罩或防毒面罩、手套。试验后要洗手, 试验中禁止饮食、吸烟 (3) 所有使用过含毒物的溶液, 必须作一定安全处理, 合乎排放标准后, 再倒入下水道, 然后仔细清洗仪器和工作场地 (4) 工作人员的手、脸、皮肤有破裂时, 不许进行有毒物质的操作工作, 尤其是氰化物的操作 (5) 禁止同一把药匙未经擦洗晾干称取不同药品, 不同药品尽量由不同的洁净药匙称取。

3 微采实验室生物安全分析

根据《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19489-2004。2004-01-05发布, 2004-10-01实施) 分类, 微采实验室生物安全水平应为P1级, 即对健康成人无致病性, 对社区无危害性。通常一般微生物操作就足够, 不需特殊安全设备, 工作的附近要有洗手设施[2]。但在实际微生物实验中, 会接触许多未知微生物, 其中有可能包括病原微生物在内, 例如:葡萄球菌、链球菌、绿脓杆菌等。所以实验中要求工作谨慎、严防实验室感染, 确保实验人员的健康安全, 做到严格操作、严格要求。

3.1 微采实验室生物安全注意事项

与普通的微生物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相同, 可参见《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WS 233-2002。2002-12-03发布, 2003-08-01实施。)

3.2 微采实验室生物实验日常安全管理

一个安全稳定富有效率的微生物实验室, 即使是P1级也应建立起严格的规章制度。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 (1) 进入实验室工作衣、帽、鞋必须穿戴整齐, 工作完毕后两手用清水肥皂洗净, 必要时可用新洁尔灭、过氧乙酸液泡手, 同时工作服应经常清洗保持整洁, 必要时高压消毒 (2) 实验完毕, 即时填写仪器运转记录, 清理现场和实验用具, 实验器具用完分类摆放整齐 (3) 每日下班, 尤其节假日前后认真检查水、暖气、电和正在使用的仪器设备, 关好门窗, 方可离去并定期抽查 (4) 微采实验室所用实验器材、培养物等未经消毒处理, 一律不得带出实验室范围, 菌种应由专人管理, 建立好严格的菌种管理制度。废弃的发酵液应完全灭菌处理后才可当普通废液倒掉。

4 加强微采实验室安全管理意义重大

微采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重要意义在于满足三次采油事业又快又好、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据有关资料表明[3]:实验室安全事故中由于火灾引起的事故比例仅为2%, 而人为因素引起的事故比例却为98%。因此, 在实验室安全管理中, 人的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实验室安全无小事, 要时刻牢记“隐患险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责任重于泰山”, 将安全事故消灭在萌芽之中, 只要实验室发现安全隐患, 就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认真整治, 督促整改。

科研人员在其进入实验室前就要进行安全教育, 熟悉实验室的环境, 了解实验操作规程、流程, 掌握所接触的化学药品、实验设备的性质和性能。并举行消防演习、演练, 请专业人员讲解消防知识。针对微生物采油实验室工作时间较长的特点, 要求相关科技工作人员克服麻痹思想, 保证在工作时间内不脱岗、串岗, 增强安全意识, 提高安全责任心, 掌握安全知识, 熟悉安全规则, 学会避险技术。

5 结束语

随着科技时代的发展, 实验室安全管理和建设要不断探索、调整、改进。按照“以人为本、预防在先、安全第一”的基本原则, 确保实验环境、设备不会对石油科技人员造成伤害, 满足可持续发展的安全生产需要, 为油田稳产保驾护航。

摘要:本文针对石油科研领域中微生物采油实验室的特性, 论述了其日常生产安全管理中特别应注意的几个地方, 更好的为石油科研生产保驾护航。

关键词:微生物采油,实验室,安全管理

参考文献

[1]刘淑萍尹云张新华.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探讨.实验室科学[J].2006, 4 (2) :127-129

[2]黄霞沈晋明.微生物危害和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环境控制.洁净与空调技术[J].2002, 3 (4) :21-25

微生物实验室管理 篇8

1.1 调查对象

阿拉善盟卫生系统医疗机构及各级疾控共14家单位, 其中3家疾控中心, 1家二甲级综合医院, 1家二甲级专科医院, 1家二甲级蒙医院, 2家二级一等医院, 5家一级医院及1个血站。

1.2 调查依据

《微生物和生物安全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

1.3 调查内容

从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病原微生物菌 (毒) 种和样本运送管理、废弃物处理管理、生物安全实验室人员管理、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设备、设施及个体防护用品等方面进行调查。

1.4 调查方法与统计分析

采用现场问答和实地查看的方式, 统计分析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情况和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备案情况, 查找目前病原微生物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2 结果 (表1~4)

3 讨论

3.1 实验室建设、设施及防护用品配备方面

没有一家完全符合生物安全实验室的要求, 50%以上的实验室建筑布局不合理、无三区划分。主要问题:⑴无应急照明装置。⑵实验区无门禁系统。⑶实验室入口处无洗手池, 水龙头不是感应或脚踏操作, 无洗眼设施和紧急喷淋装置。⑷实验人员不能正确使用防护用品, 防护用品储备不足。⑸消毒用品不能定期更换。

3.2 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方面

主要问题:没有设立以法人为主任的生物安全委员会, 制度不健全, 相关部门没有定期检查实验室生物安全记录。

3.3 实验室病原微生物菌 (毒) 种和样本运送管理方面

主要问题是:菌 (毒) 种及样品无专人管理, 无菌 (毒) 种运送设备, 菌 (毒) 种和样本没有严格管理制度。

3.4 实验室废弃物处理管理方面

从实验室运出的废弃物和容器外没有警示标示。调查结果显示:各医疗卫生单位生物安全管理情况不容乐观, 申请备案的实验室, 特别是民营及旗县级医院, 几家缺乏实验室必备的生物安全设备和设施条件, 生物安全管理组织不健全, 管理制度不完善, 工作人员生物安全意识淡漠, 有些单位领导对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重视程度与监管力度不够。

4 建议

强化生物安全法律法规的落实;建立健全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 制定适合本单位实际的管理制度和办法;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应高度重视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 开展对相关人员的生物安全培训定期对实验室进行督导检查, 成立实验室生物安全委员会;加强对菌 (毒) 种及样本管理。领导首先重视, 投入资金, 购买菌毒保存和运送的设备, 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S].国务院第424号, 2004.

[2]WS233-2002.微生物和生物安全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S].

[3]卫生部.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S].卫生部第36号, 2003.

[4]GB19489.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S].

[5]GB50346-2004.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S].

微生物实验室管理 篇9

一、运行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

实验室应按照GB/T15481-2000检验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CNAL/AC01:200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 (ISO/IEC17025:2005) 和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 (国认实函[2006]141号) 的要求, 建立一套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并由主管领导批准, 签字并注明日期, 确保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持续有效。按照预防为主、全员参与、过程控制、持续改进的原则全方位控制与保证检验工作的质量。体系运行涉及的中心实验室、相关业务科室、管理部门、后勤支持部门等共同参与和协作。其中实验室承担全面质量管理中以技术手段保证检测结果的大部分工作, 即质量控制活动。

二、实验室室内控制管理

检验质量的保证是通过对检验全过程的质量控制来实现的, 影响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一) 人员

从事微生物检验的技术人员必须具备微生物学、基础医学等知识的学习以及专业化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培训, 并经专业考试合格后持证上岗。实验室应派出技术人员参加不同形式的培训班, 积极到设备先进、业务水平高的实验室进修;参加学术交流会, 提高业务技术水平。并通过阅读专业期刊和书籍加强学习, 更新和掌握微生物检验的新技术。除此之外, 特别需要培养的是检验人员的高度责任心和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

(二) 设施与环境

微生物实验室的设施和环境洁净度的保证直接关系到检验结果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因此, 微生物实验室应首先确保实验室的设施和环境不会对检验过程带来微生物污染和抗生素污染, 杜绝实验结果假阳性、假阴性的发生。在总体布局和各部分的合理安排上还应考虑尽量减少潜在的对样本的污染和对人员的危害。在微生物学检验工作中, 影响检测工作质量的设施环境包括无菌间/洁净室、生物安全柜/超净工作台、培养箱、水浴箱、冰箱/冷冻柜、干热灭菌器、压力蒸汽灭菌装置等。在日常工作中必须保证这些设施设备始终处于良好运行状态。电热恒温培养箱、生化培养箱、冰箱/冷冻柜、水浴箱等基本设备, 每天用经过检定的温度计连续监测温度, 并做好记录。

(三) 检验标准和方法

检验方法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所承认的现行有效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产品注册标准和经批准的企业标准等进行检验。对非标准方法必须经过验证后方可应用, 以确保检验结果的合法性、可靠性和一致性。

(四) 设备

检验设备是检验工作的物质基础之一, 配备相应的微生物学检验设备, 并保持良好的受控状态, 是保证检验质量的先决条件。借用、租用的设备也应在同样有效控制下, 状态良好。对设备进行档案建立, 内容包括:仪器名称、型号、资产编号;购买合同;验收日期、验收记录、合格证、装箱单、说明书;常规校验的方法和期限 (每天、每周、每月或每季) ;启用日期、使用、维护登记记录;操作程序;维修记录等, 仪器只要不报废, 维修记录均应保存。

(五) 测量的溯源性

量值的溯源和传递是通过比较链使实验室的测量与有关的国家基准或国际基准相联系, 从而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可靠与有效, 并能按需要评定其不确定度。按照量值溯源的要求, 实验室所有直接出具数据的测量仪器, 在使用前均应送当地法定或有资质的计量测试机构检定/校准。对于经常使用, 容易漂移的仪器应进行期间核查, 即在两次检定/校准周期之间由实验室自身进行等精度核查, 核查频率由仪器本身的漂移和使用频度而定。对于非直接出具检测数据的测量仪器, 通过检定/校准的方式建立本单位计量标准, 然后由实验室自己进行相应的比对, 以此达到内部量值传递的效果。对于不能通过检定/校准达到量值溯源要求的仪器设备, 实验室应进行功能检查。

(六) 样品采集

微生物实验室必须对采样过程实施有效措施防止微生物污染, 以保证微生物检测结果的代表性、真实性和有效性。1.注意选择采样的时间, 一般选择疾病的早期、急性期或症状典型时或用药前采集, 食物中毒的标本应及时采集可疑食物等;2.注意采集方法, 根据待测微生物种类的不同, 采用不同的采样方法, 如需氧菌、厌氧菌或兼性厌氧菌、真菌、L-型细菌以及其他微生物的检验均须用不同的方法采样;3.盛装标本的容器, 除大便、肛拭子、咽拭子和痰等标本外, 其他标本均应无菌操作采集, 并以无菌容器盛装;4.标本量, 所采集的标本量不能太少, 应有代表性;5.注意安全, 标本采集时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污染、传播和自身感染。

(七) 样品的处置

保持样品的完整性和有效性直接关系到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完整性”要求微生物检测样品的最小包装原始完好、没有任何污染、破损, 可以用消毒溶液对其外表面进行消毒处理而不会影响内在的微生物状况。“有效性”要求微生物检测样品编号的唯一性和可追溯性, 以及样品内在的微生物能保持其原始数量和原始种类。实验室应对拟检验样品实行唯一标识, 样品的储存及处置都要根据需要做出明确规定以满足复检需要及避免样品变质。

(八) 检验结果的质量保证

为保证检测过程和最终检验结果的有效性、可靠性, 应建立和实施质量控制程序对检测过程进行监控, 通过对检测数据的统计学处理, 发现其变化趋势, 从而对测量系统做出有效判断。定期使用标准菌种或标本菌株进行内部鉴别实验的质量考核;开展实验室间的比对或能力验证;利用相同或不同方法进行重复检测, 比较结果的一致性。

(九) 检验报告

检验报告时, 实验室提交给委托方的产品应准确、清晰、明确和客观地出具报告, 同时提供与检验有关的足够信息。检验报告应准确、清晰、明确和客观;应编排合理, 数据表达应科学、易懂;应包括为说明检验结果所需的各种信息以及所采用的方法所要求的全部信息。

三、实验室间质量控制

由实验室以外的组织或机构对其已达到的质量水准进行的评价, 旨在了解某地实验室的检验技术整体水平, 使实验室从质控过程中发现问题, 制定相应的措施, 不断改进检验技术水平。实验室应定期参加实验室间的考核和能力验证活动。从而评价室间质量控制考察结果的准确性, 检查不同实验室操作的差异, 进一步对实验室技术水平进行综合评价, 有利于实验室技术水平的提高。

摘要:微生物检验在感染性疾病及相关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于微生物实验室至关重要。通过有效的检验方法及关键环节的质量控制才能达到为生产、客户和社会提供高质量、准确、可靠的检验报告。严格运行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实验室室内控制管理及实验室间的质量控制都成为关键部分。

关键词:微生物,检验,质量控制

参考文献

[1]苏德模, 马绪荣.药品微生物学检验技术[M].北京:华龄出版社, 2007 (1) 第1版.

药品生产企业微生物实验室的管理 篇10

对于药品生产企业, 按照《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以及药品企业本身生产质量管理的需要, 微生物实验室为药企必备的设施硬件之一。微生物检验几乎涵盖了所有药品生产企业的产品, 微生物实验数据和检验结论准确与否, 直接影响产品质量[1]。中国药典及国际国内有关标准规定按照微生物限度检查法检查国家药品标准中非灭菌制剂及其原料、辅料受污染程度。实验结论直接影响到原料、辅料是否合格可用, 非灭菌制剂是否符合相应标准, 可上市销售。同时需进行环境监测的生产厂房的环境是否达标有指导意义。这些对于企业来说都非常关键。微生物的检验结果有别于其他的检验项目, 它受实验室环境的影响较大。所有药品生产企业应当重视微生物实验室的设计、配置及日常维护的管理, 因为其直接影响检验过程及检验结论。药品生产企业应从设计着手为实验室做好硬件设施, 建立相关的操作及管理规程, 指导人员日常的行为规范、实验室设施设备以及日常消耗品的管理, 搞好洁净区的监测和维护, 以保证良好的检验环境, 提高检验数据的可靠性。本文从微生物限度实验室的设计、环境监测、实验室出入、清洁管理、实验材料和一般物品的管理、检定菌、洁净服的管理几个方面进行讨论。

1 微生物室的布局和设计

实验室的设计应考虑良好的微生物操作和安全。本质是最大程度的减少微生物菌种的交叉污染及环境对样品的污染。微生物实验室应有准备间、缓冲间、无菌室或超净工作台等。同时生物检定、微生物和放射性同位素的实验室还应彼此分开。一般情况下, 阳性室与微生物限度室和无菌室要分开。阳性室要采用单独的空调系统, 与其他房间保持相对负压, 空调系统的排风不得循环利用。实验室组建时尽可能选用性能优质的空调机组, 保证空调机组运行时功率稳定, 风口风速稳定, 实验室的温湿度满足要求。高效过滤器的质量和尺寸应与空调系统匹配, 因为直接影响到尘埃粒子的浓度及微生物的浓度。实验室在使用过程中要定期检查和更换高效过滤器, 对新风口的粗效过滤器进行必要的除尘处理。

实验室的墙壁、地面、天棚应当平整、光滑、无裂缝、接口严密、无颗粒物脱落, 避免积尘, 以便于清洁。实验室与一般区应设有人净、物净设施。进入高级别的操作间也要有人缓冲、更衣室。实验物品或样品进出检验室以及在检验室内部各房间传递要通过传递窗。缓冲间、微生物限度室和无菌室应具有单向流空气净化设施, 其中微生物限度室和无菌室的面积≤10m2, 洁净度局部A级周围环境达到C级, 应保持对环境形成正压≥10pa。相同洁净度不同功能间应保持适当的压差梯度。缓冲间应有洗手池、烘手器、无菌衣放置架、拖鞋等设施或物品[2]。

2 微生物室的环境监测

微生物实验室需要定期监测沉降菌、浮游菌和悬浮粒子3个指标。沉降菌、悬浮粒子每月监测一次, 浮游菌每3个月监测1次。沉降菌用平板测试, 悬浮粒子、浮游菌用仪器设备监测。沉降菌的监测一般使用直径为90mm的沉降碟。沉降碟的放置时间>0.5h。测试点应布置在有代表高度的地方和气流扰动最小的地方。悬浮粒子多为静态测试, 测试应在空调系统正常运行的时间≥30min后开始, 采样点的数目由房间面积和洁净级别共同决定。浮游菌测试时取样点距离地面的高度应在0.8~1.2m之间, 即接近人手操作的高度。应避免在回风口附近取样, 且人员站立位置应在取样口的下风侧。

实验室的环境监测能够保证本实验室的实验数据准确可靠, 是实验室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 实验室管理者务必要重视此项工作, 只有符合标准的实验室才能确保实验过程不受环境污染, 为企业生产提供准确可靠的微生物结论。

3 微生物室的出入

微生物室要设有人、物流通道, 人员和物品分开进出微生物室。人流通道要设有缓冲、更衣、洗手的房间;物流通道要设有外清间、缓冲间。人员从人流通道进出, 只有本实验室工作人员和经批准进入微生物室的人员按规定更衣后方可进入, 其他人未经批准不得私自进入。物品从物流通道进出微生物室, 进入微生物室的物品应在外清间脱去外包, 静置10min, 进入缓冲间经紫外线照射20min, 工作人员经人流通道进入室内将物品取走。

出入微生物室的工作人员的不应有以下行为或习惯:不应有严重的皮肤病, 如湿疹、皮肤受重伤等;应对化学物品不过敏;女性员工不宜浓妆艳抹, 只允许使用护肤品, 以防浓妆脱落颗粒污染实验室;宜勤剪指甲不宜留长指甲, 以防实验过程中操作不当污染样品;不得将饰品或手表之类带入实验室;上呼吸道感染后, 有咳嗽或是打喷嚏者不宜进入实验室;与普通人相比有异常, 如皮肤很多脱皮、头屑和头发容易掉者不宜进入实验室;员工不应有摸头发、挠头发的习惯, 挠头发脱落头皮屑污染实验室。

一般情况下, 实验室不得存放与实验室的管理及使用无关的设备及物品, 实验室内的物品应尽量减少。设备及必需品进入实验室时有外包装的在外清间脱去外包装, 无外包装的应将设备及物品表面清洁干净, 不得带有尘土等赃物。设备或物品进入实验室的原则为不给实验室带入无必要的垃圾或引入污染源。

试验样品进出实验室一般通过传递窗, 传递窗在实验室一般用于不用洁净级别或不同功能间之间的试验样品或实验用品的传递。传递窗本身的特性为两侧的门不可同时开启, 这样可有效避免2个房间的空气流通, 有效的避免交叉污染。

4 微生物室的清洁管理

微生物室的清洁管理对于实验室环境达标是至关重要的。清洗工具要选用不脱落纤维或尘埃等异物的工具。如擦桌面用的毛巾要选用丝光毛巾, 不可采用棉质毛巾。消毒液一般用0.2%新洁尔灭溶液、84消毒液、75%酒精溶液。前两者一般用于擦拭墙面、地面及台面, 后者一般用于擦拭设备表面。0.2%新洁尔灭溶液、84消毒液配置好后可以存放1个月备用, 75%酒精溶液一般使用1周的时间, 过期不再使用。消毒剂应定期轮换使用, 以防产生抑菌性。一般实验操作前和操作后要进行小清洁, 每周进行一次彻底清洁消毒。

一般小清洁的清洁部位为微生物实验设备及实验操作台面, 每次在使用前用消毒液由上而下、由内而外的擦拭两遍, 实验前开启净化系统及紫外灯0.5h利用设备本身的清洁功能对设备进行自清。每周的彻底清洁部位包括实验室存放的所有设备 (如生物安全柜、实验设备等) 的里外表面、实验室的顶棚、墙面、地面以及顶棚上的日光灯及紫外灯等, 总之彻底清洁的范围应涵盖实验室内部的所有可触及的部位。清洁时一般先用纯化水由内而外由上往下的擦拭两遍然后再用消毒液擦拭, 同样按上述顺序清洁。清洁原则始终为先台面后地面, 先内后外, 先上后下。要注意擦墙面用、桌面用、地面用毛巾分开, 不得混用。D级实验区可用拖把擦地。A级、C级实验区不得使用拖把擦地, 应使用毛巾蘸消毒液擦拭。实验室的地漏要求每周灌洗, 同时每月轮换消毒液。

5 实验材料和一般物品的管理

微生物检验实验材料的数量和种类繁多, 诸如各种化学试剂、菌种、玻璃器材、各类培养基等。要把所有的实验材料和物品按照其性质、名称、用途等进行归类, 然后登帐管理, 包括编号、名称、数量、存放位置, 并在存放位置贴上相应的标签, 以便及时查找。要求所有工作人员将使用后的材料物品及时归位, 经常保持帐、物、存放位置相符和实验室整洁。

实验材料应集中存放于实验室外, 每次领取部分放入实验室, 不建议实验室存放过多的培养基、试剂、玻璃器材等, 给实验室带来不必要的清洁障碍。实验室应尽量保持简洁, 可有效预防污染及交叉污染。

6 检定菌的管理

实验室应当有检验所需的各种检定菌, 并建立检定菌保存、传代、使用、销毁的操作规程和相应的记录。检定菌的菌种应从CMCC (中国医学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 购得。购得的菌种应该登记相关信息, 并及时进行菌种复活等操作。菌种的种类一般是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乙型副伤寒沙门菌、白色念珠菌、黑曲霉等6种冻干菌种。菌种的编号方法为:菌种代码+购入日期+安瓿编号, 例如:[CM-CC (B) 44102]-090301-1表示09年3月1日购入的大肠埃希菌冻干管。

购得的冻干菌种为休眠的菌种, 需将菌种复苏传代后使用。菌种在适量的液体培养基中复苏。将菌种复苏后接种到相应的培养基培养得到第一代菌种, 用接种环将第1代菌种转接到相应的固体培养基平板上, 划线分离单个菌落, 培养完毕后 (此为第2代) 检查, 观察是否具有典型的菌落形态, 挑取单个纯菌落进行革兰染色和镜检, 观察其染色特性及微生物形态学特征, 进行必要的鉴定试验。经过确认后挑取纯菌落 (第2代) 转接到斜面培养基上 (斜面数量根据用量来定) , 采用适宜的培养条件得到第3代菌种, 待菌生长充分以后, 把培养好的新鲜菌种管转移至2~8℃冰箱保存。只有第3、4、5代的菌种可以用作工作菌种[3]。

检定菌要有适当的标识, 内容至少包括菌种名称、编号、代次、传代日期、传代操作人。检定菌要按照规定的条件贮存, 贮存方式和时间不应当对检定菌的生长特性有影响。黑曲霉、白色念珠菌培养温度为23~28℃, 乙型副伤寒沙门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的培养温度为30~35℃。

7 实验用培养基的配制及管理

目前大多数实验室使用的培养基为商品脱水培养基, 即生产厂家按处方生产好的符合规定的脱水培养基。商品脱水培养基应按说明书上的储存要求储存, 一般情况下应避光储存于25℃以下干燥处。制备好的培养基应避光保存在2~25℃环境, 有条件的置4℃冰箱保存更好, 防止被污染。非密闭容器配制的培养基应在3周内使用, 过期不应继续使用;密闭容器配制的培养基则可保存一年。

配制培养基时, 应按说明书上的要求配制, 准确称量, 称量过程要迅速准确, 称量完毕应及时盖上瓶盖防止吸潮。不得使用颜色发生改变或有结块的脱水培养基。配制培养基使用的溶剂多为纯化水, 特殊情况下, 可能需要去离子水和蒸馏水。将称量好的培养基放于玻璃器皿或搪瓷皿中, 用量筒加入规定量的纯化水, 用玻璃棒搅拌均匀, 脱水培养基应完全溶解于水中, 再行分装与灭菌。配制时若需要加热助溶, 应注意不要过度加热, 以避免培养基颜色变深。如需要添加其他化学试剂时, 应按《中国药典》规定的处方配制, 使用的化学试剂均需符合现行版中国药典要求, 加入后应充分混匀。

培养基配制后应在2h内灭菌, 避免细菌繁殖。高温可破坏培养基的营养成分, 还会使琼脂的凝胶强度下降, 因此必须严格控制灭菌温度和时间, 并且不可重复灭菌。培养基采用湿热灭菌, 通常是121℃, 15 min。含糖或特殊培养基, 按照《中国药典》或生产商提供的说明书灭菌。培养基应严防污染, 一旦污染、变质或破损不得使用。凡使用过的培养基必须经灭菌后方可倒入废液缸, 以免污染环境。

8 微生物室用洁净服管理

一般药厂的一般区、控制区与洁净区的工作服在颜色、样式上应有区别, 不得混穿。洁净区的材质洁净服应选择抗静电、质地光滑不脱落纤维和不粘附颗粒的材质。抗尘, 抗菌, 耐高温灭菌。洁净服应线条简单, 不设口袋, 穿着舒适, 不应有不必要的横褶与带子, 应能将身体产生的尘粒保持在衣服内。一般D级洁净区应选择二连体洁净服, C级及A级洁净区应选择四连体洁净服。工作结束应及时换下洁净服放入待洗涤消毒窗口由专人进行洗涤。同洁净要求的工作服应分别洗涤。洗涤后应用消毒柜进行灭菌, 灭菌后做好状态标记并注明灭菌日期, 灭菌后的洁净服应在2日内使用。超过时间需重新清洗灭菌。洁净服如有磨损、破损情况, 应及时更换。

参考文献

[1] 王瑞玲.药品生产企业微生物检查室与无菌检查室的设置管理[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4, (25) :148-149.

[2] 刘敏, 刘志春.药品生产企业微生物实验室设计[J].医药工程设计, 2008, 29 (1) :18-21.

微生物实验室管理 篇11

【关键词】初中;生物;实验;课堂管;教学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实验课已经成为了生化、化学、物理等科目的常用教学手段,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教学工作具有很大帮助,与此同时,由于初中学生的好奇心较强,加之实验课中通常需要学生交流配合,要求学生积极动手,因此給课堂管理带来了很大难度,由此可见,为了提高生物实验教学的质量,探讨生物实验教学的课堂管理措施十分必要。

一、课前准备

要做好生物实验课的课堂管理,教师首先要做好课前准备,这样才能保证实验课有计划、有秩序的进行,笔者认为,生物实验课之前的准备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在实验课之前,教师要按照大纲的要求,确定实验教学的目的,再依据学校的设施条件,制定实验教学的内容。

(2)对于生物实验中所用的很多材料而言,它们受地域、季节的影响十分严重,想要应用于实验,往往需要事先采集,并且一些材料需要浸渍、培养,因此在生物实验课之前,教师应该详细的安排教学计划,进而确定采集实验材料的时间,科学的进行浸渍、培养,同时准备好相应的实验器材。

(3)在实验课之前,教师要对试验材料、器材进行预试,从而择定最合适的实验材料以及实验方法,明确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针对预试中暴露的问题,教师要适当调整实验课的教学方案。

(4)根据学生们的学习情况,在实验课之前要将学生分组,尽可能保证每组中都有成绩较好和成绩的偏差的学生,并且要选取纪律好、学习认真的学生作为组长,让组长来协助教师的工作。此外在选出各组的组长之后,教师要抽出时间对其进行培训,让他们事先了解到实验的方法以及注意事项。

(5)邻近实验课时,教师要安排学生们复习相关知识点,并且要让学生预习教材中关于实验课的内容,进而让学生初步了解到实验的方法、步骤,为实验课的顺利进行打下基础。

二、课堂控制

实验课开始后,学生们的情绪通常会十分激动,但是对于具体的实验而言,学生则感觉陌生,因此生物实验课中往往出现秩序混乱,但学生们学习效果欠佳的局面,笔者认为,为了解决生物实验课中出现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实验课中之所以会出现秩序混乱的局面,大多都是因为学生们好奇心强,没有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导致的,基于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及时为学生讲解实验守则,当学生们第一次上生物实验课时,教师要严肃的向他们介绍实验课中需要遵守的纪律,由于不合理操作可能会导致实验器材损坏或者材料浪费,因此教师要告诫学生遵守实验规则的重要性,并且要让各组组长帮助教师来管理纪律。

(2)实验课开始后,教师首先要亲手为学生们做出示范,同时为学生们讲解每个环节的要领,并且在示范过程中教师要告知学生们每个环节容易出现的错误,介绍错误操作可能导致的后果,进而强调正确的实验方法

(3)由于实验设施有限,在进行个别实验时,会导致各小组内的人过多,致使一些学生无事可做,扰乱课堂纪律。另一方面,一些学生懒于动手,在一旁“袖手旁观”,这样严重影响的课堂氛围,为了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教师应该合理安排学生的工作,当组内人员过多时,可以采用轮流操作的方式,未轮到的学生要叮嘱操作者需要注意的要点,并且要用笔记本详细记录组内他人实验过程中的各项结果,最后与自己的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如果试验结果存在差别,要仔细分析原因,这样一来,就可以保证每一名学生都有事可做,进而改善课堂氛围,维持课堂纪律。

(4)在学生们做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严格的进行巡视,当发现学生们出现错误时,要及时予以纠正,如果很多学生都出现了同样的错误,教师要适时暂停实验,点拨学生们的错误,让学生们加以防范,如果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发现有学生不遵守纪律,打扰他人实验,应该立即整顿纪律。

三、总结

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实验课已经成为了生物教学中不可缺少环节,然而实验课的课堂管理难度较大,因此教师要严格做好课前准备以及课堂控制,保证实验课有计划、有秩序的进行。笔者在此分析了生物实验教学的课堂管理措施,希望对教学工作有所帮助,以后如何进一步加强生物实验课的课堂管理,还需要广大教师继续探究。

参考文献:

[1]程瑶,刘峰,崔鸿.导课无定法,妙在巧导中——生物课堂教学导课的艺术性[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8(06):37-38

[2]谢姝.巧借生物课堂,培养生态道德——浅谈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09):91-92

[3]刘海霞.生物课,让学生动起来——新形势下生物课堂教学方法的探究[J].学周刊,2011(22):173-173

浅析开放性微生物实验室安全管理 篇12

一、开放性微生物实验室特点

1. 开放时间长。

作为高校的开放实验室, 除了固定的教学实验任务外, 必然要承担在校师生的大量科研实验活动, 而且微生物实验的特点决定了试验完成的周期较长, 因此往往是全天、全年不间断长期开放。

2. 服务面向广。

实验室的服务对象不仅有本科生、研究生、在校教师还包括校外技术合作的研究人员。

3. 开放项目多。

实验室不仅开展本科生、研究生课程教学的实验项目, 还承接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实验以及学生的科技创新实验活动。此外, 教师的科研实验也在开放实验室进行。

4. 微生物菌种繁杂。

实验项目多导致实验室内的菌种类型和数量众多。由于科研实验的前沿性特征, 许多实验菌种具有不确定性。开放性微生物实验室的以上特点无疑为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二、开放性微生物实验室安全事故的类型及原因分析

实验室安全事故是指因种种不安定因素而在实验室引发的, 与人们的愿望相违背, 使实验操作发生阻碍、失控、暂时或永久停止, 并造成人员伤害或财产损失的意外事故[1]。基于多年实验室工作经验结合开放性微生物实验室自身特点, 除了一般性的设备损坏、被盗, 以及实验室废弃物环境污染等方面外, 笔者将对开放性微生物实验室安全事故隐患进行归类, 并就其成因逐一进行分析。

1. 消防安全隐患。

微生物实验室的消防安全隐患主要来自以下: (1) 用电隐患。一方面是供电系统问题, 主要是供电线路老化, 以致漏电着火, 也有电容量不足, 长期超负荷使用导致的事故。另一方面是用电设备使用不当问题: (1) 设备“超期服役”, 留下安全隐患, 导致失火。 (2) 设备出现故障未及时发现和维修。 (3) 长时间离开实验室时忘记关闭电源, 致使设备通电时间过长, 因温度过高而失火[2]。 (2) 用火隐患。操作不慎, 使火源接触易燃物质, 引起着火。 (3) 高压容器隐患。高压蒸汽灭菌器是微生物实验室的常用设备, 如果未按规定定期检验发生压力表失灵, 安全阀堵塞等情况, 极易引发恶性事故, 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 危险化学品安全隐患。

微生物实验室中的化学品安全隐患主要有以下方面: (1) 毒害性危害。普通微生物实验室内较少使用剧毒药品, 但许多常用药品具有毒性。如, 作为生物抑制剂的链霉素怀疑为致癌剂和突变诱导剂, 可导致过敏反应, 吸入、摄入、皮肤吸收可造成损伤。 (2) 腐蚀性危害。实验室常用的盐酸、氢氧化钠、苯酚等试剂, 若操作不慎, 不仅会对实验仪器造成腐蚀性破坏, 对人体组织也会造成化学灼伤, 使其在4小时内出现坏死现象, 损伤难以痊愈。但由于这些是常用药品, 操作者容易掉以轻心, 不按规程操作, 从而酿成严重后果。

3. 生物安全隐患。

生物安全隐患是微生物实验室特有的安全隐患, 其危害可能产生的后果不亚于其他任何一种安全隐患, 2004年11月12日国务院颁布了《病原微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说明生物安全问题已经引起了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 微生物实验室的管理人员更应提高认识, 切实做好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笔者通过深入调查研究, 总结其产生隐患的原因如下: (1) 实验室环境条件差, 管理不善。微生物实验室布局不合理, 无清洁区、缓冲区、半污染区、污染区之分, 未配置生物安全柜, 操作空间不足等都是造成生物污染的诱因[3]。由于开放实验室的服务面向广, 实验室内可能有多个实验项目同时进行, 如果管理不严格, 可能因为试验样品混淆导致试验失败, 甚至可能因菌种变异导致严重的危害。 (2) 实验人员安全意识淡薄。许多师生认为普通微生物实验室内无致病性菌种, 因此消毒意识淡薄。但在某些特定条件下, 细菌可能产生变异, 由非致病菌转变为致病菌, 如果人体感染就非常危险, 特别是身体上有伤口时危险性就更大。

4. 辐射安全隐患。

对于微生物实验室, 辐射危害的主要来源是用于消毒操作的紫外线灯。紫外线具有杀灭细菌的作用, 但过量的紫外线照射可使人体免疫系统受到抑制, 引起癌变。一些实验室对于紫外线灯开关未进行特殊标识, 致使学生误开紫外灯而无任何防范措施, 直接在紫外灯下操作实验, 导致身体损伤。

三、开放性微生物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建议

1. 安全教育优先。

绝大多数安全事故的发生都与实验人员的安全意识淡薄和安全知识不足有关, 因此重视安全教育, 提高防范意识应放在首位。在新生进实验室之前, 必须由实验室负责人对其进行安全教育, 内容包括安全操作和各种应急措施。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 可以制定开放实验室的准入制度, 对进入实验室开展教学、科研活动的各类人员进行必要的安全培训并考核, 获得实验室准入资质方可进入实验室, 以确保事前的安全教育不缺失。

2. 完善制度为重。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 安全事故的防范重在规章制度的完善。制定制度容易, 执行制度才是关键。实验室难管理往往不是因为制定的制度太少, 而是因为监督管理不到位, 导致规章制度如同虚设, 所以要落实制度, 必须抓好监督管理。

3. 规范操作是目的。

事前教育, 规章制度的执行都是为了最终保证实验室内的每一个实验操作能够规范。如果实验室内的操作都能够按照实验流程、仪器设备操作规程正确操作, 则安全隐患就可以降低到最低水平。因此, 让每个学生和工作人员都能在了解实验流程、熟悉仪器操作后才正式开始实验十分重要。

4. 硬件改善是保证。

硬件条件是实验室安全的物质保证, 涉及实验室安全的硬件改善是实验室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首先, 要保证充足的通用安全设施配备;其次, 要保证高品质专业环保设施及个体防护装置的到位;最后, 要保证安全标识全覆盖。

做好实验室安全工作, 是高校平稳、有序发展的根本要求, 也是保障师生员工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的首要任务。面对开放性微生物实验室在安全管理方面的复杂性和迫切性, 管理者必须要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 首先以人的生命健康为本, 优先保证资源配置, 完善规章制度, 切实落实相关措施。安全无小事, 稳定是保障, 安全稳定是高校快速发展, 建设和谐校园、平安校园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实验室安全工作作为高校安全工作的组成部分, 应成为高校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

摘要:本文在对开放性微生物实验室特点分析的基础上, 着重分类归纳了该类实验室的安全事故类型及其形成原因, 由此提出了高校开放性微生物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建议, 进一步强调了在“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下, 做好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关键词:实验室开放,微生物,安全管理

参考文献

[1]张勇, 刘军山, 黄启来.实验教学模式创新与课堂教学设计[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0, (6) .

[2]刘慧玲, 杨世平.高校微生物实验室的安全管理[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08, (12) .

上一篇:雷神一二次系统下一篇:广电系统